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位与方法

2024-08-11

地位与方法(共12篇)

地位与方法 篇1

1 疑难案件的界定和分类

究竟什么是“疑难案件”呢?有关疑难案件的研究, 英美法系的研究要比大陆法系的成熟, 以此引发的论战颇多, 其中最为经典的要数哈特和德沃金之战。哈特认为“由于语言和规则存在‘空缺结构’, 立法者不可能预见到将来发生的所有事情, 于是在某些领域内, 法律的适用是不确定的, 这样就可能导致疑难案件的出现。疑难案件是不被规则所涵盖到的案件, 属于法律的漏洞, 数量也并不是很多。”德沃金认为“法律争议或疑难案件是常见的现象, 简易案件属于疑难案件中的特殊情况。在西方发达的法律制度中, 即使案件不被‘规则’所涵盖, 也一定会被抽象的、概括的‘法律原则’所规范。因此疑难案件只是在现存的法律中找到内含的‘唯一正确答案’比较难而已, 并非没有解答。”

造成案件疑难的原因有多种, 有些情形是因为现有法律规范导致的, 有些是因为案件事实引发的, 还有的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国内大部分学者将之概括为四种类型:法律规范不明确、法律体系存在漏洞、法律规定相互冲突以及“合法”与“合理”相冲突的疑难案件。关于疑难案件的界定可谓众说纷纭, 各有所长。本文采用的分类方法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

1.1 事实不清型

“事实不清”是指在诉讼过程中采用各种措施查明真相, 但到诉讼结束时案件事实依旧处于不清楚的状态。德国法学家普维庭认为“一项争议事实‘真伪不明’的前提条件是: (一) 原告提出有说服力的主张; (二) 被告提出实质性的反主张; (三) 对争议事实主张有证明必要, 在举证规则领域, 自认的、不争议的和众所周知的事实不再需要证明; (四) 用尽所有程序上许可的和可能的证明手段, 法官仍不能获得心证; (五) 口头辩论已经结束。上述第3项的证明需要和第4项的法官心证仍没有改变。”可见, 事实不清型的疑难案件关键在于, 对于有些案件, 法官无论是通过经验、规则抑或是常识等方面, 都无法查明争议事实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例如2007年的彭宇案就属于事实不清型的案例。原告声称自己是被从后门下车的彭宇撞倒的, 被告彭宇辩称自己是第一个下车的, 而且他在原告摔倒后基于做好事才对其进行搀扶, 而非自己将原告撞倒。由此可见, 原告和被告有过接触是事实, 但是究竟属于哪种情况却不得而知。这种事实无法分辨的情况导致了案件在裁判上的疑难。

由于诉讼地位和背景的不同以及认识水平具有差异等因素, 对于同一案件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反应。案件的实际情况与转化后作为最终陈述的事实之间是否存在差异, 以及差异产生的原因都会对案件的判决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在具体案件中, 需要法官采取恰当的方法探究出事实究竟是什么, 并以此做出正确的裁决。

1.2 规则不清型

由于法律的不健全,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一些难以预见或不可预见的情况因为缺乏法律上的明文规定而不知如何裁决, 即法律漏洞;或者法律虽然有规定, 但是适用现有的法律规范时可能会出现规则相互冲突的情况, 即法规相互冲突;抑或由于法律规定的模糊性, 导致在适用时会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 即法律规范不明确。

法律不可能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必然会存在一些空白区, 而且基于语言的特性也会造成法律的不确定。再加上法律的稳定性与社会变化发展之间的矛盾会使法律滞后于社会的发展, 以及法律的普遍性与具体案件的特殊性之间也会存在矛盾, 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法律漏洞的出现。再者由于立法者自身认识水平的有限性, 不可能制定出毫无瑕疵的法律体系。而且调整不同领域的法律规范可能会基于主客体的不同, 出现法律规范相互冲突的情况。总而言之, 疑难案件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1.3 法律适用困难型

何为“法律适用困难”?简单来说, 就是法律虽然有相应的规定, 但是如果机械适用可能会导致个案的不平衡, 会出现“合理”但不“合法”或者“合法”却不“合理”的冲突。

例如许霆案, 如果按照盗窃罪的法律规定对其判处无期徒刑, 会产生很大争议。毕竟他是在自动取款机出故障的情况下非法获得资金的, 银行在这方面也是负有责任的。银行的过错使得许霆被金钱诱惑, 基于人性的贪婪诱发犯罪, 这与采取非法手段盗窃的罪行在性质上是不同的, 如果同样处以无期徒刑可能会不“合理”。对于这些案件, 如果僵化地适用现有法规会导致“合法”与“合理”的冲突, 会违背立法的价值与目的。这种“情理”与“法理”相冲突的情况, 在司法实践中是极大的难题。

2 法官在疑难案件中的地位

法官作为执行法律的人的典型代表, 在人们心中肩负着维护社会正义的神圣职责, 人们甚至将其视为法律和正义的守护神。然而我国目前的司法现状却是:由于法官的法律理论知识水平相对较低, 对法律的研究也不够深入透彻, 遇到疑难问题时, 要么就滥用自由裁量权, 导致社会对法律正义感的缺失;要么就严格依照法律规定进行裁决, 尽量不出纰漏, 却导致合理与合法的冲突;要么为了避免出错担责任就直接请示上级, 缺乏司法能动性。在我国目前的现实状况下, 我们有必要学习西方法学的一些研究成果, 结合我国的具体实践得出合理有效的裁决。

德沃金为我们回答了这一问题。他运用法律的整体性理论, 为我们创造了一位“具有超人的学识、技巧、耐心与智慧的法官”—赫尔克勒斯:“在疑难案件中以法律原则为后盾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内编织‘严密的网’, 在协助立法者解决法律上的难题时, 不仅要重视命令和语句, 而且还要考虑立法者的意图, 以此来阐释法律的价值, 即使是在立法者还没有明确的情况下也是这样。”

在疑难案件中, 法官不能只考虑其中一方的诉求, 要兼顾各方权益, 能够用足够充分的理由消除各方对判决结果的疑虑, 让各方都能够对结果感到信服。

但是如何能得出让各方都满意的裁决, 是疑难案件中遇到的最大难题。这就要求法官在适用法规时, 不只是简单意义上的依法适用, 而是要提供能够令公众信服的证据。它不仅要求法官具有完备的法律知识体系, 而且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睿智的头脑及敏锐的观察力, 并且能够通过法律推理、司法论证、法律解释、漏洞填补以及价值衡量等法律方法发挥司法的作用。法律不仅是一门学科, 更是一门艺术, 它包含着许多东西。法官在这个过程中不只是对法律进行将个别归属于一般的逻辑归属, 而是发挥其司法能动性进行实践艺术的把握。

3 法官在疑难案件中可适用的裁判方法

3.1 利益衡量和价值判断

法律不是万能的, 它作为一种行为规范, 不可能将所有的行为囊括进去, 必然会出现一些空白区, 这就需要法官运用道德规范去进行填充。价值判断和利益衡量是主、客观的统一。法官在审判案件时既要考虑到其主观性, 也要保证其客观性。尤其在一些裁决结果会产生极大争议的疑难案件中, 因为可能会与法律的价值或者社会既有的观念相冲突, 就更需要法官充分发挥其作用来调和这些矛盾。这个时候法官不仅要考虑客观存在的法律价值以及公众的道德观念, 同时还要运用自己具备的理性和技能来保证裁判的客观性, 坚决避免法官裁判的恣意。

3.2 司法论证

有学者将法律论证界定为两种:“一种是宽泛意义上的法律论证, 既包括根据法律的论证, 也包括关于法律的论证;另一种是方法意义上的法律论证, 这种法律论证与其他法律方法同属于一个层次上的法律概念, 仅指为法律判决所引述的规范性大前提提供理由进行说明的活动。”一个好的法律论证是不仅能够与过去保持一致, 在现时也能够被接受甚至在未来也是可欲的, 三者之间是存在一体化关系的。

司法论证是法官对于法律的适用进行的阐明, 是运用法律规范来解决各种纠纷的途径。司法论证既是法官的法定权利, 也是法官的法定职责。它不仅要求法官根据案件事实和法律规范做出正确的裁决, 也要求法官能说明作出裁决的依据。

3.3 法律解释

法律解释是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法官经常使用的法律方法, 即对法律规范的内容和含义进行解说、阐释, 是在案件事实与法律规范之间进行的活动, 关键在于解决法规的普遍性与案件事实的特殊性之间的矛盾。它包括文义解释、目的解释、比较解释、社会学解释和体系解释等方法。

拉伦茨认为“解释之所以存在的原因, 是在于当案件事实与法律规定相对应时, 法官必须将法律适用于案件, 否则法律将不能贯彻, 因此仍然需要对法律进行解释。”在简单案件的事实与法规之间, 需要通过法律解释来寻找可适用的法规以便正确解决纠纷。在疑难案件中, 因为存在各种疑难, 可能会找不到可适用的法规, 或者法规相互冲突, 甚至会出现情与理的冲突引发诸多争议。在这个过程中, 作为审判者, 法官不能因为法律没有明文规定或者案件存疑就拒绝对案件作出裁判。他必须回应当事人的权利主张, 运用法律解释发现、适用法规, 毕竟审理案件是法官的既定职责。

3.4 法律推理

法律推理是在法律上使用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 张琪教授认为“法律推理不仅包括根据现行、正式、明确的法律渊源, 对有关争议、违法事实进行解决, 还包括在一定框架内对相关法律依据的寻找及确定。”法律推理包括形式推理和实质推理。演绎模式即三段论, 是形式推理中最重要, 也最常用的方式, 包括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实质推理又称辩证推理, 即当作为推理前提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命题相互矛盾时, 通过辩证思维来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命题。

在查明案件事实后, 法官就要为判决寻找可适用的理由。对一些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案件, 因为事实和法规具有明确性, 直接依法适用三段论进行推理即可。

3.5 漏洞补充

什么时候会出现法律漏洞呢?一种情况是“当法律对其调整范围内的案件缺乏可适用的规则时, 会出现法律漏洞。”另一种情况是“按照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来看, 似乎已经将可能发生的情况涵盖在内, 但是按照法规制定的目的来看, 会出现难以适用的情形。于是, 法律规则需要另一限缩的规定, 但这种规定却不存在, 也可以将其看做是一种‘漏洞’”。法律漏洞可以再分为“开放的”及“隐藏的”的漏洞。就特定类型事件, 法律欠缺—依其目的本应包含之—适用规则时, 即有“开放的”漏洞存在。就此类事件, 法律虽然有可以适用的规则, 但该规则—在评价上并未考虑到此类事件的性质, 因此, 按照它的意义和目的而言—并不适宜于此类事件, 于是便有了“隐藏的”漏洞存在。

在实践中, 填补“开放的”漏洞, 通常采用的方法是类推适用, 而填补“隐藏的漏洞”则可以通过目的性的限缩。类推适用和目的性限缩都可以看作是实在法内的法律续造, 除此以外, 还可以根据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习惯和概括性条款, 如诚实信用、公序良俗、禁止权力滥用等原则进行漏洞补充。如果遇到上述办法都不能弥补漏洞时可以采用超越实在法的法律续造方法。对于所应遵循的原则, 各家有各家之见解。考夫曼求助于“事物的本质”, 比德林斯基倾向于“法伦理的一般原则”, 拉伦茨则主张“法律交易上的需要”、“事物的本质”和“法伦理性原则”, 沈仲衡认为“超越实在法的法律续造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引发的社会价值变迁所产生的新的法律需求的必然要求, 应该运用价值衡量方法进行超越实在法的法律续造。”

4 结语

作为国家司法体系的组成部分, 法官在司法实践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它发挥着解决社会冲突、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法官审判案件不仅是单纯地对案件进行依法裁判, 它也是一项以法律为主线同时结合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进行的, 具有创造性、专业性的司法高难度工作。在现实社会中, 经常会面临着这样一种现实, 即法官说什么就是什么, 公众甚至将其视为法律和正义的守护者, 相信其作出的裁判就是正当、合理的。因为法律规范对公众的指引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借助于法官对法律的解释与适用来实现。重要的是, 公众通常希望借助法官对法律的适用, 通过司法程序来保障其合法权益, 从而实现实质正义。司法判决是法官职业智慧的结晶, 体现了对法律的信从, 但决不是盲目的信从。这就需要法官在结合案件事实和法律规则的前提下, 结合自身的法律理论知识, 运用各种法律方法作出合乎正当性和合理性的判决。

摘要:疑难案件是相对于“简单案件”而言的。由于法律的稳定性与社会变化发展之间的矛盾, 立法者自身认识水平的局限性以及法律的普遍性与具体案件的特殊性之间的矛盾导致了疑难案件的产生。法官作为执行法律的人的典型代表, 在司法实践中占据着重要角色。在疑难案件中, 法官需要在结合案件事实和法律规则的前提下, 运用法律解释、司法论证、漏洞补充、法律推理和价值衡量等方法来保证裁决的正当性和合理性。

关键词:疑难案件,法律解释,法律推理,价值衡量,司法论证,漏洞补充

参考文献

[1]张文显.法理学 (第三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德]普维庭.现代证明责任问题[M].吴越译.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6.

