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小额诉讼

2024-07-19

民事小额诉讼(共12篇)

民事小额诉讼 篇1

“生不入衙门, 死不入地狱”已在中国社会根深蒂固, 然而, 公民诉权的增强极大冲击了这一传统观念, 进而出现了“三毛钱入厕案”。“民事诉讼一方面需要具备处理大规模且复杂的事件的能力, 另一方面则又需要处理零星细小的事件。不平衡、繁杂的程序, 造成了法院躲避小额诉讼的现象, 对此应采取防止的措施。对于小额诉讼的悉心照顾, 可使国民与司法在真诚的意义上相互联系, 培育国民的司法根基。”[1]而且, “小额法院是最高位法院”的说法即显示了以解决市民日常纠纷为使命的最低级法院的重要性, [2]2012年8月31日《民事诉讼法》的全面修改, 其中小额诉讼程序的规定成为引人注目的内容之一, 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第162条规定:“基层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审理符合本法第一百五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的简单的民事案件, 标的额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年度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百分之三十以下的, 实行一审终审。”[3]此次修改, 从立法上规定了小额诉讼程序的适用条件 (对标的额的限制) 和审级 (一审终审) , 并将小额诉讼程序至于简易程序之中。

一、小额诉讼在两大法系中的概况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 建立小额诉讼程序成为西方国家新一轮程序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早在1913年, 美国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市首次以小额法庭的程序处理标的额较小的纠纷。随后, 1920年, 马萨诸塞州率先在全州范围内采用小额诉讼程序, 至今小额诉讼程序在美国各州都得到普及。而英国, 1846年爱尔兰郡法院就以审判争议金额较小的诉讼纠纷为目的而建立起来, 于1937年建立了争议标的金额75英镑以下的纠纷处理程序, 也就是小额诉讼程序, 被认为是英国引入小额程序的开端, 并在1999年的《英国民事诉讼规则》中设定了小额索赔审理制度。而德国是在1993年通过对民事诉讼做出重要修改引入小额诉讼, 形成了独立的诉讼程序。日本灵活运用了本土资源进行创新, 从设立区裁判到建立简易法庭再到1996年民事诉讼法中专门规定小额诉讼程序。而在1990年, 我国的台湾地区参照国外小额诉讼制度, 对简易诉讼程序进行了很大的修改, 并且在1999年2月3日公布的修正案中确立了小额诉讼程序。

二、两大法系关于小额诉讼规定的比较

(一) 立法模式的比较

在英国, 《民事诉讼规则》规定了小额索赔审理制。而在美国, 各个州对小额法庭规定了专门的诉讼程序。德国的《民事诉讼法》也对小额诉讼做了特别立法规定, 如第495条之一。而作为大陆法系的国家之一, 日本则在《民事诉讼法》中第六编专门规定“关于小额诉讼的特则”。对比而言, 不难发现英美法系中是将小额诉讼程序独立于普通程序, 认为小额诉讼程序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相反, 大陆法系则是将小额诉讼程序视为普通程序的简化。

(二) 受案范围的比较

《英国民事诉讼规则》第26.6条和第27.1条规定了小额索赔审理制的适用范围。如倘若承租人以出租人干扰住所或非法收回出租物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 不论诉讼标的金额的大小, 法院都不能将该诉讼分配到小额索赔审理程序中。比较而言, 德国则这样规定:如果诉讼标的额小于或者等于1200德国马克时, 此时法院可以依照其享有的自由裁量决定是否适用小额诉讼程序或普通程序。同样, 日本《民事诉讼法》在第368条中规定, 如果以诉讼标的额为30万日元以下的支付金钱请求为标的的诉讼, 那么简易法院可以请求按照小额诉讼程序审理。

(三) 救济机制的比较

英国的《民事诉讼规则》规定了法院享有作出终局性救济的权力。并且规定小额诉讼程序的上诉机制, 认为如果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 一方当事人可以提起上诉: (1) 严重违法或者法院适用法律错误, 并且这种错误足以影响程序; (2) 在上诉方面, 法院有权作出其认为合适的任何命令; (3) 法院有权直接驳回上诉;而在日本民事诉讼法中, 则规定当事人无权对小额诉讼的终局裁判提起控诉。但是可以从收到判决书之日起的两周内, 对终局裁判申请异议, 但不妨碍在两周前申请异议的法律效力。经过申请, 如果异议正当合法, 诉讼就会恢复至口头辩论终结前的阶段。

(四) 起诉方式及次数的比较

在美国, 各州都规定了不同的小额诉讼的起诉条件, 如在克利夫兰, 依据旧法的规定, 在小额诉讼中, 公司不是享有起诉资格的主体, 而现行法律则规定公司在小额诉讼中享有起诉资格, 同时对公司的起诉设置了次数限制, 这样的规定是值得我们关注的。由于小额法院经常被看作是为讨债公司、分期付款销售公司讨债的原告法院, 法院对此作了回应, 即规定了同一个原告在一个月内起诉次数不能超过四次。相反, 华盛顿特区的小额法院则对原告起诉的次数没有作出次数的限制。

三、两大法系关于小额诉讼规定对我们的借鉴

(一) 立法模式的借鉴——专章规定小额诉讼程序

我国新修订后的《民事诉讼法》在简易程序中规定小额诉讼程序是值得商榷的。理由如下:在民事诉讼的理论研究过程中, 学者们对小额诉讼程序进行了广义与狭义上的区分。从广义角度分析, 小额诉讼程序与一般简易程序不存在严格区别, 它们的区别只是诉讼标的额有所不同, 将小额诉讼程序看作是简易程序的再简化;而狭义角度认为小额诉讼程序是一种新型程序, 它的存在价值不仅在于民事案件的分流处理、法院负担的极大减轻, 而且能够使得司法接近大众, 具有亲民性, 通过小额程序能够使国民广泛地享受司法服务和法律保障。通过解读广义与狭义的小额诉讼程序,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广义的小额诉讼程序忽略了小额诉讼程序作为一项诉讼程序的独立价值, 将简易程序与小额诉讼程序同质化, 无法正确区分和解释简易程序与小额诉讼程序的差异。相比之下, 我们更认同对小额诉讼程序的狭义理解, 即将小额诉讼程序看作是独立于普通程序和简易程序具有独特价值的一种新型诉讼程序。笔者认为我国新《民事诉讼法》将小额诉讼程序置于简易程序中混淆了简易程序与小额诉讼程序的区别, 可以说是漠视了小额诉讼程序在民事诉讼中的独立价值。建议在日后的立法中设立专章规定小额诉讼程序, 还小额诉讼程序“一席之地”。

(二) 受案范围的借鉴——排除身份诉讼, 明确适用范围

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第162条规定:“基层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审理符合本法第一百五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的简单的民事案件, 标的额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年度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百分之三十以下的, 实行一审终审。”[4]根据规定, 我们可以得出小额诉讼程序的适用条件:第一, 标的额低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年度就业人员的年平均工资的百分之三十;第二, 案件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这样的规定看似合理, 但是并没有像《英国民事诉讼规则》第26.6条和第27.1条的规定, 限制小额诉讼程序的受案范围, 如:婚姻诉讼, 亲子诉讼, 身份诉讼等诉讼就不应该包括在小额诉讼程序的受案范围中。因为身份诉讼中, 不仅关乎当事人的利益, 还很有可能牵涉第三人的利益;不仅与私利相关, 甚至和公益息息相关。因此, 在小额诉讼程序中排除身份案件的适用是立法的进步, 这样的正反两方面的限制规定使得小额诉讼程序的适用范围明朗而清晰。

(三) 救济机制方面的借鉴——限制上诉, 允许复议

“有错误就应当有救济”, 是民事诉讼活动中的一项基本规则, 也是各国家在民事程序立法中普遍遵循的准则。根据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规定, 我国对小额诉讼实行一审终审制。笔者认为, 这种立法规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是值得研究的, 虽然降低诉讼成本和提高诉讼效率, 从而解决实践中案件数量较多与司法审判资源有限之间的冲突, 是我国民事诉讼中建立小额诉讼程序的立法原意, 但是我们通过立法在发挥小额诉讼程序优点的同时, 也必须客观地意识到, 诉讼效益、诉讼成本与裁判公正虽然都是司法活动追求的目标, 但是, 裁判公正应该首当其冲地成为民事诉讼最为核心的价值追求。也就是说, 由于裁判公正是民事诉讼中最核心的价值, 那么我们的立法者在小额诉讼程序的设置过程中, 不能盲目地为了提高诉讼效率、降低诉讼成本而忽视裁判公正的程序要求, 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是极其错误的。如果在立法中对于裁判错误的案件不能给予法律的救济, 那么诉讼效率与诉讼成本的追求则失去了合理的程序基础, 并且越是无视裁判公正, 越是强调诉讼效率与诉讼成本, 诉讼将越是远离立法的原意及其根本的价值追求, 最后小额诉讼的立法将迈入不可逆转的误区。鉴于以上分析, 笔者认为我国在设置小额诉讼程序过程中, 可以学习日本民事诉讼法中关于小额诉讼的规定, 即规定限制性的上诉权, 灵活的复议权。那么, 从我国司法实践出发, 当事人对于派出法庭作出的判决则享有向基层人民法院提出复议的权利, 人民法院应该组成合议庭重新审理案件;相反, 当事人对于基层人民法院作出的判决不享有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的权利, 但此时则允许当事人提出复议, 由人民法院重新组成合议庭重新审理案件。此外, 规定当事人的例外上诉权, 即如果诉讼程序中严重的、明显的违法的情况, 当事人可以提出上诉, 由第二审法院裁定是否受理。

(四) 起诉方式及次数方面的借鉴——规范起诉形式, 限制起诉次数

基于以上比较分析, 笔者认为, 我国在小额诉讼的起诉方面应当做出以下规定: (1) 以书面起诉为原则, 口头起诉为例外。原则上, 当事人应该以书面方式起诉, 并且这种书面应该以表格形式呈现, 即实行表格化诉状。由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规定格式。如果当事人书写有困难的, 允许以口头方式起诉。 (2) 为了防止小额法庭沦为某些机构和某些个人的讨债工具, 立法可以对起诉次数进行限定, 如可以规定在同一年内同一个原告根据小额诉讼程序向同一法院请求裁判的次数不得超过5次。 (3) 除此之外, 立法还可以规定, 法官在小额诉讼案件的审理过程中, 应当适时地促成调解。

四、结语

不论是普通程序, 还是简易程序, 甚至是小额诉讼程序, 当我们将目光聚焦在审判程序的作用与价值之上时, 不能无视审判成本的问题。因为无论审判程序能够如何更好地实现正义与公平, 一旦民众付出的代价过于昂贵, 则他们往往选择放弃通过审判程序来实现正义的希望。通过简易程序和小额诉讼程序能够使普通大众得到法律保障和及时的司法服务, 使得司法亲民化。通过比较两大法系关于小额诉讼程序的规定, 可察觉二者在建构小额诉讼程序时所遵循的是不同思路。如, 大陆法系是把标的额为某一数额以下的案件分拨至基层法院, 然后简化案件的处理程序。但这种做法始终认为小额诉讼程序只是普通程序简易化, 将小额诉讼作为普通程序的生命延续。这种思维模式会导致小额程序的地位和价值难以与普通程序区分。相反, 英美法系则是构建了与普通程序截然不同的小额诉讼程序。表现在立法模式上就是对小额诉讼程序进行专门的规定。但是这种立法模式易造成小额程序与普通程序泾渭分明, 产生与整个诉讼体制难以整合的问题。所以, 日后小额程序的补充与完善时, 一定要综合两大法系制度的优点。既不要让小额诉讼程序成为“袖珍的普通程序”, 也不要让小额诉讼程序成为诉讼体制之外的制度。

摘要:目前, 各国的小额诉讼程序已日渐完善, 本文拟对域外成熟的小额诉讼程序进行系统地比较研究, 分析各国小额诉讼程序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以期对我国民事诉讼法中最新规定的小额诉讼程序、解决小额民事纠纷有所裨益。

关键词:小额诉讼,两大法系,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日]三月章.日本民事诉讼法[M].汪一凡译.台湾: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 1997:394.

