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的自我

2024-06-11

作文教学的自我(共12篇)

作文教学的自我 篇1

如何让学生写出文质兼美、富有个性、具有创意表达的文章, 是语文教师探索的重要课题, 同时也是语文教育中的一个难题。作文既是一种技能, 需经过不断的训练才能形成, 教师必须采取既开放又科学的教学方法, 既放飞学生的翅膀, 让他们翱翔于创新的天空, 又要让学生开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训练。教师要善于立足现实, 优化作文教学, 培养学生写作情结, 扬起写作风帆, 让学生勤于写作, 乐于写作。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 引导学生学会发现

要写好作文, 观察是第一步。观察是否深刻、细致, 直接关系到文章质量的高低。观察深刻, 感受、体验就深, 就能触发写作动机, 发现题材价值。我告诉学生说, 只要平时留心观察, 认真思考, 便会发现, 乡土题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攀登高山, 你会领略到“一览众山小”的愉悦;拥抱大海, 你可感受“海纳百川”的胸怀;走进大山, 你能体验“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的宁静……农村成群的鸡鸭鹅, 又肥又壮的牛羊, 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 房前花果香, 屋后树成行, 大片大片的庄稼绿油油, 天然的动物园、植物园, 辛勤的农民, 不都是写景状物、写人绘事的好材料吗?

二、蓄积大量素材, 触发激情, 为写作做准备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 文章犹如溪水, 源泉丰盛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 流个不停。”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内在动力, 有了兴趣, 学生才能走进生活去品其情趣, 才会有写作的欲望, 从而逐步养成动笔的习惯。但是, 长期以来, 语文教师习惯将作文题一出, 然后简单地谈谈写作的思路, 剩余的时间让学生去写。写什么呢?很多学生搜肠刮肚, 东拼西凑, 应付了事。硬着头皮写成的文字往往也是言之无物, 内容空洞, 没有时代感。其根本原因是学生没有走进生活, 远离生活, 甚至可以说是没有机会呼吸社会人生的新鲜空气和时代气息。因此, 一定要让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积累材料的习惯, 从根本上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1. 鼓励学生写随笔、日记

写随笔、日记是观察生活的练习。学生把自己日常生活中耳闻目睹的事用文字记录下来, 把自己思想感情的历程记录下来, 这是学生形成感情的沉淀、积累时代信息的方法。对中学生来说, 应当提倡写随笔、日记, 至少应该坚持写周记, 把自己每天或每天感触最深的事记下来, 保存好。这样日积月累, 就能获得许多自己亲身经历的材料, 写起作文来, 大脑就不会空白了,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2. 鼓励学生博览群书, 重视阅读

博览群书是间接积累, 是通过阅读、摘抄、背诵等手段, 间接地从书籍、报纸、杂志、音像等制品、互联网等媒体上获得写作材料, 其中以阅读书籍最为常见。农村中学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 地理环境的隔绝, 交通不方便, 网络技术还没有普及, 致使信息不灵通, 学生见识不多, 知识较为贫乏, 又由于平时用本地方言交流思想, 本地方言和汉语的语法正好相反, 所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就要求学生博览群书, 开阔视野, 拓宽知识面。

首先, 教师要向学生推荐高质量的报刊和名著, 如《中学生学习报》、《语文报》、《语文周刊》和《读者》、《演讲与口才》、《青年文摘》、《小小说》、《写作素材》以及《红楼梦》、《三国演义》等, 并让学生订阅一份《语文报》或《语文周刊》。学生经常阅读这些好的读物, 从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

其次, 教师要拟订积累材料的实施方案:A.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本笔记, 专门摘抄课内外优美的词句。B.每周腾出一节课, 让学生到图书馆去饱览书籍, 享受读书的乐趣, 记下有价值的材料。课前三分钟, 检查学生前一天搜集材料的情况。C.定期检查摘抄本, 并在学生的抄写本上写一句名言警句, 以示鼓励。D.举行积累材料评比活动与展览会, 根据材料积累登记本, 进行评比并给予奖励。通过开展这项活动, 学生之间能够互相学习, 互相促进, 在短短的一年里, 学生的写作能力大大提高。

三、科学训练是写好作文的必经之路

如果说积累材料是为了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那么, “科学训练”就是为了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如何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训练, 从而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尝试:

1. 结合课堂教学, 提高遣词造句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 往往也有很多“作文”的机会:对老师的提问回答是一种口头作文;对课后题的书面回答, 也是一种作文;如果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仿写、缩写、续写, 那更是很好的作文练习。如:有位教师在教授《济南的冬天》时, 要求学生用“山上、山尖、山坡、山腰”写一段描写大山风光的文字;有位教师以优美的无联系的词语, 让学生想象连词成文, 这就很好地训练了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2. 提倡模仿, 培养文风

“学习”一词在《礼记·月令》里解释为:“学, 效;习, 鸟频起飞。”学是使人获得知识, 有所启示的认识过程;习是反复不断地效法或模仿他人的行为, 是使知识得到巩固、技能达到熟练程度的过程。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是以一篇文章为范文来进行阅读分析, 从中学到一些写作方法, 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它与照抄有着本质的区别。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讲, 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 培养好文风。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 也应加以肯定。特别是学生对说明文、议论文比较陌生, 更适合用仿写来达到学会写作这些文体的目的。吴增祺说:“文章之体, 往往古有是作, 而后人则仿而为之, 虽通人不以为病。”这是指文章体式上要加以模仿学习。在对学生进行仿写训练时要强调创新。

3. 片段训练

要在短时间里有效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教师要破除“作文必须成篇”的观念, 要把作文的各种要素分解落实到练习中。教师可对学生进行分项练习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那就要让学生平时多练笔, 多写片段。片段训练则比写一篇文章更具可操作性。中学生生活积累有限, 而让学生进行环境、场面、四季、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片段训练比较现实, 也可增强他们写好作文的信心。这些片段训练是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如学生学了朱自清的《春》, 可让学生选择夏、秋、冬三个季节中的一个进行片段描写;学了《祝福》祥林嫂的外貌之后, 可让学生练写人物外貌的片段等。片段训练确实是分解训练, 先分解后综合, 才能得心应手, 才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

4. 以说促写, 下笔成文

从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来看, 是先学会说话, 后学会识字, 进而用文字来表情达意。在写作训练时, 让学生多说, 以说促写的办法确有实效。具体训练的方法是: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 就是在作文时, 学生构思好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 也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进行演讲, 培养口头作文能力, 并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 这样说说写写, 写写说说, 不仅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而且通过说话过程中对口头语言的叙述, 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使学生写作能做到中心明确, 条理清楚。如《我喜欢上课外阅读》这个作文题, 采用先说后写的办法, 学生能写出较为成功的文章。

四、留下自由空间, 让学生尽情发挥

科学训练已经教给学生写作技能, 教师还应该给学生写作的自由空间。因为传统的作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就是教师控制下的写作技能的训练, 完全漠视了学生活生生的主体特征, 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和创造的机会。长此以往, 学生便没有了自主意识, 失去了写作的兴趣。新课标强调写作是一种个体行为, 是一种心灵的倾诉, 让学生自己去体悟, 去酝酿, 去有创意有个性地表达。为此, 教师要转变角色, 变作文教学的主宰者为学生情感的激发者和反应者, 不仅要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感受力, 更要有开放作文教学的举措。又因为学生各自的基础不同, 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喜欢的文体, 运用自己喜欢的表现手法等写作, 并且自定所达到的写作目标, 不搞统一要求, 也不提统一标准。这样, 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写作欲望。即使就是针对同一事件, 学生往往也会因为手脚的放开、运用不同的技巧进行表达, 五彩纷呈取代了千人一面, 自然会提高写作兴趣, 启发创新。

