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数学回归生活(共12篇)
感悟数学回归生活 篇1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 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 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
回归生活世界, 让学生过有意义的生活是本次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如何让思想政治课堂呈现出生活化的景象, 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呢?下面, 以《市场交易的原则》一课的教学为例, 谈谈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三部曲。
一、教学片段回放
导入新课:
探究一
情境:播放足球比赛中背后铲球的视频片段。
师:为什么要对背后铲球这种行为进行处罚?生:因为这种行为违背了足球比赛的规则。师:不处罚会怎样?生:使比赛无法顺利进行。师:无规矩不成方圆, 不只是足球比赛,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规矩, 都要遵守一定的规则, 市场交易活动也不例外。但市场交易活动的规则又是依据一定的原则制定的, 这个原则就是市场交易的原则。市场交易的原则有哪些, 在市场交易活动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和探讨的内容。
……
探究二
情境:有一天, 你到一家水果店买苹果, 售货员随手拿出用塑料袋装好的苹果和梨, 说:“单买苹果不卖, 要买就是一袋”, 而塑料袋里的梨大部分有毛病。
师: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怎么办? (买还是不买?) 为什么?生:不买, 因为我要的是苹果不是梨, 况且梨有问题。师:这说明我们要完成一笔交易, 首要的条件是什么?生:双方自愿。师:所以, 自愿也就应该是市场交易活动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
……
师:兰州市场上有没有违背自愿原则的交易行为?生:有。师:举例说明。生:强买强卖、捆绑销售、搭售等。师:这些行为对市场交易活动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生:会损害对方的利益, 造成买卖双方之间的矛盾, 使交易不能顺利实现……
探究三
情境一:一位衣着普通的顾客走进一家高档皮服专卖店, 看了一会, 用手摸了摸一件皮服的质地, 店主呵斥:买不起就别乱摸, 这可是上万元一件。顾客从衣袋里掏出一大沓人民币:这里是两万元, 买得起这件衣服吗?店主立即满脸堆笑, 连声道歉……顾客气愤地走出了店门。
情境二:某商场门前顾客川流不息, 服务小姐彬彬有礼, “欢迎光临”、“谢谢您的光临”……柜台前, 服务员面带微笑:“您想要点什么?”……顾客们点头示意……
师:读完这两个情境同学们有何感想?生:要想把生意做好, 使交易活动顺利完成, 买卖双方必须要相互尊重。师:相互尊重说明了什么?生:买卖双方在地位上是平等的。师:所以, 在市场交易活动中还须遵循什么原则?生:平等。
……
师:兰州市场上有没有违背平等原则的交易行为?生:有。师:都有哪些?生:销售者以貌取人, 把顾客分为三六九等, 消费者对销售者没礼貌, 不尊重销售者……师:这些行为对市场交易活动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生:会扰乱市场交易秩序, 不利于市场交易活动的进行, 不利于兰州商贸物流中心的建立……
探究四
情境:星期天, 邻居家张叔叔在市场上买了两条鱼, 重三斤, 每斤10元, 共花去30元。他在市场出口处的公平秤上一称, 他的“三斤”鱼变成了2斤7两, 于是他去和卖鱼的师傅理论, 要求卖鱼的师傅找回他3元钱, 不料卖鱼的师傅却破口大骂:“就3两你也来复秤, 斤斤计较, 还是个男人吗?”
师:张叔叔为什么要去找卖鱼的师傅理论?生:因为他买的鱼分量不够。师:你认为张叔叔该不该去理论, 为什么? (请结合价值规律有关知识予以说明) 生:应该。因为材料中的交换行为, 违背了等价交换的原则。师:商品交换为什么要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生:只有等价交换, 才是一种公平的交易, 交易才能长久地进行下去。师:从这, 我们就可以看出, 市场交易活动还须遵循什么原则?生:公平。
……
师:兰州市场上有没有违背公平原则的交易行为?生:有。师:都有哪些?生:缺斤短两、坑蒙拐骗等。师:这些行为对市场交易活动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生:会扰乱市场交易秩序, 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引发买卖双方之间的矛盾……
探究五
情境一:北京同仁堂, 举世闻名的老字号, 历经三百年的风风雨雨, 在今天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金字招牌仍毫不退色, 2007年品牌价值29.6亿元, 为老字号之最。
堂训:
求真品, 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讲堂誉,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
情境二:三鹿是几十年的老厂, 在国产奶粉行业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2008年9月因在奶粉中掺杂三聚氰胺被媒体曝光, 最终宣布破产。三鹿奶粉厂的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幸福乳业生产合作社”, 发展至今, 倾注了几代人的心血, 出现这样的结局, 给人们留下了颇多的思考。
师:同为在本行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企业, 为什么同仁堂历经数百年不衰, 而三鹿却在一夜之间倒闭呢?生:因为同仁堂诚实守信, 三鹿弄虚作假。师:请举例说明。生:同仁堂的堂训集中体现了同仁堂恪守诚实信用的原则, 三鹿在奶粉中掺杂三聚氰胺就是一种弄虚作假的行为。师:从这, 我们就可以看出, 在市场交易活动中还须遵循什么原则?生:诚实信用。
……
师:兰州市场上有没有不诚信的交易行为?生:有。师:都有哪些?生:掺杂使假、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等。师:这些行为对市场交易活动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生:会扰乱市场交易秩序, 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危害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三部曲
1. 体验生活
知识构建理论认为, 学习是建立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 通过驱动自己学习的动力机制积极主动地构建知识的过程。因此, 在教学中要重视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根据教学内容, 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生活, 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从而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引发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和思考, 促使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产生, 进而为教学的开展做好感性铺垫。
本案例所创设的五组教学情境, 都围绕着学生的生活展开, 情境的内容要么是他们喜欢的如足球比赛;要么是他们经历过的如购买水果、购买衣服、购买鱼;要么是他们所关注的如三鹿奶粉事件;要么是他们所熟悉的品牌如同仁堂。在熟悉的场景中, 学生得到了对生活的体验, 其生活经验被激活, 学习兴趣被激发, 为教学的进一步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感悟生活
在体验生活的基础上, 教师通过问题的设置, 思路的指引, 引导学生分析情境, 通过师生对情境的共同分析, 将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反思升华为知识, 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揭示出生活现象中包含的学科知识。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思路被教师设计的问题所牵引, 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真正成了课堂的主角;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得以实现, 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和谐, 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师生将共同体验到探究的快乐、合作的快乐、成功的快乐;学生分析、判断、归纳、解决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以及参与合作的意识将会得到培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将得以形成。
