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与学习革命

2024-08-13

互联网与学习革命(共9篇)

互联网与学习革命 篇1

1 传媒产业发展的战略与战术问题

第一,做正确的事比把事情做正确重要,方向比速度重要。第二,“媒介即信息”。互联网并不仅仅是一个渠道,它更是一种改变世界底层构造的结构性力量。互联网导引下的媒介转型是一场革命。第三,内容、技术、用户洞察成为当下传媒业运作的三大价值支撑点。

传统媒体到了救亡图存的危险境地。相对而言,我们对互联网的认识和把握还是比较表面和肤浅的。这与我们对互联网本质的把握相关联。过去持续性创新获得的发展模式已经中断,取而代之的是飞跃式的创新。社会发展逻辑在最近几十年发生了深刻的转型和变化,虽然人类摆脱短缺时代困扰,但社会发展逻辑还按照原有的轨道进行,造成了很多的问题,各种亚文化现象层出不穷。20世纪70年代开始,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逻辑开始建构,社会发展开始巨大的转型。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能够在更高层面上满足人们需求的时候,原有产品会突然被淘汰掉。例如,诺基亚,5年以前依然是巨无霸企业,2年以前被微软收购,仿佛也没有做错什么的诺基亚,为什么是这样一个结果?整个社会对于手机的应用逻辑已经不是产品逻辑、技术逻辑等的单线发展,离社会逻辑、价值逻辑越来越远,最终被市场所抛弃。以人为本成了今天做好各种产品和服务的重中之重。

既得利益常常成为转型发展中的障碍性因素。影像记录界巨无霸企业柯达,曾经无人能出其右,但在几年前,突然死亡。是它对数码科技发展逻辑缺乏了解和把握吗?全世界第一台数码相机是柯达造,数码影像方面的多项专利也是柯达拥有,为何柯达有市场优势、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却未能成功转换到新的市场逻辑上去呢?在其巨大的既得利益面前,未能向不确定的未来市场做转型,一再错过转型发展的最佳窗口期。

传媒领域里也体现出这样的状态。最近十年以来,美国新闻市场上,报业的倒闭令人瞠目结舌。也是既得利益的因素使然,对现状的改变会令其面临更多的风险,于是宁可无视改变的征兆和要求,错失市场机会。

1.1 在转型发展中,必须要解决的两个基本问题:需要深刻把握当下产业发展、社会发展的逻辑;同时,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

虽然我们始终跟随着互联网发展的脚步,但投入产出严重不成比例,因此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以至于落到了救亡图存的境地。当前,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于互联网本身发展逻辑的把握属于肤浅的表面把握。面对互联网转型,两个层面的问题需要解决:战略和战术。

1.2 战略问题解决“在哪儿做”和“做什么”的问题战术问题解决“如何做”的问题

对于业界而言,很多人都有向别人学到一种模式,学到一种技术的热情,期待某种借鉴、移植能够在本地产生实效。但实际上,互联网造就的社会发展、领域发展复杂性,比过去要复杂得多。今天的学习借鉴,需要更高层面的顶层逻辑,需要核心的发展逻辑的学习和构建。只有对具体战术的学习才有自觉和高度,才有超越它的可能性,也才能实现跨越式的创新。做正确的事要比把事做正确更重要。我们需要解决3个问题:第一,互联网究竟构成了何种影响,应该用何种观点对互联网的本质加以把握;第二,战略选择方面,应该有怎样的抉择;第三,操作手段的关键和径路应该是什么。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把互联网看成是一项技术,看成一种传播手段和传播渠道。因此,过去我们对互联网的应用和把握,一言以蔽之,即“+互联网”模式。在既有的工作逻辑、影响力逻辑、价值逻辑的基础上,由于加上了互联网,我们多了一些平台和出口,多了和百姓接触的终端。把互联网看成是一种延伸物,一种锦上添花的工具,去延伸我们的价值、管理、影响力等。但这样的模式没有把握互联网的关键之所在,我们显得非常茫然,无所措手。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提出了惊世骇俗的“媒介即信息”的观点,一种新的媒介的出现,最重要的不是它作为一种传播渠道的出现,而是作为一种革命性的,改变社会的力量出现的。控制论创始人罗伯特·维纳,在其著作《控制与社会》中提出了人和人组成社会是通过信息传播来得以连接在一起的。因此,一个社会是通过信息和信息的传播作为粘合剂组合而成的,有什么样的信息传播的形态、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社会结构方式、组织方式。任何社会传播形态的重大改变,也会引起这个社会的结构、社会形态的深刻改变。因此,一个新兴的社会传播媒介的出现,真正意义不在于仅仅增加了一个传播渠道和传播平台,它本身就是把社会重新结构重新组织,社会资源重新分配的一种革命性的力量。如果我们不能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互联网,恐怕我们就犯了一个很大的错。可以说,互联网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操作系统,而现在对“互联网+”的认识,仍然是“+互联网”的模式,“互联网+”的含义是说,把互联网视为是我们踩在上边的那个现实的社会的基础。我们是在互联网的环境、平台上展开工作,我们必须因应新时期新常态的要求来创造出跟这样的时代和现实相匹配的运营模式、影响力模式,这才是最重要的东西。

2 互联网对于中国社会的革命性改变

一是以社交媒介为代表的互联网社会影响力的迅速崛起:意见信息的传播和事实信息的传播两大市场制高点。二是社交媒介导致社会资本在社会成员间的重新分配。三是围观社会的形成与政治规则、社会权力结构的改变。

3 互联网是一种“高维媒介”

个人操控社会传播资源的能力被激活;个人湮没的信息需求与偏好被激活;个人闲置的各类微资源被激活。

传统媒介实现社会性传播的基本单位和基本主体是传播机构。互联网时代:以个人为基本单位的传播能量被激活。哪怕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只要上传到互联网上的内容能够得到多数人的应和及价值认同,就能在层层转发当中产生核裂变式的传播效应,其传播范围和影响力有时足以和主流媒体相媲美。这就是互联网带来的最深刻的改变:个人作为社会传播的基本单位,它活跃起来了,因此整个社会得以重新组合构建,权力资源、信息资源等在此层面上得以连接组合。

