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的文化地位

2024-05-28

楹联的文化地位(精选3篇)

楹联的文化地位 篇1

宝山小学开展楹联文化进校园活动

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4月日,宝山小学开展楹联文化进校园活动。活动中,宝山小学聘请了怀柔区楹联协会主席徐东升来校为该校的老师们做了一场生动的楹联知识专题讲座。

首先师生参观了“京北楹联第一村”汤河口镇新地村。家家贴楹联,户户讲传统,新地村是“北京楹联文化第一村”,是新农村建设与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样板村。他们积极与北京市楹联协会、区诗联协会联系,根据本村特点为每户村民量身创做了楹联作品,将每户的姓名、职业特点和美好希冀之意巧妙地编入联中,并通过篆刻木框,悬挂于每户门前,成为了该村独特的文化一景。“知书达理和为贵;处世为人谦受尊。礼在家中。” “厚德质朴流芳远;大志贤良饮誉长。德佑子孙。”“舒张正气浩如玉;奉献忠心永为国”学生从一幅幅寓意深刻的楹联中,学到的是楹联创作知识,感受的是传统文化对村民文化素质的提升。

之后,师生倾听了怀柔区楹联协会主席徐东升的《楹联文化》讲座。徐东升老师从什么是楹联、楹联的发展及意义入手,他风趣幽默地讲解了楹联的句法结构、特点、工对、宽对以及在现实中如何悬挂对联等。徐东升老师列举了大量生动典型的楹联例子,教师学生听得入神,并认真做好记录,会场时时爆发出阵阵掌声和笑声。

最好宝山小学杨宝明副校长讲话,他希望在场的每一位师生要认真学习要将楹联文化融入到平时的教学之中,为祖国楹联文化的发扬光大贡献力量。此次邀请楹联专家来校讲座,是进一步推动宝山小学读书活动、营造书香校园的重要举措,也是宝山小学开展“楹联文化进校园”活动的一项具体安排。

楹联的文化地位 篇2

所谓楹联,就是写在楹柱上的对联,据考证,楹联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关于楹联的起源,古代典籍中有各种各样的记载和说法。《燕京岁时记·春联》中说:春联者,即桃符也。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挂桃符的习俗,那时的桃符是用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所作,上写神荼,郁垒的名字,用以避邪。迄今为止已为人公认的有联语在五代已经出现。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寑门左右。末年,学士辛寅逊撰词,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种中国古代萌芽状态的楹联几经演变,至今已成为一种不可小视的文化形式。

楹联文化起源于中国,随着文化的交流还辐射、传播到了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楹联文化和多姿多彩的各式中国民俗文化一道塑造出了一个泛中华文化场。楹联,在中国传统的国学体系中,只处在小小的一隅,却是小中见大,集韵律、趣味、意境和哲理于上下呼应的两句中,意境深遂,韵律和谐,内涵丰富;加上它多是刻于山水之间,庙堂之上,亭台楼阁之中,美景美文相配,更加令人心生敬意,爱慕无比。

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追求、思维模式和审美情趣。楹联文化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息息相关。离开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与道德化的人生追求、阴阳互含互化流动圆转的辩证思维、抒情化的审美习惯、艺术化的生活习尚等就无法理解楹联的文化内蕴。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表征,洋溢着中国古典美学的情韵,更多的与农耕文化、古典文化情趣相联系。它植根于“天人合一”、“天人合德”和“心物感应”的传统农业文化心理中,与古人面对自然和乡村,置身熟人社会的传统宗法制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更多地与古典文化追求群体认同,固守传统纲常,追求人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的传统道德法则呼应。无论是四川乐山凌云山大肚弥勒联“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笑来笑去,笑自己原来无知无识;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观上观下,观他人总是有高有低”,还是四川灌县青城山天师洞斋堂联“事在人为,休言万般皆是命;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无不浸染着中华抒情文化的情韵,与它呼应的世界是一个诗意的审美化的世界,也是一个洋溢着人间气息的伦理化、道德化的世界。楹联作为一种综合艺术,不仅有诗歌的音韵美,还有书法的风骨美,洋溢着抒情文化的气息。楹联最初的形式桃符是用来驱邪祈福的物品。中国民间百姓祈求安定和平,安居乐业也是楹联产生的重要原因,楹联始终与风土人情、人伦幸福相连。

