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城管地位和作用

2024-10-19

新时期城管地位和作用(通用10篇)

新时期城管地位和作用 篇1

新时期城管的地位和作用

城市管理(简称城管)是城市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城管在城市工作中有着其特殊的地位,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下面就新时期城管的地位和作用谈谈自己的一点肤浅的认识:

一、新时期城管工作的社会地位

新时期城管队伍的出现是我国城市管理进步的一种体现。城市道路宽了,扰民噪音小了,乱倒垃圾少了,环境秩序好了,对城管的骂声却多了。事实上,城管的确管好了许多其他部门不愿意管的事。比如:清理街道的小广告,治理夜间噪音扰民,拆除违章建筑,整治占道经营,取缔马路市场,查处乱倒垃圾,污水乱流、乱停乱放、乱摆乱设等等。城管承担了很大一部分社会管理职能,为了给市民群众提供了一个良好有序的城市环境而努力工作,但换来的却是不理解和一片骂声,“城管打人”、“暴力执法”等词眼多出现在各类媒体和报端。反过来,城管工作者自身更是感觉做了一份“委屈的职业”,甚至出现了“城管见朋友不敢说自己是城管”、“城管孩子不敢说自己的爸爸是城管”。个人认为:城管这个职业,主要还是社会的偏见,宣传舆论上是个弱势群体。城管与行政相对人的矛盾是整个社会综合矛盾的表象反映,群众不过是在城管执法这个点上找到了一个宣泄口而已。

二、新时期城管工作的重要作用

首先城市自身发展的要求决定了城市管理的重要性。我们生活的城市里,每天都要发生大量的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和居民的生活、学习、休息和娱乐活动,为保障这些活动正常有序进行,保证城市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并加强城市管理工作。古人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现在我们每天起来,水、电、气、电话、公交以及垃圾清运等,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我们都会很不方便。我们通常说,城市“三分建、七分管”,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道路再宽,交通没做好,仍然要出现拥挤;道路修的再多,市容管理跟不上,必然会被各种各样的占道经营挤掉。

其次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决定了城市管理的重要性。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精神文明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强。城市环境是否整洁优美,城市公共设施、公共事业是否给人们的衣食住行娱提供方便舒适的服务,这不仅体现了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和要求,也关系到党和政府是否关心群众生活,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创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就是党和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一项顺民心、合民意的民心工程、形象工程和凝聚力工程。因此,城市管理既关系城市的物质文明建设,又涉及精神文明建设,是加强两个文明建设最充分、最有效的结合点,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要求中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职责。

第三,城市管理的好坏,直接制约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直接展示城市市容市貌和形象,直接反映出市民的精神面貌,直接影响城市的对外开放和投资环境,必须在全社会充分认识其重要性,支持城市管理工作,在政府工作中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四大队: 秦 涌

新时期城管地位和作用 篇2

一、实验室的地位

1. 实验室的建设规模与水平直接影响高校的竞争能力

高校实验室是高校开展实验教学、进行科研、开发新技术产品或发明创造、以及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的重要基地, 是办好国家高等教育的基础设施。实验室的建设方向与规模、管理机制与水平直接影响着高等学校的办学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水平, 甚至决定了学校竞争能力的高低。

2. 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摇篮,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堂, 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培养本科生的创新素质, 提高本科生的创新能力, 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也是社会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客观要求。实验室在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对于理论教学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 对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新素质有重要意义[1]。实验室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增强其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提高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科学方法探索新知识的能力, 培养其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室对学生产生新思路、新设想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同时也是将新思路、新设想、新信息转化为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主要场所。

3. 实验室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 高水平的学科建设是高质量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的基础[2]。实验室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组织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高级科研人才、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 不仅对传统学科具有支撑作用, 对新兴、交叉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也有重要的催化功能。

4. 实验室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

实践是创新的源泉, 创新更多的是在实践中完成的。实验室作为学生实践和教师科研活动的主要场所, 很多创新思想、科研的原型系统以及科技成果的形成主要是依托实验室完成的, 在知识创新与科技推广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丁肇中的成功就得益于实验, 他讲过“研制成功原子弹, 实验方面起的作用非常重要, 因为真正困难的是独立解决实验技术问题”[3]。

二、实验室的作用

1. 实验室对工作人员和学生具有用教化功能

实验室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其独特的文化, 其核心是以实验室全体人员共同的价值观为根本, 激发全体成员的潜能, 促进实验室积极和谐的向前发展。实验室的活动方式是以实验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人的自觉为前提的, 是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的, 人的行为模式是有规律的, 受学校文化活动和实验室管理文化约束但又是自觉的。创造的是现代文明的文化、科学学习气氛浓厚的文化、知识和精神财富充实的文化、共同认可的规章制度文化等。有了有规律的行为模式和活动方式, 在实验室文化熏陶功能的作用下, 对群体成员就会起到感化作用[4]。对师生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学习风尚、创新精神和治学态度等有着巨大的激励作用。

2. 实验室对学校文化建设具有影响和促进作用

同样实验室文化与学校文化互相关联、相互促进和影响。实验室文化可以利用实验室的现代器物功能对实验室新文化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加工或现场处理后形成了图像、声像、图景或音频文化, 再利用器物载体的传播功能及时辐射到校园, 从而影响和促进校园文化观念的变化。

实验室文化可以改变校园学习风气。实验室文化不但内涵丰富, 而且生动, 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改变学习态度, 推动学生追求知识和真理的自强不息学习风气的形成。实验室的创新文化可以激励学生思考以及课外学习的积极性, 掀起读书热潮, 自觉推动文化学习风气的高涨。

实验室文化可以促进学校文化建设。实验室的文化丰富多彩, 如备课、实验准备、指导实践、写实验报告、进行实验测试、实验评价等等。开展这些活动除了充分利用实验室文化功能外, 还需要其它的文化支持。如备课、制作课件就要到图书馆、资料室去查找有关技术、方法、内容等各方面资料, 这是对实验室以外的文化需求, 这是实验室文化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动力。

