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地位

2024-08-08

社会地位(通用12篇)

社会地位 篇1

一、会计人员社会地位的决定因素

会计人员的社会地位如何, 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对于会计的重视程度。因此, 研究会计人员社会地位的发展变化, 对于提高会计人员的社会地位, 加快我国会计事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会计环境是影响会计人员社会地位的决定因素, 而在所有影响会计制度发展的环境因素中, 经济因素是最主要的因素。

我国60多年的会计史证明了“经济越发展, 会计越重要”。解放初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首先成立全国会计机构, 统一全国的会计制度。在60年代经济调整时期, 于1962年5月召开了首次全国会计工作会议, 提出了“办经济离不开会计, 经济越发展, 会计越重要”;1963年1月《会计人员职权试行条例》颁布实施。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 1980年10月召开了第二次全国会计工作会议, 提出“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完全不低于科学技术”;1985年1月《会计法》颁布实施。1992年11月, 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 与国际会计接轨;为了在国际上确立市场经济国家地位, 2006年《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颁布实施, 我国会计准则进一步与国际会计趋同。

目前, 在激烈的全球经济竞争中, 需要各类高端会计人才。推进会计审计准则持续国际趋同, 需要国际化高端会计人才;贯彻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需要跨领域高端会计人才;加快会计信息化建设, 需要复合型高端会计人才;金融体系改革和资本市场建设, 需要创新型高端会计人才;注册会计师行业做大做强, 需要领军型高端会计人才;促进理论研究大繁荣大发展, 需要研究型高端会计人才。因此, 对会计人员社会地位的研究, 将有助于会计人才的培养。

二、会计人员社会地位的评价指标

社会地位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系统中所处的位置, 一般由社会规范、法律和习俗限定, 常用来表示社会威望和荣誉的高低程度, 也泛指财产、权力和权威的拥有情况。

一是政治地位。政府是否重视会计工作, 决定会计人员的社会地位。改革开放以来, 政府越来越重视会计工作, 会计人员的社会地位与日俱增。会计人员政治地位明显提高表现在三个方面。

(1) 会计领军人才。《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明确提出, “会计领军人才是高级会计人才中能够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的高端会计人才, 是会计事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推动力量。”“以全国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工程为重要平台, 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知识结构优化、实践经验丰富、创新能力突出、职业道德高尚的高层次会计人才, 带动会计人才队伍整体发展。”2005年9月, 财政部发布《关于开展高级会计人才培训的通知》, 启动领军人才工程;2007年5月, 财政部发布《全国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培养十年规划》 (财会[2007]8号) , 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 有计划地按照企业类、行政事业类、注册会计师类、学术类4类, 争取用10年左右的时间, 培养1000名左右会计领军人才, 担负会计行业的领军重任。2010年6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将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列入其中。2010年9月, 财政部印发了《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2010―2020年) 的通知》, 将“加快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列为会计人才队伍建设“十大政策”之首, 在会计人才队伍建设“六大工程”中明确要实施“全国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培养工程”, 确立了“高端会计人才培养成为长效机制和永久性政策措施”, 提出“着力培养造就60000名大型企事业单位具有国际业务能力的高级会计人才、2600名具有国际认可度的注册会计师、100名具有国际水准的会计学术带头人等高端会计人才, 建成一批会计人才高地, 造就一支国际一流的会计人才队伍, 力争高层次会计人才总量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

(2) 总会计师。建国初期, 我国学习苏联经验, 在东北等地的大型企业中设置了总会计师。1961年9月, 党中央印发了《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 (草案) 》, 明确提出国营工业企业应设置总会计师, 以建立和完善财务等责任制度。1963年10月, 国务院批转了原国家经委、财政部《关于国营工业、交通企业设置总会计师的几项规定 (草案) 》, 规定国营工业、交通企业都应设置总会计师, 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关于国营工交企业建立总会计师制度的行政法规。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再次肯定了总会计师制度, 提出“一厂三总师” (厂长和总工程师、总经济师、总会计师) 和党委书记都是单位领导班子成员, 第一次在中央文件中确立了总会计师在企业的领导地位, 也赋予了总会计师新的职责。1990年12月, 《总会计师条例》规定, “总会计师是单位行政领导成员, 协助单位主要行政领导人工作, 直接对单位主要行政领导人负责。”2006年, 国资委出台了《中央企业总会计师工作职责管理暂行办法》。2010年9月, 财政部印发了《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2010―2020年) 的通知》, 规定, “总会计师是单位主要管理人员, 承担着经济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等工作, 应当具备战略规划、资本运作、财会、金融、法律等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进一步强化总会计师职能, 提升总会计师地位, 充分发挥总会计师在加强单位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中的重要作用。”

(3) 优秀会计人员。优秀会计人员是会计人员队伍的核心组成部分, 表彰优秀会计人员对于树立会计行业时代楷模, 塑造会计行业良好形象, 提高会计人员的社会地位具有积极的意义。政府对会计人员的表彰在法规中得到充分体现:1978年, 国务院发布《会计人员职权条例》规定, “对于工作积极、钻研业务、坚持原则、廉洁奉公、有显著成绩的会计人员, 要给予表扬奖励;对其中表现突出或工作中有重要贡献的会计人员, 可授予先进工作者、模范会计等荣誉称号。”1999年10月修订通过的《会计法》规定, “对认真执行本法, 忠于职守, 坚持原则, 做出显著成绩的会计人员, 给予精神的或者物质的奖励。”2007年4月, 财政部《关于印发〈全国先进会计工作者评选表彰办法〉的通知》规定, “全国先进会计工作者评选范围包括:在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经济组织中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 以及从事会计事务管理、会计科研及教学、注册会计师业务的人员。”《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提出, “建立国家荣誉制度, 表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杰出贡献的人才”。《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2010-2020年) 的通知》规定, “健全会计人员评选表彰机制, 严格评选程序, 创新评选方法, 努力将全国会计人员评选表彰与国家级劳动表彰奖励相衔接。”

二是学科地位。会计人员是否拥有社会地位, 是否能胜任会计领军人才、总会计师, 是否能评上全国先进会计工作者, 决定于是否具有深厚的专业背景和专业化素养。因此, 会计人员的学科地位 (包括专业背景和专业化素养) 明显提高表现在两个二级指标。

(1) 会计学科的培养层次。会计人员的学科地位首先表现为培养的学位层次, 即会计人员胜任工作的最高专业化素养是否需要博士。会计过去定义为“管理工具”或“管理技术”, 现定义为“管理活动”, 会计是一门科学。经济越发展, 会计越重要。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确立”, 国家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会计人员。《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 将“金融财会”作为“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同时, 择业声望也提高了会计人员的学科地位, 自20世纪70年代末恢复高考制度以来, 我国也恢复了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制度。一批会计学师资力量雄厚的高校, 在70年代末期即开始招收和培养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现在有会计学硕士点近百个, 会计学博士点40个, 国家级会计学重点学科5所院校。

(2) 正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长期以来, 会计专业技术职务最高为副教授级。最近会计专业技术资格提升为正教授级, 提高了会计人员的社会地位。1951年东北大区曾经试行会计人员技术等级和任用标准。1952年旅大市人民政府工业局发布的《会计主管人员的职责暂行规定 (草案) 》, 规定了会计主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和任免、调迁程序等, 首次开创了对会计人员依法任免和会计人员依法执行财经监督职权的制度范例。1963年1月, 国务院发布施行的《会计人员职权试行条例》规定:“对于会计人员, 应当根据本人的工作能力, 确定技术职称和等级。”但对会计人员的技术职称和等级未作规定。1978年9月, 国务院发布的《会计人员职权条例》中将技术职称分为总会计师、会计师、助理会计师和会计员四级。1986年4月, 中央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颁布的《会计专业职务试行条例》规定, “会计专业职务名称定为:高级会计师、会计师、助理会计师、会计员。高级会计师为高级职务, 会计师为中级职务, 助理会计师、会计员为初级职务。”2010年9月, 《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指出:“着力改革现行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制度, 增设正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 形成初级、中级、高级 (含副高级和正高级) 等层次清晰、相互衔接、体系完整、逐级递进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体系。”

三是经济地位。经济地位是社会地位的重要指标。美国庸俗经济学家凡勃伦认为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支付能力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 注册会计师、律师和医师是三个高收入的智力密集型职业。而在我国, 会计专业的热门由来已久。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大多选择在审计、税务、企业和公共机构的会计等行业, 工作稳定, 福利待遇较高, 社会认可度高。

从上述政治地位、学科地位和经济地位可以看出, 我国会计人员的社会地位是逐步提高的, 有的地方尚需进一步提高。

三、提高会计人员社会地位的有效途径

首先, 政府应更加重视会计人员的社会地位。除了给予会计人员充分的肯定外, 还应在组织上、法律上给予会计人员以保护, 从而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同时会计人员工资标准应与技术人员享受同祥待遇, 这对于提高会计人员社会地位非常必要。

其次, 应提高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诚信与会计人员的社会地位相关。在早期的英国注册会计师行业, 崇高的社会地位和可观的经济收入, 曾诱使一些毫无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人, 在注册松散的情况下混入了会计师队伍, 使公众利益和市场经济机制受到严重损害。目前, 在各国注册会计师行业, 也都存在一些因注册会计师道德原因导致的审计失败案例, 给资本市场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 诚信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根本。潘序伦早就提出“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成”的“立信”准则, 作为会计事业的训条。朱镕基也提出了“诚信为本, 操守为重”的要求, 他给国家会计学院题写的校训“不做假账”是会计道德的底线。

再次, 要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目前, 整个会计人才市场严重供大于求, 而企业却难以从中发现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 这就造成了会计行业“一头冷一头热”的从业现状。不仅高层次的专业人员缺乏, 而且行业内不平衡, 在中小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也缺少高层次的专业人员。这就要求会计人员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 具备扎实的会计理论基础, 精通的会计专业技术和专业技能, 熟悉国家的财经法律、法规、规章, 具备较强的专业辨别能力、分析能力和职业敏感性。

