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的地位与作用

2024-09-02

读者的地位与作用(精选12篇)

读者的地位与作用 篇1

在中西传统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影响下, 众多翻译家把译者喻为原作者的传话筒、发言人。然而,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翻译理论的进步, 翻译研究开始成为独立学科 (Munday, 2001:9) , 译者地位也随之显著提高—从“仆人”转变为“主人”。纵观翻译理论发展史, “对译者地位有提升作用的翻译理论主要有西方的阐释翻译理论、操纵派理论、解构主义翻译理论,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等等” (谭载喜, 2004:9) 。随着人们对译者主体地位的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 关于译者地位的变迁的研究也日趋深入。然而, 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视角阐释译者地位的变迁的研究成果并不显著。其实, 相对于其他的翻译理论而言,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译者地位倾注了最多的重视。它从理论的维度着手, 呼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和创造性, 并指导他们实现从“自我隐形”到“自我彰显”的华丽转变。因此, 该文将着重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视角审视译者地位的变迁, 探讨该译论对提升译者地位的推动作用, 并且反思译者在女性主义译论影响下过度彰显自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最终旨在鼓舞译者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扮演一个活跃于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灵动舞者。

1 传统译论影响下的“隐形者”

长期以来, “译者的地位低下, 被认为是隐形人, 是原作的仆人” (谭载喜, 2004:5) 。西方翻译是从《圣经》的翻译开始的, 《圣经》被认为是神谕, 在翻译时, 译者必须忠实地传达其意, 不得有任何歪曲、删节、误译, 译者就像是隐形人。作者与《圣经》文本的地位远远高于译者 (谭载喜, 2004:26) 。翻译标准的是:以原文和作者为中心, 强调译者对作者的绝对忠诚。译作一直被认为是原作的附庸, 译者只能默默地隐形起来。简而言之, 西方传统的翻译观是译文只能忠于原文, 译者只能对作者“俯首称臣”。

纵观中国的翻译理论发展史, 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早在佛经翻译时期, 译者也同样被视为“隐形人”, 译者没有权利在译本上署上自己的名字。翻译家支谦提出“因循本旨, 不加文饰” (王秉钦, 2004:7) , 东晋道安也提出“案本而传”, 完全是直译派做法。五四运动后, 著名学者严复提出了著名的翻译三原则, 即“信、达、雅”, 于是, 其他翻译家开始就该原则进行了一系列的讨论, 并涌现出许多新的翻译标准。朱光潜曾表示, 翻译归根结底一个“信”字。傅雷更注重原文本意义的传达, 认为“所求不在形似, 而在神似” (王秉钦, 2004:225) ;钱钟书先生提出的“化境”再次提高对译者的要求, 成为最高标准。他指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 (王秉钦, 2004:238) 。这些理论的发展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译者“隐形者”身份。

总而言之, 中西传统的翻译观指导下的翻译是由译者挖掘出原文本的绝对意义, 然后在目标语中找到对应的言语再组合成文本的, 译者毫无主体性和叛逆性可言。原作是意义的中心, 是高高在上的, 而译作则是附属的, 只能忠实的再现原作;“原作者是作品的主人” (谭载喜, 2004:5) , 也是高高在上的, 而译者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隐形人。

2 女性主义译论关照下的“自我彰显者”

其实, 翻译和女性的渊源颇深。20世纪70年代以前, 在传统译论的影响下, 译文被认为是对原文的临摹与仿写, 是原文的附属品, 是有缺陷的;法国修辞学家梅纳日则把翻译为戏称为不忠实的女人;歌德更是毫不讳忌地把译者贬称为“下流的职业媒婆” (罗新璋, 1984:689) 。由此可见, 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 译者的命运和女性的命运一样悲惨和低下。然而,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 翻译研究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文化转向”, 翻译领域的许多传统观念在这一过程中遭到了解构。而在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影响下, 许多人逐步意识到:原文的意义并非绝对的, 永恒不变的。不同知识背景的读者从不同视角去审视和解读同一文本的话, 其发掘的意义可能是千姿百态的, 因此, 绝对正确、忠实地翻译原文意义的现象的是不存在的, 要求译者如同仆人一般从属于原作者也是不公平的。在这样的情形下, 人们开始就译者地位问题展开热烈而深刻的探讨。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吸取了前有的翻译理论, 尤其是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精髓, 对译者地位提升的影响力最为深远, 其目标正如著名女性主义翻译家西蒙 (Sherry Simon) 所说, “是要识别和批判那些既将女性又将翻译逐入社会和文学底层的一团概念, 探讨翻译被女性化的过程, 并试图动摇那些维持这种联系的权威结构” (Simon 1996:1) 。也就是说,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力求通过辨别、批评甚至是颠覆那些抑制女性和译者的传统观念, 促使译者地位赢得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具体说来,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动摇和颠覆译者的传统地位的。

首先是彻底颠覆了传统的以忠实为第一要义的翻译观念。女性主义翻译家汲取解构主义理论的养分, 宣扬原文的意义并不是绝对确定的、终极的, 而是多重的, 可以从多个视角与维度进行解读与阐释的, 因而那种强调翻译必须忠实正确的再现原文文本的思想是行不通的。著名女性主义翻译家弗洛图也指出:“意义是特定时间下, 由特定环境中工作的特定个人为特定的目的而建构的” (Flotow 1997:96) 。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忠实”重新进行界定, 指出翻译所强调的忠实性, 不是指译者要忠实于原作者或读者, 而是指译者要忠实于他所处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环境及自己所持有的思想和看法;翻译应该是展示原文意义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的过程;应该是“译者传达、重写、操纵一个文本, 使该文本适用于第二语言的公众语际转换的过程” (谢天振2001:255) 。就这样, 该译论解构了原作者和原文本的中心地位, 为译文赢得了与原文同等的地位和待遇;提倡和激励译者的重写实践, 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译者被作者压制了的仆人地位, 使得译者可以在翻译中显形, 发挥主观能动性, 将其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同原文本意思综合起来考虑, 呈现出更加内涵丰富的译文。

其次是推翻和破除翻译理论与实践中严重的女性歧视的陈旧观念。女性主义翻译家以其独特的使命感将一直以来受到忽视的译者性别因素放入了译者主体地位的探讨项目当中。她们通过追溯女性从事翻译工作的历史, 发现早在16世纪的欧洲就有许多女性在其父亲、丈夫或兄弟的影响下翻译过大量神圣的宗教文献, 为国家的稳固和宗教的传播做出过重要贡献。而且, 部分女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改变了某些文本的原意, “加入了个人的政治宣言” (Flotow 1997:67) , 在译文中悄悄表达了自己的生活观、爱情观、政治观等等。更重要的是, 因为有女性译者的大胆尝试, 许多带有女性主义色彩的文学作品才能重见天日。总之, 通过挖掘女性在翻译宗教文献、文学作品和维护自己权利等方面所做出的的重要作用, 女性主义翻译家逐步改变了那种认为只有男性才能从事翻译和文学创作的陈旧意识, 激发了人们对女性、女性译者和译本给予足够的认同与尊敬, 也强烈地鼓舞着译者, 尤其是女性译者竭力在翻译彰显其风格, 体现其能动性性和创造性。可见, 该译论为译者身份的认同和地位的提升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总之, 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关照下, 译者, 尤其是女性译者勇敢地抛弃了传统译论为他们打造的隐形者的身份, 不畏惧原作者的权威, 将翻译视为一种有着话语权力的主体创作, 从而自如的从多个维度去理解原作, 并对其进行操纵和重写, 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译文中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和文化主张, 极力在翻译中显形, 创造出大量颇具内涵和特色的译本, 最终延续了原作的生命。

3 过度“自我彰显”的反思

女性主义翻译观强调译者要通过对原作的操纵赢得自身身份的认同, 而且要将女性话语权问题渗透到翻译实践中, 从而将自身的主体地位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然而女性主义翻译观指引下的翻译实践在赢得空前自由的同时, “也失去了应有的限制” (程敏2010:67) 和方向。在女性主义译论的影响下, 一些译者在彰显自身主体性和创造性的过程中失去了基本的分寸和原则, 肆意地对原文本进行操控和改写, 使译文与原文相差甚远, 从而切断了原作与译作的联系, 阻碍了作者与读者间的互动。例如:著名作家Germaine de Stael创作《米尔扎》 (Mirma) 的时候, 有意识地将女主人公米尔扎塑造为一个优雅、高贵的具有文艺范儿的黑人女性, 借此来反抗当时盛行的种族歧视的观念。然而Massardier·Kenney, 作为本书的译者, 则觉得作者笔下的米尔扎太过于浪漫, 于是在翻译时, 选用了大量朴实平淡的文字来表述原文中米尔扎高雅浪漫的言语, 其目的是向新时代的读者传递女主人公朴实的声音与力量。然而, 很显然的是, 译者在满足自身翻译目的过程中严重破坏了原作者的核心思想与主张。此外, 有些西方女性主义译者为了迎合西方读者对的阅读期待, 为了巩固自己在主流文化中的地位, 在翻译第三世界的文学作品时, “抹杀了第三世界女性的声音和身影, 剥夺了她们被听见和被看见的权利” (程敏2010:67) , 表现出殖民主义或东方主义的倾向。

众所周知, 人类的任何活动都会受到其所处的客观社会环境的制约, 翻译活动当然也不例外。译者对原文本的解读不可能是随意的、想当然的, 也会受到当时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限制。如果译者对原文本的理解与操控偏离了社会主流, 发生了质的变化, 那么其译文也将犹如脱离缰绳束缚的野马, 失去方向, 超出普通大众的接受限度, 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因此, 译者应该清晰地认识到翻译与写作的区别在于:原文本在翻译活动开始前早就存在了, 对翻译活动有着客观的制约作用, 这使得翻译不可以像初次写作那样随意和自由, 译者也就不可以没有限度的叛逆下去, 尽情张扬其主体性和创造性。

4 结论

从以上的讨论可以得知,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译者, 尤其是女性译者地位的提升起到了极其重要而深远的作用, 使他们实现了从“自我隐形”到“自我彰显”的华丽蜕变, 赋予原文第二次生命。但是, 它过于强调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显身, 过分宣扬译者通过创造新词, “增补、加写概述和脚注以及劫持” (谢天振2001:257) 等翻译手法对原文本的进行操控, 过度提倡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从而忽视了读者接受能力, 走向了过分叛逆的道路。女性主义翻译观对译者的主体地位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却忽略了翻译活动中其他主体的存在。其实, 译文正好将翻译实践中所涉及的主体联系在一起了:作者是创作主体, 译者是翻译实践的主体, 读者是译文接受的主体。译者是作者和读者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三者关系的平衡和谐就是完成翻译实践的理想状态, 由此产生的译文也是各个主体间动态的, 不断交互影响下融合的完美产物。诚然, 译者应该在作者和读者之间架起交流的桥梁, 实现三者的和谐互动, 实现交流的目标, 在传递作者意图和满足读者需求的过程中充分彰显自我主体性, 真正成为活跃于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灵动舞者, 完整地诠释自我价值。

摘要:在新时期的众多翻译理论中, 女性主义翻译观对译者的地位变迁的影响最为深远。它指导译者彻底实现了从“自我隐形”到“自我彰显”的华丽蜕变, 从而使译者地位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 该文将着重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视角审视译者地位的变迁, 探讨该译论对提升译者地位的推动作用, 并且反思译者在女性主义译论影响下过度自我彰显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最终旨在鼓舞译者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扮演活跃于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灵动舞者。

关键词: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译者,地位,变化,灵动的舞者

参考文献

[1]Munday, Jeremy.Introduction to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M].London:Routhdge, 2001:9.

