高校园区

2024-10-09

高校园区(共11篇)

高校园区 篇1

0 引言

高校园区是以高等院校为主体, 以推进高等教育发展为主要内容和目标的空间单元, 具有服务性、开放性、共享性及社会性等特征, 与“高教园区”、“大学城”等概念具有较强的一致性[1,2,3]。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要求下,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高校园区本身的区位特征[4,5]、空间模式[6,7]及规划设计[8,9]等方面, 并对不同类型高校园区建设与城市协同发展机制进行讨论, 形成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 对引导高校园区科学规划、合理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 高校园区基本模式及其主要特征

依据高校园区与其所在城市之间的相对空间关系, 大体可以将高校园区划分为城区型、近郊型和远郊型3种模式, 不同类型高校园区通过自身区位特征及相应的发展条件实现与城市社会经济的协同发展。

1.1 城区型模式

这类高校园区是在市区原有的高校集中地区, 通过政策支持、功能调整等步骤规划建设形成的, 是城区内以高等教育为主要功能的区块单元。由于其位于城市内部, 相比较其他两种模式而言, 该类高校园区与城市互动交流更加便利、频繁。完善的基础设施、浓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企业关联、稳定的消费群体是城区型高校园区生存、发展的先天优势, 但城区土地资源紧缺且价格较高, 也决定了其难以形成较大的规模。这类高校园区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通过与城市的开放式、全方位互动、交流, 以知识的极核化发展提高城市的科技转化能力;以高校文化与城市文化的碰撞、融合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以高校景观建设增强城市生态功能等方面, 它扮演着在城市原有发展格局下进一步推进高校、企业、社会融合的角色。

1.2 近郊型模式

近郊型模式又可以称为城市边缘区模式, 是将高校园区建设在紧邻城市周边地区而形成的空间模式。这一模式下的高校园区不仅可以获得廉价的土地, 为其自身发展预留出广阔的发展空间, 而且还能够与城市保持较紧密的联系, 方便利用城市基础设施、融入城市文化氛围。随着高校园区规模逐渐扩大、功能趋于完善以及城区范围不断向外延伸, 近郊型高校园区会慢慢在空间上与城区相融合, 进而转化为城区型模式, 成为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而言, 近郊型模式多适用于中等城市, 是加快中等城市规模扩张、经济转型的重要策略。位于城市主要发展方向上的近郊型高校园区, 无疑将成为城市扩张的重要支撑, 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高科技企业的引进整合, 能够为推动城市规模扩张、科技创新、企业集聚、劳动力消化等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撑。开放的高校空间和活跃的文化氛围又能够保证城市软实力的合理衔接与延续, 最终实现城市、园区的融合发展。

1.3 远郊型模式

远郊型模式是指高校园区以“飞地”形式建设于距离中心城市较远的地区, 类似于卫星社区的性质, 该类高校园区的形成既是城区内部土地功能转换的需要, 又是高等教育集聚发展的客观要求。由于缺少城市社会经济文化氛围的支撑, 远郊型高校园区需要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生活街区和休闲场所, 因而对资金、土地的要求较高, 建设周期也较长。这类高校园区主要建设在大城市、特大城市周边, 如南京仙林大学城、广州大学城和上海松江大学城等均属于这一类型。远郊型高校园区相对于前两种类型而言, 具有明显的独立性, 但也正是这种独立性导致其存在着城区辐射较弱、配套设施缺失、人文资源匮乏、建设资金庞大、集聚能力不足等问题, 因此, 加强城市与高校园区之间交通通道、信息通道、功能通道等纽带的建设成为高校园区功能合理发挥的重要保证[10]。科学规划建设、与母城功能一体的高校园区, 将成为城市未来新的增长极核, 不仅对其周边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品位提升、就业机会创造等产生积极影响, 还能够通过与城区的遥相呼应, 引导城市空间扩张和产业拓展的新方向。

2 高校园区与城市协同发展机制

一定程度上说, 无论属于哪种模式, 高校园区都可以看作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其他各类功能空间一样, 都是承担着某一特定功能的片区单元, 便利的交通条件、顺畅的信息通道、完善的功能布局以及与城市发展的合理衔接, 是高校园区建设与发展的必备条件和个性化要求。在科技影响力越来越明显的今天, 加快高校园区建设无疑将成为推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拓宽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带动城市经济进步的重要抓手。

2.1 引导城市创新发展方向

高校园区强化了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使高校成为各地社会发展的轴心组织和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11]。为了满足学习、生活、休闲等活动的需要, 随着高校园区的建设, 相应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大幅度增加, 能够为建筑、板材等相关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机会, 以知识创新为生产要素的高科技产业也将逐步成长起来, 从而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同时, 高校园区中聚集的学生一般具有较高的购买力, 是城市中相对稳定、长期的消费群体, 据学校内部有关统计资料显示, 院校学生每月平均消费在550元左右。由学生、教师、原住居民等组成的庞大的消费市场将为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注入持久的活力。良好的产业支撑和消费拉动能力, 加上开放式、共享化的基本特征, 高校园区建设无疑将成为引导城市创新发展方向的重要航标。

2.2 改变城市创新发展条件

城市的创新发展是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文化和科技条件在推进城市创新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高校园区是以发展高等教育、培养高级人才为主要目的而形成的高校集中发展区, 它不仅承担着传播科学知识的功能, 同时也是现代高新技术的孵化基地, 它的存在是加速知识社会、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重要途径。随着高校园区规模不断扩张、功能不断完善, 其内部产生的知识、文化等将通过园区的辐射扩散功能不断影响着周边地区, 并通过与周边地方文化的交流、融合, 起到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增强城市科技功能的作用, 进而为城市创新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

2.3 优化城市创新空间结构

一般而言, 高校园区多与城市社会经济拓展轴相重合, 这使得园区建设与发展既能够充分依托中心城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浓厚的人文精神, 还可以与城市新区规划建设相协调, 对保证城市经济拓展战略的顺利实现及城市整体空间结构的优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 随着高校园区建设的不断推进, 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生态绿化、文化氛围也将逐渐形成。高校园区作为城市重要的知识传播、人才培养、文化输出基地, 通过与城市拓展轴上其他产业的互动交流, 将进一步拓宽城市产业布局空间, 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城市创新发展新思路, 其完善的生活设施、优美的生态环境及良好的文化氛围也将为城市创新发展提供更宜居的生活空间、更舒适的休闲空间和更具吸引力的产业集聚空间。

2.4 强化城市创新发展功能

城市作为相对完整的空间单元, 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地域一样, 都是由自然、社会、经济等多方面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 城市的发展自然应当是自然—社会—经济系统的综合进步和统筹完善。但目前城市发展过程中过多地强调其经济带动功能, 生态环境改善和社会文明进步功能却往往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事实上, 良好的生态环境、稳定的社会秩序、健康的精神风貌才应当是城市创新发展的本质属性和最终目标, 脱离城市生态和文化去谈论经济总量的增加是典型的舍本逐末。因此, 厘清发展目标、强化生态与文化功能应当作为推进城市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园区作为以教育城、科技城、文化城、生态城、旅游城等为主要发展方向的城市功能区, 它的建设与发展体现了城市对知识、文明、科技、文化、生态等方面应有的尊重, 对于克服单一的、以经济发展为导向的城市发展策略, 转向以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综合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城市创新发展功能体系建设, 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俞建伟, 林麒.“大学城”与“高校园区”辨析[J].现代教育科学, 2003, (02) :18-21.

[2]黄葳.兴建大学城:新一轮的大学改革[J].教育发展研究, 2001, (03) :41-42.

[3]裘伟廷.论高校园区的簇群效应[J].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01) :74-80.

[4]肖玲.大学城区位因素研究[J].经济地理, 2002, 22 (03) :274-276.

[5]肖玲, 陈忠暖.广州大学城选址布局的区位条件分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2, (02) :32-37.

[6]任春洋.新开发大学城地区土地空间布局规划模式探析[J].城市规划汇刊, 2003, (04) :90-94.

[7]王成超, 黄民生.我国大学城的空间模式及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 2006, 26 (03) :482-485.

[8]李传义, 邓新勇.广州大学城规划的新理念与城市建设新技术[J].建筑学报, 2005, (03) :54-59.

[9]王峰玉, 吴怀静.郑州龙子湖高校园区规划建设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10, 22 (05) :78-81.

[10]何志军, 钱检, 黄扬飞.大学城的土地空间布局模式探讨——以杭州大学城为例[J].规划师, 2005, (04) :34-36.

[11]杨艳.大学城与城市发展探析[J].产业观察, 2011, 10 (03) :106-107.

高校园区 篇2

内容摘要

青年工作区域联动是最近几年才提出的新概念。随着上海各个大学园区的建成,大学园区日益成为区域联动的主阵地。高校共青团如何利用区域资源优势,整合各方力量,建立新的工作阵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并满足大学生的需求成为了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本课题旨在通过了解目前高校共青团服务校区、园区、社区联动工作机制的现状,分析其服务优势与不足,并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性地从建立新的工作机制、构建网络服务平台、加强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和工作建议。

关键词

高校共青团 区域联动 工作机制创新

高校共青团工作机制创新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是推动高校共青团自我完善的重要方面。长期以来,高校共青团工作由于其对象的特殊性,主要局限于高校校园之中,工作开展的手段、方法和层次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随着上海各个大学园区的建成和社区共青团工作的开展,这种工作模式已显示出其滞后性和局限性。在这一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组织如何利用大学园区的人才和智力优势,整合各方资源,如何建立和巩固一批新的共青团基层工作阵地,最终更好地为团员青年服务,成为高校共青团自身建设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课题组以上海松江大学园区为考察对象,综合采用现场走访、问卷调查、文献研究、比较法调查等手段,对于大学园区内各高校的实际交流情况、各高校与周边社区的共建情况以及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情况等进行了深入调查。同时,课题组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了问卷调查,涉及华东政法学院、东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外贸学院等6所高校,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50份,回收率91.7%。

本文旨在综合调查结果,对于新时期高校共青团立足校区、面向园区、走进社区,发挥中心辐射作用,有效服务于青年工作区域联动进行初步探索,并就如何利用更广阔的区域资源优势为推动高校共青团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成长、成才的舞台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一、高校共青团服务区域联动现状概述

(一)高校自身协作不足为服务区域联动提供了可能

青年工作区域联动是一个最近几年才出现的新提法,其目标是在一定区域内实现青年工作的资源共享,各取所需,实现共赢。随着上海各个大学园区的建立,如何实现相对封闭的园区与相对开放的社区之间的良性互动合作逐渐摆上了共青团工作的议事日程。各个大学园区和其中的各所高校都就此展开了有益的尝试,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我们的调查发现,经过几年的工作,大学园区的区域资源优势并未得到充分的体现。各所高校的合作水平,工作机制,协作方法等仍有待进一步改进,而这些问题的出现为高校共青团服务区域联动提供了可能。

1、大学园区实践基地有待拓展

大学生是高校共青团工作服务的对象,也是园区工作服务的对象。在我们的调查中,绝大多数的被访大学生对于目前园区的社会实践基地资源利用情况表示了不满。大部分人认为大学园区应有的各项功能未得到充分的体现,大学生自身的需求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满足。

第一,园区无法满足低年级学生社会实践的需求。大学园区一般都建立在郊区,附近的社会实践资源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目前的客观现实是许多低年级的学生得不到所需要的社会实践资源。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各高校缺乏统一协调指挥是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各校在服务水平、服务方式上存在差异,高校大多“各自为战”,这样一来,资源浪费和资源利用情况不合理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第二,园区无法满足高年级学生就业岗位的需求。基于地理偏僻的原因,园区内高年级的大学生多数倾向于回到市区内老校区就读,以获得更好的求职机会,这一点在打算留沪的外地大学生身上犹为明显。而与此同时,园区周围的创业就业机会却少人问津。

