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生活快乐作文

2024-06-25

感悟生活快乐作文(精选12篇)

感悟生活快乐作文 篇1

作文, 是学习语文综合训练的主要手段, 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作文, 在作文中生活, 才能放飞学生的心灵, 使学生掌握反映生活的本领, 才能反映生活的五彩缤纷, “快乐作文”就是要让教师融入学生之中, 让学生融入生活之中, 让作文融入体验之中, 要让孩子们感受成功的快乐。本文从感悟生活、张扬个性和快乐构思三方面进行了快乐作文教学法的探索。

一、模拟生活

小学生完成作文更多的是要“我笔写我心”, 因此教学过程中要以熟知的生活内容为基础开展写作训练, 根据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 适当地带领学生走入生活, 不仅是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广泛接触社会, 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事实证明, 往往是参加了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后, 写出的作文更具有文采。但是, 不能所有的作文课都在进行实践活动之后书写, 不仅因为课时有限, 而且也没有教育物资供给的基础。基于这些问题的考虑, 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模拟生活情境。模拟生活首先要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 然后通过“情景展示”或是“模拟小品”等方式让学生感受生活场面, 再现生活场景, 营造特定的作文情景, 让学生行走在时空的隧道, 如入其境。例如, 教学作文《我帮妈妈做家务》时, 教师可以先请同学们回忆生活之中帮助妈妈的情况, 然后再由教师组织小组完成小品表演, 表演做家务前、中、后的各个环节,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灵感。同时小品表演的过程中, 会有相当多的对话, 这些对话内容都是写作的主要内容, 教师要适当地点拨作文之中的“用词”、作文结构等。其实, 模拟生活的方法有许多, 例如, 观察课:动物、植物、景物、小物品、食品等;活动课:做游戏、各类比赛等;实验课:各种各样的科学小实验;体验课:体验情感等;想象课:未来世界、未来的自己等。

总之, 感悟生活是激发学生写作的兴奋点, 让孩子兴趣盎然, 自然有感而发。

二、快乐构思

作文离不开构思, 对于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而言, 最难的就是“构思”, 许多教师提出了写作“题目”, 但是学生却不知从何写起, 这种情况就是出于学生不了解如何进行构思。其实, 教师完全可以鼓励学生开展“快乐构思”的方式, 原因在于:

第一, 小学生的生活情况简单, 经历平凡, 写不出过于曲折的事件内容, 只有快乐的感受才是最真实的。

第二, 小学生作文不应该全说“大人话”, 应该重视写出孩子心底的感受, 以快乐的笔法进行构思, 作文更容易打动人。

第三, 作文内容如果“幽默”就使得习作更为成功, 而且材料更多。具体的执行过程中, 快乐构思的执行要通过这样几方面开展:

(1) 要让学生说。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这种不平衡性表现在语言方面则是口头语言的发展先于书面语言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说的这一优势, 让学生先说多说, 说全说细, 在说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去写。例如, 写作《我爱我家》时,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说一说自己家里发生过的“快乐事情”, 大家讨论, 最后形成写作。

(2) 要传递构思方法。快乐是材料, 具体的构思方式才是重点。例如, 教师让学生掌握组合式构思。把几个相互关联的画面按一定顺序组合成文, 例如《我的一家》中可把家庭分成三个部门, “教师部”、“商业部”、“学生部”, 分别写爸爸、妈妈和“我”的生活, 这样的结构严谨又别出心裁。又如, 采用分散构思方法。先让学生画一个圆, 将要写的作文题置于“球心”;将想到的与学校有关的词语置于“球心”四周, 有多少算多少, 越多越好;将这些词语与“球心”组合, 便会产生许许多多可写的事情。

三、张扬个性

美国著名的认知学派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认为, 学生发现学习的“发现”与科学家的“发现”, 只是形式和程度的不同。因此, 写作的经验、技巧乃至规律都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 写作的乐趣也就在此, 否则它就成了别人嚼过的馍馍。张扬个性的作文教学就可以实现作文内容的创新发展。首先, 要鼓励学生进行题目编写, 例如, 根据课本教材之中的作文内容要求, 设置更多的半命题作文内容, 如“的妈妈”。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填写, 许多学生都开拓思路, 完成题目编写, 如“爱逛街的妈妈”、“爱打扮的妈妈”、“勤劳的妈妈”等等, 这些内容都是有可写之处的。其次, 为了避免每个学生的写作内容都大同小异, 教师要尽可能地搭建展示平台。比如, 班级可以设论坛、专栏, 既可以评论身边的人和事, 也可以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学校要有文学社、广播站, 搞辩论、办演讲、设沙龙, 让有写作专长的同学一展风采, 展示才华, 调动兴趣。

综上所述, 快乐作文教学法要引导学生感悟生活, 传递给学生更多的构思方法, 并鼓励学生进行个性作文创造, 搭建作文成功的平台。

(编辑:李敏)

感悟生活快乐作文 篇2

我和你面对面。看着这个季节里的饱满与殷实。

却不知望秋先零的那瑟瑟荒荒。我和你,背驰了方向,错过了季节。

依旧是高爽的天空,依旧是落地的枯叶。横亘的忧伤刻满了绝情。

我知道我卸载下吨位重的爱在这个秋里。只为这个季节的丰盈与充实。却不料,如经历一场艰难的旅行。

我毕竟是来自季节以外的流浪者,如满面褶皱的山坡裸露出大片大片的老年斑。凋零的近乎于残酷。

仿佛从未有过的寂寞在天边燃烧,大把的吞噬着我灵魂里的残骸。

身后的岁月,依旧是文字里的颠簸,一排排罗列着与我无关的故事。

我努力想走的更远,在遥远的地方,做一次决绝的告别。

浅秋似梦

别总是在我的文字里寻找我的影子,我怎么可能让自己做文字里的傀儡?

每一次的抒发,都不过是一场荼蘼的风情。似乎我恋上了这样的文字,甚至无可救药。

别小看这浅秋,我抚摸着它的温度,似曾抚摸那些曾经的往事。与你,与我,都不忍抛下这缕温情。

我始终相信,我与你有着彻骨的情愫,就如一场盛开的花事,深深浅浅的绽放着。

慢慢的咀嚼着秋日私语,把流年放在音乐的旋律上弹奏,就这样闭目想你念你。

因为喜欢,才会一点点铺展;因为喜欢,才会想起你我的相遇。

就这样辗转着,回忆着,原来最唯美的爱情拥有的只是片段。我是你小小空间里的一支插曲。

再次回到原点,接受这微凉的初秋,诉说着没有永远的故事。

浅秋若花

如今,我站在秋的路口,一点点延伸着我的目光。

是什么让我如此专注的酝酿着昨日的风情?又是什么让我对昨日的重现加以感恩?

我在亘古的诗句里顿悟着,感叹着,用我的语言描述着那些花前月下。

我多想就这样一直走下去,如大朵大朵的浮云聚拢又散开 。

多希望,我所谓的爱情是仰望的蔚蓝,清澈的没有丝毫污染,放松的没有一点压抑。

白花花的时光没有给我的心事镶一点花边,便匆匆而去。落的,枯的,都这样绝情而来。

原来,爱情只是花瓶里的玫瑰,过了保质期,就会脱离曾经的海誓山盟。

于是,我说服自己,告诫自己,就这么短短的一生,还是为自己做一次精心的准备吧!

