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的温泉文化

2024-06-05

历史悠久的温泉文化(精选10篇)

历史悠久的温泉文化 篇1

一、中国温泉演变的基本概况

中国温泉资源丰富, 分布范围广泛, 温泉开发利用历史悠久, 如杨慎初略所说, “温泉之在域中, 最显名者, 新丰之骊山……骊山而下, 曰:汝水;……曰:尉氏;曰:关中之郿县;曰:蓟州之遵化;曰:和州之香陵”。人们不仅将温泉作为沐浴用水, 同时, 也十分注重温泉的药用价值。早在东汉时期, 张衡在《温泉赋》就已经提到“有病历兮, 温泉泊焉”, 之后的药学家们更是将温泉作为治疗各种疾病的重要资源, 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强调温泉可治疗“风筋骨挛缩, 及肌皮顽痹, 手足不遂, 无眉发、疥癣诸疾”。

中国的温泉发展由统治者主导, 统治阶级对包括温泉在内的自然资源的管理十分严格。尽管民间对温泉的利用十分广泛, 但民间的温泉发展无法获得强有力的支持和有效的保障, 其面临着王权 (或者更具体的是封建等级制度) 的种种制约。因此, 古代温泉的发展实质上带有王权的深深烙印, 对重要温泉的占有正是帝王统治权力的本质体现。例如, 北京的小汤山温泉自元代起就成为皇家专用之地;南京的汤山自六朝以来便一直作为御用温泉;一直作为历代达赖喇嘛专用温泉的沃卡温泉直到2003年才对外开放。这些事例都证明了王权对温泉资源的重视和极其严格的控制。不仅是王室, 同时, 一直以来政府始终设有专门服务和供奉官员的机构, 诸如教坊等, 这一方面是为了严格控制和规范官员, 另一方面也是官员特权的体现, 是封建等级制度的集中体现, 是“官汤”产生的根源。

二、福州“官汤”、“民汤”的演变历史

根据《福州温泉志》载, 晋太康二年 (282年) , 晋安 (今福州) 太守严高建子城时, 在东门外开凿人工运河 (今晋安河) , 当时民工发现涌出地面的汤水, 用石头筑成池, 供作沐浴, 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温泉业在福州的发展十分繁荣, 北宋嘉祐年间, 福州城内就已建起了“官汤”、“民汤”40多处, 保留至现代的唐代之前古汤就有“古三座”、“汤院”等七处。仔细观察福州温泉业的发展, 我们发现福州的温泉长久以来存在着“官汤”与“民汤”两种类型, 二者的变迁历史也成为福州温泉演变的主要线索。

(一) “民汤”的演变历程

在王审知兴建罗城时, 民工在荒地上发现从地下涌出的温泉, 于是用石块砌成汤池工人洗浴, 建成“茅屋三椽”, 这就是后世所说的“古三座”澡堂, 其古迹俗称“青甲”, 这也是迄今有史书记载的福州最早的“民汤”。

五代时期, 根据史书记载, 主要的汤院是位于福州城东温泉坊 (今汤泉巷) 的龙德汤院, 建于后梁龙德年间 (921~923年) , 以后梁末帝“龙德”年号为名。虽然开发利用较早, 但是温泉的最初目的并非仅仅是沐浴, 还用来宰杀禽兽脱毛, 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如闽天德二年 (944年) , 占城国派宰相金氏婆罗访闽, 遍体生疥疮, 土人教他前往外汤院沐浴, 数日即愈。

直到北宋的宣和元年 (1119年) , 福州才出现最早的浴室, 开始了大众沐, 这也成为“民汤”迅速发展的开始。不过, “民汤”的发展一直受到约束, “官汤”垄断了福州的重要温泉点, 汤院始终对百姓封闭, 这一情况直到明朝才出现转变。

在明朝, 随着市民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世俗生活的不断丰富, 温泉文化的进一步深入人心, 福州民众对温泉的需求剧增, 这促使福州温泉点在弘治年间进一步增加。其中, 尽管城内的温泉点 (“内汤井”与“外汤井”) 仍属于“官汤”的控制范围。但是, 汤门外的两个汤泉———石槽汤泉和崇贤里汤泉, “民汤”获得了跨越式的发展, 公共浴场已经发展到10余家。

清代是福州“民汤”发展的黄金时期, 福州出现了大量私人经营的汤房店, 最早的包括福龙泉、八角井及十槽。其中, 康熙三十四年 (1695年) 开业的“福龙泉”澡堂成为了福州温泉发展史上具有转折性的时刻。“福龙泉”澡堂是当时最大规模的“民汤”, 它的出现标志着福州“民汤”的发展不再限于过去的垒石为池, 而是走向了规模化的道路, 民众也不再仅仅以沐浴为目的, 他们开始追求享受。整个清朝时期, 福州的温泉澡堂业迅速发展, 到了光绪年间, 根据郭柏苍在《竹间十日话》中载:“福州七城内外屋宇下, 出汤而未经凿井穿池者, 尚有二三十处”, 温泉点进一步增加到三十几个, 利用天然的温泉, “民汤”发展至三十余所, 鼎盛时期甚至达到40余所。

民国时期, “民汤”进一步发展, 在数量上, 温泉井有五六十口, 温泉澡堂达到了鼎盛时期惊人的100余所 (其中城门外有40余所, 城内则有50余所) , 而在质量上, 出现了诸如百合明园澡堂 (今大众澡堂) 、南星澡堂等规模庞大的温泉澡堂, 其中, 永安街的百合明园澡堂 (今大众澡堂) 成为了当时福州最奢华的温泉澡堂。

(二) “官汤”的演变历程

与“民汤”的发展历程不同, 福州“官汤”的出现较晚, 尽管永泰的青云山温泉曾被王审知作为御用温泉, 但据史书记载, 直到北宋庆历二年 (1042年) , 真正意义上区别于民间汤池的“官汤”才在福州城内出现, 其标志是龙德汤院被确定为官员沐浴的指定场所。

到了宋嘉祐七年 (1062年) , “官汤”被进一步细化为外汤院与内汤院。外汤院即龙德外汤院, 内汤院则位于城东汤门内。当时的知州元绛曾加以修理, 堆石为井, 禁止杂人入内。宣和六年 (1124年) , 侍郎陆藻又新建温室四所和振衣亭, 设备更为完善, 但只有官员和高级土族才能入内, 直至南宋末未见变更, 所以宋代的福州两个汤院, 可以说都是“官汤”。不过无论是外汤院还是内汤院, 都是由佛寺来进行管理, 这也是福州“官汤”的一个特点。

在明朝, 内外汤院易名为内汤井与外汤井, 根据《八闽通志·地理·山川·福州府》记载, 在明孝宗弘治年间 (1488~1505年) , 福州城的温泉有四处, 其中内汤井在府城温泉坊, 旧有内汤院及温室、振衣亭。外汤井则在汤门数百步, 绕以围墙, 公府人员休假, 多浴于此, 俗呼“官汤””, 可以“荡邪而难老”, 起了血脉流通和关节舒畅的作用。相较于简陋的“民汤”, “官汤”都设有温室、振衣亭等, 并且外有围墙, 严禁普通百姓入内。可以说, 直到明朝中期, “官汤”在规模上远远超过任何一所“民汤”。

随着市民社会的发展, 明朝万历年间, 官汤之禁逐渐松弛, 界限不再被严格区分, 如万历时福州人王应山在《闽都记》中便说:“温泉坊内汤井……其后郡人群浴于此, 溷杂颓废”。到了清代, 官汤彻底失去了其原有的地位, “官汤”与“民汤”的界限几近于消失, 更为重要的是, 官员不再被禁止进入“民汤”, 他们可以不受限制地进入“民汤”中沐浴, 这一点可以从康熙五十四年 (1715年) 闽浙总督曾满宝邀请翰林编修查慎行在福州城东汤泉沐浴这件事看出。不过, “官汤”并没有彻底从历史舞台上消失, 建国后官方所成立的福州温泉疗养院体现了“官汤”的一种延续。

三、福州“官汤”、“民汤”的演变特征

与中国温泉总体的演变历史有所不同, 福州温泉的发展始终以“民汤”为主流。“官汤”晚于民汤出现, 且数量上远远少于民汤, 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第一, 福建地区长久以来游离于中原文明之外, 直到唐宋以后才逐渐被真正控制并被纳入中央王朝的稳定控制范围内, 中央王权的控制时间较短;第二, 福州地处帝国边疆, 不仅远离帝国政治中心, 而且交通不便, 王权的控制较为松懈、势力薄弱、封建等级制度较为松散;第三, 福州地区开发和利用温泉历史久远, 温泉文化繁荣, 泡汤传统根深蒂固, “民汤”满足了各阶层的需求;第四, 尽管古代中国始终未曾出现与古罗马相似的公民社会, 但是与古罗马繁盛的世俗文化相同, 福州的市民文化十分繁盛, 市民社会强大, 不仅使得“民汤“的发展拥有了得天独厚的社会基础, 得以在经历各种历史变迁时依旧得到延续, 而且形成了与专制权力相平衡的力量, 促使官、民间的互动和融合, 避免了在温泉资源的占有和开发上, “官汤”与“民汤”的对立。

具体而言, 根据上文以“官汤”与“民汤”演变为线索所做的阐述, 福州温泉历史的主要特征如下。

(一) 福州温泉具有与宗教、市民社交文化相关的两个重要特点

1.福州温泉与宗教 (主要是佛教) 的联系较为紧密。尽管福州温泉最初也被用于佛教的斋戒沐浴, 但是与日本的洗浴文化中温泉与宗教的关系有所不同, 福州温泉与宗教的联系体现在最初的年代里 (一直延续到宋朝) , 佛教寺庙一直控制着福州城内的温泉点, 乃至于“官汤”产生后, 城内的内汤院与外汤院仍由佛教寺庙管理, 而非由直接政府直接管理, 这也成为了福州“官汤”的一个重要特征。

