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文化的历史地位

2024-10-19

三七文化的历史地位(精选4篇)

三七文化的历史地位 篇1

档案文化主要包括的档案观念、行为方式、物化成果等方面,是以档案为核心而产生形成起来的一种文化,是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同时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首先,我国的档案文化润育和培养了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形成的养料。其次,档案文化集中反映了社会文化,真正地积淀和凝缩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通过具有回溯性的档案物化成果,档案文化实现了对文化的历史性传播,是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同时,档案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而文化传承性保证和推动了档案文化的发展和绵延,是档案文化绵延和展现出了不同历史层次的根本动力[1]1。

一、档案文化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

档案汇集了传统文化的主要文字、符号。我国档案文化润育和培养了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加工和传播,档案管理者和其他接触档案材料的人从档案中获取原始信息,从而使档案文化成了传统文化形成的养料。其次,通过自身的努力,档案工作者为了使传统文化得到贮存、记录、传播,从千头万绪、内容繁复的社会文化中吸收、选择、加工成了系统档案。同时,档案文化也是对传统文化精华的积淀和凝缩,在历史的跌宕中,只有具有重要价值和持久生命力的文化才能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得以积淀、传承和保存,因此,档案文化才能发挥重要的鉴定与批判作用。再者,档案的原始记录性是决定档案文化传承地位的根本原因,是档案本质属性,正是这种特性如实地反映了传统文化的变迁。而我国档案文化是传统文化最忠实的记录。一个民族失去档案文化,传统文化就将无从立足。另外,档案作为“信使”对文化和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档案,就如同丧失了记忆,因此,档案文化的绵延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维系了传统文化的整体性和历史性。在传统文化传承中,档案文化的历史地位根基于其对“现在”的高度忠实,其独一无二的真实性和继往开来的连续性,不但凝结了“过去”,还“促生了”未来。由此可见,在历史的进程中,通过凭证、传播、教育、宣传等多种方式,档案文化传承的历史地位在不同的阶段中表现出来,并且呈现出不同的个性。同时,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种历史地位的演变从不同角度切入都会得到不同的结论。其中,由于受社会所持有的档案价值观的制约,从双元价值理论视角下,随着档案价值观的转变,这种历史地位体现出不同的特点[2]4。

二、双元价值观视角下,传统文化传承中档案文化的历史地位

双元价值观理论属于档案文化中的档案意识范畴,是文化中的意识形态组成部分。在时间节点上,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和档案双元价值观形成的过程是一致的。

1.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历史地位。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是以一元价值观为主导的。受统治者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的影响,档案文化只能依附于政治力量被动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社会文化多样化发展也对档案文化的传承地位造成了冲击,使档案文化的历史地位总体上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轨迹。并且档案文化的传承作用比较单一,发挥的都是参考和凭证作用。在某种特殊历史条件下,政治上的衰败或大动荡,会直接导致档案的流散,也会使档案资源转化为开放的文化宝库,使档案打破了体制对信息价值的束缚。作为一种媒介,档案记载的内容广泛,主要包括政治、艺术、文化、自然科学等传播。春秋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档案四处流散,在相互激荡中,来自各地的文化逐渐融合,而在这种的融合和发展中,档案文化成了最可靠、最基本的媒介。

到了唐朝,做档案工作的官吏逐渐从传统的官员群体中分离出来,使档案工作日益脱离了政治核心,档案管理逐渐脱离了史官任责,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档案文化失去了垄断传播的优势。但一些具有重要价值和持久生命力的文化没有被淘汰,而是得到了积淀、保存、传承。并且在政务活动中,统治者时常利用档案作为施政参考,使档案文化发挥了突出的资政作用,如:唐朝推行的文书档案一体化管理制度。同时,档案文化在这一时期中,保证了编史、修志、著书的顺利推行,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如:汉代利用档案文件编纂史书和从事各种著作,开创了官方修史的典范。与传统文化的发展时期相比,档案文化在获得自身独立发展后,更加成熟,凸显了自身的价值,在传统文化传承中提升了地位,作用也更加全面地深入。如:宋代创立的“千文架阁法”和架阁库影响到了当时的社会文化,推动了文书档案管理制度的发展,影响了该时期社会文化的发展,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全面繁荣,推动了政治、文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全面发展。鸦片战争爆发前,封建中央集权专制进入衰落阶段,档案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大发展来说,作用并不突出。但是在清代档案工作中,档案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在共性基础上也带有一定的时代特征。一,清朝修史机构繁多,档案文化推动了历史学、方志学进入全盛时期,保证了编史、修志的顺利进行;二,明末清初,文士辈出,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思想家利用档案材料著书立说,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嬗变和反思[3]8。

