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课型教学的基本步骤

2024-07-16

各种课型教学的基本步骤(精选8篇)

各种课型教学的基本步骤 篇1

初中英语各种课型教学的基本流程

一、听

㈠、技能要求: ⑴听关键信息;⑵听懂并执行指示语;⑶听懂大意和主题;⑷确定事物的发展顺序或逻辑关系;⑸预测;⑹理解说话人的意图和态度;⑺评价所听内容。

㈡、教学流程

1、语言准备:学习影响听懂的词汇、句型、语法等语言知识,做到读熟、明确意思。

2、明确要求:弄清听后干什么,怎么做。

3、指导方法:听前或听中快速扫描题干和选项等,预测所听内容,以便听时抓住要点;要求学生边听边操作(选择、速记等);不把思维停留在没听清楚的地方。

4、规范训练:播放录音一至二遍,中间不间断,不插话,学生独立完成听的任务。

5、及时反馈:点学生说出答案;重听录音,突破难点;给出正确答案。

6、听后扩展:听录音模仿;读一读听力材料;就听的内容进行对话;仿照录音内容编新对话;掌握、运用重点语言知识。

二、说

㈠、说的形式:模拟情景对话;表演情景对话;短剧表演;小组讨论;全班讨论;演讲;做调查并报告;讲故事;接续故事;复述故事;相互补充信息。

㈡、教学流程

1、语言准备:学习有关词汇、句型、语法等语言知识,做到读熟、明确意思。

2、明确要求:提出说的内容和形式,分配任务或角色,必要时给学生适当的示范。

3、全员参与:以个体、小组等形式进行口语练习,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充分的锻炼;交换角色,让所有的学生熟悉所有的内容。

4、适当展示:在全班抽取2—3人或小组,展示口语训练的情况。

5、恰当点评:可由学生进行,教师补充。肯定成绩,指出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6、说后拓展:就说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补充、扩展、强化训练;掌握、运用重点语言知识。

三、读

㈠、技能要求:⑴ 略读;⑵扫读、找读、跳读;⑶预测;⑷理解大意;⑸猜测词义;⑹推断;⑺理解细节;⑻理解文章结构;⑼理解图表信息;⑽理解指代;⑾理解逻辑关系。

㈡、教学流程

1、语言准备:学习生词,做到读熟、明确意思。如果阅读过程中涉及到猜测词义的话,该词不要提前教学。

2、激发兴趣:激活相关话题;了解背景知识;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3、略读:了解全文的主旨、段落的大意,把握全文的结构。如:选择或添加标题;选择或写出段落的要点。

4、扫读(跳读、寻读):多层面阅读,全面获取文章信息,完成多种阅读任务。如:根据所读内容画图、标图、连线、找出特定信息、填表、排序、制作图表、补全信息、判断信息的真实性、选择正确的答案等。

5、朗读:让多数人达到上口的程度,在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6、精读: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和方法,学习、运用重点语言知识。可先小组讨论,后全班相互释疑,最好教师点拨。

四、写

㈠、技能要求:⑴整理思路;⑵组织素材;⑶列出提纲;⑷起草短文;⑸组织语言;⑹修改短文;⑺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和字母大小写。

㈡、教学流程

1、语言准备:激活相关话题和语言知识;阅读范文、分析范文的结构;激发写的兴趣。

2、明确要求:认真审题,把握写作的要点。

3、独立写作: 听写;填空;看图写话;连句成文;口头作文;仿写、改写;写提纲;写初稿;提示作文;把图表转换成文字;自我修改。

4、集体修改:以1—2个中等水平的学生所写内容为样本,共同分析写的情况,然后再次自我修改或小组互改。写作的评价一定有坚持先西瓜后芝麻的原则:先看是否符合题目的要求;再看语言(词汇、语法)是否正确;三看语言是否优美——词汇、句型丰富,省略代替恰当,整体连贯、流畅;最后看书法。

5、形成定稿:

6、作品展示: 制作板报、墙报; 同伴互赏。

五、词汇教学

1、试读:根据音标和拼读规则,学生自主进行,这是一个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词汇能力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2、纠读:教师或其它学生给出正确的读音,纠正错误的发音。

3、读熟。

4、抢记。

5、检测:初学单词,检测的重点在于是否读会、读熟,而不是是否会写,写的任务应该分散到每一个课时,到单元结束之后再过关。

6、拓展:精讲部分单词的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同根词和词形变化;在语境中学习部分词的用法。

六、语法教学

1、感知:通过一定数量句型、对话或短文的学习,在语境中感知语法的结构和用法。

2、归纳:引导学生发现所学语法在结构和用法上的特点。

3、训练:就语法结构和用法逐项讲解、操练(变形、辨析、选择、翻译等)。

4、运用:在语段、语篇的听说读写中综合运用该语法。

七、单元复习课

1、明确目标:本单元重点关注、复习、掌握什么。

2、自主学习:熟读词汇;通读全文;浏览笔记(注释)。以学案(课件)为载体,自主读记知识点。

3、精讲精练:以单元话题为中心,复习重点的词汇、句型、语法等语言知识;以学生为主体,归纳小结;进行一定的操练。

4、消化巩固:学生自主记住课标词汇、用法、句型、语法等。

5、简略测试:中等水平的学生5分钟左右的量,突出词的拼写、语言知识的运用(选择、填空、翻译等)。

6、反馈补偿:给出答案,统计成绩,针对共性问题进一步练习。

八、试卷讲评课

1、质量分析:综述本次测试的总体情况,肯定成绩,指出努力方向,表扬先进和进步显著者。

2、公布答案:以课件的形式公布参考答案,学生自主(用异色笔)更正错处。

3、同伴互助:以4人小组为单位,弄清错误形成的原因,正本清源。

4、突破难点:针对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重点辅导知识与方法,进行拓展训练。

5、强化训练:记住该记住的东西;变换形式,做类似的能力训练题。

各种课型教学的基本步骤 篇2

1. 习题讲评类课———重视师生间的民主与重组

(1) 习题讲评课的分类。习题讲评课一般分为两类, 一种是先做后评, 通常指平日的家庭作业或考试讲评, 另一种是课堂上边做边进行讲评。第一种讲评课, 教师应收集必要的信息, 对学生出错多的地方、出错的原因等方面做一个正确的统计和分析, 做到心中有数, 根据收集到的信息进行重点讲解, 并设计好相应的变式训练;第二种习题讲评课的针对性更强, 建议教师多使用这种方法。

(2) 习题应注重分组。习题的分组主要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是按难易程度分, 第二种是按主题分, 两种方法可以结合运用。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把习题讲评课分成“块”, 把重难点、常考点分解到不同的教学环节中, 便于学生巩固知识, 降低教学难度, 课堂气氛也会变得活跃。题组设计的标题应是学生喜欢的语言, 不要太死板, 应具有挑战性和鼓励性。注意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利用非智力因素提高习题讲评课的教学效率。

(3) 突破难点, 抓问题典型。在保证基础知识覆盖率和重点知识重复率的前提下, 遵循“少而精”的原则, 对各种类型的题目进行严格筛选;适当控制题目的数量和难度, 力求精讲精析, 讲与练相结合。变式题体现出综合性, 适当地做扩展, 体现出螺旋式上升的趋势, 提高命题质量和命题水平。

如在讲授《物质的量浓度》时, 可提出如下几个问题:

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120g Na OH溶解在水中配成1L溶液, 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1mol/L

B.将25g Cu SO4·5H2O溶于适量水中, 配成100m L溶液, 其浓度为1mol/L

C.将1m L10mol/L浓H2SO4加入9m L水中, 其浓度为1mol/L

D.从1L1mol/L的Na Cl溶液中取出10m L, 其浓度仍是1mol/L

E.1mol/L硫酸溶液的含义是指1L硫酸溶液中含有98g H2SO4

F.…… (为学生设计的问题)

(4) 讲与评相结合。要讲命题思路、注意点、知识点、审题思路、知识产生的过程等, 重在点拨, 以求收到实效。

2. 性质类课———强化学习主体的探索与创新

(1) 创设问题情境。最常用的有生活实例法、实验法和化学史实等多种方法, 还可以利用热点新闻、信息技术等创设问题情境。

(2) 设计多种实验方案。最常用的途径有设计实验方案、比较分析各种方案等形式, 整个过程让学生自由、独立、开放地探究, 使学生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自主学习活动中。

(3) 及时小结、归纳与发散并举。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小结都应努力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成为探究者, 结合具体的、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分析, 对学生的思路进行适当的点拨、引导, 使学生“居高临下”地俯视化学知识, 有助于他们将平时所学的零散知识系统化, 从而既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又起到思维辐射的作用。就探究的结果而言, 要在学生自己归纳的基础上,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结论, 明确结论的运用条件与范围。对结论的解释, 不要讲得太绝对, 要留有探究的空间。要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 所谓“收”, 将讨论、实验的结果要归纳整理;所谓“放”, 课后布置的思考题具有开放性, 布置的练习作业具有多样性, 使学生在更广阔的实际背景中, 用课内得到的结论解释实际问题, 解决后续知识, 完成从实践—认识—具体的实践过程, 使小结做到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并举。

(4) 反思。反思是学生成长的必由之路, 它不仅使学生保持一种积极探究的心态, 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通过反思也能提高学习质量, 形成优良的思维品质, 所以应当培养学生良好的反思习惯。

3. 复习类课———通过重组, 实现优化

(1) 专题研究模式。专题研究模式是根据大纲体系和高考考试大纲要求将高三化学总复习的内容转化为研究专题, 让学生在多元、动态、开放的大课堂中主动地领悟知识, 以获得问题的解决。研究性主题在选取上应侧重重点难点、核心基础知识、实验类、科技前沿类、社会焦点热点问题和高考热点动态, 实施时则要侧重信息的整理提炼、拓展和系统化过程。将复习内容转化为研究内容之后, 学生面对呈现的问题情境, 自主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 反思自己的认知经验, 同时该模式也侧重以创新思维为核心的一系列科学思维方式的训练, 便于学生触类旁通、广泛联想, 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体现课程理念中科学素养的三维目标。专题研究复习实施后期阶段, 要引导学生关注对自己学习经验的反思, 优化元认知过程, 强化学科思想的总结, 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稳步提高。

(2) 学案导学模式。学案导学复习模式是根据《考试大纲》和《教学大纲》要求, 对复习内容进行重组, 通过专题形式从纵横两方面对知识进行归类、联系, 以提高复习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核心就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

“规律探索”教学的基本课型架构 篇3

一、规律教学缺乏结构化的思考

现象一:内容呈现点状化,缺乏知识结构化的思考

例如,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间隔规律”第一课时教学流程:

出示一组间隔规律图(两端物体相同的)→发现间隔排列规律→拿小棒验证规律→规律的应用(都是两端物体相同)→发现封闭图形规律。

【剖析】从上述流程来看,教师没有整体思考间隔排列的多种情况,还有两端不同物体、不封闭、封闭的间隔情况,只是按知识点进行分割的教学,缺乏知识内容结构化思考,是一种很明显的点状思维。这种以“点”进行的教学方式,容易导致教师忽视“点”背后知识整体之间的结构关系,忽视知识形成发展过程中的逻辑关系。

现象二:规律探究简单化,缺乏过程结构化的经历

例如,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平移覆盖规律”的常规教学流程:

每次框连续的2、3、4、5个数,一共可以框出几种不同的和?作为研究个案,让学生发现规律,再通过15个数的延伸巩固规律,最后进行规律应用。

【剖析】在上述流程中,仅以个例就总结规律,缺少验证环节,学生不明确不完全归纳举例验证的必要性,学生进入研究前也不了解为什么要研究10个数的规律。这样的教学没有体现思维的递进发展与探索规律方式的有机融合,对规律的探究没有从实际出发引发学生的探索动机和兴趣,缺少过程结构化的经历,学生不经意间成了规律的被动发现者。这种过程结构化的缺失,主要原因是教师在教学中不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规律存在的前提,也不注意引导学生去了解规律发展的来龙去脉,更不注意让学生经历规律发现到形成的全过程。

现象三:规律应用公式化,缺乏运用规律的灵活性

在教学中有教师把规律当公式教,以个例规律总结公式,在后续的应用中强化公式的记忆和运用。

例如,间隔规律:两端种=段数+1,一边种=段数,两端不种=段数-1

周期规律公式:总数÷周期数=周期……余数

平移覆盖规律公式:总数-框中个数+1=几种不同的和……

【剖析】大多数教师都对这些公式深有感触,一些教学成了公式模仿与套用的过程,当转换情境和进行规律变式练习时,学生只会机械地运用公式。如:围成一圈时,两个连坐在一起,不交换位置,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这种片面性的机械记忆知识的方法容易使学生仅停留在对数学知识的记忆和运用,忽视对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探究和发现,将“生命态”的知识变成了没有生命的“符号化”的知识。

综上所述,教师的点状化教学思维是影响教学行为的主要因素,它缺少对知识内容的整体思考,也不明晰规律教学的育人价值,重结果大于过程。因此,教师要直面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根源,用课型研究作教学梳理,建构规律探索课型,还要明晰课型形成的主要构件:明确课型的育人价值,形成课型的多维结构,确立多元的评价标准,等等。

二、明晰此课型的育人价值

规律教学课型的育人价值,不仅是为了学生发现和掌握这些规律,更重要的是承担起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的任务,承担起促进学生主动成长和发展的任务。

1.利于掌握规律探索的方法

学生从规律的初步发现开始,经历验证、归纳和抽象出结论的数学过程,学生有了知识过程结构的经历,才能形成学习方法结构的提炼,才有不断发现和创新的需要与可能。

2.利于形成研究的科学态度

学生了解和掌握了规律研究的方法,体验了探索的艰苦和发现的快乐,就能感受其中渗透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从而整体认识和把握规律,建立结构化的思维方式。

3.利于新的学习方式的形成

由于学生的学习活动经常是观察、操作、画图、实验、猜测、验证、归纳等探索性的活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相当大,可以形成新的学习方式。学生的收获不仅有数学思想、数学活动经验,还有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

三、整体设计多维结构体系

以知识结构、方法结构、过程结构作为课型的三维结构,它的设计以育人价值和“学生立场”作为依据,纵横链接,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1.设计知识结构

以知识主线与能力主线双线整体构思进行系统结构设计,实践以规律探索为知识载体的学生探究技能螺旋式提升。

2.提炼方法结构

这个结构因课的内容可以进行动态的调整。

个例材料转化→有序列举观察发现→扩大范围举例验证→归纳总结提炼→拓展应用解决问题

3.形成过程结构

形成课型的教学过程逻辑,是对课型价值和目标的具体转化,从而进入到教学实施和操作阶段,具体而言,可以概括成下图:

第一层次是基本研究,是围绕一个基本规律的研究,主要由个例发现规律、验证或证明规律、归纳概论结论三个环节构成;第二层次是灵活运用拓展研究,这是指围绕第一层次获得的基本结论作灵活运用、判断选择和拓展性研究。我们可以从研究的内容出发,引导学生了解和把握过程结构,这样的经历让学生在以后的规律探索中,可以主动按照这样的过程开展研究活动。这个过程结构根据教学的需求是可以灵活调整的,如第一环节可调整为整体呈现。

4.互动生成的过程结构

通过课堂中的互动生成推进知识的发展和创生的过程。从更高层次的生命意义的角度来看,体现的教育思想是对师生的人文关怀和生命尊重,课堂教学是生成的,只有生成的教学环境中才能实现真实的生命成长。

互动生成的过程概括为如下流程:

以四年级上册“间隔规律”第一课时为例。

师:这里有圆形、三角形各5个,如果让你一个隔着一个摆(可以不用完),你会如何去摆呢?请拿出手中的图片摆一摆,看谁想出的方法多。

(设计意图:开放性地呈现材料,有利于间隔规律资源的动态生成)

情况一:○△○△○△○△

情况二:○△○△○△○

情况三:■

……

师:你们能看懂这些摆法吗?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请小组交流你们的发现……

通过生成资源的动态处理有利于学生的规律发现,并且这样的整体开放设计是一种结构化的思维,而不是常规点状的思维方式。教师重视这些生成资源的处理,并把它作为新的创生资源来利用,培育提升点,为学生思维的创新力的延伸埋下种子,在这种理念引导下的教学过程,不是机械的无生命的过程运动,而是不可复制的生命演绎过程。

四、确立多元教学评价标准

此课型对教师教的评价从是否认识课型的育人价值,是否有结构化的整体设计意识,是否能结合过程结构组织教学等方面入手。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主要从两个维度确定:第一个维度是对学习结果的评价,主要是评价对规律的发现力、表达力以及规律应用力;第二个维度是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主要看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以及学习中的活动程度和思维水平等。

教师评价表

学生评价表

此项研究的价值不仅仅可以推动规律教学的实践变革,更为后续其他教学内容进行归类课型研究提供范式。在研究中,我们感受着“结构化”对师生思维方式的滋养,也产生了一些困惑:课型的结构如何动态调整,教师驾驭课型的能力如何提高,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责编金铃)

endprint

所谓“课型”,是指通过师生结构化的教与学,围绕序列化的教学目标或内容,形成某一类型课的具有过程性和规律性的操作体系。由此定义看,“结构”是研究的关键词。规律探索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但是从日常的教学中却发现,规律探索教学缺乏结构化的思考。因此我们要找准课型形成的关键,初步架构规律探索课型。

一、规律教学缺乏结构化的思考

现象一:内容呈现点状化,缺乏知识结构化的思考

例如,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间隔规律”第一课时教学流程:

出示一组间隔规律图(两端物体相同的)→发现间隔排列规律→拿小棒验证规律→规律的应用(都是两端物体相同)→发现封闭图形规律。

【剖析】从上述流程来看,教师没有整体思考间隔排列的多种情况,还有两端不同物体、不封闭、封闭的间隔情况,只是按知识点进行分割的教学,缺乏知识内容结构化思考,是一种很明显的点状思维。这种以“点”进行的教学方式,容易导致教师忽视“点”背后知识整体之间的结构关系,忽视知识形成发展过程中的逻辑关系。

现象二:规律探究简单化,缺乏过程结构化的经历

例如,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平移覆盖规律”的常规教学流程:

每次框连续的2、3、4、5个数,一共可以框出几种不同的和?作为研究个案,让学生发现规律,再通过15个数的延伸巩固规律,最后进行规律应用。

【剖析】在上述流程中,仅以个例就总结规律,缺少验证环节,学生不明确不完全归纳举例验证的必要性,学生进入研究前也不了解为什么要研究10个数的规律。这样的教学没有体现思维的递进发展与探索规律方式的有机融合,对规律的探究没有从实际出发引发学生的探索动机和兴趣,缺少过程结构化的经历,学生不经意间成了规律的被动发现者。这种过程结构化的缺失,主要原因是教师在教学中不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规律存在的前提,也不注意引导学生去了解规律发展的来龙去脉,更不注意让学生经历规律发现到形成的全过程。

现象三:规律应用公式化,缺乏运用规律的灵活性

在教学中有教师把规律当公式教,以个例规律总结公式,在后续的应用中强化公式的记忆和运用。

例如,间隔规律:两端种=段数+1,一边种=段数,两端不种=段数-1

周期规律公式:总数÷周期数=周期……余数

平移覆盖规律公式:总数-框中个数+1=几种不同的和……

【剖析】大多数教师都对这些公式深有感触,一些教学成了公式模仿与套用的过程,当转换情境和进行规律变式练习时,学生只会机械地运用公式。如:围成一圈时,两个连坐在一起,不交换位置,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这种片面性的机械记忆知识的方法容易使学生仅停留在对数学知识的记忆和运用,忽视对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探究和发现,将“生命态”的知识变成了没有生命的“符号化”的知识。

综上所述,教师的点状化教学思维是影响教学行为的主要因素,它缺少对知识内容的整体思考,也不明晰规律教学的育人价值,重结果大于过程。因此,教师要直面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根源,用课型研究作教学梳理,建构规律探索课型,还要明晰课型形成的主要构件:明确课型的育人价值,形成课型的多维结构,确立多元的评价标准,等等。

二、明晰此课型的育人价值

规律教学课型的育人价值,不仅是为了学生发现和掌握这些规律,更重要的是承担起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的任务,承担起促进学生主动成长和发展的任务。

1.利于掌握规律探索的方法

学生从规律的初步发现开始,经历验证、归纳和抽象出结论的数学过程,学生有了知识过程结构的经历,才能形成学习方法结构的提炼,才有不断发现和创新的需要与可能。

2.利于形成研究的科学态度

学生了解和掌握了规律研究的方法,体验了探索的艰苦和发现的快乐,就能感受其中渗透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从而整体认识和把握规律,建立结构化的思维方式。

3.利于新的学习方式的形成

由于学生的学习活动经常是观察、操作、画图、实验、猜测、验证、归纳等探索性的活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相当大,可以形成新的学习方式。学生的收获不仅有数学思想、数学活动经验,还有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

三、整体设计多维结构体系

以知识结构、方法结构、过程结构作为课型的三维结构,它的设计以育人价值和“学生立场”作为依据,纵横链接,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1.设计知识结构

