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地位

2024-09-14

实验地位(通用12篇)

实验地位 篇1

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和化学工业发展的基础, 是化学研究与学习的重要途径。化学教学中历来都强调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 设置了专门的“实验化学”模块, 这是基础教育中首次设置独立的实验课程。作为一门新设的课程, 它与以往的化学课程不同, 不仅表现在内容上, 更表现在教与学的方式、评价和课程管理模式上。此课程的开设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来“在黑板上讲实验”的情况, 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我以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一点意见, 以此引起相关人士的思考。

一、《实验化学》模块的重要意义

《实验化学》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其内容和课程类型上。实验化学作为专门的实验课程, 有着独特的实验技能和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其中的实验编排遵循课程体系的逻辑关系, 每个实验间有内在的相互联系, 其中每个实验都是课程系统学习和训练链条中的一环, 因此具有课程系统学习训练上所承载的功能与作用, 这种作用独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有效运用实验思路和方法, 提高综合技能。

在我们日常学习过程中, 实验只是相关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 被分散地安排在知识体系中。例如, 元素化合物几乎每章都有性质实验, 这样学生在学习知识时会学到一些实验技能, 但是是零散的, 缺乏内在联系, 很难有系统性提高。而《实验化学》通过引导性的探究归纳出“实验的方案、一般思路和方法”, 进而应用这一思路和方法, 进一步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思路、方法和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反复多次运用各种单项技能操作中巩固提高了动手能力, 又在一个个综合实验中, 通过思考优化了实验思路和方法。

2. 培养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探究式学习是本次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 而实验探究是最重要的探究方式, 也是最能体现化学学科特点的学习方式。《实验化学》中有着做实验总数多、类型多等特点。比如其中的实验分为“完全引导探究”、“部分引导探究”、“自主探究”及“完全开放自主探究”, 而且在安排顺序上也是由易到难, 所涉及的知识由已知到未知, 通过查找资料进行补充, 进而锻炼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除此之外, 《实验化学》在创新意识的培养上也进行了有益尝试。比如在“综合设计实验中”, 通过引导学生对同类实验的不同设计特点进行比较分析, 使之从中受到创新思维的启发, 进而指导学生进行创新设计实践, 鼓励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和生活经验积累, 自主设计各种不同用途的实验或装置, 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培养创造性思维。

3. 激发、巩固和发展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化学课开设之初, 绝大多数的学生都会对化学感兴趣, 主要是被化学实验所吸引。但这种兴趣只是表现在满足于实验现象、实验仪器和装置, 还有自己尝试操作实验的愿望, 而没有了解实验背后的实质和规律的要求。这种兴趣和热情会随着学习的深入, 呈下降趋势。

《实验化学》不仅能激发兴趣, 而且能利用初始的直接兴趣, 将其转化为稳定的、持久的、较高水平的间接兴趣。有条件充分挖掘并拓展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的功能,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一定量的、不同内容、形式和层次要求的实验可从不同的角度激发兴趣并巩固兴趣。 (2) 实验内容编排上采取系统的、渐进的、分层次的培养体系。学生在不断的积累过程中逐渐形成能灵活运用的实验能力, 进而产生探索新知的兴趣。 (3) 实验题材的多样性提供了较开阔的选择空间。教材中除学科性的实验外, 还有大量联系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和社会问题的实验。这类实验有利于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 发展稳定的间接兴趣。

二、《实验化学》模块的特点

1. 实验主题注重探究性和创新性。

《实验化学》强调了实验的探究性。比如拓展实验中的“自制小电池”, 通过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材料用品独立设计原电池、画设计的装置图、填写实验报告等, 让学生对刚学的原电池原理、电极反应及形成条件等加深了理解, 而且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2. 实验内容注重开拓性与灵活性。

《实验化学》的实验内容向外延伸, 创设了开放性的问题情境, 拓展了学生视野和知识面, 同时淡化了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的界限, 增加了处理教材的灵活性。

3. 实验编排注重系统化与启迪性。

《实验化学》教学内容的编排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既注重了基本技能方法的系统化, 又注重了学生能力、培养目标的循序渐进。

4. 实验设计注重绿色化和微型化。

《实验化学》中充分考虑了吸收和消除有毒物质的环节。其中所安排的实验或对那些会产生有害尾气的实验都增添了尾气收集处理装置, 或者自己设计一些装置简单、药品剂量小的微型化实验。

5. 实验手段的前沿化和现代化。

《实验化学》有些题材设计是本来一直处于科技前沿的试验方法, 比如“核磁共振波谱法”、“红外光谱”、“质谱法”等, 使实验教学活动更有研究性, 更联系实际。

三、《实验化学》的教学策略

1. 合理重组, 融合教学。

要充分考虑各模块之间的相关性问题, 即保证各学科内容相关但不重复, 并能有效地整合为完备的化学课程体系: (1) 在必修模块中落实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这既能为选修模块中众多的探究方式的学习提供必要保证, 又能分散知识点, 保证实验的顺利完成和实验的规范及安全。 (2) 利用部分实验课题提高其他选修模块的探究效率。将部分实验课题穿插在其他选修模块中进行, 能变验证性试验为探究性试验, 更有利于学生探究性学习, 在探究中自主构造知识, 培养科学素养,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3) 学会选择、合理取舍, 促进有效教学。教师应有意识地对所有实验进行梳理、分类、综合考虑, 有重点、有选择、高质量地完成一些重点实验, 也可根据课程教学总体部署, 将部分综合实验课题设在高三总复习阶段, 以更好地体现教学效率, 增强高三复习的“新鲜感”和“成就感”。

2. 合理组织教学,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由于近几年高中规模的扩大, 使原来不充裕的实验室更加紧缺。因此, 在实验教学中要有效地采用组织策略,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1) 教室和实验室相互交替, 课内课外相结合。部分实验活动可在教室内进行, 比如实验原理的分析与讨论、方案的设计与评价、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等, 从而减轻实验室的负担。同专题的多个实验可在不同的实验室同时布置, 使同年级的多个平行班可同时在不同的实验室交叉进行实验, 缓解了多个班级需同时使用一个实验室的矛盾。 (2) 全面开放实验室, 进行自主实验教学。学校应充分发挥实验室、实验仪器和药品的作用,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 有条件的学校应向学生开放实验室, 使实验室真正成为“全天候”的学生的科学殿堂。

3. 师生共同参与积极开发化学资源。

(1) 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对教材实验进行调研、分析和整理, 找出原有实验的缺陷或不足, 给予改进或创新。比如利用“青霉素瓶、注射器、输液管”等设计一些微型装置, 让实验生活化、趣味化。 (2) 利用多媒体开展虚拟实验。对于一些因缺少仪器、危险性大、历时时间较长的实验, 以及一些化工生产过程, 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观察模拟实验现象。 (3) 利用好校外实验资源。充分利用社区教学资源, 如图书馆、科技馆、科研机构及化工厂等, 联系当地的生产实际, 开发出适合本校的“校本实验”。

摘要:本文阐述了实验化学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实验化学的特点及教学策略。

关键词:实验化学,特点,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高慎英, 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实验地位 篇2

探索物理实验在教学中的地位再现

____从微安计改装为欧姆表谈起

泉港一中物理组刘素开2003-06-07

传统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是教师的理论讲授和学生的大量练习相结合,基本上由教师手把手讲授实验步骤、实验要求、实验注意事项,真正由学生自己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实验观点、实验结论的太少了。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被淡化了,这样无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充分体现。

实验以其形象、生动、形式多样,蕴藏非常活跃的因素,需要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空间,活化知识结构和训练思维空间,塑造完善品格和为以后从事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在物理新教材中《从微安计改装为欧姆表》一文中仅从理论上予以研究,本人试着从理论分析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入手,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通过这个实验使学生了解科学实验的一般思路和研究方法,锻炼了学生刻苦耐劳的毅力和严谨治学的态度,取得了学生的共识。

在实验中力求贯穿如下教学原则:

一、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创设实验条件,让学生自主性学习实验操作规程和能力训练目标。让学生懂得万用电表的`使用,能掌握测量电阻、电流、电压的方法,懂得一些常用电子元件的测量方法、电子器材的操作测量,掌握电烙铁的焊接技术,印刷电路板的制作与加工,化学用品的使用,电动器具的使用和安全注意事项。

二、科学性和思想性原则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方法,深谙电路理论知识是我们的目标。强调电路原理的解读,强化实验的各个环节有条不紊地进行,包含各种仪器仪表的使用、电子元件的测量、电路的焊接和联接、实验数据的测量、表头面板的绘制,需要学生的细心、耐心和恒心。在长期的实验中,思想上会有一些波动和挫折感,适时地进行个别引导是必要的,总体上应进行一些科学家的成长故事的讲座,使学生产生共响,从而深化实验的教学过程。

三、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原则

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进行成功教学方法。在实验中会有迷茫失措的时候,困难会时时困扰每一个学生,发挥成功教学方法的优越性,分阶段进行各个实验环节,使学生在每个阶段都有成就感,体验成功的快乐蕴藏于每一次的成功中。第一阶段:实验器材的准备阶段。包含微安计、电阻、电容器和二极管的准备 和电路板的制作。第二阶段:电路的焊接、连接和元件的测量使用。第三阶段:仪表的装配、调试、安装阶段。

四、自主式原则

自主理解控制实验条件、探索物理规律的思维方法,强化图象处理的技能训练,学习排除简单故障的实验方法,不通电电阻测量法,通电电压、电流测量法的应用,认识总结实验技术。

1、实验仪器设备准备阶段

微安计、直流电源、变阻器、变阻器、电阻、微调电阻50mm*50mm的印制电路板、化学用剂fecl3、电动钻(含0.8mm钻头)、万用电表、电解槽、透明胶、电池盒、螺丝、组合工具。

2、实验实施操作阶段

①、根据电路原理图设计绘制电路板,把需要的电路布线结构用透明胶贴上,放入加热的30-50度的fecl3溶液中腐蚀,一个小时左右腐蚀完毕,放入水槽冲洗凉干,用0.8mm钻头在需要连接元件的地方钻孔,用砂纸擦亮铜箔,用电烙铁熔化焊锡均匀涂于铜箔表面,均匀分布焊锡,保护钢箔不被养化.②、根据电路原理图焊接有关元件和连接线路,检测电路各部分是否正常,分为通电测试和不通电测试.③、调节变阻器确定四个是量程的中值电阻,用已知电阻代替电阻变阻箱.④、绘制表头面板刻度。调节变阻器的电阻分别为1、2、3、5、10、15、20、25、30、40、50、100、150、200、250、300、400、500等,根据指针所在位置确定面板刻度。

3、调试、校对、实验完成阶段

自制小木盒,定好微安计表头及面板印制电路板、电池盒,对实验成品进行外观方面的设计、美化。小组之间进行比较、评测,互相验证,评出最佳设计奖、最佳实验方案奖、优秀论文奖等,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通过上面实验,与大纲相符合,调动了学生的个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增强主人翁精神,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获取知识过程的转化,增添成就感,强化成功教学理论,把老师的示范性和学生自主性联系起来,利用学生间的人际关系和群体作用,引导学生工作中的分工与合作,加强相互交流和观摩,有利于个别指导和群体指导的融会贯通,防止一味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的滥用,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深化素质教育理念,全面提高教育工作教学水平。

★ 探究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 论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优势

★ 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减轻学生负担?

★ 物理实验工作总结

★ 物理实验教学计划

★ 浅析多媒体技术在的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优势

★ 计算机虚拟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

★ 投影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物理教学反思

★ 在新课程物理教学中如何激发学习兴趣

浅谈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 篇3

关键词:兴趣 观察能力 思维 探究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化学的魅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源泉,更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化学实验不仅是使学生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规律、形成化学概念、提高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此过程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因此,我们必须立足化学实验这个基础,努力构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大厦”。

一、实验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主观原因,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使学生从内心体验到他们亲自动手实践而带来的喜悦、惊讶和成就感、满足感,有意识地把实验所带来的直觉兴趣引导到化学变化的因果关系或对实验本质的研究上来,有目的地激发和培养学生持久的认知兴趣,使之不仅成为做好化学实验的动力,也成为促进学生心理品质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刚接触化学,用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来吸引学生,是唤起初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学生强烈的成就动机,浓厚的兴趣,热烈的情感所形成的非智力心理优势,会使智力上的某些欠缺得到一定程度的弥补,使智力发展达到更高水平。在诸多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化学实验能同时以声、光、色等多种渠道,大容量地提供生动的信息,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兴趣而产生探究的欲望……

二、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认识的窗口,是思维的前提,对于事物,如果没有敏锐而细致的观察,就不能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在化学实验中,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在观察时要有明确的目的和重点,要自始至终,从明显的到细微的都必须认真地、细致地观察,要提醒学生注意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做好实验记录。

在实验前,要求学生观察药品状态,仪器形状,连接方法。实验中引导学生观察反应中产生的多种现象,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要作全面观察,及时纠正学生的片面性,例如: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中要引导同学们既注意试管中氧化铜被氢气还原成铜后颜色发生的变化,又要观察试管口还有水珠产生。在实验过程中,不但要让学生“看”还要让学生“摸”(如反应中的放热、吸热现象)、“闻”(气体的气味、如氨气、二氧化硫)从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实验后还要让同学们根据实验记录自主的总结实验结论。

三、实验能培养学生的思维

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教师要设计一系列问题,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在教学中循循善诱,适时点拨,逐步培养具体、全面、深入地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内在规律,使学生的思维从表象到本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例如:做电解水的实验,先介绍装置的结构、实验仪器等,在演示此实验时提出下列问题:(1)从物理科可知的水的导电性如何?什么溶液是导体?如何增强水的导电性?(2)实验开始后,两极有何现象?(3)实验一会儿后两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多少?(4)两极产生的气体分别是什么?如何检验?前三个问题学生可从观察演示实验中得出答案,而第(4)个问题,学生还未立刻得出答案,老师及时点拨:大家现在最熟悉的气体是什么?这两种气体中是否有一种是氧气?如何检验?这时学生的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老师通过实验证明这两气体分别是氧气和氢气。并引导学生分析用“正氧少”这三个字帮助记这个实验现象。 这种围绕演示实验层层设疑,不断深入的教学,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四、实验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验,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可以探究自己还未认识的世界,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学生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在化学教学领域中,长期以来人们过分夸大了实验所起的验证原理、通过形象直观的方式获取知识和培养实验技能的作用。以化学实验作为探究性学习的途径,就必须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恢复化学实验探究性的本来面貌。

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要不断研究开发适合于探究性学习的化学实验,要注意从生产、生活实际中挖掘素材设计实验方案,因为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的实验探究性强,能极大程度的调动学生探究的主动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如钢铁的锈蚀和防护、燃烧和灭火、气体和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等都可以设计成很好的探究性实验。

在实验时,多鼓励学生敢想,敢做、敢于突破“老师没讲过”的束缚。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来学化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把化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技能结合起来,从而可以能动地获得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从以上情况充分说明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化学课质量的提高是离不开化学实验的,实验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学生自己探究,自己发现的乐趣是任何外来的奖励无法比拟的。

实验地位 篇4

1.1 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内容在时间上不同步。

大多数学生反映在做实验预习报告时有力不从心之感, 主要表现在对实验设计思想的理解不足, 对实验数据的物理意义不清, 导致对实验数据建立分析模型存在困难, 缺乏对实验过程的反思, 长久以往, 必然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

1.2 实验预习是整个学习过程的起点, 但它也是实验教学的瓶颈。

学生做预习报告时, 往往面对的是条条框框的书本, 枯燥的文字描述导致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多数学生在做预习报告时, 长篇累续地抄袭实验教学指导书上的文字, 对实验原理、设备、过程没有用心去阅读和体会, 这种缺乏主动感性认识的应付性劳动, 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1.3 现有的实验种类和规模与学生规模的扩大和课程要求的升

