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与测量

2024-10-02

构建与测量(共7篇)

构建与测量 篇1

0 概述

标准和标准化的概念所涵盖的范围很广,其内容涉及除政治、道德、法律以外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在国家标准《标准化基本术语 第一部分:基本术语》(GB 3935.1-96)中,对标准化做出的定义是:“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标准化可分为国际标准化、国家标准化、或在国家一定领域内的标准化,而这里的“领域”是指从事一种专门活动或事业的范围、部类或部门。那么工程建设标准化就是指在我国建设领域,为从事工程建设工作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

工程建设标准是在建设活动中,需要共同遵守的、可重复使用的、统一的技术、经济和管理规定。对确保工程质量、安全生产、促进建设工程技术进步、提高建设工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工程测量学是研究在工程建设和自然资源开发各个阶段所进行的各种测量工作的理论和技术的一门学科,是测绘学在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的直接应用。所以工程测量行业是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地形测绘、线路测量、施工测量、设备安装测量、竣工测量、变形监测等内容。

工程测量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包括建设项目的规划、立项、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建设、竣工验收、以及建成后的运营管理等等。另外,由于工程测量涉及工业与民用建筑、市政、冶金、铁路、公路、电力、水利、石油、煤炭等不同领域,工作内容有其共同的部分,又有其不同的部分,因此除国家标准外各部委或各行业又针对本部门自身的特点,也都制定有相应的工程测量部颁标准或行业标准。由此即形成了以国家标准为基础,以各部门行业标准(或部颁标准)为分支和补充的“工程测量标准体系”。但是确切地讲,目前的工程测量标准还不能说已真正构成了标准体系,因为“体系”的概念是指“若干事物或某些意识互相关联而构成的整体”,而我们的标准之间的确有相互关联的地方,但其整体性还远远不够,所以充实和完善工程测量标准化的工作仍任重道远。

1 历史的回顾

1.1 引进消化

在建国初期的国民经济三年恢复时期,新中国成立伊始,国民经济百废待兴,工程建设任务烦重,工程测量力量十分薄弱。当时没有行业标准,更无国家标准,只有勘察设计单位自己的企业标准,如当时很有影响的东北人民政府重工业部设计公司的《测量规程》。

在我国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设期间,中苏关系友好密切,苏联对华提供了比较全面和系统的援助,其范围涉及勘察、设计、施工、设备供应和安装等阶段。几乎各部都有苏联专家组,专家组中大都有负责工程测量的专家,他们从其国内带来了不同类型的规范、规程,为我们制定自己的测量标准起了范本作用。当时影响较大的有三本规范,即建工部制订的《城市测量规范》、冶金部编制的《测量技术规范》和地质部的《1∶500 1∶1000 1∶2000 1∶5000大比例尺测量规范》。1954年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了苏联的《大比例尺测量规范(1∶5000 1∶2000 1∶1000)》,在当时也是较有影响的书籍。

1.2 初步形成

六、七十年代各部门都是以总结我国自己的经验为主,修订本部门的工程测量规范。在70年代中期,曾组织大规模力量,采用工人、干部、技术人员三结合的办法,集结各地各部门工程测量单位的高级技术人员,组成几十人的编写队伍,编制出全国第一本工程测量国家标准,即《工程测量规范》(TJ 26-78)。并由当时的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和冶金部共同颁布,自1979年6月1日起试行。该规范在工程测量行业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提出了工程测量控制网采用统一高斯正形投影3°带平面直角坐标系统的条件,即测区内控制网边长的最大投影变形不大于2.5cm/km的要求。也就是说,当控制网的边长,每千米长度变形小于2.5cm (相对变形值小于1/40000)时,才可以满足大部分建设工程施工放样测量精度不低于1/20000的要求。

(2)在参照国家测绘局三角测量控制网等级划分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二级小三角和一、二级导线等级,确定了工程测量等级控制网的基本精度体系,参见表1。

(3)提出了解析图根点(相对于邻近等级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大于地形图上0.1mm和地形图的基本精度,详见表2。

(4)经过多年调研和科学试验,在总结实践经验、吸收国内外相关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首次将摄影测量技术引入工程测量规范。

上述四项技术内容,经过业界同仁近三十年的实践和应用,已受到大多数其他行业工程测量规范的广为认可和引用,目前已构成工程测量的基本精度体系。

进入八十年代,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渐复苏与调整,为了满足国家工程建设对测绘行业的要求,城建、冶金、水利、交通、电力等其他部门,均相继编制出版了结合本系统特点的工程测量行业规定、规程、规范等技术标准,初步形成了工程测量标准体系的雏形。据不完全统计,这个时期比较常见的测量标准如表3所示。

1.3 完善发展

自九十年代以来的十几年里,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工程测量在我国工程建设中的作用愈加重要。由于电磁波测距技术、卫星定位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经纬仪、平板仪等光学仪器,已被全站仪、GPS、计算机等电子仪器设备所替代,测绘技术和作业手段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为了适应测绘技术的发展,工程测量规范分别在九十年代初期和二千年进入修订时期,对其标准体系不断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对保证工程测量作业质量,促进测量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注:表中行业标准的次序是以标准编号的英文字母顺序排列,下同。

2 工程测量标准的构成

目前在工程测量的生产实际中,应用或执行的测量标准主要由五部分组成。第一是由建设部和图家技术质量监督部门批准、发布,在全国建设领域统一执行的测量“国家标准”,比如工程测量单位普遍使用的《工程测量规范》;第二是由国家测绘局组织编制、批准、发布,在全国测绘专业统一采用、且工程测量经常使用的“国家测绘标准”,比如使用最多的《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以及较多应用的《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和《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等;第三是由各部、委、局主管标准化部门制定、审批、编号、发布、在其系统内统一实行的“行业测量标准”,比如城建系统的《城市测量规范 》、冶金行业的《冶金勘察测量规范》和水电行业的《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等;第四是由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组织编写、审批、编号、发布,仅适应本辖区内的“地方测量标准”又称为区域标准;第五是由企业法人代表或法人代表授权的主管领导批准、发布的“企业标准”,是对企业范围内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要求,管理要求和工作要求所制定的测量规程、纲要或细则等标准。

上述的“第一”和“第二”均为国家标准,其他各级测量标准均须服从且不得与之相抵触,它是工程测量标准体系的主体和基础。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是对国家测量标准的补充或细化。当同一内容的国家标准公布后,则该内容的行业标准即行废止;对于地方标准而言,当同一内容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公布后,则同内容的地方标准亦即行废止。企业标准应该是对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补充或细化,是企业内部组织生产的依据。

