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与应用

2024-11-22

构建与应用(共12篇)

构建与应用 篇1

近几年, 我县财政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 基本实现了网络校校通、多媒体班班通, 中小学的课堂教学纷纷进入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阶段。但在管理与应用中也存在几个问题:一是教师对现有的学科资源不了解, 要用教学资源时到处寻找, 花费了很多时间, 下载后要加工处理, 但用完后又随手删除, 教学资源不能分享, 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二是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程度不一, 部分教师对使用互联网尚存在障碍, 无法顺利收集网络资源。此外, 教师也无法判断网站的安全性, 往往在下载的过程中导致病毒入侵, 难以营造自觉应用远教资源的校园氛围。三是思想观念没有更新, 难以形成应用远程教育资源的内在动力。

那么, 如何围绕“以资源建设为核心, 以资源应用为关键, 以提高教育教学为根本”这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使远程教育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管好设备、用好资源、真正出效果呢?我认为应着重考虑以下两点。

●以硬件建设为基础, 紧抓资源建设与资源管理

在目前硬件建设基本到位的情况下, 首先应抓好资源建设及资源管理。自2005年我县教育网站开通以来, 县电教馆就注重对教学资源的管理, 要求每所学校都要建设校本资源库, 对教师上课时使用的修改过的课件进行收集整理, 实现了校内教学资源的共享。但这种资源管理还比较混乱, 查找也不方便, 于是我们就鼓励部分有条件的学校建设教学资源管理系统与应用平台, 为广大中小学有效管理、使用提供了强大的软件支持, 使众多的优秀教学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 教育局也建立了县级资源管理平台。教学资源管理与应用平台使教育资源库结构清晰、调用容易, 子模块又按年级、学科进行分类, 极大地方便了教师的使用。

1.教学资源的收集管理

按资源库建设技术规范要求, 以教学资源便捷和适合教师使用为目标, 以学校资源库为资源集散地, 全校教师全员参与, 学校教师可随时调用。并与县名师工程建设相结合, 建设了县级教学资源管理与应用平台。

2.校园网的建设

想要达到教学资源点击鼠标即可“手到擒来”, 校园网是先决条件。为此, 县电教馆牵头与电信签订协议, 实现了全县各中小学校校宽带通, 并为各初中校与中心校建设了校园网。

3.教学资源管理与应用平台的特点

教学资源管理与应用平台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 具有易操作、资源丰富的特点。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 只要登录这个平台, 就能找到所需资源。同时减少了大量的人力、财力投入, 每位教师把自己所用过的好的教学资源提交到教学资源库, 资源库管理者对资源加以修改过后放入资源库, 使用者可以对其加以甄选、修改。

●以资源应用为落脚点,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应用的关键是教师

自学、集中培训、以赛代训等都是可采用的方式。培训的内容不仅应包含如何使用设备, 更要教会教师如何整合资源来上课。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必须能够掌握和熟练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骨干教师能制作适合教学要求的多媒体课件。受过培训的资源管理教师, 要有步骤地对学校所有教师进行培训。县电教馆应制定详细的教师培训方案和培训计划, 采取多种方式, 与省、市电教馆及省市教育学院配合对所有教师进行轮训。培训内容包括以下五方面。

(1) Windows、Word、Excel及Power Point的基本操作。

(2) 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及课堂应用。

(3) 卫星接收天线的安装与调试, 卫星数据接收卡的安装与使用。

(4) 远程教育资源的下载、收集、整理。

(5) 计算机基本维护及网络管理培训等。

2.应用的重点是面向学生

要让信息技术走进课堂、面向学生、用于教学, 让广大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计算机教室也不能仅仅用于上信息技术课, 更不能仅仅用来学打字, 而要与多媒体教室结合起来, 尽可能多地用于各学科的教学和开展各种教育活动。让学生主动获取、整理、创造性地加工信息,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 共同提高。教师通过创设情境、组织、引领、指导等手段, 借助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远程教育与课程整合应遵循以下四条原则。

(1) 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作指导。积极推进多样化的教育技术手段与新型教学方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变革, 实现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这一核心来进行整合。要求教师在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工作中, 密切注意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课程、教学媒体四要素的地位和作用:观察通过自身将要进行的“整合”, 能否使各要素的地位和作用与传统教学过程相比发生某些改变, 改变的程度有多大?哪些要素将会改变, 哪些还没有, 原因在哪里?只有紧紧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使得通过最终教学设计所建构的教学模式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的要求, 这样的整合才有意义。

(3) 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理论主要将“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的两大类教学设计结合起来, 取长补短, 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这种理论适应“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求。在运用这一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 应充分注意的是, 对于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 都不能将其仅仅看作是辅助教师“教”的演示教具, 而应当强调把它们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 并要把这一观念牢牢地、自始至终地贯彻到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

(4) 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能体现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教学模式很多, 因学科而异。每位教师都应结合各自的学科特点去构建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又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模式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 不应将其简单化。从最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考虑, 我们应深入研究“研究性”学习模式和“协作式”学习模式。

3.以赛带训

远程教育资源管理教师和骨干教师要率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上好优质课、公开课、示范课和观摩课。积极鼓励其他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参加各类评优活动, 每学期学校开展一次教学评优、课件制作、教学设计、优秀论文等评选活动, 评选结果将作为教师评优、职称评审、骨干教师评选的依据之一, 参赛和获奖作品的数量和质量将作为学校年度考核的内容之一。县里也组织开展了农远优质课与优秀教案评选, 还选送大量优秀作品参与市优质课评选与福建省“三优联评”比赛, 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我们还准备进一步建设县域录播平台, 将公开教学中的示范课同步播放出来让教师们学习观摩, 优秀教案可供教师参考, 同步课堂中的习题还可以帮教师减少自己编考题或作业的劳累。

总之, 教学资源的管理与应用, 要以教学资源管理与应用平台为依托, 学校为基础, 动员全体教师共同参与;以教材为根本, 以资源共享为目的, 以科学的管理为保证, 以合理的应用为途径, 使得教学资源管理与应用平台通过校园网络有效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构建与应用 篇2

4建议

人工湿地系统是一个半开放、半封闭的生态系统,它形成了良好的内部循环,投资低、处理污水效果明显,操作简单、维护和运行费用低廉,在处理污水的同时还可以种草、养鱼,增加收益,节约资源,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大、中、小城市和乡村缺少专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的条件下均能使用,具有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但中国南北气候差异较大,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推广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困难较大,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加强人工湿地基础理论研究。目前关于人工湿地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湿地类型、填充

376

湿地科学

9卷

表1国内应用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的典型实例

Table1TypicalcasesofwastewatertreatmentusingtheconstructedwetlandsinChina

人工湿地类型

污水类型饮用水净化[82]

水生植物芦苇等

人工湿地基质砾石

水力负荷[m3/(m2・d)]

1.20.275~0.32

砾石,人工土沸石,砾石,高炉煤渣碎石

21,14,70.375,0.5,0.75

1.01.3*14.0*0.24~2.4

污染物种类磷酸盐,CODCr,BOD5,氨氮CODCr,BOD5,总磷,总氮,溶解氧CODCr,BOD5,总磷,氨氮CODCr,BOD5,总磷,总氮氨氮,叶绿素a,蓝藻CODCr,BOD5,pH,固体悬浮物CODCr,总磷,总氮,氨氮CODCr,总磷,总氮,氨氮,硝态氮CODCr,BOD5,总

生活污水[44]

芦苇,美人蕉

土壤,砾石

0.375*

磷,总氮,固体悬浮物,氨氮

油田污水[89]

芦苇

砾石,炉渣

0.5,HRT=2d

CODCr,总磷,总氮,石油类化合物SO4-2,Mn,Fe,大肠菌群等

河道污水[83]香蒲等

垂直流人工湿地化粪池污水[84]美人蕉

养殖场污水[85]芦苇,香蒲

富营养湖水[86]

造纸厂废水[87]芦苇沙粒,砾石沸石,粉煤灰,砾石沸石,碎石

景观水体[88]草皮

暴雨径流[31]

潜流式人工湿地

芦苇,茭草

煤矿污水

[90]

芦苇FeSO40.6

*

注:表中水力负荷一列中标*号者为作者根据参考文献数据计算得出。

基质和水生植物的选择与评价方面,而有关构建人工湿地时湿地面积、水流深度、湿地植物的种植密度、尤其是最佳水力负荷的设定等方面的研究报道很少,研究工作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建议进一步探究人工湿地的去污机制,优化设计参数,为人工湿地的构建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第二,加大人工湿地的推广与应用力度。目前,有关利用人工湿地进行污水处理的研究大多数都处于实验性阶段,污水制备和人工湿地构建也多数停留在实验室模拟阶段,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人工湿地在现实生活当中运行时,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还需进一步结合不同地域的环境条件和不同的应用目的开展研究和进行技术推广。

[2]杨永兴.国际湿地科学研究的主要特点、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

学进展,2002,21(2):111~120.

[3]CHENHongjun,WANGGuoping,LUXianguo.WetlandDefini-tions:Creation,EvolutionandApplication[J].湿地科学,2010,8(3):293~304.

[4]王国平,刘景双,汤洁.沼泽沉积与环境演变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5,20(3):304~311.

[5]李禄康.湿地与湿地公约[J].世界林业研究,2001,14(1):1~7.[6]贾萍,宫辉力,赵文吉,等.我国湿地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3,24(3):84~88.

[7]江春波,惠二青,孔庆蓉,等.天然湿地生态系统评价技术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2007,16(4):1304~1309.