3. 实验室是高校之间相互交流合作的平台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交流与合作已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 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孤立封闭的发展已不再可能和不再存在, 同样学校与学校之间交流与合作也在所难免。第一、学校之间存在着物质、技术乃至人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目前比较常见的是高校之间或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共享, 一般来说购买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需要比较大的投资, 但由于其使用方向具有针对性, 且需要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操作, 因此就某一个学校来说很难做到满负荷运转。而且, 许多高校购买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后, 缺乏配套的运行和维修费用, “买得起马, 配不起鞍”的现象普遍存在。还因维修费用昂贵, 设备出现故障不能及时维修, 导致其不能正常使用。因此加强交流与合作, 建设公共科研平台和全社会共享平台, 把重点设备、试验设施开放共用, 充分发挥设备使用效率, 解决科技资源短缺问题, 形成了重点设备使用的良性循环机制。第二、为加强学科建设和学术梯队建设, 多渠道、多形式吸引校外优秀人才为学校建设服务, 带动相关学科赶超或保持国际先进水平, 提高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竞争实力, 目前高校间展开了较广泛的学术交流活动, 其中一部分是以实验室为依托的。第三、2005年, 教育部启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评审工作, 评审将中心建设的辐射作用作为考察的观察点之一, 说明国家也非常重视和鼓励学校间展开合作与交流。

摘要:文章就新时期高校实验室的地位与作用进行了较详细地分析, 进一步指出了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性。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交流合作

参考文献

[1]王永超.科研型实验室可以兼顾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7, 3

[2]崔许萍, 孙俊才.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 促进学科专业的发展[J].航海教育研究, 2000, 2

[3]贾辉, 马洪杰, 李宏.以专业实验室评估为契机积极推进学生素质教育[J].实验室科学, 2007, 2

新时期城管地位和作用 篇3

【关键词】工会组织 企业文化 工作机制 主导地位

随着企业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与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工会组织作为广大职工利益的维护者和实现者,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组织优势,那么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工会组织的作用应该怎样发挥呢?本文仅就此作一探讨。

一、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

笔者认为,安徽农垦企业文化建设要抓住“六个坚持”:一是坚持围绕企业发展的总体战略,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战略举措;二是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不断丰富企业精神的时代内涵;三是坚持从转变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入手,培育并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企业发展战略的价值观念;四是坚持把企业日常生产经营中心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五是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方针,重视职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六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职工素质的不断提高。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机制

从“六个坚持”中不难看出,在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农垦企业文化建设要按照“党委领导,企业支持,工会运作,各方参与”的机制来强力推进。

这就是说,首先要坚持党对企业的正确领导,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因此,企业党委要高度重视,提高认识,切实肩负起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导责任,把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经营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保证企业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和目标。

其次,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中,工会组织居于主导地位。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作为职工群众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的工会组织更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优势,勇敢地担当起企业文化建设的推动者、组织者和实施者,紧紧抓住企业之“道”——经营理念、企业之“魂”——企业精神(核心是价值观)、企业之“形”——企业形象,并把它们落实到企业之“本”——人的身上。说到底,人是企业各生产要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因此,要把提高职工素质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来抓,要从观念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层面,将“铸魂、育人、塑形”三者统一起来,整体推进。在推进过程中,要将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培育升华企业精神,构筑企业之魂。

三、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长期性工程,需要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参与,工会组织要敢于担当主角,争取大有作为:

1、要加强工会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工会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要出色完成工作任务,关键是要有一支政治强、业务精、勇于开拓进取的工会干部队伍。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第一,要落实人才强会战略,不断提高工会干部自身素质。工会干部自身要加强对新时期工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增强对工会工作价值的肯定和认同,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工会工作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要积极引进精通经济、法律、管理、社会保障等方面业务的专业人才,为他们发挥才能创造良好的条件。工会领导机关,要贯彻落实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切实做好识人用人的工作,进一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在干部选拔任用中,要勇于打破选人用人中论资排辈的观念,努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第二,要加强作风建设,坚持“三贴近”原则,形成讲真话、办实事、求实效的工作作风。在正确的方针路线确定之后,推动工作要靠实践、靠群众、靠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工会干部一定要深入群众、深入实践,了解真实情况,研究具体问题,总结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全局。工会干部也是职工群众中的普通一员,要有“甘当群众小学生”的心态,能够经常自觉主动地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吸取营养、增长才干,经受考验、不断进取。

2、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作为战略任务来抓,作为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

无数成功企业发展壮大的实践证明:在企业发展各要素中,人(确切地说“员工素质”)是第一位的。以人为本,以企业文化塑造优秀的员工和团队,争做知识型职工,创建学习型企业,是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职工作为企业的细胞和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要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新形势,就必须自觉坚持学习,不断加强学习,坚持用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充实自己,努力掌握各种新技能,不断增强劳动本领和竞争能力,也就是说,职工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其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作为工会组织来讲,就要找准职工需求和企业需求的最佳结合点,不断探索、创新教育机制,营造职工坚持学习、终身学习的企业环境。

同时,还要不断创新学习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由“缺什么、学什么”的被动型向跨岗、多能、主动型学习转变。二是由“要我学、我要学”的单项型向终身学习的复合型转变。三是由自发型向有组织、有计划的引导型转变。

3、要不断创新工会工作机制,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第一,建立组织领导机制。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必须依靠企业各方面的合力来推进,要成立领导机构,形成党委领导、行政支持、工会实施、各部门通力合作以及上下联动、宣传配合的工作格局,而工会更要发挥组织优势。

第二,建立经费保障机制。要在硬件和软件上保障经费投入,所谓硬件是指职工教育的场所设施、书籍报刊等,软件是指激励职工学习的制度、措施等。

第三,建立教育培训机制。教育培训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因此,企业要不断树立全员教育、终身教育等新的教育理念,全力支持工会组织抓好职工教育培训,并要始终把“教育培训工作纳入企业整体发展规划之中,建立严谨的教育培训机制,切实做到教育培训与企业经营同步规划,配套实施。

第四,建立表彰激励机制。在创建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和树立先进典型,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并以活动为载体,不断扩大创建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搭建工作与学习、创新与交流的互动平台。通过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等活动,以榜样的力量感染和带动职工。

4、要保障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关心困难职工生产生活,调动职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保障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关心职工生产生活是工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企业文化建设得以顺利推进的保证。

首先,工会组织要通过完善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基本制度,积极维护职工合法权益,逐步理顺企业内部关系,使职工能够关心和支持企业的发展,企业能够关心职工的生存和发展,从而提高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职工的潜能。