由以上分析可知,工程测量标准与其他标准一样也划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等四个层次,且各层次之间有一定的依从关系和内在联系,形成一个覆盖全国又层次分明的工程测量标准体系,详见图1。

根据建设部2008年公布的国家工程建设标准目录、以及国家测绘局的相关标准目录,将构成工程测量体系的现行国家标准、国家测绘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分别列表如下(详见表4~表7)。

2.1 国家标准

2.2 相关的国家测绘标准

2.3 行业标准

2.4 地方标准

3 标准化与工程测量

3.1 工程测量的产品与服务

工程测量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就是“服务”,它不会单纯为了测量而测量,而总会与某个工程建设项目相关联,其宗旨是服务于整个工程建设项目的各个阶段,即包括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阶段、施工建设阶段以及建成后的运营管理阶段等。工程测量的产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把客体(客观存在的)测回来,即对目的物的测量,这部分大都有明显的成果,如控制测量的控制点点位和坐标高程成果资料、地形图、以及对象物的位置、形状产生的变形等等;还有一种是把主体(人们改造自然的标志物)放下去,即一个测量的过程,它被融化在建设项目的实际运行过程之中,比如施工放样、线路测设和矿产勘探中的某些测量工作,从测量的角度看没有具体的成果。因此工程测量又可以概括为产品与服务两大类别,那么工程测量的标准化体系也应包含产品标准和服务标准两个内容。

3.2 工程测量标准体系的内容与范围

工程测量标准体系的范畴应该与工程测量的内容和范围相一致。关于工程测量的定义业界并无太大的异议,但其涵盖的内容却有不同的说辞。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编制的《测绘学名词》一书,认为工程测量应包括的范围为控制测量、地形测量、线路测量、施工测量、变形监测、城市测量、地质勘探测量、矿山测量、地下管线测量、房产测量、林业测量、工业测量、地籍测量和土地详查等测绘工作。然而该书本身对工程测量的定义为:“工程建设和资源开发的勘测设计、施工、竣工、变形观测和运营管理各阶段中进行的各种测量工作的总称”。笔者认为与工程建设和资源开发有关的所有测绘技术、方法以及工作内容都属于工程测量的范畴。

3.3 工程测量标准化与国家测绘标准的关系

前边已经讲过,这里的“国家测绘标准”是指由国家测绘局组织编制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总称,它是基于国家基础测绘和长期发展战略布局的需要而制定的标准。其面向的对象是整个领土、领海等,除了建立国家坐标及高程系统、布设国家等级控制网外,还需施测1∶10000及其以下比例尺的小比例尺地形图或地图。而工程测量标准是基于工程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标准,其面向的对象是工程建设项目及建立区域性工程控制网,工程测量施测地形图所采用的比例尺是1∶5000~1∶500的大比例尺。

从宏观的“测绘”一词来看,工程测量也是测绘体系的一员,但从其“服务”的特性来看,工程测量制约于所服务的对象,又具有独立于测绘体系以外自成体系的条件。因此我们再反过来,把工程测量经常使用的个别“国家测绘标准”纳入工程测量的标准体系之中。比如工程测量使用最多的《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以及使用较多的《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和《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等。

4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内容重复“小而全”的问题

从工程测量标准体系的构成可以看出,行业标准约占总标准的70%以上。由于行业标准是由各部、委(局)组织编制、审批、发布、在其系统内统一实施的技术标准,各自相对独立,缺乏有效的配合和协作,使得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之间、行业标准与行业标准之间存在一定的沟通问题。主要表现为不同行业相同内容的标准不尽一致,造成标准繁多,使用不便;其次行业标准间交叉现象较多,内容重复。就每一个具体的工程测量标准而言,都能较好地完成本标准制定的目的,而从整个标准体系来看,规范间的部分内容都有一定的重叠,有些甚至达到了重复的程度,比如重复较多的有“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地形测量”、“GPS测量”、“施工测量”等。当然规范间完全不重叠或不重复也是不现实的,但有些是为了本规范的“完整”或本部门“扩展业务”的需要而“有意”的重复;也有些是不愿意采用引用的方式,认为“兄弟规范”间不便引用或引用在编写技巧上不容易实现等。

4.2 执行规范对技术创新的束缚

关于工程测量规范的技术指标可分为三种情况。第一,国民经济建设必须满足的指标,如施工测量或安装测量的一些技术指标,若得不到满足将使建(构)筑物或机械设备降低技术性能或不能运转;第二,是根据工程需要而规定的总体性的测量技术指标,如控制测量中的一些主要技术指标;第三,测量作业中的具体技术指标,如测角、测边、测图等应遵循的作业指标等。如果规范对第二、三类技术指标规定过死,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工程测量技术的创新。

例如,隧道竖向贯通限值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它应当以限值对隧道的技术性能没有损害的前提下,尽量取“大值”,可以给隧道施工测量一个宽松的环境。若轻易提高贯通指标,可能会给测量工作增加很大的不便。现以某大型隧道贯通测量工程为例说明如下:隧道全长18km,但两洞口间无法直接进行高等级水准测量,需绕道120~130km进行联测。若按其原行业标准规定,竖向贯通限值为70mm,分配给洞外水准测量的中误差为25mm,此时施测二等水准测量就可满足要求。但是修订后的现行规范将竖向贯通限值提高至50mm,分配给洞外水准测量的中误差仅为18mm,只有施测一等水准才能满足这一要求。

再例如,关于坐标系统长度投影变形量的限制,即测区内最大投影变形不大于2.5cm/km的要求,已广泛为人们所接受。但如在公路、铁路、长距离输送管道等线路工程测量也引用2.5cm/km的指标就有些过于严格。线路测量中对投影变形要求较高的桥梁、隧道或其他建(构)物可从线路测量中分离出来,单独布设自由网并在整体线路控制测量中定位即可。单纯线路测量的投影变形指标完全可以降低。

另外多数规范要求GPS-RTK方法不能进行图根以上控制测量的作法,对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是非常不利的。因为在一定的条件下,该法完全可以达到一、二级控制测量的精度要求。规范若能灵活处理一下,可能会更好些。

