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数字教育资源使用》的几点感悟

2024-07-17

浅谈《对数字教育资源使用》的几点感悟(精选10篇)

浅谈《对数字教育资源使用》的几点感悟 篇1

浅谈“对数字教育资源使用”的几点感悟

金鹅民族小学 翟义均 朱小容 自从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在农村小学普遍使用以来,得到广大教师的一致好评。的确,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中多样的教学模式、丰富的媒体资源、独特的交互性、趣味性,极佳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感受,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学生学习的轻松、快乐;老师教学的得心应手。现在本人就结合自己的实践教学情况谈谈自己对数字教育资源的使用中的几点感受:

一、数字教育资源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的动力,源于对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效果也取决于对所学内容兴趣的浓厚程度。远程教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融图、文、声、像于一体,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营造了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能使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促使学生手脑并用,思维集中,在课堂教学中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把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出来。比如:《月球之谜》这一课,让学生体会月球的面貌,了解月球的魅力,学生开始一头雾水,但通过资源上图文并茂的动画情景再现时,这时月球的面貌已经深深地铭记在学生心中,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月球的真貌以及在月球上看到的神奇美妙的景色。这不但节省了教学时间,而且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数字教育资源为我们提供丰富的教育教学素材。

(1)数字教育资源配合课文内容拓展相关知识,开阔学生视野。农村孩子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阅读资料少,“井底之蛙”现象比较严重,远程资源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相关的拓展,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2)数字教育资源中的“生字教学资源”极其丰富,任你挑选。“生字资源”里,它分别从字的音、形、义、部首、词语、笔画等方面来介绍,教者可根据所教生字的特点,选择相关的内容点击,就可形象再现给学生。比如部首难的字,点部首后,不仅再现部首,还会配上部首的读法,这大大地简化了教师枯燥乏味的讲解,让老师变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有力的成为了教学的助手.(3)资源中“智慧乐园”、“习题精选”出现的形式新颖,贴近实际。对及时巩固知识有着很大的帮助。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作业。

三、巧用数字教育资源,升华学生情感,让课堂教学激情飞扬。情感就是教师与学生心灵之间的桥。唯有情感撞击,方有心灵对话。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巧妙利用丰富的媒体资源,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拨动学生心中的情弦。如:教学《可贵的沉默》在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时,由于农村孩子的父母多数外出打工,父母感情有点疏远,久而久之,母女情,父子爱也更加淡漠了。于是我利用资源中《烛光里的妈妈》这首歌曲和图片加上老师的解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爸爸、妈妈。他们为我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心血!也许,他们现在没能在我们的身边陪伴着我们,但身在远方的爸爸妈妈们却在时时刻刻想着你们,念着你们,你们永远是他们最大的牵挂。这感人的画面、饱含深情的话语把学

生带入到一个浓浓的父母情中,孩子们的心灵被唤醒,被爸爸妈妈的爱感动着,接着,我也被学生的发言感动着,这就是媒体制造的插曲,充分煽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在课堂上与作者感情交融,浑然一体,有效的落实了本课的情感目标。这就是资源的魅力。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字教育资源,善于合理运用数字教育资源,充分发挥资源色彩鲜明,立体感强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培养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

浅谈《对数字教育资源使用》的几点感悟 篇2

1 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探究热情

科学作为一门实验性学科,其主要特点是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大胆质疑,进而对自然进行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就身边的事物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进而释疑。培养学生敢想、敢问的良好习惯,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热情,吸引学生主动投入到实践探究活动中。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会引起儿童迫不及待地、探索、研究的兴趣,我们应依据教学目标,遵循认知规律,有机结合学生生活中熟知的生活现象去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问题,寻找问题,并提出问题。例如在教学《杠杆》一课中,我设计了“比谁力气大”的游戏活动,让学生推荐班级中公认的力气大和力气小的两位同学来比试。力气小的压离支点远的一端木棍,力气大的压离支点近的木棍,结果力气小的几次都轻而易举地取得胜利。这样的结果,很明显出乎学生意料,于是提出问题“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从而激发学习研究杠杆的兴趣。

2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良好的实验探究习惯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探究习惯的基础。在科学教学中,不论是肌肉的、感觉的还是神经的,都必须靠“做”的。“做”这个原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所以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做的,教师应该让他们自己做。凡是学生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们自己想。作为教师,切不可一手包办,或横加干涉,应当从旁观察,相机指导。直接经验,自己思想,是学习中的唯一门径。为此,应鼓励学生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学会倾听、学会观察、学会操作、懂得追求真实与科学,使实验能准确反映自然现象及其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使实验顺利进行,才能产生令人信服的实验结果。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学会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学会自己动手操作,懂得经历一个猜测——制定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一般的探究活动。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他们熟悉的容易亲近的、喜欢的、能动手做的、有兴趣参与的现象和事物,精心设计,耐心细致地组织引领他们像科学家一样真刀真枪地亲历探究过程,经历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回、成功与兴奋,从众多的感受和体验中获得知识与技能,养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良好的实验探究习惯。

3 让学生充分亲历、体验、感悟科学探究

在科学探究性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学生与教师的分工明显不同。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科学地运用教学策略,组织学生主动进行科学探究,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引导学生手脑并用,让学生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实现自我领悟,丰富自己的经验,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形成自己特有的行动策略和方式,获得科学知识与技能

3.1亲历科学重视过程

在亲历活动过程中,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与科学结论的正确与否,允许失败,而更重要的是在通过引导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要发挥他们学习中的主动性,让其动手动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其亲身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感受体验科学。

3.2形式多样激发兴趣

心理研究表明 : 小学生好直观,厌思维,对他们来说,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动。朱熹曾说 :“教人未见趣,必不乐学。”只有亲历活动,只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才能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断获取成功,不断产生兴趣。可根据专题活动内容,灵活地选用几种形式,配合完成,不断更新,使其趣味更浓。如 : 在研究《空气占据空间》时,该怎么证明空气到底有没有质量呢 ? 我们放手让学生分组讨论证明的方法,实验时应该注意什么 ? 为什么 ?谁还有什么不同的方法可以来证明 ? 然后交流实验方法并做出假设后请学生进行演示、验证。学生想到用两个保鲜袋去天平称上称一称、平衡架上比一比、抽去一个杯子里的空气与另一个杯子来比重量……不局限于课本上的实验方法,方法多种多样,学生的创新思维被激发了,课堂也就活跃了,学生的研究热情特别高涨。哪怕假设是错误的,老师也不在实验前指出,而是让他们自行研究后,用事实来发现自己的错误,从而对事物的认识深刻而隽永,因为他们亲历了,感悟了,体验了,效果远远胜于老师的帮助。长此训练后,学生遇到问题不再把“老师,该怎么办 ?”“可不可以这样做 ?”挂在嘴上,而是自己做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学会控制条件去搜集证据来验证假设是否成立。在设计中,他们的实验材料也由自己来选择和利用,真正地体现了自主学习的含义,而不是在老师预先准备的实验器材的暗示下进行实验。

