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的作用

2024-10-02

家长的作用(精选12篇)

家长的作用 篇1

游戏是游戏者主动控制 (而不是被人或物控制) 的活动。作为游戏者, 婴儿在游戏中要能够主动地控制游戏的情景, 即使是在家长参与的亲子游戏中也不例外。亲子游戏虽然最初由家长发起, 但是只有当婴儿能够对家长作出反应时, 游戏才真正开始。因此, 即使是在最初的亲子游戏中, 婴儿也并不是完全被动的游戏者, 家长也要尊重婴儿游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亲子游戏中, 家长应以婴儿的反应为导引, 绝不是以家长的刺激为导引, 这是家长在和婴儿游戏时需要切记的一个重要原则。那么家长在亲子游戏中应如何做呢?

一、家长应注重婴儿亲子游戏

很多在工作上忙碌、在事业上打拼的家长, 忽视了亲子游戏, 更忽视了自己与婴儿亲情的交流和思想的沟通, 无暇顾及婴儿的心理、行为的发展和学习、生活习惯的养成。他们与婴儿的交流愈发稀少, 婴儿对家长的认同甚至亲情都会疏远, 这实在是一件危险的事情。许多研究表明, 家长亲自和婴儿玩亲子游戏不仅能增进亲子感情, 而且在婴儿发展的黄金期起到重要的作用。在亲子游戏中, 婴儿的口语、智能、体能、感官等能力都得到了有序的发展, 而且开发了婴儿本身的潜能。所以, 家长要特别注重婴儿亲子游戏。

二、家长在亲子游戏中应模仿婴儿的动作

亲子游戏始于成人对婴儿行为的模仿。因此, 从模仿婴儿开始, 是成人和婴儿互动、游戏的最好的办法。成人模仿婴儿能够做出的动作, 正是在对婴儿作出适宜的反馈和强化, 具有帮助婴儿“练习”的作用。如当婴儿在玩“吐舌头”游戏时, 家长微笑地模仿他们吐舌头, 婴儿会高兴地再次吐舌头。

1. 家长在亲子游戏中应追随婴儿的兴趣

亲子游戏虽然是“教导”婴儿的一种重要的途径, 但是这种“教导”必须符合婴儿的兴趣。因为在3岁之前, 婴儿学习的特点是“儿童是按照他们自己的大纲进行学习”, 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从周围环境中吸取自己所感兴趣的东西“决定自己的教学大纲”,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做的只是与他们的兴趣相符的事情”, 他们按照自己的学习速度与方式前进, 而不受家长的教学大纲的影响。如亲子游戏“躲猫猫”, 婴儿看见家长时, 他们会轻轻地走到门后面或椅子后面等, 一会儿出现, 一会儿消失, 重复出现, 并模仿猫猫叫, 家长追随着婴儿做这些动作, 婴儿玩得特别开心。通过“躲猫猫”游戏, 婴儿学会了轻轻走等动作技能。

家长如果认为婴儿需要玩一些“有意义的”或有教育性的 (确切地说是可以获得学业知识技能) 的“游戏”才是适当的, 那么家长往往就会按照自己的“教学大纲”, 从游戏开始到结束不断地“教导”婴儿, 向婴儿灌输各种知识和技能。这种做法不仅是不适宜的, 也是相当危险的, 不仅完全把游戏变成枯燥无味的工作, 而且可能影响亲子关系的质量。因为, 这种做法一方面可能会让婴儿从小感受和体验到来自家长的压力, 因而产生紧张而导致焦虑的累积;另一方面, 如果婴儿做得“不够好”, 未达到家长预期的反应的话, 也可能使家长认为“这孩子不够聪明”而对孩子感到失望。

所以, 家长在婴儿的互动中, 必须尊重婴儿, 追随婴儿的反应, 而不是把自己的愿望和兴趣强加给婴儿。在亲子游戏中, 家长和婴儿的互动应着重于彼此间情感和快乐的分享, 经验 (包括游戏经验) 的分享只是其自然合理的“副产品”。

2. 家长应了解婴儿的动作发展水平和特点

家长和婴儿游戏时, 必须了解婴儿身心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以及能力的限制, 才能保证婴儿游戏的安全和适宜。同时, 家长应当有规律地为婴儿提供强度适宜的刺激, 根据婴儿的反应, 调整自己刺激的强度和速度, 作出适宜的反应。如亲子游戏“猫捉老鼠”家长和婴儿一起玩“猫捉老鼠”游戏, 这个游戏里跑和追的动作技能很多, 家长应根据婴儿跑步的强度和速度调整, 以适合婴儿的强度和速度。

3. 家长在亲子游戏中应注意婴儿的安全, 并鼓励婴儿

亲子游戏中家长首先要注意婴儿的安全, 其次鼓励婴儿勇敢地参与游戏, 当婴儿和家长游戏后, 家长应给予拥抱或亲吻的类似奖励, 这样婴儿会乐此不疲地玩下去, 甚至达到创新的目的。同时, 游戏一个方面可以给婴儿充分的机会发展自主的性格和健全的意志, 另一方面又受各种规则的限制, 使之与德育心理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在婴儿能够坚持游戏时, 家长应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 使幼儿鼓起勇气勇往直前。由此, 做事认真、坚持到底的品格很自然地渗透到婴儿身上。同时, 家长也从中受到启发, 提升了科学育儿观。

三、家长在亲子游戏中培养婴儿的各种能力

在亲子游戏中, 家长和婴儿有较多的身体接触、视线交流以及无拘无束的笑, 这种亲子之间平等的玩伴关系, 使亲子游戏不仅有益于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 密切亲子关系, 还更有利于培养婴儿的认知、语言、个性、情感、创造等能力, 更能促进婴儿游戏本身的发展。因此, 在亲子游戏中, 家长和婴儿共同合作, 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亲子游戏活动, 有益于婴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在家长的陪伴下, 不仅提高了婴儿游戏的坚持性和注意力, 更给家庭创造了温馨的发展空间。

家长的作用 篇2

进入高三以后,高三家长对自己的小孩一定会更加关注和重视。一方面很想帮助小孩做点什么,但又好像无从下手。既有较高的期望值,更少不了担心和压力,这是每个家长都会面临的实际情况。那么,从高三走向高考,家长应该充当一个什么角色和发挥什么作用呢?

1)家长是家校之间的沟通者。家长要保持和学校的正常沟通,包括和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的沟通。只有在沟通的基础上才有更多的发言权以及和孩子进一步交流的基础。

2)家长是小孩心理障碍的疏导者。在高三这一年中,小孩不仅要发展智商,更要经历情商的考验。因此,引导小孩正确看待学习上的困难和考试带来的挫折和失败是家长的一份重要责任。

3)家长是小孩心声的倾听者。家长要善于和乐于倾听小孩的心声,定期和小孩交流和沟通,创造机会允许和鼓励小孩把心里话说出来。在倾听的基础上再加以分析和判断,然后给出合理的引导和建议。这种交流应该是平等、民主和自然的。相反,随意的`批评和责备是极不负责任和无效的。

4)家长是家庭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的营造者。家庭应该成为小孩学习的第二课堂,家长要尽量为小孩的学习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和开发学习资源。例如为小孩提供一个安静独立的空间进行自主学习和阅读,为小孩订上一两份报纸或期刊等。

5)家长是小孩生活上的适度辅助者。在正常情况下,小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所以他们已经具备了独立的生活能力。在家里家长不应该为小孩包办代替一切生活上的事务,事实上家长只需要适当的提醒和辅助就可以了。孩子的成长不仅仅体现在知识方面,也包括培养独立的生活能力和处事能力方面。

