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观察

2024-09-17

形态特征观察(精选12篇)

形态特征观察 篇1

月季 (Rosa chinensis Jacq.) , 被称为花中皇后, 又称“月月红”, 是常绿、半常绿低矮灌木, 四季开花, 花色多样, 是重要的观赏植物和插花用材料。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逐渐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有相当数量的人开始在用鲜花装饰自己的生活, 导致花卉业的迅猛发展, 其中月季的种植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笔者亲身观察和结合文献检索的基础上, 对近年来月季上发生的重要害虫种类进行了概述, 以期为月季产业病虫害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1 鞘翅目 (Coleoptera)

1.1 蔷薇剪枝象 (Merhynchites.SP.)

1.1.1 分类学鉴定。象甲总科 (Curculionoidea) 、象甲科 (Curculionidae) 。

1.1.2 形态学特征。

成虫体长4~5mm, 宽1.6~2.0mm, 周身黑色带蓝绿色光泽。鞘翅近长方形, 端部下收完全盖住腹末。全身密布大小刻点及刚毛。头向前延伸成长鼻状头管, 喙状部长约1.1mm, 宽0.25mm, 比前胸长。触角生于喙中部, 各节上长有刚毛。头方形, 胸部梯形, 两侧及背面圆凸。小盾片三角形。足黑色, 腿节粗壮, 胫节有棱, 端部距不明显, 第3跗节双叶状, 瓜二分支, 基部不愈合。

1.1.3 危害症状。

卵产于花芽, 幼虫孵化后取食花器, 导致花芽损坏或不能完全开展;成虫则啃吃嫩芽、花蕾、花瓣、顶梢及嫩梢皮层, 造成花瓣缺损、嫩梢损伤, 当其!!!!!!!!!!!!!!!!!!!!!为害嫩梢下部时, 往往会造成嫩梢萎蔫下垂[1]。

1.2 琉璃弧丽金龟 (Popillia flavosellata Fairmaire)

1.2.1 分类学鉴定。金龟总科 (Scarabaeoidea) 丽金龟科 (Rutelidae) 。

1.2.2 形态学特征。

成虫体长11~14mm, 宽7~8.5mm, 体椭圆形, 棕褐泛紫绿色闪光。鞘翅茄紫有黑绿或紫黑色边缘, 腹部两侧各节具白色毛斑区。头较小, 唇基前缘弧形, 表面皱, 触角9节。前胸背板缢缩, 基部短于鞘翅, 后缘侧斜形, 中段弧形内弯。小盾片三角形。鞘翅扁平, 后端狭, 小盾片后的鞘翅基部具深横凹, 臀板外露隆拱, 上刻点密布, 有1对白毛斑块。卵近圆形, 白色, 光滑。

幼虫体长8~11mm, 每侧具前顶毛6~8根, 形成一纵列, 额前侧毛左右各2~3根。头长2.4~3.1mm, 宽3.5~4.1mm;上唇基毛左右各4根。肛门背片后具长针状刺毛, 每列4~8根, 一般4~5根, 刺毛列八字形向后岔开不整齐[2]。

1.2.3 危害症状。

成虫在地上为害花朵和叶片, 使叶片出现孔洞, 造成花朵脱落。幼虫蛴螬在地下咬食花卉根部, 造成根部缺刻。

2 膜翅目 (Hymenoptera)

主要有月季三节叶蜂 (Arge pagana) 。

2.1 分类学鉴定

又名月季叶蜂、黄腹蜂, 属叶蜂总科 (Tenthredinoidea) 三节叶蜂科 (Argidae) 。

2.2形态学特征

雌成虫体长7.5mm左右, 翅展17mm左右。头、胸部黑色, 带有光泽, 腹部橙黄色。触角黑色, 鞭状, 由3节组成, 第3节最长。翅黑色, 半透明, 足全部黑色。雄成虫比雌成虫略小。蛹乳白色。茧椭圆形, 灰黄色。卵椭圆形, 长约1mm。初产时淡橙黄色, 孵化前为绿色。

幼虫初孵时微带淡绿色, 头部淡黄色。老熟时体长18~19mm, 黄褐色。胴部各节有3条横向黑点线, 在这些黑点上生有短小的毛。胸足3对, 腹足3对, 腹足6对, 生在5~9节和尾节上。

2.3危害症状

主要以幼虫取食寄主叶片, 幼虫常数十头群集在叶片上取食, 严重时可将叶片全部吃光, 仅留下叶脉[3]。

3 缨翅目 (Thysanoptera)

3.1 花蓟马 (Frankliniella intonsa Trybom)

3.1.1 分类学鉴定。隶属于蓟马总科 (Thripoidea) , 蓟马科 (Thripidae) 。

3.1.2 形态学特征。

成虫体长1.4mm。褐色;头、胸部稍浅, 前腿节端部和胫节浅褐色。前翅微黄色。腹部1~7背板前缘线暗褐色。头背复眼后有横纹。单眼间鬃较粗长, 位于后单眼前方。触角8节, 较粗;第3、4节具叉状感觉锥。前翅前缘鬃27根, 前脉鬃均匀排列, 21根;后脉鬃18根。腹部第l背板布满横纹, 第2~8背板仅两侧有横线纹。第5~8背板两侧具微弯梳;第8背板后缘梳完整, 梳毛稀疏而小。雄虫较雌虫小, 黄色。腹板3~7节有近似哑铃形的腺域。

3.1.3 危害症状。

主要为害月季的花, 取食花粉、花蜜和花瓣, 被害花瓣出现灰白色斑点, 经日晒后变为黑褐色, 危害严重的花朵萎蔫, 提早脱落。叶受害后呈现银白色条斑, 严重的枯焦萎缩。3~5月为发生高峰, 温室中可周年为害。

3.2 葱蓟马 (Thrips alliorum Priesner)

3.2.1 分类学鉴定。隶属于蓟马总科 (Thripoidea) , 蓟马科 (Thripidae) 。

3.2.2 形态学特征。

雌成虫体长1.5mm, 深褐色, 触角第3节暗黄色, 前翅略黄, 腹部第2~8背板前缘线黑褐色。头略长于前胸, 单眼间鬃长于头部其它鬃, 位于三角连线外缘。复眼后鬃呈一横列排列。触角8节, 第3、4节上的叉状感觉锥伸达前节基部。中胸背板布满横线纹。前翅前缘鬃49根, 上脉鬃不连续, 基部鬃7根, 端鬃3根, 下脉鬃12~14根。腹部第5~8背板两侧栉齿梳模糊, 第8背板后缘梳退化, 3~7背侧片通常具3根附属鬃, 3~7腹板各具9~14根附属鬃。雄虫短翅型, 3~7腹板有横腺域。

3.2.3 危害症状。同“花蓟马”。

4 同翅目 (Homoptera)

4.1 月季长管蚜 (Macrosiphum rosirvorum Zhang)

4.1.1 分类学鉴定。属蚜总科 (Aphidoidea) 蚜科 (Aphidinae) 。

4.1.2 形态学特征。

无翅孤雌蚜体长4.2mm, 宽1.4mm, 长椭圆形;头部浅绿色至土黄色, 胸、腹部草绿色有时红色。触角淡色, 各节间处灰黑色。喙第3~5节及腹管黑色。足腿节与胫节端部及跗节黑色。尾片、尾板淡色, 刺突黑色。节间斑灰褐色。体表光滑。缘瘤小圆形, 位于前胸及腹部第2~5节;头顶中额1对, 额瘤各侧生2~3根毛。中额微隆, 额瘤隆起外倾, 呈浅"W"形;触角细长, 长3.9mm。喙粗大, 多毛, 达中足基节。腹部第7、8腹节背面及腹面有明显瓦纹。腹管长圆筒形。尾片长圆锥形, 尾板末端圆形, 有14~20根毛。

有翅孤雌蚜体长3.5mm, 宽1.3mm。草绿色, 中胸土黄色或暗红色。腹部各节有中斑、侧斑、缘斑, 第8节有一大宽横带斑。触角、喙端节、足后腿节端部1/2、胫节、跗节、腹管黑色至深褐色, 尾片、尾板及其他附肢灰褐色。节间斑较明显。触角长2.8mm。喙达中足基节之间。翅脉正常。腹管为尾片的2倍, 端部1/5~1/4有网纹。尾片长圆锥形。其他特征与无翅孤雌蚜相似[4]。

4.1.3危害症状。以成虫、若虫群集于寄主植物的新梢、嫩叶、花梗和花蕾上刺吸危害。植物受害后, 枝梢生长缓慢, 花蕾和幼叶不易伸展, 花朵变小, 而且诱发煤污病, 使枝叶变黑, 严重影响了观赏价值。温暖干燥气候最适宜蚜虫发生。每年5~7月为发生高峰, 温室中可周年为害。

4.2 桃蚜 (Myzus persicae Sulzer)

4.2.1 分类学鉴定。属蚜总科 (Aphidoidea) 蚜科 (Aphidinae)

4.2.2 形态学特征。

无翅孤雌蚜体长约2.6mm, 宽1.1mm, 体色有黄绿色, 洋红色。腹管长筒形, 是尾片的2.37倍, 尾片桃蚜形态黑褐色;尾片两侧各有3根长毛。有翅孤雌蚜体长2mm。腹部有黑褐色斑纹, 翅无色透明, 翅痣灰黄或青黄色。有翅雄蚜体长1.3~1.9mm, 体色深绿、灰黄、暗红或红褐。

4.2.3 危害症状。同“月季长管蚜”。

4.3 蔷薇长管蚜 (Macrosiphum rosae)

4.3.1 分类学鉴定。属蚜总科 (Aphidoidea) 蚜科 (Aphidinae) 。

4.3.2 形态学特征。无翅胎生雌蚜体长2.5~2.7mm, 触角及体呈绿色, 足黄绿色。

4.3.3 危害症状。

每年春季在新生芽上危害。4月中下旬有翅胎生雌蚜出现, 5月中旬~6月上旬为危害盛期。7~8份虫口密度减少, 9份再度增加。4~5月份蔷薇的新梢、新叶、花梗、花蕾上爬满众多的绿色成虫和幼虫, 使新梢的生长受到抑制, 新长成的叶片卷曲变形受害严重。这种蚜虫1年2代[5]。其他同“月季长管蚜”。

5 鳞翅目 (Lepidoptera)

5.1 斜纹夜蛾 (Pr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

5.1.1 分类学鉴定。又名白菜褐夜蛾, 隶属于夜蛾总科 (Noctuoidea) 夜蛾科 (Noctuidae) 。

5.1.2 形态学特征。

成虫体长14~20mm, 翅展35~46mm, 全体暗褐色, 胸部背面有白色丛毛, 前翅灰褐色, 花纹多, 内横线和外横线灰白色, 呈波浪形, 有白色条纹, 环状纹不明显。环状纹和肾状纹之间有3条白线组成明显的较宽的斜纹。自翅基部向外缘还有1条白纹。

卵为扁平半球状, 初产时黄白色, 后变为暗灰色, 块状粘合在一起, 上覆黄褐色绒毛。

斜纹夜蛾的幼虫体长33~50mm, 头部黑褐色, 胸、腹部颜色多变。3龄前体线不明显, 腹部第1节的1对三角斑明显可见, 并有1暗黑色环, 中胸背面与第7腹节各有1对三角形黑斑。4龄后体线明显, 背线及亚背线黄色, 从中胸至第9腹节亚背线内侧, 各有近似半月形或三角形黑斑1对。其中以第1、7、8腹节的黑斑最大。中后胸黑斑外侧有黄色小点。

蛹长15~20mm, 圆筒形, 红褐色, 尾部有1对短刺。

5.1.3 危害症状。

主要以幼虫为害全株, 小龄时群集叶背啃食下表皮, 3龄后分散为害叶片、嫩茎, 老龄虫可蛀食花朵、花蕾及果实。其食性既杂又危害各器官, 老龄时形成暴食, 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害虫[6]。

5.2 角斑古毒蛾 (Orgyia gonostigma Linnaeus)

5.2.1 分类学鉴定。属夜蛾总科 (Noctuoidea) 毒蛾科 (Lymantriidae) 。

5.2.2 形态学特征。

雌蛾体长约为17mm, 长椭圆形, 只有翅痕。体上有灰和黄白色绒毛。雄蛾体长约15mm, 翅展约32mm。体灰褐色, 前翅红褐色, 翅顶角处有个黄斑, 后缘角处有个新月形白斑。卵扁圆形。幼虫体长40mm左右。体黑色, 侧面有黄褐色线纹。前胸背部和第八腹节背面各有1对黑色长毛丛。第1~4腹节背部各有黄色短毛刷[7,8]。

5.2.3 危害症状。同“斜纹夜蛾”。

5.3 黄刺蛾 (Cnidocampa flavescens Walker)

5.3.1 分类学鉴定。属斑蛾总科 (Zygaenoidea) 刺蛾科 (Limacodidae) 。

5.3.2 形态学特征。

成虫体长约16mm, 头、胸部黄色, 腹部黄褐色, 前翅内半部黄色, 外半部褐色, 2条暗褐色横线从翅尖同一点向后斜伸, 后缘基部1/3处和横脉上各有1个暗褐色圆形小斑。后翅褐色[9]。

幼虫近长方形, 黄绿色, 背面中央有1个紫褐色纵纹, 此纹在胸背上呈盾形;从第2胸节开始, 每节是4个枝刺, 其中以第3、4和10节上的较大, 每一枝刺上生有许多黑色刺毛。腹足退化, 只有在1~7腹节腹面中央各有1个扁圆形吸盘[10]。老熟幼虫胸腹肥大, 黄绿色, 背面有一淡紫褐色大斑, 前后宽, 中间细。

卵近扁平、椭圆形, 黄绿色。蛹椭圆形, 黄褐色。茧灰白色, 质地坚硬。有黑褐色条纹。

5.3.3 危害症状。

小幼虫食叶的表皮或叶肉;4龄幼虫吃食全叶, 仅留枝条叶柄, 严重影响树势生长, 甚至造成植株死亡。

6 蛛形纲 (Arachnida)

6.1 朱砂叶螨 (Tetranychus cinnabarinus Boisduval)

6.1.1 分类学鉴定。隶属真螨目 (Acariformes) , 叶螨科 (Tetranychidae) 。

6.1.2 形态学特征。

雌成虫体长0.28~0.52mm, 体红至紫红色 (有些甚至为黑色) , 在身体两侧各具一倒“山”字形黑斑, 体末端圆, 呈卵圆形。雄成虫体色常为绿色或橙黄色, 较雌螨略小, 体后部尖削[11]。