2.福州温泉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功能。温泉场所不是一个单纯的洗浴场所, 而且是人们开展政治、文化和各种社会活动的“公共场所”, 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公共地位。福州的“民汤”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古罗马的“公共浴场”, 是市民社会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随着市民社会的不断发展, 福州温泉所具有的这种功能在宋朝之后显得更为明显, “民汤”不再仅仅是沐浴之所, 它还为民众提供了一个“公共空间”, 在市民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地位。笔者认为, 这正是福州温泉发展中最为重要的特征。

(二) “民汤”是主流, “官汤”无法取代“民汤”在温泉演变中的地位

1.福州的温泉最初是由民众大规模的开发和利用, 相反, “官汤”的出现较晚, 并且也是在“民汤”的基础上而产生的。而且, 明朝以来, 摆脱了原有束缚, “民汤”的发展速度更加迅速。

2.与百姓关系密切。温泉最初用于百姓的日常沐浴、治疗疾病和屠宰脱皮, 并且一直是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存在的, 并非是以享受为目的, 因此长期以来尽管“民汤”的设施较为简陋, 但是它的功能已经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

3.随着市民社会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中国原有的封建等级制度遭到动摇, 并且日益松懈, 到了明末万历年间, 整个中国社会各阶层都处于一种变动之中, 王权走向专制的同时实际上也走向了崩溃。这影响到了包括“官汤”在内的原有等级制度。在福建, 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这种变动显得尤其剧烈, 在“官汤”的管理方面, 原有的禁令逐渐松弛, “官汤”与“民汤”的界限不再被严格区分, 这种变化在福州尤甚。

(三) 温泉利用历史悠久、温泉文化底蕴深厚

对于福州人而言, 温泉不仅是一种特别的自然财富, 而且更是一种无法替代的文化财富。温泉文化实际上已经内化为福州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福州以温泉冠名的地名、路名如金汤境、汤埕、玉泉路、温泉路等就有五六十处之多, 而历代也都留下无数赞美福州温泉的题词、题刻等。

摘要:中国温泉资源极其丰富, 拥有悠久的开发和利用温泉的历史。其中, 基于王权之上的封建等级制度对温泉利用的演变有着极大的影响, 这也正是中国温泉演变历史中的最基本特征。福州位于中国三大温泉区之一, 温泉资源丰富且在地理位置上远离国家政治中心, 福州温泉利用史具有“官汤”少而“民汤”多的特点。这与其他地区温泉多为权贵人士服务的特点截然不同。因此, 笔者试图以“官汤”与“民汤”的演变为线索, 对福州温泉的历史进行一番梳理, 并且试图从中归纳出福州温泉演变的一些特征。

关键词:温泉历史演变,福州温泉,民汤,官汤

参考文献

[1][明]杨慎.安宁温泉诗序[A].昆明图书馆.历代散文品昆明[C].云南美术出版社, 2006.

[2]曾胜高.论唐教坊的历史渊源及属性[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10) .

[3]《福州温泉志》编委会.福州温泉志[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4][明]黄仲昭.八闽通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6.

[5]刘雪宁, 武蓉.试论日本的洗浴文化[J].科技信息, 2010 (26) .

[6]黄仁宇.万历十五年[M].北京:中华书局, 2007.

历史悠久的温泉文化 篇2

中国·咸宁首届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已经精彩谢幕。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这次总结表彰大会,主要有三点考虑:一是举办这次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在咸宁历史上是第一次,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好好总结;二是文化旅游节办得非常成功,各地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做了大量工作,广大旅游节工作者、志愿者无私奉献、奋力拼搏,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为旅游节成功举办作出了突出贡献,应该对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三是通过总结表彰,进一步鼓舞士气,凝聚人心,激发热情,加快发展。刚才,立山市长代表市委、市政府对整个旅游节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远鹤秘书长宣读了市委、市政府的表彰决定。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受到表彰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祝贺!向为首届国际温泉旅游节付出艰苦努力的所有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借此机会,我讲三点意见。

一、首届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凝聚了全市的智慧和力量,为实现“国家水平、世界影响”的办节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和省直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市上下团结协作、共同努力下,中国·咸宁首届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获得了圆满成功,取得了丰硕成果,较好地实现了“以节造势、以节聚客、以节促发展”的办节宗旨和“国家水平、世界影响”的办节目标。其规模之大、规格之高、活动之多、参与范围之广,在我市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其组织之严密、成效之显著、影响之深远,得到了海内外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对咸宁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此次旅游节的成功举办,揭开了咸宁旅游业发展新的篇章,促进了咸宁旅游的全面升温,使咸宁以一种更新、更美、更有气势的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极大地提高了咸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展示了咸宁人民能干事、会干事的形象,也展示了咸宁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旅游资源、秀美的城乡面貌以及强劲的发展态势。可以说,这既是一次高规格、高水平、有特色、精彩难忘的文化旅游盛会,又是一次发展节会经济、加快旅游开发、助推咸宁科学发展的成功实践。

实事求是地讲,这次节会不仅达到而且还超出了我们预期的效果。通过举办旅游节,咸宁目前至少得到了“六个大幅提升”:

一是咸宁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大幅提升。影响力和知名度也是软实力。节会期间,国家和省各级领导、各方嘉宾汇聚咸宁,100多家主流媒体、200多名记者聚焦咸宁,全方位、多角度宣传了咸宁,让海内外嘉宾亲身感受了咸宁在改革、发展、稳定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彰显了咸宁人民积极进取、热情好客的精神风貌,提升了咸宁的名气。自旅游节举办以来,各温泉旅游酒店游客天天爆满,日接待游客5000人以上,累计接待游客达到了8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00多万元,创同期历史新高。同时,省委、省政府、省直相关部门的工作会议都直奔咸宁而来,会展效应开始凸现。

二是咸宁凝聚力、自豪感大幅提升。文化旅游节的成功举办,极大地增强了全市干部群众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信心,极大地鼓舞了斗志、振奋了精神、弘扬了正气。这个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近一段时间以来,全市上下关注最多、谈论最多的是文化旅游节,人人都以文化旅游节的成功举办而倍感自豪,大家都对咸宁的发展和未来充满了信心,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奋发有为、干事创业、争创一流、共谋发展的氛围空前浓厚。

三是咸宁干部能力、群众素质大幅提升。旅游节的成功举办,充分说明咸宁人不仅会办事,而且也能能办大事!为办好这次盛会,全市各地各部门、各个行业都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营造了健康的社会风气,创造了优美的城市环境,树立了良好的精神风貌。广大干部群众人人都当东道主、个个都是主人翁,无不心系节会、支持节会、参与节会,给来宾留下了难忘的记忆。特别是开幕式大型文艺演唱会现场秩序之好,远远超出了预期,充分体现了咸宁广大干部群众的文明素养,获得了广泛好评。

四是咸宁思想解放、对外开放程度大幅提升。举办这么大的一次盛会,不花钱是不可能的。但实际上,政府并没有拿出太多的钱,而达到了花小钱办大事的效果。为筹措办节资金,我们坚持解放思想,运用市场办法操作节会,与专业广告公司合作,通过国际友谊小姐的各项赛事、花车巡游、商业推广等活动冠名宣传以及出售开幕式门票等方式,从市场上筹集节庆资金近2000万元,走出了一条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节促发展的新路子。同时,坚持“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借助节会这个平台,吸引了一大批客商来咸宁投资兴业,一大批项目落户咸宁。

五是咸宁文化、旅游品牌大幅提升。节庆活动全面展示了咸宁神奇秀美的山水风光和厚重悠久的历史文化。我们积极挖掘采茶戏、提琴戏、花鼓戏、盆鼓、呜嘟等民间艺术,精心打造具有咸宁民风民俗的大型民俗风情歌舞诗《梦寻咸宁》,并在节会期间进行了公开演出,形成了文化烘托旅游、旅游传播文化的良性互动。中央电视台、湖北卫视对开幕式大型文艺演唱会进行了录播,其中将穿插咸宁地方文化和旅游特色的节目,塑造开放繁荣、充满活力的咸宁形象,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对文化和旅游业发展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六是咸宁城市品位和对外形象大幅提升。通过举办旅游节,全面推进了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及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促进了市容环境卫生和交通运输秩序的根本好转。特别是通过大力推进桂乡大道景观路建设、潜山国家森林公园改造、旅游生态新城建设、城区亮化、绿化工程、城区路网基础设施等一系列城建举措,改善了城市环境,增强了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品味,扮靓了城市形象,城市软硬件建设全面升级,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二、首届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的成功举办,为我们积累了弥足珍贵的办节精神

中国·咸宁首届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是咸宁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重大节庆活动,是一次大考验,我们各级党员干部在这场考验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向全市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案;是一次大检阅,我们288万咸宁人民在这次检阅中向世人展示了良好的精神风貌。总结首届旅游节的成功举办,我感到有许多好的经验,特别是体现在旅游节举办过程中广大干部群众的工作精神,是我们加快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宝贵财富和强大动力,应该大力弘扬。

