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步骤

2024-09-13

课堂教学步骤(精选12篇)

课堂教学步骤 篇1

古人云:“文无定法”。这一观点确实已成了大家的共识。既然“文无定法”, 是不是我们的作文教学就没有章法可循了呢?当然不是。那么这科学合理的指导程序究竟是什么?多年来, 笔者潜心于这方面的探索, 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这样一条新思路, 这就是: (1) 激发热情 (2) 要求“三真” (3) 强调理性 (4) 阅读感悟 (5) 实战训练 (6) 交流评议 (7) 练好“改”功 (8) 总结鼓舞。这一指导程序合乎学生的认识感知规律, 体现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感性到理性、逐步深化提高的认识过程。实践证明, 运用这一程序进行写作的指导是行之有效的, 它不仅对学生的写作起正确的导向作用, 而且可以迅速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下面就具体谈谈我在作文教学时实施这八个步骤的过程和体会。

第一步:激发热情。老师每接手一个高一新班, 常规的作文教学, 基本上是命题方式。面对老师出的题目, 学生往往没话说, 或者不知从何说起。对着一个空洞的题目, 挖空心思, 没话找话, 像挤牙膏似的硬“挤”文章, 使原本是一种需求的写作变成了一种苦差使。不仅如此, 有时候出的题目还不好懂, 得揣摩一番才能摸到“题旨”, 稍有不慎, 还会跑题, 出现“下笔千言, 离题万里”的“惨”状。针对这种情形, 我的做法是减少命题方式, 代之以写日记、周记的形式进行写作训练, 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学生在写日记时, 我在内容上不提要求, 在形式上不做限制, 学生愿意怎么写就怎么写。可以从家中写到学校, 从学校写到秋天的原野;也可以从女娲写到汉刘邦, 从汉刘邦写到林黛玉。让学生能“寂然凝虑, 思接千载;悄然动容, 视通万里”, 最终达到“吟咏之间, 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 卷舒风云之色”的境界。同时, 日记字数不限。作文课写周记, 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 实行“分层教学”, 如高一学生周记的最低字数要求就分为500、800等层次。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确定最低标准。通过记日记、写周记、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和极大的发挥空间, 学生写起来无拘无束, 不仅张扬了个性, 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写作热情。同时, 写日记、周记磨练了学生的毅力, 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 还积累了材料, 提高了写作水平。

第二步:要求“三真”。通过写日记、周记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在此基础上, 向学生提出了“三真”要求。即:说真话, 写真事, 抒真情。早在春秋时期, 孔子就提出了“诗言志”的主张, 所谓“言志”, 就是要求表达自己的愿望, 抒发自己的情感。明代的李贽认为作品只要有“童心”, 都可以成为至文, 他解释说:“夫童心者, 真心也。”现代教育泰斗叶圣陶对作文的要求是“求诚”, 就是要说诚实的、自己的话, 不说那些空洞的、浮游无着的话。无数事实也证明, 凡受欢迎的、流传久远的作品, 无一例外, 都是说真话、抒真情的作品。屈原的《离骚》之所以至今备受推崇, 司马迁的《史记》之所以至今备受青睐, 《陈情表》、《项脊轩志》等之所以千百年以后仍脍炙人口, 就是因为他们抒发的是真挚、深厚的情思。我除了向学生推荐多读学校图书室里的这类作品外, 每年都赞助学生订阅《扬子晚报》, 因为这份报纸上面有很多符合“三真”的时评和散文。学生在被“三真”文章感动的同时, 进一步认识到“三真”是写作的一个基本要求, 学生在写作中也逐步做到了毫无保留, 大胆地写出自己的内心世界, 把写作变成了一种享受, 一种心灵上的愉悦。

第三步:强调理性。有一些自我意识比较强、个性追求比较自觉的学生追求“三真”的时候, 往往又走进了“另类”的怪圈, 缺乏理性, 带来泛社会批判倾向, 故意拒绝高尚, 贬抑道德, 反叛主流, 取笑美好;或者是对个人内心苦愁的过分关注;以及不知不觉间成为外来文化、大众文化、时尚潮流的奴隶, 最后迷失的还是自己。写文章时“任意”发挥, 妄图达到“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效果, 这样的个性鲜明, 似乎写的是真性情, 但缺少理性。没有约束缺少理性的“天马行空”的写作, 必然游离于作文主题之外, 自然不符合高考写作的要求。所以, 在追求“三真”之后, 务必要强调“理性”。

第四步:阅读感悟。学生养成自觉写日记、周记, 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讲理性的习惯, 往往需要半学期到一学期左右的时间, 这个阶段过去之后, 就要适时增加命题作文的训练。但在每次训练之前, 都要布置学生课前广泛阅读与这次训练文体、题型同类的文章。其主要目的有三:一是感知“写什么”, 二是丰富积累, 三是培养语感。同时印发有代表性的优秀习作二至三篇, 要求学生阅读感悟, 初步了解这类文体、题型的写作特点, 注意揣摩其写作思路和结构模式。这一步骤非常重要, 它为下一步探讨这类文章的写法, 解决“怎么写”的问题作了辅垫。

第五步:实战训练。实施这一步骤, 大体又可分这几步进行:首先是组织学生集体讨论, 把阅读感悟到的对这类文章的构思和章法进行综合分析, 通过比较异同, 寻找共性, 探求规律, 从而逐步形成共识。接着进行审题指导。审题指导的侧重点可因文体、题型的差别而异, 对议论文指导的内容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弄清着眼点, 抓住所给材料或引文的“神”; (2) 把握侧重点, 确定最佳议论角度; (3) 选准联系点, 力求反映生活现实;对记叙性的作文, 主要指导学生如何抓“题眼”, 如何把握“旨趣”。然后指导学生编拟提纲, 最后师生同作。实战训练阶段之所以需要老师写“下水”文, 主要是老师通过“下水”尝试, 能够真切地体会到这次写作的困惑之所在, 以便把握问题的关键, 从而有利于加强习作指导的针对性。

第六步:交流评议。作文初稿写成后, 应及时进行交流评议。评议活动的形式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一是集体评议, 由教师朗读习作或作者朗读作品, 或大屏幕投影, 全体学生边听边评, 边看边评;二是小组评议, 班级分成四至六个小组, 每组推举出合乎这次写作要求、最能体现这次训练目的、意图的优秀习作与具有典型性失误的习作各一篇, 组内成员分别对这两篇作品“品头论足”, 挖掘出优秀习作成功的原因, 分析出失误习作典型性失误之所在。然后各小组协商推荐或组长指定一名同学对全班展示小组评议意见。

第七步:练好“改”功。“文章不厌百回改”。一篇优秀的文章离不开修改。当前, 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种“重量轻质”的现象, 学生作文写了不少, 但都是低水平重复, 缺乏修改, 不见提高。因此要高度重视“修改重作”这一环节。在经过交流评议后, 每一个同学在进一步明确该与不该“怎么写”的基础上, 然后进行自改, 或同桌之间互改。每一次写作练习, 必须在一改再改之后, 再把自己满意的文章抄写进自己的作文辑里。真正练好了“改”功, 写作水平自然会不断提高。

