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对农业的作用

2024-10-02

水对农业的作用(共10篇)

水对农业的作用 篇1

水对农业的作用

一、我国水资源形势及其对农业、生态的影响

我国是水旱灾害十分频繁的国家。随着人口迅速增长,经济高速发展,我国水资源面临的洪涝灾害、干旱缺水和水环境恶化问题日趋严峻,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1.洪涝灾害频繁。20世纪90年代有六年发生大水,直接经济损失逾万亿元。1998年大水还记忆犹新,2003年淮河又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流域性大洪水,黄河支流渭河和长江支流汉江也出现多年不遇的秋汛。据初步统计,2003年全国30个省(区、市)洪涝灾害受灾人口2.27亿人,因灾死亡1356人,直接经济损失1278亿元。

2.干旱缺水严重。我国有4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缺水地区,其中黄、淮、海及西北内陆等严重缺水区占35%。全国还有200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问题亟待解决。全国正常年份缺水量近400亿立方米,668座城市有400多座缺水,其中108座严重缺水,1.6亿多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受到影响。由于缺水,不得不大量超采地下水。全国地下水超采区上世纪80年代初为56个,90年代末发展到164个,面积达18万平方公里,累计超采量逾1000亿立方米。1999年以来我国北方地区连年大旱,2003年春夏两季,北方大部和西南、江南、华南地区先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全国共有2694万城乡人口、1665万头大牲畜发生饮水困难,因旱损失粮食3080万吨、经济作物损失346亿元,粮食损失高于90年代以来平均水平。

3.水污染加剧。全国废污水排放量由1980年的315亿吨增加到2002年的631亿吨。流经城市的河段64%为Ⅳ、Ⅴ类或劣Ⅴ类水。50%的城市地下水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118座大城市中约98%的浅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4.水土流失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km2,超过国土面积的1/3,每年流失土壤50亿吨、损失耕地100多万亩,损失有机质4000多万吨,相当于全国所有小化肥厂的产量。每年因水土流失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400多亿元。据民盟四川省委的调查:我国水土流失造成的荒漠化速度出现了令人吃惊的加速趋势,90年代达到每年246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干旱缺水、水污染和水土流失使得我国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北方“有河皆干,有水皆污”,南方河流、湖泊污染加剧,每年水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GDP的3.1%。水土流失造成土地荒漠化扩大,沙尘暴加剧。地下水严重超采在一些地方形成地面沉降、裂缝、海水入侵、水质恶化等地质灾害,西北内陆一些地区因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荒漠化及沙化面积不断扩大。

水对农业的作用 篇2

在混凝土生产过程中, 水既是反应物, 又是反应介质, 所以, 恰当的用水量及用水方法对于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 水在水泥硬化浆体中的存在形式

水泥加水拌和成浆体, 起初具有可塑性和流动性, 随着水化反应的不断进行, 浆体逐渐失去流动能力, 转变为具有一定强度的固体, 即水泥发生凝结和硬化。水化是水泥产生凝结硬化的前提, 而凝结硬化则是水泥水化的结果。水泥硬化浆体是一非均质的多相体系, 由各种水化产物与残存熟料所构成的固相以及存在于孔隙中的水和空气组成, 是固-液-气三相多孔体, 水在其中既参与反应, 又是反应介质。

1.1 水在水泥硬化浆体中的3种基本类型

(1) 结晶水。又称化学结合水, 根据其结合力的强弱, 可分为强结晶水和弱结晶水两种。强结晶水又称晶体配位水, 以OH-离子状态存在, 并占有晶格上的固定位置, 与其他元素有确定的质量比, 结合力强, 只有在较高温度下晶格破坏时才能将其脱去, 例如在Ca (OH) 2中就是以OH-离子形式存在的强结晶水。

弱结晶水则是以中性水分子H2O形式存在的水, 在晶格中也占据固定位置, 由氢键和晶格上质点的剩余键相结合, 但不如强结晶水牢固。其脱水温度不高, 在100℃以上即可脱去, 而且也不会导致晶格的破坏。当晶体为层状结构时, 此种水分子常存在于层状结构之间, 此时又称层间水, 层间水在矿物中的含量不定, 随外界温度、湿度而变。当温度升高、湿度降低时, 会使部分层间水脱出, 使相邻层之间的距离减小, 从而引起某些物理性质的变化。

(2) 吸附水。以中性水分子的形式存在, 不参与组成水化物的晶体结构, 而是在吸附效应或毛细管力的作用下被机械地吸附于固相粒子表面或孔隙之中, 故可按其所处的位置分为凝胶水和毛细孔水两种。

凝胶水包括凝胶微孔内所含水分及胶粒表面吸附的水分, 由于受凝胶表面的强烈吸附而高度定向, 结合强弱可能有相当差别, 脱水温度有较大的范围。

毛细孔水仅受到毛细管力的作用, 结合力较弱, 脱水温度也较低, 在数量上取决于毛细孔的数量级。

(3) 自由水。又称游离水, 存在于粗大孔隙内, 与一般的水的性质相同。

1.2 水泥硬化浆体中的水的测定

上述水泥硬化浆体中不同形式的水很难定量测定。因此, 从实用的角度出发, 常将硬化浆体中的水分为蒸发水和非蒸发水两类。

蒸发水是指在规定的基准条件下能除去的水, 而剩余的水则为非蒸发水。在该种试验条件下, 可将所有的吸附水及自由水除去, 只剩下结晶水。而蒸发水与非蒸发水的数量在相当程度上受到干燥方法的影响, 在较为强烈的干燥条件下, 蒸发水的数量会增加, 而非蒸发水则相应减少, 不过在毛细孔水、凝胶水脱出的同时, 硫铝酸钙、六方晶系的水化铝酸钙以及C-S-H等会失去结合不牢的部分结晶水。