在本案例中师生通过对五组情境的共同分析和探究, 揭示出了生活情境中包含的经济学原理, 归纳出了市场交易原则的含义、市场交易的四个原则及遵守市场交易原则的重要意义, 将对生活的感悟升华为情感, 培养了学生分析、判断、归纳、解决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以及参与合作的意识, 初步完成了本课所要实现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3. 回归生活
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 而知识只有在实践运用中才能被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 体现其价值。同时也能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和意义, 增强学习知识的信心与动力, 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 学生通过感悟得出的结论、获取的知识应重新回到现实生活中去, 分析生活现象, 指导生活实践。
在本案例中, 通过设计的四个类似的问题即让学生分别分析兰州市场上违背四个交易原则的行为, 以及这些行为对市场交易活动的影响, 使学生刚获取的知识得到应用, 把学生关注的目光重新转移到自己身边的社会生活, 对市场交易的原则及遵守市场交易原则的重要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增强了学生维护良好市场交易秩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得到落实。
感悟数学回归生活 篇2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学的基础,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数学学科作为工具学科,它的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数学知识必须“生活化”。
所谓“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加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都是很有利的。
一、联系生活找数学,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这个世界的数学显得尤为重要,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中采撷数学实例,在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为课堂教学服务。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课前、课后布置学生去观察体验自己身边的数学。让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例如:你的体重大约是( )千克。
学校教学大楼大约高( )米。
一个苹果大约重( )克。
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经验积累的重要性,体会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数学身临其境,从而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
二、在学习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教材中设计的许多案例都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就尽量根据实际情况,模拟一些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生活环境,设计一些生活场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让学生看一个“猴子骑车”的动画,从中让他们体会到:骑那种装有圆形做的轮子比较安全,也不会颠簸的厉害。同时也感知了“同圆或等圆中,圆的半径相等”。这样引入新知,使学生感到数学有血有肉,生动有趣,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好数学利于解决我们身边的实际问题。因此,易产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三、活用数学知识,优化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方法。
学生在学习知识后,不考虑所学数学知识的.作用,不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么,这样的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适应考试的解题能手。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让他们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我们身边的某些实际问题,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活学的基础上学会活用,他们肯定是十分乐意的,这是我们教学所必须达到的目标。也真正达到了让数学知识贴近生活,用于生活。
例如,在学分数乘法知识后,给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买门票方案”,公园只售两种门票:个人票每张5元,10人一张的团体票每张30元,购买5张以上团体票者可优惠10/100。我们班有37人去公园游玩,按以上规定买票,你认为怎样买最合算?如果让学生分组讨论“买门票方案”。这样的题目学生可能会想出多种方法:
方法 1:按每张5元购买,要花5×37=185元;
方法 2:采用买3张团体票,再买7张个人票,一共要花3×30+ 5×7=125(元)
方法 3:买4张团体票,只花30×4=120(元)。
方法 4:买票时请3位其他游客参与我们来一起买团体票,然后让他们各自出3元钱,我们只花30×4-3×3=111(元)
方法 5:邀请13位其他游客参与我们来一起买票,我班只花30×5×9/10-3×13×9/10≈100(元),这样我们合算,他们13位游客也合算。
可见,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高度重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那么,一定会使数学更贴近生活。同时也会越来越让人感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会变得有活力,学生才会更有兴致地喜欢数学,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巩固数学甚至发展数学。
回归生活 感悟提高 篇3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必须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线,立足生活、回归生活,引导学生在活动参与中体验、感悟,在自主实践中积累、提高,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逐步达到一个“无知无觉中润物”的境界。
1 引生活入课堂,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
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实现的,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打开教材,不难发现亲切的生活照片,图文并茂的展现在眼前。图片中拮取的是学生生活中的浪花,学生的生活情景、生活场景、以及生活感受可谓丰富多样,如果在课堂上再现出来,让学生去经历、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学生肯定会情趣盎然,再次得到与生活的亲密接触,对已有的生活进行道德反思,促进丰富学生的体验、感悟,促使学生由感知生活经历上升到形成生活经验、生成生活智慧,进一步明确生活中所蕴含的做人道理。