2、校际交流工作水平有待加强

园区内各高校的校际交流是实现园区资源共享的基础。然而,调查表明,目前各高校的校际交流项目主要集中在艺术教育(31.13%)、学术科学(25.17%)、体育竞赛(20.53%)以及社团交流(9.93%)这些方面,其中大部分的校际交流源于学生自发。与之相对的,由团组织出面发起的交流活动所占比例并不高。缺乏统一指导的校际交流活动虽然数量众多,但无论在活动规模还是组织管理方面都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总体水平普遍不高。

3、大学园区管理机构服务功能尚待完善

各大学园区创建伊始都建立起了相应的管理机构。现阶段,这些管理机构主要起到一个沟通、协调的作用,实际工作的操作实施仍由各高校独立完成。这样一来,各高校共青团工作也相应仍然处在一个相对封闭和独立的层面上,服务区域联动的功能得不到充分体现,学生需求也很难得到实际满足。另一方面,专职负责这块工作的人员在人力配备,行政支持等方面相对薄弱,工作效率普遍不高,实际成效不够明显。

(二)服务区域联动——高校共青团与时俱进的必然选择

高校共青团在服务青年的长期工作过程中,发展出了适合自身工作实际、富有成效的工作模式、项目和方法。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要求共青团与时俱进,不断开拓,继续挺立时代的潮头。对于目前的共青团工作,大学生们在基本肯定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期望。从表1中可以看到,现阶段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团组织创新活力不足,同学参与活动积极性不高”。

表1 团工作目前存在的不足

团工作目前存在的不足赞同不赞同说不清

团组织缺乏创新活力,同学参与活动积极性不够高83.67%19.33%16.67%

提供的实践机会尚不能满足团员青年的需要73.23%16.53%14.14%

共青团自身建设步伐与新形势要求仍存在差距69.33%21.82%16.00%

共青团为青年成才服务的功能体现不足64.10%24.57%11.33%

可以利用的各类资源不足,开展工作受到一定限制64.00%12.93%3.40%

与其他高校共青团组织缺乏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62.18%16.77%10.00%

在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组织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工作新思维。入住大学园区是高校共青团发展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里程碑。主动有效地服务于区域联动,利用区域资源,不仅能提升团组织的自身活力,加快自身建设的步伐,而且能够为团员青年成长、成才提供更好的机制保障。这一切都决定了服务区域联动是高校共青团发展过程中必然的选择。高校共青团应该积极主动地发挥中心辐射作用,有效整合各方资源,最终形成合力,逐步解决现在存在的问题,达到自我完善、和谐发展的目标。

(三)服务的紧迫性——满足大学生实际需求

高校共青团组织非常重要的工作职能就是服务在校大学生青年,为其提供各种必要的资源,以满足他们成长、成才的实际需求。然而,我们的调查发现,目前园区内存在突出的三大问题:

1、校际共青团工作交流不足制约联动机制发挥

在问卷调查中,几乎所有的被访者都希望各高校共青团组织经常开展各个层面的交流活动,然而实际交流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只有12.42%被访者认为各高校间的共青团工作交流是“多层次、全方位的”,有45.56%的被访者认为这种交流“停留在部分工作上”,而有27.35%被访者认为“几乎没有这方面的交流”。而在对交流效果的评价上,仅有13.67%的被访者认为“很好,令学生受益匪浅”,总计超过八成的被访者认为交流效果不佳。其中,超过35%的被访者认为“学生的参与面不广,有局限性”,36.57%的被访者认为“合作面过于狭窄”,14.76%的被访者认为“未能体现大学园区的优势”。

2、社区实践基地缺乏不利学生拓展社会经验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接触社会、增长学识、增加实际工作经验的重要平台,也是共青团工作的重心之一。大学园区的建立预期可以带来一大批新的社会实践基地。然而,我们的调查却发现,园区内各高校与周边社区的共建情况并不理想。仅有4.25%的被访者认为两者“紧密结合,经常开展活动”,有37.65%的被访者认为虽然学校长期参与社区建设,但“成效不显著”,另有34.77%的被访者认为“很少有合作”。

3、周边社区资源利用不足造成发展瓶颈

我们的调查还发现,即使学校与社区有了共建,社区的众多资源也未得到最充分的利用。数据显示,目前的社区资源中,除了有半数同学认为志愿者服务和公益服务等社会实践资源被充分利用以外,其他的社区资源利用情况并不理想,更有超过三分之一的被访者认为“大部分资源未被合理利用”。

高校共青团发展到今日,单

一、封闭的工作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时代的需要。高校共青团组织只有充分调动一切资源,发挥社区、园区、校区联动的社会化优势,积极探索并初步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功能互动,利益共赢”的区域性统筹发展模式,变“校区小团建”为“园区、社区大团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以上问题。

二、高校共青团服务区域联动的优势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高校共青团服务区域联动的三大优势

据调查,74.17%的被访者认为高校共青团组织在服务青年工作区域联动的过程中能发挥积极作用。高校共青团自身稳定、组织结构完善、工作经验丰富、并拥有数量庞大的青年服务人才和广大的社会资源。这些优势在服务区域联动的过程中显得犹为重要。

1、高校共青团的组织优势

第一,高校共青团组织自身稳定,工作能长期坚持、代代相传。在我们的调查中有16.56%的被访者认为组织稳定、工作能长期平稳开展是高校共青团服务区域联动的最大优势。青年工作区域联动是一项需要长期经营的系统化工程,高校共青团组织自身的组织结构、工作方针等相对稳定,能保证开展工作的长期性和长效性。

第二,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高校共青团是青年之友、青年之师、青年之家,团组织在这一群体中所拥有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不可小觑。同时,青年大学生又是区域联动最重要的参与者和服务对象,高校共青团服务区域联动工作不仅将得到广大同学的热烈拥护,更能在服务青年方面收到良好的实际效果。

2、高校共青团的人才高地优势

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主阵地,聚集了大量的知识型人才。在我们的调查中有38.22%的被访者赞同高校共青团服务校区、园区、社区联动机制的最大优势在于拥有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人才资源库。高校共青团应该努力把人才高地的优势转化为服务青年工作区域联动的重要支撑点。

3、高校共青团的社会优势

拥有广泛的社会资源是高校共青团服务区域联动重要的优势之一。青年工作区域联动不是高校一家之事,而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参与和主动配合。高校共青团服务社会多年来赢得的社会声誉将在其开展青年工作区域联动的过程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需要注意的问题

1、思想认识要到位

青年工作区域联动的顺利实现首先需要有各高校在思想认识的一致。然而,部分高校虽然入住大学园区已有几年,但旧的共青团工作思路仍未转变,没有充分认识到加入到区域化大团建中的重要性,团建阵地仍然局限于校区和社区内,忽视了园区这个重要的过渡地带。同时,部分学生社团、学生组织本身缺乏交流和共建的热情,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来自于各社团的资源配置情况存在失衡。

2、工作实效需提高

据调查,有40.14%的被访者指出青年工作区域联动需要注意的最大问题是“工作停留在表面,服务青年实效性不足”。由于青年工作区域联动是一项系统工程,这其中牵涉到错综复杂的各方面因素,只有各环节真正做到彼此紧密衔接,才能最终产生出实际效果,否则就只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起不到真正的服务作用

3、保障机制待加强

青年工作的顺利开展,不仅仅需要有效的组织、顺畅的交流渠道,更需要资金和技术的必要保障。23.30%的受访者认为“缺乏资金和其他技术力量方面的必要保障”是高校共青团服务区域联动面临的最大挑战。缺乏物质保障的区域联动工作是无法想象的,加强这方面的投入已是当务之急。

4、管理协作机制要完善

青年工作区域联动需要一个合理有效的管理协作机制来促进。有数据显示,超过二成的受访者认为管理协作机制不健全束缚了青年工作区域联动的推进。健全管理协作机制可以有效地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从而推动青年工作区域联动科学化、正规化。

三、可行性对策与建议

走出校门,服务社会,才能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区域联动。因此,高校共青团要面向园区,大胆走进社区,建立覆盖部分地区的联动网络,从社会当中寻找宣传教育的新载体新方式。

(一)建立“三区”服务网络,完善联动工作机制

青年工作区域联动是一个牵涉到各方利益的全局性系统性工程,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灵活多样,整合校区、园区、社区等多方资源的网络式服务体系。

1、以大学园区为核心,设立区域联动常设机构

大学园区不仅仅是校区概念的简单叠加,而是沟通校区与社区间的桥梁。目前大学园区内由于缺乏统一协调的共青团机构,高校各自为战,既浪费了资源,又难以提高工作效率。而大学园区管理机构对于区域性共青团工作的管理协调作用又显得相当有限。为了达到共享区域资源,整合各方力量的目的,就必须依靠园区力量,以各高校共青团组织为核心,建立起常设性共青团机构。制定工作章程,设立专门部门,明确职能分工,形成固定会议机制,统一处理牵涉到园区内外多方利益的共青团事务。该机构的建立不仅有利于统一调配园区内外的社会资源,更有利于联动工作决策和落实的效率。

2、以周边社区为依托,建立区域联动基层阵地

社区共青团工作近年来在上海各区蓬勃开展。高校共青团在服务区域联动的过程中,必须依托周边的社区资源,建立健全一系列基层社区工作阵地。包括社会实践基地、社区创业就业服务基地、社区科研基地、社区德育教育基地等等。通过培育品牌合作项目,为团员青年提供更为便捷、更为广阔的素质拓展空间。同时,进一步发挥高校共青团服务社会,教育青年的优良传统。品牌项目的培育,不仅能扩大共青团工作区域联动的社会效应,而且能够进一步推动其他合作项目的开展,进一步提升共青团的社会影响力。

3、以学生社团为载体,优化联动区域资源配置

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们出于共同的兴趣而自由结合的青年群众组织,它以其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校园影响力,成为了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新时期下共青团工作的重要载体之一。目前不少学生社团已经成立了团支部,团建工作日益成为学生社团工作的重点。鉴于目前各校学生社团存在的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高校共青团组织可以以学生社团为载体,通过协调沟通,整和区域内学生社团的资源配置,以谋求“多赢共进”的局面。高校社团一起参与,共同探讨,总结经验,研究社团的最优化运作机制。在这一互通、互动、互补、互惠、互利的过程中达到效益的最优化。在各社团共同开展活动的同时,寻求到自身发展的最佳立足点,也一并完成了职能的系统化改革。

(二)加快“电子团务”建设,构建网络服务平台

信息化给当今社会带来了巨大而又深远的变化,同时也给高校共青团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在高校共青团服务区域联动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共享信息资源能使自身服务体系更高效、更便捷。

高校共青团组织必须全面加快“电子团务”建设,加强网络阵地建设,通过网络平台逐步实现团的办公数字化、自动化、网络化。借助网络优势,更广泛更有效地团结、教育和服务青年团员,提高新形势下团组织开展工作能力。更重要的是,网络服务的开放性很好地解决了区域内信息资源不对称的难题。例如,团组织可以建立一个规范的园区论坛,在论坛中,及时公布共青团组织的各项活动安排,做到组织工作的透明化;广泛征求团员意见,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开通电子信箱,做到有信必答;发布各类实用信息,有效服务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同时,共青团还可以开展网络讲座,网络理论学习,通过现代化的手段,使更多的同学能享受到共青团组织的服务。由于电子信息便于管理查询,共青团的服务工作就受到广泛监督,使共青团自身组织更为规范。