2.从一元价值观向双元价值观转变的近、现代时期。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双元价值观形成的近、现代时期中,档案文化见证并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嬗变和现代转化。在迎接西方文化挑战的同时,我国传统文化走出本位文化,主动承担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脱离了政治枷锁,有力地扶助了近代学者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为传统文化日后的改造创新、弘扬超越打下了基础。1840年,帝国主义侵略者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封建帝国的大门,爆发了鸦片战争,强烈地冲击了我国近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我国建立起了民主共和国,推翻了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完全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没有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直至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才使我国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在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渐染下,社会动荡带来了思想的冲击和解放,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探索中国文化新的发展方向。如1915年,以陈独秀等为代表的先进思想者提倡新道德、文学,倡导科学与民主,爆发了新文化运动,使中国传统文化以改革、变法、革命精神为突出特点,在近代由传统型向近代型嬗变,大量引进了西方文化,出现了中体西用论、全盘西化论等学术论争。另外,封建制度的崩溃打破了档案为统治者私有的固有局面,使档案文化在动荡、活跃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出现了新的变革,档案开始流散于民间。并且在反传统思想和科学文化的探求思考下,作为文化的载体,档案开始被人们重新认识,大批明清历史档案被紧急整理、抢救,学者对档案的品质优势和信息价值给予了高度的赞扬,档案与档案工作进入了空前的大发展时期。由于档案文化自身的文化价值,档案文化内有依附政治统治而实现,其具有深刻的意义被社会重视。

3.双元价值观指导下的当代时期。中华民族的具有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历史,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新中国成立之后,在现代化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遭遇到了新的挑战,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冲突,在一定的程度上阻挡了中国现代化的步伐,引发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和变革。1987年,伴随着政治、经济改革的要求,思想文化领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出现了持续十余年的文化研讨热潮。改革开放以来,在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精神内核时,专家学者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作用和定位。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掀起了新世纪以来的又一次文化讨论热潮,会议指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结合中国社会主义特色,进一步的肯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在近、现代的基础上,当代的双元价值观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新时期的《档案法》充分地实现、保障了档案双元价值。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档案馆是档案利用服务中心和政府信息公开中心,是档案的安全保管基地,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电子文件管理中心。并且档案工作是具有突出文化性的服务工作、强烈政治性管理工作。档案事业再现了历史面貌,传承了社会记忆。档案文化受双元价值观和文化大发展的影响,具有了丰富的内容、成果,明晰的建设层次,并且发展均衡,类型多样。档案工作者对历史、未来负责,秉承了春秋以来史官精神,主动将档案文化融入社会文化中,主动创新档案文化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方式,牢牢守住了凝聚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档案,使档案文化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地位和作用出现了质的飞跃,也使档案文化的传统作用方式更加系统化、多元化。当代档案工作者以档案参考凭证作用作为基础,通过档案汇编、主题展览、出版物、网站互动等多种方式,在传统档案利用服务的基础上,开发利用馆藏,发展档案的文化交流、传播、宣传和教育等其他作用方式,使档案文化从幕后逐渐走到幕前,将静止的档案材料变成了生动的文化教材,使档案文化对传统文化更加具有了重要的意义[4]6。

三七文化的历史地位 篇2

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它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即酒神精神的象征。在中国人类文化历史长河中,酒往往是和政治,和诗人联系在一起的。它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无论从历史渊源、古代政治、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等各方面在中国人们的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所以,酒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是无法替代的。也正是酒的不断发展才使得中国的历史文化从此变得色彩斑斓,在世界上独秀一枝。