最后, 会计人员还需加强自我学习的能力。会计人员要能够及时捕获企业经济活动中瞬息万变的新现象, 准确反映其成本与价值, 合理控制现金流动, 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不能停留在原有的知识水平上, 而要养成学习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要对一些基本的与职业相关的新知识和新技术有所了解, 要掌握现代化的会计核算工具和网络信息技术, 学会搜集、获取、提炼和利用信息, 培养自身的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 并具有与他人协作的团队精神。

参考文献

[1]刘玉廷:《我国会计行业人才发展进程中新的里程碑》, 《会计研究》2010年第10期。

[2]李国运、季小琴:《英美注册会计师管理体制的变迁及其启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3]孔德军:《当前会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华会计学习》2005年第8期。

[4]《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2010年6月。

[5]A·C·利特尔顿著, 林志军等译:《会计理论结构》, 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年版。

社会地位 篇2

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感受 带着对妇女工作的热情和责任,我们走进社区、走进农村、走进每一户样本户家庭,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第三期妇女社会地位调查。尽管调查工作繁杂而辛苦,但基层群众的善良和纯朴却深深打动着我们,让我们在疲惫的时候受到鼓舞,让我们在寒冷的季节温暖感动。我们入户调查的时间是在12月份,虽然是农闲时节,但勤劳的村民每天还是要放牛、割草、捡柴......;早出晚归的劳作,知道我们要去后,很多农户都是一家子人在等候;有的被调差对象住的偏远,怕我们去不方便,就主动走到村部来配合我们的调查;有的被调查对象还是在读的学生,为了合理利用时间,我们往往把这些样本户家庭放到最后,等孩子放学后再去调查,而家长们知道情况后,就在放学的第一时间把孩子接回家,说是怕孩子贪玩儿,耽误了我们的工作;我们到一个乡镇调查的时候,分管妇女工作的女副乡长虽然患着重感冒,还坚持冒着严寒陪我们一户户的访问调查......;大家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大大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也给我们增添了动力和信心。在入户调查过程中,我接触到许多普通、平凡的女性,但就在她们身上无不体现着女性的善良、坚韧、和勤劳。一位女性受调查对象,跟丈夫离婚后仍然悉心照料婆婆,不是老人家讲述,我们根本看不出情同母女的两人只是曾经的“婆媳”。老人讲,儿子和媳妇离婚后,她不愿意跟儿子去外地,媳妇人好又勤快,跟她感情很好,她更愿意跟媳妇一起生活。看到并不富裕的家里,却被勤劳善良的女主人打理的漂亮温馨,三代同堂的快乐感染着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另一位女性受访者,因为身体不好辞去工作在家操持家务,因为热情能干被居民一致推选为小组长,每天家长里短,为大家的事忙的不亦乐乎。当我问她为什么要当小组长的时候,她说,就是因为身体不好,才觉得更应该珍惜生命,而让生命有意义就是珍惜,她觉得能为乡亲们干点力所能及的事就是有意义。我想,正是因为有了千千万万个像她们一样平而不凡的女性,为自己更为他人努力生活、奋斗着,才有今天的社会和谐,才有今天我们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我很感谢这次妇女社会地位调查工作,让我走进基层,走进一户户普通家庭,倾听他们对这个时代两性平等的呼声,感受基层妇女生活的点点滴滴,为她们的变化而欣喜,为她们的淳朴善良而感动。作为一名妇联干部,我更有了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后我将更加努力的工作,为进一步提高妇女地位,促进男女平等做出应有的贡献。

如何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篇3

关键词教师;社会地位;职业道德;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31-0128-01

1教师的社会地位及其评价的标准

教师的“社会地位”包括了教师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和观念(社会价值与形象)地位。这几个方面缺一不可。国外社会学家认为,人们评价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的标准主要有三个,即社会声望、财富和权威。这说明认识与评价教师社会地位的标准应该是多元的,其中既有工资、待遇、福利、住房、晋级等经济性因素,也有工作环境、社会声望、威信、荣誉、尊重等非经济因素。国内学者多从工资收入方面的经济因素评价我国教师的社会地位问题,而没有注重对教师职业的整体社会地位做调查研究。

2教师社会地位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社会处于一个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教育已经摆在了国民经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这种新形势下,教师职业地位的问题,已不仅仅是教师从业人员和社会在某一时期所关心的热点话题,而是关系到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民族的振兴与希望的重大现实课题。值得注意的是,在分析当今社会教师地位的时候,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政府行为及其理论倡导对教师地位的积极确认,以及长期以来教师职业在人们心目中不可替代的神圣性;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得不面对教师地位偏低,以及教师职业已经逐渐失去其原有的吸引力这一令人尴尬的现实。不过,我们这里说的教师地位的偏低,指的并不是政府对教师职业的重视和认可程度,以及与其它社会职业相比较在法律上所拥有的政治地位和职业权力,而是指现实的日常生活中作为教师群体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处境。也就是说,与教师职业性质、工作责任和劳动付出相比较,教师不仅远远落后于社会各强势部门和行业,甚至连以追求个人利益为最终目的的个体职业行为的优越性,也已超过了教师。我们要提高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不但学生应该尊重教师,整个社会都应该尊重教师。”但现实往往并非完全合于理念的构想,教师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普遍低下,已是一个不容否定的社会现实。在有关部门的多次职业形象调查中,在形象良好、受人尊敬的职业中,教师总是名列前茅;而对人们职业意向调查的结果却表明,对教师职业的选择却总是位居末尾。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教师平均工资一直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的倒数第一位至第三位之间,“七五”期间,我国教育系统平均工资比全国国有单位职工,国有企业部门,国有工业部门,国有事业单位分别6%,8%,10%,2%。近几年来,国家拿出大笔财政,加大教育的投入,增加教师的工资,使教师的固定工资要高于同等资历国家公务员的工资水平,但其工资以外的实际收入却要比社会其它行业要低得多。时至今日,师范院校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作为农村贫寒的农家子弟跳出农门找到工作的一个台阶,而毕业以后当教师的结果又使他们仍贫寒。教师职业地位在现实社会里的偏低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3多层面努力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

1)社会尊师。即国家和社会真正倡导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从科教兴国、终身教育与学习化社会的战略理念出发,不断改善教师的经济待遇、生活条件、工作环境,建立教师职业的国家威信。诚然,就政府而言,对教师职业地位的确认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以一种职业为对象来立法的在我国目前恐怕还不多,而《教师法》就是其中一项。这都是基于对教师职业的意义和教师工作的重要性有着清醒的认识。正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所说:“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小平同志早就明确地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

2)学校尊师。学校是教师实现人生理想、贡献聪明才智、成就学生未来的地方,学校尊师就是要让教师真正感觉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有成就感、价值感和幸福感,学校的管理也要真正从人本理念出发,确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灵魂”的学校发展观,使教师在学校感到自己作为一个知识工作者的尊严与价值(但现在的问题是,绝大多数教师在学校感到的是压抑感、挫折感、消极感、失败感)。

3)学生尊师。学生尊师对教师社会地位的形成更具实质意义,因为学生是将来的社会成员,教师在与学生结成的师生关系中所建立的形象,不仅具有教育意义,而且具有社会意义。教师在社会中的观念地位的建立,从最深层的影响看,是来自于学生。一个好老师,学生可念及终身,尊其为榜样,并将其美名传递开来;而一个不良的教师,不仅是学生心痛与攻击的对象,也是家长敢怒敢言、茶余饭后议论的目标,其臭名自会远扬到四海,传递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并根植于人们对教师认识的观念之中。因此,教师要建立自身的社会地位,从最现实的努力中,要赢得学生的尊重,做一个学生喜欢的教师。但是,学生尊师是有条件的,我们日常所言“尊师爱生”,其实为“爱生尊师”才对。只有爱护学生的老师才能够得到学生的尊重。

4)教师自尊。这是教师社会地位得以提高最基本、最基础、最关键的层面。离开了教师自尊,其他一切都将无从谈起。一个不自我尊重、自我不努力、自我不成长、不发展的教师,怎么能让社会、让学校、让学生尊重呢!从社会学的角度而言,教师社会化的外部条件如能得到改善,也并不一定就能从根本上保证教师社会地位的提高。因为即便是在待遇很高的欧美和日本,除了教育黄金时代以外,近一个世纪以来仍然有75%的高学历青年人不愿意从事教师职业,其主要原因是许多青年人没有形成内在的专业发展精神。所以,如果没有学校及其教师本职工作的发展,要提高学校和教师的社会地位几乎是不可能的。在我国,目前需要抓住教师社会地位得以改善的有利条件,不失时机地从内在方面提高广大教师的服务意识、教学认识、专业技能素质和责任心水平等。尤其是教师个体要加强自身修养,其基本方法是“毋自欺”,“慎其独”。

参考文献

[1]邓肯.培格曼最新国际教师百科全书[M].北京:学苑出版社,1989(168).

[2]《京城高校进修生》,中国经济时报,1998年12月5日.

[3]Murray F.The Teacher Educator’s Handbook[M].

[4]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1999.