[8]罗新正,朱坦,孙广友,等.松嫩平原湿地荒漠化现状、成因和对策[J].中国沙漠,2003,23(4):373~378.

[9]NichollsRJ,HoozemansFMJ,MarchandM.Increasingfloodriskandwetlandlossesduetoglobalsealevelrise[J].GlobalEnvi-ron.Change,1999,9:69-87.

[10]夏汉平.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的机理与效率[J].生态学杂志,

2002,21(4):51~59.

参考文献

[1]吕宪国,刘晓辉.中国湿地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2008,28(3):

301~308.

构建与应用 篇3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大的动力。学生的求知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积极参与,努力探索,专心倾听的学习习惯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而兴趣也是专心倾听的根本。因此针对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控制能力差、精神集中不持久等特点,在课堂上,教师尽可能把枯燥乏味的单纯的知识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上课专心听讲,教师上课时一定要精神饱满,力求语言生动有趣,条理分明,使课堂引人入胜,使每个学生乐意听。学生比较容易做到专心倾听老师的语言,但是一旦指名发言或小组员讨论发言时,大部分同学又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未能做到专心倾听同学的发言。针对这一情况,我常常利用学生喜欢表现的年龄特点,让他们都来做小老师,对发言的同学作一个评价,如:说一说你认为发言的同学说得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你给他什么建议等等。很多时候,都是由于这一环节,让学生能够做到坚持专心倾听,并在专心听讲的基础上,让学生能更快更牢的掌握课堂知识,让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也得到更大的提高。

课本是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的主要源泉。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良好的思维习惯,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阅读教材中,通过分析、想象、概括、推理等有規律的思维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没有认真阅读的好习惯,会在多方面体现到其弊端:如做练习时不会审题、读题目时只读一半,不会分析问题、不能理解概括题意,导致不能正确完整地解决他完全有能力解决的题目。如:我记得在一次测验中,其中一题目为:请在下面的方格纸中画一个直角,再标出它的各部分名称。对于后面一个问题有三分之一的同学未能完成,原因在于没把题目读完。对于解决问题的题目,大多数同学只读一遍,更有甚者只看数字或个别词语做题,不作深入思考,而是凭着感觉做。如:在解决问题的题目中,看两个数字相加超过一百肯定不对,一定用减法做了,因为1-3册只学了100以内的加减法。又如:在求两数相差的题目时,看到“多”就用加法,看到“少”就用减法。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是多么的重要。

赞可夫有句名言:“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低年级的学生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主观意识差,在课堂上容易跟随大流,别人说什么,他也跟着说什么,不经过自己的思考。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创设思考的情景,在提供思考材料的同时,要给学生留足够的思考时间,提问学生时,要多方考虑,照顾各种层次的学生。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可以让优生多发言,鼓励他们多开动脑筋,让他们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对于显而易见容易解决的题目,多把机会留给一些稍微差的弱势群体来回答,及时鼓励他们,只要他们答对或答对一点,都给予及时的表扬,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乐趣,激发他们动脑筋的欲望。学生的潜能是个不竭的宝藏,你对他有多大的信心,他们就能给你多大的惊喜。

数学来源于生活。本着“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并把数学应用于生活”的思想,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分参与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实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和实践数学的兴趣。如:我在教学《观察物体》中“镜面对称”的内容时,先让同学都去照一下镜子,然后在小组立交流:人在镜子里的特点,镜子内外人的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有没有变化,学生通过活动和交流能总结出:照镜子时内外的人上下、前后不会发生改变,而左右位置发生对换。

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整理、内化的知识,进而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个性化知识结构的思维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整理知识,构建合理的、有利于后继发展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学会一些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为创新提供一定基础。如:我在教完“5的口诀”时,给学生出了很有兴趣的一道题,我问:你知道罗老师今年几岁吗?猜出来有奖品哟!学生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然后出示一幅有规律排列的糖果图,横排7颗,有5排我接着说:“罗老师的年龄数隐藏在这幅糖果图里,看谁能很快数出一共有多少颗糖果的办法。”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我把7看成6,就有5个6,再加上5就是35;有的说:我先看成5个5,再加2个5-------。就这样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得到进一步整理与内化。

网络空间的构建与应用 篇4

(一) 网络空间的概念

网络中的“空间”指通过计算机网络访问的多彩信息世界, 在本文中“空间”专指计算机存储空间, 因此“网络空间”是本地计算机在网络中拓展的存储空间, 即本地计算机在网络中拥有延续的存储空间。网络空间的原理是网络中服务器通过某种技术, 使连入网络的其它计算机可以通过网络访问服务器上的存储空间, 从而使这些计算机的存储空间在网络中延伸。这样的网络空间有如下特点:1.空间集中。所有空间位于服务器上, 空间与空间的管理集中, 由服务器统一控制。因此我们可以对空间大小、用户的权限等空间属性进行整体规划和分配, 同时服务器将采用更好的硬件配置 (例如独立磁盘冗余阵列RAID和双电源) 为用户提供对信息资源高度可靠与稳定的支持。2.用户分散。使用空间的用户是分散的。通过网络, 具备权限的用户都可以申请和拥有空间, 同时可以要求服务器全天候开放、不间断服务, 使用户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访问自己的空间, 因此网络空间使用方便灵活。

(二) 网络空间的实现

1. 网络空间通过计算机的文件服务实现, 即某些计算机

系统提供通过网络访问文件资源的功能, 使访问者感觉就像在使用自己本地的存储空间。实质上对网络空间的访问是通过网络实现的, 这种网络访问以特定的网络协议为基础, 例如FTP协议 (文件传输协议) 、HTTP协议 (超文本传送协议) 、NetBIOS (网络基本输入输出系统) 协议和NetBEUI协议 (NetBIOS用户扩展接口协议) 等。下面分别介绍网络空间在局域网中和广域网中的实现。

(1) 网络空间在局域网中的实现

对于小范围内的局域网而言, 可以使用NetBIOS (网络基本输入输出系统) 协议和NetBEUI协议 (NetBIOS用户扩展接口协议) , 实现信息的传输, 实现文件夹共享, 从而构建网络空间。以windows平台为例, 两种协议已经集成在操作系统中, 可以通过系统调用, 进行程序设计, 构建网络空间;更简洁的方法是直接使用操作系统提供的基于两种协议的共享功能, 由网络服务器通过文件夹共享, 建立网络空间。

(2) 网络空间在广域网中的实现

广域网中的网络空间是典型的客户机/服务器结构。这种网络空间的构造方法是:以网络协议为基础, 分别创建空间服务器和客户端工具, 实现两者信息传递。通常使用FTP协议 (文件传输协议) 和HTTP协议 (超文本传送协议) 。

HTTP协议 (超文本传送协议) 是WEB服务的基础, 以此协议为基础的服务器端是WEB服务器, 客户端工具叫做浏览器。WEB服务采用“超链接”的形式进行信息发布, 信息从服务器流向客户端, 叫做“下载”。同时WEB服务也提供信息从客户端到服务器传递, 叫做“上传”。从传输效率来说, WEB服务器下载速度较快, 而上传不是HTTP协议的优点, 对少量信息可行, 大量信息则不宜使用。因此基于HTTP协议不能构造高效的网络空间。

FTP协议是专门针对网络中文件数据传输的协议, 能提供很好的文件传输服务, 因此应用最为广泛。本文重点是网络空间的构造方法, 限于篇幅, 不再对FTP服务器的开发设计进行说明, 而直接选取一款具体的FTP服务器软件使用。需要说明的是在广域网中的实现方法同样可以应用在局域网。

2. SERVER-U是一款专业的FTP服务器软件, 功能强大, 运行稳定。

它的6.0以后的版本实现了对数据库很好支持, 正是基于这一点, 本文选取它作为网络空间服务器。网络空间实现分为服务器端和客户端, 其中服务器端是系统实现的基础和核心, 客户端主要针对具体应用。基于SERVER-U的网络空间以数据库为核心 (如图1所示) , 通过数据库实现账户和空间的对应, 同时利用数据库集中控制和管理所有相关信息, 例如空间大小、传输速率、磁盘配额和用户权限等。

(1) 创建数据库:SERVER-U把程序和管理信息分离, 以数据库为管理信息的载体和工具, 统一控制, 方便了管理, 为大量用户提供空间作好了基础。SERVER-U可以支持各种类型的数据库, 数据库的结构可以直接从SERVER-U的官方网站 (http://www.serv-u.com) 下载, 或者根据官方提供的说明资料, 自己创建适合应用的数据库。完成了数据库结构设计, 应该对用户类型和空间结构进行统一规划, 一般来说用户权限分级、空间为层次结构, 并实现对应。最后录入数据即用户信息和空间信息。

(2) 设置SERVER-U和数据库的连接:打开SERVER-U的连接信息, 选择通过数据库存储信息, 并提供数据库类型和数据库物理路径, 连接成功, 设置即可完成。SERVER-U和数据库的连接, 实现了通过数据库对SERVER-U进行操作, 因此这个数据库成为SERVER-U的“操作面板”, 也是空间系统的管理面板。数据库的优点使空间管理可以批量、方便, 不需要复杂的SERVER-U服务器操作。

(3) 操作数据库:对数据库的操作有两种方法:直接操作数据库和创建应用界面。对于桌面型数据库必须登陆服务器, 对于网络数据库要使用专门的客户端工具, 因此直接操作数据库有时会有困难。比较好的解决方案是创建数据库的应用界面, 现在主要采用ADO技术构建对数据库的操作面板, 从而为管理员和用户提供了对网络空间直观易用的管理方式。另外这种面板还可以限定用户的权限和功能。

