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数学)学生预习步骤

2024-09-25

高效课堂(数学)学生预习步骤(精选11篇)

高效课堂(数学)学生预习步骤 篇1

“先学后教、高效课堂”数学预习步骤

⒈学生:课前自读课本。

要求:

(1)按照教材提示,在书中完成例题、写出与教材不同解

法、回答对书中所提问题见解、尝试完成相应试一试。

(2)回顾自学收获,初拟出学习目标,写在本课的页首的左半部分。

(3)在本课的页首的右半部分写出不明白或感兴趣的问题。

2、教师:课前抽查部分学生预习作业,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些什么,什么问题是多数同学的共同困惑,还有哪些是大家比较感兴趣的问题等等,以便进行针对性教学。

3、特色:

(1)这样的先学是“裸读”,没有导学提纲。

(2)这样的先学把培养阅读能力摆在首位。

(3)这样的先学具有更多的自主性与开放性。

高效课堂(数学)学生预习步骤 篇2

一、找准认知起点, 预设更具实效

奥苏伯尔曾经说过:“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进行教学。”从学生的认知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 找准进行新知教学的起点, 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传统教学是凭借经验来教学, 忽视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而通过预习, 我们了解了学生对于新知识掌握到了哪种程度, 还有哪些困惑, 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 预设课堂教学, 这样的课堂更具实效性。

如六年级上册《分数混合运算二》, 它是求比一个数多 (少) 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教学, 我安排预习提纲为点。 (1) 找出整体“1”, 画出线段图, 写出数量关系。第二天成交量比第一天增加1/5, 第二天成交量比第一天减少了1/ (同学之间可以互相探讨) 。 (2) 降价1/10 表示什么意思?你能把这句话完整地叙述出来吗? (3) 做题中你碰上了什么困难, 跟教师说说。我认真检查了这些预习作业, 发现学生对第二个问题不太理解, 不知谁和谁比较, 占谁的几分之几。很多时候, 学生就是因为不理解题意, 做题时才无从下手, 导致错误。因此, 我找准了学生的认知缺陷, 在课堂我把重点放在理解“降价1/10”这一句话上, 学生终于感悟了“降价1/10”表示现价比原价少的部分占原价的1/10。理解这句话后, 学生正确写出了数量关系, 解决问题就水到渠成, 这也为《分数混合运算三》及百分数应用题教学打下了基础。

二、预习释放空间, 课堂充分探究

弗兰登塔尔认为“数学学习是一个再创造过程”, 他强调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进行再创造。教师不必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 而是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学生不仅“学会”数学, 更要 “会学”数学, 学会学习, 具备在未来的工作中科学地提出数学问题、探索数学问题、创造性地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如:预习后教学《平行四边行的面积》, 书本上推导公式的方法是转化为长方形法, 学生通过预习已经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也可依葫芦画瓢说出书上的推导方法。这时探究点放在“为什么要沿着高剪呢?”创新点就放在“还有其他剪拼方法吗?”

(1) 先从顶点向对边画高, 然后沿着高剪下, 分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直角梯形, 再把直角三角形平移到另一边, 拼成一个长方形。 (2) 从一条边的任意一点到对边画高, 剪成两个直角梯形, 把一边的直角梯形平移到另一边, 拼成一个长方形。 (3) 沿着左右平行的一组对边的中点, 分别向上下平行的对边作垂线, 沿着垂线剪下的两个小直角三角形分别平移到另一边, 也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课堂应用更多的时间探索推导公式。北师大《百分数应用题一》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的课堂探究与创新的味儿很浓。

三、转换方式学数学, 扫清预习疑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方式不时调整, 能增加学生的新鲜感, 激起学生探索的热情。尤其是学生在预习后, 带着一些困惑, 这时调整一下教学方式, 学生会更有兴趣接受, 效果会加倍。如六年级上册《百分数应用题一》, 主要是解决谁比谁多 (少) 百分之几的问题, 这类问题在学习分数时已或多或少接触, 通过预习大部分同学已经懂得, 因此, 我事先布置了一道题:一件工程, 甲单独完成要4天, 乙单独完成要30 天, 乙的工效比甲快百分之几?

对于这道题, 他们认为得心应手, 全班90% 的同学都这样做: ( 40-30 ) ÷40=25%。出现这种情况开始我想:应该直接指出错误。可又想, 如果我直接告诉他们错了, 就像是显示老师的权威。这样不会让他们心服口服, 而且课堂氛围沉闷。我就想, 应该变换一个方式, 学生会更乐于接受。干脆就来个角色互换, 我扮演学生, 他们当小老师。因此, 我出示了两道题: (1) 一次赛跑比赛, 甲的速度是每分钟200 米, 乙的速度是每分钟250 米, 甲的速度比乙慢百分之几? (2) 一件工程, 甲单独完成要30 天, 乙单独完成要40 天, 甲的工效比乙慢百分之几?今天老师当个学生, 你们当个小老师, 看我做得对不对?出示: (250-200) ÷250 ; (40-30) ÷40。同学们看了以后, 齐声说:“第一题错了, 第二题对了!”究其原因, 他们齐说, 第一题是甲的速度比乙慢百分之几, 因此除数是乙。顺着他们的辨析, 我纠正了错误。接着他们说第二题的除数也是乙, 因此第二题是正确的。看着他们争辩, 我笑而不答。同学们开始深思, 有的低头私语。学生1 :老师每次写出来都故意写错, 这次也应该是错的。学生2 :老师可能又挖了一个陷阱让我们跳下去!……

