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的引领

2024-09-14

方法的引领(共11篇)

方法的引领 篇1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因此, 近几年来, 中考作文中的话题作文是主角戏。这类话题作文降低了作文的难度, 放宽了体裁和题材, 其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有话可说, 有话可写。但从这几年中考作文来看, 真正的好作文并不多。因此, 笔者认为除了学生的写作技巧、语言积累匮乏和平时的课外阅读量少之外, 最主要是学生缺乏真情实感。面对这样的现状, 如何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写好真实动人的话题作文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引领学生从课文中感悟亲情, 关注平常生活中的美好情感

中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很多小事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道理。这些道理在我们学过的感悟亲情的名篇中数不胜数。如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的《台阶》中的父亲, 磨破草鞋、洗脚、踏黄泥……这些细节描写了父亲生活和劳动的艰辛:他为了造新屋和为了让台阶高一些, 干了一辈子, 付出了青春、岁月和健康。又如莫怀戚在《散步》一文中描写:我们一家人去散步, 在走小路过程中我背着母亲, 妻子背着儿子, “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 就是整个世界。”写出了“我”作为一个中年人感觉到了责任的重大。这些描写强烈地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撞击着学生的心灵。这些文章都源于作者真实的情感体验, 关注身边的点点滴滴, 把这些实实在在的人和事写进文章中。这样的小事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实在太多了, 但为什么学生没有写出真情?因为他们没有真正体味这些小事所蕴含的情感。通过学习课文, 我们可以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去体验, 有时是一个眼神, 有时是一个动作。有时是父母的叮嘱, 老师温馨的话语, 同学无私的帮助, 都需要学生用心去体会, 让学生用平实的语言写出来, 让学生怀着感恩的心体味这一份牵挂、关爱和友谊, 这样, 学生写作文时就会从平常积累的生活素材中寻找符合话题要求的内容, 写出有真实情意的文章。

二、引领学生学会观察、关注自然, 领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我们知道观察事物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学生既可以对一事一物做描述, 也可以对整个自然现象作出评价。但我们要教会他们抬起头仰望繁星满天的星空, 俯瞰广袤的大地。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一草一木、一星一月、天气变化……从而使学生培养成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去体味其中的情感、哲理, 并及时把自己的体会写下来, 或积累在心中。这样, 教师就把学生引入新的学习情境, 让他们不但以“校园为课堂”, 还要以“社会和大自然为课堂”。通过观察, 让学生置身其中, 见到了景物, 听到了声音、嗅到了气息, 全身心投入情感体验中。把这些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化作生动而富有活力的语言, 就能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 读懂了写情景交融的“妙句”: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毛泽东的“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苏轼的“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这些都是作者从自然现象中, 体验出了一种不同寻常的情感。把情和景融在一起, 写出了令人回味无穷的诗词名句。

三、引领学生掌握阅读名篇的方法, 体味文章的语言和情感

我们知道在整个初中阶段学习的名著 (节选部分) 只有六部, 在教学时必须让学生掌握阅读名著的方法, 也就是要掌握作品中三大要素 (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和它的艺术性 (艺术手法以及语言特色) 。因此, 在阅读一篇名著之前, 要对作者的生平、家庭背景、政治思想、生存状况等应有所了解。明白了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具有怎样的情感, 然后再细细品味句子和段落、全篇所蕴含的情感。如: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就要知道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平经历, 然后品味作品里最精彩的语句:“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当回忆往事的时候, 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 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从中我们读懂了“保尔的精神”———顽强、执著、奉献、勇敢、奋进的人格操守。经过体味精彩的语言, 学生不仅懂得如何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字里行间去, 也积累一些名言警句, 提高了文学素养, 还可以让这种情感体验与学生作文紧密结合起来, 让学生的作文变得丰富多彩。

总之, 要写好话题作文, 离不开情感体验和科学写作方法的训练, 教师平时应该要求学生关注生活, 关注自然, 让狭小的课堂与广阔的生活沟通起来;关注名篇, 陶冶情操, 提高语言感受能力, 这样, 学生就能写出清新自然、真情实感的好作文了。

方法的引领 篇2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艺术是一门较复杂、难于把握的综合艺术.英语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因此英语教师除了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懂得艺术,必须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

作 者:吴玲  作者单位:佛山市三水区华侨中学,广东,佛山,528100 刊 名:商情・科学教育家 英文刊名:SHANGQING 年,卷(期):2008 “”(1) 分类号:H3 关键词: 

★ 《小马过河》以趣激智教学设计

★ 《小马过河》

★ 小马过河读后感

★ 《小马过河》说课稿

★ 小马过河观后感200字

★ 小马过河教学设计

★ 小马过河ppt课件

★ 小马过河的教案

★ 寓言故事《小马过河》及其感悟

方法的引领 篇3

一、引领学生从课文中感悟亲情,关注平常生活中的美好情感

中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很多小事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道理。这些道理在我们学过的感悟亲情的名篇中数不胜数。如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的《台阶》中的父亲,磨破草鞋、洗脚、踏黄泥……这些细节描写了父亲生活和劳动的艰辛:他为了造新屋和为了让台阶高一些,干了一辈子,付出了青春、岁月和健康。又如莫怀戚在《散步》一文中描写:我们一家人去散步,在走小路过程中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写出了“我”作为一个中年人感觉到了责任的重大。这些描写强烈地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撞击着学生的心灵。这些文章都源于作者真实的情感体验,关注身边的点点滴滴,把这些实实在在的人和事写进文章中。这样的小事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实在太多了,但为什么学生没有写出真情?因为他们没有真正体味这些小事所蕴含的情感。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可以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去体验,有时是一个眼神,有时是一个动作。有时是父母的叮嘱,老师温馨的话语,同学无私的帮助,都需要学生用心去体会,让学生用平实的语言写出来,让学生怀着感恩的心体味这一份牵挂、关爱和友谊,这样,学生写作文时就会从平常积累的生活素材中寻找符合话题要求的内容,写出有真实情意的文章。