总而言之,家长也是平常人,家长并非是万能的。以平常心去做好平常的事,你就是一个不平常的家长了。

关注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指导作用 篇3

【关键词】家庭教育;幼儿;家长

现在的家庭,通常是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在家长过分的溺爱中,孩子们忘记了许多本应力所能及的事,他(她)们已经迷失了方向,根本认不清自己。到了幼儿园,老师教孩子们开始认识自己,教他们学会独立,并改正自己身上的种种不良习惯。有许多家长却认为这是在伤害孩子,他们毅然对孩子娇生惯养,凡事一味包揽,纵容孩子的种种不良行为。这不仅使幼儿园教育受到极大的阻碍,更重要的孩子们在不良的家庭教育中变得自私,霸道,遇事缩手缩脚,经不起挫折,在困难面前只会哭。这是让我们极为头痛的一点。我们来看几个案例:

案例一:这天下午的区角活动,雯雯和几个孩子去了图书角。孩子们在一起看图书。有些图书是孩子们从自己家里带过来的。这时,突然传出了雯雯的哭声,我赶忙走上前去询问,原来是子浩打了雯雯,我便问子浩问什么要打雯雯,子浩振振有词的说:“这本书是我从家带来的,我妈妈说的,自己的东西不让别人用。”任凭我怎样教育,从他不情愿的表情看得出,他是一百个不愿意。

案例二:这天的午点是苹果,保育员王老师早早的就将苹果洗干净,切好放进盘子里,我组织孩子们在座位上做好,孩子们开始吃苹果。午点结束后,地上有许多的苹果皮,我发现是小毅吐出来的,于是我问告诉小毅:“苹果皮洗干净是可以吃的,吃了帮助消化。”可小毅却告诉我,在家吃苹果的时候,爷爷奶奶都是给他削皮以后才吃的。

由以上两个案例看得出,父母的教育观念已经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根深蒂固了。这也是大多数独生子女的通病:自私,霸道,这是我深有感触的一点!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教质量的提高单靠幼儿园教育本身很难奏效,必须站在新的高度,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家长教育作用,实现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同步协调发展。”当我在与家长的言语交谈中,发现多数家长更多地是希望教师能传授一些育儿经验,以便他们更好地教育孩子,在家庭教育中,我觉得家长只要重视几项细节,那么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就成功一半了。

首先,家长应重视与孩子的谈话

和孩子谈话是一种艺术,如果我们冷靜地观察父母和孩子的对话,便会发现一方总是批评和教训,另一方则总是否定辩解.这种思想交流的失败在于父母对孩子缺乏了解,那么如何与孩子谈话,赢得他们的信任呢?

第一,作为家长,应善于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心理学家认为,孩子们表达意见很少直来直去,他们说话的目的总是隐藏在一种暗语之后,只有透过暗语,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弄清他的真实意图。例如:妈妈去接孩子时,孩子对着妈妈迫不及待地说:“××小朋友,把××玩具弄坏了,老师都不知道”。(其实是孩子自己做的,只是不敢承认而已)这时,作为家长你可千万别直截了当地说:“这个孩子太不当心,老师知道了肯定要骂了”。而是应该告诉他:“玩具弄坏了不要紧,只要告诉老师,是因为自己的不小心的,老师会原谅的”。这样的回答会使孩子得到他希望的答案,他不必担心,做了错事会受到惩罚。而是了解只要能认识到自己不当的行为,并取得他人的谅解,就可以了。这时他会为妈妈的理解而感到高兴。

第二,作为家长,应学会做一名聆听者。幼儿刚开始学说话,词汇不丰富,不善于将连贯的语言表达明确,而是吞吞吐吐。这时有些性子急的家长往往会对着孩子说:“你说清楚,什么乱七八糟的,我听不懂”。其结果适得其反,孩子变得更胆怯,不敢和父母谈话了。像这种情况,作为家长应该做一名耐心的倾听者。在听孩子谈话时频频点头,不断地说“是”“对”,以此来表示妈妈已听懂你的话,你的话很有道理。当孩子认为父母对他的话感兴趣,并理解他的话时,他就会对自己的谈话产生自信,自然会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向你倾诉。

其次,家长应重视孩子责任心的培养

我认为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是每个家长应努力的方向,而让孩子在家中承担家务,无疑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途径之一。如何让孩子自觉地、积极地参与家务活呢?

第一,家长应安排给孩子符合孩子能力的家务活。如,3岁前的孩子,主要让他完成一些自我服务性的劳动,像自己吃饭、穿衣;卫生间的灯不用时会及时关掉;把洗净的衣服放进自己的衣柜等。4岁左右的孩子,可以做一些像擦桌子、定时给花儿浇水、活动房内的玩具自己整理等。5岁左右的孩子,应让其洗一些自己的物品,如手帕、袜子等;在节假日,会和父母一起打扫卫生;或是帮父母折叠衣服等。

第二,用具体言行指导孩子做家务。家长在家要求孩子做家务时,对孩子陈述的语言应该具体形象。比如,当你对孩子说:“把玩具收拾好,该睡觉了”。过十分钟,很可能还是一片狼藉,其原因在于你给孩子下达了抽象、不明确的指令,使孩子不知所措。你不妨这样对孩子说:“把图书摆在一起,放进第一格的书柜内;把积木放在盒子里摆好,放进下面的柜子”。这样有了明确的指示,孩子才知道该怎么做,并且逐步学会做事的条理和步骤。

第三,及时赞扬孩子的成绩。对于孩子在做家务的点滴进步,家长应该给予孩子肯定。但在孩子做家务失败时,父母不要显出不高兴,应尽量赞扬他的成绩,亲切地指出他的不足之处,这样你会使孩子增强信心,勇于接受新的工作。

最后,家长应重视对孩子的承诺

在家中,由于孩子在某方面的表现不错,家长经常会对孩子说:“你太棒了,我××时候带你到××地方去玩”。可是由于自身的原因,却没有兑现承诺。这样的话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苦恼。

第一,经常与孩子谈论自己的工作。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将自己的工作性质、职责、时间和在工作中应遵守的规章制度告诉孩子,让孩子了解自己的工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带孩子带自己的工作岗位参观,让他看看爸爸妈妈以及叔叔阿姨们认真而紧张的工作情景。这样一方面可让孩子明白父母上班是很辛苦的,另一方面可促使孩子理解父母的工作没有稳定性。所以不兑现承诺是由于工作的原因,而他们的工作既是维持生活的手段,也是在为社会贡献力量。

第二,不要忽视零星时间的利用。父母虽然因为工作的缘故,没有办法出去玩,但是却可以利用零星的时间与孩子交流游戏。如:每天早起一刻钟,从从容容地把家务安排好,和孩子共进早餐。临上班或送孩子到幼儿园时,可以给他一个拥抱以及鼓励的话。下班以后也许你会很累,不妨先不要急着做家务,抽出5~10分钟的时间,陪孩子下盘棋或搭会积木。洗衣洗菜,给孩子洗澡,孩子临睡前等等时间,都是和孩子增加感情的好机会。这些都将会使孩子心情愉快、满怀信心并且一扫父母没有兑现承诺的不快。

除了以上的这些建议,幼儿园的教师还应做到,及时和家长进行沟通,统一教育方法,以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

以上这些仅是我对目前家庭教育方面提出的粗陋和不全面的建议,当然,这些建议还很不成熟,但确是我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发自内心的心声。我们期待,也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孩子会有一个全新的教育环境。不管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里,孩子们的教育形式是一致而统一的。他们会全面发展,成为新世纪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幼儿教育》

