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地位

2024-09-27

会计地位(精选11篇)

会计地位 篇1

一、会计人员社会地位的决定因素

会计人员的社会地位如何, 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对于会计的重视程度。因此, 研究会计人员社会地位的发展变化, 对于提高会计人员的社会地位, 加快我国会计事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会计环境是影响会计人员社会地位的决定因素, 而在所有影响会计制度发展的环境因素中, 经济因素是最主要的因素。

我国60多年的会计史证明了“经济越发展, 会计越重要”。解放初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首先成立全国会计机构, 统一全国的会计制度。在60年代经济调整时期, 于1962年5月召开了首次全国会计工作会议, 提出了“办经济离不开会计, 经济越发展, 会计越重要”;1963年1月《会计人员职权试行条例》颁布实施。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 1980年10月召开了第二次全国会计工作会议, 提出“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完全不低于科学技术”;1985年1月《会计法》颁布实施。1992年11月, 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 与国际会计接轨;为了在国际上确立市场经济国家地位, 2006年《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颁布实施, 我国会计准则进一步与国际会计趋同。

目前, 在激烈的全球经济竞争中, 需要各类高端会计人才。推进会计审计准则持续国际趋同, 需要国际化高端会计人才;贯彻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需要跨领域高端会计人才;加快会计信息化建设, 需要复合型高端会计人才;金融体系改革和资本市场建设, 需要创新型高端会计人才;注册会计师行业做大做强, 需要领军型高端会计人才;促进理论研究大繁荣大发展, 需要研究型高端会计人才。因此, 对会计人员社会地位的研究, 将有助于会计人才的培养。

二、会计人员社会地位的评价指标

社会地位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系统中所处的位置, 一般由社会规范、法律和习俗限定, 常用来表示社会威望和荣誉的高低程度, 也泛指财产、权力和权威的拥有情况。

一是政治地位。政府是否重视会计工作, 决定会计人员的社会地位。改革开放以来, 政府越来越重视会计工作, 会计人员的社会地位与日俱增。会计人员政治地位明显提高表现在三个方面。

(1) 会计领军人才。《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明确提出, “会计领军人才是高级会计人才中能够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的高端会计人才, 是会计事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推动力量。”“以全国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工程为重要平台, 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知识结构优化、实践经验丰富、创新能力突出、职业道德高尚的高层次会计人才, 带动会计人才队伍整体发展。”2005年9月, 财政部发布《关于开展高级会计人才培训的通知》, 启动领军人才工程;2007年5月, 财政部发布《全国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培养十年规划》 (财会[2007]8号) , 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 有计划地按照企业类、行政事业类、注册会计师类、学术类4类, 争取用10年左右的时间, 培养1000名左右会计领军人才, 担负会计行业的领军重任。2010年6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将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列入其中。2010年9月, 财政部印发了《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2010―2020年) 的通知》, 将“加快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列为会计人才队伍建设“十大政策”之首, 在会计人才队伍建设“六大工程”中明确要实施“全国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培养工程”, 确立了“高端会计人才培养成为长效机制和永久性政策措施”, 提出“着力培养造就60000名大型企事业单位具有国际业务能力的高级会计人才、2600名具有国际认可度的注册会计师、100名具有国际水准的会计学术带头人等高端会计人才, 建成一批会计人才高地, 造就一支国际一流的会计人才队伍, 力争高层次会计人才总量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

(2) 总会计师。建国初期, 我国学习苏联经验, 在东北等地的大型企业中设置了总会计师。1961年9月, 党中央印发了《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 (草案) 》, 明确提出国营工业企业应设置总会计师, 以建立和完善财务等责任制度。1963年10月, 国务院批转了原国家经委、财政部《关于国营工业、交通企业设置总会计师的几项规定 (草案) 》, 规定国营工业、交通企业都应设置总会计师, 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关于国营工交企业建立总会计师制度的行政法规。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再次肯定了总会计师制度, 提出“一厂三总师” (厂长和总工程师、总经济师、总会计师) 和党委书记都是单位领导班子成员, 第一次在中央文件中确立了总会计师在企业的领导地位, 也赋予了总会计师新的职责。1990年12月, 《总会计师条例》规定, “总会计师是单位行政领导成员, 协助单位主要行政领导人工作, 直接对单位主要行政领导人负责。”2006年, 国资委出台了《中央企业总会计师工作职责管理暂行办法》。2010年9月, 财政部印发了《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2010―2020年) 的通知》, 规定, “总会计师是单位主要管理人员, 承担着经济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等工作, 应当具备战略规划、资本运作、财会、金融、法律等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进一步强化总会计师职能, 提升总会计师地位, 充分发挥总会计师在加强单位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中的重要作用。”

(3) 优秀会计人员。优秀会计人员是会计人员队伍的核心组成部分, 表彰优秀会计人员对于树立会计行业时代楷模, 塑造会计行业良好形象, 提高会计人员的社会地位具有积极的意义。政府对会计人员的表彰在法规中得到充分体现:1978年, 国务院发布《会计人员职权条例》规定, “对于工作积极、钻研业务、坚持原则、廉洁奉公、有显著成绩的会计人员, 要给予表扬奖励;对其中表现突出或工作中有重要贡献的会计人员, 可授予先进工作者、模范会计等荣誉称号。”1999年10月修订通过的《会计法》规定, “对认真执行本法, 忠于职守, 坚持原则, 做出显著成绩的会计人员, 给予精神的或者物质的奖励。”2007年4月, 财政部《关于印发〈全国先进会计工作者评选表彰办法〉的通知》规定, “全国先进会计工作者评选范围包括:在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经济组织中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 以及从事会计事务管理、会计科研及教学、注册会计师业务的人员。”《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提出, “建立国家荣誉制度, 表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杰出贡献的人才”。《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2010-2020年) 的通知》规定, “健全会计人员评选表彰机制, 严格评选程序, 创新评选方法, 努力将全国会计人员评选表彰与国家级劳动表彰奖励相衔接。”

二是学科地位。会计人员是否拥有社会地位, 是否能胜任会计领军人才、总会计师, 是否能评上全国先进会计工作者, 决定于是否具有深厚的专业背景和专业化素养。因此, 会计人员的学科地位 (包括专业背景和专业化素养) 明显提高表现在两个二级指标。

(1) 会计学科的培养层次。会计人员的学科地位首先表现为培养的学位层次, 即会计人员胜任工作的最高专业化素养是否需要博士。会计过去定义为“管理工具”或“管理技术”, 现定义为“管理活动”, 会计是一门科学。经济越发展, 会计越重要。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确立”, 国家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会计人员。《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 将“金融财会”作为“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同时, 择业声望也提高了会计人员的学科地位, 自20世纪70年代末恢复高考制度以来, 我国也恢复了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制度。一批会计学师资力量雄厚的高校, 在70年代末期即开始招收和培养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现在有会计学硕士点近百个, 会计学博士点40个, 国家级会计学重点学科5所院校。

(2) 正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长期以来, 会计专业技术职务最高为副教授级。最近会计专业技术资格提升为正教授级, 提高了会计人员的社会地位。1951年东北大区曾经试行会计人员技术等级和任用标准。1952年旅大市人民政府工业局发布的《会计主管人员的职责暂行规定 (草案) 》, 规定了会计主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和任免、调迁程序等, 首次开创了对会计人员依法任免和会计人员依法执行财经监督职权的制度范例。1963年1月, 国务院发布施行的《会计人员职权试行条例》规定:“对于会计人员, 应当根据本人的工作能力, 确定技术职称和等级。”但对会计人员的技术职称和等级未作规定。1978年9月, 国务院发布的《会计人员职权条例》中将技术职称分为总会计师、会计师、助理会计师和会计员四级。1986年4月, 中央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颁布的《会计专业职务试行条例》规定, “会计专业职务名称定为:高级会计师、会计师、助理会计师、会计员。高级会计师为高级职务, 会计师为中级职务, 助理会计师、会计员为初级职务。”2010年9月, 《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指出:“着力改革现行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制度, 增设正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 形成初级、中级、高级 (含副高级和正高级) 等层次清晰、相互衔接、体系完整、逐级递进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体系。”

