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大学生活感悟(共11篇)
土木工程大学生活感悟 篇1
看破水中月,望穿镜中花
——大学生活随感
“大学生活,不是水中月,更非镜中花!”
想想佟老师的话,突然间顿悟,原来这平淡的生活可以不平淡,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精彩,书写自己的人生!
人总得会点什么,这样才能立足于社会,实现自己的价值!别人会的你也会,那用人单位要你和别人又有什么区别呢?佟老师给我的概念就是在与别人齐头并进的同时,还要学会一些自己的专长,这样才能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竞争到令自己满意的职位。针对我自己所学的结构专业,我应该历练自己法宝是,熟练掌握天正绘图软件,PKPM结构计算软件,PHOTOSHOP软件,3DMAX软件,这几个软件的相互结合,就可以把整个建筑的所有专业涵盖。这样个人的层次就从单一的结构专业,过度到整个建筑行业,从而让自己成为全面型人才,自身完成从结构师到建筑总工程师的蜕变。那样自己何愁竞争不到职位?所以,接下来所要做的就是规划好时间,脚踏实地的把每一项做好。
塑造自己,不是盲目的勤奋,而是通过细密的分析,对事物有了整体感悟,然后提升到对事物的理性认识。有了这种认识,再决定如何去勤奋,我们就做到了将力量集中于一点,从而对事物造成巨大的破坏力。当然,这只是个比喻。同样的道理,在我们所要完成的事物上,自己就能真正的发挥出自己的水平。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思想决定意识,意识决定行动。我们不做别人眼中勤奋的宠儿,我们只做自己行动的主宰。
“大学之大,不在于楼之大!”
说的多么有道理。以前的自己在走访各高校时,只是注重了学校整体的格局!评判一个学校的好坏也只是以其大小格局来评判。现在想想真是愚昧。大学的真正底蕴与精髓不在于其楼高与否,而是在于其多年积淀下的深厚文化底蕴与学术素养。那一贯秉承的严谨务实才是它真正的精华所在!
认识到这点,觉得这大学念得真是值得。教育的普及,大学的扩招,使得大学生遍地都是。于是大学生不再是我们黄金代名词。同样的大学给了每一个大学生同样的起点,可这终点却不尽相同。其原因恰恰就在这对大学底蕴的领悟与传承上。有的同学以为,这大学恰恰是自己随心所欲的大好时机。就这样,每天挥霍青春。在虚拟的游戏中称王称霸!可最后,获得的也只是暂时的心里满足,除此之外呢,就是无尽的空虚。毕业了,悔悟了,可时间不会因你的悔悟而停留。开动着车轮,一往无前。
好在自己在后悔之前,对大学有了体悟,没有白白的浪费这大好的韶华。于是,发现。这大学处处充满机遇。书法比赛,让自己在翰墨飘香中体味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测量技能大赛,让自己在一丝不苟中领悟到土木人的严谨务实。这点点滴滴,让自己乐在其中,在不知不觉里传承大学精髓。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宏有句话说的很对,如果你是棵小草,那么即使你站着,别人也不会看到你,依旧把你踩在脚下。而如果你是棵树,别人在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你,仰慕你!所以,我们要试着让自己成为一棵树,活着可以为他人提供一片绿色,死了依旧是栋梁之材。我们可能做不到像毛爷爷那样开中华之新纪元,但我们可以在自己的领域里力争头筹,将专业技能精益求精。在精干的专业基础上不断创新,成就出自己的风格。“居安思危”
这是作为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我们是祖国的中流砥柱,承接着先辈们传下的接力棒。当下,钓鱼岛问题种种,周边各国的挑衅不断,我们没有理由懈怠。想想《国家》这首歌的歌词,国是千万家,有国才有家。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我们所要做的是在理智爱国的同时,做好本职工作,学好专业技能。在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前赴后继!
理性的思考后,不再迷茫。总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可不要忘记,经历之后,定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再有对秋水无法望穿的惆怅,不再有灯火阑珊中的沮丧!我们有的,就是在大彻大悟之后,重整旗鼓,在大海的碧波中,乘风破浪,直济沧海!
土木工程大学生活感悟 篇2
1 物源之一:沉积物
比如说, 对于沉积岩而言, 其物源是沉积物, 沉积物的形成多源于早期岩石的风化, 沉积物的搬运可受控于整个外动力地质作用, 包括风、流水、冰川、重力、湖海等等, 整个地球的面貌也因这些伟大的自然营力而变得丰富多彩和千奇百怪。老子在《道德经》中感叹天道时, 就有云:“天之道, 损有余而补不足”。其言“损有余”即指沉积物的形成和搬运, 而“补不足”则言及沉积物的沉积。其实沉积与后文所讲的第四纪土层的坡积、洪积、冲积等概念异曲同工, 只是因物质的搬运距离的远近, 分选性和磨圆度不同, 其各类岩土的力学性能就殊异了。
2 物源之二:岩溶中的岩石与水
对于岩溶, 其物源有二, 一则岩石、二则水;但形成岩溶却必须具备四个条件: (1) 可溶性的岩石、 (2) 岩石透水、 (3) 水具有溶蚀能力、 (4) 水具有流动性;自然界中可溶的岩石有易溶的卤素盐类 (如岩盐) , 中等溶解度的硫酸盐类 (如石膏、硬石膏) , 但这两类岩石都分布区域有限, 因此我们所研究的岩溶多半是研究难溶的碳酸盐类岩石 (如石灰岩和白云岩) , 因为这两种岩石分布广泛。
岩石的透水是受地球的内动力地质作用, 主要是因为构造运动, 即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最基本的两种形式是: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地壳运动引起地壳岩石变形、变位被保留下来的形态就是地质构造。而我们常见的地质构造就是水平岩层、倾斜岩层、直立岩层、褶皱和断裂。岩石的透水性取决于岩石断裂发育的程度。
水具有溶蚀能力, 源于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 难溶解碳酸钙在水与二氧化碳的作用下会生成可溶解的碳酸氢钙, 这是个可逆反应, 到反应达到平衡时的二氧化碳含量称为平衡二氧化碳, 当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超过平衡时, 碳酸钙就会溶解。此时的二氧化碳称为侵蚀性的二氧化碳, 看来平衡也是无处不在的。
水必须具有流动性也和上面的内容有关, 因为水停止流动, 水中的二氧化碳消耗到平衡状态, 岩溶就不会再发生了, 所以只有源源不断的含有侵蚀性二氧化碳的的水流过来, 碳酸钙才会不断的被溶解。这就像一个组织中, 新生力量的补充才会使组织不断的壮大。
对于泥石流, 物源也是两个, 一是丰富的松散物质, 二是水, 而且是充足的突发性水源。怎么又是水呢?其实学了岩土就会知道, 水是无所不在的。无酒不成席, 无水就不会有这么绚烂和复杂世界。
3 物源之三:泥石流形成的三要素
泥石流的必备条件除了两个物源外, 还有一点是必备的, 即:陡峻的地形。所谓:“物形之, 势成之。”陡峻的地形提供了泥石流启动的势能, 使得泥石流能携雷霆万钧之势, 摧枯拉朽, 所到之处, 无不带来巨大的破坏和灾难。
以舟曲泥石流为例, 在上世纪50 年代到80 年代, 舟曲曾经是水草丰茂、山林葱翠的陇上江南, 其与四川九寨沟仅一山之隔;因为长时间的砍伐, 植被退化, 山体暴露后逐渐风化, 加之采矿业、水电业等无序开发, 留下隐患;再加上汶川地震的影响, 地震造成山体松动, 及山体的节理、裂隙的增大、增多, 即增加了松散物质的来源;舟曲的特殊地形, 舟曲县城北面的罗家峪、三眼峪以上, 地势陡峻, 汇水面积巨大;2010 年8 月7 日晚, 舟曲县城东北部山区突降特大暴雨, 持续40 多分钟, 降雨量达到90 多毫米。因此在这几种条件的综合作用下, 就发生了特大泥石流灾害。
4 结束语
通过这样核心的教学内容穿插, 可以将工程地质各章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 也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习兴趣, 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后续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诚如《大学》所言:“物有始末, 事有始终, 知所先后, 则近道也。”因此我们理解了“物源”, 掌握工程地质的利器。
摘要:工程地质中, “物源”指形成某一种物质或现象的先决条件。明白了先决条件, 就会有利于深刻理解这些物质和现象。
关键词:工程地质,教学,物源
参考文献
[1]牛建东, 刘建新.关于土木工程地质教学的一些思考[J].房地产导刊, 2014, (36) :230-230.
