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地位

2024-06-02

文化地位(精选12篇)

文化地位 篇1

摘要: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是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关键词:文化,民族凝聚力,综合国力,人民愿望

改革开放以来, 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建设,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那么应该如何深刻认识文化在当今时代的重要地位呢?

一、关于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今天我们所讲的“文化”, 在定义上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而狭义的文化则专指精神文化, 这里所探讨的文化问题, 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与政治、经济相对应的精神文化。那么, 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呢?有一种说法:“欲灭一国, 先灭其文化”。文化是民族的灵魂, 世界上每一个成熟的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 而这种特有的文化正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文化的力量, 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就是中华民族的亲和力、向心力、聚合力不断增强的历史。几千年来, 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同时也经历过巨大的灾难, 但是中华民族总能劫后复生, 生生不息, 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正是中华文化的伟大精神力量。渊源于中华五千年文明、植根于当代伟大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正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 是团结全国人民乃至全球华人的光辉旗帜, 是激励中华儿女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弘扬中华文化,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也是我们建设小康社会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二、关于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整体实力, 是包括资源力、经济力、政治力、文化力和外交力在内的各种因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当今世界, 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 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从经济上看, 当今世界, 经济竞争包含着文化竞争, 二者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素质、知识总量、民族精神和科技实力的竞争。我们看到, 优秀的产品加上丰富的文化内涵, 市场竞争能力马上就会得到显著的增强。比如, 红豆衬衫, 大家都非常熟悉。每当提到红豆衬衫, 我们总会想起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那首红豆诗:“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这样, 送给亲人、朋友、恋人一件红豆衬衫, 我们感到送出的不仅仅是一件衬衫, 其中还蕴涵着一份关爱, 寄托着一份情思。从政治上看, 文化斗争已经成为国际政治斗争的主要内容之一。导弹+美元+文化=美国式的全球化, 这是美国图谋称霸世界的公式。为了抵制美国的文化扩张, 法国政府早在1989年就规定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40%以上必须是国产节目, 电视台由此遭受的损失由国家予以补贴;印度大力发展电影产业, 用宝莱坞对抗美国的好莱坞。从军事上看, 文化的地位同样重要。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指出:“对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 在宣传上花1美元等于在国防上花5美元”。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也认为:“一个自由电台的威力等于20个师”。由此可见, 我们把文化建设提高到战略高度来认识, 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 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必将是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三、关于“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不仅应当有繁荣的经济, 也应当有繁荣的文化。文化指标达不到小康要求, 算不得全面小康。如今在我国, 人民生活在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于是, 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因此, 坚持以人为本, 加快文化建设, 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国家的发展与强盛, 民族的独立与振兴, 人民的尊严与幸福, 都离不开强大的文化作支撑。正因为这样, 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 致力于建设什么样的文化, 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从文化特征上看, 中国的先进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我们弘扬的先进文化是“民族的文化”, 既要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又要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既要广泛吸取外国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又要充分显示鲜明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我们弘扬的先进文化同时也是“科学的文化”, 科学文化是驱散愚昧和迷信的阴霾, 用理性的火炬照亮人们精神世界的锐利武器;我们弘扬的先进文化同时还是“大众的文化”, 表现在它来自人民群众, 服务于人民群众, 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 如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上矿山、下油田、进工厂、到农村, 把美妙艺术带给了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也从中受到巨大的精神鼓舞。当前, 我们需要大力推动文化创新、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时代性来满足人民的热切愿望, 这就是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进行创新, 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进行创新, 顺应世界文化发展潮流进行创新, 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创新。

文化地位 篇2

一、什么是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经营理念、群体意识、企业精神和道德规范的一种综合体,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企业管理理念。企业文化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主张,以及由此产生的组织行为。

企业文化也是文化的一种,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概括起来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创业以及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物质企业文化如企业面貌、产品包装、技术工艺等,这些能体现企业的经营思想、管理哲学和审美意识;精神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理念的最深层,是长期生活和工作中逐渐积淀而成的,包括理想信念、道德规范、经营思想和精神风貌等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狭义的企业文化仅指企业在创业以及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文明领域,如企业的价值观、理念、行为准则等。我们常说的企业文化应属于狭义理念。

从管理的角度来讲,企业文化有三个层次:一是品牌形象方面。企业品牌首先具备的就是商业价值,其次是社会责任。商业价值通过盈利模式来体现,表现为行业中的竞争实力,商业价值和竞争实力的来源是客户价值;社会责任体现了社会公众对企业品牌的认同度,只有关注社会责任的企业才有望获得可持续发展。二是企业的外环境,即企业与客户的关系。该层次的关键在于服务质量,即在相同价格体系下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三是企业的内环境,即内部的组织体系、管理流程、员工激励等,体现了企业为员工创造价值的文化。

二、企业文化的特性

独立性:企业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色,具有相对独立性,每个企业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淀积,这是由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特色、企业传统、企业目标、企业员工素质以及内外环境不同所决定的。

继承性:企业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产生、生存和发展,企业文化是历史的产物。企业文化的继承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精华。二是继承企业的文化传统。三是继承外来的企业文化实践和研究成果。

相融性:企业文化的相融性体现在它与企业环境的协调和适应性方面。企业文化反映了时代精神,它必然要与企业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以及社区环境相融合。

人本性:企业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最本质的内容,就是强调人的理想、道德、价值观、行为规范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强调在企业管理中要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注重的全面发展,用愿景鼓舞人,用精神凝聚人,用机制激励人,用环境培育人。

整体性:企业文化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人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引导企业职工把个人奋斗目标融于企业整体目标之中,追求企业的整体优势和整体意志的实现。

创新性:创新既是时代的呼唤,又是企业文化自身的内在要求。优秀的企业文化往往在继承中创新,随着企业环境和国内外市场的变化而改革发展,引[2]导大家追求卓越,追求成效,追求创新。

三、企业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一个企业仅仅有领先的高科技,并不一定就高速发展;高科技只有与优秀的企业文化相结合,才能产生理想的效果。微软的成功,在于比尔.盖茨较早地认识到了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大现实意义。

(一)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俗话说“一年企业靠产品,十年企业靠人才,百年企业靠文化”。企业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如果说企业制度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从不同的方面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话,那么企业文化则渗透了上述各个方面之中,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精神支持。众所周知,海尔用了仅仅20多年的时间,就从一个接近倒闭的集体家电小厂发展到现在的国际跨国大公司,其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它的独特先进的企业文化。在它独有的“人单合一双赢”的文化模式下,每一个员工都成为自己的CEO,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创新空间,每一个人都必须具备自己创新的能力,每一个人不是为了产品本身而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梦想而创新,并通过创新实现自我价值、自我梦想。海尔的超速发展与壮大,得益于以创新为典型特征的海尔文化。海尔的企业文化已经成为支撑它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优势,并使它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取得了引领全球家电发展趋势的核心能力。

(二)提高企业的品牌效应。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技术这些无形资产正在成为推动新世纪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竞争形势,企业要生存发展壮大,其实力正越来越取决于它所掌握和拥有的独特而先进的企业文化这一无形资产。而产品品牌就是其十分重要的一环。企业通过持之以恒地培育企业文化,就会在员工心目中,形成讲质量、讲品牌的自觉行动,形成人人关心品牌的氛围,自觉维护品牌的形象,为企业品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提供强有的精神文化支撑。

(三)全面提高职工素质。人是企业发展的最关键性因素。启动一个企业,要从启动人开始。可以这样说,没有人的发展,就没有企业的发展。同样,没有职工队伍的素质,也就谈不上企业文化。职工素质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职工素质上去了,企业的创新能力、竞争能力才能不断增强。不论我们抓品牌还是抓管理,都是为了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一方面是为了抢市场、创效益,更重要的是培养职工开拓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培养职工敬业爱岗、甘于奉献的精神,培养职工勤学苦练、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职工遵章守纪、热心服务的精神。有了这些精神,企业就会立于不败之地。

(四)更好地树立企业的形象。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形象。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在培育企业文化,创立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同时也是企业宣传自己形象的过程。企业环境建设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环境建设又是企业形象的突出表现。所以说,环境建设的过程就是企业形象树立的过程,也是企业文化对企业形象作用的过程。当前,很多企业之所以十分重视厂区的美化、绿化、净化,是因为这不仅仅是树立企业良好的环境形象,从企业文化这个角度上看,环境形象好,体现管理上水平,管理上水平,产品的质量就有保障,用户就放心;环境形象好,体现一个企业的精神风貌,它象征着这个企业蓬勃向上勇于进取;环境形象好,让人们感到舒心舒适,增添工作热情,增加企业的凝聚力。纵观世界500强企业,它们都十分重视企业的环境建设。加强企业环境建设,可以向社会展示企业良好的形象,扩大企业在社会中的影响,这是企业宝贵的资源和财富。

企业文化实在企业管理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概括、总结、提炼而成的产物,是为企业管理服务的,企业管理是企业文化的一种强有力的措施和手段,当今时代,企业管理模式从经验型向文化层面飞跃,从过去的生产现场组织到以人为本,以文化力推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并最终推动企业的发展,这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潮流。因此要强化企业文化力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发挥企业文化的渗透作用,促进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战略、市场营销战略的有机结合,实现制度与文化理念的对接,使员工既有价值的导向,又有制度化的规范,推动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企业文化是一种隐形的生产力,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文化具有导向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规范作用、社会影响。企业在具备了较先进的企业文化后,企业内部才会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吸引力、竞争力和外在的公信力,企业才能快速发展,而这些动力的形成恰是良好的企业文化。

导向作用:企业文化能对企业每个成员的价值观及行为取向起引导作用,因为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它就建立起自身系统的价值和规范标准。播种一种观念,培育一种行为,从而收获一种结果;灵魂深处闹革命,解决人们的观念、感情、情绪、态度方面的问题,要靠企业文化。

凝聚功能:企业文化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感情,从而在企业中造成了一种团结友爱、相互信任的和睦气氛,强化了团体意识,使企业职工之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共同的价值观念形成了共同的目标和理想,职工把企业看成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把本职工作看成是实现共同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企业步调一致,形成统一的整体。这时,“厂兴我荣,厂衰我耻”成为职工发自内心的真挚感情,“爱厂如家”就会变成他们的实际行动。激励功能:共同的价值观念使每个职工都感到自己存在和行为的价值,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的最高精神需求的一种满足,这种满足必将形成强大的激励。在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氛围中,领导与职工、职工与职工之间互相关心,互相支持。特别是领导对职工的关心,职工会感到受人尊重,自然会振奋精神,努力工作。另外,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对企业职工有着极大的鼓舞作用,特别是企业文化建设取得成功,在社会上产生影响时,企业职工会产生强烈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他们会加倍努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维护企业的荣誉和形象。

规范、调适作用: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心理的约束,可以规范行为,并能代替部分的正规约束。企业各部门之间、职工之间,由于各种原因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解决这些矛盾需要各自进行自我调节;企业与环境、与顾客、与企业、与国家、与社会之间都会存在不协调、不适应之处,这也需要进行调整和适应。企业哲学和企业道德规范使经营者和普通员工能科学地处理这些矛盾,自觉地约束自己。完美的企业形象就是进行这些调节的结果。

社会影响:企业文化关系到企业的公众形象、公众态度、公众舆论和品牌美誉度。企业文化建设有助于企业成为社会的优秀成员,对社会乃至环境都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四、怎样建设企业文化

企业目标代表着企业发展的方向,没有正确的目标就等于迷失了方向。完美的企业文化会从实际出发,以科学的态度去制立企业的发展目标,这种目标一定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企业员工就是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鉴于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当今许多企业也在不断致力于公司的文化构建。虽然企业文化理论发端于美国,但纵观全球,恐怕很难找到象我们这样重视企业文化的国家了。企业文化能够在我们的企业中得到如此热烈的追捧,与我们传统的教化思维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一贯做法不无关系。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这些传统的方法和手段似乎都“不好使”了。于是,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的企业文化,便被理论界和实践界奉如神明,认为找到了新时期教育员工的一个新手段。其实,看看企业文化理论诞生初期被称为“四重奏”的四部著作,无论是帕斯卡尔和阿索斯的《日本的管理艺术》,还是迪尔的《企业文化》,抑或彼得斯和沃特曼的《追求卓越》,他们论述的企业文化无一不与企业的管理实践相关。而企业文化在西方企业实践的诸多案例,更是专注于在理念指导下的企业战略、制度、组织及管理者的变革与创新。所以,企业文化理论自产生那天起,就是一种管理的理论,一种将文化建设与管理实践融合在一起的学问,一种从文化角度观察企业、以先进的理念来指导企业实践运行与成长的方法。可惜的是,囿于传统的窠臼,加上理论界和实践界的一知半解和以讹传讹,使得企业文化在我国企业的实践中脱离了经营管理实践,使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走入了误区:

(一)企业文化政治化

在许多企业的走廊、办公室、到各车间的墙上四处可见形形色色,措词铿锵的标语口号,如“团结”、“求实”、“拼搏”、“奉献”等。这些已经被滥用的词汇无法真实地反映该企业的价值取向、经营哲学、行为方式、管理风格;更遑论在全体员工中产生共鸣了。

(二)企业文化口号化

把企业文化等同于空洞的口号,缺乏企业的个性特色,连企业的决策者本身都说不清楚其所代表的具象表现,对员工自然无法起到强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

(三)企业文化文体化

有的企业把企业文化看成是唱歌、跳舞、打球。于是纷纷建立舞厅、成立音乐队、球队,并规定每月活动的次数,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硬性指标来完成,这是对企业文化的浅化。

