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作用

2024-05-15

学校的作用(精选12篇)

学校的作用 篇1

提到学校、家庭与社会三结合教育, 人们首先总会想到普通中小学的学生教育, 很少能想到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教育。事实上, 中等职业学校的三结合教育更有其特别含义, 更有其特色, 更有其丰富内涵, 也更有必要, 对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三结合教育中学校教育的作用

一个学生, 必然要受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的影响, 学生进入学校, 也必然会把家庭和社会对其的影响比较集中地带进学校。所以, 学校教育必须要考虑到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影响。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影响是分散的、特殊的、各具特点的, 而学校的教育则是集中的、一般的, 教育内容多是共同的。所以, 在这三方面结合教育中, 学校自然成了主导方。要把这三方面对学生影响的因素协调好, 把这些影响调整到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频率”, 这个功能和任务则责无旁贷地落到了学校的肩上。学校既是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源, 也是调整好三方面影响频率的调制解调器, 也就是“猫”。为了更好地发挥“猫”的功能, 多年来, 教师在学校、家庭与社会三结合教育方面, 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收到一定的成效。

二、家庭、社会、学校对学生作用分析

1. 家庭之于学生

家庭是学生的栖息地, 是学生赖以生存的场所和环境, 也是学生个性品质形成的最初环境和基本环境。家庭的教育很重要, 确切地说, 家庭教育更多的是影响, 是潜移默化, 是耳濡目染。学生的基础气质形成, 除了接受生物学的遗传, 其德育的启蒙、基本性格的形成, 都是后天受家庭的影响。学生的言行、表现则是家庭环境影响的显示器。现如今, 家庭环境与以往不同。首先是“四二一”式家庭让独生子女集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宠爱于一身。其次是随着婚恋观、家庭观的变化, 出现了很多单亲家庭。这些家庭环境, 都给学生带来很深的负面影响, 这样, 无形中加大了学校教育的难度。选择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 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一是高考落榜或高考“无望”的, 二是为了学一门“手艺”便于就业的, 三是家长怕其辍学流落社会上成为“闲散”人员。从学生进入中职的原因看, 家庭对学生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

2. 社会之于学生

社会是学生共性品质形成的大环境, 社会之于学生的品行, 主要是影响, 而不是教育。社会风气通过各种渠道影响着学生。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 各种各样的信息会通过各种媒介, 广泛地传播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也包括校园的各个角落。这其中某些信息对中职学生来说, 负面影响特别大。中职学生正值接近成年或初成年, 他们涉世未深, 世界观尚未形成, 对事物的辨别力还不那么敏锐, 对外界信息也是仅凭个人兴趣、好恶、感觉而盲目地接受, 而不能理性地去接受。例如, 网络暴力、凶杀、网络交友及对影歌星的盲目崇拜和盲目模仿, 都会使学生沉迷、上瘾, 不能自拔成为凶杀、暴力等疫情的携带者, 有的甚至成了实践者。特别是当今社会性观念的过度开放, 人们以往难以启齿的性方面的话题, 如今已不那么羞涩, 而是毫无忌讳。再加上网络、影视、音乐中的涉性内容又起了催化剂的作用, 致使现在的中职学生, 不仅有很多话敢说, 而且有很多事还敢做, 这样既伤害了身心, 也影响了学业。社会环境是学生个性品质形成的偶然环境, 家长和学校都不易把握和控制, 呈现任其自然发展的状态。这些已经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这样的社会问题, 给学校的管理工作, 具体到学生的德育工作, 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3. 学校之于学生

学校对于学生来说, 与家庭、社会不同, 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品质形成侧重于影响, 而学校则侧重于教育, 学校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环境。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 特别是德育, 和普通中学相比, 还有其特殊性, 那就是除社会公德内容之外, 还有职业道德。从这方面来讲, 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对学生来说更有其特殊的意义。也就是说, 中等职业学校不仅教育学生做一个讲究社会公德的人, 而且要做一个讲究职业道德的人。教育学生要以自己是一名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自豪, 要以自己的职业能为社会做贡献而自豪, 要以自己的良好的职业道德而自豪。

三、充分发挥学校“调制解调”作用

学校是学生集中接受教育的场所, 由于家庭环境的不同和社会影响的不同, 致使学生的成长经历也不尽相同, 也就形成了不同的个性品质。不同的学生带着的不同个性品质汇聚到学校, 学校便需要像调制解调器一样, 把这些不同个性品质的学生进行梳理、调谐, 使之能与中职学校教育的频率相匹配。

1. 发挥家长学校作用, 对家庭的信息进行调谐

家长学校是学校与家庭携手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好形式、好场所, 教师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这个平台进行授课、研讨、交流。

(1) 大班授课———利用家长会大范围集中交流探讨。目前, 我国还没有专门的家庭教育培训机构, 所以, 很多学生家长把教育孩子的重任都寄托给学校, 家庭教育的意识非常淡薄。为了做好三结合教育工作, 家长学校不可避免的就担当起家庭教育培训的重任。但是, 多数学生家长或忙于工作, 或忙于生意, 很难集中到学校, 家长会就成了学生家长汇聚到学校的好机会。家长学校总是利用这一契机, 提前安排好需要交流和探讨的内容。教师把家庭教育方法、经验作为主要内容, 采用授课讲解、介绍经验、你问我答等形式进行。例如, 在一次家长会中, 由校长主讲“帮孩子戒除网瘾”一课, 由于站在专家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分析问题, 家长们听课后, 都觉得很受启发。教师也时常利用家长会, 让有家庭教育经验的学生家长或有成功教育案例学生家长介绍家庭教育的经验。由于同为学生家长, 站在同一层面, 家长们感觉内容更贴近实际, 理解起来更容易, 操作起来更方便。“你问我答”, 是由学生家长提出具体的问题, 由家长学校把较集中的问题进行归纳梳理之后, 或由专家解答, 或由家长讨论, 最后拿出具体可行的解决办法。在集中交流探讨中, 各位教师和家长都能够各抒己见, 在家长们学到一些方法的同时, 学校也获得了学生更多的意识、动向等信息。

(2) 小范围交流———更有助于解决具体问题。小范围交流以各班主任与本班学生家长交流为主, 主要是家长学校的分班交流探讨。小范围单独交流, 涉及的内容比较具体, 具体到某个学生在校表现、班主任的印象、家长采取的教育方法等。小范围交流后, 各班主任把家长反映上来的情况, 汇总归纳后, 归纳出重点问题, 汇报到学校德育处, 为家长学校下次内容提供第一手信息和材料, 为学校和家庭的联系提供更多更广的课题。

(3) 随机交流——解决问题更灵活更及时。随机交流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随时交流。随机交流可以是电话或网络, 也可以是与家长约谈, 或者家访。随机交流, 可以让教师及时地掌握学生更具体的情况, 家长也可以及时地了解学生在校的日常表现, 可以让老师和家长共享学生信息, 这样, 对学生教育更有其准确性、针对性、及时性。家长学校这个平台, 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 实现了双向互动, 共同担负起对学生的教育责任。

2. 对接, 让学生与社会相融

社会风气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不良的社会风气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更大。但是, 社会的责任是虚的, 不能把对学生影响的责任落在具体的对象上, 不良影响带来的后果只能由家庭和学校来承担。实际上, 这些责任大部分都被公众, 特别是家长归结到学校身上。事实上学校也承担了对社会不良影响的引导、教育的责任。为了弱化、去除社会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教师在开展各种活动时, 要让学生与社会相融, 并加以正确导向, 来加大社会对学生的正面影响。