总之,这样不懈地坚持下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就一定能养成。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将科学的教育理念真正地融入到实验教学中,教师真正成了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和指导者,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学生只有亲身经历这个活动过程,才会使知识具体化,使观察有意识化,使学生更能主动参与到实验操作中去。而我们教师本人,也要与新课程共同成长,不断学习,成为新课程的实践者、研究者和开发者。

摘要: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素养的形成不仅是通过教师的知识讲解或学生机械的记忆就可以实现的,而是依赖于科学探究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感悟,学生只有经历观察、发现问题、实验探索或者验证的过程,通过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才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探究作为学习方式,它是一种教与学的策略。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实验操作中去体验、感悟,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

对幼儿园体育教育的几点感悟 篇3

一、活动结构

一堂完整的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分为开始环节、基本环节、结束环节三部分。开始环节主要是迅速将孩子集中起来,集中孩子的注意力,老师向孩子介绍活动的主题和活动的器材,并带领孩子做一些和本次活动有关的小游戏和一些基本动作,为后面要进行的活动做好铺垫。同时,开始环节的时间不宜过长,活动开各关节就可以了。基本环节是一堂幼儿园体育课的核心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开始环节就是为这个环节做准备的,这个环节中,我们要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来达成本堂体育活动的目标。经过本环节的训练后,孩子们的身心都会有所发展。结束环节,一般是通过轻松的游戏,让孩子们的身心从紧张的状态转到松弛的状态。然后,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同时,指导孩子们收拾好游戏器材及自己的衣物。以上三个环节,虽然有各自的特点、重难点和目标,但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往往上一环节是为下一环节作准备的,是不能分开的。

二、活动游戏化

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在进行体育教学活动的时候,我们应该采取游戏化的方式来进行。这里的游戏化可以是一个游戏主题,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也可以是多个主题的小游戏。因为“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针对3~6岁处于幼儿园阶段的孩子,他们对游戏充满好奇,在游戏过程中往往表现出异常的兴奋。比如,我在进行一堂练习快速走平衡木的活动时,采用游戏的口吻告诉孩子们:“今天我们都是消防员,河对面有一座房屋已经烧起来了,我们要迅速从桥上到达河的对面去救火,如果我们过桥的速度太慢了,那么等我们过去房屋可能都已经烧光了,所以我们过桥的速度一定要快……”孩子们迅速进入游戏角色,老师一声令下,孩子们迅速通过平衡木,根本不需要老师提醒速度的问题。所以在体育活动中采用游戏化的方式进行,会使幼儿在活动中变被动参与为主动进入游戏角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活动场地的灵活运用

幼儿园的活动场地不像小学和中学都是标准的运动场地。就拿我园来说,场地都是很小的一块一块分散的,而且场地中间还有大树、大型玩具什么的。当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必须去适应这样的场地。其实,大型玩具和树木都是很好的游戏材料。我们可以利用大型玩具和树木开展一系列攀爬、钻爬等活动。所以,我们老师一定要做教育的有心人,灵活利用环境整合现有资源为教学服务。

四、游戏难度要适中

在一次玩垫子的活动中,我让孩子们尝试从不同高度的垫子上往下跳,开始每个幼儿都敢往下跳,可是后来,随着垫子一层层的重叠加高,有个别幼儿就开始有些胆怯了,不敢往下跳了。当垫子的高度加到大概有1.7米的时候,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孩子脚都开始发软了,有的孩子跑到我面前对我说:“李老师,好恐怖呀!我害怕,我不敢跳!”还有的孩子对我说:“李老师,不跳了!……”最后,我还是要求他们从垫子上跳了下来,当时,我并没感觉有什么不对,反而觉得我达到了预定的目标。这些胆小的孩子,通过这一跳可以说使他们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当他们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时,他们对自己一定非常自信,他们一定会很勇敢地面对,再也不会是一个个只会哭的胆小鬼了。但过了一个礼拜,当我又一次到他们班去上体育课时,我发现许多孩子老是喜欢往队伍的后面跑,远远的,非常胆怯地看着我,我能看出他们的眼睛里充满了害怕,很害怕参加游戏。然后经过了解得知:原来是因为上次的游戏对他们来说挑战太大了,已经超出他们的心理承受极限,被吓着了。所以,我们在游戏的过程中要多和孩子们互动,注意关注孩子的情况。通过我的观察,我发现只有难度适中的游戏孩子们才喜欢,才能有效促进孩子的发展。

五、活动中遵循的原则

我们在进行幼儿园体育游戏活动的时候,必须遵循孩子身心发展以及季节变化的规律。活动中采取动静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在一个“动”的游戏后,进行一个“静”的游戏,即活动量从小到大再到小;同时注意运动强度和密度的合理搭配,如果运动强度小,那么活动的密度就应该加大。反之,运动强度大,那么活动密度就应该减小;在一堂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可能考虑孩子身体各部位活动的有机结合,不能出现一堂课从头到尾都是跑、跳、爬等。因为从头到尾只是一个动作,难免会变得枯燥。更重要的是会使关节负荷过大,容易造成关节疲劳,甚至损伤关节。最后,我们在进行幼儿园体育活动的时候还要根据季节、气候的不同,安排不同的活动量。比如,夏季比较热,孩子们容易出汗,我们就应该开展一些活动量比较小的游戏,活动量过大会导致孩子们出汗过多,引起中暑。而冬季天气寒冷,我们就可以开展些活动量大的游戏,让孩子们充分参与游戏,更好地抵御寒冷。如果超出了这个范围,那么对孩子就可能造成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创新教育的几点感悟 篇4