[2][日]小岛武司.诉讼制度改革的法理与实证[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1:125.

[3]2012年8月31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 对《民事诉讼法》进行了全面修改。

[4]2012年8月31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的《民事诉讼法》。

民事小额诉讼 篇2

小额诉讼程序应用的社会困境我国当前尚未构建独立的小额诉讼程序,使用简单程序解决小额诉讼问题,很有可能需要耗费当事人大量的金钱和时间。由于立法者信息的不对称,法律制定的过程中无法获得丰富的、足够的意见,加之普通民众及法律职业者在法律表现方面的关心程度不高,使得我国整体司法环境并不符合小额诉讼程序运行要求。因而,小额诉讼最终有可能无法避免的成为某利益集团谋求自身利益的工具,其背后可能是不同利益主体的相互博弈,这势必会使得小额诉讼程序违背其设立的初衷。小额诉讼纠纷适用简易程序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标的额过于泛化导致小额诉讼程序价值丧失。《民事诉讼法》中将标的额定为“上各个直辖市、自治区、省就业人员人均薪资的百分之三十及以下。”

而并未限定为某个额度。尽管此种规定以平衡各个省份的经济不均衡发展客观现状为基本目标,但是此种划分方式无法落实省内不同经济水平区域差异化绣球见的公平性,假设收入差距过大却在案件中适用相同标准,那么势必背离法律制定的初衷,容易导致部分区域的“小额”转换成为“大额”,如果部分区域的“小额”过小,自然没有民众愿意采取诉讼的方式来解决利益受损的问题,民众原本的利益和权益便无法借助法律得到保障。

同时,现行法律障碍导致小额诉讼案件缺乏执行效率。小额诉讼程序目前的规定过于简化,缺乏原则性的规定只能导致小额诉讼在具体运行时因为法律规制缺乏,而使得法官容易出现自由裁量权滥用的情况。小额诉讼程序在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劳动争议在现行法律范畴并没有被明确规定,而《劳动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民事诉讼法》、《劳动合同法》等对小额诉讼程序的衔接同样存在困难性,“比如《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第47、48、49 条以及《劳动合同法》的第30 条。”在司法实践过程中的各类小额劳动争议诉讼案件因为属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口头承诺,或者因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尚未签订劳动合同,仲裁委员会认为此类并非是劳动争议,不应该列入到劳动仲裁管辖范畴,如果劳动者按照民事案件提请诉讼,会被法院认为是劳动争议案,要求劳动者申请仲裁,如此导致案件在法院和仲裁委员会之间“踢皮球”,不利于小额劳动争议诉讼案件的便捷、快速解决。《劳动合同法》第30 条第2 款提出用人单位未足额支付或者拖欠劳动报酬,劳动者依法向当地法院提交支付令的申请。为避开繁琐而漫长的诉讼程序、仲裁,快速追回用人单位拖欠的薪资,立法者企图使用授权劳动者向法院提交支付令的申请的权限,但是事实上《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合同法》中并没有对劳动者提交支付令申请的程序进行规范或规定。被誉为“中国第一份欠薪支付令”的案件中却因为公司“没有欠薪”的书面异议,导致申请者只能重新申请诉讼、仲裁等,这样不仅欠薪支付令立法预期的目标的无法达成,还导致劳动者追索报酬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被迫增加。另外,程序设计较为单一导致小额诉讼多被放弃。就当事人的救济途径而言,现阶段我国实施的小额诉讼主要使用一审终审的方式,即便当事人不满意判决结果,也只能再次提请审判而不能以本次为基础进行续审。由此可见,小额诉讼救济途径较为单一。具体司法实践中,首先,当事人提请再审的门槛及条件都相对较高,且小额诉讼涉及到证据、案情、程序等多方面因素的再次收集和提交,导致再审程序很难再次启动。其次,再审救济提请时,双方可直接向原法院申请。但是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选择向上一级法院申请,因而就会加大上一级法院审批工作难度。小额诉讼劳动争议处理的完善策略构建小额诉讼制度,保障亲民公正价值取向。

法律以确定性作为基本特征,小额诉讼作为以当事人为利益主体的诉讼制度,其制度的不够完善,相关法律依据的尚未完整构建等,均是导致小额诉讼无法顺利运行的基本原因。小额诉讼的实践应用需要科学的制度作为基本保障,在立法过程中也需要保障小额诉讼制度以科学的立法理念为支撑,进而不断的完善其制度设计的初衷,以降低司法压力,完成案件分流。小额诉讼制度本身的价值就在于如何满足普通大众的诉讼需要,如何使用简单、便捷、效率的司法程序进行小额诉讼案件的处理以实现效率和公正的统一。

构建可保障国民权益的价值理念,并不断缓解民众法律意识加强所引发的诉讼爆炸,可辅助完善小额诉讼。在进行小额诉讼立法时,需要从小额诉讼价值落实要求入手,重视小额诉讼程序的大众化和亲民化特征,尽可能最大化的满足小额诉讼中当事人的诉求,并分清小额诉讼程序价值目标及主次,摒弃主次点到和舍本求末的做法,真正将小额诉讼中公民权利本位的理念和价值落实到司法和立法实践中,更好的完成其为民众创造并提供平等的参与到小额诉讼中来的机会。以激发民众诉讼心理为基,四步推进尝试简化审理程序。综合考虑中国国情、民众小额诉讼消极心态后,建议小额诉讼立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运行调解前置制度,重视调节。调解前置制度可辅助降低小额诉讼案件进入到诉讼程序的可能性,使得小额诉讼可以解决此步骤应该解决的问题,而并非不断遗留问题来增加其他领域的工作负担。因此需要运行调节前置制度,强化其调节作用。二是运行当事人亲自出庭制度,优化诉辩方式。小额诉讼程序多以金钱给付纷争为主要内容,其涉案金额并不多,因此从经济和便捷角度考虑,可允许当事人自己亲自出庭,进而优化诉辩方式,从而避免因律师参与所出现的诉讼费。提起诉讼的方式同样可以简化标准,比如由当事人以口头、表格式、答辩状等方式提出。三是尝试直接庭审,优化庭审程序。小额诉讼程序与其他普通程序的区别在于,小额诉讼程序更重视效率而不在意程序是否齐备,因此在程序范畴不必墨守成规,比如拘泥普通庭审程序的顺位和形式,而是以具体案件情况和庭审情况为前提,尝试直接庭审,简略、合并某些庭审的程序。四是明确程序转换规范及审理期限。

我国在明确程序转换规范及审限方面的实践探索及域外经验都可以作为完善小额诉讼程序、制度的基础,在具体操作时可延长审理期限为立案之后的1 个月内,但是原则上不能延长,只能按照特殊情况,由院长审批之后来定能否延长到3 个月。为避免受到调查影响而导致的审理拖延问题,可尝试简化和缩短法庭辩论,当事人在开庭当日也需要准备齐全开庭所需的物证、人证,并准时到庭。如果法定期限内案件无法审结,需要依法将其转化成普通程序继续审理。五是拓展小额诉讼渠道,启动当事人诉讼频次限定制。

小额诉讼案件的救济方面目前其程序主要适用一审终审制原则,但是公民有权利维护自身利益并提起诉讼,此项权益在实践中很容易被大型公司和银行等应用为向用户讨债的依据或者工具。对此,在小额诉讼程序和制度设定时,一方面要考虑到法律程序和制度是否可保障公民提起诉讼的权益;另一方面则需要考虑小额诉讼程序需要限定当事人的诉讼内容和诉讼频次。小额诉讼程序最具有标志性的特征在于一审终审,此种制度在司法工作容易受到司法纠纷影响的大背景下,可起到分流和化繁为简的功能,但是民众存在对小额诉讼程序及法律法规信任度缺乏的问题,这在小额诉讼程序运作中并没有得到解决。可以想象到,如果小额诉讼程序拟快速便捷的加以运作,就必须要预先获取原告的支持和信任,但是一审终审在当事人权利方面的相对匮乏目前却尚未解决。为此,在小额诉讼司法、立法范畴的完善就需要构建起小额诉讼程序,以不违背小额诉讼初衷为前提,进而为小额诉讼当事人提供完善的、完整的救济保障机制。最后,细化劳动争议金额,保障小额诉讼本土化改造。

论新民事诉讼法中的小额诉讼程序 篇3

关键词:民事诉讼法修改;小额诉讼程序

引言

2012年8月31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新民事诉讼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我国新民事诉讼法第162条规定:“基层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审理符合本法第一百五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的简单的民事案件,标的额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年度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百分之三十以下的,实行一审终审。”

以上的法条表明,我国正式确立了小额诉讼程序,这将具有标志性的历史意义。

一、建立小额诉讼程序的背景

近年来,在民商事案件中,众多的案件等着法院去处理,法院的压力都很大,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标的额很小的小额纠纷,审判效率面对着很大的挑战。正因为这样,现在要建立一种与此相适应的程序就显得十分有必要,意义是十分的重大,那么小额诉讼程序就很符合这些特征。因此,2012年我国新的民事诉讼法关于小额诉讼程序的规定便随之应运而生,我国的小额诉讼程序终于确立了下来,这将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二、小额诉讼程序的概述

(一)小额诉讼程序的概念

小额诉讼程序包括广义的小额诉讼程序,狭义的小额诉讼程序两种程序。根据相关的论述,可知,相对于一般的简易程序而言,广义的小额诉讼程序与之没有多少的区别,两者只是在标的额上有些区别而已,其他的倒没有什么差别。狭义的小额诉讼是新发展起来的程序,过去是没有的,它是指基层法院的小额诉讼法庭或专门的小额法院审理数额甚小的案件所适用的一种比普通简易程序更加简易化的诉讼程序。[1]