[3][德]拉伦茨.法学方法论[M].陈爱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4]张琪.法律推理与法律制度[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3.

[5][美]德沃金.法律帝国[M].李常青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

[6][英]哈特.法律的概念[M].张文显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

[7]聂长建.司法三段论的迷局破解[J].学术探索, 2010.2

[8]王利明.消费者的概念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调整范围[J].民商法学.2002.7.

[9]陈坤.疑难案件、司法判决与实质权衡[N].法律科学 (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 2012.1.

[10]沈仲衡.疑难案件的法律解释[N].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 9.

地位与方法 篇2

摘 要:在2 1世纪的今天,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由于知识的急速发展,方法,特别是教学方法,是我们教学需要更加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就法学的教学方法以及与此相关的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法学论文范文

在2 1世纪的今天,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由于知识的急速发展,方法,特别是教学方法,是我们教学需要更加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就法学的教学方法以及与此相关的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法学专业较早采用且比拟普遍的理论教学办法,是将法学理论用于理论的较直接、有效的教学办法。采用案例教学法,普通有两种形式:一是在课堂中布置单独的时间,援用相关案例,经过案例的剖析、讨论、讲授,到达理论联络实践的目的,获取较好的教学效果。二是单独开设案例课程,装备特地教员,有单独的教学大纲和教案,以期到达最大水平地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两种教学办法都有各自存在的问题:

第一,关于在课堂中布置单独的时间停止的案例教学。一方面,案例的教学势必减少理论课程的讲授时间,所以为了保证理论课程的完好,案例的数量和质量都很难保证。假如教员对理论学问解说再过于细化,那么所谓案例教学就更是无从谈起。另一方面,课堂中援用案例有三个特性,一是案例必然是针对刚刚讲完的理论学问而准备的,这就无法锻炼学生自主考虑的才能。运用理论学问处理实践问题的才能的第一步就是对事实的“定性”问题,然后依据肯定的法律性质援用相关法律学问处理问题。而在课堂中,讲完某个学问点后,直接停止案例教学,学生无需停止任何有关定性的剖析,而这恰恰是法学理论才能的关键一环。二是所用案例只能触及学生曾经学过的学问,复杂水平较低。理想生活中发作的真实案例常常是比拟复杂的,法学理论才能培育的目的应当是使学生能在纷繁复杂的法律关系中分清案件触及几个法律事实,存在几个权益义务关系,找到处理问题的关键点和打破口。而在理论讲授过程中,特别是课程初期,学生学习的法律学问少之又少,很难针对处理复杂案例的才能停止案例教学。三是即便在学期末,案例也只触及本门课程所讲学问。而法学理论才能应当是全方位的,以民事纠葛为例,纠葛的处理至少触及民法、民事诉讼法,还可能触及仲裁法、人民调解法以及相关特地法律,如房地产法、土地法和环保法等,假如是刑事附带民事案件就更为复杂。如此,在一门课程当中如何培育学生这种全方位、综合的理论技艺确实是个难题。

第二,关于单独开设案例课程停止的案例教学,恰恰可以处理上述课堂中案例教学的某些缺乏,但其也存在不可逃避的问题。一是对案例课程的设置存在认识上的不统一。如在设有“民法学”课程的同时再设一门“民法案例课”,从课程论角度讲,两者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都是一样的,独一不同的是后者的教学办法不同于前者。本来一门课程却因教学办法的不同而设置为两门课程,这不只在教育理论上是不成立的,在理论中也会呈现反复设课的状况。由于“民法学”中,不可能不援用案例,而“民法案例课”中也不可能不解说理论学问,最后两者的区别就是,以理论为主辅以案例的就是理论课,以案例为主阐释理论的就是案例课。二是教学大纲、教案及教材的编排的科学性问题。单独的案例课普通都没有适宜的教材。教学大纲和教案也只是任课教员本人编写而没有经过任何的讨论和论证。其所选之案例多源于市面上相关的“以案说法”或配套习题之类的辅导书。这样的案例基本不能满足案例教学的请求。案例教学作为一种独立的教学办法,其所选之案例,不同于理论课中任课教员为了阐明某一问题而信手拈来的案例。其要有相当的代表性、学问面的普遍性、权益义务关系的复杂性和贴近生活的理想性。因而,案例教学中的案例要精挑细选,要构成体系,教员对案例的剖析和把握要精确、深化、全面和缜密。三是案例课程与理论课的互相谐和问题。单独开设案例课程不可逃避的问题是,在理论课中不可能不讲案例,在案例课中也不可能不引见理论学问,而二者如何做到互相补充又不至反复是比拟艰难的。而在理论中,两门课程可能由不同的教员授课,要做到不反复、不遗漏、不抵触就愈加艰难。

(二)模仿法庭教学法

模仿法庭教学法是各大院校法学专业普遍采用的一种理论教学办法。以模仿真实法庭开庭的方式,经过学生亲身的参与,锻炼学生将课堂所学学问运用于司法理论的根本技艺。模仿法庭有助于培育学生的发明性思想,加强学生的言语表达才能、组织谐和才能,独立处理问题才能等。

采用模仿法庭教学法普通有两种方式,一是作为诉讼法课程的一局部,在诉讼法学习过程中由任课教员组织和指导;二是每个学期由法学院(系)的学生会或某个学生社团在教员的指导下组织一到两次模仿法庭。无论哪一种方式,都存在比拟明显的缺陷。前者诉讼法学习过程中的模仿法庭,任课教员更注重程序问题,而不大可能对实体问题作比拟细致周全的解说和指导,教学目的单一,无法发挥模仿法庭的最大功效;后者由于教员参与的弱化,更多地会流于方式,扮演成份重于临场发挥。组织者更多的是想举行一场圆满的活动,而追求“圆满”恰是与理想相违犯的。在理想的法庭审讯中,无论是原、被告还是代理人,以至是法官都无法预知将会发作什么,以至法庭审讯会因不测而中缀。因而,变革模仿法庭教学办法势在必行。

(三)分组讨论(争辩)教学法

分组讨论教学法是指为处理某一问题,将学生分为若干组别,每一组经过讨论得出本组的论点和论据,从而与其他组别停止互相争辩的教学过程。分组讨论方式比拟灵敏,在课堂上可以充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处理单个的实体法问题效果较好,十分合适在实体法教学中停止推行。但分组讨论会占用较多的课堂时间,关于教员对课堂的控制请求较高,为防止个别学生发言过于冗杂冗长,教员对问题的选择、授课的过程,要做好各方面的设计和准备。另外,分组讨论适用的范围比拟狭窄,对学生理论才能的培育作用也相对较小。

(四)法院旁听教学法

法院旁听的方式可以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司法威严,培育法律人的情操。但由于法院旁听遭到的限制要素较多,不具有经常性。因而应着重留意法院、法官、案件的选择。法院的级别尽量上提,法官的素质要过硬,听审后对学生要有正向的引导作用。案件要复杂且存在较大的分歧,给学生考虑的空间。做好听前的指导和听后的评议。

(五)法律诊所教学法

法律诊所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法学院兴起的一种法学教育新办法。在美国福特基金会的赞助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等七所院校率先在全国开设法律诊所教育课程,开端把诊所式教学办法引入法律教学理论中。

所谓法律诊所就是效仿医学院应用诊所实习培育医生的方式,由教员在法学院开设法律诊所,学生在诊所学习,为当事人诊断“病情”。在法律诊所中,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案件,直面各种社会抵触和纠葛,并且亲身参与到纠葛的处理过程中,从而培育学生的社会理论才能。诊所法律教育有着案例教学和模仿法庭没有的理想性,有着分组讨论和法院旁听没有的亲历性。因而,在众多法学理论教学中,是效果最好的一种理论教学办法。但是,诊所法律教育同样存在着诸多需求处理的问题。

首先,法律诊所的性质需求明白。法律诊所代理案件不是在模仿而是真实的案件,无论它收费与否都是在提供法律效劳,这种法律效劳组织能否需求司法行政部门审批,目前还不明白。理论中,有的学校是挂靠在当地的法律援助中心,有的学校挂靠在律师事务所,但如此处理也会带来次生问题。其次,学生停止案件代理或文书写作过程中产生的侵权行为,义务如何承当?诊所固然有指导教员,但教员自身也不可能做到不出任何问题,那么出问题后,诊所自身没有主体资历当无异议,如此是由指导教员承当,还是由学生本人承当,抑或由挂靠的法律援助中心和律师事务所承当?再次,诊所的`案件来源如何保证?案件的几直接影响有几学生能够参与到理论中来,假如不能保证一切学生或者大多数学生都能承受诊所教育,那么,作为一种教育办法的创新就不具有普遍性和可推行性。最后,诊所教育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些关于一个学院或一个系来说都不是小事。首先从人力角度讲,在诊所中做指导教员的一定是经过司法考试获得法律职业资历且在从事兼职律师的教员,这样的教员只占全部法学教员的一局部,以至可能是一小局部。让如此少的教员来指导全部学生,效果必定不会理想。另一方面,办案需求经费,从理论来看,开设法律诊所的学校都是在做法律援助,这也是理想的选择,有才能花钱延聘代理人的不会延聘毫无经历的学生,如此办案经费从何而来?

(六)义务法律咨询

义务法律咨询是指学生在教员的率领下深化基层,到社区、乡村或者广场、集市,为百姓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效劳。其有着与法律诊所类似的真实性和亲历性。其复杂程序不如法律诊所,但对学生学问广度的请求较高,可以很好地培育学生的临场发挥才能、言语表达才能和逻辑思想才能。但义务法律咨询要想到达理想中的效果也并不容易完成。笔者曾带学生参与过屡次此类活动,但多数效果甚微,以至是在走过场,拉个条幅,照个像,就是一次“胜利”的法律咨询。不只学生学不到任何学问,反而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带来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法学理论教学办法能够说林林总总,笔者以为发明新的教学办法已无必要,只需能把现有的理论教学办法运用得当,就会起到良好的理论教学效果。

二法学理论教学办法的运用与谐和

教学办法自身无所谓优劣,如何运用和谐和各教学办法之间的关系才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笔者以为,法学理论教学办法的运用应着重处理以下几个问题:

(一)发挥案例教学法的最大功效

案例教学法是法学理论教学的王牌办法。法学教育分开案例教学必将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停止案例教学,能够从以下几个角度停止设计:第一,将单独的案例课程兼并到理论课程中,这种兼并不是简单的课时相加,而是在理论课程中参加一些单独设计的案例教学内容。这些教学内容要在教学大纲、教案和教学日历中表现出来,并在整个教学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这样既能够处理反复设课问题,也能够防止不同的人讲一门课的理论与理论局部的抵触问题。第二,案例的选择和编排要有代表性和科学性。教学后期所选案例要恰当涵盖前面所学学问,表现案例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并恰当选择一些有争议性的案例,启示学生的独立考虑和发表独立见解的才能。第三,案例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育学生法学思想习气,教授学生剖析案例的正确思绪和角度,注重考虑过程的锻炼而不只仅是通知学生案例的结论和缘由。第四,如前所述,在理论课堂案例教学过程中,无法处理的是综合性案例的锻炼问题,此问题能够经过模仿法庭的办法处理。

(二)模仿法庭教学法和法院旁听的谐和

应该突破现有的模仿法庭组织规则,不应交由学生会或学生社团来组织,也不能成为诉讼课堂教学的一局部。模仿法庭教学变革应从以下几点动手:第一,每学期组织一次全院(系)模仿法庭,由诉讼法教员牵头,实体法教员参与,各负其责,分别就本人主讲的局部停止相应的指导。法庭审讯人员和代理人由高年级同窗担任,当事人和旁听人员由低年级同窗组成。第二,审讯案例的选择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所涉法律关系要复杂,综合性要强。第三,在模仿法庭开端筹备时,组织一次法院旁听,且旁听案件性质应与模仿法庭分歧。在旁听前,担任组织的教员要对旁听同窗分配与模仿法庭担任职责相关的任务,强调在旁听过程中,每位同窗要着重留意的相关问题,做到对症下药。第四,整个模仿法庭过程中,教员都只担任组织、谐和和个别指导,要特别强调由学生自主完成相关工作的重要性。

