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位作用转型升级

2024-09-10

地位作用转型升级(精选11篇)

地位作用转型升级 篇1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和攻坚阶段, 社会的稳定和谐对改革顺利有着基础的作用, 然而, 在改革过程中, 社会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 在此特殊的历史背景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我们提出了新要求[1,2]。社会改革实施的难易性, 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人民对改革的支持与否, 支持者多则改革易, 反对者多则改革难。如果能够先以“德”说服大部分人, 然后再以“法”整治部分人, 则将有利于社会的深化改革, 社会转型将取得有效成功!

一、德治、法治的历史渊源

( 一) 德治

在思想渊源上, 我国的德治观念主要源于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治国方面, 儒家主张以德为主、德刑相辅的治国方略。“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德治被孔子推崇为治国的基本原则和理念, 其大意是如果能以德治国, 社会秩序便会像天上的星体运行那样有序而和谐[3]。儒家思想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无论人性善恶, 都可以用道德去教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 现今作为德治方略中的“德”, 不应该简单地等同于儒家推崇的道德, 而应该有更加广泛的内容, 它不仅仅是作为行为规范的道德, 还应该包括人们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意识形态和政治思想, 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眼下我们倡导的德治, 是对传统儒家德治观念的继承、发展和超越, 与传统的儒家德治思想有着巨大的区别。传统儒家思想建立的根基是封建道德, 维护的是封建统治, 而当今我们所指的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 治理的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所以, 它必须要扩充进新内容。

( 二) 法治

从时间上来看, 法治观念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 经基督教传承所形成的自然法传统[4]。大部分人眼中的“法”是静态意义的法, 是建立在民主基础上的严格依法办事的原则和制度, 其核心是严格依法办事; 可是, 法治还有动态意义, 它指法律运行的状态、方式、程度等过程, 而这方面的意义往往被人们忽视。动态意义有两点: 其一, 是指一种与德治相对立的治国方略, 以法律为主要手段进行社会控制, 强调以法治国、法律至上; 其二, 法治表示一种法律信仰, 即公众对法律至上的认同[5]。

但是, 一个国家有法律和制度并不意味着这个国家能施行法治或者说它就是一个法治国家。因为, “法治”实际上是要严格依照由多数人的意愿而形成的法律和制度办事, 它只能建立在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基础上, 是一种民主的政治体制[6]。习近平说: “法律是什么? 最形象的说法就是准绳, 用法律的准绳去衡量、规范、引导社会生活, 这就是法治。”随着我国社会实践的发展和理论的前进, 我国当代的法治, 必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而且法治的内涵将继续深化。”

二、德治、法治的地位与作用

( 一) 道德和法律的关系

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是由法律和道德在调整社会关系, 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和规范社会主体行为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因为“法”是由人制定的, 法律制定者的道德水平高低影响着“法”的公平正义与否, 从某种程度来讲, 道德是法律的基础和内在精神, 法律规范也是道德规范。多数情况下, 法律规范是道德的底线, 超出了这个底线, 就会对他人、社会或国家造成危害。所以, 在社会治理过程中, 道德的作用范围又要比法律广, 因为伦理道德既包括思想观念又包括行为准则, 既规范了人们的思想也规范了其行为, 而法律往往只是规范人们的行为, 从而可理解为道德治本、法律治标, 道德治内、法律治外, 德是自律、法是他律[7,8]。

道德与法律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法律是由人制定的, 在制定过程中参考着社会道德原则, 贯穿着道德精神, 反映着道德诉求, 固守着道德底线; 道德渗透于法律之中, 内化于法律, 制约着法律, 评判着法律。然而, 国家对立法人的权利范围也有规定, 这一规定也体现为法律, 因此, 如果没有了法律这个牢靠的基础, 道德的高楼大厦也会坍塌, 没有道德的正义指引, 法律也会沦为作恶的工具。

( 二) 德治与法治的关系

1. 严格区分法治和德治

必须依法治国, 以德理国。虽然“法”是由一部分人根据大部分人的共同意愿制定的, 但是我们一定要把“立法”和“执法”分为两家, 不能把“法”变为立法人的法, 也不能把“法”变为执法人的法, 而要使“立法”和“执法”都服务于民, 使得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当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以及改革的关键时期, 法治应当处于基础地位, 应该使部分人的权利和利益让位于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法律, 以人民群众的法律作为准绳对损害人民利益的部分进行改革, 把部分人的“法”关进笼子里; 再者, 在市场经济下行和消费水平提高的情况下, 人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很容易脱节, 所以, 目前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要以法治来保障。

法治需要德治的辅助。如果以法律作为我们改革的准绳, 那么我们就要对法律有充分的信任, 做到不管在立法、执法还是司法过程中, 都必须贯穿德治精神; 另外, 目前国际社会情况复杂多变, 加上我国的法律体系还不是很完善, 法治不可能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在法治还没有涉及的方面我们必须要加强德治[9,10]。

2. 德治和法治的不足

德治的不足首先体现在道德评判标准不统一上。社会中的每个个体是不同的, 思想观念也千差万别, 不能以部分人的标准来要求所有人, 如“亲亲相隐”就是特别棘手的问题, 作为一个当官的父亲保护自己犯罪的孩子, 站在父亲的角度这是他的义务, 但站在旁观者的角度那就是徇私舞弊和乱用职权; 德治的不足还体现在没有强制性, 对于一个犯错的人, 以社会道德进行惩治, 顶多就是对其进行口头谴责, 可是并不能阻止其继续犯错[3]。

