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地位

2024-09-21

学生地位(共12篇)

学生地位 篇1

素质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由之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劳动者和接班人, 但在教育实践中, 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学能力不被重视或重视不够, 只重教而轻学, 只重知识而轻能力。学生被动的学习, 成了“知识的容器”。其结果是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发挥, 个性发展被抑制, 课业负担过重, 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我们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回归学生主体地位, 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回归学生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具有长远的重要意义。从教育的超前性来看, 今天的在校生都是将来的建设者。只有会终身学习, 才能与时代发展相适应。因为就职前的学习只占其一生的五分之一左右, 绝大部分时间要靠自学来更新知识。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技能, 相对于他们的未来永远是旧知识、旧技能。从人才成长的角度看, 应回归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必然会带动、促进其他能力的养成, 从而改进学生的死记硬背、事倍功半的学习状态, 转变学生唯师、唯书、唯心的指导思想,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古今中外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才无一不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创造者、开拓者。

回归学生主体地位是前提,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关键。那么, 如何在思想上、实践中转变传统观念, 将两者落实到位呢?

一要处理“教”和“学”的关系

在教育史上有过两种相互对立的教学模式: (1) 以德国赫尔特为代表的“外因决定论模式”。这种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 被称为“传统派”。 (2) 以美国内因主义者杜威为代表的“内因决定论模式”。这种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生活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 称为“进步派”。

在20世纪, 两者“分庭抗礼”数十年, 这股国际潮流也强烈影响了中国教育界, 其实两者都有片面性, 未能将“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出发, 我们既反对片面的“外因决定论”, 也反对片面的“内因决定论”。我们主张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将两方面紧密地联系起来, 形成一个有机的教学系统。这样便形成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教学”既包含“教”又包含“学”。教是为了学, 学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学生的影响上, 但这种“影响”在实际生活中却异化为“包办”代替。君不见“满堂灌”的“一言堂”吗?君不见“目中无生”的“才情表演”吗?君不见粗暴的“填鸭”吗?富有个性、天真无邪的孩子哪里去了?这种培养方式势必会出现“高分低能”, 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弱苗”。

从古至今, 我国教育家“既重导, 又重学”的事例不胜枚举。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只有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去分析“教学”系统中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才能更深刻地领悟“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深刻含义, 才能真正还学生以主体地位, 才能真正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落到实处。

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关键在教师, 重点在营造求知氛围

第一, 启发、引导学生, 激发其求知欲, 使学成为其自觉要求, 在感情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是前提条件。

第二, 自学能力强弱主要看是否善于综合运用以下各种能力的程度: (1) 观察能力——学生各种能力的前提; (2) 读书——善于选择书刊, 会读书, 能质疑; (3) 动脑、动手、动口能力; (4) 分析综合及反馈能力。自学能力的养成与志向、意志、兴趣密切相关, 是一个系统培养的过程, 有个培养的过程, 有个培养途径和方法的问题。所以我们要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 改变教学教法, 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 变强行灌输为科学理性引导。教师一定要讲, 但要“抓住关键, 讲明要点, 解决要点”, 要讲“活”, 要富有“启发性”。一句话, 要调动学生的思维, 发展其思维能力, 这样自学能力的培养就水到渠成了。

第三, 不仅要教知识, 更要掌握知识的规律, 既教方法, 又教思路。在学习能力上完成“学会”到“会学”的过程中, 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个别到一般”和“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第四, 要因材施教, 注重习惯的养成, 发展学生的个性, 使他们有各自的兴趣爱好, 学有所长。平时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预习、复习、总结、质疑等习惯。

第五, 拓展知识层面, 广泛开展“二课”活动, 使学生自学能力得以充分巩固和提高。第一课堂是生长枝叶, 第二课堂是利用各种因素生长成果。第二课堂内容十分广泛:调查研究活动, 各种兴趣小组, 各种竞赛活动, 开展“二课”的目的, 就是使学生能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 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在“二课”的广阔天地里得以锻炼, 得以充分发展。

回归学生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时代的要求,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强化教学改革,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之主动活泼地接受教育的内容, 不断地将客观形式的教育影响变化为主观形式的认识、情感、意志等。随着这种内部因素的转化和发展,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他们独立观察、分析处理各种问题的自学能力能得到更充分的培养。而这些正是教育者所期望的, 也是提高教育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责任编辑:庞远燕]

学生地位 篇2

襄州区龙王镇中心学校 肖兴武

(一)通过我本人近二十年的体育教学经验,在自己上课时的摸索和研究我认为通过体育教学,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全新的教学格局;在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变主讲为主导;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的表现自己的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做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掌握一定的教学特点,讲解、示范和练习,启发诱导学生。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使教学有突出的目的性、教育性和科学性。使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整体教学效果体现出来。

(二)提高和优化学生自身素质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与学是一种双边的活动。只有教与学有机的结合,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外,学生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不断地提高和优化自身素质,体育教学的质量才能有很好的保证。在教学中学生要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并积极的投入,能按时、按量、保质地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并能不断地取得进步。在学习中充分认识自己,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使自己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并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三)建立以教师为主导的体育教学模式。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体育教学中举足轻重,我们老师的业务水平高低也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质量。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讲解要简明扼要、条理清晰、语言生动、风趣幽默,加之教师的示范动作准确规范、协调、优美,学生就会很快的领会动作的要领,振奋精神,尤其在我们体育教师肢体语言是非常重要 的。因此教师应在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研究透教材,对每次课的练习难度做充分的研究,科学的安排每次课的运动量,练习密度,要不断的改进教学教法、教学模式和手段。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言行对学生在课中的情绪影响很大,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要及时的指出学生的优缺点,用表扬来鼓励和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当学生练习成功时应及时的表扬;当学生练习失败时应及时给予鼓励和安慰,要引导学生调节好自己情绪,充分的发挥自己的积极性,精神饱满的进行课堂练习,掌握一些体育的知识和技能。全面的发展自己的身体素质,很好的完成学习任务,养成自觉的进行科学锻炼的好习惯

(四)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教学模式。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把学生置于“被调动、被管理、被训练”的被动地位。教师过多的考虑传授技术,过多的教学方法,考虑学生主体活动的方法少,强调程序化、成人化、专业化、训练化的体育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个性的发展都受到了限制,是许多课外生气勃勃的学生课内却变得死气沉沉,学生的智能不仅得不到充分发展,就连表现自己的机会也没有。随着《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旧的体育教学模式就显得太不适宜了。因此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格局,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能够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是我们现在体育教学探索中的课题,需要在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的发展与加强。

首先要以现代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先进的教育手段

为原则、正确的教学方法为前提。遵循体育教学原则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要依据体育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恰当的创建体育课的情境,科学的衡量、评价和反馈教学效果。另外在构建新型教学模式过程中要大力加强对体育教学设计原理的研究,努力实现由传统备课型,向课堂教学设计的转变。同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身心发展为基础、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为目标。

(五)在体育教学中应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转变角色,改“一言堂”为“群言堂”变主讲为主导。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当然,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是否能实现,主动权还是掌握在体育教师手里,体育教师只有真正认识到当今时代自己所处的地位和角色,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才能起到更大的作用,通过导趣,引导学生乐学;通过导思,引导学生活学;通过导做,引导学生善学;通过导法,引导学生会学。在体育教学中要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学生(内因)与教师(外因)的辩证统一,坚持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以教学目的为基础,以教学手段为核心,以教学组织为主线。要对体育教学方法进行科学的选择,合理的组合,正确的运用。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处理好双边教学活动的关系,才能把体育课堂教活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的教学特点,讲解、示范和练习,启发诱导学生。教学方法的选择应

该使教学有突出的目的性、教育性和科学性。使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整体教学效果体现出来。

