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的步骤教学

2024-08-17

作文的步骤教学(精选12篇)

作文的步骤教学 篇1

作文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工程, 同时也是一个老大难课题, 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面对作文, 教师怕教, 学生怕写。为改变这一现状, 我结合切身体会, 总结出了有效作文教学的五个步骤。

第一步, 教师整组备课。

教师在备课时, 应将本单元的作文教学与课内的阅读教学进行整合, 即将课文内容作为习作素材, 把语言形式的运用与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结合, 融看、听、思于一体, 熔读、说、写于一炉, 避免习作教学的“孤军奋战”, 这是实施有效习作的前提与基础。鉴于此,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关注本单元教材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言语表达方式的秘妙, 并适时渗透写法。此外, 教师还可安排一至两次与本单元阅读课文同类型的课外“习作例文”的自主阅读, 通过先积累后表达、先模仿后创造, 旨在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

第二步, 学生尝试习作。

有了前期的听、思、说、读, 到单元习作训练时, 学生对本次习作的要求和方法就有了大致的了解, 以此减少了“不知怎么写”或“不知写什么”的习作困惑。在学生尝试习作时, 教师暂且不必提醒“本次习作要求”, 给学生营造一个自由的学习空间, 布置学生独立完成习作:“自学习作提示,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试着写一写本次习作初稿。”如让学生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 就可以结合“口语交际”中的内容, 介绍与景点有关的故事、报道;也可以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 选取最有特色的内容进行描述;还可以根据所写的导游词, 模拟当“小导游”并录音……这样, 就给了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平台。

第三步, 师生诊断初稿。

习作课上至少安排一个课时进行学生习作初稿诊断。可以先抽取中、下生独立尝试的习作初稿, 念给大家听, 其他学生参与诊断———这是发 现问题的最有效途径。然后请优生诵读自己的习作初稿, 全班讨论, 相互启发、补充,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试着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及时捕捉交流过程中的生成点、疑惑点, 实施“导写评点”, 给出合理的建议, 并随机板书本次“习作要求”的重要信息, 引导学生自悟。此时, 语文学习将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求, 学生会自觉地从中汲取别人的言语智慧, 模仿他人的写作技巧, 这比教师对学生大谈作文知识或写作技巧要有效得多。

第四步, 学生自改作文。

有了师生的初步诊断, 学生便能把握习作方向;有了例文的灵活模仿, 学生就有了融会贯通的基础。然后, 再安排学生重新拟写作文稿, 感受文章的布局和表达的规范。稿子写完后, 请学生大声地读给自己听, 遇到拗口处马上修改, 努力做到文通字顺。待学生自我感觉良好时, 再把文章读给家长听。

“文章不厌百回改”, 作文写好后, 就要多读、多思、多改。久而久之, 学生在习作中就不难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也就自然而然地会写作文了。

第五步, 师生共写评语。

待教师将学生的第二次作文稿逐一批阅后, 便可让学生将习作誊写到作文本上, 在文尾写上“自评”, 并站在作者的角度, 把握习作“基本要求”的达成度。再以四人为一个合作小组, 生生互相阅读新作, 并给同伴写上“他评”。最后交给教师批阅, 由教师及时地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全面评价, 既有对学生习作的“眉批”和“总批”, 又有对学生的评语进行合理的点评, 以站在教者的角度具体明确地指出学生习作中尚存在的主要问题, 给学生指明方向, 使学生有所警醒和收获。

写“评语”, 对学生来说首先要拥有一双慧眼, 能及时地发现自己或同伴的习作是否符合要求, 不仅要关注每次习作的“常规性要求”, 如不写错字、用准标点、句子通顺, 更要明确本次习作的“特殊性要求”, 即达成本次习作的相关训练目标。要拥有丰厚的文学底蕴, 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能及时提出修正的建议, 使之言语表达更精妙, 篇章结构更巧妙。师生共写评语, 能唤起学生的习作兴趣, 激活学生的创作思维, 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写作热情。

作文的步骤教学 篇2

创造自由的写作空间目前的作文教学普遍存在“两怕”现象,即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改作文, 本文是小编精心编辑的主题式作文教学操作步骤,希望能帮助到你!

一次主题式习作教学学生有三次或三次以上的练习机会。其基本步骤为:作前准备———头脑风暴———素材定向———思维记录———目标定向———习作生成———评改赏析———习作再生。

通常包括两种形式:言语体验和素材积累。

阅读是习作的基础,没有阅读就无从谈写作。主题式习作教学遵循这一基本规律,强调把习作教学建立在阅读基础之上。强调学生作前的言语体验。言语体验是指主题习作教学前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一系列相关的文章,可以是体现习作能力训练目标的,如在“心理描写”这一主题习作教学开始前,让学生阅读有关心理描写的文章;也可以是同类题材的,如六年级的“童年趣事”这一主题开始之前,让学生阅读大量的写童年趣事的文章,并围绕“如何写好童年趣事”作一个小研究。通过有指向性的课外阅读,一方面让学生感悟习作方法,为能力训练点的落实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所有的阅读材料都能成为线索,帮助学生提取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另外,还能帮助学生丰富和积累语言。如学生习作前阅读大量的写“童年趣事”的文章之后,既对写好童年趣事的写作技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又能由此而联想到自己的一些童年趣事,还能积累和丰富脑海中的语言信息。

对于有的写作主题,学生脑中储存的信息量不够,有的主题学生脑中的信息已封存已久,一时难以提取,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作前作一个素材积累。素材积累指的根据学生长时记忆信息量不足或难以提取的情况,在习作前引导学生做一些资料收集、小研究、采访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丰富信息的存储或打开记忆的大门。如五年级的“节日点缀生活”这一主题,学生对有关节日的信息储存是不够的,因此,在习作前就让学生去一个调查报告:了解自己最喜欢的一个节日的来历、风俗;了解被调查对象如何过节日;上网查询不同地方的人们过节日的情况;回忆自己及家人如何过节日。经过这样的信息收集的过程,学生的素材库存就比较丰富了,为后一步的写作打下了基础。

“面对习作题目不知写什么”是长期以来困扰着小学生的一大难题。造成这一困惑的原因不是学生生活贫乏,没有生活素材。而是学生习作时不能顺畅、快速地提取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因此,习作教学课最重要任务是要运用一些策略,帮助学生唤醒沉睡在脑海中的长时记忆信息,并引导学生掌握这些策略达到自觉运用的程度。在主题式习作教学中常采用头脑风暴的策略来帮助学生提取长时记忆的信息。头脑风暴策略是指围绕某一主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不受约束的随意联想,短时间内让各种想法迅速呈现于脑海中,然后和同学进行交流。为了帮助学生激活和提取头脑中更多的信息,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世界、书本世界和想象世界等多个维度去联想,鼓励学生想得越宽越好,越远越好。通过自由联想,同学彼此之间的相互启发,学生能很快找到习作的素材。