用空间理论来解读互联网传播形态,超弦理论是空间理论集大成者,多维空间的存在预示着,低维度空间很难理解高维度空间的形态。用低维度的管理方式、运行方式去管理高维度的事物,是无效的甚至是可笑的,就像一个两维的圈无法限制住三维的老虎。

低维手段无法有效地管理和运营高维媒介。当个人作为社会的基本传播单位被激活之后,社会管理、社会传播面临着一系列的新常态。面对这种新常态,迄今为止,我们并没有找到一种有效的方式去面对和治理它。就新闻传播而言,在中国,新闻传播一直被视为是影响国家安全的非常重要的权力性的领域。新闻传播决定社会景观和视野,能够造就人们对社会的基本印象和看法;媒介通过呈现事实时的比例控制、逻辑控制、框架控制等控制手段来吸引受众注意,以实现对社会的注意力管理,即议程设置;媒介在传播和解读事实的过程当中,对于某些逻辑、标准、框架的提供,去影响人们的影响力判断等,即实现舆论引导。传统传播模式下,对新闻传播有一整套严密的管理方式,然而网络及社交媒介的出现,个人作为社会的基本传播单位被激活,一切都产生了变化,机构管理的模式无法管理个人。

个人的信息消费和使用,极大地改变着资讯传播领域的现状。2014年居民媒介使用调查显示,中国人每天看手机的平均次数150次,看手机的时间是看电视时间的1.5倍左右,并高于其他任何一种媒介,心理依赖程度很强。个人社会关系的构建,影响到了人们的媒介消费。关系渠道成了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的渠道。传统的物理性的传播渠道,如果没有能力嵌入到社会关系渠道里去的话,你传播的能量再大,也会死在社会传播的“最后一公里”,倒在社会关系选择机制的门外,而无法发挥自己的效力。

4“大媒体”理念的建构及战略抉择

今天传统媒介遇到的问题,不是内容的问题,虽然内容需要提升,需要全媒体化,但不是最关键。渠道中断、渠道失灵才是关键所在。互联网激活个人后,构建的网络极其广大,远远超出现实人们的关联半径,因此造就了一个无线的网络。而人们的沟通、检索等成本为几乎为零。例如,个人宝贵的体验资源,依托互联网能够突破范围界线,成为人们进行同类选择时的重要判断资源。再如,维基百科创造的知识生产的奇迹,而大英百科全书已宣布停止生产。有限资源无法以简单的规模和“做大”来博弈无限的互联网。

面对公民新闻运动、机器新闻写作已进入传播领域的时代,传统媒体及媒体人如何发挥所长?调查性、深度性,需要挖掘的新闻写作,是机器和普通人很难企及的。而组织模式下能够做到的,既是个人无法替代的,也是我们当前克敌制胜的法宝。记者、编辑能够通过自己与社会的众多亲密关系连接,完成对信息的集纳和资源,让自己作为信息的节点和汇聚的平台,发挥出组织、策划、激励等能力特长。这是互联网向我们提出的新要求,这些要求并不是通用技术可以解决的,而我们应该按照这样的规格来修炼自己。因此,“全媒体”记者的概念并不重要,跨行业、跨地区的“大媒体”范围经济模式的应用更为重要,大媒体才符合互联网转型的真正意图。

今天我们所面临的媒介发展的战略抉择,首先是要做出一个决定,是要做入口级的信息平台还是做垂直服务的信息体系。选择任何一条路,基本的战术、行动路线都不相同,选择错了,就在错误的方向上做劳而少功的事。而过去我们是不用面临这样的选择的。做入口级的信息服务平台对传统媒介来说,基本没有可能性了。在入口级平台上的竞争是对于用户习惯的洞察所构成的寡头独占式的格局。调查显示,APP被用户下载后,每周平均使用的客户端只有7个,排位不能靠前的话,很难被用户使用。目前,在中国能够成为入口级信息平台的有3类:微信、微博、阿里等通过对人们基本需要的高质量满足而聚集的使用。而像微信这样,创造多种人机对话形式的社交媒体应用,用声音、摇一摇、扫描等对话方式,实现很多应用性植入,让用户使用很便利;技术类,比如每天超过60亿次搜索请求的百度等。百度对人工智能的开发,为其开拓了更为广泛的发展前景,它可以超出人与人之间的强关系而构筑更广大的关联模式;硬件制造商,如华为、小米等。而传统媒介不具备做类似入口级平的挑战实力和机会,必须要在国家层面进行制度性的突破,以新的方式聚集资源和树立发展逻辑,才有可能分一杯羹。而传统媒介能够做垂直的信息服务体系。

5 以人为本的传播规则的创新:媒体及媒介产品与用户关系的重构

把握住自己的优劣式,会发现传统媒介面临最大的问题是流量的丧失,未来还会进一步加剧,而我们具有的优势是在地性优势,今天所在社会环境当中,与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区域内,传统媒体有品牌的优势、有第三方的权威的影响力,对于整合、动员、激活这些资源有能力。通过与入口级信息平台的对接,要形成一种价值变现的模式。未来传统媒介基本的转型目标取向就是实现价值变现,而社会效应、经济效应都是一种变现的方式。通过我们的激活,帮助需求找到市场,帮助生产者找到需求者。即是“大媒体”,是跨行业、跨部门的作为社会资源、商业资源对接的节点、平台的建设者,从而完成价值实现。必须要把我们对媒介的理解从简单的内容媒介层面上,发展到以内容媒介作为核心竞争力,作为品牌建设资源的基础上,来促进更多商业资源、社会资源之间的整合对接。

