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劳务派遣单位的法律地位和作用

2024-09-24

浅析劳务派遣单位的法律地位和作用(精选6篇)

浅析劳务派遣单位的法律地位和作用 篇1

浅析劳务派遣单位的法律地位和作用

论文摘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和日益成熟,劳务派遣在我国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因为种种原因,有关劳务派遣的立法研究还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相适应。本文从劳务派遣单位对研究对象,认为劳务派遣单位是以劳务输出为业务的用人单位,对促进就业、维持社会稳定和增加社会财富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论文关键词 劳务派遣单位 地位 作用

劳务派遣是一种全新的人力资源市场配置方式,其特点在于通过构建社会人力资源共享平台,将劳动者的劳动力所有权中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从固定的一个单位所有中剥离出来,使人力资源在社会上得到有效配置。劳务派遣起源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我国劳务派遣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当时主要是政府机构出于国家安全考虑而向外国驻华机构派遣相应服务人员。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和日益成熟,劳务派遣在我国有了长足的发展,2008年的《劳动合同法》更是从立法层面对其作了明确的规定。然而,由于种种的原因,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立法中,我国对劳务派遣的法律地位和作用都还存在较大的争议,基于此,本文特抛砖引玉,以期对劳务派遣的研究尽微薄之力。

一、劳务派遣单位的法律地位

劳务派遣是指依法设立的劳务派遣单位和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后,依据其与接受派遣的用工单位之间订立的派遣协议,将劳动者派到用工单位提供劳务的劳动用工形式。劳务派遣运行的基础是劳动力所有权中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能分离。劳务派遣运行涉及三个主体三种关系,三个主体分别是劳务派遣单位、劳务用工单位和劳动者,三种关系分别是劳务派遣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合同关系、劳务派遣单位与劳务用工单位之间的劳务合同关系以及劳动者与劳务用工单位之间的劳动服务关系。具体来看,劳务派遣运行情况如下:

劳务派遣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将自己劳动力中的占有、使用和收益三项权利转让给劳务派遣单位,劳动者保留处分权,劳务派遣单位与劳动者的关系受《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调整。

劳务派遣单位在获得劳动力的占有、使用和收益权利以后,为获取自身的利益而与接受劳务派遣的劳务用工单位签订劳务派遣协议(该协议属于劳务合同性质),劳务派遣单位将从劳动者处获得的使用和收益的权利转让给劳务用工单位,劳务派遣单位保留对劳动力的占有的权利,劳务派遣单位与劳务用工单位之间的关系受《民法》和《合同法》的调整;

劳务用工单位获得劳动者的劳动力的使用和收益的权利以后,劳动者和劳务用工单位就形成了劳动服务关系,即劳动者用自己的劳动力为劳务用工单位工作。由于使用权归劳务用工单位所有,因此劳动者必须按照用工单位的工作岗位要求认真完成工作,接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和考核。

从上面的劳务派遣运行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劳务派遣单位的法律地位是比较复杂的。《劳动合同法》第58条将劳务派遣单位的地位定位为“劳务派遣单位是本法所称用人单位”,这种定位明确了劳务派遣单位在与劳动者的关系中所处的法律地位,从这个意义上看这种定位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劳务派遣这一行为不仅仅涉及劳务派遣单位与劳动者这两种主体,它还包括劳务用工单位,因此《劳动合同法》第58条就显得相对笼统了一些,不能完全反映出劳务派遣单位在整个劳务派遣中的地位。笔者认为,劳务派遣单位是进行劳务输出的用人单位。

首先,劳务派遣单位是企业法人。根据《劳动合同法》第57条的规定:“劳务派遣单位应当依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设立,注册资本不得少于五十万元。”因此,劳务派遣单位的组织形式要么是有限责任公司,要么是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个体经济组织及民办非企业单位是不可能成为劳务派遣单位的。

其次,劳务派遣单位是用人单位。劳务派遣单位作为企业法人,具有用人权利能力和用人行为能力,其与劳动者签订合同后从表面看只是招用了劳动者而没有使用劳动者(具体使用劳动者的是劳务用工单位),但事实上劳动者的劳动力的占有、使用和收益等权利都是转让给劳务派遣单位的,劳动者与劳务用工单位之间并无直接的法律关系,劳务用工单位使用劳动者完全是基于其与劳务派遣单位签订的劳务派遣协议,至于劳动者的招聘录用、人事管理、工资支付、统筹保险、签订劳动合同、工伤生育申报等等都由劳务派遣单位负责。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劳务派遣单位理所当然是用人单位。

最后,劳务派遣单位的业务是进行劳务输出。劳务派遣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以后,由于其自身并不进行生产,因此必须将招聘的劳动者通过劳务输出的形式派遣到需要用工的劳务用工单位,以劳务合作的方式来实现盈利,而这也恰恰是劳务派遣单位生命力之所在。

