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2024-07-16

学校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共12篇)

学校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篇1

我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璀璨成果。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 形成了各民族共有的中华文化, 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花异葩。没有少数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争奇斗艳, 就没有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迷人魅力, 就没有中华民族的无限活力和历久弥新。只有使各民族的文化瑰宝交相辉映, 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谐才会有更加坚强的纽带, 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才会有不竭的源泉, 中华文明才会不断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一、少数民族文化以其鲜明的特性构成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这就构建了文化的多样性, 各民族不论人数的多寡, 都保持着自己的文化特色。各民族文化的总和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少数民族文化以共自身的民族性、多样性、时代性构成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群体的文化, 其鲜明的民族性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具有民族群体共有而与其它民族群体相区别的民族文化特征。这种民族文化特征作为一种传统, 也代代影响这个民族群体, 体现在一个民族文化的各个层面上, 包含着有形的物质文化, 但更多体现在无形的精神文化方面, 而且资源丰富, 呈现出一种神秘、古老、奇特的文化魅力。

我们从一个民族群体的发展中可以看到, 有的风俗习惯甚至历经许多世纪而原封不动地延续下来, 有的民族后代甚至迁徙到新的地方, 虽与其它民族杂处群居, 其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仍然保存下来。

以贵州省为例, 经过千百年的多次迁徙和演化, 目前有17个少数民族的1400万人世居在这片土地上, 各个民族又在其中形成若干个分支。由于地处偏远, 山水相隔, 与外界及相互间交往较少, 这些少数民族以及各个分支都长期按照各自不同的自然环境在生产、生活传承和发展着自己的历史, 形成了人类学上极为独特的“文化千岛”现象。传统节日舞蹈、歌唱、戏曲、服饰以及传说、故事、风俗习惯、娱乐竞技等, 加上众多的独具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的风雨桥、鼓楼、吊脚楼等, 丰富多彩, 以及特有的内涵, 从不同角度向世人展示着各民族的发展历史、文化心理、伦理道德和审美意识。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文化的多样性, 它的最主要价值是体现了民族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我们充分尊重民族差异和民族特点, 特别是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和信仰, 也理所当然地尊重各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在生活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个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信仰等因素, 都要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 因族制宜, 讲求实效。

民族文化具有民族性同时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还在于它的时代性。民族性和时代性是一个统一体。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生命在现实社会中的延续, 它既具有历史性, 是经过长时间形成并传承下来的, 又因其生命力而具有时代性, 在现实生活中被继承, 同时它又在深层次上普遍影响着民族成员, 具有大众性, 因此民族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是辨证统一的关系。社会的发展实践, 同样需要文化的创新, 需要民族文化与时代发展同步。民族文化是建设现代文化的基础,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民族文化的时代性和大众性, 是建设现代民族文化的坚实基础。民族文化在社会发展中也在不断的创新重构, 但作为其中最精辟部分的文化遗产, 则需要保护、传承,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 必须坚持传承、保护、弘扬与改革、创新、发展的有机统一和紧密结合。历史表明, 一个民族, 只有开放才有希望。我们处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 各民族都要注重并且善于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吸收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 不断为民族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推进民族文化与时俱进, 推陈出新。综上所述, 我认为发展繁荣中华文化, 就必须注重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二、少数民族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根基, 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活力源泉, 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因素。因此了解一个民族, 必须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尊重一个民族, 必须尊重这个民族的文化;发展一个民族, 必须发展这个民族的文化。做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 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 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促进少数民族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加强民族间的交流合作, 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增加中华文化的活力, 促进中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是贯彻“双百”方针和“两为”方向、发展社会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 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全面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相依共存的国家, 各民族文化保持自己鲜明的个性, 又相互吸纳和融合, 最终形成了凝聚力、熔铸力、生命力极强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 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将提供科学文化和智力的支持。各民族文化对充实和丰富人们的精神境界, 形成一个奋发向上, 安宁祥和的社会文化氛围, 实现社会协调发展, 保障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顺利进行, 都具有重要作用。

总之,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创造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寄托, 是整个民族的精神财富;各民族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又都保留着独立的个性, 同时又相互交融, 推动着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各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和交流, 增强了各民族的的团结,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56个民族统一的国家, 团结就是力量, 团就是生命, 团结就是胜利。

历史至今, 中原文化通过各种途径向周边辐射传递, 各少数民族文化和域外文化源源不断传入中原, 兼收并蓄, 博采众长, 造就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赋予其统一性和多样性和鲜明特征。不以血缘论夷夏, 成为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重要现象。文化的相互传播和认同, 成为各民族亲近与交融的强大精神纽带。这些作用不是哪一种单一的文化可以替代的。

文化的发展繁荣, 不仅能推动人民文化生活的进步, 更能凝聚民族精神, 提升民族素质, 铸就时代风尚, 打造国家“软实力”。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的要求, 我们必须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这当然包括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 否则谈不上整体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三、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事业不断取得长足发展, 同时社会发展也要求加快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 使之更好地与各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相适应, 与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现实需求相适应。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把不断满足少数民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要制订少数民族文化发展规划, 加大公共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大力培养民族文化艺术人才和

浅谈武夷山民俗文化

——枫坡村拔烛桥

符仙玉 (福建省武夷山市兴田文化站福建武夷山354300)

拔烛桥源于武夷山枫坡村, 是当地重要的传统节日活动之一。一百多年来, 它以其宏大的表演阵容、丰富的形体动作、深刻的思想内涵, 成为农村民俗活动这个百花草园的一朵奇葩, 深为村民所喜爱。2007年公布为武夷山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公布为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枫坡村古属黄亭驿, 为“四省通衢”商阜的要冲。当年陆游任冲佑观主持, 夜宿黄亭, 写下了那首著名的《黄亭夜雨》“未到名山梦已新, 千峰拔地玉嶙峋。黄亭一夜风吹雨, 似为游人洗俗尘。”相传, 受往来商贾的影响, 枫坡村村民染上了赌博的恶习, 不思耕作, 以至田园荒芜。村旁火焰山上的妖火也趁机作祟, 烧毁庄稼、山林, 噬虐乡里。当地极有威望的邱振焰见家乡赌博成风, 心里很是着急。据枫坡清·咸丰八年《邱氏宗谱》记载:“除夕夜, 奶娘庙的菩萨托梦乡人邱振焰, 曰:欲除灾难, 惟用火攻, 以烛桥百架、花灯百盏, 于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法事三日。次日, 邱振焰, 召集乡人制百架烛桥, 百盏花灯, 与妖火斗法三日后。其烛桥、花灯、赌具, 付之一炬。瘴气、妖火散去。”从以上记载推断枫坡村拔烛桥起源应不晚于清咸年间。

从那时起, 拔烛桥在枫坡村兴起, 一百多年沿续至今。

为告诫村民切莫忘记教训, 邱振焰等乡贤将拔烛桥作为禁赌的一项有效措施, 规定:以后每年春节聚会, 商讨拔烛桥活动事宜, 凡盖房、添丁者都要制作花灯挂于门前, 以图吉利。每年拔烛桥活动由各族轮流组织, 以徐姓四年、邱姓三年、李姓二年、王姓一年, 其它姓氏与房东十年一轮值。从此, 瘴气、妖火驱走了, 赌博恶习刹住了, 乡村恢复了往日的繁荣景象。

拔烛桥, 是由多个烛桥架通过插梢连接而成, 长短任意, 越长越好, 每个架子上安有二个竹筒, 内塞棉花, 可灌燃油点燃, 底座上装有把手可抓可舞。接起来的架子拉直后很象乡间跨越溪涧的木桥, “拔烛桥”由此得名。主要器具有:高照灯、烛擎灯、天鹅灯、蜈蚣灯、斧头灯、关公灯、八角锤灯、龙头棍灯、添丁灯等。主要套路有:

1. 出海:走在最前者高举龙头, 主导着舞烛桥队伍。

2. 翻鳞:烛桥高低起伏, 曲线翻转, 寓意烛桥与邪魔搏斗。

3. 盘龙:舞龙头者高举龙头, 向远处眺望。烛桥把龙头围绕在中间, 寓意了团结就是力量。

4. 游龙:

烛桥队伍形成“S”形, 似从水上游来的火龙, 烛管理人才, 积极扶持民族文化事业, 努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对少数民族文化传统的精典要全力保护, 要扶持到位, 要加大投入, 给足政策支持, 不断开创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新局面。

发展民族文化, 人才培养是不可缺少的工作, 对培养民族文化人才要加强指导, 提供服务, 为文化人才成长创造条件。方法要灵活, 形式要多样, 做到因地制宜, 富有特色。人才的培养可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 与节庆和民间文化活动相结合。对在活动中涌现出来的突出文化人才, 需进行跟踪培养宣传推介, 促进他们的成材和发展。

要注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文化遗产是民族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值得保护的非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要保护其原形态。民族文化遗产关系到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 生活方式以及民族认同感联系在一起的民族传统文化, 与一个民族自身的发展民族特色的坚持有着重要关系。

要多方位、多角度的开展少数民族文化活动。注重调研、总结, 让民族的文化融入现代文化之中。让少数民族文化转化为人们易学易懂、喜闻乐见的内容, 通过广泛传播, 内化为人们的精神动力和内在素质。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和关心少数民桥两头互相拉扯, 呐喊, 寓意把邪魔拉出村外。

5. 扯龙:烛桥两边相互对拔, 胜者也须让对方拔回去, 寓意相互礼让。

6. 抢珠:烛桥尾部随着龙头的摆动, 告诉乡人火龙终于战胜了妖魔, 将把好运带给村民。

7. 圆场:烛桥围成螺旋状, 寓意村民团团圆圆、安居乐业。

拔烛桥, 每年农历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进行, 一百多年来从未间断。最为壮观要数正月十五晚的表演, 那夜由村中有威望的长者主持, 菩萨、花灯开道, 小伙子们扛着烛桥游街走巷, 每经一户人家, 主人便合家相迎, 燃放鞭炮焰火。扛烛桥的小伙子在“呼”“哈”的呐喊声中, 时而飞奔, 时而盘旋, 时而翻滚, 把烛桥舞得像一条火龙。烛桥的周围, 鞭炮齐鸣, 焰火齐放。鞭炮声、呐喊声、唢呐声、锣鼓声汇成的交响曲响彻广漠的田野。活动从晚上七点开始, 直到凌晨二、三点结束。

拔烛桥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吸引了各界新闻媒体的关注, 世界举重冠军陈晓敏、危启声, 羽毛球冠军关宇红都十分喜爱拔烛桥运动, 参加了拔烛桥表演, 近年来, 通过艺术加工搬上将拔烛桥舞台, 赴福州、广州、北京以及遗产节上演出, 并在央视五套《奥运城市行》栏目中播出, 拔烛桥走出了乡村, 走向了全国。

