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沉淀的人生感悟

2024-06-12

生活中沉淀的人生感悟(精选7篇)

生活中沉淀的人生感悟 篇1

摘要:本论文结合我硕士研究生学习过程, 阐述了我在绘画上阶段性的追求——“性灵舒展”以“性灵”为出发点, 以“舒展”为中心论点。结合绘画生活及美术史上的大师进行论证“绘画的性灵舒展”。

关键词:性灵,舒展,情感,技艺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从事着各种行业, 而绘画则是其中一个小分支, 由我们这一撮人在从事着, 这种从事源于一种热爱。这热爱是来自内心深处的感动, 每一个自然人都有着自己的文化积淀与个性, 个性也对所处事物的真实感知。然而这样的热爱需要一个前提条件, 便是我要说的“性灵”。

何谓性灵?词典中的解释是“意念”“思想”“感情”“精神”等词汇。而我想, 性灵是感性与知性在作用于自然人时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物质形式。一个画家首先应该是感性的。知性是海纳百川重熔为一炉的沉淀。当我们接触到一些事物时, 感性和知性便会受到作用而产生的东西便是“性灵”。

获得了这种“性灵”的大师都是良好的例证。西班牙绘画大师毕加索便是, 他面对那块画布的时候, 我们感觉不到丝毫怯懦, 我们看到天马行空的驾驭留下雄奇而壮丽的轨迹, 有了《格尔尼卡》《亚威农少女》等名作。儿童在看毕加索的画时, 他们只知道画得太像了, 因为他们的眼睛是纯真的, 而我们这些接受了好多教育的人, 在毕加索的画前寻找着什么, 还要可笑的问问为什么。而儿童眼中的“像”, 不恰恰正是毕加索的真挚吗?

绘画的“性灵舒展”首先是情感的平面化释放, 在这过程中, 我们会遇到一道道心障, 需要我们拥有适当的技艺来解开这心障。同时也需要我们不断充实自己, 这样我们才能获得通向美的钥匙。画家夏加尔做得趋于完美, 他几乎就是梦幻和美好的代名词, 以至于毕加索都说他的梦中确实有一个天使, “性灵舒展”不正是夏加尔梦中天使的翅膀吗?她引领着画家的思绪如薄雾般在梦幻的田野上尽情飞舞, 有了《我与我的乡村》《生日》等名作问世。夏加尔像一个精灵, 在美术史中飞舞着, 飘荡着。

“性灵的舒展”具体到画面上是个什么样子?首先, 要有技艺的舒展, 这是“性灵的舒展”的前沿, 需要我们拥有精到纯熟的技艺。第二, 形式体裁舒展, 不拘泥于传统, 我们生于传统, 也要从传统中走出。比如工具、材料等与绘画相关的一切事项。好多大师自己制作画笔, 研磨颜料。第三, 最不可或缺的一环, 那就是心灵、思想、感情的舒展、是舒坦、是无际、是飞翔。既要有天马行空的开度, 又要有小桥流水的多情, 自是妙不可言了。

有人会说“性灵舒展”只是表现与非写实画法所需要的, 太片面, 太极端。其实不然, 好多在写实领域大名鼎鼎的画家, 也同样是做到了他们自己的“性灵舒展”的。例如, 文艺复兴大师拉斐尔, 还有他的忠实崇拜者欧洲新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 他们本生在那个奢华而大俗的上流社会, 这本没什么可说的, 而我要说的是, 他们在他们的综合背景下, 不同程度地获得了他们的“性灵舒展”, 因为他们都有这极度的自信, 对写实画法的自信, 他们的性格就像他们的作品一样细腻, 一样的温文尔雅。他们擅长于写实, 并且致力于写实, 而没有用其他的画法, 这便是一种开度, 一种舒展, 把他们的自性与个性发挥到了一种极限。他们的画面上没有呆板的矫饰, 有的只是他们孜孜以求着的“美”, 有的只是令观众发自肺腑的叹为观止, 当然其中更有真挚和热爱。这样的例证实在不胜枚举, 又如同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兼科学家, 艺术家和发明家于一身的达·芬奇, 雕塑与绘画双绝的米开朗基罗。现代写实画家, 陈逸飞, 冷军, 石冲, 杨飞云, 王沂东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做到了。所以说绘画的“精神自由”是广义的, 没有画家与画种的区别的。