二、劳务派遣单位的作用

劳务派遣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在受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同时也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其积极作用客观上体现在促进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增加社会财富三个方面:

(一)促进就业

劳务派遣单位在促进就业方面的作用非常明显,它为劳务用工单位和劳动者双向选择构筑了一个高效平台,使劳动力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当前在就业方面比较尴尬的处境是劳务用工单位需要人而很多人却找不到工作,究其原因就在于劳务用工单位和劳动者信息不畅通。劳务派遣单位的存在,使得劳务用工单位能随时根据自己的用工需求使用劳动者,避免了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烦恼,而劳动者也可以省却信息不畅的痛苦,获得更多选择就业的机会。同时,劳务派遣单位将下岗职工、失业人员、技能缺乏人员、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等组织起来进行岗前实习和培训,客观上也提高了劳动者自身的就业能力。

(二)维护社会稳定

一方面,劳务派遣单位极大地缓和了劳资关系。由于劳动者与劳务派遣单位建立了劳动关系,其与劳务用工单位之间只是一种劳动服务关系,因此劳动者可以随时向派遣单位反映其对新岗位、新工作的建议和意见,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能进行及时的沟通与衔接,从而避免了用工单位与劳动者在人事(劳动)关系上的纠纷,劳资关系得到极大缓和。另一方面,劳务派遣单位极大地保障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在劳务派遣合同期内,劳务派遣单位成为用人主体,在对个人的报酬、待遇、保险等的执行中,能够严格按国家的法律、政策进行操作,最大限度地保护受雇员工的各项合法权益。如《劳动合同法》第58条第2款规定,“劳务派遣单位应当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二年以上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按月支付劳动报酬;被派遣劳动者在无工作期间,劳务派遣单位应当按照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向其按月支付报酬。”这就确保了劳动者即使暂时失业,其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也有保障,从而避免了许多社会问题的出现。同时,劳动者个人与劳务用工单位相比往往处在弱势,劳务派遣单位则能够有效监督用人单位规范用人制度,为派遣员工提供职业安全、卫生条件,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应有保障。因此,劳务派遣单位的存在在客观上能达到维护社会稳定的效果。

(三)增加社会财富

首先,劳务派遣单位作为企业法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通过缴纳税金的方式可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其次,劳务用工单位通过劳务派遣,能大大降低包括招聘、管理等成本,减少用工风险责任,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在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上,提高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增加社会财富;最后,劳务派遣单位有利于开发就业岗位,拓宽职业信息渠道,确保劳动者能够无障碍地进行流动,降低社会劳动力的闲置率,促进劳动力配置更加合理,从而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三、劳务派遣单位发展的几点建议

劳务派遣单位的积极作用非常明显,但从目前劳务派遣单位发展的实践来看,有很多问题令人担忧,甚至有的问题已经偏离了其存在的价值轨道。鉴于此,劳务派遣单位的发展需高度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创建品牌。品牌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劳务派遣单位是沟通劳务用工单位和劳动者的重要平台,其形象地位决定着社会对其评价高低,因此,劳务派遣单位要通过不断实践、勤奋工作、扬长避短和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然后在此基础上尽快树立自身的品牌。有了好的品牌,然后争创名牌,劳务派遣单位才可能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重视服务。劳务派遣单位工作内容的实质就是“服务”,服务于劳务用工单位,服务于广大的劳动者。“服务”是劳务派遣单位的生命线,只有不断地加强和完善服务,通过健全的服务手段、诚信的服务措施、优良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才能确保企业得到长足、快速的发展。

强化竞争。市场经济处处充满着竞争,优胜劣汰是自然进化的不二法门,劳务派遣单位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同样必须强化竞争意识,积极参与竞争。因为阵地明摆着,你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

追求规范。有法要守法,有规要守规,管理要加强,运作要规范。这不是老生常谈,这是每家企业得以生存的底线。劳务派遣单位如果不守法经营,不加强内部管理,工作人员素质低下,只想着投机取巧,那只能是昙花一现。

浅析劳务派遣单位的法律地位和作用 篇2

关键词:农民土地专业合作社,土地股民,创新实践,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经营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从2007年7月1日施行以来, 各种专业的农民合作社迅速发展, 农民土地专业合作社是其中之一。土地专业合作社是农民创新实践的产物, 其发展直接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密切相关, 因此应当对农民土地专业合作社的法律地位和作用予以充分认识。

