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农业发展(共12篇)
互联网农业发展 篇1
1 互联网农业模式
互联网农业主要是以互联网作为平台, 运用互联网的运作方式, 充分利用当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农产品的生产、销售、管理、服务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支持, 使农业经营管理的效率和农业综合生产力得到显著提高。
1.1 智能农业模式。
以计算机作为中心, 对已有的信息进行综合集成, 集感知、传输、控制、作业于一体的智能模式的建立, 使农业的生产环境相对可以控制, 这是一种科技含量高的集约化规模经营的生产模式。
1.2 电子商务模式。目前涉农的电子商务平台已达到30000多家, 其中农产品平台占到三千家。
如“三只松鼠”, 其成功秘诀主要是品牌建设成功。其次, “三只松鼠”只做网上销售, 增进与消费者的距离, 更加注重消费者的体验。最后三只松鼠把原材料外包, 再进行审查、验收。准确定位顾客群。
1.3 充分的将农业与互联网二者相结合于一体的产业链模式。
联想佳沃将农业的第一二, 三产业整个联系起来, 运用互联网技术改进生产过程, 监控管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全过程。佳沃和政府合作去当进行土地流转, 这样农民可以除了得到流转土地得到的收益外, 还可以去农场工作, 解决了当地的剩余劳动力, 也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2 互联网农业的重要性
2.1 促使农业生产的标准化。
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决定了农产品不能像工业制品一样进行标准生产, 然而现在通过互联网技术在生产环节去改造农业, 实现智能化农业, 可以运用互联网技术检测空气中的湿度, 温度, 以及农产品的生长状况再将收集的信息整理输出, 并根据需要做出调整决策, 最终实现农产品生产过程的标准化。
2.2 转变农产品的销售方式, 扩展其销售渠道的多样性。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技术、新方式, 可以将全国甚至全世界的生产者、消费者联系起来, 让全国的农产品丰富起来, 不会因为地域的差距造成产品滞销。互联网创造的电子商务的线上平台大大拉近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距离, 省去了复杂的中间商, 也减少了成本, 增加了企业利润。
2.3 建立低成本且高效的营销入口。
农产品的生产市场与消费市场之间缺少信息交流, 农户无法根据顾客的实际需要去改善农产品质量, 不能及时的和市场实行对接。而农户或经营者可以根据“大数据”准确定位出目标消费群, 从而实现目标。这几年发生的, 蕉农滞销, 西瓜滞销等通过微博这一平台, 发布该消息, 结果几天问题就得以解决。
3 互联网农业发展的不利条件
3.1 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缓慢。
一方面, 受自然环境和经济影响, 大多数物流公司偏好于人口密集、交通便利的地区, 而物流体系在西部地区及偏远农村发展十分缓慢。另一方面, 农产品 (特别是生鲜产品) 对仓储物流要求极高, 但我国的农业仓储物流系统不完善, 技术不成熟, 难以保证生鲜的质量。
3.2 农户整体素质不高, 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2013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 我国网民中高中和大专以上人群大约为55%左右, 小学及以下水平的人为10.9%, 整体接受能力较低。我国的农民很多都对互联网缺乏了解, 不知道如何利用、分辨互联网信息, 造成信息浪费。对互联网接受运用能力较差, 能掌握农业新技术的人才更是缺乏。
3.3 互联网农业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随着的农业互联网的发展, 人们越加关注自己的财产安全, 但基本信息的泄露、违约、网络诈骗等行为常有发生, 由于互联网农业的相关法律法规未完善, 因此这些侵权违法行为并未得到有效处理, 严重影响了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业发展。
4 对我国互联网农业发展的建议
4.1 推进人才的培养。
懂农业、会经营、能创新的人才对我国互联网农业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应该利用网络视屏平台, 专业讲师面授平台开展农业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员, 在职人员进行职业教育培训。同时在基层大力普及相关知识, 积极引导互联网农业人才的培养。
4.2 完善相关法律政策。
到2011年12月底关于互联网的法律共有23部, 其中专门性法律共有2部, 占0.20%, 行政法规共有51部, 占比仅仅5.07%。而且现有的互联网的法律法国内容较为笼统, 不够细分。很多关于消费没有确定的法律依据, 政府应该积极加快出台关于农业互联网的法律法规, 让农业互联网的运作, 实施有法可依, 减少纠纷。
4.3 建设更加高效、优质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
目前我国涉农的电商平台主要为:一是天猫类的综合型平台。二是本来生活网、亚马逊类的垂直生鲜平台, 除此之外, 我们应该建设高质量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站如中国农业信息网, 农视网等, 提供农业服务信息。建设高质量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可以为农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提供准确的服务信息, 为生产着和消费者提供多种销售模式。
4.4 建设完备的仓储物流系统。
农产品的特殊性需要线下高效, 完备的农业物流配送系统, 也依赖顺畅的交通条件。利用现有的物理配送公司, 根据市场需求, 实现细化分工, 提高整体效率, 实现顾客所需要农产品的及时, 安全配送。
参考文献
[1]付云.互联网对农业的五大改造[J].经理人, 2014 (03) :34-37.
[2]魏延安.互联网农业的三大模式[J].高端农业装备, 2014 (02) :54-55.
[3]罗保华, 张芳.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6 (02) :410-411.
[4]叶卫明, 廖丹萍.新农村建设下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发展路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22) :13722-13723.
互联网农业发展 篇2
申论范文:以标准化生产推动“互联网+农业”发展
在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充分强调了互联网的重要作用。李克强总理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大力推动互联网与其他产业的健康融合与发展,为产业创新加油。这不仅为其他产业带来了商机,更是为农业发展带来了机会。不过,互联网+农业也不能仅仅简单的拿来使用,“互联网+”不仅仅是把互联网和农业简单相加,更多是实现标准化的生产。
当前诸多电商已经看到农村所蕴含的巨大商机,农村网购市场规模将成爆发式增长。不论是阿里巴巴还是苏宁京东都准备在后期大力进驻农村。但是电商进入农村的同时我们确实看到“互联网+农业”也面临着挑战。
缺少物流运输支持。农业产品,首先新鲜是保障,这是消费者购买农产品的首要考虑。可是农产品本身就有保存困难、容易变质的特点。再加上对于发货量少的农民,不论是使用冷藏货车或者是冷库、保鲜库等,他们不仅排不上而且使用成本也较高。而究其根本还是在于当前农村的果蔬冷链物流建设的缺乏,这对于农民来说很难真正实现将新鲜的农业产品送到消费者的手中。而对于冷链物流的建设,电商也面临着建设成本高、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导致盈利少亏损多。
缺少专业人才支持。当诸多电商进驻农村后,必然要面临着网点的经营与维护的需求,所以对电商人才的需求量将大大的增加。可是在现实中却看到,许多农业大户,在看到网销售商机后,也跃跃欲试。然而,网店的开设运营等需要科技知识,普通农民也许是拥有丰富的务农知识,但对网络却懂得不多。想要找有专业能力的大学生来予以支持和帮助,但是却也面临着现在农村大学生流失的困境,所以最终无法找到合适人员,只能让自己的电商梦想搁置。
缺失资金观念支持。互联网+农业是必须使用先进技术的产业发展模式。可是在运用技术进行数据收集、建立农产品追溯体系方面前期投入就很大,对于普通企业和农户来说这都不是小数目。所以这些技术更多的只是在大中型企业中运用,这也造成互联网+弄发展受限。同时农民的观念也是阻碍互联网+农业发展的一大“短板”,传统农民都拥有丰富的种植养殖经验,会形成不借助信息技术依旧能够做好农业生产的理念,而这种挂念一旦形成则很难改变,也阻碍了互联网+农业发展。
互联网农业发展 篇3
关键词:黑龙江;互联网+农业;现代农业
2015年,黑龙江省桦川县积极探索以“互联网+农业”为平台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思路,在财政资金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建设中,适应农业发展新常态,把“互联网+农业”作为“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重要任务。通过整合资金、创新机制,形成了以万亩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为基础,以“互联网+农业”平台为引领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机制。通过生产要素集聚优化,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生产结构布局,加快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有力支撑。
一、整合资金,夯实“互联网+农业”平台应用基础
桦川县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引入“互联网+”,从强化网络基础、提升农田基础、加强经营基础等三个方面着手,全面提升“互联网+农业”的应用能力。一是完善电子网络基础设施。近两年,财政部门主导整合网络运营部门资金和资源1.24亿元,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光纤网络架设至全县各乡镇和村屯。全县互联网用户达2.2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18.3万人。网上购物、在线支付等网络消费模式已被网民接受。2015年建立了111名农民技术员和1800名科技示范户的移动电话短信服务网。与中国联通合作在10个村、3385户农户开通农富通移动电话服务网。二是配套标准农田网络服务设施。实施“互联网+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高标准农田智能化、信息化应用水平。整合资金2.61亿元,重点开展5个万亩标准化农田建设,完成高产标准农田建设面积24.95万亩。重点武装标准农田农业物联网、农业互联网设施,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管理水平,架设农情视频系统43套、水情监测系统20套、智能农田小气候监测站4个,通过互联网平台管理农业生产,极大提升了标准化农田数据化应用水平。三是集成网络管理生产设施。实施“互联网+生产设施”建设,两年来,整合资金4400万元,建设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8个,大型农机具全部安装了GPS定位系统,通过“互联网”平台跟踪管理农机作业量和作业位置,实现了全县统一调度,大大提升了农业机械作业效率。全县21处智能化浸种催芽车间全部安装了网络视频监控系统,催芽量全县可控,实现了信息化管理。
二、创新机制,促进“互联网+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
桦川县以创新“互联网+农业”服务为核心,以土地经营权流转登记平台为基础,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农商直供、产地直销、食物短链、社区支农、会员配送、个性化定制等新型经营模式,开启了通过“互联网+农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进一步融合发展。一是开展农业电子商务基础建设。加快电子商务顶层设计,规划农产品上行和农资产品下行两个不同的电商体系。建成桦川惠农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信息化改造工作,在全县78个农家店、农资店和1个物流配送中心进行信息化升级改造,安装信息化设备150套,线上销售额达到6000万元。二是搭建线上线下同步的模式化电子商务销售。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涉农企业在销售过程中以店铺直销、省代理商、手机微商、O2O电商平台、众筹、OEM合作等为市场销售路线。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建立8家旗舰店,在CCTV央视网商城、天猫网、淘宝网、京东网专营桦川大米。目前,全县20多家企业和合作社注册了自己的网站域名,开展网上产品销售,年销售额2200多万元。三是打造智慧农业管理服务中心,加速一二三产业融合速度。为了实现由“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整合财政资金1500万元,规划建成县级“互联网+农业”即智慧农业管理服务中心,打造农业物联网和“互联网+农业”管理系统。通过聘请北京全能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星火乡新峰农机合作社建成内设10个“互联网+农业”服务平台,包括土地经营权流转登记平台、农村金融支持系统、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农机指挥调度平台、农业物联网监测平台、农业病虫害监测预警平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平台、农产品质量管理平台、农产品溯源平台、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10个系统平台相互兼容,初步形成了“互联网+农业”的管理系统,为加速一二三产业融合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引领示范,“互联网+农业”实现现代农业增效
桦川县“互联网+农业”通过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经营主体建设、农业生产设施建设等相结合,通过信息流打通各个环节,形成一个完善的农业互联网生态圈,开启了“互联网+农业”的新模式。融通了整个农业全产业链的物资、资金和信息流,全面提高了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综合生产能力。一是智能化管理,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通过互联网信息化的管理,土地流转形式多样化,土地集约化程度快速提升。通过土地整治,打破了农户之间的界线,增加耕地面积2%。优化改造田间渠系,田间节水能力进一步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30%。组建农机合作社,农业机械化程度的大幅提升,解决了土块零散机械作业和用工效率低的问题。二是信息化处理,科技普及转化加快。通过“互联网+农业”的引领,区域内农业设施得到完善,科技推广应用实现了信息化、数据化,解决了千家万户普及应用新技术速度慢、不统一的问题。水稻智能化浸种催芽、大棚育苗、测土配方、物联网监测等一批新技术通过物联网数据采集,互联网电子化分析,加快了项目区域内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通过智能化的管理服务系统建设,区域内粮食产量大幅提高,水稻单产由原每亩620公斤提升到700公斤左右。三是集约化生产,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互联网+高产标准农田+农机合作社+水稻生产设施+精准服务”等一批涉农项目资金的投入,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步伐加快,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解放了大批农业劳动力,区域内通过“互联网+农业”技术的应用,使2500多名劳动力每人年创劳务收入1万多元。
责任编辑:洪峰
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分析 篇4
农业作为最传统的产业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中发展潜力巨大, “互联网+农业”是指运用互联网技术从计划、生产、销售、服务、金融各环节改造、优化和升级传统农业产业链, 重构产业结构, 提高生产效率, 把传统农业落后的生产方式发展成为新型高效的生产方式。“互联网+农业”就是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农业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 强调了互联网的重要作用;同时, 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农业发展的各领域之中, 两者相互融合、共同作用, 这种联合效应对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2 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有效模式
2.1 互联网+农业生产
传统农业的耕种依靠的是传统的耕种经验,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仅不能充分发挥人力物力应有的功效, 还会由于缺乏必要的科学知识而造成环境的破坏。当前, 基于互联网发展起来的物联网和大数据在农业生产领域发挥着极大地作用。物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升级, 物联网所连接的端点不再是人, 还包括了传感器、控制器等机械物品, 物联网模式使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实现信息的采集和通信, 充分发挥了智能控制、远程控制和实时控制的优势[1]。大数据则依靠规模巨大、类型丰富的海量数据, 给人们提供价值极高的基础性数据资源。物联网体系的构建, 通过集成应用感知技术、GIS技术、无线网络传递技术及控制技术等, 在对土地土壤状况、农作物病虫害信息、生态环境实时保护状况等进行实时监控, 对于监控到的大量数据信息进行整合过滤, 及时对各种有害因素发出预警信息, 及时自动管控, 并提出有效处理问题的方案, 为新型农业经营管理者进行更好的进行农业生产作出决策提供有效帮助。
2.2 互联网+流通领域
当前, 我国涉及农业、农村或是农民的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已达数万家, 其中有关农产品流通的电子商务平台已有数千家。近年来, 尤其是阿里巴巴、京东等国内知名电商企业纷纷涌入农村市场, 不仅从农村消费品领域切入农村市场, 更从农产品电商平台进行农村电商的开发。当前, 国内关于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网站不仅有以菜管家、顺丰优选、沱沱工社、本来生活网等为代表的生鲜电商平台, 还有京东、天猫、一号店等综合型的电商平台, 且垂直生鲜类的电商平台往往有其线下生产、仓储和物流等服务设施。农业互联网和农产品电子商务如火如荼的大发展正是得益于“互联网+农业”在市场信息、供应链的融资、交易成本、农产品安全等方面的巨大优势。随着政策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 电商平台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加入, 以及冷链物流体系的完善等农产品电商的配套发展, 农产品的流通在互联网技术和电商的支持下将获得更好的发展。
2.3 互联网+农产品消费