(4) 创建空间文件夹:根据数据库中空间信息, 在服务器上创建对应的文件夹, 构建网络空间实物。上面实现使用ADO操作数据库, 根据读出信息, 使用FSO组件统一创建文件夹。实际上这个操作是双向的, 我们可以先规划数据库、填充数据, 然后根据数据库通过FSO组件创建文件夹, 也可以先通过FSO组件规划空间和创建文件, 然后根据文件夹结构创建和填充数据库。

上面介绍了网络空间的服务器端实现, 至于客户端则需根据具体应用, 创建不同形式。目前FTP客户端软件产品已经很多, 例如leapFTP、flashget等, 尽管这些商业产品功能齐全, 但形式固定, 并不易定适合专门的应用, 建议开发专门面向应用的客户端工具。

(三) 网络空间的应用

目前以数据库为核心的这种网络空间应用极为广泛, 下面介绍三种典型应用。

1. 网络磁盘:

网络磁盘拓展了本地计算机的存储空间, 是网络空间最基本的应用。目前存储介质价格便宜, 使用网络磁盘主要不再是节约资金, 而是提供一个可以随时使用的空间, 使工作者可以从多个位置访问, 实现了网络中“寄存处”的作用;如果多个用户共享空间, 还可以作为资源交流中心。

2. 主页空间:

通过WEB服务器, 映射网络空间对应的文件夹, 就可以创建网站, 那么这个文件夹同时可以进行网页发布, 网络空间因此又成为网站空间。空间服务器以数据库为核心, 把账户和空间捆绑, 通过某种形式提供给用户, 用户通过FTP客户端软件上传网页、管理空间和发布信息, 这样构成了一个管理方便的强大网站集合。目前互联网中, 有各类网站空间服务器销售网站空间或提供免费网站空间, 这是网络空间广泛的应用形式。

3. 作业系统: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促进了网络教育发展。网络教育的特点是师生空间分离、时间异步, 因此学习者的作业是师生交流和评价学习结果的重要方式, 作业系统在网络教学中尤为重要。个人网络空间可以成为学习者的“作业空间”, 分配教师具备对学习者空间管理和控制权限, 就可以构建作业系统。作者所在单位构建了基于课程、教师和学生三级空间结构的作业系统, 目前有18门课程、22位教师和10000余名学生使用, 系统运行良好。

另外作业系统挂接了部分课程的习题评阅模块, 可以完成作业自动评阅, 节约了教师的时间, 方便了学生。实际上对作业系统增加考试管理部分, 即可成为通用的计算机考试系统。

参考文献

[1]杨同华, 彭立.利用Serv-U实现网络共享教师个人资源[J].现代教育技术, 2006 (1) .

[2]顾文兵, 顾红菊.利用SERV-U实现学生个人网站[J].教育信息化, 2005 (12) .

构建与应用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6月份至6月份期间,以浙江省宁波市的6家社区卫生机构为研究对象,对其整群抽样并加以调查。

1.2、方法。

1.2.1、初步拟定社区护理指标评价体系。为拟定切合社区卫生机构实际的护理指标评价指标体系,需建立一支具有10名副高级职称和10名中级职称的专家组成的专家团队,20人的专家团队分别为在高校从事社区护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理论学界专家、具备基层医疗卫生管理工作经验的专家以及在社区医疗机构从事护理管理的专家,均具有十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这些专家具体负责评价主题的确定、拟定初步的指标评价体系、编制专家咨询表、筛选咨询专家、开展专家咨询活动并对咨询结果汇总分析。

1.2.2、评价指标的确定。在参考和借鉴国内外关于社区护理指标评价体系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参照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发[]10号)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卫妇社发[2006]239号)等相关政策文件确定评价主题范围[1]进行评价指标的设定。为使设立的社区护理评价指标体系更切合实际、富有可操作性,应综合考虑社区护理管理、人力资源、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和满意度等五方面因素,并以此全面反映社区护理发展状况及现存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5个方面的指标进行细化,拟定二级备选指标,编入到专家调查表之中。

1.2.3、进行德尔菲咨询。采用电子信函的方式对20名专家进行两轮德尔菲咨询,两轮分别发出咨询表30份、28份。咨询表中对指标评价等级设定很重要、重要、比较重要、一般重要、不太重要、不重要6个等级,并依次赋予10、8、6、4、2、0六个档次的分值;设定理论分析、实践经验、国内外同行了解和直觉4个等级的判断依据,并依次赋予0.8、0.6、0.4、0.2四个等级的分值;熟悉程度设定6个级别:很熟悉、熟悉、比较熟悉、一般熟悉、不太熟悉、不熟悉,分值分别为1.0、0.8、0.6、0.4、0.2、0。

1.2.4、指标评价体系的确立。对两轮专家咨询表数据通过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专家咨询结果,确定社区护理评价指标体系并得出各个指标的权重。

1.2.5、进行实证论证。根据确定的社区护理评价指标体系,在浙江省宁波市的6家社区卫生机构中进行评价和实践论证。

2、结果

2.1、专家的参与度与权威程度。本文进行的两轮专家咨询分别发出咨询表30份、28份,收回27份、26份,收回率分别为90%、92.8%,专家的参与度膏体现出了30位专家对本研究的积极性较高,均在90%以上。通过对专家判断依据、熟悉程度、权威程度的数据分析,得出本研究的权威程度较高,说明结果可信度高。对两轮专家咨询意见的分歧度分析可知,第一轮的协调系数为0.245,第二轮协调系数为0.438,第二轮专家咨询的一致性高于第一轮。

2.、社区护理评价指标的确定。经过第一轮咨询,专家对设定的5项一级指标认可度较高,说明5项指标的合理性较高。但对于二级指标中排名靠后的中级以上职称比例、居民健康档案动态管理两项剔除,最终确定了38项二级指标。经过第二轮专家咨询,又将信息上报及时率、健康档案覆盖率两项合理性差的指标淘汰,将二级指标最终确定为36项,建立了由5项一级指标、36项二级指标为内容的指标评价体系。

2.3、实践论证。将构建的`社区护理评价指标体系在浙江省宁波市的6家社区卫生机构中进行两轮评价和实践论证,结果显示除了满意度这项一级指标与专家咨询结果不一致外,护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护理工作量、护理工作质量评价四项指标基本与专家咨询结果相符。经过实践的论证,说明构建的这套包含5项一级指标、36项二级指标社区护理评价指标体系符合社区卫生服务实际、满足社区护理评价的客观需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指导意义。

3、讨论

本研究所构建的社区护理评价指标体系中居民满意度与专家咨询结果不一致,说明社区护理服务很难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不断研究分析并不断健全和完善社区护理评价指标体系,使其更好地反映社区护理现状和管理水平。在两轮Delphi咨询中,专家对本研究的积极性较高,表明专家对本次调查的内容很关心,且在进行Delphi专家咨询时强调专家之间的信息交流,避免专家之间的信息交流不够充分而导致指标不够合理。[2]两轮专家咨询中专家的积极较高、参与度好、权威性,使得指标体系合理性强、具备可操作性。然而,社区护理评价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适时对指标体系进行调整和重新论证,才能使社区护理评价指标体系更加健全完善。

参考文献:

[1]郑吴,单志军,王燕燕,邢沈阳.社区护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护理研究1月第23卷第1期上旬版(总第273期):84-85

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篇6

关键词:会计 实践教学 构建 应用

在会计电算化的实践教学工作中,存在着实践教学的方法不当、方式陈旧单调、内容与环境的不足等问题,很多会计人员难以满足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会计人数过剩和会计结构性的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应用。基于此,笔者做出以下几点探讨。

一、我国会计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分析

(一)会计实践教学内容单调

我国在会计实践教学过程中大都局限于会计信息系统中的核算子系统,且只在总账系统中进行。一般只采用单一的会计教学软件,借助计算机进行一些基本的训练,例如,由建账到制单,再到审核、记账以及编表等,所实验的内容大都局限于某一公司在一定时期内的多项经济业务,且只在财务处理和报表系统等方面实施模拟实验,很少涉及其它有关学科,在会计分析、预测等方面的实践较为欠缺。

(二)会计实践教程亟需改进

我国在会计实践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单用户版本会计软件,从而造成学生在进行模拟实验时只能单机实验,而难以借助网络进行模拟实验。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教程的单一性和陈旧性,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采取的软件难以跟上当代信息技术下的软件发展的需要。其所培养的会计人才只能在单一的用户模式下使用一些简单的会计软件功能,且不会使用网络软件进行业务处理。虽然目前实践教程很多,但大都是功能单一的会计软件很少涉及一些模拟数据,因而会计实践教程亟需改进。

(三)会计实践教学形式单一

我国在会计实践教学过程中,通常是教师为主进行班组形式的教学,仅借助一些简单的诸如粉笔盒黑板之类的普通教具,虽然对学生实行了差别化的教学形式,但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带来极大的障碍。

(四)会计实践教学缺乏实践性

我国在会计实践教学过程中,大都只在教室和实验室进行,难以进行实际的工作,难以提升学生就财务部门中内部信息感受的直观度,更难以消除实验中出现的不真实感受,难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加强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的几点策略

(一)提升模拟实验室在会计实践教学中地位

由于受到时间、资金、场地以及企业等多方面地方影响,造成我国在会计实践教学这一环节较为薄弱。因此,应向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行业、企业和部门实施针对性的学习,增加实习时间,加大模拟训练力度。提升模拟实验室在会计实践教学中地位。会计是集基本理论、技能以及方法于一体的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重会计自身的动手能力,这一能力很难在平时的作业练习中达到,因而只能借助于企业的实际会计环境,并结合学校的模拟实验室进行模拟实习,从而解决在企业实习时碰到的时间、资金和场地限制等问题。