(三)法律诊所的取与舍

如前所述,法律诊所是众多理论教学中效果最好的一种教学办法,但其组织的请求却又是最高的。因而并不合适一切的学校选用。依笔者之见,法律诊所的设立应坚持宁缺勿滥的准绳,只要具备条件的学校才可选用。能否设立法律诊所应着重思索以下几个要素:一是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法律诊所的案件皆来源于法律援助,法律援助的特地机构是司法行政部门下设的法律援助中心,其根据是《法律援助条例》。因而取得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是展开法律援助的前提条件,更是诊所案件来源的重要保证。二是法学师资队伍中从事兼职律师的人数与指导的学生人数到达一定比例,且保证有相应的时间指导学生办案。指导教员中有资深律师做总指导,有处理疑问案件的才能。三是有持续不时的资金来源,保证办案经费开支。依笔者之见,经费能够经过胜诉当事人捐赠、校友捐赠、社会资助、各种基金会的赞助和学校划拨的理论教学经费来筹集。四是有才能成立办案义务风险基金。固然办案义务普通不会发作,但一旦发作则直接关系法律诊所的存亡。假如学生在办案过程中有损害当事人权益的情形,可优先从基金中支付相关赔偿。

(四)义务法律咨询的筹备

义务法律咨询要防止走方式,重要的是咨询地点的选择。从理论教学效果角度来说,首选地点是广场、商业中心等地带。笔者曾屡次去过基层社区,以至是乡村集市,简直无一例外地走走过场就完毕了。剖析缘由主要是这些中央人员相对较少,法律认识恬淡,对法律简直没有需求。而广场和商业中心肠带则不同,人员密集,城市人口集中,咨询的热情比拟高。从普法效果角度来说,乡村恰是最需求停止法律启蒙的地域。因而要想到达普法和理论教学双歉收,就要在义务法律咨询前期,做好调研工作。事前与当地村委会联络,由村委会停止摸底调查,对需求相关协助的村民停止预先注销,当需求量积聚到一定水平时,再布置停止义务法律咨询。

三法学理论教学的制度设计

每一学期法学理论教学的内容都会发作很多变化,这一点不同于内容相对不变的理论教学,因而理论教学的设计和运用要破费教员较多的时间和精神。假如由教员自主决议理论教学的办法和内容,以至决议能否采用理论教学办法,在可做可不做或可多做也可少做的状况下,势必无法调动教员的积极性,不做或少做将成为必然,那么法学理论教学也必将成为一个口号。因而,笔者以为,应当对法学理论教学计划停止系统化地设计,而且应当上升到制度层面,由教学管理层组织相关人员停止研讨,充沛听取教员和学生的意见,将理论教学标准化和制度化。

这种制度化的设计,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内容:一是各学科的理论教学的主要办法;二是依据详细的教学办法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假如是课堂理论教学,则需求制定教学大纲、课时方案、经过讨论的教案以及考核方式等;假如是课堂外理论教学,则需求明白理论教学的周期、组织分工、经费运用制度以及教学工作量的计算等制度。

制度化的法学理论教学,将理论教学效果归入教员教学考核体系,使得理论教学成为教员必需完成的教学任务,同时增加教员教学工作量,取得相应的报答。如此才可进步教员的教学积极性,把理论教学的效果落到实处。

浅谈企业财务管理的地位及方法 篇3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 宏观环境 微观环境 财务管理内容 认识

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环节贯穿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处于企业管理的核心地位。做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尤其显得重要,不仅需要具备一支拥有良好素质的财务队伍,还要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体制和方法。但是做好这一切的前提是要对企业财务管理有充分地认识。

一、财务管理的基础

(一)财务管理要有内在的动力。

对于财务管理而言,过去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始终上不去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企业内部缺乏财务管理的动力,财务管理的好与坏和企业职工的利益并没有直接关系,这使得企业内在的动力和积极性极大地受到挫伤。财务管理的内在动力应该是由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组成,物质动力是财务管理的根本,而精神动力则是对财务管理的补充。

(二)财务管理要有相应的组织和机构。

实践证明,除了小型的企业之外,财务机构以会计机构旧有的合二为一的组织形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了。所以笔者认为我国企业二元化财会组织机构应该加强统一协调的能力,避免由于财权集中而形成的僵化管理。需要说明一点,单独设置财务机构时要注意合理把握企业猜拳集中和分散的尺度,这关系到企业是否能够灵活实施各项财务管理。

二、财务管理的地位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计划经济的时代已经成为离我们远去,取而代之的是市场经济的时代。与此同时现代的企业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企业如果想要在林林总总的竞争对手中获得成功,就必须具备优秀的管理制度,然而众多的管理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财务管理了。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已经成为了当前经济运作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财务管理曾经历了一次从计划时代转型到市场时代的转变过程。以前的计划体制下财务管理是在国家的干预下完成的,而现在却是由企业自主的管理,同时也是自负盈亏。国家只不过担负着一个辅助和调控的作用,企业自身要全面负责其自身的资产运作和资源配置,保证企业要能够不断的增值。而增值的前提是尽全力控制生产和流通成本,尽可能多增加利润的空间。控制成本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就是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

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主要表现为商品的制造和销售以及提供服务,但是这在本质上是其资金的运作和增值的过程。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复杂决定了企业管理一定要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例如技术管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等等反复的工作环节。这些环节各有各的特点和作用,相互联系紧密配合。而财务管理是对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起到了综合管理的作用,所以抓好了财务管理才是企业立足于不败之地的王道。

三、企业财务管理的方法

财务管理对于所有的公司和企业来说都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核心工作,如果能够做好这个环节,一定能够让企业的工作效益得到大大的改善和提高,同时还要结合现代的科技手段实现科学并高效的管理制度。

(一)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目前我国的财政制度条件下,财务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因为它涉及到的内容和环节很多,而且只有在每个环节上有效的进行管理才能够控制成本做好财务分配。财务管理的首要工作通常是制定一个合理的并且富有弹性的预算,然后再根据日后执行过程中的考核严格控制预算的目标。或者是把年度的预算细分成为每一个季度或是每一个月份的预算,由此通过合理地控制成本来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进行资产的管理

所有的企业,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有企业,都要有自己的资产,这时一个企业能否良好发展的基础。它的管理和分配是否合理关系到企业的命运,而科学有效地制定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财政预算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因为它要能够保证企业的财政支出有着最大的收益并且把企业的风险最小化,具体来讲就是确保企业有足够的增值空间。虽然不一定短期内见成效,但是一定要符合企业自身长远的规划和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够是企业走上一条良性经营的道路。

(三)建立起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的会计队伍

财务管理工作离不开优质的人才,他们不仅要具备现金灵活的管理理念,还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同时还要有一定的管理经验。财务管理不能拘泥于以往的旧模式和经验,开辟和创新新的思路和想法,在实践中尝试和总结,才能把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做到位。

(四)提高经济效益

成本控制是财务管理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于企业的很多方面都有影响。虽然繁杂而且琐碎,但是绝对不能忽视。大到企业大型设备的采购方面,小到办公用品的采买方面等等都需要进行有效地监督和核实,否则成本的控制就是空谈。

(五)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

当前社会经济运行是以资金的流动为基础的,如果资金的流动出现了问题,经济活动势必会受到影响,而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就是进行资金的管理。所以如何让资金的流动效率得到提高,发挥出其潜在的经济影响力是现代市场经济下对资金的客观要求。因此,财务管理工作一定要加强对于资金方面的管理,使其尽可能最大化地发挥应有的作用和影响力,以免出现资金停滞流动和资金的浪费等现象。

(六)参与企业的经营政策

财务工作反映了一个企业经营的状态,只有及时地做好财务报表的审核工作和分析工作才能够给决策者提供一个全面的财考信息,让决策者作出正确的决策和战略部署,可见财务管理对于企业工作部署上的重要性。

(七)完善财务管理部门和其他部门的职权关系

财务部门工作的顺利展开需要其他相关部门积极地配合才能实现,只有做到明确了各个部门的责任,并且部门之间的沟通顺利,积极配合生产销售和经营决策部门,同时也要做好监督和检查的工作,才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结论

企业财务管理贯穿了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覆盖企业经营全方位,管理地位极高,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善于分析和研究环境是企业做好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随着环境的作用,财务管理内容也会随着不断演变,所以认识和研究财务管理的环境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巍.中国并购报告2006[R].北京:中国邮电出版社,2012.

地位与方法 篇4

一、统计方法的在社会科学中运用的历史回顾

自威廉·配第的《政治算术》问世以来, 经历了300多年的发展, 统计学已近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统计学大范围的应用与长足的发展, 前后还不到一百年的时间, 到了20世纪后半叶, 统计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进程联系越来越紧密, 两者融合度也越来越高。日渐融入各学科中去的统计学不断与旧有的学科碰撞协调, 各学科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 由此也产生了很多诸如人口统计学、历史统计学等等新交叉学科, 通过将统计与人文社科相融合, 促使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向前发展。原有的学科的模式和思路一一被打破, 各学科在新的思维下, 分别以不同的目标向着目标功能方向改革发展。概括起来, 人文社科的快速发展脱离不了统计学的推动。反之, 人文社科的发展又促进统计学的升华。总之, 统计学对人文社科的促进是人文社科发展中的潮流, 同时也是深入发展的动力支柱。21世纪的作用下促进发展的趋势得到更加充分反映, 如今社会是信息经济的时代, 信息经济的独特优势是网络技术的全面发展, 以及其在不同方面的功能具体化。但是从其本质来分析, 信息经济不仅仅依靠先进的信息处理方法, 更重要的是能保证信息采集、处理的精确, 这一切必须借助统计学的不断创新发展。因此, 在信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 统计方法的支撑作用依旧是最为重要, 不容忽视的。

二、统计方法对于现代经济学发展中的影响

1. 统计方法促进现在经济学的科学发展

以现代经济学理论为视角来看的话, 实质上大部分的经济模型都可以归成数理统计模型的变种。而这种借助数理统计模型或者类似的数学统计图表进行经济学研究的方法, 是统计方法与经济研究进一步融合下对经济研究方法的深层次发展, 凭借着统计方法, 经济学推理、分析越来越严谨。经济学在统计学方法的指导下有了科学的概念定义和统一的研究平台, 其学科本身的理论体系也发展的更加科学与深化, 这从西方现代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的快速发展中可略见一斑。在经济学研究中运用统计方法, 建立在理论基础上的实证分析, 系统的从纷繁复杂的数据中量化的地检验假设理论, 可以有效减少经验分析表面性与偶然性的出现几率, 这中新的经济学研究思路, 可以从定量角度极大的推动继续研究对于经济现象及其本质的发掘。在这种背景下, 在现在经济学中统计学方法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发挥着日益巨大的作用, 特别是在当今信息时代, 在信息科学与技术发展背景下的现代数学的发展, 促进了当代科学技术数学化的趋势, “科学数学统计化”的要求日益强烈;而另一方面高科技的出现又会促进统计研究的方法与数据分析的手段的推广。经济学是一门科学, 其发展它离不开以数学工具为支撑的统计学方法的运用, 如何更好的在经济学研究中运用好数学统计的方法, 使经济学的发展日趋完善, 这是现在社会对于统计方法与经济学融合提出的最新挑战。

2. 统计方法导致经济学研究数学化倾向严重

经济学与统计学在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上都有很大的差异, 由于统计方法在经济学研究中的大范围的运用, 导致经济学的研究数学化倾向的浓厚。从300年前“威廉·配第”将算术方法运用到经济学问题的研究中, 到后来数学统计工具促进下的经济学二次繁荣, 统计方法在现代经济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 经济学研究对于统计工具也越发的依赖。但是在这种形势下, 数理统计化的倾向在经济学研究中日益浓厚严重, 甚至错误使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经济学问题的现象在经济学学术界的研究中已近到了严重泛滥化的程度。可以说, 这种滥用统计方法研究经济学问题的倾向, 已经使得经济学作为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和相关规律现象的学科, 逐步的开始远离了客观经济实际, 变成了一种数据堆砌下的空想。因此, 在在某种程度上, 研究统计学方法如何在经济学中运用, 其应当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在经济学研究方法中起到一个什么样的地位, 至关重要。