以知识主线与能力主线双线整体构思进行系统结构设计,实践以规律探索为知识载体的学生探究技能螺旋式提升。

2.提炼方法结构

这个结构因课的内容可以进行动态的调整。

个例材料转化→有序列举观察发现→扩大范围举例验证→归纳总结提炼→拓展应用解决问题

3.形成过程结构

形成课型的教学过程逻辑,是对课型价值和目标的具体转化,从而进入到教学实施和操作阶段,具体而言,可以概括成下图:

第一层次是基本研究,是围绕一个基本规律的研究,主要由个例发现规律、验证或证明规律、归纳概论结论三个环节构成;第二层次是灵活运用拓展研究,这是指围绕第一层次获得的基本结论作灵活运用、判断选择和拓展性研究。我们可以从研究的内容出发,引导学生了解和把握过程结构,这样的经历让学生在以后的规律探索中,可以主动按照这样的过程开展研究活动。这个过程结构根据教学的需求是可以灵活调整的,如第一环节可调整为整体呈现。

4.互动生成的过程结构

通过课堂中的互动生成推进知识的发展和创生的过程。从更高层次的生命意义的角度来看,体现的教育思想是对师生的人文关怀和生命尊重,课堂教学是生成的,只有生成的教学环境中才能实现真实的生命成长。

互动生成的过程概括为如下流程:

以四年级上册“间隔规律”第一课时为例。

师:这里有圆形、三角形各5个,如果让你一个隔着一个摆(可以不用完),你会如何去摆呢?请拿出手中的图片摆一摆,看谁想出的方法多。

(设计意图:开放性地呈现材料,有利于间隔规律资源的动态生成)

情况一:○△○△○△○△

情况二:○△○△○△○

情况三:■

……

师:你们能看懂这些摆法吗?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请小组交流你们的发现……

通过生成资源的动态处理有利于学生的规律发现,并且这样的整体开放设计是一种结构化的思维,而不是常规点状的思维方式。教师重视这些生成资源的处理,并把它作为新的创生资源来利用,培育提升点,为学生思维的创新力的延伸埋下种子,在这种理念引导下的教学过程,不是机械的无生命的过程运动,而是不可复制的生命演绎过程。

四、确立多元教学评价标准

此课型对教师教的评价从是否认识课型的育人价值,是否有结构化的整体设计意识,是否能结合过程结构组织教学等方面入手。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主要从两个维度确定:第一个维度是对学习结果的评价,主要是评价对规律的发现力、表达力以及规律应用力;第二个维度是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主要看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以及学习中的活动程度和思维水平等。

教师评价表

学生评价表

此项研究的价值不仅仅可以推动规律教学的实践变革,更为后续其他教学内容进行归类课型研究提供范式。在研究中,我们感受着“结构化”对师生思维方式的滋养,也产生了一些困惑:课型的结构如何动态调整,教师驾驭课型的能力如何提高,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责编金铃)

endprint

所谓“课型”,是指通过师生结构化的教与学,围绕序列化的教学目标或内容,形成某一类型课的具有过程性和规律性的操作体系。由此定义看,“结构”是研究的关键词。规律探索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但是从日常的教学中却发现,规律探索教学缺乏结构化的思考。因此我们要找准课型形成的关键,初步架构规律探索课型。

一、规律教学缺乏结构化的思考

现象一:内容呈现点状化,缺乏知识结构化的思考

例如,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间隔规律”第一课时教学流程:

出示一组间隔规律图(两端物体相同的)→发现间隔排列规律→拿小棒验证规律→规律的应用(都是两端物体相同)→发现封闭图形规律。

【剖析】从上述流程来看,教师没有整体思考间隔排列的多种情况,还有两端不同物体、不封闭、封闭的间隔情况,只是按知识点进行分割的教学,缺乏知识内容结构化思考,是一种很明显的点状思维。这种以“点”进行的教学方式,容易导致教师忽视“点”背后知识整体之间的结构关系,忽视知识形成发展过程中的逻辑关系。

现象二:规律探究简单化,缺乏过程结构化的经历

例如,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平移覆盖规律”的常规教学流程:

每次框连续的2、3、4、5个数,一共可以框出几种不同的和?作为研究个案,让学生发现规律,再通过15个数的延伸巩固规律,最后进行规律应用。

【剖析】在上述流程中,仅以个例就总结规律,缺少验证环节,学生不明确不完全归纳举例验证的必要性,学生进入研究前也不了解为什么要研究10个数的规律。这样的教学没有体现思维的递进发展与探索规律方式的有机融合,对规律的探究没有从实际出发引发学生的探索动机和兴趣,缺少过程结构化的经历,学生不经意间成了规律的被动发现者。这种过程结构化的缺失,主要原因是教师在教学中不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规律存在的前提,也不注意引导学生去了解规律发展的来龙去脉,更不注意让学生经历规律发现到形成的全过程。

现象三:规律应用公式化,缺乏运用规律的灵活性

在教学中有教师把规律当公式教,以个例规律总结公式,在后续的应用中强化公式的记忆和运用。

例如,间隔规律:两端种=段数+1,一边种=段数,两端不种=段数-1

周期规律公式:总数÷周期数=周期……余数

平移覆盖规律公式:总数-框中个数+1=几种不同的和……

【剖析】大多数教师都对这些公式深有感触,一些教学成了公式模仿与套用的过程,当转换情境和进行规律变式练习时,学生只会机械地运用公式。如:围成一圈时,两个连坐在一起,不交换位置,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这种片面性的机械记忆知识的方法容易使学生仅停留在对数学知识的记忆和运用,忽视对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探究和发现,将“生命态”的知识变成了没有生命的“符号化”的知识。

综上所述,教师的点状化教学思维是影响教学行为的主要因素,它缺少对知识内容的整体思考,也不明晰规律教学的育人价值,重结果大于过程。因此,教师要直面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根源,用课型研究作教学梳理,建构规律探索课型,还要明晰课型形成的主要构件:明确课型的育人价值,形成课型的多维结构,确立多元的评价标准,等等。

二、明晰此课型的育人价值

规律教学课型的育人价值,不仅是为了学生发现和掌握这些规律,更重要的是承担起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的任务,承担起促进学生主动成长和发展的任务。

1.利于掌握规律探索的方法

学生从规律的初步发现开始,经历验证、归纳和抽象出结论的数学过程,学生有了知识过程结构的经历,才能形成学习方法结构的提炼,才有不断发现和创新的需要与可能。

2.利于形成研究的科学态度

学生了解和掌握了规律研究的方法,体验了探索的艰苦和发现的快乐,就能感受其中渗透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从而整体认识和把握规律,建立结构化的思维方式。

3.利于新的学习方式的形成

由于学生的学习活动经常是观察、操作、画图、实验、猜测、验证、归纳等探索性的活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相当大,可以形成新的学习方式。学生的收获不仅有数学思想、数学活动经验,还有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

三、整体设计多维结构体系

以知识结构、方法结构、过程结构作为课型的三维结构,它的设计以育人价值和“学生立场”作为依据,纵横链接,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1.设计知识结构

以知识主线与能力主线双线整体构思进行系统结构设计,实践以规律探索为知识载体的学生探究技能螺旋式提升。

2.提炼方法结构

这个结构因课的内容可以进行动态的调整。

个例材料转化→有序列举观察发现→扩大范围举例验证→归纳总结提炼→拓展应用解决问题

3.形成过程结构

形成课型的教学过程逻辑,是对课型价值和目标的具体转化,从而进入到教学实施和操作阶段,具体而言,可以概括成下图:

第一层次是基本研究,是围绕一个基本规律的研究,主要由个例发现规律、验证或证明规律、归纳概论结论三个环节构成;第二层次是灵活运用拓展研究,这是指围绕第一层次获得的基本结论作灵活运用、判断选择和拓展性研究。我们可以从研究的内容出发,引导学生了解和把握过程结构,这样的经历让学生在以后的规律探索中,可以主动按照这样的过程开展研究活动。这个过程结构根据教学的需求是可以灵活调整的,如第一环节可调整为整体呈现。

4.互动生成的过程结构

通过课堂中的互动生成推进知识的发展和创生的过程。从更高层次的生命意义的角度来看,体现的教育思想是对师生的人文关怀和生命尊重,课堂教学是生成的,只有生成的教学环境中才能实现真实的生命成长。

互动生成的过程概括为如下流程:

以四年级上册“间隔规律”第一课时为例。

师:这里有圆形、三角形各5个,如果让你一个隔着一个摆(可以不用完),你会如何去摆呢?请拿出手中的图片摆一摆,看谁想出的方法多。

(设计意图:开放性地呈现材料,有利于间隔规律资源的动态生成)

情况一:○△○△○△○△

情况二:○△○△○△○

情况三:■

……

师:你们能看懂这些摆法吗?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请小组交流你们的发现……

通过生成资源的动态处理有利于学生的规律发现,并且这样的整体开放设计是一种结构化的思维,而不是常规点状的思维方式。教师重视这些生成资源的处理,并把它作为新的创生资源来利用,培育提升点,为学生思维的创新力的延伸埋下种子,在这种理念引导下的教学过程,不是机械的无生命的过程运动,而是不可复制的生命演绎过程。

四、确立多元教学评价标准

此课型对教师教的评价从是否认识课型的育人价值,是否有结构化的整体设计意识,是否能结合过程结构组织教学等方面入手。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主要从两个维度确定:第一个维度是对学习结果的评价,主要是评价对规律的发现力、表达力以及规律应用力;第二个维度是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主要看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以及学习中的活动程度和思维水平等。

教师评价表

学生评价表

此项研究的价值不仅仅可以推动规律教学的实践变革,更为后续其他教学内容进行归类课型研究提供范式。在研究中,我们感受着“结构化”对师生思维方式的滋养,也产生了一些困惑:课型的结构如何动态调整,教师驾驭课型的能力如何提高,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责编金铃)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基本课型研究 篇4

新授课教学 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分为三部分: 一是教师要理解“课标”,认真分析教材,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在充分了解学生认知前提下,结合以前学的知识与方法,设计一个知识链接的前期台阶。二是为了本节课的顺利进行,根据本节课的需求所做的课前准备。三是教师要设计“预习学案”,学案中问题设计要科学,要紧扣教材,问题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呈现形式要多元化,并且在题目的设计上不能难了,如填空式、简答式等;要指导学生学会有效的课前自主学习。课中实施

环节1:目标导学(情境导入,展示目标)

采取恰当的方式激发起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将学生带入新课,教师板书课题,出示教学目标及自学指导。操作程序