4.3 标准修订工作的滞后问题

标准修订工作的滞后已经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种原因。第一,科学技术发展迅猛,新仪器(设备)、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而规范的修订程序和周期相对较长(一般最快也得二年多时间),跟不上科学技术发展的脚步。第二,由于标准的制订或修订工作需要查阅和借鉴很多资料,对于有些指标可能还要设立课题深入研究,自然就增加了规范编制的时间。第三,缺乏专职的规范编制人员。由于规范的编写人员大多都是经验丰

富、年富力强的高级技术人员,然而他们同时也都是本单位的技术骨干,大部分还兼任一定的领导职务,主要精力都用在了生产上,不大可能有很多时间全身心地投入在规范的编写之中。其实这才是某些标准在编制(或修订)工作中拖期的主要原因。

4.4 规范的宣传、学习与贯彻问题

长期以来各测量单位对工程测量标准的宣传、学习和贯彻重视不够,政府也缺乏相应的监管和指导机构。特别是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不同所有制形式的测量单位蜂拥而来,工程测量市场竞争激烈。测量单位将主要精力多用到了生产和经营方面,很少专门组织规范、标准的宣传和学习活动。技术人员也大多是现用现查现套,不求理解,在作业层根本不查不看测量规范的现象普遍存在。

5 改进与完善工程测量标准体系的构想

5.1 加强国家标准的通用性

为了克服工程测量标准间内容重复“小而全”的问题,应加强国家标准的通用性。也就是说,将各行业标准共用的、通行的、覆盖面较大的且可标准化的共性内容,编制成一个一个的通用标准(即使其模块化),比如平面控制测量模块、高程控制测量模块、GPS测量模块、图根控制模块、以及测角、测边模块等等,并将其逐项纳入国家标准之中。每个模块可在工程中单独使用,也可在行业标准中直接引用。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各标准间内容的重复,而且会使工程测量标准体系层次更清晰,布局更科学、更合理。

5.2 提高行业标准的专用性

在加强了国家标准通用性的同时,自然也就提高了行业标准的特殊性。行业标准则可根据本行业的特点,直接引用国家标准中的通用子模块,删除不必要的重复,留出足够的篇幅专门为本行业的工程测量量体裁衣提供服务,并不断提高行业标准的专用性。

5.3 鼓励技术创新完善标准体系

前面曾举例说明了技术标准可能会对技术创新产生的一些束缚,因为一般来讲,相对于技术创新,技术标准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然而技术创新是提升专业技术水平的动力之源,没有技术创新,标准化的发展就没有生命力。所以我们首先要鼓励技术创新,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勇于尝试新经验。反过来,只有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才能充分挖掘技术人员的自身潜能,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持续推进工程测量专业的技术进步。

那么如何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呢?一是应当加强工程建设部门的领导作用,进一步完善技术标准的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各级规范管理部门在技术标准编制、修订和管理中的作用,鼓励有经验、实力强的工程测量单位积极参与标准化工作。二是应当加快标准的局部修订步伐,保证技术标准的相对先进性,即尽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将成熟可靠、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方法尽快得到推广应用,减小标准修订工作的滞后问题。三是研究什么样的标准化体系更适应技术创新的需求,才能更有利于将技术创新成果尽快应用于实际生产,这样才能用技术标准去促进技术创新。

构建与测量 篇2

一、具体的测量与调式分析

(一) 震动测量及调式

1) 测量震动的原理:就转子的震动来讲, 通常对震动的位置利用非接触的涡流传感器进行测量, 在对电涡流位移进行测量的时候有一个专用的测量路线, 包括滤波电路和高频信号发生器等。在前置器当中安装着电路。测量表面和传感器表面间隙的电压正比与从前置器输出的电压, 有两部分构成了测量的信号, 转子的震动情况用交流分量进行反映, 探头和转子中心线的平均距用直流分量进行反映。

2) 安装与调式大轴偏心传感器:测量具体的偏心度就是对大轴的弯曲程度上进行测量, 在测量偏心的时候是利用健向探头和偏心探头一起来完成工作的, 通常对7.874V/mmφ8m的涡流探头进行使用, 对轴上的一个凹槽可以利用键向探头进行监测, 在轴转动了一周之后, 就会有一个脉冲电压出现在探头的上面, 将计算偏心峰值的具体频率就能够提供出来, 安装间缝的电压在探头当中都要控制在10V, 在安装键相探头的时候一定要非常的注意, 不能与槽位正对着进行安装, 相位的信号也可以利用键相器为震动提供出来, 便于分析与研究震动。

3) 安装与调式震动传感器的探头:φ8mm灵敏度7.87V/rnm为轴承震动传感器电涡流探头的特征, 分别在各轴承处进行安装, 并且安装在各个轴承处的时候, 要做好调式, 确保两个互成90度, 向轴承垂直, 确保探头和平面方向处的夹角在45度, 对X、Y方向上的震动情况分别进行测量, 根据传感器输出特性曲线要求的线形中心点来确定安装间隙电压, 1.2mm或者-9.75V左右为安装间隙的主要电压量。因为测量的范围被传感器线形电压的范围大大超过, 因此对间隙缝进行安装的时候可以有一定的偏差存在于其中, 只要确保测量范围在线形段当中就能满足要求, 但是为了对可靠性和诊断故障的要求上给予满足, 对安装的电压上要做好调式工作, 一般维持在:9.75±0.2V。

(二) 位移的测量及调式

轴运行的时候, 因为各种原因, 在轴向上轴会出现移动的情况, 一旦有过大的轴移动距离存在, 对轴承就会带来较大的摩擦, 这样后果就会非常的严重。所以对这一间隙的变化需要用电涡流探头进行探测, 为了对推力轴中推力盘的相对位置上进行确定, 就可以对传感器输出信号的直流间隙电压进行监测, 来完成工作。

1) 原理与基本的安装:转子的位移变化或者在轴向与推力轴承的位置就是所谓的轴向位移, 转子和汽缸之间出现的热膨胀差值就是所谓的胀差。汽缸和轴承座沿着纵销和横销进行纵向和横向的膨胀, 经过纵销与横销两个直线的交点就是所谓汽缸的死点, 推力盘为转子的死点, 顺着轴向后或向前膨胀, 在机组正常运行或者机组启停的时候必须要对胀差进行监测。就现阶段的机组来讲, 使用涡流传感器不但对轴向的震动上能够进行测量, 依据间隙电压的改变情况, 可以对轴向高、低膨胀差和轴向的位移变化进行测量, 因为有一定的正负向存在于轴向的高、低膨胀差和位移中, 因此对探头进行安装的时候一定要仔细认真。