如我在教学《文明的社区生活》主题时,设计了一个《远亲不如近邻》的小品,让学生观看后先分组交流感受,再各抒己见,把自己的体会说出来,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搞好邻里关系的重要性,使学生更清楚自己平时应该怎样去做,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指导、约束自己的行为,让我们的社区成为一个温暖的家园。又如,教学《家庭的亲情》主题时,可以让学生来扮演自己的父亲或母亲,表演父亲或母亲是怎样关爱自己的,进行亲身体验,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充分体会到父母之爱的伟大与无私,深切地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从而使学生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想法油然而生。如此,通过巧妙的设计生活情景,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充实了生活,熏陶了情感,发展了品德,培养了价值判断力。
2 开放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在积累中提高
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在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外,还要有意识的抓住各种教育时机,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如:在教学《我们学习的场所》这一主题时,为了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组织了“校园探秘”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去感知、去发现、去体验。首先,学生分组并确定路线,按学校的布局,设置了两条“参观风景线”,学生根据需要,自由选择“探秘”路线。其次,交代活动的注意事项,在“导游”(高年级的同学)的带领下,各组分头活动。放手学生,让他们有组织地到校园去实地探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自己去观察,去发现。这是学生在教室里,从老师的讲授中、课件的演示中无法真切感受到的。
又如: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主题教学中,可布置如下作业:让学生统计家中较大件的家电或家具,数一数有多少是以前购置的,又有多少是近几年买的。有条件的还可以数数自己村里有多少间新造的房子,有多少台空调,有多少辆摩托车(汽车)……这一看似毫无德育意图且容易操作的实践作业,引起了许多学生的兴趣。而预设的德育意图就蕴含其中,等他们用自己的清数、计算、统计,完成这一德育作业时,突然发现竟有70%左右的家具是近几年添置的,全村居然新增了这么多的空调、汽车、电脑等高档商品。惊喜之余,真切感受到经济的发展,生活的富裕,家乡变化之巨大。
这远比听家长介绍、看书本记载的要现实的多,高效的多。
3 走进现实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书本上或与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困惑。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学生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薄弱了教育的引导功能。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课上的认识,不搞“纯而又纯”的教育。
现代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大部分家长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却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于是,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上我做,那我就不做!”面对这种想法,我就适时引导学生讨论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能会更多。
又如:品德与社会课上学了遵守社会公德,乘坐公共汽车时不拥挤,给老弱病残的人让座。可在现实社会中经常遇到一些人争抢座位,对老弱病残的人是视而不见的现象。我们要正视这种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是非观念,按自己的是非观念去实践一下,你有何感受?人们对你有何评价?学生就有可能从人们积极的评价中,自己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获得的知识,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
让数学回归生活 篇4
一、数学为什么要回归生活
因为,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尤其是科学技术迅速发着的今天,数学以技术化的方式覆盖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我们身边数学问题无处不在,一切数字化、信息化的高技术,本质是一种数学技术。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生活化的目的。
二、数学怎样回归生活
1. 诱导学生体验生活
体验生活,寻找数学的乐趣。学习与实际结合,数学的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例如,教数学中的“分类”时,可以这样设计:上本堂课前教师要求学生利用闲暇时间逛一次超市,看看超市的物品摆放情况。上课时老师问学生:“你们都逛过超市了吗?物品摆放整齐吗?”随之教师拿出准备好的物品乱七八糟地堆放在每一组的桌子上,接着教师说:“同学们请把桌子上的东西整理好。”学生很快整理好桌子。从而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会分类。这样的方法,学生摸得着、看得见,理解得更透彻,记忆深刻,既学会了知识又解决了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拓展了思维,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掌握了技能,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产生了学习数学的欲望。
2.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必须关注生活。例如,在教学生认知“元、角、分时”,教师和学生一起做了这样的游戏。教师当售货员,学生是购物者,小明想帮妈妈买瓶醋,一瓶醋1.50元。他拿了2元钱,你们帮他算一下,应找回多少钱。学生很快算出了答案。教师创设购物的场景,学生不仅能算出自己所购物品需要多少钱,还能算出应该找回多少钱。这样教学,对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抽象的思维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关注生活,还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长方形的桌子砍去一角,还剩几个角?按常理,不认真考虑的学生肯定回答:还剩3个角。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只要善于动脑筋,敢于动手模拟实践,就会得出真确的结论。这就是关注生活的好处,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
3. 帮助学生接近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接近生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知识,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
例如,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讲“平移和旋转”时,提问:“在我们教室里那些物体是平移的哪些物体是旋转的?”同学们回答非常好。再如,讲估算时教师出示了这样问题:“妈妈有100元钱想买下列物品你帮她算一下看够吗?毛衣45元,裙子51元。”同学们是这样算的,把45看做50,把51看做50, 50+50=100(元)妈妈的一百元够卖这两样东西。像这样的估算问题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并且有意无意的应用着。
再如,学习了解决问题后有这样一道题,“礼拜天同学们去春游,要渡过一条河,河边有两种船,大船乘坐3人,每条船租5元。小船乘坐2人,每条船租6元。我们班有26人,请问怎样租船合理?”