拔烛桥激发了爱乡之情。在枫坡村, 不管离家是近是远, 不论是工是农, 是官是贾, 拔烛桥的那天都将回到家里, 手巧者制作器具, 雕龙画凤;笨拙者整理场地, 洗洗刷刷, 融入拔烛桥的队伍中, 以参加拔烛桥为荣, 以是枫坡人为荣。

拔烛桥丰富了乡村生活。拔烛桥属村民自发的文化娱乐活动, 活动时全村出动, 壮年拔烛桥, 儿童举花灯, 老人打锣鼓。留守家里的妇女、老人们备香、纸、鞭炮, 迎接拔烛桥队伍的到来。整个春节欢乐祥和, 热热闹闹。

拔烛桥构建了和谐文化。枫坡村有邱、徐、王、李四姓, 平常虽偶有龃龉, 但总能从“扯龙”中得到启迪, 拔烛桥成为连接各族间的纽带和桥梁, 几十年来无赌博、无斗殴、无争讼, 成为远近闻名的“文明村”。

今天的拔烛桥早已摒弃了当年除妖降魔、消灾降福的功能, 成为人们对村闾息讼纷争、和睦邻里的追求, 对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祈盼。

族文化工作。进入新世纪新阶段, 党和国家采取一系列新措施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 依法每五年举办一次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 就是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一项重要举措。

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 关键在于加强领导, 狠抓落实。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方针。各级领导要把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化, 纳入财政预算, 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要守住各民族人民的精社家园, 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血脉。使各民族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发扬光大。

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 要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 共同繁荣发展, 抓住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的时代机遇, 铸造少数民族文化新的辉煌。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源源流长, 它涵着中华56个民族的文化精华。在当代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奋斗中, 我们必将创造出无愧于悠久的历史传统, 无愧于改革开放伟大时代的灿烂文化, 迎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大繁荣。

学校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篇2

中国酒文化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中国是卓立世界的文明古国,中国是酒的故乡,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和酒类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是属于物质的,但酒又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中国酒文化是中国璀璨的传统文化之一,自从人类发明了酿酒,酒不仅与人结下了不解之缘,更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炎黄子孙。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人们谈论着酒得酒失,品评着酒色酒香,吟咏着酒诗酒歌,遵从着酒礼酒俗 …… 于是,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酒文化。

一、中国酒文化在政治中的地位 酒最早起源于商、周时期,距离至今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早时期的中国是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酒大多数都是以粮食做酿造材料的,所以酒和农业就开始形成了密切的关系,那时候的诸侯国都开始把酒作为粮食丰收的晴雨表。在一些局部地区,酒业的繁荣直接对当地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于整个国家经济而言,从酿酒业收取的专卖费或酒的专税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之一,即使是当今社会仍旧如此。酒税收入关系着国家的强盛,它直接与军费、战争有关关系着国家的生死存亡。因此,酒的厚利往往成为国家、商贾富豪及民众争夺的肥肉。不同酒政的更替变换,反映了各阶层力量的对比变化。

学校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篇3

考察蒙古历史和文化渊源,成吉思汗在领导蒙古部落统一的成功实践中证明了信仰的重要性。成吉思汗领导的蒙古部落,从13世纪初就形成了奇颜部的苏力德(旗徽),初步形成了具有信仰特征的精神象征、精神要求。成吉思汗于1204年与乃蛮部决战时首先祭哈喇(黑色)苏力德,1206年成吉思汗在斡难河源头又树起了白色苏力德,从此苏力德成为奇颜部落内部凝聚力量、团结奋斗的旗帜,逐渐成为古代蒙古高原诸多部落核心的精神支柱,以后逐渐形成古代蒙古民族和成吉思汗的精神象征,苏力德信仰作为一种世俗信仰,在激励斗志、凝聚力量、引领方向方面起到重要的精神作用。

由于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蒙古先民较早就有意识地关注自力,自奇颜称谓起,关注人的精神之主,寻找何谓人之主,经过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到十三世纪时已明确了所谓人之主,是指主宰一切的不是上帝或神,而是人本身。蒙古语叫苏力德,在苏力德祭文中叫“伊金苏力德”、“博格达苏力德”,汉译为“圣主”。作为蒙古族信仰,它是奇颜部苏力德经发展和提升而最终形成的“伊金苏力德”(圣主)。苏力德信仰的形成,成吉思汗的功绩是不可替代的,苏力德信仰的创立是蒙古史上的一个创举,是成吉思汗为人类信仰史上奉献的伟大功绩,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件大事。

所谓“苏力德”,即圣主,就是注重人的自力、自主、自强、自立的统一,就是人能够自主独立,自己做自己的主,能够按自己的意志或观念去行动。说明做主的人既不是别人意志的工具,又不是什么“神”或“物”的附庸。成吉思汗的成长和整个领导活动始终按照这种自力、自主、自立的原则,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实现了自己的领导目标,使蒙古民族走向了世界先进民族的行列。

由此可见,苏力德圣主观念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脑中固有的意识,而是在蒙古民族的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自然形成的,是他们自我感觉、自我理解的产物,是在游牧经济生活基础上形成的人格素质,是独具特色的蒙古文化的集中体现。也可以说是顺应自然条件而自由游牧或单个劳动方式产生的人本信仰,其实质是人的自立自信力。这一自信力的不断提升或超越就是苏力德信仰的产生过程,成吉思汗紧紧把握苏力德“伊金”(圣主)这一特征,准确把握苏力德在个人的自由意志和民族共有意志的统一上,发挥其功能特点,并以它不断激励和提升人的文化意识和人格力量,从而培植了以人的生存为核心的文化精神。这就是以苏力德为标志的蒙古族文化。

更为重要的是成吉思汗作为苏力德信仰的奠基者,以人的生存和“众人之理”为核心的文化精神来支撑自己的事业,充分展示了民众的主体性,明确提出“众人可畏,深水可殆”(《蒙古秘史》第277节),这是他领导实践的总结,从深层次上揭示了“权力观”、“群众观”、“领导观”的精神内涵,从仰视民众、敬畏民众、造福民众而不是利用民众的新视角概括自己领导观的真谛,从政治和哲学思想的统一上揭示了自主、自力的文化精神。

成吉思汗正是靠苏力德信仰和正确的众人观,卓有成效地实现了对蒙古高原各蒙古部落的精神上的统一。继而通过军队武力的争伐和国家的力量,结束了古代蒙古高原的战乱局面,促成了统一的蒙古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为元朝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成吉思汗创立的苏力德信仰包含了诸多合理成分和科学因素,特别是以注重人格,注重自主、自强、自立的思想内涵,在今天仍有其积极进步意义,为后人提供了丰厚的文化资源和思想启示。

一是成功的领导必须要有成功的领导文化引领。考证中外领导史,发现一个普遍的规律:一个团队或组织的领导,尤其是那些成功的领导者、组织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成功的领导要有成功的领导文化来引领。因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团队、一个组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化去积极引领。只有领导文化的形成,才能从最深的精神层面形成核心价值观、领导观,才能在全体规模上深入持久地支撑和引领整个团队前进。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大业,不仅仅是靠着铁骑征伐的武功,还有其创立的以苏力德信仰为标志的蒙古文化。以独具特色的文化精神不断激励和提升人们文化意识或人格力量,从而形成了以人的生存、人的发展为核心的文化精神。正是靠这种领导文化的引领,使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完成了蒙古族各部落的团结统一。

二是成功的领导必须要有坚定的信仰。成吉思汗创立的苏力德信仰是他领导智慧、领导文化的集中体现。这是因为,特定的信仰是特定领导文化的核心,它是一个政党、民族、国家凝聚力、向心力的核心所在,也是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必备的条件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信仰决定一个领导者事业的成败,信仰是一个成功领导者领导小到一个团体,大到一个组织或民族、国家的精神支柱和思想保证。信仰使人们能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战胜困难,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一个成功的领导正是靠特有的信仰来达到统一团队或组织内部成员的思想,凝聚其力量,向着信仰所指引的方向勇往直前。

更为重要的是信仰可以促进人的文化意识的提升和人格力量的完善,促进一个政党或民族的成熟与觉醒。信仰不仅保证一个领导者一时一事的成功,而且影响一个民族和国家几代人的成长,决定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生存和发展。

三是信仰要以科学的理论为依据。信仰必须以科学理论为依据,才能成为科学信仰,才能有科学价值,才能有积极进步意义。苏力德信仰作为较典型的世俗信仰,既不同于宗教信仰,又有别于科学信仰,它包含诸多合理部分和科学因素,体现了极大的生命力,在锻炼人的素质,完善人的人格方面发挥着蒙古文化的巨大魅力。通过科学理论的指导改造,有可能向科学信仰方面发展。马克思说:“把信仰从宗教的妖术中解放出来。”(《马恩选集》3卷24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特定的历史时代造就特定的时代英雄,产生特定的时代信仰。苏力德信仰产生于十三世纪,尽管有许多科学信仰成分,但有其历史局限性,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理论指导和改造,需要根据时代的变迁,不断创新发展和完善。使其变为科学信仰。

四是信仰要用制度化、机制化加以保证。一个成功的领导者要想把自己的信仰、思想、决策付诸于行动,取得成功,必须要有一整套科学而严密的制度和机制做保证。否则,再好的信仰、决策都将付之东流。近三十多年来,我们国家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原有的价值观念、体制机制、经济社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过去一直坚持和倡导的社会主流文化信仰也发生了变化,社会上出现所谓“信仰危机”。一方面信仰出现多元化趋势,信仰宗教的人数在不断上升,有少数人信奉邪教;另一方面,主流信仰产生了动摇,甚至怀疑,似乎人们追求的信仰就是物质的东西,就是钱。信仰的缺失、扭曲,引起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的扭曲,引起了一些有识之士的担忧。纵观中外历史,小到一个团队,大到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可怕的不是经济上暂时落后、物质上暂时匮乏,而最可怕是精神匮乏、信仰危机、道德缺失、价值导向扭曲。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体制和机制的保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允许公民信仰是自由多元的,但必须要有主流信仰,否则就是一盘散沙。而主流信仰的确定,除了要有必要的宣传教育及外部灌输外,最主要的是必须建立和完善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制度和机制加以保证。在这一点上,成吉思汗领导智慧中创立苏力德信仰的做法是值得借鉴的,成吉思汗不仅自己坚信苏力德信仰,更为重要的是他把苏力德信仰提升为蒙古民族的正统主流信仰,并从制度上、机制上加以保证实施。如成吉思汗亲自带头祭苏力德,并把祭祀礼仪变为国家行为,祭敖包就是最为广泛的群众性祭祀形式,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祭祀文化,传承至今,影响深远。