一个国家的发展、一个民族的进步必须要不断地创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创造能力以及促进学生“知、情、意”全面发展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而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可忽视。因此教师首先应该具有改革创新的意识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改革落后教学方法,改变陈旧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把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中,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例如在启发学生思考回答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时,利用了多媒体展示落日与地平线的关系;在《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中,因为这一节课的内容简单,所以在制作课件时,在练习方面进行拓展,加大了容量;在《正比例函数》利用了投影,把一些总结归纳、学生完成的练习进行投影等等。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加大课堂容量,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是教育创新的关键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在教学数学知识时,通过有关的实际例子,说明数学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鼓励学生学习成才,并积极参加数学实践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成就动机。提倡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所有的数学成就都是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创新,这一切都源于对数学浓厚的兴趣,源于强烈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教学中用数学图形的结合关系,培养学生的兴趣。在相似三角形的实际应用教学中,设计一个人在路灯下的影长成比例,随着人向不同方向行走,图形会有什么变化?一盏路灯和两盏路灯又有什么区别?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思考,激发他们的创新兴趣。此外,还可以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等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三、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例如,可以在数学课堂中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归纳。这些活动可以是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加强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促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表达的机会越多,他们的兴趣就越浓,越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性人格、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性技能。在课堂教学中,实行民主的教育和管理方式,营造充满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求异创新、敢于提问,允许有不同的答案。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一问一答模式。避免学生的思想处于“等待解答”状态,达到“发现-创新”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圆的内接四边形》时,利用几何画板采取了让学生动手画一画、量一量的方式,使学生通过对直观图形的观察归纳和猜想,自己去发现结论,并用命题的形式表述结论。这种探索性的数学教学方式在其后的例题讲解中亦得到了进一步的贯彻,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自学能力。教材中有这样一个平面几何题“证明:顺次连接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把它改造为“画出一个四边形,顺次连接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观察所得的四边形是什么样的特殊四边形,并加以证明。”并用计算机来演示一个形状不断变化的四边形,让学生观察它们四条边中点的连线组成一个什么样的特殊四边形,在学生完成猜想和证明过程后,我们进而可提出如下问题:“要使顺次连接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那么对原来的四边形应有哪些新的要求?如果要使所得的四边形是正方形,还需要有什么新的要求?”通过这些改造,常规题便具有了“开放题”的形式。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技能。

四、优化课堂教学引发创新思维

数学教学的中心环节是课堂教学,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优化教学过程,激起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若能对数学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中应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变“传授”为“探究”,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数学解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解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申,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1、传授知识,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知识为能力奠定基础,要想激起创新思维,培养能力,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否则,创新就失出了基础,学生的创造欲望即使被激发出来也难以上升为真正的创新能力,只能停留在很低的水准上。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应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把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方法、观点或态度进行定向迁移,诱发创新思维。

2、改进数学教法,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能让学生顺利解决新的问题,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广泛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获得顺利完成。要培养创新思维,就要变范式教学为创新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索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的思维活动双向互动,在让学生看到教师的思维过程的同时,教师也看到了学生思维的真实过程,相互交互,从而有效地促进创新思维的训练。

3、参与实践性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目前,创新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才能转化为创新能力,否则,创新意识会淡化,创新精神会消退,创新能力也只是空中楼阁。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使学生思维活跃,自由地、有选择地吸收知识,能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追求、探索,以及对多种思维方式的借鉴。因此,在开展学科教学时,就不能抽象地传授学科有关的知识,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

五、培养能力形成创新技能。

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这几个过程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解题的教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新、归类鉴别等等,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

浅谈美术课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感悟 篇5

浅谈美术课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感悟

洛阳市新安县实验初中

李海峰

邮箱

shizushanke@163.com

电话

*** 【内容摘要】:美术课教学要重视欣赏课,在欣赏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注意引导

学生树立正确的美术学科观念,走出狭隘的美术学科误区;结合实际情况,上 好实践课,要让学生从动手实际中得到感悟,强化知识和技能。

【关键词】:

美术教学

欣赏课

发展智能

陶冶情操 【正文】:

在一些教师和学生的眼中,美术课是辅科,学不学无所谓。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美术课应该上,且应该上好。学校的美育工作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在各学科教学中都有所体现和渗透,而美术课教学是美育的主力军,是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美术课教学,我们要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现实美和艺术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与评价能力,同时,发展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感,使他们具有健康的审美品位和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现实美和艺术美的兴趣和才能。

下面简要谈谈我在初中美术课教学中的几点感悟:

一、重视欣赏课,在欣赏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

初中阶段正是孩子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正是优秀的艺术家们精神的物化,因此,引导学生去认识、欣赏这些美术作品,正是学习艺术家优秀品质的绝好机会。欣赏中外优秀艺术家的作品,引导学生学习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敬业精神和勇于革新的优秀品质,在欣赏的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爱党、爱人民的崇高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如欣赏中国古代的美术作品,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树立保护古代文物的意识;欣赏近代的一些美术作品,如蒋兆和的《流民图》,可以教育学生珍惜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不懈奋斗;欣赏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新中国,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无私胸怀。还有欣赏外国的作品,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生活,反对侵略反对暴力的国际主义精神„„

总之,欣赏课教学是普通中学美术课教学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美术课欣

赏教学的目的主要有以下三点:

1.通过进行中国历代美术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增长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光辉成就方面的知识,实现促进学生智能发展与审美能力提高的目的。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初中一年级欣赏中国优秀美术作品;初中二年级欣赏外国优秀美术作品;初中三年级欣赏中国民间艺术、书法、篆刻作品,欣赏中国建筑艺术和现代环境艺术。可见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的知识容量之大,知识结构之复杂。我国历代美术作品,上至一万年前原始社会的阴山岩画,5000年前红山文化泥塑女神头像,3000——5000年前仰韶文化的彩陶器,始于公元前2100年以来的奴隶制社会的青铜器;中至2400多年来封建社会历代的许多帛画、壁画、卷轴画、石刻、泥塑、陶瓷等工艺品和各种建筑;直至 现代的各种美术作品、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和园林建筑,构成了我国历史悠久的光辉灿烂的艺术宝库。外国历代美术作品,上至二万年前西班牙的洞窟壁画,4600年前埃及的金字塔,2500年前希腊的神庙建筑、神像与运动员像的雕刻;中至1500多年来中世纪的基督教建筑、佛教壁画建筑艺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西欧其他国家的绘画、雕塑,公元17世纪以来欧洲的荷兰、比利时、法国、西班牙、英国、瑞典、俄国等国的油画、水彩画等,日本的浮世绘以及伊斯兰教的建筑等;直至现代外国写实与抽象的各种风格、流派的美术作品和外国的现代环境艺术,同中国历代美术作品共同构成了人类辉煌的艺术宝库。美术欣赏课能帮助学生打开这辉煌宝库的大门,通过对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的欣赏,能使学生直观地认识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及其辉煌的成就,并能帮助他们增长与此相关的历史、政治、地理、文学、美学、宗教、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2、通过美术欣赏,在发展智能的同时,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精神生活,实现陶冶情操的目的。