(四)企业文化表象化

有人认为,企业文化就是创造优美的企业环境,注重企业外观色彩的统一协调,花草树木的整齐茂盛,衣冠服饰的整洁大方,设备摆放的流线优美。但这种表面的繁荣并不能掩盖企业精神内核的苍白。

(五)企业文化僵化 有些企业片面强调井然有序的工作纪律,下级对上级的绝对服从,把对员工实行严格的军事化管理等同于企业文化建设,造成组织内部气氛紧张、沉闷,缺乏创造力、活力和凝聚力,这就把企业文化带到了僵化的误区。

那么,我们的企业应该怎样建设企业文化呢?从企业文化建设宏观的角度来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相互影响与提升的螺旋进程。

第一个阶段,不自觉的(无意识)的文化创造。企业在创立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组织内部广泛认可的一些组织运营的理念或者思想。这一阶段的基本特点就是具有鲜活的个性特征,零散的而非系统的,在组织内部可能是“未经正式发布的或声明的规则”。在这一个过程中,企业关注的是发展进程中那些难忘的、重大的事件或者案例背后所体现出的文化气质或者精神价值。这些事件或者案例的背后往往是组织面临着巨大的利益的冲突和矛盾的情境下发生的,这种冲突和矛盾下的企业选择正是企业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第二阶段,自觉的文化提炼与总结。企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在取得一定的市场进步或者成功时候,就需要及时的总结和提炼企业市场成功的核心要素有哪些。这些成功要素的是组织在一定时期内的成功的工具和方法,具有可参考或者复制的一般性意义。更加重要的是,企业往往在取得市场成功的同时,吸引了更大范围,更多数量的成员加盟。各种管理理念与工作方法交汇冲突,企业如果缺乏共同的价值共识往往会发生内部离散效应。这一阶段对企业而言最重要的就是亟待自觉的进行一次文化的梳理与总结,通过集体的系统思考进行价值观的发掘与讨论,并在共同的使命和愿景的引领下确定共同的价值共识。

第三阶段,文化落地执行与冲突管理。日益庞大的组织规模和多元化的员工结构,为文化的传播和价值理念的共享提出了新的挑战,前期总结和提炼的价值理念体系如何得到更大范围内组织成员的认同就成了这一阶段最为重要的事情。文化落地与传播的手段和工具不计其数,从实践来看,企业在文化落地阶段应该遵循“从易到难、由内而外、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展文化落地建设。

1、文化传播平台和渠道的建设。企业首先要建设一个打通内外,联系上下的传播平台。所谓打通内外就是要发挥好文化对内凝聚人心,对外传播形象的作用,既要在内部传播,更要重视对外的展示。所谓联系上下,就是要建立一套高层与员工能够平等互动的文化沟通管道。从实践来看这样几个平台是必不可少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平台。文化案例与杰出人物代表,日常活动建设以及专题活动建设等。

2、价值观的识别与管理。组织在确立自我的价值体系之后,要能有效的识别和管理组织内部的价值观。最重要就是做好人才输入时的价值观甄选、组织内部日常的价值观检测以及员工的价值观培养与矫正等三项工作。首先价值观测评是一个对人才进行有效甄选的工具和方法,保证进入的员工在价值观与理念方面与企业具有较强的一致性或较高的匹配度;其次,岗位素质模型也是落实文化理念与价值规范的良好载体。

第四阶段,文化的再造与重塑。文化建设对企业而言是一个没有终极答案的建设过程。关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命题对企业的领导者而言是一个需要不断思考,不断总结,不断否定与肯定的过程,任何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和提炼并不代表着企业的经营者们掌握了全部真相或绝对真理。因此,一个健康的组织一定是有一个“活的”文化体系与之相伴相生,这个活的文化体系具备并不具备自动进化的智能,需要企业持续不断的进行系统思考,并根据组织内外的环境与组织发展的需要进行文化的更新、进化甚至是再造。至于文化更新的频率妻有一个合适的时间。文化建设进程是企业主动进行的一次从实践到理论,进而理论指导实践的一个过程,文化落地阶段正是理论(总结提炼了的文化思想体系)指导实践的过程。只有牢牢把握价值观管理这个核心,企业文化的建设才不会出现大的偏差或者失误。

好的企业文化能激发员工的使命感,不管是什么企业都有它的责任和使命,企业使命感是全体员工工作的目标和方向,是企业不断发展或前进的动力之源;企业文化能凝聚员工的归属感,企业文化的作用就是通过企业价值观的提炼和传播,让一群来自不同地方的人共同追求同一个梦想;企业文化能加强员工的责任感,企业要通过大量的资料和文件宣传员工责任感的重要性,管理人员要给全体员工灌输责任意识,危机意识和团队意识,要让大家清楚地认识企业是全体员工共同的企业;企业文化能赋予员工的荣誉感,每个人都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工作领域,多做贡献,多出成绩,多追求荣誉感;企业文化能实现员工的成就感,一个企业的繁荣昌盛关系到每一个公司员工的生存,企业繁荣了,员工们就会引以为豪,会更积极努力的进取,荣耀越高,成就感就越大,越明显。2013年5月16日午后,同心动力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兵对《中外管理》记者说,“不需要任何表达,文化在心中,认同在行动!”位于毗邻北京世纪金源的同心动力咨询有限公司总部,除了满眼的绿植和四面白墙之外,不见任何一条标语、语录或者价值观之类的。但是他们企业员工进行交流时,会不约而同地发现,大家所信仰的东西,大家所谈及的工作方式都出奇地一致,而且公司从来没有让大家背任何东西,这就是文化认同。

一些创业5年以上的创业企业,谈到了企业文化的时候他们说,企业文化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并且总结了他们公司文化战略的10个基本元素,他也称其为“文化的10C”。

1、核心价值(Core Value)

核心价值是非常关键的,它会指导员工进行每天工作的决策,以及员工在会议中引用他们。核心价值成为公司的路标,比如在公司的发展中,沟通中,运营中都保持一致的态度。价值就是无论公司如何变化,价值也那些不会改变的行为准则。

2、友情(Camaraderie)

友情只是不只是同事,而了解他们下班后的生活。那些企业会在公司组织盛装日、聚会、游戏,以及不同时间的各种活动。公司有传统的家庭日,奖章展示,疯狂三月、秋季假期等等。而且在这些活动中,不仅是员工参加,也会有他们的家人。公司印制公司内部的全彩双月刊杂志,递送到同事的家。员工的孩子们竞赛设计每年公司的家庭日T恤,而且全家参与公司的才艺表演。

3、庆祝(Celebrations)

千万不要低估认识团队的重要性。虽然一个员工收到来自CEO的信是重要的,但是收到同事的信也会让他们感到很好。有些公司设立了一个活动PRIDE(Peers Recognizing Individual Deeds of Excellence,即发现每个人美德的同事)。这让同事去发现那些按照公司价值生活的其他人。他们也会和那些得到PRIDE证书的人进行季度性的竞赛。而且他们也会利用各种方式来庆祝员工个人的成功,如宝宝派对、体育成绩、学业结束。

4、社区(Community)作为成功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还要发展与社区的联系,并且回报社区。虽然是全国性的公司,但他们还会花不少时间帮助所在区域中有需要的人。这不仅有助于公司的结构支撑,也为员工带来骄傲。

5、交流(Communication)

在公司内部的各个层面上开展各种正式、非正式的交流。每季度开全公司性的会议,也会进行一些非正式的闲聊。领导每个月都会发给全体员工一封信,信中附有他们家庭的照片。同时他也建立了一个内部网站。专门向他提问,方便员工问一些不便公开的问题。

6、关心(Caring)

表达对你员工全部生活的真正关心。

7、崇尚学习(Commitment to learning)

要在组织内部传递一种认同专业成长的精神。这可以从一些小变化开始,比如成立读书俱乐部。而且随着时间变成一种正式的行为,比如订购在线培训,发展管理培训课程等。

8、一致性(Consistency)

文化是基于传统的,当公司提出一些大的计划和活动时,把他们变成常规的活动,并保持一致。提升文化的一时性努力是不真诚的。经年累月,就会带来极大的不同。当员工们喜欢他们的工作,也喜欢他们的同事时,就会带来巨大的回报。

9、联络(Connect)

领导不要让自己高高在上,要和公司不同层面的人建立联系。远离自己的舒适区。多参加公司的各样活动,和员工同哭,同乐。

10、传承(Chronicles)

传承,是让每个员工都知道公司是如何开始的。了解创始人个人的故事,以及什么让他们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公司。人们都想了解他们是一些特别和完全不同事物的一部分。通过讲述公司的历史来问候每个新员工,并让故事引导出公司现在的文化和战略。

文化地位 篇3

关键词:工会;企业文化;职工文化;文化建设;地位

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繁荣发展,工会作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部门,在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且工会在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中的地位更是不容小觑。就目前而言,工会对于企业的内部文化建设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主管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的部门,工会应该做好本职工作,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更是促进企业与职工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

一、工会要抓好企业文化建设

(一)工会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管部门之一。企业文化指的是在企业的长期经营过程中,企业为了适应外部和内部环境,随着时间的累积,企业经营者通过丰富的经验积累所提倡的企业使命、道德观、价值观等的总和,并且这些传统和习俗能够得到员工的普遍认可。而企业文化建设已经被纳入工会软实力建设的范畴,工会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管部门之一,抓好企业文化建设是工会软实力逐渐增强的重要保证。

(二)工会抓好工会工作就是工会抓企业文化的入手点。工会抓企业文化建设需要找准切入点,并不是盲目的乱抓,而想要抓企业文化建设就应该从提高职工文化入手,将着眼点放在职工利益和职工素质上,工会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只有自觉的将工会工作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才能够全面抓好企业文化建设。

(三)工会抓企业文化是抓好维权工作的切入点。工会的主要任务就是维护职工的经济权和精神需求权,而明目张胆的打着维权的旗号并不利于工会开展相应的维权工作。相反,如果从企业文化入手,通过抓企业文化建设来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似乎更适合工会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工会通过职工文化维护职工的精神需求权

(一)职工文化的含义。职工群体文化的总称是职工文化,是企业为了提高职工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而开展的有利于满足职工精神需求的各种活动。职工文化的建设不仅可以从各个方面丰富职工的文化娱乐生活,使职工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也为企业与职工的和谐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职工文化已然成为提升职工综合素质的平台,对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职工文化分为职工文化管理和职工文化活动,职工文化管理是指根据企业的发展规划及发展战略,分阶段的组织规划职工的文化活动;职工的文化活动指的是工会将组织规划好的文化活动具体的开展实施。职工文化功能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职工文化具有教育功能,所谓教育功能是指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二是职工文化的社会功能,是指利用职工的满足程度来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和谐团结;三是职工文化具有娱乐功能,这项功能在以前经常被人们忽略,随着现代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加需要通过职工的业余活动给生活带来无限乐趣,也逐渐成为职工发泄情绪和压力的主要方式。职工文化需要具有一定的娱乐性,这样才能吸引职工的注意,使职工能够自愿参与到职工文化中。虽然职工文化是以提高职工综合素质为目的,但并不与职工文化的娱乐功能相违背,无论是提高职工的道德水平还是满足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都需要以娱乐性为基础,只有职工文化丰富多彩,职工才会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才会促进职工综合素质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利用职工文化提高职工综合素质。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需要借助职工文化的平台,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工会可以进行各方面的宣传教育,为工会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使工会能够顺利完成职工素质建设的各项任务。

(三)职工文化可以使更多职工实现自身价值。职工自身价值得以实现是职工精神需求的最高境界,很多职工在日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感情方面和自身价值实现方面的满足度相对较低,但是职工文化可以使这些职工得到极大的满足。比如在职工运动会或文艺演出中获得较好的成绩或奖励,都会使职工有强烈的满足感,职工的自身价值也得以实现。

三、总结

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建设企业文化职工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企业的和谐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企业文化职工文化不仅能够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实力,还关乎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企业对文化建设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工会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部门之一,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文化建设的效果,推动着企业与职工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箕子的《洪范九畴》及文化地位 篇4

一、《洪范九畴》产生的背景

箕子是殷商贵族、商朝末年的大臣。他性情耿直, 才华横溢, 在纣王时期任太师辅佐朝政。纣王在位期间, 全国人民因其所实施的暴政怨声载道, 尤其他还大规模征集国内青年男子向夷方出兵, 严重加剧了国内的阶级矛盾。箕子身为纣王的叔父, 十分不满纣王统治, 他时常劝诫纣王, 应该正确处理朝政, 精心管理, 可是纣王常常对箕子的话漠不关心。箕子在辅政期间, 见纣王用餐使用象箸, 故而感叹纣王的奢华之风, 叹道:“彼为象箸, 必为玉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 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 不可振也。”之后纣王仍没有将箕子的劝言放在心上, 依旧昏庸无道, 导致比干被杀, 箕子装疯被纣王关了起来, 后来周武王伐纣灭商之后把箕子释放出来, 想请教他如何管理国家, 箕子向武王讲了《洪范九畴》, 武王十分赏识箕子并想请他当商朝的诸侯, 箕子拒绝了武王的好意, 请求前往古朝鲜地区, 建立了箕氏王朝, 给古朝鲜带来了十分大的变化, 促进了东亚文化圈的交流与发展。

二、《洪范九畴》的主要内容

《洪范九畴》的五行学说、天人感应学说、王道学说为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哲学奠定了基础。《洪范九畴》是箕子总结夏商政治思想的哲学范本, 也是周朝以后政治的重要哲学指导。箕子在阐述“五行”时讲道:即水、火、木、金、土。它的特点朴素实用, 在物质形态里面五行是五种生活和生产不可或缺的, 人们可以根据它们的特性为之所用。此外, 它具有逻辑归类性, 总结出一个大体的框架, 按照五行的构成全部陈列到这一个框架中, 具有非常抽象的哲学意义, 因为五行具有生发作用, 并不是具体的排列物质静止, 因此在本体论上有显著的意义。