五、评价作文要“因材施评”, 应用弹性的评价指导

教师对学生的作文, 首先要做忠实的读者———认真阅读;其次做客观的评论者———评论具体中肯, 使学生既看到长处又知道存在的问题及怎样修改;最后做有心的教育家———努力发现学生习作的闪光点, 适时及时地给予肯定。即使有些学生的习作并不佳, 但在用词、组句等方面有一点值得肯定的都应给予赞美, 使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感, 让评语更具有激发写作动机的作用。只有这样, 才能维护学生的自尊心, 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

综上所述, 学生在平时养成了观察的习惯, 学会了发现美, 并积累了大量的材料, 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的训练, 以及努力培养写作兴趣和习惯, 熟练掌握写作方法让那些貌似“老大难”的作文都成为“小儿科”。这样, 中学生的作文水平就一定能逐步提高。

摘要: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着重要的地位。本文针对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不容乐观的现状, 探寻作文教学的方法, 提出作文训练的五种新思路。

关键词:作文,学生,科学,自我

参考文献

[1]程翔.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语文出版社, 1999

[2]周庆元.语文教学现代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作文教学的自我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展现自我,能抓住自己的外貌特征,真实自然地表现自我。

2、初步领会介绍人物的基本要领:抓住人物的整体形象、长相、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特点,按一定顺序写下来。

3、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共享习作的无穷快乐。教学重点:

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恰当的内容,真实,有条理地作介绍。教学难点:

学会抓住自身特点,准确而真实地表现自我。教学过程:

一、叙述故事导入。

1、教师自我介绍。

2、创设情景:教师口述一个“寻人”的虚拟事件,请学生协助寻找,并以此引导孩子认识“抓特点”的重要性。

事件梗概:在上课前得请大家帮个小小的忙,不知道大家愿意不愿意。(同学们齐说“愿意”)看来你们都是热心人啦。事情是这样的,有个老爷爷听说我要到这个班来上课呀,就要我来看望一下他的孙子。他孙子就在咱们班上呢,老爷爷说他孙子长得不高不矮,不胖不瘦,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所以就要麻烦你们帮我找找看是谁了?

3、找半天为什么找不到?找不到,因为没有介绍清楚。因为我们都是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老爷爷没有抓住特点。

4、师板书:特点就是一个人与众不同的地方,我们介绍的时候一定要抓住特点。(抓住特点)

二、介绍写作要点

1、我们班的同学在一起相处已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了。我相信,细心的同学一定会发现我们每个人是不一样的,那么,想一想:一个人有哪些地方和别人不一样呢?

2、学生自由说,教师相机指导。如:外貌、性格、爱好、优缺点、梦想„„(板书)来,我们一起读一读!

教师:其实,你们说的这些与别人不同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这也就是指的一个人的特点。

三、学习例文“读一读”

1、有一个叫汪冠宇的小朋友,写了篇作文,题目叫《我的自画像》。请看例文,读一读,想一想汪冠宇小朋友是怎么介绍自己的。(教师读例文)我的自画像

------汪冠宇

在我们班有个胖胖的男生。他有一头乌黑的头发,那浓密的眉毛弯的像一道月牙,他的眼睛很大,像两颗紫莹莹的大葡萄,看起来特别精神,他的将军肚也很大,班上的人给他起了个外号“肥肥”。

他的爱好是唱歌、跳舞、讲故事。他的优点是爱看书,他是个图书狂热分子,他喜欢的书的类型有很多,有《格林童话》、《军事之谜》、《科学知识》、《科幻小

说》等等。而且他还不是一般的狂,他都狂到有时连作业都忘写。他爸爸一生气,就把书放到了最高的柜子上,让他该掉这个习惯。虽然书被拿走了,可是他的心里还是痒痒的,实在忍不住时,就看看爸爸是不是在家,然后踩着椅子去看书,如果爸爸来了就连忙把书放回去。爱读书让他成了班里的小作家。每次写完习作,老师都会拿他的作文当范文读给同学们听。

另外,他的性格活泼,爱动。他还特别爱笑,开心的时候,他会拍桌子,笑到喘不过气来。

你想知道他是谁吗?哈哈,他就是我----汪冠宇。你们想和我交朋友吗?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1)读了例文,你知道汪冠宇是个怎样的小朋友了吗?他是怎样来介绍自己的?(2)你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自己?要注意些什么?

3、归纳本次习作要点:

⑴首先介绍自己外貌: 年龄、身材、长相等。

⑵要抓住特点: 性格、爱好、优点、缺点 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⑶要有一定的顺序(板书)。

四、口头作文“说一说”

老师也想听听你们的自我介绍,同学们愿意让老师认识下你们吗?(愿意)谢谢同学们给我这次机会。知道怎么写了,我们试试口头介绍一下自己吧。出示说话要求:

(1)介绍自己的年龄、身材、长相、性格、和兴趣爱好等。(2)注意说出自己的特点----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3)介绍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对介绍得好的同学教师给予表扬。

五、独立起草“写一写”

今天我们的作文就是写一篇自我介绍。同学们现在可以畅所欲言,看看谁的自我介绍最能吸引老师,让老师一下记住你。请同学们拿出纸和笔,写一篇自我介绍。你也可以为你的自我介绍取一个好的题目,如《我的自画像》《这就是我》《爱笑的女孩》等等。我们在进行自我介绍时,先要简明介绍自己的基本情况,再介绍自己的外貌特征,然后介绍爱好特长优缺点当中最突出的一两个方面,最后加上精彩的结尾,就是一篇很好的文章了。赶快亮出不一样的自己吧!

1、学生独立仿写,教师加强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2、提醒学生注意:字迹工整,语句通顺,描写具体,标点和格式正确,无错字。六:“猜一猜”游戏

找三个同学的习作打乱顺序念,请同学们猜是谁写的?师相机表扬听得认真,抓住特征写,写出了文学色彩的同学。小结只要抓住了别人所不具备的特征,就算打乱顺序别人依然能够知道是谁。

七、总结:一个好的自我介绍能让别人一眼就记住你,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希望同学们今后能够写好自我介绍,用好自我介绍。

板书设计:

自我介绍

特点:外貌、性格、爱好、优缺点、梦想„„(有顺序)

抓住特点,描写具体

教学反思:

古语曰:“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何况小学生都是“兴趣至上”的。如果习作教学总是按着 “审题、选材、构思、作文、修改、定稿”这个这套老模式来进行,恐怕是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的。

作文教学要激励学生表现自我 篇3

关键词:作文教学 题材性 思想性 操作性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其中书面表达能力又主要是作文能力。但一段时期以来,社会上对学校作文教学颇多指责,而教师自己也抱怨作文教学投入多、产出少。教师的烦恼是费尽心思,但吃力不讨好,教学效益不高。学生的烦恼是越写越写不出,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学生厌写导致教师厌教,教师厌教以致不想去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去调动学生的作文积极性,当然学生就厌写了。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笔者曾在一些中学生和部分初中教师中作过一些口头调查,事实表明,以下三项因素是相当一部分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影响学生作文积极性的主要原因。

其一、过分强调作文教学的题材性。学生在作文前,教师就一而再、再而三感动引导学生选取题材时,一定要选有意义、能提炼出主题、能概括出中心思想的题材来写。每次这样的反复强调,学生心目中就早已形成了一个题材优先的框框。还未下笔,心里就受了束缚。

为了要寻找一个能概括出有意义的中心和主题的题材来,煞费苦心,搜肠刮肚。这样自然会使学生忽视自我和周围很多丰富多彩饶有趣味的值得一写的东西。这种做法,恰好把作文的正确过程颠倒了过来:作文时,不让学生有感而发,却先要学生先选一个中心和主题,再按图索骥找题材。这不仅封闭了学生心灵,而且,这样的作文练习,其了无趣味是可想而知的,了元趣味的写作能写出好文章来吗?