[2]牛建东, 刘建新.土木工程地质课堂实践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房地产业:理论版, 2013, (12) :230-230.
感悟生活 感悟生命 篇3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又是人类文化的本体,同时也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标准科学地凸显了语文的特性。语言是生命之声,语言活动是生命的活动,语文课当然是极富生命力的课程。让语文课张扬生命的活力,充满生命活动的浓浓氛围,让学生感悟生活、感悟生命、感悟生命中如泉水汩汩流淌的生命血脉,是语文课程成功的关键。
新的课程观更加强调、凸显作为语文课程文本的开放性、生成性与多元文化特征,本文将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具体探讨。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与学生话语权的获得
传统教育中教师被赋予“知识上位者”的角色,成为“道”的载体,教师居高临下的“谆谆教诲”成为教学事件中“表演”的核心,学生甘愿成为接受表演的受众。而新课标的理念让教师的权威遭遇解构,教学不再局限于知识单向传递的狭隘过程,而追求师生双方在对话、合作、探索中寻求共同理解,拓展学生主体性空间,在客观上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控制理念和手段,打破教室的“寂静”与“归一”,而倡导来自于学生方面的积极干扰和质疑。
教师角色的职能发生质的改变,由课程实施者变成课程创造者;由课堂管理者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由知识供给者变为资源提供者和意义构建的辅助者、去掉教学中王者尊严、权威意识,以更多的对话协商、支持与合作,代替以往的灌输、控制和专断。教师自己成为与学生相连接的一部分,忘掉自我,而关注对话本身。教师角色转变为基于主体间的、人格化的、具有很强反思能力的新型权威。
学生真正拥有和掌握了话语权,他们会主动沿着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设计、教学提问,作出多角度、多层次、充满个性色彩的解读,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作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充分展示自己的感悟,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同时学生们也期待教师成为交流中的一员,加入他们真诚、自由的对话与沟通。师生关系的重新调整影响着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权威的再生与重塑。
二、文本解读中的生命交流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教学内容不应局限于书本,应该向生活经验开放,向自然开放,向人类命运、人类道德、人的价值、人的生命意识开放。教学内容的来源也不应再局限于大纲、教材,而应向教师的人生经验和学生的成长经历开放,向科学前沿开放。
从教学过程看,将学生看成开放性的存在。根据建构主义观点,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已有童年的梦,少年的情,有众多日常经验和知识的积淀,在他面临新问题时,帮助他对问题进行解释,进而推出合乎逻辑的假设。学生学习的过程,即是主动构建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学生对文本意义的解读有强烈的主观性、个性化色彩。从这个角度出发,任何教学都不能片面地、孤立地、预定地看待学生的存在,否则就会束缚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引导学生反思来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美国后现代课程论者多尔认为:世界知识不是固定的在那里等待发现的,只有通过反思行为才得以不断地扩展和生存。苏格拉底主张教育不是知者随之带动无知者,而是共同寻求真理。
语文课程中的文本有着鲜活的生命色彩,有着作家生命意识的自我投射。文本的解读,正是读者和作家两种生命的心灵对话,生命韵律的碰撞、交流、契合、共振。读者和作者穿过生命的隧道、时空的桥梁,得到整合与交融,作家的个体生命意识和读者的生命意识交叉、融合而产生火花。每个学生带着鲜明生动的个性色彩、品格差异,感同身受、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作家,读懂作家,达到心灵与精神的沟通,巧妙地穿过岁月的积尘,活泼地跳动着生命的旋律。
学生将文本的解读作为一种愉快的旅行、体验,去触摸生活,去进行一种角色体验、生存体验、情感体验,去激活他内在的情趣感悟,唤起生命冲动,渲泄深埋于心中的游戏心理、纷繁复杂的种种情感以及难以实现的种种幻想与夙愿。文体的阅读过程是作家、教师、学生在审美领域的生命交流。
三、对话的平等化的完美体现
新课程提倡师生间平等的对话关系、“注重情感体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主张发展学生个性、丰富精神世界。
现代对话理论要求建立的对话,第一是没有固定模式的对话,教学参考对文体的解读不存在权威性,文章在解读前,其意义处于未决状态,是潜在的、不确定的,师生都可以向文本质疑,在精神理念上与作者对话。第二是平等互动的对话,师生互相尊重对方的读者权利和地位,允许有意见分歧、看法的差异。学生的读者权利在阅读教学中主要体现在学生成为课文空白处的补充者、课文矛盾处的质疑者、课文错误处的发现者、课文余兴处的回味者……第三是能够让学生充分自由发挥的对话。教师的作用体现在如何激发学生的激情,引发师生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的氛围,让学生敢讲、愿讲,溅起对话的波澜,产生碰撞的火花,让课堂成为心灵交流和思维碰撞的动态过程。教师不仅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同时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对文本的见解不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在对话中,在双方心灵互动时,真正实现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灵魂唤起灵魂,用智慧培育智慧。文本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作者所体验的生命情感,无论欢乐、无论悲伤、无论振奋、无论消沉,都包含着对生命的深切感悟。平等的对话可以让学生真正领悟作者通过作品表达的悲伤与欢乐,可以和作者在零距离对话中互相倾诉、倾听心灵的话语,可以宣泄压抑的情感,可以从他人(同学、老师、作者、编者)的领悟中得到更多的相同、相似、相反、相悖的理解与体验。在全方位的交流对话中,寻求共同发展兴的趣点。关注生命、关注自然、关注人类生存的空间,再也不要发生花无数时间学习语文而最讨厌语文,读很多鲁迅作品而又最讨厌鲁迅作品这样令语文界震惊和反思的事件。
学生是一个个有鲜活生命的个体,是一个个有活力、有尊严的个体存在,而语文课程中人文精神的丰富内涵,正滋润养育着千千万万鲜活生命的个体。让语文课程张扬生命勃勃的生机与活力,焕发出生命的光彩,是语文新课程改革赋予每一个教师责无旁贷的神圣使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朱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魏国良.现代语文教育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商继宗.教学方法现代化的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土木工程大学生活感悟 篇4
犹记得踏上由凤阳踏上去蚌埠的出租车上带上的那份忐忑,忐忑不安的是我作为安徽科技学院的一员,能不能作为一名合格的学生代表与全省75所高校学生干部参加请2012年安徽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大学生骨干培训班,于此同时我也在告诫自己:“不管如何,路就在前方,我只有选择接受和努力前进”。