箕子的《洪范九畴》能把古代农业社会最好的政治理想给表达出来[2]92。“王道”一词也是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王道政治学说中讲到, 王应该公平正直, 重点强调保护民众。保护民众应该是“天子作民父母, 以为天下王”, 也强调了臣民对君主的顺从和君主的权威, 君主只有在行使赏罚大权、享受珍美的食物面前才能行使他的权力。在用人方面, 特别强调了君主应该学会爱护百姓, 百姓从而拥护君主, 在王道思想的核心里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家长制的扩大就是君主制度, 君主相当于全国的家长。家庭希望有孝顺的子孙和慈爱的长辈, 如果对应国家则是希望有仁慈的君主和忠顺的臣民。王道政治产生的根源则是家庭不需要契约, 国家自然而然也没有契约观念, 在权利和义务方面没有明确的表明。《洪范九畴》可以作为夏商千年经验教训的总结, 里面着重强调了在继承旧的传统前提下, 臣民要对君主无条件地服从, 还展现了任贤为用, 爱民重道德的新思想。如果国家家庭的统一思想的政治体制不变, 小农家长制不变, 那么反对暴政、提倡爱民的王道思想的社会就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与外国的思想对比, 如《箴言》是古埃及新王朝的著作, 大约是同时和箕子的《洪范九畴》一起出来的。《箴言》主要提出了在公平公道方面, 法官要一视同仁, 不许使用暴力和抢夺弱势群体的财产, 但又把唯神论看得很重要, 认为神可以操纵人的一切, 这篇著作在思想上和政治性的系统上明显没有箕子的《洪范九畴》先进。

总的来说, 中国传统哲学中影响最深远的, 关于天人学说的著作应该是箕子的《洪范九畴》。《洪范九畴》把气象变化与君主的道德表现联系在一起, 君主的品德和天下的风调雨顺息息相关, 君主的一切品行都会带来不同的天气变化, 给人们带来不是风调雨顺则是天灾人祸, 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灾害。后来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 下意识地以为所遭遇事情的好坏与自身行为有关。人的活动与天联系在一起, 人被动地去接受命运, 进而约束自己的行为和道德, 这种行为的必要前提就是由“神权”过渡到了“人权”, 既有了制约君主行为的作用, 还维护了君主制度[3]51。

三、箕子的文化地位

1. 在夏商的文化地位。

现在中国学者在谈论古代知名人物时, 往往从孔子说起, 却忽视了箕子的存在;人们在谈论历史文化方面一般都是从春秋战国说起, 觉得在夏商时期没有出现过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家。孔子的地位是大家一致公认的, 他整理六经, 创立儒学。周公延续了孔子思想。《淮南子·要略》中曾提到过:“孔子修成康之道, 述周公之训, 已教七十子, 使服其衣冠, 修其篇籍, 故儒者之学生焉。”在夏商思想文化上人们往往忽视孔子、周公对箕子、微子、比干等前人的继承。箕子与微子还有比干被孔子称为殷商的“三仁”, 和箕子比起, 比干和微子没有传世著作, 只是传统的政治家。而箕子兼备著作和政治家于一身, 中国哲学中的诸多学说, 如五行、王道、天人感应等究竟起源于什么时候?我们认为起源于箕子的《洪范九畴》, 箕子在很多名著中都有明显的地位, 比如《周易》和《尚书》。箕子是总结夏商文化成果史上第一位思想家, 夏商文化的代表人物应该是箕子。

2. 在朝鲜的文化地位。

中国古代第一代文化人, 殷商文化的代表人物箕子。他移居朝鲜, 在朝鲜建立箕子王朝政权, 臣属于周王朝, 也是在文字记载上成为朝鲜第一位中原文化人。他带去的中原文化, 经推广发展使用, 使华夏民风改掉了外夷风俗, 人民受到了教化, 德行受到了约束。据《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箕子身穿白衣, 教当地人种田、养蚕、织做、礼仪, 在朝鲜, 箕子受到了当地人民的爱戴和尊敬。大约在西周末年, 箕子把朝鲜更名为朝鲜侯国, 以“道”实天下, 国家得以大治。在社会与地理环境都在不断变化的同时, 箕子能从中获得正道, 他的身上集中了崇高的品德。在考古中还发现中国辽东半岛的青铜器形制与古朝鲜的青铜器一样, 也就是箕子在古朝鲜的时期, 箕子所带领的人和当时的土著人相融合, 形成了朝鲜民族。在当时, 日本就受到了大陆先进文化传播的影响, 箕子为当时的东亚文化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箕子虽然已经移居朝鲜, 但他有一颗始终如一的爱国心, 无时无刻不怀念着祖国故土。他曾返回中原朝拜故国, 看到昔日华丽的宫殿损坏, 变成一片荒凉和废墟, 长起了麦苗和谷物, 他感慨万千非常伤心, 想大哭却又觉得不合适, 想小声抽泣却觉得像个妇人一般。他写了《麦秀之歌》来凭吊和歌咏殷墟。商朝的旧人听见这首《麦秀之歌》都会为箕子的爱国忠君之心所感动。后来箕子返回朝鲜, 死于平壤。

箕子是我国文化历史上的引领者, 是哲学家、政治家以及殷商思想文化的先驱, 众多儒学家的文化领导先锋, 他所著的《洪范九畴》在中国历史上以及朝鲜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中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是他所著, 虽然远渡朝鲜, 但促进了东亚文化交流, 尤其是在箕子进入朝鲜后, 带着商代的礼仪和制度到了朝鲜半岛的北部, 对中国和朝鲜地区的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摘要:箕子是儒学的先驱, 他对夏商文化进行了阐述和总结, 形成了《洪范九畴》。因《洪范九畴》对后世思想学说产生的影响, 使他在夏商和朝鲜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地位。

关键词:箕子,洪范九畴,麦秀歌,朝鲜

参考文献

[1]陈蒲清.箕子与箕子的文化地位[J].长沙大学学报, 2004 (1) .

[2]程佳.仁者箕子其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 (6) .

徽州文化的基本概念及历史地位 篇5

徽学是关于徽州社会历史文化及其发展的学。(注:关于徽学的研究对象,学术界有多种说法。《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年第一期上曾发表了曹天生《本世纪以来国内徽学研究概述》一文,其中就列举了数种。)尽管它目前在国内外学术界已是十分火红,然而对什么是徽州文化,其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历史地位等基本问题,至今还缺乏整体、清晰的认识与研究。本文试在此方面做点工作,以抛砖引玉。

一、徽州文化的界定

要研究徽州文化,首先就要有对徽州文化较为清晰的界定。对此,可以说,学术界至今没有统一的、明确论及的界说。据笔者的理解,所谓徽州文化即是指发生与存在于历史上徽州的以及由此发生辐射、影响于外的典型封建文化。如此定义,至少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限定:

其一,我们说的徽州文化是指历史上徽州区划范围内的文化。其地理区域范围包括当年徽州府辖的6个县,即歙县、休宁、黟县、祁门、绩溪和婺源。

其二,徽州的历史至少有五、六千年,其文化当然可归为广义的大徽州文化的范围。但严格和典型意义上所说的徽州文化概念,主要还是指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设了徽州府后才全面崛起,在明清时达到鼎盛的文化,但这一文化与其早期发展及后期演变都有内在关联。

其三,徽州文化不能仅仅指在徽州本土上存在的文化,亦还包括由徽州而发生,由本籍包括寄籍、侨居外地的徽州人而创造从而辐射于外、影响于外的文化,这其中的关键是要有对徽州的强烈认同。如朱熹,尽管他在福建,主要活动也在福建,但他祖籍在徽州,朱熹本人对徽州强烈认同,从来号称“新安朱熹”等;同时,徽州人也更是强烈地认同朱子,视朱熹为徽州人的骄傲,在思想意识、观念、道德、伦理、社会行为及活动的诸多方面都自觉不自觉地深受朱子思想的影响,故朱子的思想、学术活动等亦可作为徽州文化的内容。

其四,这里所说的“文化”应是取其广义的概念,不仅指学术理论、文化艺术,还包括商业经营、宗法伦理、精神信仰、风俗民情、文献著作、社会经济、土地制度、历史人物等等。

如此界定的徽州文化概念,实际是将徽州历史文化作为一个独立的、多元的、系列的整体,既有显明的地理空间和时间流程上的限定性,又有内容实质上的限定性,以及由此限定而内在包括的对自身限定的一体化超越,决定了徽学研究的对象。由此,笔者不会同意有人将徽学(或称之为“徽州学”)的研究对象仅仅限定为“是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在徽州这个封闭、落后、贫困的山区出现的一种具有丰富性、辉煌性、独特性、典型性、全国性五大特点的徽州文化产生、繁荣、衰落的规律的学问。”(注:赵华富:《论徽州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载张脉贤、刘伯山等编:《徽学研究论文集(一)》,1994年10月。)将宋之前及鸦片战争以后的徽州文化断然地割除在徽学研究之外,这里且不论其界定的内容是否准确,仅其忘记了徽州文化当有其来源即产生的历史条件基础及以后的演变来说,就应是不够完整的。历史当是不能简单、武断地人为分割而将分割后的片断独立纯化成块的。南宋至清末的徽州文化应是徽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或重点内容而不应是唯一内容。

实际上,徽州文化只是徽州历史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徽州早期的土著人是越人,最早的文化形态是笔者称之为的早期江南越文化,其时限当是从远古至春秋战国,其时,徽州历史文化尚未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母体中分离出来以走独具品格发展的道路。其后是山越文化,其时限为从战国中后期至三国,这时的徽州社会与文化已开始从中华民族母体的社会文化发展中分离出来,但却是走着一条停滞发展甚或出现倒退的道路,越人“入山为民”,以成山越,“依山阻险,不纳王租”,生产方式上“刀耕火种”,生活习俗上,“志勇好斗”,烙有很深的半原始丛林社会与文化的痕迹,以至于有人称这一时期是徽州历史上的“黑暗”时期。(注: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页。)东汉末年至南宋的长达一千多年的时期是笔者称之为新安文化阶段(晋太康元年即公元280年徽州设新安郡,故称),徽州的社会与文化的发展,在这一时期,由于北方诸多土家大族的移民而带来在人口、经济、文化上的冲击、碰撞及最后的整合,得到长足进步和快速递进,封建化进程得到实现,至南宋时,越人已与迁居而来的北方汉人融合,徽州人已经是十分成熟的“封建人”;徽州人多地少的矛盾已经突出,由徽州本土向外的徽州历史上第二次移民――负移民的过程已经开始,它主要是通过科举和经商两条道路实现;徽州重儒、重文、重教的风气已经形成,“黄巢之乱,中原衣冠避地保于此,后或去或留,俗益向文雅,宋兴则名臣辈出。”(注:淳熙罗愿:《新安志》卷一。)“新安自南迁后,人物之多,文学之盛,称于天下。当其时,自井邑、田野以至远山深谷,居民之处,莫不有学、有师、有书史之藏。……故四方谓‘东南邹鲁’。”(注:赵@①:《商山书院田记》。)并且也正是此时期,徽州已是作为了“程朱阙里”,是程朱理学的发祥地,(注:见拙作:《程朱理学渊源考》,《探索与争鸣》,第3期。)而程朱理学特别是朱子之学恰是徽州文化的理性内核。所以说,我们不能割断地研究徽州文化,徽州文化只是徽州历史文化发展长河中的一个阶段,它直接孕育和发展于新安文化,后者是前者的基本来源。(注:关于徽州社会与文化发展的历史分期,可参见拙作:《崛起的徽州文化学――关于文化学研究的一点意见》,《徽州社会科学》,1989年第1期。)

二、徽州文化的基本内容

徽州文化在南宋崛起后,经元时的发展,至明清,其发展已达到充分化。体系完整,内容深刻,特点鲜明,其辉煌性、丰富性,至少是表现在:

其一,南宋以后,徽州人几乎是在文化的所有领域都有突出的贡献,在文化的许多方面都有深刻的创造与发展,以至形成了各自有着自己风格与特点的流派。如商业经营上有著名的徽商(后文再述)。哲学上有新安理学,亦即朱子之学,其开山祖即朱熹本人,主要代表人物还有婺源的程洵、休宁的程永奇、汪莘及程大昌等,渊远流长,特别是“在明清,朱子之学行天下,而讲之熟、说之详、守之固,则惟推新安之士为然。”(注:道光《休宁县志》。)考据学上有徽派朴学亦即江戴朴学(江即江永,婺源人;戴即戴震,屯溪人),它作为乾嘉学派中的皖派,影响极大,清江藩评价说:“三惠之学兴于吴,江永、戴震继起于歙,从此汉学昌明,千载沉霾,一朝复旦。”(注:清江藩:《汉学师承记》。)绘画上有新安画派,歙县江韬(即渐江)被认为是其祖师,近代有歙人黄宾虹等。据有人统计,从明朝万历年间到清乾隆间的不到2时间里,徽州共出属新安画派的大画家60多人,其中的名家、大家的水平,按黄宾虹的评定,当“均在江浙之上”,可想影响之大。(注:李明回:《谈新安画派》,《安徽文博》,第4期。)篆刻上有徽派篆刻,它兴盛于明清,著名代表人有何震、黄士陵等。据冯承辉编纂的《印识》记,仅明代一代,全国有篆刻家190余人,其中仅徽州的歙县、休宁两地就占35人,清代更多。(注:郑清土:《何震和徽派篆刻》,《徽州学丛刊》创刊号。)刻书上有徽派刻书,它始于南宋,兴于明清,在我国雕版印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明清“时人有刻,必求歙工”,(注:嘉靖《徽州府志》。)徽刻俨然与常(州)刻、苏(州)刻齐名为当时全国三大刻。版画上有徽派版画,它在中国美术史上独树一帜。明代万历年间有“无剧不图”,“刻图必然求歙工,歙工首推黄氏”之说。据统计,从明代万历到清初的100多年时间里,仅歙县虬村一村黄姓以版画为业者就达100多人。(注:周芜:《徽派版画史论文集》,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戏曲上有徽剧,它是京剧的前身,清乾隆年间,曾出现“四大徽班进京”,名噪一时。到了道光年间,北京则是“戏庄演剧必徽班”。(注:道光《梦华琐簿》。)建筑上有徽派建筑,为中国建筑史上一绝。医学上,有极负盛名的新安医学,为我国医学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从东晋到清末,徽州仅有史料可查的名医就有668人,有225人撰写了461部医著,其中明清两代有名医605人,有245人撰写445部医著,在中国医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注:李济仁、胡剑北:《新安名医志》,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棋艺上,新安围棋自古至今就高手辈出,明清时围棋界的新安派被誉为是与“永嘉派”和“京师派”齐名的三大派之一,其中歙县人程汝亮是被王世贞在《弈旨》一书中列四个“明代第一品”的第一人;而歙县人程兰如则被称为是与范西屏、施定庵、梁魏今齐名的盛清四大国手;(注:吴小汀:《明清时期围棋“新安派”初探》,《徽学通讯》总第17、18期。)近代以后则有著名国手歙县人过惕生、过旭初兄弟俩。徽州的传统工艺更是蜚名于外,涉及各个领域。文房四宝艺术,徽州占有两宝,即徽墨、歙砚,元之前还包括澄心堂纸、汪伯立笔;饮食烹调上,有著名的徽菜,它精选料,重色、重油、重火功,为全国八大菜系之一;雕刻工艺上,除上述版画等外,还有著名的徽派砖雕,木雕、石雕,并称“徽州三雕”。此外,还有徽派盆景、徽漆及各种竹、木编织工艺等等。这些都是徽州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当时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在这些领域里的精萃,曾各领风骚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其二,在文化发展的有些领域,徽州或许尚未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派别,却也出现了一批著名学者和杰出人物。如自然科学界,徽州是群星灿烂。数学上有数学大师屯溪人程大位(1533-16),他著有《算法统宗》十四卷,最大贡献是将数学从筹码记数发展为珠算计数,确定了珠盘式运算并完善了珠盘口诀,在国内外影响极大;物理学上,有物理学家歙县人郑复光(1780―约1862年),他精通数学、物理和机械制造,特别是在光学上贡献最大,著有《镜镜冷痴》五卷,专论光学原理和光学仪器制造,是我国当时最主要的一部光学著作等等,以至有人说,一部徽州自然科学史也就是一部安徽自然科学史。(注:张秉伦:《明清时期安徽的科学发展及其动因初析》,《徽州学丛刊》,创刊号,1985年。)徽州的诗词文学,虽然难以断定它存在一个流派,但至少是存在一个庞大的群体。朱熹本人就是一位大诗人、大文学家,其古诗在南宋堪称第一,(注:胡应麟:《诗薮・杂编》卷五。)传世的就至少有1200余首;祁门人方回(1227―13)的词风、思想与辛弃疾相近;明歙县人汪道昆(1525―1593年)不仅官居显位,且其文学造诣颇深,其文学被誉为是明中期文学复古派“后五子”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特别是在布衣诗上,王士祯曾记:“论明布衣诗,极推吴非熊、程孟阳,海内莫不闻两先生皆新安产也。”(注:《新安二布衣诗》,清稿本,藏祁门县博物馆。)有清一代270余年间,徽州至少可称得上词人的就有200多,词万首。在其他方面,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提到的唯一的中国人是歙县人王茂荫(1798―1865年),他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理财和经济思想史专家;休宁人朱升(1299―1370年)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经学家,还是一位著名的政治战略思想家,1337年他曾进言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对朱明王朝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黟县人俞正燮(1775―1840年)是清朝著名的经学家和史学家;戏曲家有目连戏集大成者祁门人郑之珍(1518―1595年),有明代著名戏曲家休宁人汪廷讷(1573―16),特别是汪廷讷,其不仅作品博采众家之长,独树一帜,同时,他还是一位围棋理论家,著有《坐隐老人弈薮》一卷和《坐稳隐先生精订捷径棋谱》5卷;语言学界,除朱熹、江永、戴震等硕儒大家多有研究外,不经名人士的研究也相当深入,如在徽州方言研究上,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特藏室“伯山书屋”(注:笔者年以前在黄山市工作期间,曾在徽州抢救和收集一了一万一千余份(部)徽州文书原件,5月19日正式捐献给安徽大学,为此,安徽大学特设“伯山书屋”以藏之。)内就收藏有由婺源人胡昭潜抄,婺源人江湘岚编著的《婺北十二都东山乡音字类》手抄本上下两册和胡昭潜自著《休邑土音》稿本上下两册(注:这四册手抄本书笔者访得婺源同一户人家,另有胡昭潜手抄《照录家乘》、《八音之谱》、收租帐本等。),分类详细、音准,可见徽州民间语言学研究之底蕴;教育学界徽州更是渊源流长,朱熹、郑玉(1298―1358年)、赵@①(1319―1369年)、汪克宽(1304―1372年)等都是徽州有名的教育家,当代更有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歙县人陶行知(1891―1946年);绩溪人胡适(1891―1962年)是当代文化巨子等。他们都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作出过突出贡献,其学术思想,都不仅是徽州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重要内容。

其三,除上述二方面外,徽州文化的内容还包括受上述因素及地理因素影响,由徽州社会自然衍生和客观形成的一些独特文化现象。如徽州号称是一个契约社会,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的民间契约文书至少就有数十万份,(注:见拙作:《徽州文书的留存及抢救》,《光明日报》月11日理论版。)早的是宋代的,明清最著,迟的据笔者所见直至1955年、1965年和1985年,(注:见拙作:《“伯山书屋”一期所藏徽州文书的分类与初步研究(上)》,《徽学》,2000年卷,安徽大学出版社,年。)内容涉及土地山场房屋池塘等买卖、租佃雇佣关系、过继入赘关系、商业资本筹集、诉讼案卷、宗族公约、民间借贷、阄书、票据、会书等,不仅数量多,年代持续时间长,而且还很系统。如此契约社会现象在徽州是最为典型的,它透露着很深层次的徽州社会及人际关系的理性成份。再如徽州的宗法制度与宗族文化,其典型性和独特性亦极显著。徽州人由移民而来,聚族而居,休宁人赵吉士曾言:“新安有数十种风俗胜于他邑:千年之冢,不动一póu@②;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谱系,丝毫不紊。主仆之严,虽数十世未改,而宵小不敢肆焉。”(注: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一二。)敬宗重族,强化修谱,谓之:“夫人之一生莫乎纲常之事,纲常之在莫过于谱谍。”“三代不修谱,则为不孝”(注:祁门《武溪陈氏宗谱》,藏安徽大学“伯山书屋”。)等。还有徽州的经济社会结构和土地佃仆关系、徽州人的意识与价值观念、徽州人的风俗与信仰、徽州方言现象、徽州棚民现象等,这些都是徽州特有或表现极为典型、极具特色的文化现象,也都是徽州文化的重要内容。

三、徽州文化兴盛的原因

徽州文化当年能如此繁荣,并保持几百年不衰是有内在的原因和基础的。

首先是经济基础,这就是徽商。徽商是徽籍人的商帮,它当年是逼出来的。徽州介于万山丛中,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多田少地瘠,“即富者无可耕之田”,“田瘠确,所产至薄,……视他郡农力过倍,而所入不当其半。又皆仰高水,故丰年甚少,大都计一岁所入,不能支之一。”(注: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粮食从来不能自给,所需粮食皆“仰四方之来”。特别是到了唐宋以后,“黄巢之乱”和“靖康之乱”连续两度徽州移民的高峰,使徽州人口大增,以当时的徽州耕地状况和生产力水平,几乎达到饱和,于是民众生存空间更小,徽民们“非经营四方,绝无治生之策矣”。(注:许承尧:《歙事闲谭》卷二十八。)于是“天下之民寄命于农,徽民寄命于商。”(注:康熙《徽州府志》卷八。)正所谓“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徽商遂在南宋时开始形成。当然,徽商的形成还内在地与徽州本土山经济结构和以新安江为主干流的纵横便利水系有关,山经济结构本身的盈缺待补的不平衡性,内在需求以流通与交换来获得平衡,满足徽民的基本需求;发达的水系又带来运输的便利,使地处僻野山区的徽州的商品流通得以最为经济的实现。(注:参见拙作:《徽商概论》,黄山市政协文史委编:《古代商人》,黄山书社,。)但早期的徽商还是一种简单的以徽州山林盛产的茶、木、瓷土及二次生产的漆、墨、纸、砚等换取徽州所需的粮、布、盐等的缺盈互补贸易。到明以后徽商才得到大发展,不再局限于以徽州为中心的贩买贩卖,而是面向全国,经营规模也越来越大,经济之道走向成熟,成为中国商界一支劲旅。清时,则又跃为中国十大商帮中居首之帮,这其中尤以盐商、木商、茶商、典当四项为最盛。足迹遍及全国,远涉海外;正所谓“钻天洞庭遍地徽”,影响极大,以至有“无徽不成镇”之谚。从徽商的贾道特点来看,徽商作为当时中国一代儒商,其“贾而好儒”,注重贾儒结合,贾仕结合,强化宗谊,重视教育,恪守贾道,营利甚巨。“百万上贾者众,二、三十万中贾者不计其数。”所赚的钱,一是扩大再生产;二是弄文附雅,宿养文士,建会馆、办文会、兴诗社、蓄戏班、印图书、藏书史、筑园林等;三是发展教育,以“富而教不可缓,徒积赀财何益乎”(注:歙县《新馆鲍氏著存堂宗谱》卷二。)的思想意识,延师课子,加强对子弟培养,输金资助,置学田和义田,办族学,建书院,资府县学等;四是输入故里,修桥补路、兴建土木、撰文修谱等。这就在客观上为徽州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后盾。

其二,是徽州文风与教育的基础。徽州历史上文风昌盛,教育发达,府县学、书院、社学、私塾、文会极为昌盛。如书院,据有人统计,自宋至清,徽州六县共建书院、精舍、书屋、书堂等共260多所,其中,宋代11所,元代21所,其余皆明清;(注:刘秉铮:《徽州书院沿革述略》,《徽学研究论文集(一)》。)社学,明洪武八年(1357年)正月诏书天下立社学,“延师儒,教民间子弟。”是年徽州六邑有社学462所,(注:《徽州教育记》,载《徽学通讯》第13―14期增刊。)康熙时,则达562所。(注:康熙《徽州府志》卷七。)私塾更是林立。“远山深谷,居民之处,莫不有学有师。”“十户之村,无废诵读”,就是当时徽州文风昌盛的写照。由于教育发达,人才也就辈出。据叶显恩先生统计,中进士者,仅徽州本籍,宋代624名,明代392名(占明代全国进士总数的1.55%),清代226名(占全国进士总数的0.86%);(注: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第192页。)再加寄籍外地的一起,则就多得惊人。状元也很多,如仅清代,本籍加上寄籍合计17人,占全国总数的14.9%,(注:参见吴建华:《清代徽州状元》,《徽州通讯》,第13-14期增刊。)仅次于苏州府,全国名列第二。人才的辈出,以致徽州历史上有“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兄弟九进士,四尚书者,一榜十九进士者”、“一科同郡两元者”等之说。发达的教育,是徽州文化得以繁荣的温床。

其三,是程朱理学的影响。徽州号称“东南邹鲁”,是“程朱阙里”,程朱理学的发祥地。《程朱阙里志》记:“程朱之学大明于天下,天下之学宫莫不崇祀程朱三夫子矣。乃若三夫子肇祥之地又举而合祀之,则独吾歙。……朱学原本二程,二程与朱之所自出,其先世皆由歙黄墩徙,故称程朱阙里。”“程朱三夫子,一自婺人闽,一自中山徙洛,其先世出歙之黄墩。”(注:雍正重刻《程朱阙里志・序》,藏黄山市博物馆。)特别是朱熹的思想,对徽州的影响至深。朱熹曾两次回徽省墓,角次皆讲学授徒,论定高足者至少有12人。在徽州,朱熹为其朱氏及他姓,撰源考、作谱序、题牌匾、留诗句等等,文迹甚众,留墨甚多,如笔者就收藏有一块朱子当年题写有“鸢飞鱼跃”的碑刻,弥足珍贵。徽州更是“一以郡先师朱子为归”,“我新安为朱子桑梓之邦,宜读朱子之书,取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以邹鲁之风传子若孙也。”(注:清休宁《茗洲吴氏家典・序》。)徽商建立在全国各地的会馆皆崇祀朱子等。朱子之学不仅深深影响徽州入仕、入学、入贾之人,也深入民众意识,使徽州构成儒家思想进而兼容着佛道思想的厚重沉淀区,使封建化程度在徽州尤为甚重。这些都内在深沉地左右和指导着徽州文化的发展,使朱子之学成为徽州文化发展的强大思想意识上的支柱,构成徽州文化之理性内核。

