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形态

2024-09-06

设计形态(共12篇)

设计形态 篇1

1. 序言

城市形态设计以整座城市或城市区域作为设计对象,与建筑设计内容相比,城市形态设计涉及更广的领域范围。建筑设计有其完整的过程和方法,因此在实施中可以准确地执行设计者的意图。在城市形态设计中也有必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设计内容与程序。这样,城市形态设计才能具体有效地被贯彻执行。

德国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对城市形态设计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在对历史文化名城和传统城镇形态的保护与发展上取得了瞩目的成就。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经济效益对历史城镇形态的保护构成了威胁,另一方面,经济实力的增长使许多城市有能力对其历史地区进行保护,他们看到了城镇历史形态的价值,从而积极进行城市形态的保护与设计工作。那么学习和借鉴德国城市形态设计的方法,对于我们当前的城市形态保护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2. 定义与层面

2.1 定义

城市(形态)设计,用德国城市规划专家M.Trieb教授的话来说是“对环境质量有意识地规定。”这种环境质量包括看不见和看得见的影响环境的因素,如功能,活动意义以及功能的外在形式。城市形态设计是城市规划设计的一个组成部分。“城市形态设计是对物质环境的研究、设计、规范和控制,关注城市形态与人的行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关系。城市形态设计表现了人们对城市的非物质的要求。”(1)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城市形态设计是满足人对生活环境高品质的追求,它与城市的经济,技术,生态和交通等方面密不可分。在当前,经济发展使人们对城市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城市形态设计是实现这一要求的途径。

城市形态设计的目的是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因此城市形态设计是一种社会实践,应具有可操性,使城市形态发展目标层层落实到具体操作实践中。在德国,从联邦到州建筑法,从区域规划法到城市建设法都对城市形态设计做了直接或间接的说明与要求。

2.2 层面与发展目标

德国城市形态设计从总到细涉及了五个设计层面,分别是城市发展计划、用地计划、框架计划、详细规划和设计指导细则。在城市发展计划中,城市形态设计的任务包括城市形象发展目标以及城市形态设计目标。在用地计划中,主要确定城市意象的5要素:路径、区域、边界、节点和标志物,它关系到今后城市环境的质量和空间的趣味性,另外城市高度体量在此也在一定程度上被限定了。框架计划是用地计划与建筑详细性规划的一个中间环节,它确定了建筑的高度发展和城市空间塑造,作为“空间方案”,建筑轮廓边界及空间总体关系都是考虑分析的对象。在详细规划中,建筑的规划设计被确定,城市形态在此最后形成。设计指导细则对地方建筑设计提出指导建议或做出详细规定。(图1)

在城市发展中,好的城市形象对城市的经济,文化起到促进作用,使生活在其中的人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因此,对每个城镇来说,根据自身特点,确定城市形象的发展目标。在政策上,加强对城市环境的重视,在执行中,层层落实城市形象发展目标,从规划设计到建设,都考虑到城市形象这一因素,服从于城市总体形态规划,从而实现城市形态规划,进而实现城市形态发展目标。城市形态发展目标可以用一般性目标和特殊性目标区分。一般性目标是对所有城镇都适用的,反应了人的基本的审美和心理需要。人的行为方式和情感特征决定了人的不同需要,通过城市设计方法可以满足人对环境与形态的要求:如对交流、活力、多样性、识别性等等,简单来说最重要的可以概括为:方向识别、兴奋感、个性和美感。这几点都是一般性目标。特殊性目标是每个城镇根据其自身环境,历史文化特点确定的目标。每个城镇的城市形态设计目标都应包含一般性和特殊性目标。

3.用地规划与城市形态分析

在用地规划中,不同的功能区块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建筑体量与空间形态,如中心区、工业区、居住区、混合区、绿地公园会具有不同的建筑密度、高度体量、形式外观、空间尺度与组织、景观特征等。城市用地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总体形态与特征,因此在这里就必须对未来城市的形态进行通盘考虑。

在用地规划中,道路系统的设计对于城市交通和人的定向与识别起重要作用,有层次,个性突出,整体性强的道路网可以加强城市形态的总体印象。城市商业区、中心区、老城区、居住区等具有不同的特征,对传统街区肌理的保护以及发展混合功能区可以增加城市个性与活力,提高空间的使用效率,且节约交通。

在城市用地规划中必须确定城市高度体量发展规划,在确定高度规划时,应调查高层建筑对城市天际线有正面或负面影响,对道路交通的影响,以及对人的方向识别,视线景观的积极或消极作用。在历史城市发展高层建筑,更要注意高度体量对历史城市肌理与结构,空间环境和视觉景观的影响,严格控制高度体量。

德国在用地规划中所要考虑的城市形态的任务有:

1.在确定用地的性质,位置和范围时要考虑“区域”“路径”和“边界”这几个城市形态要素,这是人认知和感受城市的元素。

2.一般用地只是确定了建设用地和用地密度,而对高度没有具体要求,这样城市天际线的发展就被忽略了。

3.在大尺度的用地规划中,对城市形态的说明很粗略,这就要求在城市交通网络与城市区域结构规划中确定城市公共空间的框架雏形。

从德国的规划实践中,可以看到在用地规划中,制定一个“城市形态发展的总体规划”可以有效地控制城市形态发展,在这个形态规划中,城市道路、区域、边界、节点和标志以及高度体量应统一进行规划,确定城市形态发展目标、指导思想和具体规定。例如,对道路层次、截面和空间的规定和说明等。

在进行每一步城市形态规划时,有必要对城市形态的特点进行分析和讨论。一些经常使用的分析方法有:地形分析、空间形体分析、空间序列分析、形态分析、城市形象分析等。在例如地形分析中,可以对自然景观、地形地势、植被、高度、坡度等得出结论。在空间形体分析中,可以对空间塑造元素,也就是围合的、断开的、开放的建筑体以及自由建筑空间类型、街道小品、铺地等作出说明。在城市形态分析中,城市的视觉集中区、控制点,对比特殊区域环境得出结果。在城市印象中,城市印象元素——路径、区域、边界、节点、标志等是分析对象。在上述分析中,往往要结合城市其他问题综合分析,如环境交通等等,这样才会得出城市形态发展的全面的分析基础。(图2)

4. 实例

4.1 法兰克福

在德国,虽然人们对于高层建筑对城市形态和环境的影响有一定认识并肯定了高层发展规划的重要作用,但除了在几个历史特征特别突出的城市,如慕尼黑、吕贝克、纽贝格等以外,在其他多数城市,人们只是从技术方面如保证航空安全、军事设施安全、广播路线畅通等来限制高层建筑。

由于对用地功能安排缺乏深入的考虑,或是对私人和市场经济开发压力的趋从,城市高层发展容易陷于无序状态,法兰克福西区曾是高层次的居住区,由于金融业的冲击,银行、保险和写字楼等高层建筑先后建成,拆除了许多有历史价值的建筑。所以城市发展,特别在用地上要综合考虑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形态特征,以及高层建筑对土地、环境、交通带来的影响。可以说,用地规划决定了城市形态。法兰克福建设部长汉斯·珂德里安在1972年的德国城市建设与城乡规划学术会议上指出:“所有在用地规划之后所做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对那些根本的错误人们已无能为力。这些错误是由规划者在制定用地规划时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造成的。”(2)(图3,4)

4.2 慕尼黑

在慕尼黑的城市发展计划中,城市形态发展目标落实在总体规划、用地规划以及详细规划中,并且相互之间形成紧密联系,在现状分析与形态目标之间确定工作范围与任务。

慕尼黑城市形态发展方向有以下两点:

——对能充分体现城市个性的自然与建筑环境的保护与发展。

——对居住环境与质量的保证与改善。

通过环境的改善,使居民对其生活的城市产生依赖感与信任感,从而促进城市发展。具体来说,对建筑与空间的原始性的保护,可以加强城市的历史氛围,同时注重建筑与空间的多样性、塑造标志性建筑、以及对步行街和广场的保护等。(图5、6)

通过上述目标手段,可以看到慕尼黑市对提高城市公共空间和居住环境所做的努力,城市环境的改善,使那些住在郊区中高收入的人,重新对城市产生了兴趣,促进了城市社会结构的多元与平衡发展。可以看出城市形态和环境设计是协调城乡发展的有利手段,对于促进城市繁荣、城乡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5.结语

从二战后到1970年代的德国城市发展中,人们很少考虑城市形态的意义。虽然联邦建筑法规要求规划对地方环境形态予以重视,但是城市建设主要是从技术功能角度出发的。其结果是在经济、技术要求的综合作用下,城市形态基本上已确定。城市形态作为发展的结果,最后进入到人们的视线,这时候人们才意识到,混乱的无序的城市形态对人的精神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对城市今后发展的不利影响。

德国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注意,在经济与城市急速发展的情况下,城市历史(建筑、生态环境、物质与人文)和地方特色的破坏在我国是十分严重的(图7),城市发展的代价是巨大的。因此在城市建设中,重视传统城市形态的保护,在旧城中进行保护性改造更新是十分重要的。经济建设与城市形态保护不是矛盾的,而是互利互惠的。优美和谐、有着历史传统风貌和高质量生活空间的城市是更具发展潜力的。德国在1970年代以后,对城市环境、城市保护投入了巨大的资金,以塑造有特色、高质量的城市空间和有序完整的城市形态,并在法律法规上做了严格细致的规定。因此,在技术功能的基础上,更多地从环境形态,历史人文社会等方面进行城市规划与城市形态设计,可以促进城市持续和谐的发展。

摘要:本文介绍了德国城市形态设计的主要内容和发展层次,通过实例分析了城市形态设计对城市发展的正面负面影响,指出了城市形态规划与城市和谐发展的互利关系,强调了城市形态设计的重要性。

关键词:城市形态设计,德国,城市规划

参考文献

[1].Michael Trieb:Stadtgestaltung Theorie und Praxis,Duesseldorf,1974

[2].Michael Trieb/Antero Markelin:Stadtbild in der Planungspraxis,Stuttgart,1976

[3].Gerhard Curdes:Stadtstruktur und Stadtgestaltung,Stuttgart,1997

[4].魏薇,秦洛峰:德国弗雷德里希市的城市形态设计;华中建筑(二级);总期号102;3页-5页;

[5].秦洛峰,魏薇,黄俊:法兰克福高层建筑发展规划;华中建筑(二级);总期号94;99页-100页;

[6].王建国:城市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设计形态 篇2

一、造型设计基础中的形态设计

具体的设计方案往往针对用户的实际需求来展开,以产品设计为例,需要考虑到产品功能的实现、用户的使用体验、成本价格、产品材质的选择、加工成型工艺等许多因素,而形态作为以上所有要素的终极集合体呈现出来。造型设计基础是设计学科的立足点,而形态设计是整个课程体系中贯穿始终的核心。形态设计既是设计训练的手段,又是课程追求的目的。该课程通过学习研究自然形态的形成规律,进而将其原理引申运用至对人造物形态构造和成型规律的探索中,再加上对材料、色彩、结构、工艺等基础知识的了解,融入审美文化等主观意识形态的思考,最终达到了解设计思维、掌握设计方法的目的。①相较于具体的设计实践活动,形态设计训练抛开了商业性、行业规范和技术壁垒等条件性的约束,通过大量的练习寻找规律性的存在,进而增强对设计的判断能力。学习训练的实际载体就是课题的设置与实施,以下笔者通过两个具体的形态设计练习实例,来介绍如何以课题的开展来引导学生认识初级的形态设计规律。