初来到农大就感受到农大那份醇厚古朴,无论从建筑的风格、校园的景致还是志愿者的风貌,我心中涌现的是蠢蠢的躁动和期待,不禁联想到团省委学校部选择安徽农业大学的良苦用心。
2012年8月12日早上9:35分,我和学校的三位同学交上报名费领到了自己参加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教材和宿舍钥匙的那刻,深深的为自己成为一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大学生骨干培训班的成员感到骄傲,也为自己能和安徽省内众多高校学生会、社联、团委成员等济济一堂而兴奋。到了宿舍果断戴上了那个属于自己的学员证,希望能迅速找回自己的归属感。
我很高兴能有这次学习的机会与全省75所院校的学生骨干们一起生活、一起学习、一起交流、一起讨论、一起参加文艺演出。从他们身
上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不仅有才华的绽放、能力的施展和心灵的感染,还有经验的传授、默契的沟通和团结的合作。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天半,但是感受很深。不禁想用再晚会上发的微博来说出我的心情:“我们用我们的青春来圆我们青马梦,我们用我们的青马来铸我们的青春梦”。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我这几天来的感受和心得。
一、文化性
作为一个时代的新人,文化必是社会发展的潮流。在开班之初,参加的由农大素质拓展部开展的拓展活动让我在第一时刻感受到了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学子文化是必不可少的。开班典礼上共青团安徽省委员会副书记周密讲授了作为一个社会的合格者首先应具有认识世界的本领,并从学习哲学方面如何锻炼自己学会认知世界的本质、从经济学的方面如何塑造内在的思维方法、从历史的方面如何掌握历史中的定则以及来龙去脉。让我深深的感触到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养成是和学习分不开的。
二、政治性
之前,政治性我理解的还不是很透彻,但是通过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扶贫办主任刘奇的讲座来看,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政治性是必不可少的。《关于深化改革的一些问题》的讲座,在我的心灵深处触动很大,一方面是我对刘秘书长提出的六点问题很有好奇心;另一方面,是我在政治性方面的敏感。深化改革、中外改革的对比、深化改革难等问题的提出及深入浅出的阐释,让我对省内的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同时作为一名青马学员应该具有的政治性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政治关乎经
济、关乎民生、关乎国家的长久发展,我会通过自己的继续努力,不断学习加强自身的政治素养,结合自身实际运用到生活、工作中区。
三、组织性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李红书记的PPT一打开,映入眼帘的就是这几个醒目的字,我明白马克思主义对于青年一代的我们,不再是简单的含义表露。鲜明特点——理论联系实际和理论品质——与时俱进让我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再上新台阶。不同的时代赋予青年的时代责任不同。对于我们来说,组织的内涵就在这里体现,为什么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怎样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的要培养四种意识、把握五个结合、提高六种能力、认清几个问题无疑是从多方面来讲解组织性的问题。中午学生会交流的时候、各校学生会主席结合学生会遇见的各方面问题,也提到了学生会组织性的问题,结合李红书记的讲话,我将仔细理解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积极带领我校学生会打开工作新局面。
四、社会性
通过孔燕老师的《做积极的生活者》讲座和《海上遇险》的互动交流;孔维钊老师多角度讲法律;汤书昆老师深入浅出讲解《当前国际经济变局的若干思考》、张本照老师从宏观经济学角度分析当前中国的经济结构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辞域来透析社会性的存在,以及学生干部应具有的社会性,我在报告中和其他同学一样被几位老师所折服,私下交流中,获得了新的知识拓展和理解。
五、思想性
系列讲座中,无不体现着团省委学校部在课程安排中所考虑的思想
性问题,政治、经济、生活、文化、心里样样俱全,面面俱到。省发改委综合处处长郭浩,在省情和经济形势报告中指出,要和你认识安徽省的省情。并了解其特点,无形之中,我收到了非常不一班的感受。虽然不能一一列出,但是我会不断总结把别人的东西消化成为自己的财富。
本次大骨班的举办,虽然说住宿条件艰苦、天气炎热、时间短,但是内容丰富,课程安排紧凑,信息量大,邀请了省内高校以及社会知名人士讲座,我学到了很多,以上体会和感悟只是我短时间总结出来的,做不到全面和周全。但是我会带上老师的PPT和视频以及自己的笔记在回校之后慢慢整理,并把本次培训的精神和内涵带到学校的青马培训班,带给每一位学生干部。于此同时,我会把学到的知识,在学习中交流、生活中传授、工作中实践、实践中总结经验。
大学生活感悟 篇5
大学校园是许多学子们梦寐以求的,也是许多家长给自己孩子寄予希望的地方,她承载着父母对自己的期盼,相信谁都能理解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道理吧,不仅仅是这些,并且大学校园无处不充满着诱惑力。用他们的话说,那简直是人间天堂。如今走进大学校园已有三年,与当初在梦想中多次出现的大学生活相比,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所不同,喜忧参半,感触颇深,这可能就叫“痛并快乐着”吧
回顾昨天,好像获得得了许多,也好像失去了很多,进大学以前,都以为大学生活是轻松自在的,可能是高中那一段辛苦奋斗吧,但真的开始了大学生活,终于明白,大学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天堂印象中的象牙塔,而是一个进入现实社会的过渡带。
有不少人说大学根本就学不到什么,还说学的东西在工作中根本没有用,重在对能力的培养与认识。或许是这点让我们对知识和能力有了错误的认识吧,甚至将它们视为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完全放弃了求知,一味追求提高自己那所谓的“能力”。的确,我们需要通过进学生会,参加各种活动,校外兼职等来提高我们的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和别人交流、沟通、相处能力以及锻炼我们的胆量。但这些绝不是我们大学生活的主旋律,而只是一些小插曲,来给我们的大学生活增添色彩。我们从这些活动中所获得的只有很普通、很一般、没有多大增值价值的一部分经验或能力,而且是以后也可以同样获得而且并不觉得晚的经验或力 冒出那些“经验或能力”的想法,也只是出自在现阶段对人生的狭隘的理解了。但是对我们整个人生所真正需要具备的经验和能力来说,也只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如果大学仅仅只是那些活动,提高那些方面提高那些方面的能力的话,我们又何必花那么多的钱来上大学?不如干脆直接进入社会算了,那是一个锻炼我们谋生能力、积累人生经验的最好的大学。现在我却认为大学也并不是像他们那样说的那样,我觉得大学的学习生活是非常丰富的,在大学里要说轻松其实也不轻松,仍需要不断地努力,我记得大一的时候学校还没有给我们分专业,就开设了一些素描和色彩课,还有一些文化课和英语课,虽说课多,但一周也有那么一两天给我们休息,还有就是过级的事,哎呀说到这个我真没辙了,连过了两次还是没有通过,也让我也挺沮丧的,通过和其他过了的同学对比,才发现自己与别人差距甚远,因此,时常暗暗鼓励自己不能放松。之后也跑跑图书馆借借书什么的,但是大二就很少去了,文化课少了些,专业课却增多了,不过还是觉得时间空闲了很多,由此也就有了一些时间来做做兼职,一来在生活费上有个保障,二来也可以接触下外面的生活,就像他们所说的攒点工作经验吧。尽管这样会累,可生活却变得充实而又有节奏感,所以,在我看来,我的大学生活并不空虚而且这还是我的一个大收获吧!