这些例子都是小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地说出结果,都离不开数学。让数学回归生活,让学生有意识的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让学生逐步学会自觉地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接近生活。
感悟数学回归生活 篇5
数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虽然有人会觉得数学很枯燥,但是如果能够全身心投入地对数学进行钻研,就能体会到数学自身所具备的魅力和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数学,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生活现实化,并鼓励学生自编习题。这样,学生就能对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全面的感悟和认识,充分认识到数学的魅力所在,进而爱上数学,爱上数学学习。
有人曾经说过:“只有教数学的人被数学的魅力深深地吸引,学数学的人才能被数学的魅力而深深地打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让每个学生都能爱上数学,并对数学抱有一种长期的浓厚兴趣,我们必须要努力使他们体会到数学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受年龄限制,小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并不长,如果教师采取简单直白的讲解,势必会让学生感到数学极为枯燥,丧失学习兴趣。而由于生活能够给学生带来很多乐趣,使他们觉得轻松、自在,就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他们创造一种愉悦的学习氛围,因此,只要教师努力将学生的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我们的数学教育就会散发自身独特的魅力,吸引学生投入其中,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注入满满的生机和活力。
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数学
很多人对于数学的认识就是“计算”,学生也觉得数学就是做题。但是经过了新教材的熟悉和使用,笔者对数学有了很大的改观,其实,从数学本身来讲,它并不是简单的“数字符号”,而是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它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和应用,目的是要将数与形的规律挖掘出来,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一)生活是数学的根源
在现实世界中,数学是生活的一小部分,如果脱离了生活,数学就会犹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丧失了自身存在的价值与魅力。同时,人类的生活是与数学无法分割的,否则人类的发展就会停滞不前。为了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笔者就经常督促学生写一些数学日记或周记,让他们记录下在生活中所发现的数学问题。在日记中,学生记录下了自己的认识和发现,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数学具有文化价值
和其他学科一样,数学也是客观世界规律的一种反映,它也是人们用来探究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种有效的工具。教师不能以各种习题来误导学生对于数学的体会,而是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所具有的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通过生活去对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进行体会。教师要做的不仅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使他们能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将数学这一改造自然的工具进行有效的运用。
二、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生活现实化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些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情境和机会,使学生感到数学是很亲切的,它与生活是相互融合的,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数学,发展他们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
(一)以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银行利率、促销优惠、依法纳税等词出现在了六年级的教材上。有些学生对于生活常识比较缺乏,很难理解这些题目:利率是什么?打几折的东西才是便宜的?这些问题都是学生需要通过生活才能了解的。有人曾说,现在的学生,如果闭门读书,就很难学好数学。确实如此,现在的数学问题都与生活联系得非常紧密,教师要从思维模式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和引导,使他们能够了解生活常识,逐步学会建立数学模型,将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
(二)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生活价值
数学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他们创设一些真实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进行六年级上册“圆”的学习时,笔者向学生提出问题:大家都见过自己家的自来水管,你们知道为什么自来水管是圆形的吗?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到过其他形状的自来水管?这一问题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一经提出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议论纷纷,都想要说出自己的看法。本课的教学内容就很轻松地融入到了趣味浓厚的生活情境之中,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三)促进学生的多感官参与
课堂教学要想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就要努力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开口说、仔细听、认真做、开动脑筋对知识进行探索,这一要求不仅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相符,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提高他们对于知识探究的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的应用意识得到更好的发展。
如进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学习时,我从家里带来了一包饼干,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分饼干的情境:一天,猪妈妈拿出三块饼干来给三只小猪分。猪妈妈先分给猪大哥一块,猪二哥说:我要两块,一块不够我吃的。于是,猪妈妈就将第二块饼干分成四份,给了猪二哥两块。猪小弟不干了,嚷嚷着说:我要3块。于是,猪妈妈把第三块饼干分成了6份,给了猪小弟三块。三只小猪都觉得妈妈给自己的才是最多的,于是很开心地吃了起来。同学们,你们觉得哪只小猪吃的最多,哪只小猪吃的最少呢?老师这里有一些饼干,你们来自己动手分一分好不好?
三、鼓励学生自编习题
数学知识的应用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抽象的概括,使他们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认识生活,促使学生对世界的认识能得到逐步提高,进而有一个质的飞跃。笔者经常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去将生活中的问改编为数学习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意识。
如学习“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时,小林同学就自己编了一道习题:今天姑妈一家三口要来我家吃饭,我家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我,一共5个人,吃饭的时候应该摆几幅碗筷呢?这样,将生活中鲜活的题材引入数学课堂上,让学生在知识中去体验、去理解,他们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会随之得到有效的提高。
让数学回归生活 篇6
一、从生活中寻找数学
数学究竟是什么呢?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它在现实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是学习和研究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而生活也是缺不了数学。
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看到用正多边形拼成的各种图案。例如,在家里、商店里、中心广场等地方,我经常看到用瓷砖铺着不同形状和图案的地面。其实,这里面就有着很深的数学问题。用不同形状的瓷砖铺成的地面或墙面没有一点空隙。那么哪些形状的地砖或瓷砖能够铺满地面而不留一点空隙呢? 例如,三角形可以,用6个正三角形就可以铺满地面;正方形也可以,用4个正方形就可以铺满地面。正五边形呢?它不行…… 由此,我们得出了n边形,可以分成(n-2)个三角形,内角和是 ,一个内角的度数是 ,外角和是 。若能整除360,那么就能用它来铺满地面,若不能,则不能用其铺满地面。
二、用数学来服务生活
学生生活在丰富多彩的世界中,他们每时每刻都在接触着丰富而真实的生活,具有一定的生活阅历与生活体验。而数学学科本身与现实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如果我们能将枯燥的数学知识与丰富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增强数学教学的趣味性与形象性,拉近学生与数学教材的距离,唤起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内容时,笔者事先安排学生利用木条来制作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然后让学生来拉动这些图形,这样学生通过亲自操作可以发现平行四边形不稳定,极易变形,而三角形具有很强的稳定性。由此来让学生回忆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有同学举例:装空调室外机的架子、工地塔吊、自行车三角架。如此熟悉的场景更能唤起学生相关的生活体验,使得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片断不断地浮现于学生的脑海里,从而真正将枯燥的数学学习与丰富的学生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这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更为深刻,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生活中运用数学
学数学就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要真正落实生活化教学,就不仅仅是要还原生活、重现生活画面、从生活中寻找丰富的数学素材来让学生更好地学,更为重要的是要回归现实生活,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关注学生的实际运用,让学生在生活中用数学。为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用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以提高学生数学综合能力,实现生活化教学,如在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这一内容后,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来测量操场上旗杆的高度。在阳光下,测量出一名同学的身高以及在地面上的影长。同一时刻,测量出旗杆在地面上的影长,利用“在平行光线的照射下,不同物体的物高与影长成比例”,即可算出旗杆的高度。这样的活动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有了更多运用的机会,让学生将所学充分地运用于生活,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这样不仅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学习态度,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四、在生活中渗透数学