6.1.3 危害症状。

主要寄生在叶片的背面取食, 刺穿细胞, 吸取汁液, 受害叶片先从近叶柄的主脉两侧出现苍白色斑点, 随着危害的加重, 可使叶片变成灰白色及至暗褐色, 严重者叶片焦枯以至提早脱落。另外, 该螨还释放毒素或生长调节物质, 引起植物生长失衡, 以致有些幼嫩叶呈现凹凸不平的受害状。成虫具有较强的吐丝结网群体栖息习性。干旱高温时期是繁殖高峰, 保护地全年均可为害。

6.2 二斑叶螨 (Tetranychus urticae)

6.2.1 分类学鉴定。也称棉叶螨、红蜘蛛、火蜘蛛等, 隶属真螨目 (Acariformes) , 叶螨科 (Tetranychidae) 。

6.2.2 形态学特征。

雌成螨体椭圆形, 体背刚毛排成6横排。生长季节为白色、黄白色, 体背两侧各具1块黑色长斑, 取食后呈浓绿、褐绿色;当密度大, 或种群迁移前体色变为橙黄色。在生长季节绝无红色个体出现。滞育型体呈淡红色, 体侧无斑。与朱砂叶螨的最大区别为在生长季节无红色个体, 其他均相同。雄成螨体长0.26mm, 近卵圆形, 前端近圆形, 腹末较尖, 多呈绿色。与朱砂叶螨难以区分[12]。

6.2.3 危害症状。同“朱砂叶螨”。

参考文献

[1]吴跃开.园林植物新害虫——蔷薇剪枝象[J].植物检疫, 2007, 21 (2) :93-94

[2]汪洪江, 胡淼, 吴文龙, 等.南京地区常见金龟子种类及防治方法[J].林业科技开发, 2008, 22 (3)

[3]纳玲洁, 李艳琼, 冯翠萍, 龚永尉.玉溪市月季主要害虫种类调查及防治技术[J].西南园艺, 2005, 33 (2) :58-59

[4]月季虫害的发生及防治[OL].http://www.ce.cn, 2006, 12, 04

[5]王大洲.蔷薇绿长管蚜的发生与防治[J].河北林业科技, 1998 (04) :

[6]何凤群.园林生产中斜纹夜蛾的危害与防治[J].华夏星火, 2002, (10) :37-38

[7]http://www.baike.com/wiki/角斑古毒蛾

[8]武清彪, 白印珍.角斑古毒蛾的发生为害观察与防治技术探讨[J].中国植保导刊, 2005, (5) :27-28

[9]方普高.油茶斜纹夜蛾、黄刺蛾的生活习性与防治方法[J].安徽林业, 2009, (5) :61

[10]孙庆田, 孟昭军.为害蔬菜的朱砂叶螨生物学特性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01, 23 (2) :24-25, 30

[11]http://baike.baidu.com/view/4178188.htm

形态特征观察 篇2

2015-07-20 09:51来源:人民论坛作者:人民论坛特别策划组 字号:近期,网络上质疑革命英烈的声音此起彼伏。“黄继光堵枪眼不合理”,“刘胡兰系被乡亲所杀”,“雷锋日记全是造假”,“狼牙山五壮士其实是土匪”……诸多质疑恶搞的声音犹如盛世乐章中几个不和谐的音符,稀释了广大网民浓郁的爱国激情,动摇了民众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坚定而积极的看法。尤其对80、90 后的青年人而言,片面、扭曲、分散的网络意识形态对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有百害而无一利。

应该肯定,十八大以来主流意识形态向好向上,不断与时俱进,“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全面”等战略理念,充实了主流意识形态内涵,使主流意识形态的轮廓更趋明晰,主场优势更加凸显。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专题调查结果显示,78.3%的受访者认为,中央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想、新战略、新观点、新举措,在网络上得到了充分的传播和解读。与此同时,受访公众对“四个全面”、“一带一路”、“新型大国关系”等重大战略思想和政策部署的认可度全部在4分以上(5分代表“完全认同”。但调查结果同时反映出,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仍有局限,整体态势有喜有忧。

网络舆论,杂音不绝。在当前的网络舆论场,有一股舆论潜流,对于代表主流意识形态的声音,冷嘲热讽,甚至围攻。凡是主流意识形态倡导的,它就会反对。而且,很多反对缺乏理性支撑,为了反对而反对,是情绪化、标签化的反对。还有个别所谓的知名专家学者也出来参与围攻,更助长了网络舆论的非理性繁荣。同时,一些非主流意识形态越来越多地借助学术讨论、政策辩论平台,利用一些“公共知识分子”传播和鼓噪其声音与主张,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和欺骗性。

各种思潮,交锋交汇。网络等新媒体特有的高效性、广泛性、互动性、渗透性等特点,为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为各种非马克思主义乃至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

滋长蔓延,提供了最便捷平台。各种网络思潮相互交织、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进步与落后的观念相互制衡、相互挑战,形成了众声喧哗的热闹场面。网络已成为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交锋的比武擂台,成为健康文化与腐朽文化较量的搏斗场所,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渗透与反渗透的硝烟战场,直接关系到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

主流引导,有待加强。正确引导网络舆论,需要大的政治智慧和传播技巧。网络意识形态的构建逻辑,并非是简单地、人为地、大而化之地将非主流意识形态取消、取缔,而是要创造出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百花齐放”的舆论生态。主流意识形态不能陷入“自说自话”的表达怪圈之中,而应“放低身段”,以平视而非俯视的姿态,以探讨、讨论的口吻而非生硬的说教、命令,以说理而非宣传、生动而非古板、新颖而非老旧的方式赢得网民的信任和理解,从而加强网络舆论引导。

中央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网络意识形态问题,特委托人民论坛开展专题调查研究。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杜飞进从问卷设计到课题成果集成,全程给予悉心指导。网络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占领网络舆论阵地,发挥主场优势,需要我们加大网络

治理力度。伴随着十八大以来的新思想之风、新情怀之气、新作风之势,我们相信,中国的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将更清晰、更理性、更完善。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张夏梦] 2015网络舆论场新角力

2015-07-20 09:56来源:人民论坛作者:张涛甫 字号: 核心提示:当前,中国意识形态领域总体上趋于稳定,主流意识形态“基本盘”相对稳固,但杂音、噪音仍然存在。形形色色的声音交锋、交汇、交织,形成了众声喧哗的热闹场面。其中,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表达较为活跃,以非主流意识形态尤甚,但其

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对主流意识形态“基本盘”未形成颠覆性的威胁。这是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常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种格局不会改变。

【摘要】当前,中国意识形态领域总体上趋于稳定,主流意识形态“基本盘”相对稳固,但杂音、噪音仍然存在。形形色色的声音交锋、交汇、交织,形成了众声喧哗的热闹场面。其中,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表达较为活跃,以非主流意识形态尤甚,但其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对主流意识形态“基本盘”未形成颠覆性的威胁。这是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常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种格局不会改变。

【关键词】意识形态互联网社会思潮【中图分类号】D07 【文献标识码】A 互联网成为意识形态竞争主战场,非主流社会意识形态非理性繁荣,在底层社会有较稳定的市场

当下中国意识形态领域横跨网上、网下两个空间,表现出甚为复杂的特征,存在诸多不确定性,面临一系列的新问题、新变化,可概括为如下诸方面: 第一,互联网成为意识形态表达的新空间、意识形态竞争主战场。在线下,意识形态安全网相对牢固。在传统媒体上,意识形态领导权、话语权基本稳固。非主流意识形态难以在传统媒体空间发声,即便发声,也经常是边缘性的。但是,在互联网空间,主流意识形态存在感遭到稀释。主因是,非主流意识形态恣意反弹,迅速占据网络空间,经常与主流意识形态对冲,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近一两年来,主流意识形态加大了网络空间的存在感,在话语语法再造、话语表达策略以及传播策略方面均有了显著改进,管理者同时加大了对网络空间秩序的治理力度,改变了此前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网络空间力量对比悬殊的被动局面。

第二,主流意识形态与时俱进,价值轮廓更趋明晰,逐渐彰显主场优势。主流意识形态不仅要为执政党的统治合法性提供辩护,还需呼应时代的要求,回应社会的诉求。十八大以来,主流意识形态与时俱进,赋予自身新的内涵。“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等表述,充实主流意识形态内涵,优化其逻辑结构,使主

流意识形态的轮廓趋于明晰,社会认同度也在提升,渐渐彰显其主场优势。但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仍有局限,未能下沉到社会底层,未能真正主导网络空间。

第三,非主流社会意识形态非理性繁荣,形成“流动性过剩”。在非主流意识形态中,社会意识形态是流动性最大、影响面最广的意识形态集群。非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光谱并不明晰,它是由一系列泾渭不分的非主流意识形态集结而成的意识形态群落。与主流意识形态相比,非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属于“散兵游勇”,大面积存在,形成“流动性过剩”。由于其浮游于社会底层,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关联,在底层社会有较稳定的市场,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网络化生存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显著特征。其在互联网空间莺飞草长、非理性繁荣,对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虽然非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群落鱼龙混杂,良莠并存,但其在对待主流意识形态的态度上几乎是一致的,那就是解构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凡是主流意识形态倡导的,它就会反对。而且,很多反对缺乏理性支撑,为了反对而反对,即情绪化、标签化的反对。比如,主流意识形态倡导的历史上的英雄,在网上会遭到网民的颠覆或嘲弄。诸如“邱少云在烈火中捐躯是半生不熟的烤肉”、“黄继光堵枪眼不合理”、“董存瑞炸碉堡系虚构”、“刘胡兰精神有问题”等刺耳言论在网络上遭到跟风炒作,那些曾光耀历史的著名英雄,在网民眼里,成了调侃、抹黑、质疑的靶子。这种虚无历史、解构英雄的现象在网上大面积存在,稀释了主流英雄主义话语正能量。非主流社会意识形态中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具有双向的力量:一方面它们是网上仇官、仇富的社会意识“酵母”,对于网上那些招摇过市或被反腐击中的猎物,会蜂拥围堵,群起而攻之;另一方面,它们也会成为众多网民照单全收的精神食材。仇富和羡富是一个硬币的正反面。网民一边同仇敌忾地仇富,一边则是流着口水羡富,使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以多种形式渗透于网络意识形态空间。

第四,“极右”意识形态沉底。在当下意识形态领域,“极右”意识形态有边缘化之势。极端右翼意识形态对主流意识形态未构成大的威胁,明火执仗的极端右翼意识形态表达较为稀少。但“极右”意识形态在当下出现新的趋向:其沉降到社会底层,一般不会在意识形态主战场与主流意识形态对决,捉对厮杀的更稀有。而且,“极右”意识形态鲜有条分缕析、逻辑敞亮的辩论和说理,很多时候以社会情绪的形式存在,淡

化理论和理性表达。一旦遇到合适的机遇和出口,这些情绪化的意识形态就会报复性地宣泄出来。而且,这些沉底的情绪化的极端右翼意识形态,在社会底层会获得大量的道义同情者,借一些舆论事件得以宣泄,成为网络意识形态空间的一大景观。

第五,“极左”意识形态间歇式活跃。“极左”意识形态以政治正确和道德优势之名,高调表达或扭曲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对主流意识形态构成较大干扰,甚至有搅局之嫌。一些尖锐、刺耳的“极左”声音,在网络空间极易被放大,被人过度解读,干扰了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视听。

第六,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在网络空间,意识形态竞争全球化的趋势在所难免。对于中国这样具有独特意识形态传统的国家,突然间被推向全球化的网络空间,其先天劣势不难料见。问题是,在互联网空间,标榜信息自由的西方发达国家占据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以普世之名进行意识形态推销,这无疑对中国意识形态尤其是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了空前的冲击。

意识形态问题的处理,既不能用力过猛,也不可掉以轻心,需要有大的政治智慧和传播技巧

当前中国正处在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危机多发期,也是意识形态敏感期。如果在意识形态上横生枝节,就会把社会矛盾升级为政治冲突,将社会危机激化为政治危机。处理当下意识形态问题,对执政党的挑战更大、更艰巨。有人认为,对于当前的意识形态之争,应采取强行干预的措施,强力纠偏。这种思路有点操之过急,会引起更大的麻烦。意识形态问题的处理轻不得,重不得,既不能用力过猛,也不可掉以轻心,需要有大的政治智慧和传播技巧。

第一,优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在逻辑。当下主流意识形态的总体轮廓趋于清晰。这是主流意识形态与时俱进的结果,但其内在逻辑性尚待优化。在完全开放的社会语境下,主流意识形态的提炼应该是打捞中国社会的“叠加共识”。所谓叠加共识,就是说,主流意识形态不是一元价值观念的单行线,而是最大限度地概括不同意识形态区间的“交集”。当下主流意识形态意在“中国梦”的统摄之下,将国家意识形

态、社会意识形态、外来意识形态以及传统价值观念整合为一套具有说服力的话语体系,这种整合后的话语逻辑是自洽的、有力的。

第二,注重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对接。主流意识形态不能停留在上游循环,需要与社会意识形态兼容、接续,不仅需要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意识形态价值逻辑的兼容和对话,同时须有传播的有力助推。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对接,不能仅满足于民族主义层面上的局部对接,也不能停留于“反腐”形成的短期共识。两者的对接,尚有很大的空间亟待开发。只有最大限度地将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叠加共识”提炼出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成为中国社会的广泛共识,才能实现上下对流,避免主流意识形态悬空。

第三,规范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秩序。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化、无序化生存,不利于网络意识形态生态的良性发育。在保障多元意识形态表达权利、尊重意识形态生产与传播规律的前提下,如何合理规范网络意识形态秩序,成为当下中国面临的重要课题。在当下非主流意识形态与主流意识形态博弈甚为激烈的语境下,博弈双方应尽可能祛除傲慢与偏见,少一些任性的自负,多一些理性的对话互动,最大限度地扩大共识。在此基础上,构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新秩序。

第四,遏制极端意识形态。不仅要遏制极右意识形态,同时也要谨防极左意识形态搅局。如今,再回到主流意识形态“独角戏”的时代,显然是不现实的。在多种意识形态并存的现实语境下,不妨采取适度的宽松政策,不过度给非主流意识形态施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的巩固。只要非主流意识形态不僭越底线,能够认可主流意识形态的合法性,可以给它们一定的表达空间。更何况,当前的主流意识形态还没有强大到足以说服其他意识形态的地步,这个时候若用粗暴的方式去压制不同的声音,可能会引起非主流声音的反弹。保持适