浅秋如歌

记忆是一座空旷的城,容得下太多的辽阔。一页又一页的旧事就这样存储着。

我已没有了再想叙述的冲动,就这样安然的静放。随一笔悠远印在蓝天的额际。

那么,我可以把自己交给时光,或者做一次远途旅行,或者在原地做一次禅悟。

我的抒情里再也看不到一丝的落寞与独孤,我抓一束阳光重塑自我。

偌大的世界,还无许我无助的漂泊。其实,寂寞是一种畅然的享受。

似乎心门敞开,这一敞,花开花落随意,这一开,云卷云舒淡然。

只不过你我在人间轻轻走过,路过了你,路过了我。然后走远……

感悟生活式作文教学探究 篇3

近年来,中学作文教学和中学生作文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革。社会上“新概念作文”的冲击,中考中连续多年话题作文的采用,打破了中学作文教学的沉闷,教坛吹进了清新凉爽的风气。这在作文教学中具有解放思想的意义,使之从格式化、序列化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得以去探究更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

笔者认为学生写作的材料来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所以,在中学作文教学中提倡感悟生活式作文效果会更好一些。现代著名教育家夏丐尊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它的事。”因此,中学作文教学应指导学生善于获得感悟,表达感悟。

感悟是什么?感是感觉、感受、感想、感慨,它属于情感领域的活动;悟是觉悟、领悟,它属于认识领域的活动。感悟是生命的体验,是个性的体现。强调作文的感悟,就是尊崇人本思想。

就一篇好的文章而言,内容与形式,总是统一的;就写作过程而言,内容与形式也应是统一的。内容又常常对形式起着制约作用:内容的丰盈伴随的是表达的流畅,内容的枯竭,便产生表达的无奈。中学生的作文已经是一篇篇完整的文章,不再像学语时期是意念的最简单的直白。因此到了中学阶段,作文教学的视点应逐渐转移到开拓写作内容上来,多多感悟,多多积累。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笔者积极倡导“感悟生活式”写作模式。它的基本构思方式是:通过对自己亲身经历事件的具体叙述,对熟识或不熟识人物的细致刻画,对现实生活中诸多现象的真实描写,产生联想、感悟和触发,让作者抒发内心真挚的情感,阐发耐人寻味的道理,表达独特的物外之趣。

二、留心生活,感悟触发

“感悟生活式”作文中的人、事、景、物是感悟、触发的基础和前提,所以在对这些生活中的人事景物进行描述时,就更需要凸现特别的视角、生动的场面、细腻的心理、感人的细节……

1、以现实中存在的人或事为触感点

在这类感想性作文中,人物的言行举止、思想行为、事件的发展过程或细节特点等均可成为触发感想的触感点。这个触感点或贯穿全文,或在文中画龙点睛,或时显时隐地统摄感想过程和材料,成为写作内容的主线。

(1)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性文章。一般应以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等为描写对象,透过人物的言行、举止和心理来折射社会现象,抒写作者对人生等的认识和感悟。

如微型小说《地震给学生上的课》一文,作者以“课”为触悟点,巧妙完成了由通常意义的学校课堂向人生课堂的过渡。行文以人物的言行为描写对象,借助于对比手法,将老教授与女教师对地震的反应、面对突变的做法及事情的结果等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对比:白发老教授镇定从容,时髦女教师慌忙逃命(“惊”“冲”“踢”);白发老教授是在学生“鱼贯而出”安全离开后出来的,而时髦女教师却是率先冲出的……本文就是要借助“地震”的契机,通过两个人物截然不同的反应和表现,给学生、更给生活于“和平岁月”中的人们上了一堂人格课。文章结尾紧扣“地震”,寓意深刻,希望唤醒人们的人格意识,具有深刻的警示作用。“危险彰显人格”是作者“悟”到的道理,也是行文的主旨所在。

(2)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性文章。一般以一件事为描写对象,“感悟”社会,“感悟”人生。我们可以依据人们认识获得的规律,在情节设置上,集自然与曲折、巧合与必然为一体,在叙事中创设事件的某一典型细节或事件的变迁规律、特性等,并以这些为触悟点,为启示、感悟的得出提供最充备的条件,突出瞬间所悟的启示。

如一学生写的《我的视线》,文章用朴实的语言细腻、生动地叙写一位身有残疾的父亲送儿子赴考的故事,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刻画了“我的视线”中父亲的形象,表达了父亲爱儿的深情和“我”对父亲的由衷感激。文章谋篇布局极具创意,触悟点的设置匠心独运而又自然天成。全文突破了一般人惯用的从大事着笔写大主题的模式,用小处着笔、小处感悟、以小悟大、以小见大的笔法,抒发顿悟人生真谛的大主题。

2、以景、物为触感点

从生命现象看,物有静动之分。静物包括的触感点可以是其形、色、态及其构成和搭配关系等;“动”物除此之外,还包括其声、生长特性、规律、生命现象特质等。这类题材,一旦触感点明确了,则一般都应由物及人,通过联想,将主题推而广之。

(1)以景为描写对象的启迪性文章。景物的构成主要是色彩、形态,色彩千变万化,形态千姿百态,其特定的形、色,及其形色变化的某一过程或全部,都可作为触感点,引出关于宇宙、自然界、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未来的诸多感慨。对这个感想的过程进行“感”的真实的描写、刻画和记录,自可完成感悟性作文的写作。

如一学生写的《我爱海》这篇文章,以细腻的笔墨,描绘了午后到傍晚大海的静景与动景,以天色、海风、渔船、小岛映衬海,以丰富的想象和精妙的比喻描写海。风平浪静、微波初起,波涛汹涌、潮起潮落,变幻多姿的大海壮景中,渗透着作者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激情。他从中感悟到自己的生活,正如这潮起潮落的海,有奋斗,有低迷,有平平静静,有曲曲折折,有成功的喜悦,有失败的痛苦。但无论以前如何,当一觉醒来的时候,一切已成过去,又是一个如海一般崭新的一天在等待我们去面对。从而抒发了“爱海,爱它的一切;爱生活,爱生活的一切”的情怀。

(2)以物为描写对象的启迪性文章。这类文章要注意物象的形体外观、生长规律、某种遭遇等的描写,并常以这些为契机和触悟点,引发对大自然、人类社会、世界万象等的思考和感悟,抒写意旨。

如一学生写的《间隔之美》,观察的是教室墙上的瓷砖,泥水匠砌砖原本留有间隙,那是因热胀冷缩之故,留一点间隙,以防出现裂缝甚至脱落。文章由此感悟到:人与人之间也就像这瓷砖,也是需要留有一定的间距的,不然,一遇到“热胀冷缩”,那相互间的关系也会闹僵,抑或出现“冷战”,甚至出现感情裂缝。间隔虽小,但它能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丽,更和谐。这样,作者就在完成情感变化的过程的同时完成了“悟”的全过程。情感与“悟”互相渗透,水乳交融。

三、发散思维,联想想象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没有想象就不能有创造,创造需要想象,而想象是创造的前提。”一篇成功的文章,就要呈现出构思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所以,笔者要求学生在写作时把视野拓展得更广些,把思维发散得更开些,在平时积累写作素材的过程中,把那些相近、相似的素材摘录在一起,以便写作时将它们勾联在一起。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于古今中外、人事景物之间自由驰骋,这样,一方面可以打开学生的创作思路,另一方面则使得学生的作文由薄变厚,由平面变为立体,由静态变为动态,由单一时间和空间变为多维时空。

1、时间、空间联想法。

运用发散思维,纵横古今中外。“纵”就是纵向思考,按时间顺序,古往今来地联想。它由过去、现时、未来三部分组成。“横”就是横向思考,按空间顺序四面八方地联想。比如:由“水”想到长江、黄河、黑龙江,塔里木河……想到外国的江河湖海,都属横向思考,它能使认识向四周延伸拓展。