[2]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5-26.

[3]王秉钦.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7-238.

[4]罗新璋.翻译论文集[M].商务印书馆, 1984:689.

[5]Simon, Sherry.Gender in Translation—Cultural Identity and the Politics of Transmission[M].London:Routledge, 1996:1.

[6]Flotow, Luise.Translation and Gender—Translating in the Era of Feminism[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 cation Press, 2004:67-96.

[7]谢天振.译介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255-257.

[8]程敏.女性主义翻译观视野下的翻译标准再思考[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10 (4) :67.

读者的地位与作用 篇2

良好的家庭教育,为儿童青少年的成长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对家庭的美满、幸福,社会的稳定、进步,也具有深远的意义。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家庭教育的地位与作用,希望有所帮助!

一、家庭教育的地位

儿童青少年成长、发展,有赖于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三者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但不可能相互替代。在教育系统中,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对家庭教育这一定位,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

1、家庭教育是人生最早、最初接受的教育。

人们常说的“家庭是人生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表达的就是这一层意思。除了颇有争议的“胎教”外,孩子整个婴幼儿时期,主要是在家庭中接受父母或其他年长者的抚养、教育,从逐渐学会吃、喝、拉、撒、睡等生活第一需要的最基本的能力和知识,到逐步学会说话、走路、做事、交往,乃至初步参与社会生活,养成某些习惯、个性品质和为人处世的态度、方式。家庭教育从时序上看,是最早的;从内容上看,则是最基本的。

2、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石。

人们开始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早有迟,但儿童进入幼儿园、小学后,即使是全托、寄宿,除了某些特殊情况,一般相当多时间还生活于家庭,接受来自父母或其他年长者的抚养、教育。而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哪怕是中等教育、高等教育,都必须以家庭教育为前提,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实施,争取家庭教育协同;其功效如何,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的状况。

3、家庭教育影响着人一生的发展。

家庭教育不仅是人生最早的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石,而且人们在家庭中逐渐学到的能力、知识,养成的习惯、个性品质尤其是为人处世的态度、方式,直接影响其以后一生的发展。至于伴随着人生发展的“终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同样离不开家庭教育这一“基石”。

二、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庭教育对儿童青少年成长、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家庭教育对个体社会化起奠基作用。

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人与他人的交往中,通过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取得社会生活和正式社会成员的资格,形成、发展和逐步完善自己的社会性的过程。家庭、学校、社会是社会化的基本场所,家庭教育起着奠基作用。

首先,个体社会化在家庭起步。孩子出生后,一方面父母有意识地进行抚养、教育,使其获得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知识,并逐步认识自己同周围一些人的人际关系,初步掌握一些社会规范,学习承担自身的社会角色;另一方面,孩子也在成长过程中不断观察、模仿父母的行为,从父母那里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内化父母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幼儿时期是接受社会化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化的执行者主要是父母、家庭;以后各个时期,父母、家庭作为执行者的作用会逐渐弱化,但并没有完全消失。家庭教育在为个体社会化打好基础后,又成为沟通学校、社会的桥梁,三者紧密联系,相互补充,促进个体进一步实现社会化。

其次,教养方式直接影响个体社会化进程。国外有些研究结果表明,父母与子女间存在的一种爱恋关系,是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力量,因为儿童不愿意使自己对父母的依恋和爱恋联系遭受威胁。父母限制儿童的行为和惩罚冒犯行为在程度上各有不同,但限制和惩罚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态度、方法。如果父母在子女出生头几年就与其建立起一种富有感情的关系,选定他们所希望的社会化行为,采用温和的又是一贯一致的惩罚,在禁止他们自己认为是不希望有的行为时,向孩子说明理由,对儿童社会化进程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国内许多研究表明,独生子女的问题主要在于一个“独”字。只要家长善于引导孩子与同龄伙伴交往,并在交往过程中学会关心别人,与别人平等相处;尽可能把孩子送进幼儿园教育机构,为他们营造一个有助于社会化的教育环境,独生子女同样会健康成长,甚至比非独生子女成长的更好。

2、家庭教育对个性发展有特别深刻的影响。

个体社会化过程同时也是个性发展的过程。儿童青少年的个性,是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发展的。个性差异的形成,遗传素质只是生理基础和物质前提,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后天的环境、教育和社会实践。家庭教育诸因素,包括家长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态度、教育方式以及教育环境等,都在不同程度对孩子个性形成、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美国学者对不同类型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个性的影响做过比较研究,发现:在民主、宽容型的家庭中,孩子的个性是谦虚、有礼貌、待人诚恳、亲切、自立、乐观、自信的;在权威、专制型的家庭中,孩子的个性是畏缩、怯懦、说谎、不信任、内向、孤僻、性情暴躁的;在放纵、溺爱型的家庭中,孩子的个性是自理能力差、好吃懒做、自私蛮横、不负责任、任性、没礼貌的。日本心理学家关于母亲的态度与子女性格的关系的研究也表明,母亲对子女如果采取保护的、非干涉的、合理的、民主的和宽大的态度,子女一般富有积极性、独立性、态度友好、协作、情绪安定;相反,如果母亲采取拒绝的、干涉的、溺爱的、支配的、专制的态度,子女将变得适应能力差,依赖性强,精神不稳定。国内研究者的研究还表明,父母的情感态度对孩子性格的导向作用十分重要。现代父母的情感流露比以往更明显,频率和强度更高,这样会使孩子变得脆弱和更具依赖性。一般情况下,娇气脆弱的孩子常缺乏足够的心理承受力,一旦受到挫折极容易出现心理障碍。

3、家庭教育是人才成长的重要因素。

论读者在图书馆的主体地位 篇3

摘要:文章论述了读者在图书馆的主体地位,说明了图书馆的各项工作都是围绕读者这个主体来完成的,提出了图书馆的方针任务应以读者为重,切实体现读者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读者;主体地位

不管图书馆有多少工作,不管图书馆有多少藏书,其目的都是为读者服务。读者是图书馆一切活动的主体,是图书馆活动的归缩,没有读者就没有图书馆的活动过程。读者以馆藏文献为利用基础,而图书馆则以读者为服务主体,“读者第一,服务至上”是图书馆多年来的方针任务,读者在图书馆各项工作实践中早已突显了他们的主导性。

1.馆藏文献必须以读者为服务主体

图书馆的馆藏文献是为读者存在的,它是为了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求知需求,参考需求,学习需求,研究需求,自我发展需求而存在的一个有机体。它以读者为服务主体,以读者受教为最终目的。馆藏文献失去了读者这一服务主体,也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它的藏书必须要满足读者需求。首先,馆藏文献的建设和发展是以读者为基础,以读者的需求为发展方向的。不同的图书馆有着不同的读者,因而藏书建设将因读者对象的不同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藏书建设,以满足大多数相同读者的共同需要。比如,外国语大学的藏书一定是根据其所设专业以各语种的图书为主要藏书方向以满足各语种读者的需求。再比如,南方航空大学则主要以航天科技类图书为主要藏书,以满足读者对航空航天方面知识的需求,使其能更好地完成其专业,拓展读者这方面的知识面。其次,馆藏文献是为了使读者利用文献资料,方便读者查阅而建立起来的一个公共文化设施,读者就是它的服务主体,脱离了读者这一主体馆藏文献也就失去了意义,因而馆藏文献必须以读者为主体。

2.文献采集必须以读者为服务主体

图书馆的文献采集是以本馆的具体读者的需求为出发点,以本馆的读者利用为目的,读者是文献采集的主要研究对象,文献采集必须以读者为主体,首先要弄清读者的类型,读者的层次,读者的特殊要求,其次要弄清读者的阅读需求,比如读者需要什么样的文献,要做到采集准确必需要以读者为主体,征求他们的心声,将定书单和书目等向读者推荐,由读者直接参与选书,建立读者“采集图书意见箱”,随时收集读者反馈的图书阅读需求。文献采集考虑的是读者的实用性,必须以读者为主体进行采集,否则,脱离了读者这一主体,也就脱离了实际。图书采购的深度和广度必须切合实际,根据大多数读者的文化层次来定,比如,专科院校的读者只适合专科类的或较高一点的专业图书资料,而不能以研究生或博士生读者研读的资料来满足他们,因而在文献采集上读者的主导性是毋庸置疑的,读者是文献采集的主体针对对象,是文献采集的主要服务目的。

3.图书宣传必需以读者为服务主体

图书宣传的意义在于沟通密切图书馆与读者的关系,使读者更多地了解图书馆,充分利用图书馆,在于使读者深入了解馆藏内容,新书内容,以便及时利用图书馆。从文献宣传的意义上我们不难看出,文献宣传的主体对象依然是读者,读者是文献宣传工作的主要对象,是文献宣传的主体,新书的展览和陈列,新书的通报,新到科技文献目录及专题题录报道,报刊索引目录,科技文摘报道,专题书展,科技快报,科技水平动态,社科文艺书刊的宣传等,无一不是图书馆在向广大读者做有序的推荐,介绍,宣传,没有了读者这一客观存在的主体,所有的宣传工作都是无价值和意义的,因而读者也是图书馆宣传工作的主体。

4.文献加工必须以读者为服务主体

读者的存在,读者所从事的文献检索,信息接受,都来自文献的二次加工,是读者对文献加工资源的消费和利用,马克思说:“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因为消费创造出生产需要,因而创造出生产观念上的内在动机,后者是生产的前提。消费创造出生产的动力,它也创造出生产中作为决定目的东西而发生作用的对象。”⑴正是因为图书馆有读者这样一个消费主体,所以才有文献的二次加工生产。二次加工生产是为了用较好的服务手段向读者提供最好的信息及信息媒体服务,如:图书馆为读者专门设立的目录检索,这些目录都是图书馆工作者对文献进行的二次加工成果。读者对图书馆的利用是多方面的,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读者的利用直接约束着图书馆文献加工,没有读者这样一个“消费”群体,也就无所谓文献的加工业务,文献的二次加工目的是完全为读者服务,以读者的科学利用为基础,因而读者需求是文献二次加工的主要目的,是主体服务对象。

5.读者工作必须以读者为服务主体

读者工作必须以读者为主体,实现读者的阅读需求,而为读者找书,为读者服务又是读者工作的重心所在。读者的多少,读者流通率的高低,阅读效果的好坏,无不围绕着读者这一主体,读者工作的效率也由读者来评价。读者对文献的选择,直接关系到读者利用文献,获取信息的成功与否,关系到读者工作成效。读者对读者工作的主导意识在图书馆是显而易见的,不是读者工作主导读者,是读者主导了读者工作,读者工作是以读者为主体展开的,没有读者何谈读者工作,主体的消失,是读者工作内容的消失,因而读者在读者工作中的地位无可厚非。