一是敢想敢干、敢于突破的创新精神。这次文化旅游节再次让我们认识到,思想的大转变和观念的大突破,是实现大发展的重要保证。拿这次文化旅游节来说,当时在办不办的问题上我们也犹豫过,争论过,在能不能办成上谁都拿不准,但是不仅我们办了,而且还办得非常成功。这说明什么?说明干好任何一件事情、一项事业不可能没有风险,不可能一帆风顺,正是这样,要谋求大发展就要大突破,就要解放思想、敢想敢干。就要干那些别人看来不可能的事,干那些常人所不能及的事,干那些事关全局发展的大事。要有胆有识,“有胆”就是要敢闯敢试敢冒,敢为天下先;“有识”就是要有智慧、有谋略。有胆有识前提就要解放思想、不断创新、不断突破,这样才能干有所获、干有所成。这次活动之所以取得完美的效果,正是得益于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实践,这种创新精神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事关干事创业成败的精神状态。我们只有以创新的意识、创新的心态和创新的实践,大胆探索、勇于突破,才能高点定位、创新优势、超越自我,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二是胸怀大局、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节会举办涉及全市各行各业、各个方面,不仅是对我市各项工作的一次大检阅,更是对全市干部群众思想觉悟、大局观念、综合素质、工作作风的一次大考验。在这次节会中,四大家领导特别是组委会的各个工作小组、各县市、各有关部门协作配合的意识非常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扎扎实实地抓好了各项筹办工作的落实。各筹备小组分工细致,责任明确,配合密切,保证了各项筹备工作协调推进、顺利开展。各级各有关部门自觉服从大局,听从指挥,通力协作,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有些部门、单位条件并不好,事情一大堆,但要人出人,要车出车,不讲条件,不计得失,全力支持,表现出了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很强的大局意识、中心意识、服务意识、奉献意识。实践证明,我们这支队伍的作风是过硬的,素质境界是高的,是能打硬仗、能打胜仗、经得起考验的好队伍;实践也证明,我们的广大干部群众普遍拥有可贵的优良品质和高尚的思想境界,这些都将成为改革发展的重要精神优势,在今后也必然继续发扬光大。

三是自我加压、勇创一流的进取精神。举办这次国际温泉旅游节,不是省委、省政府要求的,而是我们立足咸宁发展实际,深化市情认识,为全面推进科学发展,建设鄂南经济强市而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自我加压,奋力赶超,加快发展的自主行为。同时,举办这样一次国际性的大型活动,没有历史的经验可资借鉴,现实的基础条件也不尽如人意,但我们勇于挑战自我,敢于承担风险。在节会期间,大家无论做什么事情、无论干什么工作,都始终坚持埋头苦干,干就干好,誓争一流;都坚持倾尽全力,不屈不挠,不达目的绝不罢休。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种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节会才取得了圆满成功,不仅促进了一批旅游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展示了咸宁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良好精神风貌,增强了全市人民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建设更加美好咸宁的信心和决心,更为重要的是找到了推动城市建设、旅游资源开发、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很好结合点。我相信,只要我们永葆这种力争上游,不甘落后的心态,围绕既定目标勇往直前,就没有我们实现不了的目标。

四是注重细节、精益求精的务实精神。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成就形象。这次旅游节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圆满成功,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一致好评,这与我们这种注重细节、精益求精的务实精神是分不开的。比如在旅游节筹备过程中,各参与单位以确保万无一失、出色完美为目标,严密计划、周密部署,不但制定了相关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还不断根据情况变化进行细化、优化,将各项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具体人员,明确具体时间,使各项工作力求尽善尽美。在接待服务上,我们采取“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从细微处入手,根据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来宾的不同需求,努力提供个性化服务,充分体现咸宁人民的热情好客精神风貌。还有开幕式晚会、万人同泡等重大活动的筹划、组织、协调、安保等,无一不在细节上下足了功夫。正是这种注重细节、精益求精的务实精神,为旅游节提供了一流服务、一流环境和一流后勤保障;也正是这种注重细节、精益求精的务实精神,向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国温泉之都的崭新形象和咸宁人民纯朴中见时尚、热情里透自信的精神内在。

五是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为保证活动的圆满成功,很多参与者不计报酬,不辞辛苦,主动加班加点,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在全体工作人员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文化旅游节筹备期间,不论基础设施建设、各项主题活动、开幕式的组织,还是安全保障工作、接待服务工作,都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一些企业为抢抓项目进度,充分发扬“白加黑”、“五加二”和顽强拼搏、忘我工作精神,在短短不到半年筹备时间内,一大批旅游宾馆、交通园林城建项目按时完工并相继建成投入使用,这在过去几年都完不成的任务,却在旅游节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完成了,创造了“咸宁速度”。很多同志白天黑夜连轴转,有的脚磨破了、嗓子喊哑了,但轻伤不下火线,带病坚守岗位。这种敬业奉献精神,令人感动。有这样一支干事创业的干部队伍,这样一种无私奉献的思想境界,这样一种奋力拼搏的精神状态,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干不成的事业。这种宝贵的团队精神、全局观念和责任意识,正是节会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正是本次活动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正是凝聚全市人民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同心同德战胜困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核心支柱。

三、积极巩固扩大办节成果,推进咸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要把办节精神贯穿于全面推进科学发展,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伟大实践中,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积极巩固扩大办节成果,努力推进咸宁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建设鄂南经济强市。要大力弘扬办节精神,以敢想敢干的魄力勇气、负重争先精神状态、团结协作的思想意识、追求细节的完美品质和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全面推进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要牢固树立创新意识,解放思想,敢想敢干,敢闯敢试,敢于突破,以更宽的视野和更高的目标谋划和推进咸宁的发展;要克服小进即满、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积极进取,争先晋位,努力促进咸宁的经济社会跨越性发展;要进一步强化团结协作意识,加强工作中的协作配合和部门、单位之间的自我协调,提高工作效率;要始终坚持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从细微处入手,注重细节,精益求精,在细节中追求完美,以细节成就形象;要努力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吃苦耐劳的精神风貌和工作作风,直面发展中的各种困难,不推、不躲、不拖,积极主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努力打造以温泉为主题的国际温泉旅游城市。首届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的成功举办,开启了咸宁温泉文化旅游业加快发展大门。我们一定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以更宽的视野和更高的定位谋划温泉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全力打造以温泉为主题的国际温泉旅游城市。要真正使温泉成为咸宁的代名词,让人一提到温泉就想到咸宁,一提到咸宁就想到温泉。当前,我们要突出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围绕国际温泉旅游城市的定位,进一步编制完善相关规划,分解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二是要加快重点景区建设。旅游节期间,一些工程项目因为抢时间,赶进度,有些工程质量粗糙,有的还尚未完工。相关单位要继续加大力度,坚持“劲头不松、力量不减、标准不降、措施要硬”,尽快把未完成好的工程抓紧完成好。同时,要加速推进景区内游道、停车场、旅游厕所、标识标牌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强景区周边环境改造。三是要加快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推进“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建设,大力发展特色餐饮、特色旅游商品,加快开发旅游精品线路,积极发展“农家乐”、文化、娱乐、服务相关产业,加快建设集游客集散、旅游咨询、游客救援等服务功能于一身的旅游综合服务中心,提高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四是要提高景区、酒店管理服务水平。加快培养和引进适应旅游经济发展的旅游人才,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五是切实加强地热温泉资源管理,严格控制过度开发,坚持科学利用,确保永续发展。六是要进一步加强城市建设管理。继续加大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建设力度,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生态旅游城市。认真研究城市景观路——桂乡大道管理问题,理顺管理体制,明确管理主体,落实管理责任。继续加强工程建筑材料堆放、公路弃土、乱摆摊点、车辆乱停乱靠等专项整治力度,着力营造优美舒适、秩序井然的城市环境。

(三)强化宣传,加强推介,进一步提升咸宁知名度。过去常说,好酒不怕巷子深。但是现在不同了,不去宣传,不会宣传,好酒也难卖好价钱。市委宣传部要牵头,认真策划节后的宣传工作,广泛宣传这次节庆取得的重大成果,节庆带来的引爆效应,节庆举办的成功经验,节庆过程的先进典型,节庆中绽放出的可贵精神,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外部形象,最大限度地激发全市人民热爱咸宁、建设咸宁的热情,扩大咸宁对外开放的良好影响。要积极寻求与主流媒体的广泛合作,拓宽媒体空间、扩大宣传效应。加大宣传投入,挖掘展示地方特色文化,最大限度展示咸宁魅力,放大节庆效益。

(四)跟踪衔接,推进项目落地,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咸宁的发展根本在工业,活力在开放,没有大开放就没有大发展。我们举办这次旅游节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以节为媒,招商引资。现在看来成效比较明显。我们要加大跟踪衔接力度,明确责任,跟踪问效,狠抓落实,切实提高签约项目的履约率,促使其早日落地、早日开工、早日投产、早日见效。同时要借助旅游节之势,积极引进一批体育、运动、休闲类项目,把温泉文化旅游这个品牌进一步做大做强。

(五)开拓创新,健全办节长效机制,进一步提升温泉品牌影响力。我们一定要认真总结本次活动的成功经验,不断探索以节庆促开放、以节庆促发展的路子,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动作、社会联动”的长效机制,可每年举办一次,或两年办一次,努力提高办节的档次,真正把“咸宁温泉文化旅游节”打造成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具影响力和特色的节庆活动品牌,使旅游节成为推动咸宁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手段。

历史悠久的温泉文化 篇3

自2001年开始,金城温泉大酒店经过缜密规划,确立了“大力发展温泉文化、推崇健康服务概念、打造特色酒店”的发展思路。在传统酒店服务之外,进行内涵延伸,先后进行了中国温泉城建设、整体温泉入室改造、温泉老年公寓建设,并将东亚、南亚和欧洲的温泉文化与我国道家、禅家“道法自然”的隐逸文化相嫁接,推出集众家之长的顶尖级温泉享受和特色服务。同时,围绕这种基调相应的进行了企业文化建设,健康概念和人性化服务贯穿于酒店的每一个服务细节。

创新管理模式,打造过硬品牌形象

酒店始终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实行全员聘任制和绩效考核制,按需设岗,按考核评议结果竞争上岗。明确部门经理的岗位责任制和消防安全责任制,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确保酒店四个安全(人员安全、经营安全、形象安全、效益安全)。在涉及到维护客户权益、塑造酒店诚信旅游形象品牌、维护“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岗”荣誉的事件或问题时,酒店始终贯彻推行“首问责任制”。

10多年来,酒店先后成功接待了吴官正、迟浩田、蒋正华、杨汝岱、张高丽等中央领导,法国驻华使馆商务参赞杜伯泰先生、南非驻华大使顾坦博先生、阿曼驻华大使等国内外政要,以及赵本山、李谷一、阎维文、王军霞等文体界名人,酒店接待水平和综合素质、市场竞争能力不断提高,为招远市政治文明、国际合作、招商引资提供了良好的服务环境。