如学生在写“笔”的主题习作时,先把“笔”这个词写到纸上,然后迅速进行随意联想,并把想到的所有内容快速写到纸上,再在班上进行交流,同学们之间的相互交流启发大家联想得越来越广,越来越丰富。同学们一下就想到了很多与“笔”有关的素材。如生活空间中的笔——各种类型的笔、与笔有关的故事、笔的来历;知识世界里的笔——在电视、书中看到的笔,笔的发明,笔的历史,古代笔的故事;想象世界中的笔——未来的笔、外星人的笔等等。自由的氛围,使学生思路大开,他们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写作对象。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轻松民主的气氛,让学生能自由思考、各抒己见,允许异想天开。

2、鼓励学生快速思维,而且想法越多越好。

3、对学生的任何想法都不作批评。

在头脑风暴之后,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可能一下子就想到了好几个素材。但习作时往往只需要一个素材,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快速地选取自己最感兴趣或最有话说的内容作为这一次习作的素材,进行素材的定向。

“让学生想清楚再写”是习作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习作教学中应该重点培养的习惯。学生只有想清楚了才能写清楚,这个由想清楚到写清楚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由内部语言向外部语言转化的过程,对初学写作的孩子来说,这种转化非常不容易,需要借助一些桥梁。传统习作教学常采用写写作提纲的方式,但学生并不喜欢。因为它不符合儿童内部语言的表现形式。儿童内部语言是简约的,它存在的方式是词、词组或图象。主题式习作教学根据儿童内部语言的这一特点,采用“记录思维轨迹”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实现从内部语言向外部语言的转化。记录思维轨迹是指学生在文章构思的过程中一边在脑海里“放电影”,一边迅速用简单的词语或符号把自己的思维过程记录下来。这样,一方面能帮助学生及时捕捉住稍纵即逝的工作记忆信息,更多地提取长时记忆信息,另一方面,记录下来的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完善构思、进行写作的依据。

改进课堂教学形式,构建主题式作文教学模式

学生根据自己的写作目标进行写作。在写作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两点:第一,因方格纸会局限学生的思维,所以要指导学生用非方格纸进行写作。第二,应给学生创造一个安静宽松的写作环境,教师不要在教室内来回走动,学生不要随意提问,要养成一气呵成的习惯,遇到不会写的字先可以不写,等全文写完后再补上。

人都有得到别人肯定的欲望,学生也不例外。因此,当学生完成一篇习作之后,教师就应该创设条件来满足学生的这一需求,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肯定,获得成功的体验。其方式方法有很多,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习作题目写在黑板上,同学们对谁的内容感兴趣就点其作者来朗读习作;可以让同桌相互画出对方写得好的词、句、段;也可以让每个同学面向全班朗读自己的得意之处。

要使学生的习作水平得到提高,仅仅欣赏是不够的。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评析和修改,让学生在评析中感悟习作的方法,发现习作的不足,并进行修改。修改不仅仅局限于教师的批改和学生之间的互批互改,还要特别强调学生的自改。自改是一个习作知识内化、习作技能形成的过程。只有经历这一过程,学生的习作水平才能得到真正提高。

一般的习作教学在学生修改完习作后就结束了。其实,同学们在习作赏析和交流的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的赞扬、提问、说明、争论又会激活同学们脑中新的信息,引发新的联想。当这种新的联想产生时,新的习作欲望就自然生成了。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第二篇作文。由于有了前一次的学习基础,往往第二篇习作在选材上思路更开阔,在写作的技能技巧上更成熟,表达也更流畅。之后,教师可以视学生情况引导学生进行第三篇,甚至更多篇习作的写作。如三年级有一个班学生在进行“动物”这一主题的习作时,有不少同学写到了五篇,其中有一个写猫的同学写到了九篇。

我谈小学作文教学六步骤 篇3

一、解放思想,消除恐惧,让学生“敢去写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思想禁锢,小学生小小年纪就会说,“提起写文章,不如变婆娘”,甚至谈虎色变。受其影响,学生在作文课上回避听讲,不敢听讲,课后没有信心,惧怕作文。长此以往,恐惧之心与日俱增,形成恶性循环,作文谈何容易?这是作文教学最大的思想障碍之一。当然,学生怕写作文,究其原因很多。作文本身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它是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观察思维能力和思想认识能力的综合体现。教师要结合小学生自身特点,充分认识这些客观原因,帮助学生突出重围。只要我们坐下来,通过调查研究,冷静思考,就会发现,其实学生怕作文的最大思想根源在于,不理解什么是写作文。对小学生来说,如果他们知道写作文就是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作文这才走上了正路。

二、深入生活,搜集素材,让学生“有啥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真话说,必须帮助学生深入生活搜积作文的材料,这是作文教学的第二步,《小学语文教学法》中说的很清,学生作文的内容主要靠平时积累,而生活是写作不尽的源泉。所以,作文的材料主要来自在平时生活中的观察、实践和阅读,做到(1)深入学生生活,帮助发现美,比如在土地上看“蚂蚁搬家”,在秋风中迫落叶,在雪地上堆雪人等,对这些不起跟的小事敏于发现,精心挖掘,这中间既有无限乐趣,又有丰富知识。(2)组织有意义的活动,通过指导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思考,在作文中谈感受,学生能够独立观察、独立思考,他们便从生活中得到了取之不尽的作文材料?如有一位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拔河比赛,赛后要学生写篇作文,赛前老师对观察进行了恰如其分的指导,结果学生从不问角度写出了自己的感受,而且充分发挥了想象,写出了不少佳作:(3)让学生从平时阅读中间接为作文提供材料,这已是很多优秀教师的教学实践证明了的成功经验。

三、抓大放小,掌握基本结构,构筑框架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作文教学以记叙文为主。记叙文是最常见的一种文体,它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范围极为广泛,但它的涵义深刻,分类复杂。对小学生来说,只要知道写人记事为主的文章就是记叙文,它可分为以写人为主和叙事为主两类即可。在作文教学第三步训练中,重点是写清记叙文的六要素,先从总体上把握记叙文大骨架和基本结构,构筑文章框架。其要求是第一,着眼于篇,打腹稿、列提纲,定出我要写一件什么事(什么人),要说明一个什么意思,这件事的先因后果,发展过程是怎样的,这个人的特点是什么,通过哪些事表现出来,我怎样一步一步把想说的话写明白,哪一段写什么。第二,作文主人读了能看出这是一篇记叙文,能弄清事件的来龙去脉。至于文章的立意、语言,暂可不必作过多要求,这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

四、从段入手,提倡写小段落,理清思路

学生怕作文的原因之一,正是心里有话写不出来,写不明白。这就是第四步要解决的如何表达的问题。段是组成篇的单位,表达就要从段人手,在段上下功夫,把话写明白也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里有认识的问题,又有表达的问题,而小学生思维简单,认识肤浅,社会阅历少,表达能力差,作文往往分段模糊,甚至一篇文章只有一段话,而又不只写一个意思,让人读后摸不着头脑,正因为如此,我在作文教学中一直提倡学生写小段,一篇文章可适当多安排几段,一段只写清一个意思就可以了,倘若某一段的意思表达比较复杂,一定要首先弄清主要表达什么,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怎样一步一步去实现,甚至弄清写某一点用几句话,有所重点,有所侧重,理清思路后再去写。