(三)加强专门人才培养,推进团员意识教育

1、以人为本,建立健全区域联动人才培养、评价制度

高校共青团服务区域联动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调查中,有超过四成的同学认为,高校共青团要更好地服务“三区联动”,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便是“在资金、人才等软硬件方面予以充分保证”,而这其中,人才是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高校共青团在服务区域联动中发挥其中心辐射作用,必须强调“以人为本”,依靠一大批高素质的专门人才,他们是服务于区域联动的核心力量。为此,各高校应该有计划地培养一批专门服务于区域联动的优秀青年团干部,使得人才队伍不断得到系统化充实和结构化完善。要通过专、兼、聘等多种方式,建设一支以少量精干专职团干部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工作队伍。同时,要积极开展对从事工作的专、兼职团干部的培训,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设立从事这方面工作专、兼职团干部的评价体系,从而逐步建立起一个结构合理、层次清晰的系统化专门人才培训体系。

2、推进增强团员意识主题教育,营造社会化大团建

高校园区 篇3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建;园区;机制

生活园区是大学生思想交流、活动开展极为频繁的重要场所。把握高校学生园区的特点,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寻求出适合高校党建工作进园区的新的组织载体,加强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把党建工作延伸到园区,这既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深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又是造就全面发展人才,建设和谐园区的内在要求。在新形势下,探索党建工作进园区的新路径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给予重视和认真解决的问题。

一、深刻认识重大意义,增强自觉性

很多学校认为只要把系部党建工作做好就行了,园区党建工作可有可无,有的甚至还觉得这是在搞重复建设。加强园区党建工作停留在口号层面,没有落到实处,园区党组织战斗力不强,组织涣散。党建工作办公室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有的园区党支部开展活动纯粹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收效不得而知。园区党建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学生党员在园区区内的模范表率作用不明显,园区精神文明建设滞后,主流意识形态没能很好地占领这块阵地。

二、加强环境建设,浓厚党建氛围

1、加强网络建设:随着信息网络化的迅速发展,网络不仅影响人们的学习、生活和交往方式,而且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从高校目前的情况看,越来越多的学生购置了电脑,网线也铺设到了学生寝室。为此,我们应充分运用网络手段拓展党建工作的空间,抢占网络阵地。在网络建设中要针对青年学生的成长特点,开发出更多为他们所关注、所能接受的信息资源,通过园区党建网站、红色阵地等,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2、营造良好的寝室文化:寝室是园区的基本单位,是学校的“细胞”,它具有屏蔽性和相对独立性,往往是学生觉得最无所顾忌的地方。高校学生园区的党建工作对于高校整个学生党建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高校从事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该重视学生园区党建工作,不断结合在大学生园区中出现的实际情况,寻求适合高校党建工作进学生园区的新模式,切实提高高校党建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和主动性。

要通过扎实的工作,真正把园区的党建工作落到实处,真正体现出园区党建工作的服务职能。把党建工作与园区稳定相结合、与园区文明建设相结合、与开展园区服务相结合、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相结合,把党建工作渗透到学生园区日常的工作中去,把党建工作渗透到为园区学生办实事的具体活动中去,把党建工作渗透到学生管理的管理工作中去。园区党建工作只有紧密围绕园区建设才能适应学校主体的发展需要,才能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同。

三、加强队伍建设,形成党建工作合力

建立一支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学生园区工作队伍:兼职队伍由政工干部、辅导员担任,经常性、不定期深入学生园区了解情况,做到“同住、知情、关心、引导”。主要承担对学生的教育职责,包括政治思想教育、养成教育、遵守园区管理规定的教育、遵守公共道德教育、安全防范教育等,通过教育使学校对学和的育人要求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参与园区各项制度的制定,提出改进意见,并保证各项制度能够顺利贯彻执行;对违纪学生批评教育,对严重违纪学生提出处理意见;助园区开展文化活动,营造健康向上、文明高雅的生活氛围;随时与园区管理部门沟通情况反映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由于辅导员对学生比较了解,其意见往往能击中要害,学生也能听得进去,一般来说工作效果要好一些。通过培养,使这支专职队伍成为一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以学生园区工作为中心,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团结人、凝聚人的聚合作用和引导人、带动人的辐射作用及在学生管理中的中坚作用。

学生园区党建工作的落脚点是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旗帜作用,从而更好地加强学生园区的建设和管理:通过活动载体的设计,如建立学生园区党员责任区,学生党员突破党组织隶属关系的局限,积极参与学生园区管理服务活动,共同担负起学生园区建设的责任,通过定区域、定任务、定制度,参与责任区内宣传教育、安全治安、卫生创建等方面的工作。这些党员在责任区内一方面起到安全监督员、卫生保洁员、舆论宣传员、信息反馈员的作用;另一方面广泛联系其他同学,反映同学的要求和意见,成为党组织密切联系园区广大同学的纽带和桥梁。开展党员公开挂牌服务活动,使学生党员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和自身的责任义务,自觉参与到文明宿舍、文明楼幢的创建活动中,学生党员在园区建设尤其是园区党建中充分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和核心作用,增强了园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充分体现了一名党员一面旗帜的作用。选派优秀学生党员在园区党组织中担任一定职务,既锻炼自身的工作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又为园区党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曾青 李欣.论大学生和谐生活园区建设[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92-94.

高校园区 篇4

随着信息化在高校的大规模应用, 高校信息化平台中的关键业务和数据均由网络基础设施承载, 高校总部与分支机构之间的数据交换日益紧密, 构建一个高可用性、高可靠性、高安全性的网络已经成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江苏某省属高校目前刚刚在其下辖的县级市购置了一块教学区域专门用于实验实训教学, 该校区需要新建网络实现和原有校区的数据互访互通。该实验实训学区域包括实训中心、实验楼、办公楼、图书馆、学生宿舍楼、教职工生活区等大量的信息点, 并包括学校管理、教育科研、电子教学远程教育和互联网的引入, 以及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服务等大量的业务, 要求新建的校园网必须是一个实用的、高可靠、高效率、高扩展性、高安全性的系统。本文从项目化实施的角度出发, 重点介绍高校园区网中的负载均衡架构设计与实施。

1 建网原则

为实现校园网络高质、高效互联的目标要求, 在网络设计构建中, 应始终坚持以下建网原则[1]。

1) 可用性与技术先进性。在满足校园园区网的应用系统业务的同时, 应该要考虑到网络系统的先进性以符合技术的发展趋势并满足今后业务扩展的需要。

2) 高可靠性。网络系统的可靠与稳定是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 高可靠性应从网络系统的架构、可靠性设备选型、物理部件冗余、备份容灾策略等各个层次与角度考虑。

3) 高安全性。依赖于合理的安全设计与安全策略的部署, 网络系统能够阻止非法入侵和信息泄露[2]。

4) 灵活性及可扩展性。网络架构能够满足未来业务的增长和变化, 系统整体能够以平滑地扩充和升级, 最大程度地保护现有的资产投入。

2 负载均衡架构设计思路

以教育行业为代表的网络系统而言, 其基本特征是出口网络线路一般需要接入到两套独立的网络运营系统, 其中:一个系统是教育网CER N ET, 专用于用于访问教育网内部的大学和学术组织的信息资源镜像系统;另一个运营系统则是移动为代表的互联网运营商系统用于教育网系统之外的国际国内互联网业务数据信息高速访问。两套不同的网络运营系统的骨干网之间是互联的, 但在两个系统中底层系统之间的数据传递延时较长, 因此需要引入应用交付网络A D N (application deliverynetworking) 设计思路, 对网络架构进行合理设计并对于数据流量进行必要处理, 在实现不同的链路系统互为备份的同时达到对各自的业务目标数据高速访问的目标。

教育系统的数据量特点是在特定的时间段内, 比如学生选课、成绩录入与查询、课表查询、多媒体影视教学资源访问等, 在瞬间会产生较大数据流量, 要求网络系统应该具备足够的承载访问能力, 以满足上述的业务需求。因此对于网络平台的数据业务系统, 需要通过合理架构设计规划其业务流量的负载均衡, 以便对数据流量进行有效的控制, 并对高并发流量的业务给予有效的支持。

3 设计与部署

3.1 核心网络整体架构设计

核心系统采用两台Cisco6509交换机作为整个园区网网络核心设备。校园出口防火墙采用了两台CiscoA SA 5540防火墙设备, 两台6509各侧挂一台A SA 5540防火墙作为出口防火墙。配置为4个千兆以太网端口和4个SFP (小封装热插拔) 光纤端口, 提供了高可用性和光纤及千兆以太网连接的千兆级安全服务。A SA 5540支持650M b/s吞吐率, 满足了出口流量的吞吐率需求。以防火墙为中心划分必要的untrust、trust、D M Z (隔离区) , A SA 5540每个区域使用一个特定端口连至6509端口, 而6509端口则划分到不同的V LA N (虚拟局域网) 中。两台A SA 5540防火墙使用active/standby工作模式, 另在A SA 5540使用两个端口作为传输LA N (局域网) 的故障切换和状态化故障切换的数据流量转发[3,4], 这两个端口也连至特定V LA N的6509端口中。园区网核心网络整体架构见图1 (本文不讨论D M Z) 。

trust区域中的园区网络设计采用了传统的核心、汇聚、接入网络3层设计模式, 汇聚设备采用两对4507交换机, 其中一对4507连接至教学区、办公区和宿舍区, 另一对4507则连至校园计算中心的数据信息系统和数据存储备份系统区。为保护数据存储备份系统的安全, 在该区域中另外配置一对国产天融信防火墙N G FW 4000-U F (TG-50300为核心数据的访问提供进一步的防护。

3.2 链路负载均衡设计

该高校目前有两条链路与公网相连, 分别为中国教育网和中国移动CM N ET链路。教育网采用分类流量计费方式, 对于教育网免费范围内的地址的访问不计费, 但在对非免费地址访问时, 费用较高。中国移动链路则不分访问对象, 采用固定收费方式。为解决上述存在访问流量合理分配的问题, 在出口路由器和防火墙之间安装了R adwareLinkProof2008负载均衡器。通过LinkProof2008对移动链路和教育网链路健康状况进行有效的检测并转发。

根据上述业务需求, 新校区园区网出口路由器采用了两台Cisco3845路由器, 项目中该设备除使用自带为2个千兆以太网端口外另外配置了两块吉比特以太网EH W IC (增强型高速广域网接口卡) , 提供了高可用性和千兆以太网连接的千兆级数据传输。两台3845路由器各使用一个千兆端口分别上联接入移动网络和教育网络, 每台3845路由器3个千兆端口中的另外2个作为下行端口, 分别连接至两台R adwareLinkProof2008的端口。进出园区网络的流量都需要经过LinkProof2008实现必要的链路负载均衡。

链路负载均衡的物理拓扑如图1中所描述, 但其实际的逻辑拓扑设计图则如图2所示。

借助6509的W S-X 6516-G E-TX所提供的16端口10/100/1000千兆以太网模块, 在该模块上对于LinkProof2008上联移动、教育网的端口分别划分到2个不同的V LA N-yidong-outside、jiaoyu-outside;对于下联至内部核心网络的端口则划分到另一个V LA N-xiaoyuan-inside。连接至移动的3845路由器, 其下联接口连接至W S-X 6516-G E-TX的yidong-outside;而连接至教育网的3845路由器, 其下联接口连接至W S-X 6516-G E-TX的yidong-outside。