刚才一致判断对的同学也犹豫了, 一时间同学们陷在思维定势里, 一分钟后, 有个别同学小声地说:“不对呀!”这一声, 可吓坏了一群人, 他们竖起耳朵听。“这题比较的是速度呀!”一语惊醒梦中人, 同学们恍然大悟:“是呀, 我们把时间当成速度来比较, 当然是错的了。”我趁热打铁, 说:“现在你们会纠正了吗?”大家情绪高涨, 齐说“会!”通过这种方式, 同学的学习热情高涨, 理解透彻。因此, 抓住学生的盲点, 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共同探究, 一个个疑问就在集体的智慧中“柳暗花明”了。

四、展示思维亮点, 课堂充满灵动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 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 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教学中, 我尽量让每位学生都能展示探索的成果, 让更多的学生品尝成功的快乐。学生的思维随时随地都迸出智慧的火花。

比如:在六年级下册的总复习中, 复习小数、分数、百分数、比的知识。这些内容学生已经学习, 可要做到融会贯通还有一定的距离。在预习书本上的知识后, 我还布置这样一道题:A的1/5 与B的1/4 相等。A :B= ( ) : ( ) 。课中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考方法。学生1 :画线段图。学生2 :设一个数带进去计算。如10×51=8×41。学生3 :我利用交换律, 51×41=41×51, 找出A=41, B=51, 再进行计算。学生4:我利用倒数的方法, 51的倒数是5, 41的倒数是4。这些灵动的思维在课堂里展示, 学生透着得意和欣喜, 其他不懂的同学总能在这些方法中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方法。我没有就此停止, 又出示了一题:A的51与B的51相等。

这题跟上题最大的不同就是分子不一样了。同学们开始忙碌起来。画图的同学想了好一会儿也无从下手。而刚才用第二、第三、第四种方法的也开始忙碌起来。这时, 在研究画图的同学中有一个人大叫起来: “老师, 我还有一种方法!”全班同学都停下笔看着他, 我也赞许地看着他, 期待他继续说下去。“可以把分子通分一下, 52=61543=86, 这题就变成A的615与B的86相等, 这时A就是15, B就是8。”他一说完, 全班自觉地鼓起掌来。如果没有课前充分的思考, 课堂上哪能出现这么灵动的思维, 学生也不能这么快地接受这种方法。教师扶一扶, 学生自己探索找出了解题的最好办法。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时间与空间, 给了他们展示预习“亮点”的机会, 于是, 有了如此多彩的课堂。开放式教学拓展了教材的空间, 发展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创造思维能力。

表格式预习让数学课堂更高效 篇3

一、课前预习存在的问题

浏览式预习、自学式预习是预习通常采用的形式。这样的预习形式过于简单化,预习过程短暂化、预习无选择性,目标和任务泛化,学生的预习也只是停留在形式上,不能很好地展示出学生的预习个性,在课堂教学不能很好地建构起兴奋点。

二、表格式预习,让预习散发光彩

那么如何让学生正确进行预习呢?各门学科的预习各有不同,就数学学科来说,从我在教学中的实验,我觉得在培养学生预习能力的一开始,我们就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标和任务驱动,不要让学生无从下手,要给学生一个预习的模式。为此我设计了一种表格式的预习方式,让学生根据表格里的内容,按要求在预习的过程中完成,这样可有效地把握学生的预习情况。同时根据现阶段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我根据各课型(概念课、计算课、实践活动课、解决问题课)制定了不同的课前预习反馈表。

1.计算课的预习表格

主要包括:预习内容;课本的方法;我的算法(算法1、算法2、算法3、算法4);我的发现;我的问题;我的例子等几个栏目(如右图)。

【具体做法】

“课本的算法”是要求学生把例题的解法独立再现一次,有困难的学生可按原题照写一遍。

“我的算法”即记录和例题的不一样的个性化的算法。

“我的发现”记录自己独到的思考。我们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发现”,应重点从哪些方面去“发现”。例如在预习计算方面,我们应教会学生从计算方法、计算顺序,以及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对比等方面进行“发现”。

“我的问题” 让学生记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

“我的例子”根据自己的理解举出相应的例子,并进行解答。

这样的设计突出了计算课算法多样化和优化的特点,通过这种预习的模式学生能更有效地进行预习的同时还能展示自己的思路。

2.概念课课前预习表

主要有包括研究的问题;采用何种途径收集资料(看书、读报、上网、听说的、看电视、其它);搜索关键词;搜集资料摘录;研究收获;寻求帮助这几个栏目(如右图)。

【具体做法】

“研究问题”写书本上的也可以是自己想到而感到困惑的问题,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去主动思考。