美术欣赏是感觉与理解、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一种精神活动。因此,美术作品对欣赏者的教育作用,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也就是对人的思想、情感陶冶的过程。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都是美术家对美的认识和探求的结晶,正如鲁迅所说:“美术家固然须有熟练的技工,但尤须有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他的制作,表面上是一张画或一个雕像,其实是他的思想与人格的表现,令我们看了,不但喜欢赏玩,尤能发生感动,造成精神上的影响。”所以,在美术教育教学工作中,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得到培养,传统美德和优秀的民族艺术传统得到传承,这其中欣赏课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3、通过美术欣赏课教学,帮助学生融会贯通,达到与其他各学科的知识融合。

美术是一门包容性很强的学科,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都表现了艺术与其它领域知识的融合。例如人美版八年级教材中提到的汉代长信宫灯,它的设计十分合理、精巧,灯罩可以开合,灯盘可以转动,灯的各部位可以拆卸;宫女的头部和右臂可以拆卸,侧举右臂和下垂的衣袖中空,燃烧的烟尘可以导入宫女的体腔,容纳于宫女器身中,使室内保持清洁。可以说,这是一件造型优美、设计科学的艺术珍品。再如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建筑,就是集中了建筑科学、力学设计、美术造型、科学施工和数学知识等各个领域的智慧,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此外,许多美术大师同时又是其它领域的天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人物达芬奇,对各种知识无不研究,对各种艺术无不擅长。他是画家、雕塑家、音乐家、数学家、工程师、建筑师、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地质学家、语言学家和哲学家,他于各门领域并不只是泛泛涉猎,而是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还有米开朗基罗,他不但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画家,还是雕刻家、建筑师。因此,好的欣赏课教学,不但可以向学生展开一幅幅优美的艺术画卷,同时又可以帮助学生开拓视野,丰富各个领域的知识。

二、注意依托本地实际,大胆研发乡土教材,拓宽学生艺术视野,走出狭隘的美术学科误区。

教师除了完成教材规定的教学内容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有效资源,充分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引领学生把审美的视线从课本拓宽到课本以外,从而真正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其实我们身边往往都有许多美的因素,它们贴近生活,时代性强,活泼新颖,引人入胜,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很好的素材。例如我们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有着丰富的可供我们选取的美育素材,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庙、洛阳牡丹„„就连其周边的小县城,也都有着肥沃的艺术土壤。教师可以根据当地的资源和学生的兴趣,灵活的加以运用,编写出更加生动丰富的乡土教材,这样既锻炼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帮助教师从习惯的教学行为中解放出来,使自己不断走向成熟,同时又为我们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审美眼光,拓宽了学生的艺术视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美术学科观念,使学生明白美术不仅仅包括教材中展现的绘画,它还包括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环境艺术等等,凡是能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享受的,都是美术,我们身边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的美术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大美术的观念和意识。

三、,根据实际情况,上好践课,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得到体验和感悟。

实际课也是中学美术课教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初中美术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校内外课程资源,确定出切合实际、有针对性的实践课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发现美、研究美、创造美。教师要善于捕捉兴奋点,激发学生的热情,培养艺术的审美

情感。实践课的实施要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生活的倾向,要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内容和形式,要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美,从而热爱生活,并学会用健康、愉悦、自由、负责、智慧而富有创意的态度去对待生活。在美术实践课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做到以“美”为着眼点,以“乐” 为突破口, 善于从学生的一言一行中,敏锐地捕捉他们的兴奋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使他们在“乐”中感悟“美”、在“乐”中思考“美”,从而激发以美育心的热情,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第6课《纸的立体表现——纸雕塑》,为了能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我先让学生讨论:为了美好我们的校园,我们能做些什么呢?从而引导学生意识到,校园的大门内可以竖起一尊雕塑,于是水到渠成的引导学生用纸雕塑的形式表现自己的创意,这样,既激起了学生的创作激情,同时又使学生觉得为学校设计雕塑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对自己的学习环境又这么熟悉,设计起来也不觉得难度太大,一举多得,何乐不为?

总之,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也在不断繁荣,全社会的审美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在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已被日益重视起来,广大一线美术教师在工作中不断反思、总结和交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和个性发展,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结合起来,把学生的审美素养与创新精神、实际能力结合起来,把美的教育与求真、求善的行为结合起来,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内核,让我们的美育工作发挥它更加夺目的现实意义。相信在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尤其是美术教师的不断努力下,中小学美术教育会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

浅谈《对数字教育资源使用》的几点感悟 篇6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是指以计算机为基础,结合网络、通讯技术,集成多种信息载体(如声音、视频、图形、图像、文本、超文本)的一种先进的交互式的教育手段。多媒体课件应用于教学,可使教学活动集文字、声音、图像、影像、动画等信息功能于一体,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课堂教学的形象性、直观性、生动活泼、信息容量大、知识结构新、应用面广、效率高、效果突出的目的。

杨青:

一、课件的制作过程

1、平时注意收集素材

课件的制作离不开丰富多彩的材料。如同写作中的积累“素材”,平时应多留心,始终有一个收集材料的心理准备,采用多种方式随时积累,到了制作课件的时候不至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根据自己的需要收集必要的多媒体资料,制成备课资料大全式的课件资源库。

多媒体素材的收集有多种方式:

①文字资料。除教材外,有关语文的文字皆在收集之列,报刊杂志、影视作品、internet及生活中的口语、文字材料等都可列入收集范畴。发现有价值的东西最好能及时输入电脑,并加以归类整理。文字资料除手工输入外也可以用扫描仪结合OCR文字识别软件把书本上的内容转化为文本文件。如有条件可以从网上收集文字资料。

②声音资料。可以用电脑中的录音软件来录制,也可用现成的磁带、唱片等音响资料,还可以用具有音频输出功能的录音机与电脑声卡的“Line-in”插口连接起来,然后再利用录音软件,用Windows中的“录音机”也行,只是它的功能不多,从而得到合适的音响资料。CD、VCD、MP3等光盘可直接用光驱来读取,网上的声音资料可直接下载,最好加以归类整理,以免使用时费时费神。

③图像资料。可使用抓图软件从各种光盘上抓取所需图像,也可以用现在市场上很多的图片库作为图像资料的来源,还可以通过视频采集卡连接录像机从录像带上抓取。另外,通过视频采集卡可以把电视与电脑连接起来,对电视节目中的图像进行抓取。再有,利用数码相机和扫描仪也是获得图像资料的好办法。网上抓图也不错,就是要多费些银子了。如果有绘画才能,还可以利用一些软件动手创作。