转眼之间,大学生活已经过去一大半了,现在得要时时处处做个有心人了,有些从大一开始就注意这样学习的同学,到了现在大三,他们和一般同学的差距就很明显的拉开了,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专业方面的思维方式,通过他们和老师的交流探讨中都可以看出来,这就是一种通过学习知识而转化过来的思维能力,一种获取创业机会的通行证,一种捕获商机、发展事业的才能大学里的学生生涯,除了要求学生的专业学习之外,鲜有启迪心灵的声音,更重要的是缺乏指导大学生人生发展与定位的课程,能够让大学生明白自己为什么学,为什么活的课程。我自己学习的专业为什么活的课程。我自己学是平面设计,我在每天的专业学习之外内心十分彷徨,我不知道这个专业适合不适合自己,不知道这个专业意味着什么?不知道这个专业的社会发展方向和主流是什么?也不明白这个专业培养的目的是什么样的人才要求?我不知道该怎样进行大学的学习,更不知道前面的路在那里。我该怎样去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理想?我碰到过很多的大学生也是如此。他们对于自己所选择的专业了解甚少。其实我觉得老师也根本不了解这些专业到底要做什么?很多学生只是为了就业的方便而“选择专业”,但是当他们真正想去定位自己的时候,就反而陷入了“专业思维”而不能自拔。多数人只是为了一份工作而读一个热门的专业,却忘了去关注自己的兴趣、爱好,甚至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理想的思考。
但慢慢地我开始了解大学的起源、存在的意义,那就是大学应该是一个社会的良知和思想发动器,大学应该为这个社会培养具有正义、勇气和智慧的学子,在他们走上社会之后能够有能力去逐步改善这个社会中不好的东西,促进社会的发展,并不断致力于人类物质社会的改造,以及科学、艺术文学等精神文明的探索和提升。但是我的内心依然彷徨,方向不明确,理想似乎越发遥远,而不知如何下手。同时,为什么我们的大学会是这个样子?为什么这么多的学生乏精神思考而且没有老师指引?除了在一些讲座上偶尔能够听到一些激动内心的声音外,为什么大学里的老师讲完课就像是打工混日子,无趣无内容,讲完就走人?为什么大学老师从来不与学生探讨人生智慧?为什么我们这么多的大学生对此熟视无睹?这些问题我不得而知,也因此变成了我的困惑。
现在我们的国家里,大家都在努力创造着物质的财富,每一个城市里可以看到很多忙忙碌碌的人,每个人都在辛苦的追逐着。特别是我在深圳打暑假工的时候,这个节奏很快的城市就是金钱驱动的城市。每一次,我坐公交车的时候,我都会留意下那些等车的和街上走过的人们,很多人的脸上都写着焦虑和疲惫。大家都在追求金钱以为会带来幸福,可是为什么都这么不快乐?望着车外的人们,我就问我自己:会不会有一天我也会变成跟他们一样?我问自己追求的幸福是什么?是更多的物质财富,不是,我想幸福于我而言,是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份开心有价值的工作并能保障物质生活,一个和睦的家庭。并能把这个幸福的圈子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推广,那么我实业的梦想能够带给自己幸福和更多的人幸福么?我不知道,也许现在的我还是在读大学,并没有完全踏入社会,也就没有他们那么的疲惫和匆忙吧!
