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与互联网共同发展

2024-10-16

学会与互联网共同发展(通用12篇)

学会与互联网共同发展 篇1

本刊讯为进一步推动物联网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部署和当前我国物联网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形势, 11月16日省通信学会在成都组织召开了物联网与多媒体技术交流会。各通信运营公司、专网单位和有关高校、科研、设计、施工等单位50多名专业管理和技术人员出席会议。

省通信学会秘书长孙荣主持会议并致辞。他简要回顾了近些年我国信息通信业发展情况, 分析了当前信息通信业发展新形势及这次交流会的主要任务。深圳震有科技公司市场总监张寅、深圳合广测控技术公司市场总监罗昕分别作了题目为“融合通信与多媒体云调度”和“物联网下的智能家居”的报告, 详细介绍了他们采用最先进的下一代通信技术, 研发以多媒体为基础的融合通信调度系统, 实现完整意义上的有线和无线通讯于一体、多媒体和文字、2G和3G、宽带和窄带调度于一体、日常指挥调度和应急突发通讯于一体、用户信息状态显示和位置信息显示于一体, 自动测控和智能通讯系统相融合的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 以及智能测控物联网商业运营平台。并进行了企业信息化、应急调度应用、教育行业、军队与公安指挥系统等现场操作演习, 与来宾互动交流, 使大家进一步了解物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发展和具体应用。

学会与互联网共同发展 篇2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07-04-12 浏览次数:153 [大 中 小]

互联网近十年来经历了坎坷的历程,在风险资本的左右下,它曾上天落地,成为一段泡沫经济。1999年中国互联网的投资狂潮,让许多中国人接触了互联网,并投身于互联网事业;便随后受世界互联网产业大起大落的波及,使互联网元气大伤。虽然在世界互联网产业中,我国依然保持着较高速度的增长,但整个业界至今还未完全走出低迷。

今天的互联网产业处在发展的转折关头,最近国内各网站忙碌了起来,似乎又开始重现1999年网络红火的景象。不过本次网络的升温,与几年前的那场泡沫有着本质的区别。不仅技术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产业发展环境和用户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工作、学习和休闲娱乐的方方面面,不再是空炒概念。

再看一下我国的信息化环境:近年来,国务院院、信息产业部及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法规,促进产业发展。数次成倍地降低互联网应用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信息化建设已被提到一个相当重要的高度。随着政府、企业、家庭和学校上网工程的开展,互联网上网连锁经营管理等制度的出台,我国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网行为规范化已有很大进展。权威人士指出,IT回暖的过程将是缓缓的,但步履更加扎实。

回顾前阶段的互联网泡沫,让我们作出反思:在二十世纪末期,中国网民规模不够大,价值也不够高。网站的内容空泛,对用户的粘度较弱;给网站投广告的相当部分实际多是网站的股东,而传统企业并未认可网络模式。盲目扩张、片面追求眼球效应、实际应用水平低等特征是前段发展中出现的突出问题,这也反映出人们对互联网发展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一、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1、网民数量初具规模,增长进入高速时期

目前在中国,网民从以学生为主的玩网人群,扩大到白领、工薪族等广大社会中坚人群。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报告显示,截至2003年6月,我国上网PC数已达2572万台,CN下注册的域名数25万,我国NIC报告同时显示,我国国际出口带宽从1997年25M增长到2003年的18599M,专线、宽带上网发展迅猛。全国从骨干网到接入网都基本实现了宽带化,信息高速公路初见轮廊。中国已拥有世界最长的高速传输网络,互联网网络瓶颈节节打通,正在形成端到端的宽带应用环境。今天,用户可选的网络接入手段呈多样化,如FTTB+LAN、拨号上网、VPDN、CableModem、WALN等。此外,网络内容分发存储(CDN、Storage)等新技术的应用,犹如信息高速公路上的立交桥,让信息传递更加快速畅通。

当前的互联网业务以WWW、IP电话、多媒体业务和初级电子商务为主,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在发展中也存在问题:网络可靠性和安全性比较脆弱、时延较大等。为克服缺陷,满足用户IP应用、多媒体业务和对电子商务的需求,互联网光速经济应运而生。光速经济网络须具备以下特性:达到99.999%的电信级可靠性;满足业务要求的网络安全性,接近不易察觉的网络时延,近乎无限的网络带宽和交换容量,普遍灵活的宽带接入。

光速经济将使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完美融合,基于网络的虚拟企业也将大行其道,网上电子商务、网络银行等将提供无间断服务,网络接入达到无处不在,随时可用的程度,互联网经济向光速经济发展。

3、经营走向务实,内容实现收费

在经历泡沫破裂的痛楚之后,我国互联网企业想方设法探索新的符合市场需求的运营模式,网上娱乐、短信已成为最看好的业务之一;同时,我国网民消费意识日趋成熟,网上消费人数大幅上升,体验经济也已发挥效能,网民愿为“体验”付出费用。

由于互联网应用范围从个人扩大到企业,更多的互联网企业转入专业级服务并初见成效。例如五大产业网站(中国化工网、中国建材网等)现已开始盈利;本来起步晚,规模小的招商银行靠“网上银行”已成为全国第六大银行。今天,国内90%以上的电子商务网站都采用招行的“一网通”为支付工具。

网站与电信运营商开始联手,263收费邮箱能够吸引如此众多的买单者,移动、联通提供的手机缴费便利是一大原因。中国联通更在全国推广付费的手机“如意邮箱”,目前已发展到300万用户,收益明显;在教育方面,国家陆续批准45所高校开展远程教育试点,教育网站(网校)开始盈利,这表明远程教育作为互联网一种重要信息消费正在实现它的价值。基于Web的宽带应用逐渐流行起来,对内容收费逐步被广大消费者接受,客户群的扩大和细分对网络内容和应用开发提出了新的需求。

4、信息资源高速增长,“内容为王”时代正在到来

电脑游戏经过短短30年发展,已成为公众娱乐的重要手段。在日本和韩国,电子游戏业年均增长超过60%,相继赶上汽车等传统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之一;美国游戏业已超越好莱坞影业成为整个娱乐龙头;中国台湾网络游戏到2002年成长到26.5亿台币,2004年将达40亿台币。西方统计,2001年全球电子游戏产值已突破270亿美元,而预计2003年将达400亿美元。

在我国,网络游戏消费潜力巨大,目前已有超过百万的付费玩家队伍。新华社最近数据:从去年至今,中国游戏用户正以每月20-30万户超高速增长。据预测,再过两三年我国大陆可能出现一个比台湾、日本和韩国市场之和还要大的在线游戏市场。

在互联网其他信息资源方面,随着“中国数字图书馆”、各行业数据库、网上影视音乐、远程教育、电子实用商务等工程推进,网上信息正呈海量增长。应用内容成为互联网制胜的法宝,“内容为王”时代正在到来。

5、构建新型产业价值链,进入新一轮的合作兼并阶段

目前,中国门户网站虽取得一定赢利业绩,但在营收上要全面稳定告捷,以及电子商务的全面启动,预计还需两年左右的爬坡期才能实现腾飞;互联网产业会首先在几个条件相对成熟的局部得到突破,然后由点成面,全面开花。在局部突破方面最大的可能是通过电信运营商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构建完整的新型产业价值链,形成多赢的网络合作经济模式。

中国互联网产业经过10年的发展,经过大起大落的泡沫阶段考验,目前将进入一轮的合作兼并阶段。新一轮的兼并将呈三大特点:一是务实不贪大,表现在网站与传统企业联手,朝实业网站、行业网站迈进。例如搜狐与国联证券成立合资公司,从事在线金融证券交易服务;新浪与北京双威启迪进行捆绑,从IT认证培训和管理培训开始进军远程教育市场;二是网站间合作,实现业务优势互补。例如Tom通过对163.net的并购,填补其在邮箱服务的空白;三是外资与本土公司争夺主角地位。从AOL频繁与国内企业接触,新浪与网络合并的传言,eBay借注资易趣进入中国市场等现象看,中国的互联网市场将上演一场“强龙”与“地头蛇”的争夺,风险投资虽成为制造网络泡沫的导火线,但它并没有离去。现在第二波风险投资潮依然看好IT业,看好中国互联网。尽管对互联网的投资慎而又慎,现在风险投资商还是挑选了具备独有技术、盈利模式清晰、市场前景看好、务实的互联网企业。如美国eBay斥资3000万美元获得易趣33%的股份;3721获日本近千万美元风险投资;台湾财团欲20亿入股已盈利的长城宽带等。

二、电信运营商的相关发展思路

互联网未来发展的最大特点就是互联网同各产业的融合。这一变化将彻底改写互联网。

初期缺乏实业支撑的历史。传统产业如能抓住互联网发展契机,调整战略方向,强力推进,将成为后互联网时代的霸主。

在这变革的时期,传统电信运营商如何认清自己在互联网产业中的位置,并且抓住机遇,创新互联网产业链一直显界探讨的话题。事实上电信运营商已开始行动,就如“移动攀网”造就了短信的成功,电信推出“互联星空”Vnet计划,中国联通推出“联通无限”、“彩e”业务,我们看到了电信运营商打造新产业链、追求合作共赢的努力和良好前景。重庆电信在探索与游戏商合作方面走得更远,他们将电信资源全面向游戏商免费开放,同游戏商结成利益共同体,共荣共损。