(六)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堂教学格局。体育课堂教学是学校体育教学中心环节和最基本的组织形式,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必须打破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格局,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全新的教学格局。在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变主讲为主导。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的表现自己的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做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当然,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能否实现,主动权还是掌握在教师的手里,教师只要真正地认识到新时期自己的地位和角色,学生主体的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导趣,引导学生乐学;通过导思,引导学生活学;通过导法,引导学生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科学的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体育与人生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体育教学的形式要灵活多样,要根据教学的需要,让学生走进赛场、走进多媒体教室、走进社会大课堂等。教师要大力开发体育教育资源,使体育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这样,课堂教学才能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七)教学手段要现代化。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晓得通过信息网络平台进行手机和处理信息,运用教学资源借助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地进行教学演示,对教学的内容重点、难点进行典型化、形象化的技术处理,这对体育课堂教学提供了帮助,同时对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索性学习、教师的知识更新、研究、学习都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

围。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资源共享。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各种不同的有关体育教学素材资源都可以通过信息平台及时获得,这些信息资源通过集合、分类、选择、整合而形成强大的教学资源库,为体育教学提供了可靠和全方位支持。体育教学教学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大部分教学活动是在室外进行。教师既要保留传统教学中的好经验,又要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利用先进技术服务与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体育教学手段既科学又现代化,从而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完成体育教学的任务。

学生地位 篇3

一、秉承以生为本,全面落实发展性教育的思想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主体作为核心理念,从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主动性学习能力、创造性学习能力和发展性学习能力入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相信学生,学会放手,学会扶植和引领,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的学放在第一位。从学生学的角度设计问题、思考问题,创设教学情境和矛盾冲突,引发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创新教学活动,运用精典的导学艺术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人翁地位,就是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关注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情感体验,把教学内容问题化、情境化,致力于打造生态课堂、魅力课堂,把和谐的师生关系带进课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张扬学生的鲜明个性,使课堂成为师生交流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点燃学生求知的火把,真正实现课堂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真正为学生的自主、探索、创新发展乃至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以学定教,精讲精练,以学生发展为主体

我们辽源市灯塔中学探索出符合发展性教育思想的“四学”特色教学模式:即“自学、互学、 导学、验学”,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参与、 探究、创新,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需要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即“自学”,结合我们学校和我所教的思想品德学科实际,我们都是事先下发“自学提纲”, 学生会的老师不用教,学生能学会的老师不用教,从而改变课堂教师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改变总怕学生听不懂、不敢放手、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改变对学生自主能力信任不够的倾向,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自学学不会的需要学习小组互动交流即“互学”。教师深入学习小组,对有问题的小组适时引导点拨,从而改变过去我们教师讲的多,学生动的少,课堂教学“满堂灌”的倾向,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人人都能动起来,人人都能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学生自学互学交流也学不会的就需要教师“导”即我们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主导地位,适时“导学”, 我的体会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导学是“四学”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教师怎么“导”,“导”什么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导学”要恰到好处,要方法得当。要承前启后,要突出突破重、难点,为最后的验收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验收学习即“验学”是“四学”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它是检验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验收学习需要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及时批改反馈,学生及时改正提高。

三、追求和谐的课堂氛围,在互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离不开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要塑造师表形象和打造自身人格魅力,学会尊重,学会相信,学会幽默,学会微笑,学会感染学生,使学生“尊其师,信其道”。因此,教师要转变角色,主动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小组互动交流合作,使教与学形成良性互动,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渴望 。

教学九年级思想品德第四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先组织学生学习我国水资源分布状况及特点和受污染情况的调查,然后将全班学生分成6个学习小组,选一名小组长,引导学生课前调查并分析辽源本地的水污染情况。通过调查,各组同学从不同角度搜集资料,确定主题,每个小组都要完成一份调查报告。题目如:“东辽河的污染”“居民饮用水健康状况”调查等,并进行讨论,交流,互动,全体同学共享调查研究成果并在全班展示。对于讨论交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及时“导学”,帮助学生解疑释惑。

学生地位 篇4

一、学前导学,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学习不应是简单的感知、被动的接受, 而需学生自身积极、能动地建构, 通过连续不断的建构达到主体的智力发展。教学实践表明, 学生具有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 教师通过精心设置导学提纲引导学生在学前进行自学, 则能够给学生的自学提供一个学习的“拐杖”,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解决自身现有发展区的问题, 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例如, 在《认识时、分》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设置了如下的导学提纲引导学生进行自学:

自学书第88~89页

1. 看一看:钟面上都有些什么?

2. 想一想:钟面上是怎样表示1小时和1分的?

3. 拨一拨:分针走一圈, 时针走了几个大格?你发现了1时= () 分。

4. 试一试:1分钟能做些什么?完成书第89页“想想做做”第1、2题。

“看一看”———观察活动, “想一想”———思考活动, “拨一拨”———拨钟活动, “试一试”———实践活动, 以及学生阅读文本的阅读活动, 这些活动都具有探究性和体验性, 它们都需要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做保障, 把它们放在课前让学生照着进行自学, 或者遇到困难时主动向家长询问, 在家长一对一的指导下完成自学, 这样能够使每一个学生个体经历对钟表知识的一个自我探索与认识的过程, 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学生个体对钟表知识的探究与体验真正落在实处, 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知识、长智慧。

二、新课交流, 深化学生原有认识

建立在学生先学基础上的新课教学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教学活动始终以学生的学为主线, 始终以学生的展示为主, 充分展示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即他们超前学习的成果。其间, 教师穿插关键性的提问深化学生的原有认识, 解决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 并且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与同伴合作交流能力等的培养, 从而弥补学生在个体自学中的不足。

例如《认识时、分》一课中, 我们欣喜地看到由于学生有了先学的基础, 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他们对新课学习自发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正如同余文森教授提出的有效教学的铁律之三:“温故知新”———学会了才有兴趣。先学首先满足了学生强烈的表现欲, 对于“导学提纲”中的问题大多孩子都能抢着回答。当然也有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 自学不够到位的, 也正是由于这种状况的存在, 才更使得课堂教学有了交流的必要。通过课堂交流, 在教师引导下的生生互动进一步指导、纠正、完善和不断丰满了学生的原有认知。通过学会的学生对问题的回答, 配合课件形象、直观的演示, 比如大格、小格, 时针、分针的计时方法以及时与分的关系等等, 能更好地启发、点醒不会的学生。特别是对1分钟时间观念的建立, 除了课前测“1分钟脉搏大约跳 () 次”“1分钟大约跳 () 下绳”这些个体对1分钟时间的物化感受之外, 在课堂上还可引导学生集体共享对1分钟的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直接体验与间接体验相结合的反复体验, 如听1分钟的音乐, 看1分钟的动画, 感受1分钟做事的资料等, 尤其是学生两次估1分钟, 使学生充分经历了“体验—反思—交流—矫正—再体验”这一体验的内化过程, 促使学生较好地建立起1分的时间观念。

三、当堂作业, 诊断学生学习效果

王永老师指出课堂练习的组织形式应凸显课堂练习的应有价值, 必须以学生独立审题、独立思考、独立作业为本, 课堂练习的有效策略, 是留出10分钟左右让课堂安静下来, 让学生聚精会神地完成课堂独立作业, 不应该打断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余文森教授也提出作业应在老师眼皮底下完成, 并当场反馈纠正学生的错误, 每次课堂作业就像小测考试一样, 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轻课业负担过重的灵丹妙药!不仅如此, 我认为很重要的还有一点, 那就是当堂作业使得教师可以抽身穿梭于学困生之间, 把关注点放在学困生上面, 及时地明了学困生的学习障碍, 为学困生“排忧解难”, 能够较好地落实“补差”问题。