对于动画资料,可以找些专业的动画素材的光盘,也从网上下载。还可以利用一些动画制作软件(如MicromediaFlash、UlesdGifAnimator、3DSMax等)自己动手制作动画。

2、创意与构思

设计是决定多媒体课件成功与否的关键,良好的设计可以把手中占有的材料与教学内容相得益彰地结合起来,产生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在这一过程中,主要做三件事情:确定课件的内容,决定材料的使用和课件的结构与安排。一旦这一步做好了,制作过程就容易了。力求做到完整、实用、简洁、美观。

在构思过程中,应该注意:①多种材料交叉使用。由于教学内容的限制,有的人往往只注意文字资料的使用。其实,正是这个想法限制了许多优秀课件的产生。在教学课件的创作中,更应注意综合运用声音、图像、文字、动画、影片等多种媒体形式,才能制造出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②增强多媒体课件的交互性。要使多媒体课件既富于展示功能,又富于交流功能,不仅让学生看到、听到多媒体的教学材料,还应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去。让学生的课堂行为由单纯的听、看,转化为听、看、想、做,具体地说,学生在课堂上不仅仅是做多媒体课件的观众,而且要思考并回答多媒体课件当中提出的问题,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交互性的双向过程。③合理组织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结构。结合教材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以及自己手中掌握的创作素材,合理安排课件的结构,把课件做得内容布局合理、结构匀称。

王燕红:

3、方案设计

设计阶段是课件制作的重要阶段,它是课件具体实施的蓝图,应把握如下几个环节。(1)制订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学的目标,突出重点、难点,理清结构层次,以便为课件的教学内容、知识点提供依据。

(2)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模式。

(3)针对教学中的知识点,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媒体(如: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影视、声音等)进行教学。

(4)设计稿本,有效地利用和组织屏幕。

4、制作过程

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喜好,可以采用多种或一种软件来制作,如Microsoft的PowerPoint、Micromedia的AuthorWare、Flash、Director及MultimediaBuilder等或国产的方正奥思、金海航、凯迪、洪图、人教文博、北大青鸟师友及蒙泰瑶光多媒体编著系统等。

具体的图片加工可以用Photoshop进行处理,在保证显示质量的前提下,应尽量使用*.gif、*.ypg、*.jpg等压缩格式的文件,避免使用位图文件(*bmp),这样就大幅度缩小文件的长度;对于声音文件,最好用超级音频格式*.swa、*.mp3;视频可以将之转化为*.Mpg;

动画制作应用Micromedia的Flash、3DstudioMax等比较方便;对于作为OLE对象的Word文档,最好变成*.txt格式的文本文件(直接利用创建文本文件的功能,把Word文档粘贴到创建的文本文件当中),这样可以使课件文件的长度大为缩短。

课件发布时应尽量制作安装程序,这可以将文件压缩,容量就会小了许多。选择创作工具时尽可能选那些网络性能强的软件,如AuthorWareAttain、flash、MultimediaBuilde等。这些软件的产品体积一般相对较小,尤其是打包后的可执行文件异常小,而运行速度却非常快。

5、评价和修改

初步完成的课件可以试用于课堂教学,让学生和其他老师给予评判,针对某些不足及时修改,使课件尽量好地服务于教学。

二、谈谈多媒体教学课件的使用

苏红娣:

1、如果学校里已经是很好的校园局域网,较好的教学网络,它的使用就非常简单了。只需把教学课件,利用网络传递到需要的电脑上,由教师统一控制就可以了。如果学校里没有联结教学网络,那么可以用一些移动的设备进行传递,使自己的课件在教学中灵活的发挥其巨大的作用。

2、对于使用移动的设备进行传递的教师来说,经常会采用3.5英寸软盘、U盘、移动硬盘、光盘等,其中3.5英寸软盘和光盘出现的问题较多,首先3.5英寸软盘容量小,对于大点的课件就需要分开来拷贝,就会有个别的盘不能打开;光盘易磨损,如果光盘盘面不好,对于一般的光驱就可能打不开光盘内容;而U盘在WINDOWS98下还需要驱动,不然会找到硬件看不到盘内的内容;移动硬盘对于个人来说买一个有点贵。

3、在讲课时,要注意你的电脑中是否和你制作时的一些程序相同,这样会少出问题。在应用Micromedia的Flash制成的课件时,虽然它是一款动画软件,但是它的强大功能使它逐步成为现在制作课件的重要软件。只要在发布时,将自己的文件发布成EXE文件就可以在任何的环境下运行,不需要任何软件的支持,同时它把你用的图、文、声三位融为一体,只有一个可执行文件。

吕娇:在应用Microsoft的PowerPoint制成的课件时,首先要把你的Microsoft的OFFICE办公软件安装好,或者要同一个版本的最好;其次要对一些在PowerPoint中的连接是否是在新的位置上,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连接错误;最后在首次用时应把相关的不合理的地方记录下来,特别是对于个别不会用电脑的老师来说,更应该注意鼠标的操作。

在应用Micromedia的AuthorWare制成的课件时,首先在制作时应该整理好各种素材,以备制作完成时打包不出问题;其次在打包时,要把所应用的各种素材同时打包发布,特别是一些超链接的文件更应该注意链接的正确与否;第三发布时要求是EXE文件,或者另外一些可执行文件,但是要看清楚运行的系统要求有多高,避免在低系统下不能运行;第四还要注意素材中的声音及图象文件,一般要求在使用的电脑上安装一些播放器及一定的图象和声音的播放软件,这样就不会出现能打开运行的程序但看不到图象或听不到声音的现象了。

此外,在应用国产的方正奥思、金海航、凯迪、洪图、人教文博、北大青鸟师友及蒙泰瑶光多媒体编著系统等制成的课件时,首先要在制作完成时发布成EXE文件,另外要根据实际需要最好在使用的电脑上安装你用的制作课件的软件系统,这样会有好的支持。

对高中生物教学的几点感悟 篇7

一、提高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和把握

传统的生物教学仍然是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 再配以教师的灌输讲解, 不能让学生很好体验生物学的丰富多彩。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要求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 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 是学生获取信息、培养多种能力的主渠道。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 要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 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传统的单一接受式教育, 难以让学生获得体验、研究和发现的机会, 因此, 新课改提倡由单一化的个体学习向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探究活动中实现的。创新教育的关键是要创造出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要给学生提供适宜的活动目标和活动对象, 以及达到培养目标所需的活动方法、条件和环境。在教学中, 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使之具体化, 结合学生的实际来科学地确立教学目标和操作实施过程, 使课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主体参与与多层次进行探究活动, 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同时, 对于新课改的深入实施, 需要教师在教学观念和实践方式上及时进行观念更新, 转变思想, 以坚实的步伐走进新课改课堂, 彻底摒弃观望和等待的思想。