这几年以来,一直的打工和兼职对于我社会实践能力也有一定的培养,大学以前,我还是村里的一个有些青涩的少女,对于大山外面的世界只能从电视和虚拟的网络中去了解,对那世界里的一切都充满着好奇和希冀。自己真的经历了,终于明白了那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且每一次去不同的地方都有不同的感受和想法;每一次都会给自己很大的启发。我相信人只有通过实践去比较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并不是这个世界唯一不幸的人,有很多很多的人比自己活得要累,但也比自己坚强,在锻炼了自己交际沟通能力的同时,也使自己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和思考。现在我大三了,在一个技术学校做任课老师。在进行这项工作时,刚开始有过失落和难过,看到一些学生整天只知道玩游戏还有谈恋爱,我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的高中生怎么都是这样,如此的不上进,以后难道工作也这么玩下去吗?所以以后每次上课我都会跟他们说一些道理,久而久之,学生们也许会有点烦,但后面还是会有大部分学生认真学习,只有那么少数学生依然像从前那样,也许是家里条件还不错吧,不过总体来说,这也让我体验过了不同的生活方式,懂得每一个行业都有它自己的难处,就像那句话说的一样,“幸福的人都是一样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一次次的从中吸取经验,使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培养。拥有的本身就是幸福,拥有的本身就幸运,大多数的同龄人他们可能永远没有机会再踏进这个象牙塔,好好的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大学只时我们人生中的一个驿站,也许此刻停留是为了走的更远?不是吗?朋友。
在大学还有一项比较重要就是人际关系的处理,这可能一直是一个引人关注的话题,争议也颇多。每个人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这么久相处下来,对于大学人际关系我自己也有了很深的了解。首先,我懂得了大学里的关系不如中小学的那么单纯,美好。它并不像以前一样,一个班都是很团结的,组织什么活动大家都积极参加,完全是为了大家一起开心这样简单,大学里的人际关系是很复杂的。大一大二的时候通常都是一个寝室一起行动,但是到了大三,课很少了,人却很忙了,于是大部分人开始单独行动,偶尔有那么一两个同路的时候一起走。心情不好或烦闷的时候再也找不到像高中时候的那种朋友可以一吐衷肠。由于面临社会现实和学校里的残酷竞争。周围的人,大部分心理上多了一层虚伪和利益的障碍,彼此之间少了一份真实的沟通。但是,我们都已经长大了,懂得如何去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所以,即使在相处的过程中有什么或大或小的问题,我们都能够理智和坦然的处理,这对于以后真正踏入社会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吧。
我想在大学生活的最宝贵的财富是思想变得更加成熟吧。我想这也是新生和老生的最大区别,刚来的新生还未脱离高中生的稚嫩,脸上还有一些青涩。对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带着新鲜感和好奇心,有很多东西都要寻求学长学姐的帮助,深怕自己哪方面做得不够好或是与别人不同。但是,到了高年级的时候,大学生活已经很熟悉了,通过一些社会实践的接触,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目标,价值观等都有了深层次的思考。对于自己的未来有了真正的规划,是考研,考公务员,还是向本专业的方向发展?等等这些,都会经过成熟冷静的思考。清楚地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同时,高年级的同学更加注重自己的素质培养,开始随时注意自己的形象,常以自己未来的职业要求来提醒自己,开始为自己的理想全身心的忙碌与努力。
现在大三下学期了,我的大学生活也已经快接近尾声了,马上也要去外地实习了,大四估计大部分时间都不在学校度过。现在同学之间的相处,对于毕业这个话题已经很频繁了,回顾这三年大学历程,真的学到了很多。首先,生活上,我已经懂得了如何去管理好自己的财政问题,经过初中,高中,大学,更加地独立了,我想我已经可以好好的照顾自己了。其次,感情上,我学会了怎么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也知道如何维持自己与好友之间的友谊,更懂得了家人对自己的深深的影响。然后,理想上,更加坚定了自己要的信念,我将继续的努力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努力。最后,思想上,我想我已经拥有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不管前方路途如何,大学生活所带给我的都将是最宝贵的财富,也会是我继续前行的动力之所在。
我们曾遇到很多困难,在求学的过程中,但我们还是就这样一步一步的走过。昨天的相逢和相聚,不仅是为了期待今日的快乐和欢笑。也是是为了细数心中那些美好的回忆,也许岁月会模糊这些记忆的轮廓,亦或许有些记忆永远也不会消磨,那些记忆中的点滴已深深地潜藏我的心中,难以忘怀。
大学生活感悟 篇6
阳光透过窗帘缝洒在书桌上,恍惚中想到了两年前刚来到大学的样子,也是一样的阳光和温度,刚来学校的青涩模样还历历在目,未知的感觉既新鲜又刺激。转眼间再回首,我已是马上要升入大三的人了,回想起这两年和大家经历的各种活动,还有和大家一起挥洒过的汗水,一抹笑容浮上嘴角。
有人说,时间是把那什么刀,削去了我们身上的幼稚,换上了成熟的外衣。回首这两年,我们每个人都走过了一段非同寻常的成长旅途。看着桌上的军训纪念照,好像又感受到了烈日下排球场上汗水流过脖颈。刚来到新环境,除了兴奋和激动外,还有就是不知所措的迷茫和孤寂。但军训拉近了整个班级同学间的距离,我感受到了大家的热情和和善,有同学给大家带来了家乡的特产,有同学展现了乐于助人的性格,整天为班级事务奔波,还有同学展现了自己的多才多艺为大学生活增添了种种快乐。熟识之后的快乐时光总是过得那么快,为准备“快乐班级”大家努力的身影和欢声笑语还在脑中盘旋,心理剧比赛时几位“演员”出色的表演还犹如在眼前,在大二与大三的交界点,我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审视这两年的经历,我看到大家从最开始的怯懦、羞涩变得从容、淡定,我看到了成长的痕迹。
感悟生活激发兴趣 篇7
一、让学生走进生活
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可他们往往视而不见, 对周围的环境、自己的生活缺乏观察。因此, 教学时,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认识生活, 培养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生活、事物的习惯。
例如, 春天到了, 万物复苏, 生机勃勃, 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好季节。抓住这一时机, 我提议让学生找校园里的花草树木做朋友, 像朋友一样和自己喜欢的花草交往, 并时时关注它们的变化。上课了, 学生们仍像一群小鸟儿叽叽喳喳。为了保持学生们的兴趣, 我宣布:“这节课, 我们去看望你们的‘朋友’吧!”“耶!”教室内一片欢呼声。接着我又让学生说一说, 打算去看什么?看花的哪些特征?这样, 让学生有目的地去观察, 深入地了解被观察的事物。回到教室, 我让学生写几句话描述这些花的美丽, 并鼓励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 写出别出心裁的句子。学生轻松地写出了一篇篇精彩的文章。有个学生写:初春, 樱桃花那米粒似的小芽钻出了树枝, 渐渐地变成了深粉红色的小花苞, 嫩绿的小叶子也偷偷地从花苞间冒了出来。两三天后, 叶子变绿了, 闪闪发亮。布满枝头的花儿, 有的像涨红了脸的小姑娘, 害羞地低着头;有的则像顽皮的孩子, 藏在绿叶中……读着学生们的习作, 分享着他们的快乐, 真是妙不可言!
二、让学生体验生活
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身边的事物进行全面、仔细的观察和了解, 再按一定的顺序有条不紊地表达出来。
例如, 我让学生写《和面》时, 先让一名学生进行表演, 其他学生仔细观察。观察时我向学生提出了下面三个要求:一是纵观课堂气氛;二是看操作程序, 细看示范动作;三是看事情的结果, 并记好观察记录。
这节课结束时, 许多学生写出了比较好的作文。其中一位学生是这样写的:宋婷可真是个擀面条的能手。你瞧, 她量好面粉, 倒入面盆, 用温水化了一小撮食盐, 一边慢慢地倒水, 一边用右手把面和水拌成面穗, 并迅速将面穗揉到一起。她那双手既灵巧又有力, 一大团面在她的手里转来转去, 不一会就变得又光又圆了, 她还边揉面边讲解有关知识, 真是厉害极了!