其次,工会组织要做好困难职工的帮扶工作。要讲求实效,注重长效。讲求实效,就是要满腔热情地为职工办实事、做好事,要做到感情真、认识深、工作实。注重长效,就是要在建立和完善各种工作机制和运行机制方面,抓住根本、着眼长远,让职工彻底摆脱困苦,减少不和谐、不稳定因素,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环境。

因此,工会组织只有真正实现了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增强其对外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把企业党委和经理层的意志化为职工的自觉行动,让职工的脉搏和企业的发展一起跳动,才能激发出职工投身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安徽省焦岗湖农场)

责编:姚少宝

新时期城管地位和作用 篇4

来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 m 5

当前新形势下,随着我国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特别是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新的社会阶层出现,作为党的阶级基础的工人阶级队伍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非公有制企业职工、乡镇企业职工和社会中介组织从业人员大量增加,一大批进城务工人员成为工人阶级的新成员,还有许多职业身份经常变动、就业方式灵活多样、在单位之间流动频繁的人员,迫切要求我们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组织到工会中来,为我国工会提供了更为广泛的社会基础,工会组织的群众性也将更为广泛。会员条件和结构发生变化,工会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就为我们工会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下面就如何认识、理解新形势下工会工作的地位,怎样发挥工会工作的作用,浅议一下我个人的想法,希望能和各位工会工作的同仁共勉。

一、充分认识和理解工会的地位

所谓工会的地位,是指工会在国家体制中同国家政权、政党和其他社会组织以及本阶级群众的关系和工会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社会事务中的作用、权利与义务的综合体现。它是由工人阶级的地位所决定的,主要通过工会在同其他社会组织及本阶级群众的广泛社会联系中得到体现。在《中国工会章程》中明确指出,工人阶级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居于执政党的地位。由此可见工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是工人阶级离不开党的领导,当也离不开工人阶级。也就是说工会在党和工人阶级之间,起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是国家政权的基础和支柱。

工会在国家经济生活中,《中国工会章程》是这样描述的:“工会不是经济组织,不直接参加生产、流通和分配过程,也不承担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政府机关的组织、协调、管理职能。”工会代表和组织职工群众参与社会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支持和协调政府制定经济及社会发展计划,对其中涉及职工且生利益的重大问题发表建议和意见,促进计划的完善,并促进政府改革和健全经济管理体制和管理措施;组织和发动广大职工群众广泛参加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班组质量管理等群众性生产技术活动,认真实施“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促进企业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组织和开展群众性劳动保护监督活动促使各行业和车间、班组改善劳动环境、条件,实现安全、文明生产,依法参与劳动安全卫生事故的调查处理,从而保障生产、工作的正常进行和职工的健康即家庭幸福;协助或会同有关方面建立和完善职工社会保障(劳动保险)及职工福利事业,促进广大职工各种生活条件的改善;参与调处企业的劳动关系和社会经济利益关系,积极维护国家、集体和职工三者利益的统一,促进企业生产和国家经济发展所需的稳定环境的形成与发展。从《章程》中可以看出工会在国家经济生活的地位非常高,但这些是用工会特有的活动方式和工作方法来做的。尤其是在国有企业中,表现尤为突出,这是工会不同于政府和企业行政方面一般的经济工作的区别。近年来,正是由于工会组织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工会经济工作的群众性特点,已越来越为社会各方面所承认,受到党和政府及企业行政的重视和支持,但开展工作还有诸多不协调因素,使得工会工作举步维艰,这就需要更多的行政领导给与更多的理解、支持和帮助。

工会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主要是指工会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参与者地位和建设“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职工中的作用,这一点说明了工会应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起到更加突出的作用。

总之,工会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反映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工会会员的地位和他们对工会的要求,同时也是党对工会的要求。当然,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包括工会本身和和外部环境种种原因,工会的实际作用和地位,只是“桥梁”和“纽带”,“胁从”和“服务”。这是远远不够的,确实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和发挥出来。这就要求各级工会组织和广大工会会员,尤其是身居要职的本身是工会会员的企事业行政领导,解放思想、积极开拓、与时俱进,共同努力,推进工会的全面发展。

二、在新形势下,充分发挥工会的作用

工会的作用与工会的性质、地位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新形势下工会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工会是党联系工会会员的桥梁和纽带。工会要经常了解工会会员的意见和要求,及时向党反应,是党所制定的政策更好地体现本本阶级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党的方针、政策提出后,工会要根据职工群众的觉悟程度和实际状况,通过自己的工作,帮助职工提高认识,使党的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

第二,工会应维护国家政权,协助人民政府开展工作,在政府行使国家行政权力过程中,发挥民主参与和社会监督作用,成为国家权力的重要社会支柱。工会从各方面支持自己的国家政权,通过组织和代表职工群众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发挥参政议政的民主渠道作用,使人民民主专政建立在更加坚实的群众基础之上。

第三,工会应教育职工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在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工会更应当通过自己的积极工作和活动,组织职工学习政治、文化、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业务素质,使职工成为“四有”劳动者。在社会发展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第四,充分发挥工会在协调劳动关系,调节社会矛盾中的作用。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出现,社会利益趋向多元化,各个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也变得突出起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政府转变职能,企业转换机制,使政府、企业、职工三者之间利益关系更加清晰,这里既有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也有具体利益的差异与矛盾。与之相适应,我国的劳动关系也日趋多样化、复杂化。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出现了新的劳动关系;公有制劳动关系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各种利益矛盾之间的摩擦回经常出现,劳动争议成上升趋势。这就要求各级工会组织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劳动关系及各方面利益的变化,把协调社会矛盾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三、新形势下,如何认识和处理好工会工作的四项职能

中国工会的基本职能是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还有建设职能、参与职能和教育职能,怎样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这四项职能之间的关系?我认为,新形势下工会的四项职能事项或联系、不能分割的,也是互为作用的。比如,工会提高职工的素质(教育职能),可以认为是对维护职工权益、发展生产、提高民主参与能力产生重大作用的因素,反之,职工通过保护自身利益的斗争,参与生产和改革的实践,学习管理,也是工会发挥这个特别学校作用的主要形式和途径。因此,必须看待和处理他们相互的辩证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发挥工会的作用。

四、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基层工会建设

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加强基层工会建设至关重要。基层车间工会、特别是班组工会小组直接承担着密切联系一线最广大员工群众的任务,是工会贯彻落实各项工作的落脚点和全部工作的基础。其建设和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工会组织在广大工会会员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决定着工会工作的整体战斗力水平。因此,如何加强基层工会建设,就是要在党领导下,配合行政,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明确基层工会建设的思路