作者简介

中国女性社会地位的历史变迁 篇4

殷商时期的贵族妇女拥有较高的政治权力与地位, 妇女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起重要作用, 政治领域并没有对男、女两性的行为进行严格的规范, 社会并不认为政治应该由男性主导, 女性也不应该被排斥在政治、军事之外, 贵族妇女不只拥有广阔的社会生活空间, 而且拥有较高的权力与地位。由于战争是当时政治生活的主要部分, 商代妇女在战争中的突出表现更提高了女性的地位。

到了周代, 妇女的社会地位呈现下降趋势。在春秋时期生产力提高, 男性地位随经济权利上升而提高, 相应的女性地位随之下降。发展到战国时期, 社会上男尊女卑的思想逐渐形成并成为礼法体系的一部分, 以一种道德标准的形式教育、约束着女子的一生。法家将性别尊卑与君尊臣卑的行政关系相并立, 因此这时期女性地位在家庭、职业、生存权利各方面都呈下降趋势, 活动的范围被禁锢于家门之内, 学习的礼仪以顺从、贞顺为主。同时由于战乱频繁, 女性作为战利品被来回抢夺, 一妻多妾制盛行, 女性殉葬现象也增多。周代贵族阶级的礼教较严格, 尊男轻女、多娶多生的观念开始产生, 但平民阶级对礼教还没有严格的遵守。

东汉女性的地位相对比较高, 这是因为汉朝和平时期比较长, 女性在和平的汉朝比征战连年的周代地位要高。在秦和西汉时期, 父家长制还不完备, 妇女较少受到公婆和宗族的管束与压迫, 社会所有成员都是直接隶属于国家的统治之下。汉朝女性没有被完全束缚在家庭中, 能参与政治活动和聚会, 普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手工纺织等多种职业, 但人员主要局限为贫寒的下层妇女、大量的女奴。妇女在一定的情况下也可以作户主, 还可以继承父亲的爵位。当时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格局确立, 渐渐地农业生产主要由男子负担, 女性多数在内室专营纺织, 经济活动日渐畸形化, 预示着女性经济地位的下降。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女性在经济、文化、婚姻上还是有一定地位的。北魏政府以法令的形式规定授予妇女土地的数量, 此后西魏, 北齐基本沿袭这种授田制度。社会欣赏能说会道的女性, 女性的言论被接纳并记入史册留存后世。当时士人家庭较为重视子女的教育, 男女都有受教育的机会, 那个时期出现不少聪慧而有才学的女性, 《晋书·列女传》《世说新语》都有褒扬女子才学的记述。在社会公共领域, 女性基本上是没有话语权的, 但在家庭实际生活层面上, 女性还能参与家庭管理。这时期的贞节观念较之汉朝更为宽疏, 在社会上亦未形成舆论的重视, 战争造成人口锐减, 政府鼓励早婚、再婚, 同时受到少数民族热情奔放的习俗影响, 女性再嫁是比较平常的事情。

学术界有人认为隋唐时期是封建社会历史中女性地位最高的时期。隋唐时期是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 人的个性得以相对自由的发展。这个时期宫廷妇女参政的情况比较突出, 隋代后妃参政首推的是文帝独孤皇后, 唐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武则天更是主要代表。这时期女性家庭生活中的地位也是很高的, 在唐代上层社会的夫妻关系中, “惧内”现象算是比较多的, 离婚改嫁现象也明显增多, 社会舆论和官方立法对妇女再婚的问题表现出毫不在意, 著名的襄城公主、太平公主都曾改嫁。在文学领域中女性尽情地挥洒才华, 表达自己的思想, 从唐代女性着装的开放可以看出女性社交生活的风光, 她们出游和生活都比较自由。

到了宋代因为宋明理学对人欲的扼杀, 对妇女贞洁观广泛提倡, 这个时期以男尊女卑为主导, 妇女几乎被排除在历史记录之外。宋朝的一批理学家歧视妇女, 司马光就说过“夫天也, 妻地也”。当时社会的状况是两性地位不平等, 但妇女在一定程度上享有某些权利, 例如离婚改嫁权, 财产继承权, 家事管理权。儒家的礼教重视长幼有序, 妇女在母家的地位是按长幼辈份的差别而享有一定的权利。宋代许多女性的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流传后世, 从李清照和魏夫人两位女词人诗词中就可以发现, 宋代女子还是比较大胆的追求享受生活。

元代社会对女性的管束加深, 女性地位更低下了。元朝法律中规定的民间婚姻制度“诸色人同类自相婚姻者, 各从本族法, 递相婚姻者, 以男为主”反映了法律确立婚姻中男方的主体地位, 当时的“七出”休妻原则使得女性触犯原则都可以被男方休弃。女性社会地位低下不仅体现在婚姻上, 社会礼法对女性的束缚也颇多, 交游的地理范围很小, 与外界的来往主要是亲戚和邻里, 甚至某些男权思想浓厚的人认为亲戚、邻里之间的交往也要加以严格的限制。这时期衙门、学校等公共场所都将妇女拒之门外, 各种经商活动也很少看到妇女的身影, 只有各种宗教庙宇对男性、女性都开放, 在一些民间节庆时女性才离家到外面活动, 所以她们聚会游玩的时间很少。

明朝是学术界公认的广大妇女遭受封建压迫最深的时代, 统治层有意识地对贞节观念和寡妇守节予以积极提倡和奖励, 赋予其与忠、孝同等的道德意义, 并把旌表节烈立为定制, 对节烈女性的奖励无论在广度、力度上都达到了空前的规模, 相应的制度建设也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当时夫尊妻卑表现在夫妻相互犯罪时的“同罪异罚”, 法律把妻子视为丈夫的私有财产。明朝女性的经济权力也减少了, 明律规定只有在“无同宗应继者”的情况, 才承认未嫁女的法定继承权, 这明显是女性继承权的削弱。

清代是封建社会的末期, 这时期妇女的人格被否定, 是不独立的、不完整的, 完全依附于男性。一方面, 女性受“在家从父, 出嫁从夫, 夫死从子”的礼教要求, “烈女不事二夫”的社会意识也束缚她们。另一方面妇女几乎没有什么权利, 对丈夫却负有全部的守贞义务, 丈夫死后, 她还要承担丈夫对于自己家庭、家族的全部义务。在清代汉人中上层社会妇女仍然受“缠足”这种陋习的迫害。有学者分析清代妇女的人生境遇呈现“两头甜, 中间苦”的特征, 即少女时代往往受父母宠爱, 没有生活负担, 而到老年, 多年的媳妇熬成婆, 以母之尊, 受儿孙孝养, 并有儿媳、孙媳可供驱使, 还算幸福。

到了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时期, 出现了一个拥有职业的女性阶层, 女性开始接受学校教育, 增长了知识, 开阔了眼界, 使她们可以向更广阔和层次较高的职业领域扩展, 也唤醒了更广大妇女的觉醒意识。“五四运动”之后男女青年可以自由恋爱, 妇女地位大大提高, 民国时期颁布法律确认了男女平等的原则, 改变了数千年来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但由于整个社会意识受到制约, 妇女经济并没有独立, 女性与男性的平等没完全实现。

直到新中国成立, 妇女解放运动蓬勃开展, 各行各业中女性优秀人才层出不穷, 广大妇女摆脱了附属者的地位, 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 女性社会地位迎来了历史上最顶峰的时期。但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领域中, 女性社会地位仍有待提高。要进一步改善我国女性社会地位就需要消除传统的男权性别文化, 也要提高女性自信、自强的心理及能力。

摘要: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总体而言比男性要低下, 但在不同的历史朝代女性的社会地位又有所变化, 本文试图依据历史时代的变迁, 分析各个时代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及原因。

关键词:古代,女性,社会地位

参考文献

[1]刘向.列女传[M].北京:中华书局, 1985.

[2]高世瑜.关于妇女史研究的几点思考[J].历史研究, 2002 (06) .

社会地位真的与幸福有关吗? 篇5

社会地位影响福祉惹争议

近几十年来,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会深深影响到他的健康与幸福,这一曾经令人惊讶的理论现已得到广泛认可,迈克尔•马尔莫(Michael Marmot)以及《精神层面》(The Spirit Level)一书的两位作者——理查德•威尔金森(Richard Wilkinson)和凯特•皮克特(Kate Pickett)等社会流行病学家,为此做出了极大贡献。

社会地位影响福祉的理论也有很多批评者。但即使这一理论是正确的,我们也不清楚自己该如何应对。我们常常认为,如果有证据证实社会地位真的会影响人类的感受,那么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但是,正常或典型的现象并非总是可取或不可改变的。

举例来说,所有的跨文化分析都会发现,在抚育子女方面,母亲要比父亲付出的多得多。但如果我们就此得出结论,认为这种现象永远都不可能改变,那瑞典的父亲们就不可能像今天这样成为引领时代的楷模。即使一种行为模式是近乎普世的,我们也无法预先知道它究竟是一个我们不能改变的自然法则,还是只是一种我们能够并且应该改变的原始陋习。

改变认知即改变世界

按照“社会地位重要论”的主张,就连该理论本身就存在内在可变性。所有认真的人类学分析均表明:社会地位的内涵随地域与时代的不同而不同。比方说,在许多正统犹太社区里,人们更加推崇的是教育,而非财富。而40年前,教师对自己社会地位的自评分为4.3分(满分为5分),如今这个自评分降至2.7分左右。

因此,应对地位重要论这一“事实”的方式,不应是简单的接受我们的经济实力地位是不可避免的。更理想的策略也许是,试图改变我们对于什么应当受到珍视的假定,

地位的内涵并非天赐,而是我们赋予的。

精神科医师

人们常常对自己实现不了自我期望耿耿于怀。自感事业无成、同时念念不忘同行所取得的成就,这种心境可能毁掉即便是最成功的人生。这种现象不足为怪:我们所处的社会看重竞争,鼓励人们根据社会地位的物质标准做出自我评价。

是什么让我们一直忙碌不停

如果世界由成功者与失败者组成,那么把自己列入后者行列,会让你感到现实与期望之间存在令人不快的差距。我们经常认为,要化解这一心结,只能是取得更多成就:如果我们通过打拼获得了更丰厚的薪水、更漂亮的住房,以及更强健的体魄,那么我们就能摆脱这种攀比游戏,感到满足。

但如此一来,我们就可能走上一台永不停下的“跑步机”而不得脱身。在我们眼中,总有一些人的成就超过我们,而我们会不断“跑步”,试图赶上他们。有些研究人员把渐趋增多的精神健康问题归咎于这种追求竞争的个人主义。

追求功名是人类经过进化的工具包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能据此就认为,我们应当穷其一生,奴隶般的追求最基本的本能欲望。我们可以运用自己拥有的反省能力,帮助自己判定:哪些真的值得去做,哪些真的会让人生富有意义。