五、对宇词句严格要求,慎用语言文宇

大纲指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体现。一篇文章如果立意新颖,思想性强,结构完整,但语句不通,用词不当,错别字连篇,那么也只是败作一篇。所以,作文写完后要反复修改,做最后的精雕细刻,既要考虑作文内容,又要考虑语言文字的表达,正如你完成一件艺术品后,还要做必要的装饰,立求更完美。对小学生来说,具体讲:(1)句子不宜过长,尽量写的简洁明快,通顺连贯,也可作必要的比喻、拟人等修辞。(2)要注意选词用语,恰当的词语可以起到生动传神,画龙点晴的作用。(3)要特别强调错别字,否则,多日积习,改之难矣。在作文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养成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和严谨慎用语言文字的作文习惯。

六、讲求立意,注重思想性和教育意义

一篇优秀作文要求很高,但更要讲求立意,以及思想性和艺术性,以达到教育自己和大多数人的目的。其前提是作文必须有感而发,写出真情实感,只有说真话才能使人信服,才能打动人,否则写出来的文章,无感而发,无病呻吟,假猩猩揍作,轻飘若浮云。尤其是小学生作文,要讲其思想性和趣味性。而有的同学写出来的文章,表面上似乎结构完整,语句优美,是一篇好文章,但细细推敲,淡而无味,其意义何在?也有的同学根本写的就是反面材料,虽然把丑人文,也是揭露丑之所以为丑,进行鞭挞,体现了美学原则,但作为小学生,未免能接受的了,甚至受其害走上了歧途,其实,富有童心童趣的作文就是好作文,这样的作文才符合学生实际,才能达到作文的教育意义,这是小学作文教学要求最高一步,

作文教学八步骤初探 篇4

第一步:激发热情。老师每接手一个高一新班, 常规的作文教学, 基本上是命题方式。面对老师出的题目, 学生往往没话说, 或者不知从何说起。对着一个空洞的题目, 挖空心思, 没话找话, 像挤牙膏似的硬“挤”文章, 使原本是一种需求的写作变成了一种苦差使。不仅如此, 有时候出的题目还不好懂, 得揣摩一番才能摸到“题旨”, 稍有不慎, 还会跑题, 出现“下笔千言, 离题万里”的“惨”状。针对这种情形, 我的做法是减少命题方式, 代之以写日记、周记的形式进行写作训练, 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学生在写日记时, 我在内容上不提要求, 在形式上不做限制, 学生愿意怎么写就怎么写。可以从家中写到学校, 从学校写到秋天的原野;也可以从女娲写到汉刘邦, 从汉刘邦写到林黛玉。让学生能“寂然凝虑, 思接千载;悄然动容, 视通万里”, 最终达到“吟咏之间, 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 卷舒风云之色”的境界。同时, 日记字数不限。作文课写周记, 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 实行“分层教学”, 如高一学生周记的最低字数要求就分为500、800等层次。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确定最低标准。通过记日记、写周记、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和极大的发挥空间, 学生写起来无拘无束, 不仅张扬了个性, 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写作热情。同时, 写日记、周记磨练了学生的毅力, 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 还积累了材料, 提高了写作水平。

第二步:要求“三真”。通过写日记、周记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在此基础上, 向学生提出了“三真”要求。即:说真话, 写真事, 抒真情。早在春秋时期, 孔子就提出了“诗言志”的主张, 所谓“言志”, 就是要求表达自己的愿望, 抒发自己的情感。明代的李贽认为作品只要有“童心”, 都可以成为至文, 他解释说:“夫童心者, 真心也。”现代教育泰斗叶圣陶对作文的要求是“求诚”, 就是要说诚实的、自己的话, 不说那些空洞的、浮游无着的话。无数事实也证明, 凡受欢迎的、流传久远的作品, 无一例外, 都是说真话、抒真情的作品。屈原的《离骚》之所以至今备受推崇, 司马迁的《史记》之所以至今备受青睐, 《陈情表》、《项脊轩志》等之所以千百年以后仍脍炙人口, 就是因为他们抒发的是真挚、深厚的情思。我除了向学生推荐多读学校图书室里的这类作品外, 每年都赞助学生订阅《扬子晚报》, 因为这份报纸上面有很多符合“三真”的时评和散文。学生在被“三真”文章感动的同时, 进一步认识到“三真”是写作的一个基本要求, 学生在写作中也逐步做到了毫无保留, 大胆地写出自己的内心世界, 把写作变成了一种享受, 一种心灵上的愉悦。

第三步:强调理性。有一些自我意识比较强、个性追求比较自觉的学生追求“三真”的时候, 往往又走进了“另类”的怪圈, 缺乏理性, 带来泛社会批判倾向, 故意拒绝高尚, 贬抑道德, 反叛主流, 取笑美好;或者是对个人内心苦愁的过分关注;以及不知不觉间成为外来文化、大众文化、时尚潮流的奴隶, 最后迷失的还是自己。写文章时“任意”发挥, 妄图达到“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效果, 这样的个性鲜明, 似乎写的是真性情, 但缺少理性。没有约束缺少理性的“天马行空”的写作, 必然游离于作文主题之外, 自然不符合高考写作的要求。所以, 在追求“三真”之后, 务必要强调“理性”。

第四步:阅读感悟。学生养成自觉写日记、周记, 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讲理性的习惯, 往往需要半学期到一学期左右的时间, 这个阶段过去之后, 就要适时增加命题作文的训练。但在每次训练之前, 都要布置学生课前广泛阅读与这次训练文体、题型同类的文章。其主要目的有三:一是感知“写什么”, 二是丰富积累, 三是培养语感。同时印发有代表性的优秀习作二至三篇, 要求学生阅读感悟, 初步了解这类文体、题型的写作特点, 注意揣摩其写作思路和结构模式。这一步骤非常重要, 它为下一步探讨这类文章的写法, 解决“怎么写”的问题作了辅垫。

第五步:实战训练。实施这一步骤, 大体又可分这几步进行:首先是组织学生集体讨论, 把阅读感悟到的对这类文章的构思和章法进行综合分析, 通过比较异同, 寻找共性, 探求规律, 从而逐步形成共识。接着进行审题指导。审题指导的侧重点可因文体、题型的差别而异, 对议论文指导的内容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弄清着眼点, 抓住所给材料或引文的“神”; (2) 把握侧重点, 确定最佳议论角度; (3) 选准联系点, 力求反映生活现实;对记叙性的作文, 主要指导学生如何抓“题眼”, 如何把握“旨趣”。然后指导学生编拟提纲, 最后师生同作。实战训练阶段之所以需要老师写“下水”文, 主要是老师通过“下水”尝试, 能够真切地体会到这次写作的困惑之所在, 以便把握问题的关键, 从而有利于加强习作指导的针对性。