法治的不足则体现在: 首先, 法治涉及的范围有限。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 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纷繁复杂, 法治不可能全覆盖, 如老人摔倒后扶不扶的问题, 刚开始社会舆论认为这是人们道德缺失的表现, 但是后来又出现了救人反而被讹的事件, 是老人故意摔倒? 还是扶人者无意碰倒? 没有确切的执法证据, 法律在这类事件面前将显得力不从心; 其次, 法律存在滞后性。社会变化日新月异, 社会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 但是制定针对某一类问题的法律条文又需要花费较长时间, 而且制定好后也不容易修改, 所以对于新出现的情况, 法律就显得没有足够的灵活性[11]。

三、德、法两治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十八大、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全面依法治国, 把法治提到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要坚持依法治国以和德治国相结合, 把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把他律和自律紧密结合起来, 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法治与德治, 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 一个靠国家机器的强制和威严, 一个靠人们的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 各自起着不可替代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其共同目的都是要达到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保障社会的健康和正常运行”[12]。

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全面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 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 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 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形势。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使用法律加强管理和监督, 做到“不敢腐”和“不能腐”, 最后才能通过思想教育完成“不想腐”。在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及全面深化改革时期, 实行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是历史的要求, 为了预防出现当前社会道德滑坡的情况, 我们要利用好德治, 要认真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坚定共产主义理想, 用科学的思想观念武装自己, 使人们紧跟社会的变化[13]。

四、总结

德治和法治具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他们相辅相成, 相互支持, 一起构成了治理国家的方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既需要德治的软约束力, 又需要法治的强制力, 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和攻坚阶段, 社会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 只有以法治为主、德治为辅, 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地位作用转型升级 篇2

中国经济行至年中,出口增速下滑、PPI继续回落等提醒我们当前实体经济发展中面临一些困难与挑战。如何进行积极应对?6月1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重点研究部署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努力发挥金融“引擎”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助推作用。

众所周知,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本质任务和需求,没有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也会像无源之水。但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并不等于货币政策要从稳健走向宽松。因为当前我国货币存量仍然居高不下,1-5月,我国社会融资总额超过9万亿元,已占2012年全年16万亿的56%。目前存在的信贷质量下降、资金周转率低的问题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如果不能通过深化改革提高效率,不仅会影响经济转型升级,而且可能成为金融风险发生的隐患。因此,要千方百计盘活存量、发挥好增量资金的作用。

我们欣喜地看到,国务院常务会提出“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政策措施”的八项要求,正是力图破解当前中国经济的若干难点。

比如,如何有效引导信贷资金支持实体经济?核心就是要按照有保有压、有扶有控的原则,进一步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实施停贷、发放并购贷等措施,将有可能充分发挥金融差别化信贷的杠杆作用,有效的促进产能过剩企业兼并重组,淘汰产能落后并且严重过剩的企业,进一步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比如,“三农”与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困局如何有效突破?“三农”问题关系社会经济各个方面,小微企业是中国最具创新活力的“经济细胞”,提供了85%的城乡就业岗位。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信用缺失、信息不对称、金融业自身的“逐利”冲动等原因,融资难题一直掣肘“三农”和小微企业发展。贯彻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两个不低于”,加大信贷倾斜,加强小贷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监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这既是企业本身的诉求,也是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诉求。

当然,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面对诸多亟待破解的经济难题,相关配套的一揽子金融改革不能一蹴而就,但也不能停,只有一步步走,只要对稳增长好,对市场预期好,对调动群众的信心好,循序渐进不停调结构,就能有预期的效果。

地位作用转型升级 篇3

关键词:商贸流通业集聚;供应链;产业升级

一、引言

根据“十三五规划”的指示精神,在我国经济保持新常态的进程中,经济发展向着分工更优化阶段演化的趋势越发明显,随之迫切地要求转型升级。商贸流通业作为第三产业,已经从一、二、三产业中凸显出来,成为了主导整个社会经济的“领头羊”和“晴雨表”。但是我国商贸流通业的转型升级步步维艰,使商贸流通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未能充分展现。因此,本文提出从供应链的角度出发,通过供应链合作和竞争以及供应链网络竞争,重构供应链网络,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

二、商贸流通业的现状

(一)商贸流通业的重要地位。商贸流通业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近年来,国内的服务业所占商业比重已经超过了工业的占比,表明商贸流通业对于经济发展的意义重大。我国商贸流通业不断的发展,对消费环境的营造和改善产生了作用。在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对外投资、出口出现严重的下滑,投资、出口和消费,这“三驾马车”中,只能靠消费拉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商贸流通业的发展逐渐影响了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引导消费者的消费,提高对国内消费的贡献。在促进生产方面,依据市场需求导向组织生产,对市场上消费者的偏好进行辨识,将信息有效地传递给生产企业,才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所以,商贸流通业由原来的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处于末端的产业,变成了现在的影响市场经济的先导力量。更有研究表明,在全国7.7亿就业人员中,商贸流通业就业总人数占第三产业就业总人数的48.2%,即就业人数超过

1.4亿人。也就是说,在全国10个就业岗位中,就有近2个岗位属于流通业创造的。商贸流通业缓解了我国严峻的就业问题。

(二)商贸流通业的弊病。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弊病。首先,城乡发展不均衡。与城镇的商贸流通业相比,商贸流通业在农村市场的留白比较大,难以满足农村市场的需要。同时由于运输、仓储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匮乏,阻碍了农村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步伐;其次,流通效率低下、成本高昂。我国流通体系在规模上对批发市场分级分为大、中、小型批发市场;在贸易地域上,分为省、市、县级分销商。多环节的流通模式不仅增加了交易成本,并且使流通效率低下;此外,流通市场主体能力不强。我国流通主体以小规模为主,组织化、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有国际竞争力的商业大型企业和集团,缺少具有商圈辐射范围大的自主品牌和较强竞争力的大商场大项目的有力支撑。这些问题已经在阻碍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了。