其二,过分强调作文的思想性。既然要概括出主题和中心来,对这个中心和主题又有什么样的要求呢?教师又引导学生,主题必须是健康的,中心必须是向上的,表面上看,这些似乎都不错。问题是,什么样的中心和主题才算是"健康""向上"呢?这实际上又给学生定了一个框框--主题先行。2000年,南方某省的中考题目是《礼物》,一位阅卷的老师告诉我,有一个学生在作文里述说了自己的经历,写她父母早逝,只好与奶奶相伴。有一天,她到一亲戚家玩,发现亲戚家有一条似狗似猫的东西,初次见面,他们就异常亲热。一段时间的一来一往,简直形影不离了。后来亲戚就说,这只小东西你这么喜欢就送给你吧!这真是一件珍贵的礼物,从这以后,小女孩有了自己的心灵伴侣,放学回来,小东西老远就跳出来欢迎。有一天,小女孩竞跟小东西说起话来了,她说,小狗啊小狗,我俩多么相似啊,你没有了爸爸妈妈,我也没有了爸爸妈妈。女孩子的话说得感伤而又忧郁,把自己平日里的孤独和寂寞都诉说出来了,读来非常感人。给我讲这篇作文故事的老师要求打高分,但最后却被大部分老师以及阅卷组长给否定了,理由是思想不健康,内容不向上。就这样,一篇生动感人的故事受到漠视。难道写自己真实的经历,说了自己内心真实的话就思想"不健康""不向上"了吗?可见平时学生为了一味地写所谓"健康向上"的东西,是如何脱离自我实际去编造虚假的东西,或者去写千篇一律的东西。

其三、过分强调作文的操作性。这集中表现在教师指导作文,热衷于炮制作文的种种写作方法,这法那法,让学生削足适履,依样画葫芦。作文教学,技巧性的训练当然不可少,但那毕竟是末的方面。据说现在很多热心的老师为孩子们迎考早已把各种文体的做法都归纳出来了。学生只管用就是了,现在的新华书店相当一部分学生用书就是作文选之类的。

以上弊端,集中到一点,就是忽视了学生的自我,学生作文与作理科习题不同,学生作文要投入自我情感。作文其实是一种"自我"精神性的实践活动,它与学生"自我"心灵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就是要激励学生表现自我,进而引导他们表现好自我。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纠正目前作文教学中重术轻道、舍本逐末的现象。

作文教学中激励学生表现自我,指的是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引导学生从自我出发,不脱离自我、尽情地抒发自我情感、叙述自我经历,描绘自我内心、或者,在写人叙事绘景议论中融化自我的感受和体验。一般说来,这样的作文,学生既写得真实贴切,又写得生动感人。从我指导过的"表现自我"的学生作文看,学生表现自我的内容大多是写自己过去熟悉的人和事,这些人和事烙印在他们的情感深处。比如写对自己人生影响最大的人,写因为父母不和、家庭的阴影给自己心灵带来的创伤及其对自己人生看法的影响,或写父母早逝给自己带来痛苦的人生遭遇和对已逝亲情的眷恋,或写自己对身处其境的日常生活的观察,或写自己经历的某一社会生活场景的片断,或写自己对大自然动植物的观察和赞美……,在这些作文中,"表现自我"包含着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包含有或生动的叙事,或生动的描写,或恰当的评析……。作文中表现的"自我"是真实的自我,"自我"在作文中成了学生一个写作的基点,现实的社会生活都通过学生的心灵折射,通过学生的情感过滤,再写到作文中来。写出来的作文也就自然具有了学生情感的温度,烙上了学生心灵的色彩。这里的"自我"完全有别于时尚写作中的矫揉造作元病呻吟的虚假自我表现(像有些浅俗的流行歌词)。

作文教学的自我 篇4

学生自我意识, 产生作文动机, 这是作文教学成败的关键问题。为此作文教学一定要重视这方面工作, 并要积极创造这方面条件。学生的作文是习作性练笔, 所谓习作性练笔, 主要通过写真情实感练词、练句、练段、练篇。真情实感来自于切身观察, 来自于切身生活实践和对往事的回忆诸方面的体验。为使学生自我意识真情实感和产生作文动机, 必须重视观察, 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和对往事回忆的训练。观察属于自我意识印象基础, 所以作文教学要通过观察训练抓好印象积累工作。

学生的观察对象, 要由小到大, 由少到多, 由静到动, 由单体到群体。在训练过程中要使学生眼、耳、鼻、舌、身等所有的感觉器官一齐活动, 通过分解性观察, 分层或分步性观察与同一、同类或近似性事物全面分析对比, 捕捉观察对象的具体形象及其特点, 及时固定印象, 培养学生准确和精细的感受力, 唤起自我意识, 引起作文动机。

语文是交流信息的工具。作文教学为使学生开阔眼界, 广博见闻, 可利用信息课促使其参加各种活动。这样既丰富了生活, 又通过信息交流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信息课的进行方式, 根据经验, 分为综合课与专题课两种。综合课:让学生课前从广播、电视、书报和社会上收集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课上天南海北地自由交流, 也可读感想、提问题。这种活动讲者自由, 听者有趣, 可以使学生产生巨大魅力。专题信息课:有中心、有重点, 可设与思想道德教育有关的专题“祖国之最”“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漫游未来”;可设与时事要闻有关的专题“中国体育史话”“神州五号上天”等;可设结合课内学习的专题“有趣的动物”“奇异的植物”“天文知识”“巧猜成语”“数学与人类”“大脑”“科技信息”“科学家的故事”;可设反映个人课外和社会活动的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寻美活动、自然风物考察、社会考察、人物专访等。

观察也好, 开设信息课也好, 最为重要的是感受训练和及时固定印象。感受训练和及时固定印象, 都应该在观察和进行信息活动的当时组织学生谈所见、谈所读、谈所闻、谈所想。把朦胧印象通过语言中词语概念的集合定向作用, 把所得的感受贮存于大脑, 这样才可以强化学生的记忆和作文时自我意识, 引起对往事的回忆。回忆在学生作文中是自我意识的表现。这种自我意识越形象、越具体、越感受深刻, 才越能引起作文动机。所以作文教学平时要加强固定事物印象的训练, 只有强化这种训练, 才会为学生作文中的回忆打好基础。

自我意识和作文动机是在回忆中产生的, 教师一旦提出作文要求、作文范围或作文题目, 便引起学生有关的回忆。学生在许许多多有关的回忆中通过精心筛选才会认定某事物是作文的最佳材料, 于是便会产生作文动机, 产生“这个材料”是最佳材料, 今天的作文写它的心理。学生作文产生这种“自我性”心理, 才具备了构思作文的必要条件。

学生自我意识, 产生作文信心是作文教学中的又一项重要的工作。信心来自于有把握写好文章。而有把握写好文章决定于材料的具体性, 情感 (立意) 的感染力和头脑中产生作文的大致轮廓。要做到这些, 又取决于教师启发学生通过自我意识进行三个方面的自我反馈:

第一, 材料反馈。教师平时要掌握学生的生活实际, 通过学生喜、怒、哀、乐、爱、恶、等思想感情的变化, 正面或侧面了解他们之所以发生变化的原因和与发生变化有关的景、物、人、事。作文教学要围绕这些景、物、人、事圈定范围, 提出要求或决定题目, 使学生听到要求, 看到题目能够通过自我反馈, 眼前浮现栩栩如生的具体材料。

第二, 情感反馈。要引导学生在反馈的当时, 触题生情、由情及景、由情及物或由情及人、由情及事, 从而造成感情冲动, 要学生通过自我意识把握情与景、物、人、事的联系, 鉴别其真善美或假恶丑, 捕捉自己对有关事物的态度, 和从自己的真情实感出发确定带有鲜明个性的中心思想。毫无疑问, 学生自己确定带有鲜明个性的中心思想, 以真情实感而行文, 所写出来的作文一定会有感染力的。

第三, 作文轮廓的反馈。学生通过触题生情, 由情联系到要写的具体事物和要表达的思想后, 至于怎样去写, 由于知识基础不同, 作文修养、思维方式、思考路线不同和对例文的参考取舍不同, 作文写法构思当然也有所不同。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反馈确定作文材料和表达的中心之后, 还应让他们通过进一步自我反馈, 自列提纲, 自定写法, 在头脑中产生自己的作文轮廓。

