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教学中的朗读感悟

2024-09-24

体验教学中的朗读感悟(精选9篇)

体验教学中的朗读感悟 篇1

摘要:体验式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感悟,从而实现自我教育。通过依托文化遗产、结合地域资源、进行公益活动、融入历史脉络、组织当家活动等方式,创造性地进行体验教育。在实践过程中,要突显知行合一的持续发展,强调德育主体的真实体验,强化地域资源的开发利用。

关键词:小学,德育,体验,实践,研究

“我听,我忘;我看,我记;我做,我学。”素质教育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体验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尤其是德育教学这种以感化心灵的教育课程,则需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改变说教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德育感悟,从心灵最深处得到成长。“体验式教育”所突显的是教学活动的实践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感悟,帮其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从而体现德育的优质功能和效果。

一、德育体验式教育之方式探究

1. 依托文化遗产,传承文化素养

依托文化遗产的传承进行体验式德育教学,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培养其对本土文化的情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笔者以兴趣小组为载体,深入开展文化传承实践活动。为了让活动不是毫无目的地走马观花,笔者提早布置活动计划,要求学生在活动前收集资料、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人文遗迹,做到对要去参观的地方心中有数。活动时引导学生们有的放矢,分工合作。小组成员拍照的拍照,记录的记录,忙着收集资料;回来时,有的撰写调查报告,有的撰写活动感言,效果显而易见。

比如,在“北管音乐进校园”实践活动中,笔者引导活动小组成员自由组合、分工协作,深入乡村、剧团问卷调查、实地走访、拜访北管音乐工作者,了解现阶段北管音乐发展现状,写好访问日记和调查报告。学生们有的请教音乐老师,有的邀请专家现场表演,有的进行模仿秀比赛。学生们进一步亲近地方传统戏曲,将保护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强烈使命感注入精神世界。

2. 结合地域资源,树立规范观念

教师可以充分与当地地域资源相结合,通过各方联系,在正能量的熏陶中全面形成行为规范。其一,以“爱国教育”为主题,寻找当地革命根据地,带领学生参观,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教师对其进行讲解,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其二,以“环保”为主题,带领学生前往当地公园或污水处理厂等地参观,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环保宣传之类的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意识到环保的意义,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其三,可以带领学生搭建小型的生态农场,让学生自主进行果蔬种植,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收获,以培养学生勤奋劳动的观念。

通过不同的德育教育活动,可实现德育教育与地域资源的结合,在不同的德育活动中不仅了解社会,同时也灌输了相应的德育知识,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观念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德育素养。

3. 进行公益活动,培育公民公德

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局限在课堂,在课外也一样能够有所收获。例如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到社区进行公益活动,引导学生与同社区的同学组成爱心伙伴,帮助做一些打扫卫生,维持交通秩序、给孤寡老人送温暖等力所能及的事情。还可以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各种基层文化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公德心,在体验中认知社会,实践中回报社会。

还可以组织开展“为树木整衣裳”的活动,带领学生深入社区、亲近校园,以小组为单位修剪树木花草。学生参与其中,不但能够进一步认识树木的品种,还能够激发学生“花草树木”是我们生活小伙伴的想法,教育学生爱护环境,热爱大自然;同时组织学生设计人性化的标语,在校园、社区合理位置放置,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这些活动将传统德育教育中单板的说教转化为实践,促使学生获得深刻的感悟,进一步提高了德育的有效性。

4. 融入历史脉络,培养爱乡情怀

学校可以与学生家长相结合,通过社区等各方面的帮助,组织“寻找同姓宗亲”的活动,在班级中建立同姓氏名人小组,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家和爱乡情怀。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学生向家长进行询问,了解自己家族的历史,包括其中经历过的迁徙,后来分散的情况等。在了解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调查家族分支中的各个名人,对其生平事迹进行全面的调查与掌握。或者学生经过调查,发现自己家族中并没有名人,那么可以搜集自古至今同姓氏的名人,将其生平事迹进行收集与整理。学生在调查与整理的过程中,不仅了解了我国一些名人事迹,同时也提高了民族自豪感。在课堂上学生将所调查的同姓名人进行展示,在其展示的过程中也能够对学生自身形成深刻的影响。

通过组织“寻找同姓宗亲”可以收获一定的体验,也可以组织其他类似的探究历史的活动,例如“了解传统节日”“村名的由来”等,学生在进行调查的同时,能够对其发展来源、存在意义等进行了解,由此提高爱乡情怀和民族自信。