强化培训教育,提高品牌含金量

“派出去学、请进来教、买进来学、以会代培、以师带徒,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酒店的培训准则。酒店每年外派参观学习培训120多人次;与此同时,邀请何建民、罗旭华、张玉风、郑红等业界专家教授,到店与员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培训。2002年和2003年,酒店与南京金陵旅馆管理干部学院联合开展了成建制大专班培训,64名员工考取了国家旅游局颁发的管理岗位资格证书。通过举行业务研讨会、员工沟通会、总经理对话会、岗位轮换等,开展中层以上人员素质拓展训练,提升了全员综合水平和素质。在日常工作中,酒店一直倡导结合自己的岗位,以消费者的身份感受人家酒店的管理和营销,在接受服务中实现自我培训。

酒店每年都会涌现出许多先进典型和事迹,如贵宾楼一位服务员在客厕捡到客人遗失的内装17万元巨款的皮包,主动及时查找交还失主,客人非常感动,给酒店送来锦旗,并请招远电视台制作了专题片对酒店高素质的员工及良好的管理进行表扬感谢。客源不断攀升让全员了解形势和行业的最新动态,一线和后勤成为一盘棋,只要工作需要,各部门管理人员和员工都带头积极配合,从多方面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融洽的团队氛围。

倡导“用心做事,感动服务”,延伸服务内涵

为营造亲切待客、真情服务的氛围,酒店经常倡导开展“用心做事、感动服务”全店优质服务活动。树立“一线为客人服务,二线为一线服务,全员为客人服务”的宗旨,大力倡导“用心做事,感动客人”服务理念。在大力推行感动服务的氛围下,每个部门都涌现出一个个感动服务的典型。这些酒店员工,无论他们处在一线直接为客人服务岗位,还是在二线后勤岗位,都将“用心做事”与“感动服务”结合起来,用他们的真诚、爱心和付出,演绎出一曲曲感动服务的赞歌,为酒店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不愧为酒店的“感动大使”。

服务创造品质,品质成就品牌。十多年来,金城温泉大酒店先后蝉联两届“山东省优秀星级饭店”;连续十多年荣获“烟台市十佳星级饭店”;获得了“山东省服务名牌”、“山东省诚信企业”、“国家五钻级酒家”、“金叶级绿色旅游饭店”等近百项国家、省、市荣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蒋正华、政协副主席杨汝岱等领导人为酒店所题“宾至如归”、“金城至诚”等词句就是对酒店工作的充分肯定。

我国温泉旅游文化的建设 篇4

要理解温泉旅游文化的概念内涵, 要从旅游文化或旅游与文化的关系着手。

关于旅游文化, 学术界都有比较熟悉的认识:“文化通过其对社会各方面的渗透和控制, 推动社会的发展, 同样也对旅游业各个环节进行了深刻的渗透和控制, 从而对旅游业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旅游文化是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 它是环绕旅游活动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继承性、创造性、服务性;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 在旅游经济、旅游管理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有巨大作用。”从以上表述中可以看出, “旅游文化”并不是旅游与文化的简单相加, 而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 它是围绕旅游活动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等特点。

很显然, 温泉旅游文化是旅游文化的一个分支, 是温泉旅游与文化的深层次结合的产物。从“旅游文化”的概念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 定义“温泉旅游文化”为:人们在认识、利用、开发和保护温泉资源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文化, 是以温泉为物质载体或依托形成的各种文化形态与文化现象及其“物化”体现。

2 温泉旅游文化的变迁

温泉旅游文化是从温泉文化的变迁中演化而来的。温泉文化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代温泉是洗浴的文化, 就是人们常说的“泡汤”;第二代温泉文化是洗浴加游戏, 强调温泉的动感、丰富;第三代温泉则是洗浴加休闲的文化, 突出温泉是一种休闲旅游;最新的第四代温泉文化是最具包容性的, 它不再专属年轻人, 而是与上一代共同享有的引入保健概念的全新温泉。

可以看出在第三代温泉出现时, 人们已经把它作为一种休闲旅游的方式。特别是发展到第四代温泉时, 已经受到了更多人群的青睐, 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人群。这类温泉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提供适合不同体质的温泉浴, 以体现保健温泉为宗旨, 极大地满足了现代旅游者追求身心健康的要求。

3 文化在温泉旅游中的作用

3.1 文化在内容上为温泉旅游注入活力

随着休闲旅游时代的到来, 当前我国以沐浴养生为主题的传统温泉旅游, 已转变成为集健康、养生、休闲、度假、美容美体、旅游于一体的现代休闲方式, 其具体内容也因各地相关旅游资源的不同而各有特色。从温泉旅游文化的概念可以知道它是一切文化的综合体, 所以它涵盖的内容多, 范围广, 具体包括温泉景观文化、温泉养生文化、温泉服务文化、温泉沐浴文化、温泉文学与艺术、温泉养生与休闲文化、温泉地宗教与民俗文化等诸多内容。例如温泉+高尔夫项目, 温泉+水游乐项目, 温泉+滑雪场项目, 温泉+民俗体验项目, 温泉+养生项目、温泉+运动休闲项目、温泉+健身美容项目等。可以看出, 温泉旅游与文学、艺术、养生、休闲、宗教等文化相互交叉, 这也是由旅游这一多元化文化因素所决定的。所以, 文化既丰富了温泉旅游的内容, 又为温泉旅游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道路, 形成泉水唱戏、文化搭台的独特现象。

3.2 文化在形式上为温泉旅游装点门面

文化在一方面丰富了温泉旅游, 但是温泉旅游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也需要具体的符号来表达和体现, 温泉旅游产品也要依托相应的设备设施才能完整地展现其独特性。但是, 这又给温泉旅游提出了挑战, 要让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感受不到设备的存在, 即将所依托设备与温泉旅游本身内容融合在一起。这就需要在形式上也用文化来装饰。因此有个性并且切合温泉主题的用地和温泉景观设计、池塘设计、室内设计、区域的标志和图案等元素需要通过富有温泉特色的文化形式来表现。

3.3 文化是温泉旅游开发差异化的关键点

温泉策划专家杨进认为, 温泉项目的差异化首先就表现在主题文化差异化, 不同的温泉地温泉品质、地理环境、针对市场群体都不同, 所以开发的主题也各有千秋, 绝对不能不顾客观条件的存在, 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使得市场上开发的产品都一样。其次, 形象上的

摘要:近几年来温泉旅游成为一项时尚的体验旅游, 并已进入大众旅游发展阶段。而温泉旅游的核心是温泉旅游文化, 本文就温泉旅游文化的内涵、历史变迁以及文化在温泉旅游中的作用进行简单的探析, 最后就目前温泉旅游文化开发现状提出建设温泉旅游文化的措施。

历史悠久的温泉文化 篇5

一、征集时间

6月2日至207月2日

二、征集要求

1、主题鲜明。既能反映咸宁历史、人文魅力,又能展现咸宁旅游城市的形象和城市精神,彰显旅游城市魅力。

2、创意新颖。具有创新性,生动传神,准确贴切,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3、语言精练。文字简洁、朗朗上口、富有韵味,便于记忆和传诵。每人投稿不超过5条,每条字数在16字以内,并配以阐释说明。

4、便于传播。适合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和户外广告、公共场所使用和传播。

三、奖项设置

活动设一等奖1名,奖金元;二等奖2名,奖金各800元;三等奖3名,奖金各500元。

四、作品评审

征集活动结束后,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评奖。获奖作品在《咸宁日报》、《香城都市报》、咸宁新闻网等媒体刊载。

五、投稿方式

接受短信或者电子邮件方式投稿。邮件请以电子文档附件发送。邮件标题为“湖北·咸宁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宣传语”。所有来稿请注明真实姓名、工作单位、通讯地址及联系电话。

短信投稿电话:13872161221 电子邮箱:542751027@qq.com,联系人:刘晖 冯燕君 联系电话:0715-8128722

六、其他事项

1、投稿人须保证所投稿件未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凡涉及着作权等法律问题,均由投稿人自行解决,主办方不承担法律责任。

2、根据我国《着作权法》的有关规定,主办方拥有入围和获奖作品的所有权和完全使用权。

3、稿件作品相同或相似,以先投稿者优先(以收到作品时间为先后次序)。所有征集作品恕不退还,由主办方保管。

4、主办方在对提交的作品进行使用时,有权进行适当修改或对不适合的内容进行删减。

5、主办方保留对此次活动的最终解释权。

咸宁日报社

历史悠久的温泉文化 篇6

要说到“混浴”,在现代的日本还真不太容易见到,一般的浴场都是男入“男汤”,女入“女汤”,要找真正可以混浴的地方,恐怕非“秘汤”不能了。不过,在德川幕府的江户时代,算是日本男女混浴的大发展时期。混浴传统从荒山野岭进入了城市,在城市中兴起了混浴的潮流。日本有记录的最早的公共浴室是在1591年左右,相当于中国的明朝时期。

人口急剧增长,意味着城市的扩张,江户时代的江户(即现在的东京)是各地大员以及商贾云集之地,人员密集商业繁盛,这需要大量的水与场地以及木柴来满足日本民众的洗浴要求,而狭小的场地决定了这些浴场只有一个浴槽来供民众洗浴,这个满足的代价就是男女混浴。

一群人,男女都有,身上仅有一块毛巾遮住羞处,在洗浴场里旁若无人地享受温泉之水淋在身上,渗到心里,洗净身上的尘埃,荡涤心里的杂念,可以赏雪,也可以赏花…… 这大概就是当时混浴的真实写照。