“全媒体”概念被普遍提及,但它仅是一个技术性的称谓,全媒体是表现形式从文字符号到声音、视频等的多样性,真正重要的是发展逻辑、目标追求、功能构建,这才是互联网转型发展的重中之重。一方面要构建“大媒体”价值变现的新模式,另一方面要如何跟入口级平台对接,引入流量,解决渠道中断问题。一种是硬连接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如股权互换、企业兼并重组等,过去在制度层面上不许可的,现今正在逐渐发生变化;另一种办法是软连接,而对于大多数没有办法采取硬连接的传统媒体而言,可通过信息和服务产品的升级换代来实现。两种方式都值得去尝试。传统媒体的内容和服务产品必须从如今的两要素模式换代为四要素模式。从内容、形式、内容和形式决定了有价值的内容服务产品,但在今天,还必须让它们插上翅膀,能够接受社会关系渠道的选择,打破目前渠道中断的格局,让有价值的内容服务产品跟用户相接触,来实现其价值。这两个要素即是“关系要素”和“场景要素”。

“关系要素”是要在构建当中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传播规则。传统媒体传播的有价值的内容并不意味着能够被受众所选择,入耳入脑入心,因为缺少魅力、粘度、吸引力。素材的好坏与形成魅力并无最直接的关系,好的素材能够产生魅力,但传媒领域魅力竞争的主战场是法则的竞争,把一个相对不那么有魅力的事物,通过跟人关联在一起就变得异常有看点。“我在”“我的关系在”,人们能够感受到事件与自己的联系和温度,与受众生活关联而产生的质感,就是产生魅力的最为重要的原因。要产生魅力,一定要有用户意识,要通过各种方式让人们产生一种关联感。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几年在不同场合谈到传播的时候,就经常提到讲好中国故事。有人觉得这是要对外国人讲好故事,其实不然,对中国老百姓也要讲好故事。

美国评价一个好记者的标准有2个:一是见识,这是一个人的高度、一个人社会视野的独特性,言人所未言、见人所未见,这是价值高度;二是善不善于讲故事,能否把一个高大上的东西用一种人们可以感触到的有质感的方式让人们去分享体验。故事就是一种情境的构造,这种情境的构造所造成的环境和氛围使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身临其境的关联,这就是故事的魅力。西方有谚语,真理都是赤裸裸的。但它的原始表述是,真理都是赤裸裸的,虽然人们都声称跟真理站在一起,但是当真理以赤裸裸的方式站在你身旁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会觉得困惑、逃避,认为是件麻烦。要让真理走到千家万户,最好的办法是给它穿上一件得体的衣服。这个衣服,即是好的故事。在构造以人为本的传播规则的时候,一定要学会讲故事,这一点异常重要,这是关系法则。

“场景要素”。今天的传播都是在各种场景当中发生的,过去传统媒介发声的时候也有场景,但比较有限,报纸、杂志、电视等都是在特定场景当中,变化不大。比如电视,一个家庭里面的成员,围坐客厅,由一个人按遥控器来收看电视,但现在很少有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电视。过去做得很好的美国《读者文摘》,开本大小讲究,直接可以装到西装口袋里便于携带;一篇文字都不超过5分钟的阅读量,便于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阅读;并不极大动员读者的脑力,不给推理故事,不给深层逻辑分析故事,而是提供隽永的,关乎人们基础价值的故事,比如爱是什么,信任的重要性,理解宽容等心灵鸡汤式的内容,也正是其成功之处,符合场景的要求。

在如今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下,人们所处场景极其丰富。如果传播的内容、提供的服务跟这个场景不适合的时候,就很难进入到人们的选择视野之内。如果适合场景,则能长驱直入获得效应。需要通过市场洞察技术,找到适合的场景。

要实现价值变现,能否人为创造一些场景来实现价值变现?当然是可以的。比如微信,2015以来推出了摇一摇看电视,它本质就是一个场景的构造,符合规律,即是针对人们的普遍需要而形成一种基本服务,再根据这种基本服务所聚集起来的人群来植入相应的商业性或者社会性因素,使其实现价值变现。这就是一个场景变现的基本逻辑。看电视是今天社会人的一种基本需要,这种基本需要目前还没有得到比较好的满足,摇一摇可以看到电视内容,或者接收到要播出节目的菜单和一些推介性的节目信息,引起事先选择的需要。可以进行预约,到播出时间,会自动提醒。一旦开始看节目了,则有一个窗口,可以实现和其他观众的交流。当观众的需要被满足的时候,聚集人气的平台达到一定规模则获得了商机。也有媒体在尝试,当一个娱乐节目播出的时候,也同时变成一个电视大卖场。当主持人或者嘉宾出场的时候,他们的衣着打扮,都能够是商品,鼠标对准相关的物品,可以出现相应的购买信息,可以点击支付,满足人们对时尚的需求。一边看节目,一边逛着专题性的大卖场,对时尚人群有吸引力。

这些方式则可以构建一个新的场域,并在场域当中创造价值,使得需求和供给对接。而对于地方媒体,区域性媒体而言,该怎么做呢?比如重庆商报,在区域中影响力并不是最大的,但跟政府和业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推出了一个用车人的APP。对普通消费者来说,当涉及保险、理赔、违规处罚等问题,可以通过这款软件来处理。报纸不仅能够赚到基本的服务费,更重要的是聚集了十一二万的用户,这些用户成为其宝贵的资源,可针对这些用户推出内容丰富的商业活动。

这些软连接,在相当程度上,对中小媒介具有现实的操作意义和操作价值,从而解决今天面临的渠道中断、渠道失灵等问题。

(以上内容根据录音整理而成,未经本人审阅)

互联网与学习革命 篇2

蔡林森,是一位传奇人物;洋思,创造了教育奇迹。我们学蔡林森,学洋思,该主要学什么?