2) 调式位移测量系统:推力轴向对汽缸的轴向位移就可以通过轴向位移测量出来, 在机组运行的时候, 要确保有一定的轴向间隙存在于动静部件之间, 防止摩擦和碰撞的情况出现在汽轮机内部静止部件和内部转动部件之间。在汽缸的设计零点处安装大轴向, 在工作瓦面大轴零位处设定推轴。在没有对低压差胀传感器和轴向位移进行安装的时候, 首先, 要向零位处将大轴推过去, 之后依据一定的规定进行安装, -2mm到+2mm为轴向位移的量程范围, -9.75±0.2V为安装电压。要将不带前置器涡流探头作为高低压膨胀探头, 对其灵敏度上有一定的要求, 一般维持在0.8V/mm, 由于都是向着发电机方向对高低压差账进行的安装, 要保证高低压缸差的主要测量分别存在于线行的范围之中, 依据量程的主要范围和探头线性中点进行定位。

依据测量位移的主要原理, 实际位移量和支流电压的多少是相互对应的, 因此可以将直流电压信号直接的加在回路中, 一旦有不充足的情况存在于信号发生器的电压中, 这样可以将一个干电磁串联在回路当中。对于位移的信号因此就可以通过这个办法进行定量, 对汽机保护仿真上给予完成。

(三) 测量与调式转速

时间同旋转物体的转速之间物理量就是所谓的转速, 对于物体旋转的快与慢上能够将一个非常长有效的参数提供出来, 现阶段有较多的转速探头存在于一些大型机组的汽轮当中, 通常有独立的测量回路存在于DEH系统当中, 用来控制与调速机组, 多用电超速保护测量TSI系统的转速。

1) 原理与具体的安装:通常将涡流传感器应用到TST系统当中:齿轮的齿要对着探头的端部, 在转动齿轮的时候, 齿根齿顶轮要经过探头顶部的位置, 这样一个脉冲就会通过涡流探头的前置器被输出来, 对单位时间流过的总脉冲数进行测量就能够将汽机的转速获取出来。在对其进行安装的时候, 需要对齿轮盘的选装上进行调整, 这时就可以利用盘车来完成这部分工作, 使转速探头正对着齿顶, 对被侧面和探头的距离可以利用塞尺进行调整, 通常的时候将距离控制在1mm左右。

2) 调试转速测量系统:汽机的重要保护当中就涵盖着超速保护的内容, 在没有正式启动机组的整套保护时, 对模拟实验必须要确保严格的进行, 确保保护电超速是没有故障存在的。和震动信号的仿真原理是一样的, 但是差异转速的信号是利用对信号发生器中交流电压进行调整的, 在对频率的调整量进行计算的时候可以利用这个样的公式进行计算:

在这个式子当中:每分钟的转速是通过Rpm进行表示的;被测量齿轮盘的齿数是通过N进行表示的;所需要显示的频率值是通过Hz进行显示的。

二、结语

进入21实际以来, 我国的各项技术都进入了一个全新发展的阶段, 不断满足国家发展和人们的生活需求。在我国的火力发电机组当中普遍的应用了汽轮机TSI系统, 该系统的应用为发电机组的热控工作带来了非常巨大的帮助, 通过文章上述内容的阐述, 一方面为有关技术人员提供一定帮助;其次, 为促进该系统的广泛传播与应用上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张朝阳, 李雄伟, 王潇.汽轮机TSI系统的测量与调试[J].华北电力技术, 2011.

构建“五阶段”测量实践教学模式 篇3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适应建筑生产一线的技术、管理等职业岗位要求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1]。建筑测量是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后第一个5年从事的主要工作,是毕业生立足施工一线的核心技术能力,也是第二个5年走上技术负责、责任工长等岗位的管理内容之一。

根据当前建设市场和国家示范建设的需要,为充分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新理念,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导向课程建设[2],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我们测量实践课程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改革。

测量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是实行开放性教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的设计主要按建筑行业“测量员”的操作水平和标准,逐渐形成课内实验(基础阶段)、综合实习(强化阶段)、技能大赛(提高阶段)、职业技能鉴定(考评阶段)、参加岗位实践(顶岗阶段)五阶段体系完备、极具操作性的实践教学模式,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形成从低到高、从基础到综合、从综合到前沿、从接受知识型到培养综合能力型的逐级提高的测量实践新体系。

具体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1 教学内容组织

以测量员岗位工作过程和工作内容为依据,与企业工程技术专家一起制定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学内容和考核标准。

在教学中,以课间实验、综合实训、课外活动和技能竞赛等方案编制为突破口,进行任务驱动,模拟工地真实场景,以学生为主体,强化技能训练,教学做一体,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有了质的飞跃。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先后次序合理,环环相扣,教学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由专项到综合,由实验到实训,由技能大赛到职业技能鉴定等反复训练不断提高的过程。为了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仪器操作的入门,课间同步贯穿多个实验,为了让学生人人规范、熟练地操作各种测量仪器,我们设计了水准仪、经纬仪等测量仪器的操作强化训练和考核;为了熟悉各种测量方法,又设计了工程测量放样训练;为了让学生熟悉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将课堂搬到工地,进行了课外活动,进行现场教学,并按实际施工图进行了施工测量;最后进行技能竞赛,直到取得工程测量员职业资格证书。教学中我们紧紧围绕熟练使用各种测量仪器,应用各种测量方法进行建筑施工放样能力的培养,因为这是决定是否具备一个合格施工员的关键,学生必须掌握。

2 教学模式的设计

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能力,学中做,做中学,学做合一。在教学改革中,推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利用完善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开展实践教学,师生全过程互动沟通,提高操作技能。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1)教学过程与岗位能力培养紧密结合;2)任务驱动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3)方案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环环紧扣;4)技能竞赛提升了学生的操作技能。

通过五个阶段的学习,使学生不仅理论够用技能突出,还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职业道德。

3 具体的教学做法

实践教学通过课间实验→测量综合实训→技能竞赛→职业技能鉴定→顶岗实习五个环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断提升。设计的实验实训方案做到可组织、可操作、可评定;模拟性好、实践性强。实践教学做到组织、管理、指导规范有序,分组分层次管理,全过程指导。实习前明确实习任务、测量方法、需要观测的数据及精度要求,实习过程中随时指导和检查外业和内业工作。由于制订了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案,通过严密的组织管理,手把手的精心指导,全过程的监督检查,同学们刻苦练习和高标准的考核,使测量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 课程特色