第八步:总结鼓舞。作文训练的最后阶段, 是要求每位同学对此次写作训练进行认真的回顾和深刻的反思, 然后写心得笔记, 力求形成有一定理性高度的经验总结, 以便用于指导今后的写作实践。为进一步鼓舞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 要在教室的“学习园地”里开辟关于这类文章写作专题研究的栏目, 介绍写作经验, 展览优秀习作, 供同学们继续学习借鉴。同时, 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佳作投寄给有关报刊杂志。

文虽无定法, 教需有章法。上述作文教学指导的八个步骤, 就使作文教学有了章法可循, 近年来, 笔者按照这一章法进行作文教学, 明显感觉到比过去教的轻松, 并且学生的整体写作能力有了切实提高。当然, 这一所谓“章法”并非多么完美, 还需在今后的作文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讨和总结。

课堂教学步骤 篇2

——写铅笔字

都江堰市天马镇小学

张群

任教以来,大部分时间都在教中高段,无论怎样指导书写,效果总是欠佳。告别了旧教材,翻开崭新的第一册语文教科书,不禁眼睛一亮:原来语文教科书就是最好的活字帖。第一册语文教科书由浅到深,由易到难,既训练笔直,又介绍笔顺,还归纳总结了写字的要领。只要按照教科书设计的步骤一步一个脚印,教学好,练习好,就不愁孩子们写不好字了。

一、正确的姿势。

正确的写字姿势是写好字的前提,也是预防近视、驼背的关键。一开始就对孩子们的坐姿提出了具体要求,并用课本上的图片,向他们讲述姿势错误的危害。课本也以“金钥匙”的形势归纳出写字要做到“三个一”:胸离桌子一拳远,眼离书本一尺远,手离笔尖一寸远。再让孩子们熟记成诵,并反复训练,时时提醒,每次写字前都要进行“三个一”的训练。孩子们的写字姿势就逐渐正确了。

二、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

写字并不同于美术、音乐,它甚至可以说是比较枯燥、乏味的。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想方设法的去激发学生写字的欲望。如:讲故事、作品欣赏、作业表扬、展开竞赛等。

三、用好田字格,用心观察。

分清田字格,并用好田字格是写好字的前提。在教写字前就的教孩子们认识田字格,分清:“横中线、竖中线、左横中线、左横中线一半„„”

在教学写字时,要引导学生用心观察:①观察老师书写笔顺,练习书空笔顺;②观察这些笔画间有什么关系,如“三”最下边一横最长,中间那横最短,三横间的距离相等;③观察这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找找哪些笔画刚好在中线上,如“土”的“1”就刚好在竖中线上,第一横就刚好在横中线上。当学生找出来以后,老师就用红色粉笔在范字上标注出来。④观察田字格,找准这些笔画在田字格中的具体位置,如“土”第一横从左横中线的中间起笔到右横中线的中间;“1”从上竖中线的中间起笔,写到下竖中线的中间。待学生找出来后,老师边讲边范写,并用红色粉笔在范字上标注出来。⑤在把字写正确写规范的基础上,就指导学生写美观。有的人认为低段写正确就好,待到高段再写美。但我个人认为第一册课本设计要写的字比较少且简单,并书写的很美观,我们就应该趁机指导学生书写美观。因此,再次叫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字,看看能发现什么?孩子们发现“——”字的两头大,中间细,我便用绿色粉笔给孩子们标注出来。老师范写并讲述,孩子们练写。事实证明,只要老师教怎样运笔,一年级的孩子也能写出美的字。

四、巧练、精练。

很多人认为,只有多写,才能写好。据我观察字写得越多反而丑。在练写时,我通常叫孩子们用心观察后,只写一遍,然后与范字作比较,再写一个。同时老师也要抓住典型书写在黑板上,让孩子们观察比较、讲评、讨论后再练写。作业也少,每个字只写2遍,但必须写美。

课堂教学步骤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提问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最早开创了问答式教学的先河。他创造的“问答式教学”就是教学的雏形。所谓问答式教学,就是教师围绕一定范围的内容,根据学生所学到的知识,结合他们所了解到的情况进行提问,由学生作出回答。其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与讨论,找出问题的正确解决办法。基于此,本文将从以下几点展开探讨:

一、提问一定要遵循着少而精的原则

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也遭到越来越多的反对,同样也不提倡“满堂问”。课堂提问要避免走入一问到底的误区,课堂提问的数量并不等于质量,提出来的问题低质且数量多反而教学效果越不理想。课堂提问的成功与否,要看提问是否引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是否让学生学到了分析问题的观点和方法。即便是好的提问,也不能过多,太多必然会使学生产生疲劳感,挫伤学生们的兴致,进而也会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做到课堂提问少而精,就需要抓住数学知识的关键和本质,找准设问点,在关键和该设疑之处设计问题,并且能用一个问题的就坚决不提两个问题,能直插主题的就不要绕弯子,言简意赅,坚决克服一堂皆问的低效提问方式,从而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二、讲究新颖巧妙

在提问时,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巧妙设地设计问题,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地提问,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从而获取数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完《同类项》内容后,在课后小结时,教师不要按照常规提问“今天我们学到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可先巧妙举例“上一节我们学习了降幂排列,如果说降幂排列就好比是同学们按照个子高低去排队,那么今天学习的同类项可以好比什么哪?”。学生们立即开展了讨论,小结的发言异常踊跃:“好比是按照男生、女生来排队”;“好比是卖水果,橘子归一类,香蕉归一类,苹果归一类”等等。学生们充分发挥着他们的想象力,情趣盎然。教师马上追问“那么同类项的分类应该注意些什么哪?”。通过这样的巧妙设计问题后提问,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情趣,启动了思维,学生会牢固掌握同类项的分类应注意的问题。

三、设计问题要有助于双基训练

初中数学的某些知识,是整个中学数学的基础,许多重要的数学知识点,都是在初中阶段产生和形成的。中差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表面上,对解题方法的掌握,常常表现为盲目的机械的效仿,因此问题设计应注意,使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获得基本技能,只有这样,才可能运用自如,触类旁通。

例如,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时,设计问题:

第一,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

第二,等式有哪些性质?