6.加强读者对自身主体意识的认知

大部分读者并未认识到自己在图书馆中的主体地位,他们大多认为图书馆是主体,而自己仅仅是从属于这一主体的“外人”,因而在利用图书馆时往往很被动,没有主人的自主精神,这种心理对他们使用图书馆有一定的限制作用。对读者的主体意识教育应是我们要做的一步工作。尊重读者,了解读者,服务于读者,让读者在利用图书馆的同时有一种归家的感觉,使读者清楚地意识到图书馆是专门为他们而设立的,是专门为他们提供阅读,参考,咨询服务的,是他们学习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场所,他们是图书馆的真正主人,享有者和利用者。对读者主体意识的加强,能使读者对自我地位有一个确认,能使读者增强在图书馆的自信度,使读者在利用图书馆的一切活动中,找准自我的价值,这对于读者充分利用图书馆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读者才能更好的利用图书馆,否则,读者将会表现出消极与被动,这同样也不利于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宗旨。读者对自身主体意识的认识有利于读者能动性的发挥,使其在文献选择上有一定的主动性,对图书馆的利用更加有效。

7.图书馆制定的方针任务必须以读者为主体

图书馆的功能是为读者服务,图书馆制定的方针任务必须 以读者为主体。几十年图书馆事业的实践表明,图书馆事业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它还具有科学的教育性质。图书馆是横跨各个学科的综合性的科学知识管理部门,它的基本职能一是系统收藏人类文化科学知识典籍,二是积极传播人类文化科学知识。图书馆就其本身的性质而言,是传承文化,教育于人,其核心离不开读者这一主体,因而图书馆制定的方针任务应以读者为主体,以为读者服务的中心思想来制定,使图书馆在一定的方针任务下更好地为读者服务,使每个馆员都有读者是图书馆的主体意识思想,充分体现读者的主体地位。

列宁说“值得图书馆骄傲和引以为荣的并不在于它拥有多少本珍本书,有多少十六世纪版本或十世纪的手稿,而在于如何使图书在人民中间广泛地流传,吸引了多少新读者,如何迅速地满足读者对图书的一切需求”。⑵列宁早在上个世纪就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图书馆和读者的关系是知识的传播与被传播的关系。可见读者在图书馆具有重要位置,图书馆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读者来完成的,没有读者就没有图书馆的存在,图书馆的存在是以读者为主体存在的,一个事物的存在都有其主要因素,图书馆的存在也不例外,是以读者的需求为主要因素,读者是图书馆的服务主体。(作者单位:六盘水师范学院图书馆)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思全集》,第28-29页。

[2]《列宁论图书馆工作》,14页。

[3]《图书馆学研究论文集》,王桂艳,读者主体论浅说,214-220,书目文献出版社。

还学生真正的“读者”地位 篇4

一、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构建宽松自在的学习氛围, 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容易激活, 教师要敢于打破课堂中的规矩和束缚,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高大的皂荚树》是一篇略读课文, 根据略读课文的特点, 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重点。我给了学生半节多课的时间带着下面两个问题自主阅读, 并对阅读方式不作任何要求, 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

1. 作者是怎样把皂荚树的特点和为同学提供的方便联系起来进行观察和描写的?

2. 课文结尾一段话中的“一颗种子”指的是什么?读了这段话后, 你想到了什么?

这两个问题其实就是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学生弄清这两个问题就等于读懂了全篇课文。学生自主阅读半节课后, 效果非常好, 因为接下来的课上得非常顺利, 轻轻松松就完成了教学任务。重要的是可以激活学生自身的学习潜能, 让学生体验到了解问题后的喜悦, 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 不敢“放”, 低估了学生的学习潜能, 也很少给学生自学的时间和空间, 因为怕影响教学质量。我们应该丢下这个包袱, 大胆地“放”, 充分给学生学习自主权, 给学生足够的信心, 把课堂还给学生, 还学生真正的“读者”地位, 这样才能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能, 才能更轻松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我们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 要让学生看到或仿佛看到课文中描写的形象和场景。《爬山虎的脚》中“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 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 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 现在弯曲了, 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 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如果不借助情境创设, 学生理解“爬山虎是如何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就很困难。课前我布置有条件的学生去仔细观察一下爬山虎。在教学中, 我先通过张贴挂图, 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内容的理解画出“爬山虎如何一脚一脚往上爬的”示意图, 最后我在黑板上一边进行演示, 一边画出示意图, 这样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了, 大大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再比如, “叶尖儿一顺儿朝下, 在墙下铺得那么均匀, 没有重叠起来的, 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陈风拂过, 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 好看得很。”如果学生见过爬山虎, 那就能把内容想象成画面, 理解就比较容易。在教学中, 能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这一情境最好了。没有多媒体, 可以通过图片, 通过老师的描述或者其他学生熟悉的事物来帮助学生建立画面, 进而理解内容。《荷花》中“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一句中“冒”字的运用可谓传神, 如何让学生理解“冒”字的含义呢?一位老师在教学中借助课件展示了一池挨挨挤挤、长势旺盛的荷花, 动画演示了白荷花透过繁茂浓密的荷叶上升的过程, 然后请学生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怎样的长才叫“冒”。学生思维得以激发, “喜气洋洋地长, 迫不及待地长, 生机勃勃地长……”他们在这个情境中体会到这个“冒”字的含义, 体会到了这个“冒”字所赋予白荷花的生命力。如果缺少这一情境创设, 那学生理解“冒”字的含义就不容易了。

三、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他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思维活跃起来, 对于课文里的语言文字、思想内容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在学完《将相和》一课后提问学生, “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大部分学生表示喜欢蔺相如, 因为蔺相如有勇有谋、顾全大局。有几个学生说喜欢廉颇, 因为廉颇忠于国家, 有错就改。我进一步启发, 有一位同学举手说喜欢赵王, 因为赵王敢于大胆用人, 蔺相如本来不是大官, 赵王看他有才华就大胆用他, 蔺相如没有辜负赵王, 出色地完成了一个任务。我对这位学生的见解竖起了大拇指, 给予了充分肯定, 并号召全班学生向他学习, 敢于表达与众不同的意见。比如在上《海滨小城》这篇课文时, 在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表带着“阅读提示”的问题自学后, 我提问:“你最喜欢海滨小城的哪一处景物, 为什么?”让大家讨论, 然后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一旦打开了思维, 课堂气氛是相当好的, 他们的想法也充满了童真和童趣。每学完一篇课文或进行一次活动后, 我都会要求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或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还要求学生把他们的感受和体会写进自己的日记中去。长此下去, 学生阅读就会形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慢慢地会形成“个性化”阅读。学生是阅读的主体, 是学习语文的主人, 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同时要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起, 为学生课外阅读创造条件, 扩大学生的视野。

四、总结

一般学生的阅读方式为通用式阅读法, 这是一种时常采用的精读方法。通常分五个步骤进行:

1. 浏览。就是对文章做鸟瞰式感知, 用较短的时间通读一遍, 获取大量的有效信息, 得到总体的印象, 概括了解文章的主题, 大意或观点、材料。

2. 提问。根据浏览的印象和自己的需要, 提出需要弄清的问题, 使阅读文章的目标具体明确。提问可以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去设计。内容方面包括中心思想、社会意义、作者的情况、写作的背景与动机、内容要点、主要章节和段落的研究等;形式方面包括文章的结构布局、各个部分的关联、体裁形式、表达手段、用语特点、词句的推敲等。

3. 精读。这是关键的步骤, 必须认真阅读文章, 圈点、批划、评注, 弄清词句含义, 逐段理解内容, 理清线索, 把握主题, 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 作摘要, 抄卡片, 写笔记, 列提纲, 绘图表等, 求得切实具体地解决问题。

4. 背诵。强调记住需要记忆的内容, 不一定都是一字不差的背诵, 可以作尝试性回忆。

5. 复习。

摘要:阅读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就是读者和文本的对话。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 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阅读可分朗读和默读, 朗读是指出声诵读, 默读则指没有明显发声的诵读。在某些情况下, 如诗词欣赏, 朗读有特殊功用, 但就从书面材料中获取知识而言, 默读更为重要, 理解文字材料主要靠默读。

读者的地位与作用 篇5

近二十年来,由于对联的复兴,平仄也得到翻身的机会。尽管它一时被打倒,但它在人们心目中早已根深蒂固,一朝幸逢时雨,自然很快又枝繁叶茂了。由于许多问题出现了争执,便形成了流派,对此,发表一些不成熟的看法,祈求广大联友及方家不吝赐教!

一、平仄的实际作用。

发现平仄的作用,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然千余年来把它吹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就会走向反面,就会本末倒置。平仄通过科场强制推行,过去的观点认为是对知识分子思想的一种禁锢。我赞同这种说法。人多了自然有人适应这种禁锢;作品多了自然有佳作偶尔跳出这种禁锢。但这是点不是面,极大多数人在这种禁锢下一筹莫展,一辈子不仅搞不出什么名堂,反而成了书呆子。今天的一些《平仄入门》之类的联书,列举“天对地”、“雨对风”、“山对水”等等来证明平仄与同义词有生以来就结伴而行,其实这也是点不是面。绝大部分的同义词或反义词,平仄问题都足以令人头痛,严重束缚了作者的思路。平仄的实际作用,就是避免音韵单调。至于合律是否有“音乐美”,犯律是否就“拗口脚”,我建议大家不妨一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自己有一定的音乐水平,我外甥精于朗诵,我们凑在一起研究音律,可谓“天作之合”了。然反复实践表明,所谓“音乐美”是一种高度夸张的说法。所谓“拗口脚”,只有当许多第三声堆在一起时才会出现。把第三声堆在一起,声腔就显得比较空泛;把第四声堆在一起,声腔就比较短促。然这些都是小疵小病,因为诗联的灵魂在于意境和形象。有句话叫做“传神真宝镜,写意大文章”,并非大家可以理解,更不是大家都能做到。但诗联是文学主宰全盘,而不是音乐主宰全盘;音乐是文学的附庸,而并非文学是音乐的附庸。这一点,我想应该是大家都可以理解的吧!