诚然, 绘画生活亦如普通生活我们需要有才学、智慧、激情、勇气, 还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才学是我们优越感的来源, 而拥有了足够的优越感也便有了足够的自信心, 我们才能在我们画面前站住脚, 才能没有面对那块白色时的怯懦。智慧不是与生俱来的, 是与我们的生存环境经验阅历, 息息相关的。智慧是我们走路时的双脚, 使我们知道如何画?怎么画?激情是情感释放的引线, 也是一种欲的体现, 绘画如果没了欲望, 真不知道该是个什么样子。还要有勇气, 勇气是什么?就是两军相遇的亮剑精神。一种无畏的精神。真正的勇气是建立在智慧的基础之上的。毅力, 时间有时等于寂寞, 耐得住寂寞使我们得到了“功夫”, 所以需要我们事先有冷静的思考, 而不至于徒劳了。“性灵的舒展”如唐符载《观张员外画松石图》云:“观夫张公之艺非画也, 真道也。当其有事 (作画时) , 已知夫遗去机巧, 意冥玄化, 而物在灵府, 不在耳目, 故得于心, 应于手, 孤姿绝状, 触毫而出, 气交冲漠, 与神为徒。”画画是一辈子的事儿, 每每感慨之后, 思虑着如何迈出更坚实的下一步, 点滴感受, 以慰吾心……

参考文献

[1]、《魂游世界——海日汗的艺术世界》湖北美术出版社

[2]、《美术文献》1995年第3期

[3]、《中国油画》2005年第1期

[4]、《贾涤非素描集》吉林美术出版社

[5]、《贾涤非》中国现代艺术品评丛书, 广西美术出版社

[6]、《俄罗斯现实主义新生代画家之谢尔盖列平》辽宁美术出版社

[7]、《德加》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

学会从生活中感悟数学 篇2

一、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 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因此, 数学教学只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 才能焕发生命活力。

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从生活实际出发, 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 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 同时增强其数学的应用意识, 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如教学循环小数概念时, 我先给学生讲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从前有座山, 山上有座庙, 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说故事:从前有座山, 山上有座庙……”通过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不断重复”, 再举出自然现象“水→汽→云→水”的循环, 引出“循环”的概念, 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2.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和法则都是在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 因此概念法则的教学也就必须在生活实际中找到相应的实例, 并引导学生从直观入手从而抽象出来, 逐步加深理解和运用。例如:在教学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时, 学生对于“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中的“工作效率”不易理解。为此, 我在教学前, 在班里举行了一次口算比赛和跳绳比赛。教学新课时, 联系两次比赛活动, 学生就非常容易理解“工作效率”这一抽象而又陌生的概念: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工作量。又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 有这样一题:128-96=128-100+4, 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4难以理解。我便设计了一个“买东西找零钱”的生活实际:我要过生日了, 妈妈带了128元钱去商店买一个96元的布娃娃准备送给我。妈妈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 (应把128元减去100元) , 营业员找回4元 (应加上4元) 。所以, 多减去的4应该加上。这样的“生活教学”例子, 通过生活经验验证了抽象的运算, 而具体的经验更提炼上升为理论 (简便运算的方法) , 学生容易理解且不易忘记。

因此, 教师应让数学回到生活, 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学习数学是有用的、有必要的, 从而激发其学好数学的愿望。

二、让数学知识回归学生生活

学习是为了应用。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 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知识只有运用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 也只有在实践运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

1.创设情境,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的情境。例如, 在学习了利息后, 让学生去银行了解利息、利息税等有关知识, 让学生当家长的小参谋:家中多余的钱怎样存最合算?并帮助家长计算利息和利息税。

2.联系实际, 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 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 其它形状的行不行?为什么?