级难以同步, 现场指导教师资源缺乏, 不利于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个别化教学特性的要求, 往往使实验教学流于形式。

2 未来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发展趋势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验使学生对于物理学有更深刻的认识以及培养他们从事实验物理学研究的能力和所需的科学素质。单一传统的实物实验教学已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 我们需要打破模式型的实验教学, 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空间, 同时我们也要提供给学生一定的知识基础, 和实践条件。那么仿真实验与实物实验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 是实验教学的改革趋势。

物理仿真实验即通过计算机及相关软件来模拟 (仿真) 物理实验环境。仿真实验系统能营造一个虚拟的实验环境, 可以真地模拟出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整个过程, 可以实时显示测量结果, 提供多种实验方法, 可以实现更灵活的操作。物理仿真实验在对实验现象模拟的直观性、全面性, 操作的直接性、简易性、形象性, 实验中各种难点及问题的预设置, 实验步骤的容错性及综合纠错提示等各方面的开发都做到了系统完善。并在实验原理及实验步骤的动态演示, 实验参数的可设计性, 教与学的交互性, 练习及实验总结的等方面都有着一般课堂讲解难以达到的效果。

3 物理仿真实验教学应用现状

物理实验仿真软件应用最多的是中国科技大学研制的大学物理仿真软件系列, 该软件相对比较完善, 模拟环境较贴近实物实验, 仪器实现了模块化, 具有实验教学解剖过程以及误差模拟功能等。大部分高校主要把其用于辅助教学, 即作为实物实验前预习的工具, 或是教师讲解实验时的课件。南京邮电大学葛智勇, 毛巍威两位教师在《仿真技术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提到, 他们开发的FLASH软件制作的仿真实验软件可以提供学生预习和教师教学之用。渤海大学董海宽, 费英两位教师在《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教学探讨》一文中提到实物实验要结合仿真实验教学, 学生通过仿真软件来预习实验, 对实物实验教学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还有个别学校把仿真实验教学作为了一门课程, 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泰山医学院张东升在《应用“大学物理仿真实验”系统创新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文中提到仿真实验已作为一门课程在一、二年级1000学生中进行了教学, 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4 物理仿真实验是否可以与实物实验并行

我们知道大学物理实验课时在不断的压缩, 那就意味着老师讲学生做的传统实验教学只能使学生接触到有限的几个实验;另外加上仪器设备投入限制, 学生无法一人一机操作, 使一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鱼目混珠。要解决这些问题, 物理仿真实验给我们带来了教学改革的阳光, 然而物理仿真实验能否与实物实验并进, 成为一门课程呢?

物理仿真实验也有一些弊端, 虽然物理仿真实验操作简单, 但终是虚拟的环境, 印象不深刻, 另外实验的结果也是人为设定的, 无法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但是对于一些基础性、验证性的实验, 主要是要学生熟悉实验仪器, 了解实验过程, 而不需要学生设计, 其实验结果也是一定的, 同时, 这些实验一般是在前期开设, 也就是学生在大学刚接触实验时, 是从这些实验开始的。由于地区教学差异, 一些学生在中学很少接触实验, 进入大学刚接触实验时, 头脑中没有一定的概念, 不明白实验课程到底要做些什么, 实验仪器应如何操作, 往往忙的焦头烂额, 结果收获不多, 可能还会损坏仪器, 而实验教师面对的是几十个学生, 无法做到一一指点。面对这样的教学现状, 我们要解决的是让学生明确实验学习要做到哪几步, 一些基本的实验设备应如何操作。而层次差异以及时间有限, 我们无法一步一步带领学生进行, 我们要留给学生足够独立的学习空间, 同时为了杜绝鱼目混珠的现象, 最理想的是学生一人一机。那么前期的实验教学可以采用物理仿真实验, 物理仿真实验软件设置了一个虚拟的实验环境, 有一套规范的系统, 学生可按其步骤一步一步的做下去, 这样即让学生明白了如何进行实验, 包括预习、实验操作、数据记录、数据处理以及实验报告形成, 同时也让学生在不破坏仪器的情况下熟悉了实验仪器, 另外软件安装成本较低, 可以满足学生一人一机。因此, 物理仿真实验可以作为一门课程开展教学, 但前提是作为实物实验的先修课程, 让学生漫漫熟悉实验课程教学, 为后期实物实验教学做准备。在后期的实物实验教学, 教师不必再详细的讲解整个实验的规范, 只要从旁指导就可以了, 从而节省了师资力量, 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做准备。

5 物理仿真实验在我校的应用

宁波大红鹰学院是一所应用性本科院校, 现有2届本科生, 在09级本科生中开设了仿真实验课程, 采用的是科技大学物理仿真软件, 开设的实验项目是基础性实验。就课程教学情况对学生进行了访谈, 主要总结如下。

物理仿真软件依托计算机, 只要有计算机, 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实验操作, 为学生对实验的预习和复习带来了方便, 同时也不再怕课前虽努力复习原理, 然在操作时还是困难重重, 理论与时间衔接有差距。物理仿真软件对实验的步骤有提示, 对刚接触大学物理实验的学生来说, 可以自己研究学习, 不再做无头苍蝇, 同时可以写出系统、完整的实验报告, 这这点上, 我校学生体现比较明显。

当然, 它的不足之处也有体现。例如仪器的调节, 我们只能通过鼠标点击来进行, 缺乏真实感。另外同一个实验的实验结果是相同的, 容易使学生抄袭数据。

这些问题, 笔者认为可通过对仿真软件的再研究来进行改善, 毕竟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的发展从二战期间冯·诺依曼和乌拉姆模拟裂变物质中子随机扩散, 从事与原子弹研制有关的探索;到战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利用其研制的电子数字计算机Whirlwind模拟飞行器, 解决导弹轨迹的优化。这些实例不难看出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的发展将成为人类研究、学习的重要手段, 而物理仿真也既是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的一个分支, 它将是物理实验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霍剑青.大学物理实验仿真实验的研制和教学实践[J].教育与现代化, 1999, 13 (2) .

[2]周燕.虚拟仿真技术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5) .

[3]王晓蒲, 霍剑青, 杨旭等.大学物理仿真实验和教学实践.物理实验, 2001 (1) .

[4]赵英, 陈小林, 何仁生.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教学刍议.大学教育科学, 2004 (4) .

实验地位 篇5

【摘要】实验动物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新兴边缘学科,其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实验动物学是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和重要支撑条件。为提高对实验动物学的认识,在结合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实验动物学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简要的探讨,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关键词】实验动物学地位作用发展趋势

实验动物学虽然是一门于2 0世纪 5 O年代新崛起的独立的综合性边缘学科,但 由于对科学研究 的特殊作用,受到 了国家科技部 门及相关管 理部 门的高度重视,因此其发展非常迅速。在经过几十年的整合与飞速发展,现 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科学体系,且在全国各大高校的相关专业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均 已开设实验动物学课程。由于实验动物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故对其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尚不透彻、完整。在现代科学的带动下,实验动物学已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新兴学科,其发展和应用程度被作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部门或行业。

1、实验动物学的地位

实验动物学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实验动物学衍生 自畜牧兽 医科学,随着医学、生物学 的发展而兴起 的一门融合生物学、动物学、遗传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医学、畜牧兽医学等学科知识为一体,具有 自身 的基本概念基本 内容及 自身 的理论体系的边缘基础学科。实验动物学主要研究实验动物的标准化和动物实验的规范化两大方面的内容。实验动物标准化包括实验动物生物学、实验动物生态学、实验动物遗传学、实验动物营养学、实验动物繁殖学、实验动物微生物和寄生虫学、实验动物医学等。而动物实验 的标准化包括动物实验技术、动物实验伦理学、动物实验替代方法学等。实验动物学在社会生产和科学实验的许多领域 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其发展和研究成果对于相关学科 的发展、研究 和应用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故实验动物学也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