数学应该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现在的学生天天与数学打交道,却对生活中的数学熟视无睹,对数学缺少兴趣,认为数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科目,整天就是做作业而已。基于此,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去发现数学、理解数学,从而体验数学的乐趣,感悟数学的作用。
比如,在学乘方之前,让同学思考折纸问题:一张0.1毫米厚的纸,如果一直可以对折,那么对折多少次,就可以超过你的身高(假设为1.6m)?那么经过若干次对折后,它的厚度能否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对折14次后,这张纸的厚度为0.1×214(毫米)=1638.4(毫米)=1.6384(米),假如可以一直对折,它的厚度会很快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到底需要对折多少次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进行乘方的教学,学生的兴趣马上就被调动起来了。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让数学教学尽可能贴近生活,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把发生在身边的数学带到课堂教学中来,使学生学到的数学能应用于生活,从而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乐趣和实践数学的能力。
让数学回归生活 篇7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欲望
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对数学的认知需要生活素材的帮助加以理解。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 学生在生活中碰到过的很多问题都是数学知识的具体化,如《钟面的认识》《认识图形》等就是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我们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了解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材中设计的许多案例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模拟一些生活环境,设计一些生活场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重点和难点。从学生熟知的故事中找数学实例,在学生日常生活这个大环境中,蕴含着许许多多具有价值的生活素材。如:孩子每天要穿衣服,衣服上扣子的大小、形状、颜色、数量;活动的具体时间,买东西用到的计算,等等。
二、利用用生活经验,激活数学课堂
数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它是我们了解客观世界的基本工具。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中采撷数学实例,在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为课堂教学服务。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与生动、丰富的儿童生活紧密联系,从中取得学习数学所必需的感受和生活经验,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家庭生活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 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 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真正的生活化首先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因此,要从实际出发,从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出发确定教育目标,设计活动。教师要精心设计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教学过程,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后, 问:“你能举出生活中哪些事物的形体是正方体或长方体的吗?”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能举出书本、抽屉、鱼缸、冰箱等许多例子。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使数学教材变的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如在学习重量单位后,设计“你的体重大约是()千克、一个苹果大约重()克”之类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经验积累的重要性, 体会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对时钟产生了兴趣,因此我根据他们的生活经验,及在学习认数和数数的基础上,鼓励他们自己去观察、去询问、去探究、去发现,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操作,认识钟的基本特征,并能够辨认整点和半点。通过这样设计,增强数学教学的现实性,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三、理论联系实际,领悟数学价值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亲身经历将生活原型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过程。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感受到借助数学的思想方法,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由于活动内容来自生活,激起了学生参与活动的极大兴趣,满足了学生自我探索的愿望。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数学就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丰富多彩。结合数学课堂学习内容,师生共同寻找和创设生活问题情境, 使符号化的数学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内容产生某种联系。学是为了用,用又可以更好地促进学,数学教学应时时关注熟悉的生活素材, 不断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数学与生活紧紧相连,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培养数学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数学学科作为工具学科,它的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数学知识必须“生活化”。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中选择教学内容 ,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激发兴趣;在生活中感受数学,主动学习;在生活中运用数学,充分实践。这就是“回归生活”的学生数学教育。一旦数学真正回归生活,就会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找到数学,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在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中得到发展。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有助于学生理解, 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也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 让他们应用这些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的某些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真正达到了让数学知识贴近生活、用于生活。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走生活化道路是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回归生活学数学既是让数学自身的魅力得到了充分展现,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到了富有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数学能力,并发展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享受创造 的乐趣 ,获得成功 的喜悦 ,真正成为 学习的主人。
摘要:引导学生了解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时模拟一些生活环境,设计一些生活场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感受到借助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便利,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感悟数学回归生活 篇8
一、让数学回归生活
让学生在数学中感受生活, 数学教学就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 寓于生活, 用于生活, 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 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
(一) 在生活情境中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都知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要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 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 创设出学生喜闻乐见的、真实的情境, 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 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 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而体会到学好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无形当中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动力.如何让学生获得更加真实的、更加贴近生活的体验呢?在日常的教学中, 制作一些简单的课件, 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例如, 在《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课的教学中, 书本的例题是平面的、静止的, 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 针对这一不足, 制作动画课件, 把一个动态的、各类车辆往来交汇的十字路口展现在学生面前,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 动态的效果让学生获得了更为真实的体验, 进一步明白了用“正”字法收集数据的好处以及小组协作的必要.
(二) 创设生活化的学习内容.
生活是数学学习的源头活水, 生活有多丰富, 数学学习的教材资源就有多丰富.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数学教学资源, 只要是有助于学生学习数学的, 都可以看作是数学教学的内容.要实施生活化的数学教学, 就必须依靠丰富多彩的生活, 采撷各种各样的教学资源.第一, 充分发掘学生生活世界中的课程资源, 学生的生活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其中有反映学生眼中自然世界的自然性资源, 也有学生对社会生活认识的社会性资源, 这些资源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 取之不尽, 将其应用于数学教学之中, 往往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应.第二, 充分发掘环境的资源效益, 力求每一寸空间释放出温馨的生活气息.例如, 将教室里的课桌椅摆成几个小组型, 让学生围坐在一起, 为学生创造一个便于交流、互动、对话的平台.这样的生活化了的教学环境, 就是一个微型的社会, 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 开展的不仅仅是数学的学习, 学到的也不仅仅是数学知识和技能, 更培养和塑造了他们强烈的探索精神与合作探究的品质.