三是经济地位。经济地位是社会地位的重要指标。美国庸俗经济学家凡勃伦认为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支付能力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 注册会计师、律师和医师是三个高收入的智力密集型职业。而在我国, 会计专业的热门由来已久。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大多选择在审计、税务、企业和公共机构的会计等行业, 工作稳定, 福利待遇较高, 社会认可度高。

从上述政治地位、学科地位和经济地位可以看出, 我国会计人员的社会地位是逐步提高的, 有的地方尚需进一步提高。

三、提高会计人员社会地位的有效途径

首先, 政府应更加重视会计人员的社会地位。除了给予会计人员充分的肯定外, 还应在组织上、法律上给予会计人员以保护, 从而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同时会计人员工资标准应与技术人员享受同祥待遇, 这对于提高会计人员社会地位非常必要。

其次, 应提高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诚信与会计人员的社会地位相关。在早期的英国注册会计师行业, 崇高的社会地位和可观的经济收入, 曾诱使一些毫无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人, 在注册松散的情况下混入了会计师队伍, 使公众利益和市场经济机制受到严重损害。目前, 在各国注册会计师行业, 也都存在一些因注册会计师道德原因导致的审计失败案例, 给资本市场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 诚信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根本。潘序伦早就提出“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成”的“立信”准则, 作为会计事业的训条。朱镕基也提出了“诚信为本, 操守为重”的要求, 他给国家会计学院题写的校训“不做假账”是会计道德的底线。

再次, 要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目前, 整个会计人才市场严重供大于求, 而企业却难以从中发现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 这就造成了会计行业“一头冷一头热”的从业现状。不仅高层次的专业人员缺乏, 而且行业内不平衡, 在中小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也缺少高层次的专业人员。这就要求会计人员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 具备扎实的会计理论基础, 精通的会计专业技术和专业技能, 熟悉国家的财经法律、法规、规章, 具备较强的专业辨别能力、分析能力和职业敏感性。

最后, 会计人员还需加强自我学习的能力。会计人员要能够及时捕获企业经济活动中瞬息万变的新现象, 准确反映其成本与价值, 合理控制现金流动, 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不能停留在原有的知识水平上, 而要养成学习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要对一些基本的与职业相关的新知识和新技术有所了解, 要掌握现代化的会计核算工具和网络信息技术, 学会搜集、获取、提炼和利用信息, 培养自身的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 并具有与他人协作的团队精神。

参考文献

[1]刘玉廷:《我国会计行业人才发展进程中新的里程碑》, 《会计研究》2010年第10期。

[2]李国运、季小琴:《英美注册会计师管理体制的变迁及其启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3]孔德军:《当前会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华会计学习》2005年第8期。

[4]《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2010年6月。

[5]A·C·利特尔顿著, 林志军等译:《会计理论结构》, 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年版。

会计地位 篇2

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法律地位研究

在制度比较分析框架下,制度收益和制度成本两方面分析结果表明,将概念框架作为会计准则组成部分的`制度安排,其效率要优于将概念框架作为指导性规范的制度安排.本文的政策意义在于:概念框架的制度建设,应立足基本国情,考虑国际发展趋势,确立政府的主导作用及其法律地位.

作 者:舒惠好 黎文靖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430070;中山大学管理学院,510275刊 名:会计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ACCOUNTING RESEARCH年,卷(期):2004“”(11)分类号:关键词:概念框架 法律地位 制度 比较分析

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与思考 篇3

关鍵词:会计;地位;对策;发展

一、会计的历史定位

1.会计具有重要地位

一般人认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工作广泛运用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在各方面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代替了会计人员的手工劳动,不需要现在这么多的会计人员,这些多余的会计人员应从会计的核算工作转向会计的管理工作,提高会计工作的水平,更好地为发展经济服务。在这种条件下会计更重要。

二、会计工作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个企业的企业管理工作涉及许多不同的部门其管理成效的优劣不是管理部门一个部门的事情, 它是企业若干部门共同执行的结果。由于会计部门和企业的各个部门、各项业务发生广泛、直接、连续的关系,因此,会计部门在经济业务所涉及的各部门中处于中心位置,只有让会计参与到企业管理之中,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1.会计信息是企业经营决策的基本依据

会计信息是各级政府对经济形势分析判断以及国家宏观调控决策和微观主体对策制定的重要依据。会计部门及会计工作人员,肩负着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反映、监督、分析和咨询的任务,会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结点都在围绕着信息工作而展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决策的正确与否是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而决策的正确与否往往又取决于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可靠性和及时性。企业决策者只有利用准确的会计信息,进行全方位分析,才能确保生产与销售、市场开拓、产品定价、资金投入的协调统一,保证经营决策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使企业枪的先机,掌握主动,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2.会计预测是企业经营决策的基础

现代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仅掌握当前的市场需求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了解、预测市场的发展变化,为企业未来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分析资料。企业的生产经营预测,一方面通过会计分析,对市场的潜在需求和发展变化做出预测。另一方面利用会计信息通过对企业现有及过去的生产经营的分析,预测将来可能达到的生产经营目标,提出影响未来供需状况的原因,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可靠保障。

三、会计的重心在管理

1.会计工作不等同于会计核算工作,它包括会计核算工作和会计管理工作两个方面

会计是否有管理职能,还有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会计就是会计核算,不是算帐,就是一个会计信息系统,不具有管理职能。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会计是否具有管理职能,要从会计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出发,即从会计工作总体出发,要从客观的条件和要求出发来分析。会计具有管理职能,是因为:(1)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越发展,越需要会计对经济活动中的资金运动进行管理,以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和正确处理各方面的经济关系。(2)企业、事业等单位管理的需要。企业、事业等单位要进行现代化管理,需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利用所掌握的信息,对经济活动中的资金运动进行管理,以便促进本单位实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3)上层建筑的需要。体现上层建筑要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的主要职责是: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会计监督就是一种管理活动。(4)会计工作现代化的需要。会计工作逐步实现现代化,特别是逐步实现会计工作电算化,把会计人员从繁重的手工计算中解放出来,有条件并需要会计人员大量从事管理工作。(5)会计学科分类的要求。国家教委制定的学科分类,已将会计学从属于经济学改为属于管理学中的一门学科,从而确定了会计学的管理性质。

2.会计要逐步实现现代化

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当然各行各业都要实现现代化,其中也包括会计工作要实现现代化。会计现代化是指广泛、系统地运用先进、科学、规范的会计理论、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所进行的会计工作。会计工作现代化包括会计理论现代化、会计方法现代化、会计手段现代化和会计组织现代化。

中国的会计工作进入80年代,1990年11月召开的全国会计工作会议暨全国会计工作“双先”表彰大会,提出要努力使会计工作向经营管理型发展,要努力学习和运用现代会计管理方法,逐步实现我国会计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会计工作要实现现代化,是适应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的。

会计工作现代化是一个过程,是会计发展的方向。会计工作要实现现代化,其要求是会计工作要达到先进性、规范性、科学性和国际性;会计工作规范性是实现会计工作现代化的基础,科学性是实现会计工作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先进性是实现会计工作现代化的最高要求,国际性是实现会计工作现代化的最终要求。

参考文献

[1]杨雄胜《提高我国会计研究质量问题的思考》[J].会计研究,1997,(11).