二、引领学生学会观察、关注自然,领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我们知道观察事物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学生既可以对一事一物做描述,也可以对整个自然现象作出评价。但我们要教会他们抬起头仰望繁星满天的星空,俯瞰广袤的大地。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一草一木、一星一月、天气变化……从而使学生培养成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去体味其中的情感、哲理,并及时把自己的体会写下来,或积累在心中。这样,教师就把学生引入新的学习情境,让他们不但以“校园为课堂”,还要以“社会和大自然为课堂”。通过观察,让学生置身其中,见到了景物,听到了声音、嗅到了气息,全身心投入情感体验中。把这些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化作生动而富有活力的语言,就能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读懂了写情景交融的“妙句”: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毛泽东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苏轼的“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些都是作者从自然现象中,体验出了一种不同寻常的情感。把情和景融在一起,写出了令人回味无穷的诗词名句。

三、引领学生掌握阅读名篇的方法,体味文章的语言和情感

我们知道在整个初中阶段学习的名著(节选部分)只有六部,在教学时必须让学生掌握阅读名著的方法,也就是要掌握作品中三大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和它的艺术性(艺术手法以及语言特色)。因此,在阅读一篇名著之前,要对作者的生平、家庭背景、政治思想、生存状况等应有所了解。明白了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具有怎样的情感,然后再细细品味句子和段落、全篇所蕴含的情感。如: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要知道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平经历,然后品味作品里最精彩的语句:“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从中我们读懂了“保尔的精神”——顽强、执著、奉献、勇敢、奋进的人格操守。经过体味精彩的语言,学生不仅懂得如何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字里行间去,也积累一些名言警句,提高了文学素养,还可以让这种情感体验与学生作文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的作文变得丰富多彩。

总之,要写好话题作文,离不开情感体验和科学写作方法的训练,教师平时应该要求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然,让狭小的课堂与广阔的生活沟通起来;关注名篇,陶冶情操,提高语言感受能力,这样,学生就能写出清新自然、真情实感的好作文了。

方法的引领 篇4

一、巧妙识字的内涵

巧妙识字是指以奇特联想为基础, 以激发兴趣为主, 用巧妙的方法把汉字的构成、演变、音、形、义紧密地、有机地、巧妙地结合起来, 进行诠释、理解、记忆汉字的多种方法的综合。

巧妙识字要趣味引领, “趣”字为先:激发识字兴趣、趣味阅读、趣味分析、趣味记忆、趣味游戏。运用孩子们最易于接受的、最乐于接受的方法策略来分析和记忆, 充分发挥想象, 用特有方法和特殊想法来记忆生字, 进行快速巧妙地创造性识字。

巧妙识字的总原则是:在教给学生按照汉字构字规律分析汉字的同时, 教给学生多种巧妙识字方法, 以动脑识字为主, 把识字过程变为思维活动的过程, 培养学生分析字形的智力技能, 把教学识字纳入训练学生智力发展的轨道。

二、巧妙识字的方法

1. 游戏法

小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 常常受兴趣和情绪的支配。如果一味地要求他们按部就班地读音节、写汉字, 就会使他们觉得单调乏味、兴趣全无, 识字的效果也就大大降低了。因此, 根据他们爱动、爱玩、爱做游戏的心理特点, 在识字过程中创设情境, 安排学生喜欢的游戏, 如开火车、对对碰、摘果子、找朋友、一字开花、小擂台等等, 让学生在学中玩, 在玩中学, 使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认识事物、认读词语、学习汉字, 收到理想的效果。例如, 我在教学一、二年级识字时, 总鼓励学生比一比谁给生字组的词最多。学生的小手举得高高的, 嘴里还喊着“我!我!我……”这样的课堂, 学生学习兴趣极高, 不但学会了要学的生字, 还积累了大量的词语。

2. 加减法

在识字教学中, 我们利用“学习迁移”, 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采用“加减法”让学生轻松识字。“加减法”规律是:熟字加部首、去部首、换部首, 熟字加部件、去部件。如“青”加上不同的部首组成不同的生字, 再配上儿歌“有虫是蜻蜓, 有目是眼睛, 有水是清泉, 日出表天晴, 心中有情义, 用话来邀请, 有米更精神”, 学生就会对这组字记得牢、辨得清。通过“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 利用拆分和组合来学习生字, 使学生发现小小汉字竟有如此奥妙, 识字有如此乐趣, 一下子学生的识字积极性就高涨起来了。

3. 歌诀谜语法

这种方法就是把汉字各部分拆开, 编成儿歌、口诀, 把生字含在其中, 或是通过猜谜识字, 这样能调动起学生高涨的识字兴趣。猜谜鼓励学生开动脑筋, 观察字形, 展开联想, 这样学生是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记忆, 印象深刻。如双人十四一条心———德;三点水, 爪子头, 上扭下扭碰石头, 溪水都往大河流———溪。

4. 比较法

有两种情况: (1) 利用字形或字音相近的熟字给生字注音, 帮助识记生字。“酿”是一个不常见的字, 一年级的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用到, 学起来困难很大, 字音难读, 字形难记, 字义难懂。教学时, 教师可用熟字“娘”来做比较使学生掌握读音, 用“酒”和“娘”比较记忆字形, 用“酉”和“良”合成字义。且有儿歌:一个小姑娘, 放学卖酒忙, 洒了三滴酒, 回家继续酿。学生一下就牢牢地记住了, 并且达到当堂能听写的程度。 (2) 对于字音不同、字形相近容易认错或字音相同、字义不同的容易混淆的熟字, 也教学生利用比较法区分。如幸和辛, 用一点的辛苦, 换来十分的幸福, 辛苦一点, 幸福十分;喝和渴, 有口就是“喝”, 需要水就是“渴”……比较时配上儿歌, 效果会更好。如“暮、募、幕、墓、慕”, 这是一组形似字, 都是上声下形结构, 声旁在上, 为“莫”, 因其义不同而形旁各异:太阳下山是日暮, 大力募集需“力”助, 布“巾”制作是幕布, 泥土筑成是坟墓;心中艳羡是爱慕加羡慕。