[2]《中国论文网》

家长的作用 篇4

关键词:幼儿钢琴教育,家长,积极作用

一、幼儿钢琴学习的心理特点

(一)心理的依赖性

幼儿年龄较小,会对老师,特别是家长产生依赖心理。在学琴的过程中会处于被动的状态,很少有自己的想法,缺乏自信、积极主动性,无法独立完成课后的练习,需要家长的督促和帮助。课堂上老师提出的要求,都需要依赖家长帮助记忆。老师和家长稍有松懈,幼儿就难以坚持。家长和老师应该耐心引导,帮助幼儿摆脱其心理依赖性,培养其独立性。

(二)情绪的不稳定性

幼儿时期的孩子情绪极其不稳定,年龄越小表现得更加突出。他们的行为受到情绪的影响,所以在钢琴的学习和练习的过程中,老师和家长应该有意识地避免幼儿的情绪波动,帮助孩子们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此外,还包括认识的形象性、个性的倾向性等等,这都需要家长积极配合教师,在幼儿的钢琴学习过程中起到一个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幼儿钢琴学习兴趣缺失的主要原因

(一)初学年龄偏小,理解能力较差。钢琴是一种演奏技巧要求较高的乐器,也需要相对复杂的乐理知识,这就给钢琴学习增加了困难,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二)学习时间长,成就感很低。想要弹好钢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每天进行刻苦、枯燥的练习,对幼儿身心素质要求极高,可能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取得大的进步,这就会影响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三)家长的攀比心理。每年暑期的钢琴业余水平测试制度无疑成为琴童家长炫耀的另一个方面,这体现了家长对子女的期盼,但也扭曲的兴趣教育的本质。

三、幼儿钢琴兴趣的培养

(一)创建一个浓郁的音乐环境。学习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学习钢琴更是如此,如果在学习钢琴初期就能够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氛围,多听一些优美的钢琴名曲,就会增加幼儿学习钢琴的兴趣。

(二)选择趣味性较强的钢琴教材。可以选用一些音乐内容明确的小乐曲,对他们理解音乐内容也会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可以选用一些幼儿熟悉的儿歌钢琴教材,他们对此比较熟悉,练习起来也更有兴趣。

四、家长在琴童的练习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幼儿的年纪尚小,对于自己的学琴的目的并不明确。家长是孩子的最好的老师,家长的态度对幼儿的影响无疑是很大的,家长在幼儿练琴的过程中有责任协助老师完成钢琴教学任务。

(一)明确幼儿的学习目的。家长应该理性考虑幼儿的性格及兴趣,结合家庭情况,充分了解学习钢琴的利弊,不要作为攀比的资本,不要急于求成,应该理性客观的看待幼儿的钢琴学习。

对于家长来说,一旦决定了让孩子学习钢琴,就必须充分意识到学习钢琴并非易事,要持之以恒,端正学习态度,脚踏实地。不要一遇到困难就妥协,如果家长都不能坚持,那么孩子也不会坚持。

(二)不焦躁、不攀比。每位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但家长更应该对自己的孩子有一个理性的认识,不要急于和其他的孩子比较,因为自己的孩子不如人家,就责怪自己的孩子,这样的行为是错误的,这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家长应该用一颗包容的心去理解孩子,只要孩子不偷懒,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即使没有取得大的进步,也应该肯定孩子的这种做法。

(三)做好幼儿的督促工作。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加上他们的自觉性较差,这就需要家长提醒他们练琴的时间到了,不放任、不妥协,到了时间就要练琴,形成一种良好的练琴习惯。家长应该保障幼儿的课堂出勤率,不要因为作业没有完成或者其他的娱乐活动占用幼儿的学习时间。

家长要及时监督幼儿,时刻关注他们的学习情况,有疑问及时与老师沟通;多多鼓励孩子,帮他们塑造自信心。家长要帮助幼儿合理安排练琴时间,形成良好的练琴习惯。

(四)适当协助,不包办。家长在幼儿的钢琴学习过程中,可以起到良好的引导、监督作用,但要把握好尺度,不能一切都包办,应当适当放手,让幼儿自己独立完成。

家长的榜样力量对孩子成长的作用 篇5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谈举止将时时刻刻影响着孩子,父母养育子女的过程,就是对孩子启蒙教育的过程。望子成龙是每个父母的心愿。要想使家庭教育卓有成效,我认为应做好如下几点:

一、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和谐的夫妻关系是孩子形成健康、开朗、豁达,乐于与人交往等良好性格的基础。因此,家庭成员之间应互敬互爱、共同努力,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尽职尽责。

二、理解和尊重孩子

被尊称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应当向尊敬上帝一样地尊敬孩子。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就精神生活而言,每个幼小生命仿佛都是为了得到赏识而来到人间,谁也不是为了挨训、挨骂而活着,不要说小孩子,就是我们大人也不愿和不赏识自己的领导、同事共事。所以说,学会赏识,应当是每一个家长的座右铭。哪怕天下所有的人都看不起我的孩子,我们当家长的没有任何理由对孩子放弃,因为孩子成长的道路犹如赛场,他们多么渴望家长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为自己呐喊加油,去争取人生的辉煌!

三、帮助孩子树立信心

俗语说:“知子莫过母”。对自己孩子的天赋、秉性最了解的莫过于自己的父母。我的儿子就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孩子,他天性活泼好动、贪玩,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在课堂上,他很难安静地听好一节课,课余时间,除了玩就是看电视,写作业成了玩的负担,作业写得很不认真。针对这种状况,我没有说教、训斥,而是用激励的方法帮他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经过一个学期的鼓励,孩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字写得工整了许多,对学习也感兴趣了。现在孩子经常问我的一句话就是:“妈妈,你的字写得有我好吗?”,这充满自信的话语不正是孩子自信的结果吗?因此,家长应该相信帮助孩子。

四、父母应成为孩子的好楷模

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人们往往重视了言教,而忽视了身教的作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言传身教也就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身教”渗透于平时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记得去年夏季的一天,晚饭后,我领着儿子去散步,走到广场的马路上时,儿子落后了,我回头一看,儿子正蹲在马路上捡香蕉皮呢!然后仍在垃圾箱里。我欣慰地看着儿子问道:“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儿子认真地回答道:“你不也经常捡路上的白色垃圾吗?老师也经常教育我们:爱护环境,人人有责......从这件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身教重于言教的意义。

谈教师和家长在学习扬琴中的作用 篇6

【关键词】扬琴学习 教师 家长

“扬琴”属于弹拨类乐器,具有广泛的世界性民族性,全世界多个国家都有各自不同的扬琴。明末清初,扬琴传入我国后,因其音色具有很好的兼容性,转调方便而受到人们的喜爱。本文主要跟大家探讨家长和教师在学习扬琴的作用。

一、教师的重要性

笔者认为,教授乐器的演奏技能,不能只单纯的交给学生演奏的姿势,更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明确演奏技能形成的过程,科学有效的练习方法和规范的演奏方式。音乐,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教师关键是如何开发这种潜能,并保持孩子对艺术的想象和敏感。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具有良好的演奏技能,更要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的授课对象是具体的、独立的且各具特点的,因此不能“一视同仁”,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教师和家长的互动

多数孩子的家长对音乐并不精通,甚至可以说一窍不通,那么在学习中如果遇到问题,家长要积极主动与教师沟通交流,教师也需要从家长那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找到最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难题。