学校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篇4

现代社会已进入“文化制度”的时代。当今世界, 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 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 深深熔铸在企业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现代市场竞争已越来越表现为企业文化的竞争, 竞争的结果是拥有先进文化的企业得到生存和发展, 拥有落后文化的企业被淘汰出局。用先进文化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引领企业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持续健康发展, 这是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

一、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大现实意义

1.企业文化能形成先进企业理念。

先进企业文化在提炼核心价值观时, 应该以企业发展的现实阶段为背景, 以企业发展的目标为根据, 努力使企业的价值观切合企业实际, 显现企业个性, 反映企业特色。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来的核心价值观, 对一个企业来说是它的灵魂, 是一种理念力。这种力量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经营管理成败, 关系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决定着企业的品位、品格和文明程度。

2.企业文化能体现企业核心竞争力。

俗话说“一年企业靠产品, 十年企业靠人才, 百年企业靠文化”。一个企业独特而先进的文化, 是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有人把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概括为七大要素:真实稳健的财务状况, 内外一致的企业形象, 真实诚信的服务态度, 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公平、公正善待员工, 激励员工开拓创新, 这七大要素无一不与其先进的企业文化直接相关。

3.企业文化具有更强的渗透力。

先进企业文化强调把文化渗透到企业各个环节, 把先进理念渗透到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之中, 渗透到企业管理体制、激励机制和经营策略之中, 渗透到企业的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和整个过程之中, 企业文化“力”的作用才会真正显现出来。

4.企业文化能提高企业制度的生命力。

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企业制度建设, 企业精神的提炼、培育乃至倡导、发扬, 需要企业制度的全面支持。在企业精神与价值观的熏陶下, 通过树立典型人物与先进事迹, 使企业具有了生命力, 所以,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 要围绕企业目标建立健全乃至创新各项规章制度, 形成严密的制度体系, 使员工的各种活动、相互关系的协调以及行为效果的评价等都有章可循。

二、按照现代企业要求建设企业文化

1.营造“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

泰勒管理模式的特点是“物本管理”, 即把企业看作是一个大机器, 而企业员工则是这一机器中的零部件, 把人当成物来管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企业出现了“人本管理”思想, 认为人不单纯是创造财富的工具, 人是企业最大的资本、资源和财富。这对于确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管理思想, 开发人力资源和人力价值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民营企业创业之初, 大都生产工具落后, 产品质量和劳动效率很难得到保障, 多数私营企业停留在传统管理阶段。当今, 确立员工的主体地位, 发挥员工的创造力, 成为民营企业的首要工作。重视员工再教育, 加大提升人的能力方面的投入, 重视人的资源性管理, 解放被管理者, 这是营造“人本管理”的文化与环境氛围的必然要求。

2.创新知本经营文化。

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资本成为企业成长的关键性资源,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根基将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事实证明, 企业只有形成了优秀的企业文化, 才能打造出一支用知识武装起来的战无不胜的员工队伍。而企业要生存与发展, 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就必须强化知识管理, 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

3.着力营造百年企业文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的相互间的推波助澜, 企业间的竞争将是学习力的竞争, 或者说企业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实际上应该是学习能力的竞争。如果说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 那么, 其中的关键是企业的学习能力。建立学习型组织, 是当今最前沿的管理理念。在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快的时代, 民营企业只有通过培育整个企业的学习能力, 在学习中不断实现企业的变革, 开发新的企业资源和市场, 才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4.要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相承接。

任何一个企业的文化底蕴来自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着眼于以规范、引导人们的日常行为, 其精髓是“诚为本, 和为贵, 信为先”。这种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使中国的民族文化具有与时俱进和兼容并蓄的特征, 这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同样有着现实指导意义, 能够为先进企业文化建设提供肥沃的土壤。因此, 培育先进企业文化必须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根植其中, 吸取其精华。

5.要与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锤练企业的根本在市场, 打造企业的关键则在体制创新。在发展市场经济、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 必然会伴随企业文化的提升和转型, 培育先进企业文化必须与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 用这种文化确立公平竞争原则, 把握迅速变化的市场需求, 构建企业技术、管理和体制创新的机制。

6.要与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趋势相融合。

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篇5

点击数: 822 【字体:小 大】 【打印文章】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中形成的一种企业员工共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企业中长期形成的共同理想、基本价值观、作风、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

一、企业文化的价值观

一个完整的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包括如下内容:

1、所有企业的价值观应该是股东、经营管理人员、职工和顾客都得到利益。

2、应该同样重视个人的成果和集体成果。两者应该均衡重视,不能为了一种成果而牺牲另一种成果。

3、再好的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如果不能得到有关部门和人员的支持和合作,也难以实现。只有通过充分的互相协商和协调,目标才能实现。

4、经营管理人员共有的三种价值观,即严守交货期,降低成本,保证质量,是在任何情况下也不能妥协的。如果不能实现这三项,而需要决定其优先顺序的话,第一是严守交货期,第二是保证质量,第三是降低成本。令人放心的交货期和可靠的质量是现在新的非价格竞争力量,其重要性日益增大。

5、顾客的意见不一定总是正确的。但是,正确的总比不正确的多得多。因此企业应该正确地对待顾客,顾客对企业来说是生命线。

6、诚实是最重要的人的价值之一。诚实是使每个人和公司联系的纽带。

二、工会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

(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第二条,“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中华全国总工会及其各工会组织代表职工的利益,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第五条,“工会组织和教育职工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行使民主权利,发挥国家主人翁的作用,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显然,企业工会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管理者。

(二)一般情况下,企业文化的产生有以下三种模式:

1、高级管理人员或企业领导班子是创造企业文化的源头。

企业新建或初建一个企业,公司一位或数位高级管理人员或企业领导班子制订并努力实施一种创意、经营思想、发展目标、经营策略、管理战略等。

2、企业经营行为。

对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制订的经营思想等各项经营业务认真实施;企业员工运用经营思想、经营策略等指导自己的行为方式,进行实际操作。

3、企业经营成果

企业通过运用各种措施、手段,使企业经营取得成功,这些成就持续相当一段时期,取得了良好的经营成果。

企业在相当一段时期的经营实践中产生了企业文化,它包含了企业创意思想、经营策略;同时也反映员工在实施经营策略中经验体会等内容。企业文化是企业个性化的根本体现,是企业生存、竞争、发展的灵魂。

上述三种模式都是通过人(职工)来完成的,企业文化就其本质说来是一种“以人为本”的,通过实践并有实效的管理思想。作为职工利益代表和维护者的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显而易见。

三、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一)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是企业文化建设自身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的体现。

1、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不仅具有管理中的软约束作用,更具有引导和约束员工行为的作用。

企业文化是以员工为载体而存在的,来自不同环境中的员工之间存在利益和文化理念上的认知差距,因此,化解文化差异,统一的认知理念,实现各方利益的协调,最终满足员工物质和精神的需求就显得必要且迫切。

让所有员工(无论是领导者、管理者抑或是普通员工)认同所在企业,不仅是身体的依附,而更应是文化上的认同,找到一种归属感。解决的办法就是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比如可以通过思想建设来提高员工的觉悟,把个人利益统一到企业目标的大环境之下,让其认识到“大河无水小河干”,即企业利益最大化是员工利益最大化的保证。员工无形中形成一种自觉意识,结果自然就是“小河有水大河满”,即员工为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而努力工作。

2、职工是企业构成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一个企业,将一定数量的劳动者聚集在一定的工作场所中,为企业的经营和发展的目标而工作,企业的经营和发展的目标必须让企业员工所了解。同时为了使企业保持正常的工作秩序,企业内部必然会制定一系列员工行为、观念的规范和判断这些行为和观念的标准。由此形成在企业内部由员工共享的符合企业经营和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无论它们是经过提炼与概括的,还是松散地体现在企业的日常生活中。因此,可以说:有企业,有职工,就应该有企业文化。

(二)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是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要求。

工会是党和国家联系广大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是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最重要工作方针之一。因此作为工人阶级群众组织的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就占据了重要作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贯彻落实“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充分发挥工会的作用,尤其是发挥工会教育的职能作用。必须体现全局的、先进的、符合企业发展的、普遍的而科学的职业文化、道德文化、社会文化等,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立足于现在、着眼于未来,不断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多元化的文化内容,不断深化实际的、有成效的、积极的教育体系,促进职工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这是一个企业整体素质和形象的闪光点。工会的教育职能不仅在职工科学文化的再教育上要发挥其主动性,更要在两个文明的整体协调上发挥它的能动性,要制订符合自己企业文化,推动企业进步的教育结构,提高职工在建设道路上的一致性,保持职工在新兴领域里的先进性,融洽职工在生产中的互助关系,创造出职工在改革过程中互学、互励的氛围。追求卓越、追求高尚,在物质文明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大大地推动一个企业精神文明的建设。此必将推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作用于物质文化的更加丰富。

(三)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是工会自身发展的要求。

《中国工会章程》总则中规定,“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是会员和职工利益的代表。”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因此,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工会工作运行机制,围绕中心工作,发挥工会组织在生产经营、改革管理及企业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就成为企业工会自身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只有充分发挥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不断完善工会自身组织和职能,才能更好地发挥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更好地使工会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才能更好地使工会工作服务于企业改革发展。

根据广东一家以企业文化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企业管理咨询公司的调查数据表明,在目前未设立企业文化建设专门部门的企业中,17%的企业把这一职能放在了党委或工会部门。这一方面说明我们很多企业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企业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四、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工会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导者。

魏家福总裁提出了中远企业文化建设的三个最大化:一是经营利润最大化;二是股东回报最大化;三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他在一篇论述企业精神价值观的文章,题目叫《无形胜有形》中讲到,过去,衡量一个企业的价值大小,主要指的就是两个部分。一是包括船舶、汽车、房地产、土地等实物的实物资产;二是包括现金、应收帐款、债务等在内的金融资产。而实际上,在真正的市场条件下衡量企业价值的要素,除了上面所讲的两大部分外,还包括其他三个重要因素,一是建立符合市场竞争要求的企业组织;二是建设内部满意员工队伍;三是能给企业带来利润的外部满意客户群。只有通过同时充分发挥这三者的作用,才能实现企业整体价值最大化。

如何“建设内部满意员工队伍”?作为职工利益代表者和权益维护者的工会扮演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一方面,工会通过“组织和教育职工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行使民主权利,发挥国家主人翁的作用,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另一方面,“工会动员和组织职工积极参加经济建设,努力完成生产任务和工作任务。教育职工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技术业务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

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基石,是企业内部职工群众对企业生产经营和目标追求的总体评价和总的看法,具有定向、支柱、感化和暗示作用,企业在竞争中是否成功,在于全体员工能否分辨、接受和执行组织的价值观。因此,如果一个企业具有一支好的员工队伍,具有一个功能健全并且能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的工会,必然能为企业的文化建设作用重要贡献,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不言而喻。