三、统计方法在经济学中的地位

1. 统计方法在经济学理论研究中的地位分析

由于经济学研究的客观需要, 以及统计学这种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论科学的学科特色, 经济学研究者必须学习统计学理论、统计分析等统计学课程, 而在一些经济学的分支学科中, 以计量经济学为例, 其就更加依赖统计了。经济学实证研究, 必须以开展经济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为基础。统计方法在经济学主要以两种作用奠定了其基础工具的地位:一是在工具性上的精确与严密性, 二是在其思想性方面的严谨性。由于经济活动的多样性, 导致其研究中存在许多变化的因素, 而数理统计其用处就在于为繁杂的因素和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提供了简洁而明了的解释, 为其提供了统计模型从而使经济研究变得条理性与逻辑性并重。

2. 统计方法在日常经济生活运用中的地位分析

统计方法被大量运用于金融业的日常统计应用, 统计方法被运用研究金融风险的防控, 以及金融风险监测系统的建立。这样有统计基础的风险预防与决策体系, 能对投资个人和机构实施风险控制起到强有力的指导作用。同时在企业经济管理中, 运用统计学的方法也是必不可上, 我国第九个五年计划期间, ISO9000认证, 逐渐发展形成了保障供方的能力水平在国际交易中获得口碑的标志。统计技术也渗透到ISO9000标准中的方方面面, 如紧密结合某企业的生产过程等等。此外, “十五”期间, 统计学在旅游经济等方面的研究应用也被凸显出来。该门类统计指标体系主要以旅客流量、宾馆入住率等具体的旅游指标的统计分析与预测研究, 通过这些来研究大众的生活质量和娱乐计划的规律, 有针对性的制定战略, 在此基础上开拓发展市场。

四、统计方法在现在经济学中的作用

1. 统计方法有助于疑难经济学问题处理的简单化

统计方法的最重要特点就在于它分析过程的严谨精密, 分析结果的清晰准确, 而经济学的相关问题, 正是需要这样的一种严密的推倒, 使之精确、客观、科学。时至今日, 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 衍生出了统计经济学、经济计量学以及产权经济学等数门专业化理论, 经济学中的数学统计方法已经无处不在。一些疑难经济问题的研究处理, 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变得简单。一般其处理流程为“经济—统计—经济”的模式, 即解决经济难题需要从现实问题入手, 通过建立数学统计模型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求得数学结果, 再结合经济理论与经济学原理对结果进行评估, 得出结论, 用于指导经济活动的进行。这将大幅压缩经济问题的解决周期, 简化其处理流程。

2. 统计学方法可以作用于经济理论的可行性分析

统计方法是经济学理论分析的最重要工具之一, 从最早的代数运用, 再到数理经济学中, 最后到统计经济学, 各种深奥的数理统计方法在经济学研究中运用的规模逐步扩大。从现代统计经济学中, 繁杂数据指标的得出, 再到现代统计理论与现代经济理论相结合, 产生的特有的专门运用数学统计方法来解释经济现象的理论。统计学因其严谨、客观的优势, 促进了经济理论的可行性提高。又因为数学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在此基础上采用统计数学模型的模式就可以提高经济理论的逻辑性、严密性。以及统计的客观与真实, 使经济学的结论具有明确性, 与普适性。近年来, 人们开始大量尝试将统计方法应用于经济关系与经济现象的数量关系分析上, 这既进行质的判定, 又进行量的确定。可以看出, 经济学已经不能脱离统计学方法而单独存在, 没有了统计方法的运用, 经济学问题的解决就没有了渠道与途径。

3. 统计学方法为现代企业经济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统计方法在经济学中的大量运用, 使人们对经济活动评估的要求由定性分析发展到定量分析。而在现代企业经行经营决策时, 很大程度上都会选择通过统计学的方法来精确的分析其做出决策可能的损益比较, 以及该决策对于企业发展的效能。统计方法在现代企业经济决策中的运用, 是为了提高经济决策的可靠性与科学性, 避免企业财力、物力的损失, 通过统计方法对决策执行后的结果进行预测, 使企业的发展的风险处于一个可以控制的情况。一个简单的统计学方法就可以将经济决策中的各项因子之间的关系简单的明了的表现出来, 各个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也能一目了然, 经济决策的制定的可靠性也因此得以保证。

4. 统计方法可以有助于经济理论适用性的提升

事物的发展一般都会符合量变质变规律的理论内涵, 在经济领域中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也是如此。对于经济事物的分析也分为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两种类型, 量变引起质变, 而质变又会影响量变, 因此, 经济事物中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在不同的情况下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学统计方法可以通过数量关系来表述各个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 得出分析报告, 结合经济理论来指导经济活动, 提高了经济理论的适用性。同样, 数学统计方法的逻辑严谨性与运算精密性能保证经济学结论的科学性与正确性, 经济变量的数量关系为经济决策的制定可以参考的依据。

5. 统计方法的精确性有利于交流、积累和传播的发展

如果统计数据的精确度比较高, 那么就可以减少经济学内部分工所需要的花费, 有利于经济学交流和发展, 最终促进经济学研究的水平整体提高。借助于数学运算的手段构建相关模型, 用时不断联系着各学科, 从而使得统计学方法具有严密的结构化和逻辑性。因此这种通过数理统计方法的精确分析与推倒下所形成的数学组织思想, 经过不同人无限次重复的阐述, 发展, 其本身的理论内核也不会变形走样, 可以最大限度的促进经济学及其方法论的传播与交流。

摘要: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 经济学被加以运用的领域也日益变的更加广博, 相关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创新。特别是数学统计方法, 更是在经济学研究的发展中起到了基础性地位的作用。统计方法现代经济学的运用越来越被重视, 离开了对于统计数量的分析, 经济哲学将会替代经济学现有可能的地位。在这种背景下, 我们必须深入的研究统计方法在现代经济学中所起到的作用, 以及其享有的地位, 运用抽象的科学方法来解决经济学的问题问题, 使得经济理论被更加科学地解释, 同时在经济预测与企业发展指导上也起到一定的效能。

关键词:经济学,统计方法,地位与作用

参考文献

[1]林庄.浅谈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J].引进与咨询, 2006 (9) .

[2]刘汉良主编.《统计学教程》 (修订本) [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7.

地位与方法 篇5

张京华

摘要:《春秋》为孔子晚年依据鲁史所选择整理的教科书,左丘明以鲁太史和鲁君子的身份为《春秋》补充了大量史料,编成《左传》,《左传》因此而与《公羊》、《谷梁》二传明显不同。后世儒家学者以经学今古文匡范《春秋》及《左传》,其实孔子在《春秋》中寄寓的“微言大义”渊源有自,承袭着古代“记事”、“实录”以外的另一史学传统,同时古代“记言”、“微言”的史学传统也因孔子整理《春秋》而发扬光大。

今学者论及孔子,多由哲学一面立论,较少有人论及孔子的史学观念。又学者所据以讨论的文献,主要限于《论语》一书。钱玄同先生曾说:“我们要考孔子底学说和事迹,我以为只有《论语》比较的最可信据。”[1](P70)此语虽然是在古史辨派兴起之际说出的,但是影响一直存在。周予同先生曾说:“孔子的真相,到现在还在学者间研究而没有完全解决”,进而提出“描画出一个真的孔子的轮廓”的问题[2](P338-339)。金景芳先生也提出:“孔子给我们留下了哪些遗产呢?„„有人说,真正可以称为孔子的遗产的,只有《论语》一书。„„这样做的目的是想把孔夫子变成‘空夫子’。”[3]《汉书·艺文志》称《论语》是“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所以最能代表孔子自己的思想。除此之外,当属《六经》(实际为《五经》)。其实在《六经》之外,如孙星衍所辑《孔子集语》,引用《六经》以外现存书目在220种以上,直接或间接涉及孔子的学说与形象,未必不含有珍贵的历史资料。

作为一个学者、思想家,他的思想自然会因其一生所处的阶段不同而有所变化。孔子一生经历有宦游与讲学二大主题,二者有时交叉错落,有时也有明显的划分,如司马迁所说,曾有一个时期,“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随着宦游与讲学阶段的不同,孔子的思想旨趣也有不同。特别是在春秋战国之际,孔子是以“多闻”、“多能”和“博学”而著称于世的。《庄子·秋水》:“河伯曰:‘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所谓“少仲尼之闻”,意谓当时学者以孔子为闻见最广。故儒家《六经》知识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建立,并非由孔子独创,而是孔子对于以往知识综合选择的一个结果。《六经》是经过选择以后的“百科全书”。孔子说:“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4](《史记·太史公自序》)这种寄托于前代典章的做法,使得孔子的思想伴随着以往的历史而长存,但是客观上也更加分化了孔子的形象。“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4](《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当时已能明此。

《春秋》旧以为孔子所删定。孔子与《春秋》及鲁史的关系,最初的一个说法是“修”《春秋》,《左传》成公十四年:“故君子曰:‘《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由现代著作观念来说,“修史”一语是最为切实的,因为古代史学为专门之业,世官史职,编年载籍陈陈相因,诸子之学可以是“空言”,史学则本非一人可以杜撰。但是到孟子时,则不言“修”而言“作”。《孟子·滕文公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至司马迁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4](《史记·孔子世家》),班固说“孔子因鲁史记而作《春秋》”[5](《汉书·司马迁传赞》),都使用了“作”字。司马迁的本意,是指孔子曾做修《春秋》之事,但是后人理解转生误会,如张载说:“《春秋》之书,在古无有,乃仲尼自作,惟孟子为能知之。”所以学者不得不再加分辨。杜预认为《春秋》是据鲁史而成,鲁史是据诸侯之赴告而成,说:“周德既衰,官失其守,„„仲尼因鲁史册书成文,考其真伪,而志在典礼。„„其教之所存,文之所害,则刊而正之,以示劝戒。其余则皆即用旧史。”[6](《春秋左传集解·序》)朱熹说:“圣人作《春秋》,不过直书其事,善恶自见。”[7](《朱子语类》)顾炎武说:“《春秋》因鲁史而修者也,《左氏传》采列国之史而作者也。”[8](《日知录·卷四·春秋阙疑之书条》)现代学者杨伯峻先生提出:“《春秋》本是鲁史本文,孔丘不曾修改。„„孔丘实未尝修《春秋》,更不曾作《春秋》。”[9](《前言》P13-15)都认为《春秋》与鲁史有关,甚至是直接抄录了鲁史。但是杨伯峻先生也承认孔子与《春秋》有关,说:“那么《春秋》和孔丘究竟有什么关系呢?我认为孔丘曾经用《春秋》作过教本,传授弟子。”[3]金景芳先生也说:“六经亦称六艺,实际上它是当时孔子为了教学所编的教科书。”[3]本文同意选编教科书的说法。

据《史记·孔子世家》所载,“鲁哀公十四年,西狩获麟。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后二年,孔子卒。同时,《孔子世家》中还说孔子作《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而《韩非子》也有“子夏之说《春秋》也:‘善持势者,蚤绝其奸萌。’”、“子夏曰:‘《春秋》之记臣杀君、子杀父者,以十数矣’”[10](《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的记载,子夏为孔子晚年弟子,小孔子四十四岁。则知孔子确实是在晚年“退而不仕”的情况下,整理了《春秋》。刘知幾说:“《春秋》家者,其先出于三代。”[11](《史通·六家》)这种文体,特别是二百余年中史官所作的持续的记载,不是孔子所能够“独创”的,这与以思想见长的诸子不同,刘勰说:“诸子者,入道见志之书。”[12](《文心雕龙·诸子》)诸子可以议论见志、空言游说,而史家不能。所以旧史所说的孔子“著作”《春秋》,不可能是现代意义上“拥有著作权”的“著作”。杨伯峻先生曾举出例证,在今文家认为寓含一字之褒贬的地方,其实《春秋》与《汲冢竹书纪年》完全是一样的[9](《前言》P12-

13)。但是孔子仍然有可能“删削”过鲁史,因为为《春秋》作传的《左传》所增加的大量史料,同样应该源自鲁史,而孔子将其省略掉了。匡亚明先生说:“孔子是把《春秋》作为现代史教材进行教学的,这只是一部分教学大纲;作为教学大纲,也只能是提纲挈领,不能过分铺张繁复。”[13](第九章,P363)本文同意这一说法。