[2]陈文军《浅谈财务内部控制重要性》上海铁道科技, 2006,(04).

[3]王水平《对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思考》[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4).

[4]潘晓曼《浅析我国管理会计运用不利的原因及其解决的途径》[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5(1).

事业单位的会计地位 篇4

一、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有所改变

原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为:《会计法》→《事业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新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为:《会计法》→《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也即事业单位的会计法规在会计制度这一层次上已与行政单位会计法规相分离, 并采用“准则”加“制度”的规范模式。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相分离的主要原因, 可以归纳为这样几个方面, 即事业单位与行政单位:

(1) 性质不同。即事业单位属于公益性质, 行政单位属于政权性质。

(2) 经济业务活动的内容不同。即事业单位主要从事事业活动, 生产精神产品;行政单位主要从事行政活动, 维持社会运转。

(3) 财务管理的要求不同。即事业单位可以严格实行“核定收支, 定额或者定项补助, 超支不补, 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 预算一旦确定, 一般不予调整;但行政单位则可能不一定能严格实行如事业单位的这种预算管理办法, 可能需要根据行政管理情况的变化, 适当增加预算的弹性, 国家不能一天没有行政管理。

(4) 对市场的依赖程度不同。即事业单位, 尤其是有条件走向市场的事业单位, 其对市场的依赖程度要比行政单位大, 也即事业单位可能会有一笔数字较大的事业收入;但行政单位没有相应的“行政收入”, 只有财政拨入经费。

事业单位实行“准则”与“制度”规范模式的主要原因, 可以归纳为:

(1) 事业单位涉及的行业较多, 如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 各行业在经济业务内容、活动方式、对财政拨款的依赖程度、会计核算的要求和会计管理水平等方面差别较大, 必须有较高层次的会计准则规范, 以确保各行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比性。

(2) 会计准则由于其层次较高, 因此, 内容不可能具体, 为便于实务工作者实际操作, 就有必要再根据准则制定制度, 制度就比较详细具体, 基层单位可以依照其规定具体操作。改革后的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更加完善。

二、会计主体有所改变

在《原制度》中, 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认为是预算资金活动, 即“以预算资金活动作为记账主体”。这使得事业单位变成了是国家财政的一个报销单位, 事业单位加强自身经济管理的观念淡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四条明确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事业单位自身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 记录和反映事业单位自身的各项经济活动。”这就从概念上明确了事业单位是一个会计主体。事业单位会计主体的确立, 有利于事业单位加强自身的经济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同时也有利于事业单位以主体的身分参与市场竞争, 谋求自身发展。可以认为, 事业单位会计主体地位的确立, 是这次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最主要的内容之一, 事业单位会计要素的改变、会计核算平衡公式的改变、预算内外资金核算方法的改革以及会计报表的改变等, 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

三、确定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在《原制度》中, 只注重对具体会计核算方法的规定, 没有对指导会计核算工作的一般原则作出全面而系统的规定。这种情况对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带来很多不利的因素。《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一次集中、全面而又系统地提出了11条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这11条一般原则是:客观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清晰性原则、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专款专用原则、实际成本原则、重要性原则。会计核算一般原则的确定, 对于统一协调各部门、各行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会计要素有所改变

在《原制度》中, 设置了三个会计要素, 即资金来源、资金运用和资金结存。很明显, 这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 事业单位围绕资金运动组织会计核算, 不确立事业单位会计地位。《新制度》对此作了根本性的改变, 确定了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个会计要素。这五个会计要素的设置, 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 有利于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更好地满足各有关方面的需要, 也有利于国际交流。

五、记账方法有所改变

在《原制度》中, 记账方法规定采用资金收付记账法。这与当时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依赖财政预算资金以及由此采用收付实现制的记账基础相关。《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八条规定“会计记账采用借贷记账法”。改变记账方法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 目前的事业单位已经形成收人来源多渠道、支出使用多用途的基本格局, 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 资金收付记账法难以适应, 而借贷记账法有一套完整、严密而科学的方法体系, 能适应新形势下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

(2) 目前, 企业会计通过改革, 已经全部采用了借贷记账法, 国际上也普遍使用借贷记账法, 为与国内企业会计以及与国际会计交流方便起见, 事业单位也采用借贷记账法非常有必要。

六、会计科目的设置有所改变

在《原制度》中, 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按全额预算管理、差额预算管理和自收》转219页

自支预算管理单位分别设置三套会计科目, 并且还按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分别设置两套会计科目。会计科目的设置不可谓不复杂。在《新制度》中, 所有事业单位统一设置一套会计科目, 即会计科目不再按三类预算管理单位设置, 也不再按预算内外资金设置, 而是按新的会计要素设置。这样设置会计科目的原因, 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取消了三类预算管理单位的区别, 所有事业单位可以认为全部是接受财政的补助, 无非是补助金额的多少, 补助的金额也可以为零。这样, 在各事业单位之间, 就不再是阶梯式的差别了, 而是平滑式的差别, 这有利于国家对各事业单位进行更为科学的经济管理。由此, 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也没有必要再区分三类预算管理单位, 分设三套会计科目。

(2)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对事业单位实行“事业单位预算应当自求收支平衡”的做法, 即事业单位预算内外的资金实行统一运行, 综合平衡的做法。因此, 会计科目也没有必要再区分预算内外, 分设两套会计科目了。应该说, 《新制度》科目的设置, 比《原制度》更科学更简明。

七、预算内外资金的核算方法有所改变

《原制度》实行预算内外资金分别运行, 各自平衡的做法。这与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包办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的绝大部分资金来源于国家财政, 预算外资金数字极小相关。《新制度》对预算内外资金实行统一核算, 综合平衡的做法。这是因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政府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合理组织业务收入, 增强了单位自我发展的能力。由此, 预算外收入较大幅度的上升, 并直接影响到事业单位的生存和发展。事业单位大量的预算外收入通过抵支收入转入预算内, 抵顶事业经费的不足。预算内外资金的分别核算、各自平衡就好像是一个单位有两套账, 各自分别记账、算账和报账。预算内外资金不能统筹安排和合理调度, 已经影响了资金的有效使用, 也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为此, 《新制度》规定, 事业单位实行预算内外资金统一核算、综合平衡。事业单位对各项资金统一核算, 统一管理, 形成资金合力, 这不仅有利于国家加强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 而且也有利于事业单位更合理更有效地使用资金, 保证事业活动的需要。同时, 这样做也可以使事业单位提供全面、合理、真实、准确和完整的会计信息。预算内外资金统一核算, 综合平衡的作法, 也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

八、会计报表体系有所改变

《原制度》的会计报表, 主要有资金活动情况表、经费支出明细表、拨入经费增减情况表、预算外收支明细表、差额单位收支情况表、专用基金收支明细表、产品收益表等。这些报表主要为财政服务, 区分三类预算管理单位, 区分预算内外资金。《新制度》规定, 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收支情况说明书等。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的改变, 突出了基本会计报表的地位, 同时也简化了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 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更加符合国际惯例。《新制度》规定的会计报表, 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 对政府加强宏观管理, 促进事业发展必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曲少华, 李大连, 李明;《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主要改革内容[J];科学与管理;1997年04期;60