1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时出台从法律上对农民土地专业合作社创新实践予以确认

30多年前, 安徽小岗村18位村民冒着生命危险按下手印, 为的是“分田到户”。从此以“包产到户”为标志的农村经济改革开放拉开序幕, 农村改革深入展开“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双包经营体制逐步形成, 形成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30多年后, 农民为了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 决定走上“合作”发展的道路, 各省份近几年出现许多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从“分”到“合”的变化, 这是广大农民进行的“农民土地合作社”的创新实践, 这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单一的农业生产农民不能富裕起来进入小康生活;单靠农户家庭为主的生产方式不能促进生产力大发展, 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单靠粮食这一农产品出售农民不可能挣得更多的钱;单靠好劳力打工带动不了家庭的富裕。农民土地合作社的创立, 不是重复过去的人民公社的“合”, 而是具有创新性, 应当说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更多的是体现发展农业生产力。

农民土地合作社不同于过去的人民公社, 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农民土地合作社一开始就是建立在法律基础之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出台为农民土地合作社的创新实践予以法律的规定, 该法第一条明确了立法的目的, 就是“为了支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和行为, 保护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 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制定本法。”第三条规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遵循的五条基本原则:成员以农民为主体;以服务成员为宗旨, 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成员地位平等, 实行民主管理;盈余主要按照成员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交易量 (额) 比例返还。从原则上确定了农民应当是管理合作社的主体, 是分享合作社利益的主体, 是合作社经营的主体。第四条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依照本法登记, 取得法人资格”, 确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人主体地位。

2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与土地承包法的衔接, 确定土地专业合作社的市场主体法律地位

农民土地专业合作社是家庭承包经营的一种新的经营方式, 是家庭承包经营的一种创新方式。农民土地专业合作社是创立于二个根本不变法律基础之上的。一是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性质不变。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不可改变的是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性质, 这是由我国社会性质决定的,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必然要坚持社会主义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二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不变, 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项基本的经营制度。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广大农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可改变其对土地的家庭承包法律关系, 农民承包的土地入股土地专业合作社, 入社农民仍然享有土地承包权, 而把承包土地经营权转让于合作社, 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确定农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土地承包主体的法律地位和承包经营自主权。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确定土地专业合作社的市场主体法律地位。

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具体规定, 农民土地专业合作社在具体操作上依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应当做到: (1) 土地换股权, 农民变股民。 (2) 自愿入股, 退股自由。 (3) 合作社实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4) 实行统一经营管理机制。 (5) 谋求成员经济利益最大化。

3 农民土地专业合作社建设、发展的重要作用

解决土地集约化经营的法律地位问题。从过去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 到正在进行的土地专业合作社集约经营, 这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和创新, 从而缓解社会化大市场与农民小规模生产之间日益突出的供求矛盾。土地专业合作社的运作是在保障农民正当权益的前提下, 使土地资源向优势产品、优势企业、优秀经营者集中, 有利于优化产业布局, 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也将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

解决农业生产的风险问题。随着社会化进程的加快, 农村的现状是青壮年劳动力逐步转移到进城打工和本地非农产业中去, 留守的老年人和妇女独立承担承包土地的耕作任务, 分散承包经营机制没有改变农民“靠天吃饭”的生存状态。土地承包法关于土地流转制度规定的落实,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明确的具体规定, 使农民可以筹划成立农民土地专业合作社这一新型合作社。土地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在抗拒农业生产的风险, 提高土地单位产量和使用价值, 为农民增收提供坚实的保障。

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青壮劳动力离土去城市打工, 形成了上亿农民工打工队伍, 农村生产必定受到影响, 几年来党的惠民政策, 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但是收入又受到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影响。土地专业合作社建立和发展, 农民以土地入股把经营权交给合作社, 农民可不直接经营管理土地, 但却以土地股权获得土地经营的股份收入, 这使得农民在劳动力的输出上没有后顾之忧。

提高农业生产率问题。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最大的问题就是效率不高, 要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最重要的就是利用科技创新手段提高生产效率。土地分散经营, 不仅影响土地的统一经营管理, 而且不利于对农业生产以科技创新手段提高生产效率, 从而无法提高规模经济效率, 无法提高农业生产力。而土地专业合作社可在土地统一经营的基础上创立一些新农业生产企业以及运用科技手段提升生产效率的农业企业, 从规模上提高农业生产率, 从经营上获得规模效益。

浅析劳务派遣单位的法律地位和作用 篇3

关键词:劳务派遣单位;地位;作用

劳务派遣是一种全新的人力资源市场配置方式,其特点在于通过构建社会人力资源共享平台,将劳动者的劳动力所有权中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从固定的一个单位所有中剥离出来,使人力资源在社会上得到有效配置。

一、劳务派遣单位的法律地位

劳务派遣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将自己劳动力中的占有、使用和收益三项权利转让给劳务派遣单位,劳动者保留处分权,劳务派遣单位与劳动者的关系受《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调整。

劳务派遣单位在获得劳动力的占有、使用和收益权利以后,为获取自身的利益而与接受劳务派遣的劳务用工单位签订劳务派遣协议(该协议属于劳务合同性质),劳务派遣单位将从劳动者处获得的使用和收益的权利转让给劳务用工单位,劳务派遣单位保留对劳动力的占有的权利,劳务派遣单位与劳务用工单位之间的关系受《民法》和《合同法》的调整。