石化公司工会就如何加强基层工会建设,下达过指导意见。我认为是很正确的,也是切合实际的,能适应新的形势。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网。

总体思路是:坚持以车间工会为突破口,以加强班组民主管理为重点,努力实现五项重点工作:即民主管理、群众生产、素质教育、关爱员工、文化生活进车间、到班组,创建一个团结和谐、生动活泼的局面,切实提高基层工会整体工作水平,真正把基层工会建设成深受员工群众信赖的“工会会员之家”。

2、车间重点工作

完善落实好车间级职代会和企务公开制,全面推进民主管理;广泛开展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和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为车间安稳生产创造有利条件;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班组、争做知识型员工”活动,进一步提高员工队伍素质;积极开展送温暖活动,将关爱员工落到实处;创新车间文体活动机制,全面活跃职工业余文化生活。

3、班组工会重点工作

班组是企业的细胞,对班组进行管理的过程,就是实现班组员工民主权力的过程,因此,办的工会工作要致力于政治上实行民主管理;经济上实行民主管理;生产技术上实行民主管理;生活上实行民主管理。

实际生产生活中,基层工会建设由于工会自身原因,会和行政之间出现这样那样的矛盾,还需要广大工会干部和各位工会会员共同去认识,相互配合,相互沟通,探索出更为先进的能与时俱进的思想理论和工作方法。

文章

来源莲山

新时期城管地位和作用 篇5

合肥建立了全国首创的行政处罚群众公议制度,城管部门作为首批试点的四个部门之一推行行政处罚群众公议制度已有一年时间。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工作谈一谈对行政处罚群众公议制度的在城管工作中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

行政处罚案件群众公议是指在行政处罚主体做出某项行政处罚决定前,行政处罚主体需将案件材料及其处罚意见提交给群众公议团,要求群众公议团要听取执法机关办案者解读案件处罚说明或者根据需要听取行政相对人对案件处理的意见之后,对处罚案件商讨并形成公议意见,此项意见将作为行政执法机关处罚案件的重要依据。

行政处罚案件群众公议基本程序分以下三部分:首先判断行政处罚案件是否适用于群众公议制度;其次为符合群众公议制度的行政处罚案件选定案件公议员、举行群众公议会议,案件公议员对该案件做出群众公议意见;最后行政处罚实施主体结合群众公议意见做出行政处罚决定。群众公议会议召开时,行政处罚实施主体应当向群众公议成员通报案件相关情况,对案件事实情况,适用法律和自由裁量标准进行解释和说明,提出初步的行政处理意见,并接受公议成员的问询;行政处罚相对人参加公议会议的,可以就案件事实进行陈述。群众公议会议过程中,行政处罚实施主体应当向公议团成员提交包括立案呈批表、现场勘察笔录、询调笔录、处罚审批表、告知书、当事人陈述申辩材料、现场取证照片等在内的案件卷宗材料。

论文化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篇6

文化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桥梁

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各种传播媒介的现代化,再加上各国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外开放,使文化交流迅速发展,其速度之快、范围之广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不同文化在珍视自己文化的基础上,对异质文化不同程度的认同和吸收也在不断地扩大和增强。文化已经成为冷战后国际合作的重要桥梁。

正常的文化交流有助于加深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世界和平。人们由于缺乏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文化的全面了解,往往会对其他民族的文化产生偏见。在现代社会,这种偏见最为集中的是民族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导致盲目排外情绪和文化霸权主义。要克服和摆脱对其他民族的文化偏见,必须加深对其他民族文化的了解。广泛深入的文化交流是不同文化之间加深了解和认识的重要途径。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第一,文化关系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民族特色和区域特征,它不可能成为解决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第二,文化关系不同于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它的作用不是短期内就能表现出来的,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第三,相互了解并不一定会产生彼此友好的感情,而且这种感情也是脆弱的,最终会让位于更为实际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安全利益。

文化是保证国家安全的软实力

文化安全是指一个主权国家保证文化的性质得以保持、文化的功能得以发挥、文化利益不受威胁和侵犯的功能状态:是指国家防止异质文化对民族文化生活渗透和侵蚀时,保护本国人民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社会制度不被重塑和同化的安全。文化安全是相对于“文化渗透”、“文

化控制”而言,是一种相应的“反渗透”、“反控制”、“反同化”的文化战略。

长期以来,有关国家安全的研究较多地集中在政治、军事等传统安全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因素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冷战后,人们意识到一国的安危不仅仅依靠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还离不开文化这一软实力。一个国家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越来越看重文化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国家的文化安全和国家安全成正比。冷战结束以前,文化安全长期依赖并隐藏于军事、经济、政治安全的背后。冷战结束后,阻碍不同地区和国家间交流的藩篱撤除了,文化交流的空间越来越大:互联网的发展加快了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流量和流速。国家在发展、宣传本国文化的时候,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不断加深,维护本国文化安全成了主权国家面对的一个崭新的、迫切的现实问题。因此,文化安全在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中作用有不断提高的趋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文化安全成为国家新安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的组成部分,日益成为国家安全的有力保障。第三,文化日益成为国家安全中运用的重要手段。

文化手段是国家外交的重要手段

文化手段,特别是其中的大众传媒手段,是国家为了特定的目的,通过推进教育、科技、体育、艺术等国际交流,以达到近期特别是长远的战略目标的一种手段。外交中的文化手段,是国家为达到某种目的、维护本国利益,利用官方和民间等多种渠道,通过文化产品、传播媒体、文化交流等各种文化形式宣传,报道本国或他国的政策、文化价值观、思想观等内容的一系列活动。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文化的民族性是一个民族国家区别于他国的象征之一,深深地根植于国家的各种活动中,同时也与外交有着密切联系。

“和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理论基础是“兼相爱”、“仁者,爱人”等,这种精神的准则就是孔子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及“和为贵”。墨子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若此则天下治。”

可见,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兼相爱”、“和为贵”来处理天与人、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把对这些关系的和谐、协调作为国家最高准则,达到天下和合的境界,运用在对外关系上,便是国家之间的和睦友好。