(二)做好实验安排

实验安排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实验的知识点,还应要求学生掌握某一角色在实验中应完成的任务,并把会计软件升级,模拟企业会计资料安放在服务器。例如把财务分析系统、应收应付系统、总账系统、固定资产系统、报表系统、工资系统、资金管理系统等安放在各个工作站,并结合会计教学要求设计不同的实验角色。例如,系统管理员和财务主管、出纳、审核等各种角色,采取分组的方式安排学生,每组模拟建立自身帐套,并借助网络在自己的工作站上完成一些资金的核算,把各自系统的凭证借助网络传递至总账系统,再由总账系统使用学员完成各项审核与记账。在期末处理时,应由总账系统做好结账。在不同的模拟实验中进行角色交换,从而使人人都能顺利完成各种身份的工作,全面了解会计软件的各项功能。

(三)做好会计实践教学的框架构建

做好会计实践教学的框架构建,必须注重以下几点:一是充分考虑岗位模拟体系与课程体系之间的关系;二是会计信息化基础模拟内容与行业模拟三个二级模块。所谓课程体系则是以课程为对象,把课程内容根据先后顺序进行单元、阶段和综合模拟,而岗位模拟体系则是根据网络化会计实施岗位模块划分和分组学习,二者相互渗透交叉,紧密相连。会计信息化基础模拟内容是主要基于网络环境的前提下,进行会计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账务处理以及报表系统的框架设计和实施等,这些通常是在课程中进行,属于课程模拟的范畴。这也是与会计信息化相关课程模拟的基础。

(四)开展社会调查,注重调查的实效性

开展社会调查是会计实践教学中的主要内容,是培养会计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进行社会调查时,必须注重调查的实效性,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将根据教学安排社会调查,将社会调查与教学需要结合起来,使其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二是只要对社会调查的内容进行宏观安排,内容应具有可选性,便于学生根据自身实际进行灵活选择。三是在进行社会调查时,应注重教学案例的收集,吸纳更多的实际案例到教学资源中,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四是将社会调查与毕业实习结合起来,将模拟实践课与岗位实践相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正式走上工作岗位打下间的基础。

(五)创新教学方式,提高会计实践教学的效果

一是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发挥计算机、网络、会计软件等资源的优势,进行演示教学,可以是教学更加直观形象,更容易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二是充分借助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进行会计实践教学。网络信息资源具有共享性,信息传递快捷方便,计算机多媒体具有人机对话的交互性。学生借助计算机网络可以实现学习资源的共享,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思考,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三是采用远程教学的方式可以突破地方和区域的限制。

三、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在会计实践教学方面还存在着不少問题,我们不仅应深刻认识到会计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还应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努力,做好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应用,不断完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提高其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季宏宇.关于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3)

[2]王莉.高职会计实践教学的新思路[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02)

(责任编辑:罗亦成)

全面冲突管理的构建与应用 篇7

一、冲突产生的原因

1. 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是员工冲突中最主要的原因, 个体之间存在异质性与认知差异性。由于人们知识、经验等不同, 对于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认识, 因此会由于认识的不同而产生人际冲突。同时, 人与人之间个性、价值观的不同也会引发冲突, 个体对他人的行为如何归因也会导致人际冲突。

2. 组织因素。

组织因素是员工冲突中最根本的原因, 个人的发展和目标利益的实现始终离不开组织因素的影响。组织因素主要表现为组织资源、组织文化和组织支持等因素。在既定资源条件下, 组织资源是稀缺的, 组织内部成员为了维护各自利益、满足自身需要, 势必会对有限的资源展开激烈的争夺, 使企业内成员之间的冲突再所难免。组织文化是影响员工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如果一个组织的文化氛围推崇组织的整体性, 就能增加员工间的信任, 消除和减少不必要的冲突, 反之, 如果过于强调差异性和独立性, 就难以建立一个和谐的文化氛围, 导致员工关系紧张, 冲突的破坏性结果就会显现。组织支持包括组织环境营造, 组织制度制定等, 这些方面都有可能引发冲突。

3. 交互作用因素。

交互作用因素是员工冲突中最直接的原因, 主要是指企业和员工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因素, 包括组织和员工之间目标的兼容和沟通等因素。组织目标的制定直接影响员工目标的实现, 只有制定的组织目标与员工目标相符或不威胁到员工自身利益时, 员工才会执行, 反之, 就会让员工内心产生怀疑, 认为组织侵害了其自身利益, 从而引发敌意等心理反应, 影响组织目标实现。沟通是组织和员工间信息传递的重要渠道。沟通质量的好坏受到信息源、信息内容、交流渠道、信息接受人、背景以及信息反馈等要素的影响, 其中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沟通不良, 从而引起冲突。因此, 企业应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保证组织信息沟通过程的通畅和沟通质量。

二、冲突管理:从古典观到全面冲突管理观

第一个阶段是泰罗时代的古典冲突观阶段, 始于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泰罗时代的古典冲突观对冲突的认识非常片面, 认为凡是冲突都是具有破坏性的, 冲突会使员工之间变得敌对, 从而降低生产率, 因此凡是冲突都是不利和有害的, 管理者应尽可能避免各种冲突, 消除冲突。

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的人际关系观阶段, 较之古典观, 该观点对冲突的认识相对客观, 认可了组织冲突的存在。既然冲突是不可难免的, 就应理智地对待冲突, 并主张通过人际关系的协调来消除组织内部员工间的矛盾与对抗。

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21世纪初的现代冲突管理观阶段, 该阶段对冲突的认识更加客观和全面, 认为冲突具有两面性的特点, 冲突不仅表现为对抗的破坏性冲突, 还包含变革和创新的建设性冲突, 承认其对组织的发展也具有积极价值和合理的成份。它提醒管理者要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看待冲突, 并主动对冲突进行管理。因此, 管理者的任务就是提供充分的沟通, 保持适度的冲突。

三阶段论尽管肯定了冲突所具有的无法避免性和双面性的特点, 但其管理的重点主要是行为冲突和结果冲突, 侧重于冲突的事后管理, 其隐含的前提假设是“冲突管理是冲突事件发生以后的工作”, 这显然是片面性的。而始于21世纪初的全面冲突管理观则开创了组织冲突研究的新领域。全面冲突管理观强调对冲突实行全过程、全系统、全要素的管理, 注重冲突的事前预警、事中监控和事后管理, 把研究对象扩展为意识层面、行为层面和结果层面的冲突。因此, 管理者不仅应倡导建设性冲突, 避免破坏性冲突, 更应该加强冲突的事前预警和事后管理, 采用适当的方法和技巧控制或转化冲突的方向、水平或属性, 使冲突向良性发展。

三、全面冲突管理观下的员工冲突管理构建

1. 冲突事前预警。

冲突事前预警是指冲突行为发生之前, 通过一定的方法对意识冲突进行诊断和分析, 从而对冲突的起因和走向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冲突事前预警阶段主要体现在意识冲突层面, 该阶段冲突并未演变为实际的冲突。当然冲突预警并不是为了预防和避免冲突的发生, 而是便于对冲突的起因和走向进行把握, 分析冲突的性质是建设性的还是破坏性的, 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引导或化解。

2. 冲突事中控制。

冲突事中控制阶段是指在员工冲突行为发生后, 通过对冲突实质进行界定和分析, 辨别、判断冲突问题, 选取恰当的冲突处理方法来实际处理冲突, 争取理想的管理效果。对于破坏性冲突要根据冲突产生的原因, 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控制和转化, 避免冲突的继续升级, 最大限度的减少冲突导致的危害性;如果是建设性冲突, 要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和方法, 加以鼓励和激发。

3. 冲突事后管理。

冲突事后管理是指在冲突事中控制的基础上, 总结经验, 针对冲突不同类型分别采取相应措施。对于破坏性冲突要及时防范, 弥补薄弱环节, 以避免其再次发生。对于建设性冲突, 组织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鼓励并保持其良性发展。只有通过有针对性的管理才能最终带来和谐的员工关系。同时, 还要对最终的结果进行反馈和评价, 不断完善全面冲突管理体系。

四、全面冲突管理模型在员工冲突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1. 建立有效的冲突预警体系。

建立有效的冲突预警体系能够及时在根源上把握冲突的实质, 从而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建立有效的冲突预警体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工作:第一, 建立冲突预警指标体系。根据冲突产生的个人、组织和交互作用因素等原因提炼指标, 作为对潜在冲突进行评估的依据;第二, 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对收集到的预警信息进行整理, 客观真实地了解情况;第三, 信息的诊断、鉴别。对预警信息中反映的冲突各方潜在的对立或不一致、个体间的差异性、组织内资源环境、目标兼容性等问题进行分析诊断, 弄清冲突的外在表象、起因、走向等, 为后续工作夯实基础。