二、形态设计之多轴向连接组合构成

形态的多轴向连接组合构成源于美国普拉特学院教授罗伊娜里德科斯塔罗的设计基础课程,她的这套教学体系在普拉特学院延续至今仍在使用,已有近80年的历史。罗伊娜里德科斯塔罗要求学生必须在三维的空间中直接思考,依靠体验来创造形体,用三维的方法实现对抽象视觉构成特征的把握。而我国现有高等教育设计类专业的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多倾向于对技法的训练和技能的掌握,容易忽略直观的空间形态感受。由于我国设计专业的几乎都来源于拥有绘画基础的美术类考生,因为惯性思维的缘故,学生在进行设计方案的构思时习惯于在图纸上进行平面二维的表达,对三维形态的空间认识不够。该形态练习方式对提升当下学生在形态设计中三维造型能力而言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课程以直棱体为元素进行的组合构成为例,要求学生设计出的形态必须由主体部分、次要部分和附属部分三个部分组成,分别由不同尺寸的块状立方体、片状立方体和条状立方体进行差异化的组合构成,尽量使单独形态元素之间存在较大不同,以便对这些元素进行差异化的组合,从而得到一个对比与协调并存的统一形态。在将各元素组合时,学生只能用到三种连接方式:穿透式、嵌入式和托举式。单个形态元素的主导特征要在不同的轴向上:主体部分在整个形态中起主导作用,是最能体现形态特征的部分;次要部分为主体部分的有效补充,能够通过不同轴向上的穿插连接,加强元素之间的对比;而附属部分作为第三个不同轴向的引入元素,在整个的形态构成中起到丰富三维感知的作用。从体量上看,它并不像主体部分和次要部分那样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其存在强化了其他部分的对比,对已经存在的各个形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平衡。这三个元素的组合形态是否协调,是否具有美感,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评价。第一,从比例关系上来分析。被切割出的单个形态元素中长、宽、高为固定比例,单个形态之间相互对比产生的比例关系为相对比例,整体形态的空间、轮廓,以及从不同角度观看时呈现出的比例关系为整体比例。对该课题的评价需要观察者从多角度对形态进行全方位的观察②,不允许出现从某个角度看很精彩,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很乏味的情况。在形态设计中对比关系的精准把握决定了形态的美丑,这种精准并不完全能够用数值量化,它是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但又真实存在的特性,能让设计师对形态的美产生直觉上的敏感性,而这正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之一。第二,轴线是不可视的,却是存在于空间位置中的一条假想线,它以某一维度为方向穿过形体中心,展现出形体最明显的运动趋势特征。在将三个形态元素进行组合设计时,要尽量避免出现将不同元素的特征轴线并列、平行布局的情况。这种并列平行的组合方式会削弱单个形态的.特征,使得最终形态显得平庸无趣。此外,整体形态重心的稳定十分重要,形态的构成要在心理上给人以安全、平稳的感觉。这种稳定区别于天平的两边重量对等的平衡,更多的时候这种稳定应该近似于称重秤盘、秤杆与秤砣的关系,是视觉空间上所形成的均衡。第三,正负形可以简单理解为平面图形中的图底关系,能被主动识别具有积极性的形体本身称之为正形,也称作“图”,其周围的空白背景,在图的作用下被动产生的形状称之为负形,也称为“底”。在三维空间形态中,正负则可以理解为可见实体形态和因形态元素组合而形成的负空间分布(被动空间)。对该课题的判断,不仅是实体形态本身的美感需要关注,其负空间构成中产生的与实体的对比,以及空间流动性的顺畅都是重要的评判标准。将具有不同特征的单个形体组合创造成一个具有统一性的整体是形态设计所追求的目标。统一性则意味着所有的元素都被整合为一个充满视觉凝聚力的有机整体。不同元素之间的组合构造被设计成细腻的依赖关系,所有元素相互衬托、相互对比,当任何细小的改变都会打破这种“场”的平衡时,就证明该形态设计已经具有统一性。③从本质上讲,无论要设计多么复杂的形态,其作为核心理念的审美标准、设计手段和评判方法均是一致的。

三、形态设计之神奇的立方体

德国斯图加特国立艺术与设计学院在设计教育上被认定为是对包豪斯与乌尔姆的继承和发展。尤其是近代,以克劳斯雷曼教授为首的教师群体,致力于工业设计基础教育的研究,形成了完善的系统化课程体系和教学结构。其课程体系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中国工业设计之父柳冠中引入我国,之后广为传播,奠定了我国工业设计教育的基础。神奇的立方体是该校众多课题中一个经典的案例,要求学生对一个正六面体进行立体切割,不能有被遗弃的部分,且切分后的各个独立部分在分割线处被连接起来,形成一个转轴。共用一条轴线的两部分可以沿轴线处翻转打开,从而组合成一个与原先立方体迥异的全新形态,但也可以沿着旋转轴重新还原成正立方体。理解该课题的意义需要从以下几点进行解读。第一,该形态练习要求将立方体进行空间切割,所以切割方式成为切分形态的重要手段。学生可以选择某个面为基准沿单一轴方向行进的切割,切割线大多为直线,也可以是弧线,这种方法切出的形直观明了,且只能在一个平面上进行切割。所以从一个面就能看出其最终的组合形态,变化方式相对简单,被称为单向切割。对处于不同轴向上的面进行切割,有些切面可以相互交错,如此,在切面之间形成的切面相交线就可以作为新的旋转轴,被称为多轴向切割。这种切割方式中还有一种贯穿形体的切法,可以被称为跨轴向切割,切面本身就可以是立体存在的,会使得创造出的新形态生动并富于变化。第二,当切割将物体一分为二时,被切分的两个部分将会在各自边上有两条完全一样的切开线,这就意味着在同一个被切分的体块上可以有多条线被选择成为旋转轴线,但以哪条边作为轴线展开后的效果最能体现出形态的美感、协调性,则需要大量的尝试。不同的边作为旋转轴展开后的形态会完全不一样,在切分不止一次的情况下,会产生一个形体上有多条旋转轴的情况。作为一个串联着的整体,极有可能出现沿着一条旋转轴线展开后影响到其他形体展开的现象。因此,旋转轴的选择是除对形体进行切割外最重要的环节。第三,各自独立而又有一定内在联系的要素,按照某种规则或规范进行调整或协调,使之成为统一体呈现出来就是形态的整体性。被切分的形态存在着形态之间相互对称、相互类似或完全一样的情况,如何通过不同轴向上的展开形成一个整体性的新形态,就是该形态设计练习的直接目的。切割方式和旋转轴决定了形态最终的呈现状态、完整性、正负形空间的流畅以及视觉审美感受的愉悦,都是对其构筑的新形态是否达到设计目标的检验。通常切口的大小、形状、位置以及旋转轴的选定都应当考虑到与其他形体边长或面积的倍数关系。这样,切分后的形态在展开、组构的过程中就会与其他形体建立某种呼应关系,从而产生可被直接感知的关联与秩序感,这正是视觉审美愉悦感产生的原因。除视觉方面的感知外,该形态练习也蕴含着功能性和实用主义的色彩。从表面上看,这只是将立方体分割后再构筑成新形态的一个课题练习,但在现实的设计中,很多情况下设计师需要考虑到节省空间和便于包装,所以在处理手法上往往采用拼装、组合、可折叠的结构来整合形态,增大空间的使用效率,而这正是该课题设置的初衷。

结语

以上两个课题,是通过对形态的组合构成和分解重构设计,引入了造型设计基础课程中对形态设计的初步探索。该课程的体系十分庞大复杂,涵盖了几乎所有造型设计原理和方法,需要由浅入深渐进式地不断学习才能慢慢领会其精髓。④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作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设计学科也需要与时俱进,继续与多学科交叉融合,丰富完善其内涵。

注释:

①柳冠中.综合造型设计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

②邱松.造型设计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89.

③盖尔格里特汉娜.设计元素[M].李乐山、韩崎、陈仲华,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48.

竹产品形态构成设计研究 篇3

文章介绍了形态构成的基本概念,按照形态构成要素对竹产品的形态构成特点进行了分析,通过比较得出线性竹材更适合竹产品的材料设计特性。本文根据现代社会个性化产品需求趋势,提出了传统竹工艺在现代竹产品设计中应用的初步设想。

关键词:

竹产品 形态构成 设计

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4-0130-02

由于竹子独特的形态特征,被广泛应用于生活器具的生产设计之中。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的一句名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揭示了竹子在国人生活中的重要性,竹子作为一种特殊的质体,从古至今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的衣食住行之中,更融入到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甚至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竹文化。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东亚过去被称为“竹子”文明,中国则被称为“竹子文明的国度”,可见竹子对国人生活的影响之深。竹子的功能性特征主要通过各类竹产品进行表现,随着社会需求的演变,竹产品的功能属性也在不断地更新迭代,最显著的表现就是竹产品形态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一 产品形态构成概念

形态包括“形”与“态”两个方面,“形”主要是指产品的形状、外形等物质化的客观表现,“态”主要是指产品的态势、神态等精神化的心理体验。二者一起构成了产品对人的整体感知体验。对于任何产品来说,形态是给人的第一认知体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对产品的最终评价。

构成的最大特征就是分解与重构,新形态就是在分解与重新组合的过程中产生。构成就是以既有的事物或形态为素材进行研究,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认识、感受和分析,对素材按照一定的想法和秩序进行分解与重构,从而建立起一种理想的事物结构关系,或再造成为一种新的形态组合形式。

形态构成主要包括形态要素和构成法则两个方面的内容。形态要素主要包括点、线、面、体,这些形态要素形成了产品造型中的形态语言,也是产品设计中形态创新的源泉。产品形态的干变万化都是利用形态要素的特征变化和组合来进行呈现。对美的追求和创作是产品形态构成的重要目的之一,构成法则是形态造型语言的“语法”,诸如节奏感、韵律感、生命感、体量感、空间感等都是构建新鲜形态的手法。由于形态要素的多样化,在构建美的形态时需要对各个要素进行差异化的合理安排,合理利用和调节各种形态要素,运用恰当的构成法则进行新形态的创造,构建丰富变化的产品形态。

二 竹产品的形态构成分析

竹产品的原材料是各种原竹,通过对原竹进行多样化的形态分解和重构,得到新的造型形态和功能形态,满足人们的装饰需求和功能需求。按照构成要素分,原竹可以加工分解成点、线、面、体等多种形态原料,进而经过编制、连接等加工得到最终的产品。原竹的材料特性与木材等其他材料相比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最大的特点就是竹材的中空性。原竹的切分方式可分为横向切分、纵向切分和横纵切分,得到多种形态特征的原料(如图1-图3)。由于运用的竹材料形态不同,最终的竹产品呈现的形态构成样式也有较大差异。

(一)点材竹产品形态构成

在形态构成要素中,点的体量感最小,但是点材具有活泼、灵动、精巧的特点,点的形态构成方式也更加灵活多变。点的聚集能够形成空间的集群化效果,依据点的集聚方式不同可以创造出不一样的空间秩序感和韵律感。从加工工艺来看,从原竹加工成点材,再进行产品制作,加工过程繁琐,加工难度较大。古代受制于加工工具的短缺,我们看到的竹产品中点材形态较少,主要以原竹或线材为主的竹编产品。现在加工技术的提高,生产点材竹产品已经没有技术难度,生活中点材竹产品也经常看到,通过一小竹块拼接而成的麻将席,以及竹杯垫就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点材竹产品(如图4-图5)。