我们不必一窝蜂式的唾弃尘世,去追求冥想式的生活(虽然有些人可能想这么做)。但是,对生活做些调整或许会有所裨益。

适当调整心态让自己更幸福

心理学家保罗•吉尔伯特(Paul Gilbert)对追求功名是缘于威胁还是缘于价值观做了区分,我觉得这颇有价值。我们全力以赴的做事,应该是缘于我们看重它们,而不是为了逃避对自身所处社会地位的焦虑感。

即便某种程度的攀比是自然而不可避免的,我们也能够通过专注于自己满意的事、充分品味“小事”的乐趣、出于兴趣参与某些活动、以及寻找非竞争性的社交活动,来创造更多平衡。我们不必从幸福生活中彻底排斥社会地位,但我们应该把它放在合适的位置。

译者/何黎

英笑星患上“性嗜癖”, 苦不堪言

如何改变《品德与社会》的地位 篇6

一、利用教材,联系实际,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

例如:我在教五年级下册《蔚蓝色的地球》时,“蔚蓝色的表面,白云缭绕,就像罩着一层薄薄的面纱;海洋与陆地,轮廓分明,展现着人们不同的生活环境。”一文时,知道地球上“三山六水一分田”,虽然水资源很充足,但淡水资源很匮乏,特别结合今年我国西南五省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昔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桂林山水即将干涸,教育学生平时要节约用水,特别是能够做到“一水多用”,例如我们的淘米水能够洗菜、冲刷马桶,水龙头小一点,及时关掉水龙头……并要求身边的大人一定要做到,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我能做到,可是大人做不到,我该怎么办呢?”面对这种想法,我就适时引导学生讨论怎样去说服大人。(我们住在沿海地区,相对来说,水源充足,有些家长思想上不重视。)

有的学生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如果不听我就给他们写一封信说明我的想法。”

有的学生说:“我家里的人最怕我哭,我就哭,直到他们同意。”

也有的说:“我家里的人最怕我不吃饭,让他们瞧瞧。”

……

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能会更多。

二、结合实际,突出农村特色

现在就有许多身在农村而不爱农村、不爱劳动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普遍很好,他们学习的动力是考上大学,走出农门,离开家乡……这样的想法是片面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来教育学生,树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在教四年级下册《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一课时,我首先学习书上的内容,接着让学生说说家乡有哪些风景名胜和地方特产,有的学生说,我们家乡有四A级风景名胜区《花果山》,那里有迷人的花果,享誉海内外的“水帘洞”,特别是《西游记》中孙悟空所经历的地点,在山中大部分有所体现。有的学生说,花果山风鹅,汪恕有滴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从而教育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农村。立志长大后,向我们这里才来的“村官”那样,为家乡作贡献。

社会地位 篇7

( 一) 社会组织的定义

在社会学中社会组织, 指单位或组织为了实现某个目标而聚合起来形成的社会群体。它由公民群体自发组成, 为实现参与成员的共同目标, 并按照一定的章程行动的非赢利性社会团体。就目前的形势看, 社会组织正在发展壮大, 这是我国改革深化的必然产物。[1]而在这里主要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公益性或互益性活动、独立于党政体系之外的正式组织。具有不同程度的非政府性、社会性、自治性、组织性和公益性, 是社会组织最基本的特征。笔者所探讨的社会组织主要包括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按照法规, 经由民政部门登记注册、获得社会团体或相应法人地位的社会组织, 主要包括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三类; 第二层次则指那些在街道或社区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2]

二、社会服务管理中社会组织的地位

目前, 我国工业化进程还不完善, 什么样类别的社会组织和制度适应我国当前的发展进程还需要探索, 在社会组织管理这块缺少经验。实质上根据我国的国情, 重点要处理社会怎样得以保持前行和安稳的问题, 怎样在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两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的关系, 这是社会工作组织管理中所必须面临的挑战和难题。社会工作组织的成长是处理症结的有用路线之一, 当下这个时段我们须要反省, 而不是要盲目地照搬西方的经验, 需要找寻到适应中国国情的方式与方法。[3]

( 一) 民政与主管相结合的双管理体制

当前我国民政部门和主管单位对社会工作组织进行共同管理的双重机制。民政部门主要工作是年检和登记, 而主管单位起管理和监督的作用。所以, 社会工作组织不但需要接受业务主管单位的管理, 而且还要在所在民政部门进行登记注册, 这样的管理体制有利于对社会组织进行严格的管理登记, 且增强对它运作当中的监督管理。

( 二) 构建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的良性循环

社会工作组织应该被政府部门创建有一个实际的理解。在“小政府、大社会”的共同管理下, 不但政府要在“全能型”政府的理念中走出去。而且政府要分清边界, 明了本身的权利跟义务, 明确社会组织的紧要地位和作用, 政府和社会工作组织还应当达成平等对话的合作伙伴关系。有意识地收缩手中的权力。改变传统上大包大揽的局面。把本应属于社会的职能归还给社会组织。[6]

( 三) 社会组织是政府管理不可或缺的助手

社会组织能够与政府形成一种在管理上的互补, 在公共服务领域发挥各自的作用, 社会组织能够帮助政府将服务与管理相互渗透形成一种合力, 共同发挥作用。因此, 建立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的战略伙伴关系, 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 同时也是社会改革的需要。此外, 社会工作组织都要依照社会需求给自身量体裁衣。社会工作组织必须要保持本身的代表性、自主性和独立性, 且找出自身应饰演的角色, 可以确实达到给人民群众解难, 给政府分忧, 公共服务要供应有用的, 而且把提升社会公信力做为目标, 获得合作伙伴政府的支持和信任, 建造互助合作的良好氛围。同样。社会工作组织还应真心实意为民众谋福利, 解决他们的困难。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同和信赖, 形成政府和人民群众益处传达的桥梁, 加强效益传达机制。支持政府在公共行政领域取得的本质成就。化作政府和人民群众交流的纽带。

由此可见, 一个包括合作体制、支持体制、监管体制、管理体制与运行体制在内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能够取得一个全新的突破, 围绕政社分隔、责权明晰、依法自治的平稳前行, 我国社会组织的改革发展一定能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景象, 社会组织的发展也必将取得重大突破, 我们政府的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也必然能够平稳推进, 社会组织的地位与作用也必将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 社会组织的春天也必将到来。

摘要: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的社会结构产生了巨大变迁, 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是其中一个显著的变化。如今社会组织触及社会生活的每个畛域。并且社会工作组织也对社会介入、社会管理、社会责任以及公共服务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作用。在新形势下, 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 权力下放, 这也就给社会组织在社会服务管理中提供巨大的成长空间。

关键词:社会工作组织,社会服务,社会管理

参考文献

[1]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J].学会, 2011 (5) .

[2]赵凌云.分类培育发展社会组织的对策研究——以北京市东城区为例[J].中国民政, 2011 (2) .

[3]王然.关于社会服务发展演进与概念定义的探析[J].中国民政, 2011 (8) .

[4]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关于社会服务发展演进与概念定义的探析[J].中国民政, 2011 (6) :5.

[5]枢纽型社会组织与政府的互动模式探析[J].理论界, 2012 (10) .

论近世日本商人的社会地位之变化 篇8

在日本跨入近世时, 新兴的商人阶层也开始正式登上了日本的历史舞台。据日本史书记载, 商人之称, 早在日本中世纪业已存在, 但在当时, 商人尚未成为社会的主要阶层, 是被忽视的存在, 因此与其相关的资料、记载也相对较少。在进入战国时代之后, 新兴的商人阶层开始成为令人注目的存在。而到了江户时代, 商人更是在“士农工商”这一身份制度中, 被定位为社会四大阶层之一。在此身份制度中, 商人位于四民最末, 被视为是一种低贱的存在。但是, 若纵观日本近世, 我们能发现商人的社会地位并非一成不变, 随着时代的变迁, 商人的社会地位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以下我们从几个阶段来具体进行分析。

二、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首先, 我们从新兴商人开始发挥力量的时代入手进行考察。自日本进入近世之后, 战国大名依靠实力展开了领地的争夺。在这纷争不断的时代中, 新兴商人阶层趁着社会的动乱开始积蓄财力。而各国大名为了争霸, 也无法对商人们的经济力量视而不见。在各个小国内, 大名们采用了各式各样的重商主义政策, 从交通、货币、税金等各个方面保障本领地内商人的利益。由于城市化进程与商人对战国霸者统一国家所可能起到的重要作用, 织田信长与丰臣秀吉都一致对商人采取了怀柔政策。随着日本国内的统一, 秀吉开始实行检地与刀狩等政策, 随后又颁布了禁止四民之间身份转换的法令。至此, 商人的地位首次被确定下来, 战国的富商们, 也被禁锢在商人身份这一框架内。在此后, 虽然商人的作用不断增强, 但以武家为本位的封建支配也随之一直在不断强化。

江户初期, 幕府将军德川家康、家光, 仍延续前代信长、秀吉的政策, 对商人采取怀柔的政策。家康请豪商们做财政顾问, 家光对商人减免税金、下赐银两。这些较为宽松的商人政策可以说是江户前期幕府对商政策的特征。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幕府相当重视商人的财政经济手腕, 商人的此种能力可以加以利用, 而更重要的原因, 则是商人的实力仍不是十分强大, 对幕府的统治尚未构成任何的威胁。而且, 幕府体制正处于成长期, 当时的统治者认为没有必要抑制商人的发展。但是, 当商人的实力不断发展, 其经济实力开始影响到社会时, 情况便发生了变化。商人方面为了与当时社会上的贱商观念相对抗, 开始探索商人之道。另一方面, 幕府为了抑制商人的势力, 开始强化统治政策。在江户时代的元禄期, 商人阶层的发展到达了顶峰, 由于自身经济实力的增长, 商人们虽然仍被置于四民的最底层, 但在思想上却丝毫不以作为商人为耻, 甚至产生了商人不劣于武士的自豪感。商人及其代表作家提出了诸如“唯有金银为町人之氏系图”的平等观念, 充分表现出了“不要羡慕武士”这种平民的自觉性。