(二)工会是企业文化的缔造者。

“工会会同企业、事业单位教育职工以国家主人翁态度对待劳动,爱护国家和企业的财产,组织职工开展群众性的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活动,进行业余文化技术学习和职工培训,组织职工开展文娱、体育活动。”根据企业文化定义,所有这些职工活动,都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工会法》第三十一条间接说明了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工会代表职工的利益,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精神、风貌、集体作风和性格等的集中反映,从一定程度上讲,企业文化就是企业职工思想的综合反映,职工必然是企业文化的真正缔造者,因此作为职工利益代表的工会组织,也就必然成为企业文化的缔造者。比如中远企业文化重要代表之一的“华铜海”精神就是中国远洋船员爱国主义精神、主人翁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团结拼搏精神等中远优良传统的集中反映。

(三)工会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1、工会作为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重要支柱,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扮演了主力军的角色。在党的领导下,工会组织教育广大职工,充分发挥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充当主力军和重要支柱,同时通过举办各种企业文化活动,有力的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不断上新台阶,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促进企业的稳定快速发展。

2、企业文化就其本质说来是一种“以人为本”的,通过实践并有实效的管理思想。其基本内涵的重要一个方面就是确立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用目标凝聚员工,统一员工的行动。企业目标的完成完全依赖于员工和员工行动,也就是说,员工(工会)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3、企业文化建设成功与否,不是看表面的形式,不是看是企业是否采用了知名企业的做法或者知名咨询公司的系统,企业文化对外是一面旗帜,对内就是一种向心力,只要企业有了凝聚力、向心力,就说明企业文化建设达到了一定层次。工会在增强企业、员工凝聚力、向心力过程中的作用也决定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

学校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篇6

关键词:学校心理咨询,学校教育,相对首要地位,“三个促进”作用

B844.2

心理咨询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个新兴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对于学校心理咨询,从狭义上讲,即指面向学生的心理咨询,是学校内的心理咨询人员对前来求助的学生从心理上进行指导和帮助的活动。心理咨询人员根据前来求助学生的具体情况,运用心理学知识和原理,通过与学生谈话、讨论等形式,在与学生建立起相互信任、理解的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上,帮助其发现自己的问题及根源,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提高学生处理学习和生活问题的能力,促进他们的发展与成长。(刘晓明,2002)。

本文从学校心理咨询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两个方面,来探讨一下学校心理咨询在学校教育中的发展情况。

一、心理咨询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心理健康对于一个学生而言,是学生能够接受各种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更是学生应达到的最基本的生活状态。而在学校教育中,心理咨询承担着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心理咨询应在学校教育中占据首要地位,或者说相对首要地位。

(一)心理咨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等几部分组成,其中也包括学校心理咨询。在这些教育中,各个不同的教育都有各自针对的内容,彼此之间互相协作,缺一不可。其中,学校心理咨询是这些所有教育的基础。打个比方来讲,学校教育是一棵參天大树,不同的枝茎代表了不同的教育,而学校心理咨询就是这棵参天大树的树根。只有树根供给养分,其他的枝茎才能茁壮生长一样,学生只有经过学校心理咨询的教育,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才有能力学好其他的课程。

(二)心理咨询可以解决其他教育无法解决的问题。当代社会,由于竞争压力的增大,导致个人心理负荷增加,这同样体现在学生的身上。在学校中,由于课业负担过重,学生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当代学生心理素质暴露出很多的问题,这已经成为了学校教育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此时,学生就需要有一种教育来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倾诉压力,给自己以指引。而这是德育、智育、体育等教育无法做到的,能做到这一点的恰恰是学校心理咨询。因此,心理咨询的首要地位就体现出来了。

其次,心理咨询在学校教育中相对首要地位,并不是否定学校心理咨询的首要地位,相反的,而是要强调心理咨询在学校教育中的灵活性。

提起学校教育中的首要地位,很多人就会认为这种教育会具体化,是教学大纲中列的重点,或课时最多的课程,或考试中最重要的科目。这种观点比较狭隘。

心理咨询在学校教育中相对的首要地位,就是要强调正确运用学校心理咨询的方法。并不是说,心理咨询霸占学校教育的主导地位,是每天最多的课程,是考试比例最重的内容。而是和其他的教育互相协调,共同促进学生发展。学校心理咨询是灵活的,它可以在各种时间,各种条件下,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问题。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需求,不仅要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还要有心理咨询,团体辅导等。

(三)心理咨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法与手段

近年来我国对于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而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推行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点。心理教育活动是独立于美育、体育之外的教育活动,是其他教育所无法取代的,心理咨询则是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法与关键手段。在这个科技不断发展、社会日益复杂的时代,学生每天都面临着重大的心理冲击及巨大诱惑,而心理咨询则可针对这些问题给出相应指导,其服务的对象是存在一定的心理方面困扰或为亚健康状态,急需获得帮助与指导的学生群体。另外,心理咨询具有显著的专业性,从事学校心理咨询的工作人员均具备心理咨询相关工作经验、持有心理咨询师专业证书、具备一定心理学知识的专业人员。正因为心理咨询具有针对性及专业性,它可以协助学生解决具体问题、困惑,增强其对自身的认同与认知,同时可不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心理咨询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促进”。

(一)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学校心理咨询最直接的作用通过心理咨询解决学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针对不同的目标和内容,学校心理咨询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适应性心理咨询,一类是发展性心理咨询。适应性心理咨询主要是针对学生在各个年龄阶段以及相应阶段的生活

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提供一些必要的指导与帮助。而发展性咨询主要是指导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帮助学生开拓自身的潜能,突破自我的局限,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

适应性心理咨询和发展性心理咨询有机结合,可以充分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既帮助学生解决了当下的心理问题,又为将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促进其他教育的发展

学校心理咨询是其他教育的基础,通过心理咨询可以建立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状态,使其他教育最大程度发挥作用。

此外,学校心理咨询也启示了其他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心理状况,不能一味的只顾埋头教育,不顾学生自身的心理感受。那样片面追求结果的教育是不适应未来教育的。未来教育是朝着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方向前进的,未来的教育会将学生的心理状况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这也为其他教育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所以说,学校心理咨询以其独特的视角,给其他的教育方式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野来审视自身。使得教育工作者能在更高的水平上,统筹德育、智育、体育等等教育,顺应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

(三)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将学校心理咨询纳入学校教育,表明素质教育的发展又提升了一大步。

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过去学校心理咨询没有成为学校教育中的一员时,无论德育、智育、体育等教育

怎样有效地结合,达到的素质教育都是不完备的。学校心理咨询作为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

重要方面,在它被纳入学校教育中后,使教育更加全面,为实现素质教育作了有益补充。

每一棵参天大树都有茁壮的树根,学校教育这棵大树也不例外。学校心理咨询作为学

校教育这棵大树的树根,从目前看,也许还没有那么茁壮。但学校心理咨询鼓励着每一个从事心理教育工作者,朝着这方面去努力,让它在学校教育中发挥最大的功效。

参考文献:

【1】刘晓明,李冬梅,孙蔚雯著,《学校心理咨询—理论·方法·应用》,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8月

【2】郑日昌 陈永胜著,《学校心理咨询》,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6月

【3】孙屏主编,《学校心理咨询实务》,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年7月

【4】刘晓明,王丽荣.我国学校心理咨询的发展方向.中国教育学刊,2000,(4):30-31.

【5】罗红.学校心理咨询需要处理好几种关系.中国教育学刊,2003,(9):16-18.

学校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篇7

1. 校园文化的组成结构

1.1 物质方面

物质方面值得也就是一个学校其校园之内的环境, 因为它们会在第一时间给人们留下一个对于这个校园初步的印象, 这个第一印象是十分重要的。而这种通过最简单的方法表达出的物质文化恰恰正能够最好的表达设计者、建设者和使用者所拥有的价值观, 还可以从中看出他们的审美水准, 而且这种体现亦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物质方面是一个学校所具备的校园文化的基石以及该种校园文化的外在显现。

1.2 制度方面

制度方面指的也就是传统的校纪校规、大学生行为规范以及大学生道德标准, 具体说明也就是涵盖了一个学校创办以来的一些传统、开办以来遵循的一些仪式以及指定出的一些用以维持学校基本秩序的规定等, 这些在一个正常运转的学院之中都是不可或缺的, 也是校园文化的保护伞。它规范了整个校园, 使得学生和教师的行为都有了一定之规, 这也是形成校园文化所必需的因素。

1.3 行为方面

行为方面则是一个学院的校园文化在师生处的外在表现, 也是大学精神细化至个体的体现。它主要包括了教师和学生所形成的生活习惯、适应的生活模式以及他们所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 并在这个过程之中所表露出的校风等因素。

1.4 精神方面

精神方面指的则是师生们的三观和其审美情操。这是一种并不会直接表露在外的隐性文化, 只能通过一些具象化的行为来对其进行判定。可是这也恰恰正是校园文化最深层次以及最能够对教师和学生造成影响的一方面, 也是判断一个校园文化优秀与否的直接标准。

2. 体育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2.1 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教师在贯彻党组织所推行的教育方针过程之中是十分之重要的一个环节, 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精英的一个方面。体育教师并不单单是我们认知之中的体育课这么简单, 它涵盖了所有可以强健学生们体魄, 督促学生们进行运动锻炼以及培养学生们体育竞技精神的所有方面。其实在很多情况下体育教师都可以直接反应出一个校园风气是否刚正, 校园文化是否完整, 因为从这可以看出的并不仅仅是体育文化本身的水平, 还可以直接反映出整个校园的思想道德水平。所以, 体育活动并不仅仅能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 它还可以磨练我们的精神和意志, 可以为我们创造出一个更好的校园环境。

2.2 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源泉

体育活动能够成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核心主要是由于学生们身体的健康与否是他们能否取得一个较好的成绩, 因为学习必须要有一个优秀的身体素质作为基础, 不然一切接近是空谈, 若是没有一个健壮的体魄和过硬的心理素质, 学习根本像是无根浮萍, 完全是无从谈起, 也就更加谈不到什么开展文化活动了, 即便是强行开展了, 也肯定会草草了事, 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所以, 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之中, 一定要重点去抓体育教学这个环节, 而且一定要做到对体育教学提供一些技术上的指导和建议, 并在此基础上严格监督其执行情况, 必须如此, 才能够真正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

2.3 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体育活动也可以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很大的帮助, 其主要体现在于:在强化体育活动的基础上, 可以进一步的去培养学生们的竞技精神竞技意识以及学生们不轻言放弃对的体育精神, 这样不仅有助于校园文化的形成, 更可以对文化活动的开展起到一个促进的作用, 学生们都会主动地去竞争, 从而使得文化活动取得更好的成果。