(二)线材竹产品形态构成

线的形态变化主要体现在线型的不同,线具有情感特征,直线给人理智、肯定、爽朗的感觉;曲线给人活泼、含蓄的印象;粗线使人感到豪放和强壮;细线则让人联想到尖锐和敏感。线形态竹材是竹产品中最为常见的形态样式,也是竹材一种“原始”状态的一种利用,这与原竹便于加工成更细的材料有很大关系。线性竹材既可以像竹杖、扁担、竹凳(如图6)等直接利用,也可以加工成竹条和竹篾,作为竹材“面性”利用的原材料,用来制作“面性”或者“体性”的竹类产品。线性竹产品中最为常见的就是竹编产品(如图7),竹编是传统竹产品中具有代表性的产品之一,竹编工艺主要以线性竹材为主,以手工进行编制而成。竹条和竹篾具有很好的柔韧性,加上匠人巧妙的编制技法,创作出了许多形态优美,功能丰富的竹产品。

(三)面材竹产品形态构成

面最大的形态特征就是空间的围合和转折,面的大小、方向、色彩、肌理的变化营造出不一样的形态美感。现在面性竹产品主要是对竹材的重新加工而得到的新型材料,与原来直接对原竹进行切分利用不同,面性竹材是将原竹切分成竹条,修整后加入黏结剂,热压成型的竹胶板(如图8)。这种面性竹材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竹材的利用空间,让竹材可以运用到更多的产品中,但是这种材料的成产过程会产生很大的环境污染,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以竹代木”的目的,这与竹材原有的低碳环保特性相违背,更没有体现绿色设计的理念。

(四)体材竹产品形态构成

体量感是体形态要素的主要特征,由于竹材本身的尺度特征,原始大体量的竹材是不存在的,体形态的竹产品主要依靠点线面形态的竹材堆积而成,实际上是其他形态竹材的聚集,在实际竹产品生产制作中运用得较少。因为原竹本身不具备大体量材料的特性,新型的竹板材经过空间围合能够营造体积感很强的产品形态,但是这一样需要对原竹进行复杂的加工,同样不符合竹材利于的环保理念。

随着人们环保理念的增强,低碳环保绿色设计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口号,竹子资源丰富,生长周期短,“以竹代木”成为可能,但是“以竹代木”不是简单把竹材加工成木材进行利用,因为加工成竹胶板等材料的过程本身就存在很大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知,线性竹材最能体现竹材自身特色和使用方式,也更加符合对竹子绿色环保的开发理念。线性竹材是最为主要的竹材利用方式,面性竹材、点性竹材和块性竹材只起到补充作用。

nlc202309011455

三 现代竹产品的设计趋势

(一)竹产品的功能性

中国竹资源丰富,竹材获取方便,普通老百姓就地取材创作出了各式各样的生活器具,大量的竹产品出现在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满足了普通居民的生活需求,竹产品朴素化的特征在传统竹产品中表现得非常突出。产品形态从本质上来说是为产品功能服务的,产品形态既为使用功能提供了物态的客观实体,也为人们提供了具有美感的视觉功能。竹子在中国被赋予了很多精神的内涵,优秀的竹产品既具有优良的使用功能也具有丰富的视觉功能,竹产品在人们使用的过程中既满足了功能的需求,又让使用者体验到了竹材独有的文化魅力。

(二)传统竹工艺在现代竹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为了追求生产效率,现代化的竹材加工设备越来越多,简单粗陋的批量化竹产品涌向了市场,传统竹工艺品中所蕴含的精巧、细腻、自然的形态美感很难在现代竹产品中感受到。有人认为,手工制作的产品要比机器生产的产品更有情感,因为手工艺品是靠匠人的双手制成的,手与心相连,匠人通过双手随时可以感知到产品缺陷,并及时进行改进调整,更重要的是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个性化是工艺品独有的特征,匠人的灵感随时都有可能被激发,改变工艺品的一些细节和功能。机器永远只与机器相连,批量化的产品追求的是标准化,在一个越来越追求个性化的社会,批量化的产品生产模式已经渐渐式微。优秀的传统竹工艺可以为现代竹产品提供个性化的形态元素,改变现代竹产品造型单一,品质粗陋的现状,这也符合现代人们的需求,同时还能实现传统竹工艺的传承和保护。

(三)挖掘竹产品的非物质形态

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竹子具有鲜明的文化符号,竹产品除了功能性之外还具有丰富的非物质因素,体现出很强的情感特性。在竹产品生产设计中融入情感设计能增强产品的亲和力,提高消费者对竹产品的认知度。通过情感化设计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个性化的设计和服务,这也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特点,有利于竹产品高附加值的实现。

四 结语

竹产品独有的形态特征和环保特性受到越来越多使用者的青睐,国内外产品设计师也越来越喜欢利用竹材进行产品设计,没有竹资源的国家也再次尝试引进栽植竹子,可见竹材在未来产品设计中的潜力非常巨大。竹产品设计需要从对竹子本身的研究开始,了解竹子的形态特征,懂得竹材的工艺特性,通过对产品需求的分析,找到竹材与产品需求之间的结合点,通过设计师的创新设计,提高竹产品的整体设计水平。

设计与形态初探 篇4

设计是人类创造生活和改善生活的表现, 我们在设计人类生存空间或生活用品的时候, 总是有选择地使用被大多数人通用的视觉感官习惯, 它总是制造着理性的作品从而引导人们的理性活动。[1]对形态的知觉包含着对形式范畴的运用, 它们是简约的和普遍的。从剖析、透视、错觉到宏观与微观, 从具象、抽象、意象、三维、四维到多维, 从视觉、感觉、触觉、听觉至嗅觉等, 全方位地反映了视觉传达系统的表现范畴。

一、空间设计与形态的关系

空间有着两重性, 相对和绝对的, 空间的大小、形状被其围护物和其自身应具有的功能形式所决定, 同时该空间也决定着围护物的形式。“有形”的围物使“无形”的空间成为有形, 离开了围护物, 空间就成为概念中的“空间”, 不可被感知;“无形”的空间赋予“有形”的围护物以实际的意义。对于空间及其围护物之间这种辩证关系, [2]中国两千年前的老子曾作过精辟的论述:“埏埴以为器, 当其无, 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 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人居空间, 侧壁要留出门窗, 人才能出入, 空气才能流通, 房屋才能有居住的作用。所以, “有”使万物产生效果, “无”使“有”发挥作用。

空间是可见实体要素限定下所形成的不可见的虚体与感觉它的人之间所产生的视觉的“场”, 是源于生命的主观感觉。[3]而这种感受是和时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人们在展示环境中对展品的观赏, 必然是一种动态的观赏, 时间就是动态的诠释方式。人在空间中, 就必然体验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变化, 从而构成完整的感观体验。空间的时间性在展示设计中是客观存在的一个因素, 充分运用时间这“第四维”是创造动态空间形式的根本, 也是创造“流动之美”的必经之路。

人类在向信息社会迈进的过程中, 人们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应由科学家与设计师来引导。未来社会追求的是高速度、环保、多元化、移动性、灵活性、多媒体, 人们应该有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国外对未来生活空间的设计:模拟空间、触摸空间……到餐厅用手触摸桌面就可得到自己想要的食品;在工作中触摸墙面, 一天的工作就可安排好……如果未来面对的是这样一个复杂的时代, 那我们设计的形态该如何优化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形态怎样与新材料相结合?

当今的现代设计更多的是走向空间、走向时间, 相对静止的少了, 如页面的设计, 一方面我们应该转换头脑中来自传统的平面的知识, 更加加强空间的概念、动感的概念, 如页面多长时间的停留, 人的视线该随着网页怎么走?设计在物化的形态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而作为设计物化的形态也面临着多元化的改变, 在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里, 有许多问题, 我们应深深思考。

二、形态要与功能相辅相承

在进行设计的时候, 一些设计者过于注重形式, 以形态的创造为设计的出发点, 甚至先不考虑所作的设计任务与目的, 在没有任何参考资料的情况下进行的所谓纯形态造型设计, 通过将已知材料和形态的切割、分解、反转、插接、移位、叠置、排列等手法重构, 创造出形态来, 然后再将抽象的形态赋予实际的用途和功能。设计总是要解决人的生活问题的, 形式美只是设计的一个部分, 一件良好的设计作品是要全方位考虑的。

设计影响着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他们可以用自己的艺术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设计是协调人类需求, 发展与生存环境条件限制之间的关系。[4]在“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中, 更说明了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关系, 为了使两者之间的关系和谐, 设计者不停的寻找答案, 当代的设计带给我们什么呢?大工业时代, 设计带给我们高效率的生产方式:如汽车的问世改变了我们步行的速度, 计算机使我们提高了运算的准确性, 节省了大量了资料存储空间……在我们的身边, 是不是还有许多设计存在, 好的设计是不是给我们提供了便利, 从而又让我们加深了印象, 所以“设计为人服务”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

三、设计形式如何顺应当今世界发展

我们应该寻求现实的欢乐和丰富的生活, 更应该重视后代的要求。赖特的有机建筑观念主张建筑物的内部空间是建筑的主体。他试图借助于建筑结构的可朔性, 和连续性去实现整体性。他解释, 这种连续可朔性包括平面的互迭、空间的接续;在结构中消除明确分解的梁柱体系, 尤其是悬臂的运用, 为整体结构, 空间的内伸外延提供了技术可能。“活”的观念和整体性是有机建筑的两条基本原则, 而体现建筑的内在功能和目的, 与环境协调;体现材料的本性是有机建筑在创作中的具体表现。

今天, 物质富裕以后, 又感到物质主义, 技术主义之害, 个性全失, 精神空虚之苦.现代化过头, 反觉今天不如过去.反映到艺术设计审美观念中。古希腊和埃及的柱式, 立面上的拱石, 以及人字形山墙等后现代处理手法, 故意表现了一种文化上的混乱, 造成了强烈的刺激。美术馆的室内设计也表达了大众文化的思想, 鲜艳的色彩, 高技术电梯以及精巧的机械玩意儿是构成主义。人们来到这里, 是一次娱乐的过程也是一次文化的享受。建筑环境与城市环境水乳交融, 观众在这里自由自在地欣赏艺术品, 欣赏建筑, 欣赏他们自身……

中国的传统民居中处处体现着中国的文化内涵, 中国崇尚自然。自然界的魅力使得古代中国人无处不在选择与它的直接接触, 沟通和交流。例如:南方民居与北方民居的游廊, 皖南民居敞廊的空间尺度, 结构型制几乎同等于室内空间的规模, 人们所从事的活动跟平时没有什么区别, 但在心理上却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接触, 檐廊空间以其虚敞性构成了内外空间交会, 流通, 极大地满足了人们亲善自然, 鱼子人和睦共处的淳朴心愿, 因此, 檐廊完美地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理性的营造意念所表达的人类不能疏离创造生命的大自然, 从而在屋宇构造上尽量保持着与大自然共存的有机空间。

空间的范围决定了人类活动于期间和生存的世界, 因此人们的审美观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具有多维空间的作品。在涉及到视觉空间时, 会提及到两个概念—空间知觉与空间感。空间知觉是以人类认识外界物体空间特性的知觉。被人们主要的视觉的方式获取或感知, 同时引起使用者相应的情感与反映, 实际上, 上述这些造型活动的结果都是以形态的形式存在的。

摘要:在进行设计的同时, 也赋予了它结构、内外观的特征, 设计会因其形态传达出一些有关信息、情感及心理感受, 被人们视触觉所感知, 无论是平面设计还是空间设计同样都会引起空间中人的共鸣, 其实这种现象不是由某一个元素独立完成的, 形态对空间有辅助作用, 空间完成了形态的功能性和存在的意义。

关键词:空间设计,视觉思维,形态,功能,发展

参考文献

[1][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四川人民出版社《视觉思维》.1998年3第一版.

