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性-超基性岩

2024-07-02

基性-超基性岩(共7篇)

基性-超基性岩 篇1

1 区域地质概况

阿尔金山横亘于青藏高原北缘, 东接祁连山、西接昆仑山, 是塔里木、柴达木、中朝板块以及东西昆仑、天山、柴北缘、北祁连和北山等大地构造单元的衔接地带。其因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及丰富的矿产资源受到了国内外地质学家关注。前人依据区内岩石地层、构造及岩浆岩特征, 将其自北而南划分为阿北地块、红柳沟-拉配泉蛇绿构造混杂岩带、阿中地块、阿尔金南缘构造混杂岩带等四个次级构造单元 (图1) 。

阿尔金北部的红柳沟-拉配泉蛇绿混杂岩带呈近E-W向分布, 西起新疆米兰红柳沟-拉配泉一线, 向东经阿克塞至肃北一带变为北东东向沿阿尔金主断裂展布, 全长约200公里, 宽约8~15km (王小凤等, 2004) , 主要由浅变质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碎屑岩及少量碳酸盐岩组成, 夹具有蛇绿岩特征的基性-超基性岩块、基性岩墙群、硅质岩以及高压变质岩块, 有大量弧型中酸性岩浆侵入体, 构造作用显著, 将其肢解破坏, 导致蛇绿岩混杂岩层序不全, 各岩石单元出露的完整蛇绿岩剖面罕见, 但组成蛇绿岩的岩石各单元均有所出露。

1.晚太古代地层;2.下元古界;3.中上元古界;4.古生界;5.花岗质岩石;6.超镁铁质岩石;7.走滑断层;8.研究区

2 基性-超基性岩岩石学特征

北阿尔金红柳沟-拉配泉蛇绿混杂岩带中的超基性岩主要为堆晶橄榄岩、异剥橄榄岩、方辉橄榄岩、纯橄岩以及少量橄榄辉石岩等 (王小凤等, 2004;吴俊等, 2001;杨经绥等, 2008;杨子江等, 2012) 。岩石呈灰绿或暗灰色, 具网环/网格结构和变余斑状结构, 普遍蛇纹岩化, 但部分岩石中保留橄榄岩、斜方辉石及尖晶石等矿物。

基性岩主要有枕状玄武岩、堆晶辉长岩及基性熔岩等, 枕状玄武岩呈绿色-黑色, 风化后呈深紫红色、灰黑色, 椭球状或球状, 枕状大小不等, 岩枕外表具有紫红色不对称冷凝边, 局部有气孔和杏仁状构造, 杏仁成分为燧石、碳酸盐 (修群业, 2007) 。主要成分为斜长石 (55%~60%) 、辉石 (35%~50%) 等, 斜长石大部分已次闪石化, 基质主要为填隙结构或交织结构, 由条带状斜长石 (60%) 、半自形辉石 (20%~25%) 和颗粒状铁钛氧化物组成。堆晶辉长岩一般呈灰绿色、灰黑色, 具堆晶层状结构, 主要由单斜辉石 (40%~50%) 和斜长石 (40%~50%) 组成, 镜下显示典型的辉长结构, 单斜辉石局部可见角闪石化, 斜长石可见绿泥石化等。

3 基性-超基性岩地球化学特征

3.1 超基性岩

北阿尔金红柳沟-拉配泉蛇绿混杂岩带内蛇纹石化发育, 其特征具有高Mg、低Al、Ca、ERR, 反映岩石基性程度较高, Cr、Ni、Co、V与Mg O的相关性与岩石中尖晶石和橄榄石含量的变化有关 (Dilek and Furnes, 2011;稀土配分模式表现为平坦型, 由于蛇纹石化作用导致Rb、Ba、Th、K等元素相对富集, Zr、Hf、Na、Ta等元素相对亏损 (张志诚, 2009;吴俊, 2001) 。

3.2 基性岩

3.2.1 玄武岩

对其恰什坎萨依剖面的枕状玄武岩、玄武岩进行岩石化学分析得出岩石为拉斑玄武岩、主要呈亚碱性玄武岩, 其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分析显示出大洋中脊和岛弧的混合特征, 它暗示了远洋到近洋的成岩环境, 亦或两种环境类型的岩石因构造而混杂在一起 (修群业, 2007;刘函等, 2013) 。对红柳沟西段枕状玄武岩进行分析得出其均为高钠低钾的碱性玄武岩, 同时, 样品钛含量较高、铝含量较低, Mg#为39~58, 显示有结晶分异作用;稀土元素总量比恰什坎萨依含量要高, 为124×10-6~333×10-6, 配分模式与洋岛玄武岩 (OIB) 类似, 但与洋岛玄武岩相比, Rb、K、Sr、P等元素含量明显偏低, 这可能与岩浆源区、部分熔融程度及海水蚀变有关 (孟繁聪, 2010) 。对阿尔金北缘的细碧化玄武岩分析得出其明显富Ti, CIPW标准化矿物中含霞石, 岩石为碱性岩系列, 在判别图上显示为洋岛玄武岩, 轻稀土相对富集, 高场强元素也较为富集, 其εNd值从负值到零值, 反映他们来自原始地幔或略富集地幔 (吴俊, 2002) 。对喀腊大湾地区的玄武岩进行分析得出其为亚碱性玄武岩, 在玄武岩源区或上升过程中发生了橄榄石、尖晶石和钛铁氧化物的分离结晶作用, 同时也经历了地壳物质的混染 (郝瑞祥, 2012) 。稀土元素与红柳泉地区的玄武岩配分型式相类似。样品中Ba、U、K, 较为富集, Nb、Ta显示负异常, 微量元素配分型式与板内玄武岩“驼峰”式完全不同, 也与北阿尔金蛇绿混杂岩带中其他地区玄武岩不同, 为“双峰式”火山岩中的基性岩。总上所述, 可以看出阿尔金北缘蛇绿混杂岩带中玄武岩主要具有碱性岩和亚碱性系列, 显示出具有更多OIB特征的洋岛玄武岩, 其来源于原始地幔或略富集地幔。