三、供应链视角下商贸流通业集聚对产业升级的内在机理

(一)商贸流通业的集聚。商贸流通业集聚是从产业集聚分工而来,产业在一个特定地域集聚,从分散转变为集中。在集聚的过程中,不断的细分,从而从外部衍生出服务业,形成商贸流通业。商贸流通业在制造业上游的原料投入、产品的生产和最终产成品的完工中间充当媒介,将这个经济活动连接起来,组成了供应链。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以及环保意识的树立,城市的服务功能在不断增强,逐渐转型为“服务业中心”。城市为了提高竞争力,着力于为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创造了有利条件,由此强化城市的等级结构。所以,近几年,商贸流通业集聚就显著地表现在向城市及城市核心区、区域性交通枢纽、工业园区集中,不同行业、不同业态、不同企业在某一区域范围内形成集群式供应链网络。

(二)供应链视角下商贸流通业集聚对产业升级的内在机

理。产业升级的路径需要关注几个问题:一是提高专业化分工,通过价值链重组,使各个企业找到自身最擅长的环节;二是竞争要素的升级,现代企业仅凭借着自然资源、低廉的劳动力等低端要素参与竞争,已不能满足企业立足之需。三是充分利用集聚效应,利用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经济效果带来的规模效应提升竞争力,形成产业升级新兴驱动力量。

(1)供应链横向竞争。在当下复杂的市场环境下,很难有企业能做到“独善其身”,“单打独斗”不能让单个企业中获得持久的竞争力,那么就必须树立“抱团取暖”的理念,适应残酷的竞争经济环境。商贸流通业都是媒介商品传递、转移和交换的服务部门,最大可能地为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提供服务,实现信息交换,信息共享,从而促使商贸流通企业与供应链中的制造企业合作,不断探索商业模式的创新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商业集聚,能更好地了解消费者市场的有效信息,会不断的帮助完善整个供应链,促使产业模式升级。(2)供应链纵向合作。前面已经提到过,集聚区内的企业要在相互信任的前提下,相互协作,有机联系,才能提升供应链的协同作用。这个协同作用不能局限地理解为企业之间的平行流通,还可以认为是跨供应链之间的协作。具体来说,在这个供应链的平行流通,商贸流通业扮演“媒人”的角色,在供应链的上游对顾客进行了解,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进行一个评价和反馈,这种评价和反馈将在通过供应链的环环相扣,直接反映给下游——制造企业,使之影响产品的生产和服务设计。随着供应链系统的升级与完善,企业间的信息资源,如信息,资金,物流等实现共享,上下游的合作方各取所需,减少运营过程中不必要的成本,形成共赢合作的局势,建立起长期合作的伙伴关系。由此,商贸流通业集聚才能发挥出溢出效应,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3)供应链网络竞争。在服务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掌握了终端——消费者,就等于抢占了市场份额。传统商贸流通业只是简单地起到搭桥牵线的作用,对整个行业的影响力十分有限。。在供应链网络中,企业间在相互依托,提升专业化水平的前提下,共享供应链层级中产生的价值和溢出效应,不断延伸供应链的长度和宽度。商贸流通的龙头企业在供应链网络竞争中要积极发挥带头作用,以龙头企业作为总舵手,利用自身掌握丰富资源和先进技术,为中小零售商以及相关企业,如物流企业,搭建信息平台,确保供应链网络在日常运转中实现有序的协同管理。对于供应链网络的建设,完全可以考虑与电子商务进行融合。如今,利用电子商务进行打破了传统线下交易的方式越来越被人们接受和习惯,在这个过程中实现销售结构垂直化,实现制造商和消费者单线交易,降低交易成本,保证了双方的利益。

四、供应链视角下商贸流通业集聚对产业升级的作用机制

综上所述,文章从供应链视角出发,从商贸流通业集聚对产业升级的内在机理的分析,认为商贸流通业经济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商贸流通业集聚是通过供应链横向竞争和供应链纵向合作,重构供应链网络,建立竞争体系。在集群供应链网络中,利用网络进行产业布局,各企业扬长避短,为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机会。以商业贸易为介质,向产业的上游和下游及时提供有效的市场信息,将企业生产由生产导向型向市场导向转变。在供应链网络中,商贸流通业集聚的媒介作用才能充分发挥,保证制造企业生产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市场能向制造企业表达需求,这种基于互联网的双向机制,形成以网络技术为载体的协同分工的新模式,将创新元素注入到价值链升级中,实现产销环节的无缝衔接,提高了商贸流通业的流通效率,扩大商贸流通业集聚的辐射范围,促成产业转型升级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宋则.商贸流通服务业影响力增强趋势研究[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2(6)

地位作用转型升级 篇4

一、产业现代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产业是人类生存、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

人民群众的劳动就业出路主要靠发展产业去解决;国家和各级政府的财政税收主要也是靠发展产业来获得。所以, 产业是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国家和各级政府经济实力增强的基础。因此, 产业的发展决定着全局的发展, 令人欣慰的是温州市委、市府提出建设国际轻工城的产业定位, 突出特色, 体现个性。温州产业发展特色是轻工产业, 建设国际轻工城的产业定位, 就是要把温州建设成为国际轻工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和轻工产品的集散地。