没有通畅的收费渠道、完善的用户管理和完善的售后服务过去一直限制着互联网产业做大,而电信运营商能够提供认证和计费平台,可将增值费用直接添加到手机、固话费中,这样内容商与电信运营商间虽需进行各种结算,但把简单留给了用户,市场就容易做大,各方也将提高对互联网应用开发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互联网产业的兴衰最终取决于用户,而电信运营商拥有庞大的客户资源,他们可以对已有用户需求的深化调查引导,采用业务与内容创新合作,不断开发增值服务,促成互联网内容同传统电信的融合,以便达到互联网经济的繁荣。

此外电信运营商通过与游戏商等内容公司合作也盘活了网络资源;合作还将为电信业实现业务转型和角色转换,为拼抢增值服务和内容服务市场打下基础。

由此可见,电信运营商因其拥有的强大网络平台,庞大的客户资源、完善的收费与管理系统、良好的信誉,应该也必然成为网络价值链的核心环节。当然,在内容为王“的时代,电信运营商还必须加强互联网的自身软建设工作,尽快建立广大网民迫切需要的内容服务中心,包括网络游戏、手机/PC互动游戏、网上音乐影院、网上教育等增值服务,注意以实用和用户商业需要为第一要务,取得应用层特色优势,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

电信运营商与互联网结合的另一思路是向赛博运营商(CyberCarrier)发展。所谓CyberCarrier,是拥有超大容量的光传送网络和高速接入网络,拥有为企业和ASP提供网络服务的超级数据中心,保证服务质量(QoS)和服务协议(SLA)的超级运营商,他们在互联网业务方面具有很强的网络优势和应用经验,业务收益相当稳健。

目前,西方一些大型电信运营商如AT&T、GTE、NTT及Qwest等已经进入CyberCarrier模式。就中国电信运营商而言,最好的对策就是在向国际开放通信运营市场之前,自己先成为CyberCarrier。

三、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网络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不但要防毒,还要提高抵抗黑客入侵的能力,以及对远程数据传输的保密性。

2、垃圾邮件问题日益严重,任其发展,必将危及互联网的推广和形象。对此邮件服务商要尽快关闭服务器匿名转发(OPEN RELAY)功能,而政府和互联网组织要迅速出台政策和新技术手段,严控其传播。

3、国内互联网资源共享不畅有待改善。政府部门应不断完善互联网的各项法规制度,加大对运营商间网络互通、资源共享问题的关注和监控。互联网对传统的版权制度提出了新的课题,造成一定冲击。如何通过法律、运营商和网民自律及社会监督的综合管理,实现以法以德治网,使这种冲击会变成一种推动力。

4、目前国内网站的热点集中在手机短信等少数项目上,盈利基础还比较脆弱,而最能体现互联网本质的媒体功能和电子商务等盈利能力并未根本好转,因此业务发展有待全方位充实和加强。

5、对广大商业和企业用户来说,必须尽快加强电子商务、企业上网等信息化应用力度,以适应我国进入WTO后,日益临近的国际商业竞争环境。

6、网站大规模的模仿和抄袭,似乎伴随着国内互联网的成长。2002年开始的复苏,很大程度得益于经营模式上走向多样化,但如复苏后再次出现大量重复和模仿,互联网产业还要遭受重创。

7、我国应出现更多信息内容集成的专业公司,来帮助集团用户组织外部信息资源,实现企业内部网更有效的信息服务,加大信息化应用的实效。

8、第一代互联网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互联网IP地址的匮乏。由于美国在第一代互联网占尽先机,先行分配资源,导致发展中国家IP地址不足,这势必制约中国互联网事业的发展。而积极发展有着丰富IP地址的下一代互联网,将解决这一问题。

四、结语

互联网在经历重重磨难之后,必将迎来较大飞跃,务实和理智将使互联网业逐步复苏。互联网正以“第四媒体”独特的定位、丰富的资讯,在整个社会独树一帜,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助手和纽带。在前段抗击非典斗争中,网上交易、网上办公、远程医疗、网上教学等得到广泛应用,为减少非典对经济、社会活动的冲击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也推动了互联网的前进。

互联网基因与产业发展 篇3

互联网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一场产业革命、社会革命。互联网改变产业的大趋势正在全球舞台加速上演。

去中心化重构和改变了工业时代的高度集中

蒸汽机开启的大工业时代,将人类从生活了万年的田野和山泽中召唤出来,在特定的地点,汇聚为共生共荣的大都市。工业巨头福特缔造了鲁日城,打造了一个自给自足的工业金字塔,甚至连工人的食品都产自福特旗下农场。这不是福特一家的梦想,洛克菲勒石油集团、通用电气、美国钢铁公司等工业时代的巨子概莫能外。

互联网去中心化的基因,重构和改变了工业巨头拥有一切、制造一切的产业模式。曾经只有不到2%的部件在国外生产的波音公司的改变就是例证,互联网为波音带来一条超乎经验与想象的全球协作流水线,现在,一架波音飞机400多万个部件中超过90%由40多个分布于全球的合作伙伴共同完成,部件在预定的时间抵达西雅图总装线完成装配。这在工业时代是不可想象的,由互联网连接起来的合作双方源于项目和需求,是一种优势互补的结合,其实质是但求所用,不求所有,与工业时代大规模企业从内部获取所有资源、自己创造一切完全不同。

开放性带来了全人类参与、共享的产业发展模式

2004年,宝洁打算通过在薯片上印制图案来刺激消费,但如何把图案印到薯片上,又保证无损薯片的完整这个问题,把拥有3万多项专利的宝洁公司难住了,这个问题放到网络后很快就得到了解决。这次尝试开启了宝洁公司的开放平台时代,他们定期把难题通过网络开放平台撒向全球,因为他们知道,在互联网世界数以亿计的研发人员面前,宝洁引以为傲的全球万余名专职研究人员也显得微不足道了。这样的例子很多,苏宁、国美在全世界繁荣地段开出了数千家门店,提供了门类齐全的产品,但与以淘宝为代表的网上商城相比,却是小巫见大巫,所以他们也走上了电子商务之路。海尔、格力等传统巨头也纷纷推出开放平台,鼓励员工内部创业。反之,摩托罗拉、诺基亚、柯达等巨头因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而走向衰败。

互联网的共享性、参与性基因带来了产业生产、消费全新模式。工业社会,大工厂生产什么,我们只能消费什么,而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可以用更自由的方式与他人进行协助,我们被赋予了参与生产的权利,以往横亘在生产与消费之间难以逾越的高墙被跨越了。由1600万全球自愿者自由参与、共同协作的维基百科,词条数是历经245年积累的《不列颠百科全书》的260倍;没有手机领域创业经验的小米团队,通过让网友参与、改进生产,提供满足用户体验的手机,是人类历史上最快成为百亿美元级公司之一。

创新满足用户需求成为产业发展新模式

在互联网带来的扁平的世界平台上,只有高创新型企业和低创新型企业,区分企业的关键不再是大企业、中小企业,而在于他能为人类提供多少构想,满足多少用户体验:万维网发明者伯纳斯·李让普通人通过浏览器就可以抵达以往只有专业人士通过复杂代码程序才能去的地方,普通人的网络登陆之旅开始了;网景公司让网络浏览变得图文并茂;雅虎致力于挖掘网络深处的网站,创建分类目录,让人们可以轻易找到需要的信息;Facebook窥探到了人类原始的社交需求,开启了社交网络的新时代;iPhone的出现重新定义了手机,让随时随地互联成为人们新的需求……                                                                          他们没有工业时代的实体大集中,但通过创新满足用户的体验和需求,实现了几十亿人的网上大联合,释放出不可估量的需求、智慧和创造。

创新、激情、冒险是互联网产业推动者的底色,几乎每一项推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背后都有一个基于兴趣、激情的创新故事。这个有点疯狂的故事正说明了这一点,陈士俊出售YouTube后一次性获得了上亿美元。不幸的是,不久他就被发现身患脑瘤,出院之后,他享受了六个月的无所事事,他认为,这是比脑瘤还不幸的重大不幸,他说:“成功的意义比我想象的丰富得多。我可能会死掉,人不可能长生不老,但至少要去尝试扳动创新的开关。没有什么比去冒险,去投入精力,去投入夜晚和周末更美妙。”

以不确定性对不确定性的破局之道

什么是不确定性?经济学家周其仁有过一个定义:不确定性是指不能根据过往的经验来判断未来某件事情发生的概率。在农耕时代、工业时代,专家的经验可以为未来勾画确定性,但互联网对产业发展还处于黎明时刻,我们对她的未知远远大于已知,预测、理解已经不起作用。我们必须以适应和创新跟上时代步伐,像革命者一样思考和行动,以不确定性对不确定性。越来越多的产业有识之士已经开始了产业转型、组织重构之路,华为的任正非提出,让前线听得见炮声的人来决策,上层提供支持,而不是相反。马云一再说打造百年老店,必须构建良好的企业生态系统,因为一旦底层的力量被激发起来,每个人都认为在做自己的事,组织自成生态,就能生生不息。

学会与互联网共同发展 篇4

关键词:学会生存,终身教育,学会发展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以下简称《学会生存》) , 英文名为Learning to Be:The World of Education Today and Tomorrow, 是以埃德加·富尔为首的国际教育委员会于1972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一份报告。《学会生存》是世界公认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教育著作。该报告首先回顾了教育发展的历史;然后阐述教育面临的挑战, 并指出走向学习化社会的重要性;最后论述教育国际合作问题。本书虽已问世41年, 但是其中涉及的诸多经典教育理论, 时至今日, 都依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本文主要从学会生存中所蕴含的学会发展的思想角度出发, 阐述其与终身教育的关系, 从而提出借鉴思路。