有试验表明, 蒸发水的体积可概略地作为浆体内孔隙体积的量度, 蒸发水含量越高, 则在一定的干燥条件下出现的毛细孔隙就越多, 由于水泥在完全水化后有一个确定的非蒸发水量, 因此, 不同龄期实测的非蒸发水量可作为水泥水化程度的一个表征值。

2 水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影响强度的因素相当复杂, 单从化学键的角度来看, 强度就与单位体积内键的数目、键的强度以及水化产物颗粒本身的强度等因素有关, 单位体积内键的数量则受到水化产物的聚集情况以及颗粒尺寸和形状等条件所控制, 而水化产物的多少又取决于水化程度和浆体孔隙度的大小。同时, 孔的存在还会引起应力集中现象, 其影响程度又随孔的形状和尺寸而变, 在依靠范德华力相互键合的场合情况也基本相同。颗粒的比表面积和吸附水的数量所起的作用很大。影响浆体强度的因素涉及到很多方面, 而且有些还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在水泥一定的情况下, 水灰比和水化程度对强度起着决定性作用。

水泥浆体的水灰比通常超过水泥充分水化所需的水量很多, 水灰比越大, 浆体内产生的毛细孔隙越多;另一方面, 随着水化程度的提高, 凝胶体积不断增加, 毛细孔隙率相应减少。鉴于C-S-H凝胶对水泥浆体性能的重要作用, 硬化水泥浆体可以粗略地看作是由凝胶构成的多孔固体物质与毛细孔所组成。

硬化水泥浆体的强度 (S) 与毛细孔隙 (P) 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可用 (1) 式来表示:

式中:S0———毛细孔隙率为零时的浆体强度;

b———试验常数, 根据水泥种类、龄期等而定。

在水化程度相同的条件下, 水灰比与强度也有很好的线性关系:

还有的研究是将孔隙率和水灰比一起作为强度的函数:

式中:P0———初始孔隙率, 即水化程度为0%时的总孔隙率;

Pt———测试时浆体的总孔隙率。

鲍维斯曾提出了“胶空比”理论。所谓“胶空比”是指凝胶固相在浆体总体积中所占的比例, 也就是凝胶体填充浆体内原有孔隙的程度。

根据大量的试验结果, 水泥浆体的强度 (S) 与胶空比 (X) 之间又有如下关系:

式中:S0———毛细孔隙率为零时的浆体强度;

n———试验常数, 与水泥种类以及试验条件有关, 波动于2.6~3.0之间。

3 试验

为了考察水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进行了混凝土试配。试配配合比及结果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 混凝土强度随着用水量的增加而降低。在用水量增加≯15%的范围内, 用水量每增加10%, 强度将降低20%左右;当用水量增加>15%时, 强度降低幅度与用水量增幅基本一致, 均在20%以上。

在水泥浆中, 水泥水化时需要的结合水为水泥用量的20%~25%, 为了满足施工时的流动性, 需多加40%~75%的水, 这些多余的游离水在水泥硬化时逐渐蒸发, 在混凝土中留下许多微小的孔洞, 水灰比越大, 浆体内产生的毛细孔隙越多, 因而使混凝土实心度差, 抗压强度降低。

4 几点建议

(1) 在满足强度和其他性能要求的前提下, 应采用最小的水泥用量和最小的水灰比。

(2) 在混凝土生产中, 在满足水泥充分水化的前提下, 应选用最小的用水量, 而满足其他性能 (如泵送等) 可采用掺外加剂的办法, 这在商品混凝土生产中已得到了广泛应用。

小分子水对高血脂的作用 篇3

之后,以磁水器串连处理水,让高脂血症患者提水回家饮用,率先成功地治疗高脂血症86例,取得良好效果。但患者只能饮用生冷的水,水不能再烧开,因为烧煮时水热对流,水分子团对撞多,会重新缔合成天然的大分子簇团而失效。人们期盼能有方便的家用公用器具,处理后喝到热的疗效好的小分子水。

1990年初,我院开始研究和设计试制家庭医用磁处理器具,经过广西分析测试中心进行物理检测对比、优选,设计成可以开水的小分子团离子水瓶。产品于1994年8月经医学专家鉴定和国家机构批准后上市,1999年6月获中国发明专利权。

喝小分子水能降血脂的机理,是因饮用后人体多种酶的活性增加,改善了生物化学作用,分解血脂好,所以空腹饮用见效快。有的人饭后饮用觉得容易饿,说它“刮”油。由于饮用后代谢能力提高,不少用户反映能减肥。

为什么这样?因为人动脉中脂质沉积、粥样斑块的主要成分是胆固醇。饮用小分子水后,血中HDL提高,不断地把动脉壁上胆固醇沉积抓下来,所以饮用较短时间降低较少或略有提高,长期饮用会不断降低,远期效果好。高脂血症患者应注意合理膳食,晚餐少吃肉食、主食,避免摄入多余的热量,长期坚持先饥而食的原则,进餐前应有饥饿感5~10分钟,喝小分子水降血脂的效果就会较快较好。

产品经过广大患者使用的市场检验,充分说明喝小分子水降脂降压效果好,降血粘度效果好,尤其降甘油三脂快,而降总胆固醇较慢。据观察,患者饮用4个月,胆固醇由6.7±1.6毫摩尔每升,下降为5.2±0.8毫摩尔每升。

高血脂是一种代谢病,是由于人从食物摄取的营养长期供过于求形成的。高血脂造就了心脑动脉粥样硬化,它是冠心病的主要发病因素。人们普遍温饱有余,饮食不节,缺少运动,产生了许多高脂血症。造成越来越多的冠心病和脑中风,直接损害了健康,影响了生活和生命质量,缩短了人们应有的自然寿命。

饮用富含小分子团的离子水这一物理疗法,无毒无副作用,是一理想的非药物疗法。

分析外排水对植物的影响论文 篇4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设备

①供试污水样本:焦化厂AA/O处理Ll设施的混凝沉淀池中的水(外排水)[’从河水;②供试水生植物:水葫芦、浮萍。陆生植物:小白菜、萝卜、月季、玉米;③盆栽土壤:较贫瘩含氮少的黄土。