2. 注重冲突事中控制, 引导或化解冲突。

对于已经发生的破坏性冲突要及时采取应对策略加以控制或转化, 防止冲突的继续升级, 最大限度地减少冲突导致的危害性。如果冲突是因为个人因素引起, 组织应为员工创造机会和条件来促进冲突双方的理性沟通。例如, 组织一些娱乐活动或者非正式调停、促谈等, 从而化解员工之间的矛盾。如果冲突是因为组织资源匮乏或缺少组织支持, 组织应安排与员工直接会晤, 通过开诚布公的面谈、讨论来分析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随后, 应组织相关部门积极开发资源和提供相应支持来消除冲突根源。对于交互作用因素, 组织应通过目标升级和沟通渠道的建立, 尽可能增加目标的协同性和降低冲突双方信息的不对称, 从而使破坏性冲突向建设性冲突转化。建设性冲突的管理应注重冲突的激发和保持, 一旦员工都保持沉默, 一团和气, 组织就会失去活力, 公司利益就会大受影响。因此, 对于建设性冲突重要的一点就是组织的管理层要给予广泛的支持, 要向员工传递这样的信息, 不是所有的冲突都是要规避和抑制的, 鼓励员工大胆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引导建设性冲突的良性发展。

3. 加强冲突事后管理, 促进员工和谐关系。

要加强破坏性冲突的事后管理, 首先应注重企业文化的塑造。通过塑造企业文化, 培育组织内在的共同价值观, 突破以自我为中心和局部小团体的狭隘思想, 树立组织整体意识, 以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规范和引导员工行为。其次要建立顺畅的内部沟通渠道。比如要定期召开例会、定时报告等, 使组织成为一个全方位信息传递交流的关系渠道, 而每个员工是该渠道中的各结点, 只有通过及时有效的信息交流和换位思考, 才能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冲突。再次就是进行人际关系培训, 增强人际交往能力。通过行为训练使员工学会理解、宽容, 改变那些引发冲突的态度和行为, 从而有意识的培养员工心理相容能力, 提高自控性。

全面冲突管理不仅是全过程管理, 更是系统性管理。因此, 在冲突事后管理中, 除了要重视文化、制度和环境层面的建设和完善, 更要注重对冲突事前预警和冲突事中控制的反馈和评价。一方面要评价冲突预警体系和冲突控制方法的实施是否取得预期效果, 另一方面要评价处理过程的资源投入情况, 以便以后更有效的进行冲突管理, 完善冲突管理体系。

我院PACS的构建与应用 篇8

1 PACS建设的必要性

(1)无胶片化管理的需要。随着时间的增长,我院医学影像科各个部门如DR、CR等存放胶片日益增多,管理和查找都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胶片的多次查找、借出等,丢失率会达到10%左右;保存日久的胶片也会逐渐变质,使影像质量不断下降。大量胶片及冲洗药水的费用消耗巨大;存放和冲洗胶片需要大量空间。

(2)临床诊断的需要。以胶片形式存在的影像,一方面在对急需诊治的危重病例作紧急处理时,快速查找和及时递送图像胶片时困难较大,在作远程会诊时,递送更为困难;另一方面,目前的CT、MRI的数字图像一般有12bit灰度级,但在制成胶片时是在调定窗宽窗位的条件下打印成像的,这必定会带来图像信息的丢失,即4096级灰度变换到256级,而且在不调整窗宽窗位的情况下,难以发现一些病症。

(3)效益提高的需要。PACS的建立对于医生,图像随时可取,对比病人历史影像资料以及参考病历,可辅助准确诊断;通过数字影像处理,可提高诊断水平及质量。对于医院,可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病人信息数据的长期安全可靠存储,快速查询、调阅病人资料,减少医患纠纷;节省打印和存放管理胶片等相关费用,产生更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对于院领导,可及时准确的掌握工作量、收费、曝光量、阳性率等统计数据,为领导做出正确决策提供了准确的数据依据[1,2]。

2 PACS系统的构成和应用

2.1 PACS系统的构成

我院PACS建设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医疗业务的急迫需求,适应医院未来的建设和发展,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建设符合医院需求的全院级的影像归档及通信系统[3]。本系统将影像设备联入医院网络,采用数据库/服务/应用三层架构设计,C/S模式和B/S模式混合的结构模式,集成影像采集、病人诊断和检查、临床Web浏览工作站等系统,改善医疗诊断质量,规范诊断报告体系,形成流畅的信息检索及工作流程环境,全院共享图像信息,实现医院影像数字化[4,5]。

2011年5月由医院领导牵头,在网络中心,医学工程科、医学影像科和临床医生的共同参与配合下,我院PACS项目开始启动,8月PACS一期项目正式上线运行。

2.2 PACS应用效果

2.2.1 提高影像诊疗效率和工作质量

实现医院HIS和PACS紧密融合高度统一。对现有系统中的硬件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利用,影像设备(DICOM与非DICOM)的影像信息(静态与动态图像)的采集与数字化转换,实现图文报告,充分利用网络传输功能,减少检查诊断过程的人工环节[6]。图像采用无损压缩技术,保证由PACS打印出的图像硬拷贝不低于原设备打印输出的硬拷贝质量。我院影像设备接入PACS系统的统计情况,见表1。

通常,医生可以忍受的图像检索和存取等待时间在10 s以内,因此PACS要求宽带宽网络。我院网络主要是光纤和双绞线组成的局域网,为满足图像数据传输的需要,主干由ATM光纤组成,其传输带宽大大增加,实现影像科千兆网络到桌面。影像科室调阅患者在线静态影像数据时间(第一幅任何图像)≤2 s;临床医生工作站调阅浏览近期图像数据(2年内)≤3 s,调阅浏览远期图像数据(2年以上)≤5 s。

2.2.2 实现患者数据长期可靠存储与科学有效管理

我院PACS系统基于Linux平台运行,对影像设备及工作站发来的图像进行自动归档存储,支持图像及文字信息长期保存及访问、海量数据管理,建立了包括全院临床科室和门诊科室在内的影像信息共享系统,选择IBM DS 3200磁盘存储柜,插入12块IBM 600G 3.5"15000rpm SAS硬盘,做RAID5组成磁盘阵列,设计在线存储24个月,近线存储12个月。采用数据库与影像数据分离存储的方式,定时自动备份和数据迁移等的多级安全存储措施[7,8]。

PACS服务器应用了IBM X3650 M3集群系统。当集群中的某个节点由于软件或硬件原因发生故障时,集群系统可以把PACS业务等资源切换到健康的节点上,使整个系统能连续不间断的对外提供服务,从而为我院的关键业务提供了可靠的保障,达到了系统的高可用性和可靠性。

2.2.3 构建高效的HIS和工作流程

实现我院PACS与HIS的无缝集成。申请、报告等病人医疗文字信息的相互传递;病人费用信息的生成汇总;临床科室与检查科室、检查科室之间的影像信息共享。不同地点、不同工作站的医技人员及时获得所需资料,缩短了空间距离的传递和交换的时间,医生可以在病人检查完成后的第一时间获取病历信息和影像资料,即时进行诊断或手术处理等。影像科医生以C/S模式,能够调取不同检查和不同成像方式的影像互相参考对比,充分利用影像信息进行诊断,如图像工作站可同时显示一个病人的MRI和CT图像。

临床医生工作站基于Web方式,影像检查报告查一键调阅,瞬时查看。临床科室医生可在工作站计算机上通过浏览器调阅影像和诊断报告并进行影像的调整和测量,进一步提供了医生深入分析已有图像的能力。

3 结论

我院通过PACS一期项目的建设,实现了用户影像诊疗过程的数字化、网络化、无胶片化;对医院影像设备进行了整合,建立了标准的影像资料和病人资料存储管理系统,为医院计划2013年实施的PACS二期扩建项目,将进行超声、内窥镜、核医学、心电、病理等科室的PACS建设,构建院级影像系统奠定了基础。建设了既遵从国际及行业标准,同时又符合医院实际情况的数字化影像系统,优化了医院业务流程,提高了诊疗质量,更好的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以改进医疗服务质量为核心的指导思想,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安全、便捷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钱凯.PACS系统的现状与发展[J].医疗装备,2011,24(4):23-24.

[2]王经天,王艳玲,张达伟,等.医学影像PACS网络系统的临床应用及意义[J].中国现代医生,2010,(30):91,143.

[3]王志平,狄幸波,郑劼.构建满足医院自身需要的PACS存储系统[J].医疗装备,2008,21(9):5-7.

[4]曹明干,叶昌印.WEB PACS系统的架构研究[J].医院管理论坛,2011,28(7):61-62.

[5]顾韵斌.PACS系统的构建与应用[J].科技风,2010,(10):243.

[6]李传东,王武.放射科影像设备与我院PACS系统的连接[J].医院数字化,2011,26(4):36-38.

[7]张华,苗其云,商军锋,等.我院及东营地区医院PACS建设与解决方案[J].中国医疗设备,2012,27(6):59-61.