互联网+订单农业是实现“互联网+”农产品消费的有效模式。订单农业模式不仅可以有效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与其原产地的可追溯性, 还可以是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实现精细化、标准化的有效途径。现在的互联网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 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将越来越多的有意愿成为农产品终端消费者的个人或群体纳入到网络消费农产品的消费群体中, 并准确掌握该群体对于农产品消费的需求量和各种规格要求, 为订单农业的进一步生产提供数据信息, 最终实现互联网+订单农业这一生产模式的全过程。
网络订单农业体系的构建由政府政策主导, 相关农产品的生产为起点, 网络第三方平台作为支点;同时, 参入第三方银行作为中间的担保以保障资金安全, 消费者需求为终端, 并全程重视消费者与生产者的互动沟通。同时, 由政府引导农户生产的加入, 实现互联网+农业生产的经营模式, 并通过对生产者相关资料的搜集, 建立关于其生产诚信度的评价体系, 并公布于网络销售平台, 以便消费者客户终端消费时的选择。
2.4 互联网+农业服务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农业金融服务的创新提供了可能。通过互联网、大数据来有效解决征信难, 尤其是大数据征信发展极为迅猛, 互联网社交网络、电商网站及网贷等产生大量的碎片化的数据信息, 大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 这些信息对于个人信用的评估将提供有效的支持, 当前国内一些机构已经有以互联网数据为信贷资金的低风险精准放贷提供依据。互联网+农村综合服务是有效的解决农户在农业生产中的各种问题[2]。随着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备及农民对于互联网知识的水平不断提高, 广大农户可以直接通过移动互联网掌握最新农业科技。农业综合服务云平台将更多如农业补贴、农产品追溯的融入、农村金融服务、农村保险服务和农民培训服务等囊括其中。使农户可以足不出户便可掌握有关其自身利益的全面信息。
3 互联网+现代农业的保障措施
3.1 完善相关互联网农业的法律法规体系
结合当前国内有关现代农业发展的互联网企业和农业企业发展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 探讨互联网+现代农业健康发展的立法需求, 并开展必要的具有前瞻性的相关法律研究;同时, 鼓励地区性的政策文件等地方规定来为互联网+现代农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3.2 实施财政支持政策
为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制定相关优惠的财政政策, 通过国家专项资金支持, 对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创新提供资金保障。
3.3 支持信息技术推广应用
农业信息化在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核心所在, 信息技术的研发工作至关重要, 但不能是“重建设, 轻应用”, 必须不断强化信息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推广应用[3]。
3.4 加快推进标准化发展
组织专家团队, 成立相关标准制定委员会, 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有关数据资源共享等方面标准的制定, 完善互联网+现代农业各方面标准化、体系化。
3.5 重视相关人才培养教育
我国国土面积广阔, 不同地区农业发展、教育办学条件等不尽相同。因此, 各地区应结合当地实际状况, 为本地区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制定切实的教育规划, 为本地区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培养更多所需人才。
3.6 营造创新发展环境
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氛围是互联网+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助推剂, 树立典型, 加大宣传, 使全社会充满农业信息化的信息, 让全社会的呼声共同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
摘要:“互联网+现代农业”为农业发展提供全新的发展模式, 对于当前我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具有重大意义。结合对“互联网+现代农业”的认识, 分析了“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有关模式, 并提出关于保障“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互联网+,现代农业,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国英.“互联网+”背景下我国现代农业产业链及商业模式解构[J].农村经济, 2015 (9) :29-33.
[2]张胜军, 路征, 邓翔.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的评价及建议[J].农村经济, 2011 (10) :103-106.
2014移动互联网发展潮流 篇5
现今的年轻人,面对着汹涌的物价、一浪高过一浪的房价,如何实现自己的中国梦,规划自己未来十年呢?答案是:选择跟进主流,成为变化的受益者。
1980年第一个十年是硬件的十年,王者是IBM
1990年第二个十年是软件的十年,王者是微软
2000年第三个十年是互联网的十年,王者是Google
2010年第四个十年是移动互联网的十年,王者是苹果、三星
一、未来5年我国移动互联网人才缺口有多大
“未来10年,必定是移动互联网时代。”这句话曾在2011中国互联网大会上被李开复、周鸿祎、雷军等行业领军人物频频提及,移动互联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大众的生活。据中国互联网数据中心预测,2013年我国手机网民数达到7.2亿,首次超过电脑网民数。
5年前,移动应用产业才初露端倪,但就在去年移动互联网应用共创造了180亿美元的收入。伴随3G、4G技术的广泛应用、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网民使用习惯的改变,移动互联网行业正迎来一个全新时代!
笔者为此采访了北京市职业教育专家,互联网IT培训领军人物,北京八维研修学院集团董事长尤正涛,据尤总介绍:“2013年4月针对30家上规模无线互联网企业的不完全统计,在招聘总需求中,技术类人才招聘占比为51%,营销类人才招聘占比为33%。3-4月份,无线互联网行业接到的猎头职位委托量同比增长了28%。移动互联网行业人才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整体均处于供需失衡状态,缺口比较大。据估计,未来5年,我国移动互联网行业人才需求将以年均25%以上的速度递增,人才需求总缺口将达到150万以上。”
据笔者从相关权威部门调查了解,移动终端技术型人才需求岗位主要包括:UI高级设计、Android高级开发、无线支付技术专家、高级架构师、Windows PHONE高级开发、IOS高工、数据平台高级开发、云存储高级开发、数据挖掘分析高工、Tuner驱动开发高工等,目前工作1-2年的工程师平均月薪近9000元(职友网2013年6月数据),随着工作年限的提高,薪水会更高,而且一将难求!
二、北京八维研修学院为何能在移动互联网浪潮中占据一席之地?
教学课程现代化
北京八维研修学院针对市场需求,早在98年就成立了移动通信学院,开设了Android与ios课程,针对课程需求学校斥巨资成立了云坤实创软件工作室。工作室主要承接各类手机软件及互联网软件开发外包,将根据用户提出的需求,进行专业级的开发,从而制作出符合用户要求的各类手机软件。为学生更快的融入即将面临的工作岗位,营造了一个真实的环境。
校企合一办学模式
校企合一是八维立校的基石,八维不断拓展与IT公司的深度合作,自建校以来,在校生接近一万人,合作企业近2000多家,其中汉王科技、金和软件、迪文科技、天安信通科技、赶集网等多家行内知名企业进驻八维产业园,成为八维合作伙伴,进一步为学生营造真实企业环境,搭建良好成长平台,铺就畅通就业之路。
高薪就业目标化
据八维移动通信学院就业部透露,2014年初至10月份毕业学员就业率已高达97%,平均薪资达到8745元。“让每一位学员毕业都能高新就业”是八维董事长尤正涛给每一位八维教师传达的指令,也是八维人共同奋斗的目标。拥有明确的就业薪资目标,结合企业需求定向培养人才,使学生快速转变角色,成功步入职场生涯。
三、学员毕业后能否得到企业认可?
今年号称是“史上就业最难季”,很多毕业学子都出来毕业即失业的状态中,其中还不乏很对重点大学出来的。一所普通的职业技术学校出来的学生能得到企业的认可吗?这个给许多学生和家长留下了一个疑问。但八维移动通信学院用实际行动打破了这一疑问:2012年7月份第一批学生1105班100%就业,平均薪资5507,9月份第二批毕业生100%就业,平均薪资6047元。单位以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为主,设计金融、地产、电信、天然气、教育、软件等领域,如:用友、联想、汤姆逊、安博教育等。截止今年8月份,移动通信学院毕业学院就有近30%月薪过万。
八维出来的学生为何更够拿到如此高薪?八维通信学院院长总结了三点:
(一)办学理念与市场需求紧 密接轨是高薪就业的基石
办学理念是办学者对为什么办学,办什么样的学,如何办学等一系列问题的比较系统、比较成熟的理性思考和认识。办学理念是办学的灵魂,是一个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
八维教育定位科学
目前八维已经形成了以八维产业为依托,以实践促进学习的完整思路及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确立了八维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岗位要求为 标准,以高薪就业为目标”的就业教 育定位。所有的工作都要紧紧围绕就 业教育来开展。这样的就业教育定位顺应了大学生求学的需求,顺应了老百姓对子女期待性的需求,顺应了社会用人机制的需求,顺应了国家对高校教育的最高要求。这样的定位为八 维学子顺利高薪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八维教育模式先进
八维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不断的实践与探索,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教育模式。这一教育模式是以教育改变人生为使命,以提升学生三大价值为目标,以“强化、专注、兴 趣”的教学效率三原则为核心,以成 就驱动教学法为指南,以“基础、专业、高级”三个阶段教学、“课堂教学、阶段实训、项目实训”三种教学 措施、培养学生“专业、沟通、学习” 的三种能力所构成的3X3课程体系 为基础,以“学生综合积分、教职工 绩效考核、综合考试制度”的三项硬 措施、“组织激励、成就驱动、尊师爱校”的三项软措施、培养学生的“能 力价值、资源价值、素养价值”的三个目标所构成的3 X 3管理体系为保障的高校教育模式,确保学生顺利高薪 就业。
人才培养模式与岗位要
求紧密接轨是学子高薪就业的保证人才培养模式与岗位要求紧密接轨适应了教育规律,培养的人才必然适应社会的用人机制。所谓教育规律,通常是指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及教育活动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教育活动要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来体现。八维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与社会用人机制 紧密接轨的,是与市场经济紧密接轨 的,是与岗位要求紧密接轨的。
八维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
所谓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者对所要培养出的人才质量和规格的总规定。八维的人才培养目标非常明确:高薪就业。所有的教育活动都必 须围绕这一明确的目标来开展。所以八维毕业学子高薪就业是八维教育 的必然。
(二)八维的人才培养过程与企业用人无缝接轨
八维的教学过程与企业用人无缝接轨是由人才培养过程各要素来体现的,为八维学子的高薪就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具体体现在“八 化”。
1.目师资队伍双师化
为满足毕业学生高薪就业的需求,建立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八维有一套完备的教师招聘、培训、任用和晋职的机制,要求所有 教师都要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教学与科研能力,具备良好的行业与职业 态度、知识、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熟知行业发展前沿,熟练掌握行业的 前沿技术,有丰富的企业实际工作经 验。八维的专业教师既是讲师又是工程师,必须具备相应行业相应企业相 应岗位的具体工作经验,必须直接参与过相关行业相关企业的具体大项目。既具有精湛的教学技艺又具有超强的实际项目开发能力,能够做学生IT行业的师傅,能够适应八维“校企 合一”的办学模式。
2目教学内容科学化
为确保学生学以致用,学生毕业 时真正能够高薪就业,八维的课程 体系每年至少更新一次。课程体系的开发或更新按市场调研、课程体系开 发、审核、修订完善、定稿、教学资料 开发的流程进行。首先,通过对专业市场及专业技术发展趋势的调研,确 定各个专业方向中薪资待遇较好、最 具发展潜力与空间的工作岗位,然后 再以工作岗位要求的专业技能和职 业素质标准确定课程体系的总体教育教学目标。其次,课程体系的总体 教育教学目标确定后,将其分解为基 础、专业、高级三个阶段的阶段目标。第三,阶段教育教学目标确定后,以 技术逻辑关系为基础,按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将总体教育教学目 标分解为课程教育教学目标。第四,按照“成就原则”和“效率原则”设计专业课程内容和素质教育计划。
3.目教学方法高效化
八维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就是 成就驱动教学法。八维独创的成就 驱动教学法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通过不断使学生产生成就感,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积极性,使其智力与能力、积极性与创造 性在自主参与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 高。成就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学习动机理论基础上的、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目标、实现目标、激发学生成就动机,从而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自主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并不断在成功中体会快乐、达到最终学习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已操作多年,一批又一批从八维奔赴社会各界的精英都是该教学方法 的受益者。
4.教学控制公开化
首先,教学质量控制求真务实。为有效保障教学质量,制定了完善的教学质量监督、管理、反馈等教学管理制度并认真落实;制定了有效的教 师上岗资格审核制度并认真落实。其次,出台了由实训教研室对专业教研 室进行考核、专业教研室对基础教研 室进行考核的制度,具体方式包含组 织出题、监考、评卷等。
5.学生管理企业化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八维坚持 “严格管理和教育引导并重”的原 则,引用了企业的管理模式。对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八维坚持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和“量变质变”的原则,用百分制综合积分反映学生遵守规章制度的情况和日常表现:表现好加分、违 纪减分,并且根据学生的综合积分情 况分别给予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和开除学籍的纪律处分。严师出高徒,只有严格管理才能保证学生在校的安全,才能保证学生明辨是非、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才能保障学生学到精湛的专业技能,才能保障教育目标的实现。
但是在严格的同时,八维不忘 “有教无类”,遵循“严而有爱、严而 有格、宽严适度”的原则,不抛弃不 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6.目素质教育人性化
所谓素质教育,简单地讲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懂得做事先做人的道理。八维的素质教育能够从人性化的角度,用先进的企业文化教育人,深入挖掘人性的真、善、美并广泛传 播和发扬光大。
7.实习实训真实化
八维学子的高薪就业离不开在校期间的实习实训。实习实训过程是仿真企业运作的,实习实训内容是真实的企业项目运行和操作。所以八维学子在毕业的时候是有工作经验的。
8.就业指导常态化
综合素质再高,专业技能再强,如果不能有效地推销自己,一切都会归于零。所以八维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就业指导不但是全方位的,更是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三)新生主义是八维学子高薪就业的源中之源
无论是企业文化、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模式还是人才培养模式,八维都有自己的特质,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特质,才有了八维学子的高薪就业结果。而这些成功根本是源自于新生主义的指引,新生主义是八维学子高薪就业的源中之源。
互联网农业发展 篇6
关键词 “互联网+”;现代农业;理论基础;实践成果
中图分类号:F724.6;F32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33.044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战略成为诸多传统行业转型发展的途径之一。农业作为我国的第一产业,同样面临转型升级的困扰,在“互联网+”战略下,我国农业的转型升级并不是简单地将互联网和农业相加就可以实现的。在国家政策与资金的扶持下,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必须结合我国国情,才可以探索出真正适合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道路。
1 现代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具有显著的集约性、多元性、技术性与可持续发展性,纵观各学者在现代农业方面所提出的理论及研究,可将其归纳如下。
董春宇(2007)从现代农业基本问题的理论和现代农业发展两个角度概要性地回顾了有关现代农业发展的理论,并结合我国的国情,理论性地分析与评价我国的现代农业。孔祥智(2007)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同时阐述了不同学者对于现代农业概念的界定、背景的提出以及发展模式的观点。徐志仓(2011)从五个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现代农业的概念以及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产业组织之间的关系,同时提出,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应在农村土地制度、农业微观经济组织制度和农村经营体制三方面创新[1]。刘喜波(2011)认为现代农业理论应由农业经济理论、农业发展理论和农业生态理论构成,并简要阐述了一些学者关于这三个方面的经典理论[2]。叶敬忠(2010)另辟蹊径,追溯农业发展模式的理论,发现其与古典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及民粹主义之间密切的关联,从而解析我国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3]。胡未央(2013)梳理了不同学者对于现代农业的内涵、特征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以及现阶段我国在现代农业方面取得的成就[4]。