1.2实脸方法

具体实验方法如下:

1.2.1外排水的生态调查

调查外排水流人小河沟后引起的生态变化情况,评估外排水的污染情况和寻找耐污植物。

1.2.2水生植物栽培实验

将外排水和河水按一定比例混合、分组,放人相同数量的水葫芦、浮萍,模拟自然环境进行静态养殖实验,记录水生植物的生长、生存状况和水质变化[21。

1.2.3陆生植物盆栽实验

按植物需水、豁肥规律和常规方法进行盆栽管理。通过浇外排水和浇河水的对照,观察记录生长状况、生长量、叶色等方面的情况。记录陆生植物生长发育数据和土壤情况〔2】。

1.2.4自然条件下大田实验

选相同土地分成两半,栽种相同的植物,实验组浇外排水、对照组浇河水,观察植物生长发育情况〔2〕。

2调查与实验

2.1污水成分

查阅焦化厂车间污水的检测数据、化验实验水样,得到数据(表1。焦化厂污水经A灯O处理净化的过程中,添加了磷酸盐,好氧池中浓度150m『L,因此外排水中还含有较多的磷。分析数据得出:污水经A拟O处理后,氨氮和COD严重超标,氮氮平均超标22倍、CODcr平均超标2倍。各种污染物含量都高于V类水标准,按规定V类水只能用于城市景观和农业灌溉。据报道,90%以上的焦化厂污水处理后的CODcr、氨氮无法达标川。

2.2生态调查

流淌外排水的小河沟水质浑浊、没看到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河中小丘和河边有茂盛的草本植物和灌木丛。外排水流人涟水河后、在人口下流河段水生植物变得特别茂盛。小河沟的情况表明外排水对水生生物有害。外排水进人涟水河后,由午外排水被大量稀释,没有出现严重的毒性,但高浓度的氨和COD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2.3水生植物栽培实验

具体实验安排是A组:外排水;B组:外排水l:2河水;C组:外排水1:5河水;D组:河水作为对照组。取相同容量的A、B、C、D四种溶液,放人相同数量的水葫芦和浮萍、在自然光照和温度条件下培养,记录数据如表2。外排水中的水葫芦首先在成熟叶边缘出现褪绿脱水、内卷,然后逐渐往叶中央发展;最后水葫芦脱水姜焉、植物下沉枯死。根出现症状较叶晚、表现为生长受阻、根尖受损、变黑腐烂。水葫芦和浮萍是抗污染能力强、对有机污染物、酚、氛和氮磷有较强净化作用的水生植物,但将处理后的焦化厂污水释稀5倍后实验水葫芦和浮萍仍不能生存,说明处理后的焦化厂外排水对水生植物有较大的危害性。

2.4陆生植物灌说实脸具体实验如下:

2.4.1小白莱、萝卜的栽培实验

将相同的小白菜、萝卜苗分别栽培,成活后开始实验。考虑到外排水有一定的危害,参考了水葫芦实验确定外排水浓度和实验分组。A组:外排水;B组:外排水1:3河水;c组:外排水1:6河水;D组:河水为对照组。从第一次浇灌后开始记录时间和试验现象,实验数据如表3、表4。从表3、表4数据中可以看出:外排水对小白菜、萝卜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与对照组相比、萝卜质量提高了3倍、结果数提高了4倍;对照组叶片发黄、出现明显的缺氮症状,说明外排水能起到了提供氮肥的作用。没出现的中毒症状;说明外排的污水可以用于浇灌,土壤和植物对外排水有一定的净化作用。

2.4.2月季的栽培实验

实验组浇外排水;对照组浇河水,每组4珠。记录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组内差异不显着、组间差异显着,数据如表5。数据说明外排水能够促进月季枝叶的生长、促进开花结果,对月季的生长发育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2.4.3玉米的田间灌溉试验

实验组浇外排水、对照组浇河水。测量数据如表6。对实验组内数据和对照组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组内差异不显着、组间差异达到极显着,说明外排水对玉米生长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

3分析与讨论

3.1陆生植物和土壤时外排水的净化

土壤对抓化物有很强的净化能力,进入土壤的`氰化物,一部分被植物吸收,在植物体内被同化或氧化分解;另一部分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可以被转化为碳酸盐、氨和甲酸盐。低浓度含氰工业污水长期进行污水灌溉的地区,土壤中的氰含量几乎没有积累。土壤中大量酚细菌分解污水中的酚,酚细菌最大耐酚量为0.05%,而外排水中的酚只有0.00003%,因此酚不会在土壤中积累[z1(表1)。NH:一N超灌溉水标准、COD接近标准、其他符合中国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土壤中有大量微生物及适宜的条件,有机污染物(COD和油)被微生物快速分解f3〕;外排水中的氨部分被植物吸收、部分被硝化、反硝化细菌变为氮气,所以适量外排水能被净化、不会在土壤中积累,不会对土壤造成危害。

3.2酚、氛在植物体内的残留问题

酚、氛对植物危害的浓度都是50mg/L[‘〕,外排水酚氛浓度为0.3m酬L左右,不会危害植物。酚进入植物体以后,大部分参加糖代谢,与糖结合成酚糖昔,对植物无毒,贮存于细胞内;另一部分呈游离酚,会被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氧化分解,变成CO:、HZO和其他无毒化合物,解除其毒性。农业生产实践上也能证明,植物吸收酚后5一7d后即可全部被分解掉。氛化物在植物体内能分解转变为营养物质。因此,酚、佩不会在植物体内残留和富集。

3.3外排水的肥效问题

外排水中含氨氮200-500mg/L,磷40一loomg/L,还有一些有机物被分解后放出的肥分。主要为植物提供氮,生产中氨水使用的含氮量控制在0.54%以下,外排水含氮在0.02%一0.05%,可直接使用污水处理后的外排水灌溉。