1、学习蔡林森校长爱教育、能吃苦、会创新的精神。蔡校长用自己亲身的经历告诉我们,只有不怕吃苦,敢吃苦,才能做别人做不到的事。吃苦才能学会学习,吃苦才能当好教师,吃苦才能建成名校,吃苦才能终身幸福,人活着,就是要吃苦,就是要自学。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吃在学校,住在学校,天天深入课堂,处处以身作则,如此全身心投入自己所钟爱的教育事业的人怎能不取得辉煌成就?同理,我们要搞好教学,更需要老师具有扎根教育事业的心胸与志向,不为世俗所诱惑。老师要能耐得住寂寞,要有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要有蔡林森“吃苦是福”的理念,不斤斤计较工作的轻重、待遇的高低,潜心教学,终能成功。

2、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有了这样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教师才能把目光更多的转向学困生,关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唯有如此教师才能真正实施平等教育,真心实意的用心血、下工夫去培育每一个学生,坚持不懈的把温暖送给每一个孩子;学生才能看到希望,努力拼搏,不断进步,走向成功。

3、学习科学的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唤醒了每个学生的自我改变、自我发展的意识,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都有了责任感,都能像竞赛那样紧张的看书、练习、更正、讨论,最后又像竞赛那样当堂完成作业。这样,学习效率就特别高。“先学后教”的可贵之处,在于让学生走在教的前头,让学生先探索,先体验,积累经验,发现问题,产生障碍,然后带着问题去学习。“先学”把学生一开始就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而且成为“后教”的依据及重点。这样的教不是随意的,盲目的,而是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当堂训练”的可贵之处,在于对教学负责,对所有的学生的学习负责。教师目睹学生做题的全过程,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更正。同时避免了学生课下抄袭作业的行为。

互联网与学习革命 篇3

移动互联网终端平台应用和服务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迅猛发展, 不断催生出新的业务形态和商业模式,进一步改变了生活模式。移动互联网将大大加快社会化进程。

互联网不仅是信息技术乃至新商业模式的集大成者,也将更加立体化、全方位地推动社会的进步。由长城会主办的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作为全球最大规模的移动互联网行业盛会,已成长为世界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辐射并连结东西半球的移动互联网商务平台。全球移动互联网每年分别在北京(5月)和硅谷(10月)各举办一次,到2014年已成功举办六届。

据悉,2015年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将于中国北京(4月28-30日)、日本东京(7月10日)、印度班加罗尔(9月24-25日)和美国硅谷(9月)等8个城市举办。主题为“移生万物”,旨在通过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这个全球知名且具有影响力的品牌,让移动互联网的思想与思维传递到各行各业。

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作为基础平台的数据中心建设已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确保数据中心的安全、绿色节能也已成为数据中心建设的重要方向。据IDC研究报告,如果我国维持当前的能耗水平,到2015年,仅全国的数据中心就将消耗掉三峡电站一年的发电量。因此,优化数据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绿色数据中心,推动数据中心设备的升级换代,已成为数据中心行业关注的焦点及迫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推动绿色机房的建设、发展和应用,维护数据中心的信息安全,今年5月13-15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共同举办“2015中国(上海)国际数据中心大会暨展览会”,秉承促应用、助创新、保安全、造生态的理念,全面展示设备供应商、工程商、服务商为网络安全与绿色数据中心推出的新技术、新产品,大力推广近年来国家权威部门评审产生的优秀数据中心方案及成功经验。此外,中国(深圳)国际数据中心技术设备博览会、中国(北京)国际数据中心技术设备博览会也将于今年五六月先后举办。从这些数据类展会中可以看出,中国数据中心产业凭借持续快速的健康发展势头、结构调整的积极进展,成为全世界聚焦的中心。有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5年市场规模的复合增长率将会达到25%,这也对产业链各方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外滩踩踏事件已过去两个多月,这一事件的发生,使公共安全的红灯再次亮起。痛定思痛,身处互联网时代的我们能否借助科技的手段来避免悲剧再度发生?

第三届中国国际云计算技术和应用展览会暨论坛将于今年3月31日至4月2日在北京举行。本届展会主题为“应用需求带动技术革新”。据组委会介绍,针对如何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切实改善城市管理,提高城市预警水平,把我们生活的城市变得更加“智慧”。此次活动将围绕ICT行业的五大趋势——云物移大智,深入探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智慧城市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方向,展示国内外信息化领域的最新应用成果,为推动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应用,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提供重要的展示交流平台。

中国第一云博会——中国北京云计算博览会是中国百森电博会主题展之一,政商领导鼎力支持,紧贴政策发展。北京作为国家政策中心,独具地理优势。2015中国电博会“CCE云计算博览会”,将构建成集高科技产品信息发布、科普教育、体验互动、商贸合作于一体的综合平台。

据悉,2015年1月国务院下发《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强调云计算是推动信息技术能力实现按需供给、促进信息技术和数据资源充分利用的全新业态,是信息化发展的重大变革和必然趋势。

今年,4月中国(义乌)国际电子商务博览会、中国(重庆)国际云计算博览会、5月中国(武汉)国际电子商务展、10月2015中国(杭州)国际电子商务博览会、深圳国际互联网与电子商务博览会等电商展悉数登场。

特别是创办于2011年的中国(义乌)国际电子商务博览会,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博览会。展会吸引了国内外一大批顶尖电子商务品牌企业参展,如百度、阿里巴巴、京东商城、Ebay、韩国SK、慧聪网、苏宁易购、敦煌网、中国邮政、顺丰、DHL、中国移动、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上海管易、金蝶软件、联想、惠普、三星、富士康、北极线服饰、维达纸业、浪莎袜业、巨龙箱包等,是国内电子商务企业形象展示、新品推介、贸易洽谈、信息传播的首选平台。

互联网与学习革命 篇4

“对于未来的系统而言, 功率、性能和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有效的物联网平台将有必要集成各类高效的解决方案来进行数据捕捉、确保数据安全并进行数据的传输。”

Rambus公司高级副总裁兼首席营销官Jerome Nadel近日接受《通信世界》采访时, 总结了上述几个物联网发展的最新问题。这家以半导体内存架构产品而知名的公司, 在物联网的火热发展下, 对于其将产品重点投向了计算成像与智能感应、保护密钥等领域是这样解释的:“低能耗移动技术的不断涌现、云计算和无处不在的连通性, 催生了一个互联互通的物联网世界。巨大的数量以及数据的流动带来了诸多新挑战, 而这又催生了存储架构以及安全产品的创新。”