一学会发展的阐述

“学会生存”的英语原文为“learning to be”, “be”除了含有存在的意义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对其含义进行深入分析可知, “be”是动词。从词源考察可以证实:第一, 动词“be”和其过去分词“been”, 源于英语语系中的罗曼语族拉丁语支和希腊语族, 其中, 相关的拉丁语是“fui”与“fio”, “fui”意为现代英语中的“1 was”;“fio”则意为现代英语中的“I become”;相关的希腊语是“phuein”, 汉语可以理解成“发生”或“引发生长”。第二, 它的现在式“is”从古印欧语系中的系词hies演变而来, 指“生命”的意思, 这含有“从自身中站立出来, 并且运动和维系在其自身之中”的意思。第三, 动词不定式“be”和分词“been”与印欧语系的“bhu H-”相关, “bhu H-”的本意是“生长”或“生成、变化”, 在拉丁语中表示“未来”或“即将生成”的“futurus”一词作为词根, 后又由“futurus”表示现在完成时词形的“fui”, 以及表示“我成为、我变成”之含义的“fio”, 进而分别演变成英语中的“be”和“been”。因此, 系动词“be”已含有“未来”的意义。查看牛津字典中的解释可知, “be”含有存在的意思, “to be”是“将来”, 含有“future”的意思。“Learning”即“学习”, 学习不是静止的, 而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从而, 我们认为, “to be”是使人有无限的可能性, 即人可以无限发展自己的潜能和才能。而“learning”即 (刚刚所提到的“学习”) 是强调一个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人是有思想、有意识、有批判精神的动物, 人在“学习”过程中不是被动的、没有回应的, 他是根据自己身心的变化而变化, 是能动地强调自己的主体地位和主体变化。因此“learning”是一个过程, 并且是一个逐渐发展、逐渐变化前进的过程。从以上我们可得知, “learning to be”除了含有“学会生存”之外, 更重要的是蕴含“学会发展”的意义。人不仅只是单纯地学会“学会生存”, 这是中国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不发达, 技术发展还不先进时提出的翻译, 现在的社会我们更应注重“发展”, 只有“学会发展”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使自己逐渐成为“完人”。

二终身教育的含义

终身教育, 又称作终身学习。它是20世纪60年代的一股波及全球教育的理论思潮, 《学会生存》一书对终身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探索。它作为一种理论思潮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孕育发展过程。1960年召开的“第二次国际成人教育会议”对其形成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终身教育理念的形成以保罗·朗格朗在1965年的“第三次促进成人教育国际委员会”上所作的《终身教育》报告为标志。《学会生存》出版时, 终身教育的思想在近十年来已经聚集了很大的力量, 这时终身教育已逐渐受到重视, 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 “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够培养完善的人, 而这种需要正随着使个人分裂的日益严重的紧张状态而逐渐增加, 我们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 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1earning to be”, “教育只有在它的行动实质和空间时间方面经历了急剧的变化, 简言之, 只有采纳了终身教育的思想, 才能变成有效的、公正的、人道的事业”。这就区分了终身教育和成人教育、继续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推动力量, 终身教育远不止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 它已远远超出了这个范围, 是指人的一生即从生到死的自身的生存能力、生活能力、个人素质等的教育。本书还认为“把终身教育作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今后若干年内制定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 并指出“终身教育的问题, 为了达到终身教育所做出的决定和所应采取的途径, 在世界所有的国家中, 甚至在那些尚未完全认识到终身教育这个概念的国家中, 乃是我们时代的关键问题”。因此, 不管是现在已实施了终身教育抑或还未实施终身教育的国家, 最后都将实施终身教育, 因为终身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关键问题。终身教育在本书中贯穿始终, 人只有终身接受教育才能趋向完善, 才能在这个时代中生存。

三学会发展与终身教育的关系

学会发展与终身教育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是“互存互利”的关系。学会发展重要的是“学会生活、学会学习”。人永远是一个“未完成的动物”, 人的完成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学习和发展过程。正如弗罗姆所说:“个人的整个一生只不过是使他自己诞生的过程;事实上, 当我们死亡的时候, 我们只是在充分地出生。”因此人要成为“完人”就要学会学习, 学会发展, 这样给终身教育的发展带来自由广阔的空间。

终身教育的核心概念是“不断学习”和“学会学习”, 即终身学习。终身学习理念是在终身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 并对终身学习起着重要的服务、支持和促进作用。只有不断学习, 才能使人不断地获得新的成长, 才能使人不断完善自己。只有学会学习, 才能使学习存在下来, 并使人具备发展性和创新性。只有具备“学会学习”的能力, 才能很好地进入这个充满竞争的现代化社会, 才能很好地生存。如此, 才能学会发展, 我们才能在这个广阔的空间自由飞翔, 我们的生活才会乐趣无穷, 我们也将实现个人自我价值。这样我们才能建设高度文明的社会, 才能不断提高社会生活水平, 才能在这个社会里享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因此终身教育促进了学会发展, 给学会发展带来肥沃的生存土壤。

我们要促进终身教育和学会发展的共同发展。《学会生存》中指出“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 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 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 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 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一个人有权利接受教育, 并发展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创造自己的美好未来, 因为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不断发展、日趋完善, 以发现自己各方面潜力, 形成丰富多彩的人格。因此, 我们唯有实施终身教育, 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因此, 教育不应使人自始至终固定在一个行业上, 而应培养各种责任和能力, 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不断流动的工作, 而人也在这一过程中日臻完善自己的各种能力。

终身教育将会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渗透到人生发展的各个阶段, 终身教育是人发展的最好方式。终身教育不只是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只是终身教育的一种形式, 正规的、非正规的、学校的、家庭的、社区的以及人们的自学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都可以视为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以人为主体, 并不断使人得到发展, 使人有能动性和批判性, 让人在这个社会中享受乐趣并批判这个社会中不好的现象, 使这个社会更好地发展。至此, 人和社会才能达到统一, 互存互利。这样, 人存在于这个社会才会更有意义, 才有存在的价值。

当今社会, 我们应注重“学会生活”和“学会学习”, 这样终身教育才会更好地实施, 我们也才会有新知识的纳入, 并不断趋于“完人”。要想日趋“完人”, 也需要我们终身不断地学习和发展, 因为人的一生都在趋于“完人”, “完人”是不可能达到的状态, 只能永无止境地发展和接近, 不断地完善和学习。而教育的连续性和终身性也让我们发展终身学习。因此, 不管愿意或不愿意, 喜欢或不喜欢, 我们都应终身学习并发展自己。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在这个社会以及未来的社会, 用自己最大的潜力和能力, 让自己站住脚跟很好地生活。作为终身教育的一个方面学校教育来说, 应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能力, 发掘学生的潜能, 让学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对于人自己来说在社会中, 应学会和人交际, 并向他人学习有用的经验, 组建自己的学习经验, 以此来面对发展的社会。对于家长来说, 需要放手让孩子自己体验生活, 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以此来面对未知的社会。因此, 终身教育和学会发展要共同推进, 使人逐渐接近“完人”。

笔者认为, 历经多年的发展, 终身教育的思想, 无论之前、现在或将来, 都将拥有极强的生命力。它是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 也是完善人格的需要。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时代, 人处于经济发展的核心, 适应和推动社会的发展, 而知识在其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知识意味着生产力, 生产力意味着价值。而要占有更多的价值, 则要拥有更多的知识, 掌握更加先进的技能。在这方面有优势的人, 便成为社会竞争中的优胜者, 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因此, 为了在竞争中胜出, 个人需要不断地充实和更新知识, 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但这些方面只有通过接受教育、继续学习和发展才能实现。因而, 终身教育作为提高能力、提高个人价值的手段便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高志敏等.深入西方语境解读“学会生存”[J].中国成人教育, 2009 (24) :12

[2]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 (第七版) [Z].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153

[3]陆有铨.躁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育历程[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7:664

物联网发展与应用 篇5

摘要: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的应用与普及之后,蓬勃兴起的世界信息技术革命的第三次浪潮,是二十世纪人类社会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的技术革命的延展与归结。当今社会,物联网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也有了较快的发展,日趋成熟,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较大的成果,本文主要介绍物联网的一些基本知识,以及它在一些领域的应用,还有个人的一些创新想法。

关键词:物联网

概述

应用

创新 一 物联网的概述 1.物联网的定义

物联网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它的定义很简单: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按照约定的协议,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最终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从物联网的定义上我们不难看出物联网指的是将各式各样的信息传感设备(例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从目前物联网的发展来看,RFID电子标签技术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技术指标。RFID,正是能够让物品“开口说话”的一种技术。在“物联网”的构想中,RFID标签中存储着规范而具有互用性的信息,通过无线数据通信网络把它们自动采集到中央信息系统,实现物品的识别,进而通过开放性的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实现对物品的“透明”管理。

2.物联网的原理

物联网首先必须建立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RFID、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任何事物网络。这个网络中,物品(商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的干预。其实质是利用射频自动识别(RFID)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商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

“物联网”概念提出,打破了传统旧思路,展开了一个新的技术领域。传统的思路一直是将物理基础设施和IT基础设施分开:一方面是基础的建设,例如机场,建筑物等,而另一方面是数据中心,例如个人电脑、宽带等,这两方面是相对独立存在的。而在“物联网”时代,钢筋混凝土、电缆将与芯片、宽带整合为统一的基础设施。新一代的IT技术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我们可将感应器和装备嵌入到各种基础设施中,大到国家基础设施电网,铁路,桥梁等,小到家庭生活中的必须用品,空调,冰箱,热水器等,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这样我们就能够达到真正的智能化,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3.物联网的特征