“采用何种途径收集资料”表格里设计了看书、读报、上网、听说的、看电视、其它这几个部分,主要是提供给出学生一些选择的思路和方向,让学生自由的进行选择,在反馈交流时也更能体现多样化,同时学生之间也能相互进行学习。

“搜索关键词、搜集资料摘录”这儿填写关键词,并把搜集的资料通过整理以后记录在“摘录”这栏中。

“研究收获”学生可以把自己通过查寻得到的一些结论填写在这儿,字在不多有想法就灵,不会写的同学也可以直接抄写书本上的一些概念。

“寻求帮助”把自己不明白或疑惑的内容记录在这儿,同时在交流的时候学生通过相互学习,会获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样的设计更有利于突出概念课的教学,让学生能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主动获取探索和研究的过程,这样一来每个学生的研究过程各有不同,每个学生都得到了不一样的发展,这种预习的模式比较适用概念课的预习,有效的避免了学生读记等方法。

3.应用题课前预习表

应用题的预习,我主要让学生从题目的结构特征,例题的解题思路,数量关系以及解法等方面进行。所以表格的设计主要包括:我做的题目;我解题策略(写对应关系、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画图);我的做法;我的特殊解法;我在解题中的困难(如图)。

这张表格的应用要求:在选择了不同的解题策略之后,学生要在解题全过程展现中有所体现。如选择画线段图那么在这一环节是必须要画出线段图,如选择是对应关系也是如此,同时也要补上一定的文字进行说明。这样一来能很好的展现学生的解题思路,通过老师检查预习作业能充分的暴露出学生的不足点,在课堂上能对“症”下“药”。

三、反馈让预习效果锦上添花。

没有反馈的预习就不会收到很好教学效应。学生完成预习表格后,需要在上课之前,和组内或是同桌的同学相互学习检查,推荐比较好的预习表格张贴在教室里让更多的同学学习和交流。也可以在课堂中让学生交流在预习中的好方法。老师也要及时对学生的预习作业进行二次检查,做个别的批注或是对学生在“帮助”这一栏提出的问题进行书面的回答,这样都是一个很好的针对个别学生的反馈形式。学生在明确自己不足的同时,还可以根据老师个别批注明确自己以后预习时要注意的问题和方向。在反馈预习作业的同时老师也获得了学生方面的信息,这样才能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教学预案。这种师生互相反馈的形式可使预习更有效。同时也能更好地学习别人的预习的方法及一些策略,促使表格式预习更好的完成,使预习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好习惯。

以往没有给出一表格的形式,学生最多只是回去把书先看一遍就算了,回来一问,个个都说有预习,都说不知道,课堂气氛沉闷。通过实验我发现通过表格方式把目标和任务明确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一些基础的知识通过看书预习学生很容易就解决了,跟重要的是改变了课堂的生态,还有课堂上不再是老师的“天下”,而是学生的“天下”。学生通过预习的汇报、举例、提问、辨析、解疑等,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发挥出学生主体作用。就连平时表现差的学生也能说上一两句,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质疑、解难的自主探究能力大大提高了。

初中政史地高效课堂基本步骤 篇4

柞水县教研室 章修明

一、自主学习(独学):学生自主学习、使用双色笔做好笔记,生成答案。

1、个别内容、个别课型根据需要可以自学前移。

2、自学时间不建议规定死,教师巡视了解学情,关注进度、适时终止自学,同时关注学困生和学习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

3、学生自学教师做什么?(督导、培优辅差)。

4、知识问题化、目标问题化,学生自学要带着问题进行。

二、合作交流(对学、群学)。修订、补充、完善答案。组内一对一、一对多对照检查学习成果是否一致,对不一致的各自发表意见,补充、修改、完善答案。实现兵教兵、兵帮兵,教师督学、适时参与小组讨论。

三、组内小展示。一人台前板演、组内人人交流二次修正的答案并询问有无异议和补充、学科长记录生成的新问题或者组内共同解决不了的共性问题。

1、各组组内选一代表上台板演二次修改后的答案。

2、各组学科长主持,学员逐一口头汇报二次修改后的答案,并询问有无异议和补充,学科长记录同学发言后生成的新问题或者组内共同解决不了的共性问题。教师适时到各组观察展示进度,并督查板演同学完成的进度情况,并适时终止板演和展示。

四、班内大展示。板演的同学解说答案(口述并解释说明)本组学科长发布组内展示产生的新问题,全班交流、各抒己见、师点拨、小结。

1、各组板演同学逐一口头宣读答案并解说,询问其他同学是否有异议和补充,没有一带而过,如果有班内其他组的同学各抒己见、教师点拨,逐步晚上答案,教师做好小结并指导学生做好笔记。

2、各组学科长逐一发布组内展示生成的新问题。向全班同学和老师发出求救,全班同学各抒己见帮助解决各组生成的新问题。教师点拨学生没有发现的问题,教师要注意以学生为主、切忌抢学生表现的机会,同时适时点拨并做好小结,指导学生做好笔记。此环节生生、师生、师生与文本对话,教师点拨、评价、小结、指导学生完成笔记。