度节制,恰恰是要为主流意识形态最终掌控意识形态主导权赢得时间,争取空间。再从目前的舆论环境来看,现有的舆论格局是:民间舆论场波澜壮阔,主流舆论场则是深水静流;西方舆论场操纵国际舆论话语权,中国舆论场遭受孤立。在这种情况下,过度介入意识形态论争,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甚为不利。特别是在民间舆论充满不

理性、西方舆论充满偏见的情况下,陷入意识形态“战争”,对于主流意识形态而言是弊大于利。

第五,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创新。客观地说,主流意识形态理论还没有强大到足以说服反对的声音。身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流意识形态,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需要将“中国梦”深入人心,成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理念和共同愿景;需要加大以“中国梦”为核心的中国话语影响力和竞争力。同时,需要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创新,创新传播形式,把握宣传的时间节点,拿捏宣传的分寸感,注重宣传效果。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西藏大学特聘教授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10月。责编/谭峰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主流意识形态隐忧

2015-07-20 09:58来源:人民论坛作者:郭文亮 字号: 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广大网民积极参与包括意识形态问题在内的各种公共议题的讨论是好事,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我国,代表主流意识形态的声音一出来就遭到很多网民的冷嘲热讽和围攻,尤其是个别知名专家学者也出来参与围攻,更是壮大了网上非主流意识形态声势。虽然也有一些代表主流意识形态声音的回击,但寡不敌众,基本上被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声音所淹没。

从网上意识形态的现状不难看出,主流意识形态面临多重隐忧。在中国,为什么会出现主流意识形态这种现象呢?从客观因素来说:第一,国际上的大环境和大气候不利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随着上个世纪末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多米诺骨牌式的倒台解体,本来处于弱势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更是一落千丈,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独霸意识形态领域。一时间,各种宣扬资本主义“优越论”和社会主义“崩溃论”的思潮和舆论甚嚣尘上。

第二,国内市场经济体制中某些负面的东西腐蚀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毋庸讳言,市场经济体制中的“等价交换”和“追求利益最大化”规则与理念引入社会政治生活中,的确造成了人们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严重扭曲,也极大地冲击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中的核心价值观。

第三,网上不受约束的所谓“言论自由”助长了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滋长。与传统的意识形态媒体较容易规范管理相比,新兴的意识形态媒体不仅可以随意发表言论、传播速度很快,还可隐秘自己的身份,从而导致管理部门很难及时有效地规范管理网上言论。

从主观上来说:第一,主流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和生产适应不了社会实践发展的形势。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实践的发展客观上要求相关理论也要跟上。尽管执政党历来十分重视主流意识形态的研究和生产,也为此投入了不少人力、财力和物力,如前些年中央大力推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简称“马工程”,但实事求是说,其效果不尽如人意,其研究成果很少为国内外同行所认可,连传统意识形态阵地内的高校都很少主动使用它做教材,更遑论其在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的影响力了。究其原因,就是我们研究和产出的成果不能回应社会实践中的挑战,不能说服网民接受和认同代表主流意识形态的观点。

第二,主流意识形态理论的教育和传播满足不了受众自身发展的需要。现在活跃于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的基本上都是青年学生和知识精英。前者处在成长期,他们有一定的是非辨别能力,尚未确立稳定牢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后者视野开阔,思想活跃,二者普遍存在求新求变的心理预期,容易接受与传统意识形态不同的西

方思潮和理论。而传统的意识形态教育与传播的理论、方法及手段,因为滞后于社会实践的发展和忽视受众个体成长的特点,满足不了他们自身发展的需要,导致青年学生和社会精英们转而进入网络寻求各种新奇的思潮和理论。各种错误思潮和理论打着“民主”“自由”的旗号,乘虚而入,很容易获得求新求变网民的认同和接纳,并轻而易举占领了网络意识形态阵地。

第三,当前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发展和管理跟不上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步伐。近年来,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各种信息传播软件层出不穷,各种境外信息“翻墙”技术不断出新,防不胜防。而我们的网络意识形态管理工作基本上处于简单的“过滤”、“删帖”、“关网”或雇佣“水军”发帖等低级封堵层面上。这种低级封堵不仅未能有效遏制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滋生蔓延,反而引发了网民的逆反心理和对抗行为,加剧了主流意识形态受围攻的态势。

(作者为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责编/高骊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赢得网络话语权的理论逻辑

2015-07-20 10:05来源:人民论坛作者:蔡志强 字号: 核心提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不是拥有了先进技术支持系统就能够获得人们的认同。技术系统只是改变了信息传播的形态和方式,而有效改变人们思想的,还是意识形态本身具有的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和实践性。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性,实际上可以被简单理解为“互联网+党的理论创新+社会理性发育”,这是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取得实效的基础。

【摘要】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不是拥有了先进技术支持系统就能够获得人们的认同。技术系统只是改变了信息传播的形态和方式,而有效改变人们思想的,还是意识形态本身具有的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和实践性。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性,实际上可以被简单理解为“互联网+党的理论创新+社会理性发育”,这是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取得实效的基础。

【关键词】网络意识形态逆动员媒体【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如果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不能有效进入社会群体的生活空间,就一定会有其他思潮和意识形态占据人们的思想阵地

2013年8月,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应该看到,社会的演进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思想的创新和先进理论对社会群体的有效引导。众所周知,工业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一方面,人们的主体性、权利意识、法治意识和利益观念越来越强烈;另一方面,开放社会的复杂环境,使得人们对强大组织的依赖性也空前增强。而这个强大的组织可以是任何一种政治力量,也可以是任何一种社会组织,甚至是非法组织。这就意味着,如果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不能有效进入社会群体的生活空间,就一定会有其他思潮和意识形态占据人们的思想阵地;党的组织力量不去引导,就一定有其他的社会力量去介入。意识形态作为一种在肯定与惩罚的母体内运行的思想理论,能否赢得大众参与,是一个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根据中国互联网中心第35次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其中农村网民规模达1.78亿,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年龄在10岁到39岁之间的网民占网民总数的78.1%。网民中具备中等教育程度的群体规模最大,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网民占比分别为36.8%与30.6%。这个群体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逐步形成到成熟固化的重要阶段,如何通过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确立其科学的理想信念,是党领导社会发展需要加以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时空上全覆盖的网络体系,既是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载体,也是网络意识形态工

作重要的途径和方式。一个时期以来,中央高度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党政职能部门和高等院校、宣传机构重视掌握意识形态主导权、话语权、管理权。通过网络议题设置来引导社会舆论和社会思潮。中央关于网络信息的规范与管理,为净化网络环境,避免网络对社会成员的误导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廓清一些大是大非问题。同时,经过一个时期的努力,无论宣传手段、方法还是宣传的理论体系建设, 包括意识形态工作得以展开的制度体系建设,都得到了升级更新。但是也要看到,当前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还存在着许多需要校正和完善的地方。

大量传播与主流媒体不同声音的媒体,对社会的逆向动员能力显然优于主流媒体的正向动员能力

从广义上说,所有承载图文和影音讯息的网络平台,都具有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功能。我国总数高达2060万个的域名和335万个网站,以及境外海量的网站信息,都具有承载意识形态工作的可能。然而,其附着的意识形态信息,并不只有域名与网站的所有者能够提供,所有网民均可以成为意识形态信息的发布者、接收者和改造者。这意味着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不再仅仅是党和政府用以引导群众的平台,而是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能够施加意识形态影响的工具。这一传播门槛的降低直接改变了传统意识形态工作的模式。

狭义上的网络意识形态载体,目前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一是中央媒体所建构的信息传播平台,以及各大理论宣传媒体的数字化平台,诸如人民网、新华网和各报刊的数字传播平台等;二是党政职能部门和教育机构建构的理论宣传与学术研究平台;三是具有意识形态功能的独立机构建立的舆论宣传网站,以及网络技术机构(主要是营利性经济组织基于吸引受众而建构的理论宣传平台;四是自媒体舆论传播平台。

从组织结构和技术支持系统来看,宣传机构和传统媒体(报刊杂志、广播影视等及其建构的门户网站,本身拥有强大的宣传力量,能够以媒体专业眼光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在相当长时期内拥有意识形态工作的比较优势。但是这种优势正在被掌握技术支持能力的专门机构和无所不在的自媒体迅速耗损。网络技术机构可以凭借其

技术创新能力,通过其长期经营并逐步积淀的忠实用户,实现植入式的意识形态宣传,这种强制能力是伴随着网民自主获取信息的需要同步传递的。其对于人们思想的影响目前缺乏深度研究,但是从已有的实践看,在各大网站信度相对较低的前秩序时代,大量传播与主流媒体不同声音的媒体,对社会的逆向动员能力显然优于主流媒体的正向动员能力。这主要是由于人们在持续接受某种正向信息后,不同的声音极易因为其差异性而获得受众的关注。尤其是大量无差别的信息密集传播后,极易造成人们的思想疲劳,使得意识形态工作被钝化和磨平。这也使得差异性信息在传播中能够以病毒式传播获得以小博大的宣传效果。

此外,网络在缓慢而又深刻改变人们阅读习惯的同时,大量低水平重复的碎片化讯息本身也改变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性,使得人们的思想处于浮躁和浅接受状态。换言之,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不是拥有了先进技术支持系统就能够获得人们的认同,还在于其所承载的内容本身是否具有解释力,具有回应社会诉求和解决社会矛盾的理论能力。技术系统只是改变了信息传播的形态和方式,而有效改变人们思想的,还是意识形态本身具有的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和实践性。这就意味着,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性,实际上可以被简单理解为“互联网+党的理论创新+社会理性发育”,这是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取得实效的基础。

因此,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需要着眼于开放社会信息传播的特点,形成先进理论传播的开放空间。我们今天讲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首先需要把握一个现实,即

在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党领导人民推翻剥削制度,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在这个过程中,党有效动员社会的基础就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一致,党的意识形态与劳苦大众的社会意识形态的高度吻合,同时党能够将符合人民意志的意识形态上升为国家意志,由此党的意识形态、国家意识形态和社会意识形态实现了有机统一。但是随着社会结构和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党的意识形态、国家意识形态和社会意识形态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分化与疏离。这意味着,党的意识形态领导工作,是要为分化社会提供一维的价值导向,为多元社会建构共识。这个共识的建构,不是简单的意识形态灌输过程,而是在尊重多元的开放社会里,以党的意识形态的先进性、科学性来赢得群众。研究意识形态领导权问题,本质上体现着

党用以武装党员、引领群众的理论是否先进,是否能够说服人。由此形成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第二个逻辑: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必然不是简单一对一的信息传播过程,也不是掌握优势信息的宣传主体向目标对象灌输理论的过程,而是一对多的复合传播过程,是基于平等基础上的理论宣传过程,更是目标对象自主选择的过程。

赢得网络话语权的理论逻辑(2 2015-07-20 10:05来源:人民论坛作者:蔡志强 字号: 核心提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不是拥有了先进技术支持系统就能够获得人们的认同。技术系统只是改变了信息传播的形态和方式,而有效改变人们思想的,还是意识形态本身具有的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和实践性。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性,实际上可以被简单理解为“互联网+党的理论创新+社会理性发育”,这是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取得实效的基础。

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对象是青年群体和处于半边缘化地位、极易对网络观点产生共鸣的“易感人群”

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对象是青年群体,主要是青年学生和青年从业者,包括务工人员。网络意识形态重点对象的确立,决定了网络意识形态的传播必须符合青年特点,并且要能够满足青年群体的现实诉求。这种诉求既包括了生活工作的压力纾解,也包括了青年群体人生信仰的建构,这是对青年群体意识形态引导需要关注的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从不同群体的需要出发,充分利用网络全覆盖的广播功能和网络细分的窄播功能,通过舆论引导影响社会心理,通过系统而持续的理论宣传来重构社会意识形态。

我们通过对中国网民结构的分析可知,网络上存在一个数量极大的“易感人群”。所谓“易感人群”不是说这个群体追风随大流,而是转型期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处于半边缘化地位的庞大人群,基于对自身权益维护的切实需要,极易对网上相关观点和思潮产生共鸣,并采取转发、点评甚至在现实生活中积极行动的方式放大相关

信号。这一群体所具有的鲜明的特点,要求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能够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如对这个群体诉求长期忽视和压抑,则可能形成网络不良情绪,并激发网络群体性事件。

从逆动员的有效性角度分析,传统媒体所建构的门户网站,具备了承载报刊信息的全部能力。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一政策使得传统媒体与互联网融合的步伐加快,并有效拓展了传统媒体在全媒体时代的传播空间和能力,这种融合也使得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获得了传统媒体优势资源的强力支撑。但是也要看到,囿于专业人才匮乏和制度的不完善,这种融合还没有打通技术系统、宣传机构和意识形态研究领域的屏障,使得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在盘活资源方面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很多时候,传统媒体的网络平台只是作为纸媒讯息的镜像,甚至还越来越多地出现报刊杂志简单复制、粘贴网络信息的现象。在获取受众忠诚度方面的动力缺失,将使得此类媒体乱象愈发严重。而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自说自话或者低水平重复的单向度信息传播过程,则可能失去对人们的吸引力而逐渐荒芜,报刊杂志信度降低,相关网站无人浏览。而主流媒体因为新闻传播和舆论引导的政治正确性要求,也倾向于避免网友在自己的传播平台上出现意识形态的激烈交锋。这就使得非主流数字媒体能够迅速启动网络搜索功能,并通过对异见的信号放大来获取注意力,从而实现社会逆动员。

盘活意识形态工作存量,克服意识形态工作中“沉默的螺旋”现象

新闻传播中有“沉默的螺旋”现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也有类似现象。这种现象体现为两个方面,就是当主流媒体的意识形态工作出现偏差的时候,或者其他媒体的意识形态逆动员发生的时候,大部分在线的党员是保持沉默的。这种沉默本身既包含了党员对理论的不熟悉,也包含了相当部分在线党员对自身在网络上的主体性的认知的偏差,以及作为共产党员应有的责任意识的淡薄。此外,还有大部分党员或者没有时间去梳理并发布正确信息,或者缺乏相应的技术手段来对相关信息进行研判并提出因应措施。这意味着,如果简单强调党员网民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则可能导致网络信息传播的过度意识形态化。但是党员如果对于涉及大是大非 的网络信息缺乏起码的警惕和纠正意识,那么本身就说明党的思想教育是有问题的。因此,针对网络“沉默的螺旋”现象,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就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一是对逆动员性质的意识形态过程,在保证言论自由的基础上,依法采取技术手段加以控制。