软件云平台的构建与应用 篇9

中国石油集团公司自“十五”以来, 大力推进信息化的集中统一建设, 取代、关停了一批各地区公司自行建设的系统。但由于业务和管理上的差异, 统一建设的系统并不能覆盖各地区公司的业务、管理差异和个性化需求, 不能完全取代自行建设的系统。统一建设的系统, 存在实施规模庞大、开发周期长、需多地多级部署、多个版本同时维护, 同时开发队伍构成复杂、人员众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用工成本高昂等问题;自行建设的系统, 由于建设的历史时期不同、地区不同, 所用研发思想、基础框架、技术架构、开发规范各异, 很难与统建系统快速、深度集成, 不能有效融合。

如何规避共性与个性共存时的矛盾、加强统建与自建系统间的协同、提高开发质量与效率、快速响应用户的需求、降低用工成本, 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 建设一个具有如下特点的平台成为可能, 将会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1) 避开直面大型系统的开发, 支持组件式开发;

(2) 不同时期、不同系统的开发成果能够持续积累、逐步建立丰富的资源池;

(3) 提供开放的API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 支持第三方的安全开发;

(4) 支持应用的按需实时动态组装, 满足共性需求的同时, 也能满足个性化、定制化的业务需求;

(5) 既可集中部署、又可多地多级部署;

(6) 每个运行中的应用所使用的资源, 能够被实时监控、统计分析和预警。

e Planet软件云平台正是基于云计算技术, 实现了这些特点的一个开放的基础平台, 能够为各地区公司提供实现云应用的整体规划、快速开发、部署、运行、监控的全生命周期的支持, 同时为公司不断地积累资产、快速创造收益。

2 软件云平台构建

2.1 功能设计

e Planet软件云平台在功能上分为基础服务、开发管理控制台、集成开发环境、测试控制台、运维管理控制台、租户自服务平台六部分, 这六部分使用统一的安全保障措施, 如图1所示。

2.1.1 基础服务

在云环境下, IT基础设施随需分配, 一切资源都是动态而非固定的, 要提供基于云环境的基础服务, 为业务功能的快速开发奠定基础。如, 数据服务不能通过固定IP, 而要通过动态IP访问;文件服务不能通过绝对路径访问等。通过开发管理控制台可进行工程规划、人员规划、授权管理、开放API管理等。

(1) 工程规划

工程划分为哪些模块、每个模块划分为哪些组件、组件间以及与第三方组件间的依赖关系的建立。

(2) 人员规划

设置允许哪些开发个人和小组进行本工程的开发工作。

(3) 授权管理

把对工程、模块或组件的读写权限授权给开发个人或开发组, 支持权限继承功能, 即小元素继承大元素的权限。如, 开发个人的权限继承所在开发组的权限。

(4) API管理

对一些可供公共、独立使用的组件, 对外开放API。进行API的注册、参数定义、使用方法说明等。这里所说的组件的颗粒度可大可小, 大的组件包含成熟的中间件产品、在用的统建系统、在用的自建系统等;小的组件可以是某系统中的一个独立单元。如, 对中间件《数据服务总线》 (e Bus) 产品开放多个API, 供二次开发使用。

2.1.2 集成开发环境

通过集成开发环境, 可进行在线和离线两种模式下的基于组件的开发。每个开发人员从云端只能获取到自己权限范围内的组件, 开发完成后, 也只能提交自己权限范围内的组件到云端。

集成开发环境中拥有通过开发管理控制台注册进来的丰富的API资源库, 在具体开发过程中, 开发人员可查看API的在线帮助、可直接调用已注册过的API, 进行新组件的快速开发或原有组件的升级维护。

在离线模式下, 无需登录到云端, 可在本地完成组件的开发、调试、测试工作。

2.1.3 测试控制台

通过测试控制台进行API级、组件级、模块级、应用级的测试。根据测试需求, 进行灵活装配, 完成不同深度和广度的测试。

2.1.4 运维管理控制台

通过运维管理控制台, 可对本平台的所有租户进行管理、每个租户的用户数量进行控制;可根据租户的应用需求, 对不同模块进行装配、组成应用;可自动部署到租户指定的生产环境中;根据租户信息的合法性, 给其开通应用;对于每一个应用, 都可自动收集该应用所使用的资源、自动出示统计分析报告、达到边界情况时自动预警, 做到应用运行周期的全程实时可视化监控。

2.1.5 租户自服务平台

通过租户自服务平台, 可填写相关需求订购应用、可对每个应用的用户进行有效性控制;可直接访问已开通的应用;可通过单点登录完成一次登录即可访问多个应用, 各应用间自由切换。

2.1.6 安全保障

通过访问控制, 每个被授权人员只能进行其权限范围内的工作, 无法超越其权限;采用统一身份认证, 并支持本地认证和域认证两种认证方式。

2.2 技术特点

(1) 模块化

为了实现技术的积累及业务的重用, 软件云平台提供了模块化开发运行方式的支撑。每个应用系统都是由一系列的组件拼装而成。由于Java Web应用自身的特点, 模块化和动态性难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我们基于OSGi技术实现了应用的模块化, 实现了应用的模块性和动态性, 达到了“即插即用、即删即无”及运行时实时动态更新的效果。

(2) 开放式API

为了实现业务的整合, 软件云平台采用RESTful API把各种服务暴露出来, 方便开发者调用。第三方开发者也可以暴露自己的API供其他应用消费。这样越来越多的开发者会积极开发和维护开放式API。目前, 云平台有将近100个API可供选择, 成为开发者提升生产力的得力助手。

(3) SVN认证封装

云平台基于SVN实现源代码管理。为了实现控制单个文件的读写权限 (SVN只控制到文件夹级别) , 并且方便基于浏览器给开发人员授权组件的开发权限, 我们对SVN的认证进行了封装。每次开发人员提交 (或更新) 代码时会做拦截, 看是否有此文件 (或文件夹) 的提交 (或更新) 权限, 如果有, 则再调用SVN访问接口进行提交 (或更新) ;如果没有, 则提示无权限。

2.3 实施方法

软件云平台涵盖了应用的规划、开发、测试、部署、运行、监控的全过程, 相应地需要各个角色的人员通过相应平台开展相关工作。具体角色有开发管理人员、开发人员、测试人员、运维管理人员、租户和用户。各角色开展工作的平台、先后顺序及过程如图2所示。

3 软件云平台的应用

软件云平台1.0版本自2015年1月发布以来, 已正式投入使用。目前已使用软件云平台为某企业开发了培训管理系统 (见图3) 和车辆管理系统 (见图4) 。

上述两个系统存在以下共同点:

(1) 来自不同组织的人员的信息维护;

(2) 存在多个角色、不同角色具有不同权限, 不同权限可用功能不同;

(3) 不同角色的人员进入系统都要经过系统的验证;

(4) 各个功能的完成都是通过提交不同表单完成;

(5) 存在同一个人需要能访问两个系统的情况。

考虑到上述共同点, 充分利用软件云平台支持组件式开发的特点, 规划设计出可共用的用户管理组件、组织机构管理组件、权限管理组件、单点登录组件、表单服务组件。同时, 针对每个组件, 设计开发出多个API。把这些组件和API分别积累到组件池和API资源库中, 直接应用于不同业务系统或作为不同系统进行二次开发的基础。

另外, 对两个系统特有的部分, 如:课程管理、车辆维护、车辆档案等均设计为独立的组件开发, 通过建立组件间的依赖关系组装成模块、装配成应用。同时, 也把这些组件放在组件池中, 供以后类似系统开发使用。

通过软件云平台的开发管理控制台、集成开发环境、测试控制台、运维管理控制台, 完成了这两个小规模系统的设计、开发、测试、装配、部署、开通、监控工作;通过租户自服务平台, 用户已开始使用培训管理系统和车辆管理系统开展相关工作。软件云平台实现了组件、API资源的初步积累。在此期间, 也发现了软件云平台某些不足之处, 同时挖掘到一些新的迫切需求。改善这些不足、实现部分新需求之后, 将使用新版本继续为用户开发中等规模的应用系统, 经过几个中等规模系统的开发应用实践后, 使软件云平台逐步走向成熟、积累更多的资源, 为大规模的统建系统开发、自建系统的个性化定制开发、第三方开发人员的加入开发、复杂环境的部署, 打下坚实基础。

4 结语

软件云平台是基于云计算技术搭建的负责应用规划、开发、测试、装配、部署、开通、监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开放式Paa S平台, 本文从该平台构建和应用实践的角度对其进行了阐述。希望软件云平台的构建思想能被更多用户所了解和接受, 并在更多的应用中得到检验, 为企业节约应用开发成本、提高开发效率等方面做出贡献。

摘要:石油行业信息化建设有集团公司统一建设项目和分公司自行建设项目共存的情况。分析了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和带来的问题, 提出建设软件云平台解决该问题。详细介绍了e Planet软件云平台的功能设计、技术特点和实施方法, 并举例说明该平台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

关键词:云平台,石油行业,组件式,模块化,开放式API

参考文献

[1]刘丹, 王宇飞, 杨宁.一种基于OSGi的Web应用模块化架构设计[J].计算机系统应用, 2014, 23 (01) :62-67.

[2]刘胜娃, 陈思锦, 李卫, 等.企业私有云平台安全技术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 2014, 37 (02) :88-94.