二、在生活中渗透数学
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数学源于生活, 生活中渗透数学.因此,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数学课程标准》还强调数学教学必须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要求从学生已具有的生活经验、所熟知的生活情境、所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入手, 让学生在生活现象中玩数学、学数学、思数学、做数学.这是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原则.通过生活问题数学化, 让学生深刻体会身边有数学, 生活中渗透着数学, 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 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增强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和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一) 结合生活实际, 增强应用意识
我们要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就要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加以拓展和应用.如学生在学习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 可以让学生观察并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 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出面盆底、锅盖等的圆心在哪里;学了“按比例分配”的知识后, 出示一份某一住宅楼电费情况的发票, 让学生帮助算一算本住宅楼每户应付的电费;学了“利息”的知识后, 算一算自己在“小银行”存储的钱到期后可以拿到多少本息等.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 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 用数学头脑想问题, 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又如, 学生在学习完《方向的认识》后, 可以设计一个探险寻宝的情境, 用生动的语言把学生带入了一个情境:相传, 太平洋上有一处岛屿……据说海盗藏了许多宝物, 吸引了许多人去探险, 你们敢去吗?好, 我们一同扬帆起航. (课件———大船出海的情景, 烘托气氛) 随后, 学生利用学习过的辨别方向的知识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去寻宝……每每他们找到了宝物都会十分兴奋.爱动、好奇、好胜是小学生的天性.这一环节, 正是利用了学生的这一特点, 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大好机会.同时也融入了学生自己的想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里也渗透了一些科教的知识, 让学生感受到教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得学生感到学习知识很有用, 学会了就可以成为一种本领, 可以解决许多生活的问题, 增强应用意识.
(二) 开展丰富活动, 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是丰富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途径.让学生到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等动手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透过错综复杂的生活现实背景看到数学知识的内核,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怎样让数学回归生活 篇9
一、在生活化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
建构主义的认识论从哲学的角度指出:“在现实世界中, 可以通过我们的感觉和经验构造我们的学习, 也就是人类适应经验的过程, 是知识增长的过程。”这就是说, 从学生生活出发, 从学习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 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 学生才能真正学习数学知识。
如在学习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的时候, 可以概括成四句话:“多了要减, 少了要加, 多减了要加, 少减了要减。”对于这个算理的概括, 看似十分的精练, 实则不然。一些学生在运用时常常出错, 究其原因, 恐怕是规律的产生脱离了学生的经验结构。如果我们换一种方法,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购物引入, 比如:小方带了195元钱, 买了一个书包用了98元。问:小方该怎样付款?他还剩多少钱?学生有过类似的经验, 他们大都会说小方先付100元, 营业员找回2元, 他还剩 (95+2) 元, 然后再将上述生活问题进行数学化, 即195-100+2, 于是, 对于195-98这类的简便运算, 学生就掌握得牢固了。
二、捕捉“生活素材”, 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 数学的学习是枯燥的。特别是学习计算, 学生的情绪更低。为此结合教材特点, 学生特点, 以及学生的生活环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 在情境中掌握,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例如, 在学习《年月日》一课时, 我就谜语引入创设情境, “有两个宝宝真稀奇, 身穿三百多件衣, 天天都要脱一件, 等到年底剩张皮”这是什么呢?学生好奇心被激发了, 争先猜出了谜底 (年历) , 这时候, 老师提出问题, 学生在旺盛的求知欲的驱使下, 兴趣盎然地学习新课程,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又如教学“乘法口算”时, 教学前, 对校门外的小商家进行调查, 并选择合适的数据在教学中使用。上课时, 老师问:“你们喜欢吃哪家的早饭?吃什么?”上数学课, 讨论早饭的问题, 学生兴趣很高, 纷纷发言, 有的说:“我喜欢吃李家的麻酱烧饼。”老师出示调查数据:“昨天早上, 他家卖了54个, 4元一个, 你能算出他家收入多少钱吗?”学生不但列出算式, 计算出得数, 还给大家讲出他是怎样算的。就这样, 学生在说笑、讨论、争论、商量中, 不但学会了乘法口算, 还对各家经营进行了评价, 并提出有些食品怎样改进会更受欢迎等, 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在小摊上吃虽然快、省事, 但不卫生。有些学生商量说:“如果他们小商家联合盖间大房子, 都在大房子里做饭, 我们在大房子里吃饭就好了。这是他们今天的想法, 也许明天在他们那里会变为现实。
三、回归“生活天地”, 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 教任何功课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 即孩子自己会学, 学了会用, 会解决实际问题, 光纸上谈兵是没有用的。数学教学如能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加以演练, 会有利于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能力, 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 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充满了数学, 生活真有趣, 数学真有趣。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常常是整合着各类信息而综合显现的。我们可以将其引入课堂, 让学生在接近实际情境的实践活动中去解决数学问题。如, 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 可以模拟超市购物这一生活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买卖东西”。通过识别商品, 看标价, 付钱, 找钱等活动, 使学生初步学会识别假币, 懂得要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的道理, 从而也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
四、设置“生活背景”, 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当学生掌握了一些数学知识后, 可让学生充当某些角色, 如营业员, 装潢工人, 车间工人, 调度员等。当他们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学着安排生活。如学习了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后, 让学生当空调零件装配车间主任, 合理安排各组人员人数的编排, 使生产效率最优化。当学习了组合图形面积计算后, 让学生作为土地管理人员去安排各农家宅院的用地面积。在这样一个以参与者身份进行活动的过程中, 既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兴趣, 又培养了实际计算、测量能力。在体验活用知识的快乐中, 他们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得到了巩固, 教师只有把学生真正带到生活中去, 将课堂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结合起来, 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和创造的美。