和传统的互联网相比,物联网有其鲜明的特征。

首先,它是各种感知技术的广泛应用。物联网上部署了海量的多种类型传感器,每个传感器都是一个信息源,不同类别的传感器所捕获的信息内容和信息格式不同。传感器获得的数据具有实时性,按一定的频率周期性的采集环境信息,不断更新数据。其次,它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上的泛在网络。物联网技术的重要基础和核心仍旧是互联网,通过各种有线和无线网络与互联网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在物联网上的传感器定时采集的信息需要通过网络传输,由于其数量极其庞大,形成了海量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为了保障数据的正确性和及时性,必须适应各种异构网络和协议。还有,物联网不仅仅提供了传感器的连接,其本身也具有智能处理的能力,能够对物体实施智能控制。物联网将传感器和智能处理相结合,利用云计算、模式识别等各种智能技术,扩充其应用领域。从传感器获得的海量信息中分析、加工和处理出有意义的数据,以适应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发现新的应用领域和应用模式 4.存在的问题

在物联网中所有“事物”都连接到全球网络,彼此间相互通信,这也带来了新的安全和隐私问题,例如可信度,认证,以及事物所感知或交换到的数据的融合。人和事物的隐私应该得到有效保障,以防止未授权的识别和攻击。安全与隐私这个问题,是人类社会的问题,不论是物联网还是其他技术,都是面临这两个问题。因此,不仅要从物联网内部的技术上做出一定的控制,而且要从外部的法规环境上作出一定的司法解释和制度完善。二 物联网的应用

1.物联网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在传统农业中,人们获取农田信息的方式都十分有限,主要是通过人工测量。这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而通过使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可以有效降低人力消耗和对农田环境的影响,获取精确的作物环境和作物信息。

在温室环境里,每个温室为无线传感器网络一个测量控制区。采用不同的传感器节点和具有简单执行机构的节点构成无线网络,来测量土壤湿度、土壤成分pH值、降水量、温度、空气湿度和气压、光照强度、CO2浓度,由此获得作物生长的最佳条件。将生物信息获取方法应用于无线传感器节点,可为温室精准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用户通过布置无线传感器网络检测系统,可以对牲畜家禽、水产养殖的生活习性、环境、生理状况及种群复杂度进行观测研究,也可用于对森林环境监测和火灾报警。传感器节点随机密布在森林之中,平常状态下定期报告环境数据,当发生火灾时,节点通过协同合作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将火源的具体地址、火势大小等信息传送给相关部门。此外,无线传感器网络也可以应用在精准农业中,来监测农作物中的害虫、土壤的酸碱度和施肥状况等。

在作物的生长过程中,形状传感器、颜色传感器、重量传感器等可用来监测物的外形、颜色、大小等,由此确定作物的成熟程度,以便适时采摘和收获。用户可以利用二氧化碳传感器进行植物生长的人工环境的监控,以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例如,塑料大棚蔬菜种植环境可以利用超声波传感器、音频传感器等进行灭鼠、灭虫;还能用流量传感器及计算机系统自动控制农田水利灌溉。从而达到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调节生长周期、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2.物联网在交通方面的应用

解决交通拥堵的传统方式是增加容量。但在当今交通容量有限的城市环境中,我们需要其他解决办法。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道路和汽车中是一个高效的解决途径。例如,增设路边传感器、射频标记和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城市管理设立一个城市监控报告中心,将城市划分为多个网格,这样系统能够快速收集每个网格中所有类型的信息。这样我们可以重新思考如何通过使用新技术和新策略使交通更加方便快捷。这需要改变人们固有的思维和习惯,还可以丰富驾驶者的经验,而不再仅仅关心出行时间及路线选择。同时,它还可以改进汽车、道路以及公共交通,使之更具便利性。人可以通过手机查看下一班的市郊火车或地铁上有多少空座位。集成服务和信息对未来的公共交通至关重要。例如,为均衡供求,未来的交通系统将可以定位乘客位置,并为他们提供所需的智慧的交通工具。

智慧的道路是减少交通拥堵的关键,但我们仍不了解行人、车辆、货物和商品在市内的具体移动状况。因此,获取数据是重要的第一步。通过安置的RFID技术以及利用激光、照相机和系统技术等的先进自由车流路边系统来无缝地检测、标识车辆,我们可以实时获取路况信息,帮助监控和控制交通流量,并据此调整路线,从而避免拥堵。以后我们将能建成自动化的高速公路,实现车辆与网络相连,从而指引车辆更改路线或优化行程。智慧的交通系统可以缩短人们的空间距离,也可有效地保护环境。

3.物联网在生物识别方面的应用

生物识别技术在我国的普及速度十分惊人。从这项技术在国内出现到现在,不到十年时间,就已经处处可见。在大城市的写字楼中,很多公司使用的指纹打卡机就是生物识别技术的简单应用,还有笔记本电脑应用的人脸识别登录系统和指纹识别系统等等。这些技术看似与传统锁具相去甚远,但其实也属于锁具及安防产品的一部分。

相比指纹识别技术,人脸识别和视网膜(虹膜)识别技术似乎还不那么普及,但是在大城市郊外的别墅区,应用人脸识别和视网膜(虹膜)识别技术的锁具与安防系统比比皆是。生物识别技术是锁具及安防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式,但是目前我国能够生产指纹锁的企业并不是太多,而能生产人脸识别锁具和视网膜识别锁具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这与我国锁具及安防行业的发展现状有关。

2010中国国际锁具、安防产品展(CIL&S)专家表示“中国国际锁具、安防产品展(CIL&S)依托于全球第二大五金展——中国国际五金展(CIHS)的强大平台,致力于为广大锁具与安防企业的技术革新与产业发展做出贡献。参与展会的将有300余家锁具与安防行业国内外领军企业参展,他们将带来最先进的锁具及安防产品参展。”该专家表示,“展会还将在现场设立„新品展示专区‟,为锁具及安防企业的新产品、新技术提供免费的展示机会,助力锁具及安防企业把握未来行业发展的技术动向,进而促使自己的产品实现技术上的飞跃。” 三 可能的创新应用

互联网时代学会低成本打造品牌 篇6

过去的10年是中国品牌失败的10年。当我们面对互联网迅速普及和消费全面升级的双重机遇,超越传统的品牌打造理论和路径,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市场的品牌之路是有很大可能的。也许在中国经济面临史上最深刻的一次大转型的时刻,也在孕育着中国品牌新的希望。

以淘宝为代表的电商业态的崛起,一方面堵死了工业品品牌的传统成长之路,另一方面也给掌握了新的品牌认知、传播规律的企业带来了新的机会,企业完全有可能利用花费比传统品牌形成路径更省钱也更省时的方式,打造出新的品牌和重塑品牌的意义。

打造品牌的标准流程不灵了

中国经济近10年的发展速度远超出我们10年前的预期,但消费品品牌发展之路和我们当初的预期背道而驰。特别是在讨论品牌的时候,人们总是喜欢用奢侈品举例。在品牌理论的贩卖者和崇拜者那里,奢侈品意味着品牌打造的顶级成功案例,品牌溢价在奢侈品的销售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在10多年前,曾经有众多的中国制造企业有志于打造中国的奢侈品品牌,它们都将创造著名品牌当作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在主流媒体上大肆投放广告;邀请国内或国际当红明星担任代言人;在国内外高价的商业体或街道铺设专卖店;聘请国际顶级大牌设计师、工程师和经理人;不断研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标准。然而在最近的10年,这一路径不灵了。时至今日,可以肯定地说,所有行业没有一个成功案例。是的,没有一个。

实际上,品牌的诞生通常是伴随着一个新兴产业的诞生和发展而成长起来的,后发国家几乎在所有产业上都是追赶者而不是引领者,虽然通过全球化的国际分工在中低端产品的占有份额上能够分得一杯羹,但在高端产品上很难后来居上,在奢侈品领域就更难创造出奇迹了。

看小米如何让品牌迅速窜红

电商时代的不期而至,更是让传统的高端品牌成长之路彻底被堵死。互联网重新定义了品牌,也重新定义了品牌的打造之路。

传统的品牌成长之路,通常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企业初创之后,随着产品质量的不断提升,销售额的不断扩大,企业规模持续扩张而逐渐形成品牌,这个过程最短也需要十几年的时间。而现在,由于风险投资体系的建立,企业可以迅速地获得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完全不用像过去那样需要一个漫长的自我积累过程。企业从创立到发展壮大,有的只需要两三年的时间。品牌的成长,也完全颠覆了过去的模式,将不同的发展阶段压缩在一起,在很短的时间内横空出世。

小米手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小米的创始人雷军既不是这个领域内的技术天才,也不是业内行家,甚至不是一个已经被验证的成功的企业管理者。他以投资人的背景直接切入一个已经成熟的行业,利用全球化分工体系所形成的代工体系,直接创建小米品牌,绕过了过去进入这个行业的所有高门槛,将智能手机这样一个高科技产品完全切换到快速消费品的发展模式。

在品牌打造上,雷军也完全绕开了花费巨资通过大量的广告和市场营销活动的传统方式,而是通过互联网传播。不断制造热点,向网友传播企业、产品的信息,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产品形象,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将自己打造成“网红”,用互动来带动忠实粉丝帮助其口碑宣传。这是小米手机网络营销最重要的一个实施手段:将粉丝转化成小米品牌认知的核心,将创始人的个人品牌成功传递到小米手机的产品品牌上。

一些传统产业的企业家也逐渐适应和接受了这种新的品牌传播模式。格力董事长董明珠在和雷军的一次争辩中,尝到了利用互联网传播的甜头,顺势而为,将个人形象与格力品牌高度捆绑,使格力这个老品牌嫁接上了互联网因素,在众多老家电品牌中变得活跃起来。