概念图的构建与应用分析 篇10

(1) 在教学方面, 概念图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可以更有效地监控教师的教学过程, 促使教师更加明确教学内容, 梳理课堂结构。

(2) 在学的方面, 促进自我反思。在制作概念图中促使学习者对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同化顺应,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机械记忆而促进意义学习。

(3) 在评价的方面, 提供了一种新的评价手段。可以评估学习者对概念的理解、转变以及发展情况, 更深层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情况,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

由以上分析可见在教学、学习、评价方面合理运用概念图, 有利于创设高效课堂, 提高学习效率, 丰富评价方式。下面将对概念图各要素在建构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一、概念图各要素在建构知识上的作用

概念图的基本要素包括节点、连线、连接词以及命题和层次结构。

(1) 建构概念图需要在各个概念之间寻找联系, 从而形成命题。每一个概念在作图时充当一个节点, 在实际作图时我们发现充当节点的概念并不一定是我们所说的一般概念, 如重力、电荷等, 也可以是有广泛内涵的知识浓缩, 如牛顿第一定律、相对论等。寻找节点其实质是对某部分知识的抽象、整理和概括的过程, 也是对知识的梳理过程。 (2) 节点间通过连线连接, 而连接词反映线两端概念的逻辑关系。连线可以是直线、弧线, 也可以利用单向箭头线指示概念间的建构方向, 或双向箭头线反映线两端的概念与连接词间的双向可逆关系。

(3) 连接词, 由词汇或短语组成, 连接词加概念就构成了意义命题, 寻找连接词的过程就是明确概念间关系、建构命题的过程, 这些命题是意义学习的基本单元, 最终帮助形成知识建构过程。

实例分析:图2是关于运动分类的概念图, 从关键概念“运动”出发到一般概念如直线运动、变速运动, 再过渡到更具体的概念如平抛运动等。在运动分类时, 学生易出现类似于匀速圆周运动是匀速运动的错误认知, 而通过概念图可以突出概念的层次, 明确概念的逻辑关系, 并且可以由抽象概念到具体概念过渡。此图属于1984年诺瓦克教授给出的一般层级的概念图模型, 这种概念图各节点概念以层级的方式展现, 在层级排列中最高级概念放在最上面, 从属概念次之, 依次排开;这种层级式的知识结构有利于提高知识的检索效率, 明确相关概念之间的不同联系, 最终在认知中进行加工并感知知识的层次性, 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利用概念图优化教学设计, 促进教师反思

概念图作为一种教学策略, 有助于创新教学设计, 帮助教学者把握教学内容, 促进教学反思。

实例分析:在选修3-3的学习中往往要通过统计的方法, 利用宏观量来研究微观量。对于“气体实验定律及微观解释”这部分知识的处理常常是先定量再定性, 即先通过实验模拟得到相关结论, 再从微观的角度解释结论。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本节之前, 已经理解了相关状态参量所代表的微观含义, 比如对温度是气体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的量度的认识, 以及气体压强的微观解释等。可以利用先前学习的概念作出概念图 (如图3) , 在讨论、合作、探究中学习这部分内容。

1.“气体实验定律”概念图的结构分析

气体是关键概念, 层次1是相关的宏观概念, 层次2是相关的微观概念, 用连接词将其连接并产生命题, 其中如压强—单位面积分子作用力, 温度—分子平均动能等均为纵向连接;单位面积分子作用力—分子平均动能, 单位面积分子作用力—分子疏密度是横向连接;在概念图中包含三个回路, 分别是:

(1) 温度-分子平均动能-单位面积分子作用力-压强-温度;

(2) 体积-分子疏密度-单位面积分子作用力-压强-体积;

(3) 体积-分子疏密度-单位面积分子作用力-分子平均动能-温度-体积;

2.“气体实验定律”概念图中的层次分析

第一个回路不包含体积, 可以认为体积不变, 微观上可以认为分子疏密度不变;当温度升高时, 微观表现为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 分子对单位面积分子作用力增大, 宏观表现为气体压强变大。既可以认为是当体积一定时, 气体压强随气体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可以发现这是对查理定律的定性分析, 同时是它的微观解释。

同理在第二个回路中不包含温度, 认为温度一定, 仿照分析回路一的方法, 即可以定性认为当气体温度一定时, 体积增大压强减少, 这正是对玻意耳定律的微观解释。

在第三回路中涉及的概念比其余回路多, 这正是盖吕萨克定律。利用以上分析可以认为压强不变, 单位面积分子作用力不变, 当温度增加时, 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 要保持单位面积分子作用力不变, 必须增大分子的密集程度, 宏观表现为体积增大。

概念图中三个回路将三个实验定律的定性分析以及微观解释, 通过显现化的结构框架完整展现, 也许概念图的应用还有很多需要思考的地方, 但这无疑也为创新教学设计带来了新的思考。

机械加工工艺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篇11

关键词:机械加工;工艺体系;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机械加工工艺技术的进步,但是,我国的机械加工工艺在加工的精度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在零件机械加工过程中,加工精度直接决定零件的质量和性能,机械零件的加工精度是确保机械产品质量的基础。因此,要严格控制机械加工过程中的加工精度,保证产品的优异性能,确保产品的质量达到标准。

1.我国机械加工工艺现状

从工艺流程图的设计、执行到进行机械加工过程,都是由机械加工的操作人员完成的。大多数机械加工工厂的操作人员的自身职业技能的素质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产业工人素质的低下不仅限制了机械加工工艺系统和产品加工精度的提高,还会会导致大量的财富浪费、成本增加、效率低下,进而会影响产品的竞争力。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技术改造和引进国外先进制造技术,使我国的机械加工工艺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机械加工工艺自动化水平低的问题。很多的机械加工厂使用传统的机械加工工艺,存在依靠大量人力劳动,自动化程度低,对生产过程的控制性差等先天不足,同时传统的机械加工工艺还有生产周期长,操作过程繁琐,原材料消耗量大等不利之处,这些都会影响到产品的加工精度。工艺流程是机械加工进行的基本依据,加工工艺是每个环节的详细参数,设计完善的机械加工工艺对零件生产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由于一些设计人员对加工设备的工作要求了解不够,对原材料的状况不够明了,对产品生产要求缺乏透彻的理解,造成了机械加工工艺流程图的设计过程中出现了漏洞或者偏差,造成了机械加工工艺存在局部不合理之处,降低了产品的加工精度。

2.机械加工工艺体系结构

机械加工体系囊括机械制造的两大目标、两个层面的过程控制、以及三个具体内容。机械制造以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和环境污染最小为两大目标,兼顾外在的社会效益与企业内在的经济效益优化。两个层面的过程控制涉及广义制造和狭义制造两方面,前者是产品生命周期里的所有环节,从产品的设计、生产、包装、销售、运输到客服、回收等全过程;后者是工艺规程囊括的全过程。产品设计时能否满足加工的要求,研究产品设计对环境和能源消耗的影响,对保护环境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有重大的作用。模块化设计根据不同的功能把系统分解为几大模块,并利用模块的组合优化完成不同规格的产品。运用模块化设计的机械产品可以实现一机替代多机,同时可以降低制造成本。机械产品的轻量化设计以满足机械产品的使用性为前提,减少机械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废弃物的排放和能源的消耗、提升资源利用率。推广制造产品的环保化设计,选用高生产率、低环境污染的新工艺新技术,最小化产品在运行阶段对能源资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低碳制造业要实现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生产设备在降低能耗和碳排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内的切削工艺低于国际先进水平,合理的工艺设计有利于减少切削中的污染。同时,高效的生产模式可以保证生产系统的高效运作,使制造产品达到安全和环保的要求。

3.CAPP系统的构建与应用

3.1工艺设计流程

CAPP是一种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利用计算机进行计算、逻辑判断和推理的零件加工工艺过程。在对于CAPP系统的构建中,要紧紧依托计算机进行有效的编程。其因工作原理和产品规格不一样而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总的遵循如下板块,对其进行完整的工艺程序编程。这一环节的设计构建是进行加工工艺的决定性因素。其需要基于零件的规格、性格进行工艺加工流程的设计,这样可以更有利于零件的造型和生产。同时企业管理者可以针对产品流程,对产品生产状况进行了解,做到及时调控设备的零件生产,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制造失误。

3.2工序条件的环节设置

这个环节构建尤为的重要。该程序针对所要生产的零件,对其进行有效的条件限制,诸如对产品的尺寸精准设置,生成准确的工程造图,进而可以精准调试切刀的切割量以及差压力的大小。但在实际的程序编程中,对于工程造图等的设计需要大量的电脑辅助技术,进行数据的处理。也更需要高素养的程序编程人员的参与。NC加工指令的程序设计基于计算机数据编程,一个良好的指令程序对于自动化的生产模式十分的关键。尤其对于关键技术的指令,如切割刀位和零件挤压位的控制,对零件的造型非常的关键。如果切割刀位过大或挤压力过强都会使得零件的成型不适合要求,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基于CAPP的工艺体系可以解决传统人工操作的诸多弊端,加快现代化工艺加工的进程。其运用主要集中于机械制造、数据检索处理和自控化生产设备中。随着CAPP的不断发展,其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方案库。这方案库的建立极大地利于工艺零件的参数读取和基于参数的工艺方案的制定。该种工艺体系一方面针对已读取的新工艺参数,进行数据的整合处理,一方面依托计算机辅助技术生成有效的新工艺方案。而且CAPP工艺体系的应用极大的简化了人工操作量,减少了人工带来的失误。但在实际中,其强大的工艺检索领域在运用于实际制造的流程中,还有一定的评估手段,对其设定的方案进行判定,以确保方案的实际操作性。诸如普通螺丝的制造。主要对其如下尺寸和规格进行评估。其中符号化是对于其三维模型而言的。

3.结束语

计算机技术的工艺体系,在流程制作和控制上都具有巨大的优势。整个的程序控制都是基于零件模型展开的。不过我们也得看到,随着各学科向计算机领域的渗入,其在模型的编程上将会得到飞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青竹.机械加工工艺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J].价值工程,2012

医院信息集成平台的构建与应用 篇12

在此背景下,通过医院信息集成平台代替数量众多的点到点数据接口,保障医院各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同时对外提供一个统一的信息出口,逐步建立统一高效、资源整合、互联互通的信息平台,来实现数字化医院建设的战略目标[1]。

1 医院信息集成平台设计方案

集成平台的核心是基于消息引擎的医疗企业服务总线(ESB)建立的,通过医疗信息交换第七层协定(HL7)消息和Web服务方式实现各应用系统之间的连通、业务流程的协调、异构数据的交换[2]。由集成平台完成各类业务数据的采集、转发、解析、存储和使用,并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减少系统数据冗余,提高系统稳定性。