三、家长和学生的互动

在中国,孩子的兴趣选择是根据家长的指导做出的。当然,由于音乐艺术独特的形制,父母和家庭能够比其他任何学科更早地对孩子实施音乐的影响和教育。但大部分孩子并不会自觉主动地投入到音乐的学习中。尤其学习音乐的初级阶段,基本功的训练是枯燥乏味的,很容易引起学习的厌倦情绪,所以如何制造活泼、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是至关重要的。就器乐学习而言,越早进入越好,幼儿期是大脑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开始形成的阶段,这一阶段接受音乐训练会使大脑形成融会贯通的模式,可大大提高大脑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对待年幼的孩子,要注意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由于儿童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较短,一般是40分钟左右,随着时间的延长,儿童的注意力会降低,从而影响到教学效果。所以要合理安排练习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强调重点难点练习。把学习游戏化,最大限度的调动儿童学习的兴趣,以提高学习效率。比如,我们在扬琴教学中改编了目前幼儿园以及小学1~6年级音乐课本上使用的许多歌曲,孩子们可以自弹自唱,家长可以根据这些歌曲教孩子认识音符的时值和各种不同的组合形式,从而让他们自己学会看谱。

四、科学合理地安排练习时间

1.一般说,连续2个小时的练习时间没有分成两个阶段、每个阶段1小时效果好。时间长了反而会降低练习的效果。

2.练习时间不要随意更改。这样可以让孩子养成固定的学习模式。

3.要求不要过于严厉。扬琴因其使用的演奏工具杠杆较长,击弦点只有大约1公分的范围,容易出现失误,儿童在初期学习这件乐器时是很难保证精准性的,对他们的这一阶段演奏的要求不能过于苛刻。出现错音时,要耐心地给他们改错的机会和时间,不要简单的埋怨和责备孩子。

五、家长的态度决定孩子的学习成效

多数学习器乐的孩子都是从学龄前开始的,如何正确引导他们进行器乐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会对他们今后对他们任何知识的产生影响,所以不能简单地看待艺术学习。大脑是智力的载体,因此智力具有生物性,是随着人的生理变化和发展而运动变化的,从出生到4岁是人的智力的发展决定性时期。绝大多数儿童不太会自动进行学习,一周六天的时间,孩子更多时候是在家长的督促下进行练习的,专业课的上课时间毕竟有限(笔者在这里强调家长的重要性,这并不是说教师没有在责任,但孩子练习时大多数时间还是和家长在一起,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家长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反映各不相同,比如,一部分家长认为,孩子交给了老师或者学校,老师就该对自己的孩子付责任,在平时的器乐训练中对孩子听之任之,不闻不问,上专业课时无法正常回课也觉得无所谓。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对许多东西的学习、记忆和保留,取决于个体是否愿意去记忆,所谓有压力才会有动力就是这个道理,选择任何一门知识的学习家长是需要与孩子一起共同成长和进步的。另一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急于在短期内让孩子达到一个较高的演奏水平和境界,这在客观上是促进了表演技能的快速进步,但过于严厉的管教和训练反而抑制了孩子学习的兴趣,而使他们丧失学习的活力,使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受到压抑,限制了他们在艺术和表演方面的更大的发展。教学效果最好的是那些父母对耗资充满爱心、充满希望、有权威但不专制,也不放任自流的家庭。

六、正确看待孩子的学习

1.儿童的抽象思维是比较弱的,年龄越小模仿能力越强,分析能力越弱,这一时期就要求他们模仿的对象具有专业的演奏方式,动作要规范合理,松弛自如。所以家长不要在平时的训练中直接教授孩子学习,但可以提醒和纠正孩子的错误。

2.有一部分学生选择学习乐器是因为看见同龄的孩子在舞台上表演,在各种比赛中获奖,刺激他也加入到器乐演奏的学习中的,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发现,并非自己想想的那么轻松,从而出现厌学情绪,这时候老师和家长要采取鼓励的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度过难关,而不是简单地放弃或责备。

3.选择任何一种器乐的学习,家长首先要确立一个明确的观念,不是所有学习的孩子以后都可能成为艺术家,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也不仅是会熟练、精确地演奏某样乐器,而是能够通过这件乐器把他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阐释,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意境,让观众从他的音乐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启迪。所以家长也要重视孩子外延知识的扩充。

任何一种艺术的学习过程都不是我们看到的那些辉煌的表面现象,每一份成功的背后都有着巨大的付出和持之以恒的刻苦精神,从这一方面讲,艺术学习也是培养孩子毅力的一个好途径。家长应该和孩子共同学习和进步,相信每一位家长都可以成为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老师。

参考文献:

[1]张志远.论中国扬琴的教与学[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S1) .

[2]王春兰.扬琴教学应把握的两个方面[J].青海教育,2005,(5).

[3]姚晓琴.扬琴训练的基本要素[J].艺术百家,2005,(1).

谈教师和家长在学习扬琴中的作用 篇7

关键词:扬琴学习,教师,家长

“扬琴”属于弹拨类乐器, 具有广泛的世界性民族性, 全世界多个国家都有各自不同的扬琴。明末清初, 扬琴传入我国后, 因其音色具有很好的兼容性, 转调方便而受到人们的喜爱。本文主要跟大家探讨家长和教师在学习扬琴的作用。

一、教师的重要性

笔者认为, 教授乐器的演奏技能, 不能只单纯的交给学生演奏的姿势, 更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明确演奏技能形成的过程, 科学有效的练习方法和规范的演奏方式。音乐, 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 教师关键是如何开发这种潜能, 并保持孩子对艺术的想象和敏感。作为一名教师, 不仅要具有良好的演奏技能, 更要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的授课对象是具体的、独立的且各具特点的, 因此不能“一视同仁”, 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教师和家长的互动

多数孩子的家长对音乐并不精通, 甚至可以说一窍不通, 那么在学习中如果遇到问题, 家长要积极主动与教师沟通交流, 教师也需要从家长那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以便找到最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难题。

三、家长和学生的互动

在中国, 孩子的兴趣选择是根据家长的指导做出的。当然, 由于音乐艺术独特的形制, 父母和家庭能够比其他任何学科更早地对孩子实施音乐的影响和教育。但大部分孩子并不会自觉主动地投入到音乐的学习中。尤其学习音乐的初级阶段, 基本功的训练是枯燥乏味的, 很容易引起学习的厌倦情绪, 所以如何制造活泼、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是至关重要的。就器乐学习而言, 越早进入越好, 幼儿期是大脑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开始形成的阶段, 这一阶段接受音乐训练会使大脑形成融会贯通的模式, 可大大提高大脑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对待年幼的孩子, 要注意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由于儿童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较短, 一般是40分钟左右, 随着时间的延长, 儿童的注意力会降低, 从而影响到教学效果。所以要合理安排练习时间, 在有限的时间内, 强调重点难点练习。把学习游戏化, 最大限度的调动儿童学习的兴趣, 以提高学习效率。比如, 我们在扬琴教学中改编了目前幼儿园以及小学1~6年级音乐课本上使用的许多歌曲, 孩子们可以自弹自唱, 家长可以根据这些歌曲教孩子认识音符的时值和各种不同的组合形式, 从而让他们自己学会看谱。

四、科学合理地安排练习时间

1.一般说, 连续2个小时的练习时间没有分成两个阶段、每个阶段1小时效果好。时间长了反而会降低练习的效果。

2.练习时间不要随意更改。这样可以让孩子养成固定的学习模式。

3.要求不要过于严厉。扬琴因其使用的演奏工具杠杆较长, 击弦点只有大约1公分的范围, 容易出现失误, 儿童在初期学习这件乐器时是很难保证精准性的, 对他们的这一阶段演奏的要求不能过于苛刻。出现错音时, 要耐心地给他们改错的机会和时间, 不要简单的埋怨和责备孩子。