3.2.2 辉长岩、辉绿岩与基性熔岩

在阿尔金北缘蛇绿混杂岩带中, 辉长岩主要为亚碱性系列, 在结晶过程中具有向拉斑玄武岩方向演化的特征, 稀土配分模式为平坦型或轻微富集LERR型, 具有E-MORB到OIB的稀土元素特征, 大离子亲石元素与不相容元素较原始地幔高出10陪, 反映这些元素在岩浆分离结晶晚期相对富集 (张志诚, 2009) 。对冰沟基性-超基性进行岩石化学分析后以得出相同的结论, 即辉长岩与洋壳以及洋中脊玄武极为相似, 超基性岩与原始地幔较为接近 (杨子江, 2012) 。米兰红柳沟的辉绿岩与其伴生的熔岩主要为亚碱性系列, 辉绿岩的稀土配分模式为平坦型或LERR轻微富集型, 在Ti-V、Th-Hf/3-Ta的判别图中主要落到MORB (大洋中脊) 和WPB (板内玄武岩) 区间 (杨经绥等, 2008) 。对阿尔金北缘蛇绿混杂岩带的基性岩做了详细研究, 显示该杂岩带的辉绿岩与辉长岩Ti O2含量中等, CIPW标准化中不含石英和霞石, 均为亚碱性系列岩石, 在判别图中均落在洋中脊玄武岩内, 其εNd值为4.5~7.4, 反映他们来自亏损地幔 (吴俊, 2002) 。

通过以上分析, 得出阿尔金北缘蛇绿混杂岩带中基性岩应属亚碱性系列岩石, 稀土配分图形属平坦型或LERR轻微富集型, 微量元素中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 高场强元素基本未发生分馏, 这些都与洋中脊玄武岩吻合。从而认为阿尔金北缘蛇绿混杂岩带中基性岩具有MORB (洋中脊玄武岩) 和OIB (洋岛玄武岩) 两种类型。

4 基性-超基性岩年代学研究

北阿尔金红柳沟-拉配泉蛇绿混杂岩的形成时代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 认为形成于中元古代。但近年来随着同位素年代学的不断发展及高精度测年方法的运用, 取得了一大批可靠的阿尔金北缘基性-超基性岩的年代学数据 (表1) 。红柳沟-拉配泉蛇绿岩的玄武岩SmNd等时线年龄测得508.3±41.4Ma, 提出洋壳形成在早古生代早期;在包裹蛇绿岩残片的基质变质岩系中获得的绢云母Ar-Ar变质年龄为455±2Ma和花岗闪长岩中获得的锆石结晶年龄为467.1±6Ma, 支持蛇绿岩形成于寒武纪的认识 (郝杰等, 2006) ;利用TIMS U-Pb法, 测得红柳沟恰什坎萨依沟内枕状玄武岩的年龄为448.6±3.3Ma (修群业等, 2007) , 与该地区南、北两段玄武岩测定年龄相似 (刘涵等, 2013) ;在米兰红柳沟的红柳泉一带获得榴辉岩中多硅白云母的Ar-Ar坪年龄为512±3Ma, 等时线年龄为513±5Ma, 蓝片岩中钠云母的Ar-Ar坪年龄为491±3Ma, 等时线年龄为497±10Ma, 认为存在早古生代洋壳俯冲 (张建新等, 2007) ;利用锆石SHRIMP U-Pb法获得北阿尔金米兰红柳沟蛇绿岩中辉长岩的年龄为479±8Ma, 认为代表蛇绿岩的形成时代 (杨经绥等, 2008) 。同样利用锆石SHRIMP U-Pb法对阿尔金北缘阿克塞青崖子蛇绿混杂岩中的辉长岩进行了定年, 年龄为521±12Ma, 认为洋壳形成于古生代早期 (张志诚, 2009) 。最近对冰沟蛇绿混杂岩的辉长岩也做了SHRIMP年龄, 时间为449.5±10.9Ma, 同时还发现具有放射虫的硅质岩, 这些放射虫的时代与SHRIMP年龄一致 (杨子江, 2012) , 通过以上这些数据表明北阿尔金红柳沟-拉配泉蛇绿混杂岩形成时代为早古生代。

5 岩石成因与大地构造环境

对阿尔金北缘阿克塞西青崖子一带的基性岩 (辉长岩) 进行研究后认为本区蛇绿混杂岩具有复杂的历史成因, 岩石中既保留有MORB的背景信息, 也存有SSZ环境改造的结果, 显示出与米兰-红柳沟地区蛇绿岩相似的成因作用 (张志诚, 2009;杨经绥, 2008) , 对喀腊大湾地区玄武岩进行研究后得出其形成活动大陆边缘拉张减薄环境, 其合理的解释为喀腊大湾地区可能在早古生代时为古洋盆紧邻的活动大陆边缘地区, 由于洋壳由北向南发生俯冲而诱发大陆后侧伸展作用, 引发玄武质岩浆上涌, 并在上升过程中与大陆地壳发生了混染 (郝瑞祥等, 2012) 。

从年代学的研究可以获得的阿尔金北缘蛇绿混杂岩中基性-超基性岩形成时代主要为早古生代, 表明其洋壳形成于早古生代早期, 另外, 在阿尔金米兰-红柳沟还发现一系列与洋盆闭合和洋壳俯冲有关的HP/LT变质岩和岩浆岩, 如在红柳泉一带发现一套蓝片岩和榴辉岩 (张建新等, 2007) ;在蛇绿岩带内出露有与同碰撞、碰撞后阶段有关的中-酸性岩浆岩 (吴才来等, 2007) 。这些都说明阿尔金北缘古洋盆的存在, 并发生了俯冲-碰撞-闭合的过程。形成了沟-弧-盆体系。因此, 北阿尔金红柳沟-拉配泉蛇绿混杂岩带应是北阿尔金俯冲-增生杂岩带的一部分, 也是塔里木板块与阿中地块的板块缝合带。

同时, 众多地质学家将其与北祁连蛇绿岩带进行了比较, 认为北阿尔金红柳沟-拉配泉蛇绿混杂岩带与北祁连早古生代蛇绿岩在形成时代、岩石成因等方面均具有良好的相似性 (许志琴等, 1999) 。因此推断北阿尔金可能是北祁连的西延部分, 它们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沟-弧-盆地体系, 后被阿尔金走滑断裂错断400km, 形成了现今的大地构造格局。

摘要:阿尔金山位于青藏高原北缘边界, 沿之发育的阿尔金走滑断裂以其强烈的活动性和巨型的走滑量成为中国西部重要的构造带之一。20世纪50年代末, 在北阿尔金红柳沟附近首次发现超基性岩体, 由此而引发大量学者对其蛇绿岩及其阿尔金造山带演化问题的研究与探讨。已有研究表明, 北阿尔金红柳沟-拉配泉地区的基性-超基性岩具有蛇绿岩的特征与性质, 因此, 对阿尔金基性-超基性岩进行深入的探讨及总结将对正确认识阿尔金地区乃至中国西部大地构造格架及演化历史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