(1) 走出去, 请进来。———走出去。教师以组织活动为载体, 走出去让学生接触社会, 接受教育。一是利用节日或纪念日, 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瞻仰。二是联系专业对口的实习基地, 进行社会实践, 接受专业人员的指导, 拜专业人员为师, 同时接受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的熏陶。———请进来。为了和社会对接、和社会相结合, 教师和校外的一些部门建立了联系, 并聘任了校外辅导员。这些校外辅导员, 有老干部, 有老教育工作者, 有心理咨询教师, 还有和学校开设的专业相关的从业人员。教师适时地请校外辅导员到学校来进行辅导, 辅导内容侧重于学生的德育方面, 辅导形式上除了课堂授课、专题讲座外, 还有场景模拟等, 让学生参与其中, 辅导员现场指导。通过这些活动, 学生对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有了较直观的了解, 对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精神有了初步感受, 为以后从业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2) 校内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引入社会和家庭元素。教师要经常了解学生, 掌握社会和家庭对学生的影响, 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以消除来自社会的负面影响, 增强家庭对学生的关注度, 以利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共同促进学生成长。“德育的一半在操场”。教师应充分利用操场这个有效空间, 适当地增添体育设施, 在课余时间把学生吸引到操场上来。在活动中, 一方面, 学生放松了身心, 增强了体质, 练就了耐力, 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 也培养了良好的礼仪和体育道德, 增进了同学和师生之间的感情。另一方面, 课余时间学生玩手机、玩游戏机、躲到角落吸烟等现象大为减少。

(3) 寓教于乐, 变堵为疏, 引导学生正面发展。由于现在社会风气、习俗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学校的学生德育工作难度很大, 教师面对这种情况不要一味地堵, 而是要以引导、疏导为主。“寓教于乐”是个老话题, 但在德育工作中却常用常新。教师可在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引导学生广泛参与。青年学生表现欲强、好胜心强, 教师要抓住这个心理特点, 以竞赛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 先后举办了电脑操作大赛、书法绘画摄影大赛, 声乐比赛、器乐比赛、演讲比赛, 篮球赛、乒乓球赛、羽毛球赛等。借助这些活动, 吸引了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力, 充实了学生的课余时间。在这些活动中, 教师还邀请了家长和校外辅导员共同参与。有了家长和社会力量的融入, 增强了家庭和社会的正面影响, 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的渠道和机会。在活动中, 学生们和课外辅导员建立了亲密的关系, 从课外辅导员那里学到了认真负责的精神, 学到了不怕困难、不怕挫折、不怕失败的精神。通过这样的活动, 也基本上改变了学生在学校进一步, 回到家里退两步, 进入社会退三步的现象。

四、结束语

校园不是封闭的, 由于信息传播方式和渠道的多种多样, 即使是封闭校园, 也不可能把学生和社会隔绝开来。所以, 学校不如承担起调制解调的功能和责任, 对家庭和社会施以学生的影响进行梳理、过滤、调谐, 使其“频率”与学生的成长相适应。同时, 学校要主动地敞开校园的大门, 接纳家庭和社会, 与家庭、社会相结合, 共同对学生施以正面的影响和教育, 使学生健康茁壮地成长, 为学校培养好学生, 为家庭培养好孩子, 为社会培养好人才。

摘要:就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 阐述三结合教育的必要性和三结合教育中学校教育起到的主导作用, 并围绕“职业学校”这一特殊性, 通过对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对学生的不同教育和影响的分析, 提出适合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途径及教育方式和方法。

关键词:中职学校,三结合教育,教育内容,主导作用,方法

参考文献

[1]满春.论中等职业学校中的“以人为本”的管理[J].职业技术, 2011 (04) .

[2]刘彦.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教育探索[J].理论导刊, 2006 (10) .

[3]郭金玲.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德育系统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 2007 (30) .

[4]霍利婷, 黄河清.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营造和谐教育——新加坡“教育合作伙伴”概念引介[J].外国教育研究, 2008 (12) .

[5]刘贤利.试论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整合[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7 (02) .

学校的作用 篇2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德育、智育紧密结合,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历史使命。学校体育又是国民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体育、竞技体育和终生体育的基础。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它是根据国家教育委员会制定的教学计划所开设的必修课,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

一、体育教学的全过程都可以与德育教育密切结合起来

体育教学的内涵包括:以发展身体为核心,以知识技能为手段,以思想教育为先导,以社会教育为辅助,以能力培养为重点。所以体育作为一门思想性较强的学科,几乎所有德育内容都能在体育教材中找到它的位置。体育与德育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突出体育教学的特性,是每一位体育教师应该认识和重视的问题。在教学中一定要发挥体育课的德育功能,运用教育手段研究和做好“育人”工作,把“育人”放在教学的重要地位。一般说来,体育课是由开始阶段,准备阶段,基本内容教学阶段和结束阶段四个部分组成。德育内容可以说渗透在体育课的每个阶段。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就应该将德育教育的内容纳入计划之内,利用体育课的特殊形式,将德育教育与体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地做到教书育人。如课前整理场地,领取器材和课后收拾器材,是引导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的重要契机。例如,在上课之前,老师叫学生们搬运器械(如垫子)时,要求学生不许拖、拉。领取的器材(如篮球、排球、羽毛球拍、乒乓球拍),不许用脚踢、不能扔等等,发现有不爱护公物的现象应及时教育制止,对于那些热心协助老师整理场地的同学应给予当众表扬。这样,不仅对保护学校体育器材有好处,而且使学生们养成了热爱劳动和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阶段,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挖掘其中深刻的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例如接力跑、拔河教学中可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中长跑练习中针对学生不愿意练习长跑的思想,在练习长跑前,给学生讲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时,以惊人的速度抢夺沪定桥的故事,抓住“极点”现象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精神;体操练习和跳跃项目既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的品德,又可增进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美德;韵律操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陶冶其美的情操和提高审美能力;体育基础知识教学和游戏教学更能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

在结束阶段学生在生理、心理上都承受了一定的负荷。首先要通过一些放松的整理运动,使学生逐渐恢复到相对安静状态。此时,我们仍需要对学生提出要求,使他们对待事情应善始善终,防止虎头蛇尾、半途而废,培养学生良好的敬学、敬业精神。在体育课教学的结束阶段还要小结本课教学情况。除了对本课的教学内容,在技术上进行总结归纳外,还要对同学们学习情况,包括思想品德进行讲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之处,教育同学们取人之长,克己之短,使他们通过体育课的教学能够在身体和思想上都有所收益。

二、教师寓情于教,以身作则,以情感人。

体育教学,由专业特点决定教师经常要手把手教授学生动作,与学生情感交流更为直接、具体。教师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每一个眼神、每一个暗示都传递着教师不同的情感,都可能引起学生情感产生巨大的变化。师生情感和谐融洽,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学其道”。要获得这种情感氛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情感不但影响自身的教学活动,而且随之直接感染着每位学生。教师良好的情感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师生情感融洽,相互信任,教学气氛活跃,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稳定的、最有利于教学的情感品质。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做一系列的示范动作。他们要用自己的行为直接影响学生,引导学生。他们不仅要在技能上成为学生的榜样,在思想品德上也应成为学生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影响学生平时的生活,所以教师要努力做到仪表整洁,语言文明,品行端正。在教学中要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体育课与其它的课程一样,有优秀学生,也有差的学生。有些素质差的学生在课堂中,不能歧视他们,而要热情关心他们,对他们进行耐心的讲解和帮助。对于他们的进步要及时地给予肯定,使他们逐渐地树立信心,积极参加动作的学习,掌握应该掌握的动作。教书育人,教师是关键。作为教师,必须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过硬的职业道德。体育教师不仅要以自己的高超技术和强健的身体形态去影响学生,还要以自己的规范行为去引导学生。体育教师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认真钻研教材,精通业务,不断的吸收新的知识,加强自身的修养。

三、多样化的形式,培养学生不同情感。

1.体育竞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集体感;

2.共同参与有利于增进学生的友情感;

3.多种体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成功感;

4.调节身心,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快乐感。

学校管理要发挥教师的作用 篇3

一、校长要树立依靠教师的民主观念

对于学校的管理来说,人是最重要和最活跃的因素。教师既是管理的客体,也是管理的主体。要管理好学校,校长必须在思想上树立依靠教师、尊重教师的民主观念。一所学校办得如何,校长固然起着决定作用。但是,人无完人,就个人的学识、素质能力等方面来说,教师一定有不少超越校长的地方。所以校长应放下架子,从情感上尊重教师。只有尊重教师、依靠教师,倾听教师的呼声和意见,校长才能树立威信,管理好学校。