3.加强操作, 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

知识来源于实践, 又指导于实践。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学生由于缺乏感性知识, 出现不符合客观生活实际的数量意识。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更要注重联系实际, 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教师在教学了米、厘米, 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后, 可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测量身高, 测量手臂伸开的长度, 测量一步的长度, 测量教室门的宽度, 以及测量窗户的宽度, 通过上述活动, 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理解, 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同时, 学生能获得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数据。在这个活动中, 学生能提高学习兴趣和实际测量的能力。

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做数学”

在学习和尝试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 我越发感受到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是很大的、不可低估的。建构主义学者认为, 学习是现实的特定操作过程中对自己的活动过程的性质作反省、抽象而产生的, 学习数学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 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 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 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 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 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 学生可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 同时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 激发求知欲。

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 我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 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 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 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 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 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如:一张长30厘米, 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 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 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 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 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 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 而且掌握牢固。

再如“将长方体钢胚锻造成圆柱体”, 为了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 我让他们每人捏一个长方体橡皮泥, 再捏成圆柱体, 体会其体积保持不变的道理。在学习圆柱与圆锥后, 学生虽然理解了其关系, 但遇到圆柱、圆锥体积相等, 圆柱高5厘米, 圆锥高几厘米之类的习题仍有难度, 如果教师让学生用橡皮泥玩一玩, 或许学生就不会再混淆, 而能清晰地把握, 学会逻辑地思考。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 听过了, 可能就忘记;看过了, 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 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 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 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巧从生活中感悟数学 篇3

一、数学教学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在体验中感悟数学知识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 作为数学教师要为学生感悟数学创设和谐的情境,触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使学生能有所悟,能自悟自得,并能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

一般来说,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践功能,即它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数学教学的内容来自于人类日益丰富、不断提高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并通过对一代代新人的培养,越来越明显和能动地促进各个时代的发展,尤其是现代社会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和进步. 二是精神功能, 即它联系于人们的思维与方法. 通过对儿童的数学教学, 在早期就应尽可能充分地开启儿童的智慧, 发展儿童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 为他们日后乃至终身的良好发展、创造高质量的生活, 奠定不可或缺的极为重要的基石. 我们认为, 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有广泛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并且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 学生是可以用心去体会感悟的. 而以往的数学学习,常常使学生感到数学离自己的生活实践太远,枯燥乏味. 其实,数学教学完全可以将学生的学习范围延伸到他们力所能及的社会生活和各项活动之中,将教育和生活融为一体, 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和感受体验. 老师要培养学生思维方式与思维的习惯,让学生去体会感悟数学的智慧与美.

二、数学应该怎样教

体验是青少年在实践活动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心理活动,更多的是指情感的一种体会和感受,而这种体会和感受外在表现出来便是学生的感悟. 学习数学知识悟性是重要的决定因素,它与数学教学有密切的关系,是一种具有生命驱动力的思维形态,介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是联结感性与理性的带有生命体验的心灵之桥.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

(一 )创设和谐的情境 ,使学生能有所感悟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从中能有所感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 )触动生活积累 ,在体验中使学生自悟自得

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 就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受、体会、揣摩而有所感悟.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不能过早地将具体的知识抽象化、感性的知识理性化,使学生匆匆跨过感性阶段而步入理性的殿堂,有的知识讲得越多,学生越不明白,而应主要让学生自悟自得.

(三 )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

悟性的高低,标志在一个人的智力水平. 在教学中,不同学生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悟性、言语、思维,有的产生“奇思怪想”,有的“平淡无奇”,作为教师就要善于发现学生中因为思维撞击所溅起的“智慧”火花,引导或利用学生去矫正自己的思维方向,由学生自己去梳理的思路,去捕捉别人思维的闪光点.

1. 更新教学形式 , 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丰富 .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需要教师组织大量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 关于活动课,应该有统一的指导思想:结合学生特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受到政治思想道德教育,扩大视野,动手动脑,增长才干,发挥志趣和特长,丰富精神生活,增进身心健康.

2. 让学生感知更丰富. 生动的素材能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永恒的记忆, 而活泼的语言又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良方.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教师要针对他们的特征,选择适当的素材,采用贴切的语言,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3.更新教学手段 ,掌握现代技术

在教学中我们会经常遇到需要用较多的语言说明一些概念、算理、公式的情况,而且这往往又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活化这些现象,而且特别直观、形象,不需要过多教师的语言,学生就可以从中自己感悟到数学知识. 教师必须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 也才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和素材.