其四、除上述三点外,徽州文化所能突出个性和特色的地方,还是第一,内在接受着徽州独特的地理环境、山水资源情况的规限与影响;第二,内在深刻地接受着徽州移民社会和文化性质的决定和影响;第三,同步发生干涉地、双向作用地接受徽州文化本身存在与发展过程之决定和影响,其中存在地缘与地理文化决定性、文化发生的边界条件决定性和文化整体系统内部的协同影响性等诸方面决定因素。

四、徽州文化的历史地位

徽州文化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后期,封建政权、思想、文化充分高度集权和加强一体化时期形成并获得极大繁荣的区域文化,因此,它是作为一种典型的中国封建文化,封建性应是它的本质属性。作为徽州文化基础之一的徽商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封建商帮,贾儒结合、贾仕结合、重亲谊、重乡谊等都是其封建性的具体表现;古徽州教育更是一种封建教育,其教材的选定、教程的安排、教授的目的等无不内在体现中国封建社会的内容和要求;更主要的是,作为徽州文化指导思想的`程朱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官方哲学,其一切都是在维护和辩护于中国封建社会。也由于徽州文化的封建性本质,因此,当历史的脚步发展到近代,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束,徽州文化随之一体化般地衰退、消亡也就必然。徽州文化在清末以后衰退了,辉煌属于过去。

然而,曾保持兴盛几百年的徽州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是有其独特、重要的历史地位的。五千年传统的中华民族文化可以说是一以贯之的中国封建文化,而中国封建社会在进入了南宋以后,开始处在后期,徽州文化正是在这一时期全面崛起并繁荣,它的全面性、丰富性、辉煌性使之成为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化发展的典型投影;同时又由于徽州文化的独特性、典型性、全国影响性,又使之成为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化发展的典型缩影,从而确定了它典型代表和标本的地位。中国封建哲学意识形态文化发展的基本线索及其在晚期以后与徽州哲学意识发展基本线索的内在对应情况能很好地证明这点。

中国封建哲学意识形态文化一直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而儒家文化的发展又是经过几个阶段的。最初是以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为代表的经典阶段,其次是董仲舒建立的“天命论”儒学阶段。到了两宋,由于社会的进步,特别是“佛教兴,而中国哲学一时退处于无权;然其中固不乏独至之处。宋学兴,乃即以是为凭借,以与佛学相抗焉”。(注:吕思勉:《理学纲要》篇二,《理学三原》。)天命论形式的儒学日益显示其不足,于是理学兴起,将儒学理论化、哲学化,从而建立更系统、严谨的体系,程颢、程颐是理学体系的形成者,朱熹是集大成者,构成儒家文化发展的第三阶段。理学之后则是儒家文化的衰退,至明清,启蒙思潮、反理学思潮出现,形成了儒家文化发展的第四个阶段。这一阶段长达几百年,其中又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早期启蒙运动时期,其特点是披着封建文化的外衣反儒学、反封建;第二个时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其特点是明确提出“打倒孔家店”,接受科学与民主,提倡新文化。

上述基本线索,从理学阶段开始就与徽州结下不解之缘。首先是理学,且不说徽州是二程和朱子的祖籍地,徽州人研究理学,又形成新安理学学派,以维护、继承、光大朱子之学为宗旨,“严尊师道,精悟师训”,著述甚丰,影响甚大,代表了朱子理学的正宗,独领风骚,既是作为程朱理学的典型投影更是作为了典型缩影。其次是在早期启蒙运动时期,徽州人披着封建文化的外衣反理学、反封建又在全国最为出色。这其中戴震是世人公认的早期启蒙运动的一面大旗。段玉裁评论说:戴氏的学说“专与程朱为水火”,“发狂打破宋儒家中太极图。”(注:段玉裁:《经韵楼集》卷七。)梁启超评价说:戴氏“欲以‘情感哲学’代理性哲学,就此点论之,乃与欧洲文艺复兴之思潮之本质绝相类。”(注: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认为这是“为八百年来思想界之一大革命”,是“发二千年所未发”。(注:梁启超:《戴东原图书馆缘起》。)孙叔平先生则更是明确地指出:“戴震是‘五四’运动以前对封建礼教发起勇猛批判的第一人。”(注:孙叔平:《中国哲学史稿》。)其三,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徽州人胡适是一大旗手。作为拥有30多个博士头衔,从小就接受徽州文化熏陶的胡适,在这一运动中,提出文学改良,反八股文言;提倡中西文化结合,主张要接受西方文明;引入实用主义,倡导“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等等,这些思想及其实践在当时以及之后都深深地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甚至几代人。胡适是世人公认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最重要、最突出的代表之一。可见,宋以后徽州哲学学术思想的发展是完整地、典型地体现、反映了晚期中国封建社会哲学意识形态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内容。

不仅如此,徽州文化的其他内容及徽州社会生活结构与方式也都是这样那样地在各自的领域成为中国后期封建文化形态在这些领域的典型投影和标本体现。例如徽商,它就是作为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商业发展及商帮形式的一个典型,其“贾而好儒”,贾仕结合,强化宗谊,重视教育的特点;采取走贩、囤积、放债、垄断的经营方式;善于察低昂、权取予等等,无不从中透露了当时中国十大商帮的一般。再如,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的人伦、社会生活结构关系等都是恪守程朱理学的教化,人们重忠、重孝、重义、重节等等,而这又恰是以徽州最为典型、显著。仅以徽州妇女为例,受程颐“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说教影响,徽州妇女殉理学之道者全国最著,休宁人赵吉士曾指出:“新安节烈最多,一邑当他省之半。”(注:赵吉士:《寄园寄所寄》。)民国修订的《歙县志》有16本,其中《烈女传》就有4大本;在徽州为节烈妇女树立的牌坊也是最多的,从一坊一表到一坊几表甚或一坊上万表皆具,如清光绪三十一年,徽州府建了一座“孝节烈坊”,竟集中表彰全府孝贞节烈女性达6万5千余人,堪称一奇。可以说,徽州是受中国封建伦理教化最甚,所受影响及毒害最深,体现封建儒教伦理最为典型的地区。

正因为徽州社会与文化是晚期中国封建社会与文化的典型代表和标本,因此,这也就决定了它在中华民族社会、文化发展史上有着独特与重要地位,对其的研究也就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注:见拙作:《徽州文化研究的学术意义》,《新华文摘》,第4期。)

注释:

③《资治通鉴》卷五十六。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左氵右方

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的战略地位 篇6

摘 要 一直以来,企业文化在企业战略管理模式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个企业如果想立足并发展壮大,必须将优秀的企业文化作为其管理战略的重要参考依据,从而制定具有文化气息的管理模式,并将其渗透给员工,使企业战略得以顺利实施开展。本文对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的战略地位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 企业文化 企业管理 战略地位 现状分析

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所坚信并且一直在实践中被应用的的价值观念,它是以企业的基础设施和物质基础为前提,以产品为工作重心,以经营宗旨和价值观为灵魂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统一体,也是一个企业在不断的发展中逐步总结和积累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思想观念。而企业的战略管理是企业为了更好的应对不断变化发展的局势所进行的具有全局性特征的经营管理方法。它包括确定管理目标、合理分配资源、不断组织促进企业进步的活动等。而就是这样在企业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两个不同概念,相互之间却有着很大的影响。

一、当前企业管理现状分析

首先,从企业文化的管理机制方面来说,不只是一个国家有专制和民主,企业同样具有这个特质,而且专制形式过于普遍。企业领导的专制主要表现在决策和经济上,许多企业的重大决策都是由领导一个人决定,并未实现真正的民主。客观的说,专制是企业规范化的管理的一种重要表现,但是过分专制就成了个人的英雄主义,因而必须形成专制与民主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这样,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

其次,从企业人员的总体素质方面来说,企业人员均该提升自己的能力及素养。一方面,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必须具备一定科学文化素养以及终身学习的观念,从而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并跟随变化改变战略,带领员工,使企业在不断的变革中稳步前行。另一方面,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待提高。人才一直以来是一个企业的必要人手,现如今高学历人不缺,缺少的就是有头脑的人才,所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重视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让企业在管理上有一个良好基础。

二、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战略之间的关系

企业文化对于企业战略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当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相互适应时,就可以促使整个计划顺利完成。企业文化是战略实施的重要途径,它可以刺激广大企业人员的工作热情,形成良好的工作风气。当战略真正应用于实践中,企业文化与企业的管理的战略关系将表现出:一方面,企业文化可以很好的导向企业管理战略。一个企业中往往有很多员工,每个人的理解能力不同,不可能所有人对企业新的戰略、思路真正理解,所以企业必须做到引导带领大家一同前进,齐心协力,从而推动战略的顺利实行。另一方面,企业文化推快企业发展的进程。企业文化有很强的约束性。制度一直以来就是用来管理和约束员工,适当的奖惩也是一种规范,然而企业文化也可以作为一种管理制度,它主要通过舆论监督、共进的行为模式来促使员工在一片积极主动的文化氛围下自觉自愿的行动,从而推进发展。

三、企业文化有效促进企业管理的表现

(一)企业文化可创造不断进取的工作氛围

一个企业如果拥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就会让整个企业处于一种文化之中,人人心中都有一个基点,一个准则,一个不会轻易跨过的底线。而且浓厚的企业文化是让员工具有良好的工作热情的最好办法,员工在工作上互相比较,扬长避短,减少自己自身的缺点,在发现中不断进步,这样,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就在浓厚的企业文化中增加。以一代百的战略方法也是一种不错的企业文化,人性攀比心理不单体现在在金钱和物质上,也可以表现在好的方面,看到他人的优秀与进步,员工自己也反思然后改正,这样又从整体上有了提高,从而创造不断进取的文化氛围。

(二)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管理战略不断创新

创新可以称之为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而企业文化促进了企业管理战略的创新。其一,企业文化代表着一个产业自己的文明,它是通过不断的积累所得来,如果一个企业在常年的总结中积累了一种愿意不断适宜时势调整企业管理方式的企业文化,那么,企业自主创业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企业也就不用担心会出现是时局摧毁管理的不佳状态。其二,如果一个企业拥有良好的企业文化,那么它就会有强烈的竞争意识,而这种竞争感正是推动企业创新的催化剂。据调查,曾有许多现在比较著名的企业在过去的发展中都遇到过许多很强的竞争对手。而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企业文化观念深入人心时,企业间就展开了浓烈的竞争。为了超越彼此,各企业纷纷自己创新出新的战略计划,以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企业就在这样的企业文化下,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四、结论

一直以来以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的战略管理都是企业应该实施的模式,因为,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的制定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企业的不断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是任何东西所无法替代的。也因此,企业如果想增加其核心价值力,并且在数企业中做到鹤立鸡群、独树一帜,成为企业的领导力量,就必须培育出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就像企业的灵魂,支撑着企业的发展,促进企业创新。只要企业根据不断变化的时局,壮大发展优秀的企业文化,就一定会为企业管理奠定坚不可摧的基础,让企业拥有璀璨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张旭.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影响.现代企业教育.2005(04):54-55.

[2]郑丹凌.企业文化在对企业管理中的战略定位.焦点战略新探.2010(05):40-45.

企业文化建设的地位及其作用 篇7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改制成现代企业, 企业员工和各级领导者都在经历前所末有的变革,新的企业文化理念也在这些变革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鉴于文化建设的现状和未来的需要,面对新的企业文化建设在服务经济、服务政治、服务社会的三大功能方面,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在日新月异的变革大潮中,现代化的企业在原有企业的基础上有了不小的变化。员工队伍、企业制度、用工方式均有了质的不同,因此必须重点明确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才能重视它,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努力推进这种建设.

1.必须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是形成企业精神的内在动力和必不可少的元素。去年,在中国文艺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习总书记的讲话,最核心的是要以人民为中心,以中国精神为灵魂,既高屋建瓴又脚踏实地,以对人民的满怀深情和对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美德的无限赞赏,要求我们各级领导者,首先要做时代风气的先觉者,第一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担子;其次要做时代的先行者,要做到身先士卒,身体力行; 三是要做时代的先倡者,要去提倡,成为一名倡导者。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无疑是既要有传承,吸收过去的成功之处,又要有创新的重任,赋予时代新的内容。过去, 我们有着优良的企业文化传统,这些需要传承下去,但是现代企业到了新的时代,必须赋予新的内涵。 如在现代企业竞争中,竞争的内涵已从表面上的产品竞争转向更深层次的文化理念的竞争。没有用先进的文化理念武装起来的过硬的员工队伍、管理团队,企业岂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战而胜之,且不断壮大? 可见企业文化建设具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2.企业文化建设是有效激发员工积极性、凝聚员工的智慧和创造力、进而形成企业精神和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在企业文化建设的熏陶下,上海商务中心股份有限公司的员工及其管理者, 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扬主人翁精神,积极为企业建功立业,为社会真诚服务,深入里弄、街道, 为民服务,扩大品牌效应,得到了社会公认,群众赞扬。

3.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源泉,是一项长期坚持的宏大工程。是过得硬的员工队伍建设的基石。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人的精神是由多种内在的因素形成的,高素质的人才,必需具备全面的学识和道德修养。而文化是构成其高素质的必不可少的内涵。以之为本, 构建企业文化,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是其之所以成功的必然要求。

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

企业文化建设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次需要长期坚持,不断努力的系统工程,既不能一蹴而就,更不会一劳永逸,而要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并使这样的意识能够融化在员工的具体工作中,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 “行”,成为自觉的行动规范。