二、校长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要制定工作目标计划、组织教研活动、安排考试和检查总结教学工作外,日常的教学工作都要由教师去完成,这就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要鼓励教师大胆尝试教学改革。学校在备课、课堂教学、作业留批、课外辅导等方面的制度要求,不必规定过细、管得过死;应减少一些“硬性”规定,增加一些教学“弹性”。教学工作制度既要体现一定的规范性、可行性,又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激励性,以利于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发挥创造力,使学校管理工作在教师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的良好态势下达到优化。校长还要多鼓励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撰写教研论文、观摩教学和交流经验,以达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三、要让教师参与管理,激发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

校长除了要发挥校委会、工会、教导处、德教处等职能部门的作用外,还要让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如学期的工作计划、活动安排、各项管理目标、教改方案等的制定,都要鼓励教师发表意见和看法。此外,学校还要制定鼓励教师提建议的政策,使教师主动地关心学校大事,自觉履行主人翁的管理职责。校长要善于把教师的合理意见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并把教师的合理建议渗透到学校工作中去,写进学校工作计划或工作要点中。这样,学校的工作计划和安排就体现了教师集体的智慧,能使教师在心理上产生认同感,从而形成一种推动学校管理工作的力量。

四、要让教师参与学校工作评估

校长应大胆放权,让教师自己制定与学校总体管理目标紧密联系的责任目标,并指导教师实施和评价。这样,能使教师由认识上的“认同”发展到情感上的“认同”,以达到学校领导和教师在管理工作中的“默契配合”。教师参与学校目标管理和评价的范围可以拓展到德育的目标管理、教学质量的目标管理以及教学工作的评优等。

五、让教师参与监督,激发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在学校管理工作中,让教师参与不仅是手段,也是目的,这就要求校长要有意识地使自己置身于教师的监督之下。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政策、奖励办法、改革措施等都应向教师公开,由群众掌握评价的尺度。这样,教师在管理过程中才能起到监督作用。学校要健全学校民主生活会制度,校长应作为普通一员参加生活会,也可建立“批评日”制度,由校长主动做自我批评,虚心地接受教师的意见。校长还要走进教师中,诚心诚意地向教师征询意见。这样,教师对学校领导、对校长的帮助支持,才会由不自觉到自觉,形成一种自觉的监督氛围。发挥教师的监督作用,让教师参与监督的目的是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校长要把教师的监督落到实处。这里根本的一条就是校长要有健康的心态,把教师的批评意见进行综合整理、分析,该采纳的采纳,该改正的改正,该落实的落实,暂时不能解决的应给予答复。凡是被采纳的意见,校长应及时反馈到教师中去,做到条条有着落。这样会使教师受到鼓舞,从而不断改进学校的管理工作。

学校是培养国家和社会后备人才的重要阵地,注意发挥教师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对改进学校管理工作和培养“四有”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的作用 篇4

学校体育资源即属于教育资源的范畴, 也属于体育资源的范畴。就所查阅的文献来看, 因研究角度和理解不同学者对体育资源概念界定也存有差异, 没有统一说法。如任海教授认为, 体育资源是指一个社会用于体育活动, 以扩大参与体育活动的人口和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在物资、资本、人力、时间和信息等方面的投入。秦贺余、朱俊全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体育资源进行论述认为:体育资源是投入到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要素或者说是体育生产所利用的各类条件及要素。提出体育资源具有五个基本特性:有限性、无限性、多用性、地域性、发展的快速性。陈云峰认为:“体育资源是指那些有利于增强人民体质, 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各种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潜在拥有状况”。刘可夫认为:“体育资源是人们从事体育生产或体育活动所利用或可利用的各类条件及要素”。谢英认为:“体育资源主要是指凡能影响体育发展、并能在参与体育发展中产生一定的社会、经济效应的物质和非物质形态的事物或现象。这里我们将体育资源概括的理解为与体育有关, 为体育而用的各类资源的总和。它既包括物质形态的体育资源, 也包括非物质形态的体育资源。”张正红提出:“体育资源是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体育产生吸引向性、有可能用来开发规划成从事体育生产和活动的各种事与物 (因素) 的总和。也就是说, 体育资源是能够诱发体育动机和实施体育行为的诸多因素的总和。”从上述各学者对体育资源的概念的描述来看, 因研究者认知水平及研究角度的不同对体育资源的描述也不相同。在此, 对上述各观点的理解认为体育资源是:对体育活动的开展有促进和推动作用的各种物质形态的体育资源和非物质形态的体育资源的统一。

从查阅文献中了解到, 关于“学校体育资源”的概念也没有统一的界定, 随着社会地发展其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了不断地丰富和扩展, 如姚春华在硕士论文中将学校体育资源概念界定为了:与学校体育活动密切关联的各种教学场地、仪器、设备、建筑物、图书资料、教工数量、专业、业务、能力以及各项管理活动等所有人、财、物的总和。学校体育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校体育资源是指与学校体育活动密切关联的各种体育教学场地 (馆) 、器材、仪器设备、建筑物、图书资料、教职员工、专业业务能力, 以及各项管理活动等所有人、财、物的总和。狭义的学校体育资源仅指体育场地 (馆) 、体育器材设备、体育经费等。

钟明宝在文章《学校体育教学资源分配公平问题透视》中对学校体育教学资源内涵界定为了:教育资源是指社会经济资源中, 输入教育过程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和时间资源的总称。学校体育教学资源分配主要体现在体育师资队伍、体育场地设施、体育教学信息、体育教育技术、时间和空间资源。如刘英在文章《浅析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将体育教育资源界定为:体育教育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 可以把体育教学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类。刘成等人对高校体育教育资源定义是:高校所拥有的、与高等体育教育密切相关的, 能够满足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和技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一切物力、人力、财力及信息等资源。它既包括有形的物质资源, 如体育器械设施和运动场馆设施等物力资源、体育经费等财力资源、体育教育人力资源、网络信息和图书资料资源、运动项目资源、自然环境资源等;也包括某些无形的非物质资源, 如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体育教育质量、科研水平等。从以上各个概念来看, 虽然在名词的叫法上不同, 如学校体育资源、学校体育教学资源和体育教育资源, 但在他们的定义中所涵盖的内容却是大同小异的。因此, 我们根据本论文的需要将学校体育资源界定为:在学校开展的体育教学和各种体育活动中起到推动、促进作用, 并可以利用的各类条件和要素的总称。将它分为:场地器材资源、体育教师资源、体育经费资源、体育教育信息资源、体育课程内容资源。

二、学校体育资源在中小学学校体育发展中的作用

青少年的健康是一个民族健康素质的基础和基本条件, 它关系着整个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竞争力。国家教育担负着提高青少年素质的重任, 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提高青少年体质, 增进青少年身心健康, 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团结协作意识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体育是教育和体育的交融点, 是国家的教育事业和体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因此我们必须正确的摆好学校体育的位置, 切实搞好学校体育工作, 不仅使学生身体素质得到提高, 更要让他们掌握科学的锻炼手段养成终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教育资源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和保障, 合理、高效率地运用教育资源可以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步伐。学校体育资源是学校体育更好、更快发展的基本保障和条件, 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下发, 各个学校都加强了对学校体育的重视程度, 也将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手段。在落实新课改的过程中良好齐备的物质资源是学校体育开展的重要前提, 优质高素养的人力资源是学校体育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基础, 充裕的财力资源是学校体育不断完善的保障, 合理开发和利用好学校体育资源, 对开展新的体育活动项目, 提高学生兴趣, 改革体育教学手段, 开发新兴体育设备, 都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正红.甘肃榆中高原训练基地及其周边体育资源现状与开发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2003

[2]刘成, 司虎克.衡阳市高校体育教育资源优化整合发展战略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 (6)

学校的作用 篇5

中层干部是校长与教职工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上情下达、下情上报的信息通道,是上级决策的执行者和组织者。能否用好中层干部,调动和发挥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是校长工作成败的重要因素。

一是敢于授权;二是善于协调。三是加强指导。四是勇于负责。五是鼓励竞争。六是用养并重。七是关心体贴。

班子内部要尽力避免能量“内耗”。办法有:

加强学习,提高素质。谦虚谨慎,宽以待人。循循善诱,讲究策略。建章立规,依法办事。民主治校,和衷共济。

如何决策的一般程序?