此外, “让生活中的数学更语言化, 数学中的语言更生活化”在21世纪现代数学教学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也是思维的结果, 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数学概念本身高度抽象概括, 与儿童的认识能力不相符。所以要鼓励学生课堂中多讲、多问, 是数学符号具有儿童化的语言功能。如果思维已生活化了, 语言仍依据书本上的文字, 未免有些教条, 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生活化的数学语言更贴近儿童生活, 毕竟学生才是课堂上的主体。
让数学之美回归生活 篇10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假如学生对这堂课的内容提不起兴致,那么整堂课对于他来说必然就是一种折磨。反之,如果学生有学习兴趣,那么结果就不同了,往往在他们听得正起劲时下课铃响了,总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初中阶段的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但对周围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仍充满了好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就要在依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时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作为实例,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探求新的知识。
比如,初一上册的《丰富的图形世界》这一章第一节课,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基本几何体, 并能通过观察物体用语言描述几何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由于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一些几何体, 而且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有关立体图形的例子, 因此本堂课的教学活动只需要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先认一认生活中的几何体,比如楼房、灯饰等,然后让学生摸一摸几何体模型,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些几何体,让学生自己总结交流,提高学习兴趣。本课最后配以一个小游戏,让学生小组内讨论给几何体找朋友,使整课的教学达到高潮,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最高点。学生小组互助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这样就很自然地反映出“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现象,知识也很容易被掌握。这正体现出了生态课堂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老师的辅助地位。
二、 回归生活,建构模型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如今的数学已经渗透到各个学科及生产活动中,从个人理财到国家经济等,简简单单的一张发票或者一份账单所反映出的信息都和数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成为我们研究的素材。虽然这些事物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是要让学生从中得到领悟,就必须引导他们运用有限的生活经验,发现数量之间的本质关系,使得抽象的数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选择性的问题。比如,在学习《分式方程的应用》这一课时 , 就以生活中的一个例子作为题目进行研究:某一工程,在工程招标时,接到甲、乙两个工程队的投标书。施工一天,需付甲工程队工程款1.2万元,乙工程队工程款0.5万元。工程领导小组根据甲、乙两队的投标书测算,有如下方案:(1)甲队单独完成这项工程刚好如期完成;(2)若甲、乙两队合做3天,余下的工程由乙队单独做也正好如期完成。试问:在不耽误工期的前提下,你觉得哪一种施工方案最节省工程款? 请说明理由。再如,《勾股定理与平方根》这一课中, 我们可以结合生活中常见的货车过桥洞的问题: 某桥洞上方是以AB为直径的半圆, 下方是长方形的通道, 已知AD=2.3m,CD=2m; 现有一辆卡车装满家具后,高2.5m,宽1.6m,请问这辆送家具的卡车能否通过这个通道? 请说出你的理由。这些例子,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而且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有所用,并且能让学生参与到家庭大事中, 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与使命感,真正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三、 联系生活,体验美感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特别初中生对美的事物的感受更深刻,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不断把生活中美的事物与数学的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发现、欣赏数学之美,从而产生美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是一种享受,进而从内心深处感受数学之美。
比如,在讲《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时,老师首先给出了一些精美的图片,问学生:这些图片美吗? 在学生作出肯定回答的同时,老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图片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们是对称的,从而得到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在发现美、感受美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学到知识。
四、 现代技术,培养能力
如今,现代化教育技术不断发展,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更广泛的空间。中学生心理研究指出,初中阶段式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从年龄特征来看,初中生好动、好奇、好表现,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积极地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有时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讲《图形的位似》时,老师运用多媒体首先播放了一段多美滋安儿宝A+的手影广告, 立刻就吸引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他们表现得很活跃。当影片结束时,老师问学生影片中的两个小男孩为什么会被吓到, 学生很快回忆影片中的片段回答这个问题,从而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再让学生寻找生活中位似的事例,使他们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然后运用演示动画,让学生对本课内容了解的更透彻。其实生活是数学的大课堂, 合理的运用教学手段不仅能充分展示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而且能呈现出生活的数学魅力。
让数学回归生活 篇11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要把数学教材的“文本”转化成自己的教学行为,需要对文本再加工和处理。尤其是要把虚拟的情境转化为生动有趣、富有研究价值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我们努力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力求使教学更具有吸引力。
在二年级的统计教学中,正好碰上“甲流”肆虐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让学生收集每天的疫情报告中的数据,指导学生制作统计图,让学生说一说这些数据有什么作用?学生说得非常热烈,有的说:这些数据可以让我们知道各地有多少人被传染;有的说:从这些数据中,我知道了北京的疫情非常严重;有的说:我们泉州也有三例了……接着我及时引导学生了解这些数据的作用,学生从新闻中了解到,统计数据可以给不同的机构如医院、运输、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信息,并做出决策。我借此机会教育学生应该发扬互助友爱的精神,做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这次的统计课中,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显然,这种教学效果与我创设的情境有密切的关系,我能敏锐地发现学生正在关注的热点问题,挖掘社会资源,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统计的现实意义。达到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牢固掌握知识的效果。