以下我讲的是关于狭义的小额诉讼程序,狭义的小额诉讼程序独立于简易程序,两者是不同的,在这里,我们不要混淆了。

(二)狭义的小额诉讼程序的特征

第一,是简便化的诉讼程序。对于案件的当事人来说,这种简便化的诉讼程序可以为他们节省大量时间和成本,当事人在案件中也不需要去请律师,从诸多方面可以看出,此种程序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待来了很多方便。

第二,审理程序简单。法官可以积极地发挥作用,自由裁量权可以很好地运用,这样能缩短案件审理的时间,节省成本。

第三,调解的重要性突出。在小额诉讼中,法官审判的同时,伴随着调解的进行,审判与调解常相随。特别是当今,小额诉讼案件逐年增多的情况下,调解则显得尤为重要。

第四,小额诉讼程序消耗的费用很低,效率很高。这符合社会的需要。

三、小额诉讼程序的作用

第一,一方面,小额诉讼程序节省了案件当事人的诉讼成本和时间,可以让当事人很好地实现自己的诉讼权利,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小额诉讼程序也节省了司法资源,不至于过多地浪费。

第二,小额诉讼程序可以提高法院的办案效益,提高效率。同时,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小额诉讼程序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改革,而小额诉讼程序也是我国司法改革想要实现的一种理想情况。

第三,小额诉讼程序可以很好地发挥法官的职能,在社会中树立司法权威,提高人民对司法的信赖程度,进而增强我国的法治水平。

四、小额诉讼程序适用的条件

第一,小额诉讼程序适用的案件一定要求是简单的民事案件。我国新民事诉讼法第157条规定:“ 基层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审理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简单的民事案件,适用本章规定。”从这一条文的规定来看,我国的小额诉讼程序只适用于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简单的民事案件。

第二,小额诉讼程序适用的标的额需要符合新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我国新民事诉讼法第162条规定:“基层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审理符合本法第一百五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的简单的民事案件,标的额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年度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百分之三十以下的,实行一审终审。” 从这一条文的规定来看,我国的小额诉讼程序适用的案件标的额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年度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百分之三十以下的。这样规定案件的标的额是很科学的,合理的,很符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为我国各地区的生活水平不同,贫富差距十分大。

五、健全我国小额诉讼程序的一些建议

第一,建议国家尽快出台一些配套措施,针对小额诉讼程序的,来限制或者制约法官的职权,使法官合理使用自由裁量权,防止权力滥用,使案件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很好的保障。

第二,我国应该加大力度,不断提高法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因为在小额诉讼程序中,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就要求法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比较高,如果法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比较低,那么,这会影响案件的处理质量,案件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很难得到很好的保障,人民的满意度也会大大降低,司法权威也会受到影响。

第三,需要认真考察世界上其它国家关于小额诉讼程序的规定的立法,吸取精华,进而不断完善我国刚确立的小额诉讼程序。虽然我国已经确立了小额诉讼程序,但是关于小额诉讼程序的规定不够具体详尽,条文过少,需要我国相关机关进一步去完善,充分发挥在实践当中的指导作用,实现理想的法律效果。

参考文献

民事小额诉讼 篇4

民事小额诉讼程序与调解的结合不仅仅是因为小额诉讼程序具有相对于普通一审程序“非正式性”的特性, 也是针对我国目前民事诉讼所面临的现状和小额诉讼程序发展趋势所采取的积极应对方法。从我国民事诉讼所面临的现状而言, 目前我国传统的非诉讼纠纷解决体系已经日趋式微, 而新的代替性纠纷解决机制正在发展尚未成熟, 法院不堪承受各类诉讼案件的审理压力, 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及时的保护这是现阶段不能改变的现实。同时, 在我国生效民事判决的自动履行率低, 而调解对于督促当事人及时履行具有判决所不具备的功效。特别是在小额诉讼案件中, 诉讼金额小, 当事人诉争的利益就小, 容易协商。①因此, 民事小额诉讼程序和调解的结合也是提高自动履行率, 及时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真正做到案结事了的有效途径。

从小额诉讼程序的发展趋势而言, 有学者认为尽管高度简化, 小额诉讼程序的成本仍高于其利益, 为克服其弊端或局限性, 小额诉讼程序必然向非正式性和非诉化方向演进:或走向行政化或仲裁化, 或是向调解靠拢。②笔者的理解, 该学者是想强调调解在民事诉讼中的重要性, 同时也明确了小额诉讼程序与调解结合的必要性。美国的ADR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 而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研究、实践和改革在不断深入, 要达到成熟、健全的程度还需假以时日。小额诉讼程序设计本身就因其简便灵活的特性适合积极地促进当事人之间的和解, 并且事实上在开展小额速裁工作试点是此类案件往往大部分都能够做到以调解方式结案。例如小额速裁试点的广西南宁市西乡塘区法院, 自今年5月1日正式受理案件以来, 小额速裁庭调解结案302件, 调解率为88.05%。③这样的实践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小额诉讼程序与调解的结合是该程序满足当事人以低廉、便利、快捷的途径获得司法、接近正义和合理配置司法资源的重要途径, 同时也表明了小额诉讼程序和调解的结合是发展和完善调解体系的可行方案。

二、民事小额诉讼与调解结合的方式

民事诉讼与调解的结合有多种方式, 目前很多国家和地区或者在调解中设立决定 (裁决) 环节, 或者在裁决 (包括各类仲裁) 程序中增加调解前置。④比如台湾地区采取的是调解前置的方式。从目前情况而言, 大陆地区《民事诉讼法》规定调解应当遵循自愿原则, 若采用调解前置程序, 笔者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将违背当事人的意愿, 进行强制调解。所以, 对调节前置程序笔者持保留态度。民事诉讼法新增的第一百三十三条第二项规定:开庭前可以调解的, 采取调解方式及时解决纠纷。该条规定的调解也必须是在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之上的, 当事人若明确表示不愿意进行调解的, 就将进入案件审理程序, 不进行强制调解。

另一种民事诉讼与调解的结合方式比较典型的例子是美国马萨诸塞州所采取的形式。马萨诸塞州的小额诉讼程序在正式开庭审理前, 书记员将询问双方是否同意调解, 如果同意调解, 法庭将提供调解员并由调解员带双方当事人到调解室。调解采用非正式方式, 允许双方充分表达各自意见, 然后调解员帮助弥合分歧, 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调解协议达成后, 法庭直接采用调解协议结案。如果双方不同意调解或调解不成, 双方重新回到法庭, 由治安官或法官审理。⑤该种方式一方面尊重了当事人的意愿, 另一方面和我国目前的人民调解制度可以得到衔接, 充分发挥该制度的优势。在小额诉讼程序中, 法官可以根据具体案情, 可以建议双方认真考虑调解的好处, 也可以规定参加过调解之后才决定开庭审理日期。⑥在此环节, 法官或书记员能够及时向诉讼当事人解释调解的优势, 积极引导当事人进行调解, 那么在一定程度上会有很多的当事人愿意在诉前进行调解。

民事小额诉讼与调解结合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调解人员的配置。美国的调解制度之所以发达, 很大程度上与普及的调解员培训有关。相比之下, 我国对调解人员的培训就逊色很多, 所以要加强对法官进行调解技能的培训, 拥有专业的调解能力, 才能准确分析纠纷的症结所在, 进而解决纠纷。从目前阶段而言, 对调解法官的培训是需要的, 同样也需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这样一个过程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 所以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如美国法院的一些做法, 聘请退休法官做法庭的调解员, 建立退休法官调解制度。另一方面, 若请退休法官进行诉前调解还能消除审判员和调解员身份混同带来的弊端。在民事小额诉讼程序中, 从该程序的制度设计到调解的机构再到具体调解人员的设置, 这一系列与调解紧密配合, 将有助于小额诉讼程序发挥其优势, 及时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也将有助于我国调解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范愉.司法资源供求失衡的悖论与对策—以小额诉讼为切入点[J].法律适用, 2011.

民事诉讼状 篇5

原告:林川,男,1989年7月15日出生,汉族,身份证号:4305xxxxxxxxxx01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金水东路1号

被告:郑州市公交公司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建设路协和大厦五楼

法定代表人:李高乐职务:总经理

诉讼请求:

1.依法判令被告公开向原告公开赔礼道歉

2.依法判令被告向原告赔偿精神损失费100元

事实和理由:

2014年5月6日上午9点左右,原告林川在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农业路站乘坐郑州市公交公司的43路公交车前往省人民医院去护理身患重病癌症住院的父亲,在公交车上,当原告向售票员购买车票时,该售票员对原告所持的一张贰元人民币拒收,并对原告斥责道:不收烂钱。当时原告向售票员解释说,这张贰元人民币并不烂,按法律规定可以流通。但该售票员对此置之不理,并且以自己公司不收烂钱为理由,再次拒绝。后来原告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只得又掏出一张面值为50元的人民币买了票。原告对售票员多次宣讲法律的有关规定,因而激怒了售票员,当公交车到达市人民医院站时,售票员以让原告到公交公司彻底说清楚为由,据不让其下车,将原告带到公交公司五队,使原告无法及时到医院照料重病在身的父亲.原告作为消费者,其合法权益受到法律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不得对消费者进行侮辱、诽谤,不得搜查消费者的身体及其携带的物品,不得侵犯消费者的人身自由。依据上述规定,郑州市公交公司售票员据不让其下车,将原告带到公交公司五队,限制原告人身自由,使原告无法及时到医院照料重病在身的父亲的行为是违法的。郑州市公交公司应采取措施为消费者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费。

因此,被告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为此原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向贵院提出诉讼,请求依法支持原告的诉讼请求。

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及住址

1.证人胡云,住郑州市郑东新区金水东路一号

2.证人李建,住郑州市郑东新区金水东路一号.此致:

郑州市金水区人民法院

附:本诉状副本一本

原告:林川

小额诉讼程序浅析 篇6

关键词:小额诉讼;效率;价值

一、小额诉讼的特征

小额诉讼是指对一定标的额以下的特定类型的民事纠纷适用的比较简便、快捷的一种特殊程序。它具有下列特征。

1.标的额较小且标的额的大小是确定案件是否属于小额诉讼程序的标准

这也是小额诉讼程序区别于其他诉讼程序的要点。根据新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我国现行的小额诉讼程序适用标的额不超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年度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的百分之三十。如果超过这个标准则不能适用小额诉讼程序。

2.程序简便

小额诉讼程序相对于普通程序在审判组织、审理期限以及审判方式等方面都比较简便。由于我国民事诉讼法修正案并没有对小额诉讼程序进行详细规定。法院在司法实践中究竟会如何操作小额诉讼程序,我们不得而知。根据国外关于小额程序的相关规定。小额诉讼程序与其他民事诉讼程序(包括简易程序)更加简便、快捷,且小额诉讼程序不允许上诉,实行一审终审。

3.重视调解制度

“小额诉讼程序强调方便当事人接近司法,其程序便于当事人自己操作,而且可以大大减轻法院负担、降低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率”。法官在适用小额诉讼程序过程注重调解,可以采用调解与审判一体化的审理模式。让原被告双方直接对话,促使双方和解。

