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额贸易

2024-07-12

小额贸易(通用8篇)

小额贸易 篇1

兵团企业办理边境小额贸易流程

一、变更营业执照经营范围:增加“边境小额进出口贸易”。

二、变更组织机构代码证经营范围:增加“边境小额进出口贸易”。

三、变更税务登记证经营范围:增加“边境小额进出口贸易”。

四、去兵团商务局更换《外贸经营权备案登记表》。需要以下资料:

1.《关于**公司申请边境小额贸易业务的报告》; 2.营业执照副本及复印件; 3.组织机构代码证副本及复印件; 4.外贸经营权备案登记表复印件(变更前); 5.税务登记证副本及复印件;

6.海关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报关注册登记证书及复印件; 7.自理报检单位备案登记证明书及复印件; 8.法人身份证及复印件;

办理完成后,兵团商务局会出具《关于同意开展边境贸易业务的通知》,并重新出具《外贸经营权备案登记表》。

五、海关大厅办理变更备案手续,所需资料:

1.《报关单位情况登记表》、《报关单位管理人员情况登记表》、《海关注册登记企业信息核查表》;(可在报关协会领取)2.已变更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

3.已变更的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表(边境小额贸易的要提供商务局文件); 4.已变更的税务登记证书(国税、地税); 5.已变更的银行开户许可证(基本户); 6.已变更的组织机构代码证副本;

7.已变更的报关专用章印模,盖在A4纸上(椭圆形,长50mm,宽36mm,印章上部为企业中文全称,下部为“报关专用章”字样); 8.注册资本变更时,重新验资的验资报告;

9.已变更的企业章程(股东签章),章程修正案,股东会决议,股权交割协议(盖国资公司章子);

10.新的法人代表、报关业务负责人、财务负责人、联系人身份证复印件;

11.企业变更申请(盖公章)。

注:1.上述材料必须一致,如不一致,需要变更一致后才能提交;2.除“身份证”提供复印件外,其他材料必须准备原件和复印件;3.非公司法人代表、财务负责人、联系人、海关业务负责人办理海关注册,需提交委托书,由法人代表委托本公司其他员工办理海关注册;4.所有复印件加盖企业公章。

六、海关备案手续完成后,在海关办理电子口岸卡的变更手续: 法人信息变更业务所需资料(正常办理流程7个工作日,费用:300元;如需加急办理,则3个工作日,费用600元,刷银联卡缴费)变更信息包括:企业名称、企业地址、企业法人、经营范围、注册资金。(注:其中任意一项发生变更,都需来此办理变更业务)

1、机打一份变更申请。

2、法人变更需下载《中国电子口岸企业情况登记表2号表》。

3、《组织机构代码证》副本原件及复印件。

4、《企业营业执照》副本原件及复印件。

5、《国税税务登记》副本原件及复印件。

6、《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表》复印件。

7、《海关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报关注册登记证书》复印件。

8、变更需带:法人卡、操作员卡。(复印件加盖公章)

小额贸易 篇2

一、黑龙江省边境小额贸易的发展机遇与优势

(一) 黑龙江省边境小额贸易的发展机遇

中俄两国政府提出了到2010年双边贸易额达到600亿至800亿美元的目标, 并把俄远东与西伯利亚确定为双方合作的重点地区。黑龙江省也出台措施, 依托黑河、绥芬河等边境口岸, 扩大与俄罗斯等国的经贸合作, 建立海外能源原材料基地, 积极推进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目前, 黑龙江省对俄边境小额贸易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1.中俄两国政治关系日益成熟和稳定

中俄友好关系由来已久, 自1989年实现关系正常化以来, 中俄两国关系日益紧密, 于1996年确立了“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并通过一系列措施, 把两国关系推向了新的高度。随着中俄政治关系逐步提升, 经贸合作步入快车道。特别是2006年以来, 中国举办了“俄罗斯年”和 “俄语年”以及俄罗斯在2010年举办的“汉语年”进一步加强了两国政治互信, 深化了双方在政治、经贸、科技、人文等领域的投资合作。中俄关系的积极进展为黑龙江省发挥比较优势, 促进黑龙江省与俄罗斯边境小额贸易发展, 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和有利的法律环境。

2.中俄经济稳步发展

中国和俄罗斯同属经济转型国家, 经过多年的改革, 经济发展已呈现出稳步、健康的良好势头。俄罗斯国内政局日趋稳定,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 经济保持稳步增长, 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 消费需求能力增强, 市场空间广阔。伴随两国经济的发展, 相互合作意愿逐步增强, 两国经济互补性和依存性将更加充分显现出来。两国稳步发展的经济环境和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 为黑龙江省发挥独特的地缘优势, 促进黑龙江省与俄罗斯边境小额贸易提供了广阔前景。

3.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

2003年以来, 我国实施了《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 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 加大对东北地区扶持力度, 加快建设国家新型工业基地。当前, 黑龙江省正处于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关键时期, 国家政策、资金的倾斜, 为黑龙江省调整产业结构特别是工业结构、促进结构优化升级, 扩大对外开放, 带来了新的空间。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各项举措的实施, 为发挥双方优势, 加强黑龙江省与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发展战略协调, 推动黑龙江省与俄罗斯边境小额贸易向深度、广度发展, 创造了难得的政策环境。

(二) 黑龙江省边境小额贸易发展优势

1.独特的地缘和交通优势

黑龙江省位于我国东北部, 地处东北亚的中心地带, 与俄罗斯的边界长达3045公里, 是我国对俄的边境大省, 其北部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毗邻, 发展对俄边境小额贸易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

2.历史人文优势

黑龙江省与俄罗斯交往历史悠久, 渊源颇深。20世纪的前半叶在黑龙江省居住的俄罗斯人和犹太人达到20万人, 这些人及其后裔都具有很深厚的黑龙江情结, 对于与黑龙江省进行边贸往来的愿望是非常强烈的。黑龙江省一直走在全国俄语教育、俄语人才培养的前列, 拥有以黑龙江大学为龙头的俄语人才培养、研究基地。黑龙江省的俄语人才, 特别是既懂俄语又懂技术的复合型贸易人才储备数量居全国首位, 黑龙江对俄罗斯各方面的研究在全国均处于领先的地位。此外, 黑龙江省还与俄罗斯广泛开展文化艺术、体育等交流活动, 俄罗斯文化在黑龙江打下了很深的印记, 形成了俄罗斯风情。

3.公共关系优势

近年来, 中俄两国在各方面的合作不断加强。2006年中国成功地举办了“俄罗斯年”, 2007年俄罗斯也举办了“中国年”, 这为两国的双边经贸关系和经济技术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机会, 同时也为黑龙江省的对俄边境小额贸易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土壤。此外, 黑河市、牡丹江市等多个黑龙江省边境城市还与俄罗斯阿穆尔州、滨海边疆区等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

4.边境口岸通关优势

近年来, 黑龙江省口岸通货能力增强, 通关速度加快,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 根据哈尔滨海关与俄罗斯远东海关管理局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哈尔滨海关与俄罗斯联邦远东海关管理局会谈纪要》, 中俄双方正简化海关手续以便利和加速两国间人员和货物往来, 包括货物的过境;同时经过共同边界的货物、物品和运输工具可从确定的口岸便捷进出。第二, 自2004年5月1日起, 绥芬河波格拉尼奇内货物通关、东宁波尔塔夫卡口岸旅游通关实行12小时工作制, 并搭建了货物查验信息交换和共享平台, 避免重复查验作业以缩短货物通关时间。第三, 双方协定将尽快恢复虎林-马尔阔沃的旅客通关。第四, 哈尔滨海关还积极推行“电子口岸”和“大通关”制度建设, 实行网上支付税费等一系列新的业务改革项目, 简化了税费缴纳作业流程, 提高了通关效率, 降低了企业业务成本。

5.经济互补性优势

由于俄罗斯长期重工轻农、急重工缓轻工, 造成其产业结构失衡、工业加工水平较低、对轻工产品需求较大, 而我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在劳动密集型商品的生产、出口上有着很强的实力。正是因为中国与俄罗斯在商品结构、产业结构、资源 (如劳动力) 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互补性, 使得黑龙江省能充分发挥其优势, 推进对俄边境小额贸易良好发展。

6.贸易结算优势

2003年3月,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与俄罗斯联邦中央银行关于边境地区贸易的银行结算协定》, 黑龙江省黑河与俄罗斯布拉格维申斯克双方银行开展了本币结算试点工作。这项业务的开办极大地方便了中俄双方客商, 推动了黑龙江省边境小额贸易的发展。2006年11月, 两国本币结算扩大到黑龙江省全境。本币结算将为边境小额贸易企业提供资金安全保证, 有效地规避汇率风险。本币结算使原来的“人民币←→美元←→卢布”结算变为“人民币←→卢布”直接结算。边境小额贸易进出口可直接用人民币或卢布结算, 不受汇率波动的影响, 减少了对美元等自由兑换货币的依赖, 有助于边境小额贸易企业规避汇率风险。同时, 本币结算还可以减少货币买卖的中间环节, 有效降低进出口企业经营成本。