[2]老子万卷出版社.《老子》.2005年.

[3]彭一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空间组合论》1998年10月1.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思路 篇5

齐市第二十四中学

邱 丽 萍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思路

一、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中第二节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基础上引入的,因此既是对上述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也是为学生学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①.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能用理论解释宏观地形的成因;

②.了解简单的地质构造的概念和类型,能分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③.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观察力;图文转换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列表比较,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与表现形式;

②.运用动画演示板块运动,更直观的去理解理论,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成因;

③.通过对地质构造示意图的阅读分析,学会简单的地质构造类型的判断和构造地貌的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创新意识;培养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树立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意识。

三、教材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①.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把板块的两种运动形式对宏观地形的形成作为本节重点之一;

②.重点之二即为两种基本的地质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所形成的地表形态和地貌特征。2.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

①板块构造与宏观地形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是从很大的尺度来介绍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学生直接感知比较困难,须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而高中一年级的同学的抽象思维能力有限,所以在理解板块运动机制及其所形成的地貌方面会有一些困难。

②地质构造中“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由于这种地貌不同于背斜、向斜的基本形态,学生不易理解,所以作为一个难点。

四、学情

心理特点:进入高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的学习行为仍然以兴趣为引导,兴趣也是最好的老师,故教学中运用动画演示等生动、形象的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知识基础: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对地形的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但仅从感性上认识到地形在变化,至于地壳变化原因、运动的形式及结果等抽象的理论知识一无所知,而高一学生理性认识、抽象思维能力还较差,给教学带来一定难度。

五、教法与学法

1.实例教学法;多媒体课件;图表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析和思辨能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观察法;逻辑思维法;讨论分析法;图文转换法;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和合作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教学过程构思

导入: 从观看各种地形图片,给学生以感官刺激,美的享受;从而引出地表形态。1.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通过导入,提出问题(1)这些千姿百态的地形是怎么形成的呢?(2)是与生俱来的吗?(3)还是由于岁月的蹉跎不断变化所形成?从而引出本节课的第一个大问题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通过学生自主的阅读教材,引导学生列表比较归纳,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让学生认识到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列表对比分析, 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使学生更能够记住内外力作用的区别和联系,加强了形象记忆,同时增强学生探究自然奥妙的热情。

通过珠峰升高原因的练习引出本节课的第二个大问题: 2.“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承转(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在探索有关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引出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①.引导学生分析教材第37页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2-10,介绍板块学说这一理论的主要观点,认识六大板块的名称,分布及板块的边界类型(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

【教师澄清讲解】①板块是地球岩石圈被构造带分割成的单元,而不是地壳的单元,也不是硅铝层的单元。②六大板块的范围与大洲、大洋的范围不一致。除了太平洋板块基本上是水域外,其他的板块都包括了海洋和陆地。板块不是大洲、大陆或大洋,只是借用了大洲、大陆和大洋的名称来命名。③消亡边界(图中实线)是板块相向运动形成的,表现为海沟或造山带;生长边界(图中虚线)是板块向相反方向运动形成的,表现为海岭或断层。

过渡:板块的碰撞挤压和彼此分离往往形成什么样的地表形态: 引出②板块运动形成的地形 这部分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以4个案例的形式出现分别是(1)喜马拉雅山的形成、(2)日本群岛的形成、落基山脉的形成(3)东非大裂谷的形成(4)红海的形成

思考: 1)与阿拉伯半岛相邻的非洲板块朝什么方向运动,地中海从

形成以来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2)红海是怎样形成的?以后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课前布置学生分组的形式查找资料,每一节完成一个案例,课堂展示每一个小组的学习成果。

教师以表格的形式,从板块运动的边界类型,形成的宏观地形、相应的图示,实例这几个方面进行小结。

接下来是应用板块构造学说的两个课堂反馈练习。

通过“喜马拉雅山的形成”音像视频,在演示的工程中提醒学生注意视听过程,看到板块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在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宏观地形(因为在整个过程中会依次形成海沟,岛弧,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然后再演示东非裂谷的动画,说明板块运动与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大规模山系、高原、裂谷、海沟、岛弧等地貌格局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视频动画,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学生根据动画及教材讨论归纳,老师点拨总结活动探究1.2.,再归纳总结板块运动和宏观地形的关系,来完成对这一重点内容的突破。这里我是采用先把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探究答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引出地质构造的概念,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再用动画演示直观认识褶皱和断层,讨论分析其形成原因、表现形式。

针对“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一难点,首先让学生理解背斜与向斜的基本成因和区别,分析不同部位的受力情况,岩石的坚硬程度,抵抗外力侵蚀的能力;然后再从岩层新老关系上来判断,在此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思考沉积岩岩层新老的识别,给他们提供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机会,帮助他们归纳、总结在教师指导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对于断层,在演示动画的时候,引导学生观察断层线两侧的运动方向,让学生讨论分析所形成的地貌,断层线上的岩石抗侵蚀强度,侵蚀后形成的地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产品形态设计外延的重新思考 篇6

[关键词] 形态 产品形态设计 内涵外延

一、产品形态设计的内涵与外延

产品形态作为产品设计的外在表现,与产品的功能,材料,结构,表面肌理,色彩,使用方式,加工工艺,以及文化内涵等诸多因素相互制约,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形态设计是产品设计的造型基础,贯穿于整个产品设计的始终。何谓形态呢?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形,象也;态,意也。《辞海》中对形态的解释:“形”为:①形象;形体。②形状;样子。③势。④显露;表现。⑤对照。⑥通“型”。“形态”为①形状和神态。②词的形式变化。产品设计中的“形”是指产品的物质形体,即产品的外形;“态”则指产品可感觉的外观情状和神态,也可以理解为产品外观的表情因素。产品的形态也可称为产品的“神态”。

产品设计中的形态是广义形态含义中的物化形态或称人造形态。这种形态是事物内部本质外化的结果。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美的要素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容,另一种是外在的,即内容借以表现出意蕴和特征的东西。”人类对客观形态的感知最主要的途径是视觉,人们靠它来感受外界形态的美和丑。密斯·凡·德·罗说:“如果你遇上了一对孪生姐妹,同样的健康、聪明而且富有,都能生孩子,但是其中一个丑,一个美,你会娶哪个呢?”不同的形态给人以不同的生理和心理感受。好的形态使人产生舒适,愉悦的情绪;不良的形态使人心情烦躁,并且降低工作效率。

消费者对产品的最终感受同样是通过产品的内在与外在因素的综合作用产生的。我们把产品外观的表情因素称之为产品形态设计的内涵。把制约形态的功能,材料,结构,表面肌理,色彩,使用方式,加工工艺等诸多因素称之为产品形态设计的外延。产品形态设计的内涵与外延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设计师将主观情感经过大脑的理性分析进行艺术提炼与再创造的过程。不仅体现了大众的审美诉求,也展现了设计师本人的审美素养,设计思想和艺术风格。更反映了时代风貌、文化背景及科学技术的发展。

17世纪,西方的巴罗克时代以金碧辉煌的建筑样式取代了文艺复兴建筑的古典样式。18世纪,洛可可艺术取代了巴罗克艺术。建筑线条一改巴罗克时期的曲折夸张,转变为柔和的曲线。可见,不同的历史形态和社会阶层都有其自身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情趣。同样,产品形态的变革和发展也不断的迎合着大众的审美口味,并且随着历史潮流的推进和变革不断的更新和完善。

产品形态设计的内涵犹如骨骼支撑起产品的外形,外延犹如皮肉和关节丰富了内涵。内涵和外延相互结合形成有机整体向消费者传递信息,表达情感,产生共鸣。同时,外延是内涵外在表现的载体,内涵是外延有意义存在的基础。没有外延作载体内涵就无从表现,同样,没有内涵作基础外延也显得毫无意义和价值。处理好产品形态设计的内涵和外延的关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全面系统地分析,有利于树立科学形态观。

二、产品形态设计外延所折射出的因素

进入二十世纪人类历史发展的黄金阶段,科技和经济飞速发展,物质文明的丰富使人们的生存条件更加优厚,对精神文明和生存环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现代文明的高速发展给我们的生存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自然资源的过渡开发;工业化大生产造成的工业污染,材料的浪费;废水、废气、废渣的乱排放……破坏了自然环境,造成了地球的温室效应,南北极变暖,很多珍稀动物濒临灭绝,给人类和自然带来了很多人为的灾害。资料表明从1970年到1995年25年间,人类消耗了地球自然资源的1/3。人类对自然界的肆意的蹂躏导致自然环境的恶化和失衡。丹麦设计师艾里克·赫罗认为:设计的实施要求以道德观为纬线,辅之以人道主义伦理学指导下的渊博的知识为经线……设计者本人已经成功地将工业设计转化为一种手段,用以大量生产、大量购买、大量消费、还大规模的毒害数不清的环境。如果这种断言使用的话,这意味着“设计”要么作为自我破坏的手段,要么成为在合理的世界中生存的手段。

现实告诉我们要从人类的切身利益出发,树立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意识。以绿色设计为设计理念和主导思想。

绿色设计思想源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所著的《为了真实的世界而设计——人类生态学和社会变化》(1971)和《绿色当头:为了真实世界的自然设计》(The Green Imperative:Natural 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1995)。他指出设计工作的社会责任,认为设计师应该认真考虑有限的地球资源的使用,并为保护地球的环境服务。

绿色设计(Green Design)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与之相近的有生态设计(Ecological Design,)、环境设计(Design for Environment)、生命周期设计(Life Cycle Design)或环境意识设计(Environment Conscious)。由于绿色设计的定义极为广泛,外延不断地扩大,难以形成稳定和确切的定义和范畴。

在产品设计的领域,绿色设计是指以节约资源为目的、以绿色技术为方法、以仿生学和自然主义等设计观念为追求,克服传统产品设计的不足,使设计的产品既能满足产品功能的要求,又能满足适应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着重考虑产品环境属性(可拆卸性,可回收性,可维护性,可重复利用性等)并将其作为设计目标,在满足环境目标要求的同时,保证产品应有的功能,使用寿命,质量等要求。绿色设计的原则被公认为“6R”原则,即研究(Research),保护(Reserve),减量化(Reduce),回收(Recycling),重复使用(Reuse),再生(Regeneration)原则。

在产品的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到产品对环境的污染。选择绿色可再生、可回收,对环境污染小的材料。尽可能减少材料种类,以便减少产品回收成本。在满足功能和使用要求的前提下采用最简单的结构和外形。在产品包装设计过程中,在满足保护、方便、销售、提供信息的功能条件下,适度文明包装,便于回收再循环,减少包装废弃物。绿色设计不应该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更应体现在思维和原则上,绿色设计要以人为本,以自然为本。