初中课文窃读记预习方法步骤 篇5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能够读书、读自己想读的喜爱的书的满足感,这令作者快乐。但是,总害怕被店家发现“我”只看不买,认出是“蹭书的人”而被赶出书店,既掉面子也不能把书读下去。身体成长的需要,读书满足我们精神上对知识的需要。

“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吃饭和读书一样重要。吃饭能够满足身体成长的需要,读书满足我们精神上对知识的需要。文末的这句话点醒了我——无论你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吃饭和读书都是必须做的事情。例如林海音,因为她的父母爱书、老师爱书、身边的朋友伙伴爱读书,在充满书香的氛围中,林海音耳濡目染了对书籍、对知识的渴望、想尽办法读更多更好的书。在书籍的滋养下,她也成为了一代名作家,同时主动提携后辈,为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朗读的过程中,随着作者的描述,我脑海中出现了小姑娘站在书店中“窃读”的画面,仿佛自己也伴着她感受快乐、惧怕,一边读书一边想办法悄悄隐藏自己,也为下雨能够在书店多待一会儿而高兴……为什么《窃读记》能够带给我这么真实具体的感受和想象呢?带着问题,我从头开始精读课文,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读。

例如:我边走边想:“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那本书放在哪里?左边第三排,不错……”(自言自语的心理描写)走到门口,便看见书店里仍像往日一样挤满了顾客。我可以安心了。但我又担忧那本书会不会卖光,因为一连几天都看见有人买,昨天好像只剩下一两本了。

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头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一连串细致入微的动作,画面感很强)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自言自语的心理描写)

高效课堂(数学)学生预习步骤 篇6

小学数学预习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可分阶段进行。

一、低段(1~3年级)预习

低段预习应以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为主。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掌握的知识水平低的特点,我让学生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看。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左到右或从上到下)观察主题图,并阅读给出的文字信息。

第二步:画。让学生用“___”或波浪线等其他线条画出相关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第三步:说。让学生对家长说一说通过看图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并说出图中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如在教学《数的认识》时,我布置了看和说的预习作业,让学生观察课本插图,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说一说图意。

第四步:做。尝试做例题和做一做。

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需要老师、学生、家长三者互动,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预习环境。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面对面交谈、网络沟通、电话交流等方式建立一个互通信息的平台,将预习内容告诉家长、交流学生在校学习情况等。学生在预习中不懂的地方,家长要耐心帮助解答,有些小游戏、小实验的预习内容还需要家长和学生一起互动完成。通过家校互动,促进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

二、高段(4~6年级)预习

四年级以上的学生在已有的预习习惯的基础上已经能独立地完成预习,因此,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出示预习的提纲,让学生通过预习对教材进行尝试学习,为课堂学习作好铺垫。我认为可以分以下几步进行:

第一步:看“。看”学习内容,即本课主要讲什么(找重点内容);看这部分知识与原有知识有什么联系;看哪些是可以独立解决的,还有什么知识是不能独立解决的。

第二步:想。想信息,想问题。观察课本情境图,寻找信息,把发现的信息写下来;或依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提示展开自学,通过思考问题、借助旧知与经验获得对于新知的初步理解,同时又向教师提出预习过程中的疑问、不解或新想法、新见解。如在学习测量角时,我的要求是让学生自己认识量角器,并观察量角器。当我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你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学生就会在预习本上提出“:为什么有两个半圆的刻度?“”内外两个刻度有什么用处?“” 只有一个会不会更加方便量一些?”“为什么要有中心的一点呢?”等问题。 学生带着问题来听课,能提高学习效率,力争达到预习的目的。

第三步:画。就是画出疑惑。可让学生边读边画,画出概念、定律、公式、例题;画出重点、难点,可用横线、波浪线、圈画等方式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如在预习《角的度量》一课时,学生就会将一些难以理解的词如“内圈刻度” “外圈刻度”圈画出来,以便提醒自己在课堂上注意用心倾听。

第四步:做。这个“做”包含了动手操作和做预习自测题。如我在《三角形的内角和》的预习里,让学生通过动手画、量之后再归纳总结: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度,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度,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度。 预习例题以后,学生可以把预习自测里的练习先尝试性地做一做,通过练习,检查一下自己看懂了多少知识,不会做或看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上课时注意听或提出来。

第五步:记。就是用笔记一记。要求学生做好预习笔记,要求用双色笔记录,把疑难问题用红色笔记录,其他问题用蓝色或黑色笔记录(这样方便进行组内交流)。

第六步:查。这里的查主要是查资料。要求学生在课外书或网络上查找与本课相关的知识内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也可以查一查。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交流,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高效课堂,预习先行 篇7

关键词:高效;预习;“先学后教”

自从学校实施“先学后教”的高效课堂改革后,学校的老师边实践、边反思、边总结。一年来,我按照“先学后教”的课改模式尝试着语文教学,感觉良好。反刍教学过程,感觉打造高效课堂,必须预习先行,学生充分的预习是“先学后教”课堂的重要保证。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呢?