劳务用工单位获得劳动者的劳动力的使用和收益的权利以后,劳动者和劳务用工单位就形成了劳动服务关系,即劳动者用自己的劳动力为劳务用工单位工作。由于使用权归劳务用工单位所有,因此劳动者必须按照用工单位的工作岗位要求认真完成工作,接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和考核。

从上面的劳务派遣运行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劳务派遣单位的法律地位是比较复杂的。《劳动合同法》第58条将劳务派遣单位的地位定位为“劳务派遣单位是本法所称用人单位”,这种定位明确了劳务派遣单位在与劳动者的关系中所处的法律地位,从这个意义上看这种定位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劳务派遣这一行为不仅仅涉及劳务派遣单位与劳动者这两种主体,它还包括劳务用工单位,因此《劳动合同法》第58条就显得相对笼统了一些,不能完全反映出劳务派遣单位在整个劳务派遣中的地位。笔者认为,劳务派遣单位是进行劳务输出的用人单位。

首先,劳务派遣单位是企业法人。根据《劳动合同法》第57条的规定:“劳务派遣单位应当依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设立,注册资本不得少于五十万元。”因此,劳务派遣单位的组织形式要么是有限责任公司,要么是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个体经济组织及民办非企业单位是不可能成为劳务派遣单位的。

其次,劳务派遣单位是用人单位。劳务派遣单位作为企业法人,具有用人权利能力和用人行为能力,其与劳动者签订合同后从表面看只是招用了劳动者而没有使用劳动者(具体使用劳动者的是劳务用工单位),但事实上劳动者的劳动力的占有、使用和收益等权利都是转让给劳务派遣单位的,劳动者与劳务用工单位之间并无直接的法律关系,劳务用工单位使用劳动者完全是基于其与劳务派遣单位签订的劳务派遣协议,至于劳动者的招聘录用、人事管理、工资支付、统筹保险、签订劳动合同、工伤生育申报等等都由劳务派遣单位负责。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劳务派遣单位理所当然是用人单位。

最后,劳务派遣单位的业务是进行劳务输出。劳务派遣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以后,由于其自身并不进行生产,因此必须将招聘的劳动者通过劳务输出的形式派遣到需要用工的劳务用工单位,以劳务合作的方式来实现盈利,而这也恰恰是劳务派遣单位生命力之所在。

二、劳务派遣单位的作用

(一)促进就业

劳务派遣单位在促进就业方面的作用非常明显,它为劳务用工单位和劳动者双向选择构筑了一个高效平台,使劳动力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当前在就业方面比较尴尬的处境是劳务用工单位需要人而很多人却找不到工作,究其原因就在于劳务用工单位和劳动者信息不畅通。劳务派遣单位的存在,使得劳务用工单位能随时根据自己的用工需求使用劳动者,避免了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烦恼,而劳动者也可以省却信息不畅的痛苦,获得更多选择就业的机会。同时,劳务派遣单位将下岗职工、失业人员、技能缺乏人员、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等组织起来进行岗前实习和培训,客观上也提高了劳动者自身的就业能力。

(二)维护社会稳定

一方面,劳务派遣单位极大地缓和了劳资关系。由于劳动者与劳务派遣单位建立了劳动关系,其与劳务用工单位之间只是一种劳动服务关系,因此劳动者可以随时向派遣单位反映其对新岗位、新工作的建议和意见,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能进行及时的沟通与衔接,从而避免了用工单位与劳动者在人事(劳动)关系上的纠纷,劳资关系得到极大缓和。另一方面,劳务派遣单位极大地保障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在劳务派遣合同期内,劳务派遣单位成为用人主体,在对个人的报酬、待遇、保险等的执行中,能够严格按国家的法律、政策进行操作,最大限度地保护受雇员工的各项合法权益。如《劳动合同法》第58条第2款规定,“劳务派遣单位应当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二年以上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按月支付劳动报酬;被派遣劳动者在无工作期间,劳务派遣单位应当按照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向其按月支付报酬。”这就确保了劳动者即使暂时失业,其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也有保障,从而避免了许多社会问题的出现。同时,劳动者个人与劳务用工单位相比往往处在弱势,劳务派遣单位则能够有效监督用人单位规范用人制度,为派遣员工提供职业安全、卫生条件,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应有保障。因此,劳务派遣单位的存在客观上能达到维护社会稳定的效果。