中华民族一直推崇和向往一种艺术化的生活境界,不仅中国传统的诗乐歌舞戏曲书法高度抒情化,推重抒情写意,崇尚传神写照。就连民居、饮食、衣饰、祭奠也都具有诗情画意,笼罩着浓浓的古典气韵。楹联就是伴随着民居、园林、吉庆而生的,与中国传统的民居文化、园林文化、吉庆文化不可割裂。汉民族的传统的建筑结构是四合院,各种的宅门、殿门、辕门全是两扇。与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不同,传统的中国式建筑一直以木头为构架主体,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这就为楹联的悬挂提供了条件。传统建筑的诗意化、艺术化除了借助建筑物本身设计的艺术化和建筑群布局的高下掩映、宛转流变,还需要楹联的装点。例如,名胜古迹联在历朝历代都十分丰富,大凡历史上著名的建筑景点都有文人墨客的题赠,这给建筑增添了许多文化韵味,如气势恢弘的昆明大观楼长联让我们抚今追昔,感慨滇池的历史沧桑。婉转轻巧的杭州中山园西湖天下景亭联则让我们陶醉于灵动的诗美和流转的哲韵。在此,楹联与中国古典诗词息息相通。实际上,楹联即孕育于中国古典抒情文化。《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对偶诗文堪称是楹联的始祖。楹联萌芽于律诗之前,发展于律诗之后,是由律诗中的对偶句发展而来,所以楹联中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楹联字数虽少,却是讲求少而精的规则,它分为平仄层(结构)、对仗层(文字)、文意层(思想),且三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品读和解析的时候,先讲平仄(要朗朗上口),再讲对仗(要平仄押韵),最后才理解文字的意思(要言少意丰)。而楹联在撰写时刚好相反,首先要立意,根据内容确定形式,选择相应的最佳结构,然后按照调平仄拟定出句,再按照出句考虑对句。如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是与律诗一致的。如:

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

十万家烟火,尽归此处楼台。

(徐文长杭州吴山江湖汇观楼联)

这一楹联中,上联的“画”为仄声,下联的“台”为平声,是佳对。

又如: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遥山皆有情。

此联为梁章钜所撰苏州沧浪亭集句联。上联见欧阳修长诗《沧浪亭》,下联见苏舜钦诗《过苏州》。清风,明月,水山,俱皆意象清明、诗韵盎然。

楹联不仅有诗歌的韵味,还有书法的风采。楹联需要书写,与书法密切相关。书法是汉字都有的书写艺术,楹联在发展过程中融入了书法艺术的因子,二者相互依赖、相互生发,相得益彰,在今天,书法与楹联已经变得不可分了。例如,古代书法书写时,一般是自右至左,于是以书法为载体的楹联也遵循这一形式。楹联的产生和发展,也为书法艺术注入了无穷的活力,增添了新鲜多姿的书写形式。书法的主要形式是条幅、长卷、横额、册页、扇面、对联等,而对联这种格式在书体上不受拘束,真、草、篆、隶、楷,行、各体均可用来书写对联。在书写格式上也比较灵活,一般分上下两联,竖行由上而下,也可以上下联在一起书写成条幅、横批、扇面等。如果说书法使楹联更具视觉冲击力,那么楹联则为书法提供了更广阔的展示平台,使书法艺术在市井人生、世俗世界大展身手。

楹联的产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熏陶,这还表现在它与中国阴阳互含互化流动圆转的辩证思维的内在关联上。中国古人更多关注的是“审美何为”,总是立足世俗人生对艺术和审美进行价值论、意义论上的追问,偏重艺术感悟和审美直觉。中国古代血亲宗社生活、农耕生产、古典文化的诗性特质一同造就了汉民族的思维样式,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古代思维模式。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延续着原始思维、类比联想。楹联中保留有中国式的取象思维、隐喻思维、系统思维、情绪记忆、辩证逻辑、整体综合把握世界的审美惯例。中国传统文化注重隐喻类推,抒情写意,重现世人生,轻玄远哲思。中国的文学艺术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高格,绘画艺术贵在“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意象美成了我们的普遍追求。中国传统美学更多地体现的是阴阳互含互化流动圆转的辩证思维,这在中国诗歌和楹联中表现的非常明显。中国语言和诗歌、楹联中还盛行互文句式。楹联中这种互文性的句式使楹联不仅有和谐、对称之美,而且别有一种涵咏无穷的哲韵。如相传是中国第一幅楹联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就蕴含着这种对称美、对照性和互文性。新年不仅与余庆相对,突出了新旧代谢的对比意味,而且与嘉节互含,与长春相合,由此又构成了新年嘉节纳余庆,新年嘉节庆号长春的互文性表述格式。