4.价值取向明显

小额诉讼程序具有明显的价值取向,即降低诉讼成本、提高效率、节约司法资源等。由于小额诉讼程序的标的额较小,若采取其他诉讼程序往往会加重当事人的负担、提高诉讼成本,同时也是对司法资源的极大浪费。小额诉讼程序通过对审判组织、审理方式以及审理期限的改革,提高效率。使小额诉讼程序变得简便、快捷。也达到了节约司法资源的目的。

二、审理程序简便性

小额诉讼程序的简便性体现在整个诉讼程序中。小额诉讼以司法大众化为理念,而普通大众又缺乏对系统法律知识的了解,因而小额诉讼通常会按照常识化的方式进行。目前各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均不同程度体现了小额诉讼程序的简便性。

英国的小额案件在一般情况下是由当地的法院法官进行审理,当然,也可以让巡回法官审理。英国的小额诉讼程序的原则是公开审理,是否公开审理,法官有说话权。英国小额诉讼程序中,在前期准备阶段,法官可以直接说审理日程,审理程序为非正式,法官审理方式可以按照自己觉得合适的程序方式进行。程序的进行依靠法官的自由裁量,不适用严格的证据规则,调取证据时不需要宣誓。英国小额案件的审理的地点没有特殊规定,可以在当事人家中,也可以在法庭亦或是法官的办公室。

对德国的审理程序进行研究,德国程序的简化在以下四方面得以体现。第一,在进行小额诉讼程序审理的时候,法官和法院可以自由决定以什么样的方式的程序进行审理;第二,可以以书面审理代替不开庭;第三,在搜集证据以及审查方式上,就算是当事人提出要听取证言以及进行鉴定等要求,法官也可以要求证人或者是專家煮面回答问题,如果搜集证据时,当事人不在现场,那么可以进行电话里了解,调查取证;第四,小额案件的最终判决书可以只写明作为结论性判断,不用进行记载,这是德国民事诉讼法第495条的明确规定。

由此可见,小额诉讼程序简便、灵活的特性已经为各国认可,并形成制度性规定,使小额诉讼开展有法可依。我国虽然在民事诉讼法中明确确立了小额诉讼,但却缺乏具体的程序规则,从而不利于小额诉讼的实行。

三、所体现的法律价值

小额诉讼制度在立法设计和司法操作中体现了基本的法律价值,适应了民众对于法律实践效果的期待。

1.公正与效率理念的兼顾

小额诉讼制度,首先强调小额,即该类诉讼制度针对的是纷争数额不大的案件和纠纷,其次强调诉讼,即小额诉讼制度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也保证了司法对于程序正义的最低限度。该种区分基础上的综合体现了小额诉讼制度对公正和效率两种法律价值的兼顾,也做到了程序的简易化和程序的正当化的双重作用。

2.裁判效益理论和类型化解决民事纠纷的思想

所谓“裁判效益理论”,指的是在司法实践中通过较少审判资源和审判时间的投入,而获得较大的裁判效益的理论。所谓“类型化解决民事纠纷”的思想,指的是根据不同种类民事纠纷案件的不同特点,分别设置不同类型的裁判制度以及区别裁判和处理不同类型案件的理论思想。这两种理论思想在民事裁判中的运用,不仅与国内民事案件数量的非速攀升有关,与国内对于司法审判资源的有限投入也存在直接的联系。对此,国外有学者指出“在讨论审判应有的作用时不能无视成本问题。因为无论审判能够怎样完美地实现正义,如果付出的代价过于昂贵,则人们往往只能放弃通过审判来实现正义的希望。”

3.法官诉讼指挥权和当事人裁判请求权之间的保障

小额诉讼程序强调在程序正当的前提下加快诉讼进程,缩短案件审理时间,提高诉讼效率,这就意味着诉讼程序的推进和开展不容许当事人在没有法官指导下开展过多的有可能拖延诉讼的形式对抗,而要求法官充分发挥诉讼指挥权,对当事人之间的程序对抗进行必要的诉讼指导。“另外,凡采纳小额诉讼程序所审理的案件皆属于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点集中、争议不大的案件,当事人一般没有委托律师参与诉讼,这就要求承办法官依法履行释明义务和提醒义务,以弥补当事人在相关法律知识和诉讼程序知识方面的欠缺,由此也会避免当事人之间就相关争点方面展开无谓的争辩说导致的诉讼拖延”。

参考文献:

[1]潘剑锋,齐华英.试论小额诉讼制度.《法学论坛》,2001(1)

[2]范愉.小额诉讼程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1(3)

[3]朱金高.小额诉讼制度有效运作之机理.《法学》,2014(6)

浅析小额诉讼 篇7

一、不同法系下小额程序立法特色

(一) 日本小额程序立法特点

日本小额诉讼程序的立法特色:一是具有人情味的程序, 其重要表征是近邻化的法院和日常化的程序;二是一年内同一原告在同一个法院可以请求适用小额程序进行裁判的次数不能超过10次, 这是让民众合理公平分享小额程序利益的一种理性决策;三是灵活性处理小额裁判的执行, 允许当事人对法院的判决分期支付。这既是在人性化考量基础上对被告实际支付能力所作出的特别照顾, 同时也有效解决裁判执行难的问题。

(二) 美国小额诉讼的立法特点

美国小额程序的立法特色:一是各州对适用小额程序的标的额和案件类型都作出明确的规定;二是许多州对小额诉讼的原告资格进行了一定的限制, 企业等法人团体不允许成为小额诉讼的原告, 在一定时期内对人们适用小额程序的次数做了限制规定;三是基层第一审法院内的法庭负责处理小额诉讼;四是程序灵活, 注重和解和调解, 费用较低;五是排除或限制律师代理;六是辅助法官可以审理小额诉讼, 也可以由律师公会推荐优秀律师审理小额案件;七是各州的法律不同程度地规定了当事人的程度选择权, 并且与上诉、反诉联系在一起, 用来充分保障当事人对程序的自由处分权。

(三) 英国小额程序立法特点

英国小额程序的主要特色:一是灵活多样的审理方式, 法院对案件审理应适用的程序可以进行取舍与选择;二是法官对庭审以及程序的运用, 具有高度的掌控权和自由裁量权, 法官通过不断调整审理方式和策略, 使小额诉讼更具有效率;三是在双方当事人取得合意之下, 法院对案件可以不经审理而径行裁决;四是严格限制上诉。在英国, 案件审理存在严重违法或使用法律错误, 是小额诉讼当事人提出上诉的惟一理由。

二、我国小额诉讼的特点

(一) 限制律师参与, 鼓励本人进行诉讼

不提倡律师参与, 鼓励当事人以和平的方式解决纠纷, 目的是为了减少诉讼成本。因为限制律师的参与, 当事人不知如何准备案件, 很难得到程序方面的帮助, 因此小额法庭一般会设置程序助理, 有利于当事人准备文件并提供相关信息服务。也可以设立小型咨询所, 为当事人提供实体和程序法律的咨询服务, 并帮助当事人准备诉状。为实现当事人间的实质平等, 法院还可向当事人提供便宜的专家证言形式, 如果一方当事人无正当理由经合法传唤不到场的, 根据到场当事人的申请命令, 法院可以宣布立即进入辩论程序, 并依职权根据一方的辩论进行判决。

(二) 放松取证规则, 降低证明标准

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证据, 或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 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准许法院在认为必要时, 为了迅速发现事实, 依职权询问当事人并以其陈述作为证据。法官可以命令当事人具结来加强当事人陈述的可信度。当事人如无正当理由拒绝陈述或具结, 法院可以根据案件具体情况, 认为他方当事人关于询问事项之主张为真实, 同时降低小额诉讼的证明标准。在一般的诉讼程序中, 心证的程度应当达到客观的证明程度, 即证据使法官相信事实确实如此时, 才能认定某事实是真实存在的, 而不属于真伪不明。而小额事件, 如果要达到相同的证明程度, 一定会多花费相当劳力、时间、费用来求证, 不符合费用相当原理。因此, 小额诉讼程序可以适当降低证明标准, 只要心证的程度达到较低的证明度, 法官相信事实大概就是如此即可。

(三) 程序灵活多样

小额诉讼不一定要严格遵守诉讼法所规定程序, 允许法官、当事人采用灵活多样的程序。经双方当事人同意, 可以在非工作时间开庭, 法官请求有关证人证实某一事实可以通过电话进行。在小额诉讼程序中, 由于费用相当性的原理, 此类纠纷以过分的程序保护是不提倡的, 否则, 诉讼将会出现本末倒置, 成本将会越过讼争标的。因此, 法官应以更为积极、主动的姿态介入小额诉讼程序中纠纷的解决, 法官的行为方式应该有较大程度的行政化趋向。

(四) 严格限制上诉

我国参照日本的做法, 限制上诉, 允许复议。修改后的日本《民事诉讼法》第379条规定:如果当事人对判决不服, 可以在两周不变期间内向作出判决的法院提出异议, 如果异议合法时, 诉讼将恢复到口头辩论终结前的程度, 在此种情况下, 依照通常程序进行审理和裁判。依据我国的实际情况, 如果判决是派出法庭作出的, 当事人向基层法院提出复议应当被允许, 由法院组成合议庭重审案件;如果判决是基层法院作出的, 则不得向上一级法院提出上诉, 当事人提出复议应当被允许, 由法院新组成合议庭重审案件。但是, 如果存在诉讼程序严重违法的情况, 可以例外地允许当事人上诉, 第二审法院裁定是否受理。

三、小额诉讼的适用范围

明确小额诉讼程序的适用范围, 本质上是对哪些案件适用小额诉讼程序, 哪些案件适用简易程序进行分工。近年来, 很多基层法院进行了民事速裁审判改革, 设立速裁法庭或速裁机制, 通过更为简便、快捷的方式对部分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简易民事案件进行审结。其中包括:简单的婚姻家庭纠纷案件和继承纠纷案件;相对简单的买卖、借款、租赁、赠与、委托、确权、返还等涉及债权物权纠纷的案件;不当得利和无因管理纠纷案件;简单的劳动争议安案件;交管部门已做责任划分并已进行伤残鉴定, 且起诉时已将保险公司列为第三人的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案件;原被告同时到庭请求解决纠纷的案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部分基层人民法院开展小额速裁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以下称为《指导意见》) 则将小额速裁的适用对象界定为:法律关系单一, 事实清楚, 争议标的金额不足1万元的给付之诉的案件。

“小额”二字是小额诉讼程序与简易程序的区别, 为了简便、迅速和经济地审理案件。“小额”二字决定了小额诉讼程序仅限于解决金钱给付的财产纠纷, 具有金钱给付的财产纠纷在涉及财产利益的范围是能够明确认定的。但是从审判实践看, “案情简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它既能够与诉讼标的金额较大成正比, 也能够与诉讼标的金额较小成正比。例如人身损害赔偿、婚姻家庭纠纷、劳动争议和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以及不当得利、无因管理纠纷等, 有时要利用鉴定、资产评估的方法来解决, 很容易超过一定的标的金额。因此, 小额诉讼程序适用范围不应过宽, 在确定小诉讼程序的适用范围时, 案情简单不应当作为判断标准, 这样才能达到简易快速审理小额争议的目的。我国的小额诉讼程序只适用于金钱给付的财产纠纷。