5. 字理法

字理法就是运用造字原理进行识字的教学方法, 需要教师有丰厚的文字学基础 (说文解字) 。字理识字是依据汉字的构造规律, 运用汉字形与义的关系分析汉字, 使抽象的汉字变得形象、生动, 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提高兴趣, 增强记忆和发展思维, 并且能够使学生体会到中国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 激发学生对汉字的热爱之情。如“炙”, 组词“炙热”, 学生难以理解。教学中, 我给学生讲解:上面是月的变形, 在古代是肉的意思;下面是火;肉在上, 火在下, 合起来是“用火烤肉”。学生一下理解了“炙”的字义, 而且组词“炙烤”。教学中, 我们可采取动作、实物、游戏等表示字理, 也可运用图画、多媒体等表示汉字的构造, 还可引导学生利用迁移的办法理解字理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 鼓励他们展开想象, 大胆创新。

汉字无处不在, 无时不在, 儿童的生活、学习、玩耍、成长离不开汉字。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 汉字到处都有, 随处可见。因此, 我们要改变思维方式, 拓宽途径, 走开放识字之路。教师除了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识字, 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做识字的有心人、细心人, 如利用校园文化识字、利用电视媒体识字、利用商业资源识字、利用电脑功能识字、利用字典识字等。

小小思想 引领方法 篇5

数学基本方法是数学思想的体现,是数学的行为方式,具有模式化与可操作性的特征,可以选用作为解题的具体手段.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它与数学基本方法常常在学习、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获得.

证明中的逻辑推理离不开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有助于寻找逻辑推理的依据和途径.

二、 分类讨论思想

例2 小明是一个数学迷. 一天,他与同学一起研究质数时得到这样一个猜想:“若P为质数,P 3+5也为质数,则P 5+7一定为合数. ”你能肯定他的这个猜想是正确的吗?

【思路分析】我们不妨从质数的分类(奇质数、偶质数)入手,将质数分为奇质数和偶质数两类来思考. 若P为奇质数,则P 3为奇数,可得P 3≥27,∴P 3+5≥32,即P 3+5为大于或等于32的偶质数,这是不存在的,则P为偶质数,则P=2,∴P 5+7=39为一个合数,问题变得很简单了.

三、 转化思想

1. 将非常规图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

(2) 连接AD,构造出两个第(1)小题的基本图形,将陌生未知的第(2)小题转化为已知的第(1)小题的结论来解决,由第(1)小题的结论可知∠F+∠2+∠3=∠DEF,∠1+∠4+∠C=∠ABC,两式相加即可得出结论.

【规律总结】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根据题意作出辅助线,构造出三角形是解答第(1)小题的关键. 而第(2)小题构造出第(1)小题中的基本图形,可直接运用第(1)小题中的结论解决问题.另外,在有关计算角度的问题中,要灵活运用外角知识,构建图中各角之间的联系,使角度计算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四、 数学建模思想

例5 地面上有10条公路(假设公路是笔直的,并且可以无限延伸),无任何三条公路交于同一个岔口,现有31位交警刚好满足每个岔口有且只有一位交警执勤,请你画出公路的示意图.

【思路分析】把公路抽象成10条直线,岔口抽象成点,由交警的人数及题意可知这10条直线刚好有31个交点,而平面上的10条直线,若两两相交,最多可出现45个交点(=45),按题目要求只出现了31个交点,即要减少14个交点,通常有如下两种方法:①多条直线共点;②出现平行线.

其中①不符合题意,故考虑方法②. 若在同一方向上有5条直线互相平行,则可减少10个交点,若有6条直线平行,则可减少15个交点,故在这个方向上最多可取5条平行线,这时还需要减去4个点,转一个方向取3条平行线,即可减少3个交点,这时还剩下2条直线和1个需要减去的点,只需让其在第三个方向上互相平行. 如图7所示的三组平行线即为所求公路的示意图.

【规律总结】

1. 平面上n条直线,最多有n(n-1)个交点;

2. 平面内两直线不相交则平行,是两直线平行的又一判定方法.

3. 很多实际问题可以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来解决.

方法引领打造诗意阅读课堂 篇6

一、诗意教学的现实意义

1.中华文化传承的迫切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北师大视察时指出:“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 ‘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 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有着自己的文化特色, 中华文化更需要从小传承。

2.儿童心理发展的必然选择。孩子是天生的诗人, 在他们的眼中, 世间万物, 无论是一花一草, 还是一石一木, 都是有生命力的。语文教育不应扼杀学生的天性, 不应该把这种纯真天然的本性无情地“格式化”, 成为一个个早熟但不甜美的“果实”。

二、诗意教学的方法

1.导语用诗篇, 熏陶诗情。笔者经常用一些优美的小诗作导语, 当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流淌入每个学生的心田, 学生就得到了美的愉悦和享受, 受到了诗的感染和熏陶。

我在执教《白鹭》这篇文质兼美、清新简约的美文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堂导语:

大自然是一个美丽的无与伦比的世界/它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孕育了无限的生灵

大自然的一片树叶/一只小鸟/乃至一朵野花/都在诗人的眼里充满了诗意

白鹭就是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这些充满诗意的语言, 传达了作者在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思, 创设出一种可以与课文相融合的教学情境, 引发学生强烈的诗情, 便于走入文本, 理解文本内涵。

2.课文改诗行, 感悟诗境。翻开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 大部分文章都蕴含着令人心驰神往的“诗意”因素。我们应该对教材内容进行二度开发, 重新组合, 使学生愿意参与、乐于参与教材内容的学习。

在学习《青海高原一株柳》中, 为理解高原柳树的精神, 我呈现了改写后的文本:

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荫

课文片段分行排列, 成为一首简短的小诗, 更让学生触摸到了柳树的精神力量。学生心灵的震颤与教师营造的语境融合, 由景及情, 产生了更为强烈的情感体验。随着音乐的响起, 教科书编者、教者、学生和文本“天人合一”, 形成了一个美妙的语境“场”。