3.4外排水使用童的问题

按试验情况和理论分析,外排水可用于早作灌溉。焦化厂外排水中至今没有发现的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对土壤和农产品安全没有危害,为安全起见、建议先用于绿化植物的浇灌。由于外排水NH3一N含量高于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因此浇灌外排水以多少为适应,要综合考虑土壤肥力、植物种类和需肥、需水的规律。

4结论与应用

水对农业的作用 篇5

本文对考虑不流动水影响下的溶质运移模型、可动-不动区溶质运移模型、考虑吸附与降解作用的不流动水溶质运移模型进行了综述.指出对不流动水的研究已从盲端水扩展到内聚体间不动的水和远离流动区的水.其中,用可动-不动区模型可解释溶质运移中穿透曲线不对称的.现象;用压力圆盘渗透仪可直接测量不动区的含水量,使上述模型易于操作.并指出今后不流动水研究的方向应为不流动水分类的完善、不流动水对包气带水流的影响研究、参数的不确定性和尺度效应研究.

作 者:王丽 王金生 杨志峰 王志明 作者单位:王丽,王金生,杨志峰(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水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

王志明(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山西,太原,030006)

水对农业的作用 篇6

关键词:农业;科技进步;发展;农业经济

在科学进步发展的今天,农业科技已经完全的渗透到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在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缓解农业生产环境压力和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业科技的进步已经成为现在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和有着决定性的因素。

1我国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从过去的几十年到现在,我国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是很让人震惊的,我国从最初的温饱难以维持慢慢发展到人工杂交的技术研究成功,干旱地区的人工降雨,大区域的飞机喷洒农药,这些耕作方式大家都已经习以为常,耕种方式也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从最初的人力和利用牲畜来劳作,发展到半机械化农业,发展到现在部分区域实现全机械化农业,这些进步全部都离不开农业科技的进步和研究发展,可以说农业科技的进步可以直接影响到我国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我国劳动农民的生活水平。

2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的制约因素

钾肥在园林、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篇7

种植的园林苗木或农作物都离不开肥料,但是不同的元素肥在生长中起到不同的作用,以下是钾肥在园林、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钾肥:用于园林、农业生产,它对农作物的主要作用是平衡氮、磷和其它营养元素,可促进植物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形成,调节植物的功能作用以达到发展根系,强壮枝干,提高抗旱和抗寒能力。

钾肥还可改善作物的质量,使作物增产,结合土壤、气候条件和作物种类,按比例施用氮、磷、钾肥,对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产量是非常重要的。

注意事项:氯化钾为中性、生理酸性的速溶性肥料,不宜在对氯敏感的作物和盐碱土上施用,如烟草、甜菜、甘蔗、马铃薯和葡萄。可作基肥和追肥,但不能作种肥(氯离子会影响种子的发芽和幼苗生长)。

其中硫酸钾为中性、生理酸性的速溶性肥料,适用于各种作物,可用作基肥(深施覆土)、追肥(以集中条施和穴施为好),可用作种肥和叶面喷施(浓度为2-3%)。

水对农业的作用 篇8

现以山东寿光农业产业化为例,对此作以研究。

一、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分析

(一)经营业绩

2012年我国粮食产量达58957万吨,实现历史罕见的“九连增”。同时在示范园区建设中,我国以实现农民提高收入为中心目标,重点发展和优先安排商品率高、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广阔的特色农产品及其基地建设,提升规模化发展层次与水平,农业规模经营已初步显现,为延伸产业链经营、扩大产品增值空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所取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数量迅速增加,组织类型呈现出多样化。2011年调查显示,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经发展到15.6万多个。在全国各种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中,龙头企业带动型占52%,中介组织带动型占28%,专业市场带动型占9%,其他类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约占11%。

第二,产业分布和农民经济组织发展迅速,但地域发展不平衡,从发达地区到欠发达地区呈“数量递减、质量降级”趋势。据分析,80%的产业化经营组织所从事的是市场开放较早和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产业、产品。但是不同区域之间的组织化程度有差异,发达地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明显多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发达地区的组织化程度明显高于欠发达地区。

第三,利益联结形式多样,与农民利益联结越来越紧密。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联结有多种形式。包括合同契约联结、合作制联结、股份合作制联结与合作制和股份制相结合联结。同过去相比,合同制比重基本保持稳定,合作制和股份合作制等紧密联结方式有所上升,这表明产业化经营组织和农户的利益关系越来越紧密了。

第四,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基础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目前我国主要农产品和其他农产品产量都有了较大的提升,实现了其供求的基本平衡。同时我国农业的基础条件和支撑体系得到极大改善和提高。如2011年我国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农村土地整治,极大地改善了农业基础条件。

(二)主要组织形式

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主要组织形式有四种:

第一种是“龙头企业+农户”型。龙头企业外联市场、下联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这是我国出现较早也是目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方式。这种组织模式可以利用龙头企业的拉力迅速扩大产业规模和农场基地规模,发挥规模优势。不足之处是农户过分依赖龙头企业的拉力,而企业又是以追求价值最大化为目的的,因此难以保证龙头企业在任何时刻都能为农户的利益着想。

第二种是“市场+农户”型。以批发市场为纽带连接广大农户,带动主导产业的发展,实行产销一条龙。

该模式的优势是广大农户可以直接通过市场解决农产品的“卖难”问题,同时也提供了农户与市场主体直接谈判的机会。然而,农户由于能直接面对市场,很多时候会选择直接将农产品销售,这不利于农户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容易造成农户之间联系松散甚至相互角逐,面对市场的竞争难以形成强有力的合力。