一、酒文化的历史渊源

酒最早起源于商、周时期,距离至今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早时期的中国是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酒大多数都是以粮食做酿造材料的,所以酒和农业就开始形成了密切的关系,那时候的诸侯国都开始把酒作为粮食丰收的晴雨表。在一些局部地区,酒业的繁荣直接对当地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于整个国家经济而言,从酿酒业收取的专卖费或酒的专税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之一,即使是当今社会仍旧如此。酒税收入关系着国家的强盛,它直接与军费、战争有关关系着国家的生死存亡。因此,酒的厚利往往成为国家、商贾富豪及民众争夺的肥肉。不同酒政的更替变换,反映了各阶层力量的对比变化。酒政的发布往往又与朝代变化、帝王更替,以及一些重大的皇室活动而变化。它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丰富了人民的饮食、文化、生活等多方面。酒便渐渐的融入到了政治中去,对当时的政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和改变。但是,凡事都是相对的:酒具有两面性,带来了消极的影响的同时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酒的地位日渐普遍,诸侯国权贵的生活开始变得糜烂,歌舞升平,于是有了后来的夏商的灭亡,这就表明了酒在一定方面间接造成了国家的衰亡。但更值得肯定的是酒的好处。历史上的后周大将赵匡胤大家都耳熟能详,自然也知道他当上国君后集中手中权利的典故。坐上皇位的他并没有感到安心,联想到自己夺权的过程他始终寝食难安,于是他通过宴请石守信、高怀德等掌握兵权的重要将领,酒酣饭饱之时,赵匡胤向他们述说了自己内心的忧虑,石守信、高怀德等大将便在第二天称病先后离职了,放弃了自己手中的军权,君臣之间终于不再互不猜疑,上下相安了。一件非常棘手的权力之争的忧患就在一场酒宴中以温和的方式解决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赵匡胤借用酒宴巧妙的避免了流血事件的发生,此可谓是明智之举,值得人们为之称赞。可见酒在政治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更是国军大将运权的重要手段。

二、酒在古代社会的政治意义

在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古代社会,受政治意识形态的作用或影响,人们酿酒、饮酒的物质饮食行为往往脱离饮食活动本身的物质享受意义而向其他非饮食的政治伦理意义转化。这主要表现在:从“饮酒亡国”论或“酒祸”论等政治观念出发,把饮酒行为与国家治乱或官场政治现象相联系;通过禁酒禁饮对社会酒事行为严加控制或通过驰禁踢饮施惠示恩笼络民心,形成专制王朝或张或驰的酒政管理措施;用“礼”的政治原则框架社会饮酒行为,形成“以酒成礼”即借助饮酒活动强化社会苹卑贵贱、等级有序的“礼治”政治秋序等等。由于酿酒、饮酒作为一种社会物质文化行为始终自觉或不自觉地受专制政治的干预或改造,从而使中国古代酒文化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政治意识形态化特征。在中国古代酒文化发展史上,社会政治因素对酒事活动、洒事行为的作用或影响,最为常见的,是人们用政治形态观念去审视酒事活动,把饮酒行为与国家治乱现象相联系,并由此形成国家政治生活中“饮酒亡国”论或“酒祸”论的基本认识观念。君主沉腼于酒,国有亡国之虞,臣下酗酒纵饮,则有废职亡身之忧。古代官场,因酒引起的政治祸患,最突出的表现,是“在官者殆于政也,在下者慢于令也”。而殆政慢令,必然与官员的仕宦前途乃至身家性命直接相关。途、官场政治命运毁于自身嗜酒贪饮的事例也非常普遍。如王源中攫翰林学士,“嗜酒。帝召之,醉不能见„„他日,又如之,遂失帝意王著有俊才,“世宗以幕府旧僚,眷待优厚,屡欲相之,以其噜酒,故迟留久之”。客观而论,古人把政治社会的种种失误归咎于酒的认识显然失之偏颇。人事社会的成败得失,尤其是一个政权的瓦解,一个王朝的灭亡,往往有其深刻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统治集团自身腐败等诸多因素,统治君主嗜酒贪饮,不过是其腐败堕落的一个侧面因索而已。

三、酒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酒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发展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古代许多流传千古的诗词都和喝酒密切相关,例如李白号称“诗仙”和酒是分不开的,许多至今还脍炙人口的诗句都是借酒挥写出来的。李白的“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赏。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杜甫曾有首诗是这样写到“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还有如其他的许多著名诗人的诗句也是和酒分不开的。像白居易的“红泥小火炉,绿蚁新焙酒,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等等。这些美妙的诗句都用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使他们在精神上找到了另一种寄托,这也就使得唐宋元明清时期的诗词曲达到空前绝后地位。在绘画和书法中,酒更是体现了它惊人的魅力。“吴带当风”的画圣吴道子,作画前必酣饮大醉方可动笔,醉后为画,挥毫立就。“元四家”中的黄公望也是“酒不醉,不能画”。因此,酒既可以是诗人、艺术者借以抒情的方式,同时也让那些时期的文学艺术到达了顶峰。我们不得不承认,酒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作用。