例如在《认识时、分》一课教学的最后留出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我们发现在学生独立作业时表面上看虽然是静态的, 然而学生的内在思维活动却是相当活跃的, 他们在独立完成作业的过程中, 在头脑中不断地梳理、提取和运用所学新知, 使所学新知通过这一运用过程得以牢固地建立起来。而对于学生作业中出现的比较集中的错误如:分针的计时方法“分针从12起走到5, 走了 () 分, 分针从12起走到7, 走了 () 分”等, 教师便可以及时组织学生进行矫正, 促使学生及时地对自己的错误经历一个自我否定的思维过程, 从而促进反思, 澄清思路, 达成共识。

学生地位 篇5

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构建现代语文课堂

作者/张晓阳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设计与组织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要将目光盯着高考,还要拓展思维,全面、深刻领悟新课程理念,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思维能力与协作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更加自主和高效,以“自主、探究、互动”的教学模式,促进语文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

一、转变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高考应试教育模式,让许多高中语文教师陷入了单向教学的思维定式,习惯于按照直接讲授的模式组织高中语文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理念、教学背景和教学模式,难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在当前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教师应当转变教学理念,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同时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要求和引导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角,依靠自身的努力和相互合作,自主获得学习成果。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启发与引领者,更多的是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思维方式的启发和引导。

二、前延语文学习,奠定良好学习基础

许多语文教师对于课前预习环节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将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在了课堂之中,这样的教学模式没有能够将学生的课前预习作用发挥出来,影响了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尤其是学生不熟悉教学内容以及一些基础性内容,导致课堂教学时间运用效率不高,师生互动效果较差,学生的相互研究学习也缺乏必要的基础。针对这样的状况,笔者注重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活动。结合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预习提纲,针对基础性知识内容及重难点要求,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活动,不仅要将文学常识、字词类等基础知识掌握了,还要针对自己在预习活动中遇到的难点问题进行筛选与记载,做到“基础性内容全部掌握,难点问题全部记载”。这样做便于学生在接下来的语文课堂学习中有的放矢,也为自主学习活动奠定了基础。

三、拟定探究纲要,活跃课堂思维状态

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将学习活动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当前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体现这一模式与理念较好的方式,就是自主探究式教学活动。教师在组织自主探究模式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有一条引领学生思维主线的线索,探究提纲承担了这一职能。(本网网 )笔者在教学中,将教学重难点及其他目标充分融入其中,设计成一组探究提纲。探究提纲的设计注重体现“全面、重点突出和兼顾整体”原则,整个探究提纲就是本节课教学目标实现的同步过程,同时要结合教学设计中的难点环节和重点内容,还要考虑到语文教学中每一个层次学生的能力与基础,保证每一名学生在语文小组合作学习中能够有思维发挥的空间。通过设计这样一组具有较强思维启发性的探究题,将学生的思维引领到其中,将学生思维的自主性与独立性体现出来,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

四、组织小组探究,集中大家智慧能量

设计了一组全面的、重点突出的探究提纲,还要借助于合适的学习载体组织实施,才能够发挥出更大的成效。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对于教学合作载体组织并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学生合作学习也大多流于形式,较多的还是依靠教师的讲解来完成。实施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必须要借助于科学的学习载体,才能够实现学生独立思维与合作学习成效的最佳结合。笔者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发挥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作用,专门设置了学习小组配合这一教学模式的开展。每一个小组里面都安排一名语文学习成绩较好的牵头人,组织本小组成员对照学习提纲进行自主学习活动,小组成员中分布较为均衡,主要考虑到优秀生对学困生的带动作用,以及更好地发挥学生探究讨论成效。教师在学生开展研究学习的过程中,还应当及时巡视,以便及时获得各种教学信息,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对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尽可能地让学生自行解决,也可以相机组织集中点拨活动,提高学生的思维敏捷度。

五、推选代表交流,补充完善学习成果

高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善于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研究和合作讨论活动,对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观点差异,也应当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注重为学生搭建辨析与讨论的平台,给予学生自主发言和指点、点评的机会,对自己的学习成果予以进一步完善。在学生分小组研究学习环节之后,笔者侧重于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成果的交流,原则上每一个学习小组安排一名学生进行交流,其他学生也可以主动要求发言或者补充与完善。采取这样的方式,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汇报交流中自主完善学习成果,遇到观点不一致的情况,笔者将话语权交给学生,要求学生进行分析研究,也可以进行交流辩论,直到总结出较为准确的学习成果。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六、当堂开展检测,了解目标达成效果

学生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自主探究学习成效如何,应当及时通过信息反馈的方式予以验证,这样的反馈信息也是教师需要的,能够对教师教学活动的调整起到参考作用。许多教师对于学生学习反馈信息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进行收集,实际上这样的反馈信息无法体现及时性。笔者为了体现教学反馈信息及时性原则,专门针对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增加了课堂要点检测环节,将本节课教学的难点问题和重点知识点简要设计成检测题,了解学生在本节课中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活动达成了哪些教学目标,教师依据这些目标达成度的反馈信息,及时进行教学活动优化与创新,让学生自主性学习活动更加高效与生动。

七、组织课外活动,延伸语文教学课堂

作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环节,课外活动的作用应当得到重视,要将学生的课外活动与语文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延伸语文课堂。笔者在语文教学之余,立足于补充、拓展和延伸课堂这一原则,组织多种课外主题活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兴趣小组的组织上面,笔者先后组织了写作、古诗文、现代文学等兴趣小组,对学生进行学习方式指点,要求学生自己确定研究课题,自行开展研究分析,尤其是结合教材中涉及的名文名家及外国名著等,提高学生文学造诣。另外,笔者还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经验交流活动,并向学生介绍了联想记忆法、形象记忆法、框架记忆法等先进的记忆技巧,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课内外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整个学习与活动的主角,提高参与性与积极性,为语文教学成效提升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出来,对教学过程进行改革与优化,促进教学成效提升。

学生地位 篇6

一、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激发创新欲望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曾指出:“创造性再也不必假设为仅限于少数天才,它潜在地分布于整个人口中间。”这就是说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潜能。但是,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完全自发,也不是随处可遇,而是需要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学习氛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师生关系,即“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作风民主,师生感情融洽时,学生就会敢想、敢说、敢问、敢帮,从而激发学生创新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的做法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合作,对关键性问题展开讨论,人人都有发言机会,讲错了,不会受到批评,对学生作业展开自评、互评,鼓励学生勇于发言,积极争议,如计算13-9时,出现如下多种算法:(1)数一数:一个一个拿,还剩4个。(2)连减:13-9=10,10-6=4。(3)破十法,10-9=1,1+3=4,先让学生谈谈各种计算的理由,然后评论哪些算法比较好。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交流多种思路,反馈信息,促使创新的欲望在儿童心理得到萌发。

二、增强主体意识,解放学生感官,诱发创新意识

小学生在对新事物的直观感知过程中产生好奇心,这种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如果教师在课堂中,把学生当做知识的接收器,并要求学生,不能乱说乱动,做一个听话的学生,让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这样的教学就会束缚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的好奇心,根本谈不上什么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解放学生的感官,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构建过程。学生在知识构建的过程中,做到手脑口眼,互相协调,合作参与。为此,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讲十几减九的教学中,我这样引入:昨天,老师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白胡子老爷爷,他说他叫智慧爷爷,智慧爷爷问我,你是不是要去一年级二班上课呀,我说是呀,智慧爷爷说一年级二班的孩子可聪明、可可爱了,我有几封信要送给他们,你要一封一封读给他们听,早上醒来,我发现枕边真的有信,我就原封不动带来了,你们想听吗?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参与新的认识结构形成过程,同时,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三、确立主体地位,解放学生的空间、时间提供创新条件