《左传》旧以为《春秋》三传之一。班固说:“左丘明论辑其本事以为之传。”[5](《汉书·司马迁传赞》)刘知幾说:“《左传》家者,其先出于左丘明。孔子既著《春秋》,而丘明受经作传。盖传者,转也,转受经旨,以授后人;或曰传者,传也,所以传示来世。”[11](《史通·六家》)关于左丘明的身份,《论语·公冶长》:“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司马迁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4](《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及《汉书·艺文志》《春秋》家班固自注,都说:“左丘明,鲁太史。”《史记·裴骃集解序》司马贞《索隐》说:“仲尼作《春秋经》,鲁史左丘明作传,合三十篇,故曰《左氏传》。”刘知幾说:“丘明既躬为太史,博总群书,至如《檮杌》《纪年》之流,《郑书》《晋志》之类,凡此诸籍,莫不毕睹,其《传》广包他国,每事皆详。”[11(《史通·申左》)以上数家都认为左丘明的身份是太史。由《论语》孔子尊重其德行来看,他的年寿应该大过孔子。他不是孔子的弟子,所以司马迁要称之为鲁君子。然而由于孔子弟子众多,影响巨大,又是删削鲁史,所以即使不为弟子,左丘明还是有可能为孔子所删削的《春秋》作传。近代以来学者多怀疑左丘明其人,如杨伯峻先生说:“无论左丘明的姓氏如何,无论左丘明是孔子以前或同时人,但《左传》作者不可能是《论语》中的左丘明”[9](《前言》P32)。本文认为,近代以来的怀疑并不足以否定旧说,左丘明以鲁太史、鲁君子的身份,“以同圣之才,同在一国”[11](《史通·申左》),从而为《春秋》补充大量史料,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关于《左传》的真伪,《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论证说:“经止获麟,而弟子续至孔子卒;传载智伯之亡,殆亦后人所续。《史记·司马相如传》中有扬雄之语,不能执是一事指司马迁为后汉人也,则载及智伯之说,不足疑也。今仍定为左丘明作,以祛众惑。至其作传之由,则刘知幾‘躬为国史’之言,最为确论。疏称‘大事书于策者,经之所书;小事书于简者,传之所载。„„经传同因国史而修,斯为显证。”[14](《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春秋左传正义》)解释了《春秋》、《左传》二书有经后人所续的可能性,但是维持《左传》为左丘明所作的传统说法,而且论证了《左传》的性质与史料来源。既然《春秋》与《左传》的关系犹如后世史家的“纲目”与“长编”,则二书体例与内容原为历代史官所守所撰,其中言辞间有不甚一致之处的疑问,便也不难理解了。

《春秋》三传比较,刘知幾曾说:“古之人言《春秋》三传者多矣。战国之世,其事罕闻。当前汉,专用《公羊》,宣皇已降,《谷梁》又立于学。至成帝世,刘歆始重《左氏》,而竟不列学官。„„必扬榷而论之,言传者固当以《左氏》为首。„„盖《左氏》之义有三长,而二传之义有五短。„„然自丘明之后,迄及魏灭,年将千祀,其书寝废。之晋太康年中,汲冢获书,全同《左氏》。„„由是世称实录,不复言非,其书渐行,物无异议。”[11](《史通·申左》)所说概述出《左传》与《公》《谷》二传的沉浮互动,同时也揭示出二者在经、史两途上的不同归属。蒋伯潜先生曾概述说:“《左传》不当附《春秋经》,前人已多言之。卢植、王接曰:‘左氏自是一家言,不主为经而发。’高祜、贺循亦皆谓《左传》为史。《大中遗事》及《北梦琐言》并载唐陈商亦称:‘左丘明为鲁史,记述时政,以日繁月,本非扶助圣经,是太史之流。„„当与司马迁、班固等列。’„„朱子亦言:‘《左传》是史学,《公》、《谷》是经学。’叶梦得曰:‘《左传》传事不传义,是以详于事,而事未必实;《公》、《谷》传义不传事,是以详于经,而义未必当。’吴澄也说:‘载事则《左传》详于《公》、《谷》,释经则《公》、《谷》精于《左氏》。’刘逢禄曰:‘《左传》以良史之材,博闻多识,本未尝求附于《春秋》之义。’”[15](第十章《〈春秋〉经、传述要P115)杨伯峻先生也说:“《左传》的解《经》,不像《公羊》和《谷梁》。„„何休《公羊解诂》和唐人徐彦的《疏》„„有所谓五始、三科、九旨、七等、六辅、二类、七缺之义,现在看来,不是穿凿附会,便是迂腐迷信。”“总而言之,《公羊传》、《谷梁传》,不是空话,便是怪话,极少具体的有价值的历史资料。”“然而《左传》以具体史实来说明或者补充以至订正经文。行文简劲流畅,自东汉以后更为盛行,自魏晋以后便压倒《公羊》、《谷梁》二传。”[9](《前言》P24、26、28)所说极有启发。因为三传虽然并称,其实却是二个系统。《公羊》、《谷梁》以弟子的身份传承师学,所以重在“微言大义”的一面,《左传》以史官、君子的身份补充史料,所以重在“良史”、“实录”的一面,二者原则完全不同。

西汉以后儒家有今古文家派之争,古文家长于名物训诂,主于“实事求是”,《左传》为古文,所以杜预说:“周德既衰,官失其守,„„仲尼因鲁史册书成文,考其真伪,而志在典礼。„„其教之所存,文之所害,则刊而正之,以示劝戒。其余则皆即用旧史。”[6](《春秋左传集解·序》)认为《春秋》是据鲁史而成,鲁史是据诸侯之赴告而成。今文家主于“微言大义”,《公羊》、《谷梁》为今文,所以何休等人重在阐释“三科九旨”。清代今文家皮锡瑞说:“《春秋》,鲁史旧名,止有其事其文而无其义„„自孔子加笔削褒贬,为后王立法,而后《春秋》不仅为记事之书。”[16](《经学历史·一·经学开辟时代》,P19-20)“按《史记》以《春秋》别出于后,而解说独详,盖推重孔子作《春秋》之功比删订诸经为尤大,与孟子称孔子

作《春秋》比禹抑洪水、周公兼夷狄相似。其说《春秋》大义,亦与《孟子》、《公羊》相合。则知公羊家三科九旨之说未可非矣。”[16](《经学历史·一·经学开辟时代》,P45)甚至还认为:“孔子以前,未有经名,而已有经说,具见于《左氏内外传》。”[16](《经学历史·一·经学开辟时代》,P30)也就是说,由孔子所揭示的“大义”,早在孔子以前《六经》尚没有称为“经”之时,就已经包含在内了。

皮锡瑞此语虽不免具有其今文经学的立场,但并非毫无道理。实际上自秦汉以后,凡史学一系均认同《左传》,而不认同《公羊》、《谷梁》。班固称“自古书契之作而有史官,„„孔子因鲁史记而作《春秋》,而左丘明论辑其本事以为之传”[5](《汉书·司马迁传赞》),即认为孔子与左丘明皆具史官资格,而《公羊》《谷梁》不与。刘知幾称诸史之作有“六家”“二体”,二曰《春秋》,三曰《左传》,而《公羊》《谷梁》不与。另一方面,战国两汉之际,凡经学一系均认同《公羊》《谷梁》,而不认同《左传》。由孔子自语、子夏说《春秋》、孟子所言及司马迁、班固所论,“微言大义”的阐释,应该更符合孔子的原意。金景芳先生说:“孔子的这一著作,政治性很强。„„用今日常用的话来说,就是真正做到为当时的政治服务。”

[3](P25)本文同意这一说法。

总之,《春秋》一书而兼具二种性质。朱熹说:“《春秋》之书,且据《左氏》,当时天下大乱,圣人且据实而书之,其是非得失,付诸后世公论,盖有言外之意。若必于一字一辞之间,求褒贬所在,窃恐不然。”蒋伯潜先生说:“孔子据《鲁春秋》以作《春秋》,其事则无非齐桓晋文之事,其文则多同鲁史之文,故与晋《乘》、楚《檮杌》大致相同。唯其义,则孔子之义,不但为《乘》与《檮杌》所无,亦为《鲁春秋》所无。《春秋》之所以为‘经’者,即在于此。”又评刘知幾说:“刘氏是史学家,不是经学家。他以史学批评《左氏》,是对的;以史学批评《春秋经》,却是错了。”[15](P116、106-107)

但是,孔子所谓“微言大义”其实也是渊源有自的,它本不是经学所独有,而同样是古代史学的一个传统。如果说“良史”、“实录”代表了古代史学的基本原则,“微言大义”则是代表了古代史学的最高境界。中国史学自上古以来本就是以“实录”与“史鉴”二种传统并行的;或者说,“良史”、“实录”是体,“微言大义”是用。刘知幾在其批评经学的著名的《疑古》篇中,曾经说:“盖古之史氏,区分有二焉,一曰记言,二曰记事。而古人所学,以言为首。至若虞夏之典,商周之诰,仲虺、周任之言,史佚、臧文之说,凡有游谈、专对、献策、上书者,莫不引为端绪,归其准的。其于事也则不然。„„《书》之所载,以言为主,至于废兴行事,万不记一。语其缺略,可胜道哉!故令后人有言,唐虞以下帝王之事,未易明也。”又说:“及《左氏》之为传也,虽义释本经,而语杂他事。遂使两汉儒者,疾之若仇。故二传大行,擅名后世。又孔门之著述也,《论语》专述言辞,《家语》兼陈事业,而自古学徒相授,唯称《论语》而已。由斯而谈,并古人轻事重言之明效也。„„又按鲁史之有《春秋》也,外为贤者,内为本国,事靡洪纤,动皆隐讳。斯乃周公之格言,然何必《春秋》,在于《六经》,亦皆如此。”[11](《史通·疑古》)随之列举《尚书》之中隐讳不明的史事十条。在另一批评孔子的著名的《惑经》篇中,又说:“按赵穿杀君,而称宣子之弑;江乙亡布,而称令尹所盗。此则春秋之世有识之士莫不微婉其辞,隐晦其说,斯盖当时之恒事,习俗所常行,而班固云‘仲尼没而微言绝’,观微言之作,岂独宣父者邪?”[11](《史通·惑经》)随之列举《春秋》之中“未谕”者十二条,“虚美”者五条。其说虽意在批评经学的隐讳、虚美,但亦可以证明在孔子之前,虞夏、周公之时,久已存在“微言”的传统。

“微言”的传统依照皮锡瑞所说,是将其纳入经学之内,区分《春秋》有“事”、“文”、“义”

三层含义;依照刘知幾所说,则是将其纳入史学之内,区分史学有“记言”与“记事”二种体裁。依照杜预所说,孔子是“上以遵周公之遗制,下以明将来之法。„„周公之志,仲尼从而明之。”[6](杜预《春秋左传集解·序》)即孔子是继承周公一系而来。而依照司马谈、迁父子所说,“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矣„„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4](《史记·太史公自序》),以及班固所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周室既微,载籍残缺,仲尼思存前圣之业”[5](《汉书·艺文志》),则孔子整理《春秋》,是自居于史官地位的。细绎杜预之说,其所谓周公,亦是指周公所建立的史官制度,而其整套典礼、王道,亦得由此史官制度而体现。因此,就史官制度与职守而言,也可以说,中国古代史学中崇尚微言大义、重在阐释史鉴的传统,是以孔子为代表并发扬光大的。

参考文献:

地位与方法 篇6

关键词:高等数学 专科教育 重要性 创新 够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a)-0009-01

首先借用数学家华罗庚教授的话:“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作为开篇,以示读者数学之重要地位。笔者任教于一所高等专科院校,有感于学生学习状况不理想及教学改革的要求对教师提出的严峻考验,谈谈对高等数学在专科教育中的地位及教学方法的几点浅显理解。