四、由酒衍生的娱乐文化

因酒而形成的酒文化连带形成一系列的娱乐活动。比方说,酒令、划拳等。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酒是人类最古老的食物之一,它的历史几乎是与人类文化史一道开始的。自从酒出现之后,作为一种物质文化,酒的形态多种多样,其发展历程与经济发展史同步,而酒又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还具有精神文化价值。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它体现在社会政治生活、文学艺术乃至人的人生态度、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在这个意义上讲,饮酒不是就饮酒而饮酒,它也是在饮文化。酒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生活,以及一些行为准则。饮酒行令,是中国人在饮酒时助兴的一种民间特有文化。《红楼梦》第四十回中鸳鸯吃了一杯酒,笑着说:“酒令大如军令,不论尊卑,唯我是主,违了我的话,是要受罚的。”总的说来,酒令是用来罚酒。但实行酒令最主要的目的是活跃饮酒时的气氛。何况酒席上有时坐的都是客人,互不认识是很常见的,行令就像催化剂,顿使酒席上的气氛活跃起来。在远古时代就有了射礼,为宴饮面设的称为“燕射”。即通过射箭,决定胜负,负者饮酒。古人还有一种被称为投壶的饮酒习俗,源于西周时期的射礼。酒宴上设一壶,宾客依次将箭向壶内投去,以投入壶内多者为胜,负者受罚饮酒。

春秋战国时代的饮酒风俗和酒礼有所谓“当筵歌诗”、“即席作歌”。从射礼转化而成的投壶游戏,实际上是一种酒令。秦汉之间,承前代遣风,人们在席间联句,名曰“即席唱和”。汉代有了“觞政”,就是在酒宴上执行觞令,对不饮尽杯中酒的人实行某种处罚。用之日久,酒令便逐渐丰富,作为饮酒秩序与理念的一种民间游戏也就产生流行了。唐宋时代是我国游戏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酒令也相应的得以长足发展。酒令到明清时代则进入另一个高峰期;其品种更加丰富,可谓五花八门,琳琅满目。举凡世间事物、人物。花木、虫禽,曲牌;词牌、诗文、戏剧、小说、中药、月令、八卦、骨牌,以及种种风俗、节令、无不入令。清人俞敦培的《酒令丛钞》把酒令分为古今、雅令、通令、筹令四类,当代人何权衡等编著的《古今酒令大观》把酒令分为字词令、诗语令、花鸟鱼虫令、骰令、拳令、通令、筹令七类。今人麻国钧、麻淑云编《中国酒令大观》将令分为射覆猜拳、口头文字,骰子、牌、簿子、杂六类。按其流行范围分,酒令中较为复杂、书卷气重的大多在书本知识较丰富的人士之间流行,称为雅令;而在广大民众之间则流行比较简单的酒令,称为俗令。当然,这种区分并不是绝对的。酒令的形式千变万化,可以即兴创造和自由选择。

酒文化在中国的历史影响日趋见长,都说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酒文化也不例外。酒虽好,但也和凡事一样有一个度,过了度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作用,所以饮酒误事误国的例子也不在少数,但在我看来,酒的作用还是利大于弊吧。毕竟酒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的可是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没有酒的存在,我不知道中国的传统文化会是另一个什么样的面貌。当代中国的酒业发展迅速,当我们在不断地改造酒的同时我也希望他们不要忘记了祖先留下的那些关于酒的文化和作用,让我们无论在何时何地喝起酒的时候都能够想起酒在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上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三七文化的历史地位 篇3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服务;数字图书馆;图书馆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2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0)12-0096-02