如一学生写的《门的变迁》一文,作者选取三个时间和空间,先写了原始社会里,我们的祖先住在山洞里,外边电闪雷鸣,风雨交加,虎狼嚎叫,这时的人们多么需要一扇坚实的门啊。再写唐朝昌盛时,人们安居乐业,夜不闭户,最后写到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高楼林立,景美如画,然而,坚实的防盗门使得人和人之间最宝贵的亲情、友情越来越冷漠了,连对门的邻居都视为陌生的路人。由此作者从反面揭露了现代社会的弊端——人性的冷漠,发出了对亲情、友情的渴望。

2、人物性格联想法。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是生动的教科书,是启人智慧、让人思考的范本。以史作证,谈古论今,借助历史展现自己的视野,所以可以根据文章立意的需要,把一些有着相同本质的人及相关的事勾联在一起,这些人物可以是历史上的,现实生活中的或者是文学作品中的。如岳飞与风波亭,屈原与汩罗江,谭嗣同的“有心杀贼,无力回天”,苏武牧羊守汉节,苏东坡“突围”,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项羽的“不肯过江东”,昭君的出塞,李白的“我辈岂是蓬蒿人”,杜甫的“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诸葛亮的谦思,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这些事例不仅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说服力,而且表现了作者的视野及阅读的底蕴。

如一学生写的《选择》一文,构思别具一格,在选材上既不讲生动的故事,也不发长篇的议论,而是精选几个自己曾背诵过的名句作解释,谈体会,巧妙引用到文中。屈原选择正直爱国,李白选择高傲豪放,于谦选择清廉执著,林则徐选择忠诚勇敢,他们的选择成就了他们崇高的人格和辉煌的人生,四则材料直接证明了“人生重在选择”。

3、人事景物联想法

针对一个问题,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展开多角度思维,由一点向四周辐射、开放,把相关的人事景物联系在一起,从而使主题更加突出。

如一学生写的《大漠中的生命先锋》,这是一曲以物为描写对象和触感点而吟出的生命的颂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章中经历了由物——联想——认识——再联想——再认识——再联想——歌颂的多次被触动的过程。首先,作者的视野放在沙漠上,由沙漠而想到作家和画家笔下的沙漠,之后自然想到“诗人眼中的沙漠”,想到古代诸多诗人面对同一物(沙漠)的感受(诗句)的不同,或凄美,或壮美,或婉约美,由此,作者有了第一次认识:“能够在沙漠中得以生存的都是顽强的生命”。这是作者对沙漠中生存的顽强生命力的肯定,作者接着又以最能体现沙漠中顽强生命力的“很小很小的植物”——走日兰为触感点,展开联想,想到在沙漠中生存、与走日兰有着同样顽强斗志的人们。最后推物及人,对沙漠中跋涉着的绚丽辉煌的“人生之旅”进行歌颂,将“沙漠中的生命先锋”定格,吟唱出一曲生命的赞歌。

四、抒写性灵,展现个性

现代社会新现象不断涌现,新观念不断更新,知识经济使人们的价值观不断发生变化。学生们都渴望有一个自由驰骋的空间,而作文就是他们张扬个性的最佳表现方式之一。所以,在作文训练中要号准时代脉搏,披沙拣金,引进时代活水,激活同学思维,让“时尚、科技、潮流”都注入同学的心田。时代活水包括社会热点、时政新闻、国内外大事、当代科技的最新发展(如“神舟”六号)、当代先进理念(如“新课标”、责任、团队精神、公平等)、当代的各项改革、时尚语言(如网上流行语),在引入时代活水时,要学生学会去伪存真,分清良萎,选准角度,鲜活表达,写出佳作。在平时训练过的话题中,选出一些话题,变换角度,多层次“立体式”进行讨论、辨析、交流,与有时代活水的素材接轨。日积月累,学生的作文就会大气起来,令人耳目一新。

如一同学写的《英雄评说》,这是一首对奥运健儿的赞歌。全文有三个部分组成,“飞翔,不是梦”这是对亚洲飞龙刘翔的赞美;“不倒的,是信念”这是对中国女排的赞美;“英雄,不在成败”这是对失败的英雄占旭刚的赞美,最后抒情作结:“英雄的荣耀与音容笑貌也许会沉没在时光的河流里,成为往昔,但是他们的努力将是这河里永不退色的金沙。”这篇文章内容写得很饱满,也很有张力,有较鲜明的个性特征。

再如在写《海啸》这个话题时,同学们的个性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张扬,有的依据媒体的报道而想象刻绘出当时的海啸场面,通篇灾难场景及人们自救情形的描述,读来让人宛如身临其境,揪心不已,从中悟出了生命的可贵,要善待自己和关爱身边的亲人;有的则把自己想象成海啸灾难中的一员,亲身经历了这场浩劫,从中赞扬了生命的顽强及爱心的博大;有的描写了对灾后全球性的援助、爱心奉献的认识;更有的就“人与自然”的话题提出了印度洋海啸即是天灾,更是人祸,因为人类在沿海大量修盖房屋以及对红海沿岸红树林等生态的破坏,告诫人类要保护环境,不能随意破坏生态平衡……这些文章读了能让人产生巨大的心灵和视觉冲击,有一种沉甸甸的分量。

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双眼睛就是人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锻炼出来的感悟能力。只要我们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人生,引导学生深入地体验情感,滴水瓣花总关情,那么,学生的感悟能力就一定会得到加强,他们都会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作文教学拾遗——感悟生活 篇4

在探讨这个问题前, 有必要先说说何为“感悟生活”。举个例子说吧, 《后汉书·丁鸿传》中有这样一句话:“鸿感悟, 垂涕叹息。”意思是说, 丁鸿因受到感动而猛然醒悟了, 泪流满面, 悔恨叹息。可见, “感”是“悟”的前提, “悟”是“感”的结果。有“感”方有“悟”, “感”之愈深, “悟”之愈透。作者写文章, 不论写人, 还是叙事;不论写小说, 还是写散文, 都是从自我感受出发的, 从生活体验中来的。如果他们没有生活感悟, 就不可能写出情真意切的动人作品来。

要写出感人之作, 就要用心去感受生活。对生活有了“感”, 进而才能“悟”。首先必须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常言道:人非草木, 孰能无情。而“触景生情”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目睹异彩纷呈的大千世界和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 人们不能没有想法, 这“想法”便是观察、思索、感受的综合表现, 其产生与情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所以感受生活, 悟其真谛就必须要以丰富的情感为前提。很难想象, 一个对社会对生活冷若冰霜、麻木不仁的人, 他能热爱生活、深入生活、并能感悟生活?

不言而喻, “情感”对于写作之重要, 这一点早已成为读书人的共识。刘勰有言:“情者, 文之经也。”由此可知文章与情感的密切关系。诚然, 学生作文与文学家创作不尽相同, 但有一点是相同的, 那就是都是一种精神生产活动, 其加工对象主要是现实生活所提供的信息。而我们的广大语文工作者常常感叹学生作文言之无物、枯燥乏味、无病呻吟, 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 诸如写作技巧不娴熟、表现手法单一、语言干瘪等, 但很大程度上, 是习作者缺乏写作的热情, 缺乏对生活的感悟。