[2]、《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会计地位 篇5

一、电子商务时代会计信息化的特点

(一)会计信息的无纸化和开放性

(二)会计信息的多元化和智能性

二、电子商务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影响

(一)对传统会计假设的影响

(二)对会计核算形式的影响

(三)对传统支付结算方式的影响

三、电子商务时代会计信息的地位及作用

(一)关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及我国会计信息的现状

(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及作用

(三)会计信息工作是经济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

四、提高会计信息的发展策略

(一)优化会计环境,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二)健全相关的会计法律制度

会计地位 篇6

一、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会计信息是企业经营决策的基本依据。会计信息是企业对经济形势分析判断以及国家宏观调控决策和微观主体对策制定的重要依据。会计部门及会计工作人员,肩负着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反映、监督、分析和咨询的任务,会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结点都围绕着信息工作展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决策的正确与否是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而决策的正确与否往往又取决于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可靠性和及时性。企业决策者只有利用准确的会计信息,进行全方位分析,才能确保生产与销售、市场开拓、产品定价、资金投入的协调统一,保证经营决策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使企业抢占先机,掌握主动,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会计工作结果是企业经营决策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正确与否,必须由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来检验。会计工作结果是企业生产经营实际情况的数量表现,通过对会计结果的信息反馈,可为企业决策提供新的决策依据,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自我发展的能力。

二、企业会计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

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突出。一是会计信息的披露主要是对指标变动现象的罗列,应用性不强,成因分析不够。二是信息披露不充分,大多数反映的是一些显性指标,对于某些隐性指标如人力资本等却没能反映,而这些隐性指标恰恰是企业利润增值最为重要的因素。三是刻意掩饰不良信息。有些企业管理人员好大喜功,对于不良的会计信息采取掩饰行为。事实上要诊断企业的经济运行状况,维护企业机体健康运行,必须反映真实情况、掌握真实数据,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挖潜堵漏、开源节流。四是无法满足对前瞻性信息的需求。现代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得领先优势,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决策者必须能对影响其决策的因素事先做出调整策略。因此,对会计信息预测价值和及时性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

会计分析工作未能深入到企业经营管理中。企业会计人员大多不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不了解企业的经营活动,对会计工作的认识不够全面,认为将会计数据上报以后会计工作就完成了,而没有认识到会计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将所得到的会计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和分析,从中发现问题、找出对策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如此一来,自然也就谈不上写出深层次、高时效、高质量的会计分析报告。

三、如何发挥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改变观念,使会计能全方位为企业经营决策服务。会计信息是企业决策的基础,会计的分析与观察是企业决策的重要保障,会计工作的结果又是企业决策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会计已成为企业领导决策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因此,企业各级领导和企业管理人员要关注会计工作的重要性,不仅要正确认识会计,重视会计工作,牢固树立会计参与企业决策的全新观念,提高会计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在人、财、物上给予企业会计工作以必要的支持;而且要学会或善于运用会计数据来进行分析和决策。其次,会计人员要转变思想,对会计工作的认识要有个飞跃,调整会计工作服务方向,由过去的报表型会计转变为为企业经营决策服务的管理信息型会计,确保会计数据的质量,使会计信息成为企业具有高度权威性的决策依据。

提高会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企业要建立内部会计信息网络,使会计部门成为企业的信息库,使会计信息在企业内部根据需要实现信息共享,使会计的信息作用得以充分发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要求信息加工的速度越来越快,信息质量越来越高。计算机技术的引入,使得企业会计工作建立在精确、快速、高效的现代化信息处理技术之上,这不仅能高质、快速地完成上级部门布置的会计报表任务,而且能让企业会计人员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为本企业的生产经营出谋划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强化法制意识。为了避免个别领导为了政绩或小团体的利益弄虚作假、迫使会计人员编造虚假数据的现象发生,应将《会计法》的学习内容纳入到领导干部培训的内容中,使领导干部和各级会计人员在工作中都能树立牢固的法制意识,维护会计工作和会计数据的严肃性和真实性,从而使会计工作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论事业单位会计的地位 篇7

一、会计的两大分支

会计的体系及其分支,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适应人们管理财务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反映着会计各个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和区别。企业会计是适用于农、工、交、商、金融等企业单位的会计,是用以反映和监督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流通领域的企业经营资金活动的。非企业会计,即我们所说的预算会计,适用于各级政府财政机关、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会计,用以反映和监督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分配领域、精神生产和社会福利领域的政府财政资金和事业单位业务资金的。作为非物质生产部门的财政、行政、事业等单位,不直接提供物质产品,处于上层建筑领域,它们从事各种业务活动,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在社会再生产中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企业和非企业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是否具有物质生产方面的职能,是否具有生产经营性。企业会计同预算会计的主要区别,则在于是否追求资本的保值增值,是否具有营利性。行政和事业单位进行各种公务活动,公益性、社会性业务活动,其出资者投入资金以后,不要求得到回报,这些单位一般也不会终止,个别单位终止时出资者也不一定都收回资金,它们在业务活动中有的无偿提供服务,有的虽有收费但也并非足额补偿,而是由国家财政提供全部或大部的资金。所以,预算会计要以社会效益为目的,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都要围绕着社会效益而展开。非营利性是预算会计区别于企业会计的特殊性,也是预算会计各个组成部门的共同性。只有充分认识这一特征,才能明确事业单位会计必然归属于预算会计 (非企业会计) 的客观依据。1996年2月我国财政部发布的“预算会计核算制度改革要点”指出:“预算会计是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宏观管理信息系统和管理手段,是核算、反映和监督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以及事业行政单位收支预算执行情况的会计,是我国两大类会计体系之一。”这一概括,为我们认识事业单位会计的地位,建立预算会计法规制度的管理体制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二、事业单位会计的特征

把事业单位会计作为预算会计中的会计分支而单独制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是这次预算会计改革的一个创举。它有助于适应形势发展而加强单位内部管理。其所以要确立事业单位会计的相对独立会计分支地位,是因为人人认识到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过程中,事业单位会计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现阶段事业单位会计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项:

1. 事业单位除财政拨款外还有自己的事业收入。

2. 事业单位虽然以实现社会效益为宗旨,但却具有一定的经营性,并要实行经济核算,其事业收入和事业支出大都与业务活动相联系,可通过扩大服务规模、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增收节支,争取改善自身的运营条件。

3. 事业单位虽然不提供物质产品,但向社会提供精神产品 (即知识形态的产品) 和劳务,它具有一定的生产性。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各种事业单位,大都属于第三产业中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 (有人把这种提供精神产品和劳务的行业称为第四产业) 。这些部门在现代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越高,智力劳动和智力开发的作用就越显著,物质产品再生产的发展就越依赖于精神产品再生产的发展。正是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特殊性,使事业单位会计成为预算会计中的一个单独的分支。我们研究事业单位会计的特征,是为了按照其发展的客观规律有效地制定法规制度,使之更好地适应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需要。但是,这决不意味着事业单位会计已经企业化了,已经按企业会计的规则运行了。这是因为: (1) 我国目前的事业单位尽管资金来源渠道多样化,但其绝大多数还是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其他资金来源为辅,完全不需要国家财政拨款的还是少数,有些单位虽然能做到日常收支相抵,但重大工程项目依然要依靠国家财政扶持。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同国家财政资金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应该受到国家预算管理部门的指导和约束,而且其会计法规制度的建设应该与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建设由同一部门进行,使单位会计与财政总预算会计很好地衔接起来。

(2) 事业单位的性质及资金来源,决定了绝大多数事业单位的非营利性,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水利、林业、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单位提供的是公共产品,而追求利润必然会使其业务活动走偏方向。这里还要指出,一些单位虽然能够实现收支相抵后还有结余,但这是它们加强管理、量入为出的结果,绝不等于在主观上就是以营利为目的。把事业单位会计当作预算会计体系中的一个分支来进行法规制度建设,既照顾到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需要,又维护了预算会计体系的统一性,这才是正确的选择。