学生作文自己选自己感受最深的材料, 自己写自己要表达的真情, 自己根据自己的写作技能构思行文。这种自我反馈越符合自己的实际, 其写好文章的把握和写好文章的信心就越大。

教学活动不仅是教师控制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 同时也是学生自我控制的过程。控制具有可调性, 学生作文活动自我控制的调节关键在于通过随时自我评价, 肯定成绩, 找出不足, 从而采取弥补性措施以求获得最佳成绩。自我评价作为自我控制的一个方面, 不仅是多方面的, 并且贯穿作文的始终。例如, 取材立意:要评价立意是否正确, 思路是否健康, 材料是否具体, 能否突出中心和表达真情实感。构思列提纲:要评价布局是否合理, 记叙一件事, 记写一个人, 材料的主次是否分明, 详略安排是否得当, 文章结构是否完整, 即记事有无发展过程和恰当的头尾, 记人反映人物特点的事例是否恰当。另外评价结构还要评价整个文章段落之间的过渡是否自然, 前、后文照应是否周到, 整个文章是否结构完整、严谨, 还是结构松散、庞杂。这些方面学生不但要在取材立意和构思提纲的当

摘要:叶圣陶先生说过:“小学生今天做某一篇作文, 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的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可以说小学作文也是科学实践思维和语言的统一。因此阅读是写作的源泉和基础, 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用心阅读, 用心体会,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鼓励学生善于观察, 善于收集材料和总结, 才能厚积薄发, 文思泉涌, 挥笔自如。语文教学中, 阅读与写作是最能体现语文能力的两大重要板块。在写作教学中, 提倡读写并重, 找准阅读与写作的契合点, 实现以读促写, 读写同步提高。课外阅读与习作教学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只要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用之得法, 试之得当, 学生的习作能力就一定能够提高。

关键词:作文;教学;课外;阅读;结合

当前, 小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着“无话可写”“言之无物”的现象。究其原因乃是学生缺乏丰富的作文素材。一方面, 受生活的局限, 学生的生活接触面很窄;另一方面, 是由于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间接获得经验的指导。所以, 学生缺乏写作材料, 无话可写。怎样才能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切实打好学生的作文基础, 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 粗略地总结如下几点。

一、作文教学与课文阅读要紧密地结合

众所周知, 作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正确引导小学生由“启蒙性作文”向“创造性作文”过渡的重要环节。但是, 如果一味地、教条地进行作文教学, 而忽视了它的纵向结合, 未必能达到理想的教育目的, 如果把作文教学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 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阅读是作文的基础, 通过课外阅读, 可以为作文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 从而弥补作文中句子不畅, 语言贫乏的不足, 还可以为作文积累大量的写作知识。“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说的正是阅读积累的重要, 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 增强学生的见识, 开发学生的智力, 提高学生作文的综合能力。那么如何让学生搞好阅读呢?我主要抓了三点:

1.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首先, 要保证学生有选择的自主权, 不能硬性规定学生读什么书。其次要根据学生天真、好奇、上进心强的特点, 利用课外活动在班里组织学生举办故事会、诗歌朗诵会、佳作欣赏会等活动, 并及时评出优秀个人。通过这些形式既发现、培养、宣传了在阅读中涌现出来的典型, 又为每个学生创造了展示自我的机会, 使他们从中时, 一边自我检查, 自我评价, 自我调整, 并且还要在起草行文过程中和起草完了通过多次检查, 随时发现问题随时加以补救。语言的表达也是如此, 在行文过程中, 一般学生每写一句话不但要在落笔之前自我评价所要写的话是否准确、达意和是否得体, 并且还要写完每个段落和整篇作文, 通过反复的自我评价, 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加以调整。

学生作文自己觉察“不够理想”的地方, 通过自己调整加工成自己满意的作文, 不但需要大量的回忆、想象和大量的知识迁移, 并且还需要一定耐心, 要具有坚强的意志, 克服种种困难完成作文活动的最后任务。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的目的的心理过程。作文修改, 可以增强学生的耐力, 提高

●南琳

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 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阅读中, 我让学生学会并掌握精读、泛读、浏览三种阅读的方法。“精读”法, 就是精心、精细、精确地读。要求学生“字求其训, 句求其意, 章求其旨”。对于书中的精华部分, 要烂熟于口, 精熟于心。“泛读”法即粗泛地读。对量大的一般性书籍, 采用此法, 可以使学生扩大视野, 增加信息以丰富知识。“浏览”法, 其要旨是“看书看皮, 看报看题”。可以看目录, 读前言, 阅后记。兴之所至, 随意翻之。在浏览中, 新的信息不断增加, 储存和积累, 形成粗略印象, 到用时可以信手拈来, 任我驱遣。经过一年多课外阅读的实践训练, 我班的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根据不同的素材, 不同的章节灵活运用阅读的方法。从而开阔了视野, 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3. 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主要包括注意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阅读技巧方面的一些常规性习惯。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培养了学生初步形成别人教我读为“我要读”的习惯。提倡学生边读边想, 细读精思, 读思结合的习惯, 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爱好, 一种艺术享受。

二、课外阅读是作文教学提质的重要因素

学生习作质量的提高是在强化学生写作基础训练、逻辑训练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而习作质量的高低, 都决定于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古人云:“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这就形象地说明了阅读与写作的微妙关系。由此可见, 学生只有阅读面广, 才能知识面广, 也才能积累丰富的写作词汇和生动有趣的写作素材, 并在写作中恰如其分的加以运用, 所写的文章, 才能做到言之有物, 点笔精当, 词文并茂;言之有序, 详略得当, 泾渭分明;也才能做到言之有趣, 情深意笃, 生动感人。

三、课外阅读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助力器”

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丰富了自己的写作语言, 提高了自己运用语言文学的能力, 形成了一定的写作技巧。在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写作实践中, 感受到了自身的写作才能和人生价值。写作兴趣随着阅读兴趣的提高而提高, 良好的阅读习惯, 必将对写作水平的提升加注了一定的助推力, 具备“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作文教学与课外阅读, 犹如水与源、树与根之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的统一, 是相辅相成的。我们相信, 只要把作文教学同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 何愁学生写作水平不能提高?何愁学生写不出情景并茂的文章呢?

(通渭县平襄镇明德小学)

作文教学的自我 篇5

《小学低年级立体作文教学模式研究》

自我鉴定意见

海阳经济开发区小学徐婵英 王延泰

《小学低年级立体作文教学模式研究》是海阳市开发区小学承担的烟台市教育科学“十一五”滚动课题,并被列入中央教科所 “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生习作立体化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的子课题。我校全体语文教师参入了课题的实验与研究。经过课题组成员近三年的努力,已经达到了课题研究的阶段目标,并取得了如期的研究成效,现自我鉴定如下:

本课题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实际存在的“学生思维狭窄;教师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没有形成系统性的作文写作技巧,因而造成作文千篇一律”等问题,依据“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的自能性特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愉悦性特征和“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的创造性特征等理论,在广泛借鉴国内外有关研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重点探索《小学低年级立体作文教学模式研究》,选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小学低年级立体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课题的实验与研究初步形成了小学习作教学的立体化模式,这种模式着眼于人格、思维、生活、技巧、激情五个维度,形成了目前国内最先进的立体多维习作教学模式。

2.课题实验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的外观几何图形是一个绿色的球体坐落于拥有长宽高三个维度的长方体。长方体的长是快速识字,宽是高效阅读,高是健康生活。球体的球心是健康人格,轴线是思维训练,纬线是“积累、感悟、模仿、创新”,经线是分层训练。球体的左右有一对坚强有力的翅膀。左翅膀是技巧,右翅膀是激情。一个坚实有力的长方体托起了一个冲向茫茫宇宙的绿色球体。这便是我们立体化习作的理论体系。