二是需要形成党员上网的基础责任,在能够把握准确信息的基础上,对带有鲜明错谬观点的言论进行反驳。其中,对于社会问题和突发事件的深度解读,是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是大量网络上发表的帖子、博文,充满了党八股的教条与枯燥味道,对于社会现实问题和矛盾的回应能力不足。并且在观点冲突中,缺乏相应的宽容意识和引导能力。因此,培养一大批熟悉网络技术、具有较强思想引导能力的理论宣传工作者,是强化网络意识形态领导的关键。

充分调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资源存量,强化学者尤其是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者对社会思潮的引领责任也至关重要。中央对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高度重视,在激发职能部门做好这项工作积极性的同时,还需要激活庞大的学者群体对于网络发文的积极性。在现有的学术评价体系里,大部分学者从转载和转引的功利需要出发,并不把自己最好的研究成果和前沿的学术观点及时放到网上;或者说学者深入剖析的观点,还缺乏有效的形式及时在网络上传播。

从网络回到现实环境,党的理论的专业学术研究与党的理论宣传之间边界不 清,角色不明。一是党的理论本身的科学化、专业化存在问题。过多的应景文章 迅速削减了社会对问题的认识深度,钝化了人们对党的思想教育的接受敏感度。二是宣传语境往往缺乏社会活力。对政策的解释力和社会的引导力不足,导致各 种奇谈怪论迅速捕获社会群体的注意力,从而在利益集团的众声喧哗中,占据甚 至掩盖了理论引导可能的空间和平台。为了改变这一局面,许多网络宣传机构紧 紧盯牢中直机关各大网站,以及各大主流媒体网站,通过即时转载上述媒体的文 章,来保证意识形态的正确性和前瞻性。这一理论和技术的双重依赖,实际上恰 恰有利于落实总书记提出的打造有影响的舆论宣传机构的目标。也就是说,网络意识形态的一项重要功能,就在于借助信息技术,通过权威机构有影响

力的 理论宣传实现对社会的柔性引导。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单纯依靠组织力量净化网络意识形态环境,本身就是一 件具有极强不确定性的事情。如何在完善的法治框架内形成有效的交互沟通形式,避免简单思想和舆论强制的过程,可能是新时期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需要面对的基 本问题。换言之,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实际上是新的技术条件下党的思想理论的 灌输过程。这个过程区别于过去宣传中单向的我打你通的逻辑,而是一种基于共 识建构的平等交互。其流通能够有效解决信息黑障,并使得信息依系于自身的力 量向社会各个层面做精细注入和随意漫流,进而形成有说服力的思想工作机制。(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党的领导与领导科学室主任、教授)【参考文献】 ①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 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人民网,2014 年 8 月。责编/刘瑞一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 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独家调查:网络意识形态现状 十个重要发现 2015-07-20 10:11 来源: 人民论坛 作者: 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 字号: 调查说明 2015 年 5 月,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通过网络问卷发布、微信公众平台推送 等方式,发起了关于网络意识形态状况的公众调查。调查范围覆盖全国 31 省区市 以及港澳台地区,共有 2864 人参与了本次调查,有 2505 人按要求填写了调查问 卷;调查对象涵盖党政干部、专家学者、社会公众等群体。此次调查获取了大量 数据、观点和意见建议等第一手资料。

(一)有 74.1%的受访者认为,随着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互联网逐渐成为国与 国之间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有人说,“互联网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 管是否言过其实,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信息化愈加普及,互联网对意识形态的影 响越来越大。在此种情况下,准确把握网络传播特点,了解易被极端言论煽动和 渗透的领域,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防止歪曲、造谣信息的膨胀扩大,就变得非常重要。

(二)78.3%的受访者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 想、新战略、新观点、新举措,在网络上得到了充分的传播和解读。具体来看,31.6%的受访者选择了“非常充分”,46.7%的受访者选择了“比较充分”。相比 之下,仅分别有 17.5%、3.0%和 1.2%的受访者选择了“一般”、“不太充

分”和 “不充分”。值得注意的是,从人口年龄结构来看,对相关解读充分程度的评价 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降低——在受访者对解读的充分程度打分中,25 岁及以下群 体给出了 4.09 分(5 分为满分),而 65 岁及以上的受访者的评价仅为 3.36 分。另外,党员对于各项解读充分程度的评价(4.11 分)也高于其他政治面貌的群体,共青团员和民主党派或无党派人士给出了 4.05 分,群众的此项评分为 3.94。

(三)以 5 分代表“完全认同”,受访公众对“四个全面”“一带一路”“经 济新常态”“新型大国关系”等重大战略思想和政策部署的认可度全部在 4 分以 上。其中对于“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依法治国”“全面深化改革”三大战略举 措,公众认同度平均得分依次为 4.27、4.23、4.22。这说明公众对十八大以来中 央改革发展战略部署,以及中央关于我国当下经济形势的研判在总体上高度认可。

(四)对于网络上批评质疑中国发展的极端言论,多数公众还是有其自身理 性判断的。有 68.7%的受访者认为“人红是非多,关注中国的人多了,唱衰中国 的也多了,这很正常”。当问及“对于党和国家的一些政策、主张等,网络上出 现了一些质疑或抨击之声,这是否影响了您对这些政策、主张的评判” 时,有 22.4% 的受访者表示“没有影响”,37.8%的受访者表示“影响很小”,另有 27.0%的受 访者表示“影响较小”。相对而言,表示“影响较大”“影响很大”的受访者仅 占受访者总人数的 10.7%和 2.1%。

(五)在网络上,哪些领域更易被极端言论渗透?调查显示,有 74.8% 的受 访者认为,“很多时候,往往是一些局部问题、突发个案,成为了舆论交锋的主 阵地”,并且有 76.8%的受访者认同“类似个别的暴力犯罪等负面新闻,如果报 道欠妥,很可能产生一系列副作用”。近几年来,随着网络尤其是自媒体的发展,个别地区发生的局部问题,很容易被曝光、扩散,一些极端言论也随之传播。一 些网络大 V 或某些国外媒体往往抓住问题进行热炒,他们或偷换概念,或过度解 读、大肆渲染,借以表达自己观点、影响公众。

(六)对于“对现实生活满意的人是不会在网上宣泄情绪的”这一说法,有 60.2%的受访者表示认同,而且 70.1%的受访者认为“越是不满意自身现状的人,越易在网上宣泄情绪”。此外,有 72.3%的受访者认为“青少年人比中老年人更 易被网络言论煽动”。对于在虚拟世界宣泄不满的问题,有 70.1%的受访者都表 示,“人们在现实世界的言论比在虚拟世界更负责”,这应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 重视。

(七)当公众需要了解、求证

一些党和国家有关政策的重要信息时,有 64.5% 的受访者选择的渠道是政府网站,59.7%受访者选择国家级新闻门户网站。相比之 下,选择社区和论坛、商业网站、文献资料数据库、专家学者个人专栏的比例分 别为 17.4%、12.7%、12.5%和 11.8%,而首选境外网络媒体的只有 5.2%。受访者 对媒体渠道的选择偏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媒体的公信力,可以看出,关于国家 经济社会政策和发展等方面的重大问题,绝大部分公众还是更相信官方、权威媒 体的宣传和报道。

(八)受访者对于维护互联网环境的重要性和互联网管制的必要性有着较高 的认同,认同度得分都在 4 分以上,介于“比较认同”和“非常认同”之间(见 附图)。具体来看,“保护个人权利,需要健康、良好的网络环境”这一说法,得到了 80.6%受访者的认同。有 76.0%的受访者表示“越是多元化的时代,网络舆 论的监管越重要”,72.4%的受访者认为“网络的对外开放度越高,对其越应加强 管制”。

(九)“依法依规的网络管制,在任何国家都是必须的”得到了 79.2%受访者 的认同。值得注意的是,那些所谓的西方国家有着高度开放的互联网环境的言论,只是一小部分群体的片面之见:本次调查中,有 61.3%的受访者都认同“很多西 方国家,对互联网的管制比中国要严”。另外,还有 77.2%的受访者认为“不受 限制和约束的互联网是最危险的”。

(十)81.4%的受访者表示“每个人都应积极支持自己的国家”,78.4%的受 访者表示“为自己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员而骄傲”,81.5%的受访者认为“国家未来 的发展与自己休戚相关”,77.1%的受访者“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84.0% 的受访者表示“每个人都应该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这说明,广大人民 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较高。(执笔:栾大鹏 董惠敏)责编/周素丽 张寒(见习)美编/李祥峰 网络舆论场新态势 2015-07-20 10:46 来源: 人民论坛 作者: 人民论坛特别策划组 字号: 当下的网络舆论场众声喧哗、热闹非凡,人人都可以成为网上焦点,事事都 可能成为新闻“头条”,网络已日益成为社会舆论的策源地、集散地和交锋地。在喧嚣的网络舆论场,网民的力量日益壮大,并已经参与到了中国社会的深刻变 革与利益格局的深度博弈中。通过网络舆论场,网民的意见可以“直通中南海”,为中央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通过网络舆论场,网民可以加强对政府和官员的监督,有助于政府依法行政„„但与此同时,英雄人物被解

培养观察能力抓住特征解题 篇3

一、抓住“数”的特点解题

本题启发注意习题中所给条件中的“数”的特征,并加以转化,难点就可以突破、化解.

二、抓住“式子”的特点

本题启发要抓住式子的结构,把它同所求的结果联系起来,巧妙配凑,解决问题.

三、抓住“元”的特点

本题启发观察所给条件的特点,确定主元,化解难点.

四、抓住“形”的特点

本题启发:抓住“形”进行联想,再用“数”来解题,充分体现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解题上的应用.

五、抓住“几何”的特点

本题启发:利用几何意义和回归定义是解题的重要方法,让人感到习题和数学方法有归属感.

六、抓住“关键词”的特点

本题启发:学会抓住题干的本质含义,读取有用信息,找到有效方法.

七、抓住“函数性质”的特点

本题启发:挖掘习题的内涵或内在联系,找到恰当解法.

八、抓住“问题的本质”特点

本题启发:要善于从问题的表面来探究问题的实质,寻求问题的真正突破口和解法.

以上是我从几个角度浅谈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一点做法,只要我们一直坚持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敏感地捕捉有效信息,善于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长此以往,学生一定有较大的收获,思维能力定能提高.(收稿日期:2013-10-03)

柞蚕精子形态的显微观察 篇4

关键词:柞蚕,精子,形态

柞蚕 (Antheraea pernyi) 是我国特有的泌丝昆虫资源, 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我国柞蚕生产大约有2000多年的历史[1]。现在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动物转基因育种的研究中, 以精子作为载体进行转基因的研究报道越来越多, 精子携带法也被应用于转基因蚕的研究[2]。在人工辅助受精等实验中, 精子的质量及活跃程度等直接影响到受精效果。本文对柞蚕精子 (束) 进行了形态学及解剖学初步观察研究, 为下一步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柞蚕转基因育种等研究奠定基础。

1 试验材料和设备

柞蚕蛹、蛾:本试验所用的柞蚕材料均是二化性春蚕青六号品种, 种茧来源于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

生理盐水 (氯化钠注射液) :上海华源长富药业集团辽宁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产品批号:070418012

解剖镜:JM OLYMPUS OPTICAL CO, LTD MADE IN JAPAN

显微镜:NOVEL XSP-103B型 南京江南永新光学有限公司制造

数码照相机:SONY SMART ZOOM DSC-P100型 上海索广电子有限公司制造

2 方法和结果

2.1 柞蚕雄蛹精细胞的观察

取健康柞蚕雄蛹 (图1) , 从背部中线剪开, 取出睾丸 (图2) , 放在生理盐水中, 剔除脂肪等其他组织, 之后把睾丸放在载玻片上, 用眼科剪子剪开, 挤出液体, 在显微镜下观察拍照。通过对柞蚕蛹睾丸中精细胞的显微观察可见, 柞蚕蛹睾丸内的精细胞是膨大的 (图3, 5) , 也有稍拉申形成条带状或轻微的串珠状的 (图4) 。

2.2 柞蚕雄蛾睾丸内精 (子) 细胞的观察

取健康柞蚕雄蛾, 从腹部剪下, 放在生理盐水中, 在解剖镜下解剖, 取出睾丸 (图7) 。在显微镜下观察睾丸内精细胞的形态并拍照。通过观察发现, 雄蛾睾丸内既有串珠状尚未完全转变成精子的精细胞 (图8-9 ) , 亦有成熟的精子束 (图10) 。

2.3 柞蚕雄蛾贮精囊[2]内精 (子) 细胞的观察

取健康柞蚕雄蛾, 从腹部剪下, 放在生理盐水中, 在解剖镜下解剖, 取出贮精囊等生殖腺 (图11) 。在显微镜下观察贮精囊内精子 (束) 的形态并拍照。贮精囊内的精子, 完全是成熟的发丝状精子 (束) , 没有发现蠕动的精子 (图12-14) 。

2.4 柞蚕雄蛾精珠的形成及其内精子的形态观察

把柞蚕雄蛾 (图6) 腹部剪下置于生理盐水中, 剪口要浸在液面下。根据个体不同, 有的经过几十分钟, 有的经过2-4小时之后, 开始蠕动、射精, 逐渐形成精珠。大约经过7-8 小时, 形成完整的精珠 (图15-16) 。在解剖镜下刺破使精液流出 (图17-18) 。在显微镜下对精液进行观察并拍照。因柞蚕雄蛾个体不同, 精珠形成的时间长短也有很大差异。在精珠形成初期, 在其中未发现蠕动的精子 (图19) ;在隔夜精珠内发现极活跃的蠕动的精子 (图20-21) 。

2.5 柞蚕雌蛾交配囊[1]内精子 (束) 的观察

取刚刚拆对的柞蚕雌蛾 (图22-23) , 解剖摘取其交配囊 (图24-25) , 剖开其前部球形囊, 取内容物在显微镜下观察拍照。柞蚕雌蛾交配囊内的精子形态见图26-28, 交配时间较短 (1~2 h) 拆对时, 其交配囊内未发现蠕动的精子;第2天拆对时, 可以看见有蠕动的精子。