如果说我国的传统文化始终是一部浩瀚无比的大书,那么小小的楹联就是它的凝缩与升华。透过这个窗口,我们不但可以窥见从远古流传至今的一个个值得铭记的历史事件,还可以领略到名家书法、篆刻的风采,品咂出楹联上下两个对句中表现出来的汉字的音律之美,造型之美,意境之美。

摘要:楹联是中国独有的文学形式,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瑰宝。楹联作为一个独立体,卓立在文学大家族之林,是极具生命力的。在中国文学史上,楹联这一文学形式,经过一千多年,长盛不衰。楹联有三个高峰时期。北宋时期,宫廷楹联繁盛,官宦之家群起效仿,就连寻常百姓人家,每当春节期间,也都“总把新桃换旧符”。及至有明一代,由于明太祖朱元璋的大力提倡,亲颁《大明功令》,令百姓家家贴对联,楹联文化得到了空前的普及。至于清代,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个帝王,都喜欢作对联,影响了整个朝野。楹联之所用,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楹联和书法有机结合,使楹联发展达到极盛。

文化在当今时代的重要地位 篇3

关键词:文化,民族凝聚力,综合国力,人民愿望

改革开放以来, 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建设,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那么应该如何深刻认识文化在当今时代的重要地位呢?

一、关于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今天我们所讲的“文化”, 在定义上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而狭义的文化则专指精神文化, 这里所探讨的文化问题, 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与政治、经济相对应的精神文化。那么, 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呢?有一种说法:“欲灭一国, 先灭其文化”。文化是民族的灵魂, 世界上每一个成熟的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 而这种特有的文化正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文化的力量, 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就是中华民族的亲和力、向心力、聚合力不断增强的历史。几千年来, 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同时也经历过巨大的灾难, 但是中华民族总能劫后复生, 生生不息, 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正是中华文化的伟大精神力量。渊源于中华五千年文明、植根于当代伟大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正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 是团结全国人民乃至全球华人的光辉旗帜, 是激励中华儿女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弘扬中华文化,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也是我们建设小康社会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二、关于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整体实力, 是包括资源力、经济力、政治力、文化力和外交力在内的各种因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当今世界, 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 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从经济上看, 当今世界, 经济竞争包含着文化竞争, 二者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素质、知识总量、民族精神和科技实力的竞争。我们看到, 优秀的产品加上丰富的文化内涵, 市场竞争能力马上就会得到显著的增强。比如, 红豆衬衫, 大家都非常熟悉。每当提到红豆衬衫, 我们总会想起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那首红豆诗:“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这样, 送给亲人、朋友、恋人一件红豆衬衫, 我们感到送出的不仅仅是一件衬衫, 其中还蕴涵着一份关爱, 寄托着一份情思。从政治上看, 文化斗争已经成为国际政治斗争的主要内容之一。导弹+美元+文化=美国式的全球化, 这是美国图谋称霸世界的公式。为了抵制美国的文化扩张, 法国政府早在1989年就规定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40%以上必须是国产节目, 电视台由此遭受的损失由国家予以补贴;印度大力发展电影产业, 用宝莱坞对抗美国的好莱坞。从军事上看, 文化的地位同样重要。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指出:“对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 在宣传上花1美元等于在国防上花5美元”。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也认为:“一个自由电台的威力等于20个师”。由此可见, 我们把文化建设提高到战略高度来认识, 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 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必将是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三、关于“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上一篇:送孙长倩归辉州,送孙长倩归辉州王安石,送孙长倩归辉州的意思,送孙长倩归辉下一篇:河道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