学校班主任工作的桥梁作用 篇6

一、正确处理好班主任与学校领导的关系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组织者,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者,也是与学校沟通的纽带和桥梁。学校领导对班级的了解,对学生情况的掌握都离不开与班主任的沟通。班主任工作有其独立性,但又有其广泛的联系性,所以班主任与学校领导不可能各自为政、各行其是,要做到紧密合作、齐抓共管。学校领导要善于发现班主任及其管理下的班级的各种情况,特别是优点与长处,有针对性地进行帮助和支持,做到扬长避短,增强班主任的责任心和班集体的自信心。同时班主任也要积极主动争取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切实做好与学校领导的联系工作。只有这样,班主任在处理班级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意见时,才会有条不紊、有的放矢,向学校领导反映学生意见、要求和存在的问题并共同解决时也就会有时效性,从而真正发挥出了班主任在学校领导与广大学生中间的联系沟通的桥梁作用。

二、正确处理好班主任与科任教师的关系

科任教师是班级教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班级教学教育的重要力量,所以,作为班主任要积极协调好各科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把科任教师协调和组织成目标一致、行动一致的教师团体,充分发挥各科任教师在教学、教育中的整体功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手:

首先,以共同目标统一思想,使之成为班主任的得力助手、良伴知己。班主任要经常与科任教师沟通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便达成共同的教学方法,更好地服务于班级教学的活动中。

其次,在班级举行重大的节日庆祝、主题班会,外出观光旅游等活动时,尽量邀请科任教师参加,这样不仅可以增进师生的感情,促进与学生的广泛交流,而且也与班主任有更直接的接触,更充分的沟通,为更好地做好班级的教学教育和管理等方面工作会发挥重要作用。

最后,在做后进生的教育过程中,仅依靠班主任的力量是有限的,这就需要发挥任课教师们的辅助作用。由于每个学生的情况有所不同而呈现出个体差异,首先要求班主任首先了解学生的家庭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情况,找出导致后进的原因,然后与科任教师共同制定教育方法,对症下药。

三、正确处理好班主任与班级学生的关系

班主任是班级学生接触的时间最长,掌握的情况最多、最全面的人,在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中起着导师的作用。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思想。做好班主任工作,这就要求班主任不仅有良好的精神美德、良好的性格表现,而且还要有积极热情的工作态度,把自己作为班集体中的一员,完全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学习之中。学生对教师有着一种特殊的信任和依赖情感,班主任的自身素质,道德修养,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因此,应时刻注重身教,为人师表,以良好的形象率先示范,以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把班集体的利益和荣誉同学校紧紧相连,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集体荣誉感。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及时解决,对班级中的“问题学生”要正确对待,不抛弃不放弃,从真诚、友善、关爱的角度出发,与其他任课教师的密切配合,坚持长期、耐心、细致的教育。

其次,充分培养和利用好班干部。特别注意对班干部的选拔培养,把班里有一定群众基础、有威信、有一定工作技能和技巧的,能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的同学通过班集体的层层选拔,培养成能为班主任助一臂之力的骨干,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班集体具有蓬勃向上、较强的战斗力。

四、正确处理好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关系

家长在学生个体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忽视了家长的作用,班主任的工作肯定会受到影响。“知子莫如父”,告诉了我们家长对具体学生个体的了解程度,远远超过了任何一个人,这就是家长的优势。当然家长的这种优势从单方面很难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是通过班主任在其中的巧妙利用,共同完善配合,因材施教,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总之,作为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要做好班级教育的桥梁,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班级教育,创设一个融洽、和谐的班级教育的气氛,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共同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就能把班主任工作做得更好。

对当前学校作用的再思考 篇7

一、对当前学校在社会系统中应有功能的再思考

当前的社会正处于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化的进程之中,信息量的爆炸使学校的原有功能已经不适合社会系统的需要,应做一些调整。网络、媒体的普及使信息获得的渠道不再只有学校或家庭了。学校不再是传播知识的唯一场所,应该是一个培养学生成为信息主导者和使用者的重要场所,也就是说,学校应该在社会系统中承担更多的知识发展、更新的功能。

二、对当前学校在学生教育中所起作用的再思考

过去,学校承担的功能主要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这一功能在信息社会发生了转变,由于原有功能部分丧失,转变教育理念就应该是学校必须面临的问题。这些改变应该包括:由单一的传播知识向如何获取知识转变,由分数至上向多项能力转变,单一的个人知识的学习向培养健全的个人素质转变,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平民教育转变……与之相对应的是,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也应该随之发生变化。只有建立起一个多指标的、切合实际的、科学的整体综合评价体系,并由此来衡量学校的优劣,学校教育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合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三、对当前学校在学术研究中所起作用的再思考

当前,我国学校在学术研究上的开放性远远不够,对教师而言,由于与外界合作少,信息沟通不畅,学术研究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多,完成任务的多;对学生而言,在校学习期间不知道将来做什么工作,需要补什么知识,于是盲目去考级、考证,力图增加找工作的砝码,毕业走向社会后,理想和现实差距较大,很难较快地适应实际工作,一些学生选择考研等途径又回到学校。所以,这种教学与实际的脱节就形成了一种片面追求高学历、多文凭的恶性循环,也导致各类大学的研究生越来越多,能静下心来搞研究的人却越来越少的现象。

学校更应该具备学术上的包容心,并多做一些相关的积累工作。学校一方面要建立起对外的合作联系,能够从事高尖端技术的研究,能够让学生接触新的生产方式;另一方面则要完善基础研究,多做一些数据资料的积累,少上马一些短、平、快的项目。学校要营造合适的学术氛围,而不是刻意去追求片面的“竞争上岗”氛围,这就需要给教师和学生有机会去找兴趣、找方向,而不是去定任务、抢项目。

四、对当前学校在运行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再思考

在中国,给孩子提供教育机会是一种投资行为,但只要是一种投资行为,没有哪个投资者不希望能尽快获得收益,这就意味着孩子在接受教育时并不是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综合能力作为最终目的,而是为了将来尽可能多的赚钱。这就强化了家长和学生的功利心理,导致了学生在学习上采取一种功利取向而不是兴趣取向。同时,教育高成本使原本致力于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教育变成一种面对部分经济相对富裕的富人教育,受教育的层次越高,这种倾向也就越明显。

学校要追求的是社会效益而不是经济效益,要想使学生淡化功利思想,取而代之的是实现自身价值的个人取向,那么教育收费制度就必须重新改革,减轻家庭在承担孩子教育上的经济压力,这就要求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教育的投资需要加大。

五、对当前学校在教育改革中所起作用的再思考

在素质教育被提倡以后,学校又一次成为改革的焦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课程标准的制定、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这些改革的大方向很明确,但学校之外培训班、辅导班的火热说明学生的负担并没减轻。

当前的素质教育之所以总难免流于应试教育,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素质教育的实施不仅仅与学校内的教学方法、传授内容、考核方式有关,还与学校外的评价体系、相关制度等因素有关。当前的教育改革重点应立足于社会上从事素质教育的大环境的改革,制订出更为全面的改革计划,如果仅仅只是改革教学内容,考核方式却从不改变,就无法走出应试教育的窠臼。在社会已经发展变化的条件下,原有的各项相关制度、机制都应该发生本质性的变化。从校内来说,原有的教育模式必须发生改变,必须针对教师和学生制订一套多标准的考核机制,转变原有的主导功能为诱导功能,更强调教师和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来实现学校在信息社会应该具备的功能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磊.当前教育改革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6).