(三)增加社会财富

首先,劳务派遣单位作为企业法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通过缴纳税金的方式可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其次,劳务用工单位通过劳务派遣,能大大降低包括招聘、管理等成本,减少用工风险责任,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在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上,提高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增加社会财富;最后,劳务派遣单位有利于开发就业岗位,拓宽职业信息渠道,确保劳动者能够无障碍地进行流动,降低社会劳动力的闲置率,促进劳动力配置更加合理,从而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浅析劳务派遣单位的法律地位和作用 篇4

建设金融文化、宣传金融文化、发展金融文化、推进金融文化、创新金融文化和提高金融文化,有利于增强金融行业的内聚力、向心力、外引力和持久力。金融文化的精髓强调人的价值,注重人的因素,尊重每一个人的独立人格,注重在更高的层次挖掘和启发人的潜能及才华。在这样的金融行业中,每一个员工都能深刻感受到一种精神支柱的存在,一种文化氛围的存在,在思想上归属于金融行业,在行动上实现金融工作目标任务而尽心尽力,通力合作,在行为规范上始终秉承金融职业道德准则。因此,建设社会主义金融文化,对于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科学管理和促进思想政治的科学化,体现科学发展观,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与时俱进,都具有重大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要进一步明确工会在金融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金融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整个金融行业的共同任务和目标,它关系到金融业的经营管理效益、行业作风建设、职业道德建设、思想政治建设、组织队伍建设和建设等。所以应该由金融行业党政组织负主要责任,设立金融文化专业管理部门,配备高素质的工作人员,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制定考核办法、职责和制度,做到由党委、党组领导,党政工青妇齐头并进、齐抓共管的工作体制。工会作为金融业中的重要组织之一,在金融文化建设中占有重要位置,负有重要职责,承担着桥梁和纽带作用。金融部门党政工青妇组织在实施金融文化建设中都有各自的优势、特点和责无旁贷的责任。概括起来,工会组织在金融文化建设中具有六大优势:(1)它是工人阶级的群众性组织,是职工之家,它是最了解职工、最熟悉职工的喜怒哀乐、意愿和要求,因而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号召力,还可以通过卓有成效的活动把职工凝聚和组织起来。〈2〉它承担和管理着金融业的宣传教育和文化体育阵地,根据不同时期形势和任务可以组织多种类型、不同形式的文化体育兴趣活动,从而满足职工的精神需求,使职工在各种有益、有爱、有情、有趣的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感受到家的温暖,家的温馨、家的和谐。〈3〉它联系着一大批先进人物和积极分子队伍,通过宣传他(她)们的先进事迹、弘扬模范精神,引导广大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大力倡导无私奉献精神。〈4〉它履行着金融业的民主管理和维护职能工作,发挥着参政议政作用,可以通过职代会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民主管理,采取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文化体育、专业技能、理论知识竞技活动,吸引和组织广大员工参加民主管理能力,不断提高职工参与管理的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5〉它有着组织开展群众性活动的优秀传统和义务责任,采取通过开展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发明创造等群众性技术创新、工作创新活动来激发职工的劳动工作热情和发扬团队精神。〈6〉它不仅可以积极参与金融文化建设,还承担着搭建桥梁和编织纽带作用的工作任务。

二、工会组织参与金融文化建设的途径办法

长期以来,各金融机构工会组织依据自己的业务特点和行业优势,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和广大员工队伍建设状况,在金融文化建设中做了大量工作,总结吸取了一些实际工作经验,并积极主动地把自己浅层面的文化活动纳入到了金融文化建设系统工程之中,把先进文化建设内容融入到了广大员工之中,做到了有目标,有步骤、有方法、有总结、有秩序地参与金融文化建设,在参与中全面履行了工会组织的各项社会职能,充分体现了发挥工会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一〉、做为工会组织在参与金融文化建设工作中,要进一步加强民主管理工作,努力增强职工的主人翁意识。首先要重视人的价值观,开发人力资源,是金融文化建设的精髓,其次各级工会要努力扩大民主管理的渠道,拓宽民主参政议政内容,给职工提供多层面的参与机关管理的机会和场所以及搭建伸展才华的平台。再次形成一个各尽所能、各遂其志、各展其力,做到团结一致,齐头并进,为单位发展而奋斗的工作局面。

〈二〉、做为工会组织参与金融文化建设工作中,要进一步加强职工教育工作,努力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一是各级工会要协助和配合党政组织大力加强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化职业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二是要加强对职工的岗位技能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专业技术业务素质。三是发挥工会组织的特点,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术竞赛活动,挖掘员工的聪明才智,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

浅析劳务派遣单位的法律地位和作用 篇5

(单项选择题)

1、根据我国《公司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作出决议,必须经()通过。P25 A.出席会议董事的过半数 B.全体董事的过半数

C.出席会议董事的三分之二以上 D.全体董事的三分之二以上 答案:B

2、下列关于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会召集的说法中,正确的有()。P22 A.设立董事会的公司,由董事会召集 B.不设立董事会的公司,由执行董事召集