鲁迅曾误入男女共浴温泉

人们一想到“混浴”,马上就会与“性”联系在一起。这要“感谢”打破日本大门的佩里将军,他曾经在他的《日本远征记》中记道:……男女赤身裸体地在那里走动,他们(她们)自己都没有觉得自己是赤裸着,看着他们乱七八糟的混浴场景,这个国家的道德之心受到了质疑…… 女人们不知道把胸脯遮盖起来,随着她们的走动我可以看见任何部位。男人也是,在前面就只有一块几乎什么都遮盖不住的小破布,而他们对自己这种服装一点没有感到不合适……

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来说,在日本最不可思议的是什么,男女共浴肯定可以算是其中一项。

20年代鲁迅在仙台就读时就曾误入男女共浴温泉,捂住下身狼狈地蹲在温泉里不敢站立,有些日本姑娘光屁股前来批评他封建。后来被许广平嘲谑虽然日本的温泉文化中颇有中国文化的影子,但它毕竟是一种异国情调,就是温泉文化中的“男女混浴”现象。如果用我们中国公共浴池的概念去套日本温泉,那男女混浴的形象大概就是一群男男女女围着澡堂子搓背,这未免让现代人有些太不可思议了

日本传统的混浴被视为风雅之事

其实,除了日本,在世界其它地方也有许多男女共浴的风俗,在当地人看来,男女共浴只是一种寻常的社会习惯。在共浴中,男人和女人都带着健康的心理,用平和的眼光看待彼此。沐浴之事,是生活,也是艺术。事实上日本传统的男女混浴被视为一种颇风雅的事情,不至于如此不堪。日本与中国对性的看法不同,较为开放而无太多禁忌。日本樱花盛开季节,赏樱中男性可以任意挤撞压摸女性的身体,而女方只能躲避不能生气。要按照中国古代女性被异性拉一把就要砍掉一只手的思维方式,这些看樱花的女子能完整回家的肯定是凤毛麟角。

所谓的混浴,其实更像社交,只不过不穿衣服而已。虽然不穿衣服,入温泉池时男女都要围浴巾,在入水之前不能去除。日本的温泉多在风景秀丽的室外,在温泉池中可以远眺周围的湖光山色,而池中身材姣好的女子也往往视此时男性的目光为艺术化的欣赏,是日本的一种传统。这种对性的开放,还体现在即便是男性洗温泉的地方,伺候的也多是训练有素的女性服务人员,称为“女将”。对于身材健美的男性,有些“女将”还会表现出由衷的赞美。

固安县罗马温泉花园景观文化营造 篇7

景观文化的赋予对于提高温泉机构的竞争力和特色景观发挥着重要作用, 有助于营造满足不同消费人群的温泉泡池, 打造出具有独特文化的温泉体验和纪念产品。景观环境文化主要是指温泉花园中的建筑小品、绿化植物和服务设施。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 通过配置和文化主题相关的植物满足绿化需求, 根据罗马建筑风格构造服务设施以及建筑小品。

2 固安县罗马温泉花园景观文化营造

固安县罗马温泉花园位于西南“固安温泉商务产业园”内, 固安县地热水为矿化度2.9~3.0g/L的偏硅酸医疗热矿水, 有一定的医疗保健功能。本项目规划用地面积约8hm2, 设计建造大小泡池48个, 泡池水面面积共计3655m2, 建筑面积为428m2。

2.1 罗马温泉花园功能区布局

根据景观功能需求和文化特征, 固安县罗马温泉花园分为阿波罗温泉区、达芙妮温泉区、西塞罗温泉区、爱情花园区、儿童游乐区。

2.2 各功能区主要泡池景观文化氛围营造

2.2.1 阿波罗温泉区。

阿波罗是光明之神、医药之神和消灾弥难之神, 拥有着阳光般的气质。阿波罗泡池设计寓意能够去除病痛, 迎接光明。竖琴和桂冠是阿波罗的象征, 在形式上具有多样性和艺术性。桂冠泡池边缘设置月桂叶形状的出水口, 营造喷水景观。温泉宫中儿童占有重要比例, 儿童数量和需求对温泉后期的可持续具有重要作用。因为阿波罗对达芙妮的爱亘古未变, 所以月桂树常年翠绿, 月桂儿童泡池既展现了阿波罗与达芙妮伟大的感情, 而且也寓意儿童像月桂树的象征意义一样永远常青、活力, 具有历史教育寓意。

2.2.2 达芙妮温泉区。

达芙妮泡池采用大理石铺装, 营造原汤氛围, 再现了古罗马大浴场的风采[1]。竖琴是阿波罗追求达芙妮时爱情故事开始的媒介, 可谓是阿波罗与达芙妮爱情的见证。竖琴泡池连接了阿波罗泡池和达芙妮泡池, 通过琴桥分割不同的泡池, 形成主轴线。

2.2.3 西塞罗温泉区。

西塞罗和图瑞娅是古罗马时期温暖家庭的代表人物。故相邻设置了西塞罗泡池和图瑞娅泡池, 为独立方形泡池, 有利于交流。该区域以家庭汤池为主, 营造私密、舒适的亲情氛围。

2.2.4 爱情花园区。

维纳斯花园是一个由“温柔的爱情”、“感动的爱情”、“平淡的爱情”和“悲剧的爱情”4块模纹花坛组成的“爱之园”。爱神维纳斯掌管着人间的爱情、婚姻, 是情人的保护神, 受她保护的情人可以尽情享受爱情带来的甜蜜。花园中央还设置了丘比特水景雕塑。芙洛拉是希腊神话中的花神, 她是女性祥和、美好的代名词, 芙洛拉花汤错落布置了4个花汤泡池, 为紫罗兰泡池、月桂花泡池、玫瑰泡池、薰衣草泡池。花汤具有美容养生的效果, 不同的花香给人不同的体验。皮库斯是希腊神话中的森林与原野之神, 皮库斯秘汤以中药、精油泡池为主, 有艾草泡池、薄荷泡池、浮萍泡池、桑叶泡池、龙血树泡池。根据不同季节更换不同的汤料, 更加科学应用温泉的理疗功能, 打造出一个隐秘幽深的户外疗养、休息的温泉环境。

2.2.5 儿童游乐区。

佩纳特斯是保佑家庭和国家和睦和平的保护神。佩纳斯特乐园在儿童游乐区的铺装材质上, 采用了马赛克铺装和天然的鹅卵石, 让游客仿佛回到了儿时游玩的情景, 时光与温泉意境想叠韵, 铺装材质营造的活泼轻松的氛围与儿童天性活泼的性格相吻合。台伯河是罗马第三长河, 历史悠久, 台伯河漂流利用其地势, 造就一个隐秘深邃的漂流隧道, 隧道中布置了石景以及象征古罗马文化的遗址, 让游客在漂流过程中感受古罗马的文化气韵。

2.3 园林景观小品景观文化营造

冲浪池旁的罗马风情廊和海盗船是象征罗马时期的小品, 在罗马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 更好地展现了罗马景观文化。阿波罗温泉区入口两边排列的雅努斯门神, 意善始善终, 是罗马人的门神和保护神。

2.4 植物景观文化营造

为了保证植物的成活率和最佳景观效果, 温泉花园设计过程中应避免同时栽种旱生植物与湿生植物。同时在养护过程中注意控制该植物的需水量, 避免因排水不畅而影响植物的生长。通过植物的围合营造温泉环境, 不宜近植落叶植物。

3 结论

我国温泉旅游发展在经历了以疗养、保养、休闲为目的的3个阶段后, 已经进入第4个阶段———以体验文化为目的[2]。它以温泉为载体, 将各种时尚休闲的理念融入旅游中, 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赋予温泉产品、服务更多的内涵和价值, 使游客在享受服务的同时, 能更多地享受精神的愉悦和文化的熏陶。

摘要:通过对固安县罗马温泉花园的功能分区以及景观要素的分析, 营造出具有温情、异域风情的温泉景观氛围。

关键词:罗马温泉花园,景观文化

参考文献

[1]滕加平.罗马洗浴文化与社会生活[D].东北师范大学, 2004

辽宁省温泉文化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篇8

一、辽宁省温泉文化旅游开发的优势分析

(一)有力的政策扶持

辽东省是我国北方温泉相对集中的地区,近年来,辽宁省政府对温泉地温泉文化旅游项目在立项、招商引资、政府支持、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均提供积极支持,建设温泉文化旅游大省成为辽宁省实现旅游强省目标的重要支撑。

2010 年5 月7 日,辽宁省政府在营口鲅鱼圈召开了全省温泉旅游现场会,陈政高省长提出了建设中国温泉旅游第一大省的目标,宣布了全省温泉旅游工程正式启动。2011 年1月13 日,省政府下发了《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温泉旅游的意见》(辽政发[2011]2 号),进一步明确了全省温泉旅游发展的目标和推进措施,为温泉旅游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并建立起上下联动、互相沟通的组织保障体系:省旅游局成立了领导小组,沈阳、大连、鞍山、本溪、丹东、营口、辽阳、盘锦等市也相继成立了主管领导牵头的温泉领导机构,把温泉旅游开发建设列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二)便利的交通条件

辽宁省拥有全国密度最高的铁路、四通八达的公路、通达世界的沿海港口和航空港口等多种运输网。全省交通以铁路为主,以省会沈阳为交通枢纽,且放射性状向东西南北延伸,是沟通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及关内的纽带和桥梁。交通是连接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通道,其发展程度决定了温泉地的通达条件与可进入性。辽宁省交通四通八达,公路网、铁路网及温泉地内部便捷的交通线路,为温泉地的可进入性提供了保障,为辽宁省温泉文化旅游开发创造了条件。

(三)优质的温泉资源

优质的温泉资源是辽宁省温泉文化旅游赖以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产生旅游吸引力的主要因素之一。辽宁省温泉资源遍布全省14 个城市,已探明储量并具备开发的大约110处。这些温泉各具特色,无论从数量、水温、流量还是水质来看,都属上乘的优质温泉资,形成了辽宁省百里不同泉的风格。例如,鞍山汤岗子、丹东五龙背、辽阳汤河和营口熊岳并称“辽宁四大温泉”。这四大温泉自然风光优美,且周边有良好的旅游服务设施,建有理疗医院或温泉度假村,服务系统完善。