2.打造十几个“国字号”轻工产品产销基地, 使温州成为名符其实的轻工城。

如“中国鞋都”、“中国合成革之都”、“中国制笔之都”、 “中国锁都”、 “中国塑编之都”等, 通过创建特色产业基地活动, 充分调动企业、行业协会、政府机关的积极性, 有效整合资源, 形成特色产业群体的规模效应, 形成一批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强势产业, 努力把温州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做专、做优。

3.全面启动“十个一批”工程, 使打造国际轻工城的任务落到实处。

一是制定总体发展规划和行业发展规划, 把总体规划的目标、任务落实到行业、企业和产品上。二是建设一批特色工业园区, 发挥特色工业园区的集聚效应和示范效应, 促进轻工产品不断升级换代。三是扶持一批轻工龙头企业, 不断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成为温州轻工产业发展的“排头兵”, 充分发挥导向作用。四是培育一批轻工名牌产品, 品牌战略是全局性战略, 通过努力, 温州市已创造32个中国名牌、58个中国驰名商标。五是创办一批信息中心和研发中心。在十几个重点轻工行业建立信息中心, 在一批重点企业建立研发中心, 研究开发有市场前景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 为企业发展提供信息支持和技术支持。六是引进培育一批技术与管理人才, 夯实打造国际轻工城的组织基础。七是创造一批轻工业专业院系, 为轻工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八是完善提高一批市场营销网络。营销是现代企业经营的核心, 营销是企业对市场的开发与创造。营销是新世纪最热门、最有价值的经营管理之道。温州要建立国际轻工城, 必须完善提高市场营销网络, 特别是现代营销网络。九是建立一批产品测试中心, 对产前的原材料监测、产中运行监控、产后的产品质量测试提供服务。十是建立一批行业中介组织, 包括信息、研发、质检、产品展销、人才培训的服务体系, 为行业的运行和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4.加强国际交流和接触, 逐步实现与国际接轨。

实践表明, 有比较才能鉴别, 有学习才能进步, 有追赶才能缩短差距。温州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和探索, 逐步摸索到加强国际交流, 逐步实现同国际接轨的有效途径:许多企业集团公司派人到国外学习培训, 邀请国外经济专家、世界著名企业家来温州授课和传授经验;引进国际先进的设备、技术, 提高企业现代化装备水平, 如引进世界一流的服装生产流水线和鞋革生产流水线, 企业的自动化生产水平大大提高;学习国外的先进科学管理经验, 实行全面质量管理, 通过ISO9000质量认证, 企业生产经营全面实行微机管理;积极参加国内外著名会展活动, 不断提高自己的参展实力和品牌影响力。通过广泛的国际、国内交流和接触, 使温州产品找出差距, 找到改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的途径和办法, 使温州许多轻工产品面貌一新。如西服中的“庄吉”、“报喜鸟”、女装中“骊谷”、“雪歌”、皮鞋中的“康奈”、“东艺”、低压电器中的“正泰”、“德力西”, 烟具中的“虎牌”打火机等。

二、正确处理产业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1.产业现代化和城市现代化是现代化建设的两个标志, 但产业现代化是第一位的, 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产业现代化进程决定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不可设想, 产业发展尚处在初始阶段, 城市现代化水平已经很高了。城市化程度的提高, 非农人口集聚到城市, 是一、二、三次产业演进的自然过程。我们搞现代化建设, 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行事。

城市化是企业发展的载体, 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 城市化的要义不仅要提供发达的交通、能源、通讯条件, 更重要在于集聚资本、技术、劳力、人才、信息等各种生产要素。国外许多大公司之所以把总部安置在大城市, 就因为大城市生产要素高度集聚, 可以随时用较低成本组织到一流的技术和人才, 在最短时间内捕捉到世界各地的经营信息, 用较低的信贷费用组织到生产经营所需的资本。由此可见, 城市化的一个目的是服从于产业发展, 决不是离开产业发展去单纯谈论城市化。

2.城市中的基本建设不能“滞后”、也不能“超前”, 只能与产业发展相适应。众所周知, 基本建设“滞后”于产业发展, 会形成“瓶颈制约”, 阻碍着产业发展;那么, 基本建设“超前”于产业发展成不成?我们说也不成, 因为国家和各级政府的财力是有限的, 投入基本建设多了, 那么投入技术改造、产业升级就少了。而且基本建设超前了, 经济发展没有达到那种程度, 基础设施就会出现低效率运行的情况。就拿温州市来讲, 三年多来, 新增城市道路280万平方米, 新增城市绿地300万平方米, 新建住房100多万平方米, 温州城区规模由80年代的20多平方公里, 迅速扩大到150平方公里。其间投入的资金规模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而投向产业升级的资金就显得不足。当然产业升级投资主体是企业, 政府若积极引导, 比如说采取贴息贷款等举措, 市、县、区两级政府, 每年用1-2亿元用于贴息贷款, 鼓励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 每年将能引导几十亿资金投入技改, 经过三、五年的持续奋斗, 温州的产业升级定会象今天的城市面貌一样焕然一新。