梳理不同学者的理论综述,发现他们大多从概念、特征以及现有成果着手,进而分析我国现阶段现代农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思考與措施。但在“互联网+”战略这一背景下对我国现代农业分析的文章还是较为缺乏。
2 “互联网+”战略下现代农业发展实践的研究
2016年,农业部等部门发布《“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互联网+”战略下的现代农业发展机制逐渐形成。通过《方案》可以看出,国家以推进农业在线化和数据化生产为根本任务,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全面提高农业的信息化水平,其中主要任务包括“互联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互联网+”现代种植业等。通过国家对“互联网+”战略下现代农业发展任务的部署,进一步促进新形势下现代农业发展机制的形成。
2.1 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
2015年国务院出台众多扶持“三农”的政策,促进我国农业的大力发展。同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粮食总产量达62143.5万t,与2014年相比增长2.4%。随着农业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转移,农业结构调整的必然性也随之显现[5]。而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也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呈现区域化的特点。
2016年10月20日,国务院印发《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对“十三五”期间全国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目标、主要任务、政策措施等做出全面部署安排。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制定的“十三五”期间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总体目标也随之公布,到2020年,“互联网+”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全面深度融合,信息化成为创新驱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先导力量。同时在完善财政支农、创新金融支农等四个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2.2 “互联网+”战略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互联网技术与农业的结合,推动了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互联网+农业”的生产模式也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途径之一。农业与电子商务、农业与互联网金融已成为“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模式。
2.2.1 电子商务+现代农业
农业电子商务能有效推动农业产业化步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之一,全县拥有超过3万hm2的核桃林。在县委书记的带领下,成县全体村民利用微信、淘宝等平台对核桃进行线上销售,至2016年7月底,成县共开办905家网店和22家电商企业,累计电商销售额达到5.16亿元,间接带动了7100余人就业。加快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不仅能促进“互联网+”战略下现代农业的发展,更是农村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
2.2.2 互联网金融+现代农业
互联网金融+现代农业的发展可以为涉农中小企业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渠道。深圳市的乐农之家通过线上融资线下养殖的方式将传统养殖业与互联网金融相结合,不仅解决了养殖户扩大规模的资金周转问题,也为线上投资者提供了获得收益的新渠道[6]。随着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现代农业必将成为诸多互联网公司的发展方向。
2.3 “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相关实践成果
2.3.1 农业资源获得合理配置
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共享性和及时性的特点,互联网+现代农业不仅能使传统农业摆脱信息闭塞、交流不畅的问题,而且能将信息摆放在平台上被更多的需求者了解共享[7]。例如,河北省清河县是中国羊毛之县,拥有全国80%的羊绒加工生产能力,但在金融危机后清河县的羊毛产业一直处于疲软状态。为了加快全县经济恢复,清河县委政府提出“网上网下互动,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互补”的发展思路,至2017年清河县电子商务零售额预计达到50亿元的目标。通过互联网的整合处理,形成对需求者有效的信息,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快我国健康农业的发展。
2.3.2 促进农产品销售模式转型升级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农产品销售方向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农民在互联网平台上宣传、销售产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收入,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河北省保定市特色中国阜平馆依托阜平县农产品突出的县域特色,为当地农民提供销售平台,拓宽了阜平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同时也促进了阜平县的脱贫工程。
2.3.3 农村互联网平台建设取得一定成效
农村互联网平台建设是“互联网+”战略下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其发展的重要保障。根据农业部对“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实施精神要求,北京村网通农科院推出《村网通全国农村网站自助建站管理系统GOVE.CN》也在全国60多万个农村上线。村网通系统的推出加快了我国农村互联网平台的建设,加快我国“互联网+”战略下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
3 “互联网+”战略下现代农业實践发展的瓶颈
3.1 农村物流业发展缓慢
物流业发展缓慢成为制约“互联网+”战略下现代农业的发展,尤其是农村电商发展的因素之一。发改委刘小南副司长曾表示,当前我国物流业存在基础设施较薄弱、信息化整体水平不高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互联网+”战略下现代农业的发展,想要进一步发展我国“互联网+”战略下的现代农业,必须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农村物流业的发展。
3.2 互联网专业人才缺乏
互联网专业人才的缺乏从生产者的角度限制了“互联网+”战略下现代农业的发展。一方面农民在技术方面受到极大的制约,导致想要从事电子商务却无从着手;另一方面,互联网专业人才不愿去农村基层创业或对农业方面知识的匮乏,造成专业知识无法应用于理论实际。培育基层互联网专业人才成为“互联网+”战略下现代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做好互联网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浪潮下多举措鼓励更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帮助当地特色农产品“走出去”。同时也要求高校提高人才培养意识,为国家输送更多实战型人才,助力我国新形势下现代农业的发展。
3.3 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薄弱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互联网普及率低等基础设施问题成为制约“互联网+”战略下现代农业发展尤其是农村电商发展的巨大障碍。同时专业化农业电商服务平台的缺乏,导致信息的搜集与发布不能及时到位,使得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和普及出现滞后、信息的交流出现不对称与不及时现象。完善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的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互联网+”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也必将成为未来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与潮流。集中力量解决现阶段“互联网+”战略下现代农业发展所遇到的瓶颈,在把握现代农业理论基础构架的同时,结合现有实践成果,从农村电商以及农村互联网金融两个大的方向着手,把分散化的农户经济向着集约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努力发挥出我国农村生产经营的规模效益。从而在“互联网+”的战略下,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得到更好、更快、更高质量的发展。(指导老师:于瑞卿,于 婧,吴亚光)
参考文献
[1]徐志仓.现代农业的理论综述研究[J].巢湖学院学报,2011,13(1):36-41.
[2]刘喜波,张雯,侯立白.现代农业发展的理论体系综述[J].生态经济,2011(8):98-102.
[3]叶敬忠,安苗.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理论溯源与实践反思[J].中国农业现代化探讨,2010(10):10-17.
[4]胡未央,胡燕.现代农业文献综述[J].农业与技术,2013(10):24-26.
[5]陈彪,苏小波.互联网+农业模式下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战略与实践路径思考[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22):10-11.
[6]张斌,李海燕.“互联网+”视角下的农业现代化[J].中国市场,2015(38):161-162.
[7]路辉,刘伟.“互联网+”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15):333-334.
互联网农业发展 篇7
1 充分认识“互联网+”是前所未有的新业态
“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 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 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 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互联网+农业”是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的跨界融合, 创新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特色农业新产品、新模式与新业态, 努力打造“信息支撑、管理协同、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升级版。这将带来一种意义深远的技术革命, 它渗透在农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 不仅颠覆了传统农业发展模式, 更赋予了现代农业新的生命。
2 准确把握“互联网+”推动农业发展不可估量的新作用
“互联网+”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进行融合创新, 发展壮大新兴业态, 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 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环境, 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 增强新的经济发展动力, 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互联网+农业”可以推动传统农业向知识型农业发展, 可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可以降低成本, 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可以减少农产品市场交易风险和经济损失, 增加农民收入, 可以提高农民素质, 培养现代化农民, 可以改变农民的经营方式和生活方式, 推动社会进步。“互联网+农业”在农业产品体验、销售渠道、营销方式、数据收集、增加就业等方面带来不可估量的作用, 让农业、农村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插上信息化翅膀, 牵引亿万农民实现在宽带上增收、在键盘上小康。
3 创新运用“互联网+”推动农业发展的新模式
3.1 实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
“互联网+农业”可以从生产环节彻底改造农业, 使农业自动化、精准化、可追溯, 减少人力, 降低成本, 并最终实现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应用互联网技术, 可以通过各种无线传感器实时采集农业生产现场的光照、温度、湿度等参数及农产品生长状况等信息, 再将采集的参数信息汇总整合, 最后通过智能系统进行定时、定量、定位处理, 及时精确地遥控指定农业设备的开启或是关闭, 真正实现“智能化农业”。“互联网+”依托信息技术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 降低了创业成本, 为农民自主创业创造了条件。同时在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和完善配套的制度建设过程中, 提高了对农民就业的吸纳水平, 增加了更多的农民就业机会。
3.2 搭建农产品交易平台
“互联网+”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农产品销售方式, 对农产品流通模式产生了颠覆性影响, 通过建设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 运用大数据精准定位目标客户, 运用互联网技术普及农村电子商务, 运用互联网沟通工具实现与客户的密切互动, 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和销售的关系, 有助于推进美丽乡村、“一村一品”项目建设, 实现优质、特色农产品网上交易以及农产品网络零售, 破解“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难题, 使农民、消费者和市场紧密融合, 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 实现农产品增值, 促进农民增收。太原市“贡天下”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顺应电子商务兴起的大势, 采取在“特产地开设运营中心”的模式, 坚持产地直采直发, 营销地方土特产品及鲜活农产品, 建设成国内领先的土特产电子商务平台。2013年5月, “贡天下”特产网开始涉足忻州糯玉米, 仅3 d就销售了26.67 hm2的产量, 80%销往省外;2013年春节期间, 绛县的山楂一个月就在网上卖出18×104kg;宁化府的醋, 每天网上能售出1.2×104瓶。公司现已与11个市全部签订了合作协议, 销售省内单品600多个。通过“互联网+”发展订单农业, 有方向性地生产农产品, 以有利的价格把农产品卖出去, 增加了农民收入, 使越来越多的特色农产品“触电”, 有力促进了农产品销售和农民增收。
3.3 追溯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互联网+”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全程信息化, 构建产品认证、产地准出等信息化管理平台, 推动农产品风险评估预警, 对产品从生产、销售到产品评价的整个过程进行全程监控数据的统计数据收集整理, 为构建追溯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提供了条件。现已开发并应用的太原市农产品追溯系统和管理平台, 构建了农产品生产、收购、贮藏、运输环节可追溯管理模式, 全市已有65家农产品生产经销企业加入追溯系统, 已使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标签3 000×104枚。加入追溯系统的太原市本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清徐县绿恒常蔬菜发展有限公司、清徐县信泰民种植合作社等17家蔬菜生产企业强化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化监管, 纳入追溯管理的农产品实现了从生产到市场前的全链条质量跟踪, 为“从农田到市场”链条中关键环节责任主体的逆向溯源提供依据, 切实保障了农产品安全。
3.4 开辟特色农业发展新途径
小店区孙家寨益丰蔬菜品种示范园、古交市老农种养殖合作社、太原市龙城向新生态恢复园应用农业物联网技术, 走在全市“互联网+”应用的前列。推广土壤温度、墒情、p H自动测试设备应用技术、大气温湿度、光照度自动测试设备应用技术、卷帘、卷膜自动控制通风、温度、湿度、光照设备应用技术、二氧化碳发生器应用技术、补光灯应用技术等五大技术, 实现了农业生产过程的精准智能管理。在此基础上, 集成农业标准化生产、水肥一体化、集约化育苗、病虫绿色防控、产品质量检测等现代农业新技术, 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在管理领域, 运用“互联网+”构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助力休闲农业和一村一品快速发展, 提升农业的生态价值、休闲价值和文化价值;构建农业科研大数据智能分析平台, 推动农业科技创新资源共建共享;实现农业资源生态信息实时跟踪与分析、智能决策与管理, 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 治理农村污染, 提高农业资源生态保护水平。通过“互联网+”积极推动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储运、销售、服务等环节的互联互通, 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可以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为现代农业发展开辟了新的发展途径。
4 科学防范“互联网+”不可忽视的新风险
应当看到, “互联网+”这把双刃剑带来高效、便捷的同时, 也带来了数据信息泄漏、网络交易安全等种种安全隐患。互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大规模应用还存在生产环节相关技术支持与掌握不够, 物流储运成本较高等新问题。因此, 在“互联网+”新兴业态下, 既要看到“互联网+”美好的产业发展前景, 又要正视发展差距, 解决主要问题。通过配套技术支撑、提供政策扶持、借鉴成功模式等方式, 解决面临问题, 搞好风险控制, 也是不容忽视的新课题。
5 结论
“互联网+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 必将成为未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站在互联网的时代浪潮上, 要充分认识和了解“互联网+”这种前所未有的新业态, 把握政策, 抓住机遇, 拓展思路, 提高技能, 引进吸收, 为我所用, 借力推动特色现代农业, 加快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王浩, 张学勇.浅议绥芬河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J].现代商业, 2015 (21) .