充分发挥农村学校备课组的作用 篇8

自从小学开设英语课程以来, 笔者所在镇的小学英语教师比较缺乏, 教学质量不高, 小学生的英语水平低下, 在这特殊的背景下, 要想在农村初中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是有一定困难的。我们备课组的英语教师开始想办法着手下大力气提高初一学生的英语成绩, 具体做法如下。

1. 了解情况, 抓好衔接

开学伊始, 我们就开始分别到小学走访英语教师, 了解情况。查看小学升初中毕业考试试卷, 并进行分析, 然后思考怎样对学生进行查漏补缺, 并合理安排时间进行。对于刚入初中的学生来讲, 英语教材起点高、词汇量较大、语言现象复杂, 学起来肯定有困难。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决定首先从音标教学、语音语调, 归纳小学语法最基本的地方做起, 进行补缺, 抓好衔接教学, 让他们开始适应初中的学习和初中教师的教学方法。

2. 分工协作

我们三位老师分工明确, 各司其职。一位老师负责找资料, 把好的内容收集起来进行整理、归类;另一位老师负责在网上下载资料;我负责审查然后印发。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则, 不盲目赶进度, 备课、练习、作业、试卷必须统一, 不硬套名校的方法, 而是根据我校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教材、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稳定的教师队伍, 团结合作的精神, 增强了备课组的凝聚力, 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学中我们根据自己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各自的教学教法, 进行有效教学。备课组发扬锲而不舍、认真踏实、无私奉献的团队协作精神, 工作不分彼此, 本组各成员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同时也促进了我们各自驾驭教材的能力。

备课组活动每周一次, 每次活动定时间、定内容, 并将每次活动精神落到实处。认真对教学常规进行认真检查, 每学期对教师的备课情况进行细致检查, 不定期地检查课堂教学情况、作业批改反馈情况等。另外, 我们还认真组织听课活动, 包括校内和校外的公开课和讲座。每学期每人至少出一份有质量的试卷, 提高了把握教材、理解教材的能力。

3. 注重课内、课外辅导

本着“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每一个学生都能合格”的信念, 努力营造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主动为学生服务的育人氛围。帮助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 不忽视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 也不放过每一个学生的弱点, 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每周我们都挤出一节课用来检查词汇, 要求学生每天早自习前读一会儿英语, 并且每天晚上布置适量的作业;把一周学习内容归纳起来发给学生, 让他们利用双休日加以巩固。组织了各班提优补差小组, 每天放学后前十名帮助后十名补差, 为平均分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对班级的前十几名学生, 每周做一份阅读和完形填空练习来提高成绩。

4. 抓好教学常规

我们组教师在抓课堂教学上, 力求做到“备、讲、练、批、改”五个字。

备:每位教师在上课前根据教学内容, 认真备课。做到教学内容问题化, 知识问题习题化, 课本习题知识化, 让学生把每节知识形成知识网, 从而愉快地获得新知。

讲:课堂教学精心设计和组织。一方面, 课堂设计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的积极思维, 促进师生互动;另一方面, 使教学和习题紧扣教学目标, 做到讲解深入浅出。

练:布置给学生的课外作业有层次性和针对性, 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练习、以不同的方式呈现问题, 做到精心设计, 每道题所训练的知识点和能力点都各不相同, 使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练形成自己最佳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批:所有发给学生的每份练习卷, 教师首先做到仔细斟酌、详细解答, 其次逐一批改和尽可能面批。在精批的基础上, 有重点的讲评, 有错必纠。

改:让学生将错的题目抄到改错本上, 等老师讲解, 过一到两天再做, 看看是否会做, 若不会就再次抄下题目, 等问懂后两天再做, 这样形成如此反复式的改错方式, 学生经过多次反复后, 那些易错题型在考试中再次出现就不会再错了。由于教学中各个环节的稳步推进, 学生们的成绩获得很大提高。

5. 在集体备课中树立几个意识

合作意识。合作是进行集体备课的前提条件。集体备课时要创造一种平等、民主、互相尊重、互相合作的氛围。对每一阶段的工作, 备课组教师都有明确的分工。在进行专项复习时, 根据各位教师的长处, 备课组长指定专人负责, 准备阅读、改错和书面表达等练习材料。

整体意识。集体备课时, 教师有整体意识。例如, 第一次集体备课时要纵览全局, 制订整个学期或整个学年的教学计划;同时, 还注意教材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

超前意识。教师超前集体备课, 不仅能增强教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而且有利于将问题消灭于萌芽状态。在制订好整体教学计划后, 集体备课时提前准备一两个单元的课。

反思意识。通过对教学行为的反思来提高教学能力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众多在教学上获得成功的教师都是十分重视写教学后记。有位学者指出, 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 才能扬长避短。写教学后记是教师反思自身教学行为的行之有效的办法。教师参加集体备课, 将教学方案付诸课堂实践, 并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评判性反思和分析, 研究并总结出最基本的教学原始资料, 可为积累教学经验奠定基础。

学校体育的基础性作用探析 篇9

1 学校体育基础性作用定位

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 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它是改善生活方式和提高生活质量不可缺少的因素, 体育活动在现代社会中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所必需[1]。而学校体育的基础性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概括, 首先, 健康的体质离不开体育锻炼, 只有通过锻炼后才能进而使人拥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其次, 学校体育在培养其思想作风和锤炼意志品质方面的功能是不可替代的。学校体育具有独特的教育作用, 能够使每一个受教育对象潜移默化地养成团结友爱、互助合作、互相关系、尊重对方、文明礼貌的思想作风[2]。从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这一本质功能出发, 学校体育的根本目标, 就是依据社会发展的需要, 使人的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和完善, 力争让每一个受教育者成为国家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全民健身奠定基础。

2 近年来学校体育工作的成果

2.1 学校体育工作备受重视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提高全民体质的关键环节, 也是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摇篮, 其中高等院校是体育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善学校体育工作,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对促进我国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 走“体教结合”之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对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发展的作用也毋庸置疑。因此国家颁发一系列法规文件, 开展关于学校体育的重大活动来促进学校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例如:2007年4月29日, 在北京隆重举行“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启动仪式, 在学校开展阳光体育活动;2012年5月29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2011年4月颁布的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 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 提高青少年健康素质;2013年2月18日, 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的意见》;2016年4月, 国办发[2016]27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中指出强化学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些文件的下发和活动的开展都充分说明党和国家予以学校体育高度重视, 学校体育在我国教育中的地位毋庸置疑。

2.2 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取得新进展

体育课是学校体育教育最主要的渠道, 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是提高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主要形式, 也是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 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基础, 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应该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主题[3]。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 大力推进课程改革, 因此对学校体育赋予新的历史使命, 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序幕拉开了。体育课程改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将体育课程更名, 原来小学体育课称之为体育, 而中学体育课则改为体育与健康课;其次, 把原来的体育教学大纲改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再次,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评价机制等方面都有根本性的改变;最后, 将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时增加。体育与健康课标实施10多年, 体育课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新课程的理念逐步贯穿于体育课程中, 无论从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采用, 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创新, 更加注重培养学生体育兴趣,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健康第一”的理念扎根于整个教学中。近年来, 全国各地积极进行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探索与实践, 通过召开学术论坛、专题研讨会、教师技能大赛、现场观摩研讨会等多种形式, 提高了体育教学效率, 从而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此期间涌现出一大批体育教学改革典型学校和教师。例如, 由教育部体卫艺司主办的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就是旨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通过交流共同创新和提高, 为各地区各学校之间体育教学经验的切磋交流搭建平台, 有利于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对于广大一线体育教师更是提供了难能可贵的相互学习和借鉴的机会。2012年10月13日, 郑州市金水区教育体育局承办的第五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在教育部体卫艺司、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指导下隆重开幕, 全国共有31个省市教育行政部门领导, 教科院 (所) 、师范高校专家, 中小学体育骨干教师, 共3 000多人在郑州进行教学研讨, 将体育教育的最新成果展示出来。该届活动正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加强学校体育若干意见》的体现, 活动通过教学观摩与展示, 突出体育课的地位, 凸显体育教学改革的引领作用, 广泛交流教学经验, 从而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参与学校体育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锻炼效果。这充分说明了党和政府对青少年身心健康高度关注。尤其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对中小学执行国家课程标准, 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提出了非常明确且具体的要求, 学校体育工作任重道远。