3.正确对待城市中的房地产业。在现代化的建设中, 在经济的发展阶段, 房地产业是个重要的产业, 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个增长点。因为城市居民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 改善居住条件是生活的一个重要目标, 房产、汽车、电脑都是城市富裕阶层的购物“热点”。但随着经济的继续发展, 房地产供求的基本满足, 房地产业不再是经济的“热点”行业, 房地产业就应该逐步降温, 否则, 房地产业就成了泡沫经济。这一点在中国香港及东南亚各国看得非常清楚。现在, 有的城市离开产业发展一味开发城市房地产, 大片土地、大量资金用上去, 结果是“经济开发, 开而不发”, 房地产离开了经济这个基础, 房产成了“空置房”。现在温州有300多家房地产开发公司, 其中有100多家房产开发公司, 约占房产开发公司的1/3, 处境艰难。形成这种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认识问题。认为房地产业是个赚钱的行业, 缺乏必要的风险准备。二是市场调研和市场分析不充分。对当时当地居民的实际购买力估计过高, 同真实状况差距较大。三是经验主义, 把温州市区成功开发的经验不加分析地套用外地, 结果是事与愿违。四是在地段、设计、套型结构的选择没有因地制宜, 脱离当地实际, 造成被动。

地位作用转型升级 篇5

知识产权作用未能充分发挥是当前制约我国创新驱动产业转型的主要瓶颈。在经济发展初期,曾经出现过互相模仿、互相抄袭的现象,大批同质化的企业出现导致企业产品普遍存在低端重复问题,制约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要持续地提高市场化创新能力,应从进一步完善激发创新活力的知识产权政策入手,努力加强知识产权服务,构建创新奖励激励机制。于此同时,继续坚持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大力推进产品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加强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夯实增强创新动力的科技人才基础。

3.2深入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涵建设

进一步明确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技术进步,其核心内涵是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具体是以最终实现自主原始创新为目标,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过程,建立属于自己的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内涵建设,坚持产业转型必须是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从高能耗污染向低能耗污染,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升级方向。避免出现单纯的认为以淘汰传统产业转而发展新兴产业即为转型升级,而应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及产品提升为转型升级的关键手段,坚持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对产业的关键效用。因此,必须加强产业升级内涵建设,提升知识产权的作用,坚持科学全面的可持续推进科技创新。

3.3探索建立产业專利创新联盟和深入实施产学研协同创新

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政策引导下,不少行业以骨干企业为龙头,组建产业化园区基地,开展产业创新联盟发展,凝聚产业聚集性。部分联盟联合攻关,在众多领域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进一步凸显了产业集群发展效应。后续建议以产业联盟为基础,将基础研究特别是高校研究所等单位纳入进来。产学研各方共同组建科技协同创新联合体和知识产权专利技术联盟,探索实行在突破关键技术的同时,完成专利技术融合提升,形成知识产权池。通过联盟基地凝聚作用,增强产业链协动能力,较快抢占核心技术制高点,探索实施全社会范围的科技、技术、产业和经济协同创新发展。

结束语

地位作用转型升级 篇6

一、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确立了广东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方位

省的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我省始终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经济社会发展步入科学发展轨道,改革开放的形象在国内外得到进一步提升,在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排头兵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同时我们也深刻认识到,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正如汪洋书记在省的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我省发展方式总体粗放,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提高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问题日益紧迫;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贫富差距仍然较大,发展普惠型民生福利,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任务更加繁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主流文化建设滞后,凝聚社会共识面临新考验,文化软实力亟待增强;面临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的挑战,增强开放条件下的经济安全和国际竞争力,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问题更加凸显,等等。面对全面的结构性变化的省情新特征,必须主动加快变革,推动发展理念、发展模式、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提高在驾驭复杂局面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

在推动广东科学发展的具体实践中,改革开放是动力,转型升级是路径,幸福广东是目的,管党治党是保证。有机把握好这四个方面,就抓住了当前省情变化对我们工作要求的关键点和落实省党代会提出的总体要求、推动广东科学发展的“纲”,就要积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创新驱动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绿色发展战略、和谐共享战略,使转型升级取得显著成效、社会软实力显著增强、民生福祉显著改善、法治水平显著提升、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日益完善、党的执政能力全面加强,努力建设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主力省、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试验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行地。

未来五年,我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将迈上新台阶,朝着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奋勇前进,充分凸显了提高人民群众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作为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战略地位的教育,省的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新任务、新举措,为其改革和发展确立了新的历史方位,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创强争先建高地”,是教育在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中发挥战略作用的总抓手

优先发展教育是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省的第十一次党代会高屋建瓴地要求,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创建教育强省,争当教育现代化先进区,打造南方教育高地,走出一条具有广东特色的教育发展路子。这完全符合省情新特征在教育上的要求,与省委、省政府颁发的《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完全衔接。省党代会的战略决策,可以扼要概括为“创强争先建高地”,是新阶段确保教育在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中发挥战略作用的总抓手。

教育具有培养人才、创新科技、引领文化、服务社会的功能。珠江三角洲乃至全广东、环渤海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高地,未来将继续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引擎。环渤海、长三角也被公认为我国两大教育高地,其教育发挥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如果广东无法实现教育和人力资本积累的赶超,在我国教育版图上占有重要一席,则这一经济社会发展引擎必会后劲乏力,难以实现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排头兵的重大使命,也将难以实现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总体要求。为当前计,为长远谋,省党代会提出“创强争先建高地”,是着眼于提高我省经济社会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也是基于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清醒认识我省教育与先进省市差距,以及我省教育现有基础、特色和优势而作出的科学判断。实施这一战略决策,对于加快我省教育科学发展进程和人力资本积累速度,加快转型升级,保持强大的经济竞争优势,创造全省人民更加幸福的生活,具有决定性意义。