关键词:北阿尔金,蛇绿混杂岩带,基性-超基性岩

基性-超基性岩 篇2

藏南基性岩墙群的地球化学特征

藏南江孜-哲古一带广泛分布有北西向和近东西向产出的基性中基性岩墙群,它们是新特提斯洋晚期发生大规模扩张的产物.本文对这些基性岩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元素地球化学和Pb-Sr-Nd同位素研究.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岩体略为富集LREE,Eu的亏损不明显,表明岩浆结晶分异作用较弱;LILE的富集和HFSE的亏损均不明显,所有样品均以相对富集Ta、Ce和亏损La、Y和Yb为特点.铅同位素20epb/204pb比值和207pb/204pb比值变化范围较小,分别为18.330~18.717和15.504~15.674;而208pb/204Pb值和μ值相对变化较大,分别为37.664~39.156和9.296~9.931;初始87Sr/86Sr值变化范围较大,为0.7044~0.7105;岩石的.εNd(t)值变化范围为-4.49~+6.77,绝大多数为正值.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和Nd-Sr-Pb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藏南地区基性岩墙群可能是由来自亏损地幔源的岩浆与来自富集地幔源(EM Ⅱ)的岩浆混合的产物,其快速侵位造成岩浆分异作用较差,而岩浆的不均匀混合导致LILE富集与HFSE亏损均不明显,并产生较大的初始87Sr/86Sr比值变化范围.藏南基性岩墙群的研究结果表明了青藏高原地区复杂的地幔结构特征,这也为研究该区的地幔演化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作 者:江思宏 聂凤军 胡朋 刘妍 赖新荣 JIANG Sihong NIE Fengjun HU Peng LIU Yan LAI Xinrong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刊 名:地质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GEOLOGICA SINICA年,卷(期):81(1)分类号:P5关键词:Pb-Sr-Nd同位素 地球化学 基性岩墙群 藏南

基性岩与铀成矿的关系 篇3

关键词:基性岩;铀矿;时空关系;成因关系

0 引言

基性岩脉是在大陆伸展背景下,主要来自地幔岩石圈或软流圈的岩浆侵入体,是地壳(或岩石圈)伸展的重要标志,是地幔岩石圈部分熔融作用以及幔源岩浆作用的产物,所以许多与地幔流体有关的矿床都和基性岩脉之前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研究表明,地幔流体为澳大利亚Yilgarn地块太古宙金矿、我国内蒙古白云鄂博REE-Fe-Nb超大型矿床提供了成矿物质,又是其成矿流体的重要来源;且在胶东金矿、小秦岭金矿、华南铀矿带等矿床的成矿作用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1 基性岩脉与铀成矿

张守本根据世界已知铀矿统计资料分析得出:许多铀矿在形成时间和产出空间展布上与基性岩体保持一致,并对亚洲158个新生代铀矿体和铀矿化统计资料分析,得出其中大部分(约为60%)铀矿体和铀矿化直接位于玄武质火山机构的接触带附近。在我国,基性岩与铀成矿研究区域主要在华南下庄铀矿田和相山铀矿田。大量研究成果表明基性岩与铀成矿的关系,不仅是时空上的关系,还存在成因上的联系。

1.1 基性岩与铀矿的时空关系

基性岩与铀成矿在时空上存在密切的联系。在我国华南地区,下庄铀矿田和相山铀矿田中的基性岩脉在时空分布上与铀矿床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许多研究人员对这些基性岩脉开展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和认识。

下庄铀矿田:在时间上,矿田范围内NWW、NNE和NEE向幔源基性岩脉非常发育,且其形成时间(约140Ma,约105Ma,约90Ma)与铀矿化年龄138-78Ma的形成时间相对应,每期基性岩脉侵位之后都有相应的铀矿化形成。基性岩与铀矿化不仅在形成时间上对应性强,而且在空间上关系尤为密切:在与基性岩脉有关的铀矿床中,基性岩脉不仅控制了矿床的定位,也控制着具体的矿体,使大多数矿体,尤其是富矿体严格限制在基性岩脉内部或其边缘;小水“交点型”铀矿产于NNE向硅化断裂带与NWW向辉绿岩脉的交汇部位,矿体主要呈脉状充填于辉绿岩内。

相山铀矿田:大量研究资料表明,相山铀矿田主要存在两期铀矿化作用:第一期(115Ma±)为碱交代型,第二期(100Ma±)为酸交代型,即相山铀成矿作用整体在115~99Ma范围内。该区火山活动在149Ma~135Ma。饶泽煌(2012)对相山矿田内部钻孔中的煌斑岩(产于碎斑熔岩中)进行研究,将其分为三期,分别是第一期134Ma、第二期120Ma-125Ma、第三期84.5Ma。此前也有研究成果表明该区幔源煌斑岩形成时代在125Ma~109Ma。因此,该区铀矿化明显滞后于火山活动,而与基性岩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1.2 基性岩与铀成矿成因关系

基性岩与铀成矿成因关系:1.基性岩与成矿流体具有同源性。王正其等在对下庄铀矿田的研究中,铀矿石的不相容元素比值与辉绿岩相接近,却与花岗岩相差十分显著,暗示其成矿物质与辉绿岩有着相似的源区特征。2.基性岩在上升的过程中为铀矿化带来了富∑CO2挥发分,而富∑CO2热液是从铀源花岗岩中浸取铀的主要矿化剂。许多学者关于赣南-粤北中生代铁镁质岩浆活动研究表明,至少存在4期铁镁质岩浆活动:第1期179~173Ma、第2期140Ma,第3期117Ma~105Ma,第4期90Ma-85Ma。多期次的铁镁质岩浆活动为幔源CO2进入地壳创造有利条件,也为地壳中的铀进入成矿热液奠定了基础。3.基性岩脉为铀的富集沉淀作用提供场所。岩脉与花岗岩有着截然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在两者接触处部位形成“界面效应”。4.基性岩脉的侵入对围岩起到一定的加热作用,却不是铀成矿的主要热源。

2 结论

综上所述,可得如下认识:(1)基性岩脉发育与铀矿体在空间展布、构造格局上联系密切,基性脉岩可以为铀矿化提供有利于富集场所,控制铀矿床的定位。(2)在形成时间上基性岩脉发育与铀矿体密切相关,铀矿化形成于基性岩脉形成之后。(3)中基性脉岩可以为铀矿化提供矿化剂,为铀成矿提供成矿流体。(4)基性岩脉的侵入为铀矿围岩起到了一定的加热作用,但却不是铀成矿的主要热源。

参考文献:

[1]周鼎武,成立,刘良,等. 武当地块基性岩墙群的Sm-Nd定年及其相关问题讨论[J]. 地球学报, 1998,19(1):25-30.