五、家长的态度决定孩子的学习成效

多数学习器乐的孩子都是从学龄前开始的, 如何正确引导他们进行器乐学习,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会对他们今后对他们任何知识的产生影响, 所以不能简单地看待艺术学习。大脑是智力的载体, 因此智力具有生物性, 是随着人的生理变化和发展而运动变化的, 从出生到4岁是人的智力的发展决定性时期。绝大多数儿童不太会自动进行学习, 一周六天的时间, 孩子更多时候是在家长的督促下进行练习的, 专业课的上课时间毕竟有限 (笔者在这里强调家长的重要性, 这并不是说教师没有在责任, 但孩子练习时大多数时间还是和家长在一起, 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家长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反映各不相同, 比如, 一部分家长认为, 孩子交给了老师或者学校, 老师就该对自己的孩子付责任, 在平时的器乐训练中对孩子听之任之, 不闻不问, 上专业课时无法正常回课也觉得无所谓。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 我们对许多东西的学习、记忆和保留, 取决于个体是否愿意去记忆, 所谓有压力才会有动力就是这个道理, 选择任何一门知识的学习家长是需要与孩子一起共同成长和进步的。另一部分家长, 望子成龙心切, 急于在短期内让孩子达到一个较高的演奏水平和境界, 这在客观上是促进了表演技能的快速进步, 但过于严厉的管教和训练反而抑制了孩子学习的兴趣, 而使他们丧失学习的活力, 使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受到压抑, 限制了他们在艺术和表演方面的更大的发展。教学效果最好的是那些父母对耗资充满爱心、充满希望、有权威但不专制, 也不放任自流的家庭。

六、正确看待孩子的学习

1.儿童的抽象思维是比较弱的, 年龄越小模仿能力越强, 分析能力越弱, 这一时期就要求他们模仿的对象具有专业的演奏方式, 动作要规范合理, 松弛自如。所以家长不要在平时的训练中直接教授孩子学习, 但可以提醒和纠正孩子的错误。

2.有一部分学生选择学习乐器是因为看见同龄的孩子在舞台上表演, 在各种比赛中获奖, 刺激他也加入到器乐演奏的学习中的,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发现, 并非自己想想的那么轻松, 从而出现厌学情绪, 这时候老师和家长要采取鼓励的方法, 积极引导学生度过难关, 而不是简单地放弃或责备。

3.选择任何一种器乐的学习, 家长首先要确立一个明确的观念, 不是所有学习的孩子以后都可能成为艺术家, 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也不仅是会熟练、精确地演奏某样乐器, 而是能够通过这件乐器把他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阐释, 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意境, 让观众从他的音乐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启迪。所以家长也要重视孩子外延知识的扩充。

任何一种艺术的学习过程都不是我们看到的那些辉煌的表面现象, 每一份成功的背后都有着巨大的付出和持之以恒的刻苦精神, 从这一方面讲, 艺术学习也是培养孩子毅力的一个好途径。家长应该和孩子共同学习和进步, 相信每一位家长都可以成为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老师。

参考文献

[1]张志远.论中国扬琴的教与学[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04, (S1) .

[2]王春兰.扬琴教学应把握的两个方面[J].青海教育, 2005, (5) .

[3]姚晓琴.扬琴训练的基本要素[J].艺术百家, 2005, (1) .

家长的作用 篇8

高中生阶段的孩子正处在心理成熟期,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心里上都想要尽快的脱离家长的束缚,独立思考能力增强,想法奇特,并且希望可以自己独立处理事物,最不不希望的就是家长以及老师的干涉,所以这个时期的高中生离开父母,在外上学,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最理想的“解脱”方式。最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思想感情变得“内向化”,即内心世界十分踊跃,但外部的情感表现却并不明显。所以这些特点时常迷惑着家长,他们找不到和孩子的沟通方式,不了解他们的孩子真实想法,一直担心外界日新月异的事物吸引着高中生,这其中所导致的结果有好有坏。很多家长和老师都会感慨,如今的高中生思想上“桀骜不驯”,不好琢磨,很难管理和教育。沟通不好,就会让他们形成逆反心理,甚至会与家长的关系冻结,实在令人头疼。

那么现在的问题就是如何建立一个好的沟通机制,让家长和孩子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这其中我们教师就应充当好纽带的角色,联系沟通学生与家长,让学生理解父母,让家长了解学生现阶段的思想动态。让他们相互理解,力求做到平等交流,主要是解决他们的一些沟通难问题,达到家长满意,学生快乐学习的双赢目标。所以提出本课题并进行研究。

一、学生与家长间的矛盾冲突

1.学生思想不成熟。对于十六七岁的孩子来说,离开父母,来到县城求学,外界的新鲜事物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他们见识到以往生活以外的新鲜事物,并且他们头脑灵活,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比较强,因此,大部分的孩子对自己是非常有信心的。在某些观念与想法上,有了较之前更加先进或者新奇的看法。但不可否认的是:大部分高中生的思想不成熟,对待事物考虑不全面,容易意气用事,而且处理问题的方法手段也不能很恰当。他们是十分需要来自于外界的指点的。这一点,大家都很清楚。然而大部分高中生,不愿向老师和家长敞开心扉,这是因为他们处在一个很矛盾的境界:一方面,这个时期,处于矛盾时期,方向感模糊,希望得到父母与老师的指导。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喜欢老师和家长的“指导”方式,与自己的想法有太多的大相径庭。时间久了,就失去了向老师及家长请教的兴趣。并且,一旦出现矛盾,或者意见不统一,他们就会选择疏远家长以及老师,去寻找同盟者。但是,并不是说老师和家长对他们没有吸引力,这一阶段是高中生有很强的表现欲,他们抓住各种机会展示自己。一旦得到别人的认同,会有很强的存在感,他们还是很渴望得到长辈的肯定的。这就使得三者的关系十分微妙,若即若离。

2.家长的无助。一部分家长想尽一切办法试图与学生沟通,但是家长的苦口婆心到学生那里都显得苍白无力。常常有一些家长向老师抱怨:“我都不知道我的孩子在想些什么,问多了他们就会非常厌烦甚至一走了之,不问又觉得不放心。”他们开始采取反复说教的方式,结果适得其反。另一部分家长对孩子放任不管期望能给予他们一个独立的空间。但是青春期的孩子心思细腻,家长的给予的空间在他们看来是漠不关心,导致家长与孩子之间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淡。等家长意识到问题时,学生的观念已经形成很难改变了。

二、教师的思想渗透

语文教学,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所以,这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强调语言的交流。学好语文就是在建立家长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例如我曾经的一节语文课堂《大堰河———我的保姆》,在课堂上我和同学们分析出大堰河用爱养大了诗人,也培养了诗人的情感,大堰河的人生遭遇、性格,以及她的思想品格,她的情操,她的举手投足,都成为诗人以及诗人的诗的补给。诗人出生在中国农村的土地之上,这和我教的学生成长背景相同,诗人长在“大堰河”的怀中,我的学生成长在父母的摇篮中,可以说,养母“大堰河”把全部的爱给了诗人。也可以说,一个普通的女性,推出了一个伟大的诗人。由此,我推想出一系列相关问题。让学生自己想想,在生活中,身边有没有人充当“大堰河”的角色,为了儿女可以牺牲一切,诗人也是普通人,也有着自己的生活经历。学生也是普通人,可以从平时课堂中学取做人的道理,这样,学生展开讨论,由课文引申到生活,发现父母的美,父母的不易与艰辛。从思想上拉近与父母的关系。记得那堂课结束,我布置了一个作业,写一篇800字的文章,题目叫做“我与父母的一次推心置腹的交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架起沟通的桥梁

教师应该潜意识的教育学生应掌握沟通的主动权。教师可以通过布置课外调查等形式,让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学校作业内容。这样学生就有机会与父母讨论学校发生的事情,让父母了解你的学校生活和处理事情的想法,这样父母就会发现你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也就不会盲目的指导你们的生活。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写些感恩父母的文章,课后批改,班会上与同学们分享。把善于与父母沟通的班级风气创立起来。