5. 组织当家活动,提高独立能力

社会上“娇生惯养”现象比较突出,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可以组织“小当家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可以以周为单位,设置“每周班长”,采取轮流制,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班级管理。学生在负责管理的那一周,要负者组织升旗、出操、课上纪律、值日等班级中的日常活动。学生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班级管理的不容易,从而真正意识到要从我做起,维护班级秩序;在进行自我管理的同时,也提高自身的独立性。

也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家庭管理,跟家长交换一日管理身份,定期选择一天跟着家长买菜、做家务,在实践中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和难处,同时有效提高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成长。

二、德育体验式教育之实践反思

1. 突显知行合一的持续发展

体验式德育要立足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养成适合未来社会合格公民所具有的完整、健康、独立的人格。在思想品德构成的要素中,知和行是最基本的要素,对学生进行体验式思想品德教育,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知识教育,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实际锻炼,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结合起来,使他们受到深远影响,发展成为言行一致的人。

2. 强调德育主体的真实体验

学生是德育的主体,要突出学生个体在德育过程中独立的体验、感悟和自我的内化;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造适合学生的体验式活动。体验是最真实的、最感性的一种内心感受,生活的体验、情感的体验,能内化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引发学生的道德行为,使知、情、意、行在品德形成过程中成为和谐的整体。探索体验性德育课程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亲身经历获得真实感受的过程,这种伴随着丰富情感的体验,是形成道德认识并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基础。

3. 强化地域资源的开发利用

体验式德育要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创造适合社会的德育,使德育生活化,让德育走出校门融入社会。学校德育工作讲究实效,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充分利用当地的德育资源,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紧紧抓住当地特点,充分开掘利用当地洋溢着乡土气息的材料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师生共同立足这块热土上耕耘播种,学生会有一种亲切感和认同感,教育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非比寻常。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实施体验式教学模式是贯彻新课程改革,加强德育教育力度的主要途径。学生通过教学体验获得感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从而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体验式德育要根据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鲜活内容。教师要善于借力使力,结合周边的活动进行实践,也要善于创新形式,创造性开展活动进行体验,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惊铎.生态体验德育的实践形态[J].教育研究,2010(12).

[2]何远清.活动德育:提高德育实效的有效途径[J].教育导刊,2009(09).

[3]宋红霞.心灵体验在素质教育中的价值取向及其实施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9(02).

体验教学中的朗读感悟 篇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密不可分,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主阵地。朗读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综合性阅读活动,是课文学习中从字词段到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朗读的时候,从视觉扩大到听觉,促使“读者”深入领会词语的含义和文章的情感,心通其情,意会其理,把文本语言转化为更能表达情意的有声语言。朗读成了感受美、体验美的有效途径。现在语文教学中流行的说法叫“语文味”,提倡要有情感激荡于课堂,要有美感震撼于课堂,而朗读正是语文细酌如“味”之佳法。

一、朗读领略音乐美。中学语文课本中编排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它们一般句式整齐、平仄相配、节奏鲜明、句末押韵,犹如高山流水。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只有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才能让学生直接体会到古诗所具有的音乐美,增强学生对古诗的美学感染力和学习热情。另外,我们的教材中,有着许多表达不同情感的课文,有激情万丈的诗歌;有细腻柔情的散文;有感人至深的小故事等等。这些文章或急切或舒缓,有着起承转合的律动的特点,文中所蕴涵的情感都要通过朗读来表现。有喜有乐的要读得节奏明快,语调高昂;有哀有愁的,朗读就要缓慢低沉。《安塞腰鼓》这篇散文因其独特的句式特点而极具音乐美。大量的排比句、比喻句、对比句、叠词句使安塞腰鼓充满了力量之美,能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而只有通过恰当的朗读,学生才能直观体味到汉字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独特魅力,感受到文章的音韵美。

二、朗读品味语言美。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读一篇东西,无论是诗文词曲,总要像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一句也不能随便对付……把它的滋味辨出来。”认真揣摩文字表达,深刻领悟语言内蕴,是培养语感,实施美育的最基本的方法。学生通过朗读,把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让感官经过反复的审美实践品味语言美,逐步完善学生审美的感知力。例如朱自清的《春》,一幅“春风图”写出了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而这一特点又是通过触觉、嗅觉、听觉表现出来的。这一幅充满春天气息,充满春的活力的画面,需要深情的朗读才能在学生眼前凸现出来。执教时,指导学生朗读,让他们不仅要注意停顿、速度、节奏,更要注意语调、语气。如“母亲的手”“抚摸”要语重而情深,让人觉得温煦而舒坦;又如 “泥土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酝酿”读重音,给人以嗅觉上的美感;还有“清脆”“宛转”“应和”“嘹亮”读重音,使人感到耳畔似乎响起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春天交响曲。这样的朗读让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正确把握语言文字的真髓,深化对作品的理解,分享作者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语言之美。