[2] Groves D I. The continuum model for late-Archean lode-gold deposits of the Yilgarn Block, Western Australia[J]. Mineralium Deposita,1993,28:366-374.

[3]曹荣龙,朱寿华. 地慢流体与成矿作用[J]. 地球科学进展,1995,10(4):323-329.

[4]孙丰月,石准立,冯本智. 胶东金矿地质及慢源C-H-O流体分异成岩成矿[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5]倪师军. 小秦岭基性岩脉与金矿成因关系新模式[M].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4.

[6]倪师军,李朝阳,张诚,等.中基性脉岩对金矿成矿的贡献一以小秦岭金矿区为例[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1994,21(3):70-78.

[7]胡瑞忠,李朝阳,倪师军,等. 华南花岗岩型铀矿床成矿热液中∑CO2来源研究. 中国科学(B辑),1993,23(2):189-196.

[8]李子颖,李秀珍,林锦荣. 试论华南中新生代地幔柱构造、铀成矿作用及其找矿方向. 铀矿地质,1999,15(1):9-17.

nlc202309021817

[9]余达淦. 中国东南部中新生代火山一岩浆带中铀的成矿环境及成矿模式. 铀矿地质,1992,8(2):75-82.

[10]范洪海,凌洪飞,王德滋. 相山铀矿田成矿机理研究. 铀矿地质,2003,19(4):208-213.

[11]张守本. 基性岩体周围铀矿的空间分布特征. 世界核地质科学,2004,21(1):20-22.

[12]王学成. 贵东岩体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339矿床成因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 南京: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1986.

[13]王学成. 华南产铀花岗岩内暗色岩脉的成因及其与铀成矿关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D]. 南京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1989.

[14]李献华,胡瑞忠,饶冰. 粤北白垩纪基性岩脉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J]. 地球化学,1997,26(2):15-31.

[15]李献华. 诸广山岩体内中基性岩脉的成因初探:Sr、Nd、O同位素证据[J]. 科学通报,1990,16:1247-1249.

[16]胡瑞忠. XW铀矿床成矿机理[J]. 成都地质学院学报, 1989,16(3):1-9.

[17]胡瑞忠. 花岗岩型铀矿床一种可能的成矿模式. 科学通报,1990,35(7):53-57.

[18]胡瑞忠,金景福. 上升热液浸取成矿过程中铀的迁移沉淀机制探讨—以希望铀矿床为例. 地质论评,1990,36(4):317- 325.

[19]王学成, 倪琦生, 章邦桐,等. 贵东花岗岩体内基性岩脉岩浆包裹体特征及成因机制研究[J]. 南京大学学报(地球科学),1994,6(1):37-44.

[20]王学成, 章邦桐, 张祖还,等. 暗色岩脉与铀成矿关系研究[J]. 矿床地质,1991,10(4):359-370.

[21]谢桂青, 胡瑞忠, 贾大成. 赣西北基性岩脉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J]. 地球化学,2002,31(4):329-337.

[22]谢桂青, 胡瑞忠, 赵军红,等. 中国东南部地幔柱及其与中生代大规模成矿关系初探[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1,25(2):179-186.

[23]张贵山, 温汉捷, 裘愉卓. 闽西晚中生代基性岩脉的地球化学研究[J]. 地球化学,2004,33(3):243-253.

[24]饶泽煌. 江西相山铀矿田基性岩特征及其意义研究[D]. 东华理工大学,2012.

[25]邓平,舒良树,谭正中,等. 南岭中段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与铀成矿序列[J]. 铀矿地质,2002,18(5):257-263.

[26]陈繁荣,沈渭洲,王德滋,等. 1220铀矿田同位素地球化学和矿床成因研究[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0,4(1):69-77.

[27]陈跃辉,陈肇博,陈祖伊,等. 华东南中新生代伸展构造与铀成矿作用[M].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8.

[28] 陈小明,陆建军,刘昌实,等. 桐庐、相山火山-侵入杂岩单颗粒锆石U-Pb年龄. 岩石学报.1999,15( 02):72-78

[29]覃慕陶,刘师先,朱淮江. 广东一海南成矿带成矿系列地质特征及其演化规律. 地球化学,1998,27(4):391-400.

[30]王正其, 张国玉. 广东翁源县中洞地区交点型铀矿成矿条件研究. 东华理工学院. 核科技报告,2005,16-56.

[31]巫建华,周维勋,章邦桐. 赣南粤北晚中生代火山岩系划分和时代讨论[J]. 地质论评,2000,46(4):362-370.

[32]章邦桐,陈培荣,杨东生,等. 赣南中生代橄榄玄粗岩系列厘定的地质证据[J]. 地质学报,2001,75(2): 213-220.

[33]巫建华.刘帅.余达淦,等,地幔流体与铀成矿模式[J]. 铀矿地质,2005,21(4):196-203.

[34]刘治恒,巫晓兵. 中基性脉岩与铀成矿的关系[J]. 现代矿业,2009,479:77-80

基性-超基性岩 篇4

煎茶岭超基性岩体位于勉略宁三角区中, 该三角区位于松潘-甘孜褶皱系摩天岭褶皱带东部勉略宁古隆起北缘。南以汉江深大断裂为界与扬子准地台龙门山-大巴山褶皱带相接, 北有略 (阳) -褒 (河) 深大断裂相隔与秦岭褶皱系南岭褶皱带毗邻。