三、事业单位会计的定位

事业单位是我国特有的一个名词,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都可以取得法人资格,从而确立了事业单位的法律地位,而在西方通常则采用非营利组织一词。我国的事业单位会计在内涵上近似于西方非营利组织会计,但两者又不完全相同。为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我们对事业单位会计的适用范围需要作一些具体分析。所谓事业单位通常可理解为不具有物质产品生产和国家事务管理职能,主要以精神产品和各种劳务形式,向社会提供生产性或生活性服务的单位。其范围习惯上涵盖较广,包括不同的行业和经济类型。从行业来看包括以下三类:一是科学、教育、文艺、广播电视、信息服务、卫生、体育等科学文化事业单位;二是气象、水利、农业、地震、环保、计划生育、社会福利等公益事业单位;三是民间公证 (会计师事务所等) 、法律服务 (律师事务所等) 、咨询服务等社会中介机构。从经济成份来看则有公办、民办、中外合办等事业单位。

笔者认为,事业单位会计的适用范围是应该而且可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过去事业单位的范围较广,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一些单位逐步由社会性、公益性为主转向营业性、开发性,资金供给的自给率不断提高,经营的目的和单位的性质实际上发生了变化。事业单位的发展从近期看有如下的趋向:有些单位,如大多数的中小学和高等学校、基础理论的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兴办的文艺团体、图书馆、博物馆等,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公益性,主要由国家财政供应资金,以社会效益为目的,这些单位就应该按事业单位进行登记注册,实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而有些单位,如会计师事务所、应用型、开发型科研院所、民办的文艺团体、体育场馆等,具有较强的营业性、开发性,而且以营利为目的,这些单位不妨按企业进行登记注册,实行企业会计制度。如这样,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同西方非营利组织会计在适用范围上就可以基本上一致起来。这里还必须肯定,有相当一部分事业单位的事业性质、非营利性质是始终不会改变的,事业单位会计的发展依然有广阔的前景。在事业单位会计法规制度建设上,应较多地考虑公办和民办的差别。

摘要:把事业单位会计作为预算会计分支而单独制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是预算会计的改革的一个创举。现阶段, 事业单位除财政拨款外, 有的事业单位还具有自己的事业收入、具有一定的经营性和生产性等特点, 因此, 把事业单位会计独立出来, 不仅符合我国民法通则关于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都可以取得法人资格的规定, 也确立了事业单位会计的法律地位, 并与西方非盈利组织会计在适用范围上可以基本一致起来, 有利于与世界接轨。

论会计稽查的地位与重点 篇8

一、强化会计稽查是《会计法》赋予财政部门的神圣职责

(一) 实施《会计法》, 强化会计稽查

当前, 会计工作中存在的信息失真和秩序混乱等突出问题, 破坏了社会经济秩序, 制约了会计职能的发挥。认真实施《会计法》, 强化财政监督, 全面实施会计专项稽核检查, 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只有会计数据真实完整, 才能保证社会经济秩序的规范有序;只有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才能为国家制定财政经济政策、搞好宏观调控提供依据;只有建立规范的会计工作秩序, 实施严格的财政会计监督检查, 才能使经济和行政置于严格的监督之下。

(二) 以会计稽查为主体, 强化五个环节

会计工作的政府监督主要是以财政部门为主体来进行的, 中心任务就是打假治乱, 规范会计行为,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概括起来, 财政部门的会计稽查主要有以下五个环节: (1对企业依法建账情况的监督是财政监督的首要环节; (2) 对企业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资料的真实、完整方面的监督, 是财政监督的基础环节; (3) 对企业会计核算是否符合新《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方面的监督是财政监督的关键环节; (4) 对企业会计工作人员从业资格的认定是财政监督的必要环节; (5) 对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审计报告的程序和内容进行监督是财政监督的兼顾环节。

二、会计稽查与税务检查的异同点

会计稽查是财政部门为加强企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 提高财务会计工作质量, 整顿和规范财务会计工作秩序, 依据《会计法》、《预算法》的规定, 对财政重点监督管理的单位所组织的专项稽核检查。税务检查则是税务机关以国家税收政策、税收法规和征管制度为依据, 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情况进行的税务审查、监督活动。两者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会计稽查与税务检查同属政府部门的监督, 具有下列的特征。

(一) 会计稽查与税务检查的共同点

1. 实施检查的主体相同。

会计稽查具体由财政部门负责实施;税务检查是税务机关实施税务管理的重要手段。从实施检查的主体来看, 两者同属政府部门监督。

2. 检查的独立性相同。

在我国, 财税部门隶属国务院和各级政府领导, 因此在独立性方面体现为单向独立, 即仅独立于被查单位。会计专项稽查与税务检查两者都是一种单方的行使职权行为, 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被查单位只有接受和协助检查的义务;另一方, 面财政部门只能是在法律规定的权限范围内, 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检查。

3. 检查的性质相同。

会计专项稽查同税务检查都是强制检查, 具有强制性。检查决定下达后, 如被查单位拒不执行, 财税部门可以依法强制执行。

4. 检查的手段相同。

会计专项稽查的特点在于对会计账务处理的检查与账外相关制度及其资料检查的密切配合。税务检查由于是检查纳税人的纳税是否正确, 必须通过对其会计账务的检查来完成, 同时对账外情况的检查, 如物资盘点、合同验证、当事人询问等也是必要的程序。因此, 就检查手段而言, 两者有相同之处。

(二) 会计专项稽查与税务检查的差异

1. 检查的目的不同。

会计专项稽查的主要目的, 是通过检查, 采取有效措施, 在体制、机制和法制上规范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秩序, 加强内部监督控制力度, 增强防范金融和财务风险的能力, 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程度。税务检查的主要目的是, 通过检查, 不仅可以发现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方面的情况, 还有利于及时纠正和处理问题, 防止或减少税收流失。

2. 检查的内容和重点不同。

会计专项稽查主要从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内控制度、规范经营活动、提高防范风险能力着眼, 重点检查以下内容:内部监督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财务会计信息质量情况;财政性资金使用、审批、稽核和控制, 制约机制的建立和执行情况;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的质量情况;纳税人依法履行纳税义务的情况。税务检查的主要内容是:纳税人对国家税收法规的执行情况;纳税人遵守和执行会计准则和财务通则的情况。

3. 检查的依据不同。

会计专项稽查的依据, 主要是《会计法》、《公司法》等相关的财务制度、会计制度及其核算程序并辅之以各项税收法规。税务检查的依据, 首先是税收法规、税收政策和税收征管制度, 其次是一部分与之相关的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

三、财政部门实施会计稽查的步骤及重点

根据《会计法》的有关规定, 财政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 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及相关事项实施监督检查。这是《会计法》赋予财政部门履行财政监督职责、实施会计专项稽查的权力。

(一) 会计专项稽查的实施步骤

会计专项稽核检查的实施, 是指检查人员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检查方案所确定的检查范围、种类、方式和内容等要求, 依据检查标准, 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 有步骤、有目标地进行检查的实务操作活动。具体步骤主要以下几方面:

1. 实施前的准备工作

实施前的准备工作是实施会计专项稽查的基础工作。在此阶段, 检查人员应分析被查企业报送的有关资料, 制定检查工作计划, 确定检查的方式、范围和人员分工, 并下达检查通知书。