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努力创建既宽松、又富有人情味且便于学生思考、探究的课堂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学生才会主动地学习和感悟数学,才能用数学的视角去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世界,也才能立志为了人民的幸福及国家的富强努力学习.

摘要:“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大千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而数学在现实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师应通过对数学的认识、对新课改教学的理解和运用,创建既宽松又富有人情味且便于学生思考、探究的课堂环境.

让学生从生活中感悟数学 篇4

一、数学来源于生活

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 其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 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服务。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 它是在这个现实世界中生存的, 离开了现实生活这个世界, 数学将是一片死海, 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为了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 我提倡学生写数学日记, 记录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作为21世纪的数学教师, 我们不能只让学生学会做各种各样的“习题”, 而是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一种社会价值, 并且从生活中去体会一种数学思想。数学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道理和人文精神,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积极挖掘数学中蕴涵的宝贵的东西。

二、数学教学要与实践生活紧密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建议教师“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可见在体验中感悟数学知识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数学教师要为学生感悟数学创设和谐的情境, 触动学生的生活积累, 使学生能有所悟, 能自悟自得, 并能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

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有广泛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 是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 学生是可以用心去体会感悟的。而以往的数学学习, 常常使学生们感到离开自己的生活实践太远, 枯燥乏味。其实, 数学学习完全可以将学生学习范围延伸到他们力所能及的社会生活和各项活动之中, 将教育和生活融为一体, 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和感受体验, 让学生去体会感悟数学的智慧与美。

在教学过程中, 如何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在生活中感悟数学的真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处理。

(一) 联系生活实际, 创设情境, 正确认识数学,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数学, 不是脱离生活实际的抽象符号, 也不是没有感情活力的荒凉沙漠, 正如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所言:“数学是现实的, 学生要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儿童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 我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 设计、挖掘一些鲜活的生活素材来充实、拓展教学内容, 使学生能主动地进行观察、操作、猜想、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产生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倾向。如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 我先跟学生玩猜一猜“石头、剪子、布”的游戏, 玩前先让他们猜一猜老师会出什么, 激起学生的学生兴趣。学生畅所欲言, 用“可能”来描述猜测的结果, 在活动中体验到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开展抽一抽活动, 分成四个小组, 每组同学分给一种不同花色的扑克, 把扑克扣放在桌面上。小组内的每一个同学任意抽一张看是什么颜色再放回去, 小组内轮流抽牌后在组内交流讨论自己抽到的是什么颜色的牌?为什么?通过抽牌这个活动, 学生懂得了用“一定”来描述抽牌的结果, 体验到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接着从这副扑克牌中拿走大王和小王再让他们来抽牌中的大王和小王活动, 问学生:你能从这些牌中抽到大王或小王吗?结论是:不可能抽到大王或小王, 为什么?同学间交流。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学会了用“不可能”来描述抽牌的结果, 进一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又如在上“认位置”一课时, 以学生眼前的教室为情境, 为学生提供一个观察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位置关系的场景, 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每一位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学习中去, “学习”热情很高。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圆满完成了整节课的学习任务。这样的数学课堂, 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亲切感, 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二) 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

新课程标准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 数学学习必须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 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 学生只有在生活中运用数学, 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中去, 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在课堂教学中, 必须积极倡导应用意识, 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达到知识的巩固和知识迁移, 从中体会到学以致用的快乐。如在上了“百分数的意义”后, 我问学生:当天我们班的出勤率是多少?除了这些你还能算出那些百分率呢?此刻学生们七嘴八舌说起种子发芽率, 红领巾佩戴率, 考试的及格率、优秀率, 做练习题的正确率, 等等。并且根据教师的问题纷纷动手计算起来, 原来学的这些知识在我们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 从而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又如学完了“比和比例”的知识后, 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指着高高的旗杆问:“你能想办法测量出这个旗杆有多高吗?”同学们积极讨论起来。有同学提出:把升旗的绳子拉下来量再加上下面这段没有绳子的;有的同学则建议:把旗杆放下来测量。最后学生们通过讨论得出:利用“同一时间, 物体的高度和它的影长成比例, 找来一根竹竿立在阳光下, 先量出竹竿和它的影长, 再量出旗杆的影长, 根据”竹竿的影长:竹竿的长=旗杆的影长:旗杆的高“解比例, 很快算出旗杆的高度。此刻同学们个个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并说没想到刚学知识在这里竟然能用上了。他们发现了生活中无处不用数学, 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