一、明确预习任务

每学期开学我都要求学生在语文书上写下预习要求,预习要求要具体化,包括笔头的和口头的,如课文至少读三遍、查字典理解词语、标好节次、思考课后问题、阅读《拓展阅读》等,同时利用飞信告诉家长预习要求是什么,以便家长督促孩子认真完成预习作业。

二、科学设计导学单

导学单对学生的预习起着导向作用,所以练习内容要精心设计,既要有基础知识的训练,也要有思维训练的设计;既要有客观题,也要有主观题、开放题,最好有质疑、拓展,让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导学单的设计还要富有趣味性,任何作业练习,一旦模式化,人人都会失去激情,变成机械作业,降低作业效率。

三、保证预习时间

布置预习作业的当天不再布置其他作业,以便孩子有充裕的时间认真预习,否则预习这样的软性作业很容易落空。

四、教给预习方法

对学生的预习指导要体现由扶到放的原则,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我们不妨先带着学生在课内预习,老师一边指导一边让学生跟着进行预习工作。集体预习时,老师重点指导学困生,指导学生预习要有重点,如写部首,只要查不确定的,一眼看出的就不要写;生字的扩词也是,像象聲词、人名就不要扩词了,词语意思也只要写不理解的;质疑时,要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一读文章就能找到答案的问题是缺乏思维含量的。预习时,还要鼓励学生给大家提供有用信息,避免一些学生的费时低效行为。

五、对学生的预习一定要有检测,检测的内容、方式可以多样化

模式化的检测方法会让学生有机可乘,弱化预习效果;不检测更会让学生把预习作业当作没有作业。导学单的练习设计要有趣味性,预习检测同样要有趣味性。如,检测学生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可以是最简单的默写校对;也可以是让学生当小老师,提醒大家生字的读音、字形。检测学生的读书情况,可以让小组长把课文相对分成比较均匀的几段,组员轮读,大家评议打五角星,能正确地朗读打一颗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打两颗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打三颗星,让大家有不同的努力方向。朗读检测还可以让打相同星数的学生朗读展示,同时也是一次竞赛。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朗读录下来,带到学校展示。总之,预习检测的方式方法要常换常新,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时时有新鲜感,学生才会乐此不疲。

磨刀不误砍柴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所以要打造“先学后教”的高效课堂,学生的预习要先行。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刘海粟小学)

小学生数学预习习惯 篇8

“预习”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首先更新教

师观念,重视预习。难道个别学生预习后听课要洋洋得意或有厌烦情绪就可以使教师反对预习吗?难道数学预习要冲击传统的教学过程编排就可以成为教师放弃预习的理由吗?仔细琢磨,这许多理由恰恰显示了教师观念陈旧,受以往教学习惯束缚,不想大胆尝试,不敢推陈出新,不愿在学生预习基础上创设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而且,不少老师低估学生学习潜能,缩手缩脚,担心学生不会预习。孰不知,长期搀扶过桥的学生怎敢独走木桥?可见,教师得转变观念,重视预习。其次,提高学生认识,使其喜爱数学预习。“预习”是学习的一个好习惯,许多数学知识可以通过“预习”获得初步感知,在“预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疑问或困难,吸引学生钻研解答,并发现新问题。我班学生在预习“繁分数化简时”发现这一秘诀, 即繁分数化简可以用外层2×8的积作分子的积,用内层3×5的积作分母的积,在课上他大胆说出自己这一想法,博得了伙伴们的赞叹。学生觉得预习后的数学学得轻松、愉快、能有的放矢把握听课信息。他们主动、自觉预习数学,有些学生甚至超前预习,中午常见他们在讨论预习时遇到的各种疑问,增强了预习的意识。

(二) 明确目标,制定要求

1. 教师和学生知道了数学预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后,应明确数

学预习的目标:

低年级学生可以通过预习初步感知新知识,即我要学习什么?中高年级学生通过预习逐步培养“整体感知,部分探究”的能力,即我懂得了什么?学会了什么?疑问在哪里?

2. 制定小学生数学预习的要求:

① 自觉预习、主动学习:数学预习应建立在学生自觉、主动基础上,只有学生乐于预习,才能保证预习有效进行,愉悦孩子身心。

② 认真预习,初步感知:学生数学预习须认真、仔细、踏实,切忌“走过场”,在预习中能初步感知新知识。

③ 详细记录,简单叙述:学生可以记录自己预习时的情况,记录要点、难点,并简叙述本节内容的知识点。预习时,用不同符号表示,如重要内容打☆,不懂地方用?等。

小学生数学预习能力培养的研究 篇9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写道:“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说明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在现代信息社会里就好象文盲一样,而学会学习的基本途径是善于自学。再加上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不断增长,知识陈旧率不断提高,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掌握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变成了现阶段各学校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预习,是小学生最常见的自学形式。所以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是提高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预习是学习的个体一种独立的探索活动。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自主探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预习不再是单纯为掌握知识和技能而设置的学习活动,而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发展得更好。预习作为一种传统教学方法,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应该继承并将之发扬,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

可能有许多老师认为小学生预习并不重要,等上了初中再去预习也不晚。其实不然,任何良好习惯的养成都要从小开始抓起,因为“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当前,也有很多教师不注意数学科的课前预习,还没有体会到课前预习的真正意义。因此,根本不安排学生学习新的概念,去预习新的理念,去发现新的规律。这样势必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影响学生自我素质的不断完善,影响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及自学能力的提高。还有些教师却是顾虑重重,认为预习了,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失去新奇感;预习了,学生了解了有关内容,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预习了,学生知道了知识的有关结论,接下来上课老 师讲什么?„„需要不需要预习,教师争议颇多。