抓住企业和产品的媒体化趋势

在互联网时代,传播方式的“快餐化”让企业屡试不爽:

一是传播日趋“扁平化”,不同阶层的人们消费同样内容的新闻与八卦;二是传播日趋“透明化”,企业进入全裸时代;三是传播日趋“负面化”,摧毁“坏形象”公司已经成为公众、媒体的“集体无意识”;四是传播日趋“互动化”,单向的品牌传播不再被信任和接受。在社会化媒体上,每个人都可以创建、评论和添加内容。人们可以利用多种形式呈现和传播内容,包括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和社区。网民之间很多都是熟人,相互之间有着较高的关注度和信任感,这成为口碑传播的基础。社会化媒体“人格化”的传播方式,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很容易让关注者对企业和企业家产生认同感。

一个更为显现的事实是,今天的企业不再仅仅是相对于客户和消费者的存在,也不仅仅是相对于利益相关者的一种存在,而是一种之于所有社会公众的存在。这与以往工业化时代有很大不同。企业和产品的媒体化趋势十分明显,利用好这种趋势则十分有利于品牌的建立。企业必须整合内部资源,建立对品牌形象全方位、系统化的打造流程和处理机制。

互联网时代,通过电商和社会化媒体的传播,出现了和之前完全不同的低成本的品牌打造之路。适应这种新的变化,在这一轮经济大转型之中成功出位,是新一代企业家后来居上的最好时机。

移动互联网媒体发展与分析 篇7

1 移动互联网媒体的主要特征

1.1 使用人数众多

目前,我国手机用户总量越来越多,有的用户一人用两部甚至更多部手机。从2012年起,手机用户的数量便已经超过台式电脑用户,手机俨然已成为中国最大的上网终端。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底,中国手机用户已经达到13.06亿人,手机用户普及率达95.5部/百人,比上年提高1部/百人[1]。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数越来越多,充分证明目前移动互联网拥有极高的使用群体。

1.2 影响力大,传播力强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对于移动互联网媒体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其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可以自由发表观点,参与交流互动、搜索信息等便捷功能,有效地弥补了现代人休闲时间过于不集中这一缺点。因此,大众普遍倾向于选择移动互联网媒体满足自己的各方面信息需求。移动互联网媒体已经成为现在使用最为广泛的网络媒体。每个人都可以上传视频并发表言论,同时可以对别人的信息进行回复与评论,所有事件的发生都可能在下一秒钟就被上传,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足可见移动互联网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1.3 内容丰富,形式各异

伴随智能手机的迅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各种手机应用软件系统也应运产生。最突出的是手机App的开发及利用。随着3G、4G网络的完善,移动互联网用户的数量更是与日俱增,这也进一步带动了移动终端市场的发展。现在,各种手机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提供了很多便利[2]。大众对它们的使用及依赖程度已非常高,像新浪微博、微信、手机网页浏览器等几乎每个网民天天都会用到。当然,这也与现在的移动互联网媒体可以集文字、动画、音频、视频于一身的优势是分不开的。

1.4 使用方便,反应迅速

移动互联网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更大的优势。其具有的私有化、反应度高的特点更受到人们的喜爱[3]。手机与其他媒体设备不同,它的体积小,重量轻,便于人们外出携带,而且在使用的过程中,不需要附加任何其他设备。用户既可以通过手机查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也可以进行互动交流,这种使用方便、反应速度迅速的特征是其他传统媒体形式所难以企及的。

2 移动互联网媒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少完善的法律监督制度

从某种角度上说,移动互联网媒体应该属于媒体行业的一个领域。它在近几年迅速地发展起来,使用人数也越来越多,这需要有一个相对完善的法律监督制度。但是,我国目前并没有这样一个专门的法律制度对移动互联网媒体进行监管。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会影响到移动互联网媒体的进一步发展,并且会引发出一系列问题,最终会影响移动互联网媒体的发展过程,阻碍其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同时,由于没有相应的法律制度对其进行监管和规制,在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消极、负面的信息,必将会成为影响移动互联网媒体的发展障碍。

2.2 移动互联网媒体的内容参差不齐

随着移动互联网新媒体影响力的扩大和使用群体的增多,移动互联网媒体每天的信息传播量是不可估量的,这些信息内容包罗万象、参差不齐,其中就不乏有一些虚假信息、低俗信息。由于有些群众对信息的真假鉴别能力不强,所以有时会对虚假、错误、低俗的信息进行传播,由此,会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同时,由于互联网媒体内容的参差不齐而产生的一些谣言使媒体的公信力遭受一定程度侵害,严重影响移动互联网媒体健康发展的根基。

2.3 社会舆论导向不规范

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媒介,并且是拥有一定数量的使用人群的传播媒体,移动互联网媒体中出现的内容会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这种影响有时甚至会决定着社会的价值观取向。现在,在互联网媒体上出现了很多不好的负面新闻与言论,而互联网媒体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扩大自己的使用量,对这些负面新闻和言论不加筛选和科学引导就进行传播,这给社会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例如:目前在网上常见的就是一些炫富报道,会给青少年带来一种错误的价值取向,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如果互联网媒体长期传播一些负能量的信息,不注重正能量的传播,最终也会影响到自身的稳定发展。

3 促进移动互联网媒体发展的有效策略

3.1 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

移动互联网媒体作为近几年来飞速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新兴媒体形式,其发展得益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也给当代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但移动互联网之所以还存在一些负面影响,主要就是因为还没有配套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监管,导致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进行法律规制时缺乏相应的参考依据。因此,针对移动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立法的滞后性,必须抓紧加强相关法律的建设,这对移动互联网媒体的长远发展尤为重要。从移动互联网媒体发展的长远角度来看,建立并出台与之发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解决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已势在必行。只有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的完善,才能有效地促使移动互联网媒体朝着积极、健康与稳定的方向发展,从而给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带来更多的便利。

3.2 加强监督管理力度

任何新生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出现问题,针对移动互联网媒体在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我们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监督与管理,相关部门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规范与治理。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信息进行传播的初期,就要进行严格的审核,加强对信息传播过程中的监督与管理,这就需要有一个健全的信息审核机制做保障,对在移动互联网媒体上传播的信息要有一个审核,审核通过后再允许此信息进行传播,审核不通过则直接将此信息屏蔽。这样,能够有效的保证移动互联网新媒体所传播的信息是健康积极的,能促进社会文明的进程。同时,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要积极推进实名制认证,尤其是当人们在网上发表言论或是进行评论时,由于信息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即使互不认识的人也可以相互交流,这为虚假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渠道。为了杜绝虚假信息快速传播而产生的不良形象,移动互联网媒体的客户重点可以在对网民进行实名认证后才允许发表言论,或者给予相关权限,这样即便出现问题,也便于相关部门进行跟踪式的查验,净化移动互联网的媒体环境,从而保证新媒体信息的准确性与健康性。

3.3 充分重视舆论导向的作用

移动互联网的媒体发展,要清楚的意识到其在发展过程中其应具备的积极作用,增强舆论引导上的主体责任意识和行业自律意识。要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使其成为积极宣传各种具有正能量言论的有效媒体形式。在这个过程中,相关部门还应主动对移动互联网媒体的舆论方向做出正确的引导,使移动互联网媒体处处体现文明、时时传播文化,让移动互联网媒体的信息传播有效地推动社会进步。同时,对于移动互联网媒体的企业、从业人员,必须通过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他们的专业素质,提高职业道德水平,自觉抵制传播低俗虚假信息,涉嫌“网络暴力”、侵权抄袭等行为要切实整改,增强主动服务社会的意识。再次,对于新媒体用户,也要培养和引导他们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新闻媒介素养和法律意识,形成有序参与的公民意识,强化社会公众的公共责任,提高公众抵御移动新媒体不良信息的自觉性。

4 结束语

面对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应充分意识到移动互联网媒体所具备的优点和缺点,改变传播理念,注重传播内容,深入了解用户需求,为社会安定服务,为人们生活服务,并加强行业自律,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移动互联网媒体传播环境。

摘要:移动互联网媒体时代已经来临,文章主要通过论述在这种环境下移动互联网媒体既有机遇也有挑战的现状,表明互联网媒体要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在促进社会和谐的前提下,健康有序的向前发展。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媒体,发展,手机

参考文献

[1]白燕燕.浅议新媒体发展态势及对社会影响[J].中国出版,2013,10(6):56.

[2]齐强.浅论我国新媒体的发展现状[J].西部广播电视,2013,10(15):89.