三、产品形态设计的外延是内涵的制约因素

产品形态设计的内涵主要指产品外部形态所传达出来的表情和意蕴,也可以简单的看作就是指产品的外部形态。受其外延功能、材料、结构、表面肌理、色彩、加工工艺、使用方式、文化因素、人的因素、环境、能源、科学技术等综合因素制约。主要表现在:

(一)形态与功能

回顾设计史,众多设计思潮竞相涌现,诸如“功能主义”、“形式主义”、“形式追随功能”、“功能追随形式”、“为形式而形式”等关于功能与形式的纷争不断。

19世纪末,美国芝加哥学派建筑大师沙利文提出:“形式服从功能”,强调了功能在建筑设计中的主导地位,明确指出功能与形式的主从关系,从此功能主义成为20世纪前半叶工业设计的主流。1919年4月1日,包豪斯的正式成立最终确立了功能主义在现代设计中的核心地位。包豪斯第三任校长米斯1928年提出“少就是多”的名言。他认为设计无所谓“形式”,当设计最良好的表现和发挥了功能,其形式即自然体现。随着功能主义的发展,一方面产生了许多功能形式完美统一的优良设计,并适宜于工业化大批量生产;另一方面,严格的几何造型,单纯追求功能理性又使设计充满冷漠感,没有人情味,没有个性,打破了各种不同文化的共生关系,造成千篇一律。一些设计师为追求新工业时代的表现形式,在设计中过分强调抽象几何形,甚至破坏产品的功能,走上形式设计的道路。如图所示阿基佐姆设计的“米斯”椅,将功能主义推向极端。随之20世纪在美国兴起的商业设计,极力推崇形式,不断翻新花样刺激消费,不惜牺牲功能为代价。厄尔设计的卡迪拉克“艾尔多拉多”汽车(如图),巨大的尾鳍增加了汽车的不安全因素。

由此可见,形态与功能是密不可分的,一味的追求新颖,为形式而形式不能产生良好的设计。反之极力推崇功能,将功能推向极端,忽视形态给人们带来的精神享受也不能产生良好的设计。只有将两者紧密结合才能设计出符合人们需要的产品。

(二)形态与材料、结构、加工工艺

形态美不单单体现在外形的艺术处理,材料的质地,产品结构的合理,加工工艺的精湛都能突出形态的美观。亚里士多德人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形式”和“质料”两种因素。在他看来,形式是事物的第一本体。由于形式,质料得以成为某种确定的事物。他把质料、形式综合起来。可见形态的创造由材料作物质基础,材料的多样性给形态带来了丰富的视觉效果与功能效果。由于材料本身的属性对于形态的需要有很强的引导性和适应性,通过这种引导性和适应性产生独特的形态。

结构是立体形态的骨架,是立体形态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格式塔心理学学派代表阿恩海姆在其《艺术与视知觉》中把美归结为某种“力的结构”。很多的立体形态均是由所需的结构构件组成。这些构件在形态中共同承担各种荷载作用,构成一个整体形态。一个成功的形态设计必然是以选择一个经济合理的结构方案为基础。结构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形态的坚固和使用寿命。

加工工艺是实现形态的技术基础。精湛的加工工艺有助于形态美感的显现。不同的产品的形态、材料、结构选择不同的加工工艺。当产品的外部形体同时充当整个产品的支撑结构时,通常选用塑料一次性注射成型的加工工艺。例如:塑料椅,我们称它为壳体结构。再如:明式家具采用实木榫接结构制成,我们称这种结构为框架式结构或者板式结构。对于木质的材料通常采用刨、锯、凿、铣、表面涂饰与覆贴等加工工艺。(如图)

(三)形态与色彩、表面肌理

自然界中几乎所有的形态都是具有色彩的,色彩是构成形态的必要元素,并且使产品的形态表情更加丰富,有色形态远比无色形态更吸引常人的注意。根据科学家研究,在消费者选购产品的过程中,产品的色彩先于形态进入人的视觉系统,表面肌理则是通过视觉与触觉的共同感受。产品色彩直接影响人的生理与心理感受。如:红色给人以热情,蓝色给人以宁静,紫色给人以神秘……产品的色彩与形态的和谐搭配可以给人以愉悦的感受。不同的消费群体由于个人喜好、文化差异、地理环境、社会背景、生活方式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对色彩的喜爱也不同。

表面肌理包括材质本身的肌理和人工肌理。根据设计材料和使用需要的不同,金属多采用镀层、抛光、着色、镶嵌、镂空、蚀刻等处理,材料则采用表面涂饰和覆贴。表面肌理的不同也给形态增添了不同的韵味,如:塑料的细腻柔和使产品形态增加了亲和力。木材的优美色泽和自然纹理增加了产品形态的质朴感。

(四)形态与使用方式和人

产品设计是根据人的使用方式、需求和喜好而设计的。由于人活动的内容和目的不同,呈现出规律性、不定性、随机性等复杂现象。因此,人的使用方式发生改变形态自然就发生了改变。例如:我们经常使用的手机,由于使用方式的不同,被分别设计为直板,滑盖,翻盖,侧旋等不同的样式。研究人对产品的不同使用方式也是形态创新的依据。另外,在设计过程当中考虑到不同人群的需求,还可根据人群特点对人群进行细分。例如:按照年龄阶段进行人群细分,老人喜欢安全稳固防滑等特性;儿童活泼天真喜欢充满童趣等特性;按照消费水平细分:普通消费水平追求耐用,经济实惠。高消费水平崇尚华丽舒适;按照人群健全细分,正常人需要设施完善,残疾人需要自如活动。

(五)形态与文化、环境、能源、科学技术

不同的社会形态、种族、地域特征形成了各异的文化体系。文化体系的千差万别和个体思维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形态观的形成和发展。形态观的形成和发展又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同步前进,并且对文化有丰富、创造、更新的作用,使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说明形态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人们可以从不同的形态识别出不同的历史痕迹。同时,形态又作为文化历史沉淀的一部分,为后人的创造提供营养和借鉴。研究形态特征能够更好地把握民族文化,领悟民族文化之精髓,并将民族文化融于设计之中,结合全球多元化设计体系,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风格。

形态的发展还受能源,科学技术的制约。科学技术的进步,新能源的开发是实现形态多样化的技术保障。

结语

深入探讨产品形态设计的内涵与外延可以更准确地把握产品设计的要素,使产品设计更加系统化、和谐化、人性化。掌握国内外工业设计的主流与发展趋势,有利于培养本土设计师,发展民族化设计。吸取和借鉴西方先进的设计思想和理念,以民族文化为根本,将民族文化融入到设计之中,才能真正提升本土设计水平,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设计风格,使中国民族化设计与国际接轨,并为其注入新的主流,达到全球经济、科技一体化,而设计文化多样化,推动世界文化进步的同时也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华大校基金课题(基金项目:06HSK03)

参考文献

[1]巫建,王宏飞.产品形态与工业设计形态观的塑造[A].武汉:第十届全国工业设计学术年会.2005.

[2]江湘芸.《设计材料及加工工艺》[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8.44-46

[3]赵建国.产品设计的形式审美特征及成因[Z].湖南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湖南 湘潭.2005.12.29.

[4]柳冠中.《工业设计概论》[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

李鑫,华侨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专业。

产品形态仿生设计探讨 篇7

“形态学”一词起源于生物学。德国诗人兼博物学家歌德用形态学一词界定有关生物体外部形状与内部结构关系的研究。在工业设计领域, 随着对产品设计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发展, 产品形态细分为:“产品之形”与“产品之态”。

1.1 产品之形

“产品之形”指产品的形状, 它是由产品的边界线即轮廓所围合成的呈现形式, 包括产品外轮廓和产品内轮廓。产品外轮廓主要是视觉可以把握的产品外部边界线, 而产品内轮廓指产品内部结构的边界线。产品之形是相对于空间而存在的, 产品形之美是空间形态和造型艺术的结合。

产品形体对每个主体产生的心理影响有所不同, 包括客观事物的审美角度和偏爱程度等等。为了让使用主体拥有成就、亲切、夸张、含蓄、趣味、愉悦、轻松、神秘等不同的心理情绪, 就必须将一定意义的图形恰当地运用到产品之形的设计中去, 只有这样才能完成产品形体对人的服务性意义。

1.2 产品之态

“产品之态”是依附于“产品之形”而存在的, 是指产品可感觉的外观情状、神态。

产品之态包含两种意义:一是用于产品设计中的材质, 色彩等元素, 对产品之态的指定, 使产品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二是产品自身形体给人的客观状态。不同产品的态感, 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比如石头的古朴与神秘, 木材的自然与温馨, 金属的力量与精确, 玻璃的整齐与光洁。虽然态的元素运用在产品设计中起辅助的作用, 但对完善产品的设计之美有很大影响, 良好的态感会使产品附带的各种美学因素得到充分体现, 在提高审美价值的同时, 也能创造经济附加值。

1.3 产品形与态的辨证关系

产品的形与态是辩证统一的, 形与态相互联系与作用, 相辅相成, 不可分割。一般地, 对于产品设计而言, 产品功能决定形的设计和态元素的运用, 形是态的表现载体, 态是产品形体设计完成的结果, 态的各种元素的运用影响形服务于人的效果。形与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二者统一于产品形态之中, 共同服务于产品功能, 创造更合理的使用方式。

2 形态仿生设计原理

形态仿生设计学主要研究生物体和自然界物质存在的外部形态及其象征寓意, 以及如何通过艺术手法将形态仿生有效地应用到设计之中。根据形态从其再现事物的逼真程度、特征和特性来看, 可分为具象形态和抽象形态。

具象仿生形态设计是自然界生物形态的直接再现。根据自然界中生物或植物的形态、造型、色彩及图案进行构型设计, 并力求最真实地再现和描绘自然界中动物或植物的形象, 反映出设计师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情和寄托。具象仿生形态设计的设计风格生动活泼, 直观明朗, 富有亲和力, 一般在玩具、日常用品以及一些装饰性产品中使用较多。

抽象形态是在自然形态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它来源于自然形态又不相同于自然形态。抽象形态设计通过简单的形体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 它是通过联想和创造性思维, 以及对比、混合、分割、重复、渐变或组合视觉审美元素, 将自然界中具体的、细密的生物形态, 经过归纳和总结, 演变成抽象的、粗狂的及单纯的形态, 使形态表现出节奏感和秩序美L2J。抽象形态设计蕴含设计师的情感、美感和思想, 因此抽象形态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 具有结构简单、形态明确、内容突出等特征。如丹麦设计师保尔·汉宁森设计的PH吊灯, 该灯在形态设计上借鉴了自然界中松果中的整体形态结构的构成要素, 创造出了结构层次丰富、灯光效果柔和并具有强烈个性特征的产品形态。

3 产品形态仿生设计的作用

3.1 形态仿生设计满足人们对产品趣味性、个性化的追求

产品形态设计要符合当前人们的审美情趣, 要通过令人信服的良好设计最大可能地引导和提高大众的审美意识。在现代产品设计中, 追求艺术上的趣味化与风格上的个性化是造型设计要素的具体体现。流线型是一种象征速度和时代精神的造型语言, 在工业设计中已经发展成了一种时尚的设计美学, 渗入到产品的各个领域。流线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l9世纪对生命的研究以及对于鱼、乌等有机形态的效能的欣赏, 所以流线型设计从诞生之日起就和仿生设计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熟知的德国大众甲壳虫汽车, 她将流线型与严格的欧洲车身设计传统结合起来, 采取简洁的流线型风格, 外型酷似甲壳虫。她与现代主义刻板的几何形式语言相比, 其有机形态更富于生趣, 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的个性得到了空前的舒展和张扬, 艺术上的趣味性和风格上的个性化, 重新被消费者所重视。为了符合现代人对产品的精神需求和个性表现, 造型设计中应注重艺术趣味化和情趣个性, 掌握消费者的消费意识, 以适应大众社会文化、生活形态的变更。