三、让学生记录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的要求是:关心周围的人、事、物, 逐步养成观察事物的习惯, 及时记录下所见、所闻、所感。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冷静思考的同时还要细心回味, 把印象深刻的事物、景象以及自己的感悟及时记录下来。如, 写日记、周记、读书笔记等, 自己选题, 自由发挥, 畅所欲言。可以引导学生分两大类积累素材。第一类专记自己的, 如《我的足迹》《随笔》等;第二类专记他人的, 如《我身边的新鲜事》《拾零集》等。通过自主练笔, 学生素材库里的东西越积越多, 写作文时就可信手拈来, 得心应手了。
写作从生活开始,生活从细处感悟 篇8
关键词 感悟;文章;教学
通过两年的训练,当我改变了作文教学方法,放飞了学生心灵世界后,学生们不仅喜欢上了小作文也不再惧怕大作文了。下面结合自己这两年来在作文上的实践,谈谈这方面的一些感悟。
一、让写作教学回归教材,做到阅读教学与写作相结合
读写结合是课标初中语文教材重要的编写思想之一。新教材的编写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它不仅表现在“综合性学习”这种全新的教学体系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课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教材,充分发现教材中的精美读写材料,潜心地、耐心地研读欣赏教材,以用于读写结合式的课堂教学。叶圣陶先生指出:“课文是个例子,凭着它要教会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的本领。”同时指出:“写作系技能,宜于实践中练习,自悟其理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知识教学力求精要有用。”让学生对教材进行借鉴模仿来体现教材的引领作用,从而在体验生活的基础上,把作文写具体写充实。下面就介绍几种容易理解和可操作的方法。
1.由面到点的技法,写出层次分明的段落
这里说的“面”是事物的整体;“点”是事物的局部。由面到点就是由事物的整体特点写到事物的局部特点。
例: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汩汩地起着水泡。(莫怀戚《散步》)
我引领学生读中分析这段话,这一小段有三个分句。第一个分句写面,写初春田野整体特点;第二分句写点,写田野的局部——田野上树的特点;第三个分句也是写点,写田野局部——田野里冬水的特点。这样,作者围绕“初春”这个中心词,由面及点,生动写出田野上的景象,层次分明,内容充实具体。
2.准确运用表示事物名称的名词
用好名词的关键就是在作文的关键部分,避免使用概括性的、泛指的“大名词”,尽量用表示具体事物名称的“小名词”。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莫怀戚《散步》)
花是“菜花”,树是“桑树”,塘是“鱼塘”,所用名词都是具体事物本身的名称,给人亲切、温馨、现场感强、生活气息浓,也有个性。直接写出具体事物的名称,能显示你的生活积累和人生知识,增加文章的底蕴。生活积累和文化积累一样,都是语文素养的一部分。
二、让写作从生活开始,激发学生真情实感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改语文课程中一项崭新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师生互动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师生角色也发生了新的定位。教师是一个积极地旁观者,是一个热情的支持者、引导者,是一个朋友般的监督者。语文综合性学习面向生活,不局限于课堂,不拘泥于教材,就是尽可能让学生发扬合作精神,自主开展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书店,走进学习活动,这样我们的语文才真正与生活联系起来。我在教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踪迹》时,我以此为契机,从每年三月12日开始,就带领学生们做植物日志,到四月28日结束,这样一做就持续三年。学生们由于有了生活的体验,对生活产生了热爱,对生活的感悟也多起来。看看他们的小练笔:今年的春天来的很迟,3月16日那天,一场厚15cm的大雪,使气温降至-12— -18℃,新闻频道持续播报着日本大地震的消息,心情如阴霾的天空,而就在3月27日那天,不经意间发现教室窗下的三叶草小片小片的绿了,叶尖上还顶着晶莹的冰棱,惊喜、赞叹、怜惜之情油然而生。放眼望去,远处的樟子松已经返青了,馒头柳如一抹绿色的烟雾,飘逸在空中,小草东一片西一簇随意的铺着,突然有一种诵诗的冲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听,房檐滴答滴答的水声,那不就是春姑娘的脚步声吗?“啊!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4月4日那天,气温4— -5℃,雨转中雪,这雨是2011年的第一场春雨吗?不像,此时,南方大片大片的油菜花、桃花、樱花都次第的开放,而我们这还是一片冰天雪地,漫长的对春的渴望终于让我等到了紫丁香的盛开,4月26日,教学楼前的丁香开的那样精神和灿烂,虽只是短暂的一周时间,但似乎要把那些被耽误的春光浓缩在有限的时间开放,花的瓣和蕊一点也不软绵绵的,有一种久藏的浓香和璀璨。她让我想到花季亦如人生,久开难以保持辉煌,迟开必不平淡。从这些小练笔中看出,学生有东西可写了,是源自于对生活的观察、体验与感悟。
叶老一语也道出了生活与作文的真谛:“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歇。”因此,我们要引领学生熟悉生活,认识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走生活作文之路。
写到这,我由衷地欣慰,并情不自禁地想到巴金老人关于写作的一句话:“文学的最高技巧,就是不讲技巧。”语文教师的责任,正在于引导学生用忠于生活的“最高技巧”,然后“不讲技巧”地再现生活——我们需要的就是这样的境界。
大学生活感悟文章 篇9
不知不觉中,我的大一生活结束了。有人说,人生就好像是一次从降生到死亡的长途旅行。那么,拥有大学生活的我们,便能从这跋涉中看到此生最绚丽的风景。
十年寒窗磨一剑,风雨同舟,终成梦。在六月这一收获的季节里,我们深刻感受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身梦想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我们一同走过,栉风沐雨,抵达大学这一人生新起点之上。
当大学生活的画卷逐渐向我展开时,我从激动、神往走向徘徊、迷茫:军训的日子里,我们风吹日晒,筋疲力尽;学习的时间里,我们困顿懈怠,闲暇空虚;生活的天地里,我们疲倦散漫,缺乏激情……然而,时间从不会停下它的脚步,正如朱自清所说,“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是的,大学一年,光阴似箭,而我需要做的就是追求梦想,默默成长。军训虽苦,但它充分提高了我们的身体素质,磨砺了我们的意志品质,成了我们刻骨铭心的回忆;学习虽乏,但这正是我们摆脱迷惘,调整学习方式,适应大学生活的有利时机;生活虽困,但人生第一次“集体”的生活方式让我们结交了更多的友谊,也让我们自食其力……
大学生都是有梦想,有追求的人,我们不能因为路途艰辛就放弃了前进的脚步。追求梦想的过程是苦涩的,但经过磨炼的人生才能让我们变得更坚强,更有内涵。要知道,四年的时间里坚持很难,放弃却很容易。我们要始终坚信,冬天来了,春天就不会太远。因为年少轻狂,我们很可能会失败,可也正是年轻给了我们勇往直前永不言弃的资本。只要我们满怀激情,踏踏实实地走好脚下的路,我们终究会取得胜利。
大学是一个充满才华,充满学问,充满竞争,充满挑战的小舞台、小社会,我们每一个人就在这个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那我们何不在这里把握青春,锻炼自己?在这里,你得到的不仅仅是课堂里学到的知识,更有影响你一生的宝贵人生财富。