第三,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步骤有哪些?设计这三个问题目的是巩固基础知识,依据旧知识找出本节学习内容的方法,从中获得一定技能。

四、由浅入深,展开发散性提问

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中有“下猛药”的提问习惯,这多数是源于对学生整体水平认知的缺乏.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一步到位的问题会过度提高问题的难度,使得部分学生逐渐失去能够独自解决问题的信心,不利于教学活动的进行。对于初中数学的教学更是如此,学生基础尚且薄弱,过高的台阶久而久之便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利用由浅入深的发散性提问方式,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逐步发现和理解相关知识点,另一方面还助力于学生发散思维。例如,在教学“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相关内容时,可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请分析“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这时,学生就要分别就“二次函数”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以及各自的特点进行分析。之后教师可以提问:请分析“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区别,从二者的异同中探析两者的关联。可见,一个问题可连带出很多知识点,不仅能助力于学生加深记忆,还能助力于学生探索精神的激发。

五、掌握提问的控制技巧,提高提问的教学效益

在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粗效提问、随意提问,不考虑问题的价值取向、不推敲具体教学目标的情况。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作为教师就必须掌握提问的控制技巧。问题的难度要适中,能面向全体学生,问题只有稍高于学生实际水平,才能激发学生思维。也要控制提问次数。由于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决定, 初中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不可能持续较长或很长时间,因此,教师的提问次数应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此外,也要控制提问的节奏,对于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也是比较明显的。例如,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在教师提问后,留给学生大约三秒钟的思考时间,就会得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不可或缺的课堂组织形式,得到广大教师的普遍认同。学生在课堂上、书本里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只有与丰富的社会生活相结合,才能变得更加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才能变得丰满、深刻。纯数学问题一旦移到实际生活环境中去解决,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空前高涨,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必定会超乎预期的想象。

参考文献

【1】张乐燕.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提问探析[J].文理导航(上旬).2011(05)

优化作文教学四步骤 篇4

一、多读会读, 重积累

学生要会写作, 除了“留心周围事物”之外, 还要有一定的阅读积累。正所谓厚积才能薄发。因此, 笔者非常注重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鼓励学生每天坚持课外阅读, 或积累名言警句, 或摘录精彩片段, 或吟诵诗词小说, 为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利用开展班级读书会活动, 指导学生开展读书活动, 并相机传授作批注、作摘抄、多朗读、勤发问等读书方法和技巧。在布置学生阅读时, 笔者要求他们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摘下好词好句, 进行朗读背诵, 形成积累。同时, 对发人深省的语句加上自己的批注, 对不善领会处试着提问并记录下来。这样就弥补了学生们看书“不动脑筋”的问题, 以“写”促思, 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阅读效率。如我班一学生在采蜜本上摘录了这么一段: “下雨了, 我伸出双手, 顿时感到一阵凉爽, 雨珠已经把我干燥的双手湿润了。一阵风吹来, 雨花飞溅, 一粒更小的水珠飞进我的嘴里, 一舔, 凉丝丝的, 甜蜜蜜的, 一直沁入我的心脾。”然后她在下面批注道: “一般人在写雨景时, 都只写视觉感受到的景物, 而作者在写雨景时, 不但写出了视觉感受到的雨景之美, 还写了触觉、味觉, 这样去写雨, 给我们的印象是丰富的。”学生能够这么全面深入地去思考一篇文章, 其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通过这样的消化积累, 相信学生已经习得其法, 何愁今后不会灵活运用?

二、从临到创, 巧迁移

学生写文章就像练书法, 是需要有一个“从临到创”的过程的。“仿”绝不是抄袭。较好的“仿”, 其实是学生对范文学习体会而后内化、继而再外化成文的过程。这种“仿”包含了篇章结构的“仿”, 文句表达技巧的“仿”, 甚至也包含了人生价值观、世界观的“仿”。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 笔者很注重对学生模仿能力的训练, 小至一个句子一个题目, 大至一段一整篇, 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模仿学习。如学了林海音的《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后, 笔者引导学生对这篇课文进行模仿。学生有模仿课文题目的, 拟出了《桃花·眉毛·剃须刀》; 有模仿课文语言的, 写下了这样的段落“我急忙跑到甘蔗地, 充满好奇心的我用稚嫩的声音问: ‘你们在干吗, 好好的怎么把甘蔗埋起来了?’‘呵呵! 你猜呢?’爷爷神秘地笑了笑。‘哦, 我知道了, 你们一定是知道甘蔗怕冷, 所以给甘蔗盖上一床厚厚的被子, 对吧?’‘你真聪明!’爸爸笑呵呵地说”。 ( 《甘蔗地》) 也有模仿课文结尾的, 如“突然, 妹妹叫了我一声, 叫我也去玩, 我慢慢爬上了滑梯, 滑了下去。啊! 在滑下去的那一瞬间, 我仿佛找到了小时候的感觉……”学生的模仿可谓精彩纷呈。

训练久了, 学生渐渐能够自主模仿了; 而模仿的文章多了, 写起来自然也就得心应手了。从临到创, 集百家之长, 最后融会贯通, 这既是书法之道, 亦是习作之道。

三、自批自评, 善修改

写成一篇好文章, 更重要的是修改。所谓“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习作的方法通常有自我修改、同桌互改、小组交流等, 笔者要求学生在每次习作时都写上批注, 比如哪一句、哪一段写得特别好, 然后写出好在哪里, 美其名曰“自我欣赏”。既然强调要作批注, 学生就会有意识地在修辞、文法、细节上下功夫了, 从开始的字词到后来的句段, 乃至最后的整篇。加批注的方法激发了他们写出文采飞扬的文章的热情。比如班上有一位同学在一篇习作中写道: “花儿都耷拉着脑袋, 像一个孩子被老师批评后一样, 垂头丧气的。”她在旁边批注道: “我把花儿耷拉着脑袋比喻成为一个受批评的孩子, 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了。”多么形象的比喻啊, 通过小作者的描写, 一个鲜活的形象就呼之欲出了, 其实她哪里知道, “花儿都耷拉着脑袋”这句话本身就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在“自批自评”“自我欣赏”的刺激下, 学生交上来的习作不但错别字少了, 语句通顺了, 而且还出现了不少情真意切的佳作。重视引导学生的“自批自评”“自我欣赏”, 不但使学生感受到了习作的乐趣, 而且在这一过程中还大大提高了他们的习作能力和鉴赏能力。

四、少改重评, 多鼓励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教海漫记》一书中写道: “在作文教学中, 我第一抓‘大典型’———作文优秀者; 第二抓‘小典型’———哪怕只是用得恰当的一个词, 只是写得漂亮的一句话或一个好的开头、一个好的结尾, 我都加以‘放大’, 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力鼓吹。”这样做的目的, 就是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在习作评改中, 我们也可以采用于永正老师的做法。

那又如何评分呢? 一般教师都会采用百分制或等级制的方法, 无论哪一种方法, 其最后都是教师的一种“综合评定”。笔者以为, 我们需要对学生的习作进行一个总体和细致的评价, “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写作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比如这篇文章层次清晰, 语句通顺, 笔者先评定一个总体分 ( 可以是百分制或等级制) , 然后根据文中某几处写得特别精彩的地方, 一处加一颗星, 两处加两颗星, 这两类分相加就是学生本次习作的分数。