1宜宾历史文化名城的特点

宜宾位于四川南缘,1区9县,人口515万,文化积淀丰厚,早在1986年2月为国务院批准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江安、李庄、龙华等3座省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真武山、焚人悬棺、夕佳山古民居等19处古建筑、古墓葬、古民居为代表的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蜀南竹海天下翠、兴文石海天下奇,五粮液更是驰名中外。宜宾是川滇黔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中心,也是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基地,是长江上游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重要地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成渝经济圈的次区域中心;区内铁路、公路、水路和航空立体配套。随着内昆铁路建成通车,向家坝电站、筠连煤田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开工建设,宜宾又迎来巨大的战略发展机遇;到2010年,初步建成长江上游中心城市、川滇黔结合部的结合交通枢纽、金沙江水电资源开发的依托城市、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2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

图书馆是精神文明的窗口,尤其是高校图书馆,担负着传播先进文化、普及社会教育、开展情报服务、开发智力资源的职能。高校图书馆是高校学生们学习、加强道德修养、提高文化素质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文化建设成就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宜宾学院图书馆前身为宜宾师专图书馆,1978年建于宜宾李庄,2001年,宜宾师专图书馆与宜宾教育学院图书馆合并组建为宜宾学院图书馆。占地面积30 000 m2,图书馆下设一室五部,即馆办公室、文献资源建设部、文献信息服务部、阅览部、流通部、技术部;现有工作人员60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38人;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10人,初级职称7人。至2010年,图书馆馆藏文献共155.3万余册,常年订阅中外文报刊2 000余种。图书馆依据学院教学科研需要,已基本形成以文史哲、经济管理、数理化、外语和计算机等基础学科为骨干的藏书体系。图书馆现有现刊、过刊、教师参考等九个阅览室,拥有180座电子阅览室,可容纳读者900余人。从1999年10月起,图书馆局域网全面建成,利用图腾集成管理系统,在采访、编目、典藏、流通、检索等环节实行自动化网络管理,图书流通书库对全院师生员工实行全方位开架借阅。读者可以通过校园网使用图书馆的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教育网电子图书数据库、学术期刊集成全文数据(Academic Search Premier-ASP)、商业资源集成全文数据库(Business Source Premier-BSP)等网上资源。但是随着我市经济文化发展的不断深入,我馆馆舍及设备设施已经不

能满足本校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因此,学院已于2005年正式动工修建了30 000 m2的现代化新型图书馆,于2006年建成,已成为学院的文献信息中心和全宜宾市的信息中心。

3图书馆在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地位和作用

图书馆应充分发挥文献信息集中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改变图书馆旧式的借阅方法,信息的传播完全依赖于物质的载体书籍,数子化、网络化对图书馆传统业务提供了挑战,数子化图书馆的建设大幅度提高了图书馆的使用效率。对一个城市来讲,经济是城市的“形”,文化是城市的“神”,如果一个城市失去了文化内涵,那么城市的发展也就失去了根基。只有高度重视、正确定位并扎实地搞好宜宾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建设,才能全方位地发挥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功能,推动宜宾市的城市化进程。

图书馆在建立书目数据库、乃至建立全文数据库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物质条件;社会分工的细密使行业间的沟通越来越困难,差异也越来越大,这为图书馆提供了一个发挥作用的空间,即搜集各类有价值的信息源,为跨学科的研究提供系统的材料。宜宾学院图书馆现有数据库: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数据库(1998~);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对外贸易与WYO法典法规、案例数据库;EBSCOhost外文期刊数据库;教学参考电子图书。但是如何面对日益逼近的信息化潮流,而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呢?

首先,应立足进入信息网络,加强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研究力度。地方文献是图书馆进入信息网络的利器。

其次,大量积累数据。采用先分散后集中的方式,尝试性地建立起符合网络要求的地方文献数据库,并以此来培训人才,总结经验。

第三,采取多种形式,制作各种专题性的地方文献产品(如缩微、磁盘、光盘等),以丰富文献类型,既作为网络的基础产品,也能获得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图书馆是一个专门收集、整理、保存、传播文献并提供利用的科学、文化、教育和科研机构。文献是图书馆开展一个工作的物质基础。1975年国际图联在法国召开的图书馆职能科学讨论会上,一致认为图书馆的职能主要是以下4种:

(1)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图书馆的产生,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需要。有了图书馆这一机构,人类的社会实践所取得的经济、文化、知识者得以系统地保存并流传下来。