2.3 体育师资队伍得到加强, 科研成果显著

学校体育肩负着提高民族素质,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学校体育担负着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增强学生体质, 促进学生身体与心理健康的重要任务[4]。因此在体育教师的培养方面, 国家竭尽全力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改善和培养体育教师队伍;积极扩大现有体育院、系的招生名额, 在许多有条件的综合性大学设置了体育院系, 与国家的政策相呼应, 提高了体育教师的数量与质量, 使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得到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与此同时, 一大批专家、教授、学者对学校体育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值得采用的意见和建议。

3 学校体育在体育强国建设中的作用

3.1 学校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契合

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有各自的发展之路, 交流很少, 各自的发展所呈现出的特征不同, 这是由传统体制的制约造成的。从二者的功能和价值上来看, 学校体育的对象是学生, 通过教学、课外活动等方面对学生产生作用和影响, 其作用力一般仅限于学校, 而群众体育则是非制度化的体育, 主要面向社会大众, 将体育的作用力延伸至普通锻炼者的生活区, 涵盖其生活环境。从时间纬度上, 学校体育的作用仅限于学生的在校学习期, 群众体育则将期限扩展到余暇时间, 时间跨度更大。即便是不同的发展方向, 但二者之间的互补性是存在的。

群众体育是竞技体育之母, 没有全社会成员广泛参加的群众体育实践以及由此培养形成的大众体育意识, 便没有竞技体育赖以丰富发展的、取之不尽的素材和广阔的生存环境。同时, 群众体育可以延伸和发展学校体育, 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5]。只有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实现互相哺育共同发展时, 以终身体育观来审视学校体育, 从学生终身受益角度出发, 全面贯彻终身体育这条主线, 拓宽目标, 着眼未来, 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目的。这样二者就得到互补, 达到双赢的目的, 为真正成为体育强国做出巨大贡献。

3.2 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共同发展

基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基本国情, 竞技体育体制才得以形成, 它在学校体育中地位十分重要, 意义与作用更是不可忽视, 它基本的价值被认定为:学校体育是对青少年有组织的、具有强制含义的、全面的身体培养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竞技体育所蕴含的训练和竞赛因素对青少年的身体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无比重要。

竞技体育的发展是以学校体育为基石, 那么首当其冲的是要加强学校体育的关注度和投入, 发展学校体育, 普及学校体育, 有了完善和扎实的学校体育为竞技体育奠基, 才能进一步选才定向, 筛选出优秀的专业运动员, 提高选材几率, 进而提高出成绩的几率, 缩短周期, 节省投入, 达到延长运动员的运动生涯的目的。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重担沉沉地压在各级各类学校身上, 因此学校开展系统的体育课程教学, 培养青少年的锻炼理念, 传授体育运动技术和技能, 传播体育思想以及健康教育知识, 激发他们参与体育的积极性, 这样既可以扩大体育人口的基数, 又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许多学校通过开展学校体育训练和竞赛, 为体育专业队输送了许多后备人才, 成为了竞技体育体制的一种有限的补充[6]。

3.3 学校体育、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对策

竞技体育中取得的优异成绩只能代表在这个运动项目上这个国家的最高水平或者是该国极少数人的运动水平, 并不能代表整个国民运动水平, 它是精英体育的浓缩。对于竞技体育“金字塔”而言, 处于基础地位的群众体育才是真正让“金字塔”发光的能量和动力。因为群众体育在人类的整个生活中, 是容量最大、吸引力较强、涉及范围极宽的一项社会活动。不仅是在运动中参加人数最多, 而且耗用总时间也是最长的, 其影响力也是不可估量的, 而学校体育之所以对竞技体育的发展有重要价值, 就在于学校这个场域能较好地使不同性质的体育现象之间发生较好的关联[7]。换言之, 把学校体育作为发展竞技体育的一种依托, 可以减少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发生畸变的几率, 使竞技运动在学校体育中科学正确的发挥其作用, 对学生的培养是十分有利的, 对促进学生参与运动, 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增强学生运动乐趣有很好的推动作用。随着时代飞速发展, 在学校发展竞技体育, 与群众体育相互促进必然成为一种趋势, 这是不可忽视的。

3.3.1 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基础性作用

学校体育在全民健身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是国家体育事业的基石和重点。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应该仔细研读体育新课程标准, 在实践中认真贯彻执行新课程标准, 更好地让学校体育教育着眼未来。这就要求在体育课程中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 而且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打破过去灌输式的体育教学模式与放羊式教学, 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作为重点,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而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3.3.2 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应注重延续性

体育课程的设置要充分考虑从业后群众体育的需要, 借着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对体育课程资源进行全面的挖掘和推广, 与终身体育的常用项目有机结合起来, 凸显延续性, 实现人人都有体育锻炼项目, 让学校体育与群众体育有机的融合起来, 为提高终身体育意识和构建全民健身体系奠定基础, 对提高全民素质和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3.3.3 学校体育走内外结合之路

过去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各成体系, 处于相互隔绝、孤立的状态, 没有一个交融的契合点[8], 只有改变这种状态, 在社会大环境中将学校体育视为重要组成部分, 走“大体育”之路, 把学校体育与群众体育、竞技体育有机结合起来, 建立起一体化学校体育教育体系, 互相哺育, 输入新鲜血液, 这样才有利于学校体育最大化发挥对其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的基础作用, 为我国成为真正的体育强国奠定基础。

4 结语

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石, 对增强全民体质和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学校体育的基础性作用在于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 技术技能而且还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要以学生为主体, 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学校体育肩负着提高国民体质的重任, 我们既要坚定的开展学校体育, 又要充分兼顾群众体育, 集中有限资源使得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楚辉.当前学校体育在发展进程中的问题思考[J].体育与科学, 2009, 30 (1) :83-86.

[2]汪洋.“阳光体育运动”视野下的学校体育功能与目标[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09, 23 (6) :62-64.

[3]体卫艺司.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长杨贵仁重要讲话[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ba29490100mz4n.html.

[4]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4.

[5]刘红梅, 裴海泓.中国成为体育强国的梦想与现实——对中国学校体育的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 2010, 46 (1) :49-52.

[6]颜天民.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关系散论[J].中国学校体育, 2009 (9) :27.

[7]张忠.竞技体育在学校体育中存在的价值和形式[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6, 25 (2) :112-113.