集成平台还为各业务系统提供主数据服务,建立统一规范的数据字典,供各系统调用。实现各应用系统间临床数据的统一,保证患者数据在就医过程中的完整性。通过集成总线把临床数据归集到临床数据仓库中,并通过统一门户和电子病历联合浏览,供医生快速调用,提高数据的利用率,并通过建立各种主题的视图和索引,服务于临床科研[3]。医院信息平台的架构图,见图1。

2 医院信息集成平台的实现

2.1 开发技术

为了使集成平台易于使用、管理及部署,采用基于面向服务体系结构(SOA)的开放架构[4]。通过ESB调度各系统;通过发布和订阅服务来对外提供和获取信息。我院集成平台数据采集转换适配器是基于Orion Health Rhapsody集成引擎开发的,主要以满足临床、医疗服务和医院管理信息的共享和协同应用为目标,采集相关业务数据,并对各业务系统提供数据交换服务;提供支持HL7标准的消息传输机制,建立平台的服务动态松耦合机制,为集成历史系统和新建基于SOA的应用系统的服务集成提供支撑。在此基础上,开发面向应用的业务适配器组件,实现各集成应用之间可管理的接口透明,保证服务之间信息的可靠传送[5]。

2.2 建设内容

2.2.1 信息交换平台

我院数据集成平台业务总线引擎采用Orion消息集成中间件,该消息中间件支持HL7 v3 RIM模型的中间件引擎,遵从卫生部最新HL7临床文档结构标准,能实现消息传输与XML标准格式转换,可通过协议适配器支持不同接口数据连接,拥有智能路由、数据同步、安全管理等功能。信息交换平台采用数据总线技术,实现不同系统之间互联互通的路由、交换、协同工作,包括在数据传送过程中实现协议转换、数据格式转换等。支持同步复制组件以实现不同应用系统之间,数据中心与业务系统之间,数据中心与区域平台之间的数据同步与更新。

各个具体的业务系统通过适配器连接到信息交换平台进行业务数据收发,适配器起着耦合信息交换平台与具体业务系统的作用。按照SOA的设计理念,通过适配器的方式实现对异构系统的集成接入,将业务系统与集成平台间交互的功能组件封装成“服务”[6],实现平台接入服务部件的灵活部署。平台消息机制图示,见图2。

2.2.2 临床数据中心

临床数据中心基础数据库按照卫生部基本数据集标准建立,并与医院各业务系统信息互联与共享。支撑医院等级评审的数据挖掘需要,支持业务平台数据信息存储与交换,实现数据的共享和统一发布。

基础数据库涵盖了医疗机构和人员信息、医疗卫生术语、电子健康档案数据集、数据元和各种代码标准的管理。它是医院内各种业务系统、部门之间协同工作的数据中心,也是整体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信息中心。因此,在建设中遵循、参考了以下标准:

(1)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卫生部《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卫生部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疾病分类代码标准(ICD-10);卫生部标准WS/T102-1998,临床检验项目分类与代码;医药行业标准YY0252-1997,化学药品(原料、制剂)分类与代码。

(2)数据交换及通信标准:HL7 v3.0系列标准;可扩展标记语言(XML);国际初级保健信息标准(ICPC);美国医院临床操作服务分类编码和术语标准(CPT);美国医疗保险业电子数据交换标准(X12N);国际疾病分类(ICD10)、数字影像和通信标准(DICOM)、医学系统术语(SNOMED)、观测指标标识符逻辑命名与编码系统(LOINC)等标准。

(3)数据编码严格使用国家、行业标准数据字典。无以上数据字典的类别时,选择福建省地方标准数据字典。基于居民健康档案和区域医疗的需要,我们使用《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基本数据集》作为基础,建立数据集元数据属性和数据元目录。依据标准建设的中心数据库数据集内容,包括:①基本数据字典:科室字典、员工字典、用户字典、药品字典、收费项目表等;②患者注册基本信息;③门诊业务数据集:挂号记录、诊断记录、处方记录、结算记录等;⑤住院业务数据集:住院记录、诊断记录、医嘱记录、结算记录等;⑥健康体检数据集:体检登记记录、诊断记录、体格检查记录、评估报告、费用记录等;⑦电子病历结构化数据集;⑧决策分析数据集;⑨医院管理指标数据集。

(4)相关业务数据集。为了满足不同系统之间数据交互,涉及的业务相关数据集有:①住院患者信息相关表:如在院患者记录表、出入转记录表;②临床路径相关表;③单据记录及状态相关表:单据表、单据状态事件表等;④电子申请单记录表及医技预约反馈记录表;⑤检验、检查报告记录表;⑥系统间消息交互数据集。

2.2.3 病人主索引

医院各个应用系统均有患者基本信息,但是数据的标准不统一,维护的方式不统一。因此,必须要建立全院级统一的病人主索引(MPI)[7],从各种不同的子系统中取得患者的信息并进行组织和串连起病人的所有信息,包括基本信息、过敏信息、家族病史、历次诊疗信息、检查检验信息、病人主管医生、历次电子病例、收费情况(门诊、住院)等。病人主索引也是客户服务、成本核算、病种分析、决策支持等管理的重要主线。以此为基础实现医院数据层面的整合,包括电子病历的数据整合以及医院业务和管理数据的整合。

本信息平台采用向子域或上级域MPI注册的原则,不同的子域在进行MPI注册时,除了子域的MPI需要注册以外,其域内相关的病人唯一标识也需注册,如MRI号、CT号、病理号、门诊号、住院号等。

2.2.4 运维管理平台

主要用于保障整个数据中心的安全可靠和高效运行。其功能主要包括用户管理、权限管理和密码管理;面向可用性的节点管理和状态监控;面向可靠性的数据备份和恢复;面向性能优化的性能监控及运行管理机制的信息管理等。提供信息集成平台的支持与维护服务功能,包含监控管理、日志管理、统一认证配置管理、数据维护等功能。

3 信息集成平台应用

3.1 基于平台的HIS与PACS/RIS信息交换

以HIS与PACS/RIS集成为例,主要信息交换流程,见图3。

(1) HIS把病人信息和医嘱信息发送到集成平台。

(2)集成平台经过数据处理后,根据医嘱类型分别把消息路由到PACS/RIS,在PACS/RIS的登记队列就能看到相关的病人信息和医嘱信息。

(3) PACS/RIS工作站的更新检查状态,如预约、取消预约、到检、取消到检、完成检查等信息都回传给集成平台,集成平台再把这些状态信息回传给HIS。在HIS医生工作站就可以看到检查当前的状态。

(4)医生在PACS/RIS报告工作站上审核完报告后,集成平台把报告消息传回给HIS。HIS医生工作站就可以得到报告打印的状态信息,并能查看报告的内容。

3.2 流程消息的接口

在实际的应用中,根据厂家的配合度和改造难度采取相应的XML格式或HL7消息格式,对新采购的系统和具备一定标准化的系统坚持用HL7消息格式通讯。HIS与RIS消息通讯的HL7事件列表,见表1。

通过集成平台定义好的Web service接口,将封装好的HL7格式发送到集成平台即可实现HIS与RIS的信息传递。如下面实例,说明接口定义:

RIS写完报告并完成审核后发送ORU^R01,通知HIS的信息格式:

OBX|1|CE|^影像所见||双手诸骨骨质未见异常改变,各掌指关节、指间关节亦无特殊所见,软组织无肿胀||||||F|||||0239^吴兵OBX|2|CE|^影像诊断||双手骨质未见异常||||||F|||||0239^吴兵","RIS","j/Q68T0rTd7i4FCIBVyZsCDHZOP DmE8z")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可以清楚地看到使用HL7标准消息格式,使不同系统间的数据交互方便、快速。通过集成平台把各种功能封装成Web service接口,既能实现灵活的调用,还能通过平台的事件日志及监控消息,保证业务的正常运行和及时响应。

4 小结

通过医院各信息系统集成平台,将各系统点对点的接口模式改造为各系统面对集成平台的多对一的接口模式,降低了业务系统集成的复杂度。通过建立标准的数据交换模式,实现各子系统的互联互通,消除信息孤岛,使医院各信息系统数据实现充分的共享。这为下一步数据挖掘与分析,实现医院管理层的决策支持平台[8]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摘要:本文详细阐述了以中间件为解决方案的医院信息集成平台的架构及平台建设过程,并以医院信息系统(HIS)与医学影像系统(PACS)/放射学信息系统(RIS)集成为例,介绍各系统间的信息交换流程以及符合HL7标准的流程消息定义。该平台有效突破了HIS点对点的互联方式的局限性。

关键词:医院信息系统,PACS/RIS,系统集成,医院信息集成平台

参考文献

[1]陈崑,郭文明.数字化医院建设的层次与关键技术[J].医疗卫生装备,2005,(1):37-38.

[2]胡建理,王嘉祯.基于Web Services的企业应用集成技术[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5,(10):2634-2638.

[3]3许健,查佳凌,尤超,等.医疗信息化集成平台在医院的建设与思考[J].中国医院,2012,(2):5-8.

[4]李铁,黄天培,卢坚.基于SOA实现医院应用集成平台[J].医学信息,2010,(5):1157-1160.

[5]计虹,沈韬,金昌晓.医院信息系统多元化集成发展的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3,(6):36-38.

[6]6胡艳珂,周彬,李云桥,等.我院HIS/PACS软件集成方案的设计和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12,27(6):47-48.

[7]何振宇,张建国,基于IHE PIX的病人主索引服务器的实现[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7,(6):91-93.

上一篇:设备管理与维修下一篇:财务控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