第三种是“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型。农民组成的合作经济组织以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通过入股企业或者与企业合作经营的方式共同来进行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与销售等工作。这是相对先进的一种农业组织模式,其优势是加强了农户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同时,由于合作社既拥有生产基地的支持、农产品的供应,又具备企业的营销与市场开发的能力,其市场竞争力更加强大。不过这种横向一体化的联合还是松散型的,结合体的利益不一致会导致各方出现分歧或者决策不明等情况。

第四种是“企业+中介组织+农户”型。以农业中介组织为依托,企业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服务、运销各环节与农户形成普遍联系的网状关系。这种模式可以实现生产要素大跨度优化组合,有助于建立将生产、加工、销售连接成一体化经营的产业集团。但这种模式固有的缺陷是一旦中介组织这个桥梁出现了问题,企业的产业链将会断裂,从而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转。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现在主要存在的四种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都有其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优势,也都有自身机制的缺陷。

(三)主要存在问题

1、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市场意识淡薄

目前,规模大、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强、辐射范围广、带动能力强的大龙头企业数量还是较少,对农产品初加工多、精深加工少、产品附加值低,有重要影响的名、特、优产品更少。现在全国有各类龙头企业11万余家,销售收入突破5.7万亿元,从业人员近3000万人,不但相对数量依然较少,而且规模距国外农业的巨头企业还有较大的差距。此外,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往往是根据当地的农业资源去生产、加工、销售农产品,没有注意到外部市场的需求。龙头企业容易受传统行政区域划分条块分割的影响,缺乏全国统一的大市场观念,企业的人才、资金等各种生产要素难以进行自由流动和优化组合。

2、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程度低

强有力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缺失,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中至关重要的瓶颈问题之一。截至2012年3月底,全国范围内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合作社已有55.23万家,入社农户达4300万户,约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7.2%,普及程度依然较低。这些分散众多的农户很多时候直接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农户权益受损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不但给他们带来了经济上的损失,还造成了精神上的伤害。

3、农业基地建设依然“小、散、低、弱”

我国农业基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产业化基地布局没有达到区域化,尚未建立与资源特征相适应的区域经济格局;基地建设经营的集约化程度不够,导致基地建设与发展规模经营结合不充分;基地建设科技含量不高,名、特、优产品占农产品总量中的份额偏低。目前我国中低产田约占2/3,50%的耕地处在水资源紧缺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所占比例只有50%,约1/3的耕地位于易受洪水威胁的地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我国机械化作业水平不高,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刚过50%,其中水稻机械栽插比重为20%,玉米机收比重为25%,油菜机播、机收比重仅有10%左右。

4、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尚不完善

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制度缺乏有效约束,运作管理不规范,服务功能不够强,导致入会入社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比例偏低。这种利益联结分配机制不完善,不仅直接导致龙头企业的加工、运销环节不能自觉地扶持生产,不能自觉地为生产环节提供资金、技术等各项服务,不能自觉地让利于农户,而且导致龙头企业与农户双方不能普遍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助协作、联动发展的关系。

5、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滞后,科技贡献率低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滞后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同时,我国农业存在的一个很大问题是科技贡献率低,使得我国农业投入产出比远低于发达国家,不利于实现我国提高产出效率的目标。例如,我国201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2%(2011年为53.5%),商品种子供应率达到63%;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5.1亿亩,仅占总量的12%;绿色防控面积4.2亿亩,仅占总量的10%;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9.2亿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

二、山东寿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成功经验

山东寿光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过几十年的经营发展所取得的最有代表性的典型。其通过对生产、流通、加工、品牌等实施全方位整合的手段,将蔬菜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等诸环节,通过各种利益机制和组织形式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从而实现带动整个农业的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其成功之处是:

(一)走“公司+基地+农户”之路,强化整条价值链

在生产经营方面,“山东寿光”依托龙头企业、技术能人、涉农部门等创办农业园区,鼓励农民以技术、资金入股,激活各生产要素、集聚各类资本,大力发展种养加、贸工农、科研开发及观光旅游为一体的集约经营,逐步从“公司+农户”的松散型走向“公司+基地+农户”的农场化,走出了一条“农业农场化、农民职工化、生产基地化、产品标准化”的新路,同时用龙头企业联结和带动农户,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经营模式,实现了企业、园区、基地和农户的整条价值链的价值提升和竞争力增强。

(二)以寿光为中心,建立多种流通渠道和销售网络

在流通方面,“山东寿光”先后投资建立了蔬菜批发市场、蔬菜电子拍卖中心、蔬菜网上交易市场和国家级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这一系列动作使“山东寿光”成为全国重要的蔬菜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产品销售方面,“山东寿光”先后组建了蔬菜产业集团、电子收费结算中心、蔬菜配送中心,配套建设了经营化肥、种子、农膜、农药等生产要素的大型农资市场。现在,寿光蔬菜已经形成了一个涉及陆地、海上和航空的立体化的运输网络。

(三)外包非核心业务,节约资源提升核心竞争力

在加工方面,“山东寿光”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大力发展自身核心竞争力业务,瞄准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对蔬菜进行精细加工,提升蔬菜附加值,延长蔬菜价值链,将蔬菜进

行全方位的打造、包装,使蔬菜产业带动提高整个农业产业的市场价值。而把诸如种子、运输等非核心业务外包给专业服务性企业,大大减少了寿光的管理成本。通过整合资源,降低成本,加强联动性,提高了整个农业产业的经营效率。

三、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构建设想

通过对“山东寿光”经验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主要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专业性服务公司、农业基地和农业产业集群等五个要素发挥作用才能实现。这五个要素发挥作用的机理也就构成了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内涵。