其实, 学生的情感是丰富而细腻的, 他们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 喜欢别人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进行肯定和赞许, 那么为人师者只要抓住这一点, 并及时地进行启发, 诱导, 鼓励, 那样他们的情感就会热烈, 纯真, 升华。在这方面, 我们可开展一些积极的活动, 让学生的情感在活动中得到净化, 在认识中得到升华。例如, 阳春三月, 可组织学生开展“春之声”一类的诗歌朗诵比赛, 同学们在活动中情绪就会高涨, 士气就会高昂, 学生的情感世界就会得以丰富;清明前后, 可组织学生瞻仰革命领袖纪念馆或烈士陵园, 凭吊先人, 同学们心潮激荡, 思绪万千, 瞻仰之后, 就可以写出饱含激情、闪烁睿智思想的感人之作。一次, 我布置学生自己拟题写一篇记人的文章, 并规定在五分钟内拟好作文题。五分钟还不到同学们就拟出了“我的老师”之类老掉牙的题目。我看了之后要求大家在原来的基础上将题目换成感情色彩浓一点的, 经过启发点拨, 大家情绪高涨, 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一会儿同学们就拟出了几十个不落俗套的题目, 在这些题目中不乏饱含感情的, 如《老师, 您听我说》《妈妈笑了》《刻在心坎上的记忆》《思念真美》《爸爸的茶杯》《梧桐树下的笛声》《山腰的那棵酸枣树》等。平时, 我经常要求学生看课外书籍, 尤其要求学生多读一些中外文学名著, 并指导他们在阅读课外书籍时如何取舍, 对作品中那些抒情色彩浓郁、感情热烈奔放的文字在体味的同时力求能背诵, 这样就可以将学生的感情与作品中的人物感情有机的结合起来, 做到心灵的交融。在教学中我常常要求学生写片断作文, 写情境作文, 时不时地进行口头作文训练, 所有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 进而丰富了学生的情感, 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其次, 在感悟生活的过程中注意升华学生的情感。丰富而健康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无疑是起积极作用的, 感情流于笔端, 思绪缕缕, 话就会如泉涌。但值得指出的是, 感情丰富了, 不完全等于认识了事物的本质, 悟出了生活的真谛。这里还有一个感情是否升华的问题。感情升华了, 认识生活便深刻, 认识生活深刻, 写出来的文章, 主题才深刻, 审美感知和审美认知才能高度融合, 这样文章才有力度。

例如, 我曾布置了这样的一篇作文———《最开心的一件事》, 一位学生写周末遇雨, 几位住宿生没有回家, “留守”宿舍, 在一个室友的提议下, 开了一个寝室晚会。歌声、笛声、欢笑声与室外的风声、雨声、雷鸣声交织在一起, 组成了一曲欢快的交响乐。文章结尾这样写道:“这就是我进校以来最开心的一件事。”这篇文章尽管结构完整, 字里行间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紧扣了题目中的“最开心”, 但立意欠深刻。我看了后, 把这位学生叫到教师办公室, 引导他思考:为何这次是最开心的, 难道就没有其它令自己最开心的事了?经过他的一番心里倾诉, 我明白了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等原因造成学生心理压抑, 个性得不到发展, 心情过于沉重。于是我给他讲述了学生时代的周恩来读书的故事, 通过我的一番点拨, 这位学生对学生生活有了新的认识, 修改后的作文增加了“我”平时烦恼的内容, 穿插了考试频繁、学习高度紧张的片断, 结尾也改成了“我们需要多彩的生活, 我们更需要七彩的阳光!”改后的文章尽管还不免幼稚, 但较之原作却丰富深刻得多了。

再次, 正确感悟生活必须净化学生的情感。文学家在感悟生活和大自然的时候, 饱含着对生活的热情, 其感悟生活的过程也就是敞开心怀与大千世界作情感交流的过程, 既能“悲落叶于劲秋”, 又能“喜柔条于芳春”。情感不同, 对生活的感悟也就不一样。同是以“咏梅”为题材的诗歌, 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气势恢宏, 格调高昂, 表现了无产阶级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以及不图名利、甘为无名英雄的宽阔胸襟;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则缠绵悱恻、凄凉哀婉、孤独惆怅, 表现了诗人孤芳自赏的情怀和无可奈何的心境。所以我们要净化学生的情感世界, 摒弃消极、低沉乃至错误的情感因素, 引导学生的情感朝积极、热情、健康的方向发展, 这样方能让学生悟出生活的真谛, 对大千世界作出公正的判断, 得出正确的结论。

感悟生活快乐作文 篇5

会不会觉得你所做的一切是在为将来的欢乐时光做准备?或许你听过“把每一天都当成生命的最后一天来过”这样的话,但也只是听听罢了从不会把它放在心上。

要享受欢乐时光就不得不付出一些努力。事实是,快乐在于选择。生活在日趋忙碌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记得做好时间规划,适当放缓脚步去享受当下生活。

快乐对于人的的意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义。即使在你最忙碌的日子里,也应该尽力让自己停歇一会,去想想人生中什么才是重要的,然后按照自己所重视的人和事去生活。(人生感悟)

我们有能力在当下的生活中找到快乐。再没有比当下更适合去体验新奇有趣的事情了。每一天都会有让你快乐的事,快乐的机会也无处不在。

在寻找快乐和自我满足时以下事情值得考虑:

1、花足够的时间跟家人在一起。

虽然家庭聚餐不失为一个好主意,但仅仅花足够的时间跟自己爱的人在家度过会让你发现更多快乐。有人享受跟家人游戏的夜晚,而有人更乐意谈论和分享彼此生活种种。

2、做自己喜欢的运动,放松自己。

你是否为了睡前多做点家务,而牺牲了放松自己的时间?选择让自己放松的运动,玩电脑游戏,看看书或是泡泡澡,总之要切实执行。

3、到户外呼吸一下新鲜空气。

没有什么事能比亲近自然,呼吸新鲜空气更能让你享受时光了。在自然中,你可以从内心的纷扰中解脱出来,意识到自己只是这广博世物中的渺小一部分,享受那片刻的宁静。任由幸福与快乐之感沐浴心中,洗尽铅华。

4、尝试无压力的生活。

一旦掌握了在生活中寻找快乐的真谛,接下来就看你怎么去尝试新的方式去增添快乐了。不需要做很大的改变,仅需要尝试新事物,偶尔走出安乐窝,这样就可以消除疲惫,重新出发。

以下附尝试新事物的小贴士:

感悟生活之美 尽享作文之乐 篇6

一、观察生活,快乐抒写

小学生的作文言之无物,其最大原因就是未发现生活之美,缺乏观察生活的眼睛。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让学生用文字记录自己的生活见闻,以积累生活素材,方能有事可叙,快乐抒写。

第一,植根校园,抒写成长乐趣。校园生活是学生最熟悉、最亲切的生活,看似单调,实际上却不乏美好的事与物,如同学的友谊、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的校园活动等。因此,教师应让学生植根于校园,留心观察,尽情抒写成长的乐趣。记得在新学期开始时,学生们自发将教室装饰得绚丽多彩,颇为别致。于是,我就让学生离开座位,从不同视角观察教室的装饰,如气球悬挂的位置、彩带的颜色搭配等,启发学生去欣赏美,并着手去重新创造美,然后用文字将其表达出来。从学生的作文反馈可知,由于经过悉心观察,大多表达得生动形象,且不乏新颖独到之作。

第二,融入家庭,抒写浓浓亲情。家庭生活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融入家庭,观察家庭琐事,抒写浓浓亲情,让学生感悟亲情之美。不过,正所谓?“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学生常常觉得家庭生活平凡无奇,无甚可写。因此,我就给学生布置了一次观察作业,注意从表情、动作、语言等多个方面观察妈妈一天的生活,并以“妈妈的一天”为题(目)展开写作。经过充分的观察,学生的作文言之有物,对妈妈的生活可谓观察细微,从做家务到干农活时的汗流浃背都描写得十分具体,并让很多学生真正体会到母亲的爱与辛劳。

二、体验生活,深刻感悟

小学生活泼好动,缺乏耐性,对周围的生活之美往往视而不见,观察也是走马观花,过目即忘。因此,为了让学生深刻感悟生活之美,教师应将学生的目光引向更广阔的生活空间,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积极思考,丰富生活经验。