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人的实践活动,小学生是未来世界的探索者,许多问题等待他们去解决。要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除了有丰富的知识外,还必须勇于实践,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从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使学生有自主安排事件的权利,有接触自然、社会的机会,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广阔去了解生活,接触实际,并在实践中使学生体会到实际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自觉形成解决问题而学好数学的强烈愿望。例如,在研究破十法的过程中,通过看一看老师演示破十的过程,摆一摆自己动手操作破十,想一想回忆操作的过程,说出破十法计算13-9的过程,填一填写出两步口算过程中所缺的数。把具体的操作过程,用语言叙述的过程和抽象的计算过程对应起来,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和掌握破十法,为脱离事物通过思考算出得数打下基础。

四、激发学生的情感,促进主动参与,增强创新动力

数学学科既是一个充满思维系统的知识结构,又是一个蕴涵丰富情感内容的学科,是认知和情感的天然结合体。积极的情感为有效的生理机能作用、创新作用和创造力的发挥提供背景动机,因而情感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各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要认识到数学教师不仅要教数学知识技能,而其力图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产生“数感”。为此,我在教学中,总是千方百计使学生感到数学是一门非常有趣、有用的学科,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13-9怎样算,让孩子自己动手操作去发现,破十法为什么从10里减,让孩子思考去发现。这节课我们计算题目有什么特点,让孩子认真观察发现。智慧爷爷的好办法,让孩子仔细看图去发现,19-9与其他题的算法有什么不同,让孩子在比较中去发现,十几减九有什么规律,也让孩子自己去发现。一路探究,一路发现,相信发现的愉悦会如春之花草芬芳孩子小小的心灵。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长期而艰巨复杂的过程,这就要求每位教师要有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有长远打算,不断更新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有机会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持之以恒,才能使每个学生创新能力不断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学生地位 篇7

一、对师生角色进行重新定位, 树立正确的师生观

在教学中要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 首先就要对师生在教学中的角色进行准确定位。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师只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 将学生视为被动的信息接收者, 整个教学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 因此, 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教师就必须要准确认识到教与学是对立统一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 整个教学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所展开的, 将学生视为富有主观能动性与巨大潜能的鲜活生命个体, 尊重学生, 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与开展教学活动。 这样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

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就要成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 教师要深入地钻研教材, 对教材知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同时又要对学生情况进行全面了解, 从学生的角度来审视教材, 在教学内容与学生学情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 来设计教学活动。

2.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就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要与学生组成学习共同体, 与学生一起展开探究性学习, 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互动, 并要引导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与诱导下展开有深度与广度的探究, 主动构建知识, 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究的主体, 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挖掘学生的巨大潜能

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 有着巨大的潜能等待我们去挖掘。 因此, 教师不要只重视知识的传授, 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 展现学生的个性, 释放学生的潜能。而这一切需要让学生置身于和谐安全的氛围与环境之中, 带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与自由, 这样才能让学生打消种种顾虑与消极情绪, 才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才能使学生展开深入的思考与积极的探究, 在探究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地位。 为此, 教师要改变以往专制的教学氛围, 而是要体现出师生之间的平等, 为学生营造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保持集中的注意力与活跃的思维。

1.情感互动。 没有情感的学习势必会成为学生的负担, 这样的教学是枯燥无味、机械呆板的。为此, 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互动, 更要重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互动, 以激起学生对教师的积极情感, 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来对待数学教学, 将积极的情感传递给学生, 增强教学的感染力。 这样的教学才能更加富有生命的活力, 进而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情感参与到数学探究活动中来。

2.鼓励质疑。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是课堂的主人, 自然课堂上就要有更多学生探究的身影, 更多不同的声音。 教师不仅要为学生预留更多的时间, 同时更能鼓励学生展开积极的思考, 启迪学生的思维, 以帮助学生形成更多不同的见解与感受, 让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 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自由而充分地展现个性, 释放潜能, 确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地位。

三、展开积极的多向互动, 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发现

教学的成败关键就在于教与学关系的处理。 教学不是教师或学生单方面的活动, 而是师生共同参与、互动探究的双边活动。可以说, 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 教师是教的主体, 学生是学的主体。构建双主体教学才是新课改下各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 是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的重要手段。 因此, 教师不要将自己塑造成高高在上的单纯师者, 而是俯下身来, 走进学生中间, 与学生一起来展开互动探究, 在扶与放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凡是学生自己能够探究完成的教师就不要讲, 而应在学生思维困惑、理解错误时抓住教学的重要契机, 给予必要的启发与诱导, 以启迪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来展开思考。这样就不再是将现成的书本知识单向地传递给学生, 而是与学生一起来展开探究, 带着学生走进教材, 走进科学探究的世界。 当学生个体无法解决时, 就会产生强烈的合作需求。 此时, 教师就可因势利导, 引导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 发挥小组成员共同的聪明才智, 在学生之间展开积极的交流与互动, 共同完成探究活动。 这样的教学才能成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活动, 改变学生的被动接受,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探究的主体, 在教师的启发与诱导下展开富有创造性的探究活动, 让学生自主地发现与创造, 以使学生在获取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与方法, 学会数学思维,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 让学生成为发现者与探索者。 这样的教学才能成为学生的学堂, 实现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地位的统一。

总之, 我们的数学教学要以新课改为指导性思想, 对教学进行全面改革, 将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 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互动探究, 这样才能让数学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才能让学生在数学探究中获取知识、技能与情感的全面发展, 实现学与教的统一,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地位, 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祁世林, 侍富平.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 2015 (29) .

还学生真正的“读者”地位 篇8

一、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构建宽松自在的学习氛围, 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容易激活, 教师要敢于打破课堂中的规矩和束缚,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高大的皂荚树》是一篇略读课文, 根据略读课文的特点, 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重点。我给了学生半节多课的时间带着下面两个问题自主阅读, 并对阅读方式不作任何要求, 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

1. 作者是怎样把皂荚树的特点和为同学提供的方便联系起来进行观察和描写的?

2. 课文结尾一段话中的“一颗种子”指的是什么?读了这段话后, 你想到了什么?

这两个问题其实就是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学生弄清这两个问题就等于读懂了全篇课文。学生自主阅读半节课后, 效果非常好, 因为接下来的课上得非常顺利, 轻轻松松就完成了教学任务。重要的是可以激活学生自身的学习潜能, 让学生体验到了解问题后的喜悦, 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 不敢“放”, 低估了学生的学习潜能, 也很少给学生自学的时间和空间, 因为怕影响教学质量。我们应该丢下这个包袱, 大胆地“放”, 充分给学生学习自主权, 给学生足够的信心, 把课堂还给学生, 还学生真正的“读者”地位, 这样才能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能, 才能更轻松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我们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 要让学生看到或仿佛看到课文中描写的形象和场景。《爬山虎的脚》中“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 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 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 现在弯曲了, 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 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如果不借助情境创设, 学生理解“爬山虎是如何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就很困难。课前我布置有条件的学生去仔细观察一下爬山虎。在教学中, 我先通过张贴挂图, 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内容的理解画出“爬山虎如何一脚一脚往上爬的”示意图, 最后我在黑板上一边进行演示, 一边画出示意图, 这样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了, 大大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再比如, “叶尖儿一顺儿朝下, 在墙下铺得那么均匀, 没有重叠起来的, 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陈风拂过, 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 好看得很。”如果学生见过爬山虎, 那就能把内容想象成画面, 理解就比较容易。在教学中, 能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这一情境最好了。没有多媒体, 可以通过图片, 通过老师的描述或者其他学生熟悉的事物来帮助学生建立画面, 进而理解内容。《荷花》中“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一句中“冒”字的运用可谓传神, 如何让学生理解“冒”字的含义呢?一位老师在教学中借助课件展示了一池挨挨挤挤、长势旺盛的荷花, 动画演示了白荷花透过繁茂浓密的荷叶上升的过程, 然后请学生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怎样的长才叫“冒”。学生思维得以激发, “喜气洋洋地长, 迫不及待地长, 生机勃勃地长……”他们在这个情境中体会到这个“冒”字的含义, 体会到了这个“冒”字所赋予白荷花的生命力。如果缺少这一情境创设, 那学生理解“冒”字的含义就不容易了。