3.总结化诗篇, 领悟诗意。课堂结束语贵在升华认识, 拓展思维空间, 提升精神境界, 从而达到领悟事理、陶冶情操的目的。

在教学《做一片美的叶子》时, 我以这样的小诗作为课堂的结束语:

树美/因为有叶/叶美/因为有树

如果/每一片叶子都很美/那么/这棵大树一定美

如果/每一个同学都很美/那么/这个班级一定美

方法的引领 篇7

确实,有的现代美术作品比较容易让人看懂,但有的就让人一下子摸不着头脑。带领学生欣赏现代美术作品,不能只着眼于作品的内容,还要让学生了解作品之外的一些东西,加强作品表达的思想内涵、形式语言、风格特征、历史文化与社会背景、画家的思想情感等这些文化线索的探究,将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美术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美术的感受与体验。

一、了解画家生平,唤起情感的共鸣

对学生而言,美术作品的分析必然会引发学生对画家的兴趣,这对孩子来说是很自然的事情。所以,在分析作品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把对画家的介绍融入到对作品的分析中,从作品中体验画家的情感和思想是最有说服力的。

在欣赏《向日葵》时,当说到这幅画的作者是荷兰画家凡高的时候,有的学生就说他的画很贵,有幅画在拍卖的时候曾经卖出了几千万美元。许多学生就好奇了,这个画家厉害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他的画值这么多钱?这时,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知道凡高充满幻想、爱走极端,在生活中屡遭挫折和失败,知道他的贫病交加,知道他为了能更充分地表现内在的情感,探索出一种所谓表现主义的绘画语言。看到他画中浓重响亮的色彩对比往往达到极限,那富于激情的旋转、跃动的笔触,那麦田、柏树、星空等有如火焰般升腾、颤动,震撼了他们的心灵。在此基础上,进而了解到他所代表的艺术流派——后印象派,了解该画派的相关知识,以及其他的画家、艺术作品,甚至有的学生还了解了凡高对后来的艺术流派的影响。

画家用画面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的人生经历、性格会在作品中留下深深的痕迹。了解作者生平创作经历、性格思想,沿着这条线索能找到美术作品中画家情感依托的轨迹,在作品中与他的心灵对话,产生共鸣。

二、关注形式语言,领悟创作的意图

对美术作品的分析中形式语言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作者要表达的一切思想、情感都是通过作品的形式语言来实现的,没有形式语言,作品就无从谈起。只有紧紧地围绕美术家怎样通过形式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思想、情感,领悟到他的创作意图,才会使学生看到形式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

对于抽象美术作品而言,构成作品的形式,诸如画面中的点、线、形、色等视觉元素及其组织形式与表现的力度,以及各种材料的运用和构成,本身就是美术家抒发感情、表达思想的方式,其艺术形象超越了客观物象的再现,具有象征性、朦胧性、隐含性、情绪性等特点。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学生通过讨论、寻找,了解到画家以半抽象的立体主义手法,将践踏的鲜花、断裂的肢体、号啕大哭的母亲、仰天狂叫的求救、断臂倒地的男子、濒死长嘶的马匹……以超时空的形象组合,打破了空间界限,在支离破碎的黑白灰色块中,散发着无尽的阴郁、恐惧,折射出画家对人类苦难的强大悲悯。学生通过对这些形式语言的认识,体验到立体主义的表现魅力,从而对该艺术流派及形式语言产生了认同感。

三、掀开历史背景,揭示时代的影响

在欣赏有些美术作品时,我们具体从一件美术作品上看出描绘了什么,还不足以说明我们真正理解了一件作品。美术作品只有与历史事件、时代背景相联系,才能被正确地认识和解读,才能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使学生从美术作品中理解人类价值的不同取向,人类对自身尊严的维护以及对正义和自由的追求。

在欣赏现代美术作品前,我们要预先了解相关历史事件、人物形象、作者的创作意图等,从而使欣赏的目的更加清晰,理解更加容易。如欣赏《格尔尼卡》时,就要让学生了解该画作的历史背景:1937年4月26日,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北部巴克斯重镇格尔尼卡,德军三个小时的轰炸,炸死炸伤很多平民百姓,格尔尼卡被化为平地。画面表现了痛苦、受难和兽性。

四、解读创作思想,品读作品的内涵

任何一幅美术作品都有它的思想内涵,分析这些思想内涵对我们了解作品的意义、画家的思想情感是有特别作用的。如欣赏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时,学生在了解了画面的形式语言、历史背景的基础上,感受到作品表现出的内在力量,对德国法西斯的这一罪行的谴责,对战争罪犯的抗议,对这次事件中死去的人的哀悼以及战争灾难的警示。

再如欣赏亨利·摩尔的《王与后》时,学生看到作品中国王与王后的头部都有一个洞,似眼非眼;面孔十分怪诞,像个面具,似人非人,身体薄且长,呈扁叶状,表现出了一种很茫然的状态。当看了亨利·摩尔对自己构思的说明——恐怕,理解这组雕像的线索正在于这个“王”的头部,那是冠、胡须和颜面的综合体,象征着原始王权和一种动物性的“潘神”似的气质的混合。“王”的姿态比起“后”来显得较为从容和自信,而“后”则更为端庄,而且带点帝后的自觉。在我开始做雕像的手和脚的时候,有机会使它们做得更为现实,以进一步表达我的想法。我想以此说明人类的温良和原始皇权观念之间的对比关系——这时学生对作品的思想内容才真正有了认识和了解。

读书方法探究引领书香校园建设 篇8

一、丰盈书香文化场

“阅读总是需要场所的,阅读的乐趣却绝不仅仅取决于场所,它和读什么书、当时的心情、什么样的时间以及是否被打扰等因素,都有很大的关系。更不要说我们的阅读态度(这本书是不是我们喜欢的类型)和阅读的动机(基于工作需要,或纯粹是私人兴趣等)了。”[1]这是英国著名青少年文学大师艾登·钱伯斯在《打造儿童阅读环境》一书中所说的话。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建设良好的书香校园环境,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外部阅读氛围,还要为学生提供好的阅读素材,符合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符合学生阅读的兴趣所在。