3 讨论

3.1 根据2.1、2.2的观察, 可以看出柞蚕体内的精子形成时不是从一端拉申而成, 而是先拉成串珠状, 再继续拉申形成发丝状成熟精子。

3.2 通过实验观察, 在雄蛾贮精囊内、初期形成的精珠内、交配时间较短的雌蛾交配囊内未发现蠕动的精子, 可能是由于尚未活化的原因。

3.3 鳞翅目昆虫精液中都含有有核精子与无核精子。有核精子在活化前通常集结成束状, 有核精子能使卵受精, 无核精子通过其活跃的运动能力促进有核精子与卵子的结合, 两者在受精过程中缺一不可[3]。本试验也在柞蚕蛾精珠内及柞蚕雌蛾交配囊中均发现有运动能力的无核精子, 但所占的比例个体之间有很大差异。

参考文献

[1]秦利.《中国柞蚕学》[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 2003:2, 109

[2]王国基, 王加连.转基因动物制作方法的研究进展及其在蚕学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蚕业》, 2004, 25 (2) :90-92

形态特征观察 篇5

有专业人士指出,“银发浪潮”将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影响,并为其带来巨大的发展机会。作为一个特殊的市场群体,老年市场有着其自身的发展特点和发展轨迹,其背后蕴藏着巨大的旅游消费需求和潜力,需要引起旅游从业者的关注。

我国老年旅游市场的四大特征

(一)高市场增长率,强地域集中性

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中国60岁及65岁以上的人口比重分别为16.23%和11.30%,2030年为22.34%和15.21%,2040年为25%和20%。到2030年中国将进入“超老年型”社会。而到了2050年,60岁以上的人口总数将达到4亿左右,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超过25.2%,中国将成为高度老龄化的国家。而据资料显示,在这个快速增长的老年市场中,我国已经有30%的老人先后进行了出游。根据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数字,长期以来到中国旅游的国际游客中,51岁以上的游客占到30%左右,65岁以上的游客占到5.8%,且呈上升趋势。

专家预言:在未来30年间,每年的老年旅游者将保持7.3%的持续增长。从地域特征上,根据人口统计资料显示,环渤海(北京)、长三角(上海)、珠三角(广州)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对较高,老龄化进程显著,高龄化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将在2040年达到高峰。经济发达区高度集中的老年资源为老年旅游带来了强有力的旅游基础。

(二)购买潜力强,高旅游需求

宏观统计数字表明,老年人口的总年收入在3000亿元-4000亿元人民币之间,这些收入包括他们的养老金、再就业的收入以及亲戚和朋友的赠与。从2025年到2050年,预计老年人的潜在购买力将高达5万亿元人民币。

老年人有比青年人更强烈的旅游需求,“重积蓄、轻消费”,“重子女,轻自己”的观念开始成为过去式,花钱买健康,花钱买潇洒成为现代老人的时尚追求。

(三)注重慢旅游,喜欢休闲养生

尽管不少老龄人口选择长途旅游消费,但是仍有许多老龄人只是参与出游时间短、路程短为目的地的旅游消费。旅程远、出游时间长为目的地的旅游,参游的7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则较少。一般来说,老年人的身体素质都比较差,因此,年轻人常见的那种欢快刺激、快餐式的旅游方式明显不适合老年人的需求,舒适养生的旅游行程成为他们出游的首选。

(四)旅行时间自由,中意淡季出游

进行旅游活动必须具备两个最基本的条件,那就是要有足够的空余时间和可随意支配的收入,简称“有钱又有闲”。离退休的、正在家里颐养天年的老年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拥有充裕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因此,很多老年人已经把外出旅游当成度过这些自由时间的最好选择之一。

面对节日放假期间人满为患的旅游形势,不受时间限制让老年人避开了旅游的高峰期,选择不太拥挤的淡季外出,这样既免除了高峰旅游时拥挤不堪的顾虑,又为淡季旅游注入了活力,使得淡季不再“淡”。

二、未来老年旅游市场的四大发展趋势 1.老年市场有望成为未来分众休闲市场的领头军

20世纪中国的休闲产业经历了一个休闲意识被认知到休闲快速增长的时期,大众休闲是这个时期的典型特征。

老年群体作为未来休闲市场结构中重要组成部分,与年轻人有不同的出游喜好一样,不同年龄不同群体的老年人,对旅游也有不同的需求,以分众休闲的意识引导产品的规划设计是必要的,即需要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群体的老年人群进行定位,细分旅游群体,“量身订制”旅游产品,精心布置旅游线路。

2.老年养生疗养的产品将成为未来老年旅游消费的主流

根据老年市场所体现出来的“慢旅游”的特征,度假属性的休闲产品是老年市场的主导产品,在老年市场对养生、保健、养老等旅游需求的刺激下,度假住宅、康体疗养两大产品有望成为未来老年旅游的主流。两大产品的设计对气候的适宜性和综合配套服务比较敏感,所以气候适宜、环境良好的近程区域最具有潜力,能成为养老住宅和康体疗养度假产品开发的热点区域。

3.候鸟型养老将成为一种潮流

据中国老年科研中心调查,目前我国城市空巢家庭已达49.7%,农村空巢和类空巢家庭达48.9%。而北京、上海老年人家庭“空巢”比例分别达到34%和36.8%。空闲时间的增多、空巢家庭的增大、可支配资金的自由,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从家中走了出来,像“候鸟”一样四处度假旅游“候鸟式”养老旅游成为老年人的时尚。

有专家认为:在未来5年-10年内,候鸟型养老将成为一种潮流。4.老年休闲度假市场的联动消费现象显现

形态特征观察 篇6

【关键词】体检;老年人;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2-0137-02

一、引言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身体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慢性疾病,严重影响着他们的晚年生活质量,这些疾病都需要定期进行相关方面的检测,所以定期开展体检,是现代老年人保证其生活质量,远离慢性疾病困扰有效措施和手段。然而这正是因为这样,他们在体检过程中存在很多复杂的心理,需要体检中心的护理人员进行详细讲解相关的检查项目,对老年人进行周到的心理护理,降低他们在检查过程中的心理压力,使得顺利完成体检过程。本研究为了进一步分析体检过程中老年人的心理变化,探讨体检中心人员相关的心理护理的措施和流程,实现老年人心理压力的降低,顺利完成体检。本文选取了2014年1月份至2015年12月份期间在我院开展体检的老年人50例,进行观察其在体检过程中的心理特征,开展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

二、资料和方法

(一)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了2014年1月份至2015年12月份期间在我院开展体检的老年人50例,其中男性老人34人,女性老人16人,年龄跨度为61岁至82岁之间,平均年龄在74.23岁,本研究对这50例样本进行观察其在体检过程中的心理特征,开展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

(二)方法

这50例样本进行相关的体检项目有生化检查、心电图、透视、内科、彩超等方面的检查,每天对检查人数进行控制,使其保持在可以提供优质护理的范围之内,可以有效对体检过程中的老人进行心理特征的观察,同时也可以进行相关的心理护理,具体的措施就是每天进行不超过20例的老人体检服务,每一处的检查项目都有相关的护理人员对体检老年人进行有效观察,解答老人们提出的相关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服务,降低老人们的心理压力,使其可以顺利完成相关项目的体检。具体的心理护理服务主要涉及到护理人员与老人交流的语言态度,用真挚的情感应对老人的信任,实现他们与护理人员形成一种融洽的检查氛围。对老人出现的一些不好情绪,及时进行梳理,讲解检查基本原理、相关慢性疾病需要注意的问题。

三、结果

经过对这50例样本进行观察,发现这些老人对自己病情情况存在一定的焦虑心理,其中有34例老人出现这些焦虑心理,老人多次咨询检查医生、护理人员检查结果,对自己的病情有着一定心理压力;发现这些老人对检查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痛苦有着一定的心理压力,由于在检查过程中存在一定扎针等不适,一些老人对这些不适感受有着一定心理压力,他们在检查过程中有着一定的抵触,出现比较严重的有17例。具体的心理护理服务主要涉及到护理人员用真挚的情感应对老人的信任。对老人出现的一些不好情绪,及时进行梳理,讲解检查基本原理、相关慢性疾病需要注意的问题。

四、讨论

心理护理是现代医学过程中推行的一种新型护理方式。[1]主要就是重建人们对自己身体检查有着更多信心,一方面是对自己患有的慢性疾病有着更加全面、系统的认识,另一方面使得他们对体检过程没有更多的抵触情绪。要想实现对体检过程中的老年人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就需要首先探讨老年人的心理特征:

(一)在体检过程中老年人存在的心理特征

第一,存在不安的情绪[2]。由于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慢性病,这些疾病都要么需要吃药,要么需要长期注射,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不便,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给他们的家庭带来了更多的经济负担,这些的心理压力时时刻刻作用在老人的心里。体检是对自己身体状态的检查,是对他们存在的一些慢性病控制情况的检查,因此他们在检查过程中将出现一些不安的情绪。

第二,需要得到尊重。老年人做了一辈子的工作,自己的儿女也成家立业,有了很好的归宿。这时候的他们无论经济条件怎样,对于他们自己来说,都是属于功成名就。因此他们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肯定。在体检的过程中需要有一种被人尊重的情感,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第三,对疾病的恐惧。不论是什么人,当面对死亡的时候都会出现一些紧张情绪,尤其是对一些疾病都不是很熟的情况下,更多的人被查出患有这种疾病的时候,将出现更加紧张的情绪,这种情绪将直接影响他们面对体检的积极性,一些人可能出现了逃避或者急躁的情绪,使得他们对体检工作不是很配合。

(二)体检过程中注重心理护理的具体措施

第一,尊重老人。在体检过程中,老人可能出现这样或者那样行动上的不便,有时还需要有其他的帮助,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多留一颗心,多关注他们的行为,当老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给与相关的帮助。对他们的咨询,做到回答态度情切和蔼。

第二,与老人多交流。老人更多的需要的是一种关心,这种关心可以实现他们心理上的温暖,多与老人们进行交流,多和排队的老人聊天,减少他们紧张的情绪,这样才能为体检顺利进行奠定基础。同时体检中心对于老人们来说,是一个陌生的环境,当他们需要去卫生间的时候需要有人指引,当他们需要找到某个检查室的时候需要有人指引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护理人员多与老人进行交流。

第三,树立积极心态。当查出一些问题的时候,需要冷静应对老人的情绪变化,不断开导他们积极面对病情的信心,对相关的病情进行详细讲解,使得该治疗要积极治疗,该调理要积极调理。只有心态调整好了,才能更好的迎接新生活。

参考文献:

[1]潘丽丽,高网,等.100例老人的身心问题及心理护理[A].河南省健康教育新进展学术交流会暨高级研修班、河南省五官科学术交流暨急危重病人现代护理与发展趋势高级培训班、河南省老年病人安全护理学术交流会暨高级研修班,2013,07:145-146.

三种蜥蜴鳞片显微特征观察 篇7

鬣蜥科( Agamidae) 物种近300种,广泛分布于旧大陆[10]。龙蜥属( Japalura) 和树蜥属( Calots) 这2个属均主要分布在亚洲南部及东部[10],在野外采集过程中发现它们对生境的选择存在差异,且它们的分类存在一些争议[11 - 12]。有学者认为,独龙江龙蜥不属于龙蜥属和树蜥属。试验动物为云南的独龙江龙蜥( Japalura bapoensis) 、草绿龙蜥( J. Flaviceps) 、棕背树蜥( Calots emma) ,取鳞片进行扫描电镜观察,描述和对比鳞片显微特征,以期更多地了解鬣蜥类对生境的适应和物种相互关系,为鬣蜥类的系统进化和生态学研究提供参考。

1材料

使用鬣蜥科( Agamidae) 3种标本,草绿龙蜥( J. varcoae) 2号采自云南省玉龙县大具乡的玉龙雪山北坡,属于金沙江河谷,海拔1 600 m; 独龙江龙蜥( J. bapoensis) 1号采自云南省贡山县独龙江乡,海拔1 600 m; 棕背树蜥( Calots emma) 3号,采自铜壁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拔1 200 m。标本现保存于西南林业大学标本馆。

2方法

首先用解剖刀分别切取草绿龙蜥、独龙江龙蜥、 棕背树蜥的背部、腹部、四肢部和尾部0. 5 cm × 0. 5 cm的皮肤片,将皮肤固定在2个载玻片中间,然后用细线将2个载玻片扎在一起,放在5% 福尔马林溶液中固定24 h,再用流水冲洗24 h,取出自然晾干, 作为扫描电镜材料。

将晾干的皮肤片按观察面用导电胶固定于扫描电镜样品台上,标号,在真空喷涂仪( 型号为HITA- CHI E - 1010) 中离子镀金40 s后取出,放在扫描电镜( 型号为HITACHI S - 3000N) 中,从一个方向依次观察和选取视野拍照。在显示屏上观察后,拍照以400倍为主,结合其他倍数照片辅助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 1草绿龙蜥

3. 1. 1感受器周围形态感受器周围形态呈蜂窝状结构,蜂窝边缘突起呈棘状。身体上方蜂窝边缘棘长于身体下方,腹部和尾部的起斜向后方( 见301页彩图1A) ,蜂窝直径为50 ~ 100 μm。

3. 1. 2感受器特征上颌鳞大多数具有3个感受器生长于接近游离端缘边,没有鳞嵴( 见301页彩图1C) 的保护; 感受器为圆桶状凹窝中生长一根钉或纤毛状感觉毛,圆桶状凹窝直径为70 ~ 100 μm。下颌鳞大多数具有1个感受器生长于游离端,感觉毛生长于鳞嵴下面的凹窝中,长度与鳞嵴相似,鳞嵴不尖,与鳞片面夹角较小。背鳞大多数具有1个感受器生长于游离端,感觉毛生长于鳞片游离端表面形成圆桶状凹窝中,长度远长于鳞嵴,鳞嵴不尖,与鳞片面夹角较小,感觉毛的根部周围下陷,感觉毛呈粗毛发状,根部较细,中部稍粗,中部至末端渐细。腹鳞感受器分布较背部感受器少,感受器感觉毛生长在游离端鳞嵴下方圆桶状凹窝中,长度稍短于鳞嵴起,鳞嵴较尖,与鳞片面夹角较大。四肢鳞和尾鳞大多数具有1个感受器,感觉毛生长在游离端的圆桶状凹窝中,长度长于鳞嵴,感觉毛根部较细,中部稍粗,中部至末端渐细( 见301页彩图1 B ~ G) 。