教师与家长共同探讨与学生沟通的正确方法,综合各位家长的经验和国内外成功的家庭教育方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尊重孩子的自主性、独立性。高中生已经是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个体,不要拿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去要求学生,应该给予他们一个独立发展的空间。无论他们做的对与不对他们都有权利去做,无论失败或成功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其次,赏识教育为主。高中生虽然处于问题多发期,但并不是一无是处,作为家长应多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给予鼓励与表扬。不仅千里马需要伯乐,孩子也需要伯乐式家长。最后,开阔孩子的视野。父母应给予孩子一个开阔的世界,不要让孩子做井底之蛙。有条件的父母可以通过旅游等方式让孩子了解这个世界,开阔孩子的视野。即使是条件一般的父母也可以通过看电视新闻等方式与孩子探讨形形色色的世界。通过这些方式,不仅彼此间话题增多,而且孩子的视野就不会局限于青春期那些小事上,所有的矛盾与冲突也就迎刃而解。

家长在孩子学琴道路上的辅助作用 篇9

关键词:钢琴练习,家长辅助,作用

一般身边的孩子满了4、5岁,年轻的父母就纷纷纠结——到底该不该让孩子学习钢琴呢?很多家长凭着自己的一腔热情,甚至是为了弥补自己的遗憾,一时冲动就给孩子报了钢琴班,结果因为学琴亲子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也时常见到。其实,如果家长能了解一些必要的钢琴知识,那么督促、辅助起来,双方都会轻松一些。

哪些是每天练琴的必要知识呢?无外乎:坐姿、手型、 识谱、触键方法。

坐姿:练琴首要条件是拥有正确的弹奏姿势。坐势高度、臀和琴凳接触面积、座位与钢琴距离、手和脚放置位置等问题解决后,才能自然、放松地进入弹奏状态[1]。 家长们确定正确坐姿的指导性原则,可以是三个近90度的关节:一是小腿与大腿膝关节略大于90度;二是大腿与背部关节近90度;三是双手前臂与大臂肘关节略大于90度。当达不到这三个90度时,要及时通过调整琴凳、 踏脚凳( 脚垫) 的高度来完成。

手型:在中国,有句俗语“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弹琴前先摆好“握鸡蛋”(不分年龄统一要求)的手型就是业界弹琴的第一项重要规矩。其实老师们很明白, 钢琴创造之初,是不需要把手型练成“握鸡蛋”形状的, “握”只是为了帮助学生完成掌关节撑住的动作。所以在授课前,老师应多考虑“如何引导家长正确辅导学生学习”的问题,把“如何用最完美音色诠释作品”作为授课主线,将学生和家长对钢琴学习的注意力引到赏析、 创造的道路上,这样会更容易让琴童在练习过程中找到学琴成就感。我看过一个从美国回家过年的9岁孩子弹钢琴,他完全没有考虑过手型,而是在享受音乐,他的手型也没有不好。“用听觉影响触键,用听觉指导手型”, 应该是一个合理的教学理念。能弹出最完美音色的手型就是正确的手型、最自然的手型就是最正确的手型。家长如何帮助孩子找到最适合他(她)的手型呢?在自然坐姿前提下,上臂自然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2、3、4、 5指指尖自然向下,1指指尖朝向2指,手掌所有关节自然突出。这时手指最舒服,当然也是最正确的。需要注意的是:手指在自然分开的原则上,要做到—个手指— 个键,同时触键位置要在白键与黑键距离的三分之一处。 弹奏黑键时,手指应弹奏在黑键前端位置[2]。

识谱:很多孩子在学钢琴时碰到最大的困扰就是不能快速识谱,而家长也是有心无力。虽然通过请陪练老师, 很多孩子都通过了全国考核机制,但却不能独立完成一首音乐作品,真可悲。其实,我们考虑一下学琴的初衷, 相信每个家长都是希望通过音乐提高孩子的艺术素养, 让孩子能从音乐中体会美、享受美、创造美,那么家长该怎样帮助孩子呢?我觉得在识谱的问题上,家长多给孩子机会和信念,然后强化他们使用正确识谱的技巧, 就能便于他们准确推算出音符。如口诀识谱法(高音谱表:一线mi、二线sol、三线si、四线re、五线fa……; 低音谱表:一线sol、二线si、三线re、四线fa、五线la……)、分辨音程度数识谱法(看符头,同线同间音符为一、三、五、七度……;一线一间音符为二、四、六、 八度……)、设立参照音就近找度数识谱法(大谱表上五个C的位置)等等,识谱方法不在多,而在于多用。 在识谱时,只要熟练运用以上方法,识谱就会立即变得非常容易。

触键方法:

对于触键方法,我们琴童常用的有“断奏”与“高抬指” 两种。“断奏”就是每个音之间都断开的弹奏方法,这是钢琴重要的基本弹奏方法之一。家长在辅导时应注意孩子在断奏练习中手臂、肩膀、大臂、肘、小臂、手腕等部位,协助其始终保持自然、积极、主动的状态。提醒孩子在落臂时,不要过多地施加外力或下落途中控制力量[3]。“高抬指”是钢琴练习中一种辅助性的练习方法, 其练习要点是抬起、绷紧、迅速击键,每个音之间都不断开。这种方法初学者比较难掌握,学生在练习时比较容易忽视练习要点。所以家长在辅导时,应多提醒孩子, 并对其着重进行“高抬指”的训练,但要注意适当。

当然,琴童学琴时,家长除了能辅导孩子坐姿、手型、 识谱、触键四个方面外,音乐的节奏、休止符、拍号、对位、 力度、风格表情等也可以进行适当引导,那样孩子就能完美的表现音乐了。

家长的作用 篇10

一、明确亲子活动的目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 幼儿园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 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 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 积极的亲子交往能使幼儿成长为健康、快乐、善良、积极向上的现代儿童。幼儿园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亲子教育活动, 让家长亲身经历和了解幼儿园的办园理念、教育宗旨和教育目的, 了解教师的授课方法和步骤, 例如, 小班老师组织的一次家长开放日活动, 内容有室内音乐游戏活动:《小松鼠进行曲》、户外游戏《揪尾巴》等, 通过观摩, 家长才知道原来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是在游戏中进行的, 孩子是在玩中学、学中玩, 与小学生上课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模式。例如, 户外游戏《穿大鞋》:由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 首先家长脱下鞋子坐在起跑线上, 幼儿穿上自己家长的大鞋站在终点, 听到口令以后, 幼儿马上出发向家长快速跑去, 跑到家长跟前, 帮家长穿上鞋子, 家长再背起幼儿跑向场地终点, 快速帮助孩子穿好鞋子, 谁先完成获胜;《运踩气球》:家长站在起跑线上, 孩子站在跑道的另一头, 家长手拿吹大的气球, 口令一响, 迅速的跑到自己孩子的跟前, 把气球交到孩子的手上, 让孩子用最快的速度踩破气球, 然后家长牵着孩子的手迅速跑回到起点线上, 下面的家长和孩子继续接力游戏。这些游戏活动让孩子、家长和老师共同分享参与游戏的乐趣, 加深家园情、师生情、亲子情。给孩子和家长一个亲密接触的机会, 并给孩子一个表现自我的平台, 既培养了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 还促进了孩子的交往能力、反应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活动, 促进了亲子间的配合, 让家长进一步了解孩子, 看到了自己孩子和其他孩子的差距, 更满足了家长参与孩子活动的愿望, 促进了家园共育。