二、平仄与声调的关系。

沈韵把“第一声与第二声”、“第三声与第四声”分别归为同类项。这种原则性的错误,千百年来即使有人提出质疑,也没有人会赞同。我曾问过许多专家学者为什么这样分类?结果全都答非所问。可见他们也人云亦云,不敢向传统挑战;或者说他们都不懂音乐,都不懂朗读,没有能力能触及这个问题。著书讲学,照本宣科就是。其实,“第一声与第二声”、“第三声与第四声”其音调性质是大有不同的。同类不同调交替,也可使人感到音韵和谐。比如“谁知盘中餐”虽然为五连平,但因“谁”与“盘”为第二声,音韵并不单调。又如“山巅青松高”也是五连平,因为全都是第一声,听起来音韵就单调得多了。这种句例随处可见。这说明调的作用不能忽视。

三、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这种说法不知起源于何时,但始终没有升华为理论。现代很多人卷入了这个问题的是非研究,其中包括北大著名的教授、声律专家王力,他们都列举事例进行论证。鲁迅先生有句名言:“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可以断言,许多名作都犯了律,而且多在“一、三、五”这个地方触犯,这不就成了“路”?如果对名人成名作在这些地方斤斤计较,评论家的评论就写不下去。比如杜甫有一首诗全部用厌声字写成。有的评论就说这样处理表现了一种愤怒的感情;有的评论就说这样处理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仄声字可以表示愤怒的感情,平声字就不能?真是太好笑了!后一种说法,倒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像杜甫这样的大手笔,在适当的地方(只要不限死)调出几个平声字来是轻而易举的事。这个事例说明中唐时期的杜甫,对平仄也不是那么坚持信奉的。指责杜甫不通平仄,谁也没有那么大的口气,倒不如为其犯律辩护合算。名人全部犯律尚且有话可说,“一、三、五”当然就不论了。普通诗人在“一、三、五”这个地方犯了律,都以名人、名作为样板开脱自己。后人有了“不论”这个宽容的传说,更是如鱼得水。这就是拥护这种说法的群众基础。那么,为什么多在“一、三、五”这个地方犯律呢?因为诗特别是对联,第一个字最令人注目。写作有本事的人总是在这个地方首先考虑他的立意和对仗,而不是考虑平仄。如果“二、四、六”再宽松,在五言诗联中,就可能发生“四连平”或“四连仄”这就是为什么“二、四、六”要分明的奥秘所在。什么“节奏点”以及围绕“节奏点”所作的不同解释如“重音所在”、“词组分界”等等,都是牵强附会之说。

四、笔墨、朗诵与对联的关系。

这两种关系,就今天来说,一目了然的。赵如才先生说得好:“凡有人居住的地方,就会有对联出现。”我曾经看过一种字典的解释,把对联归纳于应用文,当初我不免为之一笑,觉得注释家怎么这样粗心,这样武断。读了赵先生这句话,始觉得“应用文”的解释虽不尽妥,亦不无道理。事实上,今天的对联早已不局限春节或喜事用红纸书写。初、中档的对联条幅就像潮水一样涌进千家万户;镜框镶嵌的高档对联也源源不断地光临酒家、宾馆之类的公共场所,其豪华真是前所未有。《对联》杂志还开辟了《联墨缘》这个栏目,且篇幅有增无减。这说明联与墨的关系。而吟诵这一形式古代虽盛行,今则一落千丈。这是生活方式决定的。我是一个联迷且年过半百,至今还没有听过一人在我面前吟诵对联;我也从来没有把自己撰写的对联吟诵给别人听。有些老前辈说:“哪个地方犯律,一吟唱马上就会露马脚,用不着用平仄公式去检验。”我没有兴趣去尝试。我只觉得,电台、电视台且摒弃了这种朗读方法,难道我们普通爱好者还有必要去复古吗?什么东西值得继承发展,什么东西应当忍痛割爱,这有一种时代潮流起冲击作用,谁也无法阻挡。所以说,从朗读的现状看,也没有必要把平仄的作用抬得过高。如果再像过去一样夸大其辞,那真是不识时务了。

五、也谈古四声与新四声的前途。

全世界的语音、语调都在缓慢地变化,中国也不例外。为了适应这种变化,诗韵也在变化。否则,这与刻舟求剑有什么不同呢?从六十年代(或更早一些时候)开始,电台、唱片聘请语音专家朗读古诗词或毛主席诗词,全都采用普通话,我听过的至今记忆犹新。九十年代电视台播音员朗读的诗联(包括大观楼长联),也采用普通话。这是新的指挥棒,谁也无法逆转。尽管老一辈诗人联家听起来不习惯,然他们终有一天要退出文坛,后继而来的,是千百万新生力量。记得当初推行简化字时,新一代无不为此喝彩,老一辈却依然不厌其“繁”地使用老字。几十年过后,除了一些特殊场合,还有谁使用繁体字呢?与此同时,不久的将来,还有谁用古四声呢?在今天这个过渡时期,即使还有人一边揣着《平水韵》来撰联,也不会有几个人愿意揣着《平水韵》来朗读,更不会有人喜欢听。现在沿用古平仄的人(声律专家除外),大多是一种侥幸心理。就是说用普通话去朗读已明显犯律,那么就试试古平仄能否宽恕他们的失败。如果可以,那就获得一种心理平衡。这并不是一种严肃的学习态度,而是一种投机取巧的学习态度。声律专家当然只能采用古平仄,这种人虽然为数不多,但因资格老而影响力大。再过二十年,这种流派就会自然消失。就是说,新四声是否取代古四声,是一个时间迟早的问题,而不是看法问题。继续争鸣下去,没有什么意义。

六、形意、对仗与平仄的关系。

自古以来,能传世的诗联作品都是形象鲜明、意境高雅。为了服从形象和意境的需要,对仗在个别地方作适当的让步,也是常见的事。平仄打个比方,就叫锦上添花吧,因而也就只能兼顾。不要以为不拘平仄的对联就好写,有句话叫做“敢用常语谈何易”就是这个道理。不打扮的姑娘能吸引人,那才是仙女下凡。反过来说,仅因平仄协调而名贯古今的诗联作品,可以说一首(副)也没有吧!很明显,为了平仄而调整最佳立意,这岂不是削足适履么?有句名言叫做“练句不如练字,练字不如练意”,广大联友千万不要忘记!

七、精品与合格品应当同步前进。

赵如才先生提出要“强化精品意识”,这无疑是正确的。因为我们的精品确实不多,即使古今名联,合律者也屈指可数。精虽意识如不强化,精品数量就会世代落后;不要以为获了奖的作品就是精品,很多大奖赛都只强调平仄协调,并且明显掺杂了腐败因素。这样的得奖作品不就是披了红盖头的伪劣产品么?时代急需我们去努力创作出各方面都符合要求的作品,即真正的精品来。余子衡同志提出合格的对联产品可分精品、二等品、三等品,像物质产品一样都允许进入市场。这也是正确的。如果有人认为文化产品不能与物质产品相比。那么我就以学校为例:六十分——一百分都属及格范畴,这些得分者还不是一样升级?如果我们的国家只培养尖子即精品,高校的学生就会寥寥无几;一般部门就会求贤不得,同样的道理,我们的联刊如果只发表精品,不足部分就从联书上转载充数,那么,许多作者的写作积极性,许多读者的阅读兴趣,都会受到打击,换言之即订户将直接受到影响。这是一个务必要引起重视的问题。我们固然一方面不要把声律问题看得过重,即作为精品的先决条件,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所谓合律,其实大部分是属于巧合,属于妙手偶得。真正属于人为的技巧性调整,可以说是不多见的。我写了几十副合律联,几平全是这样。倒是那些对格律要求很严的人,一生写出了几副合律作品,或者说这些合律作品有几副具有可读性?这种人大多摆臭架子,伪装有学问。去吓唬一些刚入门的人。我觉得这样说并不过分。因为学联十年来,这样的伪学者见得实在是太多了!

熟练驾驭平仄是很难的。这样说不要以为酝酿意境就很容易。对仗却是一个基本的东西,当然也会常常碰到困难,有时甚至也弄得我们挖空心思。立意、对仗、平仄三者揉合为一体,才是精品与合格品的分界线。精品与合格品只有同步前进,才能真正繁荣创作,才能满足多层次的需要。拙文若蒙编辑厚爱与读者见面,也许能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那么,应是我后半生最大的快慰了。

★ 对联平仄

★ 对联怎么讲究平仄

★ 对联平仄对法

★ 诗词平仄

★ 浅谈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及其对策

★ 员工流失的原因及对策

★ 弥勒佛励志对联

★ 幽默励志对联

★ 励志读书对联

政府在技术创新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篇6

关键词:技术创新 政府 产学研 公共创新平台

20世纪80年代以来形成的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许多经济学家的研究已证明,基于技术创新的技术水平差异是决定一国产业甚至是整个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如克鲁格曼在对国际贸易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技术创新和扩散所形成的技术差距是形成各国贸易优劣势的决定性因素(Krugman,2001)。技术创新有利于增加产品附加值,有利于企业产品差异化战略的实现,进行新产品的市场垄断,使企业有机会获得平均水平以上的利润(赵洪斌,2004)。只有技术真正发展形成内生技术进步,不断实现技术创新,产业竞争力才能得到提高(杨小凯,黄有光,1992)。

由于技术创新具有正的外部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也不总是完全有效,因此,在技术创新中容易产生对企业的激励效力不足(姜明辉、牛晓姝,2005)。Mansfield等(1997) 在研究了美国的17项创新成果的基础上发现,创新企业自身的回报率远低于创新的社会回报率,因此企业在研究开发上的投资通常要少于社会最优投资。由于上述原因,政府应该通过自身的有形之手来解决这种“市场失灵”问题。理论界对政府的相关行为和措施及其效果有较充分研究,如制定相关政策,或者作为保障公平的“第三人”加入技术创新中,往往能使技术创新更有效率地进行。

以下,本文将集中梳理与研究政府在技术创新的地位与作用,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政府在技术创新的地位与作用的架构,弥补现有在技术创新中政府影响变量研究的不足。同时,这一研究也将为转型经济背景下我国各级政府对于地区技术创新进行引导与促进提供一定参考。

1 政府促进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式

经过对已有研究的梳理,我们发现政府促进技术创新的方式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产学研合作、建立公共创新服务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资金支持。

1.1 促进产学研合作

产学研合作(也有产学研联合、官产学研合作的说法)是目前各国学者、产业界以及政府部门都比较关注的话题,研究主要涉及产学研合作的迫切性、必要性、模式和未来发展预测(原长弘,2005)。

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进行研发合作,往往可以实现突破性的产品创新,也可以打开一个新市场或者某细分市场(Tether,2002;Monjon and Waelbroeck,2003)。在高新科技领域,或者当技术产生迅速变革且商业合作的产出不确定的时候,企业间的研发合作将不容易实现,此时企业将更倾向于与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Rahm et al.,2000;Hall et al.,2003;Belderbos et al.,2004a)。

由于产学研合作中,高校与企业带有不同的目标,企业的商业目的会严重影响与高校的合作程度,参加产学研各方应全力参与对话,中介机构在协调双方利益上也起着重要作用(William,2001)。信任、承诺、互利以及良好的沟通交流是产学研研究成功的主要因素(Somchai,2003,Gaskill et al,2003)。

不少学者研究产学研的合作模式和创新机制,并且着重指出政府在产学研合作里面的重要角色。有学者选择了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和韩国等五个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取得成功的国家,对其产学研合作模式进行研究,并提出政府是影响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因素(祝东伟,2006)。合作创新中政府的引导作用不可忽视,在合作创新中根据政府引导的力量大小不一可分成三种体制,即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合作体制、政府诱导企业自主合作体制、政府倡导企业自由合作体制(傅家骥,1998)。还有学者提出“官产学研商”的新机制,认为合作模式有两种:市场需求牵引型与政府宏观指引型(吴树山,2000)。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96年公布的《国家创新系统》研究报告中指出,国家创新系统在创新过程中各行为主体之间的联系,对于改进技术绩效至关重要。OECD认为国家创新系统的核心内容或关键目标是科学技术知识在一国内部的循环流动,并指出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通过创新的产学研合作计划、网络计划、建立中介机构,可以纠正企业因过短的眼光而对研发的投入不足所导致创新的系统失效和市场失效(石定寰,1999)。产学研合作系统失效表现在企业与大学、企业与科研机构以及企业与企业相互之间联系合作和知识流动不足,政府资助的研究方向与产业界的研究开发不匹配,高校不能培养企业迫切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金融机构回避创业投资风险,中介机构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要解决系统失效问题,就应把参与和影响创新活动的产学研三方以及政府和中介机构等各方面的因素系统地考察。这个系统扩大到国家范围,就是国家创新系统。加强产学研之间知识的流动,对于提高研发投入的效益,克服系统失效,推动创新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图1 OECD国家创新系统