二进制像素成像技术:计算成像的革命

传统的数码成像结构, 仍是光学功能概念, 利用透镜与传感器捕捉图像, 将其转换为需要的数码格式。

而一种新的被命名为“二进制像素成像系统”中, 是通过感光光子, 对暗光到亮光的全光谱光纤进行感光, 随后经过“空间过采样”, 对每个像素进行分割, 用来捕捉更多数据同时扩大动态范围, 并在一次曝光中进行多次采样, 显著提高移动终端以及消费电子设备的成像质量的。Jerome Nadel称, 目前, 二进制像素概念验证测试芯片已出炉, 通过二进制像素图片与现有移动设备成像图片的对比, 基于Rambus软件原型产品平台的全成像二进制像素图片在成像效果上已有诸多优势。

无透镜智能感应器:图像感应新方法

互联网时代的工业革命 篇5

——当云计算遇到移动互联网

泰州电信徐永康

中国电信在十二五期间提出了中国电信十二五转型计划,将中国电信定义为新三者,助力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

“第一者是运营商特别是全业务运营商要成为智能管道的主导者,智能管道就是高速协同接入、用户自助服务还有良好用户的综合感知;第二者是综合平台的提供者,就是提供标准化、模块化、集成化的运营环境,支撑产品和业务快速部署和规模复制;第三者是成为内容和应用的参与者,遵循移动互联网运营规则,开展专业化运营,通过合作向客户提供差异化的产品。”

而新三者的实现在云计算出现后有可能加速进程。云计算是一种新型的计算模式,能够把IT资源、数据、应用作为服务通过互联网提供给用户;同时,云计算也是一种新的基础架构管理方法,能够把大量的、高度虚拟化的资源管理起来,组成一个庞大的资源池,统一提供服务。云计算将计算从用户终端集中到“云端”,作为应用通过互联网提供给用户,计算通过分布式计算等技术由多台计算机共同完成。多台计算机组成的集合即所谓的“云”;用户只关心应用的功能,而不关心应用的实现方式,应用的实现和维护只由其提供商完成,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相应的应用;云计算具有规模经济性,应用通

过互联网提供给多个外部客户,多个客户共享同一个应用,进而实现了计算在客户间的共享,提高了处理器和存储设备的利用率,也避免了用户对信息系统的重复建设;云计算不是一个工具、平台、网站或者架构,而是一种计算的方式。

而移动互联网是传统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络融合的产物,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或者将会使用移动终端访问互联网。但必须注意到移动互联网是区别于传统互联网的。与传统互联网相比,移动互联网有着其独特的优点。

移动应用具有随身性、可鉴权、可身份识别等独特优势,移动互联网将向着可运营、可管理的方向发展,将开辟新的发展空间,产生新商业模式。可运营、可管理的用户群是移动通信业,同时也是移动互联网发展拥有的基础资源。移动网络不同于传统媒介的“单向广播”形式,它是双向的、互动的。它可以使最终用户和选择反作用于服务提供者,使服务提供更具针对性,同时也更有效率,更能激发出新的市场机会。

结合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的特点,我们不难看出,云计算是适合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一种模式。云计算将应用的“计算”从终端转移到服务器端,从而弱化了对移动终端设备的处理需求。这样移动终端主要承担与用户交互的功能,复杂的运算交由云端(服务器端)处理,终端不需要强大的运算能力即可响应用户操作,并将结果展现给用户,从而实现丰富的应用。云计算没有移动互联网,将是一个巨大的缺憾,因为数量庞大的移动用户将无法受益于这项新兴的科技。如果移动互联网没有云计算,其本身的能力要大打折扣,因为移动智能终端在计算能力上的局限性,需要云端强大的计算能力来互补。两项技术的结合,瞬间迸发出耀眼的火花。

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似乎天生就是绝配。智能手机结合了通信和互联网的优势,便携性好,使用方便,但是相对于PC,却在计算能力、存储能力上相对不足。云计算拥有强大的“资源池”,却需要借助广大的终端传递服务。如果云计算只关注PC,无疑将丧失一块巨大的市场。而且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智能手机取代PC,如果云计算没能成功结合移动互联网,这项技术的发展前景也岌岌可危。

这一切将给运营商未来移动互联网的经营带来巨大的机遇,尤其是中国电信这样的全业务运营商。中国电信作为老牌的传统业务运营商,有着丰富的IDC资源、有线网络资源,在2008年移动牌照发放后又很快建起了“覆盖广,带宽高”的3G网络,在硬件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云计算商机不是仅仅具备了硬件就唾手可得的,移动互联网无处不在的特性决定了接入网络、应用以及终端的多样性,必须针对个人与政企用户开发不同的个人云应用及政企云应用,方能满足数量与种类都在快速增长的应用需求。

个人移动云应用业务需求的个性化程度较高,较短时间内开发出杀手级的应用难度较大,可以通过开放应用开发及承载平台,实现个人云应用开发的开放性,方能满足个人云应用的庞大需求,就像如今

安卓的电子市场、苹果的应用商店。而对于政企客户的移动云应用需求就相对集中,且需求业务比较单

一、明确,就像目前中国电信向政企客户提供的工商E通、警务E通等各类融合行业应用一样,每类政企客户都有着相对固定的需求,但目前业务的推广受到定制终端较少、操作系统差异化、原有移动号码变更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一切壁垒将随着携号转网、云计算在行业应用的部署不复存在,到那个时候,个人终端只是一台接入网络的视频显示终端,操作系统、终端制式都将不会对应用带来任何阻碍,所有的应用都部署在云端,不同的用户有着不同的业务属性,用户可以自由定制、取消平台应用,而在终端上不需要安装任何应用,甚至用户终端损坏、丢失了,只要重新办理一部终端用原有的用户账号登陆,所有的应用都可以正常使用,这一切光想想就觉得兴奋。而这一切的实现这将重建移动市场的产业链结构,移动终端将没有智能机与非智能机的差异、将没有安卓与塞班的差异,极大增强运营商的话语权。