(三) 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和欣赏生活的美。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师要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观察生活的习惯, 引导学生欣赏生活中的数学美, 并学会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生活是多姿多彩的, 老师要引导学生去欣赏、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美, 逐渐练就学生敏锐的数学慧眼, 让学生从心底爱上充满生命活力的数学课堂。如, 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 我要求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并把自己认为美的图形拍摄下来, 或下载、收集、整理出来, 展示在大家面前, 如:美丽的蝴蝶、树叶、汽车、雄伟的天安门、埃及金字塔等。另外让学生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自己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这样的观察、查找、设计, 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数学知识, 而且让他们感受到了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蕴含着很多数学美, 对数学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如在学简单周期中现象的规律后, 我让学生找找并说说在生活中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然后课件欣赏生活中的规律, 如自然动物中:斑马身上那黑白相间的条纹, 使它显得那样的与众不同;床上用品:床罩、枕套上有规律的色彩变化, 让我们的居室显得整洁又温馨;建筑:排列有序的护栏和一根根颜色醒目的柱子, 既保护了我们的安全又美化了周围的环境;四季:就连一年四季也存在着变化的规律, 从春到夏, 从夏到秋, 从秋到冬。在欣赏图片的过程中, 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规律的美, 感知到在我们身边有些事物是有规律的, 有规律的事物是很美的, 同时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欣赏完后让学生动手实践、应用规律摆一摆、剪一剪、画一画, 然后让学生互相欣赏评价。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剪一剪、画一画等活动, 让学生在开放的生活情境中运用刚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既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创造空间, 又让学生体会到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在评价成果的过程中, 既感受数学美, 欣赏数学美, 又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和别人的学习成果。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 使学生看到生活的精彩与人类的智慧,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生活中沉淀的人生感悟 篇5

1.1 方法原理

在亚硝基铁氰化钠存在下, 铵与水杨酸盐和次氯酸离子反应生成蓝色化合物, 在波长697nm时吸收率最大。

1.2 方法的适用范围

适用于自来水、生活污水和大部分工业废水中氨氮的测定。

1.3 仪器

(1) 723PC分光光度计; (2) 滴管。

1.4 试剂

所有试剂配制均用无氨水。

(1) 铵标准贮备液; (2) 铵标准中间液; (3) 铵标准使用液; (4) 显色液; (5) 次氯酸钠溶液; (6) 亚硝基铁氰化钠溶液。

1.5 步骤

(1) 校准曲线的绘制

(2) 水样的测定

分取适量经预处理静止、沉淀、过滤后弃掉上层10m L的水样至10m L比色管中, 加水稀释至8m L, 与校准曲线相同操作, 进行显色和测量吸光度 (同时进行空白试验和水样步骤一致) 。

1.6 计算

由测得的吸光度减去空白试验的吸光度后, 从校准曲线上查得氨氮含量 (mg/L) 。

式中:m——由校准曲线查得的氨氮量 (mg/L)

V——水样体积 (m L) 。

2 水杨酸——次氯酸盐光度法中的水样处理絮凝沉淀法

主要方法:加入1m L 10%的硫酸锌溶液 (对眼有中等度刺激性) 于水样中, 并加5滴25%的氢氧化钠溶液 (强碱对身体危害还是挺大的, 如果不慎弄到手上皮肤都会被烧坏) 使之沉淀, 倒上清液过滤后取过滤后的水样测定。

2.1 仪器

量筒或比色管。

2.2 试剂

(1) 10%硫酸锌溶液; (2) 25%氢氧化钠溶液。

2.3 水样处理

将100ml水样倒入比色管中, 加入1m L10%硫酸锌溶液和5滴25%氢氧化钠溶液, 沉淀, 倒掉20m L上清液 (因为还会有絮凝液浮在上面) 然后取用干净的烧杯和干净玻璃漏斗用滤纸过滤 (倒掉刚过滤的水样) 的水样测定。