二、黑龙江省边境小额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虽然黑龙江省对俄边境小额贸易发展较快, 但仍然存在一些妨碍对俄边境小额贸易发展与升级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 出口商品结构单一

从黑龙江省出口到俄罗斯市场上的商品看, 以2007年为例, 服装、鞋类商品出口共计17.9亿美元, 占黑龙江省边境小额贸易出口额的79.6 %。出口商品结构过于单一, 使得对俄边境小额贸易出口对于黑龙江省地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够明显, 因为上述商品大多产自国内其他地区, 黑龙江省的地产品所占比重较低;同时, 由于服装、鞋类、纺织品的出口形式主要是包裹运输和旅游购物, 在黑龙江省只体现了口岸和通道的优势, 可见黑龙江省应优化对俄边境小额贸易的商品结构。

(二) 出口商品科技含量低、质量差

黑龙江省边境小额贸易出口商品是以皮革制品、羽绒制品、床上用品、装饰材料、电器产品、药品、食品、玩具等商品为主, 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的商品, 初级产品占比重大, 商品档次低, 种类少, 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较低, 所以在俄罗斯市场上, 同日本、韩国及西欧发达国家的商品相比, 质量难有保障, 市场占有率难以扩大。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个别企业和个人的短视经济行为:他们以买卖日用消费品为主, 走购物旅游的渠道, 流动性大, 资金周转快, 行动迅速, 中方称其“国际倒爷”, 穿梭往来于中俄两国之间, 许多假冒伪劣商品就是经他们之手过境的, 严重损害了我国商品的信誉, 导致我国的某些消费品被迫退出俄罗斯甚至东欧市场, 将原有的市场拱手让给了国外的一些大企业。

(三) “灰色清关”影响边境小额贸易长远发展

俄罗斯“灰色清关”属于历史遗留问题。苏联解体后, 俄罗斯各地市场供应极为紧张, 为了鼓励进口、简化海关手续, 俄罗斯海关委员会允许所谓的“清关”公司为货主代办进口业务。清关公司在一般情况下并不给货主提供清关单, 人们通常将这种业务称为“灰色清关”。黑龙江省边境小额贸易企业拿不到正规的报关凭证和缴税单据, 俄税务或海关执法人员随时可以上门检查, 货物即可疑似为“走私货”, 轻者查封或罚款, 重者立即没收。在“灰色清关”条件下, 商品的采购、运输、销售各环节多采用现金往来, 而且出口商不需要出口核销, 也不需要出口退税, 所以也不要求生产厂家提供增值税发票, 并以此为借口从生产厂家拿到最低的出厂价, 这种资金体外循环使企业偷逃所得税成为可能。不仅有损中国商品的信誉, 而且是一种短期的、破坏性的市场行为, 影响了黑龙江省边境小额贸易的长远、有序的正常发展。

(四) 中俄两国差异影响边境小额贸易的正常发展

无论是在关税水平和进出口数量水平上, 还是在外贸自由化和投资安全程度乃至知识产权的保护上, 中俄两国之间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从而导致贸易纠纷的增多, 影响边境小额贸易的发展, 增大黑龙江省外贸体制的摩擦成本。

三、推动黑龙江省边境小额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发挥传统商品优势, 大力完善进出口商品结构

如前文所述, 黑龙江省边境小额贸易的出口商品结构尚不完善, 需要在发挥传统商品优势的同时, 大力完善出口商品结构。具体而言, 黑龙江省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应该积极发挥传统商品在俄罗斯市场上的优势, 大力支持省内服装、鞋类生产企业, 鼓励其生产出质量优良、迎合俄罗斯市场需求的产品, 以更好地巩固在俄罗斯市场上的地位;第二, 应加大对机电、电子以及农副产品等商品生产加工企业的政策、资金、技术扶持力度, 建立上述产品研发、生产基地, 形成开发、研究、生产、销售一条龙, 最终达到提升机电产品等的出口份额的目的, 完善出口商品结构。

(二) 边境小额贸易企业应实施名牌战略, 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目前, 俄罗斯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和技术优势, 将其高质量产品打入俄市场, 尤其是在日元、韩元等货币贬值的情况下, 更增强了其产品在俄罗斯的竞争优势。为提高产品竞争力, 我国南方诸省市已经纷纷行动, 并且长驱直入, 势头强劲。黑龙江省边境小额贸易企业不能守着“地缘优势”故步自封, 必须下大力气采取硬性措施, 积极调整策略。首先, 要抓住俄经济形势初步好转民众购买力相对低下, 对发达国家高档商品不敢问津的有利时机, 巩固老市场, 开发新市场, 拓展新领域, 努力扩大市场份额。黑龙江省可组织若干家大的贸易公司在俄滨海边区、新西伯利亚等主要城市开设中国贸易中心和商品分拨中心, 展示中国及黑龙江省地方名牌产品, 扩大商品影响和覆盖面。其次, 黑龙江省要把初级产品进出口与高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进出口结合起来, 向以高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进出口为主转变。把有形的货物商品进出口同科技含量高的无形软件商品进出口结合起来, 向以科技含量高的无形软件商品进出口转变。把输出种植、养殖、建筑等简单劳动力商品向输出和引进高智能的复杂劳动力商品为主转变。再次, 要积极引导和扶持国内有实力的名牌企业与黑龙江省的边境小额贸易企业进行强势联合协作, 分阶段、分层次推出有特色的系列名优产品, 支持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 利用展览、展销、售后服务和广告宣传等促销手段占领俄罗斯市场, 以此改变我国出口产品结构, 为边境小额贸易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三) 积极应对边境小额贸易中的“灰色清关”

中俄两国应加强政府间的协调和对话, 应以“政府备忘录”的形式, 在核实货物品种、货值的基础上, 承认“包机包税”、“灰色清关”现状, 立足于两国现行有关法律法规, 正视对俄贸易中的违法违规现象, 可力争与俄方达成谅解, 使现行贸易方式向规范化方向平稳过渡, 使我国企业的正当权益得到保护。同时, 黑龙江省边境小额贸易企业应当注重在开展经营的所有环节遵纪守法, 自觉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严格遵守市场规则, 以规避风险。在寻找合作伙伴时, 应认真查询报关行是否有合法手续, 并与报关行签订关于提供报关服务的正式合同, 合同应通过俄罗斯公证机关进行公证。只有政府和边境小额贸易企业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应对“灰色清关”, 促进黑龙江省边境小额贸易的长期、稳定发展。

(四) 建立健全相关机构, 保障边境小额贸易有序发展

为了及时解决制约边境小额贸易发展的一些问题, 中俄双方应联合组建如轻纺贸易、服装贸易、食品贸易、石化贸易、冶金贸易等工商协会, 以对双边贸易的重大问题进行沟通、协调和规范。制定有利于边贸发展的优惠政策, 并加强对其协调与管理。通过双方的联合仲裁机构, 整顿市场秩序, 打击黑社会势力, 迅速、有效和公正地解决中俄边境小额贸易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贸易纠纷。

近年来, 黑龙江省边境小额贸易基本保持着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 但仍存在着诸如商品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低、质量差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黑龙江省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采取如完善进出口商品结构、实施企业名牌战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等措施, 为解决上述问题, 促使两国边境小额贸易健康、稳定与有序地发展。

摘要:近几年来, 国家和黑龙江省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切合实际的措施, 有效地遏制了黑龙江省边境小额贸易额的下滑和大起大落态势, 但在边境小额贸易发展中还存在很多不稳定因素, 其发展前景仍不容盲目乐观。虽然黑龙江省发展边境小额贸易有独特的地缘和交通优势、历史人文优势、公共关系优势、边境口岸通关优势、经济互补性优势、贸易结算优势, 但同时存在着出口商品结构单一、出口商品科技含量低、质量差、“灰色清关”影响边境小额贸易长远发展、中俄两国差异影响边境小额贸易的正常发展等问题, 黑龙江省应发挥传统商品优势, 完善进出口商品结构, 边境小额贸易企业应实施名牌战略, 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积极应对边境小额贸易中的“灰色清关”, 建立健全相关机构, 保障边境小额贸易有序发展。

关键词:黑龙江省,边境小额贸易

参考文献

[1]对黑龙江省边境小额贸易发展的简要回顾与展望[J].哈尔滨海关统计报告, 2008 (49) .

[2]于滨.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现状探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8 (1) .

[3]闫会东, 刘恕.黑龙江省对俄贸易情况分析[J].黑龙江金融, 2006 (3) .

[4]王金亮.进一步发展黑龙江省对俄边境贸易的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5 (3) .