二、辽宁省温泉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环保意识,温泉资源保护工作不到位

温泉旅游属于资源依赖性较强的旅游类型,温泉资源破坏和衰竭将对温泉旅游产生毁灭性影响。目前,我国除了现行的《矿产资源保护法》以外,还未有专门的温泉立法及行业规定。尽管辽宁省的安波、熊岳、珏龙背温泉地也实行了温泉水的统一管理制度,但毕竟法规建没上尚没有形成体系,存在很多漏洞。

从辽宁省已开发的温泉资源来看,对资源脆弱性的认识明显不够,众多开发商环境保护意识相对薄弱,旅游开发中往往忽视环境保护,温泉资源利用的规范化措施不完善、科学化程度低等问题较为突出。例如,有些温泉旅游区没有合理配置足够规模的污水处理设施,将洗浴后的脏水直接排入河道或农田;有些温泉旅游区为片面迎合温泉旅游需求的快速增长,重开发、轻保护,导致旺季资源过量开采等情况,极大地破坏了周边环境和资源本身,给温泉资源带来了毁灭性的破坏,对辽宁省温泉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二)开发起点偏低,温泉文化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

辽宁省的温泉旅游资源绝大多数集中在经济较不发达的县城或是乡镇之内,由于对目前温泉文化旅游的特点与潜力认识不足,其配套设施的建立和发展还远跟不上城市的中低等消费水平,温泉文化旅游区的建设不能完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目前,辽宁省境内的温泉文化旅游地有几十个,但各自为阵,自发进行,缺乏高水平的统一整体规划和设计。虽然开发出的宾馆众多,但功能单一、优化组合不力、洗浴方式雷同单调,还停留在注重温泉的“疗效”方面,SPA、健身房、酒吧、餐厅、景观步道等户外设施增值项目开发不够。甚至部分温泉区连宾馆都不设置,出现了旅游者在温泉区泡温泉、到别的地方游玩、住宿的现象,极大地降低了温泉文化旅游的经济效益。

(三)开发模式单一,温泉文化旅游产品雷同

现阶段,辽宁省温泉文化旅游的开发模式单一化,多是模仿日韩的模式,在主要的活动内容中基本上都是“温泉+ 滑雪”或“温泉+ 农家乐”等模式,没有根据自身情况建立起具有当地特色、反映当地传统的创新型模式。温泉文化旅游产品的内容大多雷同,局限于疗养、洗浴等功能,很少开发休闲、健身、会议、观光、科普等综合型项目,未能很好地整合温泉资源和地域文化资源。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各地温泉旅游地建设相同定位、相互模仿,缺乏个性化和地域特色,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足。

(四)宣传营销力度不足,温泉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不高

辽宁省除了冰雪旅游外,旅游的旺季一般集中在5—10月,进人11 月、12 月之后基本处于淡季,而完全可以活跃冬季旅游市场的温泉文化旅游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就是温泉文化旅游的宣传营销不到位,缺乏鲜明而具吸引力的品牌形象。

在网络、电视高度发达的今天,宣传营销对一个区域的旅游开发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打好宣传营销这张牌,才能使旅游地迅速融入市场、并占领市场。目前,辽宁省温泉文化旅游的宣传营销还不是很到位,各温泉旅游地很少利用媒体来宣传自己,或是宣传营销只在某一时期,而没有长期坚持下去。这样,就造成了人们对辽宁省温泉文化旅游认知度的不足,成为辽宁省温泉文化旅游发展的主要障碍。

(五)专业人才匮乏,温泉文化旅游服务质量低下

温泉文化旅游是集养生、休闲、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旅游产品,与传统酒店的接待、景点观光相比,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更高。目前,在辽宁省众多培养旅游专业人才的培训机构、大中专院校中,温泉文化旅游方向的专业人才培养并不多,温泉文化旅游管理和服务的专业人才主要靠民间企业进行独自培养。由于辽宁省温泉地所处地区多是较偏僻的农村小镇,城市青年进人温泉度假区的酒店及餐饮业相对较少,温泉文化旅游服务人员多为当地居民,其个人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多数没有经过正规的服务行业的学习和训练,为客人提供的仅仅是功能服务,在人性化服务方面较欠缺,甚至有些服务人员对技能的掌握还不十分全面,造成辽宁省温泉文化旅游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低的局面。

三、辽宁省温泉文化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

(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温泉资源保护工作

其一,制定相关法规制度,以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引导温泉资源的有效开发。由温泉地资源管理条例建设入手,尽快颁布辽宁省温泉资源管理方面的法规、政策,通过广泛的实践,促进作为“公倍数”的温泉法的出台。

其二,加强对温泉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监控力度,引导温泉资源科学的开发和利用。一方面,必须综合考虑开发的合理性,进行可行性论证,要以不破坏资源本身和周围的环境为前提,制定好保护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遵循有限开发的理念,科学勘探温泉资源,实现资源允许开采量与实际开采量的相对均衡状态。

其三,加大资源保护宣传,加强资源保护意识,引导游客参与温泉地保护。要建立有效的机制让游客参与温泉资源保护,通过经济手段来保证游客能够参与保护,将温泉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自身的经济利益联系起来。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升温泉文化旅游基础设施水平

现阶段,辽宁省的经济活动程度以大连为先导,以沈阳市等中部城市群为依托,经济发展已进入新的持续高速发展的时期,这为温泉地资源开发和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辽宁省要充分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在各地温泉旅游项目的立项、招商引资、政府支持、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提供积极支持,变资源为资本,吸引投资商来实地考察,投资辽宁的温泉旅游业。

只有拥有一定的资本,具备了一定的物质条件,才能改变原来基础设施落后的现象,改善温泉场所各种硬件没施,提高温泉文化旅游档次,从而满足不同消费水平的旅游者,为旅游者创造舒适、轻松的氛围。

(三)创新开发模式,丰富温泉文化旅游产品类型

辽宁省温泉资源分布广阔,各地水质条件和资源特征各不相同,完全可以在开发模式上大胆创新,将辽宁省各地的温泉资源与当地特色旅游组合推出,形成温泉+ 生态旅游项目、温泉+ 农家乐项目、温泉+ 观光项目、温泉+ 民俗体验项目、温泉+ 冬季滑雪项目、温泉+ 养生项目、温泉+ 运动休闲项目等“1+1 模式”。例如,本溪市在发展以水洞温泉旅游度假区为核心的辽宁省山水旅游休闲基地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太子河丰富的水资源优势,做足水文章。同时,将在现有的地质文化基础上,将满族文化、养生文化、宗教文化融入到水洞温泉旅游度假区项目中来。

在具体设计温泉文化旅游产品时,还要充分考虑到消费者的需求,根据不同的年龄结构、收入结构、知识结构、地区的消费水平设计出不同消费时段、不同消费档次、不同消费内容的系列产品,并根据客人的喜好对产品进行整合、打包,体现个性化消费理念。

(四)强化宣传营销,提高温泉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

1.塑造温泉文化旅游地形象,开展品牌宣传营销

为保持和扩大温泉文化旅游产品的市场份额,增加旅游受众,建议将辽宁省优质的温泉资源整合起来,树立整体形象与产品主题,挖掘温泉历史内涵,突出产品品牌吸引力,加强对外促销的力度。

2.建立温泉文化旅游地信息服务平台,开展网上宣传营销

一方面,充分利用各温泉酒店和度假村已有的电子信息平台,将全省所有温泉文化旅游信息集中发布,尽可能地让网上的潜在客户产生强烈的旅游欲望。另一方面,要加强与著名旅游门户网站和新闻网站的合作,全天候滚动式宣传温泉,不断增加辽宁省温泉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此外,还要利用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平台,建立起完善的旅游咨询服务系统。

3.开展温泉文化旅游节事活动,开展事件宣传营销

结合各温泉地的人文、地理、文化资源条件,积极举办各种节事活动,借势聚力,提升辽宁温泉文化旅游自身的知名度。如可利用辽宁清文化的积淀开展清温泉文化节活动,在节日中可以把泡温泉与欣赏清歌舞、品味清史文化结合起来,也可举办与温泉有关的书画、诗词展览活动等等。

(五)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提高温泉文化旅游服务质量

1.加强温泉文化旅游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

要以“温”字为基础大做文章,利用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外派培训等多种渠道和途径不断提高提高温泉度假旅游经营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服务人员的服务技能,确保温泉文化旅游服务人员的每项工作都能让旅游者感到“温馨、温暖、温情”。

2.加大高校或旅游培训机构对温泉文化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辽宁省培养旅游人才的相关高等院校尤其是职业技术学校应针对市场需求,积极增设温泉文化旅游专业或方向,加大温泉文化旅游专业性人才培养力度,为市场输送高素质、强技能的毕业生,以提升整个温泉文化旅游业的服务质量,形成良性循环,促进温泉文化旅游业的繁荣。同时,温泉文化旅游企业也可以加强与辽宁省内高等院校或旅游职业培训机构合作,通过委托培养、培训人才,使温泉文化旅游服务更加专业化、规范化。

摘要:辽宁省作为全国温泉资源大省之一,温泉文化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开展温泉文化旅游的现实基础。然而,尽管温泉文化旅游在辽宁省旅游整体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其发展并不成熟,在开发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制约着辽宁省温泉文化旅游的做大做强。只有正确认识、合理配置、科学开发温泉文化资源,促进辽宁省温泉文化旅游发展,推动辽宁旅游产品转型升级,才能保障辽宁省温泉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历史悠久的温泉文化 篇9

一、温泉文化的内涵

温泉文化是指人们在认识、利用、开发和保护温泉资源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文化, 是以温泉为物质载体或依托形成的各种文化形态与文化现象及其“物化”体现, 包括重视生命质量的温泉康体保健文化、愉悦身心的温泉休闲文化, 以及温泉地名文化、宗教文化、诗歌艺术文化、民情风俗文化等。