第六步:交流评议。作文初稿写成后, 应及时进行交流评议。评议活动的形式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一是集体评议, 由教师朗读习作或作者朗读作品, 或大屏幕投影, 全体学生边听边评, 边看边评;二是小组评议, 班级分成四至六个小组, 每组推举出合乎这次写作要求、最能体现这次训练目的、意图的优秀习作与具有典型性失误的习作各一篇, 组内成员分别对这两篇作品“品头论足”, 挖掘出优秀习作成功的原因, 分析出失误习作典型性失误之所在。然后各小组协商推荐或组长指定一名同学对全班展示小组评议意见。

第七步:练好“改”功。“文章不厌百回改”。一篇优秀的文章离不开修改。当前, 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种“重量轻质”的现象, 学生作文写了不少, 但都是低水平重复, 缺乏修改, 不见提高。因此要高度重视“修改重作”这一环节。在经过交流评议后, 每一个同学在进一步明确该与不该“怎么写”的基础上, 然后进行自改, 或同桌之间互改。每一次写作练习, 必须在一改再改之后, 再把自己满意的文章抄写进自己的作文辑里。真正练好了“改”功, 写作水平自然会不断提高。

第八步:总结鼓舞。作文训练的最后阶段, 是要求每位同学对此次写作训练进行认真的回顾和深刻的反思, 然后写心得笔记, 力求形成有一定理性高度的经验总结, 以便用于指导今后的写作实践。为进一步鼓舞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 要在教室的“学习园地”里开辟关于这类文章写作专题研究的栏目, 介绍写作经验, 展览优秀习作, 供同学们继续学习借鉴。同时, 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佳作投寄给有关报刊杂志。

教学目标的制定步骤 篇5

教学目标需要自上而下的分解与重构,这是一个不断具体化的过程。上位目标是下位目标制定的依据,下位目标是上位目标实现的基础。要设计单元目标,就必须明确学段目标及其相互关系;要确定课时目标,就必须明确单元目标及其相互关系。下面以学段目标分解为单元目标为例来说明其操作。

(1)学习需要的分析。主要是明确本单元学生必需学习与掌握的知识“主题”,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及应该达到的水平。明确了单元的学习主题,也就确定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2)学习任务的选择。确定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学生必须完成的阶梯式的学习任务(内容)。如“圆的面积”的单元目标是“探索与发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学生必须完成“认识圆”、“认识圆的周长”、“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能够把圆形转化为近似的长方形”(数学思想)等学习任务。

(3)学习任务的组织。主要分析各项学习任务之间的关系,再根据其不同的关系进行整体构思,对它们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使其成为一个系统化、层次化的逻辑序列,以满足教学实际进程。如要“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首先要“认识圆的周长”,而不能把二者的关系颠倒过来。

(4)单元目标的表述。明确了各单元的学习任务,就可以把每项学习任务编写成相应的单元目标。相对于学段目标来说,单元目标是具体的;但相对于课时目标来说,单元目标又较抽象,这一点与课时目标必须可操作、可观察、可测量有很大的不同。如“圆的面积”单元目标,可做如下表述:①能说出身边的圆;②能用不同的方法求出圆的周长;③能说明圆的面积与圆的周长的区别;④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此后,每个目标还要类别化,即确认它们各自的维度及水平标准。因为不同维度的教学目标的教学过程与条件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维度的教学目标,其层次水平不同,教学的过程与条件也是不同的。

2、任务分析

通常的做法是“逆推”,即从已定的终点目标开始,不断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要完成这一目标,预先必须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一直追问到学生的起始状态为止,逐步揭示使能目标(从起点通向终点必须掌握的子目标),然后逐级排列出来,从而揭示最终目标的构成成份及其层次关系,为学习顺序的安排和教学事件的设计提供心理学依据,以通过下位目标的逐个实现达到上位目标的最终实现。单元目标是依据“目标统领内容”的理念来制定的;单元目标确定后的任务分析,实际上就是对为了达到单元目标的规定,学生需要掌握的学习内容和能力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具体的剖析。而课时目标是依据内容的功能和价值来制定的,即根据单元目标确定课时目标时,这种任务分析往往是与单元教学内容结合进行的,所以有人也称之为教学内容分析。再有,还要进行支持性条件分析,主要是:学生的注意(或学习的动机),学习的策略或方法。

3、起点确定

教学目标不仅是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要求,更是对学生预期学习结果的要求。既然如此,要设计出合适的教学目标,就不能忽视对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而非逻辑起点)的分析。它是学生习得新知与能力的内部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学的成败和教学目标的作用发挥。主要有:学生的预备状态、目标能力和社会特征。任务分析和起点确定往往是同时进行的,二者并不存在明显的先后关系。

4、目标表述

尽管每一门课程标准的具体格式目前很难统一,但是不管哪门课程的具体目标的陈述方式应该是一致的,这种陈述方式主要与陈述技术有关,而与具体的课程内容没有多大关系。目标表述内容丰富,而且技巧性较强,目标表述是教学目标编制的核心技术。下面特列专项来阐述。

二、教学目标的表述

如何表述教学目标是教学目标设计应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能否科学精确地表述教学目标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达成与检测。那么,该怎样表述呢?

(一)教学目标的陈述方式

1、结果性目标

多年来,教师在目标表述上存在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目标陈述模糊、难以操作、无法观测。因此,教师应该把学生内隐的心理状态转化为外显的行为表现,教学目标应该列举反映学生内部心理状态的行为样本,表述学生通过一段时间学习后应该达到的行为指标——结果性目标,说明在教学活动后学生所获得的行为改变,即能做什么、做得如何,也就是学生学习要达到的结果。这种方式指向可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用于“知识与技能”领域。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具体、明确、可操作、可观察、可测量。如“提供报上的一篇文章,学生能将文章中陈述事实与发表议论的句子分类,至少85%的句子分得正确”。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

①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非教师,即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陈述行为结果的典型特征。

②行为动词:即说明通过教学后,学生“能做什么”。表述行为的基本方法是使用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动词说明学习的类型(水平),宾语说明学习的内容。如,能说出句子中各句子成分名称;能比较感觉与知觉的主要异同;能列举出三到五个质数和合数。

③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说明学生“在什么情况下”表现行为,在评定学习结果时,要结合具体的条件。如要求学生操作计算机,要说明是在教师或说明书的指导下操作,还是独立操作。

一般来说,行为产生的条件包括下列因素:①环境因素(空间、光线、温度、气候、室内或室外、安静或噪音等);②人的因素(单独、小组集体、在教师指导下等);③设备因素(工具、设备、图纸、说明书、计算器等);④信息因素(资料、教材、笔记、图表、词典、提示等);⑤时间因素(速度、时间限制等);⑥问题明确性(情境)因素(提供什么刺激来引起行为的产生)。在描述行为产生的条件时,要注意区分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产生的条件。