文化对国际冲突的影响不容忽视

国际冲突是与国际竞争、国际合作相并列的一种国际关系状态,是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由于利益或目标的矛盾而发生的对抗或摩擦的关系状态。在国际冲突中,文化对国际冲突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表现在:第一,异质文化之间的矛盾,是国际冲突的诱因之一。我们知道,文化具有多样性与民族性的特点,不同文化体系的矛盾、冲突和碰撞由来已久,尤其是作为文化制度层面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哲学观念。文化艺术、道德伦理、历史传统等因素的唯我性和排他性,一直是影响国际冲突的深层原因。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矛盾,给许多国际冲突染上了浓重的文化色彩。第二,文化冲突强化了政治解决国际冲突的难度系数。国际冲突一旦染上文化色彩,冲突双方便会根据自己的价值尺度和人文标准来认识和判断,并为自己的政治行为及目标寻求符合自身价值认同的文化根据,从而使利益和权力的争夺内化为文化的追求。在这方面,阿以冲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第三,文化扩张是政治扩张的重要方式。在国际政治中,政治扩张意味着某一国的政治力量通过权力的扩张与扩散取得对他者的控制。但是,权力扩张的方式绝非局限于血与火的征服和赤裸裸的强权扩张。任何一种扩张都需要意识形态的支持、诠释而赋予其“合法性”。因此,“文化殖民”、“文化帝国主义”、“文化霸权”等形形色色的文化征服和文化渗透也就构成了政治扩张的重要方面。文化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随着近代以来世界体系的形成,几乎每一种文化都不同程度地吸纳着异质文化的合理成分,不同的文化在珍视和认同自己文化的基础上,对异质文化的认同也在扩大,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以及在此基础上达成的彼此之间的尊重,构成了整合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这无疑有助于国

际政治行为主体双边或多边的国际合作,并促进全球的协调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国际文化交流进入了大发展时期,就其规模、速度以及内容的多样性来说,都远远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以国际文化协议为例,一战前仅有50项,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增加到100多项,战后的1945年~1967年间签订的国际文化协议也达到100多项,内容涉及教育、科技、文化、艺术等领域。与此同时,国际文化组织纷纷建立,他们对促进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在彼此认同的基础上消除矛盾、对立、偏见和歧视、对于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推动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合作,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此外,由于民族的融合与冲突,国家的聚散离合以及文化的自身扩散,许多同一文化体系往往经过复杂的历史变迁,形成跨民族、跨国家的特点,使一种文化分布于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族、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作为一种历史积淀的同源文化对作为文化载体的民族和国家有着强大的内聚力和向心力,并以其共同文化特质的历史认同功能和文化亲和功能成为构筑国际联盟和加强国际合作的纽带。基于共同的思想意识、历史记忆、精神信仰、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而产生的共同情感归属,构成了催生国际合作的基础、媒介和手段,并以文化的内在凝聚力和外在的粘合力推动国际合作与联盟的构建。就拿欧洲一体化的历史进程来说吧,当今世界最大的区域一体化组织——欧洲联盟的诞生和发展,其政治和经济利益的结合点固然是主导因素,但是,“欧洲在伦理领域存在着某种文化的共同性”,尤其是历史上一脉相承的基督教文明和近代以来不断发展的欧洲统一观念,无疑构成了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坚实文化根基。

新时期城管地位和作用 篇7

1“农机化”概述

“农机化”, 就是指农业机械化, 其含义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 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 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过程。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是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因此其在新农村建设中地位与作用不容小觑。

2“农机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

“农机化”是以机器设备代替人力, 它可以节约人力成本, 解放劳动力, 节约资源,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促进农村生产力的提升, 因此其在新农村建设中意义重大, 占据了重要的地位[2]。可以说, “农机化”既是提高农村生产力的主导, 也是解放农村劳动力的条件。

2.1“农机化”是提高农村生产力的主导

“农机化”出现之前的农业生产主要是凭靠人力, 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因此生产力是比较低下的。而“农机化”则能做到定量、定位、适时、保质完成农业生产作业, 挖掘稳产增产潜力, 有力有序开展抗灾救灾, 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能使土水肥药种等投入品实现精准化、减量化、资源化利用, 保护生态环境, 显著提高资源利用率。因此, “农机化”出现并不断发展之后, 农业生产水平大幅提高, 不再“看天吃饭”, 也不再“颗粒无收”, 种植业667 m2产数量大大增加, 农作物质量也大大提升, 农村的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可以说, 在农业生产中, 用先进的机械化生产工具代替人、畜力生产工具, 这既是人类深刻的技术革命, 也是提高农村生产力的主导。

2.2“农机化”是解放农村劳动力的条件

“农机化”出现并普及之前, 广大农村进行农业生产依靠的是人力和畜力。因此, 农村人口只能依靠几亩薄田维持生计, 入不敷出。在这样的情况下, 农村是很少产生剩余劳动力的。而“农机化”逐渐普及之后, 农业生产可以交由机械设备来代替人力完成, 这就解放了一大批农村劳动力, 使大量青壮年农民能够有进城务工的机会, 这样不仅能增加农民收入, 还能促进城市建设, 并且促进城镇化进程。所以说, “农机化”是解放农村劳动力的条件[3]。

3“农机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农机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农机化”可以促进农民增收, 优化产业结构, 确保大局稳定, 因此对于新农村建设来说意义非凡。

3.1 促进农民增收

农民是“三农”问题的关键和中心。而对于农民来说, 如何增收是比较关注的。“农机化”一方面节约了人力成本, 解放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以科学的技术提高了农业产量, 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同时, 由于“农机化”有利于土水肥药种等投入品实现精准化、减量化。因此, 也降低了农业的成本, 在产出提高的前提下, 成本降低,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农民的增收。此外, 农机大户、“农机化”作业服务公司、“农机化”专业合作社解决了部分农民就业问题, 而且部分从事“农机化”工作的农民也能通过“农机化”来提高收入, 因此总体上来说, “农机化”有利于促进绝大多数农民增收。

3.2 优化产业结构

我国是农业大国,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 是我国的基础产业。要想谋得发展, 仅凭第一产业尤其是种植业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不断调整产业结构, 加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 才能真正促进新农村建设。而“农机化”则有利于促进种植业、畜牧业、生态农业建设, 提高劳动力素质, 改善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 扩大劳动对象范围, 带动需求结构变化,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在经济环境上促进新农村建设。因此, “农机化”在新农村建设及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中意义重大。