关于学校基层党组织作用的思考 篇10

1.1 围绕教学服务中心,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促进师生和谐

学校基层党组织以科学发展观教育为契机,联系教学工作实际开展党员教师先进性教育活动,能够充分发挥党员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的战斗力。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也是教师最基本的工作。学校党组织的工作就是协调各方面力量为教学这个中心工作提供尽可能的服务。我校党组织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要求,紧紧围绕教学工作这个中心,全力协助学校行政,在充分发挥教学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的同时,积极协调各部门“抓教学,上质量”,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提供不断改善优质教育资源,以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发挥了战斗堡垒的作用。

1.2 抓好干部队伍建设,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促进干群和谐

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关系是学校人际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我校党组织重视干部队伍建设,牢固树立干部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学校党组织主要在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一方面,加强学习培训,提升领导能力。党支部书记起模范带头作用,要不断提高自身理论修养与政策水平,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即党员干部要切实做到四个带头:忠诚事业带头、安定团结带头、遵纪守法带头、无私奉献带头。同时充分运用影音资料、党员承诺书等手段激发党员的积极性,提高干部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政治敏锐性以及业务组织管理能力,推动学校发展。

另一方面,密切加强干群关系的制度建设。为干部划分责任区,坚持走进各办公室、教研组、班级,走进教育教学的第一线,深入了解情况,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并接受广大群众的舆论监督。学校党组织还要制订干部手册和民主监督制度,定期安排教师对党员干部进行民主评议和满意度的测评。及时掌握干群关系的具体情况,依据反馈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改善干群关系,实现学校的和谐发展。

1.3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干部紧密团结——促进干部和谐

增进团结,形成领导合力是领导班子建设及干部队伍建设的重点。党支部要发挥对学校工作的监督作用,并以保证为前提,通过参与来实现。班子的和谐是广大干部团结的表率,在关键时刻,主动把思想工作做在先,及时化解矛盾。遇到工作不推诿、遇到责任不逃避、遇到分歧有让步,党建工作与各科室的行政工作有的放矢地开展。干部队伍内部及时沟通,加强理解与信任,避免无原则的纠纷和内耗。促进学校整体工作的和谐开展和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1.4 抓好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学校稳定发展——促进学校和谐

把稳定作为抓好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目标,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稳定思想、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作为一项常规性工作。通过校长信箱、专题学习、教代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达到关心教职员工生活,引导正面舆论,营造积极氛围。

让教书育人、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始终成为全校教职工的思想基调。和谐是我们创造出来,而不是等来的。它不是静态的完美,而是动态的协调。学校党组织就是要在动态的学校发展实践中不断摸索,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

2 学校基层党组织是教师师德建设的组织保证

2.1 党组织要与时俱进确立学校师德建设的主旋律

师德建设是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点工作。师德建设不是一成不变的,她需要根据新形式的变化进行认识的更新和方法的提高,以适应新时期的需要。在“十二五规划”中,社会对于教育改革的需求日益强烈。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期望值也日益提升,对于优秀教师的标准不再简单以“传道、授业、解惑”来判断,而是集心理学、教育学、学科专家为一体,并且幽默风趣、富有人格魅力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因此教师自身的修养、道德规范直接会影响到学生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甚至会影响他一生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党支部号召教师保持积极上进的心态,时刻记住为人师表的重要性。

2.2 党员教师的示范作用,树立了师德建设的楷模

党员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稳定党员教师队伍,提升党员教师的师德水平,有益于学校总体师德水平的提升。同时,党员教师的师德模范作用也为学校师德建设提供了表率。学校党组织利用创先争优活动、各种评优评先活动,宣传教师的先进师德事迹。严格规范对党员教师的教学工作的过程管理,在每一个环节上为教师做好榜样:强调落实党员教师终结教学质量的长效责任机制;党员教师要率先走进新课改,积极推行教学改革,创出特色,形成自身教学风格。让广大教师从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看到学校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从党员的先进性、模范性看到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

2.3 党组织培养、发展党员、积极分子的过程是师德教育的动态过程

发展优秀教职工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学校党支部的重要工作之一。在发展党员的过程中,党组织要程序规范、组织严密,广泛征求教职员工意见,帮助入党积极分子向党组织靠拢。党员同志们把每次发展新党员的过程都当作自己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的过程。由此可见,党组织培养、发展新党员、积极分子的过程本身就是师德建设的动态过程。

3 学校基层党组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高的政治目标和要求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环境,少年儿童是教育生态环境中最具活力、鲜活的生命体。学校不仅应该对学生考试升学负责,更要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在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党组织要对学生进行政治理想教育。首先,党组织要指导共青团积极开展工作,为广大学生开设团课,参加共青团的重大活动,为他们提出更高的政治目标和要求。其次,基层党组织要组织党员教师与困难学生、问题学生真情一对一帮助活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树立学习的信心。用党员、干部的力量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使他们更加自信、阳光的投入到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去,为校园的和谐、美丽增添精彩的一笔。

总之,基层党组织对于学校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学校的和谐稳定,师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事实上,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需要与时俱进的思想,需要开拓创新的精神,需要深入细致的作风,需要团结一致的队伍。以上的几点仅仅是一些浅薄的思考。对党组织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的感悟和提升。

摘要:学校党组织是党在学校中的基层组织,它在学校中发挥政治核心与保证监督作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对于学校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学校的和谐稳定,师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事实上,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它需要与时俱进的思想,需要开拓创新的精神,需要细致深入的作风,需要团结一致的队伍。

关键词:基层党组织,和谐,教师,先进性

参考文献

[1]郭平安.创新基层党建构建和谐校园.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9).

[2]颜杭德.党员先进性教育与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创新.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6).

论学校后勤管理的作用与管理策略 篇11

学校后勤管理作用策略学校后勤人、财、物的管理,是后勤管理的核心,是能否搞好后勤保障工作的关键。应该根据学校办学的客观规律,管理和服务的对象、生产和工作的特点进行合班组织和科学规划,并运用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来控制,加强检查、考核和监督,确保管理目标如愿实现。“学校后勤管理任务繁重,事情多而杂,需要管理者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地工作和劳动。”

一、学校后勤管理的定义

学校后勤就是指直接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生产、工作和师生员工生活提供物资条件和提供服务的工作部门。学校后勤的范围很广,内容很丰富。它包括学校的基建、维修、房产、膳食、生活能源供应、宿舍、设备、物资采购供应、财务、绿化美化、运输、爱国卫生、生活服务公司、劳动服务公司,等等。学校后勤是以膳食(伙食)为中心,以优质服务、服务育人为宗旨。学校后勤中难度最大的是膳食和房产分配与管理两方面的工作,“一人难满百人意”。学校后勤困难多,涉及面广、要求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食堂办好了、住房管好了,就把学校后勤工作中的主要矛盾抓住了,解决了,学校就基本稳定了。

二、学校后勤的地位及作用

因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一所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要搞好,关键在于教务处和后勤处,学校后勤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良好的后勤工作,是学校出色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的物质保障。学校的工作是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但是,学校各个方面的工作并不是孤立的.要求互相配合,互相衔接,协调一致,才能取得预定的良好效果。后勤管理者是学校的“先行官”。只有后勤部门提供了必要的良好的物质、设备、设施、用品等条件之后,教学和科研才能顺利进行,达到良好效果。良好的后勤服务,对教学科研直接起着促进作用。

2.良好的后勤工作,向教学科研人员,向师生员工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为他们排忧解难,消除后顾之忧,使他们一心一意,集中精力搞好本职工作,全身心投入到教学、科研和学习中去。在此,后勤工作就为教学科研、生产和生活直接起着保证作用,对稳定科研队伍,对学校内部的安定团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良好的后勤工作,可以使学校的人、财、物得到合理地有效地使用,提高资金和设备的周转率和使用率,不断降低人才的培养成本,提高国家教育投资的效益。国家每年的教育投资很大,如何有效地发挥作用,学校的人、财、物如何能得到合理使用,这是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向管理要资金、要设备、要效益是我们学校工作的迫切任务。

三、提高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策略

要做好后勤管理工作要树立一心为学校,一心为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任劳任怨、勤勤恳恳、爱岗敬业优秀品德。

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要管好人,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靠制度管人,在规章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发动后勤部门职工讨论,共同制定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一旦定论,便是大家必须共同遵守和执行的“法规”,谁也不得例外。对制度的执行不能有任何伸缩和灵活性。建立、健全和完善各种管理制度,是后勤管理工作的基本功,一定要认真抓细抓好。一定要做到行为有准则,办事有章法,处理按规定,处处事事有章可循。

2.实行岗位责任制。这是现时管理中常见的一种管理手段。对于后勤管理来说尤其显得重要。学校的领导应该把各科室和办公室的职责范围明确,并以文字公布于众,后勤领导应该把后勤各岗位职责明确,并以文字公布于众,使各科室和办公室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应该干什么。