三、在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中,率先突破 “创强争先建高地”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创强争先建高地”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切实树立正确政绩观和科学发展理念,切实把深化改革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充分调动一切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力求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尽快取得重大突破。

——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做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并尽快形成科学规范的制度,包括建立健全与此相匹配的教育工作领导体制、决策机制和责任制,把“创强争先建高地”列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内容。

——切实分区规划、分类推进。从各大区域教育发展差异大的实际出发,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以教育创强为第一阶段目标,到2015年左右,所有镇、县(市、区)、市成为教育强镇、强县(市、区)、强市;珠三角发达地区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教育国际化进程,争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先进市;到2020年,建成粤港澳以紧密合作、融合发展为特征的我国南方教育高地。在全省高校实施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

——切实推进教育体制综合改革。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重点,以培养体制改革为核心,深化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管理方式,加快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壮大,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快推进基于科学理念的教育评价体系建立,加快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人才第一资源的理念,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遵循人的认知成长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系统设计各级各类教育培养方案,提升学校、社区、家庭联动育人效果,发挥行业企业作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才。

——切实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把教师资源作为教育第一资源,着力培养学前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教师,大力培养引进高等学校高层次创新人才,建立比较宽松的编制管理制度,确保教师工资福利待遇正常增长,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构建完整的教师专业成长体系,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提供保证。

——切实促进区域和国际教育交流合作。树立世界眼光,着重推进珠三角地区知名大学与港澳台、先进国家知名大学合作办学,着力推进珠三角地区与环珠三角地区、泛珠三角地区、有关国家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在各级各类学生中开展国际意识和国际交往教育,推动全方位、宽领域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构建教育开放合作新格局,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

——切实健全教育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实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问责制,落实教育经费投入“三个增长”。2015年各级财政性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达到20%以上, 2020年达到25%以上。同时,拓宽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建立学费正常调整机制,足额征收、全额用好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支持非义务教育校办产业发展,促进金融与教育结合。

——切实加强教育科学研究。高度重视统筹全省教育研究资源,壮大研究力量,建设国内一流、国外有影响的教育研究机构,加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理论研究、战略研究、政策研究和应用研究,加强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提高教育决策、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改革的科学化水平,打造我国南方先进教育思想理论形成与实践高地。

(执笔:汤贞敏、黄崴、李文郁、钟守权、黄志红)

地位作用转型升级 篇7

1 注重能人引进, 开启现代农业发展征程

南洋镇是一个农业大镇, 曾连续多年成为10万担皮棉产棉重镇, 棉花生产一度占据亭湖区半壁江山。在发展高效农业的过程中, 一些村干部乱挥指挥棒:一会儿种大蒜, 一会儿种扁豆, 一会儿种药材, 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不得不继续走粮棉两熟传统农业的老路。为迅速转变农业落后现状, 引进种养能人, 让农民在家门口学到技术、尝到甜头, 成为开启全镇发展高效农业发展的共识, 南洋镇迎来了第一位西甜瓜种植大户——陈俊平。

陈俊平, 东台镇人, 先后在东台、大丰、建湖建有西甜瓜种植基地, 有技术、有资金、有市场。经镇农业中心多次商谈, 2010年与3个合伙人来到月青村承包21.33hm2土地种植西瓜和青椒等瓜果蔬菜, 2010~2011年取得了300多万的收益。这期间, 政府成立专门工作班子,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全方位做好服务工作, 帮助解决了子女入学、资金困难等难题, 一系列“亲商、助商、安商”的举措, 陈俊平深受感动。2012年带动10个种植大户土地流转53.33hm2, 2013年带动24个种植大户土地流转176.67hm2, 安营扎寨, 扩大西瓜、蔬菜规模经营。在陈俊平的带领下, 东台市来该镇从事设施西甜瓜种植户达37户, 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253.33hm2。通过典型培植, 成为全镇发展高效农业的重要推力。

2 放大示范效应, 实现传统农业华丽转身

随着西甜瓜面积不断扩大, 品牌日益叫响, 南洋镇高效农业发展也开始声名鹊起, 考察投资者接踵而至, 促进了高效农业工作日新月异的发展:一是带动了规模经营。世纪阳光66.67hm2耐盐苗木, 同和瓜果合作社51.2hm2优质果品, 同发括蒌合作社133.33hm2林经复合项目等一批体量大的种植业项目先后落户该镇, 今年3月, 又成功签约了173.33hm2芦笋连栋钢架大棚种植协议。2013年秋播期间, 该镇新增流转土地366.67hm2, 新建连栋大棚33.33hm2, 钢架大棚233.33hm2;发展林、桑、果、花卉苗木100hm2。二是带动了结构调整。2010年, 全镇高效农业面积仅占30%左右, 设施农业面积不足10%, 农民人均纯收入10320元。通过区镇村的组织推动, 引进陈俊平等一批种养能人, 高效农业快速发展。2013年底, 高效农业面积比重已提高到75%, 其中设施农业面积占高效农业面积比重已提高到40%以上, 农民人均收入达16470元。三是带动了本地农民。通过示范, 带动了本地高效农业“群龙竞舞”新格局, 2013年, 全镇新增本地农民投资高效农业种植规模经营户23大户, 其中:6.67hm2以上设施农业规模15户, 面积104.33hm2;林果花卉7户, 面积141hm2。“映双红桃”、“蓝霉”等一批新品种林果基地填补了成为盐城周边空白;全镇新增“一户一棚”726座。亭湖区2013年在该镇兑现的高效农业奖补资金达1000余万元。