(2)传递科学情报。传递科学情况,是现代图书馆的一个主要职能。图书馆丰富、系统、全面的图书信息资料,成为图书馆从事科学情报传递工作的物质条件。

(3)开发智力资源。图书馆收藏的图书资料,是人类长期积累的一种智力资源,图书馆对这些资源的加工、处理,是对这种智力资源的开发。

(4)提供文化娱乐。图书馆提供的服务,满足了社会对文化娱乐的需要,丰富和活跃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辞海。

一个城市、一个区域或一个国家的文化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形态和民族素质。林树森曾经指出:“一个城市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否具有竞争力,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它的文化资源、文化氛围、文化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城市以文化论输赢。”宜宾要在保持自己特色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创新,确定宜宾城市文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要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立足宜宾市文化资源,在文化标志、文化形象、文化氛围和文化特色上大做文章。为此宜宾学院图书馆要在宜宾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在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目前已经建起的宜宾酒文化数据库和竹文化数据库,使高校1万多师生们可以在最短的时间了解宜宾的竹文化和酒文化,图书馆对这些地方资源的收集、加工、处理和开发,使信息传播得更迅速、更及时,相信宜宾学院新建成的30 000 ㎡的崭新的图书馆,一定会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以设施齐全、配套合理、对外开放和优质的现代化服务成为全宜宾市的信息中心。

Library in the Historic City of Yibin in the Status and Role

Zhang Yan

Abstract:The first Yangtze River city of Yibin, this nation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has a long history, where accumulated under the splendid culture, and developed tourism industry to the city’s cultural and economic added a beautiful ring, but also to bring a new library information and services concept; this is more laid Library i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in the position and role.

三七文化的历史地位 篇4

一、欧洲传统声乐文化对宗教题材声乐作品的发展

欧洲传统声乐文化对宗教题材声乐作品的发展共经历了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在欧洲的中世纪, 这个时期的宗教题材声乐的发展主要是以圣乐为主, 就是我们常说的葛丽果圣歌。这一时期的欧洲处于封建社会初级阶段, 因此在声乐作品的表现上是有一定的局限的, 但是对宗教传统的文化继承发展是非常的成功, 当时的欧洲传统声乐的发展没有太多绚丽的表面文化, 更重要的是追求内在的契合。随着宗教势力的不断发展, 欧洲的圣乐发展也开始逐渐追求一些复调的发展, 这对于欧洲传统的文化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

第二个时期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这个时期的宗教圣乐的发展主要是以朴素的文化为主的, 体现的仍然是清晰的文化色彩, 当时的欧洲传统宗教声乐的发展主要有:弥撒、经文歌以及牧歌。特别是在基督教堂的音乐形式中复调的文化逐渐地被认可, 在旋律上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主要是在文化的追求上的体现。同时复音的手法对于欧洲声乐文化的发展非常重要, 对于作品色彩的画面感上的发展也非常重要。但是这一时期的欧洲传统宗教声乐的发展依然是一个比较散的过程, 并没有进行系统的整理, 同时对于形式的发展也是相对比较分散的。主要的体现就是神韵上的追求。

第三个时期也是欧洲声乐文化作品发展的高潮时期, 对于这个时期的欧洲声乐发展主要归功于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的努力, 这些艺术家对欧洲声乐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 在这一个时期的声乐艺术发展中他们不但结合文艺复兴时期的优秀文化, 同时结合了时代发展的步伐, 对欧洲声乐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旅程。巴洛克时期的声乐种类也出现了很多的变化, 例如歌剧声乐、神剧声乐、清唱声乐等等。这三个时期最大的联系就是对于宗教传统题材的联系发展, 这也是欧洲传统声乐文化发展的重点体现。

二、宗教题材声乐作品在欧洲传统声乐文化中历史地位的考究

1.宗教声乐是欧洲传统声乐文化艺术的灵魂体现

欧洲的宗教音乐的发展历程中, 对于声乐的要求一直都非常注重。同时, 宗教文化早期声乐艺术中的发展也是一种艺术灵魂的体现, 特别是在文化的归属上的体现。对于文化艺术的追求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对于情感内涵的追求。因此, 我们从欧洲声乐文化的发展中所认识到的就是对于心灵上的追求。欧洲传统声乐文化中宗教思想在美学艺术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体现, 主要是对于画面色彩的追求, 声乐是一个有声音有画面的艺术存在, 因此对于“色彩感”的追求上也是一种深刻的体现。宗教的观念是欧洲声乐文化发展的根基, 宗教情感在欧洲声乐中的发展是一种情感的体现, 也是情感唯一的载体, 宗教精神就是欧洲声乐艺术精神的再现, 是一种信仰的体现, 人们在对于情感的追求上最注重的就是关于情感的信仰。除此之外, 宗教的形式化表现对于欧洲声乐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宗教的形式是非常神圣的代表, 因此对于声乐的审美价值的体现也是一种神圣的体现。