二、加强教师的主导性和家长的主动性

在亲子活动中, 教师不仅是活动材料的提供者、活动组织的引导者, 还应是家长和孩子们的合作者。无论是对家长还是对幼儿, 教师都应该多给予帮助和指导。例如, 在一次大班的家长开放日活动中, 我给家长和孩子的互动内容是手工操作活动, 我准备了各种彩色纸、胶水、彩笔、白纸、剪刀等, 活动目标是让家长和孩子合作完成一幅作品, 形式不限, 剪纸、折纸、剪贴、绘画等都可以, 时间是二十分钟。当家长和孩子们在我准备的轻慢的背景音乐声中开始自己的创作活动时, 每一个家庭的表现都各有不同, 有的家长只给孩子一个建议:“你剪一幅窗花吧!”此时孩子就马上开始折叠、构图、开剪, 不一会儿在家长的帮助下一幅漂亮的窗花就会跃然纸上;有的家长先和孩子商量, 然后分工, 再开始制作;有的家长为了使自己孩子的作品能在班上胜人一筹, 就干脆自己代劳了, 不让孩子沾手制作;有的家长只是指点一两句, 完全让孩子自己亲自制作, 哪怕是孩子的作品很稚嫩, 也不着急, 即使出现了错误, 也让孩子自己去寻找、去处理。之后, 我将活动中观察到的父母指导孩子的一些好的例子介绍给大家, 然后分析其中一些科学的观念及方法, 带给大家一些启发, 同时对一些错误的做法也直接提出来, 并且指出他这样错误做法而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再给予科学的分析和引导。

三、通过亲子活动建立家长正确的育儿观

有趣的亲子活动有利于促进亲子关系, 有利于父母更加了解孩子, 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在活动中父母和孩子共同学习、成长, 可以与其他孩子父母交流, 可以与老师或者组织者交流, 分享教育方式等。所以幼儿园老师在设计亲子活动时, 应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及心理发展特点, 将活动课程生活化、游戏化、音乐化, 更多地关注幼儿的情绪、情感体验, 并能吸引家长和孩子们愉快的参与活动, 减轻家长们的重重顾虑, 使家他们亲身体验幼儿园的教育理念。例如, 在一次中班家长开放日活动中, 老师组织了一节音乐游戏活动《小鸭减肥》, 当活动进行到中间时, 孩子们已经玩得不亦乐乎, 气喘吁吁, 家长也跃跃欲试, 很开心地在分享着孩子的快乐, 所以当老师提出“让爸爸妈妈一起帮助小鸭减肥可以吗?”时, 孩子们便欢快地跑到自己的父母跟前, 邀请他们一起跟着音乐来运动, 而家长看到孩子开心的样子, 马上打消了所有的胆怯和顾虑, 和孩子们一起随着音乐参与到了“小鸭子的减肥运动”中去了, 就这样, 家长通过实实在在的参与教育活动, 使他们的教育观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 更使他们体会到了教师工作的不易, 并能体谅老师、信任老师、信任幼儿园, 进一步促进家园互动、相互交流, 提升了家长的教育意识和素养, 还增进了家长与幼儿的亲情, 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总之, 举办生动、活泼的亲子活动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教师的成长以及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能力的提升, 有很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所以亲子活动是幼儿园教育中不可小觑的一部分内容, 幼儿园和教师, 必须要要重视和组织举办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 促进亲子互动, 增强家园合力, 使幼儿成长。

摘要:孩子的教育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 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的教育观念决定着孩子教育的成与败, 因此, 转变家长教育观念是实现幼儿教育的关键, 而幼儿园搞好亲子活动是提升家长教育素养、转变家长育儿观念的一个有效途径。

关键词:活动,转变,观念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北京.教育部出版, 1999 (10) .

发挥家长作用 办好幼儿教育 篇11

一、摸清家长性格特点

家长的性格特点一般可分为态度热情、经营生意、面目冷漠等类型。在摸清家长性格特点之后,我便根据类型情况,争取其对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态度热情型家长很多,他们是我们工作的最好协助者。有一次,我想收集几个玉米,可离玉米的收获还需十多天,跟一个家长聊起来,这话被一个乖巧的小女孩韩淑欣听到了。当她奶奶来接她时,她便和奶奶说了。她奶奶主动向我询问具体情况,我说:“是想要几个玉米,不过不急,等你们家掰玉米的时候再找几个就行。”谁知下午的时候,老太太用袋子装了三十多个玉米,脸涨得通红,有些吃力地送来了。我很吃惊,吃惊她竟然把这件事这么放在心上。我满怀感激地说:“您这么快就捎来了,其实不用这么急,也不用这么多,真是谢谢你了。”老太太气喘吁吁地说:“我送淑欣的时候顺便掰了几个,我们今年的玉米长得不好。”我连忙说:“这些很好,不用大的越小越好!”我的眼角有些湿润,心想:一个老人能这样关心支持我门的工作,我还有什么理由来抱怨自己工作的劳累,有什么理由不努力爱孩子呢?我和孩子们齐动手,把这些玉米剥开皮,把皮编成不同样子的小辫,在玉米上装饰上鼻子眼,一个个漂亮的玉米娃娃出来了,往墙上、暖气管道上一挂,真是好看,孩子们欢呼雀跃,活动室里一片胜利的喜悦。

冷漠型家长较难沟通,我们就主动与其接触,注重夸赞表扬。有一位家长天生一幅冷面孔,每次将孩子送到活动室门口,转身就走,极少与老师搭讪,但据她邻居反映,这人手很巧,在草编厂的样品部干过,对人待物都不错,就是人有些冷,不爱说话。我了解了这些情况之后,就主动与她接触,夸赞其技术过硬。当我提出请她帮忙编几个美工区的材料筐时,她爽快地答应了,很快用纸绳、玉米皮、藤条、包装袋、麦秸草和塑料管等各编了几个,有方形的、圆形的、椭圆形的,真是漂亮,我当时爱不释手,情不自禁的夸奖道:“你的手真是太巧了!”她笑了。这是我认识她以来第一次笑,她說还会编好多的样子,看到她这么开心我趁机与她聊了一下,请她再帮忙编一些娃娃家的用品。两天以后,她给我们送来了编织的花瓶、茶壶、茶杯、桌垫等。有了这些编织品,娃娃家比以前更温馨了。摸清家长性格特点,采用不同方式征得家长对班级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班级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我和孩子们心情愉悦舒畅。

二、促使家长产生成就感

尽管我们注重采取不同方式,征得家长对班级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但仍有部分家长态度漠然不积极。怎样处理这一问题呢?我注重给家长一种成就感,让他关注我们的工作。有一次,我想收集几棵豆子,我对家长说:“你们有没有种豆子”?如果有干活的时候就给拔几棵。”家长很痛快地答应了。下午入园的时候,家长用细绳捆来20多棵高高的豆子。我感激地说:“哎呀!用不了这么多,太感谢了!”家长笑着说:“我们邻居家种的豆子,我跟他说了一声,吃完饭自己骑着车子去拔的。”多么憨厚、多么朴实的农民家长。我被感动了,心想:“一定要把这些豆子好好利用起来。”于是灵机一动,在自然角布置了一个“丰收农家。”借助暖气管道用豆子做屋顶,效果非常好。第二天早晨,我拉着这位妈妈的手说:“快来看,你捎来的豆子做成什么了。”家长非常惊奇地说:“你们老师的手真巧,豆子用的地方也好,怪不得孩子回家说老师把豆子挂起来了呢!”言语之间充满了赞美,同时也体现出一种成就感,因为这些豆子是她拿的。晚上离园时孩子的爸爸来接孩子,我发现他探着头往教室里看了好一阵了,之后我才明白:原来他是看一看他妻子所描绘的豆子做的屋顶究竟什么样。