3.2 形态仿生设计促进产品功能的有效实现

产品的功能是指产品的技术功能, 它是产品设计的主要目的, 也是工业产品与消费者之间最基本的关系。通过对各种生物形态的观察, 结合产品的功能要求, 能使产品的功能科学而又艺术地得到发挥和实现。如鱼类流线型的形态是潜水艇形态设计的仿生蓝本, 还有十多年前法国设计师菲利浦斯塔克设计的柠檬榨汁机, 宛如生物界的蜘蛛又似章鱼, 榨汁机表面凸起的曲线符合柠檬的结构, 可以榨出新鲜的柠檬汁, 而凹陷的曲线巧妙地利用液体表面张力, 把柠檬汁引流下去汇聚到杯子中, 利用头部的锥状造型, 让所榨的果汁能顺着锥状的形体汇流到杯体中。这种独特而新颖的外观形态是自然本质所赋予给产品的, 产品走进市场便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4 产品形态仿生设计的方法

4.1 形态仿生设计要善于观察

德国著名设计大师路易吉·科拉尼曾说:“设计的基础应来自诞生于大自然的生命所呈现的真理之中。”这话道出了自然界蕴含着无尽设计元素与灵感的“天机”。自然形态向产品形态的演变设计要求设计者必须具有扎实的生活基础, 正确地认识事物和把握形态本质的能力, 尤其是对自然物的形态保持敏锐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这样才能从自然界的原生状况中寻找设计的灵感, 这对创造合理的抽象形态有着重要的意义。

人们的传统思维往往局限于现有的方法、体系, 思维的触角伸展不开, 触及不到事物的本源。然而发现自然界的一个奥秘, 就会增加一种新的设计的可能性, 或者带给人们一种新的生存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 对仿生形态的挖掘是创新设计取之不尽的智慧源泉。

4.2 形态仿生设计要精于创新

仿生设计是对自然界物质的再创造过程, 而不是对生物体的简单模仿。设计作为一种造物活动, 凝结了设计者的思想、才能、智慧、意志和情感等各种因素, 她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也对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效果。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抽象、具体等思维方法, 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达设计意图, 从而产生新的、无限变化的形态, 拓宽形象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5 结语

利用形态仿生设计的原理, 分析产品造型中仿生设计追求个性化和趣味性的特点, 在运用形态仿生设计时注重观察和创新, 使产品设计在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能更好地为自然、为人类、为社会服务。形态仿生设计作为现代产品造型设计的重要设计方法之一, 将会为工业设计的发展带来生机与活力, 它势必是我国工业设计的潮流和趋势。

参考文献

自然形态服装系列设计 篇8

环保时尚在全球流行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美, 更是一种全新的、健康的生活观和时尚观。时尚设计不再只是创造新的东西, 而是在不破坏, 不伤害环境的前提下创造出令人感叹的艺术。本课题设计的系列服装选取鸟类的自然形态:如色彩、图案、造型、肌理等元素, 运用艺术化处理手法转化成服装设计语言, 结合各种现代工艺手法将其表现在服装中;试图以简约时尚的造型来表现低碳概念中的华丽形象, 满足现代都市丽人追求个性、时尚、优雅的愿望, 丰富都市文化生活, 进一步提高现代服饰文化。设计中以自然形态来表现, 不用金光闪闪, 不用厚厚的皮草, 仅从鸟的自然形态提取丰富的自然色彩, 用生活中最普通的元素来诠释现代华丽的美。

1 自然形态元素在环保类服装设计中的发展及特征

世界万物, 形态各异, 大到银河系, 小到肉眼无法看到的微生物, 都有其自然运动发展形成的形态, 在自然法则下形成的各种可视或可触摸的形态。它不随人的意志改变而存在, 这种形态我们就称之为自然形态。其形态中未经任何加工、自然形成的特征成为本系列服装设计作品的主要表现元素[1]。

随着时代的进步, 我们对于服装的要求已不仅是舒适, 更多的是流行。色彩可以流行, 款式可以流行……在诸多流行因素中, 环保已经占据了一定比例[2]。在生态时代, 服装和面料的生态水平将成为研发和设计的重点、流行的亮点。绿色产品必将成为服装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3]。设计的系列服装结合以“环保”为主题内容的流行因素, 强化绿色环保服装的推广和应用已成趋势。

2 自然形态元素在环保类服装设计中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出现不少以自然生态或鸟类元素为主题的系列作品, 例如Alexander McQueen生前的设计中, 多次出现以羽毛为元素的设计, 把鸟的特征融入到大礼服里, 表现得十分华丽精美;电影《黑天鹅》中的服装是以天鹅为灵感设计出的100多套芭蕾舞裙, 给予人深刻印象;最近, Melissa Ultragirl+Jason Wu系列果冻鞋, 在设计中加入了猫头鹰图案, 其图案自然可爱, 表现了鸟类的另一面特征。上述的例子都很好地表现出鸟类的特征, 富有趣味。通过市场调查发现以环保内容为主题的服装设计, 其设计点主要针对面料的环保功能为主, 在设计中以“鸟类”自然形态为设计元素的服装设计则相对较少, 因此, 课题的系列服装作品以“环保”为出发点, 意在提倡人类要爱惜自然生态资源, 保护生态动植物, 倡导减少或不用动物皮毛来表现动物特征, 将“环保”理念运用在服装及服饰品中。课题系列环保服装设计和理论研究主要以“鸟类”自然形态元素的借鉴设计为主;设计体系、思路以及设计过程仍不够完善还需进一步研

3 自然形态元素在环保类服装设计中的意义

21世纪的主题就是回归自然、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近几年来, 时装界的流行风潮刮起了“生态风”, 表现在服装设计中形成了以“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和“环保休闲”等生态学的设计思潮。这股思潮从形式上唤起了人们对于自然美感的审美需求, 同时满足了人们追求和谐与舒适的心理需求[4]。课题设计的系列作品通过提取自然界中动物形态的体、色、质等, 对其进行主观的加工、整理, 运用到服装的款式、色彩、面料、配饰品等设计中, 使之具有秩序感、统一感而产生美的效果, 达到一种形式美的法则。在设计中的具体表现可归纳为秩序、变化与统一、比例与尺度、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以及节奏与韵律等法则, 创造出的作品具有意蕴美。

4 设计的过程

4.1 设计的概念与性质

系列设计以追求时尚, 讲究环保的年轻一代女性为目标, 她们关心时尚、崇尚简约环保的现代自然风格, 她们呼吁人类关注环境破坏这一严重问题, 并尝试离开繁闹的城市生活, 回归大自然, 支持环保理念, 享受低碳生活。

4.2 设计理念

系列作品的灵感来源于“鸟类”自然形态元素, 通过对色彩、图案、造型和肌理等元素的加工与提炼, 运用艺术化处理手法转化成服装设计语言, 结合各种现代工艺手法将其表现在服装中。以简约时尚的造型来表现低碳概念中的华丽形象, 满足现代都市丽人追求个性、时尚、优雅的愿望, 丰富都市文化生活, 进一步提高现代服饰文化。

4.3 设计原则

近年来, 以生态环保为主题的服装设计注重个性魅力、创新意念的表现。系列作品通过提取自然形态之体、色、质等并对其进行主观的加工、整理, 进而在服装的款式、色彩、面料、配饰品等设计中使之具有特殊的形式美与文化内涵。同时系列作品体现了人性化、舒适性、实用性、简洁性、创新性、时尚性以及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5]。

4.4 表达技法

系列作品通过提取自然形态之动物形态的体、色、质等对其进行主观的加工、整理, 进而在服装的款式、色彩、面料、配饰品等设计中使之具有秩序感、统一感而产生美的效果, 即探讨了形式美法则在主体结构线中的应用形式[6]。在设计中的具体表现可归纳为秩序、变化与统一、比例与尺度、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等法则, 创造出赋予作品的意蕴美。同时又强调动与静相结合, 个体美与群体美相结合, 式样庄重、美观、明快和时尚。

4.5 主题表现

系列作品在设计上注重“情感”的表现。从第1套成衣到最后1套成衣, 分别引用了四种不同的鸟类形态作为灵感设计, 它们分别是乌鸦、猫头鹰、鹦鹉和冠蓝鸦。根据这四种鸟的出没时间和形态特点分别表现出黑夜、黎明、清晨、早晨和白天等自然景象, 利用渐变手法贯穿整个系列, 表现出大自然的奇妙变化, 以及面对环保问题时, 我们既喜又忧的心理变化 (见图1效果图) 。

4.6 结构设计

系列作品以简洁自然的设计为主, 注重运用配饰品在服装上的装饰效果。通过整体结构造型设计和局部结构造型特征的相互关系, 内部衔接去表现服装整体的造型美[7]结构图如图2。从图2中看出第1套服装系列灵感来源于乌鸦, 乌鸦是夜行鸟类, 给人以高傲、独立的感觉, 同时又带有几分寂寞和忧伤, 故第1套服装结构采用扇形的披肩与裙摆来突出乌鸦般高傲独立的气势;第2、3套服装系列灵感都来源于猫头鹰, 利用猫头鹰最有特色的双眼设计出图案作为装饰, 富有和猫头鹰一样的趣味, 又带一点黑色幽默, 暗示环境不断地被破坏进而对鸟类的影响, 服装结构分别是直筒短、长裙, 像猫头鹰一样直立不倒;第4套服装系列灵感来源于鹦鹉, 鹦鹉跟人类关系最密切, 这套衣服象征自然生态跟人类的关系慢慢好转, 上衣结构来源于鹦鹉在飞行中的一双翅膀, 搭配裤装, 轻松优雅;第5套服装系列灵感来源于冠蓝鸦, 为了突出其好奇好斗、聪明顽皮的个性在结构上注重简与繁对比效果的运用, 同时增强了整体的层次感。

4.7 色彩设计

在服装艺术设计中造型、色彩、面料是其三大主要构成部分。造型由色彩来表现, 面料以色彩为基础, 色彩同时依附于造型与面料, 色彩不仅是相对独立的一部分, 同时有着至关重要的纽带作用;再者色彩对于人的视觉在第一时间上的冲击力是非常强烈的[8]。故色彩作为本设计的重点, 通过运用超过10种色彩的搭配来表现大自然的缤纷景象, 从黑夜到白天、阴暗到光亮、单一到灿烂, 利用颜色表现这些自然景象的渐变过程, 呈现出整系列设计的趣味性。第1套服装系列提取乌鸦身上的黑色为主, 加上一点白作为点缀, 让整体感觉不会沉闷, 裙尾慢慢渐变出深棕色, 意味着慢慢离开黑暗。第2套服装系列提取猫头鹰身上的黑色并应用在裙身的色彩设计上, 在与猫头鹰眼球中的黄色的结合, 不仅承接了上一套的渐变, 更意味着太阳渐渐升起。第3套服装系列则运用大面积的白色与其他大地色的混搭, 象征万物开始苏醒。第4套服装系列开始出现最能代表大自然的颜色:绿色, 绿色有早晨之意, 也意味着希望的出现。第5套服装系列提取冠蓝鸦身上不同层次的蓝色, 渐变的蓝色形象地表现出冠蓝鸦好奇好斗、聪明顽皮的个性。