第一,亲近自然,描绘美丽风光。大自然中的日月星辰、江河湖海、风霜雨雪、花草树木,无时无刻都经历着变化,是珍贵的取之不竭的写作素材。此外,自然之美作为一种直观的美观,更能吸引童心未泯的小学生,引起感观上的享受与心理上的愉悦。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亲近自然,让学生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入景动情,有感而发,描绘出心中的美丽风光。如春天来了,我就以“春天的礼物”为主题,组织学生郊外踏春,寻找一份有形的或无形的春天的礼物,于是学生尽情地投入自然,尽情地描绘春天,一草一木、一花一石、缕缕春风、清脆鸟叫,都成为写作的灵感,并化作春天的礼物在学生笔下鲜活起来。

第二,走向社会,品味人间百态。社会生活千姿百态,延伸了学生的生活,开阔了学生视野,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生活、对社会的认知,提高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走上街道,走进农户,播放视频,以品味人间百态,深刻感悟生活表象之下的美。如很多学生都感慨于别的乡村的孩子学习条件的艰苦,于是我就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走访农户捡啤酒瓶子、废纸、纸皮、塑料(饮料瓶卖钱,向贫困的小朋友献爱心)。经过一周的时间,所得的钱虽不足一百元,但同学们的真情却值千金。当看到学生的作文中写的“当看到钱汇出去的那一刻,我的心甜蜜地哭了”“钱来之不易,一定要节约”“少一点垃圾,多一点文明”等跃然纸上的情感,不禁令人倍感欣慰。

三、交流生活,创新思维

生活中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但观察的眼光不同,感悟不同,就会形成风格各异的个性作文。但是,小学生的阅历尚浅,对生活的理解虽各不相同,但思维常常受限,看待事物较为片面。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参与作文评改,交流彼此的生活感悟,让学生沟通思想、相互启发,分享生活点滴,并能多角度地领悟生活,以创新思维,学会欣赏生活之美、表现生活之美、创造生活之美。如有学生写了篇名为《我家的兔子爱挑食》的周记,“我家的兔子真奇怪,跟我一样爱挑食,喜欢吃菜叶不喜欢吃菜梆,喜欢吃大白菜不喜欢吃卷心菜……”语调十分活泼,我让其他学生对该作文谈谈自己看法,结果很多学生都认为写得非常有意思,并懂得原来小动物也会挑食,也会有独特的习惯。后来,全班掀起了“小动物热”,很多学生都以全新的视角去主动观察自己家中小动物,并将其特殊习性诉诸笔端,结果下笔如流水,佳作无数,让学生兴奋不已,尽享作文之乐。

体验生活快乐作文 篇7

一、体验校园学习生活, 激发生活和作文热情

小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不仅是其一天中活动时间的主要组成部分, 也是一天生活中最丰富的部分。他们对同学、老师、集体有感情, 对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成功与失败等都有着深刻的体验。校园学习生活是学生作文巨大的素材储备库, 也是学生学会写作文的重要实践训练基地。

1. 体验校园人文环境, 感受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的一花一草、一物一器都带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育人功能: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设施齐备的电脑室、宽敞明亮的美术室和音乐室、藏书丰富的阅览室, 还有那平整的塑胶跑道、争奇斗艳的树木花草、墙上丰富多彩的名言和故事, 每一栋教学楼独具文化含义的名称……在校园不仅可以感受到优美的环境和独具匠心的布置, 还能够体味到“以人为本”的关怀。一次校园体验之旅, 让学生融入这个环境, 拨动他们的爱校情怀。当他们在其间散步、游戏、聊天, 学生渐入“物我合一”的境界, 校园文化也成为学生写作素材的一大亮点。

2. 体验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 抒写别样精彩人生。

走出校园, 带领学生走进学校附近的著名乡镇企业、乐器厂、养老院等, 学生流连于美丽的建筑和浓浓的人文关怀之中, 获得了真实的生活体验。在诸如此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由于学生以不同的角色参与其中, 体验也就各不相同, 引导学生把活动的过程及感受随时记下来, 积累丰富素材, 抒写别样人生。五年级的李慧民老师的《我身边的小能人》作文指导课就是引导学生写身边的人, 这些小能人就是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脱颖而出的。四年级的黄燕老师的作文指导课《植物研究报告》就是引导学生自主实践的结晶。

3. 体验课堂创设情境, 激发倾吐欲望。

走出教室是创设情境的较好方式, 但不是唯一方式, 在教室里同样可以创设情境。六年级的王建友老师就是在课前预先指定几位学生和教师演练一个小品, 而后在课堂上当众表演, 作文话题便由此生发出来。低年级的朱琴老师和朱海琴老师把生活引进课堂, 创设学生体验生活的情境。实践证明, 此种形式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当然, 这既需要教师精心的预设, 也需要教师机智的灵感迸发。在教室里创设一定的情境, 引导学生去体验, 学生往往就会情绪高亢, 倾吐欲望十分强烈。

二、体验家庭亲情生活, 采撷写作灵感

家庭是学生成长中的避风港, 也是学生真情实感最为直露表白的场所。我们采取下列办法, 让学生在作文中吐露真情。

1. 设立亲情信箱, 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

农村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 他们的爸爸妈妈一般都在外地打工, 我们鼓励外出打工的家长动笔给孩子写信, 用书面的方式来和成长中的孩子交流。因为父母平时不会轻易在孩子面前肯定他长大, 只有他们拿起笔来回忆一下, 这才会感慨万千。交流从口头搬到纸上, 就少了许多说教, 多了几分平静, 他比口头谈话更理性, 表达更准确, 能够自然过滤掉口头语言中的一些过激的、不好的词语, 能够给学生更多的反思空间。作为孩子, 在信中表达对父母长辈的亲情是建立在对他们细微的观察、体验的基础上, 一字一词一句的运用是再准确不过的。建立亲情信箱, 从而使他们跃过了辈分的鸿沟, 实现相互理解与沟通。

2. 开展亲情活动, 用笔写“我心”。

学校先后开展了“夸夸我的爸爸妈妈”“十佳妈妈”等主题活动, 并相继开展征文活动, 让学生通过表达心声, 把情感升华, 涌现出了一批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亲情作文和洋溢着风土人情的乡情作文。去年“十佳妈妈”评选后, 我们向报刊推荐了7篇学生的作文, 均被发表在《语文周报》上。

三、体验社会生活, 体验成功的喜悦, 激发写作热情

社会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作文素材, 是学生习作的一个“大课堂”。我们指导学生接触生活、接触社会。虽然学生接触生活的面比较窄, 但我们让学生抓住每一次亲身经历的机会, 细心观察、分析周围的事物, 体验、感悟现实生活, 从中直接获取反映社会风貌、人情风俗的材料。三年级的封伟华老师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动态, 让学生通过多读书报、多听广播、多看电影和电视及上网浏览信息等途径, 间接了解异彩纷呈的社会, 丰富社会生活经验, 进而写出了自己对不良社会现象的独特感受。

特级教师管建刚认为:作文是给别人看的, 是与他人进行思想交流的载体, 需要读者的认同、赞同。当一篇作文写完之后, 获得老师、同学及其他人的赞赏是他们发自内心的期盼。肯定和欣赏学生习作对激励学生的习作兴趣, 提高习作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校的自建网站“孔夫子教育在线”多次获得市局领导的好评。我们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作文发表在该网站的“杏雨文学社”专栏, 或“班级、个人作文系列”专栏里, 班级设置作文角, 并推荐优秀习作参加作文竞赛。正是一次次作文发表的机会, 激励了他们, 让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尤其是在学校自建网站这个平台上, 让全班或全校的学生学习身边的优秀作文, 提出修改的意见, 既体验别人的写作方法和技能, 又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我们还鼓励语文教师从中选出优秀习作进行讲评, 经修改后向报社推荐发表。在过去的一年中, 我们已经推荐发表近50篇学生作文, 这无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写作的欲望。