网络中的两台LinkProof2008设备采用了V R R P (虚拟路由器冗余协议) 技术配置为active/standy的双机模式。在LinkProof2008设备上, 分别为来自中国移动、中国教育网的数据流设置冗余全局配置表和虚拟路由器配置表中的数据数值, 并配置使用virtualD N S (域名服务器) 地址来实现浮动网关, 作为上行设备3845路由器的下一跳地址。不同于普通的浮动IP, LinkProof2008中的该浮动IP还承担D N S的IP功能。考虑到主备设备同步的需要, 凡配置中涉及的virtualD N S地址表和sm art N A T (网络地址转换) 表中所出现的虚拟地址信息, 都需要手工添加到到associated IP表中, 以此使得虚拟路由表的管理状态由down转换为up。

为实现链路的负载均衡, 创建routerfarm并对负载均衡算法使用Cyclic作为轮询参数, 同时将LinkProof上联的两条链路上行3845路由器设备的接口IP加入到routerserver中并关联先前创建的routerfarm。完成上述配置后, 通过创建flow policy确定, 借助sm art N A T中的static映射功能将校园网对外服务的部分业务站点分别一对一映射为移动、教育网网段内的IP地址。目前校园网内网用户配置的IP为教育网分配的IP, 在教育网内网访问时这部分IP不用变动, 而访问移动公网是则借助dynam ic N A T功能将校园网内所配置的教育网IP的普通用户终端映射为移动网络的一段公网地址。

virtualD N S地址表功能是将内网服务器的IP映射到移动、教育网后产生两个不同的外网IP并对应同一个D N S域名, 最终这个域名将由LinkProof2008负责进行解析为具体的物理IP。因此需要在上一级服务器中设置两条域名值相同但IP值为virtual D N S的N S (nam eserver) 记录。并根据所在网段的不同将本地网段映射的IP作为首选解析记录。借助上述的In Bound负载均衡, 外网数据的访问由LinkProof2008智能解析为不同的公网地址, 引导用户使用合适的链路访问, 实现了进入校园网流量的负载均衡。

通过配置LinkProof2008就近性 (proxim ity) 特性为双向, 动态和静态同时使用, 实现了网络访问服务的最佳负载均衡。当内网用户访问外网时, 由LinkProof2008检测到目的地最佳的路径。同时外网用户访问内网服务器时, 由LinkProof2008解析最佳链路上的D N S的IP给用户实现最佳链路访问途径。

3.3 业务系统负载均衡设计

对于校园网系统内部业务系统中的教务管理系统、选课系统、课程网站等W eb应用服务器, 在此次项目中采用了R adware的A ppD irector2008作为负载均衡设备。在设计中, 将A ppD irector2008旁挂于2台4507交换机, 并对于进入和离开A ppD irector2008的数据流量划分到external和internal两个不同的V LA N。从增强可靠性和可用性出发, 对于连接这2个V LA N的链路分别使用2条物理线路将之捆绑为LinkA ggregation, 同一侧的4507交换机做相同的配置。这样既实现了增强链路带宽, 同时又实现了链路冗余以增强了可靠性。2台4507交换机之间链路配置为trunk链路, 同时将多条物理链路捆绑为EtherChannel传递所有V LA N数据。对于需要实现负载均衡业务的数据的服务器, 其网关为A ppD irector2008的主设备, 而非负载均衡业务的服务器网关则直接指向4507交换机的下联V LA N的V R R P的浮动地址。业务系统负载均衡逻辑拓扑设计见图3。

4 结束语

采用应用交付网络 (A D N) 的网络架构设计实现的新校园网, 有效对移动和教育网的数据流量进行链路负载均衡, 并对校园网内部的业务系统数据访问进行必要的业务数据负载均衡, 极大提高了系统的可用性与可靠性。系统的网络数据流量处理能力为支撑校园信息化系统运行和今后的业务扩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摘要:高校园区网络业务流量的复杂性和高并发性需要新一代网络架构设计。在某高校新校区园区网建设过程中, 提出负载均衡架构设计思路, 给出网络整体架构设计、链路负载均衡、业务数据负载均衡的设计方案与规划。

关键词:园区网,架构设计,负载均衡

参考文献

[1]TEARE Diane, PAQUET Catherine.园区网络设计[M].吴剑章, 余晓, 吕红艳, 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7.

[2]BH AIJIYusuf.网络安全技术与解决方案[M].罗进文, 王喆,张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

[3]H UCABY Dave.CiscoASA, pix, and FWSM firewallhandbook[M].[S.l.]:Macmillan TechnicalPub, 2005.

高校园区 篇5

平安园区”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我县新一轮“平安上杭”创建工作整体部署,结合蛟洋工业园区实际,现就创建蛟洋工业区“发展循环经济,创建平安园区”,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

上杭县蛟洋工业区成立于2005年6月,位于上杭县域的东北部,跨蛟洋和古田两个乡镇,包括蛟洋的镇区和邱坊、秋竹、坪埔等村以及古田的郭车村。蛟洋工业区处于319国道、308省道、赣龙铁路、龙长高速、蛟城高速的黄金交会点上,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入区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齐备。园区分为:机械电子及农产品加工区(也称余坑小区)、高新技术园区(也称华强小区)、循环经济园区。

二、指导思想

以建设“美丽上杭”,构建和谐平安蛟洋工业园区为目标,园区以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基本原则;以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为建设目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生产过程的资源和能源消耗;延伸和拓宽产业链为基础。以维护社会稳定为根本,通过开展创建平安园区活动,大力推进园区平安建设进程,努力实现和谐平安园区,为建设平安 1

园区、和谐园区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时间步骤

创建蛟洋工业平安园区,从2014年3月开始到2014年12月底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阶段2014年3月至4月底蛟洋工业区“发展循环经济,创建平安园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要组织召开各类动员大会,园区各企业和施工单位要切实把开展创建“平安园区”活动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全园区工作总体部署上来,充分利用录像、墙报、专栏、标语等形式广泛宣传开展创建“平安园区”的目的意义,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创建活动。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2014年5月至2014年11月底“平安园区”建设领导小组要严格“主要内容”要求开展工作对蛟洋工业园建设发展存在的安全隐患、矛盾纠纷、环境污染、征地补偿、劳资纠纷等问题,要进行有序梳理和认真分析制订方案,组织人员,强化措施,抓好化解。切实抓好“七进”“工区”措施的落实。

第三阶段检查验收阶段2014年12月初至月底“平安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及时总结提高,形成书面材料上报县综治办,并接受检查和验收。

三、组织机构

创建“平安园区”,由蛟洋工业区管委办、蛟洋镇政府、蛟洋镇派出所、县环保局蛟洋中队、县安监局蛟洋中队、园区企业、有关村两委等单位参与实施。成立创建平安园区领导小组。组长:游明德副组长:罗寿荣、李德善,成员由各参与单位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罗寿荣兼任。

四、创建措施

认真落实打防结合、预防为主工作方针,建立和完善治安状况分析报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情报信息收集研判、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突发情况应急处置、区域警务协作联防等防范措施,把防范关口前移,全面提高监测、预警、预防、处置能力,充分掌握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主动权,实现打防之间的有效结合。把好招商入门关,做好环境污染监测,抓实安全生产检查和监督。紧紧围绕蛟洋工业区创建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的目标要求,进一步优化环境,确保特色经济,确保园区环保安全。

1、建立巡逻防控网。工业区内要加强治安巡逻队建设,进一步增强巡逻力量,实行重点区域和重点时段24小时昼夜巡逻,全方位、多层次、不留死角、不留盲区的网格化巡防机制。

2、建立技术防控网。工业区内要全面推进技术防控网络建设。对主要路面、交叉路口、关键部位等公共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并将技防设施建设与园区重点工程建设、企业安

装视频监控系统规划、设计,力争到2015年,园区重点要害部位、各企业视频监控系统建设率达100%

3、建立人口管理网。深化实有人口服务管理,园区专职民警开展人口信息采集;倡导流动人口管理服务进企业,搭建以企业为依托的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平台,探索建立流动人口居住证管理制度;加强高危人群排查、信息采集录入、信息系统日常维护,健全工作责任制,严密管控措施。

4、建立园区防控网络。按照“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哪里治安混乱就重点整治哪里”的要求,建立园区防控网络。组织巡逻队和民警开展区域性治安巡逻;及时排查整治各类突出治安问题;严厉打击暴力、盗窃犯罪活动;坚决铲除流氓恶势力。完善工业区内治保组织建设。

5、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建立和完善矛盾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定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全面掌握了解辖区内存在的各种不稳定因素和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区的原则,确保大局稳定。

6、加强消防安全生产管理。积极解决消防遗留问题,督促指导企业加大隐患排查整治力度,切实消灭安全隐患。

四、工作要求

1、改进工作作风。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机制,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主动深入基层,上门服务,开展治安防范、纠纷调处、情报信息、人口管理、法律服务、应急处突、安全生产、平安建设活动,着力解决群众、企业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2、提高队伍素质。加强园区干部职工政治思想教育,全面提高干部职工把握运用法律政策能力、群众工作能力、突发情况处置能力、舆论引导能力,强化亲和力,使干部职工能熟练运用法律手段妥善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3、加强督促检查。平安园区创建关键在坚持标准、注重实效,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日常检查、督促、指导,及时发现和解决创建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总结经验和工作方法,定期通报各单位创建工作情况,使园区创建平安工作有新的成效。

4、严格落实责任。园区管委办要将平安创建工作摆上重要议事、干事日程,坚持“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层层落实责任。要加强对平安创建工作的督促指导,对平安创建工作开展好的企业和工作做的好的个人,要予以表彰;对工作重视不够、措施不力、成效不好的,要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5、强化经费保障。加强对平安建设工作的经费投入,切实解决好创建工作中存在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促进园区经济与园区党建同步发展 篇6

一、领导重视,措施扎实,不断拓展园区党建工作覆盖面

扩大党建工作覆盖面,是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党建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为此,我们首先抓好园区党建的组织建设和载体建设,紧密结合园区发展实际,多措并举。目前,我区16个已开业的园区中,建立园区党组织5个,建立“党建服务点”、“党员之家”12个,派遣党建工作联络员17名,党的工作实现全覆盖。

1、深入调研,摸清底数。针对园区内各类企业面广量大、情况复杂多变的实际,各相关部门和社区(街道)党组织从深入调研、摸清底数入手,及时掌握各企业建立党组织和党员情况。各单位都抽调专门人力,抓住源头,做到“入驻一批企业,掌握一批情况”,园区党建与园区招商同时开始。广中社区(街道)党工委还专门编印《致客户的一封信》发放到每个入驻企业;提篮桥社区(街道)综合党委在新入驻企业办理相关登记手续的同时,就建立一企一档,及时掌握动态信息。对入驻企业党组织和党员情况做到“四个清楚”,即企业总体情况清楚,党员人数清楚,党员结构清楚,党员分布清楚。

2、落实力量,加强指导。为有效推进园区党建工作,各相关部门和社区(街道)党组织落实专门力量,确保园区党建与园区建设同时推进。各街道一般都由社区(街道)综合党委为责任部门,区劳动局、科委等相关部门也落实了分管领导和具体工作人员。同时各单位还通过培训,建立了一支园区党建工作指导员队伍,定向派遣到各园区,加强分类指导,推进党建工作。针对园区内缺少有党务工作经验的党员,且党员分布比较分散、流动性较大的特点,曲阳社区(街道)综合党委选派党建工作经验丰富、组织协调能力强的党务工作者,从园区建立起就作为党建联络员,深入园区开展工作,在条件成熟,成立园区党支部时,又派其担任园区联合党支部书记,使园区党支部工作规范运作,成效明显。