小额诉讼程序所涉及的财产权益的具体标的金额应如何确定, 此为界定小额诉讼程序适用范围的关键。在美国, 因为各地经济发展状态和法律规定不同, 导致作为小额诉讼受理案件标的金额存在很大差异, 但总体来说与各个州普通居民的月收入相对应。我国幅员辽阔, 各地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小额诉讼主要用来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和经济活动中的交易行为而产生的纠纷。因此, 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 在决定适用于小额诉讼所涉及标的金额标准时, 应当以一般居民一般收入状况和消费经常性来确定。在全国法院推行的小额速裁制度试点改革中, 最高人民法院授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 来确定本辖区试点法院小额速裁案件的最高收案标的金额, 经济发达地区可依据实际情况, 适当放宽, 但不得超过5万元。

四、我国应建立独立的小额诉讼程序

让司法更加贴近普通民众是小额诉讼的宗旨, 主要是用来弥补传统审判程序的严格规则和技术性的弊端, 以保障当事人利用诉讼机会的平等。尽管调解程序尤其是诉前强制调解制度同样是一种尊重当事人的纠纷解决机制, 但是放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时代背景下, 更多地具有程序分流和减轻法院负担的含义。总而言之, 小额诉讼程序是从正式的司法体制内探究克服传统审判制度的弊端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而调解程序则是从诉讼程序外部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角度来构建的。这两种程序之所以能在我国的相融相生、和平共存, 就是因为这种根本差异的存在。

我国很多法院利用委托调解和协助调解等机制把案件推向社会, 借助社会力量化解纠纷, 解决信任危机。但是我国的调解制度的程序还不够严谨, 因此各级各地法院推行不同的调解社会化机制, 导致的最终的结果就是当事人没能形成严谨的规则意识, 对于法治的基本理念和司法的信任也无法树立起来, 也就会对建立现代法治国家造成阻碍。小额诉讼是正式的司法制度进行系统内部的微调的产物, 大部分人可以通过简易化的制度设计保障, 利用诉讼保护自己的权利, 并没有僭越正式的司法制度的界限。“法律问题在实质上是与国民的生活问题密切联系的, 司法制度不是为了法律专家们而存在, 而是为了所有的国民的司法福祉而存在” (1) 使得多元社会的国民对于司法的不同需求得到满足, 此为现代法治的应有之义。小额诉讼程序的构架使得国民与司法制度的距离感得到消减, 法律制度对普通国民的保护力度得到增强。更为重要的是, 小额诉讼程序使得国民的规制意识和程序意识有所提高, 提升国民对于法治和司法的信任。所以, 小额诉讼程序具有调节程序所没有的功能, 对我国的法院系统具有特别的意义。

诉讼的大门向普通国民敞开后, 各种案件蜂拥而至, 导致滥诉现象, 对此问题我们不能忽视。到底为国民提供平等利用诉讼的机会还是限制当事人提起诉权。两种利益的博弈。如果选择前者而构建小额诉讼程序时, 则可能导致滥诉现象, 这是无法完全避免的。为此, 很多国家设立了法院援助制度、加强法官的质权等机制, 甚至还设立了对滥诉当事人的程序制裁机制。构建小额诉讼程序应当在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抑制权利的肆意行使之间进行慎重的权衡。

参考文献

[1]李刈.不同法系下小额程序的比较分析[J].思想战线, 2012年第5期.

[2]章武生.我国民事简易程序的反思与发展进路[J].现代法学, 2012年3月第34卷第2期.

[3]张艳.我国小额诉讼程序构建若干问题探讨[J].问题探讨.

[4]廖中洪.小额诉讼救济机制比较研究[J].现代法学, 2012年9月第34卷第5期.

小额诉讼制度探析 篇8

小额诉讼是为了解决诉讼迟延、成本昂贵、程序繁琐等问题形成的一种成本低、简单快捷的诉讼程序, 它是以小额案件为对象。小额诉讼程序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小额诉讼程序实质上与一般的简易程序并无区别, 就是法院为解决简单民事纠纷而适用的比普通程序更为简便易行的民事诉讼程序。狭义的小额诉讼程序则是指较简易程序更为简便的、专门用来解决标的额极小的民事纠纷的一种独立的诉讼程序, 其在性质上“绝不是简易程序的附属程序, 也不是简易程序的分程序, 而是与简易程序相互联系, 同时并列存在的一种独立的第一审程序”。

小额诉讼程序在世界各国和地区被普遍采行, 归根结底取决于该制度本身所蕴含的深刻法理基础和价值内涵。成本—效益分析是法经济学分析的主要工具, 法经济学认为, 在履行制度 (包括法律) 和规则中, 会给当事人或行为者带来成本和效益。诉讼本身虽然并不能直接使财产增值, 但诉讼是保障资源有序配置促进资源良性运用, 实现财产权利合理分配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必要手段。因此, 诉讼与其他经济行为一样, 也必然会具有体现效益意义的机会成本。

二、我国小额诉讼案件审判程序现状

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没有小额请求程序的规定, 但设专章规定了简易程序, 第142条规定:基层人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审理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简单的民事案件, 适用简易程序。该条款规定了适用简易程序的法院、审级和审理民事案件的范围。该制度对于保障和便利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 减轻当事人的诉累, 对于保证人民法院及时审理民事案件, 均产生了积极作用。但简易程序也日益暴露出它的弊端, 其一, 简易程序的规定过于简单, 只是在某些环节简化, 但其他程序上仍按普通程序的规定, 实际上不能满足简易事件处理的要求;我国对简易程序的规定缺少具体程序的简化、诉讼判决的简化, 救济程序也未考虑简易事件处理的特殊性, 未能真正有效的发挥简易程序的功能。简易程序适用范围难以确定, “事实清楚”、“情节简单”、“争议不大”, 这三者结合起来界定适用简易程序的标准, 这种规定不具可操作性, 标准不明确, 导致简易程序和普通程序的界限不清。

三、我国小额诉讼制度的完善建议

1、小额诉讼立法模式的选择

小额诉讼程序建构的首要问题便是要解决好其与现存的民事诉讼普通程序和简易程序的衔接。世界各国关于小额诉讼与简易程序的立法模式, 小额诉讼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简易程序与小额诉讼分立, 各自适用不同的诉讼程序, 另一种是简易程序与小额诉讼合一, 两者均适用于简易程序, 还有一种是以上两种形式的结合, 简易案件、小额案件均由同样的法院或审判庭审理, 但对小额案件又规定一些比简易案件更为简化的内容。英美法系的小额诉讼程序是与普通程序在性质、理念、价值、运作上完全不同的独立程序;大陆法系的小额诉讼程序则将其视为普通程序的简化或简易程序的再简化。每种模式选择都有其特定立法背景, 英美法系民事诉讼的传统。

2、我国小额诉讼程序具体的完善建议

(1) 严格限制受案范围

小额诉讼程序是一种专为诉讼标的额较小的案件制订的独立于简易程序之外的民事诉讼程序, 它适用于给付金钱, 其他替代物或有价证券, 争议点比较明确, 证据又清楚的案件。笔者认为除此之外如给付、确认、变更之诉不适用小额诉讼程序, 某些特定类型的案件如牵扯不动产纠纷或特定侵权纠纷也应排除在小额诉讼的管辖范围之外。此外对离婚、收养等人身性质的案件不宜适用小额诉讼程序。

诉额的确定是划定小额诉讼程序适用范围的标准, 也是小额诉讼程序与简易程序相连接的关键。在诉额的确定上, 既要参考国外的立法, 也要立足于我国的国情。关于“小额”的确定, 应改变立法过于原则的做法, 将其受案范围明确化、具体化, 借鉴国际通行惯例, 将标的金额作为划分的主要标准。各国立法一般以确定金额的标的为适用条件, 如美国各州一般在5000美元以下;日本为30万日元以下。确定我国小额诉讼中“诉额”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其一, 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 它较直观的反映尺度是人均收入水平;其二, 社会成员普遍的诉讼观念;其三, 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基于我国的实际国情, 综合以上三方面的因素。笔者认为我国小额诉讼的具体受案范围可定为5000元以下的纯财产权益的争议案件。5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案件, 如果当事人合意适用小额诉讼的, 也可适用小额诉讼程序, 无需经过法官的同意, 但当事人之间的合意应当提供文书证明。各地方法院在适用时, 根据自己的当地经济情况, 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确定适合诉额, 报各省高院备案即可。

(2) 诉讼管辖权

小额诉讼的管辖权应当采取“有条件的灵活选择原则”, 即在小额诉讼程序中, 允许原告不完全遵循民事诉讼普通地域管辖的“原告就被告原则”, 而是从原告住所地、被告住所地、被告主要营业地或当时双方通常交易地等地的法院中进行管辖选择。另外, 还应赋予当事人双方协议管辖的权利, 但当事人的协议选择权必须受到上述立法列举的范围的限制, 避免产生管辖混乱的情形。为了便利小额权利人平等行使诉讼权利以实现其正当权益, 维护以诚实信用为基础的交易秩序, 许多国家的小额诉讼制度都对管辖制度进行了调整。这些做法值得我国小额诉讼程序立法借鉴, 笔者认为当小额诉讼当事人诉讼一方为法人而另一方为自然人时, 不适用“合意管辖”原则和“以原告就被告”原则, 而赋予原告所在地法院对小额案件也具有管辖权。小额事件的一方当事人如为法人或者商人, 以其经济上的优势地位, 往往具有格式条款, 使消费者在发生纠纷时必须远赴预先约定的法院进行诉讼, 这样规定可以保护经济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当事人的利益。当事人双方均为法人或均为自然人时, 而仍应依照通常的“以原告就被告”和“合意管辖”原则。

(3) 简化小额诉讼程序

小额诉讼程序简化, 限制代理人的参与, 发挥法官的主动性, 采取诉讼内的多元化纠纷解决途径。小额诉讼程序能够及时快速地处理纠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相对简化的程序设置。因此小额诉讼程序应简化到符合其特点, 表现为:当事人可预约到法院起诉, 当事人可以口头起诉, 也可使用固定格式化起诉状, 这种起诉状由法院提供, 并且法院预先应印制各种常见起诉状的样稿, 供当事人参考填写;小额诉讼原则上限制代理人出庭, 鼓励当事人亲自参加诉讼, 另外为辅助当事人参加诉讼, 在小额法庭中设立专门解答有关法律问题的咨询员;加强法官的释明权, 由法官主动对诉讼中涉及的法律问题向当事人进行解释和说明, 使当事人充分了解其在诉讼中的权利和义务, 便于诉讼的进行;实行调停前置主义, 在正式审理小额诉讼前, 必须事先由审判人员主持调解, 调解不成时再进行审理。当然, 审理过程中也不放弃调解, 发挥法官在案件审理过程中的主动性, 积极引导当事人双方通过和解、调解等方式尽快解决纠纷。