2 超基性岩体特征

2.1 岩体概况

超基性岩体在空间上分为主岩体和南、北两分支岩体。主岩体侵位于北东、北西向韧性剪切带的交汇处, 走向近东西, 长约5km, 宽约300-1200m, 出露面积约5km2, 其形状受南北两条深大断裂控制 , 北边为F145, 断面产状呈舒缓波状, 产状变化比较大, 南边为F18, 走向近东西产状较稳定, 平面上呈大透镜体。南分支岩体沿北东向侵入于震旦纪灰岩板岩中, 发育北西向的韧性剪切带, 出露长约500m。宽50-250m。北分支岩体沿北西向F145断裂带侵入 , 总长约7000m, 宽50-550m。原岩大部分蛇纹石化 , 主要矿物为叶蛇纹石 , 片理发育 , 片理产状为189°∠55°。此分支岩体的北接触带和南接触带处分别有断续滑镁岩体, 形态主要为片状, 少数为致密块状, 此分支岩体中发育北西向的韧性剪切带。蛇纹岩的韧性变形强烈。

2.2 岩体岩石组成及其蚀变特征

(1) 滑镁岩 :主要分布于主岩体中 , 北分支岩体的南北接触带局部, 浅灰色、灰绿色, 风化后为黄褐色。片状构造为主, 少数为致密块状。矿物成分为滑石、菱镁岩等, 含量分别约为60%、40%。主要蚀变为黄铁矿化、硅化、碳酸盐化, 少数可见铬水云母化。其中黄铁矿化表现为后期的粗粒自形黄铁矿, 呈点状至浸染状的较早期粉末黄铁矿几乎未见。

(2) 菱镁岩:主要分布于主岩体中 , 以大小不等的团体“漂浮”于滑镁岩中, 且与滑镁岩呈渐变接触关系。颜色多为深灰色, 少数可见灰绿色、灰色, 风化后为黄褐色, 致密块状构造。主要矿物为菱镁矿和石英, 含量分别为60%-90%和10%-30%, 经过了强烈蚀变, 类型主要为滑石化、铬水云母化、黄铁矿化、硅化, 尤其在菱镁岩与滑镁岩接触边缘, 明显滑石化, 甚至可以看见滑石脉穿插到菱镁岩的裂隙中。

(3) 蛇纹岩:可分为叶蛇纹岩和纤胶蛇纹岩。叶蛇纹岩主要分布于北分支岩体中, 岩石呈暗绿、灰绿、浅黄绿色, 微晶结构, 片状构造。主要矿物为叶蛇纹石, 含少量纤胶蛇纹石。纤胶蛇纹石主要分布在主岩体中, 呈暗绿色、绿色, 风化后呈黄绿色、灰绿色、灰白色。微粒状、纤维状结构, 块状构造。纤蛇纹石组成含量90%以上。纤蛇纹石在一些张裂隙垂直生长形成石棉, 从而形成石棉矿。蛇纹岩中多发育构造糜棱岩。碎斑为纤胶蛇纹石, 外部长出叶蛇纹石。

(4) 花岗斑岩:西部呈“钳形”长轴近东西向 , 长约1000m, 最宽处500m, 受东西向与北东、北西向交叉断裂控制 , 南界面平直 , 走向近东西, 南倾, 倾角70°-87°;北界面走向北西且向北突出的弧形, 浅部北倾, 倾角65°-70°, 南部南倾, 倾角70°-72°。东西端沿深浅, 中部较深, 空间上呈“漏斗”状, 占据在超基性主岩体岩浆侵入通道口处。

3 主要构造特征及其与围岩的接触关系

3.1 构造特征

本区超基性岩体的主要构造类型有:两条深大断裂, 分别是F145和F18, 一组共轭韧性剪切带。

(1) F145断裂 :沿何家岩背斜北翼鱼洞子组地层边缘发育 , 为区域上的鱼洞子-五房山-西渠沟断裂, 总长约20km, 总体走向290°∠110°。倾向NE, 陡倾, 空间上沿走向与倾向均呈舒缓波状。

(2) F18断裂 :切穿了基底层和盖层 , 晋宁期以来具有多次活动的特点。为区域上的何家岩-煎茶岭-断裂带。总长约5km, 宽约80-120m, 走向近东西 , 经过几期活动使得断裂带中的白云岩破碎很严重, 演化过程:白云岩—白云质构造角砾岩, 它也是超级性岩体 (主岩体) 的南部界线。

(3) 共轭的韧脆性剪切带 :一条发育与主岩体中的 , 走向近东西向, 一条发育于南分支岩体中, 走向为北东-北北东向。这一组共轭的剪切带使得岩体中片理很发育。

3.2 与围岩接触关系

主岩体的北边围岩为震旦纪白云岩, 两者为断层接触, 东边是F145, 西边是F18, 走向近东西。北分支岩体的围岩也是震旦纪的白云岩, 北接触带是断层接触关系, 也是F145断层, 走向北西, 陡倾。南接触带的接触关系不明。主岩体的西边围岩分别是太古界鱼洞子组的混合岩化变粒岩和斜长片麻岩。他与这套围岩的接触关系为侵入接触。主岩体南边围岩主要是震旦纪白云岩, 接触关系断层接触:F18大断裂。南分支岩体围岩也是震旦纪白云岩, 两者断层接触。

4 超基性岩体的侵入时间

目前普遍接受的观点为: 从侵入时间上将岩体划分为主岩体和南、北分支岩体, 且通过全岩钾氩法认为主岩体年龄为927Ma, 分支岩体:为405Ma (庞春勇等, 1993) [6,7]。但是, 笔者研究发现主岩体西部有很多震旦纪的白云质板岩和炭质板岩捕掳体, 由地表可见它们分别位于超基性岩体的滑镁岩和蛇纹岩中。此外, 在张家山金矿洞中发现白云岩捕掳体, 且该捕掳体被韧性剪切作用拉长甚至发生扭曲变形, 说明白云岩为岩浆未冷却时候掉入随后被高温浆加热变软之后发生了韧性变形。在何家岩金矿洞中清晰可见超基性岩体的蛇纹岩侵入于震旦纪的白云岩中, 另有蛇纹石头透镜体, 侵入接触关系非常明显。

综合以上证据, 前人所测主岩体年龄值得商榷, 笔者认为准确侵入时间应为震旦纪以后, 主岩体和分支岩体的侵入时间是一致的, 故不能在时间上, 只能从空间上划分主岩体和分支岩体。煎茶岭超基性岩体与震旦纪地层是侵入接触关系, 再根据后期侵入于花岗斑岩的年龄 (400M, 据庞春勇等) [6,7]确定其侵入时代应该晚于570Ma。