3.3 确保大局稳定

宏观角度来说, 新农村建设关系到我国的大局稳定, 而推广“农机化”又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实施进程。因此, “农机化”对于确保大局稳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具体而言, 新农村建设包括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几个方面[4]。在这几个方面中,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环境, 乡风文明是精神环境, 村容整洁是社会环境, 这物质环境、精神环境与社会环境是构成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环境, 都与农业机械化有着不可或缺的关联。因为“农机化”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保障, 可以保障农业丰产丰收, 保障农村经济发展, 因此“农机化”是新农村的物质基础与前提保障, 是确保大局稳定的重要条件。可以说, 没有农业现代化, 没有“农机化”, 就没有新农村建设。没有新农村建设, 就没有当前和谐的、稳定的、繁荣的社会局面。

4 结语

我国出台的《一号文件》及《2015-2017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指导意见》为“农机化”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条件;同时, 我国也提出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要达到70%, 在这些政策的支持与规划下, 刚刚过去的2015年我国农业机械大发展势头稳健, “农机化”水平也大大增强, 向着高端化与智能化的方向迈进。相信在“农机化”的不断发展前景下, 我国的农业建设定会稳步推进, 新农村建设也将朝着良好的势头发展[5]。而大力发展“农机化”, 不仅需要科技支持, 还需要体制机制建设, 需要与之配套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如此才可在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 促进农业发展, 推进农业产业化、节约化, 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使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快。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1世纪, 随着科技的发展, 农机化进程越来越快速, 不仅大大提升了农村生产力水平, 也解放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 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在新农村建设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从农业机械化的概念入手, 对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展开研究。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新农村建设,农村劳动力

参考文献

[1]洪亮.现阶段农村区域发展现状及农业推广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5 (7) .

[2]孙婉月, 李旭辉.安徽省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展策略[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21) .

[3]廖禺, 李星, 王康军, 等.江西农机服务组织发展现状及建议[J].中国农机化学报, 2014 (3) .

[4]曹艳平.农业机械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养殖技术顾问, 2013 (10) .

新时期城管地位和作用 篇8

[关键词] 妇女,新农村建设,主体,主力军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妇女已经成为一支重要的生力军,为新农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具有不可替代的主体地位和主力军作用。正确认识和强化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力军作用,对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一、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不可替代

(一)妇女是新农村建设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必须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即是说,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身处农村的农民始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主人,是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主体。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全体农民,而农民又是具体的、分为男女两个不同性别的。因此,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既包含男性农民,又包含女性农民。作为人类自然性别组成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农村妇女是农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是新农村建设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1年4月28日,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2010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人口总数为13.397亿,其中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5万人,占50.32%。[1]据此推算,我国农村妇女人数约为3.3亿人。3.3亿的农村妇女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人力资源和生力军,是一支不可轻视的庞大建设队伍,是新农村建设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妇女的主体地位不可替代

马克思指出:“每一个了解一点历史的人都知道,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确衡量。”[2]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女性地位的提升,男女在社会地位上的平等。

妇女承担着人类生育繁衍的重任,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主要组成部分。当代妇女是重要的劳动力资源,从事着大量农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工作,在农业种植、农副产品加工、畜牧养殖、工艺品编织等经济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有一大批敢想敢干、具有市场竞争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的妇女成为企业家,搏击商海,叱咤风云。还有很多农村妇女涉足公共管理领域,走入政界,被选举为村民委员会主任,或作为村党支部书记,运筹帷幄,指点江山,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头人、村民致富的领头雁。农村妇女作为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她们的思想和行为对新农村建设举足轻重,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三)反对削弱妇女主体地位的不良倾向

当前,在新农村建设中还普遍存在着性别盲点的现象,忽视或轻视了农村妇女在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需要我们加以注意和反对。

在中国的广大农村,传统的社会性别分工依然存在,在很多地方,多数人甚至是女人仍然认为,农业生产、新农村建设是男人的事情。只是在一些传统上由妇女进行的如编织、纺织、家务、护理等领域才有妇女参加。不少地方在责任田、宅基地等方面对男性慷慨大方,而对妇女则非常苛刻。有些地方制定土政策,对已经在本村落户、但后来离婚的妇女,也不再划分宅基地,责任田也要收回。因为婚后是“从夫居”,农村大多数家庭住房是丈夫的,如果离婚,女方很难获得居住权。虽然法律规定男女都有继承权,但在农村仍然沿袭着分男不分女的传统,女孩实际上没有继承权,不能或很少继承父母的财产。在大部分农村,尤其是落后地区,农民家中有限的财力都会用在男孩身上,造成农村中失学女童的人数多于男童,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村女性少于男性。此外,农村妇女参政的比例小,少有决策权。这些漠视和损害妇女权益的现象,极大削弱了妇女的主体地位,制约了妇女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

(一)和谐家庭的引导者和实践者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有和谐的家庭。在农村中,影响和制约家庭和谐的主要群体就是妇女。由于妇女比男人更加感情敏感细腻,更关注外界的反映,加之农村妇女受教育程度低,认识问题不够全面,遇事容易冲动,更容易与他人发生纠纷。正因为妇女是和谐家庭的引导者和实践者,在和谐家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中,都会关注妇女这个重点。只要妇女能够正确处理家庭和邻里之间的各种关系,理智地对待各种利益纠葛,遵守法律和道德要求,孝敬老人,关爱家人,关心帮助邻里,就能够使家庭和睦,邻里融洽,减少矛盾和纠纷,创建和谐的家庭和农村。

(二)新农村建设的半边天

妇女是人类社会的半边天,更是新农村建设的半边天。随着我国大量农村青壮年男性到城市打工,农村的留守妇女达4700万,相当于韩国全国的人口数量。她们不仅独自挑起了照顾老人孩子的家务重担,而且从事着繁重的生农业产劳动,中国的广大农村已由传统的“男耕女织”转变为“男工女耕”。农村妇女不仅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而且在农业、畜牧养殖业、编织业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更有人勇敢地投身商海,成为令人瞩目的女企业家,不仅改变了自己的经济面貌,也带领乡亲们勤劳致富。2008年10月28日,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黄晴宜在中国妇女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农村妇女主动学习实用新技术,积极参与发展现代农业,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3]