如何做边境小额贸易 篇3

边境小额贸易的优惠政策

1、边境小额贸易企业通过指定口岸进口原产于毗邻国家的商品(除烟、酒、化妆品以及国家规定必须照章征税的其它商品外),按法定税率减半征收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

2、开展边境小额贸易原则上不受贸易方式和经营分工限制。重要开放口岸可有1家边境小额贸易企业,通过指定边境口岸,经营向陆地边境毗邻国家出口边境地区自产的,国家指定公司联合统一经营的商品,以及进口国家实行指定公司经营的进口商品。

3、边境小额贸易企业出口除实行全国统一招标、统一联合经营的商品和军民通用化学品及易制毒化学品外的商品,可免领配额和许可证,海关凭企业出口合同和边境省(区)外经贸管理部门下达的文件验放。

4、边境小额贸易企业进口国家实行配额管理的商品,享受国家计委、经贸委专项给各边境地区下达的边境小额贸易进口配额,海关凭边境省(区)发放的配额证明和许可证放行。

申请边境小额贸易

经营权的条件

1、申请边境小额贸易经营权的企业应是在边境地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企业法人。

2、企业注册资金不得少于50万元人民币;须有固定的营业场所和开展边贸必备的设施和资金;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适应经营边贸的业务人员。

审批边境小额贸易

经营权程序

1、 由边境市县外经贸局,省直主管厅局将申请边境小额贸易经营权企业有关材料报省外经贸厅。

2、省外经贸厅对所报材料进行审核,并对申报经营权企业办公场地、经营条件等进行实地核查。

3、审核合格后由省外经贸厅行文批准,报外经贸部核准并由外经贸部抄送海关总署及国务院有关部门备案。

边境小额贸易

出口核销具体操作办法

1、以现汇结算的边境小额贸易出口,按照《出口收汇核销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和有关规定办理出口收汇核销手续。

2、以人民币结算的边境小额贸易出口,凭出口收汇核销单、出口货物报关单、发票、银行入帐单办理出口收汇核销手续,收取人民币现钞的还须提供海关核验的人民币现钞入境申报单或人民币汇入汇款证明。

3、等值2万美元(含2万美元)以下以外币现钞结算的边境小额贸易出口,凭出口收汇核销单、出口货物报关单、发票、银行入帐单(或银行外币现钞兑换水单)及海关核验的外币现钞入境申报单或银行个人外币汇入款凭证办理出口收汇核销手续。

小额贸易 篇4

敢问“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路在何方 ——浅析金融危机下的农村小额人身保险需求

摘要:农村信社改制为核心的农村金融第一轮改革初见成效,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正是基于中国处于经济战略转型的基本现状,依然就围绕农村金融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重大政策方针,其中特别强调继续推进农村小额保险的试行,本文阐述了在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新局势下,农村小额人身保险需求的变化情况,以及其进一步推广小额人身保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就保险公司涉足该领域之后却是举步维艰等问题提出几点意见。

关键词:农村小额人身保险;需求;经济转型;发展建议 长期以来,金融服务业尤其是信贷服务的缺乏一直是制约农村经济市场发展的瓶颈,小额人身保险作为一种有效的金融扶贫手段,正在日益凸显着自身的重要性,同时也是我国在金融危机的宏观环境下的经济战略转型是否成功,“三农”问题是否能进一步推进的关键。

一、农村小额人身保险需求理论分析

小额保险(Micro-Insurance),根据国际贫困扶住协商组织(CGAP)的界定,是为低收入人群提供特定风险事件的风险保障,同时低收入人群要按照承保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和所涉及的成本按比例支付一定保费的保险服务。从世界上各地区的实践来看,其要成功发展,产品的设计和服务必须要符合低收入人群的需要,适当的确定保险的保障范围,可承受度,可获得性等。

而与一般的商业保险相同,人们对小额人身保险的需求也收到面临风险大小,个体风险承受能力,个人财富以及保险成本等因素的影响。

最优保险需求模型:

maxI{(1-P1-P2)U(W-(P1+C))+P1U(W-(P1+C)-L1+min(I,L1))

+P2U(W-P1+C)-L2+min(I,L2)}„„① W(-P1+C)>W1„„②

其中,U为投保人的效用函数,W为财富,P1,P2分别为未来损失L1,L2(L1

根据①可知,在不考虑基本生活需求的财富约束时,投保人的最优保险金额是处于两种可能的损失金额之间,即L1

P(1-P2)U(1W-(P1+C)=P(21-p)U(1W-(P1+C)-L2+I)„„③

但如果考虑到基本生活需求的约束时,对于低收入人群,他们可以承受的保险金额则只能由基本生活需求的约束方程式决定,即受到条件○2的限制:

L*Low(W-W1-C)/P„„④

因此,由以上①至④所列的模型可知,面临风险的水平越高(包括出险概率越高以及出险之后损失越多),个体的风险承受能力越低,人们的潜在保险需求越大。保险成本越高,收入水平越低,即使潜在的保险需求很高,人们所能承担的保险金额也就很低。可以看出,低收入人群巨大的潜在保险需求和受到抑制的实际保险需求之间的反差,给小额保险的发展提供了合适的空间。小额人身保险则恰恰满足了农村低收入人群的保险需求,同时又为农村消费市场的进一步扩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之最终能成为中国经济战略转型的推动力之一。

二、农村小额人身保险需求现状分析

(一)面临中国经济战略转型的宏观经济环境

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依然在不断的加深,中国以往过度依赖出口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脆弱性告诉我们,当务之急,中国必须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出口导向型转向内外需并重,以不断的扩大内在市场——尤其是在其中站决定性作用的农村消费市场来谋求长期的生存,但是,这种经济的转型必定要经历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

其中最主要的阻力是中国的广大的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不强,相对于消费能力的消费意愿也更加低迷。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传统的高储蓄习惯,这种储蓄习惯又源于居民对于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和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这种状况在现在仍未得到根本性的转

变。当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渐传导到中国实体经济层面——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失业返乡的时候,这种储蓄的意愿就会达到一个顶点,相应的,消费的信心和意愿也降到了最低点,这种情况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之前,可以预见诸如“汽车下乡之类的下乡活动虽然在初期由于财政的补贴等会有一些效果,但是仍难以真正的活跃农村消费市场,达到中国经济战略转型的目的。

从根本上来说,农村消费市场的活跃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农民的收入水平真正大幅上升,另一个就是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农民的储蓄需求。前者是一个缓慢的历史进程,而后者则是需要国家在政策上进行大动作,彻底改变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缺失的状况,其根本的立足点又在于建立并且健全农村小额人身保险机制,使农民真正的享受到党在十七大提出的“使全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和谐社会带来的乐趣,农民们才能真正能够放心的进行消费而不用储备大量的现金以防万一,整个农村消费市场才能够真正活跃起来,为庞大的“中国制造”提供庞大的市场,改变我国过度依赖于出口的经济结构,实现国家经济的战略转型。

(二)低收入人群转移风险,稳定保障需求空间巨大

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城市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体系并没在现行机制下在广大农村普及,农村新农合的保障程度依然十分有限,农民人身或是财产损失补偿无法得到有效的补偿,农村保险业务

进程缓慢,根本上的制约了农村社会福利保障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小额人身保险作为一种有着政府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同时有兼有商业保险的高效运作方式的保险措施,极大的程度上满足了农民,尤其是农村低收入人口的保险需求,其能够在没有适合农村社会的保险项目的情况之下向农民提供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险保护服务,也能够在比较完善的情况下向农村低收入人口提供商业性质的保险,为低收入家庭提供必要的金融服务。

根据《中国全面小康发展报告(2006)》,很大一部分人口集中在城市边缘——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农民工。作为农村大量流动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出口,农民工的季节性流动,游击性流动大,使得政府无法采用简单的城镇保障方式保障其的风险。然而,年龄在18-50岁的青壮年农民工人口占到农民工人口总数的97%以上,96%以上从事的是工作强度大,风险系数高的第二,第三产业,女性农民工从事生产工作强度大的流水线工作,男农民工则聚集在意外事故风险极高的建筑业,冶金矿产业。这一低收入人群在风险面前非常脆弱,除政府救济之外,农民工工伤医疗保险缺失严重,应对风险的措施也相当有限。小额人身保险能够较好的满足他们在工作期间的人身保障需求,有效的转移其的风险,弥补由于风险管理手段的薄弱和滞后造成的相对贫困。

(三)保险公司涉足农村保险市场动力不足

从试点省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开展情况来看,保险公司涉足农村

保险市场动力不足造成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市场的供求失衡问题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不利因素。虽然保监会出台了较多优惠政策,但是目前为止也只有不到十家公司申请了小额保险业务。究其原因: ①城市市场相对较完善,农村市场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②开展农村小额保险在费率厘定,保费收取,保险理赔等环节也存在困难。

③保险公司很多都以城市为中心,不善于开发适合农村的产品,致使现有的小额保险险种缺乏对农村市场的适应性,难以满足农民的需求。

三、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发展建议

(一)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小额保险是扩大社会保护的有效工具,很多国家已经将小额人身保险纳入综合的社会保障体系,极大的激发了农民,尤其是农村低收入人群的社会积极性,为社会发展的长治久安提供了切实的保证。国际经验表明,小额保险可以,并且应当纳入社会保障系统,同时,政府也应当给予巨大的扶持。①政府鼓励商业保险公司进入农村小额保险市场,对于开展农村小额保险的公司,实行切实的优惠政策。适当的优惠政策和广阔的农村市场能够吸引更多的商业保险公司投身到小额保险之中。②政府对农民进行一定的保费补贴。一方面可以缓解了农民因收入原因而无法购买小额保险情况,一方面有助于扩大小额保险的覆盖面,推动我国农村小额保险的发展