大学生活个人感悟 篇10
大学校园是众多学子梦寐以求的,春天的花、夏天的草、秋天的叶、冬天的雪,古老的建筑、林荫的小道,无处不充满着诱一惑力。用他们的话说,那简直是人间天堂。如今走进大学校园已经一年有余,与当初在梦想中多次出现的大学生活相比,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所不同,喜忧参半,感触颇深,这可能就叫“痛并快乐着”吧。
每天雷打不动的六点一十被准时的广播音乐吵醒,嘴里边骂着该死的广播边穿衣服。漱洗完毕真奔操场,做操只是一种形势,也是学校对付“特困生”的一种有效手段,看着那排得弯曲而散漫的队伍,我不知道这种形势有何意义,为什么要强迫别人做自己不愿做的事呢?如果没有强迫,总会有人知道该去做什么事,这也许是中国教育需要改革的地方。
大学里崇尚个性*与自一由,如果在校园里看见黄头发,裤子的膝盖处有两个大洞者,窃不要以为此人乃丐帮帮主,不然有损国家栋梁的身份。看见穿得花里胡哨、古里古怪的的女生也不要惊讶,这是他们所称为的另类美。而我却怎么看也不顺眼,也许是各人的审美观不同,也许是我这人有点保守吧,但我不明白堂堂的炎黄子孙难道希望回到衣不遮体的原始社会吗?也许某些人正希望如此,真是正中下怀,要是那样才好呢。
上课时间到了,有人晃张地边走边用早餐。厚得像砖头一样的课本永远是枯燥无味的,而老师却从来不在乎这一点,依然口若悬河、侃侃而谈,课本翻页的速度如同一阵风吹来,哗哗地从第一面转眼间到了第三十面。课堂上睡觉者有之,坐在后排谈笑风声者有之,整天喊着减肥的口号而此时零食不停的女生有之。当然,也有被喻为珍稀动物的认真听课者有之,这一千姿百态的场面、这一对比鲜明的场景,为什么没有摄影师拍来拍呢?说不定能拿个世界摄影大奖也未为可知。
学习也许不是主题,但爱情是永恒不变的主题,恋爱自然是校园里不可泯灭的话题。都是老大不小的人了,都是有血有肉的热血青年,恋爱也是正常的,如果没有找对象想法道是有点不正常了,可是也没有必要在大庭广众之下搂搂一抱抱,相偎接一吻啊!是不是想刺激我们这些光棍和尚的眼球,小样儿,瞧你那熊样,连个女朋友都没有。如果爱情是以这种低俗的方式体现,我宁可不要爱情。无奈啊!本人长相对不起广大观众,丘比特他老人家也不敢把箭向我射啊,以至于还没有那位姑娘对我抛媚眼,对我发出爱的信号,更何况大学里女生资源是严重短缺,像我们这些“蛙色*”还是免谈吧,转移注意力,哼!没有爱情还有事业呢,洒脱地撇撇嘴。在网上与人聊天,常有人问我有没有女友,我如实回答,没有。对方感到惊讶与不解说,你不要扮纯啊!我说,我没有扮,没有就是没有,难道没有女友我就不是男人了不成,我就活不下去了不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其实,我不是不想拥有自己的爱情,没事的时候对着天空发呆,想着我在某年某月的某天会遇见谁呢?我会与她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结局是喜还是悲呢?只是这种想法时常被家人、朋友的要好好学习的叮咛打碎,干脆不去想个人问题了,一个字,烦!大好的青春浪费在搂搂一抱抱上确实有点不值得,多多充实自己吧!
不过,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大脑,不为外界环境所干扰,不被**所诱一惑,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我佩服那些始终朝着自己目标而默默奋斗的学哥、学一姐们,在别人眼里,也许他们是书呆子,一群傻子,而在我眼里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是我的楷模,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每晚上自习归来,吹着丝丝晚风倍感欣慰与舒心,这一天我没有白过,对得起自己。常有些无所事事者唉声叹气,伤感而郁闷,觉得生活无味,失去了方向如同远行的帆船失去了灯塔,这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情理之外,高中时为了“象牙塔”而奋斗的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到了大学一切皆已改变,无人过问你的生活,自己把握生活的.命脉,可是咱们毕竟已经成年,该考虑自己的未来,怎么还没有理想、没有抱负呢!这想起来难免有点可怕,倘若有了目标(但愿不是爱情目标或是其它的非正业目标),还会有唉声叹气吗?每个人都有自己郁闷的时期,在于个人自己调整心态,掌握生活目标的人就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校园是一方净土,但大学校园在表面平静的背后却是一张张险恶的嘴脸,学生会的你争我斗,社一团一之间的利益纠纷,也许,他们认为“与人斗其乐无穷”吧!大学就是一个小型社会,真理!当然这些永远是在悄悄而无声无息地进行着,永远看不透,这就像一位美若天仙的女子,在其美丽容颜的外表下却是一颗险恶的心。我是个懒而知足的人,我尽量避免这些人类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斗争,但若迫不得已,我会背水一战。有时,我相信命运,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抢也抢不到,何必煞费苦心呢!“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知足者常乐也。”时常想,人要是长不大该多好,这样永远不用活在你争我斗这中,可是这一天是永远也不会到来,人还是要适应环境渐渐地长大,一切顺其自然吧!
大家相处还是蛮不错的,缘份让年轻的我们走到一起。永远聊不完的话题,时常有些开心的事发生,但偶尔也会闹些小矛盾,不过很快就会烟消云散。虽然关系都不错,可是找不到以前高中时铁哥们的感觉,也许是都已成*人,也许是来自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经历造就了我们高傲而不同的个性*,都有各自的想法。夜深人静的时候,时常想着家人,想着昔日的好友,虽然没有泪流满面,但从心底发出的那声叹息恐怕上帝听得清清楚楚。黑夜过后迎来新的白天,而白天依然嬉嬉哈哈的生活,这就是我们,隐藏了太多故事的我们,只有我们自己了解自己。
当然,也有其美好的一面,校园的空气永远是清新的,我讨厌街上污浊的空气,每次上街归来,走进校门便感到心情舒畅。校园的姑娘们永远是花枝招展的,让小伙子们眼冒绿光。我的眼睛小,即使不冒绿光别人也以为冒绿光,跳到大海也洗不清(由于黄河黄水泛滥,就不跳黄河了),所以,干脆我也冒冒绿光,反正又不吃亏。难怪女生常说,男生没一个好东西,看来此话还真有点道理。校园的小伙子们永远是豪情万丈的,让姑娘们啧啧赞叹!不知此时,将男生没有一个好东西的男生一词用女生代替是否恰当,我想这会招来广大女同胞们的强烈抗议。算了,不计较这些了。
走进生活 感悟数学 篇11
主题词:生命意识 生活数学 数学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第一条用比以前更为明确的语言提出:“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先进的数学课程理念实际上就是体现了一种“人文数学”的思想。学生心中的数学是什么:有的说:数学书像个大画册,我经常翻看,我真是越来越喜欢数学了;有的说:神奇的加减乘除号,就像一个个动人的音符,演奏着富于变幻的音乐;也有的说:每节数学课,都像是和朋友谈话一样,很舒服;还有的说:做题前的冥思苦想,解题后的成功喜悦,数学给我带来了挑战自我的信心与快乐……在数学日记上,记录着学生对数学最真最美的感情,这里面有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对学好数学的自信。我越发感受到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是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我心中的数学是什么:在生活中可以学习数学,在数学中可以感受生活,体现生活的精彩与人类的智慧。学生对数学的热情不断地激励我去创造最美的数学和学生一起享用!