2、实验动物学的作用

人类社会 已进入以生命科学为主宰的 2 1 世纪,作为生 命科学研究的基础和支撑条件 的实验动物学是现代生命科 学前沿领域研究 中最为活跃的学科 门类之一 :同时由于其研究成果应用较广,如生命科学领域、制药工业和化学工业 领域、畜牧兽医科 学方面、国防和军事科学方面等等,故实验动物学已作为上至衡量一个 国家下至衡量一个科学研究。所和高等院校科研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l 6。由于实验动物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故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方法所起到的作用方面。

2.1实验动物是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

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 . 目前公认 “ A E I R” 是生命科学研究的四大基本条件,“ A” 即 A n i ma l(实验动物),“ E ” 即 E q u i p me n t(设备),“ I ”即 I n f o r m a t i o n(信息),“ R ” 即 R e a g e n t(化学试剂)。其中实验动物是最主要的. 居于首位。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要获得高、精、尖的仪器设备和高

纯度 的试剂、必要的情报信息,已是非常容易办到的事。而培育并应用标准化的实验动物却不易。由于动物质量不标准,会造成动物实验的敏感性、准确性、重复性差,致使实验动物严重浪费,导致科研的科学性及可信度降低,在国际学术界得不到公认 ; 还会造成生物制剂和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评价试验得不到国际承认,影响 出 口。

2.2实验动物是生命科学的支撑条件

在 生命科学领域内. 由于道德观念、道德规范、道德评价和伦理学的限制,我们不能用人去做实验,必须借助实验动物去探索生命的起源,揭开遗传的奥秘,攻克癌症的堡垒,研究各种疾病与衰老的机理,监测公害、污染,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生产更多更好的农畜产品,为人类生活造福。因此实验动物在生命科学中被誉为“ 活的试剂”、“ 最精密的仪器”。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生命科学的发展水平。实验动物作为生命科学的支撑条件主要体现在 : 为生物医学基础研究提供标准的实验材料 ; 作为人类疾病研究中人的替身或模型 ; 作为药品、食品等安全性评价和效果试验的活试剂 ;作为生物制剂及制品研制的原材料: 为生物学、医学、畜牧兽医学等提供教学材料等。

2.3动 物 实验 是 生 命 科 学研 究 及 其 他 一些 自然 科 学 研 究的重要手段。动物实验是实验动物学两大研究内容之一。其主要研究以各学科的研究 目的为 目标,研究实验动物的选择、试验手段、试验方法、动物模型,以及在试验中采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在实验动物身上进行实验,研究实验过程中实验动物的反应、表现及其发生机制、发展规律,以探讨生命科学 的疑难问题。实验结果的好坏不仅与实验动物有关,也 L J j 动物实验方法有关,如实验动物的选择、实验季节、温度、湿度、麻醉深度、实验药物、手术技巧等技术环节处理不当,将直接影响动物实验结果。实验动物学研究动物实验基本方法与技术,建立 了科学 的、标 准化的动物实验方法,将避免或减少动物实验过程 中由于某些技术环节给实验结果带 来的不 良影 响。

3、实验 动物 学和 其他学 科的 关 系

实验动物学衍生 自畜牧兽 医科学,随着医学、生物学的发展而兴起的一门融合生物学、动物学、遗传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医学、畜牧兽医学等学科知识为一体,具有 自身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及 自身的理论体系的边缘基础学科由于实验动物学引入或借鉴了这些学科 的研究成果和研究 方法,冈此这些学科 的迅猛发展,不断丰富和更新实验动物学 的内容。同时实 验 动物 学 的发展 和提 高 又把 这些 学科 的研究引入新的境界,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从而促进这些学科的发展。如有些实验动物是来自家禽家畜经过人工培育而成 .同时这些培育而成的实验动物为家禽家畜业的发展提供 了新的品种或品系,因此促进 了家禽家畜业的发展。虽然实验动物学和这些学科相互有关联,但各 A研究 的对象与 目的不同,研究方法也不尽相同,如实验动物学研究实验动物的 目的是服务于动物实验 :研究动物实验的目的是服从于实验动物。由此可见,实验动物学和其他学科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世纪将是高科技激烈竞争的年代,现代生物高科技已成为时代竞争的热点和制高点,因此,实验动物科学倍受重视。发达国家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以促进实验动物学的发展。实验动物在科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如美国生物科学课题投资的 40% 涉及实验动物,60% 的生物学课题需要实验动物。美国肿瘤研究中心,每年的研究经费为 2.2 亿美元,而需要利用实验动物进行研究的课题占 1.4 亿美元。有人统计,我国生物医学科研课题的 60% 以上需要实验动物。由此可见实验动物在科学研究中所占的重要位置。

参考文献 :

[ 1 ] 邵义祥,朱顺星.浅谈实验动物学教学『 J ] .上海 实验动物科学

[ 2 ] 王生存,邵义祥. 实验动物学课 程实验课 教学方法初探 『 J ] 实验动物与比较 医学,[ 3 ] 李凤奎,王纯耀 .实验动物学

[ 4 ] 何诚 . 实验 动物学

[ 5 ] 崔淑芳.实验动物学

[ 6 ] 李厚 达. 实验动物学

浅议物理实验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篇6

【关键词】设计性实验创新能力科学道德

物理实验是对学生进行科学训练的开端。为了适应培养面向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信息获取的能力、实验动手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科学素养,近几年我们对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之一就是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开设了设计性实验。教学实践证明,设计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模式。不过在培养创新能力的同时,也应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道德教育,不断提高个体素质。

一、做导游,引导明确目的,弄清原理和方法

导游的任务是为游客提供服务,向导服务、讲解服务、处理团队中的突发事件等.教学中导游任务主要是为学生提供指导,指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弄清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明确实验目的,教师指导学生做好实验的第一步。所谓“明确实验目的”,即要使学生清楚本实验要解决什么问题及要达到什么目的。如果实验目的不明确,不能根据教材要求很好地理解它,则会在实验时面对眼前的仪器束手无策,此次实验活动必然“收获无几”。只有明确了实验目的,才能使自己成为实验的主人,为实现真正的科学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是指导学生完成实验的根本依据,若不能很好地掌握实验的原理和方法,做实验时就没有了可遵循的原则,当然也多半会在实验中“事倍功半”。

此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着学生徜徉于知识海洋的导游,既要告诉学生知识的要点,也要让学生有自我发现的乐趣。既有有组织的指导预习,也应让学生自主学习与本实验有关的知识和方法。

二、做工程师,精心设计实验,细心选取器材

实验的设计和选材,是直接关系到本实验的效率能否提高的关键因素之一。如何在一节实验课上尽可能收获更多的细节,实验前的精心设计是不可或缺的一步。这就需要作为物理教师的你作一个非凡的工程师,精心设计学生的实验过程,并根据实验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实验的设计包含的要素较多,①注重实验方法;②尽量减小实验误差;③设计的步骤科学可行;④符合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等。

教学实践证明,设计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模式。这种实验给学生提供了发挥自己创造能力的机会,大大激发了同学的学习热情。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设计实验参数,选定实验仪器,调试实验装置,测量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实验结果等一系列的工作,掌握了良好的工作方法、养成了严谨的工作态度,为今后从事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设计性实验也培养了学生信息获取的能力,学生为了完成实验,纷纷利用电脑上网,查阅与课题有关的科技发展动态信息,也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树立了科技创新的信心。

我们认为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还有必要对学生开展科学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道德素养。首先要加强教育引导,教育学生热爱科学,严谨求学,不畏艰苦,勇于创新,力戒浮躁,讲究诚信;教育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剽窃,不造假。其次应建立相应的处罚措施,发现违规舞弊行为,予以严肃处理。