1)教学内容设计合理,教学效果良好。通过五阶段学习,学生的测量技能得到了全面落实,教学效果得到了学校、老师、学生们的充分肯定,同时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

2)“教学做”一体化,循序渐进全面培养职业能力。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认真编写实验、实训、课外活动和技能竞赛方案,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在自主实践中解决问题、创新思维、团队协作和其他职业素质。

3)构建一个有效的考核机制。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全面推行理论考核、仪器操作考核、实验实训过程评价等综合考核。在考核过程中做到客观、全面、动态地评价每位学生,更深层次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潜能。

5 结语

将课堂讲授和课间实验穿插进行,实习前观看测量操作录像的方法,使建工专业学生测量操作规范,动手能力强。教学实习和考证制度,使学生测量技能进一步提高,工程测量员技能鉴定通过率固定在95%以上,坚持毕业前到工程单位顶岗实习,深入生产第一线进行锻炼,为学生就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通道。

新技术实习项目,开拓了学生们的视野,锻炼了学生们的探索、合作的能力,这些都给学生找工作增加了“砝码”,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

在最近几年我院参加了江苏省大学生测量技能大赛,一名学生获得水准一等奖、导线二等奖,三名学生获得优胜奖,多名老师获得江苏省优秀指导老师,学生们的测量操作技能受到了专家们的肯定。建工专业近三年的毕业生供不应求,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从事的是施工测量工作。几年来,在我院组织的校内测量技能竞赛及职业技能鉴定,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均得到与会专家的好评。

摘要:从课内实验、综合实习、技能大赛、职业技能鉴定、参加岗位实践五个阶段出发,介绍了测量实践教学内容的组织形式,并探讨了测量实践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测量实践教学,教学模式,工程测量,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郝志峰.高职类测量实践教学改革与尝试[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9):23-24.

浅析语文课堂观测量表的构建 篇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 拓展思维空间, 提高阅读质量。”受“阅读期待”的启发, 我们语文组开设了质疑解惑课这种课型。下面我就以质疑解惑课为基点, 探讨语文课堂观测量表的构建。

“质疑解惑课”的一般流程如下:

(1)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 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自主学习, 在“原生态阅读”的前提下提出自己的质疑; (2) 学生提出质疑后, 教师收集、整合问题或小组交流汇总问题, 然后把最有价值的问题或是有争议的问题抛出来让学生作进一步的探讨; (3) 学生经过自己充分的独立思考之后, 又经组内交流, 然后发表讨论后的结果。

这种课型, 问题让学生去提, 见解让学生去议, 答案让学生去辩, 结论让学生去得。学生在讨论与争辩中不断闪现智慧的火花。在质疑解惑课上,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有效的点拨和追问。当代格鲁吉亚杰出的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阿莫那什维利认为:衡量教师好坏的一条重要标准是你的学生是否有阅读的愿望。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问题是接生婆, 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思考与总结, 我们发现质疑解惑课的效果是较显著的。那么, 能否通过课堂观测量表的构建推动这种课型走向更加完善, 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潜能, 培养他们的语文鉴赏能力呢?于是, 我在课堂观测量表的构建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

最初设计的课堂观测量表如下:

我觉得这种课堂观测量表过于笼统, 针对性不强, 对师生的成长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经过反复思考, 我又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以下的语文课堂观测量表主要是结合质疑解惑课的特点及一般流程创建的。

一、促进式课堂观测量表

教育现代化不仅是硬件建设的现代化, 更重要的是内涵建设的现代化, 内涵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学生综合素质和教育质量的明显提高。课堂教学改革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 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 是学校全面育人的主渠道。校领导班子深入课堂教学第一线, 充分关注课堂中的疑难问题, 关注教师教学中的困惑, 分析教学动态, 帮助教师改进和完善教学改革策略, 促进他们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能。走入课堂的观测量表可以给校领导的教学研究提供一个研讨的平台。

因为校领导班子主要观测各教师是否有理念的突破, 是否有教学行为方式的转变, 所以要从较为宏观的角度拟定课堂观测量表, 具体见下表:

根据观测量表所反映的情况, 校领导在课后及时与上课老师进行交流反馈, 以便上课老师根据课堂观测量表所反馈的信息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从而更好地修正自己, 进而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

二、导引式课堂观测量表

青年教师培养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是永葆学校活力、增强学校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是学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工程。我校组织的师徒结对活动, 正是促进年轻教师快速成长的有效途径。年轻教师缺乏教学经验, 因此, 师徒结对的课堂观测量表的构建可以侧重体现规范性, 具体见下表: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年轻老师如果能根据观测量表反馈的情况, 多与师傅商讨教学的对策, 及时规范自己的教学;多与师傅一起研讨学生, 吸取经验, 就能更好地管理学生。那么, 有了一定经验之后, 再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学生就会收益更多, 成长得更快。

三、提升式课堂观测量表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学校发展的生长点。只有具备一批高素质的教师, 才能培养出一批优秀学生。我校非常重视各教师的专业成长, 通过组织多渠道的学习活动与搭建多样的学习平台促进各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专业成长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成长奠基。而在学校的常规教学中,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最基本的一种形态就是“公开课”。我校为了推进教学改革, 每个学期每个老师都开设校级公开课, 通过“同题异构”、“同主题教研”、“磨课”等多种教研活动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准。因此, 公开课的课堂观测量表的构建就有必要。新的课程改革提出“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评价观, 依据“以学论教”、“以学定教”的内涵和特点, 主要以“学生学的行为”、“教师教的行为”、“教学内容筛选”和“教学目标达成”为内容, 围绕过程、内容、结果三个学习纬度构建语文公开课的课堂观测量表, 具体见下表:

因为学校的教学研讨是提高教师素养的主命脉, 所以在观测量表上尽量细化, 发挥语文组的集体合力, 使每个教师更快地成长, 从而在教学上的步伐迈得更大。每次公开课, 学科组长在大组研讨后都会把这些观测量表加以整合, 作出进一步的分析, 再与执教老师做更深入的交流。执教者依据观测量表反馈的情况, 进行反思总结, 并把这种思想积淀及时地记录下来。这样, 对该教师而言, 开一次公开课会有不少收获。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最大的受益者当然就是学生。

课堂观测量表在整个教学中起着导向的作用, 我主要以质疑解惑课为例, 结合我校的实际构建。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 课堂观测量表的内容不断调整, 力求优化, 更好地推动课堂教学的开展, 有效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 从而推动学生的发展。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找出一种教育方法, 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 但是学生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 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我们会为此迈出更坚实的步子。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顾绍聚.师徒结对共同发展[J].基础教育参考, 2007 (11) :76-77.