(1)导入新课:根据教学需要进行情景导入、问题导入、复习导入,也可以开门见山,直接板书课题。

(2)板书课题。

(3)出示学习目标(是否需要灵活掌握)。

(4)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的设计要从教学实际出发,要将三维目标细化为具体问题,要体现基础性和渐进性,体现本节课的重难点,要有梯度,语言简洁明了。要对自学时间、内容、方法、标准、检测提出明确要求。环节2:自主学习(学案引领,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就是要学生先自己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能的训练、简单的探究活动,也就是要求学生自己先解决老师设计的问题或学案。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基础,是探究交流的前奏,是形成能力的前提。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更是思维的动力。教师应尽可能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积极思维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所学知识。问题的形式可以是思考题的形式,也可以是学案。但必须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适宜的难度、合适的梯度。教师还应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思考习惯的最好途径,也是学生主体性的最充分的发挥。

自主学习要目标具体,合理的时间限定,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任务,保障学习效率。操作程序 学生要求:

(1)按自学指导进行自学。

(2)自学完后,要合上教材和其他辅助资料进行自测,对不会的问题要做好批注或随笔,做为合作交流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教师要求:

(1)对个别没有按教师自学指导要求做的学生,要有个别提示。

(2)巡回指导,发现共性问题。教师巡回时以不干扰学生自学为原则,以利于学生全身心地自学,及时发现并记住存在的问题。

(3)适度调整自学时间:要给学生适度的自学时间,并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对自学时间进行灵活地增加或减少。

环节3:合作交流(相互交流,完善学案)

(一)组内交流

(1)同桌交流: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交流。把同桌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向学习小组提出,让学习小组其他成员讲解。(2)组内交流:在组长的主持下将同桌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小组内互相交流,从而实现“兵教兵”。把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让其它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同桌或小组内深入讨论,解决学习中出现问题,必要时对预习学案进行组内批阅、交流,得出正确的结论,探讨知识间规律,在组内达成共识。

教师在这里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的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大胆的去质疑,要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质疑环境,并适时对学生进行质疑方法的指导,使学生的思维相互碰撞、相互启发、相互引导,最终达到和谐共振、共同进步,形成能力。教师在这里还要应注意研究如何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如何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如何提供质疑的方法指导。

(二)班内交流

在小组交流共享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在教师或科代表的主持下将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班级交流,其方式可通过口头回答、书面练习、演板等方式进行。展示和纠错采取学困生展示(展示面要大)、中等生纠错、优秀生讲评的方法,从而实现“兵强兵”,达到共享成果。在班内展示、交流和评价,活动中让学生学会聆听、积极思考、反思与交流。环节4:精讲点拨(释疑解惑,点拨提升)

教师充分参与学生的研究、展示、评价过程中,对自学指导中的重点内容及学习小组没有解决的问题精进行讲点拨,并适度拓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精讲中尤其注意从思路、规范、规律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归纳,整合提升,引导、激励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研究。操作程序

(1)释疑解惑

对学习小组没有解决的问题,进行归类并逐一进行解答。(2)典例精讲

通过典例精讲要启迪学生思维,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揭示通理通法。(3)点拨提升

对重点内容进行点拨,教师点拨的是学生共同存在的困惑点、重难点、易错点。教师主要进行六种讲解:补充讲解、更正讲解、点评讲解、归纳总结讲解、按顺序讲解、拓展延伸讲解等,教师要真正做到学生讲之前不讲、学生没有进行探究学习的不讲、学生会的坚决不讲。环节5:有效训练(当堂检测,及时反馈)

有效训练的目的是为了确保目标达成,设计训练题时要做到:①训练题设计要有层次,体现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②训练设计要围绕教学重点。③训练设计要注意疑点、难点和易错点。④题目要有代表性和可拓展性。针对教学目标和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设计达标练习题,最好当堂完成(或课后完成),并进行反馈与矫正,确保课堂的效益。操作程序

(一)强化训练

训练题要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主,在强化“双基”的基础上适当进行拓展训练。训练题要分层次,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训练时要加大学生展示面和纠错的力度。⑴出示训练题、拓展题:必作题(课后练习题)、选作题和思考题。⑵完成拓展训练题(展示和做课后练习同步进行)。采取展示和书面练习同步进行,可让学困生展示(展示面要大)、中等生纠错、优秀生讲评。学生解决不了教师再进行点拨。⑶教给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技巧、规律等,收到死记活用,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4)学生归纳总结本节的收获。

课堂小结是一节课的总结与提升,是教学落实的重要环节。在开始的时候,老师要教给他们怎样总结,总结什么?如:教给他们要总结的主要内容主要是:本节课自己的收获。这些收获包含对知识、原理的理解,规律的获得与总结,解题方法、技巧的运用,今后学习应该注意的问题等等。

(二)达标检测

对本节的教学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测评。测评要以基础知识、重点内容为主,测评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通过测评,要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具体操作方式如下:

(1)科学划分学习小组,把学生按学习基础搭配排好座位。将学习小组成员分成若干层、便于分层训练、分层达标。

(2)达标内容可以是当堂作业题,也可以是一本一册上的基础题和重点题。对各类学生在量上和难度上要求不同。

(3)在完成堂清题时,要求学生像竞赛、考试那样独立完成。老师不辅导,学生之间不讨论,不看书,不查资料,更不得抄袭。一堂成功的新授课,应具备“新”、“趣”、“活”、“实”、的特点。“新”,一是指知识内容是“新”的,通过学习后,学生应取得“新”的发展。二是指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要新。现代教学要求,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合作交流中学习,在不断“反思”中学习。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尽可能给学习多一点思考时间,多一点活动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好学”的境界。“趣”,问题导入时要引发学习兴趣;讲授新课时保持学习兴趣;巩固练习时能提高学习兴趣。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要尽可能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将它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活”主要是要求教学方法要灵活,把教材用活,把学生教活。为了把学生教活,应积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关注学生参与的不同层面,即学生是在行为参与,或是情感参与,还是高层次的认知参与。教学活动中要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来,坚持学生主体意识,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实”,它主要指两方面,一是教学过程要充实,二是教学目标要落实。为了教学过程充实而有效地开展,首先要求教师要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制定出合适的教学目标。其次是要合理地安排教学的顺序。其三是要把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让学生学习中有亲切感、真实感,体现出知识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其四是关注教学中是否做到三个“延伸”:即一是由传授知识向传导方法的“延伸”;二是由传授知识向渗透情感的“延伸”;三是由传授知识向发展智能的“延伸”,切实落实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最后要评价过程是否有效,关键一个因素是看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它可以通过课堂观察,学生的练习,检测的效果来评定。

实验课教学模式

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强调科学探究不仅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而且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新课标在开展探究性教学、关注自然与社会,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注人文精神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实验教学中,注意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能力的认识,让学生在探索性、开放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中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大有裨益。加强实验探究教学研究是每位化学教师应研究的实验课题。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分为三部分:

一是为了本节课的顺利进行,围绕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结合以前学的知识与方法,设计知识链接的前期台阶,预设一些学习问题。

二是为了本节课的顺利进行,根据本节课的实验、操作、演示等需求所做的课前准备。三是设计“预习学案”,学案中问题设计要科学,要紧扣教材,问题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呈现形式要多元化,如填空式、简答式等。指导学生有效的自主学习。课中实施

【实验课模式一】实验探究课流程 环节1:提出问题。目的意义:通过问题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猜想能力。

活动形式:教师设置问题情景,由学生提出问题或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学生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与假设。具体程序如下:

1、通过问题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

2、板书实验探究课题。

3、依据要求,提出问题。

应对实验内容、方法、步骤、注意事项及所需时间等提出明确要求。

注意事项:教师可通过讲述化学故事、联系日常生活与生产实际、联系现代科学最新成果、实验演示等方式设置问题情景;学生产生了猜想与假设后,要让学生充分的展示交流,要允许学生有多种猜想 与假设。环节2:设计方案。

目的意义:针对猜想与假设,确定探究方案,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活动形式:首先采取学生自主学习或教师提示等方式完成与设计方案有关的知识、方法准备和资料的搜集,然后再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最后通过小组交流或班内展示确定本实验组的实验方案。

注意事项: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实验方案。在此环节中交流与展示方案时,要保证方案的科学性和安全性。方案设计时,不仅要列出实验原理、装置、操作步骤等,还要说明实验的注意事项。

环节3:实验探究。

目的意义:通过具体的实验,验证猜想与假设是否正确,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实验能力。活动形式:自主实验、分工合作、如实记录。

1、简单实验轮换操作,认真观察,做好记录。

2、复杂实验分工明确,各负其责,相互配合。(也可以是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3、分析实验,得出结论。

小组同学合作共同完成实验探究,记录好实验现象或数据,互相讨论产生小组内的结论。同时反思实验探究的活动,分析优点和不足。

教学实施中要注意:实验探究活动的安全、实验探究中操作的规范性、实验探究活动时间的有效调控;要克服弱势学习不积极参入和强势学生霸占实验探究活动的现象;既要展示学生的结果,又要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要设计深层次问题进一步开展拓展探讨。教师在实验探究时,既要注意让每个学生有独立操作的机会,又要做到小组内学生分工合作。学生实验时,教师要加强巡回辅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特别要注意排查不安全的操作。环节4:交流提升。目的意义:生成最佳探究方案与结论,培养学生的自我展示能力和对实验方案的评价能力。活动形式:各小组展示各自的实验方案、实验现象与结论,学生对展示情况进行讨论、评价,筛选出最佳方案,提炼学生探究过程生成的方法与情感因素。

通过小组实验、交流后,再采用组际交流,采用小组代表说或做为主的交流形式,让小组代表说他们的实验方案、过程、现象或数据、结论,通过多个小组代表展示,引发全班同学的讨论,最终达成共识,形成完善结论。

1、完成实验,进行交流评价,让每个学生都从不同角度或侧面进行分析、评价、论证。

2、通过交流,使每一个学生都熟练掌握实验的原理、方法、过程,实现实验目的,并能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意见。

3、使学生学会实验探究的方法,逐步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

注意事项:评价既包括对实验方案的评价,也包括对实验现象与结论的评价,还包括对实验操作过程的评价;对实验方案的评价要从科学性、安全性、经济实用性、是否简便易行、是否产生污染等方面考虑。教学中除注意学生的探究过程外,还要注意对知识点、科学方法的挖掘,要完成有关知识的整理与网络建构。环节5:迁移应用

目的意义:完成有关知识与方法的训练,掌握有关的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

活动形式:针对本课题所体现的科学研究方法、从学生知识迁移的角度设计题目,进行训练,并对学生进行达标测试。对本模式的说明:

1.对于复杂的实验可依据问题、假设、方案设计、实验、结论、交流、反思评价的程序组织教学,其重点在于学生的自主探究。

对于简单的实验:可以压缩部分环节或过程,重点在于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体验。2.实验是探究活动的主要形式,作为载体,侧重过程和思考。

3.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研究生活中的一些化学反应现象。【实验课模式二】一般实验课流程 环节1:创设情景,目标导读 具体程序如下:

1、通过问题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

2、板书实验课题。

3、依据要求,提出问题。

应对实验内容、方法、步骤、注意事项及所需时间等提出明确要求。环节2:自学文本,确定方案 具体程序如下:

1、通读教材或依据所学知识,熟悉实验原理。

2、制定探究方案,确定方法、步骤。

3、依据要求,弄清材料、用具、仪器、药品等作用。

4、师生质疑探究重、难点或疑点。环节3:规范操作,记录现象

1、关键、易混步骤可作演示示范。

2、简单实验轮换操作,认真观察,做好记录。

3、复杂实验分工明确,各负其责,相互配合。环节4: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分析实验,得出结论。同时反思实验操作中的得失,分析优点和不足。环节5:归纳小结,延伸提高

通过小组实验、交流后,再采用组际交流,采用小组代表说或做为主的交流形式,让小组代表说他们的实验方案、过程、现象或数据、结论,通过多个小组代表展示,引发全班同学的讨论,最终达成共识,形成完善结论。复习课教学

复习课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复习课教学不应该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的继续深化和提高。因此,复习课应把复习教学过程组织成学生的再认识过程,从更高的层次、更新的角度进一步掌握、理解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进而提高学生的化学能力。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分为三部分:

一是为了本节课的顺利进行,围绕本节课的有关知识,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结合以前学的知识与方法,设计一个知识链接的前期台阶。

二是为了本节课的顺利进行,根据本节课的需求所做的课前准备。三是设计“预习学案”,学案中问题设计要科学,要紧扣教材,问题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呈现形式要多元化,如填空式、简答式等。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自主学习。课中实施

复习课模式一【单元复习课模式】

环节1:目标导学(情境导入,展示目标)

1、出示复习目标(课程标准)。

2、出示复习提纲:复习提纲的设计要从教学实际出发,要将复习目标细化为具体问题。要体现基础性和渐进性,体现本节重难点,要有梯度,语言简洁明了。要对复习的时间、内容、方法、标准、检测提出明确要求。环节2:自主整理(自主复习,查漏补缺)

利用学案中的填空、表格、框图等形式引导学生回忆,再翻课本复习知识,整理复习内容,并让学生自主的选择一定的角度理顺知识的内在联系。要求教师设计好复习提纲,不能把知识和问题变成简单的填空,要适当的进行综合。在教学中,要检查学生完成学案的质量,便于发现问题,在关键处给予学生适当适时的指导和点拨。

通过前面的自我排查、自我诊断,发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复习目标进行自主复习,复习和回顾完了基础知识并且解决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然后进行探究交流。交流前一环节的复习效果,小组内交流自己没能解决的问题,通过生教生、生帮生来解决存在的问题,通过探究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学习能力。学生要求:

1、按复习提纲复习教材。

2、建构知识体系:将知识体系用框架法、图表法、知识树等形式展现出来。

3、优秀个案展示(让学生以演板、媒体等形式展示自我构建的知识体系)。

4、强化记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师要求:

1、对个别没有按教师复习指导要求做的学生,要进行个别提示。

2、巡回指导,发现优秀个案。教师巡回时的言行以不干扰学生复习为原则,以利于学生全身心地复习,发现总结条理的学生并及时进行展示(演板、媒体等形式)。

3、引导学生对优秀个案展示情况进行完善,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4、指导记忆规律、方法、技巧。

5、适度调整复习时间:要给学生适度的复习时间,并根据学生的复习情况对自主复习的时间进行灵活地增加或减少。环节3:合作交流(组内交流,完善学案)

生生之间、小组内一起实施有效的交流讨论,达到加深理解,形成认知结构的目的,并展示知识结构图或知识树。这样,使复习的内容条理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完成“由厚到薄”的学习过程。同时,明晰本部分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点,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以达到提升能力的目的。学生要求:

1、组内交流:个人疑惑点组内解疑。

2、提出本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解答其它组提出的问题。

3、完成合作探究题(典例题)。教师要求:

1、各组间巡回指导。

2、教师主持(或学生主持)小组间答疑。环节4:精讲点拨

师生互探:综合题、典例题探究。要总结规律、方法、思路、技巧。

1、教师对某些存有问题的知识进行点拨精讲,加强知识间的对比和联系,突出知识的迁移应用。

2、教师给出典型例题,学生尝试分析独立完成,然后分组交流体验和收获。

3、师生共同剖析典型例题,真正弄懂、弄通典型例题,并能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式的训练。

4、通过对精选典型例题体验和剖析,能进一步巩固复习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典型例题在选题时要注意:题目类型要精选,题目涉及的知识点要尽量覆盖复习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要选择能体现“通性通法”,不要追求偏、怪、难。此环节先由学生独立完成例题的求解,再师生共同交流总结,交流时要注意分析过程要强化,“轻结果,重过程”。注意引导学生如何“审题”,思考题目特点,掌握解题思路,重视过程分析。在交流时还要注意解题规律的总结,例题解答之后,要引导学生交流反思解题过程,总结解题经验。环节5:有效训练(当堂检测,及时反馈)本环节是对复习的知识和方法的运用,是培养学生解题能力又一次升华。要精心设置巩固练习题目,要注意练习题目的变式和系列化,避免大量重复的机械练习,要少而精。此环节要求学生迅速做好巩固练习,然后对学习和练习结果进行评价、反馈,对其中暴露的缺陷和不足应及时矫正、补偿。

课堂总结是整节课系统的概括,是全部教学活动的落足点和归宿。应该包括:(1)站在整个中学知识体系的高度,完整地归纳概括复习内容。(2)概括总结知识技能、过程方法。

(3)对复习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要进行强调,同时选配一些有针对性的课外练习等。课后训练

课后训练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分层次的课后训练。习题要分层次,分为必做与选做。也可以布置探究性作业,要为以后的学习与发展起作用。

二是必要的再复习,再提高,再巩固。

三是课后的相关问题的应用、探究活动或研究性学习等。复习课模式二

【专题复习课教学模式】倡导专题学案导学模式。专题复习课的基本要素:(1)考纲考点考题解读;(2)基础知识梳理;

(3)样板母题示例-总结规律方法;(4)难点疑点查漏解惑;

(5)跟进练习-理解巩固提高。

在复习中具体对知识进行专题划分时一般应体现以下两条原则:①知识梳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②突出重点知识复习与关键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注意将学科知识综合专题化、专题问题化、问题情景化,变换复习角度,提高应用能力。复习课时间短、内容多、容量大、节奏快,因此对教师把握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有较高要求。一堂成功的复习课,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① 重复性:将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再学习,它帮助学生避免原有知识被遗忘,同时又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进行重复,提高对知识的认识,从而提高认识的层次,是从低级到高级的螺旋式上升的。

②概括性:化学知识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思想方法,它与具体的表层化学知识相比,更加抽象和概括,因此学生要理解和掌握它,需要有一个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复习时,总是要适当地对化学思想方法的关键点或要素进行概括和揭示,通过对具体解题方法和技巧的复习,上升到对通性通法和一般原理的掌握。

③系统性:化学复习课在重复和概括的基础上要进行梳理,这种梳理工作可以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进行,使这个系统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以便于储存、提取和应用。

④针对性:一是针对所要复习内容的特点,设计复习的方式方法。二是针对“学情”,根据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状况及遗忘缺漏情况,确定复习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精心编选富有启发性、典型性的训练题目。

⑤综合性:在巩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选取综合型的例题,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⑥互动性:复习课应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要创造机会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自己去动口、动手、动脑,通过学习活动,使知识得以“升华”。同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其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复习目标制订的针对性,复习设问的启发性,复习中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分析问题的深刻性,解决问题思维的灵活性,问题解决方式的多样性,归纳知识的系统性,小结概括的准确性,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以及板书的清晰等等。使学生在新的情境中饶有兴趣地再一次学习他们已经学过的知识。复习课的成功与否,直接反映教师的专业功底和教师艺术的造诣。

⑦形式的多样性:复习课的功能是:查缺补漏,矫正偏差、防止误解;归纳知识、形成知识网络;概括提高、综合拓展、灵活运用,最终落实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多项的功能,随着复习的侧重不同,可有多种多样的复习形式。

⑧反思性:复习需要引导学生通过知识回顾与系统化,初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与同伴的交流和教师的指导,改进对知识的认识,在自我评价和接受评价中反思自己对知识体系的理解,把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实时评价与反思,发展化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复习课的教学,我们应当考虑如何让学生动起来,为他们创造比较多的交流机会。真正让学生动起来,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建构科学的结构,为不同的学生留出层次各异的思维空间,达到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这是我们应当重点考虑的问题。讲评课教学

讲评课是化学教学的一种重要课型,其目的在于查漏补缺、规范解答、开阔思路、提高能力,但现在的化学讲评课教学中仍有采用机械地逐题对答案、改正错误和教师单纯讲解的方式,往往就题论题,面面俱到,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这严重影响了讲评课的课堂教学效益和教学质量。课前准备

1.精心挑选题目组成测试试卷

试卷题目的选取十分关键,切忌不管学生的认知基础、能力水平而随意选用成题。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组题,难度适中,试题选取要以完善知识体系和思维体系,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原则。试卷的编制要实行编审制,责任到人。2.课堂测验

测验是学生最好的独立思考活动。精心挑选的试卷万不可当作练习作业布置下去,要严格按照正规考试的要求来操作,要定时完成。同样的一份试卷,作为练习和作为测验效果差距很大。

3.评阅试卷

教师评阅能保证阅卷的准确合理,保证教师准确掌握学生答题的具体信息,要做到“第2节”讲评。

4.做好有关的数据统计

数据统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多数教师淡化这一重要环节,或者仅仅简化为统计某一题目的出错人数。为了保证统计工作的真实有效性和可操控性,具体操作可分为以下几项:(1)统计错题时要统计出错人数及错误类型、出错的群体,要统计吻合率。

(2)统计得分时,计算各题的平均分,以此衡量全班对此类题的掌握情况。对学生错误较为集中或不会者较多的题目进行分析,找出错误根源,定出纠错的具体措施。

(3)对学生试卷中的好的解法进行整理,以向其他学生介绍,促进全班的共同提高。(4)分析学生对相关知识、方法的掌握情况,定出补救措施,设计好针对训练题。

(5)将试卷提前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初步改正错题,分析错因。必要时要进行个别谈话。5.根据考试情况,教师制定教学目标,设计“知识查缺补漏学案”,通过学案引导学生再去复习知识,深入理解方法;学案的设计要紧扣考试出现问题,问题的呈现形式要多元化,如填空式、简答式等。课中实施