另外,在实验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着教育的目标取向。自身素质较高的教师才会去了解学生内心,才会有意识的走入学生的世界,相反,没有较高素质水平的教师无法被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一位自身素质较高的教师才较好地实现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受中学物理学科特点的影响,中学物理教师更容易走入忽视学生素质发展的误区,忽视中学物理学科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在这种情况下,中学物理教师的素质导向显得举足轻重。可以说素质教育要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得到很好的实施,其前提条件是中学物理教师有较高的素质。

科学实验来不得半点虚假,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我们还应该逐步加大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力度,高质量的进行设计性实验的教学,并同步进行科学道德教育,提高师生素质,为培养德才兼备的科技人才做出应有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物理课程标准第一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国论文下载中心

[2]陈旭远,《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物理课程标准第一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李保玉推荐(急用)

信息技术实验课教学的地位与作用 篇7

信息技术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从而带动信息技术课程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信息技术课程从它诞生之日起, 就与动手、实践紧密相连。《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中明确规定:信息技术实验操作课课时不少于总课时的70%。信息技术课程的实验操作课程是如何定义的?它又具有什么样的内涵呢?目前的信息技术实验操作课程的问题与出路在哪里呢?针对以上的问题, 本期解码特别组织了两篇文章, 第一篇文章从理论层面回答了一些信息技术实验操作课的问题, 第二篇文章则从两则案例出发剖析了信息技术实验操作课程实践的问题。这两篇文章只是抛砖引玉, 期待信息技术课程研究者与实践者能够对信息技术课程实验操作课程深入研究、勇于实践, 使得信息技术课程更加绚丽多彩。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离不开实践的学科, 它的创设和发展都离不开计算机的操作。因此,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必须突出实践性特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中明确规定:信息技术实验操作课课时不少于总课时的70%。信息技术实验课的实践表明, 信息技术实验课作为与信息技术理论课相对应的一种课程形态, 有其相对一致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构, 既不能认为信息技术实验操作课不存在教学问题, 也不能用理论课教学的路子来套信息技术实验操作课教学。综合现有研究成果, 我们可以进一步将信息技术实验课界定为:为指导学生主要获得信息技术直接经验和即时信息, 促进学生情境、动作技能和认知协调发展而设计的一系列以信息技术教育性交往为中介的学生主体性实验项目和方式。

●从“实验”的定义看信息技术实验课

在15~16世纪, 伽利略、牛顿等人大力倡导实验的研究方法。自此, 实验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开始得到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在当今社会中, “实验”一词的使用越来越广泛, 涉及到科学实验、定性实验、心理实验、教育实验、教学实验、化学实验、物理实验等诸多领域。在不同的学科和领域, “实验”的含义是有所不同的。例如, “心理实验”中的“实验”, 是把它作为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一种手段;“定性实验”中的“实验”, 是把它作为研究事物的规定性的一种方法。和学新 (河南获嘉人, 教授, 教育学博士) 在他的《课程实验论》一书中指出, 按现代科学定义, 实验就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的, 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 在人为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的条件下, 使研究现象和过程以纯粹和典型的形式表现出来, 以便揭示出事物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具体的实验含义并不完全相同, 我们只考查教学活动中的实验定义。教学活动中实验的含义也比较广泛, 概括起来大体上有三个维度。 (1) 实验教学目的。主要有实验知识、实验操作 (实验基本操作及技能、具体的实验方法) 、实验能力和实验态度。 (2) 实验类型。包括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包含边讲边实验) ;定性实验和定量实验;启发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等。 (3) 实验教学目的的实施方法。主要有演示法、实验法及以实验为基础的引导探索法、实验讨论法等教的方法和做实验等学的方法。这三个维度的实验含义总括起来就是“做”和“怎么做”。前者主要是一个实践问题, 即把实验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实践活动;后者主要是一个方法问题, 即怎样运用实验的教与学的方法来完成实验这种教学实践活动, 全面实施实验教学目的。至于“做”和“怎么做”采取何种方式, 则取决于实验教学思想、实验教学内容和其他实验教学条件。

从以上教学活动中的实验的定义来看, 信息技术实验课与科学实验本不相同, 它是为了使得学生能够应用信息技术工具、探究信息技术科学方法、掌握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信息技术相关思想与方法的一种课程形式。学生实验的主体是身心正处在逐步发展变化着的学生, 他们在信息技术知识基础和信息技术能力发展水平等各个方面都与科学工作者有着较大的差异。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 其实验目的主要是为了使学生获得和运用信息技术知识, 并在这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实验技能、形成信息技术实验能力和科学的观念。所以, 从实验的定义来看信息技术实验课, 我们就应该看到其所具有的探究性、实践性等特点。

●从其他学科实验课看信息技术实验课

信息技术实验课目前只是在实践中有所尝试而已。我们要讨论是否开设信息技术实验课以及如何开设信息技术实验课时, 不妨看看其他学科的实验课, 从中也许能够得到一些启迪。例如, 化学学科认为, 化学实验是化学课程内容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学者认为, 化学课程内容一般来说, 主要包括六个部分: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用语、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化学实验既属于化学基础知识 (化学实验操作知识) , 又属于化学基本技能 (化学实验技能) , 因而它是中学化学课程内容的组成部分。从化学实验我们可以看出, 化学课程自课程建立之日起, 就赋予了实验课重要的地位。而对信息技术实验课却缺乏必要的重视。我们必须要明确信息技术实验技能在信息技术能力体系中的位置, 重视信息技术实验课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地位。

化学实验课的教育教学功能的阐释, 也对我们认识信息技术实验课的作用有很好的借鉴意义。郑长龙等根据化学实验的含义和化学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地位, 将化学实验的教育教学功能分为动机功能、认识论和方法论功能、德育和美育功能。既然化学实验课具有如此的功效, 那么信息技术实验课呢?信息技术实验课也同样具备了如此的作用和功能。信息技术实验课同样能够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对学生认识信息科学原理以及掌握信息处理方法等具有作用。

虽然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尽相同, 但是从其他学科的实验课来看, 信息技术实验课仍然有许多发展的空间。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特点, 借鉴其他学科已有成果, 必然会推动信息技术实验课的向前发展。

●从信息技术课程自身看信息技术实验课

当前, 信息技术课程自身也存在着很多问题。70%的信息技术课是在机房进行, 一般情况是教师每节课讲授10~20分钟, 然后由学生自由练习20~30分钟。这种教学模式属于传统教学模式。注重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获得, 却容易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进程完全按教师预先设计的步骤展开。由于教学模式落后, 大部分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 自主学习的机会较少。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使原本生动有趣的信息技术课程变得枯燥。所以, 从信息技术课程自身的发展和革新来说, 我们也可以尝试将信息技术实验课纳入信息技术课程体系中, 使其正规化和常规化。

现在的信息技术课堂上对学生动手组装硬件设备及网络设备等实验课程不够重视, 这不利于学生信息素养全面和谐的发展, 也就不能更好地完成中学信息技术的任务。学生有一定的观察、操作能力。根据这一特点, 在教学中, 让学生亲自操作实践, 从中观察、体验得到一定的感性认识;再在教师指导下, 上升为理性的东西, 这样比较容易掌握。教师通过开发丰富多彩的信息技术学生实验课程, 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动手动脑、发展个性特长、增进身心健康, 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浅议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 篇8

一、实验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实验过程中的现象,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能充分增强学生学习的能力,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化学实验能生动、直观地让学生观察到化学现象,以其特殊的魅力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认识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增添一系列趣味性实验:“魔棒点灯”、“水变牛奶”、“白糖变黑面包”等,使学生感受和体验化学实验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树立学好化学的决心.