④表现程度:通常指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所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准或学习水平,用以评价学生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即规定符合要求的作业标准,标准指学习结果的行为的最低要求。标准的表述一般与“好到哪种程度?”“精确度怎样?”“完整性如何?”“准确率,如至少百分之几正确”“熟练度,如在多少时间内完成”等问题有关。

因此,除了行为动词上体现程度的差异外,还可以用其他的方式表明,如:假设一道题目有五种解题方案,但作为面对全体学生的标准,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回答五种解题方案,那么就可以这样来陈述,“至少写出三种解题方案”或“80%学生都能答出五种解题方案”。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目标陈述方式都要包括这四个要素。行为表述是最基本的部分,不能缺少;有时,为了陈述简便,行为主体、行为条件可省略其一或全部,但必须以不会引起误解或多种解释为前提。

用行为来描述教学目标,虽然克服了传统教学目标的缺点,有利于目标的导向、激励和测评等功能的实现,但由于它只强调学习结果的行为表现,忽视了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的变化,有可能使教学活动产生机械性、片面性,难以达到真正的教学目标(学习的实质在于内在心理的变化,教育的真正目标不是具体的行为变化,而是内在的能力和情感变化,并且确实有一些教学目标无法用行为来描述)。于是便出现了“内部过程和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编写模式,即先用描述学生通过教学所产生的内部心理变化的术语陈述概括的教学目标,然后列举能反映其内在心理变化的行为样例,使这个目标具体化。例如,“掌握圆周角定理”,这是教学目标的概括陈述。但“掌握”描述的是内在心理变化,难以操作和直接观测,所以还需要用可以证明“掌握”水平的行为样品来进一步说明,如“能用自己的话转述圆周角定理,能画出圆心角的同弧圆周角,能自己证明圆周角等于相应圆心角的一半”。

2、体验性目标

体验性目标,即描述学生的内心感受、情绪体验。这种方式指向无需结果化的或难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体验性性或过程性的。

3、表现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即明确安排学生各种各样的表现机会,为学生提供了活动领域,主要是描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业的情境、将要处理的问题、将要从事的活动任务等,它关注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主要用于艺术类课程。它也是课前预设的,在这一点上有别于生成性目标。所采用的行为动词通常是与学生表现什么有关的或者结果是开放性的。

数学讨论法教学的实施步骤 篇6

一、课前提出预习要求,学生自主学习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讨论法,核心环节是要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但要保证讨论的有效性,就需让学生对讨论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因此,在讨论法的实施中,课前预习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为保证预习的有效展开,在实践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以导学案形式明确预习目标,让学生在目标的引导下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形成初步的知识构建。

以“一次函数的图象”教学为例,该课时中对函数图象概念的理解、作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是基本知识点,而这也是预习过程中学生必须初步了解的重点。为此,预习过程中教师导学案的目标定位就是了解函数图象的概念,能尝试作一次函数y=2x+1的图象。在导学案中教师以填空、判断来引导学生对函数图象概念进行预习,以描点法引导学生初步尝试作图。在目标引导下,学生先自主学习,然后在小组内初步讨论,分享收获,总结问题。学生自主预习完成导学案,教师收集导学案并在课前批阅,从中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

在实施讨论法的过程中,课前预习是尤为重要的环节。一般而言,教师要提前下发导学案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在时间上要给予保证。学生完成导学案后教师要及时收集批阅,要结合导学案认真分析,掌握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问题,这样才有利于课堂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讨论。

二、课中提出讨论问题,学生合作探究

这是讨论法实施的核心环节。在这个过程中,为有效地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教师在提出问题前要结合一定的情境,在情境中提出问题,然后根据教学内容而以层次性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同时,要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讨论中及时给予引导。

首先,要创设情境引出讨论问题。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2”的教学为例,该课时中学生已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对全等三角形有了一定的了解,重点是引导学生掌握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SAS。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教师以生活情境“划玻璃”(在家装过程中一块三角形玻璃被打破成两块,现在要重新去划一块同样大小的玻璃,要将两块玻璃都带去还是只带一块?如果只带一块,应该带哪一块?)来引入问题,让学生从生活情境中生成问题,从而进入讨论过程。

其次,要注重结合教学内容而以层次性问题来引导学生不断深入讨论。数学知识间具有较强的联系性,要让学生构建起数学知识,就需让学生在解决前一个问题的基础上去解决新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学习,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构建知识。以“平面直角坐标系(一)”的教学为例,讨论过程中教师依次呈现的问题为“(1)什么是数轴?什么是平面直角坐标系?(2)两条坐标轴如何称呼,方向如何确定?(3)坐标轴分平面为四个部分,分别叫做什么?(4)什么是点的坐标?平面内点的坐标有几部分组成?(5)坐标轴上的点属于什么象限?”在讨论中明确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基础上分析直角坐标系的坐标系、横轴(x轴)、纵轴(y轴)、原点、象限等概念,然后再过渡到作直角坐标系,引导学生不断获得知识。又如在二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对于如何去求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教师出示问题:已知方程3x+2y=10,然后设问:(1)当x=2时,求所对应的y 的值;(2)取一个你自己喜欢的数作为x的值,求所对应的y 的值;(3)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y;(4)用含y的代数式表示x;(5)写出方程3x+2y=10的三个解。在逐层问题的引导下让学生形成求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一般方法。

三、讨论后总结归纳,教师精讲释疑

学生通过讨论而对当次课堂需要掌握的知识形成了构建,此时教师要结合小组讨论结果,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然后再辅以练习巩固。

首先,要注重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如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1)”的例题教学中学生合作分析例题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1)列表取值时,x≠0,因为x=0函数无意义,为了使描出的点具有代表性,可以“0”为中心,向两边对称式取值,即正、负数各一半,且互为相反数,这样也便于求y值;(2)由于函数图象的特征还不清楚,所以要尽量多取一些数值,多描一些点,这样便于连线,使画出的图象更精确;(3)连线时要用平滑的曲线按照自变量从小到大的顺序连接,切忌画成折线;(4)由于x≠0,k≠0,所以y≠0,函数图象永远不会与x轴、y轴相交,只是无限靠近两坐标轴。让学生在讨论中获得一般认知,提高归纳能力。

其次,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以针对性的练习引导学生巩固,在练习中提倡自主完成加合作讨论方式完成。教学中教师作业方式可分为必做题(题量不大,以当次课堂的概念应用为主)、选做题(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完成)、讨论题(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完成),要以多样化的作业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作业真正起到巩固的作用。以“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后的讨论题“每位同学自己写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同学之间互相检查,为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例,不仅可让学生在编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过程中巩固其概念和解法,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做到活学活用。

语文阅读教学的三个步骤 篇7

一.诵读———培养语感

老舍先生曾说:“除了注意文字的意义而外, 还注意文字的声音与音节。这就发挥了语言的音韵美。我们不要叫文字老趴在纸上, 也须叫文字的声响传到空中。”如果培养了学生诵读的习惯, 可以让阅读教学事半功倍。正如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训练语感, 必将能驾驭文字。”