《赠汪伦》教学步骤 篇5

一、 谈话导入

1、复习古诗导入新诗。我们班的同学有很强的记忆力,我们来展示一下吧,齐背诵第二单元的古诗两首。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白的一首诗歌。请读课题,特别读准“赠”。联系“赠刘景文”说“赠汪伦”的意思(用“赠”说话练习——李白写了一首诗送给汪伦)。

2、激趣。大家都知道李白是一位了不起的大诗人,他有两大爱好——喝美酒,游山水。那李白为什么要写一首诗送给汪伦呢?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动人的故事呢?想知道吗?大家要是把这首诗读得又准确又流利,我就讲个有趣的故事给大家听。

二、自读正音,熟读成诵

1、自由朗读古诗,把生字圈出来,读准字音,读通古诗。

2、学习生字。

(1)指名读,齐读。

(2)这些字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舟”是翘舌音,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从象形字的角度记住“舟”。范写书空“舟”字。

(3)你们觉得还有哪个字最难写?教师范写“乘”字,学生书空笔顺,提示“乘”的书写要点。

3、把生字放回古诗读。同学们读得真好,老师也想读一读。有同学愿意跟着读吗?

4、学生自由读,男女生接龙读,分组读。多种形式熟读成诵。

三、编故事,了解古诗意思

1、同学们太厉害了,不仅会读诗了,还会背诵了,那老师就给大家讲一个“十里桃花,万家酒店”的故事。

唐朝时有个叫汪伦的人。他特别崇敬李白的才学,总想找机会和李白接近。可是有什么办法能让李白这样的大诗人到自己家乡来一趟呢?他想了好久,才想出一个好办法。人们都知道李白喜欢喝酒,汪伦就给李白写了一封热情的邀请信。信上是这样写的:先生您喜欢游山玩水吗?我们家乡有十里桃花;先生您喜欢痛饮美酒吗?我们家乡有万家酒店。

李白看到热情洋溢的邀请信,便高高兴兴地去了。

李白转了半天,没看到十里盛开的.桃花,也没看到有一万家酒店。

李白很纳闷,就问汪伦,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不是桃林,而是此地有一处潭水,名叫桃花潭,方圆十里;万家酒店并非是有一万家酒店,而是酒店的主人姓万。”

李白听了,不禁哈哈大笑。对于汪伦这个善意的玩笑,李白丝毫没有责怪,还是住了下来,随着汪伦一起四处游玩,喝酒聊天。时间过得很快,李白因为有事情要离开了,怕汪伦挽留,他悄悄地——

谁知道接着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2、学生续编故事。

(1)明确故事的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而一个动听的故事还要把在讲事情的时候能说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板书:时、地、人、事(看、听、想、做)。

(2)再读读古诗,后面发生的故事就都在古诗里。

(3)和同桌一起说说这个故事的四要素。

(4)试编故事。

清晨,李白悄悄坐船正准备离开。忽然,听到从岸上远处传来踏歌声,李白看到汪伦带着村民为他送行。村民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听着动人的歌声,看着质朴的舞蹈,回想起这次游玩的经历,那热情的邀请信,那甘甜的美酒,那清澈的桃花潭,李白被汪伦的情谊深深感动了。他心想:就算是桃花潭水深有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深情厚意呀。于是,拿起笔墨写下了: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预设引导:

①为什么是清晨?(因为是悄悄离开,所以是清晨)

为什么是河边?(理解“舟”和“将”的含义)

②除了李白还有谁?(汪伦,还有村人;了解踏歌)

发生了什么事情?(汪伦带着村人踏歌为他送行)

他是悄悄离开的,并没有告诉汪伦,但是汪伦却知道了,他感到?那能否把“忽”字换成“才”或“又”?

前两句连起来读。

③他听到了什么?(踏歌声和挽留声)

想到了什么?(热情的邀请信,美酒,桃花潭)

这时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深深感动,觉得汪伦的情谊深厚,连深千尺的桃花潭都比不上;理解“深千尺”是夸张,理解“不及”的含义)

会怎么做呢?(写诗送给汪伦。)

3、再读古诗,指导诵读,体会李白和汪伦深厚的情谊。

“李白乘舟将欲行”,读出不舍之意;指导读“忽闻岸上踏歌声”,读出惊喜的感觉;指导读“桃花潭水深千尺”的夸张意味和“不及汪伦送我情”中蕴含的深情厚谊。

四、巩固

1、配乐读诗。

2、检测重点词语的含义。背诵古诗。

五、小结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五步骤 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A-0069-02

构建高效课堂,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是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一线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几年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我们发现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没有“猛药”,我们应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从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地科学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一、预热——前置学习是实现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孵化器”

前置性学习一般分为两种,即课外前置性学习和课内前置性学习,这里强调的是课外前置性学习。学习单模式就是一种课外前置性学习,其充分利用学生课外的学习时间,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梳理,学生知识面得到了拓展,整理知识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兴趣得到激发。但随之而来出现了诸如“是否加重了学生课后负担”,“前置性学习是否就是把课内的知识机械地课外化”等疑问,当然,出现这样的疑问也是正常的,一种新模式的发展终究要经过千锤百炼。

实践证明,适当的前置性学习确实对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关键是能否把握好前置性学习的“度”,这个“度”掌握好了,前置性学习就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孵化器”。根据小学生身心发育的规律和小学语文课程的特点,我们在布置前置性学习任务,进行“预热”时应遵循适量、精要、趣味、容易的原则。

例如,有位老师布置的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水》的前置性学习的任务就是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我国西部地区缺水的情况”。课堂反馈证明,学生课外通过浏览网络、查阅图书、观看电视、询问家长等方式了解了西部地区严重缺水的状况,由于课外资源得到了共享,课内学习氛围相当好。应该说,这位老师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制定的这个前置性学习任务,为高效课堂的构建进行了很好的“预热”。

二、起步——激发兴趣是实现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源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在课堂开始就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且保持其持久性,就要求教师注重对小学生兴趣的激发,让学生对课堂学习保持源源不断的动力。新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不断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教师融合起来。研究表明,过度的大脑皮层的兴奋刺激会导致学生思维疲劳,而过弱的刺激往往又达不到想要的效果。因此,我们应该在激发的手段上多花工夫,能让学生在刺激的“正常值”内,对所学知识有持久的兴趣。

还以《水》一课为例,上课开始,教者就依次出示了五幅图片:汹涌澎湃的大海、飞流直下的瀑布、涓涓的小溪、时断时续的流水、干涸的河床。让学生边欣赏边找出这些图片的规律:水越来越少,水资源越来越贫乏;然后让学生说:假如给你一杯水,你怎样才能最好地利用好它?水在生活中再常见不过,大家都玩过、用过水,让学生在语文课上说水,很大程度上勾起了学生的兴趣,兴趣点得到了激发,大家都觉得有话可说。同时围绕怎样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这个深刻的话题,同学们也是有感而发。

在其他教学环节中,这位老师设计的“对西部地区儿童采访视频的播放”,自创“关于水的诗歌小竞赛”,也是对学生兴趣的再激发,这些教学设计都为学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