3 水杨酸——次氯酸盐光度法中的水样处理离心机沉淀法

3.1 仪器低速离心机

离心机分离技术是根据不同密度, 大小或形状的颗粒在不同速度的离心场合中沉降。主要用于将悬浮液中的固体颗粒与液体分开;或将乳浊液中两种密度不同, 又互不相溶的液体分开。测定污水中的氨氮浓度水样预处理过程中, 用手轻摇一下离心机是否放平衡, 打开门盖将离心管放入转子內, 注意把转子体上的螺帽旋紧, 关上门盖锁紧 (注意离心机在运转时不得移动, 不能打开门盖) 。定时离心机旋转3min后而待测离子依然均匀分布在水样中, 测定时取上清液进行吸取所需毫升数稀释即可用水杨酸——次氯酸盐光度法去测定。

4 化验结果

拿8个浓度不一样的水样分别采用絮凝沉淀法和离心机沉淀法进行不同处理做对比 (见表1) 。

5 国家标准

对国家环保局的标样所产生的环境标准样品氨氮进行测定, 水样处理絮凝沉淀法测定值为2.27mg/L, 水样处理离心机沉淀测定值为2.26 mg/L。标准样的真值为±2.10mg/L, 符合规定要求。

6 方法比较

1) 水样处理絮凝沉淀法, 水样处理离心机沉淀法是测定水和废水中化学需氧量的国标法和仲裁法, 适合自来水和废水监测的行业。

2) 由于水样处理絮凝沉淀法的使用时间长, 使用仪器和化学试剂 (化学试剂还是少接触, 配置氢氧化钠本身就是强碱, 对身体危害还是挺大的, 如果不慎弄到手上皮肤都会被烧坏, 它对呼吸道粘膜也有影响;硫酸锌对眼有中等度刺激性, 不能长期接触, 所以配置试剂时要特别小心) 多受限制, 不适用水样多的情况下化验, 不利于生产工艺的调控。

3) 实验证明水样处理用离心机沉淀法的使用时间短, 离心机可以放置多个水样, 使用仪器和试剂少不受限制, 适用水样多的情况下化验, 利于生产工艺中的调控。

4) 通过以上两种方法的比较数据, 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误差在1.0~3.0 (3.2%) ;室内相对标准误差) 。

7 结束语

离心机沉淀法缩短了预处理时间, 提高了氨氮的监测效率。水样处理离心机沉淀法, 误差低、准确度高, 非常适合大型污水厂, 为生产工艺条件赢得时间, 更好地控制生产, 把好污水处理质量关。

摘要:为了缩短污水氨氮测定的时间及准确性, 采用离心机的离心悬浮物沉淀取得上清液及絮凝沉淀进行了一系列的对照试验, 经过多次试验, 证实了用离心机沉淀法的确缩短了化验的时间, 既准确又快捷, 非常适合氨氮分析。

关键词:絮凝,离心机,比较

参考文献

[1]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编[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 2002.

生活中沉淀的人生感悟 篇6

●教育理念的“平移”

教育理念是提升教育质量的灵魂。常态下, 有许多教育理念推动着教育的发展。课改后, 现代教育理念引领着教育改革的方向。这些理念在新技术环境下, 能否有其地位?能否继续发光?能否再上台阶?这两节课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 教育理念可以在新的技术环境下更加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

“二主”理念是现代教育理念之一。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讲者, 而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 是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的导游员;学生不再位于主听的位置, 而是处于课堂教学的主体位置, 主动去学习, 主动去探索, 主动去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培养情感。于是, 在常态环境下和多媒体环境下, “二主”课堂教学过程研究的经验、“二主”课堂教学模式探索的成果越来越多。执教老师在自己的课堂上充分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资源库功能, 把生活中平移的案例集中展示出来, 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在创设情境之后, 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欣赏、操作, 分组活动, 分组讨论, 自行归纳出平移的概念。合作学习过程中出现障碍时, 教师和学生一起设置求知的台阶, 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复制、平移功能,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白板上的图形互动……逐步深入, 共同探讨平面图形平移的规律。把常态下的“二主”理念平移到交互式电子白板介入的新课堂之中。而且, 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诸多教学功能的支持下, 教学理念“平移”的水平更高, 教学过程更加快捷, 更加方便, 在白板上展示了更多更好的生活中平移案例。

●教育技术的“平移”