[2]陈永昌.注重互联网+农业大力发展智慧农业[J].农场经济管理, 2015 (6) .
[3]夏青.用互联网思维做农业[J].农经, 2014 (08) .
[4]宋艳.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农业种植系统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 2013 (24) .
[5]张晓.河南实施都市生态农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研究[J].知识经济, 2014 (19) .
互联网农业发展 篇8
随着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设备的普及,使人们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能力增强,使互联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世界银行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信息和通讯设施的建设可以吸引投资,增加就业机会,从而带动经济增长,移动电话用户增加了10%将带动经济增长0.8个百分点,高速互联网用户增加10%将带动经济增长1.3个百分点。
电子农业是指使用最新的信息通讯技术来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1]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进步,人们利用电脑或手机,仅仅通过一个手指的动作便可以获得全世界各地的信息,电子农业就是指用改善农村地区信息通讯条件来推动农村地区发展的农业发展新模式。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电子农业涵盖的范围包括农业信息化发展、农业生产者具备企业家精神、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普及、通过互联网的信息传播。电子农业的作用是:一是信息和通讯技术为农民提供全面的、最新的、详细的专业技术和信息。二是使用信息和通讯技术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二、印度电子农业发展概况
印度的农业发展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印度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可耕种,而且印度所处的南亚次大陆光照强度和雨水充沛,印度很多农业产区能达到一年3熟。[2]近年来,随着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印度农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不断降低,但是在印度,农业仍然是印度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产业,因为农业就业人口仍是就业人口规模最大的一个产业,到2014年仍有约67%的印度人居住在农村地区,这部分人主要依靠农业生产获得收入。[3]此外,印度大部分的贫困人口都生活在农村区域,农业的发展将对减少贫困发挥巨大作用。前印度政府财政部长贾斯万特·辛格曾经指出“总之,印度农业养活了将近80%的印度人,它创造的产值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25%。印度文化的基础就是农业奠定的。为什么要低估印度农业的重要性呢?”,所以印度政府历来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
印度独立以来,经过土地改革和三次重大的农业革命,即“绿色革命”“白色革命”“蓝色革命”,印度农业有了巨大发展,粮食产量已经能够满足国内需求,使印度摆脱了对粮食进口的依赖,为印度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4]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印度农业还没有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市场机制在农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还不够,农业生产的效率仍然不高,农民收入依然非常低,农村地区贫困率依然很高。[5]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在印度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印度的IT产业发展非常迅速,IT产业已经成为印度的支柱产业。在IT产业良好发展的基础上,印度政府积极推动电子农业的发展。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利用最新的信息通讯技术来促进农业发展,破解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农民收入增加困难的难题。一些印度农业专家甚至认为电子农业的发展将带来第二次“绿色革命”。印度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推进电子农业的发展。这些措施包括建立印度农民呼叫中心、网上公共服务中心、网上农村知识中心、网上农产品市场信息中心、农产品网络交易平台等等。
印度农民呼叫中心是印度最早的电子农业支持措施,印度农业合作部早在2004年便开始运行印度农民呼叫中心,旨在为农村地区的居民提供免费的电话咨询服务,而且这些电话接线员将使用各地区的当地语言来为农民服务,印度农业合作部已经在印度13个邦建立了农民呼叫中心,[6]呼叫中心将为农民提供各种农业技术知识和农产品信息,如果有呼叫中心不能解决的问题,印度全国的各所农业研究机构和农业大学将提供进一步的支持。这极大的提高了印度农民获取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产品市场信息的能力。印度农民只需拨打免费电话1551,就能获得一些基本的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和农产品市场信息,如果要获得进一步的技术指导和知识也能得到农业专家的帮助。
土地信息电子档案计划将全国的耕地数据全部电子化,并建立一整套身份识别系统。在印度的卡纳塔克邦,农民已经可以自己上网查询土地的各种信息以更低的价格租用更好的土地,而且法院也可以利用网络直接查询土地的各种信息来解决农民关于土地所有和土地承包的纠纷。
网上农产品市场信息中心提供包括农产品需求信息、农产品检疫信息、国家农业政策信息在内的各种信息,它提供印度2800个农产品交易市场的超过300种农产品的需求信息,而且这个信息中心还提供全球40个国家的农产品批发信息,各国的农产品批发商也可以在这个信息中心发布需求信息,这些信息对印度农产品生产者、农产品销售者都非常有用,通过获得这些信息,印度农民和农产品销售商采取正确的市场行为,大大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
农产品网络交易平台的使用率在印度越来越高,印度农产品网络交易平台已经覆盖印度9个邦的36000个村庄,有大约350万的印度农民使用网络交易平台来销售农产品,网络交易平台不仅提高了印度农民出售农产品的便利性,网络交易平台农产品实时交易价格和季节性的交易价格还为印度农民在选择出售农产品的时机提供了帮助。
除了通过一系列直接帮助农民发展电子农业的措施以外,印度政府还建立了完善的农业科技发展体制,为印度电子农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印度的农业科研体制分为中央政府、邦政府、民间科研机构三层,中央政府设有农业研究理事会,农业研究理事会下设有几十个国家级的农业研究机构,这些机构负责在全国的范围内推广和研发农业技术。邦政府的农业科研机构主要是邦政府农业处和邦政府管理的农业大学,印度每个邦至少有一所邦政府建立的农业大学,这些机构负责为所在的邦培养农业科技人员并进行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除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农业科研机构外,一些民间机构和社会组织也积极参加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这些机构分工明确、运转高效,农业科研机构为电子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农业大学为电子农业的发展培养了更多层次的人才。
三、印度电子农业发展存在的挑战和问题
近些年,得益于印度政府的大力推广,电子农业在印度农村有了很大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印度农民开始使用互联网等信息通讯手段来获取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市场信息来做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生产和出售决策,以此来提高了农业现代化水平、农业生产效率和自身收入。但电子农业在印度的发展仍然存在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1. 印度电子农业发展的最大的挑战是印度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仍然非常低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10年,印度劳动人口中只有9.8%接受过高等教育,接受过中学教育的劳动人口比例为18.4%,接受过小学教育的劳动人口比例为31.6%(见图1)。在印度农村,劳动人口受教育的水平更低,只有5%的劳动人口受过较高水平的教育,大约有23%的农村居民是文盲,农村女性的文盲率更是达到42%。这些人受教育程度低接触现代科技成果的机会少,导致他们使用现代化通讯设备的能力和发展电子农业的意识有限,这大大限制了电子农业在印度的发展,同时也导致农村内部差距逐渐扩大。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WDI数据库。
2. 落后的基础设施也制约了印度电子农业的发展
和发达国家相比,印度的基础设施水平非常落后,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到2012年的时候印度仍然有30%的农村地区人口处于不通电的状态,电只是一种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7]通电的地区也经常出现停电的情况,信息通讯基础设施水平可想而知。从互联网用户比例这一数据来看,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同为发展中人口大国的中国,2014年每百人互联网用户数为49.3,而印度这一数据仅为18(如表1),在印度农村地区这一数字更低。可以说包括信息通讯设施在内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使得印度广大农村地区电子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得不到满足。未来,随着互联网信息平台和互联网交易平台的发展,农民对于高速互联网的需求越来越大,印度农村地区落后的基础设施,尤其是信息通讯设施如高速互联网建设的落后会越来越限制电子农业的发展。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WDI数据库。
3. 没有发挥民间资金和公司的力量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印度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印度的IT发展迅速,随着印度IT产业发展成长起来的软件公司、互联网技术公司,这些公司拥有强大的技术实力,资金也非常充裕,它们本可以在电子农业的发展中发挥巨大作用,却没有参与到印度电子农业发展的进程中来。在单纯依靠印度政府的力量下,电子农业很难持续健康地发展,民间公司尤其是大的软件公司、互联网公司参与的不足,使得印度电子农业的发展动力受到限制。
4. 没有合理充分利用国际援助也是一个大问题
为了支持印度农业和农村发展,大量的国际机构每年都给予印度政府资金援助或优惠贷款。这些资金本可以大大推动印度农村信息通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电子农业的发展,但由于缺乏适当的规划或项目,这部分资金被大量闲置,根据印度农业部的报告,在2012年~2013年,这部分闲置资金高达1100亿卢比。
四、对中国发展“互联网+”农业的启示
当前,我国正在推动“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互联网+”农业。通俗来说,“互联网+”农业就是互联网加农业,但这并不是两者简单地相加,而是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农业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农业发展的各领域之中,对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农民生活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8]它是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农业发展之中,提升农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农业发展新形态。中国和印度同为发展中大国和人口大国,在农业发展方面具有许多相似性,农村人口规模大、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高,农村发展落后,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市场化水平不高,全国贫困人口大多都在农村地区,城乡差距不断扩大。鉴于“互联网+”农业和电子农业的内涵具有一定相似性,因此印度电子农业发展的实践,对我国推进“互联网+”农业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1.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印度电子农业取得的发展,主要是依靠印度政府的大力推广,印度政府通过一系列项目实施和平台建设为农民获取和使用农业技术和信息提供了手段,网上农产品销售平台的建立使农民出售农产品更加便利,从而推动电子农业在印度农村的普及。可以说,政府宏观上的正确决策和引导是印度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航标灯,它为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方向。[9]在我国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的过程中,政府也应该积极发挥作用,尤其是发展的初始阶段。政府从资金投入、政策支持、部门协调等方面来促进“互联网+”现代农业的的发展,可以借鉴印度政府的做法,直接由政府通过各种农业技术、数据、交易平台建设和一些“互联网+”农业的具体示范项目的推广,来为农业生产主体提供相关知识、信息和技术服务,提高农民、农业企业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意识和能力。除此之外,政府还要做好农业的顶层发展规划和发展体系,推动互联网+农业协调发展,避免“互联网+”农业发展出现区域不平衡的情况。制定适应“互联网+”农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尤其是信息安全、知识产权、数据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为“互联网+”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2.完善农村通讯基础设施
印度虽然IT产业非常发达,但印度农村地区落后的通信基础设施,使得印度IT产业的发展技术成果只是有限地促进了印度电子农业的发展,IT公司的发展范围也没有深入到农村地区。随着互联网信息平台和互联网交易平台的发展,高速互联网的需求越来越大,印度农村地区落后的信息通讯设施越来越限制电子农业的发展。所以现代化的高速互联网设施是电子农业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前提条件。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光纤宽带到村、农村宽带提速工程全面展开。[10]但是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地区还存在网络设施覆盖率不足、网络设备落后、宽带接入速度慢等情况,由于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效益较低,政府必须对国有的网络运营商做出硬性要求,加大对农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的投资,同时创新投融资方式鼓励私企也参与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农村地区的网络条件、降低农村地区使用互联网的资费标准,只有做到互联网接入的全覆盖和农民可承受的资费标准,“互联网+”农业才有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
3.推动农村土地集中经营
电子农业发展的关键是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应用的水平不断提高,而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推广和使用与经营土地的大小密切相关。如果单个农业生产者经营的土地太小,在使用新技术增加成本的时候,收益并不会显著提高,甚至不能收回因使用新技术而多付出的成本,这时新的技术变得很难在农业生产中得到推广和使用。印度恒河平原广袤的耕地和土地私有制度为印度农村耕地集中使用和电子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我国耕地面积相对较少,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一亩多,再加上我国现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限制了耕地的自由流转,使得耕地使用分散和土地经营规模有限,这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推动农村耕地流转,实现农村土地集中使用,才能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产业化。随着农业产业化程度的提高,农业经营者自然会产生对“互联网+”农业的发展需求,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对“互联网+”农业的发展形成推动力。
4.培养“互联网+”农业人才
印度电子农业发展的最大挑战就是农村地区居民知识文化水平低、文盲率非常高,电子农业发展的人才的匮乏不仅使得电子农业发展受限,也使得印度电子农业虽有发展但不能惠及所有农民,有些地方农民受教育程度较高从而发展较好,有些地方农民知识水平低从而发展落后,造成农村地区内部的差距扩大。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者、技术人员也存在知识水平低,知识面窄的情况,还缺乏运用“互联网+”的意识和能力。我国要大力推广“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首先加强对农民的互联网知识普及和技能培训,通过各种短期培训班和流动培训站等,使农业生产者具备使用互联网的基本技能和意识,二是鼓励人才下乡,为在城市受过高等教育的拥有互联网知识、技能的人才到农村发展“互联网+”农业提供便利的条件和优惠政策,这不仅能推动“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也能为广大农民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推动“互联网+”农业的全面发展。
5. 鼓励互联网公司积极参与
印度IT产业的发展成就了一大批互联网公司,这些公司技术实力强大、资金雄厚,但它们几乎没有参与到印度的电子农业发展中来,没有为印度电子农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单纯依靠印度政府的大力推动,印度电子农业只能取得有限的发展。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子商务的发展,我国也成长起来一批实力雄厚的互联网公司,它们拥有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前沿技术,还有充裕的资金。近两年来,这些公司的业务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互联网行业内,它们推出的互联网金融产品、网络打车产品等,已经实实在在地改变了我国的银行理财和出租汽车行业,不仅使这些行业得到了发展,也使老百姓得到了实惠,让我们看到了“互联网+”的巨大力量。未来,政府应该大力鼓励这些企业积极参与“互联网+”农业的发展,利用这些公司的技术、资金、发展理念、营销理念,发挥这些公司的巨大力量,推动“互联网+”农业的模式深入到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等各个环节,这样才能推动“互联网+”农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Sumitha Thankachan.A Survey Conducted on E-Agriculture with Indian Farme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Mobile Computing,2014,(02).