三、对待家长文明和气

在与家长接触过程中,文明和气是与家长沟通的一种好方式。幼儿年龄小,口语表达能力较差,他们经常会回家对家长说:“我们老师要花生,我们老师要地瓜……”。这样会导致一些家长产生疑惑,造成不必要的误会。通常,我是这样做的,先在班里向孩子了解一些情况,有针对性地找家长交谈,避免家长为难,避免自己走弯路。同时,我十分注意与家长说话用语文明和气,注意多用“请,能不能,谢谢”等词语,多给家长一些自由的选择的余地。由于我对家长用语文明和气,工作开展顺心且取得较多成绩。

四、多为家长考虑

家长的作用 篇12

高度重视。

听障儿童关键期全面康复

我国现有听力残疾人2004万人, 其中0~14岁听力残疾儿童116万, 且每年新增聋童约3万人。而我国聋儿康复教师从业人员不足8000人, 每年毕业的聋儿康复专业教师不足1000人———聋儿年训数量只有2万名。可见, 尽管我国听障儿童康复教育的制度已经具备, 但由于人才、机构等的限制, 众多的聋幼儿仍然无法得到适时的、科学的康复教育。严峻的现实亟需我们把家庭及其他康复力量引入到听障儿童的康复中来, 形成包括家长、家庭、社区教育的合力才是上策。

一、家长在听障儿童“关键期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期”理论告诉我们, 人类的某种行为和技能、知识的掌握, 在某个时期发展最快, 效果最好, 如果在这个时期施以正确的教育, 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一旦错过这一时期, 则事倍功半。我们的聋儿, 首先是个儿童, 然后才是个特殊儿童, 因此, 聋儿也有着与同龄健听儿童同样的发展敏感期与关键期。科学研究证明:6岁以前是儿童获得有声语言的关键期, 有些甚至称它为“黄金期”, 这时孩子接受到外界的信息最多, 模仿力也较强。如果这个时期的婴幼儿因听力障碍听不到声音, 缺乏语言刺激, 则将会对其有声语言能力的获得造成致命影响, 使之错过语言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机, 而出现“因聋致哑”的后果, 而这时再对聋儿实施听觉语言康复会难之又难, 这在很多康复机构已是公认的事实。

在关键期阶段, 聋儿接触最多的人是父母, 最熟悉的环境是家庭, 因此, 什么样的家长及其对孩子什么样的态度、营造了什么样的环境就构成了几乎全部的孩子身心发展的精神食粮。多年来, 因为工作关系, 笔者接触过不少的聋儿康复机构, 发现一个现象:虽然孩子所在的康复机构不同, 但凡是康复效果好的聋儿, 都拥有良好的家庭康复环境。这样家庭里的孩子是乐观的, 好学会学的, 是善于与人交流的, 拥有“明智的父母, 科学的教育”是他们最大的幸运。中国聋儿康复中心原副主任万选蓉, 在儿子四岁被诊断为“链霉素中毒导致双耳极重度失聪”后, 没有被痛苦击倒, 没有怨天尤人, 而是铁了心要改变“十聋九哑”的“天条”, 要“让小昆像正常孩子一样。”她辞掉了自己原来挚爱的戏剧工作, 将沙丽文的话“教育这个孩子是我终生职责”贴在各房间显眼处自勉。从此, 听力训练、舌体操、发音训练等, 就成了她和孩子每天的必修课;她伴随着孩子走到哪儿, 说到哪儿, 与人交流到哪儿, 增加孩子的知识面, 增强自信心, 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后来的梁小昆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小学、中学、大学, 如今是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专业的博士。万选蓉自己也成为我国聋儿康复教育专家, 成为万千聋儿母亲的良师益友。

二、家长在机构康复中的作用

机构康复是聋儿康复的重要形式, 在聋儿康复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去过欧美等国家聋儿康复机构的人都会发现一个现象, 那就是家长对聋儿康复的参与度非常高。从针对孩子的个体情况制订康复计划, 到康复过程中的监督、参与, 直到康复效果的评价, 家长均参与其中。这种家长全方位的参与与配合, 可以使家校双方实现教育信息资源共享、互相切磋、取长补短, 从而使得对孩子的康复训练更有针对性, 也更有效。

近几年, 我国有些康复学校或机构也开始重视把家长力量引入到学校康复中来, 并取得一些成效。因课题研究需要, 笔者多次到过山东省莱芜市特殊教育学校, 这所学校规模不大, 但聋儿康复搞得好, 在山东特教界颇有名气。他们的成功做法之一就是引导家长广泛参与到聋儿康复中来。学校每学期举行一次家长培训班, 对聋儿家长进行培训, 培训内容除了康复理论、康复技能外, 还注意帮助家长树立坚定的康复信念和信心, 帮助家长了解聋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等。学校还建立“每日康复记录”制度并严格执行。聋儿在学校每天训练的内容、掌握情况、存在的问题, 教师都要以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 并写好家庭训练建议;家长接孩子回家后, 根据教师记录的训练情况, 继续巩固训练, 并把孩子的掌握情况、存在问题, 也以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 第二天早上送孩子时连同康复训练记录再给教师;教师根据家长训练情况, 调整方案和内容。这样家校同步训练, 提高了干预实效, 使干预效果最大化, 促进聋儿朝着家校共同期望的方向发展。

三、家长在促进听障儿童全面康复中的作用

目前, 由于社会生活环境、聋生自身听力语言障碍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造成的听障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 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譬如, 聋儿的行为障碍问题、不良习惯问题、性格障碍问题等。在人的素质结构中, 健康的心理素质尤为重要, 它与人的发展高度、生活质量密切相关。而目前这一系列问题的存在, 不仅影响着听障儿童自身的发展, 也影响着康复教育的总体效果, 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惕。笔者认为,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 但重要之一就是在当前的康复教育中, 绝大多数的康复学校和机构是把精力放在了聋儿的听障缺陷补偿上, 如听力训练、语言训练等, 忽视了听障儿童的身心全面发展教育, 使得聋儿的听力语言康复成效明显, 而其它方面的心理、行为问题不断出现, 仍旧是“问题儿童”。因此, 要真正提高听障儿童的补偿康复效果, 就有必要树立“全面康复”的理念;而要实现“全面康复”, 除去各康复机构在搞好感官缺陷补偿康复的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行为矫正、生活养成教育等, 注意体、智、德、美全面和谐发展外, 还要重视家长在聋儿康复中的作用。

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聋儿的“第一任教师”, 家长对残疾孩子的态度、言语举止都会潜移默化地经常地起作用。家长不同的态度、不同的家庭环境为残疾孩子的心理素质打下不同的“底子”。据研究表明, 缺乏父爱或母爱的聋儿在心理上尤其缺乏安全感, 性格易孤僻、内向、粗暴等;而不和谐的家庭环境或氛围易造孩子人的心理障碍和疾病;专制粗暴、放纵溺爱的管教方式及父母教育目标和方式上步调不一致都会影响聋儿的身心健康。正所谓“问题孩子”大多有“问题家庭”, “快乐的家庭里没有自卑的阴影, 有积极向上的父母孩子也会阳光向上”。可见, 父母在帮助听障儿童形成良好心理素质、获得“全面康复”方面地位多么重要。

摘要:本文从聋儿关键期教育、机构康复、聋儿全面康复三个方面阐述了家长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强调要对家长这一重要康复力量给予高度重视。

关键词:听障儿童,关键期,全面康复

参考文献

[1]张宁生.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华夏出版社, 1995.

[2]季佩玉等.聋教育.中国盲文出版社, 2000.

[3]黄昭鸣, 周红省.聋儿康复教育的原理与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4]孙喜斌.言语功能评估标准与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5]韦小满.特殊儿童心理评估.华夏出版社, 2006.

[6]陈淑云.情景自然口语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上一篇:人物关系下一篇:构建与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