学会与互联网共同发展 篇8

关键词:科技类学会,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特点,发展策略

1 微信平台概述及其发展状况

微信公众平台 (Micro public platform) 是嫁接在微信 (Wechat) 上的一个子功能模块 , 主要是为个人和组织提供一个公共账号 , 便于对特定订阅用户发送即时信息 , 进行话题互动和主题推广 , 这里的交流介质很广泛 , 包括图片、文字、视频和音频。微信公众平台又分服务号和订阅号两种 , 大多数媒体通过订阅号推送信息。在传统的媒体推广时代 , 科技类学会进行科普宣传等工作时 , 更多的是在通过报纸期刊上发表文章 , 在线下举办科普活动等 , 这些由于受众需要付出一定成本或者受制于时空限制 , 其宣传规模一直都具有局限性 , 效果并不理想 , 很多成立多年的科技类学会并不为人所熟知。然而在这个微信时代 , 信息交流不再成为障碍 , 只要运营得当 , 科技类学会在微信上发布的信息其阅读量可能是百万级甚至千万级别的。由此可见 , 微信公众平台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媒介生态系统 , 它使得传者和受者之间的关系转化为单向传播、双向互动、多向分享的模式 , 在这一过程中信息推送内容变得至关重要 , 把握阅读心理和阅读习惯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2 科技类学会微信平台运营基础

2.1 推送机制

推送机制是驱动科技类学会微信公众账号信息流动的主要方式。科技类学会来说 , 推送机制使其与用户互动频率增加 ;对于微信用户来说 , 推送机制使其能及时获取经过精心编辑的科普订阅信息。推送机制不仅关乎具体微信公众账号的影响力的扩展 , 也会给用户的操作行为和阅读心理产生一定影响。举例来说 , 微信5.0版本以后 , 公众账号集中安置在一个二级页面 , 与以往众多公众账号与个人账号混置在首页相比 , 给用户带来了诸多困扰 , 腾讯作为微信开发者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用户。在这种情况下 , 如何高效利用微信平台的推送机制 , 是科技类学会的公众账号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 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2.2 互动和分享机制

微信作为一款社交软件 , 其互动和分享属性尤为明显 , 对于微信的公众平台来说亦是如此。目前 , 微信公众账号采取的是一种叫做“关键词回复”的互动机制 , 即用户根据平台发布的指令输入关键词 , 对应的资料内容就会发送至用户客户端。在实际生活中 , 用户打开所有公众平台推送的图文的机会可能微乎其微。对于科技类学会来说 , 本身涉及的内容专业性较强 , 内容相对枯燥 , 加之很多学会缺乏互联网基因 , 在新媒体运营方面经验不足。因此 , 当微信公众平台赋予用户所谓的“关键词选择权”时 , 这些科技类学会的公众平台的互动和分享效果并不理想。所以 , 这些学会在实际运营微信公众平台时一定要充分掌握用户阅读 , 以一种互联网思维对互动机制加以利用 , 不断提高账号和用户之间的亲密度 , 增加账号在用户面前的曝光率和新引力。

3 科技类学会微信平台运营特点

3.1 专业性和针对性

微信公众平台不同于传统推广媒介 (电视、报纸、杂志等) 。相比于后者 , 微信更具有选择性 , 用户可以加入其感兴趣的平台 , 获取特定领域的信息 , 而不必为打开电视后看到的很多无用信息而烦恼。当然 , 微信公众平台也不同于微博等新兴社交媒介 , 后者往往是通过“加关注”和“互粉”的形式建立信息流上的联系 , 联系双方可以是专业用户也可以是普通用户 , 同时已经关注对方发表的任何信息你都需要观看 , 选择性较弱 , 且专业程度不足 ;微信平台相比之下其运营更加专业 , 内容发布更加严谨和细化, 且经过一定程度上的专业论证, 专业性和针对性更强。

因此, 站在科技类学会运营微信工作平台这一角度, 微信公众平台的专业性和针对性为其推广宣传科普知识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只要科技类学会把握住细分科技领域的专业度 , 针对关注用户的阅读习惯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 , 相信一定会吸引更多用户。

比如 , 本人所在学会属机械行业 , 微信平台的内容推送以国内外机械及相关行业最新的资讯为主。今年以来 , 德国工业4.0已经成为社会大众纷纷讨论的一个概念和名词。实际上工业4.0从2013年初开始在行业内已经谈及 , 但是 , 对非特别专业的人员来讲 , 工业4.0并不容易理解。因此 , 本人在学会微信平台内容的运营过程中着重选择及编辑工业4.0相关内容 , 及时推送。实践表明 , 这一策划是正确的 , 发送之后相关图文的阅读率大大提升 , 并且关注的用户也比之前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 如图1、图2所示 , 11月19日发送的内容 , 在图文阅读率和用户关注度明显增长。

3.2 碎片化

互联网时代 , 信息大爆炸 , 大量的信息流充斥在我们的电脑、手机等接收设备上。与之相对应的是用户的时间和精力有限 , 在短时间内只能进行快速的“浅阅读”、“浅浏览”, 无法像传统媒介那种花费数小时对谋篇文章进行细心研读。此外 , 微信是基于移动客户端开发的APP, 因此用户的使用习惯本身就决定了微信具有碎片化的阅读属性。对于微信平台来说 , 如果其提供的内容信息不能及时适应互联网思维和用户阅读习惯 , 势必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

4 科技类学会微信平台运营建议

相对于传统的内容营销渠道 , 微信公众平台拥有着无可比拟的传播特性 , 非常适合科技类内容的推广。科技类学会要想真正对微信平台进行高效运营 , 就应该重视满足不同受众群的科普内容 , 进行符合移动互联网媒介特征的制作 , 保持与受众的良性互动。下面笔者将根据自己多年实战经验 , 给出一些科技类学会微信平台运营的相关建议。

4.1 注重知识产权保护

互联网时代强调的是内容、产品和用户三位一体 , 对于微信公众平台来说 , 内容即产品 , 换言之 , 科技类学会在进行微信平台运营过程中一定要把内容摆在第一位。但是 , 微信公众平台由于其中包括很多自媒体 , 导致整个社交分享环境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极为不到位 , 侵权现象屡见不鲜。此外 , 对于科技类学会来说 , 如果在内容运营方面不尊重知识产权 , 频繁抄袭 , 一方面会使自身陷入法律风险 , 另一方面导致公众平台间内容同质化 , 损害学会的权威性。在这一情况下 , 科技类学会要重视知识产权保护 , 具体来说 :在发布的内容上要重视原创性 , 即使进行引用也要表明出处 , 并对相关作者表示感谢 ;一旦发现自身版权遭到剽窃 , 要勇于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 保证维修公众平台的权威性、公正性。

4.2 团队化运营

互联网既是精英的时代也是草根的时代。对于草根而言 , 可以依靠自身出众特点和个人魅力 , 以自媒体的方式赢得关注 ;对于精英而言 , 我们将以更加专业化的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管理方式打下一片天。对于科技类学会来说 , 就属于后者。首先 , 科技学会本身具有权威性 , 同时其内容也要求具有专业性 , 在这一情况下 , 单纯派出一两个人单打独斗 , 显然不能满足科技类学会的推广要求。在这一情况下 , 聘用资深媒体人士、互联网营销人才和科技领域专家组成专业化的科技类微信公众平台运营团队进行科学化的运营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首先 , 资深媒体人士对新闻热点敏感性较强 , 且他们既了解新闻的传播规律 , 又了解媒体的运作规律 , 这样就可以迅速写出符合社会热点的科普文章进行第一时间的推送 , 博得受众眼球 , 提升文章点击阅读量 , 进而达到提高科技类学会微信公众平台影响力的目的。其次, 互联网营销人才深谙互联网经济行为 , 他们可以以一种互联网思维对作者在选题、文章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给出建议。最后 , 科技领域专家可以对文章的专业性进行审核 , 保证文章内容符合科学原理和逻辑 , 进而维护科技类学会在受众人群中的权威属性。

4.3 分众传播

所谓分众 (Focus) 就是指通过定位小众 , 以小而美、小而深的形式满足具有某种属性的小部分人群 , 进而形成一种良性的生态循环。对于科技类学会的微信公众平台来说 , 要强调细分化 , 通过分众吸引特定用户的关注。比如科技类学会只将公共账号定位为手机领域的科技内容 , 这样通过深度挖掘 , 吸引手机爱好者的关注。当然 , 由于不同属性和兴趣偏好的用户群都有着各自特点 , 因此 , 站在科技类学会运营者的角度 , 可以利用大数据对这些特点背后所对应的阅读行为、思维方式、操作习惯等进行分析 , 进而提供对应服务或者做出相应改进 , 提高用户黏性。

4.4 线上线下相结合

微信公众账号的未来 , 是将一群有相同阅读品位或相似生活情绪的人们聚合到一起 , 通过公众平台运营者的消息推送 , 在一定的时间内甄别出忠实用户 , 将线上互动转化为线下活动 , 结成并巩固社群。这就是所谓的垂直运营。因此 , 科技类学会可以定期组织一些科普类线下活动 , 通过面对面的交流 , 培养出一批忠实的粉丝 , 建立起相应的科技社群组织 , 然后以此为核心向外发散。目前 , 微信公众平台的后台服务器的“订户分组功能”, 即可以按地域、性别、喜好、需求等不同的指标分组。这种精确分组为线下社群活动提供了可能和便利。

参考文献

[1]赵敬, 李贝.微信公众平台发展现状初探[J].新闻实践, 2013 (8) .

[2]文艳霞.微信公众平台自媒体的发展对传统出版的影响[J].新媒体观察, 2013 (11) .

[3]李晓云.尼尔·波兹曼的媒介生态学研究[D].四川大学, 2007.