3 强化政府推动, 加速现代农业富民增收

高效农业是一项永不竣工的系统工程, 强化政府推动, 是寻求新的突破,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是强化规划引导。该镇对全镇农业产业请扬州大学进行规划设计, 从功能定位、产业部局、近期工作, 拿出详细方案评审实施。二是强化政策扶持。在认真落实亭委[3013]44号文件奖补的基础上, 对重大项目实行“一事一议”以奖代补。三是强化基础设施。结合项目申报、农业开发、财政奖补、重点县等项目, 对区域内沟、渠、田、林、路统一规划, 闸、站、桥、涵、洞统一配套。四是强化土地流转。完善土地流转机制, 确定流转合理价格, 本着农民自愿的原则, 通过市场化运作, 把土地逐步向村居、家庭农场、大户集中。五是强化环境打造。去年以来, 该镇新建了大洋湾生态运动公园57.33hm2园林绿化, 33.33hm2樱花植物园, 234省道、盐靖高速两侧146hm2绿色通道, 加强农村环境整治, 以打造更加宜居宜业的环境吸引客商。

4 不断探索完善, 分享现代农业发展成果

地位作用转型升级 篇8

关键词:薪酬福利制度,人力资源,企业转型

当今社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外部经济因素的变化,迫切要求国内企业加快转型升级。人才是一个企业制胜的重要法宝,也是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最重要力量。企业的转型升级从根本上说,就是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和员工素质的转型升级。我们正处于一个人力资源决定企业成败的时代,必须千方百计地吸引和留住人才,减少因人次流失带来的负面影响和直接损失。薪酬福利制度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探讨薪酬福利制度与企业转型升级的关系,实现对员工的积极有效的管理,对于降低企业的成本,最大限度地实现对于员工的激励能够发挥出非常有效的作用。

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生存和发展,必须能够将自身的优势和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才的培养与管理即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发挥企业优势,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最重要动力。现代社会的分工是高度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而企业的内外部环境总是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因此,对人力资源需求也是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能准确识别出企业环境所发生的变化,并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重心进行合理的凋整。

近年以来,在中国企业界体现出来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逐渐走向转型升级、并且涵盖了许多行业的方方面面。然而,在企业转型升级的进程中也面临着许多难题。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人才问题,许多企业一方面不具备足够的、能够参与高层次竞争的人才。另一方面,没有建立一套健全的可以用好人才和留住人才的现代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机制。为了能够使员工真正体会到在企业工作的公平感和成就感,必须对于员工的工作绩效有一个准确公正的反映,为了保证企业战略和人才能够和谐地发展,必须建立健全薪酬福利体系。薪酬福利制度是企业管理的一个有效硬件,它和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是息息相关的,许多企业采取工作福利来有效地激励员工。在一些企业中,采取扣除员工部分工资和福利的方式来惩罚员工,从而促使员工能够具备更加认真的工作态度,更好地为企业工作。现在,采取这种经济制裁的方法来实现对员工管理的手段在许多中小企业中仍然普遍存在。

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薪酬福利制度的改变是必不可少的。企业的转型升级也意味着人才的转型升级。使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薪酬福利制度来管理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的人才是不可想象的,这只会导致人才的流失,以及对真正人才的逆筛选。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部分企业使用了新的人才管理模式,这就是对于员工的激励机制,在这种人才管理模式理念中,基本上不存在对员工惩罚的方式,而是对员工采取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如果企业员工能够做好本职工作,就会获得较高的薪酬和福利。反之,也不会对员工采取经济制裁。对于不称职员工的惩罚体现为:如果员工的工资和福利待遇都没有增加、员工的职位也没有提升,那么,就可以说员工受到了惩罚。这种崭新的薪酬福利机制是建立在高素质的员工的基础上的。这些员工都具有非常强的自我认同感,淘汰率的增加促进了更多的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的提高。如果一个员工的工作始终不能够获得企业的激励。那么,这个员工为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和为企业做出的贡献就是微乎其微的,员工的存在不会受到企业的重视。在这样的形势下,大部分员工通常都会积极主动地改变自己的工作态度,投入更多的精力用于工作,发挥出极大的工作热情。也有一些员工会选择辞职而在新的环境中寻求自身价值的提升。员工每年的工资福利增加情况是给员工的信号,能够体现出员工在上一年度为企业所做出的贡献。员工的工资福利和员工所处的岗位、员工的职务、员工的工作态度和员工的工作业绩都是有直接的关系的。而员工的工作年限的长短和学历的高低和工资福利的关系并不是非常明显的。学历是一块非常好的敲门砖,但是,更高的学历并不代表更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

当企业面临内外部环境的一系列变化时,原来的薪酬福利体系已经不再适应新的企业发展战略。为了充分发挥出员工福利在调动和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的作用,必须使薪酬福利体系和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相互一致和相互促进,保证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与实现。一个有效的薪酬福利体系是企业真正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保障,在用好人才和留住人才方面,高薪并不能够发挥出持久的优势,为了保证企业能够长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具有核心竞争力,必须建立健全企业自身的薪酬福利体系。其中,作为一种丰富而且灵活性非常强的主要构成部分,薪酬福利体系对于企业的转型升级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的关注。

能否理清企业转型升级与薪酬福利体系的关系,直接关系到企业转型升级能否顺利实现。关系到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建立好薪酬福利体系,对行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转型企业一定要重视薪酬福利体系建设与变革。建立健全适应新企业制度下的薪酬福利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也是广大企业家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玲.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人力资源困局及对策[J].就业与保障, 2012, (7) :36.