3.课题实验初步研制了自己的三板块语文教学观点。我们在国内首次提出了以三板块作文歌、三板块差异作文歌、三板块思维歌、三板块观察歌、三板块作文体味歌为载体的三板块语文教学观点。这一观点所包含的思想内涵不仅成为我们指导教师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而且成为我们观察事物、判别是非、处理事情、制定工作策略的思维方式和工作原则。它已经由单纯的作文教学上升到思维与策略的境界。这是我们所始料不及的副产品。

4.学生写作能力得到大面积大幅度的提高。学生养成了很好的阅读习惯,语言积累的量与质得到明显提升,不但写作水平得到了快速提高,而且对习作的兴趣和求知欲也不断增强。在去年和今年的全市教学质量抽测中,我校的语文教学质量连续两次成为语文教学的先进单位。

5.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得到整体性提高。在改革中学习,在试验中研修,在立体化的教学模式中教学相长,全体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不断提高。我校教师有3人被评为市级以上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和教学能手;有12人的授课被评为市级以上优质课、创新课;有21人的教改论文在省市级科研成果中获奖和在专业报刊发表;有4人被评为新课程改革优秀实验教师。

数学课堂教学的自我见解 篇6

关键词:数学;兴趣;自我见解

一、启发激趣

兴趣是入门的向导。爱因斯坦说过: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就有强烈的求知欲,就会认真的钻研,积极思维。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新颖刺激的东西。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激“趣”因子,将数学组织的生动有趣,让学生以“趣”乐学。

二、精心设疑

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学生学习主动性充分发挥的表现。著名思想学家张载说过:“有疑,方能进矣。”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精心设疑。设计一组连续性和延伸性问题,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体验到“步步高升”的感觉,从而大大提高猜想和探究“下一步”的浓厚兴趣。

三、精讲点拨

精讲就是要画龙点睛,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教师的精讲要在经过诱发和充分讨论后进行,在学生悱愤之时讲准、讲透,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卓有成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四、优化练习

适当的练习不仅能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而且能启发思维,培养能力,反馈信息。优化练习设计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方面。教师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要遵循教学结构的原则,力争达到“层次分明,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的多角度的设计练习,有效地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课堂练习兴趣,达到了既巩固知识发展智力形成技能,又激发了学习动机,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五、反馈矫正

反馈矫正是目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实践证明,通过多次反馈矫正,对教师完成教学起到良好效果。同时清除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误差,避免了“夹生饭”,减少了“负积累”,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愉快地参加各种学习活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总之,在教学中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巧妙的衔接以及独辟蹊径的解题技巧,都能让学生学到实实在在的知识,获得課堂教学的高质量、高效率,智能潜力得到充分发掘,使其乐学、善学、活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单位 吉林省敦化市江源镇学校)

作文教学的自我 篇7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 认识到“自我管理学导论”课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并以传授给学生“自信、自主、自律”能力为目标, 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 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借用“罗森塔尔效应”效应, 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自信心

自信作为一种重要的人格特质, 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大学生在生活、学习、就业等多种领域内个体的心理和行为, 决定了学生的整个精神面貌。某大公司一位有经验的人力资源部主管说:“现在的大学生未毕业先失业, 不是因为社会没有工作机会提供, 而是学生的就业能力结构失衡;就业难的关键, 也不是因为毕业生多, 教育水平下降, 而是学生自我认知的能力模糊, 就业信心和自我价值期望的下降。”

笔者在教学中, 分析、归纳了学生缺乏自信的两个重要原因:①浓重的自卑感, 即学生往往具有把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偏低的一种消极的自我意识, 这种消极的自我意识, 压抑了学生正常潜力的发挥;②被其他人的嘲讽所吓倒, 相信他人的片面评价, 并与他人盲目比较而丧失自信。

针对上述原因,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引用了“罗森塔尔效应”进行启发式讲解。该效应是指1968年的某一天,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助手们来到一所小学, 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3个班, 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后, 罗森塔尔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 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 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 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 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 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对那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 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 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 且性格活泼开朗, 思维活跃, 自信心强, 与老师的感情特别深厚, 也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显然, 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对老师产生了暗示, 左右了老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能力的评价, 使之增强了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与爱心。关心、信任、鼓励, 是帮助孩子成长进步的关键, 这就是罗森塔尔试验的启示。 笔者在教学中, 把这个启示加以引申, 强调大学生与中小学生不同, 因为他们已经长大成人, 不要再依靠他人来关心、信任和鼓励你, 而要自己关心自己、自己相信自己是与众不同的个体, 自己鼓励自己去开发本身就具有的潜力, 并从放弃攀比、积极暗示、停止自责、尝试未知、滴水穿石等5个方面, 结合大量案例的剖析, 详细探讨了培养自信心的途径和方法。

很多学生在学完这部分内容后, 都感到自信心有了明显的提高。一位学生在课后感想中写道:“我以前是一个十分自卑的人, 我甚至不敢有自己的梦想。现在我明白了, 我并不比别人少什么, 上天是公平的, 给谁的都一样多。我所要做的, 就是管理好自己的生活, 珍惜目前所拥有的, 努力学习, 发挥自己的潜力去为社会做贡献。生活是美丽的, 但这美丽是要用自信心来发现的!”

二、引入艾里斯的挫折ABC理论, 培养学生应对挫折的耐受力

目前的大学生除了自信心不足外, 还有一个明显的不良表现是, 心态比较消极、情绪易于波动, 缺乏应对挫折的耐受力。“郁闷”一词, 如今已经成为这群本该与郁闷无关的年轻人挂在嘴边的字眼, 心理疾病已悄悄入侵校园这片净土, 并有愈演愈烈的倾向。

笔者在教学组织过程中, 首先对导致大学生产生上述挫折心理和行为的原因, 从外因与内因两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从外因来看, 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 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嬗变。这种嬗变使得大学生在心理上失去了平衡, 从而导致挫折反应的出现。从内因来看, 一些大学生好高骛远, 不能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 期望值过高, 造成目标与理想之遥不可及, 从而导致较强的挫折情感。

针对上述原因,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引用了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 (Albert. Ellis) 提出的挫折ABC理论进行启发式讲解。挫折ABC理论中的A, 指诱发性事件 (Activating Event) , 即挫折本身;B, 指人对挫折产生的认识和信念 (Beliefs) , 即人对这一事件的想法、解释和评价;C, 指特定的情境中, 个体的情绪反应及行为的结果 (Consequences) 。艾里斯认为, C的性质及程度主要取决于B。也就是说, 该理论强调挫折是否引起人的消极反应和人遭遇的挫折本身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 而对挫折的认识却是一个异常重要的原因。挫折认识的正确与否, 会直接影响人遭遇挫折的情感和行为。大学生遇到挫折时出现的一些不良行为表现主要是源于错误的认知。

根据艾里斯的上述观点, 笔者在教学中, 从以下两个方面启发和引导学生怎样用正确的认知和有效的自我调节方法去面对各种各样的挫折冲击。

首先, 引导学生认识到挫折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和两重性。孟子曾指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增益其所不能。”;司马迁在《史记》中, 用众多的事例证明挫折确实能使人奋发有为, 如屈原被放逐而赋《离骚》, 司马迁身遭宫刑乃著《史记》, 韩信受胯下之辱而成一代名将等。许多事实证明, 大学生也总是在遭遇困难挫折之后才得以成才、成功的。