3. 2独龙江龙蜥

3. 2. 1感受器周围形态感受器周围有直径为100 μm左右的蜂窝状结构,蜂窝边缘平滑( 见301页彩图1 H) 。

3. 2. 2感受器特征独龙江龙蜥上颌鳞感受器形态与草绿龙蜥相似。下颌鳞感受器在游离端,为圆桶形凹窝中有一个呈半椭球状凸起的基部,圆桶凹窝直径为70 ~ 100 μm,中央长有基部扁平钉状的感觉毛,没有鳞嵴保护。背鳞和腹鳞感受器生长于游离端的圆型凹窝中,有鳞嵴保护,感觉毛呈钉状。四肢鳞和尾鳞片上感受器没有棱的保护,裸露生长于游离端呈圆桶状凹窝正中央,凹窝隆起的基部上长有感觉毛( 见301页彩图1 I ~ L) 。

3. 3棕背树蜥

3. 3. 1感受器周围形态感受器周围呈鱼鳞状,鱼鳞外缘增厚并隆起形成浅坑,身体下方的坑比身体上方的深( 见301页彩图1M) 。

3. 3. 2感受器特征上颌鳞大多数具有1个感受器,生长于游离端,为圆桶形凹窝中有一个呈透镜状凸起结构,圆型凹窝直径为70 ~ 100 μm,中央有一根钉状感觉毛的结构,感觉毛长约100 μm,无鳞嵴保护。下颌鳞、背鳞、四肢鳞、尾鳞的感受器相似,为圆桶状凹窝中生长有一个基部大、末端细的钉状感觉毛,感觉毛长于鳞嵴。腹鳞、四肢鳞和尾鳞,皮肤感受器较少,有的鳞片没有感受器,感觉毛生长于鳞片游离端的圆桶状凹窝中,与背鳞不同的是鳞嵴远长于感觉毛( 见页彩图1N ~ R) 。

3. 4比较

感受器: 草绿龙蜥上颌鳞感受器有3个,多于其余2种; 独龙江龙蜥身体下方的鳞片感觉毛没有其他2种发达,与鳞嵴相比稍长或相等; 草绿龙蜥和棕背树蜥腹部鳞嵴远长于感觉毛; 棕背树蜥透镜状的感觉毛基部要比独龙江龙蜥半椭球状的基部和草绿龙蜥扁柱状的基部发达。鳞嵴: 3种蜥蜴腹面的鳞嵴要比背部发达,比上颌部的更发达,独龙江龙蜥四肢鳞无鳞嵴,棕背树蜥的腹部鳞嵴比另外2种发达。感受器周围形态: 草绿龙蜥和独龙江龙蜥呈蜂窝状结构; 草绿龙蜥具有强烈的棘状突起; 棕背树蜥呈鱼鳞状,可以看出前2种鳞片凹孔更为发达( 见表1) 。

4讨论

4. 1显微形态作为分类的探讨

使用鳞片显微特征用于爬行分类已有学者进行了探讨[2 - 6]。棕背树蜥感受器周围呈鱼鳞状,独龙江龙蜥鳞片这个显微形态更接近草绿龙蜥。感受器基部形态接近于棕背树蜥,近似半球形或透镜形,明显有别于草绿龙蜥的扁柱状,感受器在头部鳞片的数目和棕背树蜥一致。龙蜥为钉状基部呈扁柱状和椭圆状膨大,有别于沙蜥[2]的柱状感觉毛的不明显的基部,沙蜥感受器外围呈栅格状,龙蜥感受器外围呈蜂窝状。因此,综合感觉毛、感受器整体形态、感受器数量、鳞嵴的发达情况和感受器周围纹的形态特征,3种蜥蜴的鳞片显微特征均有差异,独龙江龙蜥与另外二种的差异不能说明它类同于那一种,是否能解释该种的分类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4. 2鳞片的显微形态与生态适应

3种龙蜥的感受器头部比其他区域发达,它对感受机械力有一定帮助[13 - 14]。头部是动物主要感觉中枢,灵敏的感觉能在捕食、防御、生境选择中得以进化。草绿龙蜥头部鳞片感受器数量要多于其他2种, 感觉毛细长,感觉毛基部不发达,感受器圆桶凹窝,四周匀称,这几个特征可能是草绿龙蜥对河谷、灌丛、荒坡等隐蔽物较少的适应,纤细、较长的感觉毛感受感动机械波的能力较强。除上颌鳞片感受器没有鳞嵴, 身体腹面鳞片感受器有鳞嵴,蜥蜴爬行时身体可能会擦到树枝、石头等物体,这些区域受到的摩擦远大于背面,发达的鳞嵴能保护身体、减少损伤和减少刺激。

感受器周围形态结构可能与水分和光线散射有关。独龙江龙蜥和草绿龙蜥的纬度和海拔略高,草绿龙蜥生活在干热河谷的灌木丛、沙石堆、稀草丛这种相对干旱的生境,独龙江龙蜥主要生活在独龙江河谷四周的草丛、灌木丛中,棕背树蜥生活在相对温暖、湿润的环境中。草绿龙蜥鳞片上蜂窝和棘状结构增大了皮肤的表面积,水滴在其表面也产生一定的附着力,这可以更好地适应云南漫长的旱季。爬行动物为变温动物,在温度低和早晨需要收吸热量,不光滑的鳞片结构对光线有散射作用[7],光线的散射有利于吸收热量,也有利于隐藏。

摘要:为了研究爬行动物的鳞片显微形态,应用扫描电镜对独龙江龙蜥(Japalura bapoensis)、草绿龙蜥(J.Flaviceps)、棕背树蜥(Calots emma)鳞片皮纹进行观察。结果表明:3种蜥蜴鳞片均有感受器,草绿龙蜥上颌鳞具有3个感受器,其余位置只有1个,其余2种蜥蜴鳞片只有1个感受器。感受器形态均为凹窝中长有一根基部膨大的感觉毛,草绿龙蜥感觉毛为钉或纤毛,基部呈扁柱状;独龙江龙蜥感觉毛呈钉状,基部呈半椭球状;棕背树蜥感觉毛为毛钉状,基部为透镜状。感受器外围形态:草绿龙蜥呈蜂窝状结构,蜂窝边缘突起呈棘状;独龙江龙蜥呈蜂窝状结构,但边缘平滑;棕背树蜥呈鱼鳞状。说明3种蜥蜴鳞片显微特征都有差异,另外形态上的差异可能与干旱、湿润、灌丛、针叶林、阔叶林、捕食环境等因素的适应有关。

形态特征观察 篇8

1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组13颗牙周炎患牙来自3例慢性糖尿病患者, 男2例, 女1例, 年龄57~64岁。患者糖尿病病程为3~8年, 均需用药物控制血糖浓度。13颗牙均为Ⅲ度松动牙, 其中前牙4颗, 前磨牙6颗, 磨牙3颗。对照组16颗牙均来源于因正畸需要拔除的健康第一前磨牙, 年龄14~22岁。

牙拔除后, 生理盐水冲去血液, 立即用10%福尔马林液固定48h, 然后5%硝酸脱钙, 每4天换液1次, 至2周。将每个牙按近远中方向沿长轴分为两半, 石蜡包埋, 连续切片, 片厚45μm。伊红染色, 常规光镜观察。

2 结果

实验组全部牙从釉牙骨质界向下达牙根尖部可见不同厚度的牙小皮覆盖在牙骨质表面, 构成无结构的物质层。在伊红染色的切片中, 牙小皮表现为不染色、透明、晶体样的均质层 (图1) 。有极个别标本, 牙小皮伊红染色极弱而不易与牙骨质区别。

牙骨质 (C) 表面的牙小皮 (CU) 表现为不染色、透明、晶体样的均质层, 牙骨质深层为牙本质 (D) HE×10。

暴露于牙周袋内的牙根面上, 牙小皮有不同的厚度, 在40~80μm之间。表现为3种类型: (1) 牙小皮比附着牙的牙骨质厚度薄; (2) 牙小皮的厚度与附着牙的牙骨质厚度相等; (3) 牙小皮的厚度比附着牙的牙骨质厚些, 其厚度在近牙冠段较薄, 向根尖逐渐加厚。在有些区域, 牙小皮被折断, 与牙骨质分离。牙小皮有非常平滑和规则的轮廓, 最常表现为板状结构。对照组16颗牙无任何牙的牙骨质表面有牙小皮存在。

3 讨论

根据Hodson的研究发现, 人的75%的牙齿有牙小皮存在。电镜下健康牙牙小皮的厚度为0.04~0.07μm。牙周炎患牙的牙小皮厚度在光镜下约为15μm。有学者认为牙小皮是正常牙发育时期和结合上皮形成时的一种分泌产物。如果这种理论成立的话, 牙小皮就应该是一种胚胎性被膜;也有学者认为牙小皮是后天获得的。Hodson提示牙小皮来源于红细胞变形后的血红蛋白。另有学者持血清成分被吸附于牙根面的观点。Werthermer等发现牙小皮含有一种特殊类型的碳水化合物, 而Kabayshi等则显示它为一种高密度的蛋白质层。总之, 牙小皮的起源至今仍然是不清楚的。

Listgarten的研究发现, 不同特性和来源的膜可以发生在牙周炎患牙的根表面。Eide等发现在暴露牙骨质的表面有膜的存在。他们还认为牙周炎患牙牙小皮可能是牙龈渗出物中的血清成分被附于牙根表面所致。这种结构可能发生矿化和含有外源性物质。

糖尿病患者牙周炎患牙暴露的牙根面有板状的牙小皮附着, 在以往文献中未见报道。Listgarten电镜下研究菌斑时发现青少年牙周炎患牙根部菌斑下有牙小皮存在。这种牙小皮无结构, 有不同厚度, 而且形状极不规则, 他认为这是由白细胞分解产物积聚所形成。Westergaard等在青少年牙周炎患牙的龈下菌斑的超微结构研究中也发现了类似的膜, 称它为护膜 (pellicle) 。

笔者对糖尿病患者牙周炎患牙光镜观察发现, 牙小皮主要存在于牙周袋内牙根的牙骨质表面。至于糖尿病患者未患牙周炎的牙根牙骨质表面是否也有牙小皮存在, 笔者还未作这方面的观察。这有待继续研究。糖尿病患者牙周炎患牙的牙小皮的厚度可达80μm, 大多数为60μm, 牙小皮厚度的变化与牙齿的类型及牙周袋的深度无关。在不同的牙或一个牙的某些区域, 牙小皮的厚度比其下的牙骨质还要厚。糖尿病患者牙周炎患牙牙小皮厚度的巨大变化支持这种结构不是一种正常实体的假说。

形态特征观察 篇9

原子力显微镜( 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是20 世纪80 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与传统的扫描电子显微镜比较,具有样品制备简单,横向和纵向分辨率均非常高( 观察单位达到纳米级别依旧很清晰) 等优点,可以精细清楚的观察细胞乃至细胞膜的结构形态,成功的获取细胞膜的形态并测量其相关特征参数。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受体以及受体和配体相互作用的研究已经被证实其可能行及可操作性[1]。1999 年,Lehenkari等[2]用AFM对位于破骨细胞表面的整合素受体与其配体的结合力进行了测量。2003 年,Lee等[3]采用AFM在生理条件下对血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受体 αⅡbβ3 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 2008 年的中国化学会第26 届学术年会纳米化学分会上,师晓丽等[4]做AFM单分子力谱研究活细胞表面受体与配体相互作用的报告,正式将AFM这一工具带入到医学实践实验中。

尽管利用AFM进行受体和配体的相关研究已经在进行,但是针对乳腺癌雌激素受体的研究尚未见明确报告。 本研究利用AFM的这一特点,可以很好地实现在亚细胞水平上对雌激素受体表达的乳腺癌细胞形态的观察和相关数据测量,以达到实验的目的,填补该受体研究的空白,同时为将来的继续研究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选取2013 年11 月- 2014 年7 月辽宁医学院武警总医院切除的新鲜活体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共收集30 例。 其中,男1 例,女29 例,年龄23~72 岁( 平均48.7 岁) 。 所有标本均经HE和免疫组织化学一步法染色并由3位以上高年资病理医生做出明确诊断。

1.2 主要仪器及规格

①倒置相差显微镜( Nikoneclipsete 2000- U,购自日本NIKON公司) ,②Nanoscope a型原子力显微镜( 购自Digital Instruments Inc,Santa Barbara公司,CA)( 悬臂:氮化硅,Si3N4;针尖:NSC- Ⅱ型,曲率半径为20~30 nm;Tapping扫描模式,即轻敲模式)。 实验条件:空气湿度60%左右,温度25℃左右。

1.3 方法

1.3.1 AFM观察样品的制备(细胞印片法)

将收集的新鲜乳腺癌组织用洁净锋利刀片剖开,反复冲洗剖面并用滤纸吸去残留血液和组织液,将预处理好的载玻片轻柔均匀地按压于组织剖面处,使细胞均匀地印在玻片上(每个组织选择3个切面,每个切面各印3张切片)。将制备好的细胞印片放置于洁净空间晾干,分组,准备扫描。

1.3.2实验分组

根据常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雌激素受体抗体表达的结果,将病例分为两组:阳性组和阴性组。其中,常规组织切片雌激素表达(-~+)为阴性组,表达(++~+++)为阳性组。判断方法如下:以肿瘤细胞的细胞核呈棕黄色染色为阳性。阴性:无细胞核呈棕黄染色或少于5%的肿瘤细胞细胞核较弱棕黄染色;1+:5%~20%的肿瘤细胞细胞核弱棕黄染色,仅个别可中到强着色;2+:20%~60%的肿瘤细胞细胞核较弱到中度棕黄着色,个别可强着色;3+:多于60%的肿瘤细胞细胞核中到强棕黄着色,个别可弱着色。所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结果均经由3位主治职称以上的病理医生复核。

1.3.3 AFM扫描各组细胞样品

样本置于AFM载物台上,利用Nikon倒置显微镜选取分散度较好、呈点状分布的细胞区域,调整激光光斑、自动调频、下针接触到样本并开始扫描。动态观察显示屏出现的细胞图像并随时调节扫描范围。每张样品选取10个细胞,每个细胞依次按照扫描范围从大到小(35μm~500 nm)的顺序扫描单个完整细胞和细胞膜并获取图像。按照扫描需求在0.5~2.0 Hz之间调节扫描频率。扫描完成的细胞和获取的相应图像进行特殊定位和标记,以备后续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一步确认分组的准确性和目标细胞的正确性。扫描图像保存后用AFM分析软件进一步分析,分别观察ER阳性组和阴性组细胞的细胞膜形态并对细胞膜形态参数(表面平均粗糙度、平均峰高度、平均凹陷深度和表面积差值)进行定量测量。