(一)以龙头企业为中心,建立全方位的价值链

龙头企业处于我国农业产业价值链构建的中心位置,只有把其上游和下游企业纳入到价值链的体系之中,建立健全多层次、全方位的价值链,才能发挥龙头企业联结市场需求和农业生产的纽带作用。龙头企业将农户提供的农产品(加工原料)经过加工、包装等活动,生产出适合市场需求的商品,然后通过营销活动实现其价值,这就形成了“产工贸”价值增长链,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制衡和不断循环的关系。价值链的构建要围绕龙头企业来选择和联结上下游合作伙伴。龙头企业的上游是农户、农业基地,应该通过合约、股份或产权方式与其建立稳定的经济联结。龙头企业对价值链下游(农产品流通、销售)的选择和利益联结方式主要取决于企业间核心能力的互补性以及与下游企业合作时获得更好的利益。为了增强对农产品流通、销售渠道的控制力,龙头企业可以通过对下游企业控股或者“前向一体化”战略,与下游形成利益风险共担的战略联盟。

(二)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巩固价值链

通过聚集分散的农户组成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从根本上汇聚农户的能量、增强农户的实力,使农户真正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之一。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将农户的技术、土地、农资、劳动力等资源整合起来入股龙头企业或者与龙头企业合资经营,与其成为利益整体,这样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再以逐利为唯一目标,而是追求价值链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从而提高了农户在合作中的地位,对于巩固价值链十分有利。另一方面,政府对农民的扶持可以通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输向分散的农户,减少政府对农户“一对一”扶持的成本,既提高了扶持的持续性和有效性,无形中增强了农户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之间的联系,也有助于巩固价值链。

(三)以专业服务性企业为依托,外包非核心业务,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程度越来越高,农业业务愈发复杂多样,价值链的增值环节变得越来越多,此时龙头企业应将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环节严格控制在企业的内部,而把越来越多的一些非战略性的活动外包给各种专业化的企业或组织。因此,龙头企业要充分发挥农业专业协会、物流配送企业、产品包装企业、科研机构等专业服务组织的作用,外包一部分非核心业务,将节省出来的成本和资源用于企业产品生产、技术创新以及工艺流程和设备的改进上。同时将更多的精力用于企业制度、企业文化等的管理和创新上,努力提升龙头企业内部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拥有更多的优势。

(四)以农业基地建设为基础,提升价值链的质量

农业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也是农产品的产出地,决定了农产品的优质、高效、生态、科技

含量等品质,从而影响到龙头企业农产品最终的价值和市场竞争力,影响到整个农业产业价值链的质量。因此,农业基地建设对构建整个价值链而言,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此,必须通过实现规模效益、降低合作成本、实施标准化管理等手段,着力建设一流的基础设施、一流的生产基地和一流的产出水平,并以农业基地建设为基础,为价值链的构建创造良好的条件,以从根本上提升农业产业的价值链质量。

(五)以农业产业集群为建设目标,发挥农业产业集聚的作用

以龙头企业为中心的农业价值链建立后,将会带动某个农业产业形成一个产业链。当数量足够多的农业产业链出现后,可以利用横向战略联盟机制,将处于同一区域农业产业上的产业链结成联盟,建立一个农业产业集群。通过参与农业产业集群,各企业既能有效地整合集群内的农业资源、人才、渠道、资金等要素,形成集聚效应,又能在资源共享和专业分工上各取所需、取长补短,形成密切协作。而且,产业链的各个企业无需扩大自身规模即可获得规模效益。这都给农业产业集群存在的区域以强大的竞争优势,也给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发展动力。

(六)健全农业产业价值链的利益分配机制,加快龙头企业的社会资源开发

龙头企业和农户、农业基地、各专业化企业以及其他农业龙头企业之间建立科学的联结方式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不仅是农业价值链存在的重要前提,也是农业价值链稳定发挥作用的保障。社会资源能给龙头企业带来各种资源的注入,尤其可能吸引到资金的投资,这对增强龙头企业的实力、加快龙头企业的发展速度十分重要。因此,龙头企业的社会资源显得十分重要。对于那些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和快速成长阶段的龙头企业来说,资源获取与要素整合更多地依赖于社会资源。因此,如何更好更快地开发出社会资源,对于它们意义重大。

媒体在农业科技传播中的作用论文 篇9

关键词:农业科技;媒体;科技传播;发展对策

1我国农业科技传播的现状

试论政府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 篇10

林 峰

如何认识政府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政府应起那些作用,这是关系到我国农业产业化能否顺利发展的重大问题。本文结合实际,对政府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作粗浅的探讨。

一、农业产业化中政府作用的必要性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市场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企业化、一体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经营方式,其产生和发展无疑是以市场作为基础的,但是由于农业的外在性、公益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殊性及我国市场机制不完善等原因,要迅速健康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则需要政府的重大作用。

1、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殊性,要求政府发挥巨大作用。首先,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继家庭承包责任制之后,农业生产经营又一次制度创新,把分散农户经营联结起来,实现新的规模经营。这是一种制度变迁,没有政府的作用是很难推进的。其次,从世界范围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大多是“合作社+农户”,由于农民合作组织发达,农民在市场中的谈判地位高,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农民利益。但我国较成功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大多数是“龙头”企业+农户类型。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中,农民是弱小的一方,农业“龙头”企业则是强势一方。由于农民组织程度低,没有形成一个代表他们利 益的组织,而单家独户农民在产业化经营中的地位实质上很难与“龙头”企业平等。因此,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中,没有政府的作用,是难于协调好“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关系,确保农民利益不受侵犯。