构建与测量 篇5

关键词:数字信号处理器 (DSP) ,线阵CCD,直接存储器存储 (DMA) 模数转换器

引言:

CCD (Charge Coupled Devices) 电荷耦合器件应用系统的关键技术在于CCD驱动时序的产生和输出信号的采集与处理。目前驱动主要有直接数字电路驱动、EPROM驱动、专用IC驱动、复杂的CPLD驱动等常用的驱动方法, 但是它们存在着逻辑设计较为复杂、调试困难、柔性较差等缺点。在数据采集和处理方面, 大多数都经过差动放大、采样保持、A/D转换, 再通过总线或采集卡等接口与PC机相连。这种系统结构庞大, 而且在信号处理、通信软件和界面设计等方面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应该说这种应用系统在静态测量处理方面有其优点, 但如果要满足实时控制系统的连续检测要求以及系统体积精小而容易装配等特点, 则必须简化驱动电路、数据采集过程和处理方式。这些方法对处理CCD信号的处理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显然, 寻找满足这些要求的处理器已成当务之急。数字信号处理器DSP (Digital Signal Processor) 是一种具有高速性, 实时性和丰富的芯片内部资源的处理器, 它的出现为人们解决这个难题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本文将以TMS320VC5410 DSP为例, 结合模数转换器MAX153, 介绍DSP在线性CCD测量系统中的应用。

1 系统概述:

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本系统主要由线阵CCD, 模数转换器, DSP处理器, 主机及时钟, 驱动电路等几部分组成。系统的工作过程如下:CCD传感器的光敏元受光的激发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并在外部驱动脉冲的作用下输出。CCD的输出的信号为离散的模拟脉冲序列, 在DSP对它进行处理之前, 须经过模数转换器 (ADC) 转换为数字信号。DSP将模数转换的结果存入片内的数据存储器中以便近一步处理。最后DSP根据用户的要求将处理结果上传给主机供用户使用。

2 基本硬件组成:

2.1 TMS320VC5410 DSP处理器

TMS320VC5410 DSP是TI公司推出的16位定点数字信号处理器。该处理器采用围绕8条总线的改进型哈佛结构, CPU经过专门的硬件逻辑设计, 指令的执行采用流水线方式, 加上高度专业化的指令系统使得TMS320VC5410 DSP具有高度的并行性, 实时性。因此, 它被广泛地应用在要求实时处理系统中。

TMS320VC5410 DSP在片资源丰富, 片内除有64k字的RAM, 16k字的ROM外, 还有多到缓冲串行口McBSP (Multi-channel Buffered Serial Port) , 主机接口HPI (Host Port Interface) , 直接存储器存储DMA (Direct Memory Access) 及可编程定时器等外设。这些在片硬件资源都可由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软件设置, 这使得该芯片在应用上具有极大的灵活性。

2.2 线性CCD传感器

采用TCD102C-1线性CCD为例子。它是一二相双沟道线阵CCD摄像器件, 有效光敏元2048个, 光敏阵列长约28.672mm, 光积分时间TSH不小于2084s, 驱动频率为1MHZ, 内有采用保持电路。其驱动脉冲时序图如图2所示:

2.3 模数转换器 (ADC)

采用MAX153模数转换器。它的采样频率达1MHZ, 采用转换时间为660ns, 转换精度为8位, 并行输出, 可工作在多种模式下, 在本系统中, 采用流水线工作模式。在该模式下的时序图如图3所示。其中RD读模数转换结果的输入信号, WR为模数转换开始信号, INT为转换结束中断信号。

2.4 主机

一般可采用C51单片机或EUC。它将和DSP通信, 显示或保存DSP的处理结果。

2.5 时钟及驱动电路

时钟电路将产生光积分脉冲信号SH, 驱动电路为CCD传感器提供驱动脉冲1, 2, 复位脉冲R, 采样脉冲sp及模数转换器读写信号。

3 系统信号采集和处理工作原理

整个系统的工作完全围绕对信号的不同处理展开, 故可将系统的整个处理过程分为四个步骤: (1) CCD传感器对光信号的采集; (2) 模数转换器对CCD的输出信号进行模数转换并传输给DSP; (3) DSP对模数转换结果保存和处理; (4) DSP将结果返回给主机, 主机显示或保存结果。

运用DMA传送数据时, 不但软件设计更为简单, 而且每次对模数转换结果的保存不需要采用中断方式, CPU工作可不被打断, 其处理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DSP在对数据处理完毕之后, 结果保存在DSP片内。为了使用户能够看到它, 需把它显示出来, 可能用户还要将其长期保存。VC5410 DSP的主机接口HPI (Host Port Interface) 主要用于DSP与其他的总线或CPU进行通信。它是一个8位并行口, 接口通用, 软件设置简单。通过HPI接口DSP可将处理结果上传给主机。更为突出的一点是, 主机可通过HPI接口下载用户程序至DSP片内, 这样以来, 用户可以在不需要更换处理器芯片就可根据外部测量环境和要求, 采用不同的算法进行测量。

4 结束语

本文围绕对数据处理的过程介绍了DSP在线阵CCD测量系统中的应用。系统工作过程包括光信号采集, AD转换, DSP处理等几个部分。运用双缓冲区工作原理, 系统以流水线方式工作, 提高了DSP对数据处理的效率。由于DSP运算功能强大, 在片资源丰富, 具有良好的实时性, 使得其在对数据处理方面游刃有余。DSP技术必将在CCD技术系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蔡文贵, 李永远, 许振华.CD技术及应用[J].电子工业出版社, 1992.

[2]王庆有, 孙学珠.CCD应用技术[J].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3.

[3]李为民, 邢晓正, 戴礼荣, 胡红专.DSP技术在线阵CCD测量系统中的应用[J].仪器仪表学报, 2002, (2) :183-185.