感悟生活快乐作文 篇8

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作文个性化,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捕捉事物的特征, 力求有创意。”“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 少写命题作文。”这就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走个性化之路, 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 使学生自由地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 写出个性化作文。那么, 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呢?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两点加强对学生作文个性化的培养。

一、为有源头活水来———感悟生活, 唤起学生灵性

不少学生的作文脱离实际, 生编硬套, 字词不够废话凑, 挤牙膏似的想一句写一句, 如何才能改变这一现状呢?其实, 作文并非一定要写轰轰烈烈的大事, 否则哪来的“以小见大”、“细微之处见真情”?作文最主要的是写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受, 写出真情实感。

有人说, 今天我们学生的生活太单调了, 每天吃饭、睡觉、上学、放学, 摄取不到有意义的生活素材, 所以就写不出文章来。其实, 今天的生活不是没有生活, 而是没有在看来平淡的生活中发掘它们的情趣和意义;不是生活不够丰富, 而是不会在看来单调的生活中体验它们的启示与波澜;也不是生活太单调, 而是我们做老师的没有教会他们采撷生活浪花的方法。比起少年时代的鲁迅先生来, 今天学生的生活不知道要丰富多少。鲁迅看过电视吗?玩过游戏机吗?上过网、写过博客吗?他只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那么狭窄的一块空间, 可他的生活并不因此而单调。

生活有多么广阔, 写作就有多么广阔。叶圣陶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 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 才会做成什么文字。”[1]感悟生活不仅要体验生活, 深入生活, 而且要心入生活, 即善于在生活中探求、挖掘自己的独特的感受, 形成自己的作文的活水源头。其实, 学生身边的许多人和事都值得仔细观察、感悟和提炼。比如同学的穿着打扮、性格特点, 亲人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 他们身上折射出的闪光点, 本身就是一个鲜活的材料库, 学生要做到勤观察, 善思考。

此外, 教师要教会学生去爱自己身边一切美好的事物, 爱山水、亲人、老师、同学、植物、动物等。惟有如此, 学生日积月累, 头脑中储存的东西多了, 内心情感丰富了, 通过写日记、随笔, 就能写下精彩的片段。

有的家长为让学生学着观察, 带他们游山玩水, 增长见识, 以为这就是体悟生活。家长出发点是好, 可是我们的学生缺少观察的方法, 玩过, 乐过也就过了, 真到写文章又卡壳了。文学意义上的观察并非要人只是用眼去看, 而是要用心去体验, 用心去认识身边的人和事。没有心的人是另一种盲人, 什么也发现不了。

因此, 教师要教育引导学生做有心人, 留心身边的一人一事, 一草一木。写真人真事, 抒真情实感, “必须寻到源头, 方有清甘的水喝”。

二、千树万树梨花开———训练思维, 构建写作乐园

写作心理学认为, 写作动笔前是思维最活跃的阶段, 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最佳时段。在学生构思的过程中, 教师讲得太多, 面面俱到, 越俎代庖, 妨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讲得太少, 蜻蜓点水, 隔靴搔痒, 又起不到点拨的作用。因此关键还是在作文前给学生一个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和广阔的构思空间, 不要让教师的思想限制学生的思维, 还学生主体地位。教师不妨变教师讲为学生讨论。如平时学完某课后或写话题作文时, 让学生谈谈感受和看法。可以让学生稍加思考后发言, 在学生发言过程中, 同样要注重对中心内容、条理安排, 以及遣词造句等一些问题的及时指导。也可以让学生参与评议, 教师适时地给予肯定与鼓励。有一次写环保类作文, 大家讨论热烈。一位学生谈到太湖的治理情况:先回忆以前太湖怡人的风景, 再谈到太湖蓝藻爆发, 臭气熏天, 市民深受其害, 如今终于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从而反映了环境治理需要长抓不懈的主题。还有学生反映小区建设的一些问题。这些内容都成变成了一篇篇深刻的文章, 它们一方面反映生活的真实, 另一方面也显出了学生自己的个性。

作家叶文玲在谈写作时说:“作文要有真情实感, 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 但是真正能打动人心的东西, 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2]为此, 教师要精心备课, 鼓励创新, 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还可以从学生的作文中筛选出一些作品让学生在班上范读, 其他同学共同赏析、评价。课堂上, 读的学生绘声绘色, 尽情展现自己的写作才能;听的学生细致认真, 尽可能用简明的语言给予公正的评价, 既能锻炼概括提炼能力, 无形中又能增强表情达意的能力与品评欣赏能力。在写作讨论中, 学生围绕审题、立意、选材、谋篇布局等交流看法, 各抒己见, 更能集思广益, 激发作文表达的欲望。从中, 学生能明确作文的目的, 即为什么写;获得许多材料, 即写什么;还可以找到完篇的办法, 即怎么写。这样, 学生个个跃跃欲试, 不仅“有的写”、“乐于写”, 而且自信必能写好。

作文构思的过程也是作者对生活重新体验、审视的过程。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生活即体验。”这种体验, 是学生带着自己的思想、心灵和生命经验对自我、对生活、对自然、对世界的叩问和发现, 而不是在教师“指导”、规定或暗示下的所谓的“写作辅导”。

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语文跟别的课有点不同, 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 马路旁边的文告牌;买东西, 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3]英国教育家洛克也说:“每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不相同, 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 他们才会乐于去学、去写, 也才会养成健康的人格。”学生只有运用自己独特的思维去观察、感受、想象、获取, 才能写出独具个性的作文来。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 1882-1.

[2]中国现代作家论创作丛书.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10.

感悟生活快乐作文 篇9

一、以游戏活动来激趣

我十分注重借助即时、容易、活泼、有趣的活动或游戏来优化习作情境。如在课堂上带学生到操场玩“吹泡泡”的游戏, 使学生从说一句完整的话提高到说一段具体的话。起初, 只要求学生说“老师带我们玩‘吹泡泡’的游戏”这一句话;接着, 要求逐步提高: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玩的过程怎么样?同学们的神态、动作如何?结果怎样?让学生展开一场生动的口语交际训练, 整个学习过程轻松、活泼。在游戏过程中, 学生都做到了观察仔细、思维活跃、积极主动、情绪高昂, 学生的兴趣都提高了, 并获得了足够的作文材料。说完后, 再让学生把这些刚才说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这样, 通过创设和谐、快乐的氛围, 与学生的兴趣紧密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中激发作文的动力。

二、以体验生活为本源

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 每当学生在动手写作时, 最头疼的就是“无米下锅”, 因而很难写出内容丰富、言之有物的好文章来。那么, 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是只重视传授学生写作方法, 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和留心生活的良好习惯。如母亲节前夕, 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家务劳动、积累生活素材, 我布置一篇作文, 题目是《我给妈妈……》, 要求必须亲自去做, 再写出来。结果大多数学生作文写得生动感人, 连平日一写作文就头疼的学生也不觉得无话可说了。通过这次活动, 同学们不但受到了教育, 认识到自己对父母的关心太少, 而且作文上也受到启发, 原来生活中可写的事情很多。又如我在指导《我家的菜园》时, 首先提前一个星期布置学生到菜园里去看看有些什么菜, 观察菜的形状、颜色等, 然后记录下来。在课堂上分组讨论时, 学生发言非常热烈, 讨论时学生不但能说出各种蔬菜的形状和颜色, 还能说出许多蔬菜的种植及不同功效, 再让学生把讨论的内容写成书面语言, 水到渠成。