二、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认识知识的窗口,是思维的前提.对于事物如果没有敏锐而细致的观察,就不能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在化学实验中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如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和重点,从明显的现象到细微的现象都必须认真、细致地观察,并提醒学生注意实事求是地做好实验记录.在实验前要求学生观察药品状态、仪器形状和连接方法,实验中引导学生观察反应中产生的现象.例如,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可设计下列实验.在空气流中灼烧铜丝,红色铜丝被氧化成黑色,然后用氢气还原,又变为红色.通过实验事实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通过现象看本质,从而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在实验过程中,不但要“看”,还要让学生“摸”和“闻”.如在反应过程中让学生“摸”吸热、放热的结果,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三、实验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课堂上演示实验,教师要设计一系列问题,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步培养学生具体、全面、深入地认识物质及变化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从表象到本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例如,做电解水的实验,在演示此实验时可提出以下问题:(1)实验开始后,两极有何现象?(2)两极产生的气体分别是什么?如何检验?这时学生的思维很活跃,注意力集中.教师通过实验并讲解实验现象,说明这两种气体分别是氧气和氢气,并通过该实验证明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从而推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每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水的化学式为H2O.这样围绕演示实验层层设疑,不断深入教学,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四、实验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化学的学习离不开实验,学生通过探索性实验,可以探究自己未认识的世界,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和探究能力.例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教师演示“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设疑:为什么燃烧完毕再把石棉网放在天平上,称量,其质量会减轻?这是不是与质量守恒定律不相符?在激起学生探究欲望的同时,鼓励学生质疑.通过学习讨论、分析,知道那是因为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生成大量白烟,向空气中扩散,白烟就是生成的氧化镁;另外坩埚钳上也附着有一部分氧化镁,所以产物质量会减轻.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该反应在密闭体系中进行,其现象又如何?这样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而且能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另外,教师通过该演示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质量守恒定律其实是一种普遍规律.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有利于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因此,在教学中要提倡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制化学仪器,在教学中开展以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探究中获得认知体验,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在质疑中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实验地位 篇9

一、丰富多彩的课堂‘演示实验’是落实《新课标》的必要条件

中学教材里, 众多异彩纷呈的‘演示实验’贯穿整个学习内容。这就为日常教学中积极有效的开展科学素养培养提供了丰厚土壤。因此, 要求每一位化学教师转变观念, 不能沿袭以往的教学模式, 从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 真正为学生的素质培养与提高而务实的工作。我们应重视教材中的每一个‘演示实验’, 做到精心准备, 成功演示, 认真指导学生在课堂上仔细观察、深入思考分析。从而让‘演示实验’发挥其在科学教育中的应有作用。首先, 课堂实验的成功演示能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从感性的认识进而上升为理性的理解与掌握, 这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更为重要的是它能让学生体味知识的获取过程, 从过程中学习、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从而为受教育者以后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 精彩完美的‘演示实验’能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热爱化学的情感, 请问有哪一个学生观看了惊心动魄的铝热反应、绚丽多彩的焰色反应而不为之动容内心激动不已。‘演示实验’是增强课堂气氛的兴奋剂, 它会使一堂枯燥乏味单一知识传授课转变为兴趣盎然的科学探究活动, 它带给学生的是轻松愉悦的情感体验, 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化学是一门奥妙无穷的学科。从而在学生的内心深处自发的产生热爱科学的美好情感, 这种情感在学生以后的学习中带来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 任何一位有责任感受的化学老师没有任何理由不对‘演示实验’提高重视。

二、严谨务实的‘学生实验’是实施《新课标》最直接的手段

中学教材里, 每一册课本的后面都设计了一些‘学生实验’, 其中有定性实验又有定量分析。这些实验积极有力的开展, 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 更重要的是可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实践过程中, 掌握实验基本技能, 养成良好的试验习惯, 形成实事求是的科研作风, 磨砺学生克难奋进、精益求精的科研精神。学生实验的成功开展, 它要求在老师精心指导下, 学生明白实验目的, 清楚实验原理, 明确完成实验必须的药品、仪器, 方能设计方案、拟定实施具体步骤。然后才是在实验室有条不紊的动手操作, 准确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 实验完毕后认真进行实验分析, 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其实, 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科学研究的活动, 我们应该珍惜这些为数不多的训练机会, 对学生而言, 这种训练在今后大学学习以及将来的工作都是非常必要的。中学化学课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活动应该是老师教科学, 学生是学科学、做科学。因此, ‘学生实验’的教学是中学化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凡是有条件的学校都应该本着为了学生的未来负责积极务实的开展。

三、因地制宜的‘探究性实验’是完成《新课标》最有效的途径

科学的本身就包含着无尽的探索过程, 在探究活动中用创新的思维去发现客观世界的规律, 从而更好的造福于人类。我们生存的环境正日益恶化, 粮食危机、能源危机、环境污染这些都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有待一代又一代的人去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出的学生有创新的思维, 有历史责任感, 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所有的这一切都得从小培育, 在我们身边小工厂排出的废水, 一节废弃的电池……等带来的危害, 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探究。在教学活动中应有目的的抽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走出校门, 去了解社会。应适时地开展一些书本之外的课题探究实验。老师精心组织指导下确立研究课题, 让学生查阅资料, 制定方案和步骤, 用实验方法去研究, 从中得出结论找出解决的方法。从他们自我学习、学以致用的探究活动中, 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让他们从身边存在的问题去了解社会, 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

谈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教师主导地位 篇10

可见, 物理实验课程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 物理实验教学的成功于否, 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物理教学的质量.

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 让实验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成为学生能力发展的推进器?就是我们需要多思考的问题.

一、做导游, 引导明确目的, 弄清原理和方法

指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 是让他们做好学生实验的第一步.所谓“明确实验目的”即要使学生清楚本实验要解决什么问题及要达到什么目的.如果实验目的不明确, 不能根据教材要求很好地理解它, 则会在实验时面对眼前的仪器束手无策, 此次实验活动必然“收获无几”.也只有明确了实验目的, 才能使自己成为实验的主人, 为实现真正的科学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过程中, 教师作为引导着学生徜徉于知识海洋的导游, 既要告诉学生知识的要点, 也要让学生有自我发现的乐趣.既有有组织的指导预习, 也应让学生自主学习与本实验有关的知识和方法.

二、做工程师, 精心设计实验, 细心选取器材

这就需要作为物理教师的你作一个非凡的工程师, 精心设计学生的实验过程, 并根据实验细心选择适合当下学生需要的实验器材.

实验的设计包含的要素较多: (1) 注重实验方法; (2) 尽量减小实验误差; (3) 设计的步骤科学可行; (4) 符合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等.

器材的选择往往被部分教师所忽视, 其实:它是实验设计过程中的异常重要的一环, 有时甚至能左右实验的成败.

以笔者教学《熔化与凝固》一节为例, 其中的一些经验与教训很能说明问题.

课前, 先确定本节的主线为利用对比法探究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中的区别与联系.

先在1班上时, 师生共同学习了熔化、凝固定义后, 很自然过渡到熔化、凝固过程中的吸放热关系及温度变化规律的探究上来了, 共同讨论实验方法时, 同学们都认识到物体吸放热不均匀有可能影响本实验, 不失时机推出“水浴法”及通过不停搅拌等手段来使吸热均匀.然而“百密一疏”, 在冰的选择上, 我采用通常的碎冰 (即用锤子将冰块一一敲碎) 装入大试管, 进行实验, 结果却并不理想.小结如下: (1) 缺少冰在低温吸热升温而物态不变的过程发现; (2) 冰在熔化过程中, 虽经不断搅拌, 即温度却仍有小幅振荡; (3) 熔化过程过短 (3.5 min) , 不足以在学生中产生强烈印象……

痛定思痛, 在3班再上本节课时, 我对实验的器材作了根本改变:①变贮冰保温瓶单层为“双层”, 在夹层中装入-10 ℃的20%酒精, 从而可控制实验时碎冰的初温达-6 ℃左右, 可让学生发现晶体固态物质在未达熔点前吸热升温而物态却并不变化的过程;②变碎冰为霜, 使颗粒更细小, 受热更均匀, 甚至无需搅拌;③变水浴为空气浴, 即通过冰从空气中吸热给冰“加热”, 使冰得以缓慢吸热.实验中, 经4~5 min后, 冰温度达到了0 ℃, 此后经历了“漫长”的15 min的熔化时间, 这期间学生们还发现这些细冰熔化后形成的一个个气泡在冰水中缓慢上升这一以前老师也未见过的过程, 收获到了许多意外之喜.学生们充分理解了“盘中水冰, 冰化水水温不升”这句话的含义.