2、我国农业的外部性、弱质性和基础地位要求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中要发挥政府的作用。农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交织在一起的产业,其发展受市场自然、技术、政策等风险影响,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脆弱性和高风险性,是一个弱质产业。另一方面,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非常重要,而且越来越重要。农业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唯一的食物生产部门,而且农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增长效应、生态效应和社会政治效应,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农业的增长效应,是农业与其它部门的前向联系与后向联系,以及农民收入与其它部门生产增长的关系。在我国,目前农业增加值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全社会商品零售价指数下降0.46个百分点,农民收入每增长1个百分点,国民生产总值就可增加0.51个百分点。农业的生态效应,是农业与生态环境关系,即农业既可以给人们创造共享的绿色资源净化空气、改善生态环境,又可以造成水土流失,水、食物、土地、空气污染,给人类生存和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农业的社会政治效应,是指食物安全与社会稳定、政权巩固的关系。这充分说明,农业不仅有很强的经济价值,而且有很强的生态价值和社会政治价值。农业的这种强烈外部性,不仅说明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且说明了农业部门是一个具有公共部门性质的部门。农业经济的弱质性、高风险性及农业的外部性,决定了农业的公共社会效益高于自身的经济效益。因此,农业的成本,不能完全由农业生产者来承担,而应该由代表公 共利益的政府来共同承担。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然资源贫乏,农民素质低,要实现农业的生态价值和社会政治价值更需要政府发挥作用。

3、理论和实践表明,一定阶段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要有政府的扶持和保护。农业的弱质性、外部性及基础地位,为农业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农业保护理论认为,农业保护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必然现象,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实质是非农业部门尤其是工业部门的剩余回流给农业,也即工业反哺农业。而工业反哺农业是一种非市场安排的政府行为。有关研究认为工业反哺农业的临界标志是:人均GNP在800—1000美元之间,国民生产总值构成中农业增加值的份额约在20-25%之间,农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劳动就业人数中的比重在40-45%之间时。而我国早在1995年人均GNP为1053美元,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20.6%,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44.6%或以下。

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来看,无一不依靠政府的保护、扶持。美国从30年代开始,以“1933年农业调整法”为标志,政府采取保护农业措施。如美国1983年政府支持农业的信贷补贴达60亿美元。日本在1961年颁布了“农业基本法”,开始对农业实施保护。台湾反哺农业政策是于1969年出台,1974年实施。他们主要措施是通过价格保护、信贷支持、出口补贴、低税率等优惠政策保护、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此外,欧美日等国还通过扶持农协、农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发展,推动农业化产业化进程。

农业保护理论说明了一定阶段的农业产业化需要政府的扶持和保 护是一个客观规律。

二、政府在农业产业化中起作用的形式和内容

政府在农业产业化中如何起作用才更有效,关键是政府在农业产业化中起作用的形式和内容,既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又符合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

(一)政府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形式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中,政府不能靠行政命令强逼农民企业参与产业化经营,也不宜直接干预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市场主体的具体经营行为。政府的作用形式应该是:宣传、示范,引导、规划,扶持、管理。

1、宣传、示范。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我国农业经营方式的一种制度创新,其首先源于山东、广东等发达地区农民的创造,中央肯定之后,全国推行,实际上也是一种“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改革。因此,加强宣传、示范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农业产业化作用的认识是非常必要的。只有通过耐心细致的宣传发动和示范工作,农民和企业认识到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确有好处,才会自愿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时选择适合本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抓点,通过抓点示范,组织参观,带动面上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

2、规划、引导。政府要利用其宏观经济职能,加强农业产业化的宏观规划和引导,促进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抓规划,政府主要是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情况和本地社会经济资源优势,规划区域产业化方向,选择主导产业,形成合理布局,避免重复建设、重复生产,克服市场的盲目性。抓引导,政府主要是利用其掌握政策、市场、资源等方面信息,引导企业和农户抓住机遇发展。

3、扶持、管理。一定程度的政府扶持和必要的、规范化的政府管理,是加快和规范农产业化进程的重要保证。政府应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在税收、信贷、用水、用电等方面对“龙头”企业发展给予优惠,较大规模的“龙头”企业应优先给予自营出口权。同时,政府可以通过制订一些不同类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示范章程和合同文本,帮助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加强内部管理,明确内部各方责权利,减少内部权益纠纷,理顺农业产业化内部市场主体之间利益关系,确保农业产业化持续健康发展。

(二)政府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内容

政府在农业产业化中要做什么,必须考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一般来讲,政府要把力量放到市场做不了,农民、企业做不好的事情上。主要抓好如下几方面:

1、抓好农业产业化外部环境建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的作用,最重要的作用是通过抓外部环境建设,促进农业化组织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在市场中顺利循环,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为农业产业化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从而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顺利发展。一是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抓好交通、运输、通讯、农田水利等方面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推进农业产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物质基础条件。二是抓好市场体系的建设。要加强和完善农产品市场(零售市场、专业批发市场、期货市场)、技术市场、资金市场、劳动力市场,促进农产品的购销,科技、资金、劳动力的合理配置,使“龙头”企业通过市场得到其所急需的资金、人才、技术,这是农业产业化非常重要一环。三是抓农民素质教育,提高市场主体的素质。农业 产业化有三个明显特点:①科技产业化,在一定程度上来看,也是农业的科技化;②市场化、契约化经营;③企业化经营。这就要求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有相应素质的科技、市场经营和企业管理人才。我国1.8亿文盲,绝大部分在农村。我市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文化程度以下占80.7%。随着工业化进程,素质较高的农民被吸引进二、三产业,农业生产者的素质有劣化现象。这种状况无法适应农业产业经营的发展。因此,政府在抓好孩子的正规教育同时特别要重视抓好农民的职业技术教育和法制教育。

2、政府应积极协助“龙头”企业解决产业化经营中资金、技术、人才和市场拓展等问题。我国由于市场功能不完善,作为地方政府,完全必要而且也可以通过政府出面,协助企业解决人才、技术、资金、产品市场拓展等问题。一是协助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引入外资。利用我们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通过制订优惠政策,改善投资环境“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等形式,吸引外资,解决我们农业产业化资金不足问题。二是协助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引进技术。我国科研、生产脱节,政府能够从中充当牵线搭桥角色。三是协助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拓展市场。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制定本地区农产品宏观营销规划,安排农产品市场拓展的区域、时间次序,协调流通企业利益关系和市场拓展重点区域,避免在利好消息下“龙头”企业盲目将产品一齐销往同一地区,减少企业损失,疏通“龙头”企业与产品销区地方政府关系,出面与销区政府联合举办产品品尝会,统一在当地传媒开展广告攻势,为“龙头”企业拓展市场创造良好环境。