[2]姜玉洪.印度农业信息化建设探析[J].边疆经济,2012,(07).
[3]L.Pradhan.E-agriculture:A Golden Opportunity for Indian Farme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A Management Review,2015,(04).
[4]宋志辉.印度的农业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农村经济,2009,(04).
[5]K.M.Singh.Rol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n Indian Agriculture:An Overview[D].Munich Personal RePEc Archive,2015.
[6]Deka.Ganesh.Chandra.Role of e-Agriculture in Rural Development in Indian Context[A].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merging Trends in Networks and Computer Communications[C].2011.
[7]杨晓蓉,陈良玉,陈立平.印度农业信息化的现状[J].世界农业,2006,(02).
[8]李敏.“互联网+农业”视域下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研究[J].创新科技,2015,(06).
[9]曲春红.印度的农业信息化发展趋势及成功经验[J].世界农业,2003,(11).
互联网农业发展 篇9
农业与互联网从表面上看彼此分割互相独立,但实际上二者的组合却能释放农业前所未有的活力。农业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亟须用一种新的生产方式释放农业的活力和潜力。通过互联网的应用对农作物的生产环境进行评估,然后依据评估结果确定最终种植方案,省时省力。此外,农业信息化直接将农业生产与市场相连接,农民不仅可以利用互联网取得最新的农业生产技术信息,合理安排农作物的生产种植,也可以借助互联网掌握最新的农产品定价趋势,从而安排种植品种。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新起的农业电商将颠覆农产品陈旧的生产销售模式,利用农业电商交易平台最大限度地削减农产品交易流程,直产直销,加快农产品流通速度,减少农民成本。
湛江市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广东省西南部,热带亚热带农作物资源极其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糖蔗(湛江市全国四大糖蔗基地之一)、水果、蔬菜生产基地;是全国最大的桉树、剑麻、红树林等热带林木种植基地,湛江现有桉树林面积约330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按树苗木生产基地;红树林面积约20万亩,占全国的33%,广东省的79%;湛江还是著名的菠萝、香蕉、芒果、红橙之乡;据统计,全球每7条养殖虾中,就有1条来自湛江;中国每3个菠萝中,就有1个产自湛江,中国每10颗珍珠中,就有3颗是湛江出品。湛江农业大县徐闻县获得“中国菠萝产业龙头县”、“中国冬季蔬菜龙头县”、“中国香蕉第一县”等荣誉称号。
二、“互联网+”背景下湛江农业发展困境
如上所述,湛江虽然拥有丰富的热带、亚热带农业资源,但是其农业发展一直停滞不前,并没有将要素禀赋优势完全发挥出来,主要是受困于以下几点:
(一)农业信息化水平低
1、涉农管理部门多而杂,资源整合较为困难。湛江的农业生产受到多个部门交叉管理,农业、林业、农工部、农科院、农垦等部门,对农业信息资源重复收集和建设,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以及信息建设效率低下。
2、封闭思维以及低风险承受力阻碍了农民接纳新信息、新技术的积极性。湛江地处粤西南,三面环海,远离广东经济中心珠三角地区,偏僻的区位以及低效的传播渠道导致新信息、新技术无法及时传播到这里,造成本地农民思维相对比较闭塞。农业生产大都使用传统品种、靠传统经验来进行,且农业收成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收入来源单一,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较弱,反过来也阻止了本地农民解放思想吸收新的事物。
3、农业信息传播渠道单一。据调查显示,湛江农民获取农业信息的来源主要是农资门市店,而政府农业部门网站、科研机构最新农业成果、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等农业信息传播渠道,还没能被农民有效地加以掌握和利用。信息不对称,农民不能按照市场的需求来进行农业生产,造成农业生产效率低。
(二)农产品保鲜储存、加工技术有待提高。热带亚热带地区农产品的种类大体相似,传统的大宗农产品季节性强,这就要求农产品必须进行深层次加工,延长农产品的生命周期,打破农产品的季节限制,这样才能形成湛江农产品不可忽视的附加价值;保质期极短的农产品,如蔬菜、热带亚热带水果等,产期集中,极易腐坏,时令性强,保鲜难度大,经常出现果贱伤农,农产品大量堆积的情况。农产品保鲜加工技术的落后,确实是湛江农业发展的一大掣肘。
(三)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低。据2015年湛江统计年鉴显示,2014年湛江农民中文盲占到湛江总人口数的25.7%,小学程度者占54.6%,初中以上文化教育者占19.4%,湛江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现代农业要发展,需要农民不仅要了解计算机和互联网的相关常识,并且还要求对农产品本身和农产品市场发展趋势有一定的掌握,很显然湛江农民的文化素质水平还不能满足该需求。
三、“互联网+”背景下湛江农业发展转型策略
在互联网的大潮下,湛江农业发展要想把握时机改变当前局面、获得长远的发展,必须从以下几个方向进行转型:
(一)以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深度及广度,已不再单纯地依靠传统农业资源投入量,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推广和运用程度。在新兴农业发展历程中,农业信息化不管是在核心决定、互联网普及程度,还是在农业机械选择、物流流通中转上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向前的关键动力。
湛江市已经着手深入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及推广,全力支持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互联网+”农业打好硬件设施基础。宽带网络已经完全覆盖全市各个乡镇所有行政村;农村宽带网用户超过3万户,无线通信覆盖全市,手机家庭普及率超过60%;建设信息化体验站1,503个;建设100个“惠农信息社”,“渔业安全生产通信指挥系统”和“湛江糖业电子商务平台”等互联网项目均有不错的社会反响,特别是廉江市“荔枝网”、“茶叶网”、“红橙网”等农产品专门网站成交量较大。全市先后建成湛江市农业信息网、湛江市农业信息港、湛江农业网、湛江养殖网、湛江种植网、湛江林业网等六大农业信息网站,积极推进湛江农业传播渠道建设。
(二)以龙头企业为指导,积极推进农业产业一体化建设,形成农业产业链。农业产业化要发挥龙头企业的枢纽作用,以市场需求为风向标,积极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通过互联网平台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进行实时监控,实现农业一体化。应该积极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快湛江农业产业一体化建设。
湛江晨鸣纸浆有限公司(2009年11月份正式开工建设,2011年8月底竣工投料试生产)是国家推进林浆纸一体化的重点建设项目,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做好晨鸣、冠豪等大型纸浆企业和规模以上的家具市场需求调查,选择针对性地培育苗木品种,真正做到“林纸结合”、“按需种植”;广东恒兴集团有限公司,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生产运作范本,为客户提供绿色、无污染、营养全面的农产品,并增加产品附加值,着重于提高客户生活品质。恒兴集团历经数十载的成长,已经连接了上下游产业,形成了目前我国水产业最完善的“种苗繁育—饲料生产—水产养殖—水产品加工—国内外贸易”产业链。积极推广“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民”模式,通过网络将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如播种、施肥、灌溉、采摘、销售等)进行实时掌握,通过此种模式将分散生产的农民团结起来,形成颇具规模的农业产业经济,湛江农业产业链也顺势形成。
(三)打造农业品牌,利用互联网进行宣传工作。湛江的红江橙、菠萝、香蕉、芒果、对虾、珍珠、鲍鱼、三黄鸡质优味美,但其声名仅局限于小范围内,并没有走向全国甚至迈向世界市场。反思其原因,一是没有树立过硬的农业品牌;二是宣传工作没有做到位。湛江政府及农民已经意识到了该问题,进而逐步开始打造有一定影响的农业品牌,如广东湛江恒兴水产科技有限公司、湛江国联水产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湛江欢乐家食品有限公司、广东茗皇茶叶有限公司等成为了全国知名的品牌企业,全市绿色食品和农业类名牌产品数量连续居全省地级市首位。有了品牌,再利用互联网高效的传播途径占领市场份额,假以时日,湛江质优价美的农产品一定会为全国人民所认可。
(四)积极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农业电子商务围绕农业生产和管理,完善农产品网上销售、网上支付、物流配置一体化的全新农业生产模式,其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农业电子商务能够减少相关农业信息流通不畅的问题,企业和农户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农业信息;其次,电子商务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形成,企业通过网络展示产品、接受客户预订单、根据客户要求安排生产、处理售后问题,在网络上完成整个商品的生命周期;最后,农业电子商务在很大程度上摆脱地域限制,农产品可以在网络世界市场畅通无阻。
农业要想获得本质性的突破,必须依靠农业电商平台,对本地农产品进行大力推广。湛江越来越多的涉农企业开始试水“互联网”,借助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产品推销。如湛江市著名茶叶企业茗皇茶业已经入驻天猫、京东等电子商城,湛江土特产金泉腊味、金辉煌腊味、博茂海蜇等也逐步铺上电商平台。越来越多的湛江企业开始尝试在互联网平台上推广自己的优势产品,以期扩大产品的销售市场、增加产品销售额。
农业特色县镇也在政府的牵头带动下开始寻求与农业电商的合作。2015年遂溪县展开湛江首个农村淘宝运营项目,发展到目前,遍布遂溪的农村淘宝服务站有近45个网点,覆盖全县14个乡镇,45个村委会,触角之深实属罕见。预计到2016年下半年,生鲜农产品、花卉苗木也会逐步开始在阿里巴巴电商平台上进行销售,农业电商平台将为更多的产品提供销售渠道;廉江市知名电子商务平台“橙乡味道”将与京东商城展开合作,以互联网为跳板将廉江名片红橙、海鸭蛋推向海内外;2015年11月,湛江市政府与京东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京东电商平台上推广本土农海产品,建立“湛江特色馆”,推动湛江涉农企业在“互联网+”大潮下的转型升级。
虽然农业电商平台在湛江才起步铺开,面临着规模较小、流量不够、知名度不高等诸多问题,但农业电子商务作为地方农业谋求发展的利刃,打造“互联网+农业”的全新模式,会带领湛江农民发家致富、企业创收增收、湛江农业步上新台阶。
(五)对农民开展互联网知识培训。当前我国信息化的短板在农业、农村、农民,而农民是发展“互联网+农业”的主力军,对农民开展互联网知识培训,让其在互联网意识的指导下开展农业生产。只有农民切实意识到了互联网给农业发展带来的机遇,深切体会到了互联网给农民带来的利益,“互联网+”才能常驻农村,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生产意识。对农民开展互联网知识培训,需要发挥政府的牵头作用,充分调动农民培训的热情和积极性。定期开设互联网知识培训班,讲解农民能听懂的、感兴趣的、对他们有应用价值的互联网知识,让他们学以致用,将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四、结语
虽然湛江农业的发展存在着诸多限制,诸如农业信息化水平低、保鲜加工技术有待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不高、互联网人才较为缺乏等,但“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出现的经济增长引擎,为新机遇下湛江农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方向,“互联网+”农业,为湛江农业的网络化、信息化、现代化提供了无限希望。所以,上至政府部门,下至企业农民,必须时时刻刻以“互联网+”的思维意识指导工作生产,努力打造农业信息化的环境和平台,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湛江农业发展的转型升级。
摘要:互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增长助力剂,其发展日新月异,已经渗透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互联网+”战略,为信息化时代湛江农业的转型和升级提供了新思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要认清湛江农业发展的诸多制约和发展瓶颈,积极涌入“互联网+”的大潮,促进湛江农业产业升级,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链,推动湛江现代农业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困境,转型策略,湛江
参考文献
[1]罗婷婷.湛江市农业信息化现状和对策研究[D].广西:广西大学,2012.6.