三、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他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思维活跃起来, 对于课文里的语言文字、思想内容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在学完《将相和》一课后提问学生, “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大部分学生表示喜欢蔺相如, 因为蔺相如有勇有谋、顾全大局。有几个学生说喜欢廉颇, 因为廉颇忠于国家, 有错就改。我进一步启发, 有一位同学举手说喜欢赵王, 因为赵王敢于大胆用人, 蔺相如本来不是大官, 赵王看他有才华就大胆用他, 蔺相如没有辜负赵王, 出色地完成了一个任务。我对这位学生的见解竖起了大拇指, 给予了充分肯定, 并号召全班学生向他学习, 敢于表达与众不同的意见。比如在上《海滨小城》这篇课文时, 在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表带着“阅读提示”的问题自学后, 我提问:“你最喜欢海滨小城的哪一处景物, 为什么?”让大家讨论, 然后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一旦打开了思维, 课堂气氛是相当好的, 他们的想法也充满了童真和童趣。每学完一篇课文或进行一次活动后, 我都会要求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或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还要求学生把他们的感受和体会写进自己的日记中去。长此下去, 学生阅读就会形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慢慢地会形成“个性化”阅读。学生是阅读的主体, 是学习语文的主人, 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同时要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起, 为学生课外阅读创造条件, 扩大学生的视野。

四、总结

一般学生的阅读方式为通用式阅读法, 这是一种时常采用的精读方法。通常分五个步骤进行:

1. 浏览。就是对文章做鸟瞰式感知, 用较短的时间通读一遍, 获取大量的有效信息, 得到总体的印象, 概括了解文章的主题, 大意或观点、材料。

2. 提问。根据浏览的印象和自己的需要, 提出需要弄清的问题, 使阅读文章的目标具体明确。提问可以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去设计。内容方面包括中心思想、社会意义、作者的情况、写作的背景与动机、内容要点、主要章节和段落的研究等;形式方面包括文章的结构布局、各个部分的关联、体裁形式、表达手段、用语特点、词句的推敲等。

3. 精读。这是关键的步骤, 必须认真阅读文章, 圈点、批划、评注, 弄清词句含义, 逐段理解内容, 理清线索, 把握主题, 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 作摘要, 抄卡片, 写笔记, 列提纲, 绘图表等, 求得切实具体地解决问题。

4. 背诵。强调记住需要记忆的内容, 不一定都是一字不差的背诵, 可以作尝试性回忆。

5. 复习。

摘要:阅读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就是读者和文本的对话。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 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阅读可分朗读和默读, 朗读是指出声诵读, 默读则指没有明显发声的诵读。在某些情况下, 如诗词欣赏, 朗读有特殊功用, 但就从书面材料中获取知识而言, 默读更为重要, 理解文字材料主要靠默读。

深入探究,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篇9

一、深入探究,全面理解数学概念

教师若只是要求学生记住数学的公式和定理,而不是进行深入的探究,对所学的内容全面理解,这样即便学生能够记住,也不能在实际的生活中加以迁移,做到活学活用,这样与没有学习该部分内容无异。所以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一些数学知识的本质进行深入的探究,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所学数学概念的本质。

例如教师在讲述《垂直与平行》时,创设情景导入:“让学生把一张白纸想象为一个没有边际的平面,那么在此平面之上画两条直线,会出现什么情况?”营造这样一个“起点低,结果放”的情境,每个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到的知识参与到其中,这样有助于学生感知两条直线在一个平面内的各种位置关系,让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基础,有利于后续的教学。

对数学知识决不可以零星的理解,只有对其进行全面认识,才可以让学生印象深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做到学以致用。

例如在对简便运算进行学习时,学生对运算顺序理解不够深刻,往往会存在一定的思维定势,对于一些题目中的简便运算十分敏感,一旦看到某些数字存在一定的联系,就会盲目地使用简便运算。这时老师课堂上可以列出这样两道题让学生们进行计算:(1)300÷25×4;(2)1/5×5÷1/2×2,这样受简便方法的思维定势干扰,大部分学生会运用简便运算的方法得出结论。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让他们牢记加、减、乘、除的运算顺序,并提醒他们在做题时要弄清题意,不可眼高手低。

二、以生为本,加强数学直观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以生为本,不能只满足于教案的完成,还要因材施教,结合学生实际。例如在教学退位减法时,其难点是如果一位不够减,就要从上一位退一作十再进行减法计算,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在退一之后习惯还用原数进行减法计算。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这时教师可以找出四个全部错误的竖式组成一道题,让学生去找出正确的竖式。当学生选出一个答案之后,教师不要急于指出学生的错误,而是要让他们去验证该竖式是否正确。当学生认识到问题所在时,教师再结合概念让学生进行深刻理解。由于学生选择的答案不同,在此期间还可以形成相互指正、相互纠错的课堂局面,这样能使学生对退位减法本质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因为年龄段特点,小学生思维方式以直观为主。直观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发挥的作用巨大,是学生感性了解数学概念的有效途径,在数学课堂中上运用直观手段有利于学生思维加工,促进学生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所以,在数学课堂上,要善于采取直观的教学方法。

在现实的生活中有许多的实物模型,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注意要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例如在教学立体图以及图形的认识等课时,教师要事先准备一些现实生活的实物,如茶杯、粉笔盒、包装盒以及乒乓球等,这样让学生贴近生活去学习,有助于数学图形概念的形成,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科学训练,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注意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亲自探索和操作,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学生动手操作的时候还应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的交流合作和自主探索,这样就可以使有关图形以及数学活动的经验得到有效积累。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三角形进行观察,并总结出所有三角至少存在两个锐角这一共同特征。此时,这节课还远没有结束,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如“为何所有三角形内必须至少存在两个锐角?是否能找出一个存在两个钝角或者是两个直角的三角形?”问题提出后,教师应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通过画图、动手拼摆的方法来证明,不久学生就会得出“三角形内不可能同时存在两个直角或者两个钝角”的结论,进而帮助学生理解“一个三角形至少存在两个锐角”这个定义。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能够深刻认识到知识点的本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自己的思维得到不断训练,思维品质不断提高。

在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教师让学生适当练习来巩固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在较难理解或者是容易出错的数学知识点上设计习题供学生练习。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牢记已经学习的数学知识,还可以深化知识的探索,迁移到实际生活中去,将学到的知识融入到应用中,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以及知识的灵活应用都是非常有利的。

立足课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篇10

一、增强主动交流的参与意识, 突出交际主体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口语交际同样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 积极交流。

1.要让所有学生确定交际的主体地位。

以学生为本是教育的出发点, 也是口语交际教学的立足点。在口语交际教学中, 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以人文关怀, 以满足所有学生的交际需要, 让学生学会充分展示自己, 并从中获得自信和交际的乐趣。同时, 还要将口语交际教学渗透于各学科, 以及学生课余生活的各个方面, 让学生在动态的、生活化的氛围中大胆进行口语交际, 形成积极、富有成效的与人交往的能力和处理事情的协调能力。

2.要让每个学生承担具体的交际任务。

长期以来, 口语交际课堂往往是善于表达、乐于表达学生的殿堂, 他们总是在侃侃而谈, 老师也会尽可能多地给他们提供表达的机会, 从而口语交际教学就变成少数学生表现自我的舞台, 而大多数学生则充当“忠实观众”。针对这种现状, 教师要把交际的任务交给每一个学生。以小组或同桌为单位, 采用讨论、课本剧表演、辩论赛、实话实说、演讲会、小记者采访、画画解说、自我介绍、问答等多种交流形式, 让所有学生都感到自己身上的责任, 积极参与到交际活动的过程中。