中国电信的“E云手机”已经在上海世博期间成功使用,虽然这距离真正的云终端以及面向大众的云应用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随着中国电信在上海、广州、成都三地的集团云计算基地的建立,以及各省市公司云计算工作小组的成立,完成了云计算应用推进的战略部署,再结合中国电信面向政企客户的融合应用产品在云端的部署,实现用户拓展的战术突破,中国电信在云计算与移动互联网联姻时代的市场发展将不可限量。

互联网广告:革命前夜? 篇6

互联网风生水起十几年,主要收入来源还是广告。

但广告也是Facebook、豆瓣网等诸君都难以搞定的问题。不过,有些人认为,是时候利用新的呈现形式寻求突破了——本期介绍的几家公司,都在利用新技术与创新的展现形式做广告的生意,这些新广告更有趣,更具有互动性,有的以移动端为主战场,有的是PC、移动端通吃。它们力求在潜移默化中把品牌印象植入人们脑中,当然,它们也希望更容易打动广告主。

问题是,想革新没有那么容易:那些理想化的广告新技术,自身能否玩得起来?用新形式挣广告费,能不能扩大互联网广告的盘子?中国的互联网广告环境是否适合创新?或者说,移动上的广告新形式,能否解决开发商不赚钱的问题?

新技术:驱动新模式

案例:Mugeda(木疙瘩)、触景无限

作为一款“基于云架构的HTML5富媒体广告制作、存储、部署一体化解决方案平台”,“木疙瘩”可以让客户在浏览器下直接创建HTML5富媒体广告,使广告像动画一样播放,用户如果感兴趣可以拖拽或扩大画面,像玩游戏般做各种互动。

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技术的鼻祖是荷兰公司Layar,中国公司也在尝试这种将真实环境与虚拟物体实时叠加的技术,如“触景无限“效仿Layar推出自己的浏览器,目前客户包括线下服务商,如“我爱我家”、“订餐小秘书”等,也包括“李宁”这样的大型品牌广告主,用户用手机对准新品海报,可以看到产品的视频广告、企业微博、店铺地址等信息,滑动屏幕也可查看产品的不同颜色款式。

植入:老做法的新思路

案例:尚街,《Draw Something》

“尚街”的主战场是图片,这款产品可以把广告嵌入图片中,还能连上电商网站直接下单。媒体方与尚街合作后,尚街会为其匹配不同品牌的广告,针对广告主提供CPC、CPM、CPS、包月等付费形式。

“尚街”也开发了视频上的广告系统,自动实时识别出视频中相对稳定的物品,在不影响用户体验的前提下实时自动地在这些区域投放广告。国外也有多家公司打着视频内置广告的主意。

游戏内置广告的新做法层出不穷:曾在6周内下载量突破3000万次的《Draw Something》将Nike、KFC等品牌商标、品牌名称划入绘画范畴,让人们无意识地描绘出对该品牌形象的理解;也有游戏可以通过看广告来提升积分、获取道具;还有在游戏通关时奉上某品牌打折券等。

展示方面的微创新

案例:ClarityRay,GoldSpot Media

以色列公司ClarityRay推出的插件可以屏蔽广告,广告商使用ClarityRay后,装了广告屏蔽插件的网民访问网站时ClarityRay会“屏蔽”广告屏蔽插件,网民依然会看到广告,如果网民付费给ClarityRay,则能够彻底屏蔽广告。

美国公司GoldSpot Media可以识别出手机用户的使用环境,如果在付费的3G网络上网,广告内容显示为单一的横幅广告;如果在免费的Wifi上网,在横幅广告上会加载自动播放的视频广告,力求既增加广告收视率又不浪费用户流量。

互联网与学习革命 篇7

具体到互联网+教育,表现为智慧系统向教育领域的跨界渗透,呈现出这场教育变革所具有的数字化、系统性、规模化、个性化、开放性、普惠性、快捷性、融通性、渗透性等关键特征,尤其是随之出现的智慧学习、智慧课堂、智慧学校、智慧教育、MOOC、翻转课堂、微课等全新的教育供给方式,全面呼唤着近代以来人类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管理、教学内容、教育方式和教学技术、教学手段的全民深入变革与加快完善,必将最终根治捆饶我们多年的教育痼疾。

第一,“互联网+教育”将最终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当前教育不公平更多的反映在教育质量的不公平,好学校跟差学校、城市跟农村、重点学校跟非重点学校之间差别极大。其中最关键是教师问题,好的教师大都集中在城市里,特别是城市的重点中学里。这种情况不但在中国,在全世界都普遍存在,不仅在发展中国家如此,发达国家也同样存在。原始的教育方式根本无法解决好这个问题,但是现在互联网将其变为可能,把最好老师的课程通过网络直接传播到最贫困地区去。

其次,“互联网+教育”将解决高校人才教育脱节的问题。

中国的人才培养体系长期与社会需要脱节,导致大学生过剩。企业不是不需要人才,是找不着适合的人,因为培养的手段与需求存在巨大的偏差。现在选择在线教育的方式,请优秀企业里的人才给学生上课培训,由企业提供大量实用前沿的课程,人才培养会更科学,更符合社会需要。

最后,“互联网+教育”将承担终身教育的大任。

在线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比校园内的教育等更好的承接终身教育的责任。在线教育模式因其本身具备的自主选择性和灵活性,价格低廉、学习高效。能够让大众在校园教育之外以一种“补课”的形式选择自身感兴趣的知识进行学习。

互联网与学习革命 篇8

开本:32开

定价:39.00元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4957-3

慕课 (MOOC) 就是一种大规模在线教育, 但是, 它和传统在线教育的区别是什么, 为什么受追捧, 特点是什么?慕课对小学、中学、大学和职教有哪些影响?它能否真的实现教育公平?对于无法回避教育问题的每个人来说, 我们将从慕课中得到什么?具体的实践中, 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又能够做些什么?这些就是本书探讨的问题。它将通过大量国内外的实践案例, 告诉读者慕课的发展历史和趋势, 中国该如何应对, 以及慕课的商业模式有哪些、如何赚钱等。这是国内一本关于全方面了解慕课的专业著作, 全面阐述慕课理念与中国实践。林毅夫、俞敏洪、徐小平、王强作序推荐。