[2]孙诚志.湛江农业种植业结构优化探讨[J].广东农业科学,2010.8.
[3]周玲,王明宇.“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业电商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J].电子商务,2015.5.
[4]陈红川.“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5.16.
互联网农业发展 篇10
1山西省农业发展现状
1.1山西省农业发展基础条件
山西省山区面积大、山多沟深、水土流失及干旱贫瘠土地面积比例大, 耕地中旱地占70%, 农业生态条件差, 基础薄弱, 。另外与其他省份相比, 山西农村人口所占比例大。据2015年统计资料显示, 山西省年末全省乡村常住人口1 648万人, 占全省总人口的45%, 高于2015年全国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43.9%。而且山西省固有的地理地貌, 导致省内部分县域交通不便, 经济不发达。据2015年统计资料显示全省贫困人口926.9万人, 占全省总人口的25.3%。在全省119个县中约48%属于贫困, 可见山西省农村贫困人口比重较大, 山西省农村经济发展速度较慢, 农村经济水平不高。
1.2山西省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不高
农业产业化水平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因素之一, 要想打破传统农业的“小农经济”, 让农业发展进入现代化智能化的阶段, 必须形成农业产业链, 提高农业产业发展水平。据统计资料显示, 2015年山西省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788.14亿元, 全年全省粮食总产量1 259.6万吨。是全国粮食单产水平的75%。2014年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 809.4元, 而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 488.9元, 可见山西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明显低于全国水平。
另外, 一直以来, 农业生产中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地膜和化学品, 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污染了环境, 破坏了生态, 严重削弱了山西农业生产绿色健康的天然优势。山西省多山区沟壑, 很多地区, 农业生产中依靠科技和机械化程度不高, 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 没有形成较大的生产规模, 以致于整体的产出水平不高, 产业化程度较低。
1.3山西省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协同发展的格局
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备了条件, 而且只有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了, 农民不再失业, 收入有了保障, 才能推进城镇化进程, 打破城乡二元格局。所以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城镇化的核心。而山西的农业产业化同全国一样都存在与城镇化建设的脱节现象, 在城镇化建设中没有把产业化作为城镇化建设的先导条件, 脱离了产业化的发展来进行城镇化建设。而且山西省已经存在的农业类企业聚集度低, 生产规模有限, 产业化程度不高, 不能解决农民就业和增收的问题, 从而不能形成城镇化进程中强有力的支撑。
1.4山西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情况
山西省尚未建立为农业生产销售各环节提供全面服务的社会化服务和信息系统。在传统农业中, 小农户通常存在信息不对称, 不能及时获取农产品相关的供求信息, 所以, 在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中, 由于生产者和消费者信息不对称, 不能及时获取关于农产品的供需变动信息, 导致农户在对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环节做出的决策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这不仅会造成由于市场供求的变动造成农产品生产大幅度波动和价格的起伏变动的情况, 加剧了市场风险;还增加了农产品销售渠道中间商的数量, 增加了交易次数, 降低了效率, 耗费了更多的流通成本。
2“互联网+”农业对山西省农业现代化产生的影响
自2015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来, “互联网+农业”热度持续高涨, 而关于“互联网+农业”的内涵的分析也有多种角度。本文采用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有关“互联网+”现代农业的阐述。即“互联网+农业”就是要在农业生产经营以及管理服务等多环节使用互联网技术, 使得农业生产形成高效的产业链模式。还要从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的创建和完善, 农业互联网多样化管理,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索体系构建等多方面发展, 来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①互联网+农业”对山西省农业发展产生的影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2.1“互联网+农业”促进农业流通
随着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变化和对食品安全的关注, 传统农产品销售渠道单一、信息不畅、成效不高等问题已经不能高效的为现代农业流通提供保障。互联网作为新的农产品销售渠道, 拓展了农业流通渠道, 极大地提高流通效率, 通过拉近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 降低沟通成本和流通成本。比如网络农产品交易平台主要开展有农产品行业介绍、农产品价格行情行业动态、农产品供求信息发布等针对性的服务。通过互联网平台来有效解决传统农业中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农民收入受损、农产品滞销等现象。
2.2”互联网+”农业促进农业电子商务新模式发展
“互联网+农业”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来进行市场细分, 目标市场选择, 将目标市场营销策略充分运用到农业生产经营中来。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 找到与山西省农产品生产目标相适应的目标市场, 根据消费者的需求特征创建农业电子商务新模式。通过互联网, 为生产者和消费者建立一个快捷的互动平台, 也可以帮助农产品生产者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将传统农户只进行第一产业生产向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3”互联网+”农业促进农业专业化、智能化
通过““互联网+”农业”, 可以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 让互联网信息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经营中。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业资源的配置对农业专业化、智能化发展至关重要。要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 充分利用“互联网+农业”的便利性、实时性来推广农业生产技术、为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 为农产品的营销环节开拓更多渠道, 提升农业各环节的智能化水平。
3如何利用”互联网+”发展山西省现代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是大势所趋, 要利用”互联网+”农业来促进山西省现代农业的发展。
3.1利用”互联网+”加强现代农业物流服务
现代农业的发展, 离不开现代化的物流服务。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快建设大型多功能的综合性农产品物流中心。从而引导和鼓励农民进入流通领域, 利用大数据、互联网平台促进山西省农产品的市场营销和流通。建立新型农产品流通电子体系, 加快农产品产业链电子化、信息化、市场化发展。
3.2构建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话, 传统农业中由于信息不对称会出现类似“谷贱伤农”的现象。要利用““互联网+””技术, 突破时空限制, 大力实施农业信息服务工程, 逐步构建现代农业信息服务平台。该平台实现随时随地互联互通, 及时为广大农民、农业企业提供快捷、有效的农业相关的各类信息、网上农博会信息及农业生产技术培训等服务, 从而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业产业链条中各类信息不对称问题。加强引导和宣传, 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等发展农业电子商务, 促进农产品流通。
3.3实施“互联网+”促进农业生产智能升级
在农业生产方面, 要实施“互联网+”促进智能升级,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提高农产品质量。当今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和粮食安全就必须从粮食和食品的生产之处就开始实施质量控制。通过建立互联网数据平台、农资产销检测平台等手段, 推动农业生产标准化, 使农产品电商等销售终端能完成农产品产供销各环节各类信息搜集和记录, 让消费者可以容易获得农产品相关信息, 助力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行动的实施,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4”互联网+”农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在农业产业化方面, 要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打造农业产业链, 构建农业电子商务体系。打造具有山西特色的优质农产品。此外, 还要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为山西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提供支持。
山西现代农业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 借助发展农业电子商务, 解决好农业生产中各环节脱节现象, 让农民不再是只会生产不会销售的困境, 让山西省农产品既可以生产出优质产品, 也可以有好的销售渠道和销售收益。我国在很多地区已经在精准农业领域利用的“互联网+物联网”的技术, 山西省也应该借鉴新疆、黑龙江等地的示范基地的成功经验, 建立大型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
3.5“互联网+农业”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效率
利用互联网技术, 开发与当地资源相适应的农村互联网培训平台。该平台可基于智能终端的在线课堂、互动答疑、专家指导等多方面服务。技术指导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平台, 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移动化、智能化。让农民不出家门就能获得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信息,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提高新兴职业农民培育效率。
3.6利用“互联网+”打造山西省特色农产品品牌
山西省正处于国家资源型地区转型综改期, 要把农业作为山西经济转型的接续产业。以山西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开发作为主攻方向, 充分发挥山西独有的农畜产品种类丰富、品质优良、病虫害少、生产条件易于控制、区位优越、加快建设特色明显、规模集中的农产品产业基地。
山西素有“小杂粮王国”之称。山西独有的地形特点, 让山西省内多地生产绿色环保的高质小杂粮。但是如何让山西的小杂粮形成品牌效应。首先传统农业中难免发生“买贵卖难”现象。由于信息不畅, 让农产品的生产到消费者消费需要经过很多中间商环节。互联网可以让供求双方充分分享供求信息, 从而优化流通渠道, 产销精准对接。其次, 初级农产品的同质性高, 所以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大, 通过改变产品形式或增加产品附加价值来提高产品的差异性, 利用目标市场营销策略对山西省小杂粮相关产品形成独特的市场定位。最后, 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对产品策略、促销策略进行设计和实施, 区别于其他地区同类产品, 打造山西独特风格的小杂粮品牌。
摘要:随着我国农业发展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 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以及与新兴技术的结合来推动农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本文从山西省农业发展现状、产业化水平、产业化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等方面分析了山西省农业发展的现状, 然后对山西省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利用“互联网+农业”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最后提出山西省如何利用”互联网+”发展现代农业。
关键词:现代农业,互联网
参考文献
[1]赵芝俊, 陈耀.互联网+农业:理论、实践与政策—2015年中国技术经济学会农业技术经济分会年会综述[J].农业技术经济, 2015 (11) :126-128.
[2]王引荣, 梁郭栋.山西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农业科学, 2014, 42 (5) :503-506.
[3]吴文军.“互联网+农业”须找到最佳接入点[N].中国财经报, 2015-07-16 (1) .
互联网农业发展 篇11
一、前言
会计环境是指与会计系统的生成、发展、改进密切相关的外部条件,主要分为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对会计的影响相对更大,从不同的角度和程度对会计的发展产生影响,其中经济因素产生的影响最为主要。金融业务是经济体系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随着经济发展,科技水平提高,传统金融业务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达,深刻地改变了金融市场以及环境。金融市场由此面临着新一轮洗牌,扎根于其中的各行各业的企业行为也随之发生变化。所以会计为了反映企业的真实经营活动,就需要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以适应会计环境的变更。同时在会计发展、完善的过程中,会计系统的不断建设与改善也会反过来促进会计环境的积极变化,会计系统与会计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二、会计环境
1.会计环境内涵
环境是指事物周围的境况,或者说环境是围绕某一主体的外部境况。任何事物都有使其存在合理的环境,不同的环境对同一事物可产生存亡的不同影响。会计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会计环境是客观存在的,会计环境指会计与其周围社会经济活动范围内各方面的关系,以及它在这些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情况和开展活动所得到的各种条件、待遇。构成会计环境的主要因素有:政治因素、法律因素、经济因素、教育与文化因素、科学技术因素。
2.内外部会计环境对会计的影响
会计的产生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外部会计环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对会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 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影响会计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许多具体因素的总和,包括: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物价变动水平、金融、证券市场发育及完善程度等。
2.2 科学技术环境
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人类社会生产管理方式在逐渐变革,同时对会计方法和手段的革新,深化会计工作领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而推动着会计的发展,也使会计工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原始计量记录法、单式记账法到复式记账法,科技的不断进步,促进会计不断吸收新的科学技术成果,促使会计学科不断向新的领域开拓,改进了会计实务工作,会计信息系统也更加灵敏、及时和准确,大大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满足了会计使用者对会计信息多方面的需要。
2.3 文化教育环境
文化教育对会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影响人们对会计的认识,从而影响其社会地位;影响会计人员的素质,从而影响会计的社会作用;影响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及基本思想;影响会计工作的物质条件和基础和其行为方法等。
2.4 政治法律环境
政治法律因素是诸多环境因素中对会计的作用最明显的。政治环境因素不同,会计研究指导思想就不同,对会计认识和实务也就大相径庭。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会约束着会计组织制度、会计理论研究以及会计教育等,而国家颁布的政策措施也对会计产生一定影响。如我国研究会计时,要求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运用马克思哲学唯物论与辩证法,强调会计是国家政府控制和管理经济的有效工具;在实务中,由国家政府制定和颁布详细而具体的统一会计制度,做出具体规定。即便如此,与其他因素相比。各国的政治环境是相对稳定的,因而对会计发展变化的影响较小。会计行为在某种意义上还反映了一定的国家意志,而法律对会计的影响表现在强制力上。在许多国家,法律是会计实务的唯一依据,其作用及规则在法律中有详细的规定。内部环境是内部物质、文化环境的总和,它是企业内部的一种共享价值体系。主要包括: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会计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整体管理水平的高低等内部环境因素,这些因素对会计的应用和发展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3.会计对会计环境的反作用
会计人员是会计行为的主体,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影响着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影响着会计管理水平和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会计环境对会计有着直接的影响,而会计工作对会计环境又起着一定的反作用。
会计受到会计环境深刻影响的同时,也会对会计环境产生反作用。一方面,不断完善的会计体系能够收集与处理更加多的信息,其结果也更加准确,能够为各类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从而有利于信息使用者进行更为合理的决策和有效的控制,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从而促进了经济发展。由此可以看出会计体系的完善对于会计环境的正向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会计体系的监督职能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和控制企业和会计工作人员进行违法违规行为,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另外从实物的双面性以及作用的相互性可以得到,不良的会计行为会给会计环境带来负面效应。
三、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会计环境与会计发展的影响
1.互联网金融与会计环境