移动互联网发展技术与安全问题 篇9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安全技术

1 现代移动互联网新技术

要想做好互联网技术的安全防御, 就必须要了解现代互联网的新型技术, 一般来说, 就目前市场上推广和应用的几种主要技术来看, 互联网发展技术有Mashup、Saa S、云计算技术几种形式, 每一种技术的应用范围和特点都不尽相同。

1.1 Mashup技术概述

该技术最主要的特点是能够使现代互联网的运营商对客户以及现有的网络承载能力进行准确的评估, 并且可以根据整合的结果实现不同地区和地域之间的信息组合, 这样也就扩大了信息共享的范围, 有效的吸纳了客户。另外, 该技术的应用优势还体现在可以根据客户的自身需要和需求进行具体应用程序的开发, 这也就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网络技术的应用范围, 可以满足不同情境下的用户的使用需求, 增加了客户粘度。尤其是在同以往的互联网整合形式C/S、B/S相比较的过程中, 可以明显的发现Mashup技术的架构方式, 是将互联网的各个信息终端结合起来, 从而实现了数据的整合, 不仅简化了程序, 还节约了运营的成本, 提高了效率。

1.2 Saa S技术概述

这种技术的主要应用目的和作用在于能够向客户和使用者提供信息化的应用软件, 以此来实现客户和运营商之间的技术连接, 因此该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对于网络的运营设备和筹划管理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因为运营商需要向客户提供网络信息传输的平台, 并且要负责在信息传输过程中的网络的各种服务和操作指导, 因此要想应用这种技术, 就要求运营商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技术资质, 并能够实现对客户使用过程中的后期技术支持和管理。

1.3 云计算技术概述

所谓云计算技术, 就是能够实现对大量数据的同时计算的一种计算机计算技术, 这种技术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对现有的信息进行高效快速的处理, 所以也就克服了传统的计算技术的一些局限。并且这种计算可以不受区域和空间网络的限制, 如果现有的网络配置和设备都比较低, 那么就可以将信息发送到固定的云服务中心, 运营商可以根据客户的需要来对数据进行运算和处理, 大大的提高了信息处理的效率。因此, 云资源和云技术的应用并不受到互联网硬件的限制, 是一种高效而且兼具灵活特点的有效运算形式。

2 移动互联网应用过程中的安全防护

2.1 移动互联网的安全体系概况

虽然现代互联网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 但是一些技术仍然是建立在传统的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之上, 只是通过了一定的技术革新和创新, 实现了更加高效和便捷的使用, 所以在安全防护方面, 仍然要借鉴传统的互联网技术的安全防护经验。一般来说, 无线通信虽然实现了线路的简化, 但是在设备的终端的防护上同有线设备是基本一致的, 也就是说, 要时刻保持运行设备的湿度和温度都符合运行标准, 并且要及时定期的对设备进行除尘, 避免由于灰尘的渗入, 影响设备的运行质量。另外, 从数据库的运行方面来看, 基本的防病毒入侵和方攻击的能力也是要具备的, 也就是说黑客在对无线互联网进行入侵的过程中, 采取的设备攻击的方式大致是相同的, 这也为相关部门的安全防护工作提供了依据, 有关部门可以总结目前的黑客攻击方式, 从而进行重点环节的重点防护。从信息安全的角度来看, 要根据信息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分类方式, 一般来说, 可以将信息安全大致分为信息自身的安全与内容安全, 具体包括信息的完整性、机密性、不可否认性以及合法性, 对于信息自身的安全, 可利用报文鉴别机制、加密机制、密钥分发数字签名等技术来提供保障, 而对于信息内容安全, 应注意违背我国传统文化、法律制度、社会公德以及侵犯民众个人隐私的垃圾信息、病毒等, 因为互联网的环境相对的自由, 因此这些不良信息的传播也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用户在甄别的同时也应该进行有效的规避。

2.2 移动互联网的安全防护机制

了解现代互联网的主要应用技术和安全防护原理是做好安全管理和防护的前提, 但是在安全管理的过程中, 具体的防护措施的实施才是关键, 一般来说, 制定安全防护机制, 可以从互联网的终端、业务以及网络的安全三个方面入手:

(1) 移动互联网终端。互联网终端的安全防护的最主要的防护重点在于物理防护, 也就是设备的运行环境和运行状态的维护, 一般来说对于无线通信设备、计算机系统等设施的物理安全, 应严格控制运行环境, 尽可能的避免在高温、高压、强磁场以及污染的环境中运行, 同时加大检修、维护力度, 以保证设备运行的安全、稳定;在使用终端系统、设备时, 对于各种资源、业务应用的访问, 可通过操作输入、关卡的认证加以控制, 具体包括口令认证、身份验证、智能卡、实体鉴别等多种方式;对于数据信息的安全, 一般采用访问控制的方法来保证其完整、安全, 在进行终端内部的数据存储时, 可通过信息数据检测、分级存储、隔离的方式进行控制;这样就可以实现对不同信息的不同安全等级的有效划分, 同时也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信息的外泄;

(2) 移动互联业务。互联网业务是互联网运行的核心内容, 因此业务自身的安全性对于互联网运行的安全也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运营商应该对于移动互联网络中的各项业务, 3GPP2、3GPP建立相应的安全机制、业务标准, 具体包括定位服务安全机制、Saa S服务安全机制、无线支付业务安全机制、WAP安全机制等诸多内容, 其主要是根据用户需求、服务内容的不同, 结合专业技术与程序, 来制定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方法。此外, 对于业务安全, 还有不良信息、不安全数据的过滤机制以及版权范围内的DRM、OMA安全标准等。

(3) 移动互联网络安全。所谓网络安全, 主要指的是入网的安全防护机制, 也就是说要对计算机技术的通信进行严格的安全准入审查。现阶段我国对于移动互联网的接入网, 无论是基于传统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Internet, 还是移动通信的2G、3G, 均建立了相应完整、系统、专业的安全机制。其中, 3G技术不仅具有常规2G系统安全的特点、功能及优势, 同时也针对其自身特性, 有针对性的建立了安全服务机制, 进一步提高了移动互联网络的安全性、稳定性、完善性。

3 结论

综上所述, 随着我国移动通信产业的飞速发展, 各种无线通信设备、移动互联技术也将不断的改进、创新与完善。对此, 为保证移动互联网络的有效运行、安全使用, 应逐步建立专业、系统的网络安全体系, 针对终端、业务、网络, 分别采取各种技术手段、安全机制来维护整个移动互联网络的安全。并且要针对运营环节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安全防护机制, 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安全防护效果, 保证通信安全。

参考文献

[1]陈萍, 夏俊杰.移动互联网安全现状及应对策略[J].电信网技术, 2010 (2) .

[2]周智, 张晨, 李刚.移动互联网安全威胁分析与防护策略[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10 (2) .

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篇10

从PC到PC操作系统, 从门户网站到搜索再到社交网络到后PC时代, IT行业几经枯荣, 轮回更替, 智能手机终端与平板电脑正逐渐取代PC的霸主地位, 随着用户对产品需求的变化, 移动互联网也跃升成为时代新宠。

移动运营商的战场被AT&T、Verizon、中国移动和沃达丰几只大鳄瓜分;移动终端市场, 三星和苹果几度争雄;操作系统上, 微软的Windows phone平台也加入了谷歌Android与苹果ios的竞争;而由几十万开发者创造的“App经济”正在产生巨大的财富效应;被指缺失移动互联网战略的Facebook则花10 亿美元收购Instagram , 迎接移动领域的挑战。 根据摩根士丹利的估算, 伴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 移动互联网发展将速度惊人, 未来5 年内它的规模将是桌面互联网的10 倍, 而普及时间仅相当于桌面互联网的1/3。这无一不彰显着移动互联网的崛起。

二、移动互联网Web化

移动终端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浏览互联网, 一种是使用WAP浏览器, 访问专门的WAP网站;另一种是使用手机Web浏览器, 可以访问Web网站。就WAP与Web而言, 它们存在一定的内容重用, 今天固定互联网开展的业务正逐步在移动互联网上开展, 而移动互联网由于由GPRS、EDGE、3G和WLAN构成的无缝覆盖, 使得其可以随时随地接入Internet, 摆脱了有线连接的束缚, 具备了固定互联网无法比拟的巨大用户群体、即时位置信息、鉴权等特点。但为了提升网络速率牺牲了部分功能, 使移动互联网的信息量不如固定互联网信息量丰富。

所以手机适应互联网, 通过移动终端完全连入固定互联网信息, 将成为移动互联网网络平台的发展方向。在这种网络平台下同时使保存了信息量与便利性的特点, 避免了二次开发。而针对移动终端的各种特性的应用也将井喷式爆发。

三、用户的互动与体验

如果说对用户体验的执着成就了苹果的神话, 那么完美的用户体验就成为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各厂商成败的关键。随着三网融合的到来, 用户的选择将无限扩大, 市场上同质产品将增多, 而且转换成本更低, 加之用户普遍的猎奇猎新、追逐时尚心理, 如果用户体验不佳, 用户很容易流失。因此, 完美的用户体验就成为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各厂商成败的关键。

对于用户体验的改善是对所有用户的体验改善, 不能因为追求新用户的规模而忽视固有用户群体的维持。一般来说, 用户体验好的产品容易推广和传播。这样用户体验的不断反馈就成为了产品的推广与营销的主力军。

四、软件应用模式

目前移动互联网领域热点的技术包括网络聚合应用、云计算、Widget、HTML5,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 越来越多的应用将被开发出来, 而随着Saa S (Software as a service) 模式的普及, 客户也许只需要软件中的一部分功能。用户按定购的服务多少和时间长短向厂商支付租赁服务费用, 并通过互联网获得厂商提供的服务。且服务提供商会全权管理和维护软件, 软件厂商在向客户提供互联网应用的同时, 也提供软件离线操作和本地数据存储, 让用户随时随地都能使用其定购的软件和服务。这将是软件行业的一次变革, 是传统软件向基于Web的软件的过渡。

五、结语

移动互联网, 是全业务经营时代最重要的业务领域之一。而在全球范围内, 移动互联网都在成为一种全新的应用模式。而本文今天从移动互联网Web化、用户的互动与体验、用户入口与软件应用三方面在宏观方向简要的阐述了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趋势。

本文认为下一步移动互联网的研究热点应该是各种创新应用和适于支撑创新应用的应用层网络、基于中间件技术的终端侧业务平台和网络侧业务平台等。

参考文献

[1]CATR移动互联网白皮书 (2011年) [R], 2011.