三、以广泛阅读为拐扙

阅读可以积累写作素材, 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 开阔视野。因此, 我们老师必须要引导学生大量阅读优秀读物, 品味语言的精练。如班级中的学生薛某是大家公认的小书迷, 他阅书无数, 《水浒传》、《三国演义》、《蓝鲸的眼睛》、《我要做好孩子》、《假如给我三天光阴》等, 因此写起文章来得心应手。他在《童年趣事》这篇习作中写道:一听见妈妈的声音, 我便赤了脚, 抱着一条心爱的小毯子屁颠屁颠地跑过去, 想爬上床, 但一只手抱了条毯子死活也上不去, 还是爸爸把我抱了上去。然后爸爸就也躺在床上, 我把腿往爸爸身上一叉, 便稳稳地坐在了老爸那“圆滚滚的大西瓜”上。爸爸呢, 一只手抓住我的一只小脚, 用两只小脚拍得叮当响。爸爸和妈妈都笑了, 我呢, 看见爸妈笑, 便也用手拍这掌张开嘴大笑, 爸爸妈妈笑得更欢了。我身体一侧头一扑, 便“下了山”。这时, 爸爸又假装和妈妈好, 我当时就急了, 死命用手推开老爸, 腿往妈妈身上一叉, 再往前一扑, 就躺在妈妈怀中了, 嘴中还轻声地“嗯嗯”叹气, 现在想起来就好笑。习作写得风趣幽默, 每个表示动作的词都恰如其分地写出了童真、童趣, 让人忍俊不禁, 显示出很深的语言功底, 是不是能和钱钟书的女儿写的《爸爸逗我玩》媲美?

四、以修改评价促提高

叶圣陶先生说:“‘改’与‘作’关系密切, ‘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文的本人。”每篇习作我都是让学生自己朗读修改, 再让学生同桌对改, 前后左右同学都可以相互批改。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 容易找出对方的错处, 取长补短, 促进学生相互了解和合作, 使作文写得更加通顺了, 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真正体会到了“文章不厌百回改”、“精自改中来”的真味。

评价作文是对学生作文的再次提高。按程度不同进行多样化的评价, 让每个学生都享有成功的喜悦, 使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更加高涨。每次习作我首先当场评价, 通过巡视, 找出比较成功的习作后投影出示, 让学生来评价, 可以发表各种意见。这时候的学生发言热烈、各抒己见, 老师见机行事并作适当的总结。这样的讲评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是书面评价。每次学生的作文, 教师要细细品析, 找出闪光点和需要改正的地方, 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 对一些有进步的学生加以鼓励, 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更加有信心地写作, 以更快的速度提高作文能力。

感悟生活快乐作文 篇10

一、激发写作兴趣, 源头活水来

写作教学提倡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鼓励学生写出真情实感。但我们看到, 应试教育思想深深影响着一些教师和学生, 作文为教师而写, 为应试而作, 通过胡编乱造来增加可读性, 博取高分。在这样的情况下, 学生作文大多遵循套路, 根本没有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对写作也就毫无兴趣可言。因此, 在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 教师应贴近学生实际, 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农村生活, 使学生建立对“源于生活, 表达生活”的兴趣。农村有开阔的田野、绚烂的野花、欢快的鸟鸣、潺潺的溪水、深邃的大山……到了不一样的季节, 还有不一样的色彩, 春天的翠绿、夏天的深蓝、秋天的金黄、冬天的雪白, 这些都是农村所特有的自然现象, 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出发, 体验大自然的勃勃生机, 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久而久之, 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深刻了, 写作时就会突显自己的个性, 会发现原来写作是一件很容易而且很快乐的事情, 就好比源头活水来。

二、积累生活素材, 下笔如有神

农村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素材, 学生在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都是独特的生活素材, 积累得多, 在下笔时自然得心应手。农村生活素材包括: (1) 自然风光。农村虽不及城市那般多姿多彩, 但也别有一番风光, 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晴空沃野、春华秋实等等, 都是农村独有的自然景观; (2) 人文风情。农村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不同于城市, 例如节庆、婚嫁、农忙等都有着农村的习俗, 传统的舞狮、舞龙、踩高跷、花灯巡游等各色民俗活动异彩纷呈, 不同地方还有所不同, 而且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水平都发生了变化, 这些都体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 (3) 乡村童趣。与城市的孩子比较而言, 农村的孩子有着更大的活动范围, 同时也更加自由, 春天可以放风筝、爬山, 夏天可以捉鱼、摸虾, 秋天可以到田野玩耍、摘果子, 冬天可以逮野兔、堆雪人, 其乐无穷。生活实践是可以信手拈来的写作素材, 只要引导学生多从这几个熟悉的方面去积累生活素材, 学生在写作中就不至于无从下笔, 相反还会使学生左右逢源。

三、巧用特色语言, 妙笔可生花

一直以来, 学生作文大多为应试而生, 存在千篇一律的模式, 毫无特色可言。即使学生感到有话想说, 但苦于自身知识积累有限, 写起作文来也平淡无奇。除了要引导学生积累教材中出现的好词佳句、精彩语段及其他细节处,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取材, 将农村的特色语言转化为写作语言, 给作文增色, 表达出自己的个性。这些特色语言有: (1) 谚语。农村中流传着大量的谚语, 它们虽浅显通俗却反映了深刻的道理, 例如, “鱼跳水, 有雨来”“泥鳅静, 天气晴”“大暑到立秋, 积粪到田头”“立秋雨淋淋, 来年好收成”等; (2) 春联。农村地区的春联往往包含农民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期盼, 它们包罗万象, 用词活泼, 形神兼备, 常给人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 例如“春来花香鸟语, 雪兆五谷丰登”“改革结硕果果香四海, 开放绽鲜花花满九州”等; (3) 惯用语。农民群众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创造出了许多语言通俗、内涵深刻的惯用语, 例如“拔出萝卜带出泥”“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赶鸭子上架”等; (4) 术语。农事活动有大量的专业术语, 例如“返青”“浸种”“疏果”等。这些特有的语言充分反映了农村的农事劳作、风土人情, 给人以形象生动之感。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积累并运用丰富生动的农村语言, 既丰富了对农业的认识, 又扩充了语言素材积累, 从而写出有个性的作文来。

四、培养发散能力, 文思似泉涌

要使学生把写作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 除了上述的兴趣、积累、运用问题, 还牵涉到思维问题, 这就需要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能力, 使学生在写作时文思泉涌。农村小学生的发散能力受周围环境所影响, 思维能力往往会局限于日常所见所闻, 而缺乏合理的思维发散。教师应当注重启发式教育,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培养农村小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呈现在他们面前的写作空间会大大增加, 小学生喜欢自由畅想, 只要教师善于引导, 就可以打开学生思维的匣子, 使学生自由快乐地写作。

总而言之, 农村是一座天然的“素材宝库”, 但农村小学生由于环境的关系, 作文选材面普遍较窄, 不懂得如何更好地写作。只要教师引导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 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和发散能力, 并从中学会积累农村生活素材、巧用农村特色语言, 那么作文就会得心应手, 写作也就变成一件轻松快乐的事情。

摘要:农村是一座天然的“素材宝库”, 如果善于挖掘其中的“宝藏”, 会使写作轻松自如。本文站在农村生活的角度, 从激发写作兴趣、积累生活素材、巧用特色语言和培养发散能力等四方面介绍了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一些体会, 旨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于写作。

贴近生活快乐作文 篇11

我们的作文教学钻进了一个怪圈,走向了一个误区,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提到作文时学生苦恼,教师烦恼。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出现这一现象呢?细细想来,实属导向问题,是受大气候的影响。但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实施,无疑给作文教学带来了新的希望。