但是, 当元禄的繁荣期结束, 时代进入了享保期, 商人开始受到幕府的打压。八代将军吉宗施行享保改革, 试图解决幕藩体制的诸种矛盾, 对商人的统治政策也进一步加强。例如, 在政治方面, 幕府将“无礼打”, 即“砍杀特权”被定为法令之一。根据这一法规, 武士对平民的砍杀作为一种武士特权被官方承认。从此极端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 这个时代, 在政治、社会方面, 武士阶级拥有近乎绝对的特权, 商人可以说是毫无任何权力。从经济方面来看, 商人同样承受着重压。各种各样的商业统制政策的登场可说是享保改革的一个特色。举例来说, 幕府将商人根据不同业种结成“仲间”, 促使同行之间互相监视。日常生活中必需品的流通与价格也均在幕府的统制下。在生活方面, 商人的服装从材料到样式等细节方面均受严格限制。遭遇了享保改革这次严峻考验的商人阶层迎来了一大转换期。商人中的一部分经受不住这次考验, 破产直至没落。而一部分商人则以此为契机, 认识到必须对商人阶层进行新的反省。与元禄时代的豪奢风气不同, 这个时代商人思想的特征是提倡“勤勉”、“俭约”等商人道德。特别是应此种商人的需求而登场的商人哲学--石门心学, 在这种时代潮流中, 提出了适合商人阶层的商人伦理与商人道德。以“正直”与“俭约”为中心的石门心学可以说是这个时代商人思想的代表性存在。

到了江户末期, 武士变得越来越不像武士, 武士精神渐渐堕落。而加强了这种趋势的, 不用说正是武士生活上的穷困。与武士的穷困相反, 商人的经济实力的增长势头不可阻挡。正像《鹿塚谈》中指出的“当世正如商人所治之世”一般。商人也开始以与武士对等的身份处世。事实上, 商人蔑视武士的风潮也在高涨。当然, 这时身份制度虽有所动摇, 但“士农工商”这一秩序依旧存在。但是, 构成身份制度的各阶层之间的交替移动已逐渐明显。既有商人购买“御家人”、“足轻”等的身份, 成为武士, 也有从有钱人家里迎来养子的武家。从此情况来看, 必须说商人的地位与江户中期相去甚远。到了幕末, 此种倾向进一步加强, 一直持续到明治维新。

三、结语

至此, 我们可以看出, 在近世, 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相当显著。可以认为, 高——低——高是其总的变化方向。当然, 所谓的高, 也只是相对的。总体上看, 商人地位处于低的时期较多。究其原因,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思考。从变化趋势来看, 商人的经济实力, 商人与幕府、武士的关系可以说是决定商人地位的要素。而当中商人的经济实力更可以说是具有决定性的要素之一。近世前期, 战国大名的怀柔政策明显是以商人的经济力量为目的的。由于商人是争霸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所以商人的地位也相对较高。江户中期, 商人的经济实力发展虽然也很显著, 但仍未拥有可以压倒武士的能力, 经济实力的发展反而招来了严厉的压制。之后, 与商人实力的发展相对应, 武士的衰退变得明显, 此时, 才是商人社会地位得以发生变化之时。特别是在江户末期的日本, 商品经济已经深深扎根于社会。掌握经济命脉的商人, 其地位的上升是必然的。我们必须考虑的另一方面, 是文中处于商人对立面的幕府、武士阶层。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与幕府政策紧密相连。德川幕府体制刚建立时, 可以威胁到这种新生封建体制的因素尚少。只是, 随着社会的发展, 体制的矛盾逐渐表面化。那时, 一旦出现有可能威胁到体制的因素, 幕府也就必须对其采取严厉的统制政策。商人阶层人数虽少, 但却掌握着天下的金融命脉, 成为抑制的对象也是理所当然的。只是到了幕府末期, 幕府连此能力都丧失了, 商人地位的上升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

在此, 还有一点必须指出, 那就是不论近世的商人社会地位高低与否, 其思考模式仍不能跳出封建体制的框架。近世的商人们再怎么拥有自觉, 其对比的对象始终是武士阶层。他们无论如何批判武士阶层, 但心里却时常潜藏着面对武士道德时的自卑感。他们并没考虑过打倒武士阶层, 建立一个新社会, 而只是追求在现有社会中能达到与武士相同的地位。因此可以说从近世商人的此种觉悟中很难产生近代市民精神, 也很难引发资产阶级革命。

摘要:在日本近世, 商人作为一个重要阶层, 活跃在社会的各行各业。但是“士农工商”这一身份制度的界定, 又对商人的社会地位进行严格的限定。那么已经具有相当经济实力的商人, 是否甘于永远居于四民之末呢?本文对日本近世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进行剖析, 得出其变化的总体趋势。同时对此种变化的成因进行探讨, 分析得出影响近世商人地位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近世,商人,社会地位

参考文献

[1]原田伴彦:《日本町人道》, 講談社, 1977年。

[2]家永三郎:《日本道徳思想史》, 岩波書店, 1987年。

[3]今井淳:《近世日本庶民社会の倫理思想》, 理想社, 1978年。

[4]竹中靖一:《石門心学の経済思想―町人社会の経済と道徳―》, ミネルヴァ書房, 1998年。

[5]古田紹欽、今井淳:《石田梅岩の思想》, 「心」と「倹約」の哲学, ぺりかん社, 1979年。

[6]北島正元:《江戸時代》, 岩波書店, 1966年。

[7]井上清:《日本の歴史中》, 岩波書店, 1966年。

[8]田村圓澄等編集:《日本思想史の基礎知識》, 有斐閣, 1974年。

社会地位 篇9

关键词:日本女性,社会地位,变化

1、古代日本女性的地位

1.1 女性在政治及文学史上的突出地位

在日本, 古代的时候, 女性的地位可以说像太阳一样, 那时候她们是收到尊敬与敬畏的对象, 其有极其高的社会地位。在公元6世纪至8世纪末这个阶段内, 一共出现了六位女性帝王, 所以这个时期被叫做“女帝时代”。那个期间大部分的统治者都是女性, 而且她们统治的时期相对比较长, 这在整个世界历史上是很少见的情景。这些女帝王在位期间都有不小的建树, 有的是在内政上实行了重要的改革, 有的特别关注和重视对外交流与交往, 也有的在文化上建树居多, 日本最古老的歌集《万叶集》也在那个事情编写完成, 在那个关键重要的事情, 各个女性帝王经由各种措施与改革, 对集权加以控制。上述种种都体现女性曾经在社会政治上发挥着极其关键重要的作用, 创造了诸多历史的辉煌。

那时候, 社会上是母权制的社会组织形式, 这种形式在婚姻上就是所谓的招婿婚。这种婚姻形式就是男方要到女方家里, 有后代以后孩子无论是姓名还是养育的权利都集中在女性一方, 这种形式反映对女性极大的重视与尊重。

在日本的平安时代, 文学发展比较迅速, 那个时期出现了很多比较有作为的女性学者与作家, 比如大家熟知的清少纳言、紫式部、藤原道纲之母等, 她们在日本文学历史上如璀璨的明星, 推动了日本中古文学的进步与发展, 为日本文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在那个时代, 一般只要出身高贵的女性才能得到比较好的教育, 高贵的身份才值得得到良好的教育与培养, 她们很多都有比较好的才艺, 比如诗歌还是书法都是主要的教育内容, 她们经由上述种种培养, 希望这些高贵出身的女性能够成为雍容华贵、行为典雅且才艺双全的女性。鉴于上述社会的教育观念与做法, 必然能够使当时出现大量的才女, 在一个侧面促进文学历史的发展与进步。在那时, 《源氏物语》这部具有历史性意义的长篇小说出现, 这部小数使日本文学上首次出现“物哀”美。继而清少纳言此时创作著名的随笔《枕草子》, 将日本文学中所谓的真实的美提及出来。与之同时的, 出现日本文学历史上首部女性日记、自传性日记等, 上述这些著作都是出自女性之手。同时, 当时盛行一时的假名文学也是女性开创的, 开创此种文学目的是鼓励大家按照自己的想法与意愿自由书写与抒发感情, 为所欲为的抒情与描写。应该说, 在平安事情的文学历史舞台上, 女性是最重要的书写者与角色。

在这个重要且特殊的历史时期与背景下, 妇女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 因此必然使他们能够在日本的政治、文化上有较高的成就与建树, 其发挥的作用也必然使主流的且关键的。

1.2 女性社会地位不断地走向下坡

日本从大化革新以来, 女性的社会地位不断地被削弱与降低。当时的大化革新是对中国唐代的儒家文化与思想的效仿与学习, 其思想的核心是让女性遵从三从四德, 还有休妻的各种规定与条款, 即所谓的“七出”规定。上述这些思想明显体现男尊女卑的观念与思想, 在很大程度是对女性的限制与约束。

不断的男性尊贵, 女性卑微的这种社会观念不断深入与发展, 这种社会观念以及思想曾经在一段社会历史中弥漫相当长的时期。后来历史发展到武家社会时代, 婚姻制度也转变为嫁娶婚姻制度。这种婚姻制度表现女性社会地位变得急剧低下。同时还有很多现象是重要的体现, 比如, 在那个时期, 女性的主要社会功用便是繁衍后代。如果不能为男方家庭生育子嗣, 那就是女性被七出的重要依据与条件, 如果不能生育子女, 女性被当做家庭的负担, 因此被驱逐出去的女性不再少数。综上所述, 在当时女性被无情的压迫与践踏。

2、女性社会地位出现新的重大变化与转变

当时, 盛行很久的封建集权被日本的明治维新所冲击与调整。在当时, 比较先进的新的启蒙思想被带入与引进, 日本也相应地出现很多的启蒙思想家, 他们对当时女性极力保护与维护, 抨击当时压迫女性的种种制度与行为。并相应的提出一夫一妻的婚姻观念与思想, 指出男女应该平等, 享有同等的社会地位与权力, 他们积极引进与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与文化, 尤其是当时最为先进的西欧文化思想, 以期能够使女性的地位从根本上得到改善与提高, 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促进文学教育等的进步与发展。