构建与测量 篇6

一、操纵信息披露行为分析

由于受到利益驱动、市场条件等影响, 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受到很大限制, 促使操纵信息披露行为的发生, 从而使信息在机构投资者和散户之间、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等多方面产生了信息不对称。股权分置改革之前, 操纵信息披露行为主要是为了掩盖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和侵占行为、取得融资和再融资业绩资格以及消极地应付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等监管部门和所贷款银行关于信息披露规定的最低要求, 以维持其上市资格和骗取贷款。操控信息披露行为主要表现为财务报告中虚增资产或利润, 多列支费用, 隐瞒大股东违规资金占用, “补丁”不断等行为。操纵信息披露行为违规性质主要表现为虚假披露和虚假陈述、严重违反了信息披露应遵守的真实性原则。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对广大信息使用者来说至关重要, 为此本文选择一些容易被操纵的敏感的财务结构指标 (X1) , 这些财务指标包括:应收账款与其他应收款/总资产;待摊费用与长期待摊费用/总资产;财务费用/费用总额;主营业务利润/利润总额;净资产收益率。它们都是财务报表中容易被操纵和造假的指标, 通过计算那些容易造假的科目金额, 然后再与行业平均水平进行对比, 如果它与行业平均水平偏差过大, 那我们就可以判断它存在虚假披露、虚假陈述的嫌疑。具体判别标准和量化方法是:“是”取值为“1”, 反之取值为“0”。

股票市场进入全流通时代之后, 操控信息披露行为的目的是影响上市公司股票价格。严武和董承勇 (2010) 以沪深两市上市公司2000—2009年的澄清公告为样本, 通过研究发现:其一, 发布与传播虚假信息会加剧股价波动, 期间还存在明显的信息操纵现象;其二, 流通市值较小的股票受虚假信息的影响更大, 也更容易成为虚假信息的攻击对象;其三, 利好的虚假信息对股价的影响程度要大于利空的虚假信息。在操纵信息披露的内容上。一方面是为了打压股票价格和吸筹建仓, 虚构负面信息或夸大对公司经营不利的信息;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维持或提高股价和变现套利, 发布虚增利好信息或夸大公司盈利能力的信息。股价操纵的手段包括:挖空心思, 炮制题材, 炒作概念股;上市公司与庄家配合, 炒作本公司股票;内幕交易, 黑箱操作;券商联手操纵, 控制某股票的流通部分, 扭曲真实价格;多开个人账户分散筹码;利用股评家和咨询机构的影响, 推荐股票;提前建仓, 连续拉出多个涨停板, 再悄悄出货。在操纵信息披露的方式上。转向进行有选择性和倾向性的披露。如为配合控股股东的资本运作, 根据控股股东的意图进行倾向性披露。操纵信息披露的违规性质表现为违背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完整性、公平性原则, 从而侵犯中小股东的利益。如果上市公司能选择合理时机对虚假信息进行澄清, 将会有效减少庄家信息操纵的超额收益, 有利于保护中小投资者和理性投资者的利益。孔兵 (2007) 提出完善证监会和证交所在对股价敏感信息有效监管中的分工合作和快速反应机制, 加强对网上信息披露的监管。

我国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的时间选择上, 采取定期报告与临时报告的方式。定期报告包括年度报告、半年度报告和季度报告。临时报告主要是上市公司在日常的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对公司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和变化时需及时对外发布的信息。信息披露越及时, 越有利于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从而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合法利益。为此设计以下三个指标反映信息披露的及时性 (X4) :是否存在延迟披露定期报告的行为, 如果存在延迟披露的行为, 则说明企业涉嫌操纵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具体标准和量化方法是:“是”取值为“1”, 反之取值为“0”;是否存在延迟披露临时报告的行为, 临时报告是对公司日常经营中的重大事件的具体说明。具体标准和量化方法是:“是”取值为“1”, 反之取值为“0”;在信息公布后是否存在补充公告、更正公告、补充更正公告行为, 上市公司往往在发布一则公告, “补丁”不断, 不断发出补充公告、更正公告和补充更正公告, 已达到操纵信息披露的目的。具体标准和量化方法是:只要出现一次补充公告、更正公告和补充更正公告, 即判别为是, “是”取值为“1”, 反之取值为“0”。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采取了有选择性和倾向性的披露, 违反了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原则, 严重侵害了中小投资者的知情权。针对信息披露相关的已发生的重大事件 (X2) , 设置了一些具体的测量指标。这些指标包括:是否存在重大资产交易公告中未披露交易原因, 若存在未披露交易原因取“1”, 反之取“0”;是否存在重大资金占用未披露, 若存在未披露资金占用行为取“1”, 反之取“0”;是否存在重大担保未披露, 若存在重大担保未披露行为取“1”, 反之取“0”;是否存在重大诉讼或仲裁未披露, 若存在重大诉讼或仲裁未披露行为取“1”, 反之取“0”;是否存在改变募集资金用途未披露, 若存在擅自改变募集资金用途未披露行为取“1”, 反之取“0”;是否存在股价异动未披露, 若存在股价异动未披露行为取“1”, 反之取“0”;是否存在当年利润实现数未达到盈利预测业绩的80%, 若2009年当年利润实现数未达到盈利预测业绩80%取“1”, 反之取“0”。

我国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上的不规范行为, 违反了信息披露的合法合规性原则。刘立国和杜莹 (2003) 因财务报告舞弊而被证监会处罚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 研究结果表明, 法人股比例、执行董事比例、内部人控制度、监事会的规模与财务舞弊的可能性正相关, 流通股比例则与之负相关。薛祖云, 黄彤 (2004) 选取2001、2002年度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公司作为测试样本, 对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制度的某些重要特征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的经验分析表明:董、监事会会议频率, 持股董、监事的数量和比例, 独立董事数量, 监事会规模等与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呈显著相关。夏立军等 (2005) 以2001年末1117个样本为研究对象, 以上市公司是否被交易所公开谴责为标准来衡量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 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与信息披露质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检验, 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与信息披露质量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审计报告由专业会计师事务所出具, 其审计意见具有较强的可信性。被出具非标准意见和频繁更换会计事务所的公司在一定程度存在操纵信息披露的嫌疑。为此我们设置了以下指标:财务报告最近3年是否存在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是否存在频繁更换会计事务所;最近3年年报中是否存在重大会计差错;与最近一期年度报告相比会计政策是否存在重大变化;与最近一期年度报告相比会计估计是否存在重大变化。具体标准和量化方法是:若3年中的某一年出现一次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重大会计差错、会计政策重大变化、会计估计重大变更、会计事务所变更, “是”取值为“1”, 反之取值为“0”。

二、测量体系的构建

为了使评价体系具有科学性、完整性以及合理性, 在设计指标时考虑了以下因素: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2007年1月颁布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和2010年修订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5号——财务报告的一般规定》对信息披露行为的要求;在公司治理实践过程中已经发现的侵害中小股东权益的代理行为;当今学术界关于操纵信息披露问题研究的已有成果和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上出现的操纵信息披露问题。构建了如下测量指标体系:

三、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1. 测量标准说明。

测量指标体系的单个指标测量结果具体表现为是和否, 但是有些指标观测值不易判断和量化, 本文分别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转化。例如, 是否存在擅自变更资金用途而未披露、是否存在虚构资产和利润的行为、是否存在重大遗漏、是否存在虚假陈述、是否存在重大担保而未披露、大股东是否存在占用上市公司资产行为、是否存在推迟披露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行为等指标根据行为是否严重设定为最近3年是否受到中国证监会的处罚、证券交易所的谴责及主流媒体的公开质疑。

2. 测量结果分值计算。

根据以上指标体系对操纵信息披露行为进行评分并指数化, 具体评分如下:首先计算每个指标得分。指标体系20个指标的测量结果有2种——是和否, 分别赋予值“1和“0;其次, 计算每个准则层 (即4种类型) 累计得分总和, 然后除以该层指标下的指标个数, 再乘以100%;根据4位专家问卷确定准则层指标的相对重要性, 获得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并应用层次分析法得到各个维度的权重为:

然后计算指数加权平均值:

操纵信息披露行为指数= (X1, X2, X3, X4) (0.5515, 0.2775, 0.063, 0.1079) T

依据上述方法可以确定操纵信息披露行为指数, 从而为上市公司监管部门加强对操纵信息披露行为的监管提供依据, 为投资者测度操纵信息披露行为带来的风险提供一种方法。

摘要:通过对操纵信息披露行为的目的和动机的分析, 从敏感性财务结构指标、信息披露相关的重大事件、财务报表附注和审记信息、信息披露及时性四个方面建立操纵信息披露行为测量指标体系, 对操纵信息披露行为进行评分, 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 确定操纵信息披露行为指数, 为上市公司监管部门加强对操纵信息披露行为的监管提供依据, 为投资者测度操纵信息披露行为带来的风险提供一种方法。

关键词:信息披露,操纵,指标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Allen, Franklin and Gale Douglas, Stock Price Manipula-tion[J].The Reviewof Financial Studies, 1992 (5) :503-529

[2]严武, 董承勇.虚假信息影响股价波动分析:来自沪深股市的证据[J].当代财经, 2010 (4) :42-52

构建与测量 篇7

1 课程设计思路

《建筑工程测量》是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专业一门基础课程, 应用性和实践性均强的特点。主要培养能满足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测量放线的施工人员。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按照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方法, 邀请建筑工程行业专家进行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 综合工程测量的行动领域, 按照教学法转化为学习领域, 进一步按照企业的工作任务到工作结果进行相应学习情景的开发, 制定课程标准, 设计教学单元, 结合相关的研究课题, 同时开发校本教材等教学材料, 对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条件、课程评价都进行了详细的设计, 建立了建筑工程测量的课程标准。

本课程以建筑工程施工职业能力目标为核心, 以建筑工程测量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工作实践为起点, 通过设计工作任务, 通过案例、虚拟项目等手段构建学习场景, 让学生在职业行动中获取知识, 锻炼专业技能, 通过完成系列工作任务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2 工作任务和课程目标

2.1 工作任务。本课程按照实际的工作过程, 设置4 个学习情境, 分别是工程点位高程测量与放样、工程点位角度测量与放样、工程点位坐标测量与放样、施工现场测量与放线, 其中工程点位高程测量与放样、工程点位角度测量与放样两个最主要的学习情境, 是课程的核心部分, 主要包含水准测量、点位高程放样、角度测量等内容, 分解成若干的任务, 每个工作任务都按照相应工程测量规范和标准进行。

2.2 课程目标。《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掌握水准仪、经纬仪、钢尺及全站仪等常规工程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基础上, 能运用仪器进行施工现场标高测量与放样, 坐标测量与放样, 能进行建筑施工测量放线等工作, 为维修岗位实习和就业上岗打下坚实的基础。

2.2.1 能力目标。a.能熟练操作常规仪器;b.能依据图纸、规范进行施工测量放线;c.能对建筑工程测量质量检查验收;d.能进行变形监测及处理;e.能够整理施工测量资料。

2.2.2 知识目标。a.掌握建筑工程测量的基本知识, 能够采用一定的测量方法, 完成工程项目施工测量;能识读施工图纸;掌握《工程测量规范》相关条款;b.结合工程图纸和施工区域现场实际情况, 编制施工测量方案;c.熟悉水准仪、经纬仪以及全站仪、激光垂准仪等检验及校正方法;d.熟悉场区平整土方平衡施工测量及计算;e.掌握根据施工区域实际情况进行导线平面控制的方法及其平差计算;f.掌握施工区域高程控制测量方法及其平差计算;g.掌握建筑项目施工全过程的施工测量程序和测量质量控制、检查方法;h.掌握测量误差的来源及其减弱或消除方法。

2.2.3 素质目标。a.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团队意识及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b.计划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c.培养遵守测量工作原则和规范标准的意识;d.具备与人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

3 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 (表1)

4 教学评价

a.过程考核与成果考核相结合, 注重过程考核, 改进考评标准;b成绩评定, 要自评、互评、教师评定相结合, 尽量项目任务细化后按权重评定;c. 重点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对问题的处理能力, 适当鼓励运用创新思维处理实际问题的学生。d考核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的评价。

5 教学资源

a.注重教学课件、微课的开发, 拓展教学资源;b.常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利用挂图、幻灯片、投影片、多媒体软件、电子教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建议加强常用课程资源的开发, 建立多媒体课程资源的数据库, 努力实现跨学校多媒体资源的共享, 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c.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诸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络信息资源, 使教学媒体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使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使学生从独立的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d.产学研合作开发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各企业的资源, 进行校企合作, 不断更新课程教学内容;e.积极开拓课后教学环节, 将课程教学组织与管理纳入到教学资源建设中。

结束语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标准的构建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与实践, 其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要随着测量技术发展、企业职能转变、课程考核与评价、学生对新教学模式改革的接受程度等问题的出现而修正。

摘要:本文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 以工学结合为指导, 阐述了《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框架和内容方面等方面。

关键词: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标准,目标

参考文献

[1]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

[2]唐俊, 顾建军.关于高职教育课程标准建设的几点思考[J].江苏高教, 2009, 1.

上一篇:家长的作用下一篇:心理危机干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