(二)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

保险是一种引致性的需求,不是自发形成的,这就需要不断向农民普及保险知识,提高风险意识,启蒙他们的保险消费意识和消费观念。一方面,政府以及大型的金融保险机构可以开展小额人身保险教育,帮助低收入人群了解保险,熟悉保险,并且运用保险知识,通过保险知识的普及,激发他们潜在的保险需求,并将其转化为现实的购买行为,使之参与到现代文明建设的进程当中。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应当努力塑造自身的良好的形象,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同时又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投资建立农村的民心工程,例如修建希望小学,或是以公司的名义在乡镇小学设立奖学金,使农民对保险公司产生一种信赖感,进而使得保险事业真正的深入民心。当然,笔者在此还需指出的是,宣传的持久性的必要,只有通过“零距离”的贴心宣传,反复宣传,才能真正的培养农民的保险意识,促使他们保险消费意识的觉醒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

(三)保证以及优化的保险服务

农村保险市场的脆弱性和原生态的特征,促使政府以及相关的保险公司在保险服务的设置和推广上,更应该注重服务本身的优质性和合理性,建立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基层体系。也就是说,要以村为最小单位,以村委会、村卫生所等村级机关为依托,设立小额保险专员和临时理赔点等构建基层服务体系。一是在县级保险公司设立小额保险管理机构,设专人进行管理。根据实际情况,比如参保人数、地区等设立保险专员,由县一级的保险公司进行管理。二是针对农村小额

保险可能存在集中理赔的问题,可以建立临时理赔点,由县级以上(含县级)的保险公司派人进行理赔,平时则由保险专员负责理赔。保费收缴可引进高科技产品。进而,力求小额人身保险服务达到一个简单化,可操作化和可实现化的“三化”标准,赢得广大农民的信任,帮助农民在受到意外风险后能够尽快的回复生产和生活,享受到“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切实实惠,从而也将进一步的促进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参考文献:

小额信贷资料 篇5

1定义: 小额信贷,是指专门向中低收入阶层提供小额度的持续性的信贷服务活动。2主要的服务对象:为广大工商个体户、小作坊、小业主、中小微型企业主。3实质:小额信用贷款是微小贷款在技术和实际应用上的延伸。4小额信贷的前世今生:

2008年5月4日,银监会和央行联合出台了《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其中明确了小额贷款公司的性质,并对公司的设立、资金来源、资金运用、监督管理和终止等环节进行了规定。自此,小额贷款公司在我国取得了合法地位,但小贷公司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却不止6年。

2005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建立更加贴近农民和农村需要、由自然人或企业发起的小额信贷组织”。同年,央行、银监会会同有关部门,启动“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试点强调在全国统一规定之内,发挥地方政府和民间资本的积极性。此后一年间,山西、陕西、四川、贵州、内蒙古五个试点省份先后成立了7家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分别是山西的晋源泰和日升隆、四川的全力、贵州的江口华地、山西的信昌和大洋汇鑫、内蒙古的融丰,其中除了中国扶贫基金会持有融丰小额贷款公司部分股份,其余股东均为民营企业或个人,注册资本为1600万至5000万元不等,这也标志着民间资本投资的商业性小额信贷机构正式在我国出现。

在商业性小额信贷机构出现之前,还存在着一些非盈利的公益型小额信贷机构,也就是NGO小额信贷。据中国小额信贷资深专家王灵俊对本报记者介绍,NGO小额信贷在中国最早出现在1994年左右,一开始是靠国际援助起来的,当时被称作小额信贷项目,逐渐发展为社团性质的民间组织,挂靠在政府机关。2003年左右NGO小额信贷发展到鼎盛时期的300家左右,之后便逐渐萎缩。其中原因,王灵俊认为,首先NGO小额信贷机构没有合法身份,在中国注册NGO需要挂靠一家党政机构或事业单位,政府的干预导致NGO难以形成有效的治理结构,管理水平不高。其次,NGO小贷基于“项目制”而运作的,资金流随着项目的结束而终止,随着中国经济日渐强盛,外援资金越来越少,并且NGO本身非金融机构,没有资格从商业渠道融资。5现状:

我国自1993年试办小额信贷以来,至今已有20年的历史,我国由民间组织主导的小额信贷开始发展经历了从国际捐助、政府补贴支持到商业化运作的过程。我国小额信贷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大银行提供的下岗失业担保贷款、助学贷款和扶贫贷款,总计有几千亿元的贷款额度;二是农村信用社的小额贷款。有6100万农户享受到1927亿元贷款,覆盖面占到全部农户的27.3%;还有一部分农户联保贷款,约有1200万户享受到141亿元的贷款;三是存在的100多个非政府小额信贷组织,提供了约10亿元的贷款。

尽管我国小额信贷的产生比较早,但是在小额信贷的运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具有本国特点的问题,从而造成大量商业银行退出小额担保贷款机制,小额担保贷款的问题主要是存在于以下方面:

1.办理小额担保贷款的人员一般是下岗工人和农民,本身他们就缺少可以抵押的财产。2.小额信贷缺少最终偿还的保障机制,小额信贷的借款者一般是创业者,且多为资金匮乏者,如果创业成功,他愿意归还贷款,可是如果创业失败,资金损失,贷款者的利益就难以保障。

3.小额信贷运作成本过高。

4.整个社会的诚信体制缺失,小额贷款绝大部分依靠的是信用担保,但是很多贷款户将小 额贷款看作是“唐僧肉”,赈灾,扶贫款,逃废,骗取等恶意行为时有发生。6 小额信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过度干预

在我国,小额信贷早期仅仅是被作为一种扶贫的手段,开展小额信贷首先考虑的是实现政策性目标,而不是实现赢利性目标。农信社承担着涉农资金政策性投入任务,在发放小额信贷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执行较低的利率,另一方面却要承担资金成本、业务成本以及潜在的经济损失,要想实现小额信贷的财务自立是非常艰难的,从而为农村信用社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背上沉重的包袱。

事实上,大多数小额信贷机构并不是真正独立于地方政府的,而是实质上从属于或受制于地方政府,主要是县级和地区级的政府部门,如政府办公室、农业局、扶贫办、妇联等,这些机构的管理人员大多也是当地政府及其部门委派的。政府的过度干预会导致小额信贷机构无法实现商业化运作,经营效率低下。如政府和农业银行共同参与的正规金融小额信贷就存在政策属性和商业经营的体制性矛盾,责、权、利关系模糊,经营成本高,贷款回收率低。(2)缺乏充足且稳定的资金来源

这一点主要存在于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和小额信贷试点公司,这类机构不允许吸收公众存款进行筹资,只能运用“来自几个有限股东的自有资金和来自一个机构的批发性融资开展相关业务”,以防范金融风险,这也就是目前所说的“只贷不存”的限制。之所以有这样的限制是因为小额信贷机构尚处于试点阶段,其在人力资源积累、产品开发和管理经验、风险控制能力等方面均相对不足,加上对于小额信贷目前仍然没有相关的监管和法律政策的出台,如果允许吸收存款,存款人的利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一旦出现资金的流动性问题,很可能引发挤提进而甚至影响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就农信社而言,目前农村资金多向分流严重,作为支农主力军的农信社,不仅承担发放小额农贷的任务,更是肩负着投放整个农业贷款的重担,但吸存能力受阻,资金来源也明显不足。

2.3利率的制定陷入两难困境

利率说到底就是资本价格,而资本价格本质上是由资本市场供求平衡决定的。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二元经济,金融机构的贷款倾向于现代工业、城市和发达地区,而农村资金的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和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导致了农村金融贷款利率一般较高。而小额信贷公司的贷款利率又比农信社要高,这是因为,农信社是通过吸收利率较低的存款、发放利率较高的贷款来维持运营的,而小额信贷公司要用成本较高的自有资金或长期负债融资来发放贷款。另外,小额信贷业务是人力密集型行业,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业务成本很高,为覆盖各种成本只能实行较高的利率,而过高的贷款利率往往使得许多渴望获得小额信贷的农民望而却步,小额信贷帮助贫困人群摆脱贫困的初衷无法兑现。

但是,又不能把利率定的太低,过低的利率无法足以覆盖业务成本和融资成本,无法实现赢利性原则,很难长期经营下去;而且过低的利率容易导致“寻租”现象的产生。国内外大量的经验己经证明有补贴的优惠贷款会导致严重的寻租行为,许多人存在“不要白不要”、“白拣便宜”、“捞一把”、“搭便车”等思想,最终的结果是完全剥夺穷人获得信贷支持的机会。