C.董事会或执行董事不履行召集会议职责的,监事会或不设监事会的公司的监事有权召集 D.董事会或执行董事不履行召集会议职责的,代表十分之一以上表决权的股东有权自行召集 答案:ABC

3、企业改制以部分资产和债务与他人共同组建新公司,债权人对债务转移不予认可,而原企业又无力偿还的,该债务()。P13 A.由原企业承担 B.由新公司承担

C.由新公司与原企业承担连带责任

D.由新公司在所接收财产范围内与原企业承担连带责任 答案:D

4、根据我国《商标法》,注册商标的有效期限为10年,自()起计算。P53 A.注册商标申请人寄出申请书之日 B.商标局收到申请书之日 C.公告之日 D.核准注册之日 答案:D

5、甲公司、乙公司互负债务,并且没有约定先后履行顺序,甲公司要求乙公司履行义务时,乙公司说:“你公司不履行,我公司就不履行。”乙公司的主张属于()。P36 A.行使债权保全权 B.行使不安抗辩权 C.行使先履行抗辩权 D.行使同时履行抗辩权 答案:D

6、在代表人诉讼中,诉讼代表人享有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但是行使()的权利,必须经被代表的当事人同意。P74 A.提供证据 B.在庭审中进行辩论 C.与对方当事人进行和解 D.委托律师代理诉讼 答案:C

7、根据《中央企业重大法律纠纷案件管理暂行办法》,中央企业就重大法律纠纷案件报国务院国资委备案的文件应当包括()。

A.案件的基本案情 B.案件结果分析预测

C.案件的处理措施和效果 D.律师事务所出具的法律意见书 答案:ABC

8、根据《中央企业重大法律纠纷案件管理暂行办法》,中央企业就重大法律纠纷案件报国务院国资委备案的文件应当包括()。

A.案件的基本案情 B.案件结果分析预测

C.案件的处理措施和效果 D.律师事务所出具的法律意见书 答案:ABC

9、某机械制造公司为国有企业重组后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运营3年后拟公开发行股票。下列该公司情况中,符合有关发行股票要求的有()。P16 A.该公司最近3年连续盈利,累计实现利润5000万元 B.最近3年该公司营业收入累计超过5亿元 C.发行前该公司股本总额为5000万元

D.该公司最近一期末无形资产(扣除土地使用权等)占净资产的比例为25% 答案:ABC

10、根据我国《公司法》,下列关于公司章程修改的说法中,正确的有()。P22 A.公司股东和董事会均有权提出公司章程修改提案

B.有限公司修改章程,须经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三分之二以上通过

C.法律规定必须经主管机关批准才能修改的事项,须就该修改事项向主管机关申报并获得批准后才生效

D.公司章程修改后,须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变更登记,否则修改无效 答案:AC

11、根据我国《公司法》,下列公司事项中,不属于股份有限公司章程绝对必要记载事项的是()。P21 A.公司经营范围 B.股东大会的表决程序 C.公司利润分配办法 D.公司的解散事由 答案:B

12、“六五”普法要按照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相结合。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B.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教育 C.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 D.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教育 答案: ACD 6

13、甲公司诉乙公司合同纠纷一案,经丙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丁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审理终结。如果甲公司认为终审判决适用法律确有错误,可以采取的救济手段有()。P81 A.向丙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 B.向丁省高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 C.向最高人民法院申请再审

D.申请丁省人民检察院向丁省高级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 答案:BC

14、根据我国《公司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作出决议,必须经()通过。P25 A.出席会议董事的过半数 B.全体董事的过半数

C.出席会议董事的三分之二以上 D.全体董事的三分之二以上 答案:B

15、根据我国《合同法》,债权人可以将合同的权利全部或部分转让给第三人,下列情形中,属于法律规定不得转让的有()。P37 A.根据合同性质不得转让 B.按照当事人约定不得转让 C.依照法律规定不得转让

D.虽未约定不得转让,但债务人不同意转让

答案:ABC

16、青山公司购买碧水公司生产的空调机,双方签订了买卖合同,并封存了样品,确认了样品质量说明。下列关于该合同履行的说法中,正确的有()。A.碧水公司交付的空调与样品及说明的质量相同

B.样品质量标准过高,碧水公司交付的空调符合通常标准即可 C.即使碧水公司交付的空调存在瑕疵,但只要与样品质量相同就行

D.即使样品存在青山公司不知道的质量瑕疵,碧水公司交付的空调仍然应符合同种物的通常标准 答案:AD

17、根据我国《商标法》,注册商标的有效期限为10年,自()起计算。P53 A.注册商标申请人寄出申请书之日 B.商标局收到申请书之日 C.公告之日 D.核准注册之日 答案:D