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精神风貌的改变,由于经济的独立,大多数农村妇女也变得更加自尊、自信、自立和自强,并积极参与乡村公共管理,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方面都有妇女们的身姿,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撑起了新农村建设的半边天。

(三)女人不应是弱者

传统性别观念重男轻女,认为女人天生是弱者,必须依赖于男人。其实,由于生产技术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男人体力上的传统优势已经不明显,“男主外女主内”已经不是社会分工的必然。在现代社会,妇女早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她们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了贡献,展示出独特的魅力。而农村中的女支书、女村委主任也越来越多,显示了现代农村妇女的新风貌。女人不应是弱者,女人也不再是弱者,她们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三、巩固妇女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妇女的主力军作用

(一)进一步增强妇女的自信心

由于妇女自身生理特点上的因素,社会文化心理积淀的影响,客观上男女能力表现的差异,使得妇女更多地表现出不自信,影响妇女主体地位的巩固和主力军作用的发挥。

要增强妇女的自信心,必须从基础教育做起,营造有利于女童健康成长的思想文化环境,充分保障女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通过法律和经济上的帮助,切实加大帮扶力度。通过实施好“春蕾计划”,努力减少女童失学、辍学现象,确保适龄女童接受教育,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要积极开展各种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村妇女的致富能力。要进行心理调适,培养自信心。多與有志向、有信心的人交往,使自己受到自信的影响和熏陶。多去想自己的优点和成就,产生“自信的蔓延效应”。农村妇女也要注重自己的仪容形象和风度,经常对自己进行正面的自我心理暗示。

(二)牢固确立妇女的主体地位

牢固确立妇女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各级政府的科学决策,避免和克服政府的越位和缺位问题,切实保障妇女的权益,真正调动妇女的积极性、主动性。

牢固确立妇女的主体地位,必须建设先进性别文化。要认真贯彻落实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广泛宣传新型社会性别观念和意识,使之内化在政策制定者和广大群众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之中。同时注意避免文化传播中的社會性别盲点甚至是性别歧视对大众的误导,建设先进性别文化。必须坚决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全面贯彻落实《宪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坚决打击拐卖妇女、强迫妇女卖淫、家庭暴力等各种针对妇女的违法犯罪活动,切实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必须制定完善各项制度和政策,保障妇女的基本权利。建立和完善农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减轻妇女在家庭养老中的沉重负担和束缚,改善老年妇女的晚年生活状况。必须充分考虑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社会性别的不同利益。在具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必须考虑其对男女两性所产生的不同影响,以避免长期形成的男权文化的习惯对妇女利益的损害。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改善农村妇女的贫困面貌。特别要对贫困落后地区的女性以更多的关注和政策倾斜。

(三)充分发挥妇女的主力军作用

当前我国农村妇女整体上文化程度比较低,民主法制意识不强,传统观念依然比较顽固,依赖性、保守性还有很大市场,制约着她们主力军作用的发挥。因此,我们必须注意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更加充分地激发其主力军作用的发挥。

各级党政部门要做好引导和服务工作。各级党政机关要不断完善激励政策,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切实做好服务工作,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动态管理。要发挥各级妇女组织的作用,组织妇女开展“学文化、学科技,比发展、比贡献”活动,强化科技培训、实施致富项目,培养和树立先进典型,激励妇女实现自我发展。鼓励妇女接受高层次的系统教育,提高妇女干部的参政议政能力,营造妇女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和发挥才干的良好环境。要进一步依靠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妇女院校和活动阵地的教育培训功能,着力提高农村妇女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把巨大的人力资源转化为强大的人才资源,使她们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要提高妇女的组织化、社会化程度。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家务劳动社会化服务,成立妇女社团或妇女合作社,满足妇女在教育子女、自我保健、实用技术和家政知识等方面的实用性需求,不断提升妇女的各方面能力,帮助妇女减轻多重压力,特别是提升其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

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巩固妇女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妇女的主力军作用,激发她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一定能够早日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2011年4月28日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14506836.html

[2] 马克思:《致路•库格曼》(1868年12月12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586页。

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篇9

对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的.即使在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期里,我们也仅将非公有制经济当成是一个补充成分.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用

(1)非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增长点,生产了大量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产品,在满足人民需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它们增加了社会资本,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税金;

(3)它们吸纳了大量人员就业,为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

(4)它们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加快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新时期城管地位和作用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基本内涵;途径

中央组织部最新党内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学生党员290.5万名。高校学生党员作为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其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对推进学校发展、促进校园和谐、提升学生的素质具有积极意义。大学生党员的发展质量,直接关系到党的先进性,关系到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威信,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是否有合格和可靠的接班人,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因此,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要不断提高大学生党员的素质,探索出保持和发挥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途径和方法。

一、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基本内涵

在《党务工作大辞典》一书中,对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这样定义的: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即党员应具有骨干作用、带头作用和桥梁作用。结合在校大学生的现状,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如何才能体现,可以从政治思想方面、学习方面、工作方面和生活方面四个角度进行阐述,主要内容如下:

1.政治思想方面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大学生党员必须明确入党意味着多了一种责任,就是为了党和国家的崇高事业,不断保持党员的纯洁性和先进性,矢志不渝地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大学生党员应该具备坚定的真挚信仰和美好的人生理想,树立比较高尚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端正入党动机,保证思想上的良好作风。

2.学习方面

大学生党员在学习方面的带头作用首先应表现在理论学习上。大学生党员要时刻保持对国家政策的信任度,并有意识地带动身边的普通同学,普及党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国家当前的各项方针政策等,影响并带领大学生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对党的信心,坚定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此外,大学生党员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也要刻苦努力,力争优秀。大学生党员还应当主动帮助那些在学习方面有困难的同学,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学习经验传授给他人,充分发挥党员在学习上的影响作用,在班级里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3.工作方面

大学生党员一般都是学校、分院、班级里表现突出的学生干部,他们对待工作的状态和态度都直接影响学生管理工作的好坏。大学生党员在工作中应是兢兢业业的,做同学的表率,要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作为学生骨干,大学生党员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岗位,都要以服务同学为目的,主动承担任务,尽职尽责,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当中去,积极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各种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等,尽力成为学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堡垒。大学生党员还承担着联系入党积极分子的发展、考察、重点对象的推荐等任务,做好党组织和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树立党的良好形象。