2.1 到了近代, 女性的社会得到明显的改善, 与实质性的转变与提升

近代是女性地位得到实在性转变的关键时期, 在日本, 主要的集中在明治维新时期, 明治维新推动社会的变化与革新, 这个时期女性也不断觉醒。随后, 不断地, 资本主义的思想以及教育理念不断的传入与发展, 并被广泛应用与推广, 一些约束和压迫女性的行为与制度不断受到猛烈的抵制与抨击。当时的启蒙思想家指出, 当时“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封建观念与思想是错误和不公平的, 这是对妇女极大的摧残与压制, 对女性的个性以及需要的不关注与忽视, 不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不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与需求。国家要得到全面的发展与进步, 必须实现全民的发展与进步, 整体国民的素质都要全面被提升。女性在社会中多数要担当母亲的角色, 她们是孩子的主要教导者与引领者, 孩子是国家的希望与未来, 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后代, 必须首先让女性得到良好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够使祖国的未来在起点上就能够得到比较优越的受教育的条件, 使其从小就有相对较高的素质与素养。所以, 鉴于种种考虑, 明知政府果断提出要注重对女性的教育与培养, 使女性的整体素质与能力得到提高, 将女性教育作为重要的治国方针。从此以后, 有很多女性得到了正规的中高等教育, 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推动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乃至为整个社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其实, 在一定程度上, 女性因为在教育上受到歧视与打压, 才导致其社会地位比较低下。日本的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 新的思想也出现并涌入, 教育上也出现了专门的女性院校。同时, 作为政府机关以及人员也同样认识到女性的教育值得关注, 同时母亲的素质值得提高。所以, 政府先后颁布相应的制度与法律, 是颁布了日本第一个教育法令《学制》, 确立了女子教育的合法性。此后, 日本还陆续颁布了其他的教育法, 促进了女子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明治维新后, 政府还大量地派送女子到欧美学习, 为近代女教育家的出现奠定基础。但是, 那时的教育理念只是停留在欧美的“贤母论”, 主张培养女性的直接目的是培养未来的贤母, 现在日本的“教育妈妈”就是那时女性教育思想的延续。

当时, 在家庭方面的思想也得到更新。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 男人为一家生计忙于奔波, 女人承担了管理家庭开支、打理一家人生活的任务, 即“女主内, 男主外”。这虽然没有实现男女的完全平等, 但比起“生孩子工具的女人”的封建社会来说, 已经是一种进步了。除此之外, 女人出入社会的身影也不断出现, 偶尔也有因为补贴家庭开支而外出打打零工的现象。这些零星背影的出现, 体现了女性作为社会人在家庭事务中所发挥的作用。

2.2“二战”后日本女性的社会地位

战后的日本社会经历了一场巨大的大变革, 女性的社会地位问题也随着各种法律的制定与更新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1945年, 日本女性第一次被赋予了选举权。1946年, 日本女性第一次行使了选举权。与此同时, 日本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1945年出台了《女子教育刷新要纲》, 大学共学, 为女性打开了通往大学之门, 将女子从贤妻良母的教育制度下解放了出来, 与男子一同接受教育。1946年颁布的《日本国宪法》为女性参政议政权力及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提供了保障。《宪法》第14条在法律上规定了妇女的社会与男子平等, 第24条规定了男女在家庭中地位平等。继承制度的改革也相应地提高了女子的经济地位。

战后的民主改革虽然使日本女性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解放, 但是,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 “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依然占据着统治地位, 妇女地位虽有一定提高但仍属低下。其表现在:大多数女性一旦结婚便要放弃自己的工作在家当专职家庭妇女。男女学生的升学比率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妇女就业困难, 工资报酬上的男女不平等情况仍时有发生。

2.3 当前日本女性现状

二战后, 日本女性的地位受到了占领当局的关注。此时, 日本女性也积极为自己的权益不断活动, 她们要求公民权、参议权、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女性在政治上的要求不得不使政府做出让步。经过不断努力, 于1946年4月10日, 日本女性首次获得了参政权后的投票权。如今, 日本女性的社会地位虽然有所提高, 但整体上依旧是以家庭为主, “男主外, 女主内”的落后思想与日本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形成强烈反差。严重的男女不平等问题依然存在。同时, 人们在思想意识上也落后于时代。人们普遍认为家庭主妇是女性的最终和最佳选择, 相夫教子才是女性最为重要的美德。多数的日本男子观念依然陈旧, 结婚后, 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妻子外出工作, 认为婚后如果妻子继续工作是给自己丢面子。而且, 日本社会的就业机制本身也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大部分女性只是从事一些打字、复印、接电话等从属性工作, 极少有机会参与经营层面和管理层面的工作。用人单位也很少花费时间和精力培养女性员工, 使她们难以提高自身业务素质。而且在企业不景气时, 首当其冲受到裁员对待的也是女性。因此, 日本女性在工作中普遍缺乏一种自我价值实现感。

总之, 随着社会的发展, 日本女性地位虽有变化, 但由于种种原因仍有不公平现象存在, 此问题仍然需要广大女性以及全体社会的共同关注。

参考文献

[1]黄景爱.论日本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对女性语的影响[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0 (06)

[2]赵婧婧.日本女性社会地位的考察[J].北京林业大学.2012 (06) .

[3]马红娟.战后日本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J].日本学刊.1996 (01)

社会地位 篇10

《诗经》反映的是大约3000年前到2500年前先民时期的社会生活。《氓》选自《诗经》, 这首诗是以女性的口吻来追忆其恋爱婚姻生活的。从这首诗中, 读者不难看出先民的恋爱婚姻基本上是自由自主的, 尽管有所谓的“良媒”, 但是男女当事人相恋相爱在先, “媒妁之言”在后。女性在这整个过程并不是宿命地被动接受或是承受的, 从相识、恋爱、结合、分手, 主人公都是自己在做主, 既未见“父母之命”, 更没有“三从四德”的束缚。有人认为这是一首“弃妇的怨诗”, 这种观点是不准确的。不错, 这段婚姻的破裂完全是男性的过错造成的———“氓”用情不专 (“士贰其行”) , 有时还会使家庭暴力 (“至于暴矣”) ———但提出终止这段不幸婚姻的是女方。其实“氓”身上的这两点毛病, 在现代一些已婚男士身上也有, 但并不是每位女性都能像《氓》中的主人公那样, “让爱做主”, 清醒、刚烈、决绝地走出“围城”的。在这一点上, 这位先民一点也不逊于现代女性。

《孔雀东南飞》的序中标明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 距今约1800年。这个时期, 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婚恋方面的束缚, 尤其是对女性的迫害明显地加强了。这首诗歌表现了男女主人公———刘兰芝、焦仲卿爱情的纯真美好, 但没有表现他们相识相恋的过程。其实这个时期的绝大多数青年男女都是有“婚”无“恋”的, 婚姻完全是由当事人的家长以及媒妁来“代办”的。刘兰芝、焦仲卿婚前无恋而婚后有爱, 而且是生死不渝的爱, 这与当时众多的有“性”无“爱”的婚姻比, 已是不幸中的大幸。

“代办”的婚姻远没有后来“包办”的婚姻那样专制粗暴。就刘兰芝、焦仲卿而言, 他们虽然被剥夺了自由恋爱的权力, 但也并非惟“父母之命”是从、惟“媒妁之言”是听, 婚姻当事人还是享有一定的自主权的:刘兰芝“还家十余日”, “县令遣媒来”提亲, 她母亲也认为“汝可去应之”, 但这门婚事最终还是被刘兰芝给推掉了;而焦仲卿则至死都没有接受他母亲相中的“东家”贤女秦罗敷。

《孔雀东南飞》所表现的婚姻, 是以男人为中心的, 男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是极不平等的。女孩子生下来就决定了她是人家的人, 女子出嫁后如没有婆家的允许, 娘家人来迎接, 是不能回娘家的。刘兰芝“不迎而自归”, 不用说她是被婆家给休了, 所以回家后, 她自己“无颜仪”母亲“大悲摧”。貌美贤淑知书达理勤快能干的刘兰芝, 到底因何焦母为所不容呢?其实, 焦母所谓“此妇无礼节, 举动专自由”只是个借口, 真正的原因恐怕是兰芝过门几年, 却未能为焦家生下一男半女 (如果去掉以死抗争这一节, 《孔雀东南飞》简直就是陆游唐婉爱情悲剧的文学版) 。在像焦母这样的封建家长眼里, 媳妇只是男方家庭传宗接代的生育机器而已。不育就是不孝, 不育就是最大的错, 不育就可以甚至应该“换人”。

《祝福》中的故事发生在清朝末年, 也就是100年前。祥林嫂不幸生活在这个封建制度行将结束前最黑暗的年代。她所经历的两次婚姻, 是完全违背主观意愿的、甚至是完全不被当人来看待的婚姻。第一次是最野蛮的包办婚姻———她是作为童养媳嫁过门的, 其身份也就相当于牛马;第二次是罪恶肮脏的买卖婚姻———她被当成了可以随意转让的商品。

值得注意的是, 在《祝福》中所表现出的封建礼教对广大女性的驯化与毒化。祥林嫂在第一次来到鲁镇时, 虽说她已逃出了婆家, 虽说那个被民间称为“少年亡”的祥林只是她有名无实的丈夫, 但她依然扎着白头绳为祥林带孝。罪恶的制度使她受尽了人间的苦难和凌辱, 但负罪感却像噩梦一样缠着她, 直至她离开这个万恶的世界———“从一而终”、殉道守节已成了以祥林嫂为代表的旧中国妇女无法摆脱的心魔。封建礼教以及封建迷信对人们、特别对受害者的精神控制实在是太可怕了。