二、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数学源于生活
现实世界是丰富的源泉。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任何“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贴近我们生活的素材,都可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都具有鲜明的教育意义。在教学“克与千克”,课前让学生到市场中掂量1克和1千克的物品有多重,并事先测好自己的体重;在课堂上学生根据从生活中得到的经验掂量物品的重量,估计你的同学有多重。这样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学生倍感亲切,马上觉得:噢!原来数学离我们这样近,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呀!由此,他们会亲近数学,理解数学,继而喜欢数学。
三、洞察生活现象,让生活走进数学
小学生尽管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我就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在风和日丽的春天,鸟儿在飞来飞去,突然天阴了下来,鸟儿也飞走了,这一变化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时老师立刻抛出问题:“天阴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学生就会很自然地联系他们已有的经验,回答这个问题。学生说“可能会下雨”,“可能会打雷”,“可能会刮风”,“可能会一直阴天”,“可能一会儿又转晴了”……老师接着边演示边说:“同学们刚才所说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有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很大,有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小……”“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事情可能发生?哪些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呢?”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对“可能性”这一含义有了初步的感觉。学习“可能性”,关键是要理解事物发生是不确定的,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让学生联系自然界中的天气变化现象,为“可能性”的概念教学奠定了基础。
四、解决生活问题,让数学回归生活
让数学回归生活,让数学课堂成为生活课堂,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巩固知识,培养技能,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学习目标。比如:我在教学第十册《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们教室需要重新粉刷一下,如果按每平方米5元价钱进行计算,大概需要多少钱?教室一下沸腾了,我马上又问:“同学们想一下应该知道哪些条件才行呢?”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起来……然后我让大家分组合作测量数据,进行计算。这节课上,学生表现得很积极,既检查了他们对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及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可见,让学生学的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进而巩固提高,是很有效的,也是可行的。又如:学习“长方形面积”一课后,课后就布置了这样一道题目,测量一下自己家里卧室的长和宽,求出面积,然后算一算如果用长和宽分别为60厘米和15厘米的长方形木板铺地,需要木地板多少块,如果每平方米的价格为120元,一共需要多少元?通过这样的练习,把课内外知识紧紧结合起来,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
让数学知识回归生活 篇12
应用题源于生活, 每道应用题总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的蓝本。因此, 我们在应用题教学中一旦把应用题与生活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折扣”时, 我作了如下设计:“老师昨天逛街, 发现有甲、乙两家超市卖完全相同的商品, 却标着不同的打折方法, 兴龙超市标着九折优惠, 而利名超市标着八折大酬宾, 你们说老师应该上哪家超市去买这种商品?”同学们顿时活跃起来, 各抒己见, 有的说到打八折的超市去买, 因为它打的是八折, 比九折低;有的说去打九折的商店去买, 因为它本来的价钱可能低一些;还有的说, 先看看两家超市的原来的标价后再下定论。这时候, 我马上问学生, 原来的标价就是百分数应用题中的什么量?有的学生马上回答, 原来的标价就是百分数应用题中的单位“1”的量, 我作了肯定的答复, 这样使学生无形中接受了单位“1”的量的训练, 学生在学习有关“折扣”的应用题就不会感到乏味了, 他们就会满有兴趣进入角色中。
二、还原生活本质, 培养学生思维
在注重数学生活化的同时, 我们每一个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数学教学的本质是发展学生的思维。生活化并不意味着数学知识的简单化, 相反, 还原数学以生活本质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如在进行“百分数应用题”教学时, 我向学生出示了这样一组数据:“一次数学测验, 某班的得分情况如下:100分的5人;90~99分的15人, 80~89分的15人, 70~79分的2人;60~69分的2人, 60分以下的1人。全班平均分数为92。根据以上数据你能提出哪些百分数的问题并列出相关的算式?”同学们经过认真讨论后, 纷纷回答: (1) 、满分的人数是优秀人数的百分之几? (2) 、优秀的人数是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3) 、及格率是多少? (4) 、满分的人比90~99分的人少百分之几? (5) 、90~99分的人比满分的人多百分之几……这样, 既使学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真可谓是一举多得。学生因为是第一次看到有关手机计费的习题, 感到十分好奇, 因此, 均能进行认真的思考, 经过合作讨论, 最后求出了正确的答案, 这样, 既让学生掌握了如何较为合理地使用手机, 同时, 也收到了很好的复习效果。
三、实现生活需要, 促进主体发展
从教育心理学来看, 在生活层次中有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 最高便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一种决策的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一旦把应用题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学生这种潜在的需要就更加强烈。
在教学了“百分数应用题”后, 我向学生出示了这样一题:“为了节约用水, 某市规定:凡每月用户用水量不超过20吨的, 每吨水收费1.8元, 超过20吨的, 超过部分增收50%。小明家十月分交纳水费46.8元, 小明家十月份用水多少吨?”学生见了这题目, 纷纷陷入了沉思, 在我的点拨下, 学生很快求出了这题的正确答案:因为每月用水量不超过20吨, 每吨收水费1.8元, 这样小明家只要交纳水费:1.8×20=36 (元) ;而小明家十月份实际交纳水费46.8元, 多交纳了:46.8-36=10.8 (元) , 因为用水量超过20吨的, 每吨要增收50%, 即每吨要交纳:1.8× (1+50%) =2.7 (元) , 10.8÷2.7=4 (吨) , 因此可得, 小明家十月份用水为:20+4=24 (吨)
通过这题的练习, 既使学生懂得了要节约用水, 又使学生懂得解应用题的时候, 要认真进行分析推理。
四、联系生活实际学会分析推理
分析推理是每一个小学生都应该掌握的, 因此, 我在教学实践中, 注重认真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如在数学活动课时, 我出示了这样一题:“今年爷爷的年龄是小明的6倍, 几年前爷爷的年龄是小明的7倍, 几年后爷爷的年龄又是小明的5倍, 问当爷爷的年龄是小明年龄的4倍时, 爷爷是几岁?”
这题中未曾出现一个具体数据, 学生要求解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 我启发学生思考并讨论爷爷和小明的的年龄具有怎样的关系?当爷爷的年龄是小明的6倍时, 即为爷爷的年龄比小明大几倍?学生经过分析并讨论, 马上找到了这题的正确答案:因为爷爷与小明的年龄差是一个不变的值, 当爷爷的年龄是小明的7倍、6倍和5倍时, 则可得爷爷的年龄分别比小明大6 (7-1) 倍、5 (6-1) 倍和4 (5-1) 倍。因此可得, 小明和爷爷的年龄差定是6、4和5的公倍数, 因为6、5和4的公倍数最小是60, 因此可得, 爷爷的年龄比小明大60岁。当爷爷的年龄是小明的4倍时, 即爷爷的年龄比小明大3 (4-1) 倍时, 这时小明的年龄应该是:60÷ (4-1) =20 (岁) , 爷爷的年龄则应为:20×4=80 (岁) ;或为:20+60=80 (岁) 。
【感悟数学回归生活】推荐阅读:
感受生活感悟数学09-14
回归生活学数学09-11
数学史感悟10-21
感悟数学教学08-23
小学数学教学感悟07-04
高三数学教学感悟09-30
数学贵在体验和感悟07-25
小学数学远程研修感悟10-04
感悟数学教学的看法05-24
让学生感悟数学自身的魅力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