3、搭建载体,建立组织。根据园区内企业规模和党员数量等情况,各相关部门和社区(街道)党组织因地制宜,采取单独组建、联合组建等措施,灵活设置党组织,做到成熟一个,组建一个,不断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目前,对于园区内规模较大且党员较多的企业,已指导他们成立企业独立党支部或联合党支部。依托园区物业公司,将园区内零星分散的党员组织起来,建立园区党支部。在抓好组建党组织的同时,注重加强服务载体建设。广中街道在成立绿地阳光园联合党支部的同时,专辟2间共40平方米的房间作为“党员之家”,配备专供党员和青年上网了解党建信息的电脑、各类党建资料、刊物和简报,以及放映党员电教片的电视机、VCD等设备,还专设环境布置非常温馨的谈心室,使重新找到组织的党员们有了学习交流谈心的场所。

二、各方配合,形成合力,有效整合园区党建各类资源

虹口区已开业的园区目前主要分为科技园区、创意园区和创业园区三大类型。区劳动局、科委等相关部门、园区投资方和各社区(街道)党组织,大家既分工又协作,主动配合,形成合力,有效整合园区党建各类资源,确保了园区党建工作的有效运作。

1、条块结合,加强沟通。通过“各方配合,形成合力”的党建工作模式,各相关部门和社区(街道)党组织联手及时对入驻企业进行全方位动态跟踪管理,通过双管齐下,在第一时间将党建工作与园区发展同步推进。区劳动局是北外滩开业园区的业务主管部门,他们积极配合提篮桥社区(街道)党工委摸清入驻企业的各类情况,并要求园区物业管理部门的党员将组织关系转入园区,为建立园区党组织创造条件。提篮桥社区(街道)党工委则定期到区劳动局,询问园区发展情况,商议“党员之家”和党组织筹建工作,共同选择“党员之家”场地,进行策划布置,为党员群众建立一个温馨家园,并于2007年4月共同召开园区联合党支部成立会,使园区党建工作步入崭新阶段。

2、科室牵头,优势互补。各社区(街道)党工委都建立了由综合党委、组织科、经济科、劳动科、工会、妇联、团委等科室参加的园区党建专项工作推进小组。由社区(街道)综合党委牵头,职能科室各司其职,经济科发挥对招商企业情况熟的优势,主动与企业沟通,取得支持,为园区党建打开局面;劳动科在对开业园区进行业务指导的同时,配合综合党委和组织科做好园区党建工作;工、青、妇组织发挥各自优势,组织园区员工通过工、青、妇活动促进党建工作,形成园区党建工作的合力。

3、各方配合,资源共享。园区党建工作以社区(街道)党工委牵头,但涉及的面很广,既有业务主管部门,还有园区投资方以及园区物业管理部门等,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大家都十分注重各有关方面的密切配合,实现资源共享。上海绿地阳光园联合党支部的建立,就是在广中社区(街道)党工委的牵头下,按照“广中社区创意园区党建发展三年规划”,由投资方绿地建设集团党委、百际物业公司党支部共同参与,并在百际物业公司党支部与中广公司党总支结对共建的基础上,各抽调1名党务工作经验丰富的同志作为筹备园区党支部的专职工作人员。在各方共同配合下,园区党建顺利推进,并取得初步成效。

三、丰富内涵,创新机制,努力实现园区发展与党建工作同步推进

1、服务先行,增强凝聚。“有作为才有地位”,有针对性地为企业提供各类服务活动,是开展园区党建工作的“敲门砖”,也是取得园区党建工作成效的关键所在。一是帮助园区党员转接组织关系。针对部分园区党员组织关系在原籍地、联系有困难的实际,园区党组织通过信函、电话等联系方式,主动帮助党员与原籍地党组织联系,使其组织关系顺利转接。有的党员因企业工作较忙,无法及时办理组织关系转接手续,园区党支部派人主动上门为其办理相关手续,解决党员后顾之憂。二是开展志愿者品牌服务。园区党组织经常组织志愿者服务活动进园区,为园区企业党员提供信息咨询、政策解答以及劳动技能、安全生产、法律知识教育培训等服务。区劳动局根据入驻企业工作性质和需求,专门聘请由进出口报关公司党员、虹口就业促进中心岗位开发科党员、街道劳动保障科党员、街道综治办党员及园区管理有限公司党员,组成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共同为园区企业和创业者个人提供政策及法律方面的咨询服务。三是为园区党员和员工排忧解难。各园区党支部热忱为园区党员和群众服务。不久前,上海绿地阳光园联合党支部从一个员工口中得知,园区内一位年轻党员因母亲得了绝症,党员自己情绪比较低落,党支部立即决定上门看望慰问。由于住地的变化,支部成员冒着37度的高温,花了4个多小时才找到年轻党员的家。在家访中,党支部又了解到这位党员想就近租借住房,于是通过物业主动帮助联系,解决了她的后顾之忧。四是搭建信息和人才交流平台。各相关部门和社区(街道)党组织在开展园区党建过程中,千方百计邀请区相关部门领导和专家学者为企业宣传宏观经济形势、工商税务政策、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等,帮助企业把握经营定位,合理运用政策,融入区域经济发展。曲阳街道园区党建协调小组定期派人到区人才交流中心寻找适合园区发展所需的人才信息,特别是党员人才信息,并把资料发放到园区各企业,还在园区内开通了局域网,方便企业在网上进行人才交流和招聘。

2、丰富活动,促进发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是园区党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为此,各相关部门和社区(街道)党组织按照“企业需要、业主理解、员工拥护、党员欢迎”的原则,经常组织开展以“抓党建、聚人心、促经济”为内容的各项活动,有效地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一是建设园区文化。针对园区“高学历、高职称、高层次、高素质”产业人才集聚的特点,各单位党组织搭建灵活多样的文化载体,通过举办各种形势与任务报告会、科技论坛、创新论坛、学术或业务讲座,拓展了技术和业务管理人员的视野,激发了他们创新与创业的动力;通过编写园区简报及各类征文活动,营造浓郁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通过开展群众性、竞技性、互动性的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和团队合作精神。二是组织开放型主题党组织生活。提篮桥社区(街道)综合党委指导园区党支部开展“争当创业先锋,共建和谐园区”开放型主题党组织生活,除党员以外,还邀请园区团员青年广泛参与。用青年创业者先进典型,引导大家树立正确创业理念,培养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共同探讨成功的创业之路。三是开展寓教于乐的联谊活动。各园区党组织针对园区实际,确立各阶段主题,组织园区青年开展交友联谊活动,使党员青年陶冶情操,激发工作热情。曲阳社区(街道)综合党委举办了主题为“情系大柏树,相约在曲阳”白领青年迎特奥联谊活动,邀请杨浦区五角场地区商务楼宇的白领青年与优族173园区的青年员工共同畅谈迎特奥体会和打算,增强了党员和青年们的社会责任感。四是开展學习先进典型活动。提篮桥社区(街道)综合党委指导园区党支部通过编写“创业者的故事”等形式,以身边的创业典型引导、启迪大家树立科学的创业理念、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强不息的信念,培养创业所需的心理素质。并通过建立网上交流平台、举办“创智赢家”类的创业实战演习竞赛,对成功创业案例进行宣传学习,组织对成功走出园区发展的创业者访谈、与在校大学生交流互动等,弘扬创业先锋精神。

3、创新机制,实现联动。园区党建既是“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重要阵地,同时还是构筑区域性大党建格局的重要抓手。为此各相关部门和社区(街道)党组织积极创新工作机制,使园区党建工作在联动中得到推进。一是与居民区党建工作联动。曲阳社区(街道)综合党委为园区党支部与居民区党支部开展结对共建牵线搭桥,组织园区党员以职业特长参加社区志愿者服务,为困难群众帮困献爱心,加深他们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组织开展“我为社区建设献计策”等主题活动,为和谐社区建设作贡献,增强他们参与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二是与相关行业党建工作联动。提篮桥社区(街道)综合党委针对北外滩开业园区内物流等航运服务业企业较多的特点,帮助园区党支部与辖区内的航运企业党支部结对共建,帮助创业者融入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的发展大局,掌握前沿信息;同时,通过结对工作增强社会各界对创业的认同,让创业者的闪光点得到展示。三是与周围其他企业党建工作联动。广中社区(街道)党工委尝试在辖区内成立招商中心党委,上海绿地阳光园联合党支部成为党委下属12个党支部之一,招商中心党委以“党建工作促进会”的形式,每年举办3-4次大型党建主题实践活动,为上海阳光绿地园联合党支部与其他企业党建工作联动搭建平台,实现优势互补,共建“双赢”。

高校园区 篇7

关键词:高校园区,资源共享,学分转换,学分互认

1国内外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模式现状

1.1国外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模式现状

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上层建筑, 是生产力。而高等教育又是教育体系中的金字塔。所以对高等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现代社会每个国家和地区都非常重视的问题。各个国家和地区为了有效实现教育资源的利用和共享, 都在最大限度打破现有的时空界限, 实现资源 (如图书馆、实验室等) , 教育数据和文档, 教学仪器和设备, 媒体资源等教育教学的资源共享, 并且纷纷实行联合办学或兴办大学城, 来实现教育资源利用和共享的最大化。美国在1925年已经为了教育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共享而开展了校际合作。其中被认为非常成功的校际合作办学是位于麻萨诸塞州西部捏狄河谷的5校联盟。这五个联盟学校实现了学生跨校选课、图书资料共享、信息技术共享, 这样的合作使5所高校相互弥补不足, 促进了各自的发展。而在欧洲国家, 为了实现教育资源的高效开发和利用, 采用的有效手段是打通了教育体制, 建立了欧洲高等教育区。采用的主要方法是:打破原有的学位体系, 建立起一个具有可比性和可读性的学位体系;其次是建立了一个以学士、硕士、博士为主体的三阶段学制体系;第三是建立了一个学分制度也就是欧洲学分转换系统 (ECTS) ;经分析, 我们发现国外教育资源共享比如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建立, 促进了学生学习期间自由流动, 增加和方便了学生在不同国家、不同学校之间学习、工作 (实习) 和生活经历;开展欧洲范围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合作;博士生能跨国别、跨学校、跨学科的去培养。大大促进了欧洲教师和学生的流动, 极大的扩大了学生跨学科、跨校学习的范围, 非常高效的促进了高校间教学合作和学科建设, 推动各个学校全力发展优势学科, 及时调整劣势学科, 全面提高了教育的质量, 从而促进了高等教育发展。

1.2国内教育资源共享模式现状

在我国, 高校也能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合作。例如, 近十年来各地新建的大学城和高校园区, 有组织地在区域内、高校间开展常态化教学资源共享活动。到如今我国高校教学资源开发和共享工作已经在各地区稳步推进, 这些大学城或高校园区通过实验室相互开放、图书信息共享、学生跨校选课、校与校之间互相承认学分、互聘教授、开展科研协作等校际合作, 打破了封闭办学形式, 实现了优势互补和部分教育资源共享,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高等教育的发展, 但还存在着许多改进的地方。大部分高校长期受“自给自足”观念的影响, 没有完全解放思想, 主动联合起来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从而造成我国教育资源重复建设, 利用率却没能够达到百分之百的现状。

2我省高校园区教育资源模式共享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我省高校园区教育资源模式共享发展现状