3. 体育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3.1 促进校园文化的多样性

新的时代让学生们充满了青春气息, 而青春又带给了学生们充沛的精力使其活力四射, 他们对新生活充满了憧憬和向往, 并因此充满了前进的动力。体育教师可以促进整个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 还可以很大程度上丰富校园文化的多样性, 因此体育教育是极为必要的。

3.2 促进校园文化的社会性

校园文化本来就应该逐渐多元化并且逐渐提升其开放程度, 切记墨守成规。而校园体育活动的创办势必会大大提升校园文化的多样性, 帮助校园文化实现多元化。首先, 校园体育活动在举办之初可以提出“请进来, 走出去”这些思想从而将学生们逐渐洒向社会之中, 让他们积极地去接触社会, 发掘并吸收社会文化之中的优点融入校园文化之中。其次, 校园体育活动本来就从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社会的帮助, 可以督促学生们积极主动地迈向社会, 从社会之中学习对自己有帮助的因素, 而后加以实践, 这样学生们不仅可以获得一些社会经验为日后迈向社会打下一个基础, 还可以从很大程度上强化学生们的社交能力, 增加他们迈入社会的砝码。

3.3 促进校园文化的传承性

高等教育进行深度改革这是社会发展以及世界发展所导致的一个必然趋势, 是无可避免的, 所以我们要积极面对这样的变化, 通过完善自己来在改革的潮流之中站稳脚步并前进。为了实现这样的愿望, 就必须要在文化教学的过程之中融入体育教学这一环节, 也必须要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之中融入体育文化, 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实现我们的目的。

摘要: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在校园建设的过程中占据了很大的一部分。笔者重点针对体育教育所蕴含的内容、教育的外在形式, 以及校园文化的每一个组成部分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用事实证明了在校园建设过程之中占据了怎样的位置, 并借此提升体育教师在校园建设的环节之中被人们所重视的程度。

关键词:体育教师,校园文化,地位作用

参考文献

[1]郭敏刚, 王健.我国农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方式的现状、问题及转变策略[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4, 40 (4) :85-90.

[2]张文天, 骆秉全.论体育教育中的规则教育及其价值[J].体育文化导刊, 2013, (9) :96-98.

学校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篇8

一、加强企业民主管理, 着力打造和谐文化

企业民主管理制度既是保障劳动关系主体“双赢”的重要条件, 也是改善劳动关系的重要途径, 通过企业民主管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以成为企业和员工的共识和主张。企业工会要坚持不懈地突出抓好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工作, 创新企业民主管理的实现形式, 畅通企业和员工的沟通渠道, 丰富企务公开的内容, 以此推进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 着力打造和谐文化。

(一) 坚持和完善职代会制度, 为打造和谐文化提供制度保障

职工代表大会是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 是员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力的机构。为开好职代会, 工会必须坚持抓好三个环节即会前抓调研, 认真调查职工普遍关心的重点、热点问题, 了解职工的意愿和要求, 及时向党政领导反映。会中抓过程, 认真组织职工代表听取企业工作报告和参与讨论审议工作。会后抓落实, 认真贯彻职代会精神, 落实职工代表提案。同时坚持源头参与, 推进职工董事和职工监事制度。在企业决策与管理层面的制度安排上, 工会领导参与董事会、监事会、党政联席会、投资与决策委员会、预算与考核委员会、薪酬与编制委员会、招投标委员会, 从制度上保证了工会组织和工会领导全面参与企业日常经营决策和管理工作, 发挥应有作用, 充分表达工会的意见和建议。

(二) 落实和推进企务公开工作制度, 为打造和谐文化提供信息支持

除了通过职代会、行政领导报告工作、职工代表视察等多种民主管理形式做好企务公开工作以外, 工会与行政一起设置了企务公开栏, 对人才招聘、职位晋升、机构变动、劳模推荐等进行公示。以公开内容的针对性提高员工的关切度, 以公开内容的及时性提高员工的参与度, 以公开内容的真实性提高员工的满意度。企务公开的内容涉及到如下方面:企业重大决策问题主要包括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投资和生产经营重大决策方案、企业改革、重大技术改造方案、员工分流安置方案等;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主要包括年度生产经营目标及完成情况、财务预决算、大宗物资采购和工程建设项目的招投标、产品销售和盈亏情况、重要规章制度的制定等;涉及员工切身利益方面的问题主要包括劳动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的签订和履行、职工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基金的缴纳情况、职工招聘、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措施、职工培训计划等;与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密切相关的问题主要包括民主评议企业领导班子、企业中管人员选聘任免情况、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定执行情况、企业业务招待费用使用情况等。

(三) 建立和健全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 为打造和谐文化提供物质基础

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维护员工经济权益的重要手段, 也是工会履行基本职责的一个实实在在的抓手。经济利益是员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也是他们获得政治、文化利益的前提, 因此, 企业工会要把维权的焦点放在员工的经济利益的实现上, 努力使广大职工群众享受到企业改革发展的成果。工会要不断完善《集体合同》的履约责任制度和监督检查机制, 保证《集体合同》条款的落实兑现, 要定期向职代会报告《集体合同》的协商和合同条款的履行情况。工会领导要参加企业有关员工工资增长、职业安全卫生、女职工特殊权益保护等事关员工切身利益的讨论, 提出工会的意见和建议, 切实从源头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 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施素质提升工程, 着力打造榜样文化

提升员工素质, 通过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 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文化氛围, 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提升员工素质, 是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更是广大员工根本利益之所在。企业工会要大力开展劳动技能竞赛活动、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创建“工人先锋号”活动, 提升员工综合素质, 着力打造榜样文化。

(一) 通过开展劳动技能竞赛活动提升员工素质

企业工会要围绕企业发展战略和目标, 紧密结合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和基层单位实际, 以强化管理、创新技术、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主要内容, 广泛开展赛进度、赛质量、赛安全、赛技能、赛作风活动, 通过深入开展群众性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技术攻关等活动, 培育职工的敬业精神、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 让职工在生产实践中实现自身价值, 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职工队伍, 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开展劳动技能竞赛活动要坚持以人为本, 使榜样文化在劳动技能竞赛中发挥凝聚、激励和创造作用, 要充分发挥劳动技能竞赛的激励作用, 大力宣传劳动技能竞赛中先进人物的事迹, 发挥典型示范效应, 促进劳动技能竞赛活动的深化。

(二) 通过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提升员工素质

企业工会要紧紧围绕企业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部署, 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创新、技术协作、合理化建议活动, 推广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劳模创新工作室等做法, 充分发挥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榜样作用, 增强职工创新意识, 开发职工创新潜能, 提高职工创新能力, 推广职工创新成果, 培养企业创新人才, 不断提升企业自我创新能力。企业工会要把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与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充分调动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在弘扬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中, 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 努力培养员工的竞争意识, 强调在竞争中实现创新和发展。企业工会要把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作为发扬职工主人翁精神和提升职工素质的载体, 作为一项长期的基础工作扎扎实实地抓紧抓好。

(三) 通过创建“工人先锋号”活动提升员工素质

创建“工人先锋号”, 是企业实现发展战略、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要通过班组建设, 把职工组织起来, 把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任务落实下去, 创造和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安全生产、自主创新、先进文化、人才培养等工作目标。创建“工人先锋号”, 是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需要, 要通过组织广大职工提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发明创造, 不断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创建“工人先锋号”, 是坚持以人为本, 建设和谐企业的需要, 要发挥班组的组织优势, 以班组和谐促进企业和谐, 构筑起关心人、爱护人、发展人的和谐环境。创建“工人先锋号”要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中心, 以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以促进产业发展、服务职工群众为重点;以具有一流素质、创造一流工作、提供一流服务、取得一流业绩、形成一流团队为主要内容;以行业领先, 充分显现示范、引领、带动和激励作用为根本目的, 使“工人先锋号”成为引领职工发扬工人阶级优良传统, 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 推动和谐企业建设的旗帜, 成为引导职工爱岗敬业, 刻苦学习、不断进取、甘于奉献的载体, 成为全国统一、长期坚持、职工认可、影响广泛的品牌。创建“工人先锋号”是加强班组建设事关企业长远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 必须常抓不懈。工会组织要将创建活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从思想上高度重视, 组织上加强领导, 工作上落实责任, 在提升创建水平、打造工会品牌上狠下功夫, 切实把创建工作贯穿始终, 落到实处。

三、推进帮扶体系建设, 着力打造关爱文化

由于各种原因, 企业当中仍有不同困难程度的职工。企业工会要倾心关注民生, 广泛开展“送温暖”工程, 建立以生活救助、爱心援助、就业帮扶、金秋助学等为基本形式的困难职工帮扶长效机制, 增强对困难职工的帮扶能力, 使员工感到工会就在身边, 使工会组织的活跃度、员工对工会的认可度有所提升, 着力打造关爱文化。

(一) 坚持开展生活救助和爱心援助, 帮助职工解决生活困难的问题

企业工会要站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高度, 着力解决职工的实际困难, 对生活困难的职工始终给予极大的关注和热情的帮助。工会要不断完善困难职工的档案, 修订困难补助的条件, 适当提高困难补助的标准。开展帮扶工作既缓解了职工的困难, 也增进了企业与职工的联系, 体现了企业大家庭的关爱。针对医疗制度改革后员工医疗费用普遍增加的现状, 设立爱心援助基金, 帮助职工解决看病难的问题, 爱心基金设立以来, 企业广大职工发扬“扶贫济困、团结友爱”的优良传统。积极参加捐助, 主动为困难职工献上友爱和真情, 企业也慷慨解囊, 积极向爱心基金捐款, 爱心基金帮助了患重病或遭受突发性灾害的职工, 缓解了他们由此而造成的家庭生活困难, 体现了企业对病困职工的关爱, 体现了企业大家庭的温暖, 培育了企业员工之间的关爱意识, 对维护企业稳定、构建和谐企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 开展就业帮扶活动, 实现职工的体面劳动

针对待岗职工普遍技能偏低, 上岗比较困难的现状, 企业工会将优化就业帮扶服务形式, 加大就业培训力度, 帮助困难群体提升就业技能和质量作为就业帮扶促进再就业的重要手段。企业专门开办了旨在提高待岗人员技能的特殊工种培训班, 对待岗人员进行了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指导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 为待岗员工重新上岗提供了智力支持。

(三) 开展“金秋助学”活动, 帮助职工解决子女就学困难

企业工会高度重视金秋助学工作, 始终把金秋助学作为工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 把组织的温暖送到困难职工心坎上的重要工作来抓。企业工会积极做好资助对象的调查摸底工作, 建立健全困难职工子女助学档案, 做好跟踪帮扶工作。通过走访政府教育部门, 了解掌握当地政府对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助学政策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情况, 做好与教育、民政等单位助学工作的沟通协调, 在此基础上, 确定工会的助学帮扶目标, 制订方案, 落实责任, 努力做到不让一名符合条件的困难职工子女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上不起学。工会还结合实际, 因地制宜, 开展形式多样的助学活动, 除了对困难职工家庭的学生提供资金帮助外, 还注重做好对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帮扶、智力帮扶, 通过为贫困学生联系减免学杂费、帮助申请助学贷款、联系岗位帮助他们勤工俭学等方式进行助学。

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原动力, 是和谐劳动关系的粘合剂。企业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妥善处理好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处理好企业文化与科学管理的关系, 提高工会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参与能力、造势能力和引导能力, 发挥维护广大员工合法权益的作用, 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导向;发挥宣传教育引领作用, 帮助广大员工建立先进企业文化的理念;发挥联系群众的组织作用, 调动广大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企业工会要以主题教育引导, 以榜样示范引领, 以文体活动凝心, 以环境氛围熏陶参与和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确保企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摘要:企业工会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工会要坚持不懈地突出抓好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工作, 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以此推进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 着力打造和谐文化。工会要通过开展劳动技能竞赛活动、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和创建“工人先锋号”活动, 提升职工综合素质, 着力打造榜样文化。工会要倾心关注民生, 广泛开展“送温暖”工程, 建立以生活救助、爱心援助、就业帮扶和金秋助学等为基本形式的困难职工帮扶长效机制, 增强对困难职工的帮扶能力, 着力打造关爱文化。

关键词:工会,企业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榜样文化,关爱文化

参考文献

[1]中国工会十六大报告.