怎么样, 工程师的地位不可或缺吧!

三、做主持, 启发思维碰撞, 引来百花齐放

学生实验时, 应创造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以笔者去年上的一节公开课《光的折射》为例, 即可见一斑.

我给每位同学准备了一杯热水 (热水的水雾可用于显示光在空气中的光路) , 一只激光手电筒, 一张硬白塑料片, 一只空塑料杯, 一只长吸管等, 让学生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及光的反射的基础上, 结合自习, 自主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得到的结论比平时单纯由老师演示得出结论要好得多.

实验讨论时, 我作为“主持人”, 让同学们广开言路, 各抒已见, 结果呢?经统计, 本节课, 学生探究后, 共提出了这样一些有意义的探究结论参与实验后的总结交流: (1) 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 改变传播方向, 且偏向法线; (2) 增大入射角, 折射角也随着增大; (3) 光从空气中垂直射向水中时, 不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4) 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 光的传播方向改变且偏离法线; (5) 在 (4) 结论中, 当入射角增大到一定时候, 没有光线进入空气; (6) 光线在水中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7) 光斜射到空杯底某点, 慢慢加水后, 点向法线方向靠近; (8) 斜射入水中的吸管看上去向上弯折了; (9) 竖直放的吸管从上面看上去在水中的部分好象变短了, 而从旁边看过去, 好象变粗了……

四、做导师, 纵论实验得失, 升华实验成果

实验的及时总结, 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此时就是作为学生学习上的导师发挥作用的时候啦!

实验中虽有百花齐放之乐, 却也需“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导师此时的作用可谓“画龙点睛”, 不失时机的点评实验的得与失可加深对实验结论的理解和掌握.必要时, 你这位导师还应采用更为直观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找寻实验数据间的联系.图象法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用图象法来描述物理过程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 通过图象的比较, 学生能够较容易的理解物理过程发现物理规律, 这种直观印象有时能透过事物的本质, 诱使人们做更深入的探讨, 利用图象法思路清晰可以使得物理问题简化明了, 能起到一般计算法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可以使物理概念得到进一步拓展, 而且图象法能将物理学科和其他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 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创造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而这些都是学生通过自学不可能达到的啊!

实验地位 篇11

关键词:实验;高职物理;地位;实施

一、实验在高职物理教学中的地位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物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中,物理实验自始至终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达芬奇曾说过:科学如果不是从实验中产生,并以一种清晰实验结束,便是毫无用处的、充满荒谬的,因为实验乃是确定性之母。在高职物理教学中,物理实验既是物理知识教学的基础,又是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主要渠道和有效手段。其重要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主观原因,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实验现象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在课堂上通过一系列实验现象使学生不断产生好奇心,兴奋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形成愉快、主动学习物理知识的内在动力。如:学习电容器和电容时,教师通过对手头上一个电容器充电的操作,引导学生观察这时与电容器相连的电流计的指针会发生偏转;再将电容器的两极短接,电流计指针又会反向偏转,使学生深刻意识到电容器是一种能储存电荷、释放电荷的元件,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学习电容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观察是具有选择性的知觉活动,要达到观察的目的,需要对观察的对象分清主次、先后,以能反映出事物变化的本质为主要观察对象,进行有计划地选择观察,同时观察者对观察的现象还要全面细致,不仅要抓住显而易见的现象,而且要抓住不易被人注意或稍纵即逝的本质现象。在物理实验教学的活动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正确观察,如:教师可先明确观察对象、内容及发生现象,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也可让学生自己发现现象,寻找规律,探究原因。还可以让学生设想会出现什么现象,然后再在实验中进行观察,予以验证。这样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就会在头脑中形成物理图景,提高对事物的观察能力。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物理实验教学的活动中,以实验观察获得的感性认识材料为基础实现认识上的飞跃,以达到理性认识的目的,就更离不开思维活动。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从操作、观察到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归纳规律,都离不开科学的思维方法。这种围绕实验层层设疑,不断深入的教学,会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而思维方法比实验结果更为重要。利用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及增补实验,借助于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可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使之上升为理性认识。一个精心设计的好实验,再加上教师的适当引导,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4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物理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验,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可以探究自己还未认识的世界,帮助学生形成物理概念,理解和巩固物理原理和规律,掌握实验技能,拓宽知识面,使学生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实验过程中让学生猜想和假设教师提出的问题,也可通过小组讨论初步解决这些问题。在实验时,多鼓励学生敢想、敢做、敢于突破书本的束缚。以用油膜法测分子大小为例:可先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球形分子的物理模型,再询问学生,为测出分子直径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检查实验器材,并且考虑怎样利用它们来进行测量;和小组其他同学讨论;在纸上简单写下步骤,并介绍给其他组同学;各组互相交换意见之后,教师再综合学生的意见,并帮助学生更合理地设计实验。

二、高职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的实施方法

1要注重科学性。科学性原则是实验教学最基本的原则,这个原则要渗透到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学生在实验教学中掌握物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并通过实验来认识规律、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精神。因此,在实验教学内容上必须保证教师讲授的正确性、科学知识的可靠性;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发展潜力,引导他们学习物理的新成就、新技术。做到实验内容正确,实验手段先进,实验方法可靠。

2具有一定创新性。传统物理实验教学模式与教师的理论讲授和学生的大量练习相结合,基本上由教师手把手讲授实验步骤、实验要求、实验注意事项,真正由学生自己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实验观点、实验结论的很少。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要求学生学习的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本身。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在规定学生完成一定的实验计划和要求的前提下,鼓励、引导学生不拘泥于教材中的做法,可以进行一些创新改进,或自己另外设计不同的方案,或自己提出实验研究课题,设计实验方案,独立或与同学合作进行实验。如,在学习游标卡尺的使用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思考如何提高mm刻度尺的测量精度,然后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得出“标尺”的结构及测量原理,接下来再让学生自制一种精度的游标卡尺。这样设计不但提高了教学效果,还激发了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

另外,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提倡学生模型制作、调查小实验等各类活动,充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3要生动直观。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内容多做演示实验或趣味小实验,让学生获得生动直观的表象,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望,开发他们的非智力因素,从而帮助他们比较全面和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逐步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要保证实验原理的准确性,使实验原理、现象一目了然,具有良好的直观性教学效果。教师可以自行设计、研制有特色的直观教具和教学实验装置。这样,更适于培养学生,也会获得较好的实验效果。如在说明晶体和非晶体的物理性质不同的实验中,如果照教材方法:用烧热的钢针分别去接触涂蜡的云母和玻璃的反面,发生的现象对比并不明显,若改用—个直径为5毫米左右的小砝码加热后去做这个实验,发生物理现象的对比就明显多了。

4要充分发挥教材小实验的作用。在高职物理教科书中有很多演示实验,如观察反冲运动、声音的共鸣、研究摆的共振,学生分组实验。还有很多小实验,如:用米尺测量水枪中水射出时的速度、验证铁锁是否会砸着鼻子等等。这些实验可在课内做,也可在课外进行,通过这些小实验,可以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发挥小实验在物理学科调节教学中的作用,符合调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训练为主线、调节为关键、能力为目标的原则,能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实验地位 篇12

关键词:实验,初中化学,基础地位

实验是中学化学乃至整个化学科目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也是化学教材中的重要素材。作为一门较为严谨的自然科学, 化学理论的形成和知识的获得都离不开实验的验证和推理, 古往今来的化学家的成功事例无不证明了这一点, 而中学化学是化学入门的启蒙课, 在化学教学中采取操作性较强的实验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让学生从“做中学”, 积极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从而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因而, 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基础地位, 也发挥了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 探究了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 希望能引起广大师生对中学化学实验的重视。