二、教育是融入爱心的工作

一个教师教学失败的理由会有很多, 但是很多教师教学成功原因肯定有一点是共同的, 那就是对学生的热爱。爱是教育的真谛, 教育工作是充满爱心的事业, 爱是展开教育的基础。爱心是对教师教学的起码要求, 也是教师必备的职业道德。

我们要真诚呵护学生, 播撒爱的种子。爱是架起师生之间交往的桥梁, 要建立起友好融洽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彼此互相理解和尊重, 大家达成一致的思想, 教与学配合默契, 不会产生教师认为学生不听话, 难教的想法。学生也不会有消极的学习心态, 从而积极学习。这些源于教师的爱心浇灌, 教师只有赢得了学生对自己的信任, 树立了在学生中的威信, 学生自然会“亲其师而信其道”。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爱是有分寸的, 不是过分地放纵, 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也是一种严肃的爱, 教师要注意以理服人, 重视学生的感受。现在的中学生思想活跃, 接受新鲜事物快, 思想比较叛逆, 对教师的批评不屑一顾。这就让教师感到疑惑, 严厉的批评是对学生负责, 可是学生却不领情, 于是就出现了体罚、讥讽等让学生不能接受的教育方式, 反而适得其反, 起不到教育的效果。教育是启迪心灵的过程, 教师在强调个人工作的同时, 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感受, 用“刚性”的教育来对待学生, 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需要, 造成了师生之间的针锋相对。面对学生的错误, 我们不妨对学生多一份了解, 平心静气与学生进行沟通, 去触摸学生的所思、所想, 找到问题的根源。教师要给学生指出不对之处, 为什么不对, 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 这样才能被学生接受, 同时也顾及了学生的自尊。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希望被认同、理解和受人尊重, 当学生的情感需要被满足时, 教育才能发生作用, 从而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生物教师要不断提升教学素质

教师在反思中不断进步。美国学者波斯纳十分简洁地提出了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还不够, 实践后要做深刻的反思, 坚定信念, 在反思中大胆前行。我认为要坚持学习, 不断创新, 大胆实践, 深刻反思, 提升我们的教学管理能力, 让自己具备适应新课程教学的水平和能力。

教师要学习专业知识, 扩大知识面。面对新课程的实施, 教师应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不断地吸取新知识来充实自己, 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适应教育改革与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知道要让学生掌握知识, 首先教师自身就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有句老话:“要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教师自己肚里没有“货”, 再好的教学工具设备、再漂亮的图片、再充足的时间都是徒劳。比如, 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自身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教师在授课时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反应能力, 适时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让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索的对象, 让学生的心里逐步产生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欲望。要做到这些, 教师必须要有扎实的教学理论知识和新课程教学理念, 并有在理论指导下的有效教学实践。

四、重视生物实验教学

生物教学离不开实验, 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有的是要借助实验来学习的。生物实验课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 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思维能力有积极的作用。但是, 在现实的教学中, 一方面由于学校教学条件有限, 在实验设备、材料上不完备, 制约了实验课的开展, 这就让教师产生畏难思想, 主动放弃了实验课。另一方面, 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仍然是在讲实验, 忽视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 学生仍然死记硬背实验过程, 记忆实验所需的材料, 实验现象、结果。无疑是在走形式主义, 达不到实验教学的目的。针对这两点, 我认为教师不能有畏难心理, 要向上级领导反映存在的问题, 争取改善实验环境。如果没有实验条件, 自己和学生可以制造条件, 发挥聪明才智, 制作一些实验用具。另外, 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去操作实验, 在做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切地感受知识, 内化理解。

浅谈对素质教育的几点看法 篇8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育观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183-01

素质教育主要致力于提高整个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的水平,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主体。要实现素质教育,教师应从以下方几个方面入手。

一、改变教育观念

首先,教师应正确领悟素质教育的涵意。要以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科学文化、身体、心里和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为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扎实的基础。这样,才能培养出大批德、智、体全面发展,并具有健康个性和某种特长的人才。

其次,教师要跳出”应试教育”的圈子。懂得考试只是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的反馈手段。不是目的。它只是片面的“分数”。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我们就不难发现,在这个全体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兴趣、不同的特长,这里包含着不同规格的各类潜在人才,而“应试教育”却扼杀了学生们的这些差异。学生面对应试,惶惶不可终日,失去了活泼自由。为了考试,他们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使他们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丢掉其他方面的修养和锻炼的机会。

二、改变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要求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灌输式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前那种老师单调的照本宣科,学生乏味的听的教学方法,只是从教师的主观愿望出发,不注重学生的基础状况,接受能力及学生的心里感受。学生只能机械被动地接收书本上的知识,只能靠死记硬背来掌握教师所教的内容,学生已不是学习的主人,反而成了课堂的奴隶。每种教学方法都具有不同的特点与功能,教师应认清各种教学方法的优缺点,把握其适应性和局限性,或有所侧重地使用,或进行优化组合,不可盲目地选用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使用,体现着教师的智慧,标志着其教学艺术水平的高低。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精神,尽可能的遵循由感性认识入手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使学生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思维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关心学生 树立威望。

作为教师,更应该懂得:只有用爱心去体贴和关心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真心爱他们的,一切都是为他们好的,学生才会发自内心的接受我们的教育。所以,我们无论教哪一科都要善于接近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和爱。这是每一位教师顺利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研究每一位学生也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最好的途径是通过活动观察。了解所教班级的班风、学风,了解全班主要的优缺点并分析其原因所在,了解家长普遍的文化层次,找到亟待纠正的弱点;还要研究学生的个性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爱好等),了解个人的生活环境,掌握哪些是积极分子,哪些是特别需要注意的学生等等。在关心与研究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展现自身广博的文化与高尚的道德情操,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对你既亲近又崇拜,既认定你是值得信赖的老师,又把你当作知心好友,可以和老师倾诉自己内心的烦恼,从而使教师更准确的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运用更有效的方法去适时的教育学生,在此同时教师在学生中就树立起了更崇高的威望。那么,我们的教育就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造能力。

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方面高素质的人才。推行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实施素质教育既是社会的要求,又是教育领域自身的要求。 教师作为素质教育的执行者,要使素质不同的全体学生在各自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尽可能大的提高和发展的同时,更要努力发掘学生的潜能,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创造创新能力,培养他们成为有自己特长的人才,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成为社会的建设者奠定基础。