1 专科教育中高等数学地位的重要性及其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从天气预报到神舟飞船翱翔于太空,从家用电器到飞驰于神州大地的高铁,这些高新技术的实现无一不是通过数学模型和数学方法借助计算机辅助来实现的,科技的发展对数学的依赖越来越强烈,因此,无论要培养适合于何种领域的人才都与数学要有紧密的联系。做为专科院校,教学活动中的主要内容应该遵循“按需施教、够用为度”,并对学生加强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这是其区别与本科教育的特色,因此,在“够用”的基础上很多院校将数学课视为工具课,对其进行大量的删减,而将大量的课时用于教授学生获得相关的职业技能。这种理念可以说没有错误,但有些偏执,很少去考虑学生的发展后劲。高等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非常强的学科,大量的删减课时会破坏其完整性、系统性,又通常会使学生陷入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这必然会导致学生日后在接触较为先进的技术或工具时难以接受。并且由于基础知识没有学扎实导致部分希望进入本科院校学习的学生难以继续深造,因为目前无论升本还是自考,高等数学都是一门必考的科目。即使是已经毕业参加了工作的学生,今后如果面临要进一步提高学历的问题时,数学也是其不可绕过的一大难关,因此,数学教学是高等专科教育必不可少且十分重要的一环,是帮助实现高等专科教育培养目标多元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

虽然数学如此重要,但其一直以来都因为理论难,逻辑性和抽象性强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尤其是专科学生由于基础弱底子薄而让他们头疼脑热,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个理论反复讲授而学生仍无法理解的情况,学生的厌学情绪大有高涨之势,事实证明传统的数学教学体系与方法已不适应当前的专科数学教学,所以关于适合于专科教学的数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2 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的革新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摒弃传统的注入式教学,考虑到专科学生基础差学习兴趣不浓的特点,要加强课堂互动,采用启发式教学,针对所要讲授内容启发、诱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对新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掌握知识重点并通过举例、练习加深对知识的掌握,最终突破知识难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讲授新内容之前教师要以提纲的方式列出学习可能要遇到的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去做课前预习。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随堂练习多练、勤练、精讲,务必要对重点难点做到重点讲解。课堂上要让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对不懂的问题敢于发问,做为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只有这样才能抵消厌学情绪,为学好数学做足充分的主观准备。

3 高等数学教学内容上的创新

“够用”是专科教育的重要特点,因此,要在准确把握其含义的基础上,考虑学生的后续发展空间及相关专业的不同需求对对高等数学的内容进行适当的精简、重组,以适应专科学生的需要。可以将高等数学中的函数、极限与练习、一元函数微积分、常微分方程做为所有学生必修的内容,保证学生基本掌握高等数学的知识理论框架,而将级数、多元函数微积分、偏微分方程、线性代数、概率论等内容做为选修内容供不同专业的学生选修,例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软件设计的时候势必要用到矩阵的知识,那么计算专业就可能选修线性代数这部分内容。这样的教学内容设置即可满足学校适当精简基础课程学时的要求,又可使学生掌握其必需的知识内容。同时,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应用多种教学资源,如多媒体演示可以是学生从枯燥的板书推理中解脱:mathematica、matlab等数学软件的适当应用可以给学生一种全新的教学感觉,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 结语

本文开篇强调了高等数学在专科教育中的重要性及改革创新的必要性,给出笔者关于专科数学教育的浅显理解。总之,在教学活动中,务必要使学生摆脱枯燥感、远离厌学情绪,只有学生具备主观学习欲望,才能实现我们期待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许玲.高等数学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的探讨[J].教学园地,2009(10).

[2]梁瑞喜.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探讨[J].数学理论与应用,2011(2).

地位与方法 篇7

一、诚信教育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原因分析

诚信教育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是诚信教育“以生为本”的要求, 同时也是与时俱进的体现, 具体原因如下:

(一) 符合当代高职大学生的特点

现在的高职大学生是“80后”和“90后”的一代, 成长在“以人为本”、注重个性的时代, 其成长背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改革开放所形成的创新、自主主流意识对他们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们成长在开放的信息时代, 熟知互联网, 喜欢上网聊天, 在论坛上发表自我观点, 崇尚个性, 形成了强烈的主体意识。“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顾海良也持类似评价, 他认为:‘80后’的大学生最大特点是自我选择性极强, 很少对某种价值观盲目认同, 趋同意识很淡, 喜欢自主展示思想, 通过争论和碰撞形成观点, 摸索新的思路。”[1]因此, 高职院校要想提高诚信教育的教育效果, 就必须做到“以生为本”, 依据当代高职大学生的特点, 因势利导, 彰显其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 符合现代的教育理论

诚信教育强调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性, 不仅符合高职大学生的特点, 而且符合现代的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发现教学理论是现代许多教育学家推崇的教育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构建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发现教学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教育者不是把现成的结论提供给受教育者, 而是从受教育者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 在教育者的引导下, 让受教育者自己去发现问题、回答和解决问题, 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 而不是消极的接受者。显而易见, 以上理论都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是对传统“一言堂”教育的否定, 对于诚信教育有一定的积极借鉴意义。

(三) 符合诚信教育目的

诚信教育的目的是帮助高职大学生树立良好的诚信道德观, 做一个讲诚信的人。它要求高职大学生不仅要学习相应的诚信道德知识, 而且要形成高尚的诚信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因此, 诚信教育同一般课程的教育目标不同, 一般课程的教育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 而诚信教育不仅让学生学习知识, 而且让学生学会“做人”。因此, 任何课程的教育都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 但由于诚信教育目的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因此更需要尊重高职大学生的主体性。

二、创新诚信教育方法

诚信教育中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需要对传统诚信教育中以教师为中心的诚信教育方法进行改革。因此, 尊重学生在诚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需要做到革新诚信教育方法, 而创新诚信教育方法主要包括导学式、主题活动式和发现式。

(一) 导学式教育方法

所谓导学式教育方法, 就是指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采用引导和激励等方式, 吸引学生主动投入到教育过程中, 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主动的知识发现者、探索者和建构者。导学式教育方法不是某一个教育方法而是某一类教学方法。下面是几种主要的导学式教育方法。

1. 重要问题发言法

“学生产生疑问和探究的意向, 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前提。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善于捕捉学生思维中的闪光因素”。[2]重要问题发言法就是在诚信教育中找出重要问题, 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发言, 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这样可以让学生认真思考, 激发学生的思维, 发挥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又可以使学生明辨是非, 认清道理。例如, 诚信教育中重要问题有:“如何看待诚信对大学生的价值?”“如何做到诚信做人”“如何看待目前社会上诚信缺失问题?”等等。

2. 讨论法

讨论法是针对诚信教育中涉及的有关社会热点、难点问题, 通过学生自主参与探究式教育活动, 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从而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法把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提高了学生的主体性, 促进了学生由掌握理论知识向实践的转换。讨论法应该围绕一个主题展开, 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 将学生分为几组, 让他们搜集相关资料。第二, 组织讨论, 每一小组推选一名代表集中发言, 其余同学可以围绕主题进行提问、研讨, 教师同时要进行点评。第三, 教师进行总结, 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总结, 让学生对主题有一个明确认识。

3. 调查研究法

调查研究法是诚信教育由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的一种方法, 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校与社会的结合。调查研究法能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进行社会调查和实践, 如组织学生到诚信企业参观, 到监狱了解贪污腐败分子改过情况, 也可以让学生利用假期自主地进行社会实践和调查, 同时要求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和心得, 教师要对学生所写的报告和心得进行批阅和评价,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诚信观念。

(二) 主题活动式教育方法

主题活动式教育方法就是让高职大学生参与以讲诚信为主题的活动, 在实践中树立诚信意识, 培养诚信习惯。主题活动式教育可以从高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实际行为出发, 让高职大学生在活动中减少或杜绝诚信缺失的行为, 从而达到知行的统一。例如, 参加诚信考试活动、不恶意欠费活动、论文或毕业设计不剽窃活动等, 这样既可以利用高职大学生喜欢参与实践活动的特点, 充分体现学生教育的主体地位, 又可以有的放矢地改正学生不讲诚信的习惯, 领悟诚信内涵, 践行诚信道德。

主题活动式教育方法可以纠正目前高职院校诚信教育重视理论, 忽视实践的弊端。它同导学式教育方法既有相同之处, 又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 它们都是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之下, 在教育中尊重学生教育主体地位。不同之处, 导学式教育方法中虽然也倡导学生参与活动, 但活动内容不像主题活动式教育方法那样是具体的以讲诚信为主题的活动。导学式教育方法是让学生通过理解诚信道德观念养成诚信道德行为, 从而达到知行的统一, 而主题活动式教育方法是让学生在具体的讲诚信行为中重领悟诚信道德观念, 从而达到知行的统一。

(三) 发现式教育方法

发现式教育方法就是根据诚信制度对高职大学生的诚信状况进行奖惩, 让高职大学生在奖惩中领悟诚信的内涵, 在制度的引导下培育诚信道德。发现式教育方法的关键是要建立完整的诚信制度, 西方高校就有建立相应的诚信制度的例子, 例如, “美国在研究生学术失范问题上采取了‘研究生荣誉制度’, 对于研究生在学术研究中的欺骗剽窃、弄虚作假等违规行为依据情节轻重分别予以研究生荣誉制度考察 (相当于警告) 、暂时休学、休学、永久开除等处分。执行的程序非常严格、公正, 包括通知、调查、召开听证会、复审委员会复查等, 这一规定使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基本得到有效控制”。[3]发现式教育方法是通过学生自我教育而树立良好的诚信道德观念, 当在受到奖励时, 学生会更加坚定诚信做人的道德理念;当受到惩罚时, 学生往往会反省自己的行为, 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有利于学生塑造良好的诚信道德意识。

发现式教育方法是诚信教育与时俱进的体现, 目前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在遵守法制和道德准则下追求利益的经济, 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们的思想意识向现实的利益端点转移”。[4]目前高职大学生诚信缺失, 主要原因之一是不讲诚信受到的处罚比获益要小得多, 甚至往往能免于处罚, 高职大学生会根据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做出追求自己最大利益的选择。对于这种情况, 我们必须借鉴西方国家, 重视诚信制度建设, 让那些讲诚信的学生得到相应的利益, 而让不守诚信的学生受到应得的惩罚, 这样才能让诚信观念得到学生真正的认同, 让学生接受, 而只有让学生从内心信服的理念, 才能成为行动的指南。

总之, 要提高高职院校诚信教育的实效性, 就必须根据时代的特征和学生的特点, 实事求是地创新诚信教育方法, 让高职大学生具备应有的诚信道德, 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高庆.“学生深度参与”教学模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改的新途径[J].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通讯, 2008, (22) :66.

[2]殷静.我的思品课教学策省略[N].中国教育报, 2006.8.18:5.

[3]张明菊, 吴世彬.规训与惩罚——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制度化分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7, (8) :140.

地位与方法 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学,主体地位,教学方法

确立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新课改对思想政治教师的要求,是教育改革特别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在以往及现阶段的教学实际中,尚存在以下不相适应之现象。

(一)只见“教材”不见“学材”,课堂“教”的能量消耗远大于“学”。

人们习惯于把课本称为“教材”,没有人把它称为“学材”,这说明课本只是教师的“教材”,却成不了学生的“学材”,离开了听教师讲,学生很少自学、探究,只有当教师讲的时候,学生才在教师的引导下翻翻书,课本只是学生的“看材”。因此在课堂教学上,往往看到台上教师或声音嘶哑,或口干舌燥,或汗流浃背,台下很多学生却仿佛在听老和尚念经,昏昏欲睡,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或自顾自看书,根本不听老师的。这就要求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课堂上,真正流汗的、能量消耗大的应该是谁,是学生还是教师?