1.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复核

将扫描完成的乳腺癌印片细胞进行雌激素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由3位主治以上的病理医生读片确认病例分组的准确性,并且根据定位,确认每个扫描细胞的雌激素受体着色分组无误。

1.3.5细胞膜表面参数定量分析

整理扫描范围为1μm区域的测量结果,利用AFM图像分析系统对两组细胞的细胞膜形态参数进行定量测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用t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AFM扫描细胞膜成像结果

各组细胞膜表面纳米级超微结构成像清晰。 乳腺癌细胞在扫描范围30μm时形状呈圆形/ 类圆形,雌激素受体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细胞形态差异在此分辨率下无明显差异。 随着扫描范围缩小至5μm和1μm时,其分辨率增大,细胞膜表面的超微结构也随之清晰呈现,乳腺癌细胞膜表面凸凹不平,呈现不同程度的隆起。但是,激素表达状态不同,隆起的形状有差异。 雌激素受体抗体阳性表达的乳腺癌细胞膜可见“ 麦芒样”隆起,特点是隆起物分布较细密“ 尖锐”且不均匀,形状欠规则,粗糙程度较一般,平均裂间隙较浅( 见图1) ;雌激素受体抗体阴性表达的乳腺癌细胞也呈现隆起, 但隆起物与阳性组比较明显变稀疏“ 饱满”,呈“ 沟渠样”隆起,粗糙度较阳性组高,平均裂间隙较深( 见图2。因1μm时仅能显示一个隆起而不能显示沟渠特征, 故选用5μm时图像) 。

2.2 膜表面重要参数测量结果

经AFM软件自动分析系统测出的2 组细胞膜形态参数比较结果见附表。 2 组在4 个参数( 表面平均粗糙度、平均峰高度、平均凹陷深度和表面积差值) 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

(n=600,nm,±s)

3 讨论

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都依附于细胞的功能。 细胞膜不单是细胞的物理屏障,还与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如细胞的识别黏附、运动迁移、免疫应答、物质运输、信息传导、细胞分裂、细胞分化、衰老及病变、癌变等有着密切的关系[5],而细胞膜的正常形态是其行使功能的基础。一旦细胞膜表面形态发生改变,细胞的功能必将出现异常。 研究证明[5],正常细胞在发展为肿瘤的过程中,其膜表面蛋白的数量和形态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细胞膜形态结构发生改变。 同一种细胞,在不同的生理、生态和功能条件下,其形态结构也会不同[6]。 因此,通过观察肿瘤细胞膜的形态变化,可以预测肿瘤组织细胞中特定成分如核酸的含量、相应激素受体数量及其位点的变化,为探索肿瘤的发生机制、预测肿瘤的发展和预后提供可靠的亚细胞学和形态学证据。 Radmache[7]、KaulGhanekar等[8]利用原子力学显微镜观察肿瘤细胞形态变化就证实了这一点。

众所周知,乳腺癌是一种激素依赖性肿瘤,其发生、发展和预后都与雌激素的表达有着密切的联系。有文献报道[9],在内源性或外源性雌激素诱导下,乳腺细胞增殖速度加快,导致发生错误复制的几率增加( 乳腺癌的发病机制之一:过量激素的长期刺激) 。有数据证明[10],当体内的雌二醇水平持续高于103pmol/L时,可以促进乳腺正常和新生上皮细胞的增殖,而过量的雌激素又通过刺激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和抑制其凋亡,从而增加乳腺癌的发病率及复发率,促进其发生和发展。 另外,体外研究表明[11],雌激素还可促进乳腺细胞的转化和增加乳腺肿瘤细胞的侵蚀性。 雌激素发挥这以上所有作用均依赖于它是一种受体激素,其发挥生物学效应需要与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来实现。 因此,当乳腺细胞发生癌变时,乳腺细胞膜结构形态及功能会发生变化,其上的受体也会发生变化;同时不同形态及受体数量的细胞膜也预示癌细胞具有不同的肿瘤生物学行为。

近年来,随着AFM技术的发展,促进其在细胞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发展,国内外对一些疾病的研究,也多致力于借助AFM的优势( AFM的优势之一是可以直接应用于活体组织的实时观察) 进行相关疾病培养的活细胞的实时扫描和观察[12,13,14]和在分子蛋白水平上对一些肿瘤发病机制进行探索[15]。 单就乳腺癌的细胞学研究方面,2009 年,Tiwari等人[16]利用AFM观察人乳腺癌细胞结合表皮生长因子抗体( Her- 2) 后细胞表面的形态,结合荧光成像发现癌细胞的细胞膜在粗糙程度等方面有明显的变化并获得立体图像。 2012 年Plodinec等[17]在对乳腺癌细胞的纳米力学特性的研究中发现,正常与良性病变的人类乳腺细胞以及乳腺癌细胞的细胞膜表面形态表现大有不同。 但是目前国内对人体一些肿瘤组织细胞的AFM形态观察研究刚刚起步。 谢飞跃在2008 年和腾艳群在2012 年都曾针对乳腺癌细胞进行过研究,得出和Plodinec等相近的结论。 2012 年Jin等人[18]利用AFM发现骨形成蛋白( BMP2) 通过改变细胞的支架和降低细胞的黏附来促进乳腺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在本实验的前期预实验阶段,本研究证实正常乳腺细胞、良性病变乳腺细胞和乳腺癌细胞形态差异较大,其细胞膜表面平均粗糙度随病变依次逐渐增大:正常乳腺组( 9.214±1.983)、乳腺增生症组( 15.943±3.730)和乳腺癌组( 24.021±5.859) ,与既往研究一致[5,19]。

借助AFM观察细胞形态的优势,本研究发现,不同雌激素受体表达的乳腺癌细胞膜形态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雌激素受体抗体高表达的乳腺癌细胞膜表面存在更多的小“ 凸起”( 即受体抗体结合位点) ,并且这些“ 凸起”较为平和,尚且具有一定的结合能力。因此,雌激素可以作用于此而调控肿瘤的发展。 基于此,临床治疗中,笔者可以选择雌激素受体拮抗剂( 内分泌治疗) ,阻断这些受体与雌激素的结合从而抑制肿瘤的发生发展。 相反,不表达雌激素的乳腺癌,其细胞膜表面的“ 凸起”发生变异,与激素的结合能力丧失,从而使激素在其生物学进程中的作用微小,故内分泌治疗对于该类患者效果甚微。 这进一步充分体现细胞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密切关系,为探索癌症的发生机制、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实施提供更为可靠严谨的亚细胞学水平的依据。

综上所述,AFM的发明与应用为人类对于细胞形态学的研究提供有力的工具。 虽然目前受某些因素的制约,其在医疗实践中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相关研究的数据很少,形态图尚不完善。 但是这掩盖不了其未来在医学中的应用价值。 在医学预防大于医学治疗的进展前景下,纳米医学、纳米诊断和纳米治疗将会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莉娟,张英鸽.用原子力显微技术研究受体-配体间的相互作用[J].生物技术通讯,2005,16(6):336-339.

[2]Lehenkari PP,Horton MA.Single integrin molecule adhesion forces in intact cells measured by atomic force microscopy[J].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1999,1(7):259-645.

[3]Lee I,Marchant RE.Molecular interaction studies of hemostasis:fibrinogen ligand-human platelet receptor interactions[J].UltramiCroscopy,2003,97(1):341.

[4]师晓丽,等.AFM单分子力谱研究活细胞表面受体与配体的相互作用[M].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纳米化学分会场讨论文集,2008.

[5]舒清明,等.原子力显微镜下几种癌细胞形态特征的共性分析[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1,31(2):205-209.

[6]董敏,马义德.基于乳腺肿瘤细胞形态特征参数的乳腺癌诊断发展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3,7(11):5023-5026.

形态特征观察 篇10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实验动物: 健康发育期Wistar大鼠,体重(100±10) g,共72只,由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动物实验科提供[SYXK(军)2002-026];醋酸铅(天津凯通),苏木素染色液、95%乙醇、萜品醇、萜品醇香胶(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病理科提供)。

1.2 实验方法

1.2.1 动物实验模型建立

健康Wistar大鼠7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低铅、中铅、高铅剂量组分别给与0、0.002 %、0.02 %和0.2 %的醋酸铅水溶液自由饮用,进行铅的慢性染毒,分别染毒30、90和180 d。对所有容器均做无铅化处理。

1.2.2 一般毒性观察

实验期间观察大鼠的一般生长状况及体重变化,记录各组大鼠的饮水量、进食量。

1.2.3 标本的采集

分别于饮用不同浓度醋酸铅水后30、90和180 d时处死6只大鼠。即大鼠先经腹腔内注射2%戊巴比妥钠(30 mg/kg)麻醉后,观察各个脏器,解剖取出肾脏,一侧肾行大体解剖观察,另一侧肾立即放入4%多聚甲醛的0.1 mol/L磷酸缓冲液(pH7.4)固定液中,备用。

1.2.4 Mallory-Parker染色法及病理观察

将多聚甲醛固定的组织切片水洗后,在50~60 ℃下在新配制苏木素染色液内染色二三小时,流水冲洗5~10 min,用95%乙醇脱水,最后用萜品醇透明并用萜品醇香胶封固。镜下观察铅颗粒染色情况。

2 结 果

2.1 铅对大鼠的一般毒性

整个实验期间,对照组大鼠皮毛有光泽,自主活动较多;实验组大鼠尤其是高铅染毒组自主活动普遍减少,神态萎靡,反应迟缓,皮毛无光泽。中、高铅暴露组动物染毒后摄食量、饮水量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呈现下降趋势。染毒30~180 d,高铅组大鼠体重明显低于对照组。

2.2 大鼠肾组织染色结果

随着染毒时间的延长,不同浓度铅染毒组,均可见到肾小管管腔扩张,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管腔扩张并有深灰蓝色铅颗粒沉积,高铅染毒组比低、中铅染毒组更明显,见图1。

对照组 低铅组

中铅组 高铅组undefined

2.3 大鼠其他器官观察结果

染毒不同时间后,各组大鼠尤其是高铅组大鼠心、肝、肺等脏器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大鼠肾脏受损最为严重,其次为心脏,再次为肝脏,肺影响最轻,高铅暴露180 d时,个别动物出现肺泡间隔增宽,肺充血、水肿。

3 讨 论

重金属铅不仅引起职业接触人群中毒,而且铅对环境的污染导致儿童铅中毒日益受到重视。研究表明,铅对全身各系统和器官均有毒性作用,主要累及神经、造血、胃肠道、肝脏、肾脏及心血管系统[2]。

本研究采用不同浓度的醋酸铅,以自由饮用不同时间的方法建立了铅中毒大鼠模型。此方法与自然条件下的铅中毒比较相似,为铅中毒的防治研究奠定了基础。通过本研究结果,肾小管管腔中以及肾小球附近出现明显的铅颗粒,铅致肾损伤不仅表现为肾小管上皮细胞变化,而且肾小管结构也发生改变,说明铅致肾损害程度与铅染毒剂量和时间长短明显有关。

从本研究的血铅结果表明,随染铅时间的延长、浓度的增加,大鼠各个脏器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尤其是高浓度铅组,说明饮水高铅暴露可引起大鼠多器官损伤,产生慢性毒性。这与之前报道的研究结果相一致[3,4]。然而,铅致肾组织损害的分子毒理学具体机制还需要进一步论证,同时染铅时间的延长、浓度的增加对于其他系统功能的损伤程度也有待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辛鹏举.铅的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8,35(2):70-74.

[2]历有名,姜玲玲.铅中毒病理生理机制的若干研究进展[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1,8(9):8-11.

[3]林艳丽,王丽曾,张新民.铅中毒肾脏改变的病理形态观察[J].细胞国防医学杂志,1999,20(4):272-273.

形态特征观察 篇11

关键词:紫斑牡丹;杂交;胚珠;败育

中图分类号:S685.11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8-0169-03

紫斑牡丹(Paeonia suffrutic var. papavercea)属芍药科芍药属,1987年被列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是牡丹家族中重要的成员,也是中国牡丹品种群的原始种之一。紫斑牡丹具有植株高大、花色艳丽、香味浓郁、抗旱耐寒、病虫害少等优良特性,是既可观赏,又能药用和食用的名贵花卉。它喜冷凉干燥气候,对低温及干旱适应性强,特别能适应北方大部分较寒冷的地区,因此适宜推广和用来做亲本培育新品种,但其与其他牡丹品种的杂交亲和力不同[1]。本试验选取性状优良的紫斑牡丹作母本,分别与16个芍药属品种进行杂交试验,通过对授粉后的胚珠进行形态学观察,试图找到杂交受精障碍发生的时期,以便采取及时的措施来克服,从而提高结实率,进而为今后探索克服杂交不亲和性与不育性所要采取的措施提供理论指导,为培育牡丹新品种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杂交母本为紫斑牡丹实生苗,杂交父本材料有中原牡丹品种群的赵粉、首案红、胡红、妖黄、洛阳红、二乔6个品种,紫斑牡丹品种群的玉瓣绣球、早熟禾、和平莲、蓝荷、夜光杯、桃花三转、红莲7个品种,江南牡丹凤丹、混合花粉、芍药。试验材料由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牡丹基地、吉林市牡丹园、洛阳牡丹园提供。

1.2 试验方法

1.2.1 花粉采集、贮藏与生活力的测定

父本的花在露色期采回,在室内摘下花药,放在干燥、无阳光直射的环境下阴干24 h。花药开裂后,收集,花粉装入硫酸纸袋中,袋外注明父本品种名称、日期,封口保存于冰箱内。在授粉前检测花粉的活力,将花粉放在配制好的半固体培养基(配制方法:称 10 g 蔗糖、1 mg 硼酸,0.25 g的琼脂与 90 ml 蒸馏水放入烧杯中,在 100 ℃水浴中熔化,加水定容至 100 mL,冷却后备用)上培养,培养条件为22 ℃,24 h光照培养,每个品种设3次重复,OLYMPUS显微镜(×40)观察并拍照,统计萌发率。每个重复统计3个视野,连续测定3 d直至萌发率趋于稳定[2]。萌发标准为花粉管长度大于等于花粉粒直径;萌发率=萌发的花粉数/花粉总数×100%。