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最重要场所,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书香氛围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统一路小学以“书香校园环境下读书方法的研究”作为构建书香和谐校园的根本所在,通过每日的晨读(每天早晨古诗词、经典国学的吟诵播放和学生经典晨诵)、午诵、暮吟(午、晚放晚学时,以级部为单位进行集体诗文吟诵),让学生时时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和经典国学的滋养;通过增设开放式图书角,增加图书种类,不断完善三味书屋的书香氛围,丰富经典文化底蕴;通过丰富班级图书角,开放学校阅览室等,给学生提供阅读的宽松环境;通过年级走廊必读和选读书目主题墙的“推荐理由———走近名家———片段赏析———好书链接———个性感悟”的“五步”设计,保证学生阅读有指导、有实效。

二、提高学生阅读力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阅读是现代人必备的能力之一。阅读是精神文化消费的手段,是提高个人素质的必要途径。对小学阶段来说,提高阅读力不单单是学生兴趣发展的需要,还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基础。目前小学生存在阅读面单一狭窄,阅读量小,缺乏专业的阅读指导,只重视“读”,忽视了读后交流、探讨的过程等问题。为了全面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学校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出了提高学生阅读力的方法。

1.明确经典阅读体系

确立经典诵读篇目和经典阅读篇目两个类别。

经典诵读篇目:依托校本教材《少年蒙学经典》年级读本,以经典诗词、国学经典名篇、中华经典名言名句为主要内容,对一至五年级进行了梯度式内容和要求的界定,形式上以背、诵为主。

经典阅读篇目:精选古今中外名著、名篇,基于学生实际确定年级必读和选读书目,在数量和难易程度上均得以充分体现,形式上以读、赏为主。

现在,学校推荐书目纵向上年段性明晰,横向上难易度符合学情,形成了一至五年级序列化的必读书目与选读书目相结合的经典阅读体系。

2.做好阅读常规指导

每周五的习字一刻钟时间为我校常规读书指导时间,教师围绕经典阅读篇目体系中的必读书目,分章节进行精读、速读、略读和泛读等读书方法的指导;引导教师加强晨读时间的经典诵读方法指导,引导学生读出节奏、诵出韵律、悟出意境,从而熟读成诵;假期中,每个班级还充分利用班级平台,及时发布读书题目,交流读书方法,定期进行假期读书活动的指导和反馈,保证孩子读有所得。

3.加强书香课堂研讨

(1)学校常态“书香课堂”研讨

一是不断优化“经典诗词诵读课、经典阅读指导课、经典书香拓展课”三种读书课堂模式。将“传统阅读课”发展为“经典书香拓展课”,其优化点在于“经典书香拓展课”更加注重对学生读书习惯的培养,并充分挖掘课文中的书香元素,以一篇文章的感悟带动整本书的阅读。如,学习了《草船借箭》,引领学生走入《三国演义》;学习了《景阳冈》,引导学生阅读 《水浒传》。在进一步完善“经典诗词诵读课、经典阅读指导课”的基础上,全力打造以经典书香拓展课为主体,经典诗词诵读课与经典阅读指导课为两翼的书香课程体系。

经过研究,师生共同探索出批注法、猜读法、读写结合法、对比阅读法、讨论读书法、点线梳理法、拓展阅读法、加注标题法、写读后感法、质疑法、分类摘抄法等十多种读书方法。

二是探索“诗歌诵写课”书香课堂模式。读、说、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是书香校园建设的目标之一。本学期,我们开始尝试进行诗歌诵写课的研讨。在初步探索的基础上,各年级探索出诗歌创作模式(一年级的模板创作,二年级的小节创作,三年级的儿童诗自由创作,四年级的五言律诗创作、五年级的七言律诗创作),今后,我们将在探索中逐步完善。

(2)教研组主题“书香课堂”研讨

除学校共性的读书模式研讨之外,各教研组还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阅读能力进行个性化的特色研讨。一、二年级开启绘本阅读:主要是以培养学生读、说能力为基点,引导学生利用“想象猜测法”在画面欣赏中猜测故事情节;三、四、五年级进行读写探索:主要以发展学生的读写能力为目标,并就微视频如何优化阅读课程进行探索;五年级深化导图式研究:教师针对所读书目,指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从人物、事件、环境等多个方面进行思维导图的制作、分析,让学生明晰读书的要领与方法。

4.开设特色读书“作业”

我们开发了系列读书作业:为学生精心设计书香漂流日志,引导学生将读到的精彩片段、好词好句、心得体会以及读书活动等记录下来,并且以每日漂流的形式与同学、家长分享。开设的探究性读书作业和主题研究性读书作业(“快乐读写绘”、“我是小书虫”“小手做书签”、“晒晒我家的书柜”、“读书小海报”、“我是小诗人”等)体现了方法的引导、成果的积累,成为学生感兴趣、有意义的作业。

5.丰富读书特色活动

每年的6 月和11 月为学生的读书节活动月。在读书节活动月中,学校以级部为单位统一组织阅读考级活动。通过读书节的丰富多彩活动(古诗词积累、新闻大放送、优美诗文诵读、好书推介、读书专题手抄报、读书卡大比拼、读书才艺展示、成语天地、趣味古诗、古诗新唱、读书方法大家谈、古诗大王挑战赛等十多项活动)充分展示了孩子们的才艺。

三、夯实书香共同体

学校和家庭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两大场所。书香阅读的稳固开展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学校开展各项活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需要教师和家长的配合。有的家长平时忙于工作,自己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没能为孩子树立热爱阅读的榜样,家庭阅读氛围很难形成。有的教师则没有摆脱传统的教育观,以书本和考试为主,忽视了对学生在阅读方面的引导。因而,为促进书香阅读的扎实开展,学校通过教师阅读和亲子共读进行读书的引领和延伸,并通过不断完善的书香评价,激励学生阅读数量、阅读方法和阅读品质的综合提高。