测试后应做到及时反馈,及时讲评。为了保证试卷讲评顺利进行,归纳了如下几个环节: 环节

1、分析激趣(分析考情,情感激励)

首先大体介绍测试中学生表现情况(不是成绩的公布),试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1、试题分析:

教师对试卷或练习题的题量、结构、难易程度、课标要求、考点、热点等方面做简要分析。

2、卷面分析(1)课前教师要认真批阅试卷或练习题.做好试卷批改记录。(2)要认真分析共性和个性错误及出错的原因,反思教学中存在的失误点,确定采取的补救措施。初步明确矫正方案,拟定讲评课的教案。

3、数据分析:对各种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表彰先进、鼓舞士气。环节2:自我纠错

学生对出错的问题进行自我分析,是基础知识不扎实,还是粗心造成的,这部分题目学生刚刚考完可能就已经发现了,课堂上要留出时间让学生独立纠正、反思此类错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一定要让学生自行解决,对于此类错误教师没必要再去浪费时间讲解。学生自我纠错的目的:(1)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我纠错的能力;(2)通过自我订正,弥补知识缺陷,更正错误认识。学生自我纠错的步骤:(1)学生针对错误,通过阅读课本、同学讨论、询问老师、自我思索等方法解决疑难问题;(2)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自我纠错的注意问题:(1)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2)教师要深入学生,广泛搜集各种信息,作好记录,并把错误归类,为归类讲评作好准备

环节3:合作交流 学生自己解决不好、解决不了的题,提交到小组内学生间交流和讨论,通过生问生、生教生、师教生相互讨论达到弄懂弄透,这样获得解决的题目印象会更深刻,不易忘记。即使有一部分仍然无法解决,讨论交流也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再次放大,突破,升华。讲评时不能因时间紧、量大而只顾教者讲,上成教师的一言堂。讲评课应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活动。要给学生表述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讨论问题的时间,允许学生对试题“评价”做出“反评价”,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得到相互启迪,使整个讲评过程学生情绪亢奋,容易接受大量的有关知识及解题的信息,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和解题能力的提高。学生发言和展示可以暴露思维过程,包括典型错误的思考、巧妙的思考等,以对其他学生起到警戒、示范作用。

环节4:精讲点拨(归类点拨、同法提升)

(1)选择好要讲评的题目,进行归类分析,确定讲评顺序。

选题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试卷测试内容范围内的重点题目;二是学生错误较多的题目;三是解决方法灵活多样的题目;四是题目有变式或变换的价值,有利于知识、方法、能力体系的形成;五是题目与前后知识联系密切,可以拓展,对于以后的学习有利的题目,或者是能引出继续学习的内容、方法的题目。

(2)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组织、引导、参与。

讲评切忌平铺直叙,更不能成为简单的对答案和说答案。应先让学生参与交流、讨论,展示学生的思维、做法,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归纳出解题方法。

应该将较多的时间用在错因分析与思路启发上,避免“就题论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

1、点拨升华:教师要结合具体典型试题,从出错点、出错原因、规范要求等方面进行归类讲评。并通过回顾过去做过的题目以及对本题进行变式训练,使学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要善于总结思路、方法、技巧和规律,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科学评价:教师要对学生的观点有明确的评价,既要有科学、完整的答案,又要允许学生有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环节5:有效训练(变式训练,跟踪检测)

对于出错多或不会的题目,教师讲了,学生当时理解了,但是换个角度可能还是不会(或出错)。教师应当围绕该问题再设计出一些变式练习,进行当堂训练,以求巩固和加深。可设置以下两种类型的训练:

1、变式训练:针对学生集中出错的试题,教师出一些变式训练题进行强化巩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使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开拓学生视野。

2、跟踪检测: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采取变式检测、过关登记,达到“清”的目的。针对性训练的目的:对讲评的效果做进一步的检验,并通过训练形成能力。针对性训练的步骤:(1)出示练习题,学生做练习题;(2)教师巡回辅导。针对性训练的注意问题:(1)习题的选编必须依据考试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要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性;(2)针对性训练也要独立、限时完成,以培养应考能力。课后认真批阅,做好再一次的订正的准备;(3)习题分必做题和选做题,体现差异教学的精神。课后训练

课后训练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必要的复习巩固,进一步总结和反思,整理错题。如:

(1)在专用《错题集》上订正错题,订正不能满足于写一个正确答案或写出一种正确解答就了事了。每一个错题都要求学生按如下格式订正: 第几题:„„ 正确解答: 错因:

(2)整理一题多解,充分体会、内化。(3)作出得失分统计分析,定出下次目标。(4)完成教师布置的针对训练题。

(5)结合个人实际,自选并认真完成一部分针对训练题。

二是教师要针对题目所涉及的有关知识、技巧、技能、方法、思路,多角度、全方位的精心编制二次过关试题,让学生再通过做相关试题落实知识提升能力。

三是二次过关试题分层次,分为必做与选做,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使用。一堂成功的讲评课,应把握好以下五个原则。

(1)目的性原则。讲评的目的不是为完成具体的作业、测验题,而是通过讲评让学生理解、掌握、应用知识,提高能力。要质量,不求数量,杜绝为做题而讲评。

(2)针对性原则。即针对教学大纲、针对教材、针对学生实际,“重其所重,轻其所轻”。对教学大纲与教材中要求掌握的重点内容,对学生思维易造成障碍,学生理解与应用较为困难及普遍易错的内容,要作重点讲评。不求面面俱到,不求逐一讲评,杜绝苦练题海。

(3)思维性原则。思维能力是认识能力的关键,讲评课中要注意避免学生只会对教师所教内容与方法的呆板模仿,生搬硬套,从而成为教师思维的简单重复与整理。这就需要教师不能仅满足于审题、析题的讲解及解题方法与解题技巧的传授,还应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有效训练,现代教学改革的方向,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能力,不求一课讲很多,只求每讲一课学生思维有进步,能力有提高。

(4)训练性原则。通过讲评课,使学生无论从审题、解题,还是知识的整理、深化与强化上都能得到再训练与提高。

(5)系统性原则。每讲一个题,虽只能解决一个知识点和能力点,若教师讲评中有意识突出此知识点在整个知识系统中作用,用科学的观点、方法将相关知识进行比较与分析,再将其加以适度加宽与深化,即可使学生将所学知识条理化与系统化。这样,学生的知识及能力体系也都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高。

依上述五个原则,上好讲评课的首要环节是作好备课工作。教师不仅在思想意识上重视讲评课,更重要的是课前作好两个分析(包括定量统计)和教学设计。两个分析即试卷分析与学生情况分析。分析时,既要分析试题考查内容的知识分布情况,考查目的,难度系数及试题本身的优点与不足;还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得失分情况、知识缺陷、审题和析题能力、心理障碍、思维层次、存在问题的普遍性与主要性、知识应用中的创见性等。只有教师心中有数,才能做到讲评有的放矢。

讲评课的质量高低体现于“五忌”与“五要”。

“五忌”是:

(1)切忌开始上课就批评学生,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切忌把讲评课上成公布答案课或是简单的改错课,宁可一课一获。

(3)切忌教学方式呆板,就题讲解,平铺直叙。

(4)切忌漫无目的,东拉西扯,废话满堂。

(5)切忌从上课到下课只有教师的讲解,而无学生的积极活动。

“五要”是:

(1)要讲考查目的。即不但教师清楚所考查的知识点与对能力的要求,还应让学生明白,也就是使学生明确通过对此题的训练从知识到能力上应该达到什么层次。

(2)要讲清题目涉及的知识点及知识间的联系,深化对概念内涵的理解,使学生能揭示知识的内在规律。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得牢而不死,活而不乱。

(3)对典型题,要讲清解题的依据、思路与方法,让学生学会找破题的关键,其目的是使学生做一个题会一类题。

(4)要讲解题技巧,开拓学生思路,不但要使学生会一题多解,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能繁题简解,难题巧解,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奶茶店各种食品的制作步骤 篇5

(1)鲜果奶昔系列:

1、加入大量冰块于沙冰机中

2、加入相应口味新鲜水果

3、加入一标准勺奶昔

4、加入糖水3勺

5、纯牛奶少许

6、打碎完成

注意:如水果较黄可放少许相应果汁

(2)飘香奶昔系列:

1、加入相应口味奶茶粉1勺于调酒杯中

2、加入少许热水搅匀

3、加入2勺糖水

4、加入奶昔(含奶精)置调酒杯三分之二处

5、根据客人需要的温度分别加入冷、热、或冰块4/5处

6、盖上盖摇匀即可

7、根据客人需要放入珍珠、椰果

(3)果汁系列:

1、加入相应口味浓缩果汁30g <量杯两小杯>

2、加入糖水1勺半

3、同上(2)

5、6

4、如有小豆眼放入少许置果饮杯底

(4)果味沙冰系列:

1、放入大量冰块于沙冰机1/3处

2、加入适量浓缩果汁

3、加入1勺奶精

4、加入三勺糖水

5、加少许纯净水用沙冰机搅拌即可

6、装杯后放适量椰果

(5)椰果爽

1、放入冰块置沙冰机1/3处

2、放入新鲜水果

3、放入3勺糖水

4、搅拌

5、装杯后放入少量果酱

(6)美式松饼 1、250g松饼粉 120g纯牛奶 3个鸡蛋 加少许水

2、搅拌均匀

3、分6次放入松饼机中烘烤1-2分钟

(7)炸鸡腿、鸡翅等

1、将鸡腿放入清水中浸泡约1-2小时

2、用小刀将肉划开入味浸泡

3、然后取出加入适量腌粉、辣椒精油

4、用于揉捏20-30分钟

5、用盒装好冷藏6-8小时

6、油炸前用包裹粉黏水裹两次

注意:小鸡腿、翅 4-5分钟<高温> 大鸡腿、翅10-12分钟

其中鸡柳、骨肉相连不用裹粉 油炸3~5分钟 撒少许孜然粉、辣椒粉

(8)油炸冰淇淋

1、把冷冻冰淇淋切成方块

2、用咸化纸包裹

3、将包裹好的冰淇淋沾上蛋清

4、裹上面包糖冷冻

5、放入油锅1-2分钟<高温>

(9)熬糖水

糖和水的比例为1.5:1,边煮边搅至糖完全溶解

(10)熬珍珠果

水和珍珠果的比例为8:1 注意:当水煮沸时放入珍珠果,要一直搅拌大约10分钟

(11)冰淇淋调配

1袋<1千克>冰淇淋粉兑入3千克纯净水,少许稳定剂,顺指针搅拌10分钟左右至无大颗粒,而且提起时成线状

(12)奶茶水

权健火疗教学的基本步骤与疗效 篇6

用湿毛巾扑在患处涂上酒精加热,打通全身经络,把体内的风、寒、湿、热、毒逼出体外,然后涂上火龙液,透过真皮吸收到肌肉、骨胳及血液里直达病灶部位,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目的。