1.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尤其是企业领导者,应十分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将其作为重要的工作, 提上议事日程。今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讲了一大段有关文化建设方面的话,谈了文化建设的构架, 号召和提倡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书香社会要求很高,涉及面很广,企业文化建设当然涵盖其中。 (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书香后面是墨香、画香,是知识之香,企业之香,家庭之香,思想之香,是人们出自内心深处的心灵之香。中国自古以来重视文化建设,历来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此知识之重,文化之香, 其实是一种价值观念,是一种生活方式。李总理的讲话,一是要求传统的传承,这是对各级干部的要求,要吸取已有的好的传统,将其发扬光大;另一层意思,是要与时俱进,不断促进,要使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有些东西,在中国是新的,但是与今天的数字媒体、新兴媒体相比已经是传统的了。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就有责任既要活化传统,又要在企业文化建设这片土地上不断地开放自己,生根大地,能够产生出新的具有企业自身特色、又有时代新气息的精神来。如上海商务中心近年来将便民、为民服务这种传统方式,结合新形势、新需求,推出了新的方式,不断赋予新的内涵。

2.注重选人、用人、培养人, 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形成过得硬的企业文化团队。员工队伍是在不断变化的,为了提高整体素质,首先必须把握好选人、用人的重要环节。其次,在培养人方面多做工作,以增强社会责任感,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目标,要求员工明确其“社会精神”;以树立主人翁意识和团队观念,共建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企业“人文精神”。习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 弘扬时代新风。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应以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为抓手,潜移默化影响员工的思维模式和形成员工的行为模式,提升员工队伍素质。

3.企业的领导者,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均有责任拓展企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可以此为契机,既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向前发展,又扩大企业的社会影响力,使企业具备不断前进的动力。

企业文化建设之展望

在漫长的企业发展长河中,企业文化建设所产生的功效是不言而喻的。习总书记在号召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指示中,提出了建立和谐社会的总要求。而企业文化建设是与之一脉相承的有效途径。

1.企业文化建设开展得好, 可以给和谐社会建设增添有益的元素。试想,每个员工,在企业中旷日持久地受到熏陶,不断地成为 “四德”教育的模范,用心灵去感知什么是“四德”,用心灵去倾听企业精神,用身体去承载和塑造自身的成长。这样的员工,能不为社会主义的四化建设充满激情,能不为和谐社会建设心潮澎湃,心思绵远吗?这正是中国梦中建设和谐社会需要的人文,正是21世纪中国人最需要的生命的激情。

2.企业文化建设开展得好,可以对员工的家庭形成有力的辐射, 有利和谐家庭的建设。有一个文化名人,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他小时候很调皮,不听父母的话,经常与父母争吵,后来大学毕业,去了国外留学,才想到父母小时候对他的爱有多深。有一次父母从银行取了300多元钱,去邮局给他打电话, 可是电话那头的儿子外出了,不在家;两位老人打了两个多小时,电话那头始终无人接听,没能打通, 只得拿了退回的300元钱,走下30多级邮电局的台阶回去了。他后来听说了这件事,感到这是父母对子女的一种厚重的爱。这种爱对他心灵的震撼很大,随着他阅历增长,长大成熟,逐渐体会父母的这种厚重之爱,他作为儿子得到这种厚重之爱,享受这种厚重之爱,由此生出他发自内心的文化升华,这种升华使之成为激励他成长为有用人才的动力。而企业文化建设所锤炼出来的员工,亦如父母之爱对于儿子一般,有益于其健康成长。

文化地位 篇8

关键词:主流文化,困境,重塑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进程中, 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 文化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更不容忽视, 特别是反映着国家的根本意志、文化趋向和价值观的主流文化。它的积极功能的充分而全面的发挥是保证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进步和民族团结的精神因素, 也是促进当代中国社会顺利转型、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力量。

一、主流文化面临的困境

1、主流文化面临的国际态势

(1) 近年来,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通过网络、外交渠道、报刊杂志、广告、电影、电视、艺术表演、名人演讲、学术研讨会、美国之音广播、组织基金会等各种途径等, 对中国大量宣传西方的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 诋毁和批判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民族文化。

(2) 宗教渗透作为西方文化渗透的一个方面, 主要表现为以宗教交流、传播为掩护, 以宗教信仰自由为借口, 使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从西方社会渗进来, 浸透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土壤中并将其逐步社会化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占领和控制社会主义思想阵地, 消融和瓦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影响和同化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人民, 干涉宗教事务, 破坏祖国统一, 颠覆社会主义制度。

因此, 没有理由可以预期, 在未来, 这方面的活动会被自动终止。因此在全球化浪潮汹涌而来的时刻, 我们必须不断加强“文化自觉”, 从而客观、全面、清醒地分析中国主流文化的处境, 才有可能将中国文化引向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惠及本民族大多数成员的大道和坦途。

2、主流文化面临的国内困境

(1) 大众文化的“三俗”化倾向冲击主流文化的认同

目前我国出现的大量“三俗” (庸俗、低俗、媚俗) 文化, 面对这些三俗文化, 民众是什么态度呢?人民论坛杂志曾联合人民网、新浪网、腾讯网、人民论坛网进行了网络调查, “您对低俗文化的态度如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47.6%的受调查选择了“十分厌恶, 主动抵制”;20.3%的受调查者选择了“反对低俗, 但也偶尔参与”;17.4%的受调查者认为“低俗文化可有可无, 与我没有多大关系”;14.7%的受调查者认为, 只是“一种娱乐方式, 经常消费低俗文化”。由此可见人们对低俗文化又爱又骂。爱, 主要缘于低俗文往往能消解压力, 给人感官刺激;骂, 主要在于低俗文化颠覆了人们的价值观、冲击着社会道德底线, 且混淆文化视听。

(2) 大众对主流文化的逆反心理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主流文化经过解放思想和改革创新, 也表现出了前所未包容性和多样性, 主旋律的弘扬与“多样化”的实施并行不悖。在这一互动过程中, 主流文化并不是无所作为, 而是通过各种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对大众文化的有效的调节和意识形态的统一, 然而这种调节远没达到理想的目标, 目前两者之间的失调、摩擦和对峙现象是相当突出的。

(3) 网络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消解

作为一种新兴媒体, 互联网是一个思想文化阵地, 是国家对内对外宣传的重要舆论阵地, 是弘扬社会主流文化的又一主战场。然而,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由于传播的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与传统媒体相比, 网络传播多样性和交互性的特点使传受者的个体能力大大增强, 极大地分散了舆论的社会整合性, 导致文化自由主义盛行, 进而促使文化发展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因此, 网络对社会的消极影响比传统媒体更为广泛、更为深刻。

二、主流文化的重塑

1、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主流文化重塑

第一,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倡导和维护主流文化。第二,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反对和抵制落后腐朽的文化。

2、以主流文化引导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无疑是一个社会中拥有最多的创作者和最多受众的文化, 它所传递的精神风貌、价值、观念、态度等能在最广泛的群体中传播, 从而产生广泛的影响和认同。“主流文化立足于人民整体利益, 体现人民的共同精神需求和共同精神利益;大众文化立足于部分人群, 体现该人群的精神需求和精神利益。虽然二者有整体和局部, 主体和补充的差异, 但从根本目的来讲, 二者都是为了实现人民的精神利益。这是主流文化能够引导大众文化的根本”。

3、抓牢主流文化重塑中的主体要件

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参与社会文化生活的各阶层人群, 他们或是主流文化的直接建设者, 或是主流文化项目的消费者和评判者。各种非主体的物质力量是依托于人群的主体力量参与文化竞争的, 离开了人, 文化建设根本无从谈起。主流文化建设中的人才队伍建设、机构制度建设、媒体平台建设、产业规划建设、对象观念培育等问题都是落实主流文化地位的主体要件。

4、拓展网络传播的积极作用

首先, 在网络文化领域, 我们要继续立场坚定地大力弘扬主流文化。通过网络平台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讴歌颂扬体现时代精神的英雄模范人物, 揭露和批判落后愚昧、低级庸俗的娱乐思想和行为。

其次, 提高网络传受者的综合素质。网络从业人员在增强自身业务素质的同时, 需要不断地加强理论学习、政策学习, 努力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 熟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培养强烈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

再次, 由于网络传播的特殊性, 对其管理难度很大, 但只要正视传播规律, 改进传播方法, 适应网络特点, 办出网络特色, 我们必能拓展网络文化传播的积极作用, 最大限度地遏制其消极方面。

5、以“公平正义”为抓手, 推广中国主流文化的普世价值

以艺术为目标的文化生产, 拒绝商业和世俗, 对抗权力和权威, 是一种追求自律的“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化行为。根据周凯对欧洲、美国文化产业及其核心价值观的建构、融合与战略传播的分析, 可以看出发达国家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已经建立了各自不同的文化领导权, 占据了文化霸权的有利地位。面对现状, 中国亟需做的不是重走西方路、夺取文化霸权, 而是要以核心价值体系建立新型文化领导权。

参考文献

[1]许士密.大众文化和主流文化、精英文化良性互动机制的构建[J].求实, 2002, 6.

[2]邓楠.论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主流文化建设[J].湖南社会科学, 2009 (6) .

浅谈少数民族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篇9

一、少数民族文化以其鲜明的特性构成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这就构建了文化的多样性, 各民族不论人数的多寡, 都保持着自己的文化特色。各民族文化的总和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少数民族文化以共自身的民族性、多样性、时代性构成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群体的文化, 其鲜明的民族性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具有民族群体共有而与其它民族群体相区别的民族文化特征。这种民族文化特征作为一种传统, 也代代影响这个民族群体, 体现在一个民族文化的各个层面上, 包含着有形的物质文化, 但更多体现在无形的精神文化方面, 而且资源丰富, 呈现出一种神秘、古老、奇特的文化魅力。

我们从一个民族群体的发展中可以看到, 有的风俗习惯甚至历经许多世纪而原封不动地延续下来, 有的民族后代甚至迁徙到新的地方, 虽与其它民族杂处群居, 其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仍然保存下来。

以贵州省为例, 经过千百年的多次迁徙和演化, 目前有17个少数民族的1400万人世居在这片土地上, 各个民族又在其中形成若干个分支。由于地处偏远, 山水相隔, 与外界及相互间交往较少, 这些少数民族以及各个分支都长期按照各自不同的自然环境在生产、生活传承和发展着自己的历史, 形成了人类学上极为独特的“文化千岛”现象。传统节日舞蹈、歌唱、戏曲、服饰以及传说、故事、风俗习惯、娱乐竞技等, 加上众多的独具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的风雨桥、鼓楼、吊脚楼等, 丰富多彩, 以及特有的内涵, 从不同角度向世人展示着各民族的发展历史、文化心理、伦理道德和审美意识。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文化的多样性, 它的最主要价值是体现了民族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我们充分尊重民族差异和民族特点, 特别是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和信仰, 也理所当然地尊重各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在生活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个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信仰等因素, 都要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 因族制宜, 讲求实效。

民族文化具有民族性同时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还在于它的时代性。民族性和时代性是一个统一体。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生命在现实社会中的延续, 它既具有历史性, 是经过长时间形成并传承下来的, 又因其生命力而具有时代性, 在现实生活中被继承, 同时它又在深层次上普遍影响着民族成员, 具有大众性, 因此民族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是辨证统一的关系。社会的发展实践, 同样需要文化的创新, 需要民族文化与时代发展同步。民族文化是建设现代文化的基础,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民族文化的时代性和大众性, 是建设现代民族文化的坚实基础。民族文化在社会发展中也在不断的创新重构, 但作为其中最精辟部分的文化遗产, 则需要保护、传承,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 必须坚持传承、保护、弘扬与改革、创新、发展的有机统一和紧密结合。历史表明, 一个民族, 只有开放才有希望。我们处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 各民族都要注重并且善于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吸收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 不断为民族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推进民族文化与时俱进, 推陈出新。综上所述, 我认为发展繁荣中华文化, 就必须注重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二、少数民族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根基, 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活力源泉, 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因素。因此了解一个民族, 必须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尊重一个民族, 必须尊重这个民族的文化;发展一个民族, 必须发展这个民族的文化。做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 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 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促进少数民族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加强民族间的交流合作, 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增加中华文化的活力, 促进中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是贯彻“双百”方针和“两为”方向、发展社会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 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全面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相依共存的国家, 各民族文化保持自己鲜明的个性, 又相互吸纳和融合, 最终形成了凝聚力、熔铸力、生命力极强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 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将提供科学文化和智力的支持。各民族文化对充实和丰富人们的精神境界, 形成一个奋发向上, 安宁祥和的社会文化氛围, 实现社会协调发展, 保障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顺利进行, 都具有重要作用。

总之,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创造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寄托, 是整个民族的精神财富;各民族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又都保留着独立的个性, 同时又相互交融, 推动着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各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和交流, 增强了各民族的的团结,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56个民族统一的国家, 团结就是力量, 团就是生命, 团结就是胜利。

历史至今, 中原文化通过各种途径向周边辐射传递, 各少数民族文化和域外文化源源不断传入中原, 兼收并蓄, 博采众长, 造就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赋予其统一性和多样性和鲜明特征。不以血缘论夷夏, 成为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重要现象。文化的相互传播和认同, 成为各民族亲近与交融的强大精神纽带。这些作用不是哪一种单一的文化可以替代的。

文化的发展繁荣, 不仅能推动人民文化生活的进步, 更能凝聚民族精神, 提升民族素质, 铸就时代风尚, 打造国家“软实力”。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的要求, 我们必须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这当然包括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 否则谈不上整体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三、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事业不断取得长足发展, 同时社会发展也要求加快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 使之更好地与各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相适应, 与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现实需求相适应。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把不断满足少数民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要制订少数民族文化发展规划, 加大公共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大力培养民族文化艺术人才和

浅谈武夷山民俗文化

——枫坡村拔烛桥

符仙玉 (福建省武夷山市兴田文化站福建武夷山354300)