二、再现现实生活的精彩画面, 创设交际情境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就是口语交际的内容, 口语交际就是生活的工具, 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为口语交际教学提供了源头活水。在口语交际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的精彩画面, 创设交际情境, 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1. 要把学生从课堂带入现实生活。

有的同学生性比较胆小, 不善于和陌生人交流。有一次班里的板刷坏了, 我叫平时不善于交际的李海明同学到总务处陈主任处去领一个新的板刷, 并告诉他要注意礼貌。过了一会儿, 他拿着一个崭新的板刷高兴地进来了。他告诉我:“我进去后看到有好几位陌生的老师坐着, 就问:‘老师, 请问哪位是陈主任?’陈主任站起来后我告诉他我班的板刷坏了, 想再领一个新的。”就这样一次简单的交往, 锻炼了他的胆量和交际能力。

2. 要把学生从现实生活带入课堂。

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外享受着课余生活的快乐时光, 创造精神也往往会在这段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中得以充分体现, 因此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把课余生活带入课堂。如在教学《教你学一招》时, 我课前布置学生准备自己感兴趣的小制作, 并要求学生在课堂教学时边进行制作的演示, 边解说制作的过程, 与大家共享成功的快乐。这样, 生活中一些有趣的小制作自然会带入到课堂教学中, 从而丰富课堂教学, 使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以巩固, 主动意识和创新精神得以激发, “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得以充分体现。

三、强化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 锻炼交际能力

一直以来, 语文课堂教学只重视读写, 而轻视听说。学生的口语训练往往仅局限于在课堂教学中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很少有双向互动的口语实践。要改变这种现状, 教师必须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有意识地设计师生互动的口语交际实践训练。

1. 要有意识地设计双向互动的口语交际实践训练。

如口语交际《当小记者》的设计, 应当注意两点:一要做到师生互动。教师扮演记者, 全体学生为被采访对象, “记者”进行现场示范采访。二要做到生生互动。学生既充当记者, 又扮演被采访对象, 在全班范围内开展生生交流活动。在有意识的师生、生生互动设计中,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会得到充分锻炼。

2. 要有意识地组织双向互动的口语交际实践训练。

如口语交际《自己选自己, 好不好》的教学要做到:首先, 出示讨论内容:“自己选自己, 好不好?”并让学生自由结合, 针对要求小组自由讨论, 小组内形成一致意见。其次, 选派一名主持人, 倾听各小组的主要意见 (小组代表也可倾听其它小组的意见) , 教师协助主持人筹备全班交流会。主持人主持全班交流会, 各小组阐述交流意见 (小组代表发言, 其他成员可作补充) , 教师适时对各小组的发言以充分肯定。在教师有意识地组织的双向互动的口语交际实践中, 学生自然会得到充分的听、说的训练。这样, 整节课学生都会在进行口语交际的实践。让学生从“愿意”到“主动积极”地参与口语交际训练, 就要求我们在训练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提出适当的训练要求, 通过鼓励、表扬, 使他们敢说、愿说、善说。

四、倡导积极肯定的评价方式, 激励交际信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感态度。”这就要求教师积极肯定学生, 激励每个学生交际的信心。

1. 要欣赏成功的学生, 让他们感受成功。

对于表达能力和欲望强的学生, 教师要及时对他们的发言表示祝贺, 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当成功被同学们所欣赏时, 他们会感到巨大的成就感, 也会看到自身的价值。

2. 要鼓励沮丧的学生, 维护他们的尊严。

在课堂交际训练中, 难免有学生答非所问, 遭到同学们的嘲笑, 这在无形中会使他们的身心受到伤害。出现这种情况, 教师要微笑着走到这个学生的面前, 用手轻轻地抚摸一下他的头, 面向全班同学, 给他以鼓励:“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你回答问题很积极, 老师相信你下一次一定回答得很完美!”并暗示同学们为他鼓掌加油。这样, 他不至于因一次回答失误而丧失交际的积极性。相反, 他会激动不已, 力争下次表现更积极, 回答更完美。

3. 要唤醒自卑的学生, 使他们发现自己。

班级中有一部分学生喜欢独处, 沉默寡言, 常常陷入顾影自怜、自我封闭的境地, 对任何事情总是漠不关心, 熟视无睹。针对这部分学生, 教师要专门为他们创造表达的机会, 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并没有遗忘他们, 而是时刻关注着他们。在回答问题时即使他们回答得并不完美, 甚至答非所问, 也要及时给予鼓励, 并不失时机地专门为他们讲述演讲大师的成长故事, 激励鞭策他们, 使他们信心倍增, 转自卑为自信。

4. 要爱护“出错”的学生, 使他们多受启发。

作业是口语交际的成果展示, 也是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与老师交流的方式。教师要通过批改作业让学生加强学习, 并发现问题, 更重要的是为学生释疑解惑, 改善学习的环境, 创造有利的条件。要让成果“出错”的学生看不到令人“胆战心惊”的“叉号”, 取而代之的是“问号”、“再仔细想想”等提示语或启发性的文字, 从而消除“出错”学生的心理畏惧, 使他们认真解决, 或是主动向同学或老师请教出错的原因。

五、在活动中,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1. 在语文教学中, 充分运用活动, 精选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 力求使活动活泼有趣。小学生思维模式以形象思维为主, 喜欢以眼、手、耳的活动为中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要尽可能利用他们的形象思维优势, 通过活泼生动、趣味性强的形式来表现事务, 激发其参与愿望, 使之乐于投身活动, 从而激发自主学习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作文课《春天》时, 我首先带领学生进行了一次春游活动, 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春天的景物, 然后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春天景象用语言描述出来, 最后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春天景色记述下来。在整个活动中, 学生兴趣盎然, 真正体会到了知识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际的真理, 充分调动起了自主学习的兴趣,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 在教学中, 根据语文教材的特点, 精心设计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求知欲的语言, 丰富学生有关的表象, 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以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如《日月潭》这一课, 我先引导学生领略了日月潭清晨和中午的秀丽风光后, 再引导学生根据这些特点, 展开合理的想象:日月潭晚上的景色会是怎样的?此时, 学生打开了想象的闸门, 活跃了思维, 发展了创新能力。因此,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还必须从情入手, 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数学如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篇11

【关键词】提高 数学 突出 主体地位 参与度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的阵地之一,在这里我们可以培养孩子们的整体素质,获得所有学科的基础知识,培养一定的技能。新的课程理念下我们要放下教师的架子,和学生们成为朋友,注重知识的传递,也要注重知识的获得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实现孩子们的参与程度最高化,说白了就是把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真正的交给孩子们来处理,教师不要再去滔滔不绝的讲啊讲,累的满头大汗,学生在下边睡觉,没有思想的跟进,没有一点的思维,实现不了我们的教学目标,没有多少效果可言,受苦受累不得好。学习这个过程,学生应该是主角,教师是作为导演者,引导者,掌握大方向的人,我们的功夫要在课外,只有学生参与度高了,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才能培养孩子们的参与意识,孩子们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翁,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所以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要把孩子们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活跃孩子们的思想,活动孩子们的手脑,打开孩子们的话匣子,叫孩子们取得思维的可能,取得课上的话语权,看似闹闹哄哄的教学,实际我们的教学效率会有长足的提高。虽然我们要孩子们尽情的参与到课堂中来,但我们还要给于孩子们一定的任务,比如预习任务,教给孩子们一些恰当的学习方法,如何做笔记,如何解决问题,从哪个角度解决问题最直接,不用走弯路,听要听的要领,写有写的门道,问有问的途径,不能盲目,不能没有方向。这样才会叫孩子们真正参与我们的教学,才会形成有价值的参与意识,才会主动地去学习,养成的是良好的学习习惯。