1.引领———教师阅读

书香校园的共建,读书工程的引领,关键在于教师。每位语文老师都坚持与学生共读一本书,以便进行深入的阅读指导;学校建立读书交流平台,引导教师将阅读经典与写作感悟相结合;通过校园网上的“读物推介”、“读书大家谈”以及教师博客等平台推动教师进行读书碰撞与探讨;通过开展读书交流会、演讲比赛、专家导读、青年读书论坛、读书沙龙等活动,促进教师的内化吸收,提升教师的文学素养。

2.带动———家校共读

为使读书由学校走向家庭,实现“小手拉大手,大手牵小手”,学校搭建亲子读书平台,通过发放书香校园行动告家长书,倡议父母和孩子每天共同阅读,共看一本书;通过读书月中开展的“书香门第谈读书”等系列活动,引导家长和孩子共同总结好的读书方法;通过开展“家长进校园读书导读”,以一个家庭的优秀阅读方法、经验阅读带动一批家庭。

3.激励———完善评价

在书香工程建设过程中,学校不断完善书香评价体系,以学生读书章章评、家庭读书日日促的方式,通过学生读书阅读考级制、家庭读书书香门第制等,设立相关的激励、保障措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生阅读积极性,促进学生阅读力的提高。

我们认为,读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作为环翠区小学第一所AAA级特色学校、威海市儿童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和威海市特色学校、国家级书香学校、全国特色学校,统一路小学在前行的路上一路收获,但作为教育人,学校任重道远。我们将继续坚守书香,以方法的探究与引领,引导学生在潜心阅读中,自我领会,自我得法,为其终身发展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让数学思想引领数学教学方法 篇9

一、提高认识、改变观念

数学思想方法是小学生理解数学、认识数学和应用数学必不可少的。让小学生初步理解一些数学思想, 并运用数学思想分析和解决问题, 有利于开阔小学生的视野, 认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有意识地理解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一些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是提高小学生数学能力和思维品质的重要手段, 是数学教学中实现从传授知识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活动。因为数学教学内容始终反映着显形的数学知识 (概念、定理、公式、性质等) 和隐形的数学知识 (数学思想方法) 这两方面。教学中不仅应当注意显形的数学知识的传授, 也应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训练和培养。只有注意思想方法, 才能把课讲活、讲懂、讲深。“讲活”, 就可让学生看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 而不是死的数学知识;“讲懂”就是让学生真正理解有关的数学内容, 而不是囫囵吞枣, 死记硬背;“讲深”是指学生不仅掌握具体的数学知识, 而且也能感受、领会、形成、运用内在的思想方法。只有方法的掌握, 思想的形成, 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并受益终生, 正所谓“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二、把握教材、渗透落实

义务教育实验教材在编排上更显得直观、浅显、易懂, 这些形象直观的数学知识, 蕴含许多与高等数学相通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呈隐蔽的形式, 蕴含在教材中, 渗透在学生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以, 教师在使用教材时, 要认真分析教材, 充分挖掘潜藏教材里的隐性资源, 把握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对教材进行再创造,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知识背后蕴含的数学思想。

1. 在制定目标时, 明确数学思想方法。

教师在使用教材、分析教材时要深层次地分析、研究, 充分挖掘、把握教材中蕴涵的隐性资源, 有意识地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预设、教学效果的落实等方面来体现数学思想方法, 实现对教材的再思考、再创造。如在解答一些比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时, 例:一杯牛奶第一次喝掉二分之一杯, 第二次又喝掉剩下的二分之一, 像这样每次都喝掉上一次剩下的二分之一, 五次一共喝了这杯牛奶的几分之几?这道题如果用分数来解答是也可以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先画出一个正方形, 让学生能快速地直观地得出要解决的问题。还可以用单位“1”减去余下的部分, 1-1/32, 这里就又用到了转化的思想, 所以, 教师在钻研教材、分析教材时, 要充分地挖掘, 自觉地渗透, 让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课堂中得以自觉的落实和体现。

2. 在探究新知时,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在观察、实验、分析、归纳、抽象、概括的过程中, 发现潜藏其中的思想方法, 有利于学生自觉地理清解题思路, 探究获取知识的方法, 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如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 教材选择的是学生能够接受的素材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让学生主动经历探索过程式帮助学生积累思想方法, 在教学中着眼于帮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方法, 感受解题策略。当学生审题后, 说说得到哪些信息?然后让学生讨论用什么策略解决?生:用算一算、凑一凑的方法, 教师顺着学生的表述用表格列出大船数、小船数、总人数和42人等项, 进行比较:1、9、1×5+9×3=32、少了10人;3、7、3×5+3×7=36、少了6人;5、5、5×5+3×5=40、少了2人;6、4、5×6+3×4=42、正好。学生发现:从第1只大船、9只小船少了10人可以看出, 还有10人没有坐到船, 那么把一只小船替换成大船就可以多坐2人, 10÷2=5只, 说明要把5只小船替换成大船, 所以大船就是6只。这个环节把重点定位在感受替换的策略, 开阔学生的思路, 通过问题“你还有不同的想法吗?”促使学生寻找不同的解题策略。假设的策略主要是运用画图, 借助直观图画与数学思考相结合, 帮助学生在经历对比之后能自主选择和运用较为简单, 直接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生真正看成是学习的主体, 并有机地、自然地结合数学知识进行, 何做到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将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给学生。