新课标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作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言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新课标为作文教学扛起了一面享受生活、享受作文,快乐生活、快乐作文的大旗。我们应该深入贯彻实施这种理念。

一、在生活中习作

生活如涓涓细流。在这涓涓细流里,不断会有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生活,学习各种知识技能,处理人际关系的种种事情所泛起的朵朵浪花,可写的东西真是太多了。

让学生写生活日记。日记的主要特点是反映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它来源于生活,是一种生活记录。较之命题作文或确定范围的作文专项训练来说,它有着广泛性和灵活性。我让学生把生活中的喜怒爱乐、班级开展的各项活动、同学间的和睦相处,及时、详尽地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记录下来。日后长大成人时可从中看到自己的成长足迹,更可以训练自己的写作能力。这样,学生写作机会就会天天有、处处有、时时有,勤动笔、想动笔的习惯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我们班有个学生在日记中写道:“崔老师这学期才开始教我们。一到我们班来,他就教我们写日记。我们一听,傻了,心想,这下‘死’定了,这多难啊……可是一个多月的日记写下来,我们感觉越来越好。写日记真好,它能和老师谈心,把心中的感想、疑问、见闻、苦恼向老师说出来,老师会在批语里给你指点……现在,写日记成了我一天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写还不习惯了!”有一次在上自习课,当时正值阳春三月,外面却飘起了洁白的雪花,学生议论纷纷。这时,我立即停下课,让学生站在阳台上观赏春雪。第二天,一篇篇饱含激情的日记便送到我桌上,其中有女生写道:“……如果你张开嘴,这些调皮的小雪花一定会钻到你的嘴里,甜津津的、凉丝丝的,它们还会跑到你的眉毛上、头巾上、帽子上……我们校园的那棵大松树早已成了一棵漂亮的圣诞树,正等着我们去装点它呢!……”

此外,还可培养学生活用交际语言。如自我介绍,写通知、建议书、倡议书,写菜单、广播稿、贺词,写感谢信、表扬信、投诉信等,只要学生乐意写,教师就要激励他们去写。

二、在阅读中习作

我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也不失时机地渗透习作教学的内容和基本训练。看到典型的课题,就渗透如何审题和立意的训练;遇到典型的课文,就渗透布局谋篇的指导;碰到典型的勾段方式,就穿插进行仿写训练。如《庐山的云雾》第二、三自然段都是采用先总后分的方式勾段的,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模仿这样的结构写一处景物。对于课文中的典型句式和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我除了引导学生赏析外,还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让学生逐步掌握。

在语文课本中,有许许多多充满着炽烈感情的文章,这些都是进行训练的好材料。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营造龙浓浓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在感动中“潜心会文”,与文本对话。如《给予是快乐的》一文中的手足情,《爷爷的芦笛》中的亲情,《郑成功》中的爱国情等,可谓人间多真情,情真暖人心。在学完这些课文后,在学生感情还没有冷却之前,我让学生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感情,达到一吐为快的目的。于是,便有了《老师,我想对您说》《郑成功,你真棒!》等一篇篇情真意切、催人泪下的佳作。

三、在活动中习作

教师可积极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水污染是我们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我就布置学生利用课后和节假日对城市的水污染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和研究,一段时间之后,在班内交流自己或小组的调查情况,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想想解决问题的方法,说说自己该做些什么,学生兴趣盎然。再如,“非典”之后,我让学生到社区走访,记录群众最关注的问题,以及“非典”期间所涌现出的好人好事;印度洋海啸期间,我要求学生每天关注相关的报道,及时向大家作具体汇报;甲型流感时期,我让学生每天收看电视,收听广播,并利用早会时间举行小小新闻发布会,有意识地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一些热点问题。

此外,课外活动时,我组织学生进行拔河比赛;课间十分钟,我让学生进行跳绳比赛;节假日让学生自编、自演文艺节目;模仿电视台的主持人组织班内的知识竞赛等,并及时地让学生说说在活动中的感受。有个学生拔河比赛之后,在日记中写道:“为了在这个回合中能赢他们,我们班的大力士抓起一把泥土,放在手中使劲地搓一搓。小不点则在地上用手抠了个洞,把脚后跟抵在上面……”这些没有华丽词语点缀的话语,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

还有,平常的班队活动、校外的野炊活动、春游活动、夏令营等都是促进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源头活水。

快乐体育的教学感悟 篇12

一、教师语言的引导是起笔

小学体育教学最本质的动机是追求蕴藏在体育运动中的无穷乐趣, 如同美术中的“联想”, 而教师言语的恰当引导, 是能否让学生跃跃欲试的努力求知、团结合作的关键。例如:在课堂投掷练习中教师由原来枯燥简单地说“前后甩臂”, 到现在形象生动地说“飞机起飞”;立定跳远教学中说“双手前后摆动”。语言所营造的快乐气氛不仅让学生充分接受, 而且这也是学生内心体验成功的需要。语言的智、趣、激使学生产生极大的感染力、吸引力、激励性, 学生才对这样的言语乐于接受。特别是语言的创造性和联想性, 它可发展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力, 使学生的思维很快进入一个新的、充分遐想的境界, 而这种体验对提高学生的兴奋及动力定型的形成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效果。因此说教师的语言是完成一幅美丽图画的起笔。

二、场地器材的合理化是底稿

每当那美丽音乐响起时, 小学生对场地、器材布置都会产生极大的兴趣, 几块垫子, 几个沙包, 几个标志杆甚至只需要几个障碍物, 从踏入操场的的那一刻起, 学生就已经忍不住内心的喜悦, 开始想象课的内容, 迫切想尝试了。由此可见小学生易受干扰的心理特征是影响课堂教学秩序和效果的主要因素, 因此场地、器材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底稿, 是上好一节体育课的前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心理特征, 充分利用场地、器材, 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 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 产生参与练习的需要和兴趣。例如在一次障碍跑的教学过程中, 我在操场上预先设定好了一些器材, 孩子们来了之后首先看到了这些器材, 于是开始你一言我一句地讨论今天的内容, 我这个时候却让他们背对着些器材, 给他们设下了一个悬念, 孩子们内心的喜悦和兴奋是无法从其脸上隐藏的, 于是在后来的尝试练习中更好地全身心地融入进去, 更好地体会成功。产生成功的快乐体验是以学生产生需要和兴趣为前提的。场地、器材安排的适当与否是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以及建立快乐氛围的前提, 是学生完成技巧性动作、掌握技能的底稿。

三、趣味、创新、有挑战性的教材是美丽的图画的开始

教材的合理化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主因。课堂中技巧性动作的重复练习, 就会使学生产生了厌倦感, 对待体育课的快乐起源就会一点一点地消失。如与动物动作、童话故事, 小英雄典故等相联系的一些教材的融合, 同时教师可以给它们起一个好听有趣的名字, 如“青蛙跳远”“小猴抓杠”“七个小矮人”“小兵嘎子”等以增加学习兴趣, 这些内容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运用会产生很明显的效果, 将枯燥、单调的练习融入知识性、趣味性, 这样便显得教材新颖。

四、体育教学活动本身应是快乐的有吸引力的

体育教学艺术的本质就在于促进学生乐于进行体育学习, “为深化旨在追求运动乐趣的体育学习, 孩子们自发、自主的学习活动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 满足孩子们的运动欲求就会产生运动的乐趣。这种欲求的水平越高, 越明确, 其满足后获得的喜悦也就越大。因此体育课不能是带有教师强制性的, 而必须能使学生自发、自主地享受运动中的乐趣的体育课。”丰富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 新颖有趣、逻辑性强的教学内容, 可以不断地引起学生新的探究活动, 从而激发起学生更高水平的求知欲。

五、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提高运动技能

上一篇:起始阶段教学下一篇: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