我省做为华夏文明的源头, 正努力建设为文化强省。并且河南已经将教育作为全局性、先导性、基础性知识产业和关键的基础设施摆到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我们以郑州市为例子, 通过调查郑州市政府已经投巨资在郑州东、西、南、北4个方向, 建设了4个大学城, 分别为中原区的西大学城、惠济区的北大学城、郑东新区的东大学城和在龙湖镇的南大学城。笔者身为郑东新区高校园区一名教师, 对东大学城教育资源配置可谓了如指掌。虽然郑东新区高校园区内高校云集, 但是各个学校各自为政, 相互之间缺乏互动与交流、缺乏沟通与合作。如何加强高校园区之间的交流, 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成为十分迫切的现实问题, 所以研究高校园区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模式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

2.2我省高校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问题

2.2.1笔者通过走访调查研究了郑州市郑东新区高校园区和我省其它高校园区而发现, 各高校长期受“自给自足”旧观念的束缚, 都没有能够解放思想, 主动联合起来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从而造成我省教育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浪费。

2.2.2各高校之间没有一个统一合作与协调机制。所以说如果要实现我省高校园区教育资源共享, 那么就需要一个可靠的组织保障和统一协调的机制。

2.2.3高校园区内每个高校教育资源采购和建设上还是各自为政, 分散建设, 教育资源重复现象严重。高校园区资源建设没有做到通力合作, 联合建设, 也没有共同构建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资源体系, 信息资源的整体优势难以得到发挥。

2.2.4我省各高校园区办学层级较多, 在教育资源共享中面临学生选课和学分互认问题。如何实现高校间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学分相互转换和认可, 是高校加强合作的前提条件。而我省的高校园区却没有一个学分转换和学分互认的统一协调保障制度。

2.2.5我省高校园区内的高校学科结构、师资结构以及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在郑东新区高校园区内, 如计算机这个专业, 笔者走访的每个高校都有开设。但就是同一专业, 由于各高校专业培养目标不同, 课程安排和专业培养侧重方向也有很大差异, 而不利于课程互选、学分互认、以及教学计划的安排, 所以高校之间得这种差异也非常大的阻碍了高校资源的共享。

2.2.6每个高校在办学规模上、层次类型上都不尽相同, 对教学资源共享的需求及由此获得利益也都是各不相同的, 那些办学规模比较大、实力较为雄厚、资源相对充足的院校希望共享教育资源的积极性很低;而资源相对匮乏的院校却强烈希望共享。而且目前教育的行政化管理, 使得各个高校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各自为政, 教学资源缺乏统一协调和管理, 各高校之间的教学资源得不到高效利用。

2.2.7郑东新区高校园区建设虽然是由河南省政府统一规划的, 但在建设资金方面却主要由高校自筹, 对于自己花巨资筹建的实训室、实验室、图书馆等资源要与其它学校共享, 肯定会造成资源流失和成本增加, 而且高校也把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才建成的优质教育资源当做是本校的私有财产, 不愿意拿出来共享、共用。因此, 如何协调共享方和寻求共享方的权益是资源共享的一大难题。

3我省高校园区资源共享模式创建

3.1我省高校及管理层要树立解放思想、开放合作的全局观念, 从有利于提高整体利益出发, 携手合作, 取长补短, 发挥整体优势, 彻底打破自我封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局面。任何一所高校都只是在某些学科、某些专业上具有办学优势, 高校应有重点地培养体现本校办学特色的教育资源, 着重引进本校重点学科、重点专业、重点课程的师资, 而对于本校需要同样开设但重要性非常低的课程, 可以通过与其他高校资源共享解决。要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树立教育资源共享理念。

3.2我省高校要学习欧洲学分转换系统。这个系统由欧洲委员会研发和推行, 目的是提供一种在学校间测量、比较和转让学习成绩的方法。已经在欧盟成员和欧洲经济区域内近30多个国家的高等院校之间采用和实行, 欧洲学分转换系统已经为学生的跨国流动、跨国学习提供了很多便利。我省高校可以学习借鉴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的经验, 构建出一个适合我省高校, 而且能与国际接轨的学分转换系统———河南省高校园区学分转换管理系统。而且同时要在各个学校建立学分转换系统的管理机构来保证学分互认与转换的顺利实施, 也希望通过河南高校园区学分转换系统的实施, 来提高我省教学资源的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和多样性等, 来促进河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 从而打破现有的格局, 全面推动全省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3.3我省由政府出面进行协调, 建立一个统一的高校教育资源管理制度和网络服务平台, 对我省高校教育园区教学资源进行统一规划、集中管理。比如, 统一管理实训室、实验室、图书馆, 建立学生和教师用一卡通, 我省高校园区内所有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到其他任何一个学校借书、学习, 学生可以跨校选课, 互认学分, 做到教育资源的高度共享。

3.4因为河南省各个高校的专业设置、办学规模、发展水平和经费实力都不相同, 而且每个高校所拥有的教育资源在种类、数量和质量上也都不均衡, 并且每个高校教育资源的服务设施、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等也都不一样, 所以为了保证每个高校教育资源共享能够不断发展和完善, 就必须建立起一种公平合理的利益平衡机制, 建立出一套资源共享的利益补偿制度, 对在教育资源共享建设中付出比较多的大学给予补偿, 多提供多受益, 来提高教育资源共享提供方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曹畅.郑州龙子湖高校园区资源共享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 2014 (6) :77-80.

[2]宫民.郑州市大学城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对策研究[J].决策探索 (下半月) , 2013 (11) :45-46.

[3]尚艳梅.南昌市前湖高校园区教育资源共享现状及对策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 2010 (5) .

[4]关勤, 朱泽飞.高教园区教学资源共享的制约因素与对策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 2006, 13:107-108.

[5]徐跃.学分互换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 2009 (5) .

[6]杨琳, 林雪娇.我国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现状及其对策[J].科技信息, 2010 (5) :7-9.

[7]孙新波, 易嘉骏, 梁晓宁, 邹吉娥.欧美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对我国工程硕士教育的启示[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2 (8) :18-20.

[8]何洪涛.赣州市高等院校教育资源共享模式的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 2007 (12) .

[9]Angella-yaping.高校教育资源共享问题研究[EB/OL].网络 (http://blog.sina.com) , 2012.

[10]李爽, 博洛尼.亚进程影响下的哈萨克斯坦高等教育[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10 (4) .

[11]陈延华, 逯广东, 王勇.论我国高等院校教育资源共享模式[J].教书育人, 2010 (9) :4-6.

高校园区 篇8

第一,对高校园区党建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部分园区党组织吸引力和凝聚力弱化。后勤社会化背景下的高校园区党建工作是高校教育与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扩大党工作的覆盖面,增加党工作的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高校改革、发展与稳定具有重大影响。因此,是我们党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但由于对高校园区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的宣传力度不够,致使党组织本身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对自己工作的职责也欠明确。加之,高校园区学生党组织跨学院、跨专业的现实给园区学生党组织工作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组织生活的安排会因上课的时间不同、各专业教学活动的安排不一而造成一定的障碍,党员之间互不了解,缺乏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园区党组织的建设,导致部分园区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在弱化。

第二,高校园区学生党组织工作职能不明确,影响了高校园区学生党组织在和谐校园建设职能的发挥。把学生党组织建立在园区,这是新形势下的新要求,园区学生党组织到底在和谐校园建设中担任什么样的角色,肩负什么样的工作职能,是新时期的新课题。目前,针对高校实行学分制、选课制、公寓化等新情况,一些高校党组织在园区学生党建工作开展上缺乏对新情况的研究,缺乏整体工作

的规划和目标,出现了园区党组织隶属关系不明确、工作职能不清楚等问题,确

本文系省级党建课题“高校后勤社会化背景下园区学生党建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XLK07DJC009杨学锋,(1963—),湖南湘阴人,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生党建与思想教育

李小晖,(1979—),湖南岳阳人,硕士,研究方向: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实影响了园区党组织在高校和谐校园建设职能的发挥,如何协调院系与园区在党员管理上的冲突、保障组织生活顺利有效的进行,如何解决园区党建工作面广量大、人力财力缺乏的矛盾,都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第三,高校园区学生党员先进性作用发挥不明显,削弱了学生党员在园区的感召力。园区学生党员队伍主流是好的,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专业学习方面,他们起着带头作用;在与园区管理员、辅导员的联系上,他们起着桥梁作用。但与党员先进性的时代要求,与他们肩负的历史重任的要求还存在差距:一是对党的认识缺乏理论的高度和认识的深度,对政治理论的学习缺乏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方面还存在模糊认识。二是党性修养薄弱,少数学生党员没有对党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将入党的光荣感、自豪感转化为责任感、使命感,在园区不能较好地履行党员义务,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三是党员意识较为淡薄,自我要求放松,自认为在园区与在院系的表现可以不一样(园区的表现与评优评先没挂钩),甚至有个别党员同学在园区的所作所为还不如一个普通同学。

第四,高校园区党组织工作队伍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基层组织工作的需要,导致园区党建工作缺乏创新与活力。高校园区的党务干部,有的是各二级院的政治辅导员兼任,有的是园区党员管理员兼任,从实施的情况来看,前者因学生管理工作的任务大、责任重,很难能全身心赴在这项工作上,加之园区住着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只是兼任工作,确实难有作为。后者来自公寓管理岗位,没有从事过党务工作,思想观念、业务水平与当前承担的工作任务和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科学把握新时期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教育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也不能体现时代特征,导致园区党建工作缺乏创新与活力。

随着高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园区将承接更多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园区学生党建工作任务也随之加重。

第一,加强宣传工作,强化园区党组织的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巩固高校园区党建工作的出发点。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与学分制改革的深入,园区的教育管理功能越来越突出,工作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园区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怎样,直接影响着园区的管理和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我们要通过广播、墙报、横幅等多种宣传方式,宣传党组织进园区的各种制度措施,宣传党组织在园区的各种活动,优秀党员的先进事件等,使高校园区学生特别是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认识到园区党建工作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从而主动与党组织配合,增强党组织建设的群众基础,学生党员们有了共同的愿景,就更好地发挥其工作和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首创精神,为实现共同愿景而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这样,园区党组织的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大大增强。

第二,明确工作职能,健全工作机制,是巩固高校园区学生党建工作的重点。学生党组织进园区,一定要理顺管理关系,明确工作职能,健全工作机制,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园区学生党建工作运行机制是促进园区学生党建工作创新的要素、制度、模式共同构成的机制,是为园区学生工作的创新和发展激发活力,提供动力的机制。如:工作创新激励机制、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管理办法、党员示范寝室管理办法及评优办法、预备党员继续教育培养办法、发展对象培养考察办法等,运行机制给高校的园区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注入了新活力,提供了新动力,全面深入的激发了园区学生党建工作的高层次发展状态,形成园区学生党建工作争创新、讲成果、享美誉的良好局面,能快速提升园区学生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

第三,建立党员考评体系,增强党员自律,是巩固高校园区学生党建工作的关键点。在高校园区学生党组织合理定位的基础上,明确学生党员在园区管理服务上的工作职能及要求,并通过科学合理的考核,增强学生党员的自律。首先,形成党员、党小组和党支部“三位一体”的评估考核组织体系,让每个党员担当评估人;其次,确立科学的评估考核内容与考核标准;再次,运用正确的评估考核方法,党员全员参与,党小组复评,上级组织部门通过访谈、问卷、查阅资料等方式进行再评。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让学生党员更认识到自身的作用和在园区的地位,有利于极大地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四,加强队伍建设,配备专职教师,是巩固高校园区学生党建工作的着力点。高校园区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学生大部分时间停留在宿舍,是学生传播信息、交流思想、探讨问题的重要领域。后勤社会化,不意味着园区内的育人功能淡化了,相反,加强园区党建工作,就是强化园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着力点。必须承认,目前大部分高校园区管理人员队伍的配备存在问题,我们应考虑,培养一支专职的园区党务工作教师队伍,他们可以是从各院抽调来的从事过党务工作的政治辅导员,也可以是园区内政治素质高且管理经验丰富的党员,学校要经常组织这些专职党务教师学习培训,或去其他高校学习取经,这支队伍素质提高了,能力更强了,园区党建工作的育人功能、管理功能才能更好的发挥。