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无论是从生活的环境还是从人们生活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金融业也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既得利益者之一。从“手工金融”到“电子金融”,金融业在服务的方式与创新的方式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传统金融行业凭借技术上的获益使得传统银行业成为高盈利行业,地位也愈加巩固。2013年是金融历史上注定留名的一年,互联网企业通过对消费群体客户需求的较高把握能力、较强创新意识与能力,以缔造“余额宝”为代表的一系列互联网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创新地撼动了传统金融的稳固地位。以网络为渠道的融资、支付结算、投资理财的“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
虽然业内外对互联网金融的探讨一直没有停止,也没有统一的认知,但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存在一些非常明显的特点的,尤其是在金融发展的环境中。
1.1 互联网金融的主要职能依然是资金融通。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模式,其本质依然是金融,无论是网络融资、网络投资、还是网络支付,其从事的依然是传统金融所承担的工作,其主要职能依然是资金的融通,互联网金融的行为就是资金流通行为。
1.2 互联网金融的外在特征是渠道。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的职能相同,但是职能发生所凭借的载体不再是金融机构而是互联网企业或者互联网企业与金融机构的联合体,是被“虚拟化”的P2P公司、第三方支付公司、众筹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这些新型金融机构使得传统金融机构的“中介地位”被极大地弱化,渠道特征非常明显,而当前消费者网络消费习惯使得互联网金融的渠道优越性更加明显。
1.3 互联网金融的内在特征是创新。创新既可以是服务模式的创新也可以是服务内容的创新,互联网企业得以迅速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对客户需求变化的感知能力,以及为了满足这些需求的创新能力。关注对消费者的需求分析,关注对消费者的体验分析,结合互联网企业获取数据信息的天然优势,互联网金融本身的创新能力已经内化,这也是传统金融所匮乏的。虽然传统金融业数据“量”很大,但“质”不高,同时一直以来金融机构独占金融服务行业鳌头的现状也使得传统金融产生了天然的优越感,因此“客户需求导向”也一直未能落地。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是期望与压力并存:一方面,在投融资、理财、支付结算等方面,传统金融依然是主导地位,而这一地位短时间内是不会改变。但互联网金融从长久看存在着颠覆金融行业的可能性,就像数码相机的出现几乎覆灭了胶卷相机行业一样,互联网金融在调整金融服务行业主体、引领未来金融服务模式与加速金融产品创新上存在着巨大的潜力;另一方面,我国直到目前依然未出台关于互联网金融的任何管理办法。互联网金融的潜在风险暴露也不充分,互联网金融业行业的发展依然不规范,而这些都增加了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的不稳定性。
互联网金融的产生与发展,改变了会计环境,导致会计需要积极发展自身来适应环境的变化。相应地也可以运用会计的发展,来更好地促进互联网金融以及整个宏观环境的良性发展。
2.互联网金融与会计发展
2.1 互联网金融理念对会计目标的影响
“决策有用导向”是互联网金融从发展对会计体系的第一种影响,这种影响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理念带来的。互联网金融改变了会计观念。互联网金融的思维是一种“开放、平等、协作、共享”的思维。单纯从“用户思维”角度看,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并没有不同,以用户为中心,不是新兴出现的概念。甚至可以说很多传统品牌厂商都宣传着“以用户为中心”、“以客户为中心”,或者“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思想。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今天,用户思维比过去更为重要。秉持着同样的思想,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最大的差别在于,互联网企业天生的信息优势,以及勇于创新敢于尝试的革新因子,而互联网能够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使得供应商掌握了更多消费者偏好与需求信息。同时消费者可以获得更多关于产品、价格、品牌方面的信息,消费者主权时代即将到来。
这种思维方式对于会计发展的影响就在于对会计目标的影响。会计信息系统在收集信息、处置信息、分析信息与传递信息的过程中都要紧紧围绕用户,因为决策有着影响格局的力量,会计目标正在逐步转变为“决策有用观”。“决策有用观”的本质是强调结果导向,向信息使用者提供能够帮助其更好地做出决策的会计信息。强调在会计信息可靠性存在的基础之上,会计信息必须是具备相关性和有用性。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资本市场发育进一步成熟,会计环境也会一直变化。会计为了能够迅速适应会计环境的变化,会计体系的建设必须对互联网金融进行积极响应,将会计目标逐步转向适应决策有用导向。
2.2 互联网金融手段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加速会计信息化建设是互联网金融从发展带给会计的第二种影响,这种影响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手段带来的。互联网金融在手段上的特征是信息化应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并没有依靠新的科学技术创新,它仅仅是将一项发展多年的技术与另一项发展更久的业务结合形成的新的业务模式,但却向人们展示了传统金融行业与现代科技结合的神奇融合,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对互联网优势的深刻把握和运用。互联网企业充分地将“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渗透到了金融业务中,借助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科技工具的应用,形成的新金融业务模式,使得市场环境更加透明、供需双方的信息更加对称、多方协作更加方便,业务操作更加便捷,业务系统的运作效率提高。
这种特征改变了会计体系存在的会计环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掘使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能够提高社会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向市场更加透明有效的方向进行转型,供需双方信息更加对称,信息需求性和共享性加大,从而提升了对统一会计信息平台的构建。
会计信息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日趋重要,新的金融模式和新的手段对会计体系提出了加快会计系统标准化、构建统一的会计信息平台的要求。在上市公司中,会计信息与其证券价格之间的联动关系是最为重要的关系之一。股票的价格本质上是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经营成果的评价与期望,尽管股票价格与上市公司的经营水平也并非总是平行的,甚至一些时候会出现背离现象,但决定股票价格的本质是上市公司的业绩。公司的业绩是通过公开的会计信息表现的,上市公司的治理相对较为规范,会计信息的共享与传递相对比较标准。但上市公司在社会经济中的数量是有限的,更多处于实体经济中的企业并没有良好的途径与平台使得会计信息有效流通,如果会计信息不可靠,不相关,不可比较,金融市场的定价体系就会发生扭曲,金融市场正确定价的功能就会丧失,从而破坏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危及金融市场的功能和效率。
2.3 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会计体系的影响
多层次会计体系是对互联网金融发展也是对会计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从互联网金融发展带来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最直接的影响在于其促进了新的企业、新的业务模式和新的产品的诞生。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正是其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产生和成熟的过程。
在借贷业务中,P2P企业、第三方支付企业等互联网企业从无到有,这些新兴的企业或业务的形成与发展,对会计体系如何真实地对其信息和状况的处理和反馈,提出了新的要求。以P2P企业为例,P2P主要是作为金融信息中介而存在,并不像传统金融机构一样以金融中介存在。风险控制始终是金融服务过程中的重中之重,运作模式不同对风险控制的要求也就不同。拍拍贷和人人贷的出借人和借款人完全是自行交易,P2P信贷企业只是作为一个见证人和交易平台存在,因此交易过程中的风险完全处于不可控状态。但是会计体系要求对这一风险进行控制,这就需要一套适合此类企业自身特点的会计规范以及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以便确保准确及时地收集、处置、分析、传递、反馈各种会计信息,更加有效地利用会计信息对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合理安排,控制风险。
在传统的金融业务中,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改变,仅是改变了金融产品的销售途径与交易方式,像余额宝这样的业务产品,客户的账户就是最大的资产,如同零售商品市场的市场占有率一样。然而这样的资产却如人力资本一样并未被纳入传统会计的计量范围,从而现有会计体系并未能够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全面而真实的反映,这是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加快了利率市场化进程,利率市场化的到来对于企业经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这对于金融机构尤为突出。整个市场更加理性,竞争越加激励,对金融机构的效率提升,金融资源的进一步优化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市场这种环境的改变,对于会计系统而言是压力更是动力,会计系统只有朝着更加多层次,多角度的方向发展才能够满足更加理性的、有效的市场对会计信息相关性、可靠性的更高要求,会计才会因此而进步。
四、结语
互联网金融促使一些新兴企业和资本市场更加市场化,这使得会计在具体核算中朝着主体、方法的多层次多角度的方向发展,并不断增强自身可靠性与相关性以适应资本市场环境的改变;互联网金融积极推动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加快会计体系创新,实现会计信息从生成到传递与使用的信息化,从而提高会计信息对于信息使用者的利用效率;互联网金融促进了会计信息服务转向以用户为中心的观念,投资者对什么样的信息需求更大,会计信息系统就应该更多地产生这样的信息,具体来说就是将会计目标转向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有用观”。
[1]刘玉廷.论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战略[J].会计研究,2009.(6).
[2]牛文娟.市场经济体制视角下的会计模式比较研究[J].财会通讯,2008.(7).
互联网农业发展 篇12
关键词: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态势,对策建议,湖北省
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开启了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新征程。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四化同步”的战略部署, 奠定了“互联网+”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基础地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 没有信息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李克强总理也指出, 要积极采用现代技术手段, 不断提高农业的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信息化是“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战略的重要一环, 我国农业要实现“弯道超车”、“跨越发展”, 信息化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当前各行各业都在借助互联网进行改造升级, 但是农业的任务更加艰巨, 因为农业生产的对象是有生命力的, 而且范围也最为广博。信息化这个“坎”能否跨得好, 农业发展方式如何转变, 对于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具有革命性和决定性作用。基于历史和体制上的原因以及农业的特殊性, 湖北省农业信息化的推进工作虽面临着许多困境, 但在“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方面也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例如, 湖北省积极推进的“12316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以下简称“12316”) , 建立起了集12316热线电话、网站、手机客户端等于一体, 多渠道、多形式、多媒体相结合的12316省级中心平台, 开辟了服务“三农”的现代化信息渠道, 提升了信息服务质量, 实现了信息服务的灵活便捷,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 如何进一步推进湖北省“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是当前湖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016年3~5月,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团队在湖北省农村信息宣传中心的协助下, 对“十二五”期间湖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进行了调研, 总结了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所取得的明显成效, 并结合湖北省“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提出了加快推进全省“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 湖北省“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态势
1.1 湖北省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的成效
“十二五”期间湖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农业信息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全省建成了覆盖到县 (市、区) 的电子政务平台、农业应急管理平台、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 合力打造了12316、农事无忧、垄上行等有影响力的农业信息服务品牌, 构建了以湖北农业信息网 (湖北省农业厅) 为龙头、以智慧农村网 (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 、农事无忧网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等农业专网为骨干的省级农业信息网络和县 (市、区) 网络互动平台, 为”三农”工作提供信息服务的效能明显提升。二是农业信息网络体系不断完善。全省依托乡村信息员、科技示范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技人员等队伍, 已形成覆盖到村级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 组建了1200名省、市、县 (区) 三级农业信息服务专家队伍, 建立了1000多个信息服务点。三是农业信息技术应用领域不断拓宽。全省启动建设了大田种植、设施园艺、健康养殖等物联网示范应用基地, 推动了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在农情会商研判中的探索, 开展了北斗导航在农机中的应用。近年来, 武汉、宜昌、襄阳、荆门等地已投资近3000万元, 实施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大数据技术与农业也在融合起步中, 华中大数据中心落户在荆州市华中农高区, 将为全省农业管理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四是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领域不断突破。全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呈现快速发展势头, 已初步形成以入驻淘宝、京东第三方平台, 涉农企业自建网站以及供销合作社、邮政等系统自建电子商务平台模式为基础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格局。自2012年淘宝网“特色中国”湖北馆上线以来, 到2015年底已有1200多个品类湖北农特产品网上销售, 年销售额超过20亿元;截至2015年仅武汉市涉农电商企业有98家, 自建电商平台17个;湖北农产品电商平台“绿谷网”网上活跃会员达13.5万个, 2015年交易额已突破百亿元。据统计, 2014年湖北省农产品网上销售额超过700亿元, 2015年较上年增长了30%以上。
1.2 湖北省在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湖北省在推动农业信息化、探索“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积极进步, 但总体上发展、推广和应用水平还远远不能适应当前“互联网+”迅猛的发展态势。一是专项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长期以来湖北省农业投入以生产环节投入为主, 信息化投入缺少专项资金支撑, 而江苏、浙江、山东、河南等省份都设有农业信息化专项资金, 有力支持了当地农业信息化建设, 使得湖北省农业信息化水平同兄弟省市相比差距十分明显。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部分市、县 (区) 级农业部门还没有建立规范的业务系统和服务平台, 大部分基层农业服务组织甚至没有配备必要的信息设备。全省2.5万多个行政村中, 仍有4%的行政村没有接通宽带, 7%的行政村没有光纤通达。三是行业统筹和协调不够。目前多头管理问题依然严重, 信息行业缺少有效的统筹和协调, 信息系统互联共享差距大, 因农产品的品种类别较多且复杂多样, 农业信息采集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 缺乏统一管理和共享机制, 导致农业信息化工作组织力度不够, “信息孤岛”现象依然存在。四是行业技术水平偏低。行业信息化水平整体偏低, 信息技术的应用没能跟上农业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的步伐。千网一面, 趋同投资、重复建设非常普遍, 同质化严重导致竞争无序, 亏损经营, 建站与关站并存, 这必然会困扰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五是科技攻关未形成合力。尽管湖北省农业信息化科研力量较强, 但由于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农业信息化技术攻关没有形成专业团队, 农业信息化研究与应用发展不平衡, 农业信息产业化水平较低。六是技术人才十分紧缺。农业系统的干部和农民对互联网技术、信息化认识不够, 使得农业信息化运用和管理人才数量严重不足, 现在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许多农民不会使用电商平台, 甚至不会操作智能手机。同时由于学科培养的针对性不强, 既懂农业又熟悉信息技术的人才十分紧缺, 且越到基层情况越明显, 严重制约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2 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2.1 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是落实国家战略的重要体现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 明确了“推进农业信息化”的要求, 强调要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发展分享经济、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如何把十八届五中全会有关精神落到实处, 如何加强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思维在“三农”工作中的应用, 为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注入新动力, 是当前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紧迫任务。2015年3月, 李克强总理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 随后仅以国务院名义就密集出台了《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关于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服务和监管的若干意见》、《关于推进线上线下互动加快商贸流通发展转型升级的意见》等重要政策文件, 力度之大, 前所未有。与此同时, 农业部也联合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出台了《推进农业电子商务发展行动计划》, 另外还下发了《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建设工作方案》、《关于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湖北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 相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意见, 2016年在湖北省委一号文件中提出, 要“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省政府也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行动的实施意见》, 对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做出全面安排部署。各地要把中央和省里有关精神吃透, 用“互联网+”来武装农业, 提升农业发展层次, 实现由“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 依靠“卖得好”倒逼“种得更好”,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