本文以温泉旅游文化中所涉及的几个重要领域为主要元素, 把温泉文化分成养生文化、洗浴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及其他文化 (历史、诗词、温泉地名、建筑、会展等) 五个部分简要分析其对提升温泉旅游吸引力的关系。

二、温泉文化与提升温泉旅游吸引力的关系

一切具有接近、收缩性质的运动形式都是吸引, 接近与收缩力越大, 吸引力越大。温泉作为旅游资源吸引力越大, 能够吸纳的顾客越多, 提供的使用价值、实现的价值也越高, 能为景区和旅游企业带来的收入和利润一定也越高。

温泉文化的开发和培育对提高温泉旅游吸引力有极大帮助, 重视温泉旅游文化建设应当以生命文化为核心, 重点开发温泉沐浴文化、养生文化、乡土文化、休闲文化等。

1.温泉养生文化

“养生”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书籍《庄子》内篇, 又称“道生”、“摄生”、“养生”、“保生”、“寿生”等, 其含义是在于根据人的生命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目的, 在古代, 温泉被人们看做上天赐予的“神水”、“圣泉”、“圣汤”, 并且远古神话人物女娲被供为“汤神”。现代社会环境下, 人们追求健康、乐观、轻松的生活态度也是钟爱温泉的重要理由。“养生”是贯穿温泉文化的灵魂, 它是精神层次上的一种理念。因此温泉养生文化也是提升温泉旅游吸引力的核心内容, 也是开展温泉旅游文化挖掘的着眼点。

2.温泉洗浴文化

中国养生文化成就了温泉文化的“魂”, 但在洗浴文化上日本把含蓄、谦让、自律的传统文化融入到温泉文化之中并不断发扬传承。洗浴文化是提升温泉旅游吸引力的外在形式, 也是温泉旅游最主要的行为体现。洗浴文化和养生文化构成了温泉旅游文化的树根和树干, 两者在开发时也要以相互统一地风格出现。

3.温泉饮食文化

民以食为天, 沐以泉为尖, 温文儒雅, 泉涌乐膳。饮食可分为“饮”和“食”, 温泉不仅具有康体、保健的功用, 部分类型的泉水还可以直接饮用, 泡茶作为汤药。现代的饮食文化也很重视食物饮品的安全性和保健性, 很多地区也利用温泉培育出很多绿色食品, 如温泉米、温泉丝瓜、温泉鳖等。有的地区利用温泉开发出许多特色菜肴, 如温泉药膳, 温泉鸭、温泉焖鸡等。

4.温泉民俗文化

温泉民俗文化因地域和民族文化的不同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民俗样式, 主要有民俗信仰、洗浴方式、节庆活动、传说、诗歌、舞蹈等内容。我国有很多少数民族还保持着远古露天洗浴的习俗, 无论男女老幼, 沐浴时都一丝不挂, 若不完全裸露身体, 他们认为是对纯洁圣水的一种玷污。

三、吉林省温泉分布及旅游吸引力评价

1. 吉林省温泉旅游资源概况

吉林省温泉尤其以中低温地热资源十分丰富。据资料记载, 吉林省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中部高平原和东部山区, 包括长白山天池温泉群地热田、抚松县仙人桥镇地热田、临江市花山镇温泉群等, 中部高平原地区地热多埋在数百米至数千米的地下深处。长春市地热分布于西北郊区, 在长春双阳区、安图二道白河、农安县九台市、公主岭市等地都具备地热储备条件。

2. 吉林省温泉旅游吸引力的评价

对温泉旅游吸引力从旅游资源条件和旅游开发条件二个方面, 扩展为五个影响评价的因素:自然资源条件、人文资源条件、环境条件、区位特征和区域条件。吉林省温泉旅游文化评价。养生文化方面有着悠久的传承, 吉林省在满清时期作为清王朝的龙兴之地, 保留了这里很原始的自然生态系统, 因此, 吉林省在养生文化上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养生之道, 还行形成了吉林省独具地方特色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粗狂、热情的区域温泉养生文化特征。洗浴文化方面还没有达到全民把沐浴温泉作为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养生观念的增强, 而且吉林省在陆上与韩国接壤, 与沐浴文化水平很高的日本隔海相望, 因此, 在汲取其他温泉文化的便利程度上, 有明显的地域优势, 容易借鉴日本、韩国的经验, 乘势而为。饮食文化方面独具东北特色, 也习惯吸收不同地域的风味饮食, 加上东北人的大方、热情、好客的习惯, 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利用温泉资源开发温泉食品及饮品具有很大的商业价值, 开发这种温泉类饮食产品可以延长温泉旅游的产业链。民俗文化方面, 吉林省是满族的发源地, 省内还有全国最大的朝鲜族自治州, 满族民俗文化和朝鲜族的民俗风情就是吉林省最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两个民族历史悠久, 民族文化十分丰富, 也都有着对水和温泉情有独钟的风俗。

四、吉林省温泉文化建设的途径。

温泉文化建设可以为吉林省温泉旅游设定一个长远的发展方向, 并且成为吉林省温泉旅游发展的长久动力和智力支持。

1. 温泉旅游文化应挖掘养生医疗保健功效。

温泉的医疗保健养生作用人们都有共识, 但大都处在感性认识层面上, 缺少深入的分析研究, 缺少临床医学方面的科学探究。从临床医学上、理论上对不同类型温泉、不同特定组份含量的温泉对人体的医疗保健、养生功能进行科学探讨。考察不同类型温泉的医疗保健价值, 开发出对应的温泉医疗养生旅游产品来, 从功能上找准吉林省温泉文化的基点。

2. 吉林省温泉文化应挖掘历史文化脉络。

温泉历史遺迹能够真实地再现温泉的历史变化。可以依靠吉林省温泉文化的历史文化研究, 找到吉林省温泉发现、发掘、利用和弘扬的路程, 在此基础上在温泉景区规划方面也要注重本省温泉历史沿革与发展, 及承继历史传统又有新时代温泉文化气息。

3. 挖掘吉林省各温泉的民俗文化内涵, 凸显地域文化。

吉林省可就满族、朝鲜族和蒙古族三大民族充分发掘其历史、诗画、音乐、舞蹈以及民风、民俗, 并与温泉旅游嫁接, 形成独特的养生、洗浴、饮食、民俗文化。为此, 可以由省旅游局和地方有关政府部门专门组织历史学、地理学家、地质学家、社会学家等对上述民族的文化进行系统调查和研究, 系统收集、整理和再现。同时应当处理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关系, 在温泉这种包容性的环境里各种文化可以兼容并蓄, 丰富多彩, 更加提倡传统文化用现代手段和方式加以表现。

摘要:吉林省温泉资源丰富, 本文介绍了温泉文化的内涵, 而且说明了温泉文化与旅游吸引力的内在联系, 从而提出温泉文化建设的思路, 旨在实现提升吉林省温泉旅游吸引力, 促进吉林省旅游产业大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吉林省,温泉文化,旅游吸引力,途径

参考文献

[1]王艳平.俄国温泉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 (3) :74—76.[1]王艳平.俄国温泉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 (3) :74—76.

[2]黄芙蓉.我国温泉旅游文化的建设[J].江苏南京中国市场2011 (36) :162-162.[2]黄芙蓉.我国温泉旅游文化的建设[J].江苏南京中国市场2011 (36) :162-162.

[3]王媛玲.吉林省发展温泉旅游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硕士论文.2010.7[3]王媛玲.吉林省发展温泉旅游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硕士论文.2010.7

历史悠久的温泉文化 篇10

一、辽宁省温泉旅游文化发展现状

辽宁省拥有丰富的温泉旅游资源,现在已探明具备开发潜力的温泉资源大约110处,在全国名列第八[1]。在辽宁省内温泉分布中,大部分集中在辽东辽南一带,辽西温泉也具有悠远的历史。这些温泉各具特色,既有热泉又有冷泉,既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形成了百里不同泉千里玩不同的风格。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辽宁省温泉资源的开发承载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唐朝和清朝是辽宁温泉使用率较高的时期,既具有皇家贵族云游畅玩的印记,也有历史名人沐浴疗养的足迹。20世纪初日本人也在辽宁开发了一些温泉。解放以后,辽宁省的温泉大都变成政府机关疗养的医院,如鞍山汤岗子、丹东五龙背等。而后,在疗养院周边兴起了许多浴池,温泉文化资源的开发也随即趋向大众化。如今,辽宁省将建设温泉旅游第一大省作为目标。2009年以天沐温泉为代表的露天温泉纷纷涌现,温泉旅游开始蓬勃发展,数量突飞猛进,同时依托历史文化、温泉水资源功能、自然景观、主题活动等打造出了不同的温泉文化旅游品牌,如温泉文化节、温泉小镇、冰雪温泉游等。辽宁省的温泉资源正逐渐转化为资本,成为驱动旅游经济及县(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2010年,全省温泉旅游总收入达107亿元,接待国内外游客2 140万人次,新增加直接就业4.7万人[2]。

二、存在的问题

(一)温泉高端项目发展迅速,中端项目短缺,低端项目品质堪忧

纷纷落户辽宁省的大型温泉项目提升了区域温泉接待的档次和质量,但主要面对自驾游和企业游等高端消费市场,中端消费群体选择范围较窄。主要体现在:门票价格与省内高端旅游景点持平,省内温泉两日自由行至少需消费400—600元/人,旅行社组团游约500元/人,相当于大部分省内精品线路2—3日游的旅行社组团价格;旅行社开发了部分一日游温泉线路,但仅能享受短暂、单一的低端温泉服务项目,且旅途疲惫;许多有消费能力的白领、旅游爱好者等中端消费人群,倾向于两至三日的周末游、自助游或深度游,旅行社满足不了需求,自助游的消费又很高,交通也相对不便利。所以,温泉游一直是中端消费群体向往却认为不成熟的旅游市场,许多人都在观望。此外,高档温泉旅游目的地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不是首选,人们退而求其次选择规模较小的温泉旅馆,但规模小的温泉旅馆大多属于民营,只是按照最原始的方式“挖池、放水、盖房”,出现劣质产品“搭便车”的趋向,部分秩序混乱,环境恶劣,卫生不达标。