在教学中, 首先教师要“身先士卒”, 在课堂上积极地范读。《故都的秋》这篇经典的散文, “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 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调子”。预习时, 学生对这篇文章反应比较冷淡, 但是当听了我的范读之后, 一时教室里寂静无声, 全班同学都被深深地感染了, 继而掌声响起, 学生很快自觉地融入到物我交融的意境中了。其次是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 以此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如在学习《小狗包弟》一文时, 我组织了诵读挑战赛, 竞赛进行得非常激烈, 长长的一篇文章在不知不觉中, 被学生饱含感情地诵读了很多遍, 没有了昔日“被读”的现象。学生在诵读中领悟到了巴金老人严于解剖自己的伟大人格。为了纪念“九·一八”事变, 我组织了诗词朗诵会, 比赛时很多学生读得泣不成声, 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听众。一系列的活动激发了学生诵读文本的兴趣, 我发现学生不再喜欢默看书, 而是乐于“读”书, 朗朗的读书声声声入耳, 经过三个多月的朗读训练, 学生的语感在朗读中增强了, 让我倍感欣慰。

二.精读———提升理解

新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审说明阅读部分指出:“理解、分析能力的培养, 贯穿高中三个年级。”理解分析能力的提高, 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要求教师应当注重平时的有效训练。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训练学生精读文本, 在分析、思考的过程中, 学生才会透过现象发现本质, 理解能力会逐步得到提高。

在教学中要积极地引导学生精读文本, 积极地找寻文本中可以启发学生思考的点, 以此提升对文本的理解。如在教学《祝福》一文时, 我没有让学生泛泛地去找祥林嫂的种种不幸, 只抓住“捐门槛”这一细节来探究主题。我引导学生抓住这一片段的重点词和关联词语, 让学生的认知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明白正是鲁四老爷所代表的封建礼教封建思想, 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 把她逼向了求生不得, 欲死不能的境地。再如在学习《老人与海》一文时, 我和学生一起以“独白”为突破口, 使学生认识到独白是老人内心活动的外在表现;独白也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独白还能突出中心, 表达主题。通过精读把原本很抽象的“硬汉”精神具体化形象化, 这有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在教学中时时地引导学生精读文本, 培养其思考分析的习惯, 让其懂得关注文字背后隐含的信息, 以此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三.泛读———拓展知识

语文犹如海洋一样广阔无边, 我们学习的教材只是沧海之一粟, 正如鲁迅所说:“如果只看一个人的著作, 结果是不大好的, 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 采过许多花, 才能酿出蜜来, 倘若叮在一处, 所得就非常有限, 枯燥了。”在教学过程中, 将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适当配合, 力求使学生“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 以课文为例子和凭借, 以点带面举一反三, 以此提高语文能力。

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可以采用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方式, 有条理、有系统的扩展学生的泛读内容, 让我们的教学“形散而神聚”。首先是横向拓展, 主要原则是以点带面, 将教材与之相关的内容, 适当提供给学生, 开阔学生的眼界, 在更为广阔的领域中, 汲取更多的知识。如在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一文时, 让学生自读了《人类飞向太空所面临的问题》, 弄清了人类飞向太空所面临的问题, 适当的拓展, 让学生收获更多。其次是纵向延伸, 如围绕某一作家或者围绕某一话题, 将其深入研讨, 形成专题的研究, 以此拓展课文的内容, 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如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时, 让学生搜集古今中外写秋的名篇名句, 将其拓展成“秋”专题的学习, 将阅读深化。在学习《荷塘月色》时给学生补充了季羡林的《清塘荷韵》, 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 了解了两位大家的文风和不同的人生感慨和领悟, 以此加深其对文本的理解。

英语绘本教学的步骤 篇8

2.第二步———激发兴趣,理解绘本。小学低年级英语绘本教学应侧重于故事性教学模式, 因为它十分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很引人入胜。为了弄明白有趣的故事情节,他们能认真地去听,认真地去理解,利于吸引他们易分散的注意力,激发和维持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绘本教学过程就是带领学生走进绘本故事的旅程。

3.第三步———激“悦”语感,朗读绘本。朗读是培养语感的有效方式, 朗读可以把英语知识转化成英语技能。一本好的绘本,学生通过反反复复朗读,不仅能激“悦”语感,强化故事传达的意韵,而且能使学生不断发现绘本中的乐趣, 加深对绘本的印象和对故事的理解。

初中英语实现分层教学的步骤 篇9

实施英语分层教学实际上就是以进步为前提, 层次为基础, 竞争为手段, 辅导为重点, 实现目标为核心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不同程度上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大面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实施英语分层教学具体分为以下步骤。

一、施教前的分层

1. 对学生进行分层

在七年级新生入学的最初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根据学生在听课和练习中体现出来的基础知识、接受知识的能力、学习态度和习惯等因素动态地把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其比例约为3∶5∶2。然后将这三种不同层次的学生按班级座位分成四个小组, 任命A层次的学生为小组长, 负责该组B、C层次学生的背书、重默、作业辅导和答疑释问。并且以周为单位, 对各个小组的背书情况、默写情况及作业情况进行评点, 形成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各层次与各层次之间的竞争。

2. 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

布朗等人研究发现, 凡是设定学习目标的学生, 其学习成绩比较优异而且富有积极进取精神。因此教师在备课的时候, 应根据学生的基础和认知能力, 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 注重分层训练。例如, A层次学生在全部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习习惯的养成, 使在听、说、读、写等方面都得到较大提高。B层次学生重点以掌握教材内容为主, 力争不存在缺、漏、忘、记忆混乱等现象, 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C层次学生以掌握基础知识为主, 适当补充一些内容,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

二、施教中的分层

施教分层是根据班级的具体学情, 授课着眼于B层中等学生, 课时进度以A、B两层学生的水平为标准, 上课以A、B两层的要求为公共内容。这样既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基本要求, 又能因人而异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实现学生学习的个体化,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其中要注重把握课堂提问和课堂操练两个策略。

1. 注重把握课堂提问分层策略

课堂提问要注重层次性和启发性, 及时点拨, 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作用。例如:在学习阅读材料时, 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有层次地设置10个左右的问题。前三道题的提问范围不超过句子的字面意思, 直接可以从阅读课文中找到答案, 由C层学生解答, 做对了就给予表扬, 使其得到成功的激励。由B层学生回答中间的5个根据课文内容可以间接获得答案的问题, 答对了给予鼓励, 增进其递进意识。对于A层学生则要求能正确回答前面的8题, 还要会回答最后两个拓展性的问题, 并在这基础上要求他们达到能口头讲述课文主要内容的水平。这样, 既唤起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参与意识, 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2. 注重把握课堂练习分层策略