把湖北建设成为农业强省必须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出路就在于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以互联网应用为主的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注入了新的活力, 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引领农业发展的重要引擎。“互联网+”既不是某个领域的问题, 也不是一个新的产业问题, 而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动力和基础, 可以带动和改变其他产业的竞争力, 必将产生一系列新的商业和服务模式, 必然会改变经济社会发展。在生产管理环节, 可以实现农业生产自动化、精准化, 改变传统的粗放管理和过度依赖消耗资源的生产模式, 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而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在市场营销环节, 可以改变消费习惯, 实现生产和消费有效对接, 克服以往信息不对称状况, 形成以消费引导生产的市场机制;在综合服务环节, 可以建立更加有效的数据采集与决策机制, 集成综合性云服务平台, 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追溯管理, 切实提高管理与服务效率。所有这些都将推动互联网及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全产业链渗透融合, 构筑新的竞争优势, 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2.3 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是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弯道超车”、“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
当前现代农业发展正面临机械化、现代化和信息化“三化叠加”历史契机, 互联网对农业生产的渗入, 令延续几千年的传统农业正在向精准农业、智慧农业“华丽转身”。“互联网+”对农业农村的推动作用与地理区位、经济基础没有必然关系, 交通不便、经济基础较差地区也可以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实现跨越发展。湖北著名“淘宝村”—郧西县涧池乡下营村, 通过发展电子商务, 年销售额达到4000万元, 村民人均增收过万元, 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 这种“一村一品一店”模式, 在全省各地正在迅速形成辐射, 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了很好的经验, 值得各地借鉴。可以这样讲, “互联网+”是现代农业的操作系统, “互联网+现代农业”将系统地颠覆和改造现阶段农业生产、供应、流通的链条, 推动农业价值体系的再造。从农业的发展态势来看, “1.0的小农生产、2.0的机械化生产、3.0的精确化生产”正在向“4.0的智能化生产”快速推进, 人与机器的互联互通, 精准化、智能化农业的发展, 将从根本上改变农业对资源、环境的严重依赖以促进现代农业的跨越发展。
3 湖北省加快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十三五”是我国全面贯彻落实“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战略, 加快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时期。要以《“十三五”全国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湖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政策文件为指导, 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积极谋划智慧农业的示范应用, 培育一批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现代“种养加”生态农业新模式, 重点推进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力争到“十三五”期末全省农业信息化率从“十二五”的40%提高到50%。围绕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特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3.1 尽力做大做强“12316”服务品牌
近年来, 随着国家“四化同步”战略决策的不断推进, 对农业信息服务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12316的服务功能正不断延伸。农业部提出“十三五”期间要举全系统之力, 合力打造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品牌。目前各地的12316工作还很不平衡, 服务延伸拓展的空间很大。一是完善平台体系。2015年全省12316综合服务平台已进行了全面的改版升级, 正着力打造省级中心平台, 带动市 (州) 分平台提档升级, 在8个试点县市开展延伸拓展服务。各地也要因地制宜, 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安排, 推动虚拟平台向县乡村延伸, 拓展12316信息服务功能, 最大限度地贴近农民, 统筹利用好基层农业服务机构和生产经营主体服务资源, 逐步构建技术同构、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平台体系, 为农业大数据集散和优质服务资源汇聚提供通道。二是推动服务下延。2014年全省通过“三万”活动的顺利实施, 推动了农村网格化的快速发展, 为农业信息化、12316下沉到村级夯实了信息基础。要充分借鉴利用现有的农村网格站、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站点、村委会、农家书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商店及各种服务代办点等现有设施发展村级信息服务点, 推动服务体系下延接地气, 利用平台资源就近解决农民对政策法规、生产经营、教育培训、村务公开、文化科技和便民服务的信息需求。三是发挥农业专家作用。农业专家是“12316”信息服务的核心支撑, 也是农业部门最大的优势和财富。要进一步充实专家队伍, 把政策水平高、业务素质好、工作能力强和有事业心的专家不断充实到队伍中来, 加强专家与农户互动, 探索线上与线下服务相结合、被动与主动服务相结合、应急与长期服务相结合、专项与综合服务相结合等多种服务模式。四是重视用户资源开发。信息化的核心是数据, 信息社会“得用户者得天下”。只有清楚地知道农民是谁、在做什么, 才能实现信息服务的精准投放。要注重汇集农户、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各类农业服务队伍基础信息并建立嵌入服务过程的动态修正机制, 准确地把握农民需求, 提供有针对性的精准服务。五是推动多方参与。要充分开放12316服务体系, 围绕农民信息需求, 积极主动对接组织部门农村党员远程教育、新闻出版部门农家书屋、科技部门科技特派员等服务体系, 为社保、金融、电信提供涉农信息服务通道, 要积极与通信运营商和有关信息服务企业合作, 建立多方参与、合作共赢的工作格局。
3.2 强力推进农业物联网的示范应用
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美国大农场物联网技术应用率已高达80%。近年来湖北省农业物联网应用加快, 但从总体上来看还处于起步阶段, 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重点突破, 力争在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生态种养、综合服务等领域建设一批标准化“互联网+”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一是坚持“以用为要”, 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做强农业物联网产业链。优先围绕农业资源利用、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农业生产精细管理、农产品与食品安全管理及溯源等领域建立可用、实用、好用的物联网。积极培育农业物联网各环节、各领域的龙头企业, 突破薄弱环节, 努力形成完整、协调和实力强的农业物联网产业链。二是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力量, 开展农业物联网研究。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的农业智能传感器、农业无线传感器网络、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三个关键环节, 缺一不可。湖北省科教资源丰富, 既有与物联网相关的技术和产业领域, 如计算机、网络、无线传感、智能信息处理等创新型企业和人才队伍, 又有在全国具有明显优势的农业科研院所。要结合本省实际, 梳理农业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 一方面组织各方力量进行集中攻关, 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国内外物联网领域优势企业与研究机构到湖北来开展物联网技术研究、产业化及市场拓展, 为农业物联网技术产品系统集成、批量生产、规模应用提供技术支撑。三是建设“互联网+”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带动农业物联网整体推进。湖北省首次认定了17家“互联网+”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即是给全省农业系统发出了一个明确信号, 希望通过典型示范, 逐步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精准化水平。国家、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农业科技展示基地等要发挥带头示范作用, 率先开展农业物联网的示范应用, 整合项目集聚资源, 打造一批可看、可学、可复制推广的物联网技术应用样板, 实现生产经营过程的智能化控制和科学化管理, 探索农业物联网运行机制和应用模式, 建立完善农业物联网应用标准, 以点带面, 全面推进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推广应用, 以此来带动全省农业物联网的整体推进。
3.3 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
农业电子商务是“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切入点, 有助于建立起以消费为导向的产销体系, 通过流程再造, 实现以销定产, 有利于对接产销、平衡供需, 改变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的历史魔咒, 这是多少年来对农业产销关系的彻底颠覆。电子商务的发展, 既要政府的推动, 更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农业部门抓农业电子商务, 主要包括农产品的电子商务、农业生产资料的电子商务以及休闲观光的电子商务, 各个方面的推进措施在农业部等三部委的文件中都有明确的实施意见。发展农业电子商务, 要坚持市场运作、企业主体和政府支持的原则, 以特色产业和休闲农业为重点, 推进以线上交易和线下实体店相结合的电子商务模式。一是培养农业电子商务的市场主体。市场主体除了建成平台之外, 最重要的是要把农民培育起来。这里还包括一些最有潜力的新型经营主体 (家庭农场、合作社等) 。要发挥相关的社会中间组织包括一些地方电子商务企业的作用, 来帮助这些新型经营主体降低入驻电商平台的门槛。二是协调新型经营主体对接电商平台。近些年不少地方组织“农产品进城”都有很好的尝试, 关键是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链接作用。当前最重要的是协调引导有一定规模的新型经营主体对接电商平台, 让农户分享“互联网+”的增值利润, 逐步形成“以销定产”的发展格局。三是抓好试点推广。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突破口, 开展生鲜农产品和农资的电商试点。鼓励引导互联网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扩大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覆盖面, 实现生产设施、过程和产品标准化, 探索与电商企业建立数据共享机制, 实现质量可追溯、责任可追查。鼓励支持电商企业制定适应农产品电子商务的行业标准, 参与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力争到“十三五”末期全省80%以上的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农产品流通企业、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和涉农的个体私营业主开展电子商务业务, 全面提升全省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水平。
3.4 极力推动农业大数据资源建设
“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核心在于推动传统产业的在线化和数据化。农业部门在引领“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的最大优势是掌握了大量的数据资源, 要统筹现有和新增的数据资源, 以大数据共享开放为核心区, 以大数据开发利用为着力点, 以大数据关键技术研发为突破口, 创新农业农村大数据管理体制机制, 释放农业农村数据红利, 逐步形成覆盖全面、业务协同、上下互通、众筹共享的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格局。一是加强农业大数据中心建设。2015年湖北农业部门启动省级农情中心、12316云平台建设, 主要通过“1+N”平台促进跨部门、跨领域的信息资源整合, 加快推进市场信息、农业科技、农产品质量、农资管理、休闲农业等各涉农数据资源的整合、共享, 尽快形成数据库, 为分析形势、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二是加强农业智能服务系统建设。完善12316“五位一体”的惠农平台功能, 形成强农惠农政策、农业生产管理与防灾减灾、农产品价格变化与市场预警等信息发布机制。加快建立12316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 对新型主体服务全覆盖, 提高服务效能。三是加强农业行政管理指挥系统建设。依托现有的应急管理系统, 尽快完善上下协同、运转高效、调度灵敏的农业综合指挥系统, 逐步完善办公自动化系统、农产品质量溯源系统、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等。四是加强农业智能模型系统研发应用。依托高校、科研院所以卫星遥感、北斗导航应用为重点, 开展农业大数据智能学习与分析模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建立有效的数学模型对数据进行处理, 辅助农业决策, 实现决策的智能化、精确化和科学化。
3.5 着力实施信息进村入户
信息进村入户是推动“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关键措施, 农业部提出2016年要覆盖到全国, 推动建立“羊毛出在牛身上”市场化运行机制。近年来, 不仅是政府部门, 连阿里巴巴、京东等互联网企业都纷纷将战略重点延伸到农村。2014年全省各地通过开展“三万”活动, 农村网格化实现了全覆盖, 为各地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各地要抢抓机遇, 着力打造“互联网+”在农村落地的示范工程。一是以网格化为依托打造农技服务新平台。推动基层农技服务到村下田, 推广当阳、宜都、松滋等模式, 破解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二是简政放权推动农业服务事项下放。按照“能放则放、应放尽放、放则真放”的原则, 将凡符合政策、群众有要求、乡村能办理、本单位具备条件的农业管理服务事项做到能放即放、普遍纳入农村网格化平台。三是提升村级站点建设水平。以现有站点为依托, 对照农业部“六有”标准, 完善村级站硬件、软件设施, 增强村级站可持续运行和公益服务能力。进一步整合农业部门信息资源, 引入便民服务资源进入村级站, 利用村级站促进传统特色产业与电子商务嫁接, 积极组织农产品上网营销, 扎实开展农业公益、便民、电商和培训体验服务。四是加强协调配合, 形成共同推进合力。要主动与综治部门衔接配合, 统一规划, 发挥各部门资源优势, 形成“大数据”格局, 推动服务“三农”的提档升级。
3.6 全力统筹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目前湖北省争取多方支持已启动建设全省农业应急管理系统、北斗导航农机应用、12316综合服务平台、省级农情中心等重点项目, 打基础、管长远的框架正在积极构建。受传统思想的制约, 农业部门的项目以支持生产和行业管理为主, 缺乏稳定的信息化投入机制。应积极谋划设计“互联网+”现代农业、全产业链信息预警、农业大数据发展等配套项目, 主要以农村网格化为依托, 建设覆盖全省的村级信息服务站;以标准化物联网监测示范基地、12316标准化改造提升、北斗导航示范应用为重点, 建设覆盖主要农作物品种和优势农产品区域的农业物联网基地, 全面推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与基层农业服务体系融合, 实现12316全域开通、全网接入, 建设农业精细耕作服务系统和精准调度系统, 实现农机合理调度, 探索农机自动化精细作业模式;以建设湖北省农情会商中心、“三农”省情大数据中心为突破口, 完成以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农事无忧农业产业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的全省智慧农业云平台建设, 构建以12316热线为纽带, 村级信息员为窗口, 乡镇信息点为依托, 县有服务中心、省有云服务平台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各级农业部门、有关科研教学单位、相关市场主体, 要围绕这些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大胆实践、精心探索、敢于创新, 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要及时总结经验, 凝练有效模式, 让地方的好做法、市场的新创造、研究的新成果源源不断地充实到“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实践中来, 形成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与实践探索相互促进的良性格局, 为“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新动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2016年版) [M].北京:学习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