(二)相对封闭式的教学。

1. 教学形式“唯一”。

每节课都是差不多千篇一律的教学,丝毫无新鲜感可言。

2. 教学内容“唯书”。

书上怎么写怎么做,教参上怎么列怎么搬,小心翼翼,在结合社会实际、学生实际生活方面做得很不够。

3. 教学计划“唯序”。

在教学计划上,按部就班,课本以什么顺序编排就以什么顺序教,你说一框上一节我就一框上一节,缺少灵活变通。

(三)师生双方关系不平等。

很多教师至今还这样认为,教学中存在一群被叫做“学生”的年少者和一些被称为“老师”的年长者,他们的关系就是受教者和施教者的关系,此外别无其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教师并不是把学生看做活生生的“人”,对他缺乏应有的尊重,总是带着社会赋予自己的与职业俱来的“特权”凌驾于学生之上,不鼓励学生创新和发表不同意见,剥夺学生的主动权。

以上情况都说明,思想政治有新教材但还欠缺新思想、新行为,还没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原因何在?笔者认为,除个别教师还没有实现观念上的转变外,更多的教师是苦于找不到系统的、行之有效的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方法。这样造成的后果是学生的思考力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学生的聪明才智受到抑制。

笔者从教育家们的以上谈话中得到启迪,针对目前困扰教学的这一大难题,在教学中进行了实践性的探索,并认为以下几种方法效果较好。

(一)加强学法指导,促使“教材”向“学材”转换。

1. 指导学生掌握阅读自学的方法。

阅读自学是获得知识的主要手段, 要求学生做到:

“看”———学生能自觉地自学教材内容。

“思”———学生要把看到的信息经过大脑加工,自己获得知识。

“述”———学生能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或疑难的问题说出来。

然后学生之间进行总结、讨论、辩论等,谋求同教学目标的逐步接轨。

2. 指导学生在联系实际中认识问题的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和灵魂,要教会学生使用好猎枪,用科学理论之“矢”去射实际生活之“的”。当前采用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教材是对以往老教材的巨大改进,贴近实际,贴近社会生活,教师更要善于做好引导工作。

3. 指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

例如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相同之处是二者都是私有制经济,不同之处是私营经济存在雇佣劳动关系。

4. 指导学生学会用图表整理知识的方法。

(二)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课堂教学做到“六让”。

1. 让学生明确目标。

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提出目标应根据不同教材, 不同学生应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方法。

2. 让学生去发现新知。

迁移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对后继学习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以上所提及的一些自学方法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

3. 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如善用角色换位,对于一些适宜学生讲解的内容,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上课时充当小老师,把它讲解出来;或对难点、疑点问题的讨论、辩论;或学生的课堂演讲等参与形式都是必不可少的。

4. 让学生去归纳学法。

这和我们刚才所讲的“加强学法指导”并不矛盾。“授之以渔”是重要的,但学生要结合自己不同知识的实际,真正理解以致运用适合自己的学法,并学会自己归纳学法。

5. 让学生总结课堂内容。

如问:“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通过回顾总结概要作出答复,既能及时反馈信息,又能活跃课堂气氛。

6. 让学生评判教学效果。

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老师的教是否适应学生的学?学生心中要有一杆秤。教师要注意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为此,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有必要通过书面或口头的形式要求学生谈老师教学的得与失,并对今后的教学提出建议。这样既能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以上“六让”要有目的有选择地进行。总之,教师的最大能量消耗应在备课,学生的最大能量消耗应在课堂。

(三)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第二课堂。

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说:“每个人都有大致相同的经验,课外学到的东西比课内多些。”在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做到“课内引路,课外走”,让学生把课内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广泛运用到课外,并从课外知识中汲取营养,从而形成知识的渗透与互补。

1. 让学生参与社会调查。

社会是一个大课堂,它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知识。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新事物、新现象层出不穷,如何认识研究它们?这就要求学生搞一些调查研究。如在学“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布置学生调查附近一些“私营企业”或“合资企业”或“外资企业”,让他们分析思考这些经济成分出现的原因,其性质、作用如何,它们的存在是否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状况,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等诸多问题。

2. 指导学生自办小报。

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与概括能力。小报可以开设这么几个专栏:“热点追踪”、“瞭望台”、“新闻集锦”、“风云人物录”、“名人名言”、“传统德育故事”、“资料窗”、“调查与思考”、“学生心理保健”、“案例透视”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设置一些新颖别致的小栏目。

3. 让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和社会调查报告,要求做到“新、广、深、实”。

“新”:就是注意引导学生观察、了解、分析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撰写出具有新意的政治论文和社会调查报告。

“广”:就是指学生参加撰写小论文和社会调查报告的范围要广。

“深”:要求学生对所论述的问题的分析有一定的深度。

“实”:要求学生撰写有现实教育意义的题材。

以上是笔者的一些尝试,归纳于此,和各位教师一起探讨。在这个问题上,只要我们总结经验,不断尝试,循序渐进,相信终有成功的一天。

参考文献

[1]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2]刘新科.国外教育发展史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地位与方法 篇9

说其建筑豪华, 主要表现在很多高校, 图书馆都是学校比较显眼的大楼。这在高校迅猛发展的今天, 许多新的院校都是这种情况。新建的阔气豪华的图书大楼在校园中十分显眼。一些新升本的院校图书大楼远远超过一些老牌大学, 比如北大、清华的图书馆。这大概显示出学校领导对图书馆的重视, 这当然对于图书的保存, 师生的借阅都是相当好的事情。

单有阔气豪华的图书大楼绝不能证明图书馆在高校中具有较高地位, 正如豪华衣饰不能证明一个人具有较高素质一样。说到高校图书馆的地位低下, 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一、人员配备层次不高。

由于对学校对图书馆重视不够, 所以各高校图书馆基本都缺乏人事权、财权, 大多成了家属收容所, 其他部门落聘人员的去处。人员构成学历低, 文化低, 相当部分馆员缺乏系统、扎实的图书馆学基础知识理论, 图书馆学科班出身的馆员比例很小, 大多馆员是半路出家, 有的虽然已进行过短期培训, 但图书馆学知识结构仍残缺不全。

二、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文献资料的丰富与否是衡量一个图书馆价值大小的重要标准, 而相当部分高校在图书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 尤其在一些历史较短而近年迅猛发展的高等院校, 深感历史文献的贮藏量不够, 急需增加图书馆的藏书 (这也有教育部教学评估的压力) , 但由于发展步伐大, 政府投入不足, 学校花钱的地方多, 资金使用捉襟见肘, 因而在图书的采购, 信息平台建设方面就尽量压缩, 导致图书馆建设严重受阻。

由于这些原因, 就产生了以下问题:

一、图书馆在高校中地位偏低, 严重制约了馆员的服务创新和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图书馆员福利待遇普遍偏低, 管理上吃大锅饭, 竞争机制不健全和几乎没有。大多图书馆馆员认为图书馆工作没地位, 没奔头, 导致馆员对工作、学习和研究缺乏强大的精神动力, 创新服务偏低。

二、图书馆的购书质量存在许多问题。由于图书馆大部分人员的文化素质问题和资金问题, 使得在新书购置上难以保证质量。具体表现在:1、不知道什么书有价值。大量书籍属于通俗读物, 而具有较高学术含量和研究价值的书籍偏少。甚至经常有错误频出的盗版及印刷质量低下的书籍。2、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严重不足。这在新院校中表现尤为突出。期刊网所收文章档次不高, 质量一般, 而且使用极不方便。3、馆藏书籍和新购书籍缺乏重点和系统, 既没有和学校重点学科建设协调起来, 也没有系统性的购书计划, 突击购书、随便购书、凌乱购书的现象比较严重, 有限的资金不能重点使用, 也没有能力重点使用。

总而言之, 目前我国许多高等院校图书馆的实际地位与其应该有的地位存在较大差距, 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与重视程度不够, 资金投入不足有很大关系。为了切实发挥好图书馆在高等院校的作用, 必须提高图书馆的地位。要达到这一目的, 可以采取很多措施, 但首要的一点, 是必须要端正思想上的误区, 从思想上正确认识图书馆的地位。只要思想上重视了, 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具体来说, 又要先解决这几个问题:

一、严格选拔馆长。馆长是整个图书馆的核心和灵魂, 其素质高低和思想重视程度决定图书馆的发展, 因此要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来担任, 不能把这个职位作为安排无法安排的人的安慰岗位, 必须充分给予他荣誉感与责任感。

二、加大投入。图书馆资料信息建设是系统工程, 也是艰巨工程, 投入资金要加大, 资金使用既要重视时效性, 更要重视长期性, 既要量的扩大, 更要质的提高。

三、对人员严格管理, 加强培训。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图书馆不在资源, 不在内容, 而在服务, 而服务的内容却是十分丰富的。对工作人员加强培训, 进行严格管理, 是提高服务的必要措施。只要服务水平提高了, 图书馆的地位也会得到加强与提高。

参考文献

[1]李金环;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及馆员素质能力的培养[J];图书馆建设;2001年3期

[2]万仁莉;论国家图书馆如何实现优质服务[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0年1期

地位与方法 篇10

一、对师生角色进行重新定位, 树立正确的师生观

在教学中要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 首先就要对师生在教学中的角色进行准确定位。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师只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 将学生视为被动的信息接收者, 整个教学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 因此, 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教师就必须要准确认识到教与学是对立统一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 整个教学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所展开的, 将学生视为富有主观能动性与巨大潜能的鲜活生命个体, 尊重学生, 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与开展教学活动。 这样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

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就要成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 教师要深入地钻研教材, 对教材知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同时又要对学生情况进行全面了解, 从学生的角度来审视教材, 在教学内容与学生学情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 来设计教学活动。

2.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就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要与学生组成学习共同体, 与学生一起展开探究性学习, 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互动, 并要引导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与诱导下展开有深度与广度的探究, 主动构建知识, 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究的主体, 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挖掘学生的巨大潜能

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 有着巨大的潜能等待我们去挖掘。 因此, 教师不要只重视知识的传授, 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 展现学生的个性, 释放学生的潜能。而这一切需要让学生置身于和谐安全的氛围与环境之中, 带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与自由, 这样才能让学生打消种种顾虑与消极情绪, 才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才能使学生展开深入的思考与积极的探究, 在探究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地位。 为此, 教师要改变以往专制的教学氛围, 而是要体现出师生之间的平等, 为学生营造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保持集中的注意力与活跃的思维。

1.情感互动。 没有情感的学习势必会成为学生的负担, 这样的教学是枯燥无味、机械呆板的。为此, 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互动, 更要重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互动, 以激起学生对教师的积极情感, 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来对待数学教学, 将积极的情感传递给学生, 增强教学的感染力。 这样的教学才能更加富有生命的活力, 进而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情感参与到数学探究活动中来。

2.鼓励质疑。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是课堂的主人, 自然课堂上就要有更多学生探究的身影, 更多不同的声音。 教师不仅要为学生预留更多的时间, 同时更能鼓励学生展开积极的思考, 启迪学生的思维, 以帮助学生形成更多不同的见解与感受, 让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 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自由而充分地展现个性, 释放潜能, 确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地位。

三、展开积极的多向互动, 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发现

教学的成败关键就在于教与学关系的处理。 教学不是教师或学生单方面的活动, 而是师生共同参与、互动探究的双边活动。可以说, 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 教师是教的主体, 学生是学的主体。构建双主体教学才是新课改下各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 是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的重要手段。 因此, 教师不要将自己塑造成高高在上的单纯师者, 而是俯下身来, 走进学生中间, 与学生一起来展开互动探究, 在扶与放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凡是学生自己能够探究完成的教师就不要讲, 而应在学生思维困惑、理解错误时抓住教学的重要契机, 给予必要的启发与诱导, 以启迪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来展开思考。这样就不再是将现成的书本知识单向地传递给学生, 而是与学生一起来展开探究, 带着学生走进教材, 走进科学探究的世界。 当学生个体无法解决时, 就会产生强烈的合作需求。 此时, 教师就可因势利导, 引导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 发挥小组成员共同的聪明才智, 在学生之间展开积极的交流与互动, 共同完成探究活动。 这样的教学才能成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活动, 改变学生的被动接受,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探究的主体, 在教师的启发与诱导下展开富有创造性的探究活动, 让学生自主地发现与创造, 以使学生在获取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与方法, 学会数学思维,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 让学生成为发现者与探索者。 这样的教学才能成为学生的学堂, 实现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地位的统一。

总之, 我们的数学教学要以新课改为指导性思想, 对教学进行全面改革, 将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 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互动探究, 这样才能让数学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才能让学生在数学探究中获取知识、技能与情感的全面发展, 实现学与教的统一,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地位, 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祁世林, 侍富平.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 2015 (29) .

校长的地位与意识 篇11

中央集权制曾出现于多个时空下。但中国历史上的中央集权制覆盖地域最广、持续时间最长、发育最充分。中国权力形态的早熟和膨胀,导致其他两个系统难以充分发育。但限于前现代的技术力量,皇权难以覆盖到方方面面。乃至社会上有发达的商业交换系统和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商人,也有不侍奉科举的书院和少许思想者独立的声音。

是挟持了现代技术力量的集权制导致了其他两个系统彻底融化在政治权力系统中。计划经济时代,经济与政治几乎合一。当政治经济的全权制结构导致国民经济走到尽头时,改革开放发生了。在这三十余年中,经济系统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和独立性。自然,还远不能与成熟的现代国家相比。当今无数大学毕业生对公务员趋之若鹜,证明官本位威力依旧,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权力与利益的反映。与经济系统远不充分的独立性相比,教育系统尚相距甚远。教育、文化、传媒机构都还不允许民间自由进入,它要忠实地贯彻主导者的意志。

诸多表征都可以透视出大学卑微的性格。中国第一学府清华大学的百年庆典,要在人民大会堂而不是自己的校园举行。似乎大会堂的规格,领导的出席,才是学校的面子所在。那部纪念册,更是将清华校领导心目中政治家与学者的位置,如同水浒一百单八将一般清晰地呈现。清华大学校长这样认识“去行政化”:

“取消学校级别很有必要,不过有些学校担心取消行政级别后,可能会造成学校与政府部门打交道时出现困难的问题……去行政化不是说把行政级别去掉就完事,应该有配套的制度。如果不要现存的行政级别,那么将来政府从学校里选人,将有怎样的制度衔接,这都需要考虑。比如政府部门需要学校里的人去当司长,或要调出一个副省长,这种情况下怎么跟现实中的用人制度相衔接?”