其实在素质教育下的今天,老师十分重视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课堂表现十分活跃,但他们只是一味依赖教师去被动学习,其自主学习性很差,他们的预习习惯也很差,大多数学生只有在老师布置下,才敷衍了事地去预习一下。而且老师所谓布置预习,也就是那么一说,缺乏预习方法的指导和预习习惯的培养,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开展预习,如何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显得十分重要,为此,我们课题组提出“小学生数学预习能力培养的研究”,通过这一个课题的研究,提高学生的数学预习能力,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领域的现状

在20世纪90年代,江苏洋思中学创设的“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绩,证明了放手让学生先学是可行的,学生能自主试学,甚至可以学

得很好。由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明确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其中的“学会认知”就应该从学会预习入手。当前的教育界,对预习有着不同的认识:有的教师认为预习会使学生的思维定势局限于课本,而没有经过预习的课堂,更能闪现学生的思维火花,所以不赞成预习;有的教师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提倡学生预习;也有的教师持中立态度。一些善于总结经验的教师写出了高质量的相关论文,如黄爱华的《小学数学课预习指导点滴谈》发表于《小学教学参考》;高洪亮,李秀华的《数学教学应重视课前预习》;张晓华的《重视课前预习搞好数学教学》等等,还有少数数学教师也总结了自己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预习的经验。总之,现在已经有小学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关注到学生数学预习能力的培养,但是对于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预习能力却没有系统的方法。

三.研究的目标

(一)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树立预习意识,提高对预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二)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其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学会预习、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四)通过本课题研究,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

四.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一)调查学生预习的现状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预习到底处于何种状态?考虑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最真实的感受者,因此,必须调查学生的预习现状,了解学生的预习兴趣、预习态度、预习能力、预习习惯,从中发现存在问题。从学生着手以此反映对预习的看法。以便制定出可行的培养预案。

(二)指导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认识领域进军,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所以,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预习的方法有很多,所以,根据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其认知规律,课题计划教给学生下面几种预习方法:

1.任务落实预习法

即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学生带着明确的预习任务去进行预习。因为学生初学预习时不知从何下手,这时教师设计好预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预习,能做

到有的放矢,针对性较强。教师先要对自己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对相关学习内容要进行了认真研读,提出既有一定的价值,又有吸引力的,能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探索兴趣的预习任务。教师布置任务时,可以采取表格的形式或者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去预习。布置预习任务时一定要注意难度适中,具有诱发性和趣味性,预习要求要明确,可操作性要强。

2.笔记预习法

开始,可以让学生在书上做简单的眉批笔记,在阅读课本后,把自己的理解、体会或独特见解写在书上的空白处;其次,可以让学生做摘录笔记,就是预习后,在笔记本上摘抄重点概念、关键语句等等,以加深对重要知识的记忆、理解,并简单地记下预习过程中的疑惑和不解之处,也可以记录自己在预习中的收获。开始时教师都要抽出一定的课内时间带着学生进行,在要求、步骤、方法、格式上均要给以细致的指导,然后再放手让学生独立预习、做笔记。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同学,还要会做思维含量较高的反思型预习笔记。在研究过程中,一方面要验证这几种预习方法的适用性,另一方面要寻求其他适用的科学预习方法。

(三)指导学生根据课型选择预习的方法

1.数学概念课的预习

在数学学习中,数学概念的学习毫无疑问是重中之重,概念不清,一切无从谈起。然而,这个重点又恰恰是一个难点,因为数学概念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简明、概括的反映,非常抽象,而不少孩子抽象思维差,要掌握干巴巴的数学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并非易事,所以,加强课前预习很有必要。

(1)读一读

数学课本是学习数学知识的依据,阅读时要逐字逐词逐句地,不能走马观花,一目十行,要注重理解,可边读边划,划出重点,划出不懂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从整体上了解新的数学知识,还可以使新课中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以引起自己的注意,为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准备。读一度要找出定义中的关键字,进一步思考这些关键字起的作用,若把它去掉有什么后果,力争对概念进行完整的理解。

(2)举一举

列举事例来理解概念。数学概念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从具体的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我们一定可以从身边找到这些概念的原型。让学生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概念。

(3)比一比

在数学的学习中“对比”是很重要又经常用到的学习方法,在预习时也是如此。如预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可以指导学生将正方体的特点与长方

体的特点进行对比。如“自然数都是整数”与“整数就是自然数”的比较判断。诸如此类的概念正、反说法比较能够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使用对比不仅可以揭示两个新知识之间的关系,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外延和内涵;还能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2.数学计算课的预习

虽说计算课中所需要掌握的知识不像概念课那样抽象,但要想知其所以然也并不是那么简单的。所以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对计算方法有个初步的了解,使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究其所以然。也可以让学生尝试练习。