4.8 材质选择

服装设计中材料的美感是体现服装艺术美得重要因素[9]。课题设计的系列服装作品在面料的选择上, 以最能表现大自然的棉麻为主面料。面料注重风衣料风格, 风衣料质感轻薄, 活动时附有一定的动感, 但又具有稳定性, 不至于随意飘动而影响到衣服整体效果。同时, 该布料能够表现出羽毛的质感且颜色丰富, 又别具创意。图案和配饰在设计中运用各种麻质绳子, 以捆绑或拼接的方式出现 (见图3) 。

4.9 设计的工艺流程与成衣展示

设计工艺重点在于风衣料的处理, 全部由人工剪裁、拼合, 耗时较大。每件衣服需要的溜须长度不一样, 不同颜色布料的分量要控制好, 才能达到完美的渐变效果。

成衣制作工艺流程:制版、裁剪烫粘合衬、收省、复挂面、缝合前片与溜须、做后片、缝合后片与溜须、合肩缝、做领、装领、做袖、装袖、手工、整烫和检验。图4为成衣展示。

5 结语

相比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时代, 现代人比较懂得回顾过去和观察周围, 从而出现近几年流行的复古风潮和环保热。人类慢慢变得理性, 不再盲目追求奢侈, 追求泡沫式的生活。目前, 国内外有许多新生代设计师在时尚界迅速崛起, 为时尚界带来一股前所未有的新风貌。民间的环保团体也越来越多, 他们不同程度影响生活或政治, 对时尚界也会产生影响。他们注重在自然生态中寻找设计灵感, 呼吁环保型设计, 指引新的设计风格成为了未来的设计趋势, 并提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预示以自然为本的绿色服装设计将成为未来服装设计的发展方向[10]。

摘要:通过研究和借鉴鸟类的自然形态特征, 提炼设计灵感和设计元素, 并运用艺术化处理手法转化成服装设计语言, 结合各种现代工艺手法将其表现在环保型服装中。意在探讨鸟类的自然形态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技法, 为提倡爱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动植物服装设计者提供服装设计思路。

关键词:鸟类,自然,形态,环保,服装设计

参考文献

[1]郑丽娜.自然形态中的服装设计[J].美术大观, 2009, (8) .

[2]刘洪霞.新型环保服装材料的发展及应用[J].纺织科技进展, 2009, (1) :101.

[3]沈雷, 熊瑛.基于生态时代的绿色服装设计初探[J].毛纺科技, 2009, (2) .

[4]腾鲁迪, 陶挥.源于自然的服装设计[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10, (4) .

[5]倪进方.军旅风格系列女装设计探讨[J].纺织科技进展, 2012, (2) :56.

[6]曹叶青, 吴志明, 杨娟.形式美法则在服装主体结构线中的应用[J].纺织科技进展, 2010, (4) :65-69.

[7]任永祥.服装造型设计与结构设计的和谐关系[D].天津:天津工业大学, 2008.

[8]邹丽红.绘画色彩形式语言在当代服装设计中的创意表现[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10.

[9]胡玲, 王群山.试论中国画中的笔墨情趣和服装设计[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10) .

形态与室内空间设计 篇9

形态对于室内空间设计是极其重要的。设计需要把各种形态要素运用形式法则的原理积极的组合起来, 应致力于达到丰富的内容和接近完美的形式的统一。随着时代的进步, 新材料不断出现, 各异的材料与形态设计之间变得更加紧密, 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形态在《辞海》中的解释是: (1) 形状神态;形状姿态。巴金的《家》中“还有山、石壁、桃树、柳树, 各有各的颜色和形态。” (2) 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形态有时候被称为程式, 指一种结构性要素, 体现着对形态所流行的那个时代的重要观念的关注。不同的元素的排列组合或者编码方式构成不同的形态。

由图可知, 根据形态的来源我们把形态分为自然形态和人为形态两部分, 自然界的形态都是客观存在的, 不管是有机体还是无机体都激发了我们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自然真的很美。人为形态无时无刻的不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衣食住行方方面面, 小到手上戴的戒指和脚上穿的鞋子, 大到居住的房子和乘坐的飞机等。

无论是有生命还是无生命的物象, 都呈现鲜明动人的姿态, 在这种姿态中含有力的流动的感觉, 在这种流动感中又蕴涵着对立统一的变化, 就会形成生命的迹象。这种力的流动感有的贯穿于整个形态, 有的最突出地表现在某个局部, 有时只因相差一点点, 就会有完全不同的感觉。室内设计的灵魂在于形态的创意, 室内空间形态设计是对原有建筑设计的意图充分理解, 对建筑物的总体布局, 功能分析, 人流动向和结构体系等进行深入的了解, 对室内空间和平面布置予以完善、调整或再创新。

西班牙马德里Puerta America酒店邀集了十三个国家十九位世界顶尖的建筑师与设计师联手打造这个酒店, 史无前例的空间创意竞技, 视觉艺术百花齐放, 宛如一场设计博览盛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扎哈-哈迪德设计的是第一层流动的空间, 她借助新的数字技术和材料, 体现了空间流动性的特色, 创造了与众不同的建筑语言。这是一块完整的LG豪美思人造石材料制作出椅子、床等家具。这种材料特性是耐高温、耐磨、耐冲击、易清洁、抗污垢、无缝可弯曲、一体粘接等, 可以保持无限循环的状态。现在有废纸做的家具, 不仅节约了能源, 且质轻易搬动、结实耐用, 更不会产生室内空气污染现象。还有天然材料的运用, 如木、石、布等, 即可以拉近人和自然的距离, 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也反映出以人为本, 以自然为本的现代设计理念。绿色装饰材料的选择成为设计师选择材料的必然趋势, 也为设计师的空间形态发生了历史性突破。

形态是形式要素之一, 是形式研究的基础。形式在设计中具有很大的意义。

研究形式, 不仅要把传统平面构成的骨骼结构作为形式形成的主要方式, 还要在此基础上涵盖自由的灵活运用的形式。一切形态、大小、尺寸、色彩、明暗、材料、肌理、质感、媒介, 都只有相对的价值, 关系是连接彼此的所在, 也就形成形式。在现代艺术中, 形式通常概括为四个元素:概念元素, 视觉元素, 关系元素, 实用元素。概念元素即那些实际不存在的, 不可见的, 但人们的意识又能感觉到的东西。概念元素包括了点、线、面和其他视觉元素, 概念元素通常是通过视觉元素体现的, 视觉元素包括图形的大小、形状、色彩等。关系元素则指的是视觉元素在画面上如何组织、排列, 是靠关系元素来决定的, 包括:方向、位置、空间、重心等。实用元素指设计所表达的含义、内容以及设计的目的和功能。

我研究的案例是一个商业空间的设计, 箱包专卖店。专卖店空间形态的设计与展示的成功与否, 直接影响到品牌的现实利益, 也关系到品牌的发展和延伸, 不仅体现了品牌经营的特色, 还不同程度上表达了品牌的风格、理念和人文概念。

箱包专卖店的品牌LOGO:D.B, 是英文Dandelion Blue的缩写, 意思为蒲公英的海洋, 也是专卖店空间设计的主题思想。专卖店的室内空间设计的配色方案是纯洁的白色, 诱惑的黑色和永恒的蓝色。

蒲公英的花语是停留不了的爱, 无法停留的爱。这些毛茸茸的小球, 一簇一簇相拥在一起, 随风摇曳, 像是轻柔的海浪袭来。一把把在空中飘荡的小伞, 带着梦想去旅行, 无法停留。

一朵朵盛开的蒲公英, 绽放在店铺的室外建筑立面上, 由镜面似的的不锈钢浮雕构成。白天反射太阳光, 晚上则反射周围五彩斑斓的霓虹灯世界。

镂空的顶面, 白色的地面, 白色的展柜, 穿梭着蓝色海浪的展台, 每一件专业定制的箱包都是一个载着梦想的礼品。在这无限梦幻的空间中, 这些礼品都吸引着消费者的目光, 诉说着, 聆听着。

参考文献

[1]周至禹, 形式基础,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室内空间形态设计的研究 篇10

关键词:室内设计,室内空间,形态,材料,研究

1 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 现代建筑的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 在加上建筑材料的不断变化、设计风格的不断变化以及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 这都使得室内空间形态设计的理念产生了变化。室内空间形态设计只有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的变化发展才能很好的适应当前社会的形势, 这样才能使得建筑能够很好的在当今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当前的室内空间形态设计必须要有足够的新意, 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当代人的审美观念。

2 当前室内设计对形态设计关住的现状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生活空间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室内空间形态设计和人们的起居环境息息相关, 只有做好其相关工作, 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相关需求。室内空间形态设计和人们的审美观念的发展变化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社会审美价值观的变化。然而目前, 能够对室内空间形态设计造成影响的也不完全由设计师来掌握, 有很多的相关因素对室内空间形态设计造成了影响。比如, 公司的一些竞标实力都会对室内空间形态设计造成一定的影响。设计师对于室内空间形态设计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当前形势下, 创造力对于室内空间形态设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进行设计时, 要借鉴一些优秀设计方案的优点, 而不应该是进行简单的模仿和抄袭, 只有不断的创新发展, 才能使得室内空间形态设计不断的进步发展。

3 室内空间设计形态美的分析

3.1 形态美的基本特征

在进行室内空间形态设计时, 我们一定要使得其能够满足形态美的几个基本特征, 这样才能将形态美很好的进行体现。形态美的基本特征一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首先, 形态美要具有独创性。独创性也就是通过自身的创造活动所产生的一种新的个性化形态, 独创性对于形态美价值的衡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次, 形态美要具有完整性。如果物体存在着缺陷, 那么其美感肯定会受到影响。形态美也是一样, 我们必须要保证其完整性, 这样才不会使得残缺对其美造成破坏;再次, 要使得形态美具有统一性。统一性也是形态美的一个特征, 必须要保证矛盾相关要素的统一性;最后, 要使得形态美具有快感性。快感性也就是要使得形态美能够很好的使得人心得到触动。

3.2 点、线、面、体和形态美的关系

点、线、面、体是构成形态美的四个基本要素, 所有形态美都是由这四个基本要素组成的。这四个基本要素的关系是相互独立而又互相联系的。首先, 点是视觉艺术中最简单的形态, 一直以来都给人一种灵活感和弱小感。点具有向心性, 这样就使得点可以成为空间造型的中心或者重心。比如, 人民大会堂顶端的设计就是由一颗五角星向外散发出无数小点, 这样将万众一心的凝聚力很好的进行了展现;线在艺术设计中具有细长锐利的表现性, 设计师用不同的线条有着不同的表现手法, 不同的线条类型也带给人们不同的视觉冲击, 设计师在进行利用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进行利用;面具有非常明显的动感, 这使得面在形态美中更具有感情韵味, 不同规则的面也会带给人们不同的视觉效果和冲击;体是由材料、工艺和美学等多方面因素组成的, 是艺术、科学和技术的组合体, 它要比二维空间载体丰富。在形态设计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合理的运用, 从而使得其作用充分的发挥。

4 室内空间形态设计的创新

室内空间形态设计的创新对于室内空间形态设计而言非常重要, 只有做好了室内空间形态设计的创新才能做好室内空间形态设计。然而在进行室内空间形态设计创新时必须要遵循相应的原则, 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室内空间形态设计的创新。室内空间形态设计创新需要遵循的原则主要有以下三个:首先, 要遵循实用原则, 如果为了创新而使得形态的基本使用功能受到了影响, 那么这样的创新是没有意义的。因此, 在进行室内空间形态设计创新时必须要把实用性的原则放在首位;其次, 要遵循经济性原则。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 遵循经济性原则非常重要。只有遵循经济性原则才能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这样才能够使得我们的设计能够得到支撑, 从而使得室内空间形态设计更好的发展;最后, 要遵循美观原则。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美观来越受到重视, 因此我们在进行室内空间形态设计创新时要遵循美观原则。

5 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 我国室内空间形态设计面临着新的形势。在进行室内空间形态设计时, 要使得设计跟得上信息社会文化和技术的发展脚步, 这样才能使得设计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从而使得设计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参考文献

[1]任留柱, 龚露.探析视觉感知与室内空间形态设计[J].大众文艺, 2012, 20 (13) :204-206.