有人套用“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这句鲁迅名言, 来分析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如果与刘兰芝, 特别是与《氓》中的女主人公相比, 祥林嫂确实缺少抗争精神, 然而, 我们如果真的因“其不争”而“怒”, 那就错了。祥林嫂“不争”, 或只是作些有限的且有局限性的“争”, 实在是因为女性的生存环境太过恶劣, 社会对女性的迫害到了丧心病狂的程度。广大女性特别是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劳动妇女, 在强大的、无处不在的封建专制, 及其充斥着对女性歧视、污辱、鄙夷的主流意识形态面前, 从出生那天起便已是无路可逃。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 抗争便等同于死亡。

当时的社会环境根本就容不得祥林嫂去抗争。名义上的丈夫祥林死后人们仍称她祥林嫂, 这倒也罢了, 可是, 她后来改嫁给贺老六, 而且还生了个孩子, 周围的人仍旧叫她为祥林嫂而不是“老六嫂”。这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习惯, 实际上是固守“烈女不嫁二夫” (哪怕她被前夫家抛弃、卖掉) 的人们, 拒不承认她的第二次婚姻。相比之下, 刘兰芝生活的那个年代, 社会对婚姻失败的女性再婚还是较为宽容的。虽说刘兰芝被遣回家后, 县令、太守家分别托媒登门求亲有些夸张, 但从中不难看出当时的人们并不一律地视女性再婚为离经叛道。跟刘兰芝差不多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卓文君与蔡文姬, 她们的“二婚”“三嫁”, 还成了为后人所称道的佳话。

顺便再说一说另一个女性形象———婆婆。在刘兰芝和祥林嫂的人生悲剧中, 直接加害者都是婆婆。一个女性无情冷酷地迫害另一个女性, 这看起来似乎有些不好理解, 其实, “千日的媳妇熬成婆”这句俗语中的“熬”字, 就道出了其中的原因:这是许多人身上都不同程度存在的补偿心理在作祟。当然, 这也是封建礼教对人性扭曲的必然结果。不妨试想一下, 如果阿毛没有被狼吃掉, 祥林嫂也终于“熬”成了婆婆, 她会不会由封建礼教的受害者转而成为加害者呢?这是封建礼教的又一可怕之处。

如何让你的衣着符合社会地位? 篇11

如何让自己的形象符合日益上升的社会地位,如何在衣着搭配中凸显本人的职业感和身份感,来看看“西蔓色彩”的专业形象顾问对她的建议吧!

如果您也有兴趣参与此栏目,请提供您的个人资料,发送至Shuyuanelegance@sina.com

刘芳某酒业公司总经理

本期出镜人物:刘芳

刘芳某酒业公司总经理

刘芳女士的事业飞速发展,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出席各种重要的宴会,会见客户也是经常的事情。虽然她遇到各种场合,但刘女士平时却经常穿休闲的服装。通过本次参与“淑媛穿衣”栏目的拍摄,刘女士希望能够了解自己适合的形象规律,让自己的形象符合自己日益上升的社会地位。

私人形象顾问的分析

她的色彩规律

刘芳女士皮肤偏白呈象牙色,立体的五官很容易给人带来少数民族气质的印象。整体非常适合干净而空灵的色彩,如白色、米色、裸色类,搭配时可以选择干净而唯美的白色类、裸色类加入细节的艳色,以点缀出极具质感的品位。回避过于深冷的色彩类,如藏蓝、茄皮紫等。

她的风格规律

优雅女人味中透着些许小性感与独特的气质,专业诊断刘女士的风格印象为浪漫型。曲线及流线型的服装版型比较适合她,比如公主感的、唯美飘逸印象感的。面料的选择变得非常重要,真丝、纱、羊绒等有光泽或柔软质感的面料是最佳的选择。细节也非常适合出现蕾丝,刺绣等作为点缀。

她的体型规律

刘芳女士体型给人比较完美的印象,所谓的臀部稍扁完全可以用扬长避短的方法解决。通过彰显自己其他地方的优点,而淡化臀部设计,不在此位置采用过多的装饰即可转移视线。

刘芳的穿衣困惑:

希望了解自己的形象规律,找到自己生命中更多的美丽。

T恤、牛仔是主打形象,显得非常单一。

发型是多年的马尾,希望能有更多的发型尝试。

化妆品总是买一大堆,但也没化过让自己满意的妆。

臀部扁平,是身材上唯一的小遗憾。

职场

蓝色上衣+灰色高腰中裙+黑色罗马高跟鞋

私人形象顾问建议:

刘芳女士的职业场合区别于普通意义上的职场,本身做红酒就是一个非常有品位的、轻松的氛围。可以大胆地选择偏时尚潮流的职业印象,整体服装中有一件单品是基本款,其他完全可以选择比较时尚的单品来进行搭配。如罗马鞋、彩条细皮带、条纹打底衫都是不错的选择。用优雅的灰色搭配白色、浅绿松石蓝色、冰桃色、水绿色等,带来亲近感。也可以选择用经典的黑色去搭配稍有个性的桃粉、丁香紫、果绿,营造高贵、典雅的氛围。

搭配亮点:

松石蓝的简约上衣加上黑色的罗马鞋,将时尚的色彩与款式和谐地融入到了搭配中,彩色皮带的撞色编织搭配加上与上衣撞色的手表,时尚、商务又不失淑媛气质。

刘芳的Choice:

蓝色上衣 Fendi

灰色高腰中裙Fendi

黑色罗马高跟鞋鞋Fendi

橘黄色手表 Folli Follie

彩色细条腰带、耳环 西蔓色彩提供

针织黑色手提包 Marni

红底黑色凉鞋 Céline

品酒会

水晶串珠宴会包 Marni

花形钻石戒指 恒信珠宝

银白小礼服裙+金色项链+裸色高跟鞋

私人形象顾问的建议:

“品”酒会,妙就在于一个“品”字。主人的着装自然也是要有品位的,一般人数在10人以下的小型品酒PARTY小礼服是不错的选择。如果是大型的品酒活动,长礼服也可作为不错的选择。如果想要保险不出错,那么黑色会是非常容易掌握的色彩。想要出挑一些,引人眼球,那么红色、黄色、蓝色、玫红等饱和度非常高的艳色容易达到效果。近两年最有品位的款式当然是首推建筑感和解构主义,这两种用线条表达的性感不输于蕾丝的效果,还会显得更加独特与抢眼。

搭配亮点:

解构、建筑、不对称的细节创新搭配刘小姐的好体型,配上好的设计,果然是非常上品而有细节的搭配,裸米色的高跟鞋与皮肤色彩顺色的效果,让腿显得非常修长。

刘芳的Choice:

银白小礼服裙 Alex Wang

金色项链 西蔓色彩提供

耳环 Folli Follie

戒指 Folli Follie

裸色高跟鞋 Céline

宴会

银粉色拖地长礼服裙+银色手包+银色戒指

私人形象顾问建议:

刘女士高挑的身材穿着长礼服会轻易地在活动中脱颖而出,斜肩的设计更是女王范十足。银色与粉色的渐变色彩既适合她的肤色又增加了温柔的成份,这两个颜色的搭配在表达想要的商务和亲和时都能达到一个不错的平衡点。

搭配亮点:

银粉色拖地长礼服裙的斜肩设计时尚度高,搭配上镶嵌钻石手包是高调但不张扬的选择。

刘芳的Choice:

拖地长礼服裙 EP雅莹

银色手包 EP雅莹

银色戒指 Folli Follie

耳环 西蔓色彩提供

金色项链 Bernini

水晶耳坠 Swarovski

休闲

乳白色上衣+乳白色印花边裙+裸色高跟鞋

私人形象顾问的建议:

在逛街这个场合,刘女士服装的选择是一种舒适的漂亮。在其用色区域选择上,大面积也就是60%以上的色彩一般会选择深浅中偏浅淡的色系,如白色、冰蓝、冰紫、米色,亦或是淡色中加了灰色质感的印象,如裸色、灰粉、灰绿等适中偏浅的淡色系。既符合刘女士自身的色彩适用范围,同时也能够表达亲和、放松的印象。当然可以选择小面积的鲜艳色加入,如漂亮的彩色项链、丝巾、皮带、手镯等。

搭配亮点:

今年夏天长裙的回归使休闲也带来更时尚的选择。长裙既能拉长体型,又能凸显个人风格,搭配同色系的鞋和包加上渐变色皮带,尽显个人风格独树一帜的效果。

刘芳的Choice:

乳白色上衣 Salvatore Ferragamo

乳白色印花边裙 Salvatore Ferragamo

彩色细腰带 西蔓色彩提供

项链 Salvatore Ferragamo

手镯 Folli Follie

裸色手提包 Salvatore Ferragamo

裸色高跟鞋 Fendi

白色、裸色手提包 Moncler

紫色手表 Gucci

居家

白色针织上衣+银色细腰带+白色长裤

私人形象顾问建议:

居家本是一种非常悠闲而有温柔成分的场合,款式的选择自然也是偏放松类的设计。由于刘女士对粗糙面料的不适合,所以适合的面料就集中于精纺棉、莱卡、羊毛、羊绒等让人有亲切感、没有距离的面料。回避过于夸张冲撞的色彩和过于硬挺的面料。

搭配亮点:

服装在此时以配角的身份出现,而白色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亲近肌肤的面料加上精细的配饰与裸色皮带,整体搭配出一幅人与花和谐的完美画卷。

刘芳的Choice:

白色针织上衣 Lime

金色胸针 西蔓色彩提供

手表 Folli Follie

银色细腰带 Salvatore Ferragamo

白色长裤 Alex Wang

罗马平底鞋 Moncler

珍珠耳环 Flower Power

《淑媛》杂志为刘芳女士特别推荐

妆容与美发

棕色系、金色系、橘粉色系的眼影

刘芳女士是一个天生的美人胚子,拥有“吹弹可破”的好肤质与精致立体的五官。由于面部极其的白皙细腻且无任何瑕疵,所以,妆面打底变得非常简单,只需轻薄偏浅的粉底略微一施即可。她是偏暖的皮肤色调,所以,棕色系、金色系、橘粉色系的眼影都非常适合;眼睛是标准的“卧蚕眼”,也就是所谓的桃花眼,为此在妆容的打造中,用黑色眼线和卷翘的睫毛突出大而妩媚的眼妆,尽显浪漫迷人气质。她的挺拔而有型的鼻梁让人羡慕,能够轻松营造出立体的妆面效果。