[2]顾桂兰.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与对策建议[J].中国工运, 2013, (01) :49—50.

[3]林育芳.企业民主管理与劳动关系和谐[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09, (03) :115—117.

[4]徐利平.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的方向与途径[J].中国工运, 2012, (05) :49.

学校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篇9

一、民族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民族音乐教育, 和其它内容的音乐教育一样都是我国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它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首先, 民族音乐的内涵和外延在逐渐扩大和转变, 民族音乐教育的形式与内涵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 而这些变化的结果需要通过学校的音乐教育课程传达给学生, 以促进最新研究成果的传播。民族音乐, 这个概念是在逐渐发展变化的, 上个世纪开始出现时, 它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而狭隘, 随着人们研究的逐渐深入, 内涵被无限放大, 从而形成一个包罗万象的只有精神指向性, 却很难再明确具体的开放性概念。这个概念的内涵还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逐渐加以演变。因此, 在民族音乐这个概念上, 具体而言, 可以有广义与狭义两个层面的含义。我国的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是指狭义上的概念, 因而具有一定的、相对的明确性。因此, 我国多年来的民族音乐教育是在相对具体的、狭隘的层面上逐渐展开的, 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由于狭义上的概念具有了相对明确的指向性, 围绕着民族音乐所展开的教育也就具有了可操作性。所以在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中, 从幼儿起, 就开设了有关于民族音乐方面的教育了, 然后是从小学到中学都设置了音乐课、音乐欣赏课等内容, 在大学中设置了音乐选修课, 在这些选修课中大多有一半左右的内容是关于民族音乐的, 在专业的音乐院校中, 什么专业都设置了关于民族音乐的课程内容。因此, 可以毫不犹豫地说, 我国的教育部门和教育体制是强调民族音乐教育的, 也足可以看出民族音乐在整个教育体制和教育内容中的份量和地位。

其次, 民族音乐的重要地位不仅仅体现在当前的音乐课程设置和教育体制中, 还在于它所产生的文化认同感中。在国内, 不管是少数民族, 还是汉族, 都对祖国的音乐文化都有着深厚的感情, 通过系统的民族音乐教育, 都能够获得一种祖国伟大的自豪感和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认同感, 从而受到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这种文化认同感, 在海外留学生、海外华侨、华人中依然存在。音乐是没有国界的, 通过对民族音乐的了解和接触, 这些海外游子们都能受到很好的感触, 并产生民族归属感、民族自豪感。而所有这些都是当年他们在国内时耳闻目睹到民族的音乐内容、形式所留下的“种子”。因此可以说, 民族音乐不仅仅是一种民族音乐的传授与教学, 更是一种内心深处的震动, 它所产生的影响可以使远在异国他乡、近在国内的各族人民产生一种强烈的文化认同感、文化归属感以及爱国情感、民族情感。在包罗万象的教学内容中, 学生所能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祖国的辽阔疆域、多样的音乐文化形式、深厚的民族情感, 还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 以及更多的是来自于民间的、民族的音乐气质和其中透露出的民族精神和历史上、当代的劳动人民的伟大的创造力、祖国河山给予我们的丰腴的养分。生活在这样的国度里, 精神自然不会是空虚的, 无论是当代劳动人民的神圣创造还是历史上人们的丰功伟绩, 都可在民族音乐的形式和内涵中找到影子, 这些多样性、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从某些层面上映射了历史的痕迹。民族认同感、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将是民族音乐教育产生的重要影响之一。而学生在这一长期的过程中受到了关于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 又会提升他们的修养和扩展他们的知识结构, 增强他们的智慧和思考力。

再次, 民族音乐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音乐修养, 提高他们的比较能力, 使得他们更能够在众多的文化现象中, 体会到祖国文化的博大, 认识到民族音乐的价值与可贵之处, 进一步激发他们热爱民族音乐文化, 从事民族音乐、发展民族音乐的兴趣和信心, 从而为我国民族音乐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为广泛而强大的后备力量。学校是培养从事社会建设人才的最为广大的“工厂”和平台, 里面也拥有着最为广泛的后备人才。因此, 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与其他知识的传承一样, 具有最为广大的可能性。民族音乐教育不可能永远局限于狭义上的内容, 它总是在不断的补充、发展, 需要进一步扩大这个体系, 充实这个体系, 甚至是更新这个体系, 因而需要很多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进一步参与和学习、整理与研究。这就需要更多的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合格的音乐专业人才, 同时还需要一大批具有较为深厚的民族音乐文化修养的高层次的业余人才。而学校就应该是充分利用自身优势, 发挥潜能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具有较好的音乐文化修养的人才。只有这样, 少数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才能普及下去, 才能为更多的人接受、吸收并且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给以启迪。而后者则可以通过学习与吸收达到对前者的继承与发展, 使得不断深入的、充实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得到普及, 发挥研究成果的积极作用和意义。

最后,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 民族音乐教育作为教育中重要的一环, 起着全面塑造人、改变人、提升人的作用, 因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 民族音乐教育的方式和风格与其他学科的教育有着较大的差异性, 具有自身新颖的独特性, 它可以是相关的民族音乐知识的传承, 可以是某种民族器乐的演奏, 可以是某种民歌、民族曲艺的演唱与表演, 可以是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舞蹈表演。这些载歌载舞的实践性的学习方式及理论性的知识的传承, 有别于其它学科的学习方式, 可以更为有效地发挥艺术的潜在功效, 达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民族音乐教育主要是通过学生对音乐本体的接受包括对风格样式、旋律曲调、演奏演唱形式、音调特征等众多内涵的学习、聆听甚至是表演来具体感受音乐的魅力, 进而了解到相关的文化信息与其它信息, 而音乐的教育功能也是通过这种对音乐的感受来达到的。因此, 民族音乐文化教育既是一种音乐审美, 又是一种教育与文化传承, 具有多重功能和意义, 是其它艺术形式或者文化形式所难以替代的, 因而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二、民族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民族音乐教育课程的设置, 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具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原因是民族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 民族音乐教育对于其它音乐教育而言, 更侧重于民族性内涵。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 同时也是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国家, 因而关于民族性的音乐内容和形式就非常复杂多样。世界上各个国家、地区、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点的音乐, 而音乐创作的蓬勃发展及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音乐作品又是浩如烟海。因此, 首先接触自己本民族的音乐有助于在这些庞大的音乐类别中识别自我的身份、民族的身份。通过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和研究, 也可以使得学生的视野更为开阔, 能够详细地了解本国、本民族的音乐文化特征, 从认识自我开始, 逐步认识世界。通过积累本民族的音乐知识, 进而比较世界各国其它类型的音乐文化, 可以使得学生的立足点变得更加可靠。而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也有待于从本国国民尤其是从青少年儿童开始。这样, 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音乐的感知能力和判断力, 又可以起到传承中华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的作用, 准备充足的后备力量, 也使得民族音乐的传承达到最大化的普及。

其次, 民族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对于音乐知识相对有限的不同阶段的学生而言, 民族音乐的内容和风格、样式等都具有一种潜在的感情和乡土意味。这些内容学生在生活中多少会有一些是曾经耳闻目睹过的, 学习起来就变得相对轻车熟路, 没有了学习国外音乐的陌生感。由于本土文化的影响作用, 学生在理解民族音乐的过程中, 可能不必费过多的力气就可以很好地掌握要领。同时, 中国文化特点包括语言特点、地域环境, 以及生活习惯等, 学生们由于养成了相对稳定的认知心理和认知习惯, 因而在接受这些民族性的音乐教育时, 就不会产生思维方式上的隔阂。

最后, 因为地理、环境、文化背景等特点和因素影响, 学生在学习民族性的音乐内容与形式时, 都具有一种先天的优势和条件。本土化的音乐文化, 尤其是语言特点和美学风格特点, 可以使得学生的学习不仅能够与其它科目的知识实现横向的联系, 而且可能会大大减少理解上和文化背景上的误解。所有这些都是国内学生的先天性优势及条件, 对于解读国外的民族音乐而言也是一种优势。因为生活在这样的大环境中, 即使是再陌生的知识点, 也是相对熟悉的。因此无论是在心理、语言还是历史或者思维、审美上都是与这类音乐艺术本质相接近的。

总之, 由于民族音乐教育的独特作用和意义, 它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尤其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民族音乐教育更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

摘要:民族音乐教育, 由于其自身的特性, 在学校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从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培养民族音乐事业的后继人才及民族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不可替代性三大方面对其地位进行分析, 同时又从民族音乐教育的意义与内涵、民族音乐教育的影响、民族音乐教育实施的有利条件三大方面分析它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以说明它的不可替代性。

关键词:民族音乐教育,学校教育,地位,作用

参考文献

[1]郑元者.地方性知识的迷障:音乐的中国经验及其艺术人类学价值.音乐艺术, 2006, (2) .

[2]孙红杰, 杨燕迪.音乐体裁的学理探究论纲.音乐艺术, 2006, (2) .

[3]周文中.全球化与中华文艺.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05, (2) .

[4]冯文慈.中外音乐交流史.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

[5]黄允箴.生存与释放.音乐艺术, 2003, (4) .