(4) 赋予当事人以程序选择权

小额诉讼程序一般限制当事人的上诉权, 在程序保障上不如普通程序, 小额诉讼程序可以说是一种有风险的程序。因此有必要赋予当事人程序选择的权利。民事程序选择权作为一项程序性权利, 是立法充分尊重当事人意思自由, 对当事人进行程序关怀的体现。当事人的程序选择权是指赋予一方当事人小额诉讼程序的选择权。如可规定如下:小额诉讼程序, 依原告起诉时提出的申请适用;被告在答辩期内可以提出将小额诉讼程序转为简易程序的申请。此时, 法院得根据被告之申请, 将该案转入简易程序审理, 并由原法官继续审理。但被告在答辩期内已进行答辩或答辩期已届满, 被告并无异议的, 不在此限, 即对被告采取的是推定合意, 只要被告没有异议, 即视为合意。

(5) 限制上诉, 一审终审制

小额诉讼价值取向就是降低成本, 提高效率, 因此各国立法对小额案件的上诉程序均作严格的限制, 甚至有规定一审终审如德国、日本。西方国家在民事诉讼的审级制度上大多采取三审终审制, 但对小额案件的审理, 则采取变通的作法, 对小额案件的第二审, 就如对普通案件的第三审终审一样, 仅采法律审而非事实审。笔者认为为避免小额诉讼中出现纠缠不休的情况, 应当限制小额诉讼的案件提起上诉, 即只能就一审判决的法律适用提出上诉, 也就是说小额诉讼案件的二审只是法律审, 另外应规定小额诉讼案件不允许提出再审, 防止诉讼久拖不决, 但是为了给当事人救济的机会, 可以初审机关的上级机关申请复议, 以一次为限。

参考文献

[1]常怡主编:《比较民事诉讼法》,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第609页。

浅析我国小额诉讼制度 篇9

(一) 小额诉讼程序的定义与特征

小额诉讼程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小额诉讼程序与一般简易程序并无严格区别。狭义的小额诉讼程序则是一种独立于普通程序与简易程序, 专门对小额轻微权利进行救济, 比简易程序更简化的一种诉讼程序。我国《民事诉讼法》中所规定的小额诉讼程序属于狭义小额诉讼程序的范畴, 具体指的是:基层法院及其派出法庭审理数额较小的案件所适用的一种比普通简易程序更加简易化的诉讼程序。

小额诉讼程序具有以下特点:

1.小额诉讼程序受案范围单纯明确, 其涉诉的案件限于金额较小的给付金钱债权债务纠纷。

2.小额诉讼程序具有简便、快捷的特点, 运作方式较为常识化。

3.小额诉讼程序注重调解。

4.小额诉讼程序的价值取向明确, 即低成本和高效率。

(二) 我国小额诉讼的制度设计

根据我国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二条规定, 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小额诉讼制度的设计如下:

1.明确小额诉讼程序的适用范围, 并对诉讼标的额进行限制。在确定小额诉讼程序诉讼标的金额的同时, 将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考虑在内, 采取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年度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百分之三十以下的”这一标准。

2.小额诉讼程序的启动方式只能为法院启动。

3.小额诉讼采取一审终审制。

(三) 我国设立小额诉讼程序的意义

1.小额诉讼有效的将案件分流, 减轻了法院负担, 提高了诉讼效率。对法院而言, 随着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 民事案件的数量急剧增加, 其中有标的额很小的案件。尽管绝对金额小, 但对于一般公民的生活、小企业的运营来讲可能具有重要影响。小额诉讼的频繁发生, 占用了大量的司法资源。小额诉讼程序的设立, 解决了大量标的额较小的简单案件, 有助于迅速解决纠纷, 减轻法院负担。

2.小额诉讼更加有效的保障了公民的小额轻微权利, 降低了诉讼成本。对当事人而言, 在遇到小额轻微的权利侵害时, 往往基于人力、物力、精力等方面的考虑放弃司法救济的权利。小额诉讼程序的引入, 极大地降低了当事人诉讼成本, 以便其获得有效的司法救济。

3.设立小额诉讼程序顺应了世界性司法改革的潮流。自20世纪初以来, 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以降低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率为目标的司法改革。世界许多国家相继在民事诉讼中确立了小额诉讼程序, 我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也已对小额诉讼程序作出规定, 因此, 小额诉讼程序设立, 是对世界性司法改革潮流的回应。

二、我国小额诉讼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民事诉讼法》对于小额诉讼程序的引入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由于法律规定的相对简单, 在理论与司法实践方面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 小额诉讼程序在适用上, 与简易程序并无区别。我国《民事诉讼法》中有关小额诉讼的规定位于简易程序这一章, 对于具体的程序适用上并未做出特别规定, 但就小额诉讼制度的性质而言, 有必要对其作出比简易程序更加简易的规定。

(二) 对小额诉讼的适用对象的范围没有进行限制。小额诉讼程序是基于司法资源的合理配置, 为司法的大众化而设置的。鉴于公司、企业作为货物销售者和信贷者时, 其追索的债务具有频繁性、大量性, 若不对其适用小额诉讼进行限制, 必定会占用大量司法资源, 从而间接地剥夺了普通公民进行小额诉讼的可能性。

(三) 缺少对于滥用小额诉讼程序的防范措施。所谓小额诉讼程序的滥用, 主要是指将一个金额较大的纠纷进行多次、部分请求以规避小额诉讼程序的数额限制之意义上的滥用。这将导致司法资源的浪费, 同时也有违小额诉讼的设立初衷。

三、我国小额诉讼制度的完善建议

(一) 小额诉讼在程序设置上, 应在简易程序的基础上, 进行进一步简化。例如, 缩短答辩期限, 审限则以一个月为宜, 而且不能延长;对证据方法加以限制或适当松动, 允许书面证言;在裁判方式上, 可采用格式化裁判文书, 判决只须写明主文, 简洁表述所认定的案件事实, 并在确有必要时指出所适用的法条即可。

(二) 规定小额诉讼适用对象的范围。为了防止小额诉讼程序沦为“讨债工具”, 应对公司、企业等法人及其他组织适用小额诉讼进行一定的限制。

(三) 赋予当事人程序选择权, 以尊重当事人的诉权, 并保障当事人的利益选择权。

(四) 设立滥用小额程序的防范措施。就具体措施而言, 我国可以以“部分请求 (全面) 否定说”的观点为参照, 借鉴台湾地区小额诉讼程序中禁止部分请求的模式进行防范和制约。

(五) 严格限制小额诉讼中诉的变更、追加以及反诉的提出, 以防止相关法律关系复杂化, 违背小额诉讼制度的设立初衷。

摘要:小额诉讼是一种简捷、便民的诉讼, 我国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引入了小额诉讼程序, 旨在实现案件分流, 提高诉讼效率, 保障公民诉讼权利。尽管我国已经增加了小额诉讼程序, 但是小额诉讼制度的设计在理论与实践方面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仍需进行完善。

关键词:小额诉讼,制度设计,存在问题,完善

参考文献

[1]江伟主编.比较民事诉讼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172.

[2]夏梓耀.我国民事诉讼引入小额诉讼程序的思考——以<民事诉讼法>修改为视角[J].法治论丛, 2012, 1, 27 (1) :61.

[3]齐树洁.构建小额诉讼程序若干问题之探讨[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12, 2, 20 (1) :133.

简述小额诉讼救济制度 篇10

同时, 我国的简易程序存在着“简易程序不简易”等诸多问题, 未能提供专门化的小额纠纷解决机制, 背离了简易程序创设的初衷。争议数额小, 但是由于制度的设置导致结果的输出与国家、当事人投入的成本并不相呼应。在此情况下, 我国新《民事诉讼法》仿照美国、日本等国家, 建立专门的小额纠纷解决机制, 促进小额纠纷的解决, 缓解我国目前的诉讼压力, 重塑公众对司法的信心。

根据我国新《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二条的规定“基层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审理符合本法第一百五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的简单的民事案件, 标的额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年度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百分之三十以下的, 实行一审终审。”该条规定构建我国小额诉讼的基本框架, 基于效率原则与诉讼经济原则, 我国小额诉讼是实行一审终审制, 并没有赋予当事人救济的权利。小额诉讼赋予当事人以更加便捷的方式进入诉讼, 使当事人更加容易地利用司法制度保护其受到侵害的小额债权, 不必因为繁琐的程序与巨大的费用而被剥夺诉权。小额诉讼制度建构不仅在于解决诉讼爆炸的现状, 诉讼经济原则运用的体现, 而且在于保障当事人平等利用诉讼, 保障当事人的诉权的行使。然而在建构小额诉讼程序的洪流中, 人们把关注点却集中于实现程序分流, 减轻法院的负担, 克服“案多人少”的痼疾。这是一种法院本位主义的问题解决路径, 却是一种背离小额诉讼制度出发点的思考方式。实质上, 小额诉讼是立法者在面对传统的普通诉讼制度严格的程序性、技术性和形式性导致的诉讼拖延、费用过高等问题而在正式的司法制度内探索出来的问题解决路径。这种制度能够大量吸收和容纳日常性的民事纠纷, 保障当事人平等享有诉权, 消减传统的司法制度与多元化的市民社会之间的隔膜, 鼓励人民继续信赖司法、运用司法, 进而维持司法的正当性、权威性。减轻法院的负担, 实现程序分流并不是小额诉讼程序的全部主旨。要建立运行顺畅的小额诉讼, 必须从当事人角度出发予以设计, 不能仅仅从法院的便利寻求问题的解决路径。

从一些国家和地区有关小额诉讼立法规定的情况来看, 不仅目前还没有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于小额诉讼程序采用绝对的一审终审制, 而且在充分发挥其便利、迅速、高效优势的同时, 根据小额诉讼的基本特征设置必要的救济机制, 可以说是这种程序制度设置的一个基本原则。我国在构建小额诉讼制度是应在最大限度地发挥小额诉讼程序优势的同时, 充分注意对其程序内在缺陷的补救, 也是立法应当给予充分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拟在对域外一些国家、地区有关小额诉讼救济方式、机制比较研究的基础上, 对我国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有关小额诉讼一审终审规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及其救济方式与机制的立法设置提出思考与建议。

纵观各国的规定, 对于小额诉讼救济机制的设置主要有3种模式:

1.动议。动议是英美法系国家小额诉讼程序立法规定的一种诉讼救济机制。例如, 《美国加州小额诉讼程序指南》第八章“判决后的诉讼程序”中“向小额索赔法院提交的撤销原判决之动议”规定:“对于原告来说, 小额索赔判决是终局性的, 只有一种例外, 即在原告未能出庭, 而判决又对原告不利时, 原告可以提出撤销原判决的动议;没有出庭的被告, 在其上诉前, 须在原作出判决的小额索赔法院, 提交一项取消缺席判决的动议;动议费是20美元。”《英国民事诉讼规则》第27章“小额索赔审理制”第27 (11) 条“撤销判决和重新举行审理程序”的第1款规定:“存在如下情形的一方当事人:a.在对诉讼举行审理程序时既未出庭亦没有诉讼代理人的;b.未根据本规则第27 (9) 条第1款向法院送达通知书的, 可根据本章之规定, 申请法院作出撤销判决或者对诉讼重新举行审理程序之命令。”

动议这一救济机制是针对特定的对象, 并且必须具备特定条件, 以及必须在原审级以内, 并且采用相同审理程序, 其最为突出的特点在于, 限定在原审法院以内, 以重新审理为基本特征的一种诉讼救济。

2.特殊上诉。所谓特殊上诉, 指的是当事人对于违反法律规定或者存在错误的小额诉讼裁判, 可以申请与要求另行审理的救济机制。这种救济机制虽然就基本特征而言, 是授权当事人通过提起另行审理的方式来改变错误裁判的救济方式, 然而由于这种救济方式无论在规定的内容、提起的形式以及条件要求上, 与普通程序中的上诉都有所不同, 因而学理上把这类仅仅局限于小额诉讼的救济方式, 称之为特殊类型的上诉。这种上诉从有关国家与地区的规定来看, 在内容与形式上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例如, 《英国民事诉讼规则》第27章“小额索赔审理制”第27 (12) 条, 在“基于本规则第27章的上诉权”的第1款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一方当事人方可对根据本章作出的命令提起上诉:a.存在影响诉讼程序的严重违法;b.法院适用法律错误的。”

从英国有关特殊上诉的规定上看, 由于这种救济机制在适用条件上, 以小额诉讼严重违反程序或者裁判适用法律错误为必要条件, 且上诉案件由高等法院管辖与审理, 因而其救济机制上最为突出的特点在于, 这是一种从审判权力制约视角, 即审级权力监督角度设置的一种诉讼救济。

3.裁判异议。裁判异议是日本民事诉讼程序中有关小额诉讼救济的机制。它是指小额诉讼中如果当事人对于裁判不服, 可以采用向作出判决的法院提出异议来获得救济的机制。日本新民事诉讼法规定, 当事人自收到判决书之日起两周内, 可以向作出判决的法院提出裁判异议的申请, 如果法院审查当事人提出的异议合法, 则诉讼恢复到口头辩论终结之前的状态, 并依照通常程序进行审理并作出判决。

裁判异议从救济机制基本特征上看, 它实质上也是将诉讼救济限定在原审级以内, 采用合议制审判组织形式, 且以重新审理为基本特征的一种诉讼救济。

由上述各种小额诉讼救济机制的基本特征上看, 虽然各个国家和地区有关小额诉讼救济规定的内容与形式有所不同, 总结起来, 无非三种类型:第一, 在原审级以内, 采用相同的审理程序, 即小额诉讼程序以及独任制的审判组织形式, 对案件重新进行审理的诉讼救济机制;第二, 在原来的审级之上, 由更高级法院从权力制约以及监督角度对案件进行审理的救济机制;第三, 在原审级以内, 采用普通程序以合议制审判组织形式对案件重新进行审理的救济机制。

参考各国立法模式, 笔者建议在构建我国小额诉讼的救济制度上应参考日本规定裁判异议制度。理由有以下几点:第一, 动议机制的设置中, 有权提起动议的主体是特定的, 仅限于小额诉讼中没有出庭, 也没有诉讼代理人的原告、被告。且必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一, 未出庭具有合理充分的理由;二, 判决对其不利或者其具有胜诉的可能性。其机制的设置在救济的范围与对象上过于狭窄。

第二, 特殊上诉制度的设置将小额诉讼的救济由原审提高到上级法院管辖与审理, 虽然从救济的角度上看较为慎重, 但是, 这种上提级的救济方式, 会延长了审理时间、增加了审判环节也加大了国家与当事人的诉讼成本, 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小额诉讼简便、快捷、迅速的优势, 因而, 从诉讼效率与成本的角度上看也是存在较大问题的。

第三, 日本的裁判异议制度, 在适用的对象上由于包括了诉讼中的原告与被告, 较其他救济方式具有较广的救济范围, 以及在适用的条件上以原审违背法律规定以及适用法律错误为救济的必要条件, 且采用普通诉讼程序审理, 普通程序相比起小额诉讼程序更为严格。对于当事人诉讼权利之保护也更为周全, 不仅在救济的方式上更为慎重, 而且这种将救济限定在原审级以内, 且采用普通审理程序进行审理的救济方式, 避免了诉讼时间的过于延长与审理环节的增多, 有利于发挥小额诉讼简便、快捷、迅速的优势, 是我国小额诉讼救济程序设置中应当予以借鉴救济方式。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 我国小额诉讼救济制度的设置, 在适用的条件上, 应当以程序违法与适用法律错误为必要条件;从适用对象的角度上看, 应当包括小额诉讼中的原告与被告双方;在案件的管辖上, 应当将救济限定在原审法院以内;在审理程序上, 应当采用通常程序而不是小额诉讼程序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在适用的审判组织形式上, 应当采用合议制的审判组织形式。

笔者建议可以这样立法:小额诉讼中的双方当事人对做出的判决不服可以向原审法院提出异议申请。原审法院认为小额诉讼程序中程序违法或者法律适用错误, 可以组成合议庭按照普通程序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 否则作出驳回申请的裁定。

摘要:为了解决诉讼爆炸的情形, 以及在诉讼经济理念的要求下, 我国新民事诉讼法对小额诉讼制度作出了规定, 但是在民事诉讼法修改过程中, 其减轻诉累的作用被夸大, 过分关注减轻法院的负担的功能, 忽略了对当事人救济的制度构建。文章分析各国的小额诉讼救济制度的规定, 对我国小额诉讼救济制度的设置作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小额诉讼,救济制度,动议,特殊上诉,裁判异议

参考文献

[1]杜仕林.别让权力沉睡——两大法系小额诉讼比较研究及对我国的借鉴[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3年7月第五卷第4期.

[2]章武生.简易、小额诉讼程序与替代性程序之重塑[J].法学研究.2000年第4期.

[3]马强.美国小额法庭制度与借鉴[J].比较法研究.2011, (5) .

[4]王宏彬.齐楠.日本的小额诉讼制度——兼论我国小额诉讼程序的构建[J].法治与社会.2007-9.

[5]廖中洪.小额诉讼救济机制比较研究——兼评新修改的&lt;民事诉讼法&gt;有关小额诉讼一审终审制的规定[J].现代法学.2012-9第34卷第5期.

我国小额诉讼适用问题 篇11

新《民事诉讼法》已于2013年1月1日生效适用,第一百六十二条规定:基层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审理符合本法第一百五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的简单的民事案件,标的额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年度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百分之三十以下的,实行一审终审。这标志着小额诉讼程序在我国正式确立。

小额诉讼程序有利于提高审判效率、促进司法资源的优化配置,也有利于避免当事人滥用上诉权、倡导树立诚实守信的诉讼观念。《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二条规定了小额诉讼程序的审理机构、一审终审制度,但对于小额诉讼的适用问题规定得较笼统。鉴于小额诉讼在审判实务中的广泛适用,有必要加强小额诉讼程序适用问题的研究。

一、小额诉讼与简易程序的关系

简易程序与小额诉讼程序都是基层法院为了解决不复杂的民事纠纷适用的比普通程序更加简便、快捷、低成本的程序,有许多相似之处,如传唤和通知方式简单、审判组织简单等,但小额诉讼程序并不是简易程序的附属程序或者分程序,而是与简易程序相互联系、相互并列。相较简易程序,小额诉讼程序有诉讼标的限制规定,且小额诉讼实行一审终审,不可上诉,这也是主张小额诉讼程序独立于简易程序的最有力的理由。司法实践中,有的案件诉讼标的额虽小,但案情复杂或者有的甚至是“一元钱”的象征性赔偿案件,但关乎公共利益,受关注程度高,当事人争议较大,就应坚决适用普通程序,杜绝仅因标的额小就适用小额诉讼程序的错误做法。

二、小额诉讼程序向其他程序转化问题

法院适用小额诉讼程序审理案件过程中发现案情复杂或者当事人诉请涉及人身关系争议、财产确权争议等金钱给付之外的争议,不宜适用小额诉讼程序的,可按简易程序或者普通程序处理。若案件符合小额诉讼适用条件,当事人有无权利选择不适用小额诉讼程序?小额诉讼程序是法定程序,选择适用何种程序审理民事案件应由法院决定。由于小额诉讼程序不允许上诉,部分当事人受法律水平等因素限制对一审终审的制度可能会存有疑虑,加之部分当事人恶意拖延诉讼,若赋予当事人对小额诉讼程序的选择权,则小额诉讼程序适用率降低,发挥不了优化司法资源配置、提高审判效率的作用,不符合小额诉讼的立法目的,因此不应赋予当事人是否选择适用小额诉讼程序的权利。

三、小额诉讼的标的问题

实践中,上年度就业人员的年平均工资要到下一年的某一时间才会公布,在公布上年度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前,如何确定小额诉讼的标的额?上年度就业人员的年平均工资只有经政府部门正式向社会公众公示才具有效力,在公示之前,应根据现有的统计结果来确定小额诉讼的适用,并且一旦决定适用小额诉讼程序,不应再受之后公布的上年度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数额影响。统计数字最好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与统计部门联系确定后,于每年的固定时间公布,以便各基层法院作出的裁判一致。分期付款案件,若到期部分不足小额诉讼上限,但加上未到期部分就超过上限,可根据当事人的诉讼请求、要求返还的数额来确定,若当事人仅要求返还到期未偿还部分数额适用小额诉讼程序,若当事人要求返还全部数额,则不适用小额诉讼程序。诉讼标的为物品时,若当事人一致认为物品价值不超过小额诉讼标的额,则适用小额诉讼程序。若当事人对物品的市场价值有较大的争议,法官根据一般的社会常识也难以判断是否超过小额诉讼标的额时,可适用普通程序审理。适用小额诉讼程序除要求限制诉讼标的额,还要看当事人的主要诉讼请求是什么。如被告卖给原告一台设备,设备损坏影响生产,原告要求被告尽快维修设备以恢复生产并赔偿5000元违约金,此种情况下给付金钱已不是原告的主要诉讼请求,不能适用小额诉讼程序。