2. 会计专项稽查的具体实施

会计专项稽查的实施是对被查单位和个人进行检查、取证、分析和综合评价的过程, 也是检查方案付诸实施并取得效果进而完成检查任务的过程。在此阶段, 检查人员可采取下列步骤来实施检查:一是查账, 即对被查单位的账簿、凭证、报表等有关资料进行审查。二是账外调查, 即结被查单位除账簿、凭证、报表以外的其他事项进行调查。三是取证, 即对被查单位和个人就相关事项制作询问笔录, 调查问卷, 并复印有关资料, 形成工作底稿。四是检查结论。

3. 会计专项稽查的实施终结

检查的实施终结是实施会计专项稽查的结果阶段。在此阶段, 检查人员应报告处理决定并送达被查单位;如有必要, 还应制作《管理建议书》附送被查单位。

(二) 会计专项稽查的重点内容

在具体掌握企业的性质、主营业务、注册资金及资产、负债、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等指标的基础上, 会计专项稽查主要检查以下内容。

1. 财务会计核算方面。主要反映企业因违反现行会计制度应予调整的事项。

2. 对外投资方面。

检查人员应在对长期投资、内控制度审查和评价的基础上进行检查。其重点内容是:确认长期投资是否存在、是否归被审查单位所有;审查长期投资的入账价值, 判断企业长期投资的入账基础是否符合财务会计制度以及投资合同、协议的规定;审查长期投资计价方法, 成本法或权益法及其相互的转换是否正确;分析企业长期投资业务管理报告, 审查与投资额相对应的投资收益状况;审查企业长期投资市价与成本有显著差异或长期投资超过净资产的50%, 是否已在会计报表注释中加恰当披露;评价长期投资内控制度。

3. 经营成果及资产质量方面。

一是确定非正常损益对企业利润的影响。主要为企业因非正常销售、资产转让和出售、资产重组、不公允的关联交易、会计变更、政策补助, 以及捐赠、罚款收入等因素影响的企业利润。二是企业的各项潜亏因素。它是指按现行制度规定可不提损失准备金, 但确已存在应以预计的资产损失。具体包括, 应收款项:虽债务人未破产或死亡, 但应收款项确实难以收回或按账龄分析法计算应增提的坏账准备。存货:呆滞冷背、变质过期、已毁损和已证明价值不能收回的部分。短期投资:按市价与成本孰低法 (按类别) 计价的差异。长期投资:权益法按持股比例50%降为20%时引起投资收益的变化。按市价与成本孰低的原则提取的投资减值准备:因被投资方破产, 已资不抵债, 无法偿还逾期债务而确实无法收回的投资本金和收益。需要关注的可能涉及企业的风险隐患, 主要是指对外担保 (尚未发生诉讼) 的资产;对外抵押 (尚未发生诉讼) 的资产;对外拆借资金;因与其他房地产企业合资或项目合作而投出的资金额, 期货和外汇买卖金额, 海外公司净资产额, 账外资产。

4. 违反会计政策的合法性和一致性应予揭示的事项。

5. 因企业会计秩序混乱、资料不齐而无法开展稽核检查应予揭示的事项。

6. 评价企业内控制度和会计工作秩序, 分析其原因所在, 提出改进建议, 递交管理建议书。

7. 税收义务履行情况。

企业会计信息的地位与作用及管理 篇9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会计凭证为依据,并运用专门的核算方法和程序,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核算和监督,为单位的经营管理者、债权人、投资人、政府管理部门以及其他会计信息需求者提供有关单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一种信息系统,也是一项经济管理活动。

会计信息是一种可以被感知和识别、转换与传递的一种经济信息,具有时效性,是会计数据加工处理后的结果,也是对其的解释与说明。会计信息既可以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也可以为企业经营管理者做预算、决策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二、会计信息的地位

1.会计信息是企业利益相关者制定决策的重要依据

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经营管理者、股东、债权人、债务人、企业员工、供货商,税务局、政府及相关部门、新闻媒体以及社会公众等。企业利益相关者分别根据不同的会计信息制定出对自身最有利的决策,企业经营管理者参考会计信息,掌握企业的发展状况、经营成果,并从中寻求不足,总结经验,最后制定出合理有效的经营管理决策。企业股东需要通过准确的会计信息作出最优的投资方案,降低风险,扩大收益,以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企业债权人关心的是企业的偿债能力,根据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产权比率等来判断是否给企业借款。企业员工直接的目的便是工资与工作的稳定性,供货商关注的是企业的信誉问题,税务局关注的是企业纳税情况等等。不同的企业利益相关者有着不同的目标,但都需要运用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作参考来制定最优的决策。可见,会计信息对于企业利益相关者制定决策极其重要。

2.会计信息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基础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制度的不断完善,会计信息在企业整个经济信息中处于核心地位。财务管理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一些学者认为现代企业的管理以财务管理为核心,还有一些学者也提出了资金管理、成本管理、利润管理等管理模式。不管是采用资金管理、成本管理,还是以利润管理为核心的管理模式,企业都离不开会计管理模式,因为企业的资本、成本、利润等相关信息都是会计信息的构成部分。根据预算信息,可进行企业计划管理;根据成本信息,可进行生产管理;根据人事会计信息,可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由此可见,会计信息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基础,也决定了会计信息在当今企业经营管理中所处的核心地位。

三、会计信息的作用

地位决定作用,企业会计信息重要的地位也决定了企业会计信息不可忽视的作用。

1.会计信息对企业经营决策的作用

企业的经营管理是企业能否实现利润最大化或价值最大化的关键,而会计信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会计信息是最基础、最详细、最精准的经济信息,企业经营管理者运用会计信息了解企业的资金状况、经营状况、产品销售状况、资源配置状况、偿债能力、财务状况等,从而结合市场的形势和变化来制定和调整适合自己的战略计划,以实现利润最大化或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企业的销售部门调整销售策略和营销策略是依据会计信息提供的销售和回款情况;企业的生产部门调整生产经营计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需要会计信息提供的生产经营状况、经营业绩、市场需求与供给等信息作参考;企业的财务部门制定最优的资金使用计划、合理的使用每一笔资金,需要依据会计信息提供的资金状况。此外,通过会计信息,可以反映出企业的经营业绩、发展趋势,企业可以从中寻找出经营管理中的经验与不足,根据市场的需求与形势,合理的制定与及时调整下一步战略计划,以实现持续经营,健康发展、利润最大化或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2.会计信息对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

企业的会计核算职能主要是对各种原始的经济数据、会计资源、原始凭证等原始的会计信息进行记录、计算、归类、整理与汇总,并通过记账、算账、报账等程序,使得这些会计信息可以全面、系统、综合、真实的反映经济活动的各种收益与损失、以及经营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并为企业的经济活动提供有用的信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产品质量对企业的经营业绩有极大的影响,决定着企业的经营效益,而产品质量的优良需要通过会计信息来反映,企业通过会计信息来调整产品的生产计划;企业的资金管理是企业的核心问题,它贯穿于整个经济活动的始终,企业的存货、未收账款、应付账款、银行存款等都属于会计信息,为资金的高效运营提供了参考;产品的生产成本决定了产品收益的多少,准确的会计信息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库存,合理利用原材料,及时调整生产线,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综上所述,通过会计信息对企业的产品质量、资金、生产等进行管理,及时调整战略计划,优化资源配置,以此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会计信息对企业强化管理的作用

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会计可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财务会计,是以财务报表为依据,主要是对外部信息使用者制定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管理会计,主要是为了适应内部管理的需求,为企业内部管理者经营决策提供可靠有用的会计信息,强化企业管理。企业在进行成本、销售、利润预测时,需要依据过去的、现实的成本费用、销售业绩、营业利润等会计信息,结合市场发展形势与规律,合理准确的进行预测。企业管理者在经营决策时,需要通过会计信息了解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生产线、市场需求等会计信息来制定切实可行的生产、销售计划,以及企业的发展方向、判断是否扩大规模。通过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等会计信息可以看出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果,寻找出经营管理过程中的经营与不足,为下一个阶段更好的管理积累经验。总之,企业管理者需要依据各种会计信息确定经营目标,对经营管理活动进行事前预测、事中监督、事后考核。

四、当前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与原因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的输出与输入不一致导致会计信息虚假,违背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原则。会计信息失真会对利益相关者造成不可预测的损失,如:安然事件、蓝田事件、银广厦事件等都对利益相关者造成了惨重的损失,小到企业亏损,大到企业破产,甚至家破人亡。那么,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有哪些呢?