使头发有蓬松效果的护发用品

由于刘芳女士的发质很好,浓密且软硬适中,建议头发留的再长一些,浪漫的大波浪无论是内翻卷还是外翻卷,都能够更加凸显迷人的女人味。但是她的额头两侧稍窄,所以,发顶要蓬松且饱满,就能够在视觉上弥补这一点;或者用刘海也能够遮掩这一小缺点。

1. Lancome兰蔻四色眼影

RMB495

2. ESTEE LAUDER雅诗兰黛凝彩卷翘睫毛膏

RMB 300

3. KERASTASE Paris巴黎卡诗丰盈活力护发素 200ml/RMB285

4. MATRIX美奇丝奥卷弹力养护洗发水

RMB98

5. TSUBAKI丝蓓绮奢华舒润养护净爽清洁露

280ml/RMB75

6. benefit贝令妃大眼睛宝盒

RMB360

7. Schwarzkopf Professional施华蔻专业OSiS撑发蜡 RMB168

8. BOBBI BROWN芭比·波朗菁采绝玳眼彩盘

(6色眼影)RMB680

衣橱管理

柔软面料裙装

刘芳女士的风格印象为浪漫型。曲线及流线形的服装版型比较适合她,有光泽或柔软质感的面料是她的首选,对于职场工作、宴会等场合的服饰选择,刘芳可参考以下服饰风格。

1. 裸色连衣裙 PennyBlack

2. 金色、银色手镯 Marni

3. 宝石蓝细高跟鞋 Roger Viver

4. 高跟鞋 Marina Rinaldi

5. 晕染连衣裙 PennyBlack

6. 裸色单肩包 MaxMara

7. 豹纹连衣裙 MaxMara

8. 珍珠项链 Event

社会地位 篇12

关键词:社会民间组织,地位作用,问题及原因,思考与建议

社会民间组织包括各种非政府和非企业的各种行业协会、民间的公益组织、社区组织、利益团体、同仁团体、互助组织和公民自发自愿的其他组织。当前社会民间组织实际的地位和作用,与人们的预期不相适应,还游离在政治经济的主流社会之外。据相关数据披露我国社会民间组织约有30%处于维持状态,30%名不副实,20%名存实亡,只有20%左右的能够正常发挥作用,出现了“业内看得很重、业外看得很轻,民间看得很重,政府看得很轻”的巨大反差。

一、当前影响我国民间组织定位和地位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总体而言,社会民间组织发展速度和成长规模前所未有,社会民间组织地位作用日益为人们所认识,已经成为各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社会民间组织尚未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真正意义上还没登上中国经济发展、民主建设的历史舞台。从影响社会民间组织地位作用的客观原因分析,主要有:

1. 思想认识偏差

总体上看,对民间组织的整体认识不断深化,发展向度偏差不大。但事实上,在现实生活和内心世界中还存在两种思想误区:一是民间组织作用不大、可有可无。特别是当今我国仍处于全能管理的强势政府体制下,感到民间组织无所作为,难有大的作为,不需要积极作为;二是排斥防范、过于敏感。传统意识形态和简单思维逻辑认为民间组织是非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就等于无政府组织甚至是反政府组织。每当遇到社会矛盾、突发事件后,认识摇摆不定。

2. 制度设计滞后

在与政府关系上没有正确把握,合作互动,亲疏无序,关系失当。原有政府直接组织建办的协会商会等组织与政府关系过密,变成了“二政府”,群众称“戴着市场的帽子、挥着政府的鞭子、坐着行业的轿子、拿着企业的票子、供着官员兼职的位子”;一些自发举办的纯民间组织与政府关系过疏,自成体系、游离过渡,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状态。在政府管理上没有科学定位,规范设计,仍实行“双重管理”制度,实际上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在对社会团体集中强制管理的一种制度安排,本质上将民间组织和政府置于对立的关系上,主要目的是限制其发展并规避可能存在的政治风险。

3. 发展空间狭隘

民间组织发展空间取决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维度和公共权力转移的力度。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向虽然已经明确由全能政府向“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转变,加快政府职能转移已成为共识,但是由于政府职能调整是一个利益关系和权力结构调整过程,职能转移还处在艰难博弈和艰难推进之中,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和明确的路径选择。没有相应的公共权力资源,社会民间组织就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 相关法律缺失

我国至今没有一个系统、严谨的《社会民间组织法》,使得民间组织的设立、性质、地位、作用及职能等没有规范科学的界定,对其生存发展环境缺少严密的体质设计,也没有相对统一、系统配套的政策规章。目前有国务院颁发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民政部与其他部门联合下发的政策规章。由于是政策规章,相关部门就会做出不尽相同的解释和执行要求。既使社会民间组织发展的法律环境时宽时严,也使多数民间组织处于自生自灭、无序发展的状态。

二、提升社会民间组织地位的相关思考和建议

提升社会民间组织地位作用是一个长期和复杂的工程。既是一种政治经济利益博弈的过程,也是一个政治社会认知环境不断改变的过程。既需要明确民间组织权力和义务法律地位,又需要社会民间组织增强自律、自主、自立发展功能。有必要在一些重点问题上有所突破。

1. 深化思想认识,强化社会民间组织的发展思想动力

对社会民间组织的认识问题,是推动社会民间组织发展的前提。认识问题复杂多变,但是有必要解决三个基本认识问题:一是“非黑即白”两分法的认识,确立三分法的基本认识。两分法认识就是把除了政府以外的组织系统都作为是国家管制的对立物。二是“派生组织”依附性认识。这种依附性认识来源于和现实基础。就现实来说,可以作为过渡性存在,但不能作为终极目标追求。三是解决民间组织“是社会公益组织”的狭隘认识。民间组织的功能不仅在于提供社会公益服务,而且还在于提供一些企业需要、政府无法提供的服务,还要提供一些代行政府提供的准公共产品。认识问题不解决,就不可能随社会民间组织发展形成合理科学的定位。

2. 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扩大社会民间组织发展应有空间

政府职能转变是社会民间组织发展的基本前提。有些人认为现阶段民间组织的作用不大,问题就在于民间组织的功能作用被强势的政府功能所掩盖,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全能政府,对社会民间组织发展具有很强的挤出效应。首先要加大政府职能转变的改革力度,将更多的公共事务交给社会组织承担。其次要确定转移的职能范围。如在行业管理领域,应该将标准制定、行业统计与管理、资质资格的考核、反倾销中的应诉和调查等职能移交给行业协会、商会;再者要培育社会自治能力,凡是不需要有威权政府去实施的公共事务,比如慈善事业、信息沟通、社区服务、学术研究、政府监督、文化发展等,政府通过向社会购买服务来实现公共责任和义务。

3. 加快立法保护,确立社会民间组织的法定地位

现在,我国民间组织发展状况彼消此长、环境条件是紧时松,实际上是处于一种人质格局,而不是制度管理。迫切地需要一套完善的法律体系,将各种类型的民间组织在总体上置于一个同意的、基本的法律框架内。从立法的一般要求讲,重点要解决社会民间组织在市场经济体制和民主政治建设中的基本地位问题,对民间组织的发展从总体上做出规范和协调,明确国家宪法主张和政治取向,表明政府对待民间组织的基本方针、政策,并使之具体化;深化对民间组织的分类、登记监管、行政指导、社会监督、税收减免等各个方面做出原则性的法律规定;进一步明确社会民间组织的权利和义务,对其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明确指出哪些行为是被禁止的,哪些行为需要接受何种法律限制,哪些行为是法律所倡导的,以及不同违法行为所承受的不同惩罚等具体要求;除此之外,法律体系还必须平衡“管理”与“维权”两种价值取向。

4. 改革管理体制,加强对社会民间组织监督管理

邓小平说过“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所谓制度,关键在于监管体系和制衡机制。现有区域地方各自为政的民间组织管理状态,有悖于社会民间组织发展的内在要求,放大了民间组织的地域封闭、行业封闭的弊端。有必要按照民间组织发展特点和要求,对现有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和完善。一是改革登记管理办法。将现行的“双重管理体制”转变为“准一元管理体制”,降低准入标准,简化登记程序,实行民间组织登记管理部门登记和备案“双轨制”。二是打破实地管理的体制,实行跨区域的发展。三是加强民间组织的管理监督。应根据民间组织的活动领域及其功能作用,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制定不同的法规和相应的制度框架,并采取不同的监管政策。继续打击、限制和取缔那些具有反人民、反社会、反国家等反动政治倾向的民间组织。

5. 完善治理结构,增强民间组织的内部发展活力

自律自控机制是社会民间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基本前提。从民间的实践效果看,凡是活动正常,社会效益明显,在当地某一领域举足轻重的民间组织,都是内部制度较为完善的组织。自律机制重点在于完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和完善自己的一整套制度体恤,形成权力制约权力的制度架构。关键要形成以法人代表为核心的精英治理集团。法人治理关键是法人代表治理。实践表明,凡是良性运作的民间组织,法人代表具有更高的素质要求,既要讲奉献,又要会协调;既要懂政治,又要懂管理,是一个具有人格力量和威权治理的社团管理精英。重点要推进内部治理的制度建设和程序建设,用严格、规范的制度保证各项工作的健康运行。以法律为依据,以民主为基础,完善组织章程,健全组织机构,健全运作机制。

参考文献

[1]于家琦.社区民间组织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J].理论界,2011(1)

[2]杨梨.不同发展路径民间组织与政府的关系探析[J].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3)

上一篇:数据通信子系统下一篇:中心强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