学校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篇10

学校运动训练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学校体育训练中,如何掌握和控制好适宜的运动负荷是提高学生运动成绩的关键。由于在当今的学校评价体系中,过于重视学校运动成绩,体育教师的晋级、奖金与学校参加比赛成绩挂钩,造成了体育老师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导致有希望的运动苗子过早夭折,给学生身体带来极大的伤害。脉搏是反映人体机能变化的一个客观指标,脉搏的变化是一定负荷量刺激作用于人体后所反映的生理负荷,是肌体的内部反映,因而它能够较客观地检验运动员的实际训练效果。因此,脉搏监测法是训练学中最简单、实用而又科学的方法。本文从脉搏控制法的特点入手,系统阐述了脉搏控制法在学校课余训练中提高学生运动成绩、减少和预防伤害事故的发生。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法

本文通过学术期刊网查询相关文献资料10篇为自己提供理论支撑

2.2 逻辑分析法

在分析文献资料以及撰写论文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分类与比较、归纳与演绎等方法对研究问题进行逻辑分析

3 学校运动训练的特点

3.1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间断性

学校运动训练的显著特点是间断性。学生是以学习为主,其他课程的学业迫使课余体育训练间断性地进行,即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运动训练。基本以学期和学年为周期的运动训练,这是其他专业训练所没有的。

3.2 学校运动训练的基础性

学校运动训练主要是进行基础训练,这是由在训学生年龄特征、课余训练以及运动训练规律所决定的。学校运动训练的参加者多是青少年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所以,这一阶段着重要抓好身体素质和基本技术的训练,为其将来专项训练打基础。不宜过早地对他们施以成年人的训练方法和运动负荷。

3.3 学校运动训练不追求极限负荷

达到世界水平的优秀运动成绩必须以极限负荷对运动员进行强化训练,这已是现代运动训练的最根本原则,是无可非议的事实。但是,由于影响学校运动训练的多种因素和其本身的任务,青少年运动员达到的成绩毕竟离高水平优秀运动员的成绩尚有很远的距离,而且这些成绩完全是可以采用非极限专项强化训练就能达到的。因此极限负荷并不是学校运动训练工作所追求的。

3.4 学校运动训练内容具有相对系统性

学校运动训练以培养后备人才为主,另外,由于学制、学业、社会因素等等的影响,它的正常训练工作安排只能是逐阶段进行的。这就决定了其训练内容只具备相对的系统性,只能在某一个阶段内作较为系统的训练。

4 脉搏的概念和特点

4.1 脉搏的概念

脉搏即动脉搏动,随着心脏节律性的收缩和舒张,动脉管壁相应的出现扩张和回缩,在表浅动脉上可触到搏动。

4.2 脉搏的特点

脉搏是心率在体表的一种反映,是一定刺激量作用于人体后所反映的生理负荷,是机体的内部反映,它根据人们的性别、年龄及身体机能状态的不同而变化;在运动中,脉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在一定范围内可反映运动强度、机体的代谢水平,是反映人们的训练程度强与弱的一个重要指标。所以,它能较客观的检验运动员的实际训练效果,在运动训练中对指导科学训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5 脉搏控制法在学校运动训练中地位和作用

5.1 脉搏控制法在学校运动训练中地位

5.1.1 在学校体育训练中,监测脉搏是合理增加运动负荷的重要依据

体育训练就是在外在负荷的作用下,给机体一定运动负荷使人体各个系统打破平衡,从不适应阶段过度到了适应阶段,再到不适应阶段,这就是训练适应的产生———不适应———再适应周而复始逐步提高。在当前,大多数在基层老师没有先进的训练设备,秒表是他们最常用的仪器,他们凭借自己的感官经验和主观估计制订训练计划时,常常通过测量脉搏来调整训练计划、控制运动负荷。

5.1.2 脉搏监测是学校体育训练中掌握间歇时间的重要尺度。

间歇训练和重复训练在学校球类和田径训练中常用的训练方法。间歇训练和重复训练法最重要的就是安排训练时间和休息时间的比例,看机体是否在完全恢复的情况下进行下组训练。在训练中休息时间太长或太短的都是不利的,只有恰当的安排间歇时间才能对训练起积极作用。而这些休息时间长短就是根据队员运动后机体恢复情况来实现的,机体的恢复状况就是通过脉搏的多少来判断。因此,采用脉搏监测法来控制各种训练之间的间歇时间,不仅可以使教练员准确地掌握训练的数量和质量,而且还可以了解到运动员的恢复状况。

5.1.3 在学校体育训练中,脉搏监测是划分负荷强度的客观依据

在学校体育训练中,运动负荷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对脉搏的测量来体现。一般来说,运动中适应心率=安静心率(晨脉)+(最大心率—安静心率)*60%。在基层实际训练中结合训练对象的自身特点,将导致脉搏达到180次/分以上的运动强度划分为高强度,且休息10分钟后即刻脉搏仍比课前快6-9次/10秒;将导致脉搏在约150次/分的运动强度划分为中等强度,且休息10分钟后即刻脉搏仍比课前快2-5次/10秒;将引起脉搏值增加至140次/分以下的运动强度划分为小强度,休息10分钟后脉搏可恢复到训练课前水平。这些数据只能作为参考,因为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水平运动员的高、中、小强度的对应脉搏值不可能有一个共同的绝对标准值。在这里,我要强调利用脉搏来确定训练负荷强度,亦是动态的、变化的、相对的,需要教练员在平时训练过程中逐步准确地掌握自己队员的脉搏变化特点,从而更加科学准确的利用脉搏来安排好大、中、小相结合的运动量、强度及密度三者的比例关系,并根据运动员的训练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做到区别对待。

5.2 脉搏控制法在学校体育训练中的作用

脉搏控制法可以延长队员的运动寿命。学校体育训练具有基础性,担负着向上级输送人才,具有不追求极限负荷的特点。由于在现实的生活中,体育老师过早发掘学生潜力,导致有希望的运动苗子过早夭折。这也是我们青少年参加世界大赛取得很好成绩,甚至超过我国成年人的成绩,而到成人后成绩明显落后于对手的主要原因。在学校体育训练中运用脉搏控制法可以,可以帮助老师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保持训练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脉搏控制法可以预防伤害事故的发生。当前,许多一线老师在制订训练计划时,往往凭借自己的感官经验和主观估计,片面强调某一方面如强度或者量,这种做法是不够科学的,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危害性,许多学生都是在过度疲劳状态下进行训练,容易导致队员受伤或者意外事故,而影响正常训练。脉搏控制法可以对学生身体状况进行监测,可以了解学生身体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

6 如何在学校体育训练中发挥脉搏控制法的监督和指导作用

6.1 要准确地掌握测量脉搏的部位和方法

脉搏的测量部位一般是测量腕部的桡动脉,或者是颈部经总动脉,力量要适度。测量的方法是,盯住表的秒针,并将一只手的食指和中指摸手腕部的桡动脉或下颌骨的颌下动脉位置处。

6.2 要掌握脉搏的测量时机和注意事项

“晨脉”也叫基础脉搏,是指每天早晨清醒后(不起床)没有任何内在和外在干扰情况下的脉搏数,它是反映机体维持生命特征所需要基础心率。基础脉搏在每天清晨测试,一般测试30秒钟或1分钟,姿势一般为卧位。运动前脉搏是指在没有开始训练时,所测得脉搏跳动次数。测试时间一般在训练前5分钟,测试姿势为站位,测试30秒钟或1分钟。运动后脉搏是指在每个训练项目练完后,即刻测试学生桡动脉和颈总动脉搏动次数,取位为站势,一般测试10秒钟。测试时间与越晚,则误差就越大,如延误10秒钟,测到的脉搏数就只相当于跑步时心率的96%;延误20秒钟才测出脉搏,只相当于跑步时心率的85%。这是因为,停止运动之后心率会迅速恢复的缘故。由于运动后心率跳动较快,测试桡动脉误差较大,测颈总动脉较多。由于,颈动脉处有一个极敏感地区,叫颈动脉窦,使颈按压会引起血压下降,所以测颈动脉脉搏时,应注意不要用力按压,用力程度以能摸到脉搏就行了,不宜过大。运动后恢复脉搏是指运动停止后恢复到下个练习时的脉搏次数,这一般在练习后10分钟测试,取位一般为站立姿势,测试时间为30秒钟。

6.3 如何运用脉搏控制法来指导学校体育训练

脉搏是一个人身体状况的晴雨表,使机体在外部的一个反映。一般情况下,运动后的次日晨脉是相对稳定的,波动次数应不超过通常晨脉的2次/分,一旦晨脉波动超过5次每秒,则说明前一天运动负荷偏大,如果队员晨脉波动长期超过5次以上,则说明队员机体处于疲劳阶段,应该降低运动负荷,减少运动量,或暂时停止体育锻炼,等到基础脉搏恢复正常后,再进行体育锻炼。如果长期处于疲劳状态进行训练,会造成学生脏器器质性病变,缩短队员的运动寿命。运动前的脉搏也是制定学校体育训练计划的依据。课前,体育教师要记录好每个训练队员训练前脉搏次数,并与过去的脉搏进行对比,始终掌握学生身体状况。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训练前脉搏基本稳定,基本上在一个正常范围内波动。对于脉搏异常的学生,要了解是负荷过大还是身体不适,要及时调整运动量,以免给训练者带来身心伤害。运动后的即时脉搏是学校体育训练是常用的指标,掌握这个方法测量脉搏,对安排学校体育训练有很大好处,可以提高的队员的运动成绩,发掘训练者的潜力。运动后心率恢复到安静心率的时间,是评判队员机体能力好坏的一个方面,也是检验训练量是否科学的依据。恢复正常状态所需要的时间越短,说明心脏承受力越强,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心脏的机能。脉搏的恢复状况,在运动后,如果脉搏经过5至10分钟恢复到运动前的安静状态水平时说明运动强度是合适的。当锻炼后不能恢复到这一水平.表示机体对锻炼的负荷尚难以承受,应当降低运动负荷。

参考文献

[1]李祥,主编.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李学新.运动训练中的心率控制[J].贵州体育科技,1997,(1).

[3]吕望山.脉搏与运动强度和运动负荷[J].中国体育,1997,(1).

[4]王延洪.浅析脉搏监测法在青少年中长跑训练中的重要性[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4(3).