(一)、触动生活积累,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自悟自得
感悟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种心理过程,先有所感,方有所悟。感悟主要借助感知,感知的形成又要依赖于学生的亲身体验,依靠平时积累。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就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受、体会、揣摩而有所感悟。
记得有一位学生在日记中写道:从学校出来向西走,右拐,经喜洋洋饭店,农工商超市,再往南走100米路,看到一幢6层楼的建筑,往上走到501室就是我的家,这样你能找到我的家吗?(他配有路线图)。我把他的日记放在教室里当一论题让学生思考。大家开始很好奇,今天数学老师怎么要叫我们研究小伟家庭住址呢?后来,他们终于明白:数学很实用,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啊!就这样,我和学生走进生活体会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不能过早地将具体的知识抽象化,感性的知识理性化,使学生匆匆跨过感性阶段而步入理性的殿堂,有的知识讲得越多,学生越不明白,可以让学生自悟自得。生活中随时都会发现数学。我提倡学生写数学日记,记录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并记录下他们对数学的应用与理解。
(二)、走出被动接受,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
过去,人们把课程理解为知识,认为课程的全部内涵就是规定的知识体系,把课程作为凌驾于学习者之上的外在事物强加给学生,学生只有服从和接受课程,教师仅仅是课程的被动执行者。在这种教育实践中,只见“人”而不见“生命”。把学生当作一个抽象的、静止的人来对待,忽视了对学生个体生命的了解和关注,也忽视了对学生个体生命的关怀与呵护,而学生不应是知识的附庸,学生的学习过程也不单纯是学习者经验的积累,。因此,在关注生命的教育中,学生不仅仅是一个学习者,更应被看作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生命。
不同学生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悟性,作为教师就要善于发现学生中因为探索实践所思考撞击所溅起来的“智慧”火花,每个学生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实践活动课的开设正是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适应学生的发展,顺应时代的要求,由学生自己去梳理自己的思路,去捕捉别人思维的闪光点。为了真正让学生走进生活,我在《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一章的数学活动课中,对“方向和位置”问题,让大家讨论东陈初中在东陈医院哪一面。有的学生认为我们的学校在东陈医院的西北面,有的学生说,如果我站在双马化工厂俯视东中,我们的学校就在医院的西南面,还有的学生说,要是我站建行顶楼看我们的学校,东中就在东小的东南面。大家展开了精彩的讨论,当时,我带领大家走出课堂,把全班同学分成4组进行20分钟的实际观察,回到教室后,我适时引导鼓励,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平等交流,最后同学们终于明白:观察物的位置是要随观察点的不同而变化的。
通过这个例子,我觉得,在现在的课堂交流中,老师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交流,同时要有意识的走出课堂,欣赏和接受现实生活的数学存在,让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体会到生活,体会到数学的魅力之所在。他们将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使知识融入自己的经验结构之中,由此获得成长和发展。
因此,课程内容要面向学生的生活,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这才是体现课程生命内涵的重要表现。当然,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以教师自身的喜好来确定活动主题、照着教材“教”综合实践活动的做法都是与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相违背的。
(三)创设和谐情境,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掌握知识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广大数学教师提出的教学建议。的确,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从中能有所感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讲述“角的度量”这一课时时,我创设了如下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放风筝吗?(喜欢)
(电脑显示:风筝比赛画面。)
师:看天上的风筝可真多,老师想请教你们一个问题,愿意吗?(愿意)
师:按国际风筝比赛规则,参赛选手使用同样长的风筝线,我们怎么用数学知识判断风筝的高度知道哪个选手胜出?
生:把手中的风筝线一端放在地上,风筝线与地平面形成角的大小,形成的夹角最大、风筝就最高。
(电脑显示:风筝线与地面形成的角,其中两只风筝的线与地面形成的角大小难以比较。)……
师:看来,光凭眼睛无法准确判断比较时,我们就可以用度量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当然,列举的这种事例还很多,可见,课堂借用有关生活实例,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意境,提出有关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着很好的作用。
(四)巧用智力游戏,让学生在兴趣欣赏中享受提高
瑞士教育学家皮亚杰说过:“游戏是认识的兴趣和情感的兴趣之间的一种缓冲地区。”如果能将教学与游戏活动相结合,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学习兴趣盎然,获得最佳学习效果而且在游戏活动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游戏能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记得在讲到“平方根”这一课时,其中有这样的一道题,152=?、252=?大家都抓紧时间算了起来。我说,你们只要报出尾数是5的数的平方,我很快就给你答案,大家听了半信半疑。突然有个同学站起来说:“老师,55的平方是多少?我立即就告诉她,答案是3025。当时,没有人说出我的答案是对还是错,只见教室里很安静,原来大家都在计算看我的答案正确与否呢。一会儿,终于有同学把笔一挥,说道:“老师,你是对的。”这时,我看到大家已经对我的答案不持怀疑态度了,而且感觉他们已经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我趁机加以引导,大家很快就掌握了要领。在课后,这种智力小游戏也成为了他们的一项课余兴趣活动。事实证明,虽然只是课堂上的一个小插曲,但却能大大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热情和兴趣,激活学生对数学的思维灵感,提高了许多数学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能力。
(五)组织兴趣小组,通过解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个问题,无论你讲了多少遍,只能证明你会做,而不能证明学生会做。为了唤起和发展学生对数学及其应用的稳定兴趣,拓宽和加深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充分地展示他们的数学才能,发展他们独立地、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能力,我们必须要大胆的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想象,去深思,去感悟。
一题多解,培养思维的广阔性,一题多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正确审题,培养思维的目的性,辨析质疑,培养思维的批判性,拓宽引申,培养思维的创新性。
灵活地运用合理的数学思维方法,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常能使问题由大化小,由小化了,巧妙而简捷的得到解决,让人顿觉思路自然,条理清晰,显示出数学特有的不容辩驳的逻辑力量和数学美感……
【土木工程大学生活感悟】推荐阅读: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施工07-06
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考研历程10-18
广西大学土木工程认识实习心得报告08-15
大学生土木工程认识实习总结报告08-26
大学生土木工程顶岗实习报告09-10
济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怎样?全国排名如何?土木专业就业前景咋样?10-28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2013地质实习报告08-28
西南石油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科技部章程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