课堂练习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消化, 因此课堂操练也要有层次性, 而操练又包含听、说、读、写四种形式, 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合理安排呢?以口头对话练习为例, 鼓励A层学生脱离课本, 自由交谈, 进行自编对话, 以Pair work和Group work为主要形式;对于B层学生, 则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关键词替换训练, 给他们足够的表演的机会;鼓励C层次的学生敢于开口讲英语, 让他们也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

三、施教后的分层

1. 课后作业的分层

课后布置的作业要具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知识的直接运用和基础练习, 是全体学生的必做题;第二层次为变式题或简单综合题, 以B层学生能达到的水平为限;第三层次为综合题或探究性问题。第二、三两层次的题目为选做题, 这样可使A层学生有练习的机会, B、C两层学生也有充分发展的余地, 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因而提高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2. 课后辅导的分层

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补充, 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 给予针对性的指导。A层学生少讲多练, 让他们独立学习, 注重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提高其解题的技能技巧;并且指导他们阅读课外英语书籍, 如浅显的英语原著等, 不断扩大他们的语法知识和词汇量, 提高自学能力。对B层学生, 则实行精讲精练, 重视双基教学, 注重课本上的例题和习题的处理, 着重在掌握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上下功夫;对C层学生则要求低、坡度小, 放低起点与浅讲多练, 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可以了。

阅读——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步骤 篇10

历史教材中的目录不仅提示了学习的内容, 也体现了知识间的内在结构和联系。阅读目录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程内容, 明晰思路。阅读目录时要分析课与课之间、课与目之间、目与目之间的关系。以世界史为例, 是通过阅读目录可以了解世界近代史的发展脉络。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史, 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工业革命, 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把握以上线索, 也就理清了世界近代史前期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之间的基本关系, 构建了基本的知识体系, 从宏观上掌握了历史发展线索。

二、读前言, 了解教材重点

教材中每章每课的前言部分是一章的内容概要和线索, 重点突出, 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学习具体内容前的阅读前言, 可初步了解主要内容。阅读概要式的前言, 要概括要点, 分析层次;阅读线索式的前言, 要理清阶段, 把握其阶段特征。如《俄国十月革命》一课的前言:“1917年俄国发生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标志着人类历史进入了新纪元, 开始了探索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它概括了本章的主要内容。20世纪30年代苏联成为工业化强国。十月革命是怎样取得胜利的?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是怎样得到巩固的?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怎样开展的?提出了本课的重点学习内容。学生阅读前言, 明确了学习要点, 课上会有针对性地把握学习目标, 掌握需要学习的知识。

三、读正文, 把握主体知识

教材的内容有正文和阅读材料两部分, 其中正文部分 (大字) 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形成历史学习能力的主要来源, 是阅读的主要内容。学生在阅读前言后结合老师布置的问题, 首先要掌握知识的基本结构, 在课文中勾画出重点, 如人物、时间、事件、影响等, 形成初步的历史知识。学生在勾画标注的过程中, 要阅读理解、分析判断, 这是能力培养的重要步骤。其次理解课文的层次结构, 对正文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用阅读材料 (小字) 的内容进一步加深对正文的知识要点的理解与认识。阅读中分清层次、概括中心、提炼要点, 训练了分析、概括能力, 培养了条理性的思维水平。再次要读透教材, 区分史实与结论。如《俄国十月革命》一课中“十月革命胜利”一目, 在叙述历史条件、背景的基础上, 归纳出历史结论:“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史实要说明要点、得出结论, 而结论又是史实的提炼, 是概括。

四、读小字材料, 巩固历史知识

历史教材包括小字、引文、图表、插图、插画、黑体字、历史地图册等材料, 它们具体生动地补充和说明了教材的主体内容, 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一定时期的历史概貌。如前所述《俄国十月革命》一课中“十月革命的胜利”一目的小字, 画面补充说明了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严峻形势及革命概论和过程。阅读材料可使感性与理性相结合, 帮助学生形成历史观, 更好地理解教材, 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古代学者刘向说:“书犹药也, 善读之可以医愚。”在历史阅读能力训练过程中, 学生逐步学会了对复杂历史现象的分析、理解, 并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规律性的东西。因此, 学会阅读是学好历史的重要步骤。

摘要:阅读是学生从事学习的最基本活动, 是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 也是自学的主要手段。现在历史考试有材料解析题, 做好该题型的第一步就是阅读, 只有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才能联系历史知识完成题目。再则, 学生在学好教材之后想获取更多的历史知识, 也需要掌握阅读的方法。所以说, 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把握阅读, 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文的步骤教学 篇11

关键词:财会教学 步骤 教学成果 实现

目前中职院校的财会教学尽管努力在教学方法方面改革和创新,但是改革及创新力度仍然跟不上经济社会的演变进程,财会教学也没能真正走出传统教学套路,每年毕业的学生数量在逐年增加,但是能够立即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却十分有限。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理论知识尽管学的很宽,但是专业和精准程度都普遍不高,缺乏实际操作技能。因此,为适应经济社会对财会专业的就业新形势的要求,改进传统财会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已经势在必行。

1、财会基础理论教学与课堂实践运用相结合

中职院校的教学与普通中等院校的教学存在着本质的区别,这种本质的区别是教学侧重点不同的主要因素,普通院校注重的是基础知识的全面化普及,而中职院校教学重点在于各专业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而财会人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这个工作岗位本身对于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很高,因此中职院校财会教学的基本点就要侧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但注重书本上概念和理论的教学,更要联系实践,二者结合起来进行讲解。例如,会计核算的程序,从会计原始凭证的取得到凭证整理分类,又是怎样运用会计基础中所学到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来进行操作。教师可以选取若干个有代表性的原始凭证样本,在课堂上先讲解原始凭证的概念,再将原始凭证样本进行一一展示,使学生能够通过亲眼所见的真实凭证或是仿真凭证来进行理解书本上的概念。下一步编制会计凭证,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理解并熟记会计科目的分类及其具体科目,这样在课堂上讲到会计凭证的编制时,向学生展示会计凭证的空白样本和根据一个原始凭证上的信息填制好的会计凭证,再将两者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将会计凭证空白样本发给每个学生一张,展示一张新的原始凭证,让学生通过之前的比较学习,亲自动手操作并编制会计凭证,学生编制完成后,教师再将正确的编制凭证向学生进行展示和讲解,通过这种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指导学生更正错误的概念理解,并找到正确的方法,从而可以亲手将一个原始凭证上的会计信息整理并编制成一个完整且正确的会计凭证。这种方法的运用最好配合多媒体的教学模式,这样在展示和教学过程中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进而形成了既能提高教学成果又不会耽误教学课时安排的进度。