在关于产学研的研究中,无论是从动力因素的角度,还是运行机制的角度,大量的学者都提到了政府在其中的作用。有学者用“三重螺旋(Triple Helix)”来描述大学-产业-政府之间的关系,指出一个国家的强盛取决于它在政治、经济、科技、教育诸方面的创新,创新的主体——大学、企业与政府,以经济发展的需求为纽带而联接起来,形成三种力量交叉影响螺旋上升的“三重螺旋”的策略性互动机制的重要意义(Etzkowitz、Leydesdorff,l995,2000)。Etzkowitz和Leydesdorff经过多年研究和改进,提出了GUI(government-university-industry)三重螺旋体算法, 即Triple Helix Algorithm(THA),借助该算法,运用科学计量学( scientometric)和网络计量学(webometric)手段对“科学引文索引”(SCI)的论文数据网络下全球“大学”、“产业”、“政府”布尔(Boolean)等数值作出模型处理和比较分析,为政府-大学-产业关系研究开创了定量化的模型和方法。

1.2 提供公共创新平台服务

为了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国家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不少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制,丹麦、日本、德国以及台湾等地经验表明,公共科技创新平台通过为中小企业提供低价的产业共性技术咨询合作服务,在产业技术升级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例如,德国的弗朗霍夫协会与本地大学进行深度合作,雇佣大量高技能、低报酬的学生从事研究,学生占了协会员工中的40%,旗下超过半数的研究机构由大学教授来领导(马继洲、陈湛匀,2005)。协会以商业合同的形式承接企业和政府项目,但并不直接把研究成果投入生产并在市场上赢利(胡文国,2009)。而研究机构自主开发的技术,如经过调查研究确实有市场前景的,协会会鼓励科技人员去办公司,并且在初期给予经费上的支持。在公司走上正轨以后,协会再把持有的股份卖掉,回收资金去支持其他项目(刘强,2002)。作为一家应用技术研究机构,弗朗霍夫协会在大学、企业需求、政府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由企业来保证研究成果的市场化,大学提供低廉高效的人才并使学生们在工作中得到培养与锻炼,政府向协会提供补贴使得合同价格保持低廉,研究成果最终产出了大量的正外部性,使得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刘强,2002)。

台湾工研院虽然是由政府出资创立基金成立(丁云龙,2006),但实际上是一个自我运行的非营利性组织。工研院技术转移模式有三大类:第一类是针对个别厂商的技术合作与技术服务;第二类是针对多家厂商合作的技术开发;第三类是针对产业内尚未出现承纳对象的前瞻性技术创新。前瞻性的技术研发出来以后如果没有合适的承纳对象,工研院采取自办衍生公司的办法把创新成果带入产业市场。三十多年来,台湾工研院奠定了台湾多个领域的技术基础,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工研院向企业转移各个领域的先进技术,平均技术转移1.3件/天,年总数超过340件(丁云龙,2006)。截至2002年,工研院向台湾各产业输送了超过15000名高级人才,离职人员已有25位担任CEO,工研院因此有着“台湾总经理制造机”之美称(阮重晖等,2006)。

1.3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美国的中介服务机构有技术转移协调中心(FLC),全国技术转移中心(NTTC)和多个区域性技术转移中心(RTTC)(陈芳柳、陈莉平,2007)。丹麦在2003 年的财政预算中专门拨款成立了“创新联合体”,旨在增强公共和私营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并加强应用研究,每个联合体由相互合作的研究机构、公司以及技术服务组织捆绑组成(宋健、陈士俊,2008)。日本创办了多个名为“高科技市场”的促进科研成果产品化的中介机构,都建立在大学和科研机构比较集中的地方,负责挑选所在地区大学和研究机构中能够转化为产品的科研成果,对有关成果产品化的研究提供资助,帮助有关科研人员申请专利以及协助创办风险企业(刘力,2002)。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建立了创新技术转化处( Innovation Technology Transfer Office),协助南大进行技术资本化,南大的技术转化、专利技术、衍生公司的建立取得了丰硕成果(燕凌、洪成文,2007)。

1.4 资金支持

资金对技术创新的重要度是毋庸置疑的。比如宏观方面研究,研发经费投入已被世界各国和重要国际组织作为评价国家科技实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首选指标所普遍采用(金永红、吴江涛,2008)。而微观研究方面,也有很多研究(王任飞,2005;刘笑霞、李明辉,2009)用企业的研发资金投入代替企业的研发实力进行分析。

与发达国家不同,整体而言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的最主要困难是缺乏资金,这已成为创新的首位障碍(高建,1999)。企业缺研发资金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创新活动风险高、回收期长的特点使资金的流入受到限制。由于我国市场广阔,资金总能发现高收益率的领域,目前企业通过生产经营活动获得的利润一般会投向房地产等产业。二、由于技术的外部性,很多企业会减少研发投入。政府对于企业的创新行为进行资金支持主要有两个方面:融资帮助与财政补贴。

由于研发的高风险,金融机构对贷款进行研发的企业一般都会有较高的要求或者提高贷款利率补偿风险。政府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问题主要是指:一、政府通过协商或者设立专项担保基金,使金融机构降低对贷款研发企业的要求。二、政府对实施贷款研发的企业进行利息补贴,从而降低企业的贷款成本。

我国学者(高建,1999)研究了各种政策对企业创新的重要度,调研结果显示企业认为技术研发优惠贷款政策最重要,其次分别是重奖创新有功人员、提取技术开发基金等措施。另一些学者(陈仲常、余翔,2007)的研究也验证了贷款对企业研发的重要性。他们发现,金融机构贷款强度指标与研发投入强度指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金融机构贷款作为企业研发筹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弥补企业自身资金的不足发挥了积极作用。

财政补贴是政府最常用的引导工具。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减免和直接资助两种方式鼓励企业研发资金的投入。由于我国运用税收政策鼓励企业研发投入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研究相对较少。夏杰长和尚铁力(2007)研究表明由于目前国内政策仍有很多局限,税收减免政策的效果并不明显。而国外学者对税收、财政补贴对研发投入的影响有较充分的研究。加拿大学者(Mansfield & Switzer,1985)最早对税收和补贴政策对研发投入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加拿大数据的分析,他们发现在政府开支相同的情况下,直接资助政策可以提高1%的企业研发支出,而税收减免政策则可以提高2%的企业研发支出。Bloom等(2002)研究了财政激励政策对研发投入水平的影响,通过对9个OECD 国家19年间(1979-1997)的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发现税收减免政策可以有效地提高研发强度(R&D; intensity)。他们估计10%研发投入的税收减免可以使研发投入水平短期提高1%,长期提高10%。由上可见,政府恰当的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政策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研发支出,而且税收减免的效果更明显。

2 现有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研究展望

2.1 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已有研究已经相当丰富,但对于上述四个方面的政府作用仍有如下欠缺,如:产学研中政府的具体作用的机制研究比较少,尤其是政府应该如何发挥作用,在中国情境下政府政策的触角可以伸到何种范围与界限的研究较为缺乏;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在中国情境下的具体运作模式和内外部条件的探讨尚付阙如,而这部分的研究对于公共创新服务平台是否能获得真正的成功运作具有相当深远的意义,值得深入研究;资金支持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文献很多,但目前多数是在经济数据的测量层面支持,对于具体作用机制的研究和阐述仍然比较薄弱,仍有可深入之处。

2.2 研究展望

技术创新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我国各级政府一直在寻求能促进当地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有效措施,这些尝试有的取得了良好效果,但也不乏失败的案例。在过去数十年间,管理学与经济学两大领域的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政府如何在技术创新中的地位及作用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但未来的研究仍需要更深入地对这些作用机制进行研究,例如,细致地框定产学研活动中政府行为的界限,公共创新服务平台采用何种运作模式能为企业提供最大收益,政府对于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持如何发放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等。

参考文献:

[1]Monjon, Stéphanie, and Patrick Waelbroeck (2003). Assessing Spillovers from Universities to Firms: Evidence from French Firm-level Dat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21(9):1255-1270.

[2]Hall, Bronwyn, Albert Link, and John Scott (2003). Universities as Research Partners,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85(2):485-491.

[3]Mansfield, E.,Rapoport, J., Romeo, A.,Wagner, S. and Beardsley,G.,Social and Private Rates of Return from Industrial Innovation[J],Quart. J. Economics, 91 (may 1997).

[4]Bloom, N.,Griffith, R., Van Reenen, J., Do R&D; tax credits work? Evidence from a panel of countries 1979-1997[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2(85).

[5]马继洲,陈湛匀.德国弗朗霍夫模式的应用研究——一个产学研联合的融资安排[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年6月.

[6]牛振喜,安会刚,郭鹏.以工业技术研究院为中心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6年7月.

[7]刘强.中国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案例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年2月.

[8]宋健,陈士俊.国外产学研政策的经验及启示[J].现代管理科学,2008(7).

[9]原长弘.国内产学研合作学术研究的主要脉络:一个文献述评[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年8月.

课题项目:

用电营业管理的地位与作用 篇7

1 用电营业管理在现代电力工业企业中的地位

能源是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 而电能是经一次能源消耗获得的二次能源。目前电能消耗占全国能源消耗的28%左右, 这说明在现代化生产和日常生活中, 电能已成为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必不可少的一种能源, 预计今后电能消耗的比例还将进一步增加。但电能的生产、输送和使用是在同一时间完成的, 他们相互依存, 相互制约。电力工业企业生产的电能既不能通过商店陈列出售, 又不能进入仓库储存, 只能是用多少生产多少, 或者生产多少用多少, 即供、用两者之间在每一瞬间爸必须保持平衡。这种生产与销售紧密相连的特点就使得电力工业企业的经营管理与其他工业企业有显著的差别。一是用电营业管理工作涉及社会的各方面, 它不仅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而且又有很强的技术性和业务性;二是电能销售后电费的价格和收取情况与国民经济状况和国民经济政策也有密切的关系。这样, 电能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但影响着资金的回收和电力工业自身的发展, 还直接影响着国家财政收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 所以用电营业管理工作是整个电力工业企业经营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 用电营业管理的作用

2.1 用电营业管理工作是电力工业企业的销售环节

电能与其他的产品是一样的, ‘都是商品。商品的销售一般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向消费者提供质量合格的产品, 另一方面从客户处取得相应的货币收入。

顺利完成销售电能和取得资金补偿的全过程, 就是电力工业企业用电营业管理部门的基本职责。电力生产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电力工业企业必须不断发展业务, 接受客户的用电申请, 及时供给客户合乎质量标准的电能。同时, 客户每月消耗的电量必须准确计量, 应付的电费必须及时核算、回收和上缴。这样, 电力工业企业的扩大再生产才能不断进行, 企业的经营成果才能以货币的形式体现出来。

2.2 用电营业管理是电力工业企业经营成果的综合体现

根据电能的产、供、销同时完成的特点, 企业产品的经营成果则通过销售环节体现出来。

(1) 客户申请用电及营业管理部门受理客户的申请和办理手续, 都必须根据《供电营业规则》及相关规定进行处理。业务扩充和用电变更工作中的有关供电方案是否经济、合理, 供电是否及时, 计量方式和表计安装是否正确无误, 客户安全、合理、节约用电的各项技术措施是否落实, 以及供电部门内部传递手续是否迅速畅通等, 都是关系到电力工业企业经营成果的重要内容, 稍有不慎, 就可能造成漏洞, 给国家、客户和电力工业企业带来损失。