1.会计人员职业素养不高

企业会计信息的输入、处理、输出都需要经过会计人员的核算与监督,企业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有密切联系。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不断增多,会计人员也日益递增。有一部分会计人员对工作没有热情、办事拖拉,还有一些会计人员为利益所诱惑,在社会公众利益、国家利益、企业利益中只选择了企业小团体或个人的利益,这都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之一。还有一部分会计人员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专业技能不强,在处理经济业务中,对会计工作流程不熟悉,敷衍了事。对于上级不当的要求,没有坚持原则,容易按照上级的不当的意愿完成工作,没有依法办事,导致有的管理者要求企业会计人员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造出虚假的会计信息。

2.会计制度不健全

企业选择不同的会计核算制度,会计信息也有差别。部分中小企业没有健全的会计核算制度,没有严格按照会计核算程序来处理经济业务,导致企业账目混乱,甚至出现账账、账实不符的情况。如:没有健全的会计核算制度,无法确定收入或成本,无法确定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以及报废的处理,无法对存货进行计提折旧等等。没有健全的会计核算制度,容易导致企业会计账簿混乱,也容易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企业会计人员的管理对会计信息的输出也至关重要,企业会计人员办事懒散,对待工作没有热情,专业技能薄弱,对会计准则不熟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企业的管理制度不健全,对待会计人员没有激励、监督、考核等制度。

五、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几点建议

1.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

会计信息与会计人员密切相关,作为一名会计人员,应严格要求自己。首先,应做到爱岗敬业,热爱会计工作,对待每一笔经济业务要认真负责,办事不拖拉、不马虎。其次,会计工作常常涉及个人隐私、商业机密,甚至国家机密,会计人员需要做到不为利益所诱惑,保守秘密,诚实守信。会计工作常常需要与金钱打交道,作为会计人员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公私分明,不贪污钱财,不收受贿赂,保持清白。作为会计人员还需要做到客观公正,依法办事,坚持准则,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除此之外,会计人员还应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努力钻研业务,熟悉经营活动和经营业务的处理流程,提高工作质量,从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2.企业应完善会计管理制度

我国的会计工作行政管理体制实行的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企业应加强自身管理,制定与国家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监督制度、会计人员管理制度、会计工作管理制度等。企业在制定会计管理制度时还应结合自身情况,不违背法律法规。在经营管理活动中,还应不断地完善会计核算、监督制度。企业内部应该组织会计人员学习会计职业道德,钻研会计业务,提高专业技能,还应适当的制度奖惩制度,提高会计人员工作积极性,抵触不良行为,建立一个积极向上的会计工作氛围,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3.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督

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企业会计的监督,定期核查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并对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进行评估,对企业会计人员进行教育。税务部门核查企业是否偷税、漏税,审计部门对企业经济业务的真实性进行审查,对企业的会计工作进行监督。

六、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信息的地位也不断地在提高,不管是企业,还是其他利益相关者、社会公众,都是通过企业的会计信息来判断企业的经营成果,预测企业的发展前景,并依此来制定决策。企业依据会计信息制定切实可行的经营策略,提高经济效益。但由于会计人员职业素养不高,企业会计制度不完善,造成了多起会计信息失真事件。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人员本身应该提高自身职业道德、专业技能,企业应完善会计管理制度,加强内部会计工作的管理,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审查,监督会计工作的合法性、真实性。全面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避免会计信息失真,为提高我国经济水平做贡献。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国家的经济实力影响着综合国力,经济信息是经济发展状况的体现,而企业的会计信息是企业非常重要的经济信息。会计信息不仅是企业利益相关者制定决策的依据,也是经营管理者提高经营业绩的关键。当今,许多企业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严重影响到企业债权人、债务人、投资者、企业员工、社会公众等企业利息相关者的利益,甚至有可能导致企业的这些利益相关者做出错误的决策。据分析,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是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养不高和会计制度不完善。那么,要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不仅应该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还要不断完善企业会计管理制度,政府及相关部门还应加强对企业会计工作的监督,避免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

关键词:会计信息,地位,作用,原因,建议

参考文献

[1]杨晓其.会计信息的地位和作用[J].2014(10).

会计地位 篇10

什么是电子商务?所谓电子商务 (Electronic Commerce) 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远程通信技术, 实现整个商务 (买卖) 过程中的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人们不再是面对面的、看着实实在在的货物, 而是通过网络, 通过网上琳琅满目的商品信息、完善的物流配送系统和方便安全的资金结算系统进行交易。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使得企业的市场化信息化也在改革, 那么对于企业的获取会计信息来说, 会计信息发生了哪些变化和趋势?电子商务时代对会计信息又产生了哪些要求?以及对于会计电算化是电子商务时代会计发展的必然。

会计电算化多年的发展, 从技术上实现了从单机版到网络版、从DOS平台到WINDOWS平台, 从模式上实现了模拟手工到替代手工, 更进一步发展到了资金、项目管理和辅助决策等, 从核算型逐步走向了管理型。这些都是在传统的会计理论基础上发展的。到了电子商务时代, 企业面临新的经济环境, 作为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将如何变革, 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 这是我们要思考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的含义有了明显的变化

传统的企业指的是一个个商务活动的实体, 而在电子商务下, 企业表现为因特网上的一个个域名, 是一个虚拟企业与另一个虚拟企业的虚拟组合。这种虚拟企业是一种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 它是经营权意义上的企业, 而不是财产所有权意义上的企业。在这种形式下, 企业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具有相当的临时性和虚拟性, 可根据变化多端的市场环境进行灵活重构, 随市场机会的持续而存在, 一旦失去市场或组合任务完成即可迅速解散。由此可见, 在网络环境下, 企业可充分发挥网络优势, 充分展示自己最具优势的资源部分, 达到优势组合, 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二、企业之间的竞争有了新变化, 竞争与合作变得同等重要

在传统的市场经济下, 企业间的竞争是永恒的话题, 但在电子商务下, 消费者直接面对企业的网站及主页, 企业竞争出现了平等化、透明化、全方位化趋势, 每个企业都可利用网络技术及多媒体技术展示自己的产品、资源、技术、人才等, 企业的各种信息全部展示在消费者面前。在这种情况下, 不同企业的管理者只有互相协作, 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优势, 在市场中占据有利位置。这样, 企业间的竞争变化为合作与竞争共存, 合作甚至变得比竞争更重要。