五、激发学生竞争意识及其途径。

竞争迫使人们去学习,去探索,去拼搏,去进步。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我国教育重心的一次战略性转变 ,更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要求。当前,我们教师必须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确立全面素质教育的思想,更应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在学生中掀起激烈的、持久的竞争活动。但必须强调,这种竞争是互助的、友好的,而不是敌视的、保守的竞争。其目的是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取得更大的进步。例如我们可以激发班级内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班与班之间的竞争等多种形式。从集体活动的表现、班级荣誉的争取、留给老师的印象以及个人获奖情况等等多个方面激发全班由整体到个人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这也是一种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还可以设立定期评价制度,以每周评价、每月评价等相对固定的评价模式,对学生个人和小组的各种表现定期评价,使每个学生和小组明确近期的优点和不足,互相取长补短,增强警惕性和进取心。在这里教师要采取多表扬少批评的策略,让学生在鼓励中发扬成绩,在微笑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受到爱的熏陶,情的感染,懂得理的澄清,保证学生健康地成长。

浅谈《对数字教育资源使用》的几点感悟 篇9

人教版高中英语新教材发行使用以来,新一轮的英语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英语教师掀起了一股学习《新课标》,讨论新教法,探索新教材的热潮。本人通过一轮的摸索和实践发现新教材选材广泛,任务明确,时代感强。如能利用好新教材,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将大有裨益。

在编排内容上,它一改以往教材大多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而赋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全面培养学生语言综合知识能力的责任,通过大量贴近社会生活的真实材料,向教师和学生展现了一幅实际的语言学习场景。教师和学生均可按照自己的喜好,有侧重地展开教和学,从而全面提高运用英语这一语言工具来表达情感,展示内心世界的素质和能力。

在编排步骤上,采用了分课型任务教学的方式。对教师而言,这无形中减轻了年轻教师在课型设计上的迷惑,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素材的收集上,从而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新教材的推行,兼顾了农村与城市之间差异的许多方面,缩短了城乡学生在认知世界上的起点间的距离,且符合现行新课标的目标和任务。

对新教材在使用中的几点认识

1. 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帮助学生克服英语学习中的心理障碍

“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跟任课教师有很大的关系。新教材在听说的要求上相对较高,很多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由于基础和胆怯可能难以完成教材要求的听说任务,所以,让学生大胆开口说英语就显得尤为重要。他们喜欢一位英语教师,也往往喜欢听他的英语课,并能主动接受这位老师所传授的英语知识。因此,教师应把微笑带进课堂,将欢乐带给学生,做学生们的良师益友,使他们真正地喜欢自己,爱上自己的英语课,从而能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为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应当精心设计作业,因材施教,分层要求,及时为后进生补缺,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都能克服胆怯、自卑心理,善于发现自身的长处。要联合班主任、其他任课教师、广大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等来共同关心帮助,营建一个良好的氛围,使他们无论在家庭或者在学校,都沉浸在这种良好的心理感受中,从而激发起不甘落后、迎难而上、奋勇直追的意志和行动。

2. 紧扣现行课本广泛收集教学素材

增加一些贴近社会生活的经历和感受,且符合高中学生喜欢参与、求知欲强的特点,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在上DESTINATIONS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讨论自己的旅游梦想,激发学生的热情,然后我把自己收集的一些当今我国的国外旅游热点目的地(如:新马泰、韩国、欧洲等)进行介绍。之后,我与学生一起展开了讨论。这使得学生在接受教师教学内容的同时,产生了共鸣,激发了他们努力学习、获得真才实学的强烈愿望。

3. 在组织课堂教学上,坚持以英语口语为主,适当利用母语,再辅以一些必要的现代技术手段。

教师可在课前简单默想一下这堂课可能用到的课堂用语,包括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如何应对学生课堂上提出的具有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农村中学学生的英语听力普遍较差,这就需要教师在语言组织上力求通俗易懂,语速要慢,还得伴以必要的表情和手势,只要长此以往,不愁学生听不懂。

4.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不必过分拘泥于教学参考书的标准。

只要符合农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只要能完成当堂课的教学任务,教师可在教学环节上作一定的删改,开发出合适的校本教学环节。例如:在教高一(下)册第14单元Warming Up时,课本中出现了几个学生不太常见的节日画面,这对于他们在认知和感悟上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就将后面的讨论题目设为中国传统节日the Spring Festival和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Christmas之间的比较,等到做完这些题目后,再转向上方图片话题的讨论、总结,并采用听写的形式将背景知识告诉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5.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挖掘潜能

《新课标》基本理念处处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它要求教师既要重视学生的共同基础,又要使教学适应个性需要;既要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又要关注学习情感,提高人文修养;同时要求建立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所以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英语学习,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要做到以人为本就要仔细分析每一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实行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要重视学生的实际需求,建立平等,开放的师生关系,在分析学生个性的基础上,要善于给不同学生开不同的“药方”。有的学生拼写不好,有时学生阅读能力差,有的学生不愿开口,…,我们英语教师就要善于抓住契机,克服他们个性中的弱点,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让每个人都得以进步,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6、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与多媒体培养学生学习潜能和学习热情

新教材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网络和多媒体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网络资源包罗万象,应有尽有。网上既有数不尽的英语资源供老师学习和研究,也有无数的英语教学网站供学生学习,给学生提供辅导与帮助,激发其学习的潜能。

其次,新教材提倡任务型教学,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利用网络可以很好地开展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拓宽他们学习渠道,形成具有个性的学习方法和风格。如果多媒体教学与任务型教学法能有机结合,进一步强化师生互动,那么会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潜能和探究潜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

7.结合新教材开展富有时代气息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各种英语活动。

新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时代性极强,所以设计一些好的,特别是时代感强具有挑战性的活动非常重要。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投入到各种英语活动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我进行了 “单词之星” “口语之星” “背诵之星”,“阅读之星” 等的评选活动。这有助与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 ,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和潜能自然就被激发出来了,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新课标》虽然给了我们极大的挑战,但同时也给了我们新的机遇。它让我们英语教师认识到不断加强自身学习的重要性。教育理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创新,教材的更新,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等等,这一切都值得我们深思: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各种学习潜能。但我深信:在《新课标》指引下,只要我们大胆实践,不断探索,努力创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就肯定能在新世纪将我们的英语教学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8.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新教材提供了大量的写作素材,怎样批改和点评学生作文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呢?确立以肯定为主的评价风格,着力挖掘优点。兴趣与自信对英语学习的作用是众所周知的。而二者的产生和保持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付出努力后所获得的成就感。因此,学生每完成一篇作文,我们都应尽量发现其可取之处,给予恰当的表扬并提出中肯的意见,让学生期待下一次完成得更好。除了优秀学生的作文展示,我还特别注意基础较差学生的每一次进步。他们只要在结构、段落、思想或用词用句上有较好的表现,我都给他们以“笑脸”或“五角星”。