18、甲市的A公司与乙市的B公司在丙市签订了一份买卖合同,双方约定合同履行地在丁市,后因合同的履行发生争议,A公司诉至法院。对该诉讼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有()。P70 A.甲市人民法院 B.乙市人民法院 C.丙市人民法院 D.丁市人民法院 答案:BD

19、为加强境外投资活动的有效监管,国家对境外投资企业的后续监管措施有()。P67 A.实行联合年检制度 B.实行综合绩效评价制度 C.进行定期抽查 D.实行效益报告制度 答案:AB 20、某电视剧制作中心摄制的电视剧正式播出前,某音像公司制作了盗版光盘,制作中心发现后即向音像公司所在地的某区人民法院起诉,法院依申请作出音像公司停止生产光盘的裁定,该裁定属于()。

A.财产保全 B.行为保全

C.证据保全 D.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 答案:B

21、明确企业法律事务机构负责“起草或者参与起草、审核企业重要规章制度”的文件是()。A.《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 B.《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

浅析劳务派遣单位的法律地位和作用 篇6

当今社会文明的进步与体质的弱化, 文化的张扬与人类生物性运动能力的衰退, 使人类发展所遇到的问题日益严重。肥胖、畸形、人体变异及因社会激烈竞争而导致的心理压抑与精神错乱等都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健康与发展。因此, 关注健康、关爱生命已成为人类对自身的基本关怀。在这一“关怀”中, 具有典型中国传统体育特色的太极拳, 就为人类的身心健康与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1 太极拳适应当今社会生命观、健康观的发展趋势

当今理念的生命观与健康观, 将人类健康界定为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均处于良好状态, 这一概念与3000多年前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形神兼备”、“修身养性”的健身养生观不谋而合。《黄帝内经灵枢·本神》写到“智者之养生也, 必须四时而适寒暑 (社会环境) , 喜怒而安居处 (精神) , 节阴阳而调刚柔 (身体) ;如是, 则僻邪不至, 长生久视”。这一传统古老的养生思想的核心是强调肉体与精神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人与社会的统一, 是与当今多维健康观的发展趋势一致的。在对中国传统体育及养生方法的研究与影响下, 当今医疗保健开始重视精神的力量及其对物质的巨大作用。

太极拳是一种顺应自然的强身治病方法, 它将导引、吐纳纳入其中, 要求“内外兼修, 刚柔相济, 动中求静, 以静御动”;并强调调心、调息与调形三者的协调统一, 这里“心”即精神意念, 在生理学上属高级神经活动范畴, 是大脑的功能。“息”是指中医理论中的气、武术家们称为“中气”、“内气”、“内功”。练拳时的调心, 是把意念高度集中在拳路上, 心中不存杂念, 使大脑进入一种“恬淡虚无”的安静状态。实验研究证明:练拳者在打拳后脑电图幅度大于打拳前, 枕部和枕额间导联变化显著, α波占主导地位, 其功率面积增大, 主峰升高十分明显, 这表明太极拳“内外俱练”、“动中求静”是相应的, 打拳后感到头脑格外清晰, 精力充沛, 经常坚持太极拳锻炼能使人精神饱满, 情绪健康。对精神作用的研究与肯定, 特别是发达国家面对日趋严重的现代“文明病”, 使不少医疗专家对具有神奇效果的太极拳保健养生方法情有独钟, 认为太极拳将是21世纪人类提高健康水平, 延长生命的有效途径。

2 太极拳的多种健身功效

太极拳锻炼方法之所以绵延数千年, 一脉相承, 自有它的真谛所在, 这一真谛即它神奇无比的疗疾、治病、强体益寿、修身养性之功效。近年来的实验也证明:太极拳的医疗保健作用是多方面的。它可以促进人体血液循环, 降低心肌耗氧量, 减轻心脏负担, 改善心肌供血, 提高心排血分数, 从而增强心脏功能, 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心肌梗塞, 高血压病,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和原性心脏病, 增加肺活量, 增强肺通气的换气功能;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老年性肺气肿, 慢性非活动性肺结核等的康复治疗;改善神经系统, 特别是植物神经的功能, 增强人体动作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 可治疗轻、中度神经衰弱症, 各种类型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加强胃肠蠕动, 使消化液和消化酶的分泌增加;对慢性胃炎、胃肠炎神经官能症、胃下垂、迁延性肝炎、老年性便秘、胃、十二指肠溃疡等并发症者很有疗效。调节垂体或更高的神经, 内分泌中枢, 改善靶腺功能, 促进机体代谢, 增强人体免疫力, 抵御疾病, 延缓衰老。

太极拳运动除了整体的治病强身功效之外, 其每个独立的操作姿势和运动也都有独特的健康和治病效果。如:左右闪通臂, 防治心脏疾病;高拳架治心血管病;太极左右弓拗步, 可治下肢痿软无力症;白鹤亮翅治疗神经衰弱等等。它适合不同的人群, 长期演练, 能使他们好强执着, 独立积极, 有恒负责, 做事尽职, 情绪稳定, 专业有成, 创造能力增强。