(二)产业链拓展不足,服务业增加值还有很大的空间

辽宁省已开发和在建的温泉项目有近百余个,基本上都是温泉度假村、温泉宾馆、温泉小区等模式,集中在温泉产业的中游建设中,对温泉产业的上游、下游开发不足。中游开发模式也较为单一,除了高端温泉度假村以外,其余大多中低档产品类型多限于疗养、洗浴等方面,较少开发休闲、健身、观光、科普、娱乐等综合型项目,不少地方还是“宾馆+温泉”、“一幢楼一个池”模式。“东北地区的温泉疗养院在走疗养、综合门诊及旅游三位一体的路子,经营十分困难”,“疗养院在定位上又决定了其难以转向全方位的市场运作”,“新兴温泉地接二连三地得以开发,在发展战略上又缺乏地域整体上的考虑”[3]。此外,与温泉相关的现代服务产业配套如交通、食宿、策划营销方面也较为或缺。

(三)高级专业人才和服务人才缺乏

温泉旅游是集养生、休闲、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旅游项目,与传统酒店的接待和旅游景点观光相比,对中、高层管理和专业人才的要求更高,人才的缺乏可能会成为制约温泉旅游健康发展的重要瓶颈。而且,现在的消费者更注重于传统洗浴之上的服务方式,这对高级服务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需求量也不断增大,但许多温泉旅游区服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人性化和专业化服务方面较为欠缺。同时培训机构、高校等有关温泉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有限,难以适应旅游市场快速发展的需求。

三、发展模式建议

(一)深度挖掘多样化开发模式,通过区域温泉旅游聚集区打造满足不同消费需求的特色温泉品牌

作为比较优势理论的代表人物,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要素禀赋差异是解释和分析比较优势的经典方法。他们认为,文化资源的区域性决定着区域文化开发应该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进行,而比较优势原则又要求区域文化开发必须建立在对资源正确的分析评价基础上。在对区域文化资源科学调查的基础上,找出该地区的文化资源比较优势是文化开发的基础和关键[4]。为此,建议根据区域特点,把握区域优势,打造有辽宁特色的温泉文化旅游品牌。

1. 滨海商务牌。

商务旅游尤其是会议会展将是温泉高端旅游的重要市场。可以在辽宁省以“冰雪温泉”为特色的基础上,以营口市、辽阳市、大连市为主,搭建现代滨海商务温泉品牌。据了解,北京市九华温泉山庄度假村年营业额的70%通过会议取得,一年接待会议超过了8 000多个,占北京市会议市场总量的1/10,其中大型会议更是独具垄断优势。依托地域优势和人文优势,辽宁省温泉会议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不容忽视。

2. 民俗文化牌。

“任何一个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都有赖于与本土文化的和谐发展。旅游文化建设与其他建设,如经济建设、工程建设不一样,其标准不是追求国际化,而是要坚持本土化。民俗的开发是旅游文化建设本土化的最有效办法之一。”[5]本溪市“温泉寺”自明末以来就是辽东著名的旅游避暑和疗养胜地,并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佛教文化活动。可以整合历史文化、满族文化、宗教文化,以本溪等为试点,搭建特色文化温泉品牌,丰富辽宁温泉旅游文化内涵。通过服饰、饮食、歌舞、节庆、独特温泉水配方等形式来充分展示相应文化产业特色。

3. 康疗养生牌。

鞍山市汤岗子和丹东市五龙背的温泉疗养历史久远,拥有一定的医疗康复设施和众多从业几十年的温泉疗养医师。可以以鞍山市、丹东市为主,以疗养中心和温泉房产为产业重点,做深做大康疗养生特色。借助原有优势加强基础医疗设施建设和医疗服务人员队伍培养,努力向欧洲盛行的温泉医疗功能方向发展,如传统药浴、现代超声波技术和高科技美容仪等仪器运用,形成国内一流的温泉康疗基地。温泉房产的升级和以温泉住宅为核心的温泉生活模式成为当下一种时尚的温泉生活模式。据调查,丹东市的温泉房产项目开发较为成型,仅东汤镇就不仅吸引了鸿利等知名房产开发商的青睐,而且温泉住宅的销售市场相当可观,置业的外地业主占五成之多,主要来自沈阳市、吉林省长春市等地,他们将此作为家庭疗养或安养老人的长期驻地,定期过来居住或探望。因此,可以根据将温泉疗养作为第一诉求的受众需要,有规划地加大开发温泉房产项目,带动区域经济整体发展。

(二)提升温泉旅游整体品质,实现温泉企业品牌化、温泉行业规范化和标准化

1.洞悉行业动态,确保招商的目的性和质量。在加大大企业大集团的招商力度的基础上,应该充分了解并洞悉行业动态,加大相关行业龙头企业的招商力度。旅游行业的龙头企业,他们在旅游集群产业开发上的经验是推动温泉旅游开发的加速器,可以通过招商、输入管理等方式,借助大企业大集团的资源和品牌优势,逐步培育温泉旅游品牌形象,确保辽宁省在全国温泉旅游行业的领先优势。

2.地方法规与行业规范应有高标准,并涵盖温泉开发的准入门槛、温泉水的科学利用、温泉资源的保护、温泉行业的服务标准等,同时体现辽宁省温泉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心和优势。还需多借鉴国内外经验,比如,2004年广东制定了《广东温泉旅游行业公约》,2006年又颁布了《广东省温泉旅游服务规范》;日本早在1958年就颁布了《温泉法》,1971年又实施了温泉疗法医师的资格认证等。

3.鼓励各温泉旅游目的地和从业机构参与国家旅游饭店星级评比、ISO9001国际国内体系双认证、ISO4001环境管理体系国际国内双认证和旅游景区质量等级标准。对挂牌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鼓励。这些等级标准都在建筑、附属设施、服务项目和运行管理方面对安全、消防、卫生、环境提出了相应的规范,是政府监督企业的标尺,是社会认可企业的依据,是约束企业保证持续的品牌形象、质量的有力保障。尤其是对于外国游客,星级认定已经是很多人出游的既定标准。因此,纳入相应的行业标准认定程序之中不仅是对辽宁温泉企业的要求,也应该是发展温泉旅游文化旅游产业的必经之路。

(三)调整温泉产业结构,完善温泉产业链,提高温泉服务产业增加值,实现温泉市场层次化和消费大众化

1.创新开拓上游产业。鼓励科研机构和温泉企业合作,用科技手段助推温泉旅游创新发展,如勘测、开采、设备设计等的技术优化和先进化等。可以科学地利用化学制品、香料、精油及各种自然界的矿物、生物,促使温泉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可以研创温泉资源环保开发手段,使生态资源既能得到合理保护又可有效利用。

2.规模发展中游产业。借鉴发达国家和国内温泉优势地的先进经验,比如在西欧温泉地设有赛马场、体育运动场、剧院、大型音乐厅等;日本的温泉周围建设有美术馆、动植物馆、博物馆、滑雪场等,形式多样的“温泉节”及各种文化活动也经常在温泉度假区举行。也可以建设类似于珠海海泉湾温泉度假区式的国家级大型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开发集主题乐园、酒店、体检中心、演艺、运动场地、拓展训练营于一体的综合项目。

3.深度发展下游产业,与当地旅游、传统产业对接,实现区域发展一体化。可以发展“温泉农业经济”,与当地传统产业尤其是现代农业相结合,促使温泉旅游与农业、养殖业、种植业等联动发展。比如北京小汤山镇利用温泉种植反季节蔬菜、花卉,现拥有我国北方最大的兰花繁育基地,远销美国、意大利、荷兰、泰国、越南、日本、韩国等国,2007年园区总产值6.6亿元,实现利润2 130万元,出口创汇2 800万元。园区形成了以温泉文化、高科技农业观光为主的都市农业观光旅游区,带动了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此外,建议使新老景点在空间上融会贯通,通过区域资源整合,形成统一的旅游形象,促进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发展,避免新兴温泉旅游景点对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客源程序的争夺。

(四)通过联合办学、引进人才等方式培育温泉旅游专业人才

人才匮乏问题势必会影响温泉旅游产业的品质、规模和长远发展。十二五规划建议案中对文化产业人才建设的要求集中在重点培养具有战略思维和全球视野、熟悉国内外文化市场、开拓创新能力强的优秀文化产业经理人,同时还需要研究制定中长期人才培养规划,培养懂文化、善创意、会经营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和各类操作型、技能型、实用型人才。温泉产业人才的培养涵盖科技、医疗、服务、旅游、农业等多方面,对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较高。据悉,经国家教育部批准,韶关大学和珠海御温泉度假村通过联合办学的形式,在2002年增设了我国第一个温泉旅游管理大专专业。2004年,珠海御温泉国际度假酒店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又与北京师范大学(珠)国际管理学院联合办学,开展旅游与酒店管理(温泉方向)本科层次的教育。可见,地方政府和温泉经营相关部门一定要有长远的眼光,把人才建设放在温泉产业发展的首要位置,辽宁省的温泉企业完全可以利用省内高校多、科研机构多、高素质人才多的优势,努力营造吸引人才和发挥人才潜能的良好环境,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积极引进海内外文化创意、研发、管理等高端人才,同时通过与高校联合办学让学校为温泉产业培养人才,为学生提供实习平台,解决就业问题等方式,实现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琳.看辽宁温泉如何变资源为资本[N].辽宁日报,2010-10-09.

[2]黄琳.辽宁温泉旅游步入标准化时代[N].辽宁日报,2011-07-29.

[3]王艳平.我国温泉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3):74-77.

[4]徐艳芳.比较优势与区域文化开发[J].山东社会科学,2009,(2):71-73.

上一篇:爱国从小事做起下一篇:估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