浅谈对作文教学的几点看法 篇10

中村小学张世喜

上作文课时,许多老师都倍感烦恼。因为现在不少学生害怕写作文,提起作文就像是“老鼠见了猫”,还有不少学生对作文“敬而远之”。学生长此下去,不仅影响到作文水平的提高,而且制约了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呢?这是许多老师所关注的。下面谈谈我对作文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注重因地制宜,提倡多形式的教学

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兴趣是一种最大的力量”。是的,学生如果对作文产生兴趣,他们就会脚踏实地,孜孜以求。要让学生对作文感兴趣,就必须注重因地制宜,精心设计教学,丰富作文训练形式,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记得在指导学生写一种动物时,考虑到学生对一些奇异的动物知之较少,写出来的文章会较单调。我就在课堂上播放了《动物世界》的片子,此时学生们看得津津有味,最后他们写出了题材多样的习作。有一次,我让他们写一篇短文介绍自己所喜欢的植物,好几天他们都写不好。后来我带他们到大自然中进行观察,并适机点拨指导,回来后他们一下子就完成了这次习作。教写读后感的作文时,我组织他们到图书室边看书边写,轻音乐把他们带进了书的世界,良好的读书氛围让他们受到了熏陶感染,迸发出写作的灵感。我还常运用多媒体提供写作素材、指导他们练笔„„一段时间后,学生对作文课有了兴趣,作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实践表明:因地制宜,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丰富训练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一剂“良药”。

二、注重个性差异,提倡多层次的要求

由于学生个性差异的存在,知识结构的不同,在指导写作时,我努力做好以下三点:

1、命题适度放开。

课标要求我们:“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因此,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要让学生言之有物,挥洒自如,就要在作文命题上狠下功夫,就要放开学生的作文思路。所出的作文题目要尽可能符合他们的表达意愿,让他们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如写《假如我是 》、《我学会了 》„„这样的半命题作文,由于命题灵活,不会牢牢束缚住学生的写作思路,学生有话可说,也就乐意写。

在平时的训练中,对于作文的命题我极少搞“一刀切”。常常多出几个作文题目,或多提供些写作素材,让学生有更大的选择空间,这样便于他们根据自己的个性,选择所喜欢的来写。如我向学生提供了这样一段写作材料:“一阵大风刮来了,把地上的小塑料袋刮起来了。小塑料袋飞呀,飞呀„„”我引导学生拟定了以下几个题目:(1)白色的污染(2)你为什么还用我(3)假如(4)一次小队活动(5)塑料袋的诉说(6)我的家在哪儿„„,此外他们还可以自己命题。由于可供选择的作文题目多了,学生的写作思路也就宽了,个个写得眉飞色舞,特别有劲。

2、上交可先可后。

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要求那些“小作家”们写好后,只要经过认真检查,就可以拿给老师批阅。这样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要,使他们能够集中精力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积累宝贵的写作素材。对于一些作文水平不高的学生,我则允许他们用更多的时间去构思、查阅资料及修改自己的习作,满意后才上

交。如果作文质量太差,我就加以指导,再让他们重新构思、写作。作文上交有先有后,不仅照顾到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且让学生认识到了作文的不可应付性。

3、训练疏密有致。

“题海战术”或密集型的训练其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智力发展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加以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才能有效地培养起来。对于优秀的学生,我适当加大作文训练的密度,如每周安排写两篇习作,看两篇课外优秀习作,让他们熟悉各种题材的作文,不断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而对于作文水平不是很高的学生,则坚持少而精的训练原则,最多每周安排一篇习作,让他们能够“精雕细刻”,课外也只安排看一篇优秀习作。训练时有疏有密,学生才不会疲于应付,作文训练也才会有效果。

三、注重交流合作,提倡多渠道的积累

写作文时,学生常有“无米之炊”的烦恼。要让他们“有米下锅”,就要从平时入手,积极引导他们积累写作素材。陶行知先生曾指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善于从生活中汲取写作素材,认真建立自己的“材料库”。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指导他们看有益的书籍,摘录其中的好词好句;指导他们用小本子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记下来;还指导他们坚持写各种“观察日记”„„一段时间后,每个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材料库”,写作文时再也不愁“无米下锅”了。

我还鼓励学生“走出去”,主动与别人进行交流。让他们把自己拟定好的作文题目、写作提纲与别人进行探讨,广泛听取他人的意见;把写好的作文拿给别人评价或修改;组织他们把自己的作文编成小册子,多方进行交流。通过交流,不断取长补短,大大提高了他们的作文能力。

四、注重能力培养,提倡多样化的评改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评改中我注重方法的渗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增强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努力促进学生写作素养的提高。

1、注重作文评语的多样化。

在评改时,对进步特别显著的学生,我采用了鼓励性的评语。如,“这次作文,你进步真大,真了不起。”“能写出这样好的作文,真让老师吃惊”等,以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

对一些作文水平较高的学生,为了让他们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我采用了协商性的评语,在与其共同探讨写作方法的同时,委婉地指出他们的不足,向他们提出更高的写作要求。如,“要是你的作文更有条理些,老师一定会更喜欢的。”“如果你的想象更大胆些,你的作文一定会更棒的。” 这些评语就可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作文条理不够清晰,想象不够丰富,这样在以后的习作中,他们就会有意识地加以改进了。

有时学生在写作中运用了好的写作技巧,我就写上巩固性的评语。以便他们进一步把写作技巧巩固下来,丰富自己的写作经验。如一个学生在作文开头时采用了开门见山的方法来写,我就打上“开门见山,写得好”这样的评语,让这位学生明白自己运用了开门见山的写法,从而丰富了他的写作经验。

2、实现讲评方式的多样化。

根据学生习作的具体情况,有时选几篇各具特色的作文,进行对比讲评,让学生在对比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有时围绕作文中的共同问题进行启发谈话,综合评述全班作文情况,表扬共同的优点,揭示共同的缺点,提出总体性的修改意见;有时把一些佳作整理出来,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上,让学生阅读、欣赏、品评;有时选取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作文,组织学生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评析;有时先张贴或印发一篇作文,让学生在课外思考,然后在课堂上让

他们讨论并提出修改意见,并着重对修改情况作讲评,通过“评——改——评”的循环,让学生真正评有所得。

上一篇:关爱从身边做起作文下一篇:那家伙的声音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