其次, 正确引导大学生建立面对挫折的自我调节机制。自我调节的常用方法是目标重置法。由于个人的抱负受制于主客观条件, 既不能过高, 也不能过低。超过现实可能性的抱负, 不能实现, 易产生挫折感;而过低的抱负水平也会使人无法进取, 错过许多的成功机会, 从而带来空虚、苦闷、不满足, 造成挫折心理。因此, 引导大学生根据主客观条件确立适度的抱负水平就变得十分关键。一方面, 要制订适当的计划, 从近处着手, 脚踏实地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另一方面, 当一种动机经一再努力尝试仍无法成功、达不到预定目标时, 个体就需要变换策略, 使目标与自己现有的条件差距小一些, 经过努力能实现, 这样会减少挫折情境和挫折感的产生。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 由于“自我管理学导论”课可以通过自我激励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注重运用挫折教育理论来提高学生应对挫折的耐受力, 因而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摘要:文章从新时期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的背景着手, 介绍了“自我管理学导论”课在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等方面的具体做法和所取得的初步成效。认为, 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实践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自我提升教学技能的“四动力” 篇8

体育教师是否坚守“为学生奋斗一生”的信念是体育教师提升教学技能关键的源动力。唯有坚守“信念”的体育教师才会用认真、积极、执着的态度去对待这份职业, 才会在面对挫折、失败时不气馁;面对身心疲惫时不退缩, 面对彷徨迷茫时不放弃, 才会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更好地服务学生。唯有坚守为学生奉献一生的信念, 给自己制定不同阶段的小目标, 不断地挑战自我, 不断地在学习、实践、反思中实现自我提升, 体育教师才能始终如一地、无怨无悔地为提升自身教学技能注入不竭的动力, 这是体育教师技能提升的最关键、最根本动力。

二、自主学习是提升体育教学技能的内动力

自主学习是提升自身教学技能不竭的内动力。作为体育教师学习内容的定位既要有传统知识的继承与发扬, 也要有新兴知识的开发与推广。将与时俱进的学习理论和实践知识, 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 去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如对新课标理念的把握、对民族传统及新兴项目的准确讲解与示范等, 只有学习和吸纳了这些知识和技能我们才能在教学中有底气, 教学技能才能在实践中得以提升;学习的途径不仅要从自身的成功和失败的教学中进行反思, 更要从他山之石中汲取和借鉴, 多听优秀课、学术报告, 多从书本、专业主流期刊、网络、媒体等知识传播的载体中获取。教师要有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 要有吃苦耐劳的心理准备。细数身边从省特级到市级名师无一例外都有着他们执着的学习经历;不同的年龄阶段的老师, 学习提升的技能也应有所侧重, 要熟知自己的技能短板, 有重点、有选择的学习, 以达到技能全面提升的目的。

三、参与学术团体是提升体育教学技能的助动力

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对体育教师技能的提升有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如:名师工作室、《中国学校体育》杂志BBS论坛及QQ群等, 团队中有很多优秀的教师, 他们执着的态度、前瞻性的理念、丰富的教学经验等正能量都会增强教师对信念的坚守, 都会影响、激励着教师教学技能提升的步伐。笔者就是“名师”工作室受益的成员之一, 工作室各类的学术研讨、教学观摩活动的经历让我在取长补短中提升了教学技能, 工作室为成员提供展示课和讲座发言的机会, 增强了我从人群走到台前的勇气和信心, 他们也给予客观的指导和评价, 助催我的教学技能逐渐走向成熟和全面;再如《中国学校体育》杂志“草根争鸣”讨论平台, 参加讨论的老师来自全国各地, 丰富的思想和经验融汇在一起, 对于每一个参与研讨的教师来说都是一次技能的提升。所以多参加积极向上的团体活动对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有不可估量的助动作用。

四、参加教学展示和比赛是提升体育教学技能的催动力

作文教学的自我 篇9

小学语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小学语文包括对小学生们进行识字、阅读以及写作等多方面的教学。其中, 阅读以及写作是在识字的基础上, 对于较高年级学生的要求。那么, 这两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课堂上, 应该采用引导与鼓励的方式, 指导学生们学习, 而不是直接处于一种主体姿态, 采用应试教学的传统方式, 强行灌输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 不仅压制了学生们在课堂上的活跃能力, 往往也让学生们失去了自我学习的能力。因为, 这样的教学让小学生都成为了“乖孩子”。但是却缺乏自己的学习方式, 只能被动地听取教师的指示, 没有了教师的指挥就失去了方向。

二、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教学与自我学习的重要性分析

强调小学语文课堂的自主教学以及自我学习, 其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小学语文是学习其他一切学科的基础。因此, 加强小学语文的主体教学意识, 培养小学生们在语文教学课堂进行自我学习的能力更加重要。因此, 小学语文课堂的基础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具体重要性分析如下。

1.小学语文主体性教学让小学生们更有学习的兴趣

被动地听讲, 小学生们也会产生逆反心理。如果教师能够让孩子们在课堂上有充分的表现, 那么小学生们就会觉得课堂是非常有趣的, 每个人都能够参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主体性教学必然会让小学生们产生学习的兴趣。

2.小学语文主体性教学让小学生们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

自我学习是学习的必然趋势, 自己才是最好的老师, 能够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方法才能真正地学好知识。小学生们的年龄还很小, 学习方法以及方式都处于一种培养阶段。这一时期, 小学生们就像一张白纸。教师采用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体性, 让小学生们自由发挥特长, 拥有自己的思维方式, 对问题的认识方法等。长期如此, 小学生的自我学习习惯就得以形成。

三、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教学与自我学习的策略实施

认识到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教学与自我学习的重要性之后, 教师要根据自身教学经验以及教学对象等进行具体方案的实施。针对小学语文的教学特点, 教师可以进行几个方面的教学策略。

1. 将小学语文课堂开放化实现主体性教学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是封闭的, 尤其是在进行课文学习的时候, 教师一般都会以一个固定的模式去教学。这样的效果就是每篇文章的影响是一样的, 即便课文的主题不同, 但是最后形成的基调却是一样的。因此, 教师可以将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开放化。例如, 在讲解课文《猎人海力布》的时候, 如果只是教师将课文陈述一遍, 那样的效果一定不好, 学生们也很难准确把握。而如果让学生们先进行朗读, 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与记忆, 给大家以故事的形式讲出来。对小学生们而言, 是一种挑战, 更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小学生也因此参与到教学课堂当中, 自己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能够以故事的形式给大家讲解课文, 心中的自豪感也因此而产生, 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得以提升, 主体性教学得以实现。

2. 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

自我学习能力的形成, 对于今后的学习是非常有意义的。从小就能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 对于其他任何学科的学习都非常重要。那么, 在保证主体性教学课堂的前提下, 教师应能采取一些其他措施对小学生们的自我学习能力进行培养。针对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 可以在词汇方面着手。例如, 近义词、反义词是小学语文的重点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们进行自我归纳总结, 并进行评比, 看看谁总结得最多, 最准确。总之, 要抓住小学生们在语文教学中的兴趣来源, 然后一次进行拓展, 实现小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四、结语

总之,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 教师们也一定要给予重视。小学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 把握好课堂的节奏, 让小学生们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并在不断的引导与教学中, 培养小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秀梅, 《新课程学习》, 2011

[2].谢丽成, 《小学教学参考》, 2011

[3].郝文玲, 《读写算》, 2012

[4].杨秀梅, 《读与写》, 2011

论教师教学中的自我对话 篇10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课堂由“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走来[1], 教学由“传话教学”向“对话教学”转变。然而, 教师在教学中解读文本和教学设计、决策、反思等过程中却显得沉闷, 最缺少的是自我对话的精神。通过自我对话, 才可能有效地激活教学因子和开发课程资源;才能凝练出精神之感召力, 酝酿、孕育出文化传递、理性思考的氛围。

一、解读文本过程中自我对话

教学什么始终是教学中的首要问题。要真正解决教学什么的问题, 对教师而言, 集中于创造性地解读文本、理解文本、开发文本和创造性地提炼、加工出人的教育之所需的高质量的课堂“食粮”。

1. 理解文本展开自我对话

第一, 教师与文本的自我对话。首先, 胸中要有话可对, 有话题而对。文本的原意是什么?其含义、意义和要求又是什么?作者、编者的意图是什么?“我”以原有的经验和知识对文本做出的解释是什么?其次, “我”的解释与文本的“本原”交流、互动。