[2]吴汝英.论如何营造现代室内空间氛围[J].城市建设, 2012, 12 (16) :206-208.

[3]梁晶, 徐雷.形式美的规律与塑造——关于室内设计基础教学的思考[J].大众文艺, 2011, 15 (24) :95-97.

展示设计的空间形态研究 篇11

展示设计的空间形态概述

展示于空间之中,空间形态是展示空间的基础,空间形态构思是展示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构成的角度讲,这就产生了由物体所限定的或说包围的三次元空间,即可感知的有形的现象空间。我们将这种有形的现象空间就定义为空间形态。”

展示设计是一种人为环境的创造,在既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运用一定的视觉传达手段,艺术设计语言,结合各种媒介,通过对空间与平面的设计产生独特的空间氛围,将展示信息和宣传内容展现在观众面前,并使观众能参与其中,即“把一定的信息内容告示于公众”。其实质是一门空间与场地的规划艺术,是在人与物之间创造出一个彼此交往的中介,是为展示活动提供一个具有美学属性的空间结构。

展示空间就是进行展览活动的场所。总的来说,展示空间是以科学的功能布局为基础,用艺术的表现形式为依托,展现出一个人为的精神与物质和谐统一的展示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参观者得到信息的传播,性情的陶冶、创造的启发,使人在思想上、文化上、及对生活方式的追求上得到新的提升。

展示空间形态的发展

“一切始于世博会”,一句话概括出人类文明进程和生活方式所受到的世博会的重要影响。始自1851年的伦敦世博会,每次的博览会,都会在展示技术、艺术上出现一些新的突破和飞跃。世博会是对当代文明的记录,也是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早期的空间展示设计活动,主要以实物陈列为主,且非公开,其功能与大众传播无关,在这阶段展示活动对建筑空间有着很强的依附性,是通过收藏活动所产生的衍生物,展示方式具有随意性的特征。

18 世纪下半叶,法国巴黎卢浮宫向公众开放,标志着展览活动开始具有了社会属性。在这一时期,新的建筑技术、交通方式与材料的出现为展示活动奠定了物质基础。再加上工程技术不断的提升突破,以空间展示为主要目的的建筑形态得以出现。由此,在1851年英国“万国工业博览会”举办后,开始了具有现代意义的空间展示设计。

一战后,因新社会的思想和艺术思潮,空间展示设计的发展得到新的力量,空间展示设计原则与意义经过大量具体的实践得以完善,为学科的最终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绘画、图片、雕塑等展示媒介得以充分整合,新视觉形式与新材料的探求使设计语言更加丰富,空间展示活动变为多样化信息传播的载体,展示空间成为展示信息的一部分而不再孤立。

20 世纪下半叶,伴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复苏,社会各个领域都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和成果,人类历史开始步入高速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们的生活发生改变,并开始深刻反思人类世界的战争、资源、环境、自然等诸多问题,从而产生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空间展示设计活动在规划、设计、结构、材料等方面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展示媒介上,控制声和光的计算机技术、视频技术、互联网技术、综合集成应用电子技术、仿真技术在信息传播的表现手段中得以应用,开始强调表现形式与内容的完整性。这使得空间展示设计的内涵获得新的诠释。

时效性、多元化、互动性是当代展示空间的内在动力,以此为切入点,世博会作为一项国际化的展示活动,为我们呈现出各个国家不同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最新成果,而各种展示手法也深刻影响着展示设计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探索特色的展示空间时,应当以整个世博会展示空间的发展历程为参考,适应后工业社会人类对展示空间的心理文化需要,引领潮流敢于与世界接轨,真正实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目标,通过不断加强与全世界的沟通和文化交流,探索当代人类理想的展示空间。

上海“世博会”后的展示设计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其影响是持续性的,它不仅推动着城市建设的转型,还将新模式、新理念融入城市发展的各方面领域;智能、绿化、低碳环保成为重点;“科技”是世博会展示的重点,以先进的科技理念引领各行各业,对全球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从世博会的展馆设计来看,各方面都发生了全新变革。

如今,展示设计已进入智能交互阶段,变得更智能、更人性、更自然。视觉媒体技术在上海世博会展示中的运用,使上海世博会创造了一场数字媒体的视觉盛宴,在各种展项展品中,平幕、折幕、弧幕、球幕等形式的影院成为了上海世博会独特的展示形式,甚至将3D、4D、动感平台、互动表演等多种展示技术手段融入展示活动中,使得上海世博会绚丽多彩。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的完美落幕,标志着“后世博”时代的开始。

结语

随着信息时代科技发展,展示设计的空间形态开始由现实走向虚,由限制性走向非限制性,不再仅仅是观展者获取展品的信息,而是要让参观者融入其中,让展示的主题造型元素引导人产生刺激和臆想,从而让观展者对展示的主题和主体均有一定的认同感。

在展示的空间形态设计中,使用最新的展示技术信息,运用最新的设计理念,创造出以人为本、虚实结合、多元化的展示空间形态,引导与互动为一体,使观众参与并融入到展示空间中,设计出前所未有的可持续发展的展示空间。

设计形态 篇12

一、现代建筑顶部形态设计需要遵循的原则

1. 整体性原则

建筑作为一种重要的城市景观, 如果设计合理的话, 还会成为一种城市艺术品。在设计建筑顶部形态时, 需要将整体性原则充分的纳入考虑范围。群体建筑顶部具有高度的优势, 如果进行恰当的设计, 就可以让其成为城市天际线秩序的领导者。如果将建筑的顶部和体型设计出丰富多样的造型, 还会促使新城市天际线的形成。

2. 多样性原则

任何事物中包括的组成部分都会存在着很多的差异, 这些部分虽然有着很大的差异, 但是彼此之间必然存在着联系。从各个部分的差异来看, 存在着多样化。从彼此之间的联系来看, 可以找出一定的规律。从城市环境的角度上来讲, 如果建筑的功能和性质是不同的, 在造型形式的设计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即使建筑的造型类似或者处于同一个地段, 也需要在顶部形态设计上选择有差异化的造型, 这样可以更加的美观。

3. 层次性原则

建筑位于城市空间的地段不同, 就会属于不同的层次。比如, 位于城市中心区域和位于城市其他区域的建筑就不属于一个层次。另外, 还可以以地形的高度来划分层次。那么在建筑顶部形态设计时, 就需要将层次性原则牢牢的落实下去, 依据层次的不同来对建筑景观进行有机的组织。还需要将观赏点的流动特征充分的纳入考虑范围, 从而让建筑群体形成一个美好的城市景观。

二、现代建筑的顶部形态设计的新特点

1. 在建筑顶部形态设计时, 越来越重视城市空间环境因素的影响

如果建筑物依托于城市空间环境而存在, 那么就需要依据城市空间环境来有效的展示出建筑物的形态特点。通过实践研究表明, 建筑的顶部形态设计特点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自然城市空间环境的影响。即使是我们经常能够见到的街道或者空旷的广场, 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城市建筑的顶部形态设计。在街道方面, 建筑就属于街景的范畴, 并且对于街道空间的比例和特征都会产生影响。城市建筑又属于城市环境的范畴, 高层建筑的顶部作为街道的重要要素, 设计时必然要考虑到城市空间环境的影响。

2. 将城市文化元素加入到建筑顶部形态设计中

随着人们越来越了解文化艺术, 越来越多的设计作品中将城市文化元素加入了进来。在通常情况下, 可以将城市文化分为这些元素:一是, 宗教文化。可以说, 在城市文化中, 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元素就是宗教信仰, 它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城市居民的审美观和艺术感。因此, 在进行建筑顶部形态设计时, 就需要将人们宗教信仰的需求充分的纳入到考虑范围。二是, 政治和经济。很多城市都需要依据本市的经济发展方向来确定城市标志性建筑的设计方案, 并且还需要将政治因素纳入考虑范围。比如, 一个城市如果经济发展重点是旅游业, 那么在设计城市建筑顶部形态时, 就需要将本地的旅游特点给充分的体现出来, 这样可以带动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三是, 一些其他城市文化元素。在以往, 人们对于建筑顶部都怀着一种崇尚的心情, 并且也带着一定的功利性。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慢慢的变成了征服控制的欲望。建筑说到底是人建造起来的, 那么必然会受到本地区精神人文的影响。它不仅会与本地区的隐性因素存在着一定的关联, 如民族精神、审美观、风俗以及生活习惯等, 还与城市的显性因素存在着很大的关联, 如所在地域的地形和地貌、周边环境等。在设计的时候, 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充分的考虑。

3. 要与城市景观的发展更加的贴切

建筑顶部形态可以将城市轮廓线的重要性给有机的体现出来, 这也是对外部空间的最显著影响。轮廓线既可以体现出城市的生命, 又可以作为一种景观而存在, 它的构成方式决定着它的视觉感染力。而轮廓线构成要素中, 十分关键的就是建筑顶部。并且, 建筑顶部也可以作为观景台而存在。人们站在建筑顶部, 可以完全的领略整个城市的风光。因此, 要依据城市景观的发展需求来设计现代建筑的顶部形态。

三、结语

以往建筑的顶部形态都比较的单调, 随着时代的进步, 现代城市建筑顶部形态越来越多样, 并且具有一定的特性。本文主要介绍了几种现代建筑顶部形态设计的新特点, 但只是非常片面的几个方面, 有着很大的局限性。此外, 还有很多的特点, 如为了切合于科学发展观的相关要求, 在进行建筑顶部形态设计时, 越来越重视绿色环保的理念。这样既可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又可以对环境起到保护的作用。建筑设计师应该不断的学习, 积累经验, 努力创作出更好的建筑顶部。本文分析了现代建筑的顶部形态设计新特点, 并且介绍了在顶部形态设计中需要遵循的原则, 希望可以为同行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摘要:目前, 建筑外观的顶部形态设计越来越多样, 并且朝着现代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本文分析了现代建筑的顶部形态设计新特点, 并且介绍了在顶部形态设计中需要遵循的原则, 希望可以为同行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现代建筑,顶部形态,设计原则

参考文献

[1]耿松涛, 滕礼栎.现代商业建筑的新发展趋势及设计综述[J].黑龙江交通科技, 2010.

[2]李琦.建筑顶部设计初探[J].建筑知识, 2002.

上一篇:环保品牌下一篇:常规超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