(2) 电力工业企业的资金流动是按照投入、产出、销售三个不同阶段顺序而行, 粤而复始, 最终构成资金循环。只有顺利地完成销售阶段的工作, 这一循环才宣告结束, 并为下一个循环提供必要的条件。电力工业企业的销售收仝主零导电费收人, 只有加强销售收入的管理, 及时、准确、全部地回收和上缴电费, 才能加速资金周转, 为企业扩大再生产提供经费。

(3) 为了加强企业的经济核算, 国家针对企业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经济指标, 坚犁于考核企业的经营成果。国家对电力工业企业的供电部门售电量、电费收入、线损率和供电单位成本作为主要经济指标进行考核。例如, 售电量完成多少, 除了电能计量装置是否合乎规程标准以及内部手续是否健全外, 绝大部分取决于抄表、核算和收费是否及时、准确和全部, 即是否按时把客户所耗用的电量如数抄回, 是否正确无误地进行核算和分类统计, 是否全部回收电费。电费的准确及时回收, 不仅关系到单位电能成本的计算, 也关系到电价水平, 电业部门的资金周转和国家财政收入。

(4) 编制电力工业企业生产计划所依据的各项统计数据, 诸如各行各业历年用电量的增长情况等, 都来自用电营业管理部门的统计报表以及经常性的社会调查。计划部门只有根据用电营业管理部门提供的资料, 结合发展规划, 才能编制远景规划, 年、季的售电计划和负荷预计, 经过综合平衡制定出电力工业企业的年、季发电计划和电力平衡计划以及财务收入计划和其他经济指标, 以便有效地利用发电设施, 挖掘设备潜力, 降低单位电能成本, 为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服务, 也为电力系统的发展提供可靠的基础。

2.3 为电力工业企业增加合理收入

电力部门面对各行各业、千家万户, 用电情况复杂, 变动频繁。因此, 要求从事用电营业工作的全体人员必须精通国家制定的有关政策, 以便在复杂的用电情况下正确执行政策, 增加合理收入。

增加合理收人是用电营业管理工作在电力系统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之一。增加合理收入的措施和方法很多, 作为营业管理部门, 要认真贯彻执行上级的各项政策, 采取必要的管理办法, 根据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增加合理收入的措施, 不断提高用电营业管理工作的水平, 真正发挥营业工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清汉, 等, 主编.抄表核算收费工.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函数定义域的地位与作用 篇8

函数作为高中数学的主要内容, 贯穿于整个高中教学的始终, 也是高考中考查的重点.函数的定义域是函数的重要要素之一, 在函数部分有很重要的地位, 它是研究函数关系式、值域、单调性、奇偶性的基础.本文就苏教版必修1教材中第一章函数部分定义域与其他内容间的联系作简单研究.

一、定义域和函数解析式

函数定义中, 非空数集A中的元素根据对应法则与非空数集B中的元素产生了对应, 故定义域又称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我们在谈函数的时候离不开定义域和对应法则, 定义域应该放在对应法则之前考虑.我们在教学及学生在学习中都偏向于对应法则, 即更为直观的解析式, 实际上离开定义域谈函数就成了空中建楼阁.

例1 判断函数y=|x|与函数y= (x) 2是否为同一函数.

解 ∵函数y=|x|的定义域为R, 函数y= (x) 2的定义域为[0, +∞) ,

∴函数y=|x|与函数y= (x) 2不是同一函数.

函数关系式包括定义域和对应法则, 定义域是函数关系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在求函数的关系式时必须考虑所求函数关系式的定义域, 否则所求函数关系式可能会出错.

例2 现有一根铁丝长60 cm, 欲围成一个矩形, 求围成矩形的最大面积S.

解 设矩形的长为x cm, 则宽为 (30-x) cm。由题意, 得S=x (30-x) , S=-x2+30x, 当x=15时, Smax=225.

作为一个简单的应用题, 采用如此做法得到了正确的结果, 实则存在大大的漏洞, 函数关系式还不完整, 缺少自变量x的范围, 也就是说数学离开了生活.因为当自变量x取大于30的数时, 根本不能围成矩形, 这与实际问题相矛盾, 所以还应补上自变量x的范围0<x<30, 即函数关系式为S=x (30-x) (0<x<30) .

在用函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时, 必须注意函数定义域的取值范围对实际问题的影响.

二、定义域对函数最值、值域的影响

函数的最值在教材中是这样介绍的:一般地, 设y=f (x) 的定义域为A, 若存在x0∈A, 使得对于任意的xA, 都有f (x) ≤f (x0) (f (x) ≥f (x0) ) , 那么f (x0) 为函数的最大值 (最小值) .所以说最值指的是定义域上的最值, 脱离定义域讨论最值、值域是没有意义的.

例3 求函数y=x2-2x在[-2, 5]上的最值、值域.

错解 ∵y=x2-2x= (x2-2x+1) -1= (x-1) 2-1,

∴当x=1时, ymin=-1, 值域为[-1, +∞) .

本题是一个简单的二次函数给定范围求最值的问题, 学生容易犯一个错误, 误认为最小值为-1, 无最大值.产生这种错误的根源在于忽略了函数的定义域, 仍然认为定义域为R, 而没有注意到已知条件发生变化.

∵-2≤1≤5,

f (-2) = (-2) 2-2× (-2) =0, f (5) =52-2×5=15.

f (x) max=max{f (-2) , f (5) }=f (5) =15.

∴函数y=x2-2x在[-2, 5]上的最小值是-1, 最大值是15, 值域为[-1, 15].

例4 求函数y=x+2x-3的最值、值域.

解 令x-3=t, 则x=t5+3, y=t2+2t+3= (t+1) 2+2≥2,

ymin=2, 无最大值, 值域为[2, +∞) .

本题最大的错误在于换元时引入了新的变量t, 却没有对其范围加以说明, 也就是换元后的函数失去了应有的定义域.对于函数y=t2+2t+3应有t≥0, 函数在[0, +∞) 单调递增, 故最小值为3, 无最大值, 值域为[3, +∞) .

三、定义域前提下的函数单调性、奇偶性

函数单调性是函数的第一个重要性质, 是指函数在给定的定义域区间上函数自变量变大时, 函数值随着增减的情况, 所以讨论函数单调性必须在给定的定义域区间上进行, 而求出的单调区间必然是定义域的子集.

例5 指出函数f (x) =log2 (-x2+2x) 的单调区间.

解 ∵-x2+2x>0, ∴-2<x<0.

∴函数定义域为 (-2, 0) .

u=-x2+2x, 知在x∈ (-2, -1) 上时, u为增函数;

x∈ (-1, 0) 上时, u为减函数.

又 ∵f (x) =log2u在[0, +∞) 是增函数,

∴函数f (x) =log2 (x2+2x) 在 (-2, -1) 上是增函数, 在 (-1, 0) 上是减函数.

即函数f (x) =log2 (x2+2x) 的单调递增区间是 (0, +∞) , 单调递减区间是 (-∞, -2) .

本题中, 学生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在 (-∞, -1) 上是增函数, 在 (-1, +∞) 上是减函数.这种错误是因为学生在平时做题时机械地模仿, 忽略了解题方法的内涵.

奇偶性是函数又一个重要性质.如何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教学中应强调判断步骤, 第一步必先判断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若不对称则函数为非奇非偶函数, 若对称则继续考虑f (x) 与f (-x) 的关系.

例6 判断函数f (x) =4-x2|x+3|-3的奇偶性.

解解得定义域为 (-2, 0) ∪ (0, 2) , 关于原点对称.

f (x) =4-x2|x+3|-3=4-x2xf (-x) =4- (-x) 2-x=-f (x)

∴函数f (x) =4-x2|x+3|-3为奇函数.

本题中, 必须先求定义域, 没有定义域则不能化简, 不化简则会得出f (x) 与f (-x) 没有关系, 进一步得出f (x) 为非奇非偶函数的错误结论.

定义域作为函数基本要素之一, 在学习函数其他内容时它是基础、是前提, 在求解函数关系式、最值 (值域) 、单调性、奇偶性等问题中更是重要的前提条件.提起函数不忘定义域,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大局观,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的地位与作用 篇9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 历史是一门新学科, 加之历史书本来就图文并茂, 因而特别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初中历史对学生的要求也基本停留在要让学生知道 “是什么”的阶段, 至于 “为什么”的问题是高中历史对学生的要求。这一切都使学生们很愿意来学习历史, 所以, 初中历史教师充当了很重要的角色, 他是孩子们学习历史的启蒙者。初中历史教训工作就成了引导学生勤学好问的一枚指针。尤其是七年级的历史教材, 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少, 而且教材中又不乏许多有趣的历史故事, 因此, 孩子们觉得学习历史 “很好玩”。

虽然初中阶段只要求孩子们知道 “是什么”, 也就是说只要求孩子们了解历史事件的现象, 而不要求 “透过现象看本质”, 但不要因此就小瞧了孩子们对这个现象了解的过程。 “万丈高楼平地起”, 初中历史教学工作其实就是在为孩子们踏入高中, 学习高中历史奠基的! 如果基石不稳不牢靠何来高楼大厦呢? 在铺设这条奠基石的路上, 历史教师充当的角色很重要, 不是 “能识字”的人就能拿得下来的。从我自身的经历来说, 高中历史教学就像小桥流水, 涓涓细流, 需要娓娓道来。而初中历史就像海平面, 时而狂风暴雨, 时而风平浪静, 需要教师择其重点, 该讲的要多讲, 突出其重要性, 不该讲的要少讲, 甚至不讲, 以免增加学生的负担! 初中生不像高中生那样心智相对较成熟, 精力集中的时间也相对较长, 初中生身上明显的呈现出 “过渡性”的特点, 因而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更要注重课堂的高效性。

以上两点谈的是初中历史教学在学生们初中学习生活中的作用和对学生们升入高中后所起的奠基的作用, 那么, 如果九年义务教育一结束, 不能继续升学读书的学生们呢? 是不是学习历史就一无用处了呢?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因为有句话叫 “书到用时方恨少”。人的一生充满了无数种可能, 什么时候能用到历史知识谁又能说得准呢?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当前大红大紫的明星赵薇, 她不是层级惹出了个日本军旗装事件出来吗? 她如此缺乏历史知识, 不知道是她的错还是她的历史老师没有尽到责任? 她缺乏历史知识也就算了, 就连她身边的人也缺乏历史知识, 才导致了她惹祸上身! 当然, 她作为艺人, 后来又痛哭流涕的道了歉, 最后还是博得了国人的原谅。从我个人来说我是很喜欢赵薇的, 曾经也是她的忠实粉丝, 但自从出了这个日本军旗装事件后, 不得不说, 她在我心目中的位置是大打折扣。较之于赵薇, 现在的鞋子设计师们就聪明多了。美国人不是自称世界老大吗? 总是以世界警察的身份自居, 到处插手别国事务。然而, 在我们中国人看来, 美国什么都不是, 因为任何一个中国人都可以将他踩在脚下, 君不见现在市面上星条旗的布鞋比比皆是! 再举近一点的例子。今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大阅兵上, 俄罗斯队出场的时候, 可能很少人注意到俄罗斯人扛的是两面旗帜。但这份 “大礼物”却在国人面前就这样悄悄的一闪而过了。这份 “大礼物”其实就是当年苏联柏林之战胜利时插上德国国会大厦的那面红旗! 他是苏联取得战斗胜利的标志, 也是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最终战胜法西斯德国的标志! 因而意义非凡! 可能是由于阅兵时每个国家在电视上的时间太过短暂, 可能是由于我们的导播缺乏历史知识, 使得普京自认为送了我们国家一份大礼物, 而我们还不自知。