5 超基性岩体与矿体的关系

超基性岩体中的主要矿床类型有:大型含钴硫化镍矿床、大型金矿床、小型石棉矿。从区域上看, 这三种类型的矿床都是围绕着后期侵入的中酸性花岗斑岩体分布由里到外以此是镍矿、铁矿、金矿。而且在花岗斑岩附近镍矿、铁矿中与成矿作用同事的石英脉很发育, 而在金矿中尤其是何家岩金矿, 几乎没有与成矿作用同时的任何硅化现象, 而花岗斑岩是富硅的, 超基性岩体是极其贫硅的。因此, 可以证明这三种矿床的成因与花岗斑岩体有密切的关系, 初步可以确定它们的成因与热液有关, 为岩浆-热液型矿床。是由花岗斑岩体侵入时提供的热水, 将超基性岩体中的成矿物质聚集成矿, 成矿温度有高到低依次为镍、铁、金。

6结论

6.1煎茶岭超基性岩体的后期蚀变是由后期侵入的花岗斑岩株引起的酸性花岗斑岩体侵入时所带的岩浆水为超基性岩的蚀变提供了热液, 使得超基性岩体菱镁矿化、滑石化和蛇纹石化。

6.2煎茶岭超基性岩体与震旦纪地层是侵入接触关系 , 再根据后期侵入于超基性岩的花岗斑岩的年龄 (400Ma, 据庞春勇等) [6,7]确定其侵入时代应该晚于570Ma, 早于花岗斑岩体的侵入时间400Ma。

摘要:煎茶岭超基性岩体位于勉略宁三角区东北缘。前人在矿床的地质特征、成矿规律及成矿作用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研究, 但对岩体特征仍缺乏详细描述。本文在前人工作基础上, 根据自己收集的野外资料、光薄片以及各种测试分析数据, 通过综合研究, 对岩体形成的蚀变机制及地质时代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超基性岩,蚀变机制,地质时代,煎茶岭

参考文献

[1]廖俊红.陕西略阳煎茶岭金矿床成矿规律及成矿模式[J].有色金属矿产与勘查, 1999.

[2]任小华.陕西煎茶岭金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因意义[J].矿产与地质, 2000.

[3]胡建明.煎茶岭金矿床的控矿因素分析及找矿方向[J].矿产与地质, 2002.

[4]黄婉康, 甘先平, 等.陕西煎茶岭金矿区的岩石及成矿时代研究[J].地球化学, 1996.

[5]姜修道, 等.陕西略阳煎茶岭金矿床成矿作用探讨[J].现代地质, 2012.

[6]庞春勇, 陈扬民.煎茶岭地区同位素年龄数据及地质意义[J].矿产与地质, 1993.

基性-超基性岩 篇5

南秦岭东段耀岭河群、陨西群、武当山群火山岩和基性岩墙群岩石成因

南秦岭东段新元古代中-晚期(676~833 Ma)耀岭河群、陨西群、武当群火山岩和基性岩墙群产生于大陆板内裂谷环境.根据岩石地球化学数据,南秦岭东段新元古代中-晚期裂谷基性熔岩和基性岩墙总体上属于低Ti/Y(<500)岩浆类型.元素和同位素数据表明,南秦岭东段新元古代中-晚期裂谷基性熔岩和基性岩墙的化学变化不是由一个共同的母岩浆结晶分异作用所产生,它们极有可能是源于地幔柱源(εNd(t)≈+5,Mg#≈0.7,La/Nb≈0.7).大陆地壳或大陆岩石圈混染作用对于南秦岭东段新元古代中-晚期裂谷基性熔岩和基性岩墙的形成有重要贡献.我们的研究揭示,南秦岭东段新元古代中-晚期火山岩和基性岩墙存在空间上的`地球化学变化.它们总体上是产生于幔源石榴子石稳定区.而西北部镇安地区耀岭河群基性熔岩的母岩浆则是形成于幔源尖晶石-石榴子石过渡带.碱性熔岩是产生于部分熔融程度较低(<10%)的条件下,拉斑玄武质熔岩是产生于部分熔融程度较高(10%~30%)的条件下.武当山地区的武当山群和耀岭河群基性熔岩的母岩浆经受了浅层位辉长岩质(cpx+plag ± ol)分离作用,而其他地区基性熔岩和基性岩墙的化学演化则是受控于单斜辉石(cpx)±橄榄石(ol)分离作用.

作 者:夏林圻 夏祖春 李向民 马中平徐学义 XIA Lin-qi XIA Zu-chun LI Xiang-min MA Zhong-ping XU Xue-yi 作者单位: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54刊 名:西北地质 ISTIC英文刊名:NORTHWESTERN GEOLOGY年,卷(期):200841(3)分类号:P581关键词:新元古代中-晚期裂谷火山岩和基性岩墙群 耀岭河群 陨西群 武当山群 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地幔柱 南秦岭

基性-超基性岩 篇6

笔者近年来在参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矿产调查项目《湘桂黔地区重要变质地层的构造成因与形成时限研究》过程中发现,在湘西南—桂北交界地区的通道县张里村一带出露有呈岩片状分布于新元古代浊积岩建造中的变辉长辉绿岩块; 并初步确定其形成时代为志留纪( 加里东期)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报道这些变辉长辉绿岩的岩石学和同位素测年结果,为揭示江南造山带( 钦杭结合带) 西南段新元古代以来的地球动力学环境及其构造演化过程提供科学依据。

1 区域地质概况和岩石学特征

研究区位于湘西南—桂北交界处,行政区划属于湖南省通道县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县,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扬子板块东南缘江南造山带( 或称之为钦杭结合带) 西南段( 图1a) ,长期受扬子板块和华夏板块构造演化的控制。目前普遍认为,其历经了四堡、晋宁和加里东等多期聚合-裂解-再聚合的复杂构造演化过程[7—10,21],因此该区地质构造复杂,构造-岩浆作用强烈。该区各时期地层发育,自老到新有新元古界青白口系、南华系、震旦系,下古生界寒武系和上古生界泥盆系等( 图1b) 。其中青白口系分布最广、出露较齐全,主要为一套浅变质的浊积岩建造,下部合桐组以深灰、青灰色夹灰黑色板岩、变质粉砂岩为主,夹中-厚层状变质细粒长石石英砂岩; 上部拱洞组为一套千枚岩、板岩夹变质长石石英砂岩、变质粉砂岩。南华系长安组以发育一套冰海沉积岩系为特征,岩性主要为中-厚层状含砾泥岩、厚-巨厚层状含砾泥岩、含砾粉砂质泥岩夹含砾细-粉砂岩。震旦系老堡组为一套由中-薄层硅质泥岩、硅质岩和含泥-泥质硅质岩组成的硅质岩建造。寒武系为一套由砂、泥岩组成的浊积岩建造。而泥盆系莲花山组仅局部见有发育,为一套由砾岩、含砾中-粗粒砂岩、中-细粒砂岩夹中-厚层状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组成的海陆交互相碎屑岩建造。