拔烛桥源于武夷山枫坡村, 是当地重要的传统节日活动之一。一百多年来, 它以其宏大的表演阵容、丰富的形体动作、深刻的思想内涵, 成为农村民俗活动这个百花草园的一朵奇葩, 深为村民所喜爱。2007年公布为武夷山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公布为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枫坡村古属黄亭驿, 为“四省通衢”商阜的要冲。当年陆游任冲佑观主持, 夜宿黄亭, 写下了那首著名的《黄亭夜雨》“未到名山梦已新, 千峰拔地玉嶙峋。黄亭一夜风吹雨, 似为游人洗俗尘。”相传, 受往来商贾的影响, 枫坡村村民染上了赌博的恶习, 不思耕作, 以至田园荒芜。村旁火焰山上的妖火也趁机作祟, 烧毁庄稼、山林, 噬虐乡里。当地极有威望的邱振焰见家乡赌博成风, 心里很是着急。据枫坡清·咸丰八年《邱氏宗谱》记载:“除夕夜, 奶娘庙的菩萨托梦乡人邱振焰, 曰:欲除灾难, 惟用火攻, 以烛桥百架、花灯百盏, 于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法事三日。次日, 邱振焰, 召集乡人制百架烛桥, 百盏花灯, 与妖火斗法三日后。其烛桥、花灯、赌具, 付之一炬。瘴气、妖火散去。”从以上记载推断枫坡村拔烛桥起源应不晚于清咸年间。

从那时起, 拔烛桥在枫坡村兴起, 一百多年沿续至今。

为告诫村民切莫忘记教训, 邱振焰等乡贤将拔烛桥作为禁赌的一项有效措施, 规定:以后每年春节聚会, 商讨拔烛桥活动事宜, 凡盖房、添丁者都要制作花灯挂于门前, 以图吉利。每年拔烛桥活动由各族轮流组织, 以徐姓四年、邱姓三年、李姓二年、王姓一年, 其它姓氏与房东十年一轮值。从此, 瘴气、妖火驱走了, 赌博恶习刹住了, 乡村恢复了往日的繁荣景象。

拔烛桥, 是由多个烛桥架通过插梢连接而成, 长短任意, 越长越好, 每个架子上安有二个竹筒, 内塞棉花, 可灌燃油点燃, 底座上装有把手可抓可舞。接起来的架子拉直后很象乡间跨越溪涧的木桥, “拔烛桥”由此得名。主要器具有:高照灯、烛擎灯、天鹅灯、蜈蚣灯、斧头灯、关公灯、八角锤灯、龙头棍灯、添丁灯等。主要套路有:

1. 出海:走在最前者高举龙头, 主导着舞烛桥队伍。

2. 翻鳞:烛桥高低起伏, 曲线翻转, 寓意烛桥与邪魔搏斗。

3. 盘龙:舞龙头者高举龙头, 向远处眺望。烛桥把龙头围绕在中间, 寓意了团结就是力量。

4. 游龙:

烛桥队伍形成“S”形, 似从水上游来的火龙, 烛管理人才, 积极扶持民族文化事业, 努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对少数民族文化传统的精典要全力保护, 要扶持到位, 要加大投入, 给足政策支持, 不断开创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新局面。

发展民族文化, 人才培养是不可缺少的工作, 对培养民族文化人才要加强指导, 提供服务, 为文化人才成长创造条件。方法要灵活, 形式要多样, 做到因地制宜, 富有特色。人才的培养可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 与节庆和民间文化活动相结合。对在活动中涌现出来的突出文化人才, 需进行跟踪培养宣传推介, 促进他们的成材和发展。

要注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文化遗产是民族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值得保护的非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要保护其原形态。民族文化遗产关系到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 生活方式以及民族认同感联系在一起的民族传统文化, 与一个民族自身的发展民族特色的坚持有着重要关系。

要多方位、多角度的开展少数民族文化活动。注重调研、总结, 让民族的文化融入现代文化之中。让少数民族文化转化为人们易学易懂、喜闻乐见的内容, 通过广泛传播, 内化为人们的精神动力和内在素质。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和关心少数民桥两头互相拉扯, 呐喊, 寓意把邪魔拉出村外。

5. 扯龙:烛桥两边相互对拔, 胜者也须让对方拔回去, 寓意相互礼让。

6. 抢珠:烛桥尾部随着龙头的摆动, 告诉乡人火龙终于战胜了妖魔, 将把好运带给村民。

7. 圆场:烛桥围成螺旋状, 寓意村民团团圆圆、安居乐业。

拔烛桥, 每年农历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进行, 一百多年来从未间断。最为壮观要数正月十五晚的表演, 那夜由村中有威望的长者主持, 菩萨、花灯开道, 小伙子们扛着烛桥游街走巷, 每经一户人家, 主人便合家相迎, 燃放鞭炮焰火。扛烛桥的小伙子在“呼”“哈”的呐喊声中, 时而飞奔, 时而盘旋, 时而翻滚, 把烛桥舞得像一条火龙。烛桥的周围, 鞭炮齐鸣, 焰火齐放。鞭炮声、呐喊声、唢呐声、锣鼓声汇成的交响曲响彻广漠的田野。活动从晚上七点开始, 直到凌晨二、三点结束。

拔烛桥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吸引了各界新闻媒体的关注, 世界举重冠军陈晓敏、危启声, 羽毛球冠军关宇红都十分喜爱拔烛桥运动, 参加了拔烛桥表演, 近年来, 通过艺术加工搬上将拔烛桥舞台, 赴福州、广州、北京以及遗产节上演出, 并在央视五套《奥运城市行》栏目中播出, 拔烛桥走出了乡村, 走向了全国。

拔烛桥激发了爱乡之情。在枫坡村, 不管离家是近是远, 不论是工是农, 是官是贾, 拔烛桥的那天都将回到家里, 手巧者制作器具, 雕龙画凤;笨拙者整理场地, 洗洗刷刷, 融入拔烛桥的队伍中, 以参加拔烛桥为荣, 以是枫坡人为荣。

拔烛桥丰富了乡村生活。拔烛桥属村民自发的文化娱乐活动, 活动时全村出动, 壮年拔烛桥, 儿童举花灯, 老人打锣鼓。留守家里的妇女、老人们备香、纸、鞭炮, 迎接拔烛桥队伍的到来。整个春节欢乐祥和, 热热闹闹。

拔烛桥构建了和谐文化。枫坡村有邱、徐、王、李四姓, 平常虽偶有龃龉, 但总能从“扯龙”中得到启迪, 拔烛桥成为连接各族间的纽带和桥梁, 几十年来无赌博、无斗殴、无争讼, 成为远近闻名的“文明村”。

今天的拔烛桥早已摒弃了当年除妖降魔、消灾降福的功能, 成为人们对村闾息讼纷争、和睦邻里的追求, 对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祈盼。

族文化工作。进入新世纪新阶段, 党和国家采取一系列新措施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 依法每五年举办一次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 就是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一项重要举措。

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 关键在于加强领导, 狠抓落实。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方针。各级领导要把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化, 纳入财政预算, 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要守住各民族人民的精社家园, 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血脉。使各民族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发扬光大。

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 要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 共同繁荣发展, 抓住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的时代机遇, 铸造少数民族文化新的辉煌。

文化地位 篇10

(1) 供应链是指围绕核心企业, 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 从采购原材料开始, 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 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 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事实上, 供应链就是一群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有着供求业务的企业所形成的集合。

(2) “文化”一词在西方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 原意为农耕和对植物的培育。在中国古籍中, “文化”一般是指以礼乐制度教化百姓。1871年,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出版了他最有名的代表作《原始文化》, 首次在书中明确定义:“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 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现在, “文化”一词通常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3) 目前国内对供应链文化的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 尚没有权威的供应链文化的定义。本文趋向金勇先生对供应链文化定义的阐述:供应链文化就是指以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企业文化为基础, 以实现供应链整体最优和提供满意的客户服务为宗旨, 形成以双赢、互利和共享等价值理念为核心的一种联盟合作文化。

2 供应链文化的形成过程与机理分析

2.1 供应链文化的形成过程分析

供应链文化是以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企业文化为基础, 并与其他成员企业的企业文化相互吸纳、相互渗透、分离与消亡所形成, 是成员企业之间由交易关系逐步向供应链伙伴关系发展的过程, 是供应链文化从孕育到成熟的过程, 其形成过程就是由“个体文化——企业文化——供应链文化”递进发展的过程, 供应链文化具体形成过程分析如下:

(1) 基于个体 (决策者与管理者) 价值观的长期积累和升华, 形成了以企业管理哲学为核心的企业文化。

(2) 成员企业在交互过程中, 形成了共同的信念和远景, 是供应链最强有力的黏合剂, 也是形成供应链文化的根基。

(3) 共同的价值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和升华, 形成共享的供应链管理哲学, 影响决策者的思维与行动, 最终供应链文化将决定供应链中的一系列行为, 如战略、管理、治理结构等。

(4) 供应链文化表现为无形的体现与惯例。供应链文化一旦形成, 将具有传递性, 新加入供应链的企业将在交互过程中获得这些文化, 这个过程大多为潜移默化, 虽然有时也有正规的条款来规定。

(5) 供应链文化被成员普遍接受, 并影响供应链中重大战略的形成;同时战略也进一步强化供应链文化。

2.2 供应链文化的形成机理分析

(1) 供应链竞争、合作关系构建的需要

供应链管理涉及不同资源和竞争能力的相互融合, 在管理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会伴随着外来文化的输入。有竞争又有合作的企业有可能建立起彼此认可的公共文化, 促使它们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 进而更好地实现供应链的整体目标和节点企业的个体目标。供应链文化实质上是一个以新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战胜旧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的过程, 一般都要经历一个逐步完善、定型和深化的过程。

(2) 供应链文化定位、整合的需要

通过正确的文化取向, 规范企业长期经营活动的价值标准, 并将企业的战略意图通过企业文化活动渗透到内部员工、供应链成员及外界公众的思想之中, 从而唤起或强化社会对企业战略的认同。文化整合的目标可以帮助企业供应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 增强企业活力, 在客户中树立优秀、杰出的形象, 找到企业与供应链降低运营成本的机会, 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在较长时间的协同整合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供应链文化。

(3) 供应链风险共担、长期共赢的需要

供应链中各成员企业在长期协调和合作过程中, 为达到供应链整体最优的需要, 由核心企业倡导、示范和实践, 经过较长时间的传播和规范管理, 以合作共赢为理念, 以系统优化为目标, 以诚实守信为核心, 强调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注重东西方文化与国际接轨, 奠定供应链持续发展和永续经营的基础。供应链中各成员企业的行为的规则体系 (包括经营观、价值观及审美观等) 逐渐渗透到供应链运行的各个方面, 在解决供应链中的冲突风险等问题过程中得以巩固和强化, 从而形成了供应链文化。

3 供应链文化的地位

通过供应链文化的形成过程及机理分析发现, 供应链文化是各节点企业开展合作与交流的基础, 是化解合作过程中所出现问题与冲突的“看不见的手”, 也是巩固和提升供应链合作关系的有效保障。

3.1 供应链文化资源是供应链的核心资源

供应链实际上是各种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有机组合, 而文化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 影响着供应链的产出和竞争地位, 进而决定着供应链的价值。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 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信仰和观念更是一种珍贵资源, 而且这种资源在增加供应链生存、发展和成功的机遇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2 供应链文化建设与管理是企业从事国际化经营的基本要求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企业经营国际化的大趋势下, 企业文化的建设者应该“知己知彼”, 熟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企业文化的主要特征, 洞悉不同地域背景下的生产经营观念与组织行为特点, 在兼收并蓄、取长补短的基础上建立自己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辐射力的企业文化。

3.3 供应链文化是供应链发展战略的主要目标

供应链发展战略的目标之一是在节点企业之间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供应链文化建设旨在塑造共同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 促使节点企业密切合作并树立个体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的大局观念, 以维持整条供应链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因此, 建设供应链文化是促进节点企业长期合作的有力措施。

3.4 供应链文化是决定供应链兴衰的关键因素

在供应链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中, 形象力和内聚力等因素越来越重要。表里如一的企业形象不仅能使供应链具有鲜明的特色, 而且能够唤起社会舆论和公众的注意力与信任度, 反过来又使各节点企业产生荣誉感与安全感, 进而加强供应链的内聚力。

3.5 供应链文化是支撑供应链可持续成长的支柱

优秀的供应链文化向社会展示着供应链成功的管理风格、良好的经营状况和高尚的精神风貌, 是供应链的无形资产。与物质资源不同, 生生不息的供应链文化是支撑供应链可持续成长的精神支柱。虽说没有文化的供应链也可以成长, 但它难以实现可持续的成长。没有文化就好像没有灵魂, 无法引导供应链不断向前发展。

4 供应链文化的作用

4.1 能够增强供应链的凝聚力

罗丝·本尼迪克在《文化模式》中指出, 文化的内聚和整合就渐渐形成一种风格、一种理想、一种心理和行为的模式。供应链文化能以理性的力量把供应链目标和方向内化为各节点企业坚不可摧的信念, 从而把节点企业的个体行为吸引到正确的方向上。当供应链的价值观被成员企业共同认可后, 它就会成为一种黏合力, 从各个方面把其成员企业聚合起来, 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供应链的和谐性、稳定性和健康性, 从而增强了供应链的凝聚力。它还像一根纽带, 把节点企业的利益和供应链的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 创造一个共同协作的背景, 使每个节点企业均产生归属感和荣誉感。