第二,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我”以已有的学生经历为前提, 对文本进行经验性、想象性、可能性的理解是什么?我是学习的先行者、合作者、引导者, 再结合当代学生的学习特点、心理特点、思维特点, 对文本做出模拟性和预设性的解释。

第三, 教师、“学生”、文本在前两个解释基础上展开互动、交流, 以求得合情合理的诠释。能否实现这一高层次的自我对话, 是对教师的挑战。一方面这样的互动、交流全是教师一人所为。教师既要心里有话可对, 又要亦师亦生、亦人亦物、亦问亦答, 实现自我交流、内隐性的互动。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灵感、敏感的直觉、知识的积淀、丰富的经验等支撑是不会达成的。另一方面这不是教师、学生、文本的现实性的对话, 与课堂中现实性的对话存在一定的差距, 因而更需要教师自我对话活动的专业性和理性, 经过反复不断地整合、质疑、批判、协调, 逐步地走向成熟。

2. 把握文本展开自我对话

文本本身是有生命的事物。它以文本形式承载着编写者的思想和意图, 承载着文本内含的文化知识及其背后的思想意义。教师、学生的解读存在着多向理解的关系, 只有进行多向、多维的对话和交流, 才能读懂原意、并给以创造性的解释、理解, 才能使多向理解走向和谐, 达成基本的统一。

例如, 对于文本中的例题和习题, 数量是不是偏多, 难度是不是得当, 精确度够不够;层次性、科学性、合理性、思维性适合不适合;是不是无意义或重复繁杂的问题;教师的判断是什么, “学生”是怎样的感受, 有怎样的需求等。只有通过自我对话, 在深度的分析和思考中不断地加工、改造、编制, 才能从千百道题中提炼出有效且具有极高示范意义与学习价值的题目来。教师如果没有经历内心深处的自我对话和折腾, 就很难使学生从没完没了的机械应试操练中真正解放出来。

事实上, 自我对话视野的广度决定了对文本理解的深度, 也决定了对话教学境界的高度。反之, 不经历广泛而深入的自我对话, 只是手捧教材, 对于文字、图表和符号等背后的思想领会不到位, 那么, 最后就只能是“照本宣科”“平铺直叙”或“生搬硬套”。缺少了深度的自我对话, 对文本即使有些创造性的理解, 有点别有洞天的看法和想象力, 恐怕也会马上熄灭, 一辈子只会教教材, 而不会用教材教。

二、教学设计过程中自我对话

教学设计过程中必须进行自我对话。教师要眼里有人、心里有人;要以对话的态度和精神, 把教学过程作为不断认识人、发现人、开发人的潜能与提升生命意义的过程。整个过程中立足人的现实性, 着眼人的可能性、发展性, 反复地进行自我对话, 使有效教学方案在对话中生成。

1. 自我对话, 适切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育人, 育人的最高境界是“因材施教”。任何僵死的、呆板的、条条框框的标准都是有悖于育人的。围绕着教师的教为了什么, 为什么要教, 学生的学为了什么, 为什么要学;博弈的视域, 竞争的境遇, 教师是什么心态, “学生”是什么心态;现实的环境, 是育人还是“育分”;教育哲学的视野, 到底教学要给学生留下些什么, 是开发大脑重要, 还是传授应试技巧重要等这些具体的话题展开“我”和“非我”的心灵对话, 从而寻得一个灵动而适切的教学目标。

2. 自我对话, 预设与生成互动

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 包括导入、教学新知、练习活动和结尾诸环节的各个教学要素, 如何协调、怎样平衡, 在于人的能动和机智。教学设计虽是预设, 但应指向生成, 为生成创造条件, 让预设与生成互动、兼容兼顾。我是“学生”, 天性就是学习, 学有本能, 有大量的内容和问题我自己就可学会弄懂, 老师千万不要“越位”或“越俎代庖”, 更不要打破“序”和拔苗助长;我是教师, 教必须依靠学、引导学, 在关键处给以点拨, 不能“缺位”。

3. 自我对话, 使知识活起来

学科教材的知识, 作为一种非生命载体形态的知识, 是“死”知识。教师、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和认识是把“死”知识变成生动、活泼、形象、有趣的“活”知识的唯一途径。激活之, 靠什么“力量”呢?那就是教师与“学生”两者不同的认识经验、智慧、生活体验、实践活动的交流、碰撞。在交流、碰撞中生成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深入浅出的动态化的结构。这个结构讲究层次、讲究节奏, 并在灵动的建构中糅合、交汇、穿插, 在看、议、做、讨论、质疑、批判的自我互动中达成。譬如, 激活旧知是课堂导入阶段的要义。靠什么来激活呢?需要“我”与“你”的对话。是不是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 教师需要不断地追问、反问。自我对话中, 当问题情境融入到学生的现实生活里, 就能使印记、文字、符号、图表等还原出生命的跃动和生活事理的逻辑, 才能使旧知识“活”起来。

4. 自我对话, 使思维动起来

教学设计以追求激活思维为最高境界。这就需要教师以自己的胸膛为对话堂, 一个人扮演各种角色, 分析教学的各种要素, 既当师又当生, 既为讲者又是听众, 自导自学, 自讲自听, 自问自答, 相互启发、补充、质疑、辩论, 去探寻可能性和打开思路, 形成激活思维的通径。强调对话, 核心是学生的思维养成。何时设置悬疑, 怎样设置, “学生”会怎么想, 会怎么做;教师希望学生想什么, 做什么。根据学习的经验预设“直觉感受——理论探究——归纳概括——发散思维”的思维活动路线图。教师要善问、会问, “学生”可由什么样的提问去追问、再问和反问;我不直接告诉“你”结论, 而是怎样“逼”着“你”自己去寻问、探问, 获得结论。更重要的是, 自我对话到达一定的程度, 就会孕育出思维活动的氛围。

5. 自我对话, 激活主体活动

生命课堂旨在提升生命质量, 对话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如果缺少自我对话的意识、精神, 就会把教学看作是自己的事, 自觉不自觉地“以我为中心”, 将学生视为可控工具, 教学就成了僵死的流程。特别是条条框框和“效率”, 会淹没生命的意义。缺少了自我对话, 就会使教学走进“承包式”的“教学流水线”, 极有可能使学生的分数上去了, 但素质未能跟得上。

教学设计过程中不能缺少“人”的自我对话。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应有的权利、尊严、思维方式以及自身发展的方向。“你”给“我”自由了吗, 给了多大的自由空间, 留下多少思考的余地和时间, 给了多少言说的机会;“我”和“你”怎样互动, “你”的意思“我”还是不明白, 怎样才能明白。教的诉求与学的诉求都需要反复地对话、沟通。我们常常说“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 归根结底是人的能动性。一个教学设计, 到底让学生做什么, 给学生留下些什么, 教师应该做什么, 这些不同的责任和任务, 是教师在自我对话中必须回答的问题。

三、教学决策和教学反思中自我对话

教学是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 也是一个复杂的生命活动动力系统。在复杂的教学情境中, 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主导者, 教师就需要对影响学习的可能性因素不断地决策。教学决策并不是简单的教学决定, 它极具预测性、协调性、生成性和灵动性, 是需要反复不断自我对话的。

1. 正确的教学决策, 需要深度的自我对话

教师在决策前多些内心的自我对话, 少些独断, 使一人决策变成“多人”决策。那么, 如何进行自我对话呢?