1为下泥盆统莲花山组;2为寒武系边溪组;3为寒武系清溪组上段;4为寒武系清溪组中段;5为寒武系清溪组下段;6为震旦系老堡组;7为南华系长安组;8为青白口系拱洞组上段;9为青白口拱洞组中段;10为青白口拱洞组下段;11为青白口合桐组;12为基性岩;13为采样位置及编号;14为角度不整合面;15为断层

笔者新发现的加里东期变辉长辉绿岩主要出露于湘西南-桂北交界处的张里村一带,其长轴方向基本呈NE向展布,与NE向区域性构造线( 断裂) 的方位基本一致( 图1b) ; 而在露头中观察,常见其呈岩块状夹持于新元古代浊积岩建造中,与围岩呈构造接触关系[图2( a) ]。由此表明,其明显受到NE向断裂构造的控制,并受到后期构造混杂作用的改造。岩石呈灰黑色,风化蚀变后呈灰黄色,具块状构造,变余辉长辉绿结构,主要由斜长石及其假晶( 55% ~ 60% ) 、绿泥石化普通辉石及其假晶( 30% ~ 36% ) 和少量的绿帘石( 2% ~5% ) 、白钛石( 4% ~ 5% ) 、碳酸盐矿物( 1% ~2% ) 、黑云母( < 1% ) 、磷灰石( < 1% ) 、褐铁矿( < 1% ) 、纤闪石( < 1% ) 等矿物组成[图2( b) ]。其中斜长石粒径在0. 2 ~0. 5 mm,多已发生钠黝帘石化,少量颗粒已全部蚀变为绿帘石集合体,但多数颗粒尚保留自形-半自形晶形; 普通辉石多呈半自形-它形晶充填在斜长石颗粒之间,粒径在0. 16 ~ 0. 4 mm,多已发生蚀变形成纤维状、鳞片状纤闪石、黑云母、绿泥石等,使其表面混浊,并有铁质析出,个别颗粒已全部蚀变为绿泥石,以假晶的形式存在。

图2 加里东期变辉长辉绿岩的野外照片( a) 和显微照片( b) Pl-斜长石Aug-普通辉石Fig. 2 The outcrop photgraph ( a) and photomicrograph( b) of Caledonian metamorphic gabbro-diabase

2变辉长辉绿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

2. 1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本次研究为了获取变辉长辉绿岩的形成时代,分别采集了两个相对较新鲜、蚀变作用较弱的样品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样品采自于通道县张里村南东村级简易公路上,采样点地理坐标:E109°42'27″,N25°53'44″,样品编号分别为13ZHL-1和14ZHL-1,具体位置见图1。

样品的锆石分选工作由桂林理工大学隐伏金属矿产勘查重点实验室和广西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实验室协助完成,每个样品分别采集20 kg新鲜岩石经机械破碎至60目,在严格避免污染的条件下,采用常规的重力浮选和电磁法分选出重矿物后,通过双目显微镜手工挑选出晶形和透明度较好的锆石颗粒,然后将选出的锆石送北京锆石领航科技有限公司进行锆石样品靶的制备,并在桂林理工大学隐伏金属矿产勘查重点实验室的扫描电镜加载阴极发光仪上进行阴极发光(CL)成像观察,以确定锆石颗粒的内部结构及适合分析的锆石颗粒与位置供LA-ICP-MS测定。为了测年结果的相互验证,13ZHL-1和14ZHL-1两个样品的锆石U-Pb年龄测试分别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完成,分析仪器分别为Geo Las Pro 193 nm型准分子激光剥蚀系统和ELAN DRC-e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以及Thermo Finningan Neptune型多接收等离子质谱仪。详细的分析流程和原理见Yuan等[23,24]侯可军等[25]的描述。样品的同位素比值和元素含量数据处理采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Liu等[26]编制的ICPMSDATECAL9.2程序,有关年龄计算和谐和图的绘制使用美国Berkeley地质年代中心Kenneth R.Ludwig编制的计算程序Isoplot(3.0版)[27]完成。

2. 2 锆石特征及LA-ICP-MS U-Pb定年结果

锆石U-Pb定年结果见表1,锆石CL图像和206Pb /238U-207Pb /235U谐和图见图3。

从图3( a) 中可以看出,13ZHL-1 样品的锆石颗粒相对较细小,宽度多在45 ~ 130 μm之间,形态类型较为复杂,柱状和不规则它形状、浑圆状、椭球状均有,长宽比为1. 1∶ 1 ~ 3∶ 1。CL图像显示,部分锆石[图3( a) 中的1、2、22 和24]内部韵律环带发育,且其晶形较完整时往往具有棱柱状晶形,结晶程度较好,晶面整洁光滑,表明其应为岩浆成因的锆石;而呈不规则它形状、浑圆状和椭球状的锆石,其内部环带往往不清晰,另外一些锆石虽然具有柱状晶形,且内部环带也较明显,但其晶面发生一定程度圆化,表明这些锆石均为捕获古老沉积物或原来岩浆岩的继承锆石。选出24 颗锆石进行测年分析,分析数据见表1,这些分析点的Th /U比值在0. 4 ~ 2. 8 区间变化。其中继承锆石的206Pb /238U表面年龄变化较大,在( 524. 7 ± 11. 2) Ma ~ ( 1761. 0 ± 23. 1) Ma之间; 而4 颗岩浆成因的锆石[图3( a) 中的1、2、22 和24]的206Pb /238U表面年龄相差不大,在( 420. 6 ±8. 0) Ma ~ ( 422. 8 ± 6. 8 ) Ma之间,获得其加权平均年龄值为( 421. 9 ± 7. 8) Ma( MSWD = 0. 02) [图3( b) ],该年龄代表了岩浆结晶年龄。