三、企业的内部管理也有了新的变化

一方面, 企业的管理模式从垂直型转向了扁平化。传统企业管理模式下, 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集中表现为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上下级之间的交流, 中间管理人员是企业基层与高层之间的关键纽带, 大量的管理人员主要负责信息的上传下达, 管理模式为垂直型。在电子商务下, 企业内部信息网与因特网使横向信息交流和越级信息交流成为可能, 借助网络, 企业最高领导可以随时了解下情, 这就弱化了中间管理层的功能, 从而使企业可以大量减少中间层, 加快企业信息的流通, 企业管理模式趋向扁平化。另一方面, 企业管理手段从有纸化转向了无纸化、信息化。企业传统管理手段主要依靠管理人员手中的笔、纸、各类报表及辅助工具, 信息是分散的和孤立的。电子商务下企业日常管理活动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企业内部各方面管理信息透明化, 通过网络, 由信息孤岛汇集成企业的管理信息流, 各方管理人员可依据自己的管理权限随时自由调用, 方便综合管理。这些都使企业管理者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 能够及时调整管理方式和手段, 达到企业的预期目标。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与手工会计系统相比, 在会计数据流程、处理方式、内部控制方式及组织机构等方面都与手工处理有许多不同之处, 它的产生将对会计理论与实务产生重大影响, 对于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促进会计职能的转变、提高经济效益和加强国民经济宏观管理, 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综上所述, 这种先进的信息技术确实为企业的方便管理提高效益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会计电算化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具有财会专业知识、计算机知识、网络通讯知识、Web知识的复合型高级人才。所以我们必须加大对现有财会人员的后续培训工作, 使他们不断更新观念, 完善自我, 在复杂的硬件和软件环境中有效地利用系统, 完成企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各种经济业务的核算和管理工作, 把注意力转到管理职能上, 充分参与企业的决策活动, 为企业发展提供可靠的信息资源。加强电算化会计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自律能力的培养, 保证企业会计和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信息合法、安全, 保证电算化会计人员具有良好的自律意识、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 不危害经济信息的安全, 使会计职业在电子商务时代继续发挥它的核心作用。

参考文献

[1]许文斌, 电子商务会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0[1]许文斌, 电子商务会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0

[2]张广, 等会计信息体系结构和发展[J]会计研究, 2002, (10) [2]张广, 等会计信息体系结构和发展[J]会计研究, 2002, (10)

[3]马萍, 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J]会计之友, 2002, (9) [3]马萍, 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J]会计之友, 2002, (9)

论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主体地位 篇11

关键词:会计责任,法律责任,内部控制,会计委派

探讨财务会计学, 大多是从财务分析、会计核算、审计类、经济核算预测与决策、财务制度规范等角度出发, 本人通过十几年的会计工作实践, 从中体会到:做好财务工作, 使得财务管理真正成为企业管理的中心, 不仅需要会计人员的高水平业务素质及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 同时一个特别关键的因素是单位负责人的财务认知及必备的财务能力。

1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主体的实质内容

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包括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 主要有。 (一) 依法建账的责任。 (二) 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责任。 (三) 保障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的责任。 (四) 保证财务会计报告质量的责任。 (五) 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责任。 (六) 依法接受监督的责任。单位负责人要依法接受并配合以下三方面的监督:一是内部会计监督, 主要是指内部审计机构的监督。二是社会监督, 主要是指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三是国家监督, 主要是指财政部门的监督。 (七) 依法设置机构、依法任用会计人员的责任。

分析以上所述的各种责任, 个别单位负责人会认为其中有些责任并非自身可以控制, 但是每一项责任又都是《会计法》所明确规定的, 到真正追究责任的时候, 作为单位负责人无法逃避、无可推脱, 所以只有廉洁自律、客观公正、依法办事才能真正地担负起单位会计责任主体的职责。

2 出现会计违规违法行为时单位负责人的法律责任

不少单位会计法律责任的认识上存在不少误区, 以致于在处理会计事务过程中缺乏应有的责任意识, 工作偏差、错漏现象较多。会计法律责任如何承担, 实际上就是对违规违法行为施以何种制裁措施的问题。主要为以下三类。

2.1 民事责任

从会计的代理关系看, 会计人员是接受管理当局的委托, 向管理当局的委托人提供财务报告。因此, 只有管理当局才对外部投资者负责, 会计人员只对管理当局负责, 与外部投资者并没有直接的受托责任关系。因此, 由会计人员承担全部民事责任缺乏依据, 并且淡化了管理当局的责任。

2.2 行政责任

行政责任包括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目前我国会计法律责任以行政责任为重, 并以财政部门为主, 由审计、税务、银行、证券、保险等多个部门参与共同对会计会计违规违法追究行政责任, 《会计法》和《公司法》中也规定了对此行为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分别做罚款、吊销资格证书等处罚。

2.3 刑事责任

会计刑事责任是指实施了刑事法律规范禁止的会计违法行为所必须承担的刑事法律后果。我国《刑法》和《会计法》中都对会计造假行为规定了相应的刑事责任条款。

3 单位负责人作为会计责任的主体如何防范违法会计行为

单位负责人为了有效地防范会计违法行为, 应当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实行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的各级管理层, 为了保护其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 确保经济和会计信息的正确可靠, 协调经济行为, 控制经济活动, 利用单位内部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 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 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 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这种内部控制按其控制目的的不同可分为两种。

(1) 会计控制, 是指与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财务活动的合法性有关的控制;

(2) 管理控制, 是指与保证经营方针、决策的贯彻执行, 促进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以及经营目标的实现有关的控制。

实行内部控制, 有助于管理层实现其经营方针和目标;可以保护单位各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防止资产流失;保证业务经营信息和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

3.2 对会计资料实行监督检查

单位负责人应积极配合外部有关方面依法对本单位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实施监督检查:配合财政部门依照《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规定, 实施会计监督检查;配合审计机关依照《审计法》的规定, 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配合税务机关依照税收征收管理办法的规定, 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进行监督检查;配合会计中介机构对本单位的会计资料及有关情况进行的审计、验资和其他业务工作, 防范违法会计行为。

4 作为单位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履行《会计法》所赋予的职责, 学会、掌握会计知识及具备必备的财务能力至关重要

4.1 确立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管理文化

单位负责人把企业的财务管理放在中心地位, 发挥主导作用, 并不是说可以放松或削弱企业的其他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并不是以财务部门为中心, 而是针对当前企业管理现状和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确立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企业管理指导思想, 把财务管理意识和手段贯穿于企业管理各环节的始终。只要按财务成果最大化和财务状况最优化的总目标强化各项管理工作, 才能最终体现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思想。

4.2 重视财务管理、尊重财务工作及财务人员

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占举足轻重的作用, 企业管理者和财务人员都要从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中转变过来, 这要求财务人员不但要做好财务工作中的核算和监督外, 还要积极主动参与到项目部的经营管理中来, 利用好会计制度赋予的理财自主权, 充分发挥其计划控制和资本运营等经营管理作用, 进一步推进、转变财务管理职能。同时要求单位负责人重视、选拔、任用与培养财务人员, 组织领导单位会计工作, 对会计人员实行考核、考试, 依法任用、督促会计人员, 保证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 支持财务人员积极参与企业管理, 从而不断提高单位内部会计人员素质。

4.3 读懂会计报表

会计报表是对企业经济业务的最高度概括总结, 是每一个经营者在短期内了解企业经济状况的必经之路。学会看懂、分析会计报表, 对企业经理人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会计法》的实施过程, 也就是单位负责人的会计权力、会计责任、会计义务得到充分体现和发挥的过程。单位负责人怎样才能负责好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实践证明, 贯彻制度是根本, 内部控制是关键, 外部监督是保证。比较深入的理解立法宗旨, 明确财务管理参与者的职责与定位, 贯彻法律意志, 是企业财务管理更上一层楼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冯春梅.浅谈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和会计法律责任[J].山西科技, 2007, 2.

[2]吕君.国有企业实行会计委派制的探讨与思考[J].北方经贸, 2006, 1.

上一篇:美术教学教育下一篇:美术教育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