普及历史知识是每个国人的必修课, 作为普通人应该如此, 作为有影响力的作家更该如此。金庸是享誉海内外的大家, 其作品影响力之大, 很少有人能与之比肩。据说东南亚的华语国家吵架都会用金庸笔下的人物。一个骂 “你是岳不群, 伪君子”, 另一个回答“你是左冷禅, 野心家”! 本人也很喜欢金庸作品, 但也从作品中发现了一些有违科技史方面的硬伤。 《神雕侠侣》第六回: “他 ( 杨过) 自幼闯荡江湖, 找东西吃的本事着实了得, 四下张望, 见西边山坡上长着一大片玉米, 于是过去摘了五根棒子。玉米尚未成熟, 但已可食得。”玉米非我国本土作物。原产于美洲, 1494 年哥伦布从美洲回来后才传入欧洲, 辗转传进我国的时间大约在16 世纪中期 ( 现在对玉米最早的记载是明嘉靖三十九年 ( 1560 年) 。南宋末年的杨过想要在陕西的山坡上找到一片玉米地, 至少要等上三四百年才有可能。这个历史知识在七年级的历史书上是明确讲过的, 而且还常常列为考试内容来考学生们。但是这种错误在各种小说中是数不胜数, 再加上现在的编剧们不管历史上有的, 没的, 只管胡乱编造一通, 只要能吸引别人的眼球就万事大吉。但作为有影响力的大家我觉得还是应该尽量避免犯这种历史知识的常识性错误。在这里我不是要批判谁, 我也还远远没有资格去评判谁的作品, 我只是想说明学习历史还是有一定用处的!

初中历史教学工作是学生升学深造的奠基石, 是普及国人历史知识的重要途径。读完此文, 相信你对初中历史教学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如果你恰好是一名历史教师那就更好了, 请记得我们初中历史的教学并不是可有可无的, 他的存在是有价值的!

摘要:初中历史教学工作历来都不受重视, 但是我认为初中历史教学工作为学生们升入高中学习历史奠定了基础, 同时也让即将踏入社会的人们提供了了解祖国历史的机会, 让他们不至于在社会生活中犯历史常识的错误。因此初中历史教学工作并不是可有可无的。

关键词:历史,初中历史教学

参考文献

[1]代洁.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以岳麓区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 2008 (11) .

企业会计信息的地位与作用及管理 篇10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会计凭证为依据,并运用专门的核算方法和程序,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核算和监督,为单位的经营管理者、债权人、投资人、政府管理部门以及其他会计信息需求者提供有关单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一种信息系统,也是一项经济管理活动。

会计信息是一种可以被感知和识别、转换与传递的一种经济信息,具有时效性,是会计数据加工处理后的结果,也是对其的解释与说明。会计信息既可以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也可以为企业经营管理者做预算、决策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二、会计信息的地位

1.会计信息是企业利益相关者制定决策的重要依据

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经营管理者、股东、债权人、债务人、企业员工、供货商,税务局、政府及相关部门、新闻媒体以及社会公众等。企业利益相关者分别根据不同的会计信息制定出对自身最有利的决策,企业经营管理者参考会计信息,掌握企业的发展状况、经营成果,并从中寻求不足,总结经验,最后制定出合理有效的经营管理决策。企业股东需要通过准确的会计信息作出最优的投资方案,降低风险,扩大收益,以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企业债权人关心的是企业的偿债能力,根据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产权比率等来判断是否给企业借款。企业员工直接的目的便是工资与工作的稳定性,供货商关注的是企业的信誉问题,税务局关注的是企业纳税情况等等。不同的企业利益相关者有着不同的目标,但都需要运用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作参考来制定最优的决策。可见,会计信息对于企业利益相关者制定决策极其重要。

2.会计信息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基础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制度的不断完善,会计信息在企业整个经济信息中处于核心地位。财务管理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一些学者认为现代企业的管理以财务管理为核心,还有一些学者也提出了资金管理、成本管理、利润管理等管理模式。不管是采用资金管理、成本管理,还是以利润管理为核心的管理模式,企业都离不开会计管理模式,因为企业的资本、成本、利润等相关信息都是会计信息的构成部分。根据预算信息,可进行企业计划管理;根据成本信息,可进行生产管理;根据人事会计信息,可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由此可见,会计信息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基础,也决定了会计信息在当今企业经营管理中所处的核心地位。

三、会计信息的作用

地位决定作用,企业会计信息重要的地位也决定了企业会计信息不可忽视的作用。

1.会计信息对企业经营决策的作用

企业的经营管理是企业能否实现利润最大化或价值最大化的关键,而会计信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会计信息是最基础、最详细、最精准的经济信息,企业经营管理者运用会计信息了解企业的资金状况、经营状况、产品销售状况、资源配置状况、偿债能力、财务状况等,从而结合市场的形势和变化来制定和调整适合自己的战略计划,以实现利润最大化或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企业的销售部门调整销售策略和营销策略是依据会计信息提供的销售和回款情况;企业的生产部门调整生产经营计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需要会计信息提供的生产经营状况、经营业绩、市场需求与供给等信息作参考;企业的财务部门制定最优的资金使用计划、合理的使用每一笔资金,需要依据会计信息提供的资金状况。此外,通过会计信息,可以反映出企业的经营业绩、发展趋势,企业可以从中寻找出经营管理中的经验与不足,根据市场的需求与形势,合理的制定与及时调整下一步战略计划,以实现持续经营,健康发展、利润最大化或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2.会计信息对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

企业的会计核算职能主要是对各种原始的经济数据、会计资源、原始凭证等原始的会计信息进行记录、计算、归类、整理与汇总,并通过记账、算账、报账等程序,使得这些会计信息可以全面、系统、综合、真实的反映经济活动的各种收益与损失、以及经营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并为企业的经济活动提供有用的信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产品质量对企业的经营业绩有极大的影响,决定着企业的经营效益,而产品质量的优良需要通过会计信息来反映,企业通过会计信息来调整产品的生产计划;企业的资金管理是企业的核心问题,它贯穿于整个经济活动的始终,企业的存货、未收账款、应付账款、银行存款等都属于会计信息,为资金的高效运营提供了参考;产品的生产成本决定了产品收益的多少,准确的会计信息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库存,合理利用原材料,及时调整生产线,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综上所述,通过会计信息对企业的产品质量、资金、生产等进行管理,及时调整战略计划,优化资源配置,以此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会计信息对企业强化管理的作用

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会计可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财务会计,是以财务报表为依据,主要是对外部信息使用者制定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管理会计,主要是为了适应内部管理的需求,为企业内部管理者经营决策提供可靠有用的会计信息,强化企业管理。企业在进行成本、销售、利润预测时,需要依据过去的、现实的成本费用、销售业绩、营业利润等会计信息,结合市场发展形势与规律,合理准确的进行预测。企业管理者在经营决策时,需要通过会计信息了解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生产线、市场需求等会计信息来制定切实可行的生产、销售计划,以及企业的发展方向、判断是否扩大规模。通过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等会计信息可以看出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果,寻找出经营管理过程中的经营与不足,为下一个阶段更好的管理积累经验。总之,企业管理者需要依据各种会计信息确定经营目标,对经营管理活动进行事前预测、事中监督、事后考核。

四、当前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与原因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的输出与输入不一致导致会计信息虚假,违背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原则。会计信息失真会对利益相关者造成不可预测的损失,如:安然事件、蓝田事件、银广厦事件等都对利益相关者造成了惨重的损失,小到企业亏损,大到企业破产,甚至家破人亡。那么,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有哪些呢?

1.会计人员职业素养不高

企业会计信息的输入、处理、输出都需要经过会计人员的核算与监督,企业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有密切联系。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不断增多,会计人员也日益递增。有一部分会计人员对工作没有热情、办事拖拉,还有一些会计人员为利益所诱惑,在社会公众利益、国家利益、企业利益中只选择了企业小团体或个人的利益,这都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之一。还有一部分会计人员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专业技能不强,在处理经济业务中,对会计工作流程不熟悉,敷衍了事。对于上级不当的要求,没有坚持原则,容易按照上级的不当的意愿完成工作,没有依法办事,导致有的管理者要求企业会计人员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造出虚假的会计信息。

2.会计制度不健全

企业选择不同的会计核算制度,会计信息也有差别。部分中小企业没有健全的会计核算制度,没有严格按照会计核算程序来处理经济业务,导致企业账目混乱,甚至出现账账、账实不符的情况。如:没有健全的会计核算制度,无法确定收入或成本,无法确定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以及报废的处理,无法对存货进行计提折旧等等。没有健全的会计核算制度,容易导致企业会计账簿混乱,也容易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企业会计人员的管理对会计信息的输出也至关重要,企业会计人员办事懒散,对待工作没有热情,专业技能薄弱,对会计准则不熟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企业的管理制度不健全,对待会计人员没有激励、监督、考核等制度。

五、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几点建议

1.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

会计信息与会计人员密切相关,作为一名会计人员,应严格要求自己。首先,应做到爱岗敬业,热爱会计工作,对待每一笔经济业务要认真负责,办事不拖拉、不马虎。其次,会计工作常常涉及个人隐私、商业机密,甚至国家机密,会计人员需要做到不为利益所诱惑,保守秘密,诚实守信。会计工作常常需要与金钱打交道,作为会计人员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公私分明,不贪污钱财,不收受贿赂,保持清白。作为会计人员还需要做到客观公正,依法办事,坚持准则,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除此之外,会计人员还应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努力钻研业务,熟悉经营活动和经营业务的处理流程,提高工作质量,从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2.企业应完善会计管理制度

我国的会计工作行政管理体制实行的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企业应加强自身管理,制定与国家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监督制度、会计人员管理制度、会计工作管理制度等。企业在制定会计管理制度时还应结合自身情况,不违背法律法规。在经营管理活动中,还应不断地完善会计核算、监督制度。企业内部应该组织会计人员学习会计职业道德,钻研会计业务,提高专业技能,还应适当的制度奖惩制度,提高会计人员工作积极性,抵触不良行为,建立一个积极向上的会计工作氛围,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3.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督

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企业会计的监督,定期核查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并对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进行评估,对企业会计人员进行教育。税务部门核查企业是否偷税、漏税,审计部门对企业经济业务的真实性进行审查,对企业的会计工作进行监督。

六、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信息的地位也不断地在提高,不管是企业,还是其他利益相关者、社会公众,都是通过企业的会计信息来判断企业的经营成果,预测企业的发展前景,并依此来制定决策。企业依据会计信息制定切实可行的经营策略,提高经济效益。但由于会计人员职业素养不高,企业会计制度不完善,造成了多起会计信息失真事件。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人员本身应该提高自身职业道德、专业技能,企业应完善会计管理制度,加强内部会计工作的管理,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审查,监督会计工作的合法性、真实性。全面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避免会计信息失真,为提高我国经济水平做贡献。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国家的经济实力影响着综合国力,经济信息是经济发展状况的体现,而企业的会计信息是企业非常重要的经济信息。会计信息不仅是企业利益相关者制定决策的依据,也是经营管理者提高经营业绩的关键。当今,许多企业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严重影响到企业债权人、债务人、投资者、企业员工、社会公众等企业利息相关者的利益,甚至有可能导致企业的这些利益相关者做出错误的决策。据分析,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是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养不高和会计制度不完善。那么,要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不仅应该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还要不断完善企业会计管理制度,政府及相关部门还应加强对企业会计工作的监督,避免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

关键词:会计信息,地位,作用,原因,建议

参考文献

[1]杨晓其.会计信息的地位和作用[J].2014(10).