3. 在运用知识时, 体验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鼓励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思想方法去发现、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加以抽象、概括, 建立数学模型, 探求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培养学生自觉的应用意识。如:在“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中渗透函数思想。在学习了长方体与正方形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后我们可以设计“表面积和体积”的练习课。课上设计这样的环节:用12个棱长是1厘米长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 有多少种不同的拼法, 拼成的体积各是多少?表面积最大是多少?最小是多少?并按照序号、长cm、宽cm、高cm、表面积cm2、体积cm3填写表格。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四种: (1) 长12厘米、宽1厘米、高1厘米; (2) 长6厘米、宽2厘米、高1厘米; (3) 长4厘米、宽3厘米、高1厘米; (4) 长3厘米、宽2厘米、高2厘米;这四种长方体, 体积都是12立方厘米;表面积是第一种最大, 第四种最小。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会渐渐地认识到;12个小正方体的个数是不变的, 也就是所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是不变的, 如果所拼成的长方体的形状越像一个正方体时, 表面积是最小的。这样就把“静态”的学习变成了“动态”的研究, 而这种由“静”到“动”本身就是函数的本质。因此说, 函数思想使学生学习的过程“动”了起来, 使学生的学习主动起来, 这样也更有利于渗透函数域的概念和极值的概念。

4. 在总结延伸时, 领悟数学思想方法。

兴趣引领,多种方法教识字 篇10

【关键词】方法 兴趣 识字 游戏 画画 表演 比较 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031-02

前段时间看中央电视台节目,正在热播《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被深深地吸引。看后我发现,有些耳边的字,中国的孩子却写不出,这是什么原因呢?我想主要的原因是现在的孩子对汉字书写不够重视。要想提高学生对汉字的重视程度,让学生喜欢写字,我认为应该从小学一年级起就抓这个重点。(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二年级教学的重点。)根据几年来教学低年级语文的经验,我总结了几条让学生热爱识字的方法。

一、在游戏中识字

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 在教学中利用游戏的形式可以很快调动学生学习文字的兴趣,如:猜字谜,找朋友、风车转转……将这些生活中的游戏引入课堂,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如,教学一年级上册的识字时,我用猜字谜的游戏:在耳中,在目中。(谜底:二) 走在上边,坐在下边,埋在左边,挂在右边。(谜底:土) “小”字两边长翅膀。(谜底:水) 道(倒)士腰中两块糖。(谜底:平)

再如,在教一年级下册《识字四》时,教学内容是“蜻蜓”、“蚂蚁”、“蝌蚪”、“蚯蚓”、“蝴蝶”、“蜘蛛”等动物词语。我设计“找朋友”的游戏。让一生拿着词语卡片,问:“我的朋友在哪里?”另一生拿着对应的动物头像,说:“你的朋友在这里。”通过游戏学生对识字兴趣盎然。

二、利用直观教具识字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直观形象占主导地位,他们对自己身临其境的事物感兴趣,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直观教具(如幻灯、图片、实物、模型等)能把抽象的符号具体化,很好地表现汉字的音形义,便于学生理解。如教学一年级生字:人、口、手等字,可以利用课本中的插图并结合自己的身体,学生便能很快掌握读音和写法。教“大”和“小”时,可以出示实物一个足球,一个乒乓球,学生通过观察区别,感受这两个物体是同一类,但有大小之别,然后记住足球大,乒乓球小,“大”和“小”是一对意思相反的词。

三、画画识字

简笔画言简意赅、形象生动,而且内蕴丰富,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在识字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以寥寥数笔,勾勒画面,就能激发识字兴趣,提高识字效果。如教“苹果”这个词时,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苹果,教“笑”时画一个笑脸,容易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另外低年级儿童对图画的兴趣浓于文字,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给生字配上画,如,学习山、日、月、水等字,可以让学生画一画它们的样子,这些象形字本身就字如其形,学生很容易记住。给字配“画”,能够丰富学生的想象,提高识字效率。

四、动作表演识字

好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根据这个特点,把识字训练以演一演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妙趣横生的课堂表演成为孩子们边说边玩边识字的载体。如动词跑、挑、读、画、笑、说等,可以让学生上台表演;再如为了区分“走”和“人”的字理,让一名同学到前面表演。当他用“人”字的时候(两腿并拢)做“走”的动作时,孩子们哄堂大笑,说他像僵尸,不是“人”。这种表演,不仅给学生带来了快乐,还能激发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学生肯定印象深刻。

五、归类比较识字

汉字中,有很多形声字,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观察,并与以往学过的字进行比较。如,在教"睛"时,就以熟字"青"为声旁,以抓点带面的方法,引出“清、请、情、睛、倩、晴、蜻、精”等字连起来学。告诉学生这样记忆:有水方说清,有言就邀请,有心情谊浓,有目为眼睛。丽人留倩影,日出天气晴,有虫是蜻蜓,有米人精神。

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把简单易记的独体字当作基本字,利用基本字加一笔、减一笔或合起来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字形。例如:“日”加一笔是“目”、“目”减一笔是“日”、“日”和“月”合起来是“明”。 同时,老师还可以把学过的字进行分类,日字旁大多与太阳有关,提手旁大多与手的动作有关。

六、编顺口溜识字

生活中,有很多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可以帮助学生很快记住汉字书写,如:日字当了头,十字下面留(早);二小二小,头上长草(蒜);四四方方一座城,一点美玉嵌其中(国);上下两窗帘隔开,一切东西土下埋(喜);王大娘,白大娘,并肩坐在石头上(碧)。这种方法幽默风趣,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可以边走边说,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七、利用多媒体识字

现代科技非常发达,很多学校已经配备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来观看一个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文字。如,学习“追”字,可以出示两只小兔互相追逐的画面,再如:学习象形字,可以采用由实物图到象形字,再到现代汉字简化字,逐渐演变的动画形式出现。如“森”和“林”二字,先出示一片树林画面,让学生观察、思考、感受"森林"的意思是树木众多,大片生长的树木。然后分解“森林”为五个部件,引导学生念儿歌"三木是森,两木是林,森林已成荫,请去大自然中行"。这样就帮助学生理解了“森林”的字音、字形和字义。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识字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激起学生去探索汉字奥秘的欲望。

八、在生活中识字

生活即教育,教师要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儿童构建生活大课堂,努力拓宽识字的空间,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古人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低年级的学生刚开始学写字,更应该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只要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方法,紧紧把握新课程的精神,不断探索科学、高效的识字方法,识字教学就一定会落到实处,中国人的汉字书写将会处处赏心悦目。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白金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识字》