1.2.2 母本去雄、授粉

在母本花蕾开始变软时,花药呈绿或绿黄色时,用手轻轻地剥开花蕾去掉花瓣,然后用镊子彻底剔去花中的雄蕊。去雄后立即套上亚硫酸纸袋,用曲别针夹住袋口。挂上标签标明去雄套袋日期。在去雄后2~3 d,待母本雌蕊柱头分泌黏液而发亮时,即可授粉。授粉于上午10点之前进行,每天授粉1次,连续授粉3 d,确保授粉成功。授粉后立即将纸袋套上,折好封紧。授粉后在其茎秆上套上标签,用铅笔在标签上注明杂交组合、授粉日期等。14 d后柱头萎蔫,已无受精的可能时,将套袋去除,以免妨碍果实生长[3]

1.2.3 胚珠的形态学观察

以父本为胡红、洛阳红、红莲、芍药的4个杂交组合为材料,连续观察记录4个组合的胚珠发育情况,以最后1次授粉当天为1 d,分期观察授粉后1、4、7、15、22、29、36、45、60 d的胚珠外观,并用徒手切片法,将其切成薄而均匀的片状,低倍镜下选取薄且透明,组织结构完整的切片。将选取的切片放在番红试剂中整染一段时间,将染色后的切片依次经过无水乙醇,无水乙醇和二甲苯的混合液,二甲苯溶液三级透明,然后移入洁净的载玻片水滴中,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拍照[4]

1.2.4 结实情况统计及采收

当母本果实心皮变为蟹黄色且微裂时摘下,观察统计结果数、心皮膨大和结种情况,将种子从心皮里剥出来,去除发育不良的瘪种、空种后统计每个杂交组合的结种数,计算结种率[5-6]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品种花粉的萌发率

从表1看出凤丹和妖黄的花粉萌发率最高,达到了60%以上,说明花粉具有较高的活性,其次为胡红、首案红、芍药、玉瓣绣球,萌发率40%以上,桃花三转的萌发率最低,为12%,说明不同品种间的花粉活力不同,在杂交育种授粉时应根据测定的花粉活力指标采取不同的授粉方法,活力低的花粉可采取多次多量的方法来提高结种率。

2.2 胚珠发育的形态

以父本为胡红、洛阳红、红莲、芍药的4个杂交组合为材料,分别于授粉后l、4、7、15、22、29、36、45、60 d,剖开子房,观察胚珠发育情况。

2.2.1 胚珠正常发育的形态学观察 从表2看出,正常胚珠的发育从授粉后开始逐渐长大,胚和胚乳逐渐形成,最终发育成完整的种子。胚珠内胚的发育依次经过单核胚囊、二核胚囊、四分体至八核胚囊、合子胚、多游离核原胚、原胚细胞化、棒形胚、心形胚、最终到子叶形胚。

2.2.2 胚珠败育的形态 从表3看出:一部分败育的胚珠在授粉后第7 d左右开始皱缩,29 d左右完全皱缩;一部分胚珠正常膨大,但内部中空,胚和胚乳在发育过程中退化,败育的胚珠最终停留在原胚细胞化阶段。

2.3 以紫斑牡丹为母本的杂交组合结种率

以紫斑牡丹为母本时,运用常规的授粉方法对母本紫斑牡丹与所选的16个父本品种进行品种间杂交。

从表4看出:以紫斑牡丹实生苗为母本,授粉花数为73朵,共结种551粒,平均结种率达7.54粒/朵。结实率最高的组合为紫斑牡丹实生苗×胡红,平均结种率高达 15.20粒/朵,最低的组合为紫斑牡丹实生苗×芍药,为 0粒/朵。结种率高的杂交组合,种子的败育率较低,大部分胚珠能正常发育完全;结种率低的杂交组合,种子败育率较高,大部分胚珠在发育过程中早已败育,表现为种子畸形或内部中空,无胚和胚乳。紫斑牡丹與芍药的结种率为0,说明它们杂交不亲和,存在远缘杂交障碍。

3 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正常发育的胚珠,一部分败育的胚珠从第7 d就开始皱缩,胚和胚乳在发育过程中逐渐退化,到29 d左右基本上就完全皱缩了, 还有一部分败育的胚珠在发育的过程中虽没有皱缩,但发育的过程中不能形成完整的胚和胚乳,最终停留在原胚细胞化阶段。结合杂交结种率可以看出,结种率高的杂交组合,授粉后胚珠败育率低,大部分胚珠发育完好,而结种率低的杂交组合,授粉后存在较多的胚败育或无胚形成的情况。

通过对胚珠的形态学观察及结种率的统计,推测紫斑牡丹与其他品种杂交结实率低的原因可能是受精障碍,绝大多数胚珠都没有完成受精就很快败育,极少数胚珠可能受精不正常或受精后发育一段时间败育,建议在今后的杂交育种中应采取各种措施克服受精障碍,以获得杂交后代。

参考文献:

[1]成仿云. 美国牡丹芍药协会与美国牡丹芍药的发展[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33(1):110-115.

[2]何桂梅. 牡丹远缘杂交育种及其胚培养与体细胞胚发生的研究[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6.

[3]成仿云,李嘉珏,陈德忠. 中国野生牡丹自然繁殖特性研究[J]. 园艺学报,1997,24(2):77-81.

[4]郝 青,刘政安,舒庆艳,等. 中国首例芍药牡丹远缘杂交种的发现及鉴定[J]. 园艺学报,2008,35(6):853-858.

[5]胡适宜,朱 澂. 高等植物受精作用中雄性核和雌性核的融合[J]. 植物学报,1979,21(1):1-10.

荸荠雌蕊及花粉管萌发的形态观察 篇12

随着荸荠产业的发展, 市场对荸荠品种特性的要求越来越高, 当前的荸荠育种依旧是以变异为重要的育种方式, 这种体系很难适应市场的变化。近年来, 莎草科种子植物的研究开始受到人民的不断关注, 研究人员开始对荸荠开花结子习性和种子发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并揭示了荸荠在开展杂交育种的可能性。在上述研究基础上, 为进一步探明荸荠杂交的现象, 笔者对荸荠柱头进行了观察和人工辅助授粉试验, 并通过对授粉过程的观察研究, 揭示荸荠授粉及花粉管形态。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种植于广西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种质资源圃的“桂蹄2号”荸荠品种, 选择生长健壮、无病害花茎叶的花穗。

1.2试验方法

1.2.1雌蕊的光学显微镜观察

荸荠群体盛花期为8~9月份, 选择雌蕊处于盛花期的花穗, 将花穗的覆瓦状鳞片用小镊子剥离, 将鳞片内包裹的整个雌蕊完整取下进行测量观察;

选择荸荠种子成熟的12月份, 摘取健壮花茎叶的花穗, 剥离鳞片, 取出完整雌蕊, 观察结构。

1.2.2荸荠群体

盛花期为8~9月份, 上午9:00~11:00为荸荠杂交授粉的最佳时间, 分别选择完全开放的雄蕊和雌蕊花茎叶为杂交的父本和母本进行人工授粉, 授粉后立即套袋, 约2h后, 摘取花穗进行制样观察。

用剪刀将花穗的花丝剪下来, 小心放置滴有蒸馏水的载玻片上, 用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拍照。

将摘取的花穗用固定液, 固定, 脱水, 置换, 临界点干燥, 喷金, 观察。用自制纸筒将荸荠花穗包裹, 放入固定液中进行固定进行电镜观察。逐级脱水的乙醇浓度为为30%、50%、70%、80%、90%、100%的乙醇进行脱水。在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

2结果与分析

2.1雌蕊的光学显微镜观察

荸荠花穗雌蕊的柱头呈白色丝状, 绝大多数为3个柱头 (如图1) , 极少数是2个和4个柱头 (如图2) , 柱头的分裂点并不完全在相同的位置, 有的柱头在生长过程中, 可以继续分裂成2个子柱头 (如图3) , 每个柱头伸出花穗鳞片的部分长度5~12mm, 40倍光学显微镜下看到每个柱头均为维管束状, 晶莹透明, 维管束的表面向外延伸出无数的分枝茸毛 (如图4) , 同一根维管间隔一定距离能够延伸出多根分枝茸毛。由于柱头的生长速度较快, 导致其表面的分枝茸毛延伸有时间差, 延伸的长度也不相同, 发育成熟的分枝茸毛长度约为80μm, 越靠近柱头尖端的发育越晚, 其长度越短, 最短的约为10μm。

观察还发现, 种子成熟后的花穗表面逐渐转变成浅黄色, 鳞片始终紧密包裹, 所有从鳞片伸出的雌、雄蕊完全凋落;剥开鳞片后发现, 约有1mm长度的柱头仍然包裹在鳞片内, 与雌蕊的整个花柱完整地被保存下来。

雌蕊的花柱长约3mm, 呈扁圆柱形, 在接近子房的约1/4花柱处快速膨大, 并与子房相连, 其硬度逐渐增加, 与子房的连接处可见明显的缢节;种子成熟后, 剥开鳞片看到花柱呈棕黑色, 自然弯曲状, 通过40倍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花柱中间有一条黑色的管道。

雌蕊的子房呈倒心形, 扁圆状, 生长初期为淡绿色、半透明状, 其发育后形成种子的果皮, 棕褐色, 长约3.0mm, 宽约2.2mm, 厚约1.3mm;剖开厚实的种子果皮可以看到荸荠种子, 有的种子非常饱满, 紧密地贴住外壳的内壁, 种皮带有光泽;有的种子不饱满, 种皮呈现较多褶皱。子房的下部长有8根带锯齿状的刚毛, 大致对称地贴着子房外壁向上生长, 呈包裹种子状态, 每根刚毛的长度约4mm (如图3) 。

2.2雌蕊授粉后的光学显微镜观察

雌蕊柱头经过人工辅助授粉后, 花粉粒密布于雌蕊柱头的四周 (如图5) , 从40倍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 花粉呈椭圆形状, 大都依附在柱头的表面, 并夹杂在分枝茸毛之间与分枝茸毛相接触。授粉2h后, 可以观察到花粉和花粉管呈现出不同状态, 有的花粉与分枝茸毛通过识别后紧密结合, 花粉管处在萌发阶段;有的花粉管已经进入分枝茸毛, 花粉细胞内物质集于萌发孔一端, 部分物质进入花粉管;有的花粉管已经进入柱头的维管, 正在进行物质的输送, 花粉内物质不断向外输送;有的花粉物质输送完毕, 留下一个空壳在分枝茸毛上 (如图6、7) 。

观察还发现, 在花粉管不断的生长过程中, 花粉内的物质不断地向萌发孔一端集中, 并通过萌发孔向花粉管生长的方向运动, 随着花粉管的生长不断前进;但是在输送过程中, 花粉内物质在花粉管运动并不是单向的, 有物质回流的现象, 但外流速度明显大于回流速度, 但所有物质最终都会流入柱头的维管。花粉物质从进入维管到全部进入维管的整个输送过程大约5~10min。

实验观察到花粉管都是通过与分枝茸毛结合并穿入, 没有观察到直接通过维管束穿入的现象, 并且穿入分枝茸毛的部位也不固定, 可以是任何部位, 有的在尖端, 有的在中部, 有的在基部。观察还发现另外一个现象, 有极少数的花粉与分枝茸毛结合后萌发出花粉管, 但是花粉管没有找到合适的进入点, 就紧贴着分枝茸毛的表面向基部不断生长 (如图8) , 直至找到能够穿入的点为止。

2.3电镜观察

在2500~3000倍扫描电镜下, 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整个荸荠柱头、花粉及其授粉形态。与光学显微镜观察的结果一致, 荸荠柱头呈维管束状, 维管向外延伸出分枝茸毛;花粉粒夹杂在分枝茸毛之间并紧密地贴在分枝茸毛上, 识别其萌发出的花粉管插入了分枝茸毛的内部, 插入的部位有的处于分枝茸毛的顶端 (如图9) , 有的处于分枝茸毛的中部 (如图10) 。在扫描电镜下, 同样没有观察到花粉管直接进入维管进行物质传送的现象。

通过电镜图片也清晰地观察到, 荸荠花粉表面雕纹为颗粒状, 为双层结构, 内比为薄膜, 外壁为颗粒状物质结构。花粉管萌发孔区域的表面在花粉管萌发后呈撕裂状, 说明花粉管是花粉粒的内壁形成的, 内壁薄膜通过萌发孔突破花粉外壁的向外伸出细管形成管状结构, 通过与分枝茸毛识别后直接进入了后者内部。如图所示, 花粉管萌发的位置位于椭圆形花粉管的两端, 因此, 可以推定荸荠花粉的萌发孔位于在两极附近。通过扫描电镜比例尺测量出花粉粒和花粉管的大小, 极轴长约为32μm, 赤道轴长约为28μm, 花粉管的直径约4μm。

3讨论

当前, 对荸荠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栽培和活性物质成分的利用研究上, 少数研究者也对荸荠生长周期的规律探究, 对荸荠花器结构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观察。

本研究通过对荸荠花粉粒和花粉管在柱头萌发的形态进行光学和扫描显微观察, 从微观角度展示了荸荠雌蕊柱头的维管结构、花粉粒的形态结构以及授粉2h后花粉管的萌发形态, 揭示了荸荠授粉过程中花粉内遗传物质传送的途径, 从根本上明确了荸荠完全能够进行杂交授粉的理论, 为荸荠进行杂交育种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实际参考, 为进一步开展荸荠杂交育种开辟了一条广阔的研究途径。

从实验观察情况分析, 花粉粒与柱头的结合是随机的, 但不是所有花粉粒都能够萌发, 只有两极与分枝茸毛相接触并识别后的花粉粒才能成功萌发出花粉管;由柱头维管延伸出来密布于柱头四周的分枝茸毛对荸荠进行授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柱头表面构建了花粉粒的承载结构, 能够阻碍自花或异花至上而下掉落的成熟花粉粒的继续下落, 有效地扩大了柱头授粉的面积;花粉的结合器官和花粉管的穿入通道, 实验观察到的所有花粉粒的遗传物质, 都是通过花粉与分枝茸毛结合后才能萌发花粉管, 花粉管进入分枝茸毛后不断生长, 遗传物质跟随花粉管的不断生长进入最终被输送进入柱头的维管, 有关结合机理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研究发现荸荠柱头绝大多数雌蕊都是3个柱头, 偶有2~4个柱头的现象, 与相关文献报道有不同。每个柱头的分枝茸多达数百根, 大量分枝茸毛与花粉接触后得到的遗传物质传送都直接进入相应的维管, 然而花粉管生长停止、遗传物质的输送情况、以及雌蕊如何进行输送调节等相关机理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探明。

上一篇:作文教学的感悟下一篇:淤泥软土地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