教育技术是历次教改的主攻方向, 是改善课堂教学结构, 提升课堂质量的重要元素之一。交互式电子白板是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领域的一种新技术, 它在《生活中的平移》一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改善了教学流程, 尊重了学生的学习思路, 学生的学习欲望得到了提升, “我要学”的气氛充满了课堂。

平移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下, 大多数现象被抽象成平面图形的平移, 进而被抽象成教学问题。在多媒体的环境下, 我们的解决方案是运用Flash技术, 用层层剥离的方法, 实现从生活现象到数学现象的转换, 实现数学现象到平面图形的转换, 进而再让图形按照事先规定的速度、角度、方向进行移动, 为学生理解平移概念和性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情境, 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交互式电子白板进入课堂后, 该技术提供的储存、复制、拖动功能, 不仅可以实现上述设计, 还可以按照学生学习的思路和进度, 适时地展示任意一种社会现象或物体并在白板上随意地拖动和平移。首先, 通过图形的变换, 把事物抽象成平面图形, 再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拖动功能, 进行平面图形的平移, 并留下平移的痕迹。把真实的生活中的平移抽象为数学中平面图形的平移。把Flash技术支持下的平移到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支持下的动态展示。让课堂更加人性化, 更加尊重学生这个不可动摇的主体, 尊重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 尊重学生的学习思路, 服从学生的学习进度, 实施个性化, 差异化的教学。教师精心设计的4个小活动环环相扣, 学生积极踊跃地参与, 从中颖悟出“方向”和“距离”是平移的两个重要元素。

●教学内容的“平移”

课堂教学就是执教者和受教者在先进的教育思想下共同完成教材下达的任务,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 把任务分解和制定成三维目标。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 共同创建情境, 设置教学台阶和教学环节, 切实地让教学内容通过教师的设计, 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能力和情感。

本课的教学内容实现了三次“平移”, 首先是在教师层面的“平移”, 执教者认真钻研教材, 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 结合新课标的要求,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在正确教学理念的指导下, 教学内容实现了第一次“平移”。本次“平移”的特征是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通过分解细化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的重难点阶梯化、形象化, 缩短了学生认知水平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距离。

在教师的帮助下,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 归纳, 让教学内容实现了第二次“平移”:把形象化、阶梯化的教学内容内化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与技能, 掌握求知的过程与方法, 同时提升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此基础上, 执教者又设计了学生动手的环节, 让学生用尺规作图法画出平面图形, 平移平面图形, 用不同的平面图形搭建出许多美丽的图案。把所学到的知识、能力、方法用到实践中去, 让教学内容实现了第三次“平移”, 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这两节课借助了多媒体和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的支撑, 很好地完成了《生活中的平移》的教学任务。学生知道平移是由图形移动的方向和距离所决定的, 方向和距离是图形平移的两个重要元素, 缺一不可。通过动手操作不仅学会了图形平移的方法, 还感知了平移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的对应线段是平行且相等的性质, 掌握了对应边、对应角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的性质。再一次加深了“身边处处有数学”的感悟, 强化了学以致用的学习观和紧迫感。

生活中沉淀的人生感悟 篇7

1 临床资料

1.1 28例大量失血患者中急诊创伤10例, 产后大出血12例, 子宫肌瘤6例。男8例, 女20例, 年龄24~48岁。

1.2 临床调查中将中心血站配合临床提供输血方案的14例患者设为观察组。然后随机抽查与观察组相对应且病程相似的1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抢救24h内的输血情况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汇总。

1.3 全血每200ml为1U, 每200ml全血制备的红细胞为1U, 新鲜冰冻血浆 (FFP) 每200ml为1U, 每200ml FFP制备的冷沉淀为1U。

1.4 检测两组患者输血后 12~24h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凝血酶原时间 (PT) 、凝血酶时间 (TT) 。

1.5 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14例患者在输注冷沉淀后12~24h与对照组对比, 患者血浆PT、TT、APTT明显缩短 (P<0.001) 。其中对照组经过输血后创面渗血明显减少, 但有2例死亡。观察组经输注冷沉淀后, 有12例患者创面渗血明显减少, 无死亡病例。输血汇总疗效检测结果的比较见表1、表2。