三、提速——因势利导是实现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催化剂”

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教师如何能合理利用好学生已形成的“兴奋点”,有效讲解文本的重点呢?这就需要教师有良好的语文教学基本功,擅于合理应对学生的课堂生成,总的原则是就学生课堂生成的“最新区”,甄选出最简洁、最有效的教学行为,这种行为可以是过渡语,可以是小游戏,可以是一个问题,也可以是一个现场采访,等等。其目的就是将学生的兴奋牵引到文本所要让学生讨论交流的问题上来,让学生对事物进行理性的思考,从而引发更深层次的感悟与启迪。

事实证明,一个教师在课堂上能否因势利导,决定着一节高效课堂的教学“亮点”的多少,也是衡量一个教师语文素养的标准之一。以《水》为例,当学生学到“勺水冲凉”这个重要环节时,出现了两种意见,有学生认为是写有水之“乐”,也有学生认为是写无水之“苦”。教师没有简单地给出答案,而是适时地抛出“你愿意享受那无水的快乐吗?”这个问题。教师抓住学生的最新课堂生成,因势利导,为下一步学生进行自主讨论和最终达成共识,提供了可能。

四、高速——质疑思辨是实现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制胜点”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有疑问就有争论,有争论就有提高。学生多提出一个疑问,是对问题的再思考,是对文本解读的再升华,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实现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制胜点”。而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探究性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不同的探索需求,爱护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生成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进行质疑思辨是科学探究的开端,教师要利用好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引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与解决问题,能很快激活探究意识,在积极的情感因素驱动下自主、能动地阅读,激发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

《水》一课中,教者抛出的问题“你愿意享受那无水的快乐吗?”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讨论中学生又自主提出“一勺水冲凉,真的就有那么舒服吗?”“一把普通的钥匙,为什么在‘我们’的眼中就是权威的象征?”的疑问,并在小组和班级的讨论中得到了解决。

五、减速——总结拓展是实现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关键点”

有人认为学生的学习热情持久地维持在一个很高的状态,是积极的,值得提倡的。但一节语文课只有四十分钟,后面还有其他科目的学习,如果临近下课,学生还处于一种语文学习的亢奋和激情当中,是不利于其后续学习的。总结拓展是对课堂节奏的调节和对课堂知识的整理和再学习,是归纳与演绎的并存。

在《水》一课中,教者在结束时播放了一段关于水的宣传片,学生在放松的同时,更加明白了合理利用水资源的重要性。因此,在课末善于及时、正确地总结,写写生字,做做小练习,说说感想,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对科学的高效课堂的构建,是一个“关键点”。

万物皆有序。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成的,但只要教师遵循科学的教育观,不断探索,循序渐进,终究会走向成功。

文言文教学五步骤 篇7

一.朗读

1. 读准字音

(1) 先让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学生把注解有出现的注音注入文言文中。这样在读的过程中不易出错, 并且通过手写一遍可以加深印象。对于不会读的字小组可以讨论解决。对于还不会读的字, 课堂上全班一起解决。

(2) 对于文言文中一些特殊的现象, 教师要加以引导。A、通假字现象。例如《论语》中“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 读音应为“yuè”而不是“shuō”。B、词类活用现象。例如《桃花源记》中“此中人语云”中的“语”是“告诉”的意思。所以读音是“yù”而不是“yǔ”, 这种现象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

2.读准停顿

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 不该停顿的地方就不能停顿, 如果停顿不当, 就不能正确理解文章。一般句子的停顿可考虑以下情况: (1) 主谓之间的停顿。如“操蛇之神/闻之” (《愚公移山》) (2) 动宾之间停顿。如“惧∕其不已也” (《愚公移山》) (3) 介宾短语之前停顿。如“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 (4) 转折连词之前可停顿。如“宋无罪∕而攻之” (《公输》) (5) 句首虚词 (又称发语词) 之后可以停顿。如“夫∕大国, 难测也” (《曹刿论战》)

3.读出感情

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如《岳阳楼记》第一段是对滕子京遭贬取得卓著政绩的赞颂, 应带着敬佩之情朗读。第二段时对气势磅礴的洞庭湖美景描绘, 应带着赞美之情朗读, 第三段是对阴雨天景色的描绘, 登楼者情绪低落, 应带着悲伤之情朗读。第四段是对晴天美好景色的描绘, 登楼者心情愉快, 应带着欢快之情朗读, 第五段是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展现, 应满怀豪情壮志地朗读。学生在读书时要沉浸到情与理的芬芳里, 让思维向各个方面自由伸展, 从而体会到文章的精美。

二.翻译

学习文言文, 翻译至关重要, 这个环节教师不要包办, 可大胆放手。可让学生对照书本注解翻译, 不会翻译的字、词、句做个记号, 然后小组展开讨论, 解决一批不会翻译的字、词、句。在全班集中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 并对于一些特殊的词句进行翻译, 教师应给予指导并教给学生翻译文言文的一些方法。

1.“补”即补出省略成分。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明日徐公来, 孰视之”“孰视之”承前省略了主语“邹忌”, 翻译时要补出。

2.“调”即翻译时要将文言文特殊句式语序调整。

如《陋室铭》“何陋之有?”这是一句倒装句, 翻译是应将“有”调到前面, 应译为“有什么简陋呢?”

3.“删”即删去不译的词。

如《唐雎不辱使命》“此庸夫之怒也”“也”表判断, 翻译时可删掉。

4.“改”即有些词语无法直译, 或直译后很别扭, 可用意译。

如《出师表》“引喻失义”“引喻”:称引, 譬喻。“义”恰当。如果直译就很别扭, 可用意译, 翻译为“说话不恰当。”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和老师方法的指导, 学生学文言文的积极性会调动起来, 他们的翻译能力会渐渐得到提高。

三.指导背诵

背诵是语文学习的最基本的“硬件”, 学习文言文不背是不行的, 学生在记诵时往往时间投入较多, 而收效却不佳。那么怎样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背诵呢?