3 太极拳的健身方法

太极拳是在《周易》哲理指导下, 集中医、道家养生和武术健身于一体的“智者之拳”, 是练养兼修、性命双修的内家功夫拳, 是通过调形、调心、调息, 神气合一, 打通经络的特殊的最好的动功。

3.1 太极拳的调形

太极拳动作简而易学, 但每一动作内意至深, 所以其调形有一套严格的身法要求, 要领主要有虚领顶劲, 颈椎自然伸长松开, 使气血充盈;面带微笑, 松开面部肌肉经络, 眼神内敛, 与心意相通而融入拳式动作之中, 有利于形神相守, 神气相注;舌抵上颚, 沟通阴经和阳经, 有利于生津;沉肩坠肘松腕;含胸拔背虚腋, 两腋部不要夹紧, 利于打开气门、拉开夹脊, 气血从后背贯通双臂, 上下通开督脉之夹脊关, 拔背利于气贴于背, 力由脊发, 背部肌肉外张松开, 增大肺活量;松腰松胯、气沉丹田:圆裆敛臀屈膝;尾闾中正, 脊椎节节松开, 利于内气通督;两腿分清虚实, 重心在两足上, 交替变换, 利于重心的连续变化协调, 浑融周身的虚实、阴阳, 求中和而达至灵、至空。以上要领相辅相成, 互相联系;松开全身关节、肌肉, 打通全身经络, 贯通气血, 为气沉丹田, 增强内气内劲打下基础。

3.2 太极拳盘架的调心

太极拳盘架是打通经络气血、生发增强内气的重要途径, 但它以修心养神为首要。因此盘架以调形为基础, 以调息为条件, 而以调心为关键。a.以意念引导形体的运行, 心神为一身之主宰, 打拳时“意在先”调控动作, 一心专注于落实身法, 松开全身, 协调内外, 在形神相亲、神气相抱中和合形、气、神, 凝结精、气、神, 动作缓慢、均匀、轻灵、从容, 虽动犹静, 动静合一, 进入“恬淡虚无”的心境。b.“刻刻留心在腰问”, 盘架中以意导形虽要意守全身, 但以意守丹田为主, 丹田内转, 裆走下弧, 拳架持平, 身体不要高低起伏, 以腰胯的前进后退和左右旋转来带动周身的螺旋运动, 腹部按摩, 必然会活腰壮肾生精, 促进肠胃消化通导功能, 太极拳盘架, “运之则分而为阴阳, 静之则合而为太极”。在全身松开的基础上, 意到气到力至, 以意向四肢头顶置力, 就是导引丹田气贯通督脉四肢达五心, “收之, 气归丹田;发之, 气贯四梢”。“气气归脐, 寿与天齐”。

3.3 站桩立基

太极拳是内家拳, 须先从内家功练起, 可先从无极站桩或混元站桩开始, 这是行拳的基础, 是端正身法、学会放松、调心人静、产生内气的基本功, 非此不能入太极拳内家拳之门。“练拳不练功, 到老一场空”、“练拳不站桩, 脚底棉花瓤”、“涌泉无力腰无主, 力学垂死终无补”。这等宝贵经验都是强调先站桩的。实际上太极拳的每一定式都是站桩, 运动起来都是“活桩”。站桩的要领是: (1) 调形要领同于太极拳的九点身法, 实际上太极拳的身法是仿效站桩调形来的。 (2) 调心人静是关键, 而调心人静则必须与调息相结合。 (3) 调心人静的方法很多, 医家、道家、佛家的方法都可借鉴, 凝神入气穴、心身相依之法最好。

4 结束语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分析太极拳的锻炼方法及健身养生功效, 可以看到太极拳在现代医学、科学急速发展的过程中在人类健康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太极拳保健所赖以产生的社会基础已消失了, 但是太极拳中的吐故纳新、仰俯屈伸、修身养性的锻炼原则与方法, 相对于今天这种异化了的“现代文明病”而言, 未尝不可以对我们产生一种像马克思所说的古希腊艺术、史诗所留给人类的魅力。中国人深深懂得太极拳保健养生的魅力, 这种建立在完整体系上的生命与健康观理论和有着神奇健康促进功效的锻炼方法, 必将在方兴未艾的大众保健体育热潮中走向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王军.教学目标的设立在太极拳教学中的作用[J].武术科学, 2005 (8) :45.

[2]冯岭.太极拳是性命双修的最好动功[J].中华武术, 2004 (2) :37.

[3]杨占明.太极拳对女大学生个性影响的实验研究[J].体育科学, 2000 (6) :25.

上一篇:《秋天的图画》教学方案下一篇:清明祭母抒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