3 讨论

大量失血患者在抢救治疗过程中往往需要大量输血。大量输血的含义一般指24h内输血量达到患者自身血容量或24h输注的红细胞>40U或3h输血达到患者总血容量的50%。大量输血时若单纯输入库存血则一般起不到止血作用, 这是因为2~6℃保存24h之后的血液中不稳定的Ⅴ、Ⅷ、Ⅺ因子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少, 而且前期为了恢复血容量可能会输入大量的晶体溶液和胶体溶液;同时由于创伤, 患者本身也丢失或消耗了大量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因此过多输入库存血可导致严重的稀释性血小板减少症和稀释性凝血障碍, 在抢救治疗对照组的14例大出血病人时, 开始临床医师补充液体外均以输注大量全血 (库存血) 或红细胞为主, 患者症状虽有所改善, 但伤口渗血, 皮下出血, 穿刺处出血等难以纠正。尤其是1例产后大出血患者, 临床医师在给予输注大量全血后, 患者仍出血不止, 经及时输入冷沉淀后出血才得以纠正。由于冷沉淀富含多种凝血因子, 因此及时补充冷沉淀纠正凝血障碍尤为重要。 本文随机调查的28例患者由于大量输血, 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凝血异常, 观察组的患者经中心血站合理输血方案后, 结合临床及时补充了冷沉淀, 每位患者24h内冷沉淀用量为 (24.90±7.95) U, 随机调查对照组的冷沉淀用量为 (2.80±5.99) U。对两组输血后12~24h的APTT、PT、TT进行比较, 发现观察组和对照组在输血12~24h检测指标相比观察组患者的PT 、TT 、APTT 均明显缩短 (P<0.001) 。对照组有2例患者抢救无效死亡。

冷沉淀含有大量第Ⅷ因子,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 、纤维蛋白原、纤维结合蛋白等。快速输注可以迅速提升体内的凝血因子水平, 不仅可以促进内源凝血系统激活, 而且可以加快血小板通过vWF粘附到胶原蛋白上, 从而增强血小板的粘附性, 改善血小板聚集功能。同时随着体内补充的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 可加快内原和外源凝血途径, 进而纠正体内凝血异常。另外冷沉淀中的高浓度纤维结合蛋白, 其功能具有清除非毒物质、细胞粘连、炎症和促进创伤愈合, 对内皮细胞的粘附和血管通透性有重要作用, 具有粘附胶原和细胞表面的能力, 能在细胞表面形成坚固的网状结构, 加之它有维护组织正常吞噬功能, 为产生胶原、清除病灶区的炎性产物、加速创面愈合制造了较好的条件。

大量输血并发症多, 输血量越大死亡率越高。大量失血患者输液输血疗法一般分3个阶段:第1阶段输液, 恢复血容量;第2阶段输血, 输注全血或红细胞, 恢复组织供氧;第3阶段补充血液成分, 纠正凝血障碍。值得注意的是这3个阶段是人为划分的, 而这与治疗过程是相互关联的, 实施时在时间上往往相互重叠。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在患者大量失血救治时, 应依次补充病人的血容量、红细胞、血小板及凝血因子, 而不是千篇一律的输注全血。在补充容量后, 及时地补充凝血因子是抢救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凝血异常, 根据血容量, 使用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来补充消耗的凝血因子, 不仅可提高患者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的含量, 还可以辅助血小板增强凝血功能, 有效地阻止凝血异常的进一步发展, 重建凝血机制, 恢复机体体能, 使输血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冷沉淀在治疗大量失血患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对2组同为大失血的情况下, 在指导下及时适宜补充冷沉淀对比来观察临床大出血治疗的不同效果。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相比, 在输血后1224h患者的PT、TT、APTT均明显缩短, 治疗效果显著。结论:对大量失血患者, 在输血治疗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并发的凝血异常, 及时输注冷沉淀可提高血液循环中的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原等凝血物质的含量, 缩短凝血时间, 纠正凝血异常。

关键词:大量失血,凝血异常,冷沉淀,输血治疗

参考文献

[1]孙循善.临床输血若干热点问题解决策略 (J) .中国输血杂志, 2009, 22 (8) :617-619.

上一篇:深刻的本质下一篇:智能一卡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