摘要:高校园区党建工作存在宣传力度不够, 学生党组织工作职能不够明确, 党员先进性发挥不明显, 组织工作队伍不能完全适应基层组织工作需要等问题。笔者认为应加强宣传发动, 强化园区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明确工作职能, 健全工作机制, 建立党员考评体系, 加强队伍建设等。

关键词:高校园区,学生党建

参考文献

[1]许益锋.关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进公寓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7, (6)

[2]金浩.社会化学生公寓中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 2007, (1)

[3]徐国权, 赵亮.探索学生生活园区党建工作的新思路[J].思想教育研究, 2004, (10)

高校园区 篇9

一、郑州大学园区大学生网络购物现状与问题

1、地理位置决定大学园区内大学生网上购物发展迅速。

郑州市内早期原有的十几所高校, 随着市区的迅速扩展, 目前在郑州市外围基本形成了东、南、西、北4块高校新区。目前郑州市大部分高校分布在城市近郊四个高校城。由于各个高校城位置距离市区商业中心距离较远, 公共交通不便, 方便、快捷的网络购物特点决定了在高校城内, 网络购物发展迅速。学生参与网络交易的比例提高, 问卷调查中, 53.1%的学生对于网络消费持肯定的意见, 13.7%的人表示非常支持。平均每个月在网络上购物1-2次的比例达到74.7%。另外团购成为促进网络迅速发展又一原因。2010年12月, 我国团购用户数已达到1875万人, 在网民中占4.1%。餐饮、健身等服务型商品的网销渠道, 网购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凸显, 有力地推动了网络购物用户规模的高速增长。调研中经常参加团购的大学生占20.7%。见图1。

2、交易中购物网站有明显的倾向性。

大学生在选择购物网站时将知名度高、信誉好、交易的安全性作为优先考虑的因素, 其中在淘宝网站购物的达到75.9%, 主要购买服饰、电子等产品。其次为当当网19.1%, 主要是用于书籍的购买。大学生的知识层次较高, 很注重商品质量和信誉, 但受制于大学生自身的经济状况, 价格成为了重要的限制性因素, 大学生网络交易选择上就是价格和质量信誉的平衡, 在价格差距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选择信誉较好的网站。本次调查问卷男女生在网络交易有明显的性别特点。女性主要是服饰、化妆品、学习用品、书籍的购买, 男生主要是数码电子产品、网络虚拟产品、书籍等方面。

3、买卖同时进行。

目前出现的新趋势是部分大学生在网络购物的同时, 自己开始尝试网上开店。由于开网店启动资金少、经营风险小、创业门槛较低, 网络交易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一种途径。据全球咨询机构IDC测算, 每一人在淘宝开店实现就业, 就将带动2.85个相关产业的就业机会。截至2010年12月31日, 淘宝网已经为产业链创造了超过500万个就业岗位。2010年淘宝的网上交易额已达到人民币4, 000亿元左右, 淘宝2007年交易额仅为400亿元, 三年内翻了三倍。注册用户达到3.7亿, 截止至2010年12月31日, 淘宝网创造了超过182.3万直接就业机会, 其中一半以上年龄在20-32岁之间, 大学生通过网络创业实现就业成为潮流。

对于在校大学生开网店, 需要较好的协调学习和实践二者之间的关系, 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 兼职开网店是个不错的选择。开网店收获的不仅仅是利润, 对于大学生个人的创业经验, 沟通的能力得到了实际的锻炼。对于即将走入社会的大学生接受创业教育是当前我国大学生教育的新趋势。只有更多、更早的接触社会, 了解商业规则、熟悉人际沟通, 对于自己将来的求职、就业都会有极大的帮助。

4、在网络交易中学生处于弱势地位。

在网络交易中, 无论买卖方, 大学生常处于弱势地位。大部分大学生网络创业有激情无恒心, 最后坚持并成功的人很少。在校大学生经济基础薄弱, 遇到挫折大多数人没有坚持, 以失败告终。在网络交易中, 大学生社会实践机会较少, 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经验不足, 加之远程网络交易的特点, 不可避免受到不良商家的欺骗, 处于弱势的学生群体没有解决的途径, 不了了之。

二、建议与对策

1、加大网络交易安全监管, 实现诚信交易。

与传统消费相比, 网络消费的最大好处是方便、快捷、实惠, 在商务活动过程中, 通过网络大大提高了交易速度, 降低商品价格, 提高利润。但不可否认, 在网络交易中, 买家不能亲眼目睹产品, 仅依靠店主的描述和照片, 因而常常会发生收到的货品与描述不一致的情况, 如果店主不能做到诚信, 交易双方发生纠纷, 不利于网络购物的发展。电子商务本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不仅仅涉及参加交易的双方, 其背后涉及到各个部门之间的管理与协调, 如银行、税收等。依靠网络远程购物, 由于受到运输、物流等影响因素, 买卖双方的诚信都需要接受挑战。因此诚信对于网络交易尤为重要。同时, 我国当前的社会诚信文化比较淡薄, 网络商业欺诈时有发生, 这也影响了大学生网络创业的顺利进行。

2、大学生协调好学习与创业的关系。

对于大学生就学期间开网店的态度支持与反对都有, 但总体来说大部分人持肯定的意见。但我国许多高校的文化氛围不太利于大学生创业, 周围人对大学生创业的认识不够, 甚至认为是“不务正业”。同时开网店创业和正常的学习在时间上也会有冲突;如何协调好二者的关系是大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不可否认, 大学生开网店还要面对失败, 因此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是需要具备的能力之一。同时社会应该对于大学生从事网络创业有一个宽容的态度, 减轻创业者的压力。

3、加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校应加大在校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比如识别机会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市场开拓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由于目前我国各个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还不够深入, 如创业的技能训练、创业知识积累、成功教育等, 使得大学生只是追求稳定, 拼搏探险精神不足。如对于开网店创业的产品问题, 就大学生而言用到的学习用具、专业用具、虚拟产品等, 对于自己熟悉的产品无论从货物本身还是市场需求情况都能深入了解, 学生经营商品的种类侧重于大学生经常从网上购买的物品, 作为锻炼自己的机会, 风险相对较小。开始创业, 不要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注重诚信, 做好购物安全保证, 逐渐做出自己的品牌。具体来讲, 对于每一个物品的质量、大小、用途、品牌等提供丰富的描述, 甚者还可以有使用后的心得等, 保证消费者了解此产品的方方面面, 满足消费者安全购物心理, 使顾客尽管没有亲眼目睹商品, 但是能全方位的对商品有详尽的了解。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自身信用。

三、结语

通过在高校园区深入调研, 本文认为高校园区内网络交易仍旧会高速发展, 其深度和广度将会继续加大。远离市区商业中心的大学园区师生对于省时、省力、送货上门的购物方式尤为欢迎, 便利、快捷的网络购物方式极大的吸引了高校园区的师生共同尝试。同时网络开店对于大学生既是一个深入实践锻炼的方式, 也成为大学生尝试创业的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OL].http://www.cnnic.cn, 2011-1.

[2]吴志宏.关于网络购物几个问题的分析[J].中国商贸, 2009, (11) :87-88.

高校园区 篇10

高校作为知识与人才的集中地, 具有学科齐全、人才密集、技术先进等优势, 有较强的研究开发能力。高校既可为农村输送一定成熟的新成果、新技术和新资源, 还可以为成果的研究和推广培养大批的人才。各农业高校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服务方式, 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例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紧密合作, 有效发挥了科研与服务功能;中国农业大学设立了综合技术开发区, 积极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南京农业大学开展了科技大篷车活动;新疆农学院在牧区开设流动医院等, 积极探索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方式[1,2]。

1 高校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业科技服务方面的作用

1.1 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提供人才和科技服务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核心资源是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 园区产业发展需要新技术、新成果的支撑, 作为科技成果重要供给源的高校具有较强的研究开发能力、科技人才和管理人员。高校既可为园区输送一定成熟的新成果、新技术和新资源, 还可以为成果的研究和推广培养大批人才。一方面高校培养的各类人才积极投身并服务于园区;另一方面, 高校人才将自身所学技术带入到园区所需的科技服务中, 从而使园区得到积极有效发展。同时, 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和教学实习也可以为园区提供一些科技服务[3,4,5]。

1.2 提升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劳动者科技文化综合素质

依托高校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科研力量, 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类科学技术、信息知识培训, 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素养, 提升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管理经营技术水平, 培养一批组织能力强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带头人, 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综合素质。

1.3 产学研紧密结合,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各高校结合自身科技和人才的优势和特色, 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技术服务体系, 把实用技术、人才资源和可行的科研成果送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努力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把园区的资源真正转化为经济效益, 不仅对适用农业高新技术和科研成果进行示范、展示、宣传和推广, 还直接将科研成果在示范园区内转变为生产力, 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起到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同时, 促进高校产学研的紧密结合, 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6,7]。

1.4 高校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提供信息服务

运用网络现代化体系, 园区科技成果、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传递更为便捷。定时发布与汇集分析各类信息资源, 使园区科技人员、农户能够及时获取最新技术信息, 从而为地方政府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有利于加快高校农村科技推广体系建设, 不断推动基地新技术、新成果的示范与推广, 提高基地科技成果转化率, 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并且根据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发展的反馈信息为高校科教人员提供新的研究契机和课题方向, 促进高校和园区的科技创新。

2 高校在推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农业科技专家积极性不高

高校在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进行科技服务时, 多数是由高校学生在园区内进行社会实践或教学实习, 而农业科技专家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从事指导生产、技术培训等活动却少之又少。这是由于高校科研人员从事农业科技服务工作, 没有规范和完善相应制度, 如岗位设置问题、工作职责与形式、培训进修制度、考核奖惩制度、职称晋升制度、薪酬分配制度等不健全, 致使高校教学、科研人员参与农业科技服务的形式不规范。一方面, 许多农业科技专家只能利用节假日或课余空闲时间到园区开展指导生产、技术培训等活动;另一方面, 农业科技专家从事日常农业科技服务工作难以得到应有的报酬, 严重影响了其从事农业科技服务的积极性。

2.2 资金短缺限制了现代农业示范园与高校合作

资金短缺是限制现代农业示范园与高校合作的重要原因之一。地方政府投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资金有限。2011年, 全国首批认定的52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建设资金总投入为1 751亿元。而本级财政投入仅为309.6亿元, 争取上级财政投入183.4亿元, 两者投入共占总投资的28.16%。其余71.84%的建设资金投入主要来自于企业 (含合作社) 、银行信贷和农民自筹。说明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建设资金投入存在较大缺口, 应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

2.3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劳动者科技素质水平较低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劳动者多为当地农民, 具有地域上的分散性、知识上的落后性以及观念上的保守性等特点, 并且其接受再教育能力较低, 很难掌握高校农业科技专家对其进行的生产指导和技术培训内容, 也很难将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中, 使得高校对园区的农业科技服务效果受到限制。

3 对策

3.1 加强政策支持

各级政府应从思想上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高校农业科技服务工作给予高度重视, 明确在农业现代化进程和新农村科技文化传播中高校应发挥的重要作用, 把握当前农业科技和社会服务工作的重心, 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高校农业科技服务工作给予支持。建议政府各有关部门针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高校农业科技服务工作设立专项补助, 并且每年拨出一定数额的资金作为园区高校农业科技服务工作的经费支持。各级政府为园区的高校农业科技服务工作提供配套的信息、资金、科技、法规、政策、组织等方面的系列服务, 使政府、园区、高校共同发展。

3.2 设立相应制度政策, 调动农业科技专家的积极性

高校应规范和完善相应制度政策, 如设置专门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业科技服务岗位, 明确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形式、工作目标, 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农业科技专家提供培训或进修, 为参加过园区农业科技服务的专家给予一定的薪酬, 同时在职称晋升时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 提高他们从事园区农业科技服务的积极性。

3.3 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

高校应结合自身优势与园区合作, 积极联系政府和企业, 引导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投资主体多元化, 逐步形成以地方政府投资为引导, 广泛吸引企业投资、民间投资和境外投资的多元化融资机制。鼓励高校通过国际科技合作方式, 在合作交流中为园区吸引外资投入, 引进先进生产技术与生产设施、经营管理经验等。解决园区资金短缺问题, 增强园区发展动力。

3.4 提高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劳动者的综合素质

高校农业科技专家通过增加培训次数, 创新培训教学方法, 使得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劳动者更容易接受新的科学技术。另外, 高校学生和农业科技专家应走村串户, 深入到田间地头, 通过放映科教片, 开展科技讲座、专家咨询等形式, 积极全面地提高园区劳动者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辛岭.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发展与思考[J].科技和产业, 2011, 11 (11) :22-25.