从图3( c) 中可以看出,14ZHL-1 样品的锆石与13ZHL-1 样品的锆石较相似,但该样品中呈柱状晶形的锆石相对更多,内部环带较明显,且边部具一定程度的圆化现象,表明这些锆石多数为捕获原来岩浆岩锆石,部分为捕获古老沉积物的继承锆石。本次研究共对该样品的27 颗锆石进行了年龄测定( 表1) 。这些锆石分析点的Th /U比值在0. 4 ~ 2. 1区间变化,它们的206Pb /238U表面年龄相差较大,在( 420. 2 ± 5. 2) Ma ~ ( 2 412. 8 ± 25. 0) Ma之间; 其中12 个分析点为环带结构较清楚且边部具弱圆化现象的捕获岩浆锆石,其206Pb /238U表面年龄相差较小,在( 796. 0 ± 40. 3) Ma ~ ( 823. 5 ± 27. 6) Ma之间变化,获得其加权平均年龄值为( 810. 4 ± 7. 0) Ma( MSWD = 3. 3) [图3( d) ],表明该地区深部存在( 810. 4 ± 7. 0) Ma的岩浆岩。另外,还获得一个具清晰环带结构岩浆锆石[图3 ( c) 中的23]的206Pb /238U表面年龄为( 420. 2 ± 5. 2) Ma[图3 ( d) ],该年龄值与13ZHL-1 样品的岩浆结晶年龄基本一致,应为其岩浆结晶的年龄。

3 地质意义讨论

在扬子板块和华夏板块之间的江南造山带( 钦杭结合带) 西南段,由于至今未发现有蛇绿混杂岩和岛弧火山岩等直接证据,加之在两板块之间被宽达数百公里的古生代及更新的地层所覆盖( 许效松等[10]称之为湘桂海盆和黔桂海盆) ,因此对于两板块的碰撞拼贴过程、之间的盆地性质和闭合时间等依然众说纷纭,尤其是钦杭结合带西南段加里东期造山的类型是板块俯冲增生、碰撞造山还是陆内造山及其动力学机制问题一直未达成一致认识[9,10,28—32]。前面已提及,江南造山带( 钦杭结合带) 西南段的两侧均存在有新元古代早期的岩浆弧和弧岛-弧后盆地系统,它们是扬子板块和华夏板块之间的洋盆双向俯冲形成的产物[18,19]。覃小锋等[20]在该造山带东南侧的云开地块北缘地区发现了加里东期岛弧-弧后盆地型火山岩,并提出在钦杭结合带南西段的云开地地块北缘存在从新元古代至早古生代漫长的洋陆俯冲-消减过程。近年来,文件生等[33]对湘西通道县长界地区出露的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也进行了详细的地球化学研究工作,认为其具有典型的岛弧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是会聚板块边缘岩浆作用的产物。

上述加里东期基性岩的发现及其年龄的确定,并综合前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江南造山带( 钦杭结合带) 西北侧的湘西南-桂北地区亦可能存在有早古生代洋陆俯冲-消减过程的地质记录,扬子板块和华夏板块之间可能存在有从新元古代至早古生代的双向洋陆俯冲-碰撞过程。

4 结论

通过以上对湘西南—桂北交界地区基性岩的岩石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得出以下两点初步认识。

( 1) 湘西南—桂北交界地区变辉长辉绿岩的LA-ICP-MS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 421. 9 ±7. 8) Ma,表明该区存在有加里东期的基性岩浆活动。

( 2) 上述湘西南—桂北交界地区加里东期基性岩的厘定,并结合区域上的研究结果表明,扬子板块和华夏板块结合带( 钦杭结合带) 西南段可能存在有从新元古代至早古生代的双向洋陆俯冲-碰撞过程。

摘要:湘西南-桂北交界地区属于江南造山带(或称之为钦杭结合带)西南段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与Rodinia超大陆聚合与裂解有关的岩浆活动十分强烈,但至今还没有加里东期基性岩存在的报道。采用LA-ICP-MS锆石U-Pb法对湘西南—桂北交界地区首次发现的加里东期变辉长辉绿岩进行了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变辉长辉绿岩形成于(421.9±7.8)Ma,为加里东期岩浆活动的产物。该基性岩的发现及其年龄的确定;并结合区域上的研究结果表明,扬子板块和华夏板块结合带(钦杭结合带)西南段可能存在有从新元古代至早古生代的双向洋陆俯冲-碰撞过程。

早期教育是奠基性的教育 篇7

所谓“起始”, 就是开头。常言说:万事开头难。难在哪里?难就难在面临事物的发展, 未来有许多可知或不可知的、影响事物发展前景的困难或问题摆在面前, 难以定夺。

“开头”之所以难以定夺, 是因为开头事关全局, 非常重要。人们常说“良好的开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而如果开头不好, 哪怕有很小的失误或偏差, “一招不慎, 全盘皆输”, 就有可能导致彻底失败。

孩子小时候, 感受能力极强, 可塑性极大;而且, 往往是先入为主, 小时候受到的教育和影响极为深刻, 甚至影响人一生的发展方向。英国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话》的一开头便说:“我们幼小时所得的印象, 哪怕是极微小, 小到几乎觉察不出, 都有极重大、极长久的影响;正如江河的源泉一样, 水性很柔, 一点点人力便可以把它导入他途, 使河流的方向根本改变, 从根源上这么引导一下, 河流就有不同的趋向, 最后就流到十分遥远的地方去了。”

儿童的早期教育是人一生所接受教育的“基础”, 也是教育发展的根本。早期教育的任务不是只为上小学做准备, 而是要为人一生的发展奠定根基。就是说, 对儿童实施早期教育, 不仅要考虑儿童的现在, 更要考虑儿童的未来;不仅要为儿童的今天负责, 也要为儿童的未来负责;不仅要使儿童当前受益, 也要使儿童终生受益。这样的早期教育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基础教育”。

然而, 不少家长只考虑如何让孩子尽早学习、掌握一些具体的技能、技巧, 以使孩子在小学的学习竞争中占据一定的优势。这是对早期教育“基础性”认识的肤浅表现, 是典型的急功近利思想情绪支配下的教育行为。可能会在某些方面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成人也会感到一时的满足和自豪, 但如果是“揠苗助长”式的发展, 那么基础必然不扎实, 失去发展的协调性, 使孩子缺乏自我发展能力, 即“发展的后劲”, 从长远看是有害的。

由于急功近利的早期教育不能当下立即显示出它的危害性, 所以使得许多教师和家长意识不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沾沾自喜于一时之功而不能自拔。因此, 久久得不到彻底纠正。

上一篇:感悟教学中创新策略下一篇:合并医院感染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