(1)自学例题

学生他们是有一定的学习经验的,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应该建立在他们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无论是新教材还是老教材,在计算课的编排上都会以例题的形式出示计算方法,为学生提供了预习的平台。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掌握这些方法了,到了课堂上,我们就可以专心致志地解决学生在预习中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把知识学得更深、更广。

(2)尝试练习

新教材往往会在计算课中创设一个情境,以其中的一种情况作为例题,而剩余的几种情况则为学生提供了尝试练习的机会。通过尝试练习,可以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通过计算既能让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

3.数学操作课的预习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只有亲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知其所以然,其中免不了要亲自动手做一做、试一试,这就使得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中多了动手操作这个内容。那么,对于这样的数学知识,我们在课前应该怎样指导学生预习呢?布置任务时应首先让学生通过熟悉教材,了解操作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工具、材料等,弄清操作步骤。第二要准备好做实验的材料,先与父母合作试着做一做,完成一个表格。第三可以把你在做实验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记录下来。布置的预习任务就要侧重于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通过自主探索,才能不断的生成新知。在上课时,先让学生汇报在家里做实验的情况,遇到的困难。我帮他们分析在操作过程中没有注意到的细节,找到实验失败的原因,改变实验中材料,然后在老师的点拨下,以及在和学生的合作交流中得到提升。

3.组织交流,定期展示预习成果

对预习的成果要及时反馈交流,让学生有成就感。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活动课,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经验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生在预习时,常常

会有所获,对有收获的学生来说,他们都有展示自己“战利品”的欲望。老师就一定要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充分“显洋”一下,让他们体验一下成功。也可以听听别人的学习经验,达到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形成自学的风气。

搭建预习平台,走向高效课堂 篇10

一、学案式预习——学生踏上课堂学习的“起跳板”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预习是一种学习的心理准备过程。学生通过预习,扫清阅读障碍,了解与所要学的阅读材料相关的背景信息,激起阅读的兴趣,为课堂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牛郎织女》一课为例,在学习新课前,我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为对象,设计了一份预习学案,让学生踏上课堂学习的“起跳板”。该预习学案有如下特点:以具体题型呈现自学要求,这样学生易于操作,在预习时可以边读边思,发现问题及时做好记录,以便在课堂学习时注意听讲解决问题;二是学案题分初读课文、精读课文部分两次完成,题量适中,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三是每题都用“我会○”的形式提出,激发学生自我挑战的心理,使他们乐于发挥自己的阅读潜能,保证了预习的效果;四是在学案后有自我评价和同学或教师的评价,这样的多元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预习效果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也让教师了解学情,“以学定教”。

二、批注式预习——学生搭起解读文本的“脚手架”

课堂的精彩来自学生多元解读文本后的充满个性的语言。“自由度愈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的程度愈高”,运用“批注式”预习,就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去预习,记录下自己阅读文本时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使课堂上对文本的解读更充分、更深刻。

在前不久,我校的一位教师在两个班级执教《莫泊桑拜师》的第二课时。两个班级学生原有基础不分上下,只是因为一个班级课前教师只笼统地布置一下预习课文;另一个班级教师要求学生细读课文莫泊桑三次拜师的部分,并在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记下阅读的收获。结果,预习笼统的班级教学任务没有完成,整个课堂学生启而不发,思而不深;进行批注式预习的班级,教师的一节课却分外轻松,课堂成了学生展示的舞台。

三、质疑式预习——学生拥有主动探究的“方向标”

质,是根据事实来问明或辨别是非;疑,是疑难或疑惑。解决疑难、明辨是非的过程,就是获得知识的过程。要在学习中进行思考,就必须多问几个“为什么”。宋朝的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明人陈献章也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可见,“质疑”是探求知识真谛的“开山斧”,是开发智力的“深耕犁”。质疑式预习,就是让学生善于开动脑筋,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在质疑、解疑中长进。

引导学生勤于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通常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指导:

1.从课题入手的“预习式”质疑。课题常常是文章的“眼睛”,教师可布置学生对文章的题目进行质疑问难。如《爱如茉莉》一课,学生就提出“茉莉花是什么样子的”“爱怎么会像茉莉花呢”“谁的爱像茉莉”等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围绕提出的问题展开预习,效果很好。

2.从某些关键词句入手的“预习式”质疑。有的课文,突破口在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上。在预习时可以布置学生先找课文的中心句,再对中心句提出问题,展开自学。例如《夹竹桃》一课,学生就根据要求找到了中心句:“这样的韧性,又能引起我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围绕中心句提出问题并展开学习,主动找到了课文四、五两个重点自然段进行研学。

3.从矛盾处入手的“预习式”质疑。创设认知冲突的情景,让学生主动提问,这样的质疑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在《螳螂捕蝉》一课中,我布置给学生的第一个预习任务是读书,找出课文出现的人物。第二个预习任务是对“大臣劝说吴王”、“少年劝说吴王”分别提出可研究的问题。有的学生围绕问题“大臣与少年都是怎样劝说吴王的”展开自学,明白了少年的机智;有的学生围绕问题“大臣与少年劝说吴王的结果有什么不同”展开自学,认识到劝说要有一定的技巧。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预习的过程,不仅是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更是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学生通过预习初步进行探索,可以对懂与不懂的地方都做到心中有数,从而使其听课的指向性更加明确,大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另外,“质疑式”预习还使学生学会了思考和质疑,让大脑充分运转,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养成主动探究的精神。