[2]通信信息研究所移动互联网业务创新与应用分析[R], 2011, 9.

[3]胡坚波.3G环境下的移动互联网发展[J].数字通信世界, 2010 (5) .

[4]郭靖, 郭晨峰.中国移动互联网应用市场分析[J].通讯世界, 2010 (8) .

基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挑战分析 篇11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存在的问题 解决策略

一、引言

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讲,互联网金融在大数据时代显得尤为重要。大数据给互联网金融带了免担保和抵押的方式方法,数据成为了金融机构是否提供金融服务的关键。阿里金融将多年来线上电子商务数据建立起来,涵盖了三十多万家的企业信用数据,实施了网络数据模型调查评估以及在线视频信用调查等模式,通过交叉检验技术等第三方验证,核实客户信息的真实性,作为电子商务平台数据的企业以及个人的信用评价。如此一来的互联网金融,降低了传统金融服务模式信息搜集的成本,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效率。互联网金融有利于金融机构开拓新的市场,也代表着我国金融服务发展的方向。但是,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的步伐还比较慢,对于传统金融的渗透也只是一小部分,短时间内不会产生较大的颠覆。

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控制问题很难解决

与传统的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面临的最大考验就是如何控制风险。其中风险包括了信息技术风险,市场风险,业务操作不规范风险,流动性风险等。与传统的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数据成为了金融机构是否提供金融服务的关键,如何保证数据的正确性成为了互联网金融思考的主要问题。目前在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同时,各种信息技术的弊端也日益暴露。每天都会有大量互联网主体被黑客攻击,造木马病毒,造成了大量的财务损失。如果金融服务平台的安全,那么又怎么能保证这其中的资金往来安全。互联网金融和传统的金融相比,对于市场的把控主要是通过大数据提供的信息,降低了传统金融服务模式信息搜集的成本,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效率。但是有时大数据提供的数据也许未必和实际情况相符,缺少了实地市场调查,增加了相应的市场风险。市场风险会导致金融服务机构的判断错误,导致金融风险。

(二)互联网金融人才的缺乏,影响了其发展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离不开一批次复合型的人才,这批人才需要既熟悉互联网又熟悉金融。金融互联网和传统的金融机构相比而言,对于人才的要求更高。目前我国大中专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一批财经类的院校以及综合性的院校设有金融专业,但是在人才的培養上,还没有将两者很好的结合起来。新时期,对于互联网金融人才的需求将会是一个很大的缺口。我国互联网金融产品需要一批专业人才进行创新,开发。人才的缺乏,使得我国互联网金融产品受到发展瓶颈,遇到问题很难突破。由于我国金融互联网发展还比较缓慢,很多人才流向了国外,在那里他们得到了重视,找到了自己的舞台,给我国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三、解决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问题的策略

(一)建立严格的互联网金融风险机制

我国银行、证券机构、保险机构等在传统的金融服务过程中都形成了一整套的风险控制系统,针对风险的控制、识别、衡量都有严格明确的规定。针对以往形成的经验等,互联网金融企业可以和出啊同的金融服务机构进行合作,从非信贷类金融产品入手,做好平台交易,开始时尽量将风险降到最低。根据互联网金融发扎的特点,逐步建立适合的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控制机制。面对信息技术风险,我们建议可以开发适合互联网金融的一整套系统,提高互联网金融的安全性。并且定期对于整套系统进行升级,防范黑客、木马等互联网风险。针对有时大数据提供的数据也许未必和实际情况相符,缺少了实地市场调查,增加了相应的市场风险等情况,建议互联网金融服务在参考大数据的同时,严格按照市场风险评估的步骤做好市场调查,减少不必要的市场风险。

(二)培养互联网金融人才,积极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我国要积极培养一批既熟悉互联网又熟悉金融的复合型人才,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在大中小院校中,实现互联网和金融的结合,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面对高新技术人才流失的现象,我国政府要提高待遇水平,留住人才的同时尽最大可能的引进人才。只有拥有了德才具备的互联网金融人才,我国互联网金融才能够健康发展。互联网协会以及金融机构协会等,社会群体,也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定期的举办一些讲座或者是培训,提高在业人员的基本素养,使其能够适应较新的挑战。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就业人员也要不断的自我激励,不断的进步,提高自我工作效率,适应时代的要求。

四、小结

中国人民银行刘士余副行长说:“在诚实守信的前提下,我国应该支持和包容一切增长性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大数据、开放公共平台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向金融行业渗透。我国广大互联网用户对于银行以外的证券、保险等金融服务市场的认知度还不是很高。另一方面我国金融机构受到政府机构的严格监管,很多互联网金融产品不能大胆创新,使得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非常缓慢。我国要建立严格的互联网金融风险机制,增加互联网金融的安全性,培养互联网金融人才,大力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倚嘉.以电商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2]张晶.互联网金融:新兴业态、潜在风险与应对之策[J].经济问题探索,2014,04:81-85.

互联网时代的汉字发展与传播 篇12

如今有很多大公司都在系统的开发汉字字库或者大力优化现有的字库去不断满足互联网市场对于汉字提出的需求, 依托互联网产生的新媒体是汉字重新表现的突破口, 也是如今“汉字生态圈”中汉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并且随着视网膜屏幕等高质量显示技术的推广, 屏显汉字的设计限制也逐渐被打破。比如“雅黑”或者“兰亭黑”拥有平整笔画的字体逐渐代替了等前为适应底分辨率显示器而设计的“黑体”。如果只是单纯静态的汉字可能并不会让人们觉得有什么特别, 但是动态的文字就会吸引人的注意力。之前纸上的汉字是固定的, 洒墨既成, 而在显示屏上它的每一个像素都是可以变化的。无论是视频、游戏, 还是应用程序都可以加入具有表现力的汉字, 并且这些汉字的字形、结构都可以根据产品的需求进行动态的变化, 在网络覆盖下的电脑、移动终端上我们都可以看到;新兴媒体能够通过视频, 动态图像等让古老的汉字生动而有趣的展示在我们面前, 让观者了解汉字演变的历史、字形变化和每个字背后的故事, 这样更多的人就能接受汉字文化的教育,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我们不仅要会说会写, 更要了解其历史演变和背后的故事, 在此基础上我们再谈创新, 再谈推动汉字的发展。

在“体验至上”的互联网时代, 交互性成为人们对互联网产品最为看重的特性之一。如果一个互联网产品没有足够人性化和趣味性的交互体验, 它就很难得到用户的认可。那么汉字如何具有可交互性呢?其实我们之前在手写汉字的时候就是我们与纸的交互, 每个人写字都会有每个人的书写体验, 这取决于用的纸笔的不同。而现在绝大多数的手机和平板电脑都有手写功能, 并且单纯的手写输入功能已经不能满足用户对于体验的需求了, 人们渴望在屏幕上实现真正的书写体验。苹果公司2015年9月最新推出的平板电脑i Pad Pro在新型手写笔的配合下, 可以为使用者提供接近于纸面书写的用户体验:它可以根据按压, 偏侧在屏幕上画出富有变化的线条;也可以选择笔的属性, 例如毛笔, 钢笔等等。我们完全可以在这样的设备上进行汉字的书写, 并且它是快捷的、环保的、可拓展的。作为互联网时代具有代表性的产品, 它为汉字书写的未来提供了很多可能。

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鲜产物普遍被年轻的80后, 90后所接受, 但是如今年轻一代并不能真正领悟到汉字的魅力, 甚至很多人因为习惯打字而提笔忘字。真正懂汉字的一些老一辈研究者又不能很好的跟上时代的进步, 不会利用互联网发展发展的优势, 造成了汉字历史发展的断代。想要真正了解汉字, 不仅只是认识它, 更要了解它背后的故事。整个汉字发展的历史, 从甲骨文到金文、小篆再到颜筋柳骨, 这中间即有自然流变也有人为因素。如果是自然流变它的每一个笔画都有自己演变的过程, 如果是人为因素它也会有背后的历史故事。在互联网时代有很多创新的方法将汉字文化充分的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并且汉字以后的发展也是非常乐观的。重要的是我们敢想, 更要敢于尝试。同时, 在汉字的使用、教育、传播时, 汉字的构造意图和文化内涵一定要做到精确解释, 拒绝浅俗化的汉字构意臆测和伪科学的汉字文化解读。

的确,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 一方面, 互联网以其快捷、便利的特点, 在工作效率和沟通成本方面, 比传统书写更具有优越性;另一方面, 无纸化成为一种趋势, 书写连“纸上谈兵”的场地都没有, 让汉字教育和汉字修养成为很大的问题。但是, 汉字是中华文化之根本。“书”在古代是学校教育的“六艺”之一, 君子对每个字的了解和书写体现了他的修养;汉字又是国学的基础, 在我国文化立, 没有任何事务比汉字更能体现五千年中华文化传统精髓。汉字, 是国人的一种创造, 一种历史, 一种文化, 一种记忆。汉字演变的历史, 其实就是中华民族的生活史, 文化史, 精神史, 心灵史。我们民族的文字——汉字, 培养了我们的历史情感, 给予了我们身份的认同, 镌刻着我们共同的记忆, 烙印下我们民族的印记。

参考文献

[1]陆简明.书写传统不会因电脑而中断.ttp://www.ledu365.com/a/shehui/45577_2.html乐读网.

上一篇:讲评课的教学方法下一篇:网络自主式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