1.理清背诵线索法

理清文章的背诵线索, 就能条理连贯地背住全文的内容。如学习《与朱元思书》时, 我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背诵线索:

(1) 总写富春江山水的特点:奇山异水。

(2) 分写异水:澄清、透明、湍急。

(3) 分写奇山:山的整体形象, 山的情趣。

我先让学生记住背诵线索, 再按顺序对应扩展。如“山的情趣”即“泉水激石, 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 嘤嘤成韵。蝉则千赚不穷, 猿则百叫无绝。”

2. 化整为零法

记忆心理学认为, 记忆的单位越小, 越容易记忆。背诵篇幅较长的段落, 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它的结构层次, 化整为零, 然后逐层逐层地背诵, 如学习《鱼我所欲也》第一段篇幅较长, 要让学生背起来不容易, 我先指导学生给这段分层, 共分为三层:

(1) 用鱼和熊掌作比喻引出论点。

(2) 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进行具体的分析。

(3) 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 贤者能够保有本心。

采用化整为零法, 学生的背诵效率大有提高。

3. 抓重点词法

学生在背诵时常常因一个词想不起来, 而导致后面的内容不完整, 而这个词往往是文中的重点词。如果背诵时能抓住这些重点词, 就能增强记忆, 如背《马说》的最后一段“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我就指导学生抓住重点的动词“策、食、鸣、执、临”背诵, 学生很快就能当堂成诵, 并在背诵中提高了理解感悟能力。

4. 抓句式法

如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我引导学生这些句式有什么规律可循, 最后得出这些句子都是“人名发于或举于地名”的句式。找出共同点之后, 学生很快就背熟了。

5. 想象法

指导学生展开想象, 让文言文中的人、物、景在脑海里呈现出生动的画面, 有利于提高背诵能力。如学习《岳阳楼记》, 文中第三段“若夫霪雨霏霏, 连月不开, 阴风怒号, 浊浪排空;日星隐耀, 山岳潜形;商旅不行, 樯倾楫摧;薄暮冥冥, 虎啸猿啼。”是对阴雨天景色的描绘, 我让学生脑海中想象文中描写阴雨天的景物, 有雨、风、浪、太阳、星星、山岳、桅杆、船桨。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背诵, 效果很好, 通过想象的背诵。

四.品味鉴赏

文言文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文体上, 学会字、词、句是基础, 学会品味鉴赏文言文, 才是更高能力的要求, 所以对文章内容进行美的挖掘, 会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文章思想的认识。如何品味鉴赏呢?

1.品味语言

文言文语言凝练、优美, 讲究精炼, 值得推敲, 并且运用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如《岳阳楼记》本课文语言精炼, 色彩感强, 对偶工整, 驱散结合, 琅琅上口, 如文中“衔远山, 吞长江。”教师可引导学生品味“衔”、“吞”这两个词好在什么地方。在品味的过程中, 学生领悟到“衔”、“吞”这两个词形象地写出了山在湖中, 湖蓄江水的壮阔气象, 以人格化的方法把静止的景物写得栩栩如生。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 可以进一步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得到美的享受。

2.品味人物形象

很多文言文都涉及到典型的人物形象。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邹忌智慧、勇敢, 善于思考, 有着忧国忧民的情怀。如学习《晏子使楚》, 可以让学生感悟到晏子有着不卑不亢的外交风度和机智善辩的才能。这些人物形象以伟大的人格魅力散发着动人的光芒, 在学生品味的过程中, 会深深感染他们, 震撼他们, 可以更好地认识他们所生活的那个时代, 从他们身上摄取精神食粮, 更好地激发自己。

3.品味情感

学习文言文要深入地理解作者在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如学习《出师表》要让学生领悟诸葛亮“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情感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品味情感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文章的感悟, 给学生的思维一个自由发挥的平台, 这样学生在无形中学会用现代的观点代观念去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

五.巩固训练

让学生加强课后的训练和巩固, 才能更好地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训练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归纳整理。

把文中带有相同性的, 有一定规律的东西加以归纳整理, 有利于记忆。如学习《口技》就可以把表示声音发生先后的词语归纳在一起, 有“少顷”、“既而”、“一时”、“未几”、“俄而”。这样学生印象深刻。又如学习《核舟记》可以让学生找出文中有关“为”的句子, 整理在笔记本上, 比较他们在句子中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有助于掌握“为”的用法, 而不致于混淆。

2.练习训练。

学完新课文后, 让学生养成复习的习惯, 及时掌握文言语段的翻译和重要的字、词、句。教师可出相应的练习, 让学生及时补缺补漏, 做到温故而知新。

课堂教学学法指导的方法和步骤 篇8

一、学法指导的方法:

(一) 一颗学心、两手准备。

要上好一堂课, 首先, 学生要有“一颗学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对学习的知识感兴趣, 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所以教师要在课前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性, 让每一个孩子都带着一颗学心开始学习。其次, 要做好两手准备——物质准备与精神准备。两手都要抓, 两手都要硬。物质准备包括书、本、学具等可见物的准备。精神准备, 也称“心理准备”, 课前对于上节课的知识做到“温故”, 对这节课的知识做到“知新”。如果自我心中有数的话, 就可以为上好新课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 带上二点, 有的放矢。

所谓“二点”指:课前“知新”时发现的疑点, 难点。常言道:问则疑, 疑则思。没有探索, 没有问题, 就不会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教师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进行讲课, 就可以讲思路、方法、重点、难点, 节约教学时间, 提高学习效率,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 创造条件。

(三) 落实三动, 提高能力。

学生掌握知识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 懂了不一定会做, 会做了还不一定有创造性。所以, 课上要“落实三动”:一动手、二动脑、三动口。教师上课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勤于动手;加工知识, 动脑思维;交流合作, 不断创新。将知识创造性地用于实际,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四) 四选笔记, 发展智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在课堂学习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会记课堂笔记。但是记笔记也是有学问和窍门的。简言之就是“四选笔记”。“一选点”教学的重点、规律、难点问题进行记录。“二选补”教师补充的内容进行记录。“三选错”容易写错、算错、记错的细节进行记录。“四选题”师生讨论的问题进行记录。这样“四选”出来的笔记, 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做笔记时, 要学会手脑并用, 边记, 边思索教师所讲的系统性, 条理性, 不断分析归纳。这样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 也培养做笔记的能力。

二、学法指导的步骤:

(一) “渗透+讲解”=感知学法

由于学生的认识规律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所以学法指导的第一环节应先让学生积累一定的感性认识。即通过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见缝插针, 随时渗透和课堂上的直接讲授示范性指导, 让学生从教师的教学中感知学法, 领悟学法。这就要求教师的渗透和示范过程必须做到两点:一是不强制灌输, 而是引导点悟的教。二是不繁琐笼统抽象, 而是简单明确具体, 便于学生接受记忆学法。

(二) “回顾+领悟”=归纳学法

当学生的感性认识达到一定量时, 这些感性认识就会发挥“随师潜入心, 润生细无声”的效果。教师就要及时引导他们对第一环节的学习过程进行简要回顾。使其从回顾中发现和领悟学法、归纳学法。使他们对学法的认识更加清晰和深刻。这个环节教师的指点就像催生万物的春风一般——自然而轻柔。同时同学之间的交流, 也可以起到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的效果。

(三) “实践+运用”=掌握学法

通过前两个步骤, 学法已经被孩子积累。但学法作为一种方法和本领, 不但要靠讲授, 靠理解, 更重要的是要靠实践活动的训练, 只有通过学生的自学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学法, 也才能使学生的自学能力真正得到培养。所以, 感知和归纳学法只是一个起始。在此基础上还应给学生自学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尝试过程中运用学法, 把学法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进而形成能力。但是, 也要注意不要搞一刀切, 区分对象的不同水平, 进行分层次的练习指导。