4.生活方面

大学生党员在日常生活中要严格要求自己,一言一行都要做同学们的典范,时时不忘自己的党员身份,从点滴做起,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个人素质。作为大学生党员,要团结同学,主动热心地去帮助在学习上和生活上有困难的同学。做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模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模范。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周围的同学,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真正做到“带动一片、影响一批”。

二、影响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因素

1.入党动机不纯

现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而社会对大学生党员的认可程度不断提高,一些学生自然就把入党看成就业必备的“敲门砖”,还有的学生把入党当成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等的政治筹码,还有一些学生只是为了满足家里人的要求,更有甚者是随大流,看到同学们都在积极入党,就跟着一起行动了。

2.理想信念不坚定

大学生正处于对待人生观和价值观都较为彷徨的时期,不能准确地认识到社会主义道路发展过程中的艰难和曲折。伴随着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生,有的学生党员自私自利,有的贪图物欲,有的仇富心态严重,理想信念不够坚定,根本谈不上为共产主义奋斗和为人民服务了。

3.党性意识弱化

党性意识即对党员身份的认同,具体来说就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够自觉按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大学生党员一般都是学校、分院和班级的学生干部,应坚持始终如一地参与各种活动,发挥模范作用。但从现实情况来看,部分学生党员出现了“入党之前拼命干,入党之后松一半”的现象。部分大学生党员是“律己尚可、示他不足”,还有部分学生党员入党前后反差大,入党前信誓旦旦,各方面表现不错,入党后对集体、对同学漠不关心,不参加任何学校活动,学习成绩也出现大幅滑坡。

4.缺乏有效的考核和再教育机制

纵观目前高校的学生党建工作现状,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就是重视党员发展、轻视党员再教育。多数党支部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大学生党员的发展上,重视大学生党员发展前的培养、教育和考察。但是,多数高校对大学生党员发展后的继续教育却存在空白,也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不能对党员在各方面起到一定的督促或引导作用,导致部分大学生党员自我松懈,进取心减退,团队意识淡薄,在学习、工作和生活各方面都不能起到表率作用,不能体现党员的先进性。

三、发挥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途径和对策

1.严把“入口关”,提高发展质量

把好党员发展的“入口关”,确保党员质量是发挥党员先进性的基础。党员发展要严格遵循“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不能突击发展,力求数量上的增长,坚决杜绝一切违纪违规现象发生。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一定要规范党员发展程序,做到程序严格。在此过程中,要完善选拔培养考察制度、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制度、预备党员考察制度等,要从考察培养的各个环节入手,保证新党员的质量。

2.精心搭建学生党员作用发挥的平台和载体

(1)发挥学生党员在公寓的示范作用

实行学生公寓党员承包责任制,任务是要把所在学生公寓的学生党员组织起来,让大家不断增强党员意识,充分发挥党员学生在参与公寓文化建设、保障公寓安全、构建和谐校园等工作中的作用,为同学们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在实践中履行党的宗旨,加强党性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学生党员进公寓的意义就在于能够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通过大学生党员进公寓的活动,引导更多的学生党员、预备党员和普通学生参与到学生公寓管理工作中来,借助各种公寓文化活动,发挥大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营造一种积极、团结、和谐的育人环境。

(2)发挥学生党员在学风建设中的带动作用

首先,大学生党员必须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如各类考勤制度、考场纪律等。同时,大学生党员还要积极主动地督促本宿舍、本班级以及身边的同学遵守学习纪律,抵制不良行为和风气,敢于并善于与违纪现象作斗争。其次,成立学生党员学风督导组,其主要任务为重点检查学生宿舍和各班级的早晚自习情况,严查上课迟到、早退、旷课等不良现象,并做好劝导工作。要求每名党员带头在本宿舍创建上进、优雅的宿舍学习和生活环境,并促进所在班级优良班风、学风的形成。

(3)发挥学生党员在社会实践中的服务作用

建立校内外学生党员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大学生党员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积极引导大学生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参与公益活动、勤工助学、志愿者活动等,如“协助维持交通秩序,拒绝中国式过马路方式”等活动。主要是通过给大学生党员安排具体任务,进一步强化他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带头作用和示范作用,促使大学生党员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强责任、长才干、作贡献。

3.持续做好学生党员的再教育工作

充分发挥业余党校、党员培训班在学生党员教育和管理中的教育功能,强化政治理论学习。鉴于当代大学生党员对党的理论、历史经验和教训了解不多,理论功底薄弱,可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举办“三思三创”“端正入党动机”“入党流程”“中国共产党党史”“时事解读”“新党章学习”“共产党宣言”等系列讲座,组织开展学生党员党性讨论,积极引导学生党员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在实践方面,对非毕业班的学生党员侧重于明确党员的义务,探讨如何在学生群体中发挥先进模范作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身边的同学共同进步;对毕业班的学生党员侧重于指导他们处理好个人理想与岗位成才的关系,积极就业,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继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社会主义事业奉献力量。

4.完善学生党员的监督考核激励机制

完善的监督考核激励机制是促进和保持大学生党员发挥模范作用的必要条件。第一,实施量化考核制度。制定并落实大学生党员目标管理考核制度,作为大学生党员预备期内考核和转正的重要参考依据,对考核优秀的学生党员进行表彰和奖励。第二,实施公示制度。主要是实施党员信息公示牌上墙,公开党员的信息,如照片、姓名、专业、寝室和职务等,接受全体同学的监督,使大学生党员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能够更好地履行义务,切实做好模范带头作用。第三,建立群众监督小组。主要是由非党员学生组成监督小组,对学生党支部及学生党员进行评分并提出批评及建议,虚心听取广大学生对党支部及学生党员的批评及意见。四是完善大学生党员的激励机制。党组织制定相应的措施,对积极上进、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优秀党员给予表彰和奖励,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党员的内在动力,发挥其潜能和才干。

总之,探索新时期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路径和对策在于促进大学生党员对党的认同和追求。要引导大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就必须将骨干作用、带头作用和示范作用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人才培养的示范效应,带动和引领更多专门人才和高级人才的快速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前进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宿富国.构建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长效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24):46-47.

[2]毛静.发挥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5):41-42.

[3]潘珊珊.论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长效机制建设[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235-236.

[4]许有军,等.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调查研究[J].理论界,2013(5).

[5]雷西和.对发挥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长效机制构建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10):84-86.

上一篇:牛郎织女缩写主题小学五年级作文下一篇:节约纸张 保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