4.2 能够有效协调核心企业与节点企业以及节点企业之间的关系

一是供应链文化有利于供应链运行过程中冲突的解决和合作关系的维护。据日本所做的调查显示, 文化的冲突已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著名的日本电气公司的一位执行总裁甚至指出, 对外来文化的抵触是制约公司业务发展的最主要障碍。供应链文化具有为供应链上各成员企业及其员工创造出一种良好的环境或氛围的作用, 能够减弱供应链上各成员企业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强化它们行为的连续性和一贯性, 保证相互之间的信任和合作受到最小的干扰和破坏。二是有效地消除供应链中各种文化的摩擦以及由此导致的系统内耗。各节点企业由于制度不同、规模不同、所在地域不同等原因, 会导致经营思想、价值观念、工作风格、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如果供应链没有一个共同认同的文化基础, 各节点企业的文化便会互相冲突和抵触, 从而影响供应链管理的效果。三是良好的供应链文化能够在供应链运行遇到困难时调节供应链的不安定因素, 化解供应链上的固有矛盾, 也可以使供应链在顺境时保持清醒的头脑, 对供应链的和谐与稳定起润滑作用。

4.3 能够引导、激励成员提高供应链的运行绩效

一是通过供应链文化的塑造来规定成员企业行为的价值取向, 明确成员企业的行动目标, 引导成员企业的行为心理, 使成员企业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价值观念, 自觉自愿地把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与服务作为供应链的共同目标, 把供应链目标作为企业的追求目标来实现。二是供应链文化能够以核心企业为中心, 把各节点企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形成一种成员企业之间互相重视、互相尊重的文化氛围, 激励成员企业的士气, 使成员企业的目标与供应链目标保持一致。能够对成员企业产生激发、鼓励以及推进作用, 克服委托代理关系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从而提高供应链的运行绩效。

4.4 具有特殊的强制渗透与韧性约束作用

一是将供应链核心企业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渗透于各成员企业的规章制度之中, 使成员企业及其员工行为规范化, 因规章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各成员企业规章制度的硬性约束作用较为明显。二是供应链文化对每个成员企业的经营观念和管理方式具有约束和规范的作用, 这种软约束产生于供应链的成员企业中, 弥漫在供应链文化氛围里, 形成一个群体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把成员点企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构成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 营造友好协商的合作氛围, 便于各成员企业活动的同步协调。三是供应链文化的约束功能是通过制定文化和道德规范而发生作用的, 供应链的伦理包括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各成员企业都必须遵守, 它是一种无形的、理性的韧性约束。

4.5 具有网络辐射和品牌辐射作用

供应链文化的传播将帮助树立供应链内各成员企业的良好公众形象, 提升供应链整体的社会知名度, 供应链文化一旦形成较为固定的模式, 它不仅会在供应链内部发挥作用, 而且也会通过核心与成员企业各种渠道对社会产生影响。一是通过发挥供应链文化的辐射作用, 特别是核心企业的企业文化对非核心企业的辐射, 形成并保持具有核心企业文化特色的该供应链的共同文化。二是发挥文化辐射的影响和作用, 运用文化方式, 从塑造供应链上各成员企业自身的形象、改进各自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以及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入手, 形成该供应链独特的品牌, 不断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社会信誉度以及扩大其对社会辐射的影响。

4.6 可持续保护供应链的竞争优势

文化地位 篇11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的发展规模在不断扩张,企业文化在企业中的建设作用越来越突出。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推进精神文明文化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推进及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对于党十七大精神文明的贯彻和落实。企业积极践行职工文化建设是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是对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关键词:工会;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

企业工会组织是企业基础部门之一,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工会组织就企业的发展、改革、稳定作为工作的中心任务,企业工会如何落实自身的工作是企业所要关注的。随着企业文化中职工文化建设的推进,工会组织要积极发挥出自己的作用,不断提升职工文化,推进企业文化的发展。

一、工会在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首先,工会组织是企业党组织与群众之间联系的桥梁与纽带。工会组织在企业的文化建设活动中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强调企业职工的主体地位,运用法律来协助企业职工维护自己的权利。职工文化建设要在工会组织的性质与特征基础上,以尊重职工的主体地位为前提,最大限度地提升企业的文化程度。

其次,职工文化在表现形式上与工会组织的文化活动相似,同时职工文化建设工作也具有企业工会组织的文化活动内容。职工文化与工会组织都以职工的利益保护为前提,丰富职工的精神世界和文化活动,尽量满足职工的需求。在企业文化中,工会组织与职工文化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

再次,工会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展开的活动都是站在职工的角度出发。工会组织将企业职工文化建设作为出发点,合理设计和安排企业文化建设活动,企业职工文化建设可以利用工会组织来提升职工的参与度,最大化地实现职工文化教育与建设活动,帮助企业完善文化建设目标,创新文化建设方法。

最后,工会组织是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的重要纽带。职工是企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职工可以做出较大的贡献。在企业内部运用工会组织展开职工文化建设活动,有助于帮助企业传达文化建设的思想内容和要求,提升职工对企业文化的热爱,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工会组织作为企业文化建设与职工文化建设的唯一桥梁,一方面可以帮助企业文化组织收集职工的实际需求及其美好愿望,帮助职工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体现工会、企业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获取企业职工的认同感和信赖,强化职工在企业发展中的集体意识,培养职工在岗位上的责任意识和归属感,不断促进企业向前发展。

二、工会在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首先,在企业中,职工是为企业创造财富的主体,通过参加工会组织职工可以参与企业的管理,企业的工会组织维护企业职工利益的主要团体。人一半的时光是在工作单位中度过,工作场所对人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通常来说,人在企业的社会化过程就是其不断适应企业文化的过程。职工进入企业之后就会被企业文化所影响进而逐渐改变自身的行为观念、待人处事方式、价值观念,尽量与贴近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将自身融入于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职工的社会化过程能够带动企业文化的发展,从而营造出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工会组织能够协调企业领导层与职工之间的关系,促进企业管理水平。工会组织作为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可以提高企业职工的地位,推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

其次,企业中的工会组织相当于基层党组织,它所代表的利益与党组织是一致的,所行驶的权利也是基层党组织所具备的权利。工会组织是一个代替党组织监督企业发展的机构,能够有效填补企业基层党组织不健全的局面。企业文化中蕴含着企业的信念和追求,企业职工可以从职工文化中得出企业对职工的期望及要求。职工文化在企业中的建设能够促使职工规范自己的行为,走上促进企业发展的道路。企业将企业文化渗透在企业的战略决策中,战略决策的实施影响着企业经营的成败。企业在对自身企业文化的正确认知下,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目标,积极促进自身的发展。企业职工文化的建设对于企业职工来说具有很大的督促和引导作用,能够帮助职工不断提升自我素养,遵循共同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

再次,企业中的工会组织可以激发企业职工的工作热情,统一职工的价值取向,利用各种文化活动促进企业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其具体工作会围绕企业的发展来展开,从企业工作实处出发,帮助企业塑造一种新型的发展理念。企业职工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最大作用就是能够将职工的心凝聚在一起,具有不可思议的整合作用。企业职工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在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价值,企业职工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结合在一起,促使其在行为上也具有一致性和协调性,良好的企业文化对于凝聚人心有着很大的威力。

最后,工会作为企业文化的精髓,代表着企业职工的工作态度和精神风貌,穿插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各个方面。通过工会工作,可以促进企业文化精神的发展,将企业精神渗透在每个员工身上,使得企业职工具有高度的思想意识,传播正能量,优化企业的管理制度,体现出企业以人文本的发展理念和管理思维。

三、结语

企业的工会组织应该得到各个企业的重视,工会组织代表着广大职工的利益,可以增强职工之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加强企业工会组织的建设,能够有效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工会组织能够有效保障企业职工的合法权利,协调好职工与领导之间的发展可以促进企业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李红勤.工会与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问题探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3(13).

[2]张一驰.关于开展职工文化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2015(10).

文化地位 篇12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 文化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灵魂, 是推进农村乡村文明发展的重要措施, 有力的保障了农村的经济发展, 促进了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部分, 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优秀文化传承的体现;农村文化礼堂作为农村综合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 蕴含着农村历代传承文化以及礼仪的精华, 将农村文化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中, 不仅能够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还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 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的意义

(一) 提升了农村文化礼堂的内涵, 并丰富了文化活动内容

农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着农村历代的文化精神, 也体现出了农村的礼仪传承, 经过数千年历史的洗刷, 能够得以传承下来的文化都是农村文化的精华所在, 将其融入到农村的文化礼堂的建设中, 提升了农村文化礼堂的内涵, 与此同时,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农村的文化礼堂建设中, 并将其整理并展示在礼堂中, 能够保证非遗得到更好的保存和传承。农村的文化礼堂作为农村文化活动的主要聚集地, 将非遗的活态内容融入到农村的文化中, 丰富了农村文化活动的内容。

(二) 提升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层次, 增添了魅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农村的文化礼堂建设中, 将大大提升农村文化的底蕴与内涵, 使其更具有历史感, 从而增添了乡村文化的魅力1。与此同时, 将非遗融入到农村的礼堂建设中, 通过弘扬中华民族的非遗, 将农村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播和保存, 在保护非遗的同时, 就是在保护家乡文化的传承, 这也是中国人的家乡情怀, 所谓落叶归根, 便是归根于这片孕育着的家乡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土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 有着许多古香古味、蕴含着古人智慧的作品, 耐人寻味、百看不厌, 这就是非遗的魅力所在。

二、影响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地位的因素

(一) 对非遗与农村文化礼堂二者的建设和保护缺乏重视

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 农村的经济的到发展, 农村的基础设施得到完善, 但是, 经过旧村改造后, 农村的面貌虽然焕然一新, 但是文化气息却几乎荡然无存。一些农村的旧祠堂要么被出租以谋取利益, 要么就是被商业用地所占, 这是由于对非遗与文化礼堂缺乏重视, 致使农村的文化失去了保护伞, 非遗失去了生存与传承的沃土。

(二) 文化模式过于单一, 非遗缺少传承与保留的媒介

虽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 已经认识到乡村文明的重要性, 并在不断的建设和完善农村文化礼堂, 但是, 由于从农村传统的基层文化管理模式的长期束缚, 非遗的重要性长期认识不上去, 使农村的文化模式过于单一, 即使有了文化交流的场所, 也缺少文化的内容, 使非遗缺少传播的媒介。

(三) 缺少必要的资金投入

建设农村的文化礼堂, 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作支持, 但是,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落后性, 面对动辄上百万的建设费用, 加上后期礼堂的运营管理费用, 只能是望洋兴叹, 即使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与日俱增, 也只能是通过电视等媒介的传播, 可谓是望梅止渴。在这样的情况下, 农村文化得不到完善的保留, 非遗更是无法得到有效的保存与传承。

三、如何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的地位

(一) 政府以及相关的领导部门要发挥自身的主导地位, 强化自身的意识

这就要求做到以下三点:第一, 在建设农村文化礼堂的过程中, 要详细分析村镇的历史文献资料, 根当地的非遗资料, 明确本村镇的文化主体以及文化特色, 并将其融入到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中, 从而打造出属于本村镇的非遗特色品牌。第二, 加强政府及相关领导部门的主导作用, 充分认识到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重要作用, 从而提高其地位, 这就要求要制定完善的工作计划, 不断的丰富文化活动的内容, 加强对文化礼堂的管理, 重视非遗的传承与发展。第三, 拓宽融资渠道, 创新融资方式, 加大政府扶持资金的投入力度, 打造出地方性的特色旅游产业, 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 使非遗得到更好的创新与传承。

(二) 着眼于当地现有文化资源, 吸收外地的可利用文化, 并将其融入于生活

这就要求做到以下三点:首先, 要充分的发挥本地现有的文化资源, 对本地的文化历史文献以及当地民间的风土人情做充分的分析与整理, 尤其是非遗资源, 这将是形成鲜明村落文化的重点, 也是整体文化礼堂建设的核心内容。第二, 积极吸收本村外来人口带来的先进文化, 从而丰富本村的文化内容, 使本村的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更加的丰富且多样化, 这样是对非遗的创新与发展的途径。第三, 文化与艺术同样都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要想提高非遗的地位, 就要以非遗为重点, 将其融入到礼堂的日常文化活动中, 从而提升农民的文化素养, 并使非遗得到更好的传播与发展2。

(三) 将非遗传承的思想与农村文化礼堂的娱乐活动相结合

将非遗传承的思想与农村娱乐活动相结合, 一方面, 能够有力的促进非遗的传承, 另一方面可以为农村的礼堂文化活动带来新鲜与活力, 从而将非遗的精神思想潜移默化的传承于农村百姓, 这样在日常的生活中就自然而然的提升了农民对非遗重要性的认识, 也提高了农民自身的文化素养。与此同时, 要充分的利用民间的传统节日, 比如七夕、端午、重阳等, 这些都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举办与节日相符的活动过程中, 不仅能够吸引农民参与的积极性, 还能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样的过程中大展光彩, 地位凸显。

综上所述,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农村的文化礼堂建设中, 只有明确并提高其在农村文化礼堂中的地位, 才能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从而推进社会主义型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与此同时, 二者也是相辅相成的, 其在文化礼堂建设中地位的提升, 也会使非遗得到更好的保存与传承, 并在此过程中, 不断的并完善与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 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的具体表现, 而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对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并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 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完美的的融合到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中, 并明确其主要的地位、发挥其主要作用, 成为了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的意义, 然后分析了影响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农村礼堂建设中的地位的因素, 最后根据现状所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如何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的地位, 以更好的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的作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地位

注释

11 .王冉.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应用价值—以邯郸歌舞为例[J].中国会议, 2012 (17) :72-72.

上一篇:经方治疗下一篇:宣传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