(四) “检查+反馈”=拥有学法

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 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也体现了学法指导的巩固性原则。通过检查, 可以纠正不足;通过检查使学生反馈到自己运用学法所取得的成绩, 获得成功的满足和喜悦, 激发学生运用学法的兴趣。但是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一蹴而就, 而是要立足反复强化, 长期训练。所以在学生自学后, 应采取一定的方法分层次的检查自学效果, 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

拥有学法, 学会自学对学生完成学校教育后, 继续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古今中外学者之所以在科学上有所成就无不是掌握了自学方法。自学能力的养成是终生受益的。

总之, 一切教育教学影响, 只有通过学生自身认识活动, 才能为其接受。教学成败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无疑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保证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摘要:现代教学理论强调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 简言之:一切教育教学影响, 只有通过学生自身认识活动, 才能为其接受。教学成败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无疑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保证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那么, 在教学中如何落实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呢·下面我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心得与体会。

俯卧跪起的教学步骤 篇9

俯卧跪起的技术要领

练习者俯卧在垫子上,双腿伸直并拢,双手抱在头后或放在腰部,同伴按住练习者的双脚腕,练习者股二头肌和臀部肌肉同时用力,先起臀,进而成跪姿。或者练习者股二头肌、臀大肌、腰背部肌肉同时用力,一次性将上体抬起成跪姿。

教学步骤

青少年运动员由于力量薄弱,往往不能完成这个完整练习,我们需要降低难度,逐步完成:

一、做俯卧抬上体练习,预备姿势相同,运动员抬头、挺身并将上体后仰抬起,然后还原。刚开始运动员可能只能抬起腰部以上,逐渐提高要求至髋部离开垫子、到大腿离开垫子。(如图1)

二、采用厚垫子(如30厘米以上的跳高垫子)做完整练习,由于厚垫子可以给上体一个弹力,所以降低了完成动作的难度,使得运动员可以借力完成完整动作。然后逐渐降低垫子的厚度。

三、用体操垫子,练习者采用先抬上体,起臀,然后直立上体成跪姿的方法,降低动作难度完成动作。(如图2)

四、采用股二头肌、臀大肌、腰背部肌肉同时用力,一次性将上体抬起成跪姿(如图3)。进而提高要求,要求运动员完成多组,每组多次的完整技术练习,从而最终达到提高运动员大腿后群肌肉力量的目的。

耐久跑教学方法与步骤 篇10

第一,在教学中,耐久跑教材相对比较乏味、枯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练习积极性。

第二,时下中学生课下作业负担过重,缺乏必要的锻炼时间。

第三,现在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导致其任性、懒惰。

第四,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化的普及,让更多的孩子养成了不爱动的习惯。

第五,缺乏对体育锻炼和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的正确认识。

因此,要想提高耐久跑的教学效果,不仅仅是学生技术训练和身体训练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克服厌跑、怕跑的心理,挖掘每个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本人通过几年教学实践,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从而使耐久跑教学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让学生充分认识耐久跑

首先从运动生理学角度向学生讲解耐久跑对有氧运动锻炼身体的好处,要让学生认识到耐久力是对人体重要器官的较量,还要让学生认识到锻炼可利用心肺使血液大量吸收氧气,它可使头脑清楚,工作学习效果加强;再者在大量吸气过程中,它的深吸深呼过程就是膈肌、助间肌、腹肌、肩带肌和背肌参与活动的过程,尤其是青少年生长发育时期,可促进胸部增长和内脏发育,并对身高、胸围、肺活量、心脏每搏输血量等产生积极的变化。从生理基础原理向学生进行讲解,并讲清耐久跑中出现“极点”的原因和解决方法,注意掌握适宜的量和强度,同时在教学中要身体力行,注意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重视耐久跑锻炼的意识。

二、耐久跑趣味教学方法

1. 采用交替走跑,提高练习兴趣

走跑交替运动,能提高学生兴趣,让学生感到新奇,练习不觉疲劳。要按教师信号做各种蛇形跑、对角线跑、“8”字型跑、分队走跑交替、定距离走跑交替练习。

2. 采用变换,活跃课堂气氛

一是在跑进中按教师的信号,采用小步跑、高抬腿跑、跨步跑、后蹬跑、后退跑、并步侧跑、前后交叉侧跑等练习。二是变换环境跑,如利用学校附近的地形进行练习。三是变换内容和形式,运用流水作业法,如第一圈小步跑,后蹬跑练习,第二圈慢跑,中速跑,快速跑练习,使学生感到新鲜,课堂气氛活跃。

3. 采用图形跑,激发学生情趣

运用各种图形,让学生围绕变换行进路线做各种图形跑。如:蛇形跑,五角星跑,对角线跑,“8”字形跑等,使学生感到有新意,练习情绪高。

4. 运用障碍法,增强练习情趣

巧设障碍,增加难度,能增强学生耐力跑的练习情趣,如跳越、钻越等各种人为或自然的地形障碍跑等。

5. 运用竞赛法,引入竞争机制

采用竞赛法进行耐久跑练习,能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可按体质的强弱分组,各组进行4×100米、6×200米、8×300米接力跑比赛,还可以将学生编组进行追逐跑比赛。

6. 运用游戏法,练习新颖活泼

在跑进中按事先规定的各种形式,做各种追随、接力、传递等游戏,还可以结伴跑,超前跑等形式进行,使练习新颖活泼。

三、耐久跑教学评价的变化

耐久跑教学的评价,在过去是定距计时的评价方法(考试)。在新课标水平评价体系的启发下,针对学生体质的差异、意志力不同等特点,笔者对耐久跑评价作了改进。把学生参加耐久跑练习时的学习态度作为评定学生成绩的重要内容:如能否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练习;练习中能否全身心地投入,能否为达到目标认真练习,努力追求目标的达成;能否主动、虚心地接受教师的指导等等。

四、耐久跑教学步骤与建议

耐久跑教学要遵循“由易到难,由慢到快,由近到远”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中长跑教学中应首先强调呼吸节奏问题,即两步一呼,两步一吸,并在教学中设计一些意念导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学生在跑步时让学生默念“两步呼吸练长跑,心情愉快成绩好”;又如学生在“极点”过后让学生自己心里默念“脚下生风,越跑越轻”等提高学生对耐久跑的兴趣。教学组织上,要“严而不死”、“活而不乱”,既有严密的课堂纪律,又不失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并强调多向交流和教学环境的优化。耐久跑教学是个系统的过程,其每个学段的任务分配如下:

初一年级,通过学习原地摆臂(摆臂要求:前不露肘,后不露手,摆不过中,高不过下,中即中线,就是运动服拉链的地方,下即下颌),体会摆臂与呼吸的结合,先学习小步跑,再由小步跑转入中速跑,注意跑与呼吸结合好。适当加一些高抬腿跑、后蹬跑,连续单脚跳等辅助练习。