[2]高巧依.代工企业转型升级中的人力资本适配——基于宁波音王集团的案例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2, (4) :65-71.

[3]崔军.PPP模式:企业转型升级的选择[J].国际工程与劳务, 2011, (9) :23-25.

[4]张兴梅.企业转型升级, 人力资源管理先行——基于嘉兴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状况的研究[J].科教导刊, 2011, (17) :56-61.

[5]王晓红.浅谈如何加强科研机构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J].科技资讯, 2011, (17) :16-19.

地位作用转型升级 篇9

推动园区转型升级发展是需要园区领导和机关全体人员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的, 特别是招商等业务职能部门承担着园区转型升级发展更多直接而重要的职能任务, 而办公室, 就其职能来说, 主要是围绕“三办” (办文、办会、办事) 、“三服务” (服务领导、服务机关、服务基层) , 发挥参谋助手、组织协调和服务保障作用。如何更好地体现办公室在园区转型升级发展中的作用, 我认为, 重点要做到三点:

第一, 提高转型认识, 努力以“中枢”作用促转型。办公室是园区党政机关的重要综合“中枢”部门, 对外代表园区展示“窗口”形象, 对内担当承上启下职能, 要在园区转型升级发展中发挥作用, 首先是队伍人员要加强理论学习, 提高对园区转型升级发展的认识;深入对园区发展的实践思考, 把握园区转型升级发展的思路与举措。如:为什么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一轮的发展阶段?为什么中央要提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等, 这些“为什么”的内容和本质又是什么?在弄清和理解国家层面关于调结构、促转型发展的大政方针基础上, 结合实际, 认真思考本园区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思考本园区转型升级发展的内容与路径等等。吃透了“上面”精神, 了解了园区实情, 办公室人员再充分发挥综合“中枢”作用, 强化引领意识, 在“三办”“三服务”工作中, 积极主动把园区转型升级发展的思想理念融入到实践工作的点点滴滴中, 就能够比较好地发挥部门职能“中枢”引领作用。

第二, 当好参谋助手, 努力“以文辅政”促转型。办文是办公室的一个重要职能, 为单位起草各类工作总结、领导讲话, 撰写调研文章、工作督查报告等等, 是为领导工作决策、为单位谋划发展思路发挥参谋助手作用的一个重要途径。要当好参谋助手, 做到“以文辅政”促转型, 文秘人员必须要理论先行, 注重实践调查研究, 切实做到吃透“上面”精神, 了解园区实情, 从而通过工作调研、工作总结, 谋划转型发展思路;通过工作督查, 总结转型工作经验、查找转型工作差距, 提出改进措施;通过领导讲话, 引导干部职工增强转型发展观念、拓宽转型发展思路等, 以此发挥“以文辅政”促转型的作用。

地位作用转型升级 篇10

我国产业结构中第一、第二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距离“三二一”的目标尚有差距,并未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效益偏低的缺陷也逐渐暴露,而部分地区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不甚清晰,出现盲目引进高新企业,产业雷同的现象。 因而有必要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进行梳理,为有关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1影响因素层级分析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较多, 其相互作用关系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 这些因素的交互作用对理顺产业发展脉络提供了障碍, 而通过ISM方法就可以对这些因素间作用关系以及结构有一个清晰直观的认知。

1.2模型简介

记系统内元素为Xi,则邻接矩阵A(n×n矩阵 )内元素eij(i,j= 1,2,… ,n。 n为系统内元素的个数 )为 :

邻接矩阵A遵循布尔代数运算,对A+E进行幂运算,当

成立时,则称M为可达矩阵。 M由0和1元素构成,分别代表两元素间不存在或存在通路,继而可通过可达集与先行集对系统进行层级结构划分。

1.2影响因素筛选

通过大量阅读相关文献, 以及对产业转型升级状况的了解, 筛选出如下21个影响因素,见表1所示,其中第一行因素即为测度产业转型升级水平的指标。

1.3解释结构模型分析

通过广泛征询相关专家的意见以及相关文献研究,经过多次讨论与反复修正,最终确定这些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关系,并作出邻接矩阵A:

经过Matlab计算,可得当i=5时,式(2)成立。

2结语

地位作用转型升级 篇11

一、加强宏观指导, 推动外贸结构调整, 加快“五个优化”进程

一是优化国际市场布局, 2013年全球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的GDP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很可能占到全球GDP的一半, 会超过发达国家。面临这样的市场格局, 要有新的市场格局优化战略。二是优化国内区域布局, 原来沿海地区是我国外贸发展的主力军, 但现在中西部地区迎头猛追。三是优化外贸经营主体, 要做强大企业, 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培育一批具有全球资源整合能力的跨国企业, 四是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质量、档次和附加值, 扩大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节能环保产品出口, 鼓励自有品牌、自有知识产权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 五是优化贸易方式, 做强一般贸易, 提升加工贸易, 发展其他贸易。

二、围绕调结构, 开展三项建设

一是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建设。二是国际商务平台的建设, 包括国际会展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内外贸结合商品市场平台、进口促进平台等。三是国际营销网络建设。鼓励在国外设立批发企业、建立批发市场、鼓励企业在国外建立零售渠道和展示展览中心, 以此推动中国品牌的发展, 通过我们自己的渠道把中国的品牌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提升。

三、致力于提升中国制造的形象, 大力培育中国的出口品牌

上一篇:大观园园林雕塑艺术下一篇:国有资产管理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