精彩书摘

互联网时代的营销革命 篇9

互联网营销,这个本身就模糊不清的概念眼下正在成为一个热门。金融危机之下,以前单纯做外贸的诸多制造商开始借助互联网来拓展他们的国内市场。B2C的迅速崛起,阿里巴巴国内交易产品以及百度付费搜索产品的热销,无一不显示出此种端倪。

同时,国内电子商务公司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网,也推出被称之为“大淘宝”的新战略,开始试水线下销售。传统业务已被打破,一方面,淘宝积极拓展线下渠道;另一方面,制造商也积极开拓互联网上的销售渠道。这两个看起来矛盾的方向其实有着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一场新的营销革命,无论对于传统的传播方式和销售方式抑或品牌塑造方式而言,都是革命性的一步。

大淘宝战略的企图心

淘宝开始建设实体店铺,这听上去似乎是件相当奇怪的事情。无论是淘宝品牌授权的实体店铺“淘1站”还是他们自建的“淘宝城”,事实上,这些都是马云推动淘宝完成零售渠道霸权地位的重要步骤。

很难推测马云的这种战略构思始于何时,但从马云一直以来都喜欢拿淘宝的营业额和沃尔玛作比较这点不难看出,淘宝似乎并没有把eba y视为真正的竞争对手,淘宝无论在战略能力还是创新能力上,都要远超过ebay。ebay对淘宝商城的评价是“会增加成本”。

这种看待问题的区别在于是否把自己看成“互联网企业”。毫无疑问,ebay是想当然这样认为的,但淘宝似乎已经看到了C2C更远的远景,C2C渠道已经是企业重要的销售渠道之一,而未来,几乎可以断定它将成为主流销售渠道。但也许C2C都不是一个非常恰当的词语。事实上,淘宝网从第一天起就是一个B2C和C2C混合的模式,似乎用“互联网零售渠道”来定义更为恰当。

以下是对大淘宝战略实施阶段的一些分析:

大淘宝战略可能规划阶段(见图1) :

第一阶段:

阿里妈妈并入淘宝运作,启动大淘宝战略。

在“买家、卖家、金融、支付、物流、搜索、营销”六个因素中,物流因素借助与物流公司合作,对卖家优惠。其他只差一个互联网营销平台,阿里妈妈因此并入淘宝,初步为淘宝站内的产品提供了广告服务平台。(见图2)

第二阶段:

阿里妈妈在互联网广告领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资源。2008年数据显示,阿里妈妈覆盖了约40家网站,日30亿流量,每日覆盖人群8000万,可作为淘宝对外推广的平台。推出“淘宝客”和“淘客商城”,进行口碑营销。

启动淘宝商城。借助淘宝的资源,与企业达成合作,直接进驻淘宝商城,扩大淘宝B2C平台的影响力。并且可为企业另外建立独立的B2C站点,借助淘宝资源进行互联网营销。日本优衣库曲线人华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它绕过许多常规方式的限制,通过淘宝B2C平台迅速切人中国消费市场。

收购phpwind社区软件服务商,将淘宝覆盖到社区电子商务,同时覆盖的还有phpwind本身固定的2000万用户群体。

开放API,吸引外界编程人员为淘宝商家编写服务,促进淘宝平台化的建设。(见图3)

第三阶段:

淘宝输出卖家和品牌(淘1站),建设淘宝城进行实体业务试水。此举的用意有:

·稳住活跃卖家,卖家的信誉,好评,交易额都有严格要求;

·卖家必须工商注册,避免可能出现的税务问题;

·尝试抓住非互联网的消费者,此类消费人群还有数亿,远比互联网用户多;

·提供“淘宝商品目录”的代购服务;

·提供寄售服务,以长尾营销的方式来寻找和普通零售商的差异。

交易流程:卖家向淘宝上传“寄售”商品信息→买家依据目录购买→买家获取订单号→根据约定时间取货。(见图4)

“淘1站”不仅仅为了稳固活跃卖家,更重要的是建设类似于现代零售渠道中“便利店”这样的渠道类型,但它所涵盖的商品目录远超一般的便利店。

第四阶段:

预计淘宝依托发展好的实体店,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覆盖周边社区的零售网络。并可以以实体店建立一定的仓储,提供同城快递服务,将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不可控因素尽可能缩小。当交易量达到一定程度便可以拓展产品线,以前电子商务平台不好经营的大件产品,也可以依托实体进行销售。另外,以现有的技术平台,拓展无线购物和无线支付,最终让淘宝对生活电子商务全面覆盖。这时候,产品预计将覆盖全消费品品类甚至是服务业。

在“大淘宝”战略中,甚至“互联网销售渠道”都是一种低估。淘宝的企图心,实际上是建立一种互联网时代新的购物方式。单从它初期的规划中,我们可以看出,淘宝先期切入的渠道将主要是两种:便利店和大卖场。这两种渠道的客户组成主要是淘宝原有C2C平台的卖家和B2C平台淘宝商城的卖家。这种战略的实质是为强大的中国制造找寻一条新的国内市场营销的途径。淘宝已是一个千亿级的零售平台,上万亿对它而言也并不难。果真如此,万亿以上的规模就将至少覆盖几十万家的中小企业和个人创业者。

互联网渠道所具有一家独大的特性,这点在B2B领域就可以看到明显的端倪(阿里巴巴在B2B市场占有63.51%的份额,差不多是第2名环球资源的9倍)。作为同一集团的淘宝显然明了这种市场特性,这也是淘宝在中国网上零售市场已经居于第一之后依然拼命做大自己的一个原因。淘宝也比别的网站更明了C2C的趋势乃是B2C平台,而淘宝的战略,说到底就是对接阿里巴巴,做销售渠道和零售市场的老大,无论这个零售市场是对于互联网销售渠道还是现代零售渠道而言。