2.4 风险防范能力亟需加强

小额信贷的服务对象是贫困、低收入农户和一些中小企业,农户进行农业生产本身就存在风险。农业以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经营为主,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是必然的经济现象。小生产的盲目性很容易使农产品出现结构性趋同,加上农村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与交易成本较高,农业生产经营时常出现相对大的市场风险。农业还要受到自然灾害因素的影响,而贫困农户本身缺乏足够抵御风险的能力,也没有财产和 2 经济实力做后盾。一旦遇到天灾人祸,往往无力按时归还贷款。

此外,小额信贷还存在道德风险,由于小额信贷是无需抵押担保的,当前一些农户信用意识淡薄,赖债、逃债思想较为严重,如果有个别借贷不还的示范效应发生,则很容易造成拖欠行为的大面积蔓延。加上农村执法难度较大,而且小额农贷分散,其执行成本高,因此难以对借款户的不良信用行为给予有效的法律约束。2.5 缺乏良好的政策环境

首先,小额信贷的法律地位仍不明确。目前仍然没有一整套法律框架来确立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的法律地位,也没有专门针对小额信贷的相关法律法规出台。而相应的财政、税收、资金支持等配套扶持政策还比较少,无法给予小额信贷发展有力的支持。

此外,对小额信贷的外部监管仍处于真空状态。到底小额信贷要由银监会还是由央行进行监管,各有关部门在监管时如何进行分工、协调等问题在政策上还很模糊。发展小额信贷的对策建议

(1)强化市场化运作

坚持以市场为基础,减少政府干预,区分政府扶贫与小额信贷的功能,小额信贷作为金融的制度和技术创新,最重要的功能是是欠发达农村的广大农户得到进入金融市场的机会。将小额信贷从单一的扶贫中解放出来,一方面把小额信贷机构发展逐渐建立在市场化基础上,按照现代金融机构的原则进行经营,创建可持续资金运营的基础模式。另一方面弱化地方政府对小额信贷机构的过分干预,避免其成为新的金融体系不良贷款的来源。中国地域广阔,而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社会宗教文化等千差万别,照搬一种小额信贷模式难以满足不同地区的个性化需求。因此,要以本地市场出发,因地制宜地建立适合当地的区域性小额信贷组织。

(2)寻求多渠道的资金来源

中央银行应继续加大对农信社支农再贷款的投放力度,以有效调节农村资金供求紧张状况。在个别地区,央行可以允许在一定的范围内农信社自主上浮存款利率,以缓解资金问题。此外,农信社还可以通过发展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借贷,疏通横向资金融通渠道。我国各地农村的自然条件、产业构成不同,信贷资金供求状况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农业投资和农业生产的周期较长,要解决农信社的资金余缺问题,单靠短期拆借是难以解决的,这就需要发展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借贷,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立区域性的农村信用社资金融通网络,条件成熟时可以建立全国性的资金市场,从而实现资金的最优配置。

(3)放开小额信贷利率,实现利率市场化

地方政府不再强制性规定具体利率,在不超过基准利率四倍这一前提下,放开利率水平,根据当地资金需求情况,自主地制定利率水平,比如可以采取由借贷双方自主协商的方式来确立交易利率。当然利息收入必须能覆盖交易成本和风险成本,也就是要实现赢利性。

创新信贷产品,对不同产品实行差别利率。例如,对于生产性贷款和非生产性贷款就可以实行不同的利率,即对于生产性贷款实行较为优惠的利率以鼓励贫困农民通过农业生产改善家庭经济状况。

(4)建立小额信贷的风险控制机制

通过建立农户经济档案,对农户的家庭住址、人口、田亩、经济收入情况等详细记载并经常更新,这样,在发放贷款时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违约风险。另外,可以对历史借款编制还贷记录,根据记录重新评定农户的信用等级,从而决定其信用贷款限额等级和利率优惠政策。对于那些历史记录不好的农户取消资格或加以限制,而对于信用良好的可以给予一定的利率优惠和优先贷款。

探索建立小额信贷的风险补偿机制,通过建立风险补偿基金,用于弥补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因素形成的小额信贷损失。为了分散和规避风险,可以在农村推行农业意外保险制度,3 扩大承担风险的主体,提高贷款当事人的抗风险能力,使农业风险由信用社和保险公司共同承担,同时做好信用社资本金的补充,完善呆、坏帐准备金制度。

(5)加快小额信贷监管框架的建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针对不同形式的农村小额信贷,应采取不同的监管模式,这里主要是要区分审慎性监管原则和非审慎性监管原则。一般来说,对于那些允许吸收公众存款的从事小额信贷业务的机构,如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综合性商业银行的小额信贷事业部,适用“低门槛、严监管”的审慎性原则,将其纳入银行监管框架中。对于一些硬性指标,如最低注册资本、资本充足率、存款准备金率、风险集中度等要严格规定。

而对于那些“只贷不存”的专业小额信贷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公益性小额信贷组织则适用非审慎性监管原则,为小额信贷机构设计行为准则。包括对小额信贷的信贷业务准入、客户保护、利率政策、法律规范等问题进行监管。

政府在设计监管框架时必须考虑到小额信贷机构所付出的成本,如各种信息披露文件的整理和报送的成本;其次还要考虑到监管者的监管成本,即监管者对大量的小额信贷组织必须付出很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监管框架的设计过于繁琐,既超过了被监管者的承受能力,也超过监管者的监管能力,最终或是形同虚设,或是归于失败。

尽快出台针对小额信贷的法律法规,给予现有的小额信贷机构合法地位,并为其提供一系列配套的优惠政策,如免除小额信贷业务的营业税,降低所得税,发放低利率的政府再贷款等。

(6)抓住机遇,小额信贷向正规化方向发展

以往的小额信贷采用的方式多为项目运行,因此不仅作用的范围很有限,而且很难实现可持续性,根据国外小额信贷的实践可以看出,小额信贷将来的发展方向是逐渐向正规化过渡,小额信贷的正规化主要可以通过两个途径实现:[1]一是从事小额信贷业务的NGOs(非政府组织)转变为正规金融机制。二是现有的正规金融机构进入小额信贷领域。

去年年底,中国银监会发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这对于大力培育新型小额信贷组织,尤其是正规化小额信贷组织具有积极意义。该意见为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早日实现合法化提供了契机,这类小额信贷机构在放宽市场准入的机遇下,有望通过努力取得金融牌照,进入正规金融,有了合法地位后就能吸收存款,就有了筹集资金的渠道。相关新闻:

李克强考察“小贷公司” 赞小额贷可做“大美事业”

时近4月,辽沈大地渐有春意,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街头,人们已经脱掉厚厚的冬装,享受仲春暖阳。26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沈阳考察期间,来这里调研一家专门服务小微企业的“小贷公司”。

小额贷款服务小微企业——两“小”叠加,“大美”事业 小额贷款,是以个人或家庭为核心的经营类贷款,主要服务对象为广大工商个体户、小作坊、小业主。在我国,贷款难、利率高、融资渠道少,是众多小微企业的长期困扰。小额贷款门槛低、放贷快,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小微企业欢迎,已成为扶持和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途径之一。

沈阳瀚华科技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就是众多小额贷款公司中的一家。这家公司门脸不大,共有两层,李克强进门直接走上公司二楼,和正在这里办理贷款业务的客户及工作人员攀谈起来。负责人介绍,这家小额贷款公司在沈阳开业不到3年,已为2500多户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及个人提供融资服务,从进城农民工到城市中低收入家庭,都是他们的客户。

“你自己在创业?创业做什么?贷款期限是多少?贷款利率有多少?是否需要其他费用? 4 每年都在这贷吗?贷了几年了?”李克强对正在这里办业务的女客户张鑫问得很仔细。张鑫大学毕业10年,自己和老公一起创业做汽车用品生意,以前走银行商业贷款,需要抵押物,手续特麻烦,三年前,他们开始在这里尝试小额贷款,第一年贷款20万,第二年35万,今天是来办第三年50万的贷款手续。这里办贷款不需要抵押物,又因为前两年信用良好,第三年手续更加便捷。

连年贷款、数额递增,意味着事业的进步。李克强笑着点头,赞许地说,希望你们在创业当中成功,也带动更多的就业。

“小额贷款服务小微企业,两‘小’和谐叠加,就能做出大美的事业”。李克强总结小额贷款的“大意义”,他转身问企业负责人:“你有什么建议,直接提?”在总理鼓励下,公司负责人一口气提了扩大融资渠道、财税支持、希望办民营银行等三条建议。李克强边听边对随行的金融财税部门负责人说,要抓紧研究,尽量支持。

员工和客户们簇拥着总理走下楼梯,在公司门前,总理一只脚已经迈出玻璃门,又停下身,扭头再次告诉负责人,“你的三条建议我记住了”。又问: “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张国祥。”

“你这名字好啊,国家吉祥。” “国家吉祥,我就好做生意了!” 总理笑了,大家都笑了。【新闻背景】

小额贷款近年在中国发展迅速。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要求优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加快丰富和创新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方式,积极发展小型金融机构,大力拓展小微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切实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加大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政策支持力度,全面营造良好的小微金融发展环境。前不久结束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明了金融改革发展的方向:“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更好地浇灌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之树”。国家对小额信贷政策的演变:

1.政策演变

最初,以解决扶贫资金使用效率和扶贫攻坚为主要目标的中国小额信贷项目,主要是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扶贫政策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新世纪以来,小额信贷已从扶贫扩大到

为农村广大农户服务的范围。

1996年9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召开中央扶贫工作会议,强调加大扶贫资金的投入和执行资金的到村到户的制度以及各级党政一把手扶贫负责制度。中央政府的扶贫方针和政策与“扶贫社”(FPC)等非政府和半政府小额贷款扶贫试点项目所追求的扶贫到户和保证扶贫资金的高回收率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这样的宏观扶贫环境对“扶贫社”等非政府和半政府

小额信贷扶贫试点工作的开展和推广是极为有利的。

1998年2月,国务院扶贫办召开全国扶贫到户工作座谈会,在这次会上国务委员、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陈俊生指出,小额信贷扶贫到户是一种有效的扶贫形式,应该积极试点,稳步推广。其最重要的特点是扶贫资金直接到最贫困的农户,而且到期还贷率很好。会议指出,从今年始,凡是没有进行小额信贷试点的省区,要积极进行试点工作;已进行试点的,要逐步推广;试点并取得成功的,可以稳步在较大范围内推广。

1998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提出要“总结推广小额信贷等扶贫资金到户的有效做法”。这是在中共中央文件中首次肯定小额信贷是扶贫资金到户的有效做法。

1999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大会再次强调小额信贷扶贫的作用,中发(99)10号文件进一步提出,小额信贷是一种有效的扶贫到户形式,要在总结经验、规范运作的基础上,积极稳

妥地推行。

中央政府在中国农村十年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继续重申:“积极稳妥地推广

扶贫到户的小额信贷,支持贫困农户发展生产。”

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明确提出: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农村新办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的准入条件和监管办法,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尽快启动试点工作。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建立更加贴近农民和农村需要、由自然人或企业

发起的小额信贷组织。

2.法规状况

(1)商业银行。1999年4月《中国农业银行“小额信贷”扶贫到户贷款管理办法》要求向贫困农户提供低息贷款时,无须农户提供抵押担保,基本的运作要求是小额短期、贷户联

保、整贷零还。不过,此文件现在已不执行。

为缓解城市贫困,2003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会同财政部、国家经贸委、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共同制定了《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管理办法》,2003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了关于《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管理办法》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对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加以管理和规范,但这种制度设计主要是把小额信贷作为实现政府目标的手段,缺乏长期的战略和可持续目标设计。

(2)信用社。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是分支机构最多的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分支机构遍及几乎所有的乡镇甚至村庄,也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惟一与农户具有直接业务往来的金融机构,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向农村和农业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核心力量。2003年末,中国有34581家农村信用社,其农业贷款余额8424亿元,占全部正规金融机构农业贷款总额的约86%。1996年以前,农村信用合作社由农业银行的领导,作为中国农业银行的农村基层组织,大部分存款必须转存到农业银行。1996年《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后,农村信用合作社脱离农行,而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统一监管,2003年起,由中国

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

1999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提出了“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政策,并将确定个人信用等级的标准制度化。2000年1月发布了《农村信用社农户联保贷款管理指导意见》,借鉴此前非政府、半政府组织开展的小额信贷试验的制度安排,提出小组联保、强制储蓄、小组基金、分期还款、连续贷款等政策。中国人民银行于2001年12月颁布了《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指导意见》,要求全面推行农户小额信贷。2002年4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发放和改进支农服务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管理、规范和支

持力度。

(3)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中国的金融法规禁止包括非政府组织在内的非金融机构提供任何类型的金融服务。中国绝大多数小额信贷机构都登记注册成为非政府组织,但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至今尚未获得正式的合法身份。小额贷款项目经常需要“协商”出一个临时的法律身份,因为没有正式的程序和规章来确定谁是小额贷款机构,所以很多小额贷款项目利用捐赠人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协议作为非正式的经营许可。除了中国社科院“扶贫社”(FPC)和UNDP/CICETE主管的“乡村发展协会”得到了人民银行的书面批准进行小额信贷扶贫试

验外,其他一些非政府组织开展的业务在理论上是非法的。

面对非政府组织在小额信贷运动中发挥的实际作用和法规的限制之间的不协调,中国人民银行采取了折衷的方式,默许或部分地允许非政府组织继续在扶贫的“保护伞”下提供小额

信贷服务。

(4)金融公司。一些国家,金融公司作为一类操作机构,也开展小额信贷业务。中国人民银行规定,只有在申请前一年总资产超80亿元、自有净资产超30亿元的企业集团才有资格申请成立金融公司;并且,金融公司只能向其成员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这些成立资格及金融服务对象方面的限制,使中国的金融公司不可能充当小额信贷机构。

3.有关融资、利率和税收规定

(1)融资政策。金融机构小额信贷资金来源主要是吸收各类存款,还涉及财政资金、国际机构委托发放的小额信贷资金以及中央银行再贷款等。农村信用社除可以吸收存款外,在向农户提供小额信贷贷款时还可能获得中央银行的再融资支持。

非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中,捐赠资金是重要来源;财政资金所占比例不大;存款资金(强制储蓄)所占比例很小。中国的非金融小额信贷机构既不能向社会公众吸收存款,也无法享受央行再融资支持。中央银行也禁止商业银行向登记为“社会团体法人”的小额信贷机构提供融资,半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很难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和扶贫贴息贷款。尽管多数非政府组织能够从政府那儿获得一些诸如薪资、办公场所和交通工具等形式的补贴,间接地增加了一些非政府组织的操作资金,但这部分补贴很不稳定。资金来源单一,缺乏持续、稳定的融资渠道,影响到非金融小额信贷机构规模的扩大和可持续发展。

(2)利率政策。中国过去实行严格的存、贷款利率管制。《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全国人大,1995)和《人民币利率管理条例》(中国人民银行,1998)规定,人民银行决定存贷款基准利率,农村信用社有权按照人民银行设定的基准利率,即12个月贷款利率发放贷款。自2004年10月起,人民银行(央行)规定,对全国商业银行只规定存款上限和贷款下限,城乡信用社的贷款上限暂不取消,可在基准利率的0.9 ~2.2倍之间浮动。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按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和浮动幅度适当优惠,农户联保贷款利率和方式及结息的办法由信用社在适当优惠的前提下,根据小组成员的存款利率、费用成本和贷款风险等情况与借款人协商确定。这些规定都限制了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利率,影响了农信社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农业银行管理的扶贫贴息贷款实行政府规定的低利

率,由国家财政部给予贴息,可持续发展更无从谈起。

不同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的利率的差别很大。其中,一些非政府、半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收取的有效贷款利率远远高于人民银行规定的基准利率,但是,这没有得到国家法律的正式认可。

(3)税收政策。对金融机构小额信贷业务和其他商业性贷款一样,都要征税,即农业银行和信用社操作的小额信贷按规定要缴纳营业税、营业税附加及所得税(不过,对国家规定的592个贫困县农信社的经营业务,包括小额信贷,免征所得税)。这增加了中国金融机构

开展小额信贷的运作成本,影响了其经营小额信贷的积极性。

对于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业务,政府没有明确的税收政策。在实际操作中,个别地方税

务部门对非政府组织开展的小额信贷业务进行征税。

(三)组织机构

中国实施小额信贷的组织机构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

(1)利用双边或多边项目成立专门的机构(办公室)来管理和操作外援资金,按照出资机构的要求和规章进行运作。按这样的组织机构来运作的项目有UNDP的项目、世界银行资助的项目、UNICEF的项目、执行期间的澳援青海项目、加拿大CIDA的新疆项目等。

(2)利用民间机构(非政府组织)来实施小额信贷扶贫。由这样的组织机构运作的项目

有社科院的“扶贫社”项目、香港乐施会的项目。

(3)由政府部门成立专门机构(与农业银行合作)管理和操作扶贫贴息贷款。由这样的组织机构运作的项目有陕西省、云南省、四川省、贵州省和广西自治区等多家政府扶贫项目。

(4)由金融机构直接操作的小额信贷项目。例如:河北省滦平县农村信用社的国际援助 小额信贷项目、澳援青海项目执行期满后交到地区农行执行的项目;从2002年开始全国范围农信社开展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城市商业银行与担保机构开展的城市小

额信贷。

不同组织机构实施的项目有各自的特征:一般说来,民间机构和外援项目重视社会发展和持续发展目标;政府项目注重发展速度和规模;金融机构的项目多数注重持续性和风险控

制。

(四)项目运作方法

最初,中国小额信贷项目是效仿孟加拉乡村银行(Grameen Bank,简称GB)模式,在随后政府推广的小额贷款扶贫项目也是一种借鉴GB模式的项目。与此同时,一些国际机构和双边合作项目在不断探索其他的方法。总体来讲,中国绝大多数前两类的扶贫小额信贷项目是连带小组方式,强调社员相互合作和监督。典型的小组方法是:社员自愿组成5人小组(直系亲属不得在同一组内),一般6~8个小组构建一个中心,分别选出组长和中心主任,小组成员间要互相帮助和监督,并发挥联保作用,形成自身内部的约束机制。每周(或根据还款频率而定:可能是每旬、每半月或每月)由中心主任召集会议,内容主要是检查项目落