读者的地位与作用 篇11

关键词:物理演示实验 教学 作用

《物理课程标准》强调“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符合物理的学科特点——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

一、物理演示实验在教学中的地位

《物理课程标准》中强调物理教学的目的是:“必须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和从事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物理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知识的实际应用,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此提出的观察、实验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物理实验来实现的。演示实验在中学物理实验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物理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是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

当教师把书中的实验展示在学生面前时,学生会产生神奇的感觉,好奇心、求知欲一并俱来。当充分准备后全神贯注于观察实验时,学生们会感知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当实验成功时,学生会产生一种愉悦感,就会对探索物理知识、克服困难产生无法替代的动力,无穷的兴趣便引发出自觉学习的意志力和创新的勇气。

二、演示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1. 物理演示实验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许多物理演示实验的现象本身就形成了知识,如串并联电路的特点。这类实验,往往容易被忽略,认为可做可不做,其实不然。大家知道,知识的掌握必须通过领会、巩固和应用三个阶段来实现。而领会知识又是巩固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前提。知识的领会是通过教材的直观与概括来实现的。教材的直观应以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为优。在教学中,能应用实物的,要用实物,不能使用实物的,如原子的结构等,要尽量使用模型。这样,才能形成生动、鲜明、具体、真实的、直观的形象,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知识的掌握有了前提和保证。还有一些实验,如自感现象中的两个实验,其所显示的现象与已掌握的知识联系。学生从一个实验看到了开关闭合时,与线圈串联的灯比与电阻串联的灯后亮;从另一个实验看到了开关断开时,与线圈并联的灯并不立即熄灭,相反,断电瞬间,灯还突然发出更强的光,然后才熄灭。有了这两个实验,就可以很顺利地引导学生作出下列的分析:电流的变化——磁通量的变化——产生感应电动势——形成感应电流——阻碍磁通量变化——阻碍电流变化。即由自身电流的变化引起的这一复杂过程就是自感现象。很明显,这种现象与前面研究的电磁感应现象具有完全相同的特征,没有质的区别。这样,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找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关系,并将其纳入原有的知识体系中,会使整个知识体系更趋于深化和完整。教学中有时也需要设计一些演示实验用于知识的巩固和应用。如在讲完《电荷和电子》一节后,若向学生演示:一个用细绳吊起的泡沫塑料小球在感应起电机已带电的两放电小球间来回跳动的实验。学生一方面会感到一节课的紧张活动得到了调节,满怀兴致地观看实验,同时也会自然地产生一个疑问:“小球为什么能来回不停地跳动?”这样,通过实验把课题引了出来。显然,通过实验提出的课题,可以避免学生领会课题产生差错,能顺利地使学生进入课题类化和对新知识的重视,从而求得正确的答案,达到应用中巩固知识的效果。

2. 演示实验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演示实验往往直观形象、生动活泼,所以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电磁感应”问题的教学过程中,若用一个检流计和螺线管连成一个闭合回路,先让学生讨论:“当条形磁铁插入或拔出螺线管的瞬间,检流计指针是否偏转?”然后教师做演示实验,学生可以观察到当条形磁铁插入或拔出螺线管的瞬间,检流计指针突然偏转一下,这时可能有学生会问:“当条形磁铁静止在螺线管中时,检流计指针发生偏转吗?”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看到问题的答案。教师再问学生:“在条形磁铁插入和拔出的过程,检流计指针偏转有什么不同?”,这时,聪明的学生还可能会问:“检流计指针偏转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教师可以接着做演示实验,让学生看到:当条形磁铁迅速插入或拔出螺线管,检流计指针偏转较大;而当条形磁铁缓慢插入或拔出螺线管,检流计指针偏转较小。这样,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对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感应电流的方向以及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谁有关等都有了直观形象的认识。正是象这样一个个的演示实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单调、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了。

3. 利用演示实验讲解物理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物理问题的一个难点是弄清物理过程,能针对不同的物理过程运用相应的物理规律进行求解。但部分物理问题中所描述的物理过程比较抽象,学生不易弄清楚。若设计相应的演示实验对过程进行演示,使物理过程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形象直观,学生就容易明白,如在进行力的分解教学时,学生对于两个分力的大小随着它们夹角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可能比合力还大不能理解。为此可设计如下演示实验:取一重锤放在桌面上,用两根橡皮筋将重锤提起,让这两根橡皮筋的夹角由0°逐渐增加,学生会观察到两根橡皮筋的长度变长,分力还可能比合力大。这无疑是在学生大脑里产生的兴奋剂,从而闪烁着解决问题的思维火花。

信息技术实验课教学的地位与作用 篇12

信息技术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从而带动信息技术课程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信息技术课程从它诞生之日起, 就与动手、实践紧密相连。《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中明确规定:信息技术实验操作课课时不少于总课时的70%。信息技术课程的实验操作课程是如何定义的?它又具有什么样的内涵呢?目前的信息技术实验操作课程的问题与出路在哪里呢?针对以上的问题, 本期解码特别组织了两篇文章, 第一篇文章从理论层面回答了一些信息技术实验操作课的问题, 第二篇文章则从两则案例出发剖析了信息技术实验操作课程实践的问题。这两篇文章只是抛砖引玉, 期待信息技术课程研究者与实践者能够对信息技术课程实验操作课程深入研究、勇于实践, 使得信息技术课程更加绚丽多彩。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离不开实践的学科, 它的创设和发展都离不开计算机的操作。因此,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必须突出实践性特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中明确规定:信息技术实验操作课课时不少于总课时的70%。信息技术实验课的实践表明, 信息技术实验课作为与信息技术理论课相对应的一种课程形态, 有其相对一致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构, 既不能认为信息技术实验操作课不存在教学问题, 也不能用理论课教学的路子来套信息技术实验操作课教学。综合现有研究成果, 我们可以进一步将信息技术实验课界定为:为指导学生主要获得信息技术直接经验和即时信息, 促进学生情境、动作技能和认知协调发展而设计的一系列以信息技术教育性交往为中介的学生主体性实验项目和方式。

●从“实验”的定义看信息技术实验课

在15~16世纪, 伽利略、牛顿等人大力倡导实验的研究方法。自此, 实验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开始得到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在当今社会中, “实验”一词的使用越来越广泛, 涉及到科学实验、定性实验、心理实验、教育实验、教学实验、化学实验、物理实验等诸多领域。在不同的学科和领域, “实验”的含义是有所不同的。例如, “心理实验”中的“实验”, 是把它作为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一种手段;“定性实验”中的“实验”, 是把它作为研究事物的规定性的一种方法。和学新 (河南获嘉人, 教授, 教育学博士) 在他的《课程实验论》一书中指出, 按现代科学定义, 实验就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的, 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 在人为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的条件下, 使研究现象和过程以纯粹和典型的形式表现出来, 以便揭示出事物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具体的实验含义并不完全相同, 我们只考查教学活动中的实验定义。教学活动中实验的含义也比较广泛, 概括起来大体上有三个维度。 (1) 实验教学目的。主要有实验知识、实验操作 (实验基本操作及技能、具体的实验方法) 、实验能力和实验态度。 (2) 实验类型。包括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包含边讲边实验) ;定性实验和定量实验;启发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等。 (3) 实验教学目的的实施方法。主要有演示法、实验法及以实验为基础的引导探索法、实验讨论法等教的方法和做实验等学的方法。这三个维度的实验含义总括起来就是“做”和“怎么做”。前者主要是一个实践问题, 即把实验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实践活动;后者主要是一个方法问题, 即怎样运用实验的教与学的方法来完成实验这种教学实践活动, 全面实施实验教学目的。至于“做”和“怎么做”采取何种方式, 则取决于实验教学思想、实验教学内容和其他实验教学条件。

从以上教学活动中的实验的定义来看, 信息技术实验课与科学实验本不相同, 它是为了使得学生能够应用信息技术工具、探究信息技术科学方法、掌握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信息技术相关思想与方法的一种课程形式。学生实验的主体是身心正处在逐步发展变化着的学生, 他们在信息技术知识基础和信息技术能力发展水平等各个方面都与科学工作者有着较大的差异。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 其实验目的主要是为了使学生获得和运用信息技术知识, 并在这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实验技能、形成信息技术实验能力和科学的观念。所以, 从实验的定义来看信息技术实验课, 我们就应该看到其所具有的探究性、实践性等特点。

●从其他学科实验课看信息技术实验课

信息技术实验课目前只是在实践中有所尝试而已。我们要讨论是否开设信息技术实验课以及如何开设信息技术实验课时, 不妨看看其他学科的实验课, 从中也许能够得到一些启迪。例如, 化学学科认为, 化学实验是化学课程内容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学者认为, 化学课程内容一般来说, 主要包括六个部分: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用语、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化学实验既属于化学基础知识 (化学实验操作知识) , 又属于化学基本技能 (化学实验技能) , 因而它是中学化学课程内容的组成部分。从化学实验我们可以看出, 化学课程自课程建立之日起, 就赋予了实验课重要的地位。而对信息技术实验课却缺乏必要的重视。我们必须要明确信息技术实验技能在信息技术能力体系中的位置, 重视信息技术实验课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地位。

化学实验课的教育教学功能的阐释, 也对我们认识信息技术实验课的作用有很好的借鉴意义。郑长龙等根据化学实验的含义和化学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地位, 将化学实验的教育教学功能分为动机功能、认识论和方法论功能、德育和美育功能。既然化学实验课具有如此的功效, 那么信息技术实验课呢?信息技术实验课也同样具备了如此的作用和功能。信息技术实验课同样能够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对学生认识信息科学原理以及掌握信息处理方法等具有作用。

虽然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尽相同, 但是从其他学科的实验课来看, 信息技术实验课仍然有许多发展的空间。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特点, 借鉴其他学科已有成果, 必然会推动信息技术实验课的向前发展。

●从信息技术课程自身看信息技术实验课

当前, 信息技术课程自身也存在着很多问题。70%的信息技术课是在机房进行, 一般情况是教师每节课讲授10~20分钟, 然后由学生自由练习20~30分钟。这种教学模式属于传统教学模式。注重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获得, 却容易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进程完全按教师预先设计的步骤展开。由于教学模式落后, 大部分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 自主学习的机会较少。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使原本生动有趣的信息技术课程变得枯燥。所以, 从信息技术课程自身的发展和革新来说, 我们也可以尝试将信息技术实验课纳入信息技术课程体系中, 使其正规化和常规化。

现在的信息技术课堂上对学生动手组装硬件设备及网络设备等实验课程不够重视, 这不利于学生信息素养全面和谐的发展, 也就不能更好地完成中学信息技术的任务。学生有一定的观察、操作能力。根据这一特点, 在教学中, 让学生亲自操作实践, 从中观察、体验得到一定的感性认识;再在教师指导下, 上升为理性的东西, 这样比较容易掌握。教师通过开发丰富多彩的信息技术学生实验课程, 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动手动脑、发展个性特长、增进身心健康, 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上一篇:高中体育教学心得下一篇:大学英语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