四、小额诉讼的司法救济途径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二条直接规定了小额诉讼一审终审,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和救济途径。如果对当事人在各个阶段的异议都不予理睬,势必会造成司法救济途径不畅,逼着当事人走信访等救济途径。小额诉讼程序适用的决定,可采用分权决定的方式,首先由立案庭初步审查决定,然后由审判庭审查案件事实是否清楚,诉讼标的额等,决定是否适用。若二者意见不同,可报由院长审查决定。若当事人在诉讼程序中,对适用小额诉讼程序有异议,可以参照回避制度的相关规定,报请本院院长审查决定。若当事人在法院做出判决后才对所适用的小额诉讼程序提出异议,经法院审查,确属适用小额诉讼程序错误的,应当启动审判监督程序,做出裁定,撤销原判决,另行组成合议庭重新审理。若当事人对小额诉讼的裁判结果不服,仍属于《民事诉讼法》一百九十九条规定的“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可以申请再审。法律规定小额诉讼一审终审的目的并非仅仅追求效率,忽视公正。公正仍是法律制度设计的核心目的,小额诉讼一审终审并未剥夺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权利,为畅通权利救济渠道,仍应赋予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权利。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中级人民法院)

浅析民事恶意诉讼 篇12

一、恶意诉讼的界定

我国法律规定中对恶意诉讼没有明确界定, 学术界对此认识也不一致。如杨立新教授认为恶意诉讼是故意以他人受到侵害为目的, 无事实根据和正当理由而提起诉讼, 致使对方遭受损失的行为。[1]汤维建教授认为恶意诉讼, 是指当事人故意提起一个在事实上和法律上无根据之诉, 从而为自己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诉讼行为。[2]肖建华教授认为, 恶意诉讼是指一方或双方当事人恶意欺骗法院, 通过诉讼程序打击对手或通过法院裁判中关于事实或权利方面的认定, 从而获得对方或第三人财物或其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3]有学者认为, 恶意诉讼是指当事人出于故意或者重大过失, 没有合理和合法的诉讼依据, 违反诉讼目的, 把诉讼作为侵犯国家、集体和他人合法权益的手段, 谋求非法利益或者意图使他人受到财产上和精神上的损害, 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行为。[4]综合来看, 对恶意诉讼认识的分歧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 恶意诉讼的主观认定标准。恶意诉讼中行为人恶意地实施诉讼行为以达到其不法目的, 这种“恶意”在学术界有不同认识, 有些学者对“恶意”持较严格的标准, 认为除了故意之外, 行为人的重大过失也构成恶意诉讼, 如前述第4 种观点, 即是如此。持此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对重大过失的行为人实施某一惩罚, 有利于督促人们在行为中小心谨慎, 合理地尽到对他人的注意义务。”[4]本文认为, 恶意诉讼主观上应为行为人的故意行为。首先, 从我国当前社会状况来看, 公民普遍缺乏法律知识, 大量的民事案件当事人没有委托诉讼代理人, 在此条件下不易将行为人的重大过失行为也认定为恶意诉讼, 否则会影响到当事人正当的权利保护要求。其次, 恶意诉讼中的“恶意”还表现为行为人的目的是不合法的, 从行为人的主观认识来说, 他对这种不法目的也应是明知并积极追求的。所以, 恶意诉讼的主观上应为行为人的故意行为。

其二, 恶意诉讼行为人实现不法目的的方式。有学者认为, 行为人以恶意地提起诉讼方式实现其不法目的, 如前述第1、2 种观点。但也有学者认为, 行为人实现其不法目的不仅仅限于提起诉讼这种方式, 还包括恶意地利用诉讼程序, 滥用程序权利的方式, 如前述第3 种观点。从诉讼实践来看, 行为人恶意利用回避、管辖异议、财产保全、上诉、执行等程序打击对方当事人, 使对方当事人遭遇损害的情况比较多。如通过恶意申请财产保全使对方当事人不能正常经营; 通过恶意申请管辖异议、回避以拖延诉讼程序等等。本文认为, 为更好地应对诉讼实践需要, 保障诉讼公正, 应将此类恶意利用诉讼程序的行为也纳入恶意诉讼予以规制。

其三, 恶意诉讼是否必须以给相对人造成损害为构成要件。有学者认为, 恶意诉讼是一种使相对人遭受损失的行为, 如前述第1 种观点。也有学者认为, 恶意诉讼并不以给相对人造成实际损失为构成要件。本文认为, 恶意诉讼不仅仅侵害相对人利益, 而且浪费司法资源、扰乱司法秩序, 有些行为虽然没有给相对人造成实际损失, 但行为人启动诉讼程序, 已经造成了司法资源浪费, 扰乱了司法秩序, 应该给予规制, 因此恶意诉讼并不以给相对人造成实际损失为构成要件。

综上, 本文认为, 恶意诉讼是指当事人在缺乏事实根据和正当理由情况下, 故意提起诉讼实现其不法目的或恶意地利用诉讼程序, 打击对手, 为自己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诉讼行为。

二、恶意诉讼行为的类型

实践中, 恶意诉讼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本文对恶意诉讼行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做如下分类。

( 一) 以行为主体分类, 可分为一方当事人的恶意诉讼行为与双方当事人恶意串通的恶意诉讼行为。前者是诉讼一方当事人恶意地提起诉讼或利用诉讼程序打击对方当事人, 实现自己的不法目的行为。后者是指诉讼双方当事人恶意串通, 利用诉讼损害案外第三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 二) 以行为方式分类, 可分为以虚构事实和证据方式提起诉讼的恶意诉讼行为、以不正当诉求方式提起诉讼的恶意诉讼行为和在诉讼中恶意行使程序权利行为。虚构事实和证据方式提起诉讼是指当事人提起的诉讼没有事实依据, 通过虚构事实、伪造证据方式欺骗法院作出错误裁判, 以达到损害他人权益的不法目的。以不正当诉求方式提起诉讼是指当事人之间存在着法律关系, 但当事人提出的诉讼请求不符合法律规定。当事人明知自己的诉讼请求得不到法院支持仍然向法院起诉, 以此种方式达到使对方当事人陷于讼累、破坏对方当事人名誉等不法目的。恶意行使程序权利是指当事人通过行使管辖异议、申请回避等程序性权利, 打击对手, 以达到拖延诉讼等不法目的。

( 三) 以行为目的分类, 可分为以侵吞财物为目的的恶意诉讼行为、以逃避义务为目的的恶意诉讼行为和以骚扰诬陷为目的的恶意诉讼。以侵吞财物为目的的恶意诉讼行为如双方当事人恶意串通以虚假借贷诉讼转移离婚案件中的夫妻共同财产; 国企的经营人员与他人串通以虚假债务诉讼, 侵吞国有资产等等。以逃避义务为目的的恶意诉讼行为如债务人为达到逃避债务目的, 伪造虚假的债权债务关系, 利用民事诉讼将财产转移到他人名下; 执行程序中, 债务人与他人串通利用执行异议转移财产, 逃避债务等等。以骚扰诬陷为目的的恶意诉讼行为如当事人不以胜诉为目的, 专为给对方当事人造成讼累而提起的诉讼; 虚构事实和证据提起诉讼, 以破坏对方当事人名誉、声誉等等。

本文认为, 《民诉法》对恶意诉讼仅规定了双方当事人恶意串通, 企图以诉讼、调解等方式损害他人权益的情形, 是不全面的。最高法院可以通过司法解释的方式, 对司法实践中常见的恶意诉讼行为采用列举式方式明确规定, 将更多的恶意诉讼行为纳入法律规制范围, 也有利于实践中更好地适用《民诉法》关于恶意诉讼的规定。

三、对恶意诉讼的规制

恶意诉讼侵害了受害人的权益, 也浪费国家司法资源, 扰乱正常的司法秩序。2012 年《民诉法》修改虽然为规制恶意诉讼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但现行法律对恶意诉讼的规制规定的过于原则, 在恶意诉讼的规制程序和措施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 一) 恶意诉讼的规制程序

首先, 对恶意诉讼审查程序的启动应以当事人申请结合法院依职权审查。民事诉讼实行“不告不理”原则, 是因为民事纠纷是当事人之间民事权利义务的争议, 而当事人对自己的民事权利有处分权。而恶意诉讼不仅侵害受害人的权益, 还损害国家司法秩序, 法院作为国家审判机关, 维护正常司法秩序是其职责。因此, 对恶意诉讼审查程序应该可以由法院依职权启动。其次, 恶意诉讼的审查机构应由原审判组织进行。对此问题实践中有不同观点。有观点认为可以由原合议庭对恶意诉讼的情况进行审查, 也有观点认为应由审监庭来完成审查程序, 还有观点认为可以采取由原合议庭以外的部门审查为主, 合议庭配合为辅的审查方式。本文认为, 原审判组织对案件的事实和证据等情况都已有所了解, 由其审查有利于尽快查清案件真实情况, 对恶意诉讼行为作出处理, 消除恶意诉讼行为的不良后果。因此, 对恶意诉讼的审查以原审判组织进行为宜。第三, 对恶意诉讼的调查实行职权主义。恶意诉讼因涉及他人利益和国家司法秩序, 有必要实行职权主义, 由法院依职权主动调查收集有关证据。我国实务部门已认识到这一点, 最高法院《关于适用< 民诉法> 的解释》第九十六条第 ( 四) 项将当事人有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可能的事实列为法院依职权调查取证的事项正是体现了这一点。

( 二) 恶意诉讼的规制措施

首先, 完善对恶意诉讼的规制措施。《民诉法》所规定的措施集中于恶意诉讼事后的规制, 但缺乏对恶意诉讼的预防措施。因此, 应增加对恶意诉讼的预防措施, 可以借鉴日本的做法, 设立防止诈害的第三人诉讼参加制度。[5]其次, 加大对恶意诉讼惩罚力度。对恶意诉讼的规制分实体法和程序法两个方面, 《民诉法》关于恶意诉讼的规定, 使恶意诉讼的程序法规制有了依据, 但实体法对恶意诉讼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因此, 应该在刑法中完善恶意诉讼的刑事责任规定, 将一些严重的恶意诉讼行为如诉讼欺诈纳入刑法规定。在民事实体法中确立规制恶意诉讼行为的侵权损害赔偿责任制度, 明确恶意诉讼的赔偿范围, 除了受害人因恶意诉讼造成的财产损害可以请求赔偿外, 也应将受害人因恶意诉讼支出的费用如律师费、交通费、通信费等纳入赔偿范围。第三, 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对律师利用自己专业知识帮助当事人进行恶意诉讼进行惩罚。如对律师明知当事人是恶意诉讼仍然为其代理诉讼给予相应的处罚, 如警告、罚款、吊销执照等。

摘要:2012年修订的《民诉法》第112条的规定为规制恶意诉讼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但法律规定比较原则, 需要从实体法和程序法两方面对恶意诉讼的构成、类型、规制做相应的完善。

关键词:恶意诉讼,类型,规制

参考文献

[1]杨立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草案建议稿及说明[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7.82.

[2]汤维建.恶意诉讼及其防止[A].陈光中, 李浩.诉讼法理论与实践[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3]肖建华.论恶意诉讼及其法律规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2.4.

[4]蔡颖雯, 高玉美, 王刚.论恶意诉讼的侵权责任[J].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 2004.3.

上一篇:西方音乐类型介绍下一篇: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