二、火疗来源

由清朝时期宫廷御医根据中国传统医学脏腑,进经络,气血理论和现代神经、循环、消化、代谢理论,在古代熏蒸疗法、民间热敷疗法、道教火疗和中国祖传统秘方的基础上,研究出的宫廷秘方,具有快速治疗和辅助治疗疾病的神奇功效。

三、火疗特点

不同于中西医,但具备了中西医治病的功效。

不同于针灸、按摩、拔罐、刮痧,但具备了它们治病的效果。

四、火疗的广泛性

作用于全身各个部位,无禁区,作用于全身上百个穴位,无死穴,作用于数十条经络无风险,治疗上百种疾病无副毒作用。

五、火疗的十大禁症

1、阴天下雨,2、孕妇,3、女性经期,4、癌症,5、精神恍惚,6、严重的心脏病,7、严重糖尿病,8、严重高血压,9、严重肾功能不全,10、皮肤病(传染与创伤)

六、火疗做法 先烧阴,后烧阳(能弯曲的叫阴,不能弯曲的叫阳)腹部为阴,4条经络,50个穴位。背部为阳,6条经络,130个穴位。先烧腹部,再烧背部,称为小周天。

七、毛巾的拧法

四面干:头、眼、鼻、手、耳、脚、腹 三面干:胳膊、腿、背

八、火疗的准备工作

1、用纯度为95%酒精,过敏者用75%的酒精。

2、用纯棉加厚毛巾。

3、火龙精油。

4、塑料薄膜

5、打火机。

6、盆和温水。

九、做火疗的注意事项

1、不能空腹做。

2、饭后一小时做。

3、火疗前后应大量喝温水,做完后不能吃冷饮和冷水。

4、火疗后12小时不能洗澡。

5、火疗后在床上平趟45分钟,头脚成一条直线。

十、火疗操作时注意事项

1、防火墙一定要打好

2、扑毛巾腹部要扑在露出阴毛部,背后要扑到环跳穴处

3、毛巾要打四层,头部可三层

4、喷洒酒精图时,一定要顺时针行走,切记不要逆时针行走

5、切记喷洒酒精时不要横向拦截,不要断线

6、火疗时当热度过高时,不要提起毛巾,要用手指抓分散病人的注意力

7、不要太热在盖毛巾,毛巾盖下了3-4秒后要迅速提起,便于毒气从体内排出

8、火疗时脚部不要站人,以免被病人从脚底涌泉穴排出的毒气伤着

9、做火疗时一定要病人脱下袜子,触摸病人脚掌、脚心、脚后跟温度,在连续烧两次后再次触摸看温度有无变化

10、在做火疗前用手先从颈椎部到尾椎部按压,看是否脊柱有无变形

十一、火疗去病灶反应——康复前兆(退病现象)病灶部位:

心脏:出冷汗,脸发白,心跳加快,腹部,胸部,喉部疼痛,心绞痛,肩部疼痛,呼吸困难,水肿,呕吐,食欲不振,咳嗽,昏眩,血压不稳,脉搏加快,发烧。

肠胃:胃肠腹痛,出冷汗,脸色发白,腹泻或便秘,胀气,排气,腰部、腿部疼痛,食欲不振,恶心头痛。

肾脏:腰部酸痛,水肿疲倦,生殖系统疼痛,排尿量增大,呕吐,腹泻,发冷,发热,血压不稳,精神不振。

肺脏(呼吸道):胸紧,呼吸急促,咳嗽,过敏,发冷,发热,喉部疼痛,有痰,食欲不振。

高血压:头痛,肩膀酸痛,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失眠,精神不安,水肿,流鼻血,视力模糊,呼吸急促。

贫血:出冷汗,舌痛,头晕,四肢疼痛,恶心腹泻,胃口不好。

糖尿病:口喝,呕吐,体重减轻,皮肤发痒,肿胀,疲倦,发烧。

风湿性关节炎:身体僵,发硬,关节疼痛,肿胀,疲倦,发烧。

鼻炎:流脓涕,发痒,头痛,呼吸困难,头胀。

十二、看火的颜色断病例

1、呈现红黄色的矮小火苗多属于寒气过重

2、呈现红黄色的比较高的火苗并伴有呼呼的声音,多属于风气过大,如果火苗打转说明有风痛现象

3、呈现红黄色的比较高的火苗,并在火苗尖上有劈叭的响声,多属于风湿

4、呈现火势对走,多属于上火下寒有气滞不通,症状为手足冰凉,一般要烧完小周天后再烧下肢体

5、呈现淡蓝色火苗比较高时,实属正常

6、喷洒酒精后点不着或很快就灭,说明病人经络不通

7、烧后背时,如果在腰眼部不着火,说明肾虚、多梦

8、烧后背时如果在腰眼的上部不着火,说明四肢体有问题

十三、观斑纹看病

1、做烧腹部时,在尾椎部出现蝴蝶状的红色斑纹,女性一般有妇科炎症,男性前列腺比较严重

2、出现圆形说明肺部处于亚健康,上呼吸道比较容易受感染、咽炎

3、出现椭圆形说明气血亏、睡眠不足、神经系统有问题

4、出现三角形说明消化系统有问题

5、无规则形态,说明以趋病症状态亚健康到了极限建议到医院检查

十四:火疗个别疾病的做法:

1、高血压病:严重的高血压病高压>170以上的只烧脚心和手心

2、心脏病:烧脚心、手心,不十分严重的加上四肢(曲泽、委中)

3、三叉神经:哪边痛烧哪边,加上颈椎

4、带状疱疹:小周天七次

5、慢性咽炎、胸闷:由下客到中脘(叫开胸顺气)然后做小周天

6、乳腺增生:顺乳腺体由上向下喷洒酒精(围绕乳根、乳中)

7、骨质增生:用火疗可以软化骨刺,直接烧患处

8、颈椎病:坐着烧,烧后顶到大椎到身柱,然后围绕风府在整个肩部打扇形

9、强直性脊柱炎:将一条毛巾折成四折捕在脊柱上,(毛巾可用陈醋浸泡)做好防火墙,用华佗加脊的方法,画小龙反复烧七次,然后此毛巾不动在背部加四层毛巾按常规在烧6-7次

10、股骨头坏死:可分为风湿,处伤和缺血性股骨头坏死,主要改变的是此部位的微循环,先做小周天,然后在由京门处经环跳到委中

11、脉管炎,也叫静脉曲张:先做小周天,在烧段门经委中到涌泉

12、腰椎管狭窄:先做小周天,着重烧后腰部

13、糖尿病:烧腿的内侧和脚心

14、产后风:先烧头部在做小周天加四肢

15、腰椎尖盘突出:做小周天着重烧后腰椎,做完后可用软毛巾垫起

16、宫寒妇科疾病:烧小周天,连乳腺部位一起烧,烧透

17、腹痛:做小周天

18、类风湿:先做大周天,然后改做小周天(大周天一周一次)天天烧

19、鼻炎:烧迎香穴

20、牛皮癣:自己带毛巾,做小周天 十五:火疗调理的范围

1、头部:治疗脑血栓、良性脑瘤、脑积水、脑萎缩、脑供血不足、失眠、头痛、神经痛、神经衰弱、无名状头痛、记忆力不好

2、耳部:治疗耳聋、耳鸣、中耳炎、耳冻伤等

3、眼部:治疗视物模糊、眼干眼涩、迎风流泪、近视、早期白内障、青光眼、玻璃体混浊等

4、鼻部:治疗鼻窦炎、过敏性鼻炎、鼻塞、鼻息肉、流鼻涕等

5、面部:治疗面瘫、面部神经麻痹、口眼歪斜、面部发紫、反应迟钝及各种面部疾病

6、颈椎:治疗椎管狭窄、强直僵硬、脑筋膜炎、无菌炎症等

7、胳膊:治疗受风、着凉、结节、粘连、无菌炎症等

8、手部:治疗麻木、手肿、手凉、萎缩、风湿、类风湿、手指甲不长

9、腹部:治疗肠炎、肠蠕动、肠粘连、胃寒、肝腹水、腹胀、痛经、子宫糜烂、附件炎、宫颈炎、阳萎、早泄,体热

10、后背:治疗风湿、类风湿、僵硬强直、浑身难受、感冒发烧、肾炎、肾虚、肾囊肿等

11、腿部:治疗腿肿、蒌缩、麻痹、抽筋、粘连、各种水肿、经络不通、静脉曲张、脉管炎、白癜风、粉瘤、无名疙瘩等

12、脚部:治疗脚裂、脚干、脚气、脚凉、脚扭伤和各种浮肿等

综合:

1、对各种颈、肩、腰、腿病的痛症

2、对各种无菌性的炎症和水肿

3、急性扭伤外伤冷敷后48小时才可做火疗

4、各种功能性的慢性病,胃痛、腰病、颈椎病、头痛,妇科、男性科

各种课型教学的基本步骤 篇7

关键词:加涅,九个步骤教学法,学习积极性

20世纪60年代, 加涅 (RobertMillsGagne) 在吸收信息加工模型及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时的内部心理阶段的基础上, 形成了新的学习论体系,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教学论——九大教学事件。这九大教学事件又称为九个教学步骤教学法, 其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学对象的学习积极性。按照以上九个教学事件顺序展开的教学是根据教学对象的思维逻辑所进行的学习外部条件的设计。其内容包括: (1) 引起注意。 (2) 激发与学习相关的记忆。 (3) 告知学习目标。 (4) 呈现于学习目标相关的内容。 (5) 提供按部就班的引导。 (6) 引发能够达到的学习目标练习。 (7) 针对练习的表现提供反馈。 (8) 评估学习成果。 (9) 举一反三。这九个教学阶段又可以分为教学初期, 教学中期和教学后期三个部分。教学前期包括九个步骤中的前三个步骤:引起注意, 学习记忆和学习目标的建立。教学中期对应的是四五六步骤:呈现学习焦点, 按部就班的引导和学习目标达成练习。教学后期部分是与最后三个步骤联系在一起的:测试正确学习行为, 评估学习目标是否达成和举一反三。九个教学步骤只是提供一个参考和反思的依据, 并非一成不变逐步实施, 而在具体教学中可以将其归结在不同的教学部分灵活应用。