[3]《小学语文教师》。2003年第3期

[4]陈建平,《小学低年级趣味识字教学五法》科教文汇 2008.(3)

方法的引领 篇11

关键词:视障学生,自信心,提高措施

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统计, 目前我国视力障碍人员有1200多万人, 由于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原因, 造成他们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诸多不便, 也对他们的自信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我校是一所以优先招收视力障碍学生为主的特殊教育性质学校, 2010年5月至2012年3月, 我们对我校103名视障学生和207名视力正常学生的自信心水平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表明视障学生与视力正常学生自信心水平有较大差异, 视障学生自信心不足的现象较为普遍, 其原因主要与学生自身情况、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保障等因素有关。自信心是个体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它不仅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 而且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 能鼓舞人们去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这对于视障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此, 如何提高视障学生的自信心水平, 帮助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面对生活, 对于学生个人、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来说显得十分重要。结合我校的特教办学经验, 笔者认为提高视障学生的自信心水平应从以下方面抓起:

1 充分发挥社会引领作用, 形成全社会重视关爱视障人士的合力

1.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创造良好的社会教育体制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十分重视残疾人职业教育。通过以就业为导向, 鼓励各级各类特殊教育学校、职业学校及其他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多层次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 强化实际操作技能, 提高培训后的就业率。但目前适合视障学生学习的职教专业较少, 尚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应继续加大对视障人士教育的政策倾斜和投入力度, 增加能给予视障人士更高层次、更多途径的职业教育。

1.2 发挥社会媒体轰动效应, 提高视障人士就业期待

社会应充分发挥媒体宣传效应, 让社会了解、关心、支持盲人教育, 争取在扶残、助残、康复、就业等方面给予支持, 消除对盲人的偏见, 以满足视障学生的心理需要。大力推出视障人士行业先进典型, 介绍职业经验, 弘扬进取精神, 提高视障学生的就业期待和学习积极性, 增强他们学习专业技术的自信心。

1.3 建立各级各类残疾人职业教育机构, 让视障学生掌握一技之长

视障学生走向社会, 实现自食其力、自立自强的关键是掌握一定的技术专长, 而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和各级各类职业技术教育学校是培养学生生存技能、展现自我价值的主阵地。因此, 各地根据当地残疾人现状, 建立各级各类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机构, 对于增强视障学生的自信心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4 有效落实特殊教育政策, 真正解决视障学生实际困难

就视障学生而言, 由于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而带来的不便及困难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就业的范围;就社会而言, 在接纳、鼓励视障学生就业的同时, 可以通过建立稳定、开放、多方位的社会辅助机制, 创造一个接纳和鼓励其就业的社会环境, 从而增强其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自信心。

2 重视家庭教育熏陶影响, 营造良好家庭氛围

2.1 培养视障学生独立的生活自理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是视障学生走出家门融入社会的基本能力。家庭对于视障学生的教育, 首要的是教会孩子自理能力, 特别是衣食住行等生存能力的培养, 为他们将来更好地适应学校及社会环境奠定基础。这是影响视障学生在一个陌生环境下是否开朗、自信的因素之一, 也是能否顺利进行职业学习的条件之一。

2.2 优化视障学生家庭教育环境, 采用合理的家庭教养方式和教育

观念

家庭是视障学生生活的第一环境。视障学生在家庭中得到的经验以及所受的教育, 对其心理的发展极具影响力。作为视障学生的家长, 应主动加强同老师的联系, 及时反映学生在家里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情况, 并积极学习、借鉴一些视障学生教育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方法, 为视障子女的教育创造良好家庭环境。同时, 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教育观念对孩子自信心的形成及其健全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应多给视障子女一些鼓励和赏识, 使其积极的悦纳自我、充满自信。

2.3 引导视障子女接受现实, 正视现实

视障子女的许多心理问题归根到底是由于视力残疾引起的。家长应尽早采取家庭疏导和专业心理疏导的方法, 使其排除心理困扰, 接受现实, 改善适应能力, 增强自信心, 让孩子保持健康的心理和阳光的心态去面对生活、面对社会, 为以后学习和工作奠定较好基础。

3 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 促进学生快乐发展

3.1 建立视障学生心理档案, 了解其心理健康状况并制定自信心水平提高措施

通过建立视障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可以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特别是自信心水平的高低。要引导学生以一种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挫折和困境, 并适时地为视障学生提供身心健康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从而利于纠正他们的心理偏颇, 提高自信心水平。

3.2 构建校园环境文化, 不断提高视障学生自信心水平

环境营造氛围, 氛围产生力量。学校作为育人的一个重要组织, 其校园环境建设对培养视障学生自信心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可充分利用宣传栏、展板、板报等多种形式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为视障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奠定基础。

3.3 在学科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进一步提高视障学生自信心

各学科的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最基本途径之一。为使视障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需要, 我校在注重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 通过增设《医学心理学》、《就业指导》、《人际沟通与礼仪》等相关课程, 多方位培养视障学生的自信心水平, 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3.4 采取多种措施, 积极调动视障学生积极性以提高自信心水平

结合我校视障学生较为集中的特点, 通过采取了明盲混编制班级设置 (视力正常的学生与部分视障学生在刚入校时按一定比例实行混合编班) 、“一帮一”扶盲助残活动、经常组织视障学生参加各种文体活动、成立盲生工作部等多种措施来培养和提高视障学生的自信心水平。实践证明, 通过采取以上多种措施, 我校视障学生自信心水平较其入校时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和提高。

总之, 由于影响视障学生自信心的因素较多, 提高视障学生的自信心水平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作, 它需要政府、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张怀春.自信心与成人教学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 1994, 6.[1]张怀春.自信心与成人教学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 1994, 6.

[2]曹海丽.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J].商业经济, 2009, 3.[2]曹海丽.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J].商业经济, 2009, 3.

[3]高长梅.学校心理教育全书[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1998, 6.[3]高长梅.学校心理教育全书[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1998, 6.

上一篇:实验地位下一篇:供电企业管理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