学校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篇11

关键字: 高中图书室 教学作用 教学地位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258.69;G252

一.高中图书室相关知识介绍

高中图书室是学生在学习阶段必不可少的机构,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辅助性机构。其与学校教学、育人有着重要的联系。随着近些年,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以及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量,单纯的依靠书本知識已经无法满足。图书室给学生阅读提供了更多的参考,不断的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量。同时新的时期,社会给教师同样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教师的综合素质在图书室中得到了有效的提高,此外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参考资料,成为教师教学的小助手。

二.高中图书室在学校教学中的地位

(1)图书室地位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就,在此基础上,社会主义各项事业都得到不断的完善,教育事业在不断的完善发展,再加上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给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素质教育便是其中最大的变化。传统中的教学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图书室便是很好的手段和措施,来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提高学校素质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2)图书室是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图书室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加宽阔的视野,给学生提供了更加多样的阅读内容,给学生提供了多样的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生在图书室的帮助下,不断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因此图书室在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图书室是教师新时期的工具

图书室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加多样的选择,无论是新的教学理念,还是新的教学方法,在图书室中都可以找到相关的资料进行阅读,在教学之中教师往往会借助参考资料,图书室中也有相关的书籍,在图书室的帮助下,教师的教学得以顺利进行,教师个人的综合素质得到不断的提高。

三.高中图书室在学校教学中的作用

图书室在新时期教学方面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在教学方面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且其作用不可替代。在我们研究之后发现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扩宽师生知识面

图书室的设置是为教师和学生服务。新的时期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给整个教学带来了全新的面貌,无论是教学观念,还是教学方法都得到更新,教学呈现出新的景象。图书室给教师提供了许多参考书目,这里面涉及到的图书种类十分广泛,无论是介绍教学理念,还是讲解教学方法,都有涉及,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福音。同时图书室也给学生提供一些课外阅读书籍,比如说世界名著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帮助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此外图书室中还包括一些科技等方面的书籍,教师和学生进行阅读有利于扩展师生的知识,丰富师生的知识量,从而不断的提高师生的综合素质。

(2)有利于推动教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教学不仅仅包括教师教授知识和学生学习知识的环节,还包括教学科研工作。而且在新的时期教研工作已经成为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现状的主要手段。而且在科研的过程中需要学生不断的改变自身的思维观念。图书室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给教师和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帮助学生转变思维,配合教师的科研工作;帮助教师了解当前教育形势,掌握最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促进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有效进行,促进教学在新的时期迎来新的发展。

(3)有利于提高师生综合修养

新的时期教学的发展给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图书室有效的帮助教师和学生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极大的提高了师生的综合修养。

1.有效的提高师生的科学文化修养

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通过图书室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接触各种形式、类别的知识,使教师和学生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得到不断的提高。同时教师在不断接受新思想的影响下,给学生带来更加高效的课堂,帮助学生有效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师生共同合作,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科学文化修养。

2.有效的提高师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思想道德修养是新时期提出的新的要求,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教师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在新的时期要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图书室有效的完成了这一任务,图书室向师生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向师生展示先进的时代精神,使教师和学生在优秀文化的感染下,潜移默化的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了个人的价值。

小结: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教育在不断的完善,图书室已经成为学校工作教学的一部分,在新的时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提高对其重视程度,从中汲取营养,不断的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此外学校要高度重视图书室的建设,不仅要发挥学校图书室的基本阅读功能,还要不但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将时代特征赋予图书馆的发展,使其更好、更高效的为学校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胡桂花;新课改背景下中学图书馆的思考[J];福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年02期

2.吴月容;中学图书馆在新课程改革中的作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年33期

3.林莉;素质教育下小学图书馆“第二课堂”定位的思考[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4年03期

学校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篇12

从2005年起, 上海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港, 并在不少航运相关业务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但上海离成为一个国际航运中心还有一定距离。探其根源是因为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的确定是以与航运配套的服务、信息、教育、研发等一系列软实力共同决定的, 而不仅仅由港口设施、码头吞吐量等硬件决定。上海要想建设成为具有话语权的国际航运中心, 必须强化自身的软实力, 而软实力的提高需要相当的航运文化环境的培育作支撑, 为此, 要成为世界航运中心, 上海需要大力发展航运文化。上海自由贸易区是2013年9月开始投入开发的重点项目, 是上海市近年来整体发展的重要环节, 发挥航运文化在上海自贸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对于上海市建成国际航运中心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航运文化文献综述

航运文化是航运及其相关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航运文化在当今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对航运文化的研究近些年也屡见不鲜。

司月洁 (2008) 认为, “航运及其相关活动或者航运及其相关产业活动” (以下简称为“航运相关实践”) 是航运文化形成的前提与源泉。王晴川 (2012) 提出, 航运文化应当包括:航运历史文化遗产和航运风俗, 航运道德和价值观念, 相关航运管理法律、法规, 航运精神, 航运信息与传播等。例如黄河文化、大运河文化、长江文化, 以及航标文化、船舶文化、航海文化、“中国航海日”“世界海员日”等, 都是航运文化的一部分。王心明 (2012) 认为, 航运文化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一是作为物质形态的航运文化, 二是作为制度形态的航运文化, 三是作为行为方式的航运文化, 四是作为精神形态的航运文化。并且航运文化的四种层次并不是相互分离, 而是具有相互关联关系的, 物质形态的航运文化为精神形态的航运文化提供基础和支持, 而精神形态的航运文化的形成又是其他三种形态的航运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四种文化形态中, 每种文化形态都担任着不同的角色, 所起的作用各有不同, 并非同等重要或同等不重要。

二、航运文化的发挥作用机理

文化在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推动作用。文化的强弱程度、影响范围的大小与其国家、地域、行业的实力息息相关, 文化之间具有相互影响作用, 强文化能影响并同化相对较弱的文化。

文化的战略意义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中越发重要, 上海自贸区建设作为我国继改革开放以来又一次大胆的尝试, 离不开航运文化的影响。可以说, 航运文化在上海自贸区建设中能发挥多大的作用, 将决定上海自贸区能够取得多大的成就。

三、上海自贸区发展现状

上海自贸区是2013年成立的新兴自由贸易区, 包括了原来的“洋山港保税区”、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以及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在内的四个部分, 是由国务院直接批准设立的我国第一个完全意义上的自贸区。如表1所示。

上海自贸区代表一股新的改革力量, 形成了国内独具一格的区域经济建设理念。上海自贸区的开放程度很高, 区内参与的机构既有中资企业又有外资企业。自贸区的功能主要是和国际市场之间的贸易沟通, 依托于浮动经济体系而从中套利。境内的资金成本比境外的高, 因此在自贸区内银行的存款利率要比境内地区的低;并且政府给予自贸区许多优惠政策, 这样就吸引大量的境内资金注入区内, 从而形成一个利率注入地。庞大的资金注入会导致自贸区内风险加大, 因此要加强对区内风险的防范, 不要让自贸区变成境外资金流入境内的跳板。因此在自贸区的管理中一定要有合适的方法和手段, 如“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等。在上海, 区内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可以得到更大的发挥, 并且该项举措也可以在其他服务行业进行试水, 如航运类、金融类及商务类等范畴。但要有一定的措施给予保障, 如:资质要求、公平准入原则, 经营范围限制, 取消或者暂停投资者的股比限制等。在新体制的实施投资管理过程中, 一定要以国家战略为出发点, 在此基础上, 对投资管理新体制进行探索研究, 更好地扩大开放服务产业, 以负面清单和准入前国民待遇为核心, 推动投资管理体制改革。

上海自由贸易区区别于上海综合保税区, 实施一线开放、二线管住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对转变贸易发展模式、推动贸易转型以及促进贸易升级有着巨大的促进意义, 也有利于上海自贸区的长远发展。通过加快这种贸易模式创新发展为自贸区内的服务业对外开放创新试点作支撑, 从而不断引进大批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企业或项目入驻上海自贸区, 不仅推动自贸区加工贸易的升级, 也推进了贸易文化、期货保税交割以及研发维修等新型国际贸易领域的开放。

四、航运文化对上海自贸区发展的促进作用

在我国, 大约90%的货物是通过海上运输完成的, 因此一个国家的航运文化在这个国家的文化中也应占据一定的份量和与相关行业相符合的地位。航运文化在各国航运实力竞争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并在其发展中起着指向标杆的作用。航运文化决定着航运相关群体的综合素质和精神面貌, 影响着航运业内部环境, 决定着航运业发展的方向。国际航运中绝大部分规则和制度都是由欧美企业和政府制定, 与我国吞吐量世界第一的地位严重不符, 上海缺乏必要的话语权。目前, 上海正努力建成国际航运中心, 上海自贸区建设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应重视航运文化的指引作用, 着力营造以开放性为特色的上海自贸区园区软环境。

1. 强化航运文化在上海自贸区的精神支撑作用。

上海自贸区自2013年9月挂牌以来, 快速的发展步伐吸引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党中央、上海市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 上海自贸区依托地缘优势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 在贸易领域开放、港口运输、招商引资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上海自贸区对于大陆而言仍是一个新鲜事物。上海自贸区只有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 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航运文化正是上海自贸区摆脱不利因素、克服困难背后最坚强的精神支撑。

2. 航运文化有利于促成上海自贸区自身的行为文化。

上海市建设国际航运中心需要培植具有自己特色的行为文化。根植于吴越文化基础之上, 上海依托长三角文化和海派文化在改革开放后逐步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标签文化, 航运文化作为全球一体化经济的大使, 能够将上海文化继续发扬光大。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又一次伟大的改革尝试, 它具有朝气蓬勃的活力。有效发挥航运文化的指引作用, 有利于上海自贸区构成鲜明民族或地域特色, 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3. 航运文化有利于上海自贸区人才的培养。

航运文化建设, 是一个全新的管理举措, 是航运业文明建设的探索与创新, 关系到航海业各个利益的相互连接、相互作用。在上海自贸区建设过程中, 以人文气氛来推动上海自贸区从业人员素质的培养, 形成可靠的文化根基, 努力营造航运文化氛围, 逐步发挥航运文化的育人效用。面对机遇和挑战, 上海自贸区应强化人才的重要作用, 以航运文化为先导, 培养出有利于上海自贸区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五、结语

上海自贸区处于起步阶段, 面对开放的竞争环境, 上海自贸区应在发展过程中主动进行结构调整、加强科技投入和提升文化软实力。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 我党对文化建设工作作了全面部署, 明确提出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 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弘扬中华文化,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上海自贸区现在还存在很多问题, 如自贸区的监管模式滞后、自贸区管理协调力度下降等, 加上上海自贸区所处的复杂环境, 提升上海自贸区文化软实力是上海自贸区寻求长久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王心明, 李向文, 许杰.航运文化内涵的解读[J].世界海运, 2012 (6)

[4]王心明, 李向文, 许杰.航运文化内涵的解读[J].航运经济与管理, 2012, 35 (6) :1-4

[3]王晴川.上海航运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研究[J].国家航海, 2012 (4) :35-55

[2]司月洁.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航运文化建设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 2011

[5]Yang·J, Soft power: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M].New York:Public Affairs, 1990

[6]王子璇.上海自贸区建设理念探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4, 32 (3) :45-47

[7]黄友军.关于上海自贸区建设的几点思考[J].经济师, 2014 (8) :186-187

[8]杨超.浅析航运文化对航运人才培养的作用[J].城市地理, 2014 (6) :78-79

上一篇:水貂亚硝酸盐中毒诊治下一篇:水产加工废弃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