实和资金使用情况,办理放、还、存款手续,交流经验等。

另外,目前中国的扶贫小额信贷项目中也有直接给个人的贷款和类似于国际“村银行”(Village Banking)形式的贷款。此外,中国扶贫小额信贷项目有的仅强调信贷服务,有的则仅是综合扶贫项目的一部分,还有的则不仅提供信贷服务,还提供其他与经济和社会发展

活动相关的服务。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项目没有专门的扶贫功能。它的基本做法是将辖区内农户区分为不同的信用等级,再据此决定贷款的额度(从1千元到2万元不等)和发放信用贷款证,一般实行短期贷款和整贷整还制。它实行农户信用贷款“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政策,以及提出建立信用村(镇)的标准。农信社的农户联保贷款则是在国外GB

模式和国内项目基础上的一种改良。

(五)目标群体特征

中国小额信贷扶贫项目的目标群体的总体特征是贫困地区的贫困户,不少机构强调以贫困妇女为主要受益群体。以扶贫攻坚为宗旨、国家扶贫贴息贷款为主要资金来源的政府型小额信贷扶贫项目,其目标群体强调到达有生产能力的最贫困户,实际是以按政府组织登记的贫困户为基本目标群体,但不十分强调以妇女为主。大多数外援项目和社科院“扶贫社”项

目则非常强调以贫困妇女为主要目标群体。

农村金融机构开展的外援项目(与地方农行合作的澳援青海项目、信用社与加拿大合作金融机构DID合作的的滦平项目)则只要求在贫困地区开展,并不强调目标客户一定是贫困户或贫困妇女。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项目的目标群体是农村所有有贷款需求并具备信用标

准的全体农户,贷款者为家庭户主,一般为男性。

小额贷款公司发展 篇6

尽管小额贷款公司发展迅速,其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却不可忽视。怎样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决定了小额贷款公司未来的发展空间,以及能否真正解决当前我国金融体制中存在的农民和小微企业贷款难、民间资金富集但缺乏投资渠道的“两难”悖论。

一、制约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性质定位不明。《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小贷公司“只贷不存”。这决定了小额贷款公司并非金融机构,只是依照《公司法》的要求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特殊法人。但在《公司法》中对于经营贷款这类特殊商品的公司却没有专门的规定。同时,小额贷款公司以工商企业之名进行金融业务操作时,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小额贷款公司与农信社、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一样承担支农责任,却享受不到国家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税收优惠和定向补贴政策;无法进入银行间拆借市场进行融资,享受相对较低的同业拆借利率;在办理工商登记、税收征缴、土地房产抵押及动产和其他权利抵押、财物监督等有关事务时,也因企业性质问题面临诸多不便。

(二)后续融资能力不足。可贷资金不足已成为当前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最大的瓶颈因素。按照现有规定,小额贷款公司只存不贷,主要靠资本金发放贷款,融资杠杆率只有0.5,与担保公司的10倍、银行平均的12.5倍相差很大。(我后附一片分析文章,可以简单地比较银行与小贷公司盈利能力)。有的小额贷款公司开业不足一个月,资本金即全部放完,只有争取银行融资或等待一年后增资扩股,难以形

成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尽管人民银行、银监会《指导意见》中规定,小额贷款公司依法合规经营,没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可以升级为村镇银行,但在实际操作中限制非常严格。2009年6月中国银监会出台的《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暂行规定》中规定,村镇银行的主发起人、最大股东必须是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这就意味着小贷公司要想升级为村镇银行,必须放弃控制权。这大大降低了小贷公司发展的积极性,也限制了其后续融资能力的扩大。

(三)税负水平偏高。按现行税制规定,小额贷款公司要交纳5.6%的营业税及附加和25%的所得税,税收上无优惠政策。这对冲了小额贷款公司的盈利能力,也使得小额贷款公司面对借款人时只能尽量选择高利率,影响了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的支持效果。以一家注册资本金为5000万元的公司为例,以平均贷款利率18%和资金使用效率90%计算,按营业额的5.6%缴纳营业税及附加,再除去营业费用以及缴纳25%的所得税后,在不产生坏账的情况下,小额贷款公司的年收益率比传统制造业略高,与银行业相比相距甚远。而且,农商行(农合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还可以以3%左右的极低成本从人民银行获得再贷款,无形中降低了税负负担。

(四)风险分散机制缺乏。目前小额贷款公司尚未建立起完善的风险分散机制。第一,大多数小额贷款公司在县域开展经营活动。由于不可预测的市场变化和自然灾害,再加上担保机构不足,保险体系不健全,财政补贴有限,使得中小企业和“三农”客户的小额信贷回收存在较大风险。第二,小贷公司作为几乎以贷款为唯一经营业务的金

融企业,却不能查询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更不能登录,严重影响了小贷公司的正常业务开展。随着小贷公司数量越来越多、贷款金额越来越大,全国数千亿的贷款游离于征信系统监管之外,这对整个金融行业都将是个越来越大的风险隐患。

二、促进小额贷款公司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明确金融机构定位。小额贷款公司虽不吸收公众存款,但也是经营货币信用业务的企业,理当属于金融业范畴。应明确把小额贷款公司定位为金融机构。对于小额贷款公司在开展与小额贷款活动相关的同业合作、向银行业金融机构融资等金融活动时,应按照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待。

(二)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一是对信贷投放支持“三农”达到一定比例的小额贷款公司,享受与农村金融机构同样的财税政策,并允许税前计提风险准备金,鼓励增加涉农贷款投放。二是拓宽贷款资金渠道。放宽“小额贷款公司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获得融入资金的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0%”的限制,提高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杠杆率。三是适当扩大小额贷款公司业务范围,如允许经营规范广、管理水平高的小额贷款公司开展拆借、票据贴现、资产转让等业务,提高资金利用率,增加小额贷款公司盈利空间。

(三)建立小额贷款风险分散机制。一是加强与担保机构、保险公司的业务合作,分享客户资源,实现利益捆绑,风险共担。二是探索建立小额贷款公司风险补偿基金。政府每年拿出原给予企业的贴息成立风险补偿基金,对于小额贷款公司放贷过程中产生的不良贷款,经过财政审核认定属于小额贷款公司尽职的,可通过风险机制按一定比例给予补偿。三是构建完善的征信体系。小额贷款公司除了通过组建行业协会,着重加强县域内公司间交流与信息共享外,还应通过一定的渠道,充分利用其他商业银行的客户信用信息。可适时将小额信贷公司接入央行征信系统,提高审贷效率,防范信贷风险。

(四)适时放宽对小贷公司升级为村镇银行、社区银行的严格限定。这一规定是在银行业监管能力和监管资源有限情况下的一个选择。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对于民间资金办银行还存在种种疑虑和担忧。对小贷公司升级为村镇银行实行严格限制,也与这种不信任的心理有关。其实,真正的金融监管不是控制“准生证”,而是对金融机构实行合规监管。所以,当前需要做的是如何进一步制定适应村镇银行特点的监管标准,加强监管力量,而不是限制小贷公司升级为银行,行政性地限制其发展的空间。

三、站在具体经营的角度,我还想特别补充如下建议:

1、小额贷款的发展虽有障碍,但并非不可为,只是难为。要发展,必须找准定位、找准市场、找准目标客户。要在银行的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坚持小额分散的原则。利用大股东自身的产业链、上下游客户,首先依托“圈子型”的客户开拓市场,逐渐拓宽业务渠道。股东一般对圈子型的客户比较熟悉,甚至有长期合作关系,知根知底,对客户的资信状况比较了解,贷款的前期调查比较方便。由于实业方面有业务合作,相互有资金兑付,通过合法的约定,可以方便扣收贷

款本息。

2、这里谈点内幕。很多人认为开小贷公司会赚大钱,如果严格按照4倍利率,按一年期6%算,4倍24%的利息收入。我测算过我们公司4年来每年的利息收入及费用,大概各种费用(包括税费、工资、办公费用、计提准备金等),要占10个点多点,也就是还可剩不到14%左右,但获得这个利润率的前提是没有任何风险损失。短期能保证,长期你能保证没有呆坏账?所以必须得违规,我们公司实际是按三分在放贷。踩了红线,就得做两套账。两套账就有很多需要特别小心的地方,不然会露马脚。

小额贸易 篇7

一、基本情况

“昆明市西山区帮克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于2008年12月26日开业, 属云南省首批小额贷款试点公司之一, 也是西山区目前唯一成立的一家小额贷款公司, 注册资本金为2660万元。该公司经营策略的定位是:寻求银行服务的空白点, 与银行服务形成互补关系。目前主要经营富滇银行、农村信用社分支机构推荐的相关业务, 如搭桥贷款。截至2009年6月末共计发放贷款49笔, 累计发放金额为8631.3万元, 收回贷款本金5829.92万元, 收回利息43.57万元。贷款期限最短为2天, 最长为6个月, 贷款利率最低执行年利率4.17%, 最高执行14.4%。