如果说中国制造是B(代表着制造商),那么,淘宝就是另外一个B(代表着渠道商和零售商),而中国国内市场(甚至未来也将包括全球市场)就是c(代表着极为广阔的消费者)。

但是,在这个庞大构思的背后,淘宝唯一不可能囊括进的就是强势“品牌商”。无论是淘宝还是阿里巴巴,它们只能在市场营销中扮演渠道商和零售商的角色,无论在什么年代,强势品牌都不是渠道商和零售商所能控制的。

PPG、凡客诚品、LA MIU(兰缪)、Masa Maso(玛萨玛索)这些,与淘宝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自有品牌,自建渠道。这些品牌也完全可能与淘宝合作,但淘宝的销售渠道从来都不是他们的主流。自建品牌,自建网上销售渠道虽然费用高昂,但它的好处在于可以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品牌商不可能完全依靠淘宝,就像他们不会把自己所有的产品都只放在沃尔玛卖是一个道理。虽然淘宝有能力做类似PPG、

凡客诚品这样的网站,但它肯定不可能在每个细分市场都成为专家。

所以,未来互联网零售渠道的趋势应该很清楚了。首先是淘宝这样的零售平台,它主要为中小制造商服务,以商品丰富、价格低廉和便捷取胜。其次是现在不断在兴起的B2C市场,这种市场的趋势也有两种:第一种是品牌商,他们自建品牌,自建网站,自建销售渠道,他们之前的很多品牌营销经验都将对互联网零售渠道的拓展多有帮助。它们显著的特点是细分市场的B2c领导者。第二种是品类零售商,这种早期的模式是当当和卓越,京东商城、新蛋网则比它们显得更为专业,他们专注于诸如家电、消费类电子等一些狭小的领域。它们同样属于细分市场。

建还是不建线下渠道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追问互联网的实质。尽管至今为止仍缺乏明确而权威的定义,不过有一点可以确认:互联网是一种媒体。但互联网具有以前所有媒体都不具有的交互和开放的特性。因此,仅仅以“互联网企业”来定义一个企业,是相当匠气的。互联网只是一种媒体和一种手段,企业依靠这种媒体与否,依靠多少,都取决于这个企业的战略,互联网只是为这个战略所服务的一种途径和手段。

如果我们明白了这点,那么,似乎也可以对互联网的使用成本有重新的认识。实际上,对互联网能降低成本这个概念本身也存在严重的误读。互联网本身的确是低成本的,但使用互联网或者通过互联网销售产品、让大家知晓自己的品牌,并不取决于互联网本身,而是取决于市场。

淘宝将把触角深入到线下零售渠道,其本质在于它的战略乃是要成为中国(或许远景更是世界)第一零售平台。这个平台由互联网孕育,但并不局限于互联网,它是在中国制造商和世界消费者之间搭建桥梁。凡客诚品们的战略,则是通过互联网塑造一个产品品牌,显然,它源于互联网,但也不应该只局限于互联网。互联网本身虽然已经具有强大的功能,而且随着3G的发展,和手机结合之后也将具有更强的移动性。但无论互联网如何发展,它都不可能取代营销的所有要素。

所以,所谓的“线下发展”,都只是这些公司市场营销战略中的一部分,它和这家公司是不是“互联网公司”并没有太大关系。而是我们需要更清醒地看到一个在互联网影响下的零售渠道的未来。

淘宝在未来的角色,将更像是沃尔玛、家乐福、苏宁、国美、百安居这些零售企业现今所扮演的角色的总和。从供应商这个层面看,淘宝比现在的零售企业具有更强大的采购资源,但在模式上将不再是零售企业那种主要依托于大型制造商,而是无数小供应商所构成的“长尾”模式。这是互联网使淘宝所具有的独特之处。所以,淘宝的真正未来就是新型的垄断性零售商。果若如此,线下开店对淘宝而言便是十分顺理成章的策略。藉由互联网,淘宝的不同类型的店都将具有更强的黏度,这种店的运营效率也必然比现在单靠人流量的零售店要强上很多倍。

而凡客诚品们所选择的路径,更像是在淘宝这样的零售平台上衍生的枝蔓。淘宝不可能完全覆盖所有的细分市场,这正是凡客诚品们存在的理由。他们赖以生存的能力则是品牌和专业。如果说淘宝将取代现在的批发市场和大卖场的话,那么,凡客诚品们所将取代的,将是现在的专卖店。他们颠覆专卖店的手法和淘宝颠覆现代零售渠道的手法如出一辙,都是利用互联网的长尾特征,以现阶段技术操作技巧较高和推广成本较低的特点,覆盖了传统企业原本难以覆盖的用户群体,借此突破了常规模式的桎梏。专业B2C市场的下一步将是发展线下专卖店,而把自己发展成为一个订单提供商,线下的送货、物流工作将由它们的专卖店去完成,品牌商则专注于品牌的建设和网站的运营。

忘掉互联网,致力新型的营销

所以,电子商务市场的真正趋势在于“忘掉互联网”,或者说,让互联网回归于媒体的本质。而我们需要研究的,则是在新媒体产生之下,在消费者接受信息的渠道作出改变的情况下,一个企业所应该作出的改变。即便是以往的“互联网”公司,也是如此。

在互联网技术尚是少数人掌握的“高新技术”的时候,称呼自己为“互联网”公司也许没错,因为企业的很多商业行为可以利用高技术壁垒作为保障,但这种壁垒的打破几乎是必然的,同时也说明,技术历来都只是商业创新的必要条件,更重要的则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商业模式固然要依靠技术,但最重要的,它必须面对消费者市场,它也必须来源于市场。淘宝和凡客诚品们在商业模式和零售渠道上的创新,本质也并非是技术,而是顺应消费者购买习惯的改变。这也是成为伟大公司所必须具有的经营理念。

忘掉互联网,因为互联网的未来无所不在。未来也不会有所谓的“互联网企业”,因为所有的企业都将利用互联网来工作,虽然营销的基本要素并不会就此改变。

上一篇: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下一篇:社会化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