一、中学化学教学现状

(一) 重知识, 轻实验

实验虽然在中学化学教材中占据着重要的比例, 但是其并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 导致其作用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受应试教育和升学压力的影响, 教师大多数将注意力放在知识的传授上, 较少关注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他们认为, 只要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 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 能够在考试中脱颖而出就行了, 用不着浪费时间去做实验, 讲清楚实验的原理和相关知识、公式就可以了。这样一来, 中学化学教学就出现了重知识获取, 轻实验操作的现象。

(二) 讲解多, 演示少

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纵观当今中学化学教学, 采取实验的教学法少之又少, 即使教师采取实验演示的方法, 也是教师独自在讲台上操作和演示, 并且大多侧重讲解, 有的甚至只是让学生认识那些实验器材和仪器, 并不演示其操作和使用方法。许多教师认为, 实验也是为了让学生学习相关知识, 且其不仅花费时间过多, 还存在安全隐患, 因此还不如直接将知识讲解给学生听, 既节约时间, 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因而造成讲解多、演示少的局面。

二、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基础地位

如上面所述, 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 通过实验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结构和反应原理, 也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一门学科的基础地位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 本文主要着重于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 化学实验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

从现行的化学教材来看, 实验在教材中占据着极大的比例。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为例, 笔者粗略统计, 中学 (初三) 化学演示实验共有87个, 分组实验有8个, 共需96个课时, 其中演示实验课时占90%, 分组实验课时占9%。[1]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 实验在总课时中占据着极大比重。一些资料显示, 英国和法国仅初中阶段的化学实验就接近300个。我国台湾地区对化学中实验的课时有明确规定, 不得少于总课时的50%。

(二) 近年来中考化学实验题的比例逐步增加

新课程改革不断地强调要让学生从“做中学”, 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因而, 一些中考题开始逐渐增加实验题型的比重, 以考察学生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和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多动手、多操作, 切身感受知识的由来, 也从另一方面显示出实验的基础作用和重要性。

(三) 中考化学实验动手操作的考核, 证明了化学实验在中学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考不仅侧重考查学生的书面知识, 而且还要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 目的是为了考核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这些包括实验操作、程序、细节、观察和表述等。这不仅是目前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体现, 同时体现了化学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三、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在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基础地位的影响下, 化学实验势必会发挥出其强大的作用力, 它是帮助学生建构化学知识、巩固知识经验、培养技能以及养成科学严谨学习态度的重要途径, 从中也更加凸显出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基础地位。因为教材中实验部分分为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 因此本文也分别从这两个方面讨论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 演示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演示实验是化学实验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演示实验, 学生可以对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迅速的感性的认识和了解, 激发初步的学习欲望和动机, 也为接下来的化学教学奠定了基础, 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等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为后来的学习做铺垫。

化学实验具有生动、新奇和趣味性等特点, 而初中生正处于好奇的阶段, 什么都想尝试一下, 什么都想探个究竟, 教师可以利用实验的趣味性和新奇性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 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习欲望。[2]例如, 在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这一单元时, 教师可以拿两个集气瓶子, 一个集气瓶中装有氧气 (O2) , 一个集气瓶中装有二氧化碳 (CO2) , 然后将一根燃烧着的木棒分别伸进两个瓶子中, 让学生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一定会凝神屏息地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 将会发现, 燃着的木棒伸进氧气瓶后越烧越旺, 伸进二氧化碳瓶后则会慢慢熄灭。学生定会产生好奇, 这是为什么呢?于是便会带着兴趣集中注意力去学习接下来的知识, 教师也顺势提出物质变化和性质这一课题。

又如, 在学习“燃烧和灭火”这一课题时, 教师可以演示一个“面粉爆炸”的实验, 将一个小塑料瓶和蜡烛置于去盖的空金属罐里面, 在小塑料瓶和金属罐底侧各打一个小孔, 并用橡皮管连接到外面, 然后在小塑料瓶中放入面粉, 点燃蜡烛, 用塑料盖盖住罐。从橡皮管一端鼓入大量的空气 (人距离该装置远一些) , 使面粉充满罐,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学生将会发现面粉较为剧烈的爆炸场景, 这时他们会对这一幕感到惊奇, 想要进一步探究其原因。这时教师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出“燃烧的条件”的知识, 演示实验起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作用。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师在演示实验的时候, 学生会仔细地观察, 但并不是盲目地、毫无目的地看热闹, 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 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 在学习第九单元“溶液”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的时候, 教师可以拿一杯清水, 然后慢慢往里面加入盐, 让学生观察水杯中发生的现象。学生仔细观察将会发现, 开始的时候加入盐便会立刻溶解, 到了一定的时候加入的盐不再溶解了, 会堆积在杯中, 学生会感到疑惑, 这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教师便可以因势利导, 导出将要学习的溶液、溶解度和溶质的问题, 而学生在此过程中是带着自己的观察和思维来进入课堂的, 上课的效果便会更佳。又如我们在学习金属钠的相关概念时, 先拿出一块钠让学生仔细观察,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得知:金属钠是银白色的, 可切割, 切口处还有光泽, 将其放入水中会迅速反应, 并发出“滋滋”声, 水则变红, 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学生可以逐步思考, 推理出钠的各种属性:在水面上说明密度小于1, 与水反应产生氢气等。

3. 实验可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

从个体认识事物的角度来看, 感知是学生认识化学概念最基本的因素, 空泛的讲述对学生来说太过抽象而不利于理解, 因此教师要利用实验让学生形成切实的感知。例如, 在学习酸碱的通性时, 教师强调“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色, 无色酚酞试液遇酸不变色;紫色石蕊试液遇碱变蓝色, 无色酚酞试液遇碱变红色”。对于学生来说只是一个死记硬背的知识点, 这时教师若拿一杯酸 (HCL) 和碱 (NaOH) 分别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和无色酚酞进行现场演示, 然后与活泼的金属、碱性氧化物以及盐等一一发生反应, 让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和生成物, 由此自己推理归纳出酸碱反应规律并形成相关概念。又如, 在讲到物质的性质、变化时, 教师可以演示镁条燃烧实验, 学生看到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最后生成白色粉末, 让学生形成化学变化的概念。再如氧气和氢气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也可以通过不同演示实验来对其进行区分, 加强学生对二者的认识和概念获得。

(二) 分组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演示实验主要以教师为主体, 分组实验则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可以更加清晰地获得相关知识和概念, 体验化学乐趣, 培养合作学习能力。[3]

1. 促进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形成。

让学生熟悉化学基本仪器的用途和掌握使用方法是化学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 也是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有效途径, 还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和操作技能。例如, 在学习了氧气和氢气的知识后, 要求学生动手制作氧气和氢气。由于实验比较复杂, 比较适合分组实验。小组成员分工协作, 有负责安装检验仪器装置的, 有负责准备实验所需药剂的, 在操作过程中有负责拿实验用品的, 有收集气体的, 最后还有负责清洗实验器材的。在此过程中, 学生边实验边观察氧气的性质, 不仅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等。

2. 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是分组实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例如, 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 , 学生要验证质量守恒, 就要有相关数据做支持, 这时就要做实验。以镁条燃烧实验为例, 在实验前学生要记录各反应物的质量及总量, 反应后要记录生成物的质量, 然后分析反应前后质量总和的变化, 得出相关结论。学生分工协作完成实验过程中, 运用各种科学方法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 并进行分析和归纳, 提升了相关的能力素质。

总之, 化学实验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化学是实验的科学, 尤其对于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发展尚未完全的中学生, 形象、具体、生动的化学实验更加有助于其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并促进各种能力的提升。只有认清了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 才能加强对实验的重视, 进一步提高中学化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叶瑞心.论化学实验在中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J].科技资讯.2007, (7) .

[2]李英红.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性[J].内江科技.2006, (4) .

【实验地位】推荐阅读:

文化地位06-02

评价地位07-27

专业地位07-27

学术地位08-03

治疗地位08-06

社会地位08-08

课程地位08-21

霸主地位09-09

地位提升07-01

古诗地位09-13

上一篇:在岗人员下一篇:方法的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