1转变角色,突出孩子们的主体地位,突出教师的引导地位,把大部分时间教给孩子们去处理。

我们的地位在新课程理念下改变了,主要的任务是引导,指导,主导,组织,点拨,我们摒弃的是信口开河、口若悬河的讲啊讲,吐沫星子满天飞的满堂灌的老式教育方式,在新的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才能培养出孩子们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程度,提高的是参与度,有了参与度,学生才会有积极性,才会把学习当做自己的事情,而不再是教师的事情了。只要我们的思想是开放的,头脑是灵活的,我们就会是明智的,聪明的学者,长者,就会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是明智,都可以是恰当的演员,何时何地都可以充当示范者、评论者、欣赏者,孩子们最好的最廉价的顾问,成为孩子们最为亲近的好朋友。

2提高参与程度,叫孩子们在我们的引导下主动、自由、快乐、有效地学习。

2.1构建民主和谐的氛围,解放学生的手脚,开放孩子们的思维,给孩子们发言的机会。高涨的情绪是思维最好的催化剂,没有情绪,就没有思维,就没有高质量的思维,所以我们为孩子们创造的教学环境氛围很是重要,不可小觑。我们要相信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的深刻内涵,要用一颗火热的心去温暖每一个孩子,打动每一个孩子,叫他们爱上老师,进而爱上我们的数学课堂,尽情的在我们的教学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对话,交流,探讨。我们失去的是主宰地位,高高在上的地位,当我们的学生的得到的却是不同寻常的主人翁地位,学习自然就不会再叫我们牵着鼻子走了,实现一种积极的,主动地学习,接受起知识来就会变得容易,自然,体会到了一个自主学习的乐趣,学会了独立的思考问题,习得的知识印象深刻而长久。我们要做的不过是适时地引导,指导,点拨,不费多大的力气,何乐而不为哪。对于孩子们的无论什么样的结果,我们都要予以鼓励和表扬,叫不爱说话的孩子学会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的观点,克服这种心理障碍,实现学生的良好的品质的养成。我们造就的是学习的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学生,是懂得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学生,孩子们的思维能力的就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2.2养成良好习惯,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每一个课堂,学习者才是真正的主人,没有学习者,哪来的课堂,哪来的教师,所以我们要培养孩子们的主人翁精神,把课堂当成是自己的课堂,教师占用的时间久了,学生就要也提出意见,孩子们要有主动的参与意识,主动学习的态度,做到和教师,和同学的主动的交流和探讨,交流,我们备课的时候及要设计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并做好备用方案,适时指导,启发,研讨,交流,形成结论。对于内容和知识的重难点,孩子们的理解和学习是不一样的,都有自己看事物的方式,看问题的角度,所以我们就要组织好和引导好分组讨论,尽情的发挥孩子们的优点和弥补不足之处,做到相互启发和学习,取长补短,学习别人的思维,效仿别人的思路,为自己的学习打好基础。小组合作学习是很好的教学模式,是锻炼孩子们的学习能力,获得知识的好办法,由于小组内孩子们是互补的,可以叫孩子们相互学习,互相补充,有效交流,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平下身来,和孩子们一起当一个研讨者,平等,和谐,不轻而易举的发表意见。针对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的额问题,做到及时的纠正和指点,普遍性的问题集体讲,做到下次不再出现类似,教育学生不要怕出错,要敢于面对问题,挫折和失败,关键是通过交流和讨论发言后知道自己的思维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及自己在理解、认识问题的缺陷。这个过程就是学生探寻科学知识的过程,是一种体验,是一种快乐,享受的是一种成功的快乐,有着这样的开放的心态、主体作用的发挥、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是自我实现的过程。

总起来说,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场所,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革故鼎新对教师来说就是要走出传统教学的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内因,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把课堂变为师生共同创造的场所。努力摒弃教师唱主角的课,见书不见人的课,中评不中用的课,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参与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实践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研究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探索者,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赏心乐学之所,奇思妙想之处。

高校学生社团法律地位探究 篇12

高校学生社团,是指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为实现成员共同意愿,按其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1]

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结社权,是社团存在发展的基本法律依据。我国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二条也对“结社权”进行了更加详细的说明。同时,一系列相关法律和规范如《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也存在着对学生结社权进行说明和规定的条款。2016年初,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印发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为《办法》),对进一步规范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深化高校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积极促进高校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出现新的问题。由于高校学生社团法律属性十分特殊,并且在当下关于其法律地位的界定还没有立法来给予准确的说明,学界对于此类问题进行的研究探讨也一直未能得出统一的结论。而高校学生社团在解决涉及社团内外法律关系调整、权益维护、义务承担等问题时,都要以明确其法律地位为前提条件。例如,当下,高校学生社团在活动中出现侵权行为,一些导演的经典话剧作品都是热门排练剧目,但高校学生社团在演出时并未取得版权许可,其中的侵权责任是确实存在的,但具体该由谁来承担?又如,高校学生社团在参加商演时面对遭遇欺诈、成员受伤等情况时,该如何维护权益,由谁负责维护权益?高校学生社团在现实中面临的问题不胜枚举,而想要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先明确高校学生社团法律地位。

二、围绕“法人地位否定论”展开的探讨

(一)何为“法人地位否定论”

我国《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三条规定:社会团体应当具备法人条件。但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内部经本单位批准成立、在本单位内部活动的团体,不属于本条例规定的登记的范围,即不需要具备法律条件。同时,我国《民法通则》规定,法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1、依法成立;2、有必要的财产或经费;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4、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迄今为止(2016年4月),我国部分学生社团尚不能完全满足以上条件,存在财产或活动经费缺乏,无办公、活动场所或办公、活动场所不固定等情况,且高校学生社团不能完全依其自主性采取行为,多数活动都需要在校方的指导和制约下才能够顺利开展。

结合上述情形,有学者提出了“法人地位否定论”,认为高校学生社团成立于本就是法人的高校内部,且成立前还需要经过有关部门的审核与批准。而其中的部分社团即使成立,也未能符合法律所要求的社团法人必须履行的登记程序以及拥有一定数目的社团合法财产等规定,因此这些高校学生社团的法律性质为非法人组织,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更不能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

何为非法人组织?有学者称其为“非法人团体”,也有学者称其为其他组织,《民事诉讼法意见》将其称为“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其他组织”,是指合法成立、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和财产,但又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组织。结合实际情况和相关规定来看,大部分高校学生社团确实具有“非法人组织”如下特点:1、是社会组织体;2、依照法定程序设立;3、有属于自己的组织和机构;4、有一定的财产或经费且自己能够独立支配;5、能够以自己的名义进行民事活动;6、不能完全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二)高校学生社团是否是合伙

在传统民法上,非法人组织主要是无权利能力的社团与团伙。而关于非法人组织法律地位的认定,各国最先采取的办法是准用关于合伙的规定。但是高校学生社团作为无权利能力的社团,其始终与合伙存在着实质性的区别。

首先,在合伙中,合伙人的多种因素密切影响合伙团体的存在和发展,如财产、人格、信用等。合伙中的每一位成员始终具有重要性,合伙团体也不可能超越个人而独立存在,人与人的关系仅仅是被简单地组合起来,其间的关系为“契约性联合”[2]。而在高校学生社团当中,社团是可以通过一定方式独立于其成员而存在发展的,并不完全依赖于成员,更不会像合伙一样因为某个合伙人的死亡或者破产导致解散。

其次,高校学生社团有作为团体的意思决定机关,并可以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决议;也可以有对外的执行机关、对外代表机关的存在,高校学生社团本身的存续不受其成员变化的影响。而在民事合伙中,几乎所有事项都要经过全体合伙人一致同意,不适用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且在对外关系方面,只能由全体合伙人行使共同代理权。

再次,对于高校学生社团,尤其是非经济性社团,是无法适用合伙法上的成员对合伙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相关规定的。因为,“如果让无权利能力的社团的成员对团体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就不会有任何人加入非经济性社团,这会成为非经济性社团吸引新社员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所以“司法判决学说寻找各种可能,将社员对社团的责任限制在社团财产的范围内。而合伙人对合伙的债务就不存在这种限制。”[2]

最后,在人员范围界定、收益分配等方面,高校学生社团也因其成员众多、流动性大且活动类型复杂等特点,均无法完全适用法律关于合伙的规定。

(三)高校学生社团是否是法人分支机构

那么,高校学生社团法律地位究竟几何,具体该适用何种规定呢?我们是否可以从高校学生社团的内涵、职能、管理方式等角度入手,找寻与其特征、性质相似的其他团体组织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找到相对适宜的、可供参考和改进的法律规定?经找寻和对比后我们发现,同为非法人团体中的组织,法人的分支机构与高校学生社团在许多方面均具相对高的重合性———其运行和管理机制能否为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建设提供一些参考呢?