3、多形式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从我国当前情况来看,无论是 开拓国际市场,引入外资,还是辐射带动农民发展生产,都需有一批规模较大,技术较先进、辐射能力较强、市场开拓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作载体。一是坚持扶强扶大的原则,加快发展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从各地经验来看,政府制订一些特殊措施,扶持一部分水平较高、规模较大的农业“龙头”企业,争取这部分企业上规模、上水平,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目前、中央、省、市各级都制定了具体措施,突出扶持农业产业化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二是鼓励企业与有资金技术优势的国内外大型农业公司合作,成为这些公司的生产基地,成为他们整个生产线中的一个环节和销售网络的一部分。三是通过有利的产业政策积极引导国内大型工商企业投资农业。大型工商企业投资农业,有利于突破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只局限于农业内部的农工商综合经营,实现工业、商业、农业三大产业的真正联合,有利于突破部门利益和地区封锁的狭隘经济,在农业与企业的有机结合中,形成新的良性经济循环.这是加快农业实现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和较快增加农业投入重要办法,也是我国农业走向市场的重要途径。四是引导原国有或集体所有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业科技,流通服务企业进行重组转制、改造、破产、联合、并购,通过资产组织制度创新来盘活存量资产,培育“龙头”企业。

4、把合作社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介组织主要形式来抓,推动农民与市场的对接。合作社是劳动者的经济联合组织,并为其生产经营和生活提供服务。合作社的特点是自愿、自主、自治。从西方发达国家看,农业产业化中介组织大多数是合作经济组织,而且合作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也是农业产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如美国农产品由合作 社加工的占80%,合作社提供的化肥石油占44%、贷款占40%;法国合作社收购牛奶占50%以上,谷物占71%,在出口食品中,通过合作社出口的谷物占45%、鲜果占80%、肉类占35%、家禽占40%。

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合作社,已发育成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全方位服务的主要组织,并代表农民利益与工商企业和政府谈判,有力地维护农民利益。从各方面来看,合作社应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介组织最佳选择。因此,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我们要把合作社作为农业产业化中介组织主要形式来抓,加快培育农业产业化中介组织。在促进农业合作社发育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是创造适应合作社发展的外部环境,包括舆论环境和政治环境。总结推广经验,正面引导和支持,普及合作知识,培训合作干部。但是,推动农业合作社运动一定要坚持群众自愿原则、民主管理原则、代表群众利益原则,确保农业合作社成为农业产业化有效载体。

5、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实现新形势下对农业的有效保护。农业产业化使原来农业单纯生产扩展到加工、销售、贸易等领域。农业产业化越是发展,对农业的社会化服务要求越高。而且我国己加入WTO,政府对农业的保护受到WTO基本条款的限制,政府对农业的保护主要通过加强农业的社会化服务来实现。

为了对农业产业化经营进行有效服务,政府首先应通过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包括信息体系、物资供应体系、技术推广体系、融资体系、运销体系、政策、法规咨询服务体系,尤其要加强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主要是指为生产者提供科技教育、资金、保险及信息的服务。包括农业科技推广、普及和培训、农用资金的筹集、农业生产保险、信息中介服务业)。其次,政府(包括其下属机构)要积极提供农户和“龙头”企业需要的,但其本身又无力完成的服务,如组织协调、信息咨询、法律咨询、技术培训、合同公证、经济纠纷调解与仲裁等。再次,稳定并改革政府服务,加快发展企业服务,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内部“龙头”企业或其它中介组织对农民的服务。政府服务机构对农业的服务,应以服务农业为宗旨,但鉴于目前财政支持不足,也必须考虑生存和发展,要从单纯的服务转向服务经营,提高政府服务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为了推进农业服务的企业化以及产业化内部的服务,政府应制定激励机制,逐步使企业和农业产业化内部服务成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主体。

三、政府在农业产业化中起作用应注意的问题

为了使政府在农业产业化中起有效的适当的作用,政府在推动农业产业化中必须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一)要着力使农业产业化符合公众利益。

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农业产业化同样也是双刃剑。农业产业化的负面作用是:①有些“龙头”企业可能造成环境污染;②由于耕地等农业资源是稀缺资源,引入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无可避免在要与农民争资源;③由于我国市场功能和宏观调控体系都不完善,一哄而起、盲目上马重复建设造成严重浪费的现象,在各地屡见不鲜。政府既是宏观经济管理者,又是公众利益的代表,因此,政府的作用首先是要制止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出现对公众有损害的负面影响。所以,运用政府力量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要避免一刀切,一哄而上;要防止“龙头”企业对环境的污染,加强治理;要处理好工商企业与 农民争资源的矛盾,确保农业产业化能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二)要适度。

发展经济大师w〃阿瑟〃刘易斯有一句名言:“政府的失败既可能是由于它们做得太少,也可能是由于它们做得太多。”如何做到适度? 政府要界定自己在农业产业化中的职能,避免急于求成,拔苗助长。总体来讲,政府应关心农业产业化长期发展问题,即宏观问题,微观经济活动应由市场来调节。农业产业化中,政府不能“越权”替代市场,政府要做的只能是市场做不好或做不了,农业、农民、企业无法独立解决或解决不经济的事情。当前一些地方存在的市场割据,贸易保护,政企不分,领导“现场办公”拍脑袋、派行政领导挂点“龙头”企业负责、对“龙头”企业进行频繁的参观、评比、检查、乱收费等现象,都会对市场有效配置和农业产业化微观经营起负面影响。政府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中应注意减少这些负面的影响,确保政府手中掌握的资源有效配置,市场能有效配置资源。

(三)农业产业化要因地制宜,多元化发展。

上一篇:值得收藏一生的励志好书10本下一篇:教师对学生朗读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