对于后勤部门人员的使用,不少学校是实行以正式职工为骨干,以临时工、合同工为主体的作法,我认为这是可取的。安排临时工时,要把工作任务要求讲清楚,其酬劳也要交底,两厢情愿,合情合理,使用时间在一个星期以上者,最好有文字依据。使用合同工时,一定要签订好合同,认真履行合同。合同中要写明工作期限,工作待遇,劳保条件,工作内容,要求甲、乙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医疗、保险、安全、在人员安排使用上,不论是临时工、合同工、还是正式职工的安排使用或聘用,一定要经过周样考虑和研究,力争合理合法,人尽其才,不要留下任何后遗症。对于工作成效卓著,有贡献者,不论是正式工、合同工还是临时工,都要给予表彰和奖励。

3.正确实行奖惩制度。奖惩或叫奖罚,自古有之。后勤部门为实现自己的工作目标而制定的规章制度中的奖惩(罚)制度(办法).一定要坚持,一定要正确掌握和实行。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能搞好。不论是谁.实现了责任目标就要奖励,对那些公而忘私,一心为集体、一心为他人的好人好事要大奖特奖,对后勤建设有突出贡献者要大奖待奖。奖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视业绩而定。评先评优、晋升、口头当众表扬、出榜公布先进事迹号召大家学习,物资奖励,颁发奖金等都是可行的。

学校的作用 篇12

关键词:学校管理,校长表率,人格魅力

学校想要快速发展,也许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是拥有一位能力较强、威望高、业务精的校长是最基本的,要确定学校的灵魂,要能够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和思想熏陶教师,能得到教师的信任和爱戴,要时刻注重对自己人格魅力的塑造,要通过自己的个人魅力去影响、号召、团结广大教职工,能够为大家营造一个和谐的教学和学习环境。

一、校长人格魅力的内涵

通常所说的校长的人格魅力,主要是指校长的性格、气质、思想、学识、 才能等多方面的个人素质,在长期的校园管理中形成了独特感染力,对学校全体教职工产生了巨大的鼓舞力量,激发了教职工的奋斗动力,能够带动全体教职工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将学校所有人员的动力凝聚到了一起,有效促进了学校的快速发展。反之,如果校长才能一般,缺乏自身修养,那么教职工就不能对其信服和信任,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各藏私心,这样就会对学校发展起到阻碍作用,使得校长的权利无法执行下去。所以说, 校长的人格魅力在校园管理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二、校长想要促进学校的发展应该具备的能力

1. 良好的性格特征及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个人的性格十分重要,是构成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校长,必须要良好的性格,要能将复杂的学校管理好,必须要有耐性,要能创造一个团结奋进的教职工团体,要能营造和谐进取的校园氛围。所以说校长必须要有气量和胸襟,要海纳百川,要能虚心听取他人意见,要能容人之长、容人之短、容人之量、容人之异,要能在校园管理中体现出民主色彩,要注重对人才的选拔与任用,要鼓励教师各尽其能,各司其职,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管理校园。

校长在管理校园过程中,要注重对人际关系的建立,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去感染教师和学生,要给予教师发挥才能的空间和平台,要积极推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要鼓励教职工与学生真诚相处、公正教学。

2. 自信,具有改革创新的气派

作为学校校长,首先要自信,要用自己的气质去熏陶教师和学生。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中学时代的化学老师,他长得并不英俊,但是每天他都十分自信,都会对着镜子中的自己大声喊三声: “我是最有魅力的人”。就这样,所有学生都受到这位教师的熏陶,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他们都会充满自信,坚信自己。

校长应该是整个学校的灵魂,所有教师都会以校长为目标,所以校长必须要作为更新教学理念的先行者。要不断学习,加强自身修养,要以足够的信心去管理学校,要与时俱进,推行先进的教学理念,对学校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要鼓励教职工积极创新,开拓进取,不要受到传统思想的约束, 要时刻站在改革的前沿阵地。

3. 强烈的历史责任感

作为校长,想要促进学校发展,就必须要具备责任感,无论是对学校, 还是对社会,都要找准自己的历史方位,要敢于承担责任,不断开拓创新, 要能寻找合适的办学方针,要不断反思办学宗旨,要时刻站在学校发展的角度去思考,要利用现有资源,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让学校发展壮大。

4. 科学民主的管理才能

学校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地方,未来国家人才素质的高低与学校教学思想和方法息息相关,作为学校校长要积极学习现代化教学理念,要在学校内实行民主管理,要做好管理实践工作,校长要起到表率和引导作用,要能够形成专业的教学团队和管理团队,要让所有教职工都感受到学校的关系,都能以主人翁的心态去进行教学,要在学校管理中保障和维护每个人的基本权利,要将民主措施落实到实处。同时还要加强对教师专业教学水平的提升,要培养教师的民主教育素质,要让教师的权益得到保障,给予教师生活上的帮助,要实行理解教学,让教师与学生平等教学,鼓励教师发挥自己的才能,给教师提供科学、民主的教学平台,充分体现校长科学民主管理的人格魅力。

5. 过硬的业务水平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这就给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单位要为社会提供更多地高素质人才,这时学校校长就要做好表率作用,要具备高学历水平,要成为学者型、专家型的校长。当前,学校校长的业务水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1) 教育科研理论素养

通常所说的教育科研理论素养主要包括教育基本理论、教育科研方法论、教育科研相关论,要对这几方面的知识熟悉掌握。

( 2) 教育科研意识

作为学校校长,要具备创新意识和科研意识,要对科研理论进行创新, 要尊重科研人才,要对教育科研价值给予支持,要在校园管理中积极提倡教育科研活动的开展。

( 3) 教育科研能力素养

校长要具备教育科研能力素养,主要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探究问题的思维、对待问题的创新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这些都是新时期校长必不可少的基础素养。

( 4) 教育科研道德素养

在教育科研过程中,作为校长要坚持真理,敢于创新、要对他人的劳动成果给予尊重,要能取长补短,要知错就改,虚心求教,要不断补充自己的道德素养和文化素养。

6. 高度的凝聚力

众所周知,教师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想要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就必须要有优秀的教师团队,这就需要校长具有高度的凝聚力,能够充分将教师的心凝聚到一起,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 1) 目标激励人

要在教学过程中制定短期教学目标和长期教学目标,要给予教师奋斗的动力,激励教学士气。

( 2) 榜样教育人

校长要对本校优秀教师进行表扬,要树立典型教师,发扬教师的先进事迹,要激励其他教师的竞争心,要弘扬正气,达到榜样教育人的目的。

( 3) 情感温暖人

学校教职工也是有需求的,除了物质方面还需要情感方面的需求,教师教学压力大,想得到别人的肯定和尊重,校长要学会去关怀教职工,让教职工感受到学校的关心和认可,能够全心全意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 4) 事业提高人

教职工也需要事业作为激励,所以校长要注重对教职工事业上的引导和帮助,让教职工在事业成功的同时促使学生成功。

( 5) 制度规范人

学校作为一个大的团队,就必须要有严明的规章制度,要制度规范教职工,要让教职工严格遵守行为准则,构建和谐的校园氛围。

( 6) 活动感染人

校长要多开展一些文体活动,丰富教职工的娱乐生活,要多与教职工进行沟通,凝聚教职工的思想。

( 7) 氛围熏陶人

校长要与教师一起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要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去熏陶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7. 科学的人文管理

在校园中人是主体,所以校长在校园管理中就要积极提倡“以人为本” 的教学管理理念,要把人的自由、人的幸福、人的尊严、人的平等、人的价值都联系到一起,要对教职工友爱、关心、信任,要以严明的规章制度作为依据,要以情感管理作为辅助手段,要张弛有度、情理相济,要让教师能够体会到学校的人文话管理,能够对学校、对学生无私奉献,要扫除恶习,与时俱进,要加强合作,相互帮助,提倡“多奉献、少索取、注协作、勤负责”十二字方针,要在校园管理中实行人文管理策略,构建和谐校园。

三、结束语

上一篇:培养效果下一篇: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