所谓法人的分支机构,是指法人在某一区域设置的完成法人部分职能的业务活动机构。其不享有法人资格,但有权从事民事活动,能成为其所参与的民事法律关系的当事人。比照《办法》对高校学生社团的规定,我们可以看出,法人的分支机构与高校学生社团的相似之处在于:法人的分支机构是法人的组成部分,直属于设置它的法人,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而高校学生社团作为由高校学生组成的群众性学生组织,是由高校党委统一领导本校学生社团工作,并未有明文确定其是否具有法人地位;法人分支机构的设立是由法人决定并申请登记的,其设立前经过核准登记,依照《办法》规定,除高校党委特别批准的外,所有学生群众性组织(含团队运营的网络新媒体社团)均须按学生社团登记注册,学生社团登记成立时,须按照一定类别向高校团委进行申请登记,按程序批准筹备成立;法人分支机构的管理人员由其所属法人指派,而《办法》也规定,高校团委履行本校学生社团工作的主要管理职能。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设立学生社团团工委,建立健全团组织。高校学生会组织也在校内学生组织中发挥枢纽型作用,承担着配合团组织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引导、服务和联系的任务。[1]

但是,法人的分支机构和高校学生社团仍旧存在着一些明显差异,如法人的分支机构经营所用的资金全部由设置该分支机构的法人提供,而高校学生社团主要活动经费可以来自于高校拨款、社会赞助和会员会费等合法渠道;分支机构从事业务活动法律后果由其所属法人承担,其中包括法人应该以其全部财产对其分支机构债务承担责任[3],而对于高校学生社团在法律责任的承担方面,并未有统一的明文规定来对此问题进行说明。除此之外,法人的分支机构作为法人所设置的为了完成法人部分职能的业务活动机构,未必只设立于法人本体的所在地,其业务性质和业务活动范围也与高校学生社团大有不同。

由此可见,现存的涉及非法人团体的法律规范仅仅能为各高校在管理学生社团方面提供一些具体的参考,即使二者有较高相似度,但在性质上仍存在差异,所以以上与法人分支机构有关的法律规范,并不能完全为高校学生社团所适用。更无法去比照法人分支机构的法律地位来对高校学生社团法律地位进行界定。

(四)现行政策下“法人地位否定论”的局限性

以上是围绕有学者依据法律的定义,认为高校学生社团不属于法人的观点所展开的论述和探讨。但是通过这个思考判断的过程,我们也不难认识到一个事实:虽然未有明文规定来赋予高校学生社团一个统一的法律地位,但高校学生社团作为群众性学生组织,活动多样,构成复杂,而具体到各个社团相比较,个体差异更是明显,很难通过一个单方面定义来概括说明其全部内容。尤其在当下,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和制度的完善,对高校学生社团各方面的规定也越发细化,在为高校学生社团权益维护提供政策支持的同时,也显示出高校学生社团整体正在向发展更全面,功能更多样,管理更规范的方向进步。比如,依照2016年初印发的《办法》规定,要求学生群众性组织(含团队运营的网络新媒体社团)须按学生社团登记注册。学生社团登记成立时,须按照一定类别向高校团委进行申请登记,且要实行年审制度,及时做好学生社团事项变更的登记、章程的修改和注销等工作。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登记注册正在成为高校学生社团设立的重要前提条件,严格的审批、监督制度也对高校学生社团成立需具备合法条件提出更加明确的要求。同时,关于高校学生社团对财产、经费所有权方面,《办法》指出,学生社团主要活动经费应来自于高校拨款、社会赞助和会员会费等合法渠道,必须用于社团集体活动,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侵占、私分或挪用。这也意味着更多高校学生社团可以通过合理渠道来拥有和支配属于自己的经费,维护其所有权。同时,《办法》规定了高校应为学生社团提供师资、活动场地、器材、设备等方面的支持。有力解决了部分高校学生社团办公、活动场所缺乏或不确定的问题。

三、高校社团法人性质区分说的合理性及制度完善方式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不难看出,虽然不能依法肯定高校学生社团的法人地位,但如果完全否定其法人性质的话,会导致其中一些满足法人条件的高校学生社团会面临着法律地位界定无果的困境,比如当某些依法成立的高校学生社团现在或日后确实具备了必要的财产或经费,拥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甚至于在一些方面具备责任承担能力的条件时,我们很难将其界定为非法人团体:

(一)依法成立

所依照的主要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制定的法律和一系列其他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制度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此外,各高校所制定的、意在维护学生社团利益的管理制度、办法等,也应被作为高校学生社团成立的依据。

(二)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

依照《办法》,当前高校学生社团主要活动经费应来自于高校拨款、社会赞助和会员会费等合法渠道,社团经费必须用于社团集体活动,“任何单位和个人严禁侵占、私分或挪用”。但其中将高校拨款或团委审批、拨款作为全部经费来源的社团不符合此类条件。

(三)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

《办法》强调,高校应为学生社团提供师资、活动场地、器材、设备等方面的支持。现在,多数高校学生社团的办公和活动场地确实是由所属高校提供的。此外,一些与校外联系较为频繁的社团往往选择在校外租赁场所以方便办公,此类场所应等同于《办法》所称场所。

(四)可以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在一些相对简单的民事活动中,具有独立财产的高校学生社团,可以以其独立财产对外承担责任。此外,依照《办法》,高校学生社团要有规范的社团章程,包括社团名称、类别、宗旨、成员资格、权利和义务、组织管理制度、财务制度、负责人产生程序、章程修改程序、社团终止程序及其他应当由章程规定的相关事项。同时也规定了高校学生社团要有规范的名称和相应的组织机构、业务指导单位,意味着社团日常工作是由属于高校社团的领导、组织机构和负责人来领导和负责的,因此在某些方面具备责任承担能力。

然而,我们更应看到,更多高校学生社团即使在合法设立、具有自己的经费、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的大前提之下,也未必可以具备在所有情形中都承担法律责任的能力,这意味着它们始终无法成为符合条件的法人。故单纯肯定或否定所有高校学生社团的法律地位,是更容易导致其发生适用法律、规范的来源混乱的危险的。而企图通过比较、借鉴某个具体组织或团体的规章制度来再次制定相近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方法,很难做到对所要规范的对象“量体裁衣”,故我们认为应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涉及法律地位的问题上,将具有法人性质的高校学生社团和不具有法人性质的高校学生社团区分开来。

至于如何解决高校学生社团面临的法律问题和制定具体制度,我们认为,要在尊重《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暂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的权威地位的前提下,对于其中未涉及的细节性的问题,赋予高校在合理范围内一定的自主权,由其从实际出发,分别制定不同的、更加细化的行为规范和管理方法来解决,从而使高校学生社团的各种制度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李立红.三部门联合印发<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暂行办法>[N].中国教育报,2016-1-14.

[2]江平.民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124-126.

上一篇:预应力混凝土施工技术下一篇:网络多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