以下对比,或可透视出今天中国大学及其校长们的意识。

1922年3月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发表《教育独立议》一文:“……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持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大学的事务,都由大学教授作组织的教育委员会主持。大学校长,也由委员会举出。……教育部,专办理高等教育会议所议决事务之有关系于中央政府者,及其他全国教育统计与报告等事,不得干涉各大学区事务。教育总长必经高等教育会议承认,不受政党内阁更迭的影响。”

翌年的“罗文干案”后蔡元培发表了《不合作宣言》:“《易传》说:小人知进不知退。……若是求有点效果,至少要有不再替政府帮忙的决心。”

再看另一位曾任北大校长的胡适。1929年罗隆基因在自己主编的《新月》杂志上发表《告压迫言论自由者》《论人权》而被捕,释放后继续撰文。1931年罗被光华大学解职。胡适在给陈布雷、并请转蒋介石的信中说:“此类负责任的文章,无论在任何文明国家中,皆宜任其自由发表,不可以加以压迫。若政府不许人们用真姓名负责发表言论,则人民必走想匿名攻讦或阴谋叛乱之路上去。《新月》同仁志在提倡这种个人签名附中的言论自由,故二年以来,虽不蒙党国当局所谅解,我们终不欲放弃此志。”

1980年代王蒙访问苏联后写了一篇《访苏心潮》,其中有这样的描述:“我们参加过一个宴会,先是来了加盟共和国的部长、副部长级领导人。自然了,部长同志都是气宇轩昂,够份儿,也够‘派’的。这时光临了一个诗人,据说诗人的著作翻译成了五种语言(也不能算很多)。按行政工作此诗人本来隶属于部长同志手下。但名诗人一来,部长、副部长立即退居两侧侍候,甘做绿叶陪衬,由诗人作红花突出一番。诗人口若悬河、热情洋溢、挥洒啸傲、旁若无人。喝了两杯以后,拍桌子打板凳,站到椅子上大声疾呼地演说,尽情发挥,如入无人之境。部长并未以为是放肆,却只在宴会结束前起立发言半分钟,表示对诗人百忙中亲临主持宴会,为宴会增色的感谢。”

从上述对比中,既可以看出人格上的差距——当然这不是学者单方面的差距,也有学者所生存的环境的成因。现今的校长是上级任命的。如果他们是当今名士,或许也会有蔡元培、胡适的尊严(当然这亦存疑),但如果是名士还能被任命为校长吗?且这样一个任命机制,或曰一种“出身”,大约决定了这批校长们不可能有蔡、胡的性格。

除了“出身”,被任命者自身的内涵当然也至关重要。在头领面前能挺起腰杆,必有智者优势和社会影响力做支撑——其见识、学问、观点,都是政治家所没有,且能令后者受到教益。要求保留行政级别(如前述两位校长的言论),说明了当今中国顶级大学校长的内涵和自信的程度。

朱熹的教育贡献与地位 篇12

长期的教育实践

朱熹十九岁进士及第,二十岁时从福建崇安回老家徽州婺源便开始了教育生涯,而真正从事教育活动,是他二十四岁受命出任泉州同安县主簿时,至其生命终结(年龄七十一岁),其间有近五十年的时间,主要是从事著述与讲学活动,即便是在同安县四年、南康军二年多、浙东一年多、漳州一年多、长沙三个月、御前一个月多的为宦期间,也少不了讲学活动,故曰朱熹是长期从事教育实践活动。

崇高的敬业精神

朱熹曾言: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者也。作为教育者,朱熹自身具有诚挚的敬业精神。朱熹以书院为阵地,授受相传,传播儒家思想,确立了学统。朱熹登第后五十年,入仕而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六日,至其生命的终结之前,讲学不辍,居家则五夫纳徒、寒泉谈经、武夷授课、沧州讲学,外任则白鹿书院、漳州府学、岳麓书院,随政兴学,受教者众,门徒遍布天下。在教学工作中,朱熹诲人不倦,“讲论经典,商略古今,率至夜半。虽疾病支离,至诸生问辩,则脱然沉疴之去体。一日不讲学,则惕然常以为忧。”(黄?《勉斋集》,四库本)可见其具有崇高的敬业精神,由此产生感召力,吸引来闽、浙、赣、皖、湘、川、广等地的众多学者。

众多的校舍建设

朱熹在任同安主簿期间,亲自参与同安县学的建设(束景南《朱子大传》,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129—130)。在奉祠期间,还亲手创建有寒泉精舍、晦庵草堂、武夷精舍和沧州精舍。在任南康军期间修复白鹿洞书院,在知长沙期间修复岳麓书院(方彦寿《朱熹书院与门人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8)。这些校舍建设的成功之举,也是两宋时期其他教育家所不能比拟的。尽管在当时财政凋敝的情况下所建校舍是多么的简陋,但为学子提供了就学的场所,并有许许多多的学子在精舍、书院里聆听教导、得到陶铸,其功之高,也非诸人可比。

缜密的教育制度

两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有胡瑗、范仲淹、王安石、程颢、程颐、张縂、吕祖谦、陆九渊、朱熹等数人,在这些人当中,独陆九渊不以制度为然。吕祖谦所定的规章,很受朱熹重视,但相比而言,唯朱熹的《白鹿洞书院学规》影响最大、最久远。加上朱熹晚年对门人董铢、程端蒙二人的小学《学则》作跋给予充分肯定和大力推广(朱熹《朱子全书》卷八十二P3879),便有了从小学到大学两个阶段的教育规章制度。

朱熹的教育思想之核心就是道德教育,他把《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平天下”的思想和《中庸》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作为教学理论的基本指导思想,写入学规中,贯彻于教学活动中,贯彻于整个教育体系之中。这对拯救南宋衰世的人心沉沦,无疑起了巨大的作用。

若将两宋官办学校的规章制度与朱熹制定的书院规章制度进行比较,不难发现朱熹的高明在于引导加约束,做到宽中有严,远非官方所订的规章制度偏于对学子的惩罚所能比拟。朱熹强调格物致知,践履力行,知行并举,事物不分大小,有理存焉皆宜究,大到广袤无垠的宇宙,小到洒扫应对,皆有学问,不当随意错过。故朱熹的教育,是人生教育与知识教育不相脱离的综合素质之教育。

完善的教育体系

朱熹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既强调小学教育,也重视大学教育,还对学前教育、女子教育、特长教育给予关注。既重视文化知识的授受,也强调对个人道德与社会伦理的重视;既重视对儒家经典著作的探讨,也重视对自然学科知识的钻研、掌握及应用。

朱熹在《小学·序》中说“古者小学,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小学教育,注重在事,大学教育则注重在理,事理分明,便能明辨是非,才能有所作为。

实际上,在朱熹的书院教育过程中,许多人进士及第,走上仕途,中途又回到朱熹的身旁不断求教,还有一些年纪已经不小的人,还偕同子孙向朱熹问学,这些表明,朱熹的教育已确立为终生教育的模式。朱熹的大学教育,就是年龄在十五岁以上的人所接受的教育。朱熹始终提倡实学济世,反对学校培养出来的人仅仅只是对功名利禄的追求。朱熹的教育内容,几乎涉及当时南宋社会所存在的社会各个领域,如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农业、商业、医学等等。

灵活的教学原则

我们说朱熹是个通才是不为过的,从黎靖德所编的《朱子语类》中可以看出朱熹所讲授的范围之广、内容之多、程度之深,也可以看出朱子门人之多、兴趣之异、问答之别。以这些受学者所录内容分析来看,朱熹能掌握和应用灵活的教学原则来培养学生。有人总结得出朱熹的主要教学原则有四条,即启发诱导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温故知新原则、学思结合原则(王玉生《中国教育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94—99)。

启发诱导原则:教师是施教者,学生是受学者,始终存在授受的关系,在教育的早期阶段,主动与被动的关系特别突出。在授受过程中,如何改变这种被动的关系,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与进取精神,优秀的教育者,各有自己的高招,朱熹则采取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朱熹对学生说:“某此间讲说时少,践履时多,事事都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个引路底人,做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朱子语类》卷十三),在《朱子语类》论学之中,记载有大量的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法的内容,体现了朱熹在书院教育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因材施教原则:来自各地的学者先后向朱熹问学,他们年龄不同,原先的知识面不同,掌握的知识程度不同,个人的禀赋、兴趣、爱好也有差异,为此,朱熹能根据学生的各自条件和实际需要进行指导,即根据“人品之高下”“材质之大小”而成就之,疏于基础知识的、或偏于史学者、天文学者、经学者、律吕学者,等等,皆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教学,而不是等量齐观,要求所有的学生多领域齐驱并进,故其弟子的终身成就各有不同。

温故知新原则:这一原则是对孔子的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挥。对于温故知新,孔子认为首先要掌握知识的系统性,要处理好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问题。孔子的弟子子夏说“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论语·子张篇》)。而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对“温故知新”又作了阐述与发挥,并将此原则应用于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学思结合原则:朱熹教人读书,特别强调既要熟读,又要精思。他继承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思想,认为“学是学其事,如读书便是学。”“思只是思所学的事。”(《朱子语类》卷二十四)朱熹又说:“读便是学……学便是读,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若读而不思,又不知其意味,思而不读,自家使唤。若读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朱子语类辑略》卷二)读与思,是读书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两个不同侧面,只读不思,必是死读,即使背得,仍不是自己的东西,更不可能结合实际而得以应用。朱熹强调:“学与思须相连,才学这事,须使思量这事合如何。”又说:“思与学字相对说,学这事便思这事,人说这事合恁地做,自家不曾思量这道理是合如何,则罔然而已。”(《朱子语类》卷二十四)

多样的教学方法

朱熹认为,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通过格物而达到致知。格物与致知,是教学过程的两个阶段。无论是阅读前人的著作,还是谈论前人的观点,都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朱熹确实采取了多样的教学方法,促成学生的进步。

课堂讲授。这是常规的教学,按规定开设的科目和课程进行。讲课是教学过程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是概括地理解教材,对所研究对象形成初步概念的阶段。后人未能亲临现场听朱熹的讲授,只能通过《朱子语类》的记载内容去揣摩当时的情景。

学术讨论。实际上,在同安县学、寒泉精舍、鹅湖寺、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武夷精舍、沧州精舍等处所,都有学术交流,特别是朱熹在进行学术创作时,遇到问题,经常召集门徒或学友进行探讨,以期解决疑难问题。

书信答疑。朱熹生平与人书信往来甚多,除日常的问候外,就是对学术问题、现实问题的提问或回答,有的简短,有的繁复,不一而足。在古代交通与通讯不是太便利的情形下,可以说是远程教育。

山野唱和。朱熹反对科举考试中将作诗填词列为单科考试内容而引诱许多人终身搜奇猎艳、不务实学由此博取功名的做法,但他不反对游历华夏山川的放怀歌唱,且常常偕同友人、门生走出书斋,把大自然当作课堂,游山玩水,作诗吟唱,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文学水平,陶冶学生的性情,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

实用的教学教材

朱熹亲自编著教材,其中有儿童启蒙教材《小学》六卷、《童蒙须知》一卷、《训蒙绝句》五卷。将这些教材作为塾馆课徒之用,三本书实际上构成了朱熹的小学教材体系(束景南《朱子大传》,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765)。而《近思录》、《四书集注》等书,则是作为精舍讲学之用,而朱熹的《经筵讲义》,顾名思义则是给皇帝讲授时所用的教材。朱熹的著作甚多,虽然不是作为教学教材之用,但可以将它们视为教学参考书之属。

综上所述,朱熹作为教育家是全面的,而其历史地位的反映,我想用古今帝王对其崇敬之举来表述。

上一篇:多种所有制经济下一篇:火灾事故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