《股票基本面分析》属于证券市场基础知识第二章内容。因为股票基本面分析是影响买卖决策和最终导致当前股价变化的最主要原因, 所以通过基本面分析来了解市场状况是本章重点掌握内容。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中职学校金融事务专业一年级的学生, 整体来说财经理论知识薄弱, 以直觉思维为主, 将理论问题转化为实践能力较弱, 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持续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所以笔者计划将加涅的九个步骤教学法运用至教学设计中, 以提高教学对象的学习积极性。

1 《股票基本面分析》教学前期设计

(1) 日本著名的心理学家古烟和孝说:“即使是最有效的传播者, 传播最有效的信息, 如果不考虑接收方面的态度及条件, 也不能获得最大的效能。”注意是学习的开始, 也决定了学习者接受的范围和性质。引起注意实质上是外在刺激启动视觉记忆。学生在课前已经按照组别参加了模拟炒股, 每组本金相同, 但炒股收益有高有低。首先笔者公布了本课的评价标准:获胜的组别会获得额外的本金作为投资奖励。然后利用多媒体打出了巴菲特的人物图像, 并引用了巴菲特的三句投资理念来提出问题:股神投资的金科玉律代表了可以影响股票的涨跌起伏的哪些因素?这时投资本金的奖励, 股神有趣的投资理念, 加上发人深省、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为了知道问题的答案, 将注意力集中至课堂内容中。

(2) 接下来的教学设计则目的是激发相关的学习记忆, 为迎接相关的学习做准备。学生们采取抢答方式来回答刚才的提问。实质上是复习影响股票的涨跌起伏的基本因素。答对的组别给予本金奖励。问题答案就是早前学习相关的股票基本面分析因素, 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积极思考, 把从属技能发展到理论层面。也便于学习内容在长期记忆库中存储。

(3) 教学前期设计还包括告知学生的学习目标, 使之进入期望状态。笔者首先告知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是召开证券公司晨会, 每个小组成立一家证券营业部。其次介绍了证券公司晨会的内容和形式, 使学生了解活动内涵, 体会职业内容。并且说明了晨会人员的构成情况。最后布置学生的角色为证券营销人员, 使其理解角色内容。

这样具有层次化的教学前期设计在引起学生注意后, 激发学生的相关学习记忆, 并向学生提示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心理上做好准备, 明了学习的方法和结果, 以免学生在学习中迷失方向, 这无疑提高了学习者的积极性。

2 《股票基本面分析》教学中期设计

(1) 呈现教学内容在所有类型的教学中都不可缺少, 否则学习行为无从发生。教学内容是引起学生学习行为的刺激物, 是学生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情感。呈现教学内容先将大块内容细分为小块信息, 并组织小块信息成为有意义的学习阶段。然后解释学习内容, 示范应用原理, 聚集学习者的关注。笔者将作为学生活动的证券公司晨会流程分为三个环节:咨询解读, 投资建议和模拟营销。呈现的晨会内容实质上是将股票基本面分析内容分解为三个循序渐进的阶段, 这样使学习者更好的掌握所学内容, 体会学习任务。

(2) 提供引导阶段, 可以是将图像比喻解释抽象化概念, 引用反例个案说明使用原则, 也可以利用经验进行提示。在第一环节咨询解读中, 笔者利用冯小刚吐糟使华谊股价暴跌的案例引导学生总结影响股价波动的原因。接着设置当前经济行业和企业热点情景, 使学生了解当前经济行业和企业热点, 并依据股票基本面分析, 对资讯进行解读, 为完成接下来岗位任务打下基础。

(3) 引发强化练习的学习目标是确认学习效果, 利用重复正确的学习行为来提高学习的效果。引发强化练习包括晨会的第二和第三阶段。在第二环节投资建议中, 各组在咨询解读基础上, 依照股票基本面分析以专业术语向客户提出个性化的投资建议。学生完全进入模拟证券营销人员角色, 结合经济行业和企业相关新闻报道和股票行情, 编辑面向客户的投资建议。第三阶段模拟营销中, 学生角色扮演证券营销人员与客户, 根据投资建议观点, 在设置的证券公司中户室、银行驻点和电话营销等情景下进行岗位体验, 并模拟营销。教师根据完成质量给予投资奖励。通过岗位体验能使学生完成股票基本分析的应用, 熟悉证券销售岗位工作, 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创造性地、独立地、参与性地、负责地完成任务, 灵活运用股票基本面分析。

3 《股票基本面分析》教学后期设计

(1) 提供反馈是指将学生展现学习行为之后, 教学必须提供学生学习行为正确性或正确程度的反馈。反馈包括针对性的反馈和及时的反馈, 从而辅助学习内容。当学生表现出一次正确行为时, 未必就表示他已经确实学到了该种行为, 因为靠短时记忆学到的东西如果不及时复习, 就难以存储到长时记忆中, 因此要给学生提供反馈, 加强对正确反应的记忆。本课教学设计中的反馈贯穿全部学习过程, 就是投资奖励, 通过额外的奖励使学生可以将本金应用到下一阶段的模拟投资中。

(2) 评估学习成果是指评估学习者在无任何辅助的情况下能够独立完成的学习目标。学生根据完成的投资建议和情景营销后, 模拟投资所选择的板块和股票, 并根据模拟系统真实检验学习成果。如果模拟投资盈利, 则评估成果则是正面的。

(3) 举一反三指将所学运用到实际工作环境中。引导学生善于运用记忆规律掌握所学知识, 触类旁通。笔者在本次教学设计的最后演示日本海啸引发“股市海啸”:日本地震引发海啸, 海啸造成核泄漏, 抢盐防辐射, 核电板块大跌盐业股大涨四幅漫画来总结归纳影响股价变动的其他因素, 从而提高学生股票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总之, 加涅的九个步骤教学法是一种有序的教学过程, 当然并非不可一成不变, 但是按照顺序的教学设计成功应用的可能性最大, 并符合受教育者的思维逻辑。但是动态的课堂是变化的, 在有效教学中应按照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活动以促进教学。

参考文献

[1]彭丽.加涅的九大教学事件及其新发展[J].教学与管理, 2008, (10) .

语文老师应上好的几种基本课型 篇8

一、精心上好预习课

预习课一定要引起学生的预习兴趣。怎样才能引起学生兴趣呢,我通常是这么做的。首先,布置预习内容,其次,在学生开始预习之前,我通常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影视或图片资料,利用视觉、听觉等的冲击来给学生头脑中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然后让学生进行自我预习。

二、巧妙安排讲读课

讲读课要注意灵活安排,避免千篇一律程式化,要有重点,有针对性,尤其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在教学朱自清的《春》一课时,我借用了于漪老师的开篇语:“一提到春,你们想一想看,会不会眼前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 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无限的生机,仿佛有无穷的力量!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就曾用彩笔来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同学们想到没有?看到没有?春天就在我们身边。”这段开场白就是教师在体会到作者感情的基础上,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渲染“春”的美好意境;把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春的形象与蓬勃向上的、欢乐的、对生活充满希望的情感紧密结合,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从而把学生引进课文的诗情画意之中,使学生情绪得到感染,情感得到升华,心灵得到净化。

三、轻松掌控讨论课

语文课堂上,很少采用讨论课的形势,好多人认为那太浪费时间了,殊不知,讨论课往往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点燃学生积极学习的欲望。这一堂课可能没有进行什么知识传授,但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提高却大有裨益。讨论课上,教师一定要掌控有度,营造出宽松的讨论氛围,及时调整学生讨论的偏差。我们应该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尊重学生意见,做好引导工作,纠正学生的思维偏差,把握好讨论的主题。如果没有必要,不要使用多媒体等手段,以免造成学生分心。

四、学会丰富练习课

练习课,要有明确的练习目的,要练在点子上,避免流于形式,练习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练的兴趣,使之练得生动活泼。

在练习课上,我通常会采用纸质试卷、屏幕投影、听录音说感受等多种练习方式。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时长,不让学生产生疲倦的感受。

其实,这也是利用了学生学习注意时长的特点,营造了新奇、活泼、多变的课堂氛围,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下,学生学的有趣,练的积极,记的深刻,从根本上杜绝了学生练习累到发懒的现象。

五、妥善利用复习课

这里我所指的复习课是指单元性复习,而非期中或期末复习。单元复习,是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道德情商的重要环节。每个单元结束后,我都要进行单元复习,复习重点除了基础知识,就是学生的德育培养。比如,在学完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时候,我进行了2课时的单元复习,一课时用来进行知识的复习巩固;另一课时用来做德育教育,具体做法如下:①整体回顾单元课文;②小组讨论,讨论对课文的印象,你从中“悟”到了什么;③课堂交流,小组代表发言。通过这节讨论课形式的复习课,我让学生重新感悟了一遍课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并让学生们树立了自己的行为准则,明白了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哪些应该怎样做。

六、必须上好自读课

自读课型的一般教学过程为:教师向学生布置自读任务,出好思考题和作业题;指导学生完成自读任务;检查自读效果。自读课要提出自读要求,设计好自读提纲和练习,注意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引导学生利用好自读提示和自读练习,引导学生自测自结。

一般情况下,我安排的自读课内容大多是课文文学精品,因为,语文美育是以文学作品为主要的审美对象的。审美教育应该在欣赏美的形象、体验美好感情中进行。文学精品会对学生起到形象感染、情绪濡染、化入心灵的作用,能在学生头脑中印上深刻的痕迹,从而使学生终生难忘。而且,这种效应是深远的,它会转变为学生新的审美需要,对学生的精神生活发生影响。

在学完七年级上(人教版)第一单元的时候,我安排了一节自读课,内容是《观舞记》。这是一篇精美的散文,著名作家冰心在欣赏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优美的舞姿后有感而作的。文章以对卡拉玛姐妹的赞美之情为感情线索,通过生动细腻的描绘,把异国的文化风情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该文以生动优美的语言来写视觉形象,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表现舞台艺术。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卡拉玛姐妹精妙的舞蹈,尽可能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激发了读者的想象空间。读者在回味文章的同时,仿佛身临其境,欣赏了舞蹈艺术所特有的形体美,获得了语言和舞蹈的双重审美的享受。

当这堂课结束后,有学生说,她们跳的舞真好,希望有一天我也能像他们一样跳舞。听了学生的话,我知道,这堂课成功了!

当然,除了这些课型之外,作为语文老师应该上好每一堂课。无论哪一课,老师都应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坚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和美育教育,这也是语文的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所决定的!

参考文献:

[1]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0-1

[2]黄勇.《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方法初探》[J].南通职大教学研究,1997年第四期

上一篇:与苏轼对话作文800字下一篇:人物传记范文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