初二年级,在初一学习的基础上开始进行弯道跑教学,弯道跑教学要与耐久跑、变速跑结合进行。要求快和慢跑交替练习,发展速度耐力。

初三年级,适当安排越野跑,但距离、强度根据学生的体质的不同安排,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为了避免使学生感到枯燥单调,易疲劳的现象,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变换跑的形式。

古诗教学的六个步骤 篇11

一.激趣导课,揭课题

古诗导课的方式与阅读教学的导课方式类似,即:间接导课与直接导课。间接导课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并板书课题。间接导入的方式很多,如:故事导入法、疑问导入法,预习导入法等等,不管哪种导入法都与教学内容有关,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

二.介绍背景,知诗人

古诗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诗人创作此诗的境遇与心态等。古诗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好素材,是语文人文性的典型体现。教师在课前让学生通过查询资料了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新课程标准还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因此处理好这部分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增长历史知识,也可以使教学增添生趣。

三.自主学习,明诗意

《语文课程标准》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四大理念之一。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做到“放”和“扶”有机地结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

首先要大胆地“放”。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去探索新知,弄懂诗意。对于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和帮助使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得到解决。

其次是巧妙地“扶”。当学生对古诗有了整体上的感知后,通过集体交流了解到学情,根据学情,来决定是否“扶”,哪些地方该“扶”,又该怎么“扶”。通过“扶”,让学生初步体会在感知时可能出现的偏差,进一步深化对全诗的理解,为体会诗情,进入诗境做好了准备。老师句句概括提升的言语更是对学生的感受和理解的升华,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

四.想象诵读,悟诗情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博大精深,凝炼含蓄。有着音乐、建筑、绘画、意境等在内的巨大美学价值。诗的情感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欣赏来体会。因此,在学生理解了全诗的意思,有了初步的情感体验后,教师要趁热打铁,通过现代教学媒体的辅助,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点读、评读、范读、诵读,演读使学生能读出诗的重音和节奏,知道应该如何把握诗的轻重缓急,加深对诗人情感的体验,体味出诗人赋于诗的思想感情。在学习古诗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依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入情入境,加强有感情地朗读。在初读过程中,仅以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为基本要求;第二次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就要有感情表现的要求。在理解诗歌意境后的朗读就要求能达到变感情朗读为有创造性地朗诵。今天这两节课在朗读环节两位教师就是这样层层深入地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

五.创设情境,入诗境

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进入诗歌意境。进入诗境就是引导学生真切地体验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景象和情感,为之动情。怎样让学生进入到这种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呢?在上一环节,学生已经在老师的指导朗读中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教师不要孤立地指导朗读或单纯地创设情境,而是将创设情境与感情朗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创设情境作为学生感情朗读的基础和铺垫。同时又通过读来引导学生领悟诗情,进入诗境。马老师采取演一演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此情此景;孙老师通过看录像将学生带入到诗的意境中,情感的表现一次比一次丰富,学生的朗读一次比一次到位。最终,让学生通过读与诗人的情感达到共思、共忧、共吟的境界。实际上这一环节就是前一环节的升华和展示。

六.迁移运用,创诗文

结束了一首诗的教学后,并不结束这堂课的教学,而以诗带诗,以点带面,将课堂延伸到同一类型的古诗教学上,有意识地加大古诗的学习量。使学生在课堂中接触到大量的古诗,了解到诗人更多的优秀的诗作。这样,同学们的眼界开阔了,诵读古诗的兴趣也增加了。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咏。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指导学生运用古诗的能力,比如低段可以让学生表演,再现诗的意境;中高段可通过课件的出示和音乐的渲染,创设适宜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课堂环境。通过这个语言实践过程,指导学生运用古诗的能力,激发他们创作的欲望及兴趣,让他们能学以致用,真正起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教育有模,但无定模;无模之模,乃为至模。”古诗的教学结构可以多样,教学方法千变万化。

打造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五步骤” 篇12

一、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更新观念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要向学生传递知识,发展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最终达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如何养成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稳定的、积极的数学情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广大教师首先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端正教育思想,消除低估、削弱情感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的偏差,从认知、情感两个方面全面确立教学目标,实施愉快教育,切实提高学生数学素质和教学质量。

二、 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如果没有备课就走上讲台,就如同一个没带武器上战场的士兵一样心慌。作为教师,不但要备课,还要花时间深入钻研教材,紧紧围绕课题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做到“两个吃透”,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数学课堂的“精讲多练”,为数学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即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让其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的效果。因此,数学教师要想把“高效课堂”这艘船开好,就必须扬好“备课”这片帆,抓好教学前的备课质量,备学习方法。教无定法,教无常规,即使是平行班的教法也不能一样,因为环境不一样,学生不一样,学生的接受能力就不一样。所以在教材过程中要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法,教师在备课时最容易丢掉“小结”。因为一个立意概括,简洁的小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能使学生认识到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 关注每一个学生

关注每一位学生是实施数学高效课堂的根本。有句话说得好:“课堂是学生表现的地方,不是老师表演的地方。”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再好,教师讲得再精彩,如果学生不能真正地参与其中,那就算不上是高效的课堂。课堂上关注班上的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回避任何一位学生提出的问题;课堂上对学生恰如其分的评价,能给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而我们的课堂,回答问题的更多是中上层学生,所以中上层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而后进生相反就变得无所事事,最多也就推一步走一步。因此,要想使数学课堂更高效,教师应从关注每一位学生开始,承认其基础的差异,让他们在参与中学习,在肯定中学习,在教师的鼓励声中学习,从而获得学习的乐趣。

四、 科学设计练习

有效的课堂练习设计是实施数学高效课堂的保证,是获取数学知识的有效手段。在我们以往的课堂教学中,会出现这样的假象,上完课后感觉课上得挺顺利,课堂气氛也空前得好,学生都能配合老师的教学,效果应该不错。结果大出所料,课后作业质量极差。归根结底在于课堂上学生没有通过充分、有效的练习来巩固新知,教师不能通过课堂练习反馈来查漏补缺,及时调整教学过程,所以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那么,如何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呢?在教学环节中,我们应承认学生的差异,在练习的设计上我们更应该承认学生基础的差别,因材施教地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练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得到应有的发展,为数学高效课堂提供最好的保证。

要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师就要对习题进行精心的设计,课堂练习题可分为三种类型:必做题(标准餐)所有学生都做、选做题(营养餐)大多数学生做、拓展题(自助餐)少数学生做。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让学生养成解题之前要深思,解题过程中要巧思,解题之后要反思的习惯。

五、重生活应用,让学生实践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如,用数学知识去说明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屋顶人字架做成三角形、汽车保护拦成平行四边形、车轮成圆形等等,这其中固有物理属性等原因,另一方面,也有数学原因,诸如用到三角形的稳定性、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圆的旋转不变性,还有打台球的角度用到对称、聚光镜用到焦点等等。

上一篇:高教研究下一篇:高考英语短文改错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