二、公司业务流程和风险防范

该公司的贷款发放流程基本能按审贷分离的原则, 由市场营销部提出项目和调研报告, 交贷款审批部初审, 再交贷审会和董事会审定, 同意后才发放贷款。

在风险控制方面, 该公司目前还是比较谨慎的, 发放的均为抵押贷款, 聘请了专业的风险控制人才进行分析评估, 首先对借款人基本情况进行充分了解, 在还款来源、抵 (质) 押物、保证人落实的前提下, 才发放贷款。按贷款五级分类制度目前所有贷款均属正常贷款, 贷款利息回收率高达100%, 风险控制相当成功, 但信贷行业一直以来是一个高风险行业, 风险防范至关重要。如何防范风险, 该公司的财务总监认为, 在客户对象的选择上, 更看重的是贷款人个人的品质, 她说:“企业的实力、品牌以及经营管理等是我们考察的重点, 但企业家个人的人品和信誉十分重要, 道德风险才是最可怕的”。

三、存在问题

(一) 该公司位于昆明市主城区的西昌路, 由于客源等原因, 对于“不得从事辖区以外的各项小额贷款业务”的规定, 未进行严格区分, 发放的贷款大多不属于西山辖区的客户

(二)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主发起人的特点, 使得该公司在“坚持服务‘三农’原则, 贷款的投向主要用于支持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做得不够理想

(三) 同一借款人贷款额度较大

根据“小额贷款公司要坚持‘小额、分散’的原则, 同一借款人贷款额度不得超过200万元”的规定, 该公司对同一借款人贷款额度高达500万元, 远远超过了管理办法的规定。

四、对小额贷款公司风险的初步思考

小额贷款公司面向农村和中小企业开展“只贷不存”的小额信贷业务, 不仅给民间资本提供阳光化运作、实现资本增值的途径, 同时对于完善金融服务体系, 引导民间资金回流到农村、服务“三农”、支持中小企业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从去年以来, 随着社会各界就如何加大对小企业贷款扶持力度的呼声越来越高, 小额贷款公司的灵活便捷及良好发展态势更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但是作为一个新生事物, 小额贷款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也会存在一些问题,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风险管理问题。如何加强风险管理, 促其稳健经营, 是小额贷款公司面临的重要挑战。通过调查, 我们对小贷公司风险的产生了一些初步思考。

(一) 按照《管理办法》规定, 小额贷款公司只能以股东出资额进行贷款, 不能吸收存款

而实际小额贷款公司资金贷放的速度要快于资金回收速度, 尽管还规定“小额贷款公司可以从不超过2个银行业金融机构获得不超过资本净额50%的融入资金”, 但是从实际操作和庞大的市场需求看显然还是滞后和不够的。后续资金不足在所难免, 流动性风险将成为困扰小额贷款公司进一步的发展的一个瓶颈。

(二) 按照《管理办法》规定, 小额贷款公司投向“三农”贷款的比例不得低于50%, 而且只能在注册地行政区域内开展业务, 不允许跨行政区域经营

这一规定使小额贷款公司业务相对集中在一定领域、区域内, 导致了风险集中, 一旦遭受天灾, 整个区域的农业生产经营受到影响, 农民收入减少, 在农村基础配套设施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还不完善的情况下, 必然会导致小额贷款公司同时面临着很大的经营风险。

(三) 应注重提高小额贷款公司员工的素质

由于小额贷款公司不是金融企业, 不准吸收存款, 不核发经营金融业务许可证;但也不是一般的企业, 他所经营的是特殊商品———货币, 他要求有熟悉金融业务并具备风险管理意识的高级管理人员和经营团队。《管理办法》对此也有相关规定, 但在实际操作中, 公司从成本等因素考虑, 小额贷款公司的队伍存在着人员少、金融业务知识欠缺、专业技能弱等问题。如在市场准入门槛不高、公司内部管理和监督不到位、员工培训跟不上的情况下, 产生操作风险的可能就在所难免了。

(四) 应完善小额贷款公司相关的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尚处于探索阶段, 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备, 这种法律、法规的欠缺使小额贷款公司的身份尚不明确, 因为目前的《贷款通则》、《商业银行法》、《公司法》与小额贷款公司《管理办法》存在着矛盾的地方和法律监督的空白状态。由于法律的欠缺使得对其监管也存在一定问题, 地方政府、工商部门、银监局、人民银行等监督管理机构都没有适用的法律作为监督依据, 由此, 小额贷款公司面临着一定的法律风险。

“小额创业”出版缘起 篇8

2003年,正值一波新的“微型创业”势力兴起,它来得并不突然,而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市场机制酝酿。而其中一股最大的力量来自于当时台湾市场的网络交易从B2C (businesses to customers)移转到了C2C (customers to customers),而里面的许多C端,经营成功的C端开始有计划地经营自己的产品线,顾客服务线,与一步步探索与解决技术上的问题。这群一开始以微型经营方式而成长的客层和供应端,造就了一波微型经济的起飞;透过网络拍卖交易的形式,经营的门坎减到很低,但因为经营者众,成功的门坎却随之升高。关于趋势,我们和读者分享几个指标,

C2C市场与B2C市场的分布状况

2004年~2011年的电子商务消长变化与预测

从上表2004年 ~2011年的中国电子商务消长变化与预测可得知,在2007年的涨幅达到最高峰后,虽然在2010年向下修正,却也有平均47%的成长率,是一个足以傲视全球的成长状况;也代表着对于想要创业的人来说,现在依旧是一个很好的时间点,而中国的内需市场也提供了在全球经济不稳定的状况下一股稳定的力量;如果创业者可以在这个时间点先从内需市场着手,当累积了一定的经验后,并一边等待全球经济的复苏,在未来三年后的成长是绝对乐观可期的。

中国11大电子商务网站市占率

本表则是提供创业者知道中国网店的营业额市占率,或许看官从里面可以得到你的创业灵感呢。

人际网络(Social Media)的创业是下一个趋势,是我们对中国市场提出的想法;针对这个议题,我们分享几个指标如下。希望它可以给读者一些启发,也欢迎你将你看到的经验与我们分享。

1.在中国,每4个人就有1个人每个月至少会到访一次人际网络网站或使用类似的服务;这个数据略比南韩与印度较少,但持续成长中。

2.在中国的人际网络活动(activities on social networking sites)中,娱乐用途的比重远超过其他国家。

3.有趣的是,在中国,使用人际网络网站服务的使用者年龄层比其他国家大;是不是也代表消费能力也较强呢?读者可以想想喔。

4.在中国的人际网络网站用户行为分析:听音乐以76%占第一位。

创业是一段需要不断进步与自我超越的过程,数位人编辑团队的研究都将详细地在以上各系列丛书中呈现,看完这些资料和介绍,或许你已经有所灵感了。

在此时,《数位人》研究团队发现市面的商业杂志与丛书,多半是针对中大型企业的经营,少有专注在小型甚至微型企业中着墨的出版品,于是我们决定为这个已经到来的需求与即将到来的快速成长做了一个最快速的反应——规划了一本专门服务创业者的杂志《eBoss创富志》,强调Step by Step学习的创业、创业经营入门丛书《小老板拉拉队》系列,而强调实战运用且快速学习的《小额创业开店指南》Mook系列也应运而生。

最畅销的《小额创业开店指南》系列,是我们结合专家的建议并采访实际的成功案例。譬如说,我们会设计所谓的“店老板的一天”,我们的摄影师就是跟着店老板做全天的拍摄,将老板一天的行程拍摄下来,从一早开店,准备食材、招呼顾客、和店内员工沟通开会,一直到一天的结束。藉由这样的跟拍方式,让读者身历其境地看到创业者的实际工作状况。这种编辑模式也让这一整套系列图书树立了与众不同的编辑风格;试想,当你看完一本小额创业开店指南,里面的介绍了50个案例 (或50家店),就等于读者亲自走访了50家店,或是参观了50家公司一样,这也难怪“小额创业”系列图书如此受到读者的喜爱。此系列图书内容涉及“低风险”、“低成本”的创业募资方案、低资金筹资与还款计划、营销创意等,这是最合适一个初入创业行列的准老板阅读;在开零售或餐饮店中,除了本身的产品要好之外,我们知道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店家位置的选择,所以我们规划了“店面选点”——找到最具集客力的店点,除了有门路,更要有窍门,找店面必做关键黄金调查法、七大行业选点秘诀传授。除了在商业的营运上需要着重,创业店家的店面装潢也需要做到与同业的差异化,才能够帮助创业老板们出奇制胜,所以包括“空间规划、灯光、商品陈列”等相关Know-how;创业之后,紧接着经营、管理、财务报表、成本控制、批货、金流、物流、通路,以及品牌经营,提供创业者全面的经营指南。

上一篇:学校网络安全教育计划下一篇:市场销售培训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