[2]刘建兰, 李坚, 白晋湘, 等.区域大学农业科技服务的组织管理现状及对策探索——以吉首大学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9, 20 (1) :96-97.

[3]李佳颐, 杨丹妮.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发展的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3, 24 (5) :28-30.

[4]曹轩峰, 陈红武, 妙晓莉, 等.专类农业示范园规划浅议[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2) :22-24.

[5]张中, 林京, 杨波, 等.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的生态农业园规划思路探索——以玉林市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核心区发展规划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17) :292-293.

[6]徐智慧.黑龙江省铁力农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与发展情况调查与思考[J].中国城市经济, 2011 (18) :84-85.

高校园区 篇11

自从席酉民教授在1987年正式提出“和谐理论”以来,尤其是在教育部颁布《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强和谐校园建设的意见》之后,和谐校园建设日益受到各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一时间,人们对高校和谐园区建设的研究日益深入。人们由最初对和谐校园整体研究逐渐过渡到和谐生活园区、和谐宿舍园区的研究。和谐宿舍园区处于基础地位是整个校园和谐的前提,再加上“大学生在宿舍度过的时间平均每天会占到总时间的70%左右”,建设和谐宿舍园区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然而,大学生和谐宿舍园区建设的现状却令人担忧,根据笔者对成都市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高校的200名学生抽样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如图1所示,认为自身所处宿舍园区非常和谐、比较和谐的同学分别仅占2.4%和10.8%,而超过50.7%的同学认为自身所处宿舍园区的和谐程度一般,甚至有超过10%的同学认为自身所处宿舍园区很不和谐。学生宿舍园区不和谐的现状不仅不利于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且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最终会危及学生个人的发展。因此,和谐宿舍园区建设不能不被引起重视。本文作者从机制视角分析高校学生和谐宿舍园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 和谐宿舍园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安全度高、诚信度好、冲突少、环境优美都是和谐宿舍园区的主要标志。近年来,各大高校为了提高办学环境和自身知名度,采取了一系列提升宿舍园区和谐度的措施。到目前为止,安全度高、诚信度好、环境优美的要求都已经基本达到,唯独“冲突少”的要求还远远落后。据笔者统计的数据显示,87.5%的被调查者认为自身所处的宿舍园区经常发生诸如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楼管之间、学生与校园治安人员之间等的冲突事件。因此,冲突事件频繁是目前和谐宿舍园区建设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这一事件频繁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一系列机制还未形成,包括四个方面:

1.1 和谐文化机制未形成

和谐宿舍园区文化是以和谐的内涵为理论基础而产生的宿舍园区文化体系,也是构建和谐宿舍园区的前提条件。因此,它应该成为指导当前宿舍园区建设最先进的思想文化。以和谐为核心的价值观是和谐宿舍园区文化的灵魂,而在和谐的价值观基础上产生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条例是和谐宿舍园区文化的实现形式和重要载体。正如“用和谐文化培养人,是实现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关键”一样,用和谐文化机制培养学生、宿舍管理员、宿舍服务员,也是实现共建共享和谐宿舍园区的关键。然而,目前以和谐为核心的价值观还并未真正扎根于广大学生、宿舍管理员以及服务员的心中,而规范他们行为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也还未将和谐思想普遍纳入其中,即和谐文化机制还未在宿舍园区中真正形成。和谐文化机制未形成是宿舍园区冲突事件频繁、和谐度低的重要原因。

1.2 和谐互动机制未形成

“人是社会化的动物,必须与同胞为伍才能生存,相互间需要沟通以达到相互理解,这就是交往,沟通的手段是交谈。”约翰·洛克所说的“交往”实质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互动。自从他在17世纪末提出“交往”的重要理论之后,300多年来,该理论的光辉并没有随时间而消磨,反而由于受人们的重视而愈发明亮。由此可见,让互动成为一种机制在促进大家相互了解,进而增进大家相互理解,减少相互之间的冲突,提高人们之间的和谐度等方面具有重大的作用。然而,各大高校宿舍园区的现状是不同宿舍的学生之间视同陌路,宿舍楼管主动与学生交流的次数屈指可数,其他后勤服务人员与学生交谈的次数更是少得可怜。宿舍园区互动机制的缺失不仅造成了不同成员之间关系冷淡,缺少关爱之情,更造成了不同成员之间因小事而产生冲突,破坏了宿舍园区和谐的氛围。

1.3 和谐模范机制未形成

所谓“模范”是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值得树为典型的优秀人才或优秀事迹的总称。这里所说的和谐模范机制主要是在宿舍园区通过长期建立的学生党员模范服务队热情的服务和规范的行为去引导和端正其他人员的行为,从而使学生宿舍园区走向和谐的机制。“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在新时期对广大党员提出的总体要求。利用理想明确、信念坚定、思想先进的学生模范党员在宿舍园区为广大学生开展服务,树立标杆,对于实践“和谐”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的作用。然而,据笔者调查的结果显示,各大高校目前还没有真正在学生宿舍园区建立一支学生党员服务队。和谐模范机制未形成不仅不利于宿舍园区各项工作的开展,更不利于和谐学生宿舍园区的建设。

1.4 和谐心理抚慰机制未形成

据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课题组的报告显示,超过30%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并且这一数字还在继续上升,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抑郁、焦虑、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睡眠障碍、网络及游戏成瘾等。这些心理问题不仅给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而且会使大学生极易与人发生冲突,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大学生暴力犯罪与心理问题之间存在相关系数为+1.00,几乎是完全相关。”有较严重的冲突事件就是不和谐的表现,而有违法犯罪的行为更意味着不和谐。因此,为了减少宿舍园区冲突事件、违法犯罪的数量,增强学生宿舍园区的和谐度,在学生园区加大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视力度并建立和谐心理抚慰队是十分必要的。然而,根据笔者调查的结果显示,成都市各大高校在学生宿舍园区成立和谐心理抚慰队的数量几乎为零。和谐心理抚慰机制的缺失不利于大学生心理疾病的治疗与康复,进而不利于和谐宿舍园区的建设。

2 针对和谐宿舍园区建设存在问题的对策

2.1 建立以和谐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载体———规章制度、宣传标语等

以和谐为核心的价值观是和谐宿舍园区文化的灵魂,而在和谐的价值观基础上产生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宣传标语等是和谐宿舍园区文化的实现形式和重要载体。毫无疑问,规章制度对学生的行为具有较强的约束作用。将以和谐为核心的文化内涵全面深入地纳入到规范大学生日常行为的学生宿舍园区规章制度之中,对于使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走向和谐而言,其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其次,宿舍园区是高校学生和园区服务人员出入最频繁的地方之一。在园区公告栏以及宿舍走道上所贴的宣传标语对他们来说,具有耳濡目染的作用。因此,将和谐价值观长期融入到宣传标语之中,有助于学生和园区服务人员的日常行为走向和谐。

2.2 建立长期、主动、多面的互动机制——宿舍互动、学生与后勤人员互动等

互动可以拉近彼此的心灵和距离。通过在学生宿舍园区建立长期而非短期的、主动而非被动的、多层面而非单层面的互动机制,不同宿舍的学生之间“不相识、交流少、冷漠多、冲突不断”的局面将被彻底改变,进而被“都相识、常交流、关心多,冲突少”的和谐局面所取代。学生与后勤人员之间,尤其是学生与宿舍楼管之间那种“平时不交流,一有事就产生冲突”的状态也会一去不再,而被“平时都主动交流,一有事就协商解决”的状态所取代。只要不同宿舍的学生之间、学生与后勤人员之间的关系和谐了,宿舍园区的和谐建设就有了很大的保障。当然,这种保障必须以互动机制是长期、主动、多面的为前提。

2.3 建立客观、持久的和谐模范机制——学生党员和谐模范服务队

榜样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方法已有着悠久的历史。这种教育方法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它代表了社会、政府、教育界甚至学生自身所要的发展模式,同时也因为它确实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了目标和动力。在学生宿舍园区建立的学生党员和谐模范服务队必须有较高的要求。一方面,模范服务队的队员必须是经过客观公正的素质考评;另一方面,模范服务队必须被持久的设立,否则将起不到“模范”的效果。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在学生宿舍园区建立学生党员和谐模范服务队,其队员的“和谐”思维、“和谐”行为必将会对其他同学的思想、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只要大部分同学的思想、行为在模范的潜移默化中走向和谐,整个学生宿舍园区的和谐程度将会被大大提高。

2.4 建立长期、专业的心理抚慰机制——学生和谐心理抚慰队

笔者认为,在宿舍园区建立长期、专业的学生和谐心理抚慰队不仅必要,而且将对和谐学生宿舍园区的建设发挥巨大的作用。所谓“长期”是指学生心理抚慰队不间断的在每一个宿舍园区设立一个固定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点,且这些点的开关时间与大学生的作息时间同步。所谓“专业”是指心理抚慰队的成员全部来自本校心理学院大二以上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心理咨询与治疗”点开展服务不仅能巩固他们的心理知识,而且能使他们在实践中接受锻炼。同时,学校可以给提供服务的学生适当的补贴,或者将他们服务的成绩纳入到评奖评优之中。因此,在学生宿舍园区建立长期、专业的学生心理抚慰队是可行的、有保障的。学生心理抚慰队的成立有利于从源头上减少宿舍园区的冲突,进而有利于学生宿舍园区的和谐建设。

参考文献

[1]孙可,陈钰,赵雨.高职院校大学生时间管理能力的培养.人才教育,2009,(9).

[2]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求索,第69期,2005年7月.

[3]张海鹏,申燕凯.试论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从和谐文化在和谐社会中的特征谈起.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5).

[4]谭善明,徐文秀编译.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人类理解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

[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

【高校园区】推荐阅读:

园区治理05-20

蔬菜园区06-02

化工园区06-23

旅游园区07-26

特色园区08-02

校园园区08-05

园区党建08-07

职教园区08-08

园区管理08-18

园区设计09-05

上一篇:优化调控系统下一篇:高校特困生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