指导有效预习,实现课堂高效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预习;高效课堂

目前教育方式变革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课堂高效。而要实现课堂高效就必然要做到“先学后教,多学少教,因学活教”。如果我们能把学生的学放在课外完成,就能更好地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因此, 课前预习是学好语文的重要环节,做好了语文学习的预习,一定能提高语文课堂学习效率,而有效率的学习,对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习兴趣、巩固素质教育的成果有重要意义。同时,课前预习这一方法的运用也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能促进语文学习所必备的学习技能的形成。要想让小学生有效预习语文,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预习任务要循序渐进

学生预习课文时,一定要根据具体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因此,老师应根据课后习题和年级特点,并结合本班学生情况制定有针对性、循序渐进的预习目标。如低年级应让学生勾画生字新词,给生字组一、两个词语,在认读生字新词的基础上读通课文,标出自然段。中年级在低年级的基础上,还应联系上下文或工具书理解词语,勾画好词佳句,找出中心句,找出不明白的地方作上记号,并学习质疑。高年级预习有单元预习和课文预习两种。单元预习是指在学习每一个单元之前,让学生整体了解本单元内容包括有几篇文章,分别是什么题目。本单元主题是什么?本单元需要搜集些什么? 课文预习在中年级基础上知道文章大概讲了什么。抓住总起段、过渡段、总结段及感受深的地方、带修辞手法的句子作简单批注。并能在默读或浏览时搜集有用信息,试着解决课后题。

二、预习方法要丰富多样

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人渔”。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后还应掌握丰富多样的预习方法才能有效预习。所以,作为教师尤其要重视方法的指导。预习的预习可总结为四法:一查。预习课文时,遇到不认识的字、多音字、生词等,就要通过自己查阅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对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要初步了解它的意思,从而扫除语言文字的障碍。另外,对文中涉及到的文史典故就要尝试着去查阅有关书籍或利用网络获取新知;还要查阅文章写作的背景以及相关的知识。搜集有关课文的资料,拓展自己的视野,对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读。在扫清文字障碍的基础上读通课文。读课文不应拘于遍数的限制,只要读懂为止。初读课文时,由于度熟练,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喜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在熟练后应大声朗读,训练自己的朗读技巧,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理清课文脉络。三画。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指导学生在预习时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作标记。应给易读错音的字标上拼音,不理解的词写上注释,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把含义深刻的句子、带有修辞手法的句子、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中心句等重要句子用不同的线画出来,作简单批注。结合预习目标用铅笔画出答案。找出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到上课的时候再特别加以注意,把自己觉得模糊不清的地方彻底弄明白。四思。俗话说:不会提问的学生就是不会学习的学生。“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通过预习后应思考明白了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如课文的内容是否真懂了,文章主题的概括、层次的划分、段意的归纳、句子的理解、写作特色的分析等问题能否解决,预习任务是否完成等。

三、 预习辅导要生动有趣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因此,老师应提前备课,为学生作生动有趣的预习辅导。如:给每个学生发放课文朗读录音带,帮助学生更快读通课文、读好课文;录制短小的微课,帮助学生学习课文重难点微课;学习寓言、童话等课文时,可搜集好相关视频分享到QQ空间,以便学生预习时观看,激发兴趣。另外,老师可搜集好跟课文有关的课文链接资料打印在导学单上,为学生省去一些查找资料的时间,还应在导学单上打印跟本课有关的一些学习方法的指导性意见,让学生进行有效预习。

四、预习检测要简单可行

小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力相对较弱,学习意志力也不强,因此学生在家是否预习,效果如何,老师怎样才能更好地掌控学生的预习情况呢?可让学生家长每月填写反馈表及时反馈子女在家学习语文的情况。还应设计预习作业在导学单上打印出来,让学生在预习后完成,方便检查批改。并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设计多样的评价方式:会读的打★,能跟读的打√,要加油的打▲,让学生去记录自己的预习结果。并让组长抽查记录学生的预习结果,评选智慧星、进步性等。课堂上,老师只需花短短的几分钟抽查预习效果,对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就无需再进行教学。

学生通过有效预习后,就会消除学习语文的恐惧。课堂上不像是在进行新知的学习,而更像在复习旧知整个学习过程,不仅学习难度降低了而且对难句理解也更容易了,理解变得更加深刻,学生能大致了解本课的难点,并进行思考,学生都处于亢奋状态,对语文学习充满了兴趣,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课堂上学生带着预习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听课,对他们来说学习语文就不再是负担,而是执着追求。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快乐,久而久之,学生就慢慢养成了爱思考、勤发言的好习惯。这样既节省了课堂的时间又能让每个学生自信地交流、评价,真正做到“先学后教、多学少教、因学活教,”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师生在一段双向激发的愉悦交往过程中轻松达成教学目标,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实现语文高效课堂。

上一篇:创建环保城市倡议书下一篇:基桩工程质量验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