2.宗教声乐是欧洲传统声乐文化艺术创作的动力

(1) 创作体裁的驱动体现

宗教音乐作品的发展经历着体裁从简单到复杂的一种蜕变, 特别是对于单一文化的追求到多变的体现, 这一种体裁驱动的表现, 在欧洲传统的声乐文化中主要体现在:简单的圣乐发展到复调的圣乐发展, 特别是在巴洛克时期的声乐对于体裁的追求更加丰富, 人们将这一时期的体裁驱动表现归结于宗教情感的影响。同时宗教题材的影响对于体裁的变化影响是必然的表现, 因为当时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限制。因此, 对于宗教声乐作品的追求是欧洲传统声乐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唯一的途径。

(2) 声乐素材的驱动体现

首先声乐的素材是声乐形成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宗教体现的影响下声乐的体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因此在不同的体裁中对于声乐素材的发展也起着关键的作用。在欧洲当时的声乐素材的发展中有很多优秀的艺术家, 例如诗人、作曲家马肖, 作曲家迪费, 音乐大师拉萨斯、帕莱斯特里纳等等, 他们在宗教音乐作品的影响下对于欧洲声乐素材的驱动发展非常著名。也正是这样, 他们在宗教声乐作品的影响下研究了丰富的声乐素材。

(3) 情感的驱动体现

宗教声乐作品的影响在声乐艺术情感中的表达要具体到每一种唱法的体现上, 其中在欧洲的美声唱法以及民族唱法中, 需要具有一定的钢琴功底, 其他则没有过高的要求。至于在声乐艺术表演中, 是否能够把演唱技巧和情感融合在一起, 则是一个比较深层次的美学追求, 更是对声乐表演艺术家水平进行衡量的重要标准。宗教情感的表达对于声乐艺术表演的影响不仅要自然通畅, 并且要具有一定的整体共鸣感, 并不仅仅是寡淡无味的漂亮声音。因为宗教不仅仅是一种信仰的体现, 更是心灵上的追求。关于情感的表达则主要就应该从作品的内容出发, 不管是从歌曲本身的情感, 还是从其风格出发, 均应该对声音的原则进行轻松自如的运用, 只有这样在每次演唱的时候, 才能够声情并茂, 曲趣盎然。作为一名演唱者则需要在了解作品内容之后, 运用自己的想象, 将自己引入到需要进行情感表达的情境之中, 在演绎过程中犹如身临其境的对作品进行完成, 这样才能够得到观众的情感共鸣, 取得良好的演绎效果。

宗教题材的声乐作品对于欧洲传统声乐文化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 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宗教声乐的影响让欧洲传统声乐的发展有了一定的成就, 特别是对于欧洲声乐体裁、素材、情感上的影响。因此我们在今后的声乐文化艺术的发展中应该不断地去学习传统文化中的亮点和重点, 这些对于我们研究声乐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我们能够在这些优秀的传统声乐文化中发现更多的文化内涵, 对于我们情感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

摘要:宗教是欧洲社会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宗教题材声乐作品在欧洲传统声乐文化中的历史地位是被大众所认可的。以宗教为题材的声乐作品对于欧洲的传统声乐来说不仅是一种文化遗产, 更是欧洲传统声乐文化发展的驱动力。

关键词:宗教题材,声乐作品,声乐文化,地位

参考文献

[1]王冬弘.宗教题材声乐作品在欧洲传统声乐文化中的历史地位[J].大舞台, 2012 (09) .

[2]李保霞.审美心理维度下的中西方声乐文化审美观之刍议[J].作家, 2011 (18) .

[3]徐敦广.弘扬民族声乐文化重构高师声乐教学体系[J].艺术教育, 2008 (2) .

上一篇:负载电流下一篇:骨代谢相关细胞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