2、通过案例讲解和分析提高学生综合理解能力

案例教学的模式也是模拟教学模式中的一种,是指导学生将所学到的财会知识通过模拟演练的形式进行综合运用,以测验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实践水平的重要方法,这种方法的侧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分析及解决财会问题的能力。采用案例教学的具体方法,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给予相同的题目进行分析和讨论,让每个小组的学生针对同一个问题进行研讨,并作出总结报告,教师再对每个小组的研讨结论进行点评,找到学生结论中存在的漏洞,针对漏洞出现的原因进行深入讲解,让学生通过实践理解企业财会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和解决方法,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理解问题及掌握有效方法和途径解决问题的作用。另外,教师可以再教学中采用企业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作为基础案例进行仿真场景的营造,并配备相关的帐、证、表等实物,让学生分别从业务员的角度、单位负责人的角度以及出纳、会计等角度来进行实际业务流程的操作。通过对产品进出库凭证的处理、到出纳涉及的进出账目结算、企业材料涉及的成本如何核算、以及产生的利润该怎样分配等等,只要是企业会计工作相关的流程和实务工作都进行一定的模拟训练,使学生在课堂上就对将来工作时的岗位责任和工作流程有个明确的认识和了解,并通过会计职业道德的渗透和监督职能的要求的贯彻,使学生认识并掌握会计各相关岗位的职能和业务流程,从而起到消除理论和实践之间的断层的作用。

3、增强教学务实性并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实践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财会人员的分工并不是十分细致,有的企业将财会人员分为成本会计、总办会计、税务会计等,但有的企业的会计就要包揽所有的工作,这对学生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那就是学生不但要掌握好会计职能的基本要求,同时还要学会如何报税、如何与工商、银行等与财会相关的机构打交道。教师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模拟实务教学的形式,将会计理论教学与模拟实验结合起来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搜集一些现实工作当中涉及的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流程、企业会计的要求等相关的案例材料,让学生进行分析和学习,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系统的画面,便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进行融会贯通,从而提升学生工作应用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不但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全面理解,还锻炼了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占据主动,在处理复杂多变的实务工作时更加得心应手。这种教学模式既提升了教学成果,也为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于即将进入实习期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精神支持,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了解社会和参与实践,培养实际工作应用能力,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中职院校教师们的不懈努力,一定可以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适应职业发展需要,有技能有文化有素养的财会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石爱华.财会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学[J].中国体卫艺教育,2011(2).

[2]陈琼.中职财会实践教学的问题及其对策[J].职业,2011(6).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个步骤 篇12

那么, 什么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七步骤”呢?所谓阅读教学“八步骤”, 就是按照阅读的由浅入深、由整体到局部, 将阅读时应该掌握的各个方面综合为一个系统、较完备地有机整体的教学方法。它的八个环节是:一是主要内容, 二是寻找材料, 三是分清主次, 四是划分段落, 五是写作目的, 六是写作特点, 七是讨论问题。

下面, 我以大家熟悉的课文《养花》一文为例, 说明“七步骤”的运用。

一、主要内容

学生读完第一遍文章后, 就会留下朦胧的、初步的印象。这是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阅读的第一遍, 我们要及时把握这一印象, 并要求学生及时地记录下来。《养花》一文主要介绍了作者养花的真实感受和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

二、寻找材料

在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 让学生继续寻找, 看作者运用哪些材料说明这一主要内容。通过学生进一步的阅读课文选取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材料:一是只要把养花当做乐趣, 二是只要那些好种易活的花草, 三是养花能增长许多知识, 四是有益身心健康, 五是享受劳动果实的乐趣, 六是养花也有伤心的时候, 七是归纳了养花的乐趣。

三、分析主次

材料找出来了, 要思考哪些材料是重点描写的, 哪些材料是次要描写的, 为什么这些材料略写, 次要描写的材料有什么必要性。例如文中作者描写最细致的是第4个材料, 它最能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2、3、5、6材料描写得相对细致, 1、7材料描写的相对简单。文章的结尾用高度凝练的语言, 概括出了养花的乐趣。

四、划分段落

材料弄明白了, 然后结合题目的含义, 看看哪些材料说明了一个问题, 就把他们组合在一起, 划分为一个段落 (通常是由几个小的自然段组成的大段落) , 并概括段落大意。

《养花》一文, 从作者养花的经历来看, 文中的每一个材料各说明了一件事, 因此, 本文可以分为7段, 再从养花的乐趣来看, 本文又可以分为三大段, 即第一个材料为第一段, 概述了“我”把养花当做乐趣;第二大段 (2-6个材料) , 从养哪些花、怎样养花、养花增长知识、养花有益身心健康、养花有成功的欢乐和受挫折的痛苦等方面具体说明了养花的乐趣;第三段, 最后一个材料, 总述了养花的乐趣。

五、写作目的

做完前面的四个步骤, 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就有了全面的理解。然后再深入探究作者为何要写这篇课文, 他写作的意图和目的是什么, 他要通过这件事情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仔细阅读课文会发现, 作者写作的意图已经从最后一段中体现出来了。它反映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

写作目的弄清楚了, 教师就可以结合主要内容, 让学生把中心思想准确地概括出来。

本文通过作者自己对在养花实践活动中的切身感受的描写, 从而体现了养花的乐趣和养花的好处, 抒发了作者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六、写作特点

这是了解作者写作技巧的关键一步。认真准确地分析这一问题, 会对学生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分析写作特点遣词造句、修辞的应用、表现手法的使用及组织材料的方法, 作者运用语言的特色等。通过分析、学习优秀的写作方法, 为学生以后提高作文水平和提升阅读能力打好基础。

《养花》一文的写作特点, 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作者并没有使用华丽的词藻, 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使读者感到亲切自然, 仿佛和一位知心的朋友畅所欲言、娓娓交谈;二是本文紧紧围绕“养花”这一题材选取材料, 详略安排得当, 对养花这一题材叙述详尽;三是运用通俗易懂的事例说明深刻的道理, 说明了养花所带来的乐趣, 而且本文还讲述了一个人生哲理:万事万物都在生与灭、忧与乐中相生相克、相互影响, 都在向前推进、不断的发展。

七、讨论问题

这是我们阅读的最后一项, 是解决最基本、最局部, 也是最深层的问题, 这时应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他们的不同思维方式, 提出并讨论解决各种问题。

例如, 针对《养花》一文可以提出如下问题:一是为什么花开得好与坏作者都不计较?二是一棵好花生病要死, 作者也要难过, 这说明了什么道理?三是北京的气候为什么不利于养花, 这对作者养花有什么影响?四是作者只是养那些好种易活的花, 因此作者平时不去管理他们, 对吗?为什么?五是第三自然段开头“不过”在这里有何作用?六是第四自然段如何分层?这一层的中心句是什么?七是“不劳动连课花都养不活, 这难当不是真理吗?”把这个反问句改成一般疑问句。八是“好香”一词为何用双号?九是第五自然段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什么?十是作者把自己的劳动果实分给别人当做乐趣, 说明了什么?十一是既然作者主要写养花的乐趣, 为什么还要写养花带来的伤心事?

阅读一篇文章, 如能循序渐进, 逐层深入地完成这七个步骤, 就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培养阅读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上一篇: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下一篇:思想政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