第一, 自我对话, 心中有人。每一个学生的生存境遇、生活需要、生存需要和生命价值、意义的追求是什么;教学活动是否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特别是人脑的发育规律 (人的差异) ;是否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本能。作为“学生”, 大都不赞成教师靠罚写和没完没了的应试操练来提高成绩。

第二, 自我对话,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决策中, 需要理论与实践结合;需要经验与直觉的沟通;思维养成与考试训练、教学文化与现实需求、智慧与实践都需要协调。因材妙教, “你”在学习中会遇到什么困难, “我”如何引领“你”克服困难;“我”不反对训练, 但特别反对没完没了的训练, “你”可知道“强按牛头不喝水”, 等等, 只有反复的自我对话, 才能做出合理的决策。

2. 教学反思是有效备课的孵化器, 是有效教学的助推器

本质上, 教学反思即教师就教学问题进行内隐性的互动与自我对话。教学反思, 反过来思考、分析、交流, 自我对话是不可或缺的。教师在内心世界里涌动着倾述、倾听、质疑、批判和碰撞。通过反思性的自我对话, 思想在交流中碰撞, 真理在对话中产生, 行动方案在对话中生成。

教学反思需要真诚的自我对话。“我”的责任尽到了吗, “学生”的需求满足了吗, 生态教学、教学平衡与合理搭配的理念扎根了没有?教师应从教与学、严与爱、是与非、预设与生成、对话与讲授、本真与失真、批评与表扬、阅读与思考、规范与自由、分数与素质等各教学要素的辩证关系上展开自我反思性的对话。这些话题在内心世界里进行着深度的自我讨论, 时而问、时而答、时而回想、时而展望, 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不断提高教学反思的意义与水平。

综上, 教师的有效教学, 离不开内心深处的自我对话, 自我对话的深度决定教育教学的高度。自我对话, 自修反思式学习和研究;自我对话, 怀揣着教育的理想, 且思且想, 且问且答, 不断地建设自我和自我发展;自我对话, 教学因你而有效、有力, 也因你而精彩、美丽;自我对话, 教师的一种责任, 承载着一种使命, 将知识转化为智慧的实践活动。自我对话走向深刻, 才可能使教学走向本色、自然、朴素、自由、激扬和创新。

参考文献

数学应用题教学的自我拙见 篇11

关键词:数学;简单;复杂

一、以分析数量关系来解决简单应用题

解决简单应用题是解决复杂应用题的主要前提,只有掌握了简单应用题的解答之法,复杂应用题才有解决的可能。在我们教学时,主要先抓住应用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二者之间的关系,而后由所学的四则运算的内容和数量关系,确定正确的解答方法,寻得答案。例如:单价×数量=总价。可编:西瓜每千克3元,买15千克要付多少元?如此训练,学生就可以自己编简单应用题,而且还会根据数量关系自己解决问题,也就为解答复杂应用题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二、以灵活多样的方式攻克复杂应用题

复杂应用题是在简单应用题的基础上,增加了环节与步骤。找寻适合的方式,攻克复杂应用题就并非难题。

1.掌握多种方法解决复杂应用题

在小学的复雜应用题中,有的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共同解决同一道应用题,这样让学生的思维不受束缚,不受限制,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创造性思维都得到培养。

看这样一道题:六(2)班有学生64人,其中男生人数是女生的3倍。这个班男、女生各有多少人?此题就有多种方法解决。(1)方程:解设:女生有x人,那么男生就有3x人。列方程为:3x+x=64。(2)比例分配:谁看作“单位1”?(女生)1+3=4 64÷4=16(人) 16×3=48(人)。(3)比例:男生与班级总人数的比是多少?(3:5)解:设男生有x人,应列为:x:64=3:5.

2.找对“单位1”,解决分数应用题

对于分数应用题来说,学生非常难于理解和掌握,学生在解答时错误是百出,什么情况都有。为此,对于分数应用题该怎样指导呢?解答要先找准“单位1”,然后看“单位1”的数量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如果“单位1”是已知的,就用“单位1”乘以分数;如果“单位1”是未知的,用分数除以分数,求出“单位1”的量。

小学数学应用题虽然比较抽象,但是由简单应用题入手,把复杂应用题转化成简单应用题进行解决就容易多了。

参考文献:

王宪昌.数学思维方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对自我教育理念下教学的思考 篇12

什么是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指在一定的自我意识的基础上, 产生的强烈的个人进取心, 是学生为了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与学习习惯而进行的自我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活动。

自我教育理念下的教学应该是什么样的?

首先, 我们从教师和学生的主要职能来分析基本的教学方式。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职能按其作用大小分为主导和辅导。主导是指以教师的教导为主。辅导是指教师以学生自学状况来进行指导为主。学生在学习中主要职能按其主动与否分为主学和自学。主学是指学生跟着教师设计的教导来学习为主。自学是指以学生自己学习为主。

从教师与学生职能的关系可得出三种基本教学方式:主导主学式、自学辅导式、自学自导式。

第一种:主导主学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的主导为主。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在前, 学在后, 边教边学。这种教学方式在现行授课中还较为普遍, 学生学习较被动, 不利于学生自学性的培养。

第二种:自学辅导式。这种教学模式主为以学生自学为主。教与学的关系是学在前, 教在后, 边学边教。这种基本教学模式目前在杜郎口中学“预习、展示、反馈”教学模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中得到成功的运用。

第三种:自学自导式。这种教学模式就是学生自己指导自己, 自定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和学习策略, 然后实施学习, 学习后及时总结学习的收获, 进行自我评价。这主要是为了发展学生的自我学习、终身学习能力, 应该说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教学方式。

我们认为后两种教学方式能较好地体现自我教育理念, 尤其是自学自导式教学方式。

这种理想状态下的教学方式又该如何实施?

我们认为, 自导自学式大体分成四个环节:

一是自我定向, 即学生确定了某一学习主题内容后, 就要自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学习策略。这个学习目标和计划可以是一学期、一周, 甚至是一课。教师要在学生自愿自主的基础上帮助其建立具体适当的学习目标, 要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

二是自我实施, 即自学教材、独立思考解决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独立完成作业以达到预期目标。并且在实施学习过程中经常反思学习行为的合理程度, 发现问题, 及时调整, 监控自己的学习。应指导学生提出问题, 并试着解决问题。作业的布置可以采取学生自己布置和小组协商布置为主, 老师指定为辅的形式, 给学生更多自主的空间。

三是自我评价反思, 即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的一个评价反思。就语文学科而言可以指导学生从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方面进行评价, 可以用写总结、做练习、作品展示、作测试等多种方式来评价自己。还应有意识地辅导学生自我反思, 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

四是自我调控, 即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自我反思后的调节和激励。通过这一过程端正学习态度、调整学习计划、改进学习方法, 以确保学习目标的达成。

自学自导关键在自导, “自导”不仅指学生个体, 也可指学生群体自己指导自己的学习活动。这里也有三种情况:第一是部分学生主导其他学生主学。例如由部分学生备课, 上台讲课, 其他学生讨论、质疑、交流。第二是部分学生辅导, 其他学生自学, 有什么问题学生自己辅导、解疑。小组学习便是一种主要的自己辅导自学形式。第三种是学生个人自导自学为主, 辅之以群体交流。

自我教育理念下的教学应注意些什么?

我想应该把握住几点:

1、在具体的操作中, 在中学的各个阶段, 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主有次, 开始以教师主导为主, 学生自学为辅, 待学生的自学的各阶段运作熟练后, 就可以逐步过渡到以学生自学辅导、自学自导为主, 而以教师主导为辅。至于有些学生自学已成习惯, 发展的比较优秀的, 也可以有些单元, 有些内容完全离开教师, 实行“自导自学”。

2、教师教学观念必须发生变化。教师必须建立学生主体观, 把时间还给学生, 真正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教师必须建立教学民主观, 与学生平等相处, 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必须建立学生个性观, 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 探索促进学生个体成功的方法。

3、学生观念必须发生转变。要让学生形成这样的意识:学习是自己的事。自己的事自己负责, 不要等到老师家长来督促, 在学习意志消沉时能自我激励自我暗示。应树立远大的理想, 尽可能清晰地呈现“理想自我”, 然后激活潜在自我, 让“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不一致而产生矛盾斗争, 从而激活学生的自我教育。

上一篇:经管类人才下一篇:彩色多普勒B型超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