三、朗读感知形象美。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直观地反映生活,文学作品则是以抽象的文字为手段,构成一种表象和想象的形象。是阅读者的再创造。“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到文章语言的绘声绘色、穷形尽相的特点,从而在脑海里清晰地浮现出课文所描绘的形象、画面,生动地再现各种人物的音容笑貌,人物的心境,理解作品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分角色来朗读童话《皇帝的新装》,感知文章通过想象、夸张等手法来塑造的人物形象,讽刺皇帝和大臣们虚伪的、丑恶的嘴脸,教育学生要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敢于说真话,也体会到了文章的滑稽美。再如,朱自清《春》中,春雨图:“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牛毛”,从数量和质地上写出了春雨之稠、之柔;“花针”,从情韵和观感上写出了春雨之亮、之美;“细丝”从长度和形态上写出了春雨之细、之绵!原本寻常的春雨,在作者多角度、多视角的描绘下,显得是那样的千姿百态,妙趣横生!通过反复诵读,定能把这些没有生命力的文字读得有味、有色、有声、有形、有神、有情。

四、朗读再现情感美。“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在朗读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接触并体会各种情感经验,以丰富他们的内心感情世界,启迪他们的心智,使他们形成良好个性、健全人格。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艺术形象总是经过作者的情感过滤加工,渗透着作者浓烈的“情”的,或激昂,或悲壮,或直抒,或含蓄……情是文学作品的核心和主宰。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体会文中的情感,激起感情上的浪花,并把这种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让学生在“美读”中受到心灵的触动。

所谓“美读”,就是要把作者的情感在朗读中充分展示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散步》抒发的是浓浓亲情,是欢愉温馨的。朗读的基调应当是舒缓深沉;《山中访友》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充满着喜悦和希望,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基本语调是轻柔、缓慢,语句清晰、自然、质朴。《天上的街市》整个感情基调是美好、恬静、宁谧、自在、清新的,朗读时要把握好节奏读出感情来,做到字字含情、句句含情。《紫藤罗瀑布》文笔细腻,感觉入微,应该用一种亲切、庄重、平稳的语调娓娓道来,感悟到生命的美好和永恒。这款款深情,唯有用心领悟、潜心朗读,方能体味其妙。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进行与作者的心灵交融,才能产生鲜明而强烈的美感,形成审美情感的共鸣。

五、朗读体验意境美。意境是文章的一种艺术境界,是一种韵味。从一朵花,一棵树,或者夏夜的天空,或者汹涌的海潮,这些表层的物境情境入手,进入作品的深层,并由此获得自己的领悟。在朗诵中抓住表象,展开联想和想象才能体会到文字深处的意境。《紫藤罗瀑布》从紫藤罗的由盛到衰再到盛的经历,想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道出“珍惜生命,关注社会”,为社会多作贡献,释放人生价值的哲理。作者对每一个形象的选择,都是为了服从思想感情表达的需要,都蕴含着一定的含义。这些形象也就是文学作品中的“意象”。艾青《我爱这土地》中的“鸟”“土地”“河流”“黎明”;余光中《乡愁》中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在反复朗诵中才能进入文本的佳境,才能理解这些 “意象”是化身为什么意境,才能使学生体会生命的律动,鉴赏出内容的意境美。

六、朗读尝试创造美。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可让学生在朗读中根据文字描述进行语言表达,在朗读中由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转化,而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达到创造美的境界。因此,朗读成了培养学生创造美的桥梁,朗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创造美。《金色花》以一个小孩子的口吻写出了妈妈的嬉戏,体现了对妈妈最挚朴的关心。在深情地朗读中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嬉戏在枝头。“妈妈,你会认识我吗?”让学生把握用什么语调去读――调皮、快乐;“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不响,”表现了母亲的焦急,孩子的天真;“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则包含了母亲的爱怜与责怪。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展现的画面进行想象、补充、增添,调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使学生在脑海中浮现出具体的场景情境,形成新的意境,并体验作者融汇在具体的形象画面中的思想感情,与之共鸣。这是其他学科的任何教学手法所无法比拟的。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的作用不可忽视,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对培养学生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有很大帮助。在朗读中让学生轻松学习,在朗读中陶冶学生的情操,朗读不仅是一项技术,更是一项艺术。“读”领风骚,让语文课堂在美的氛围中展开,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展开。让优美流畅的文字,让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思想占据学生的精神空间,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谈朗读教学中的多元化体验 篇3

[关键词]情感朗读 多元化体验 享受朗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4-048

朗读,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朗读不仅能帮助孩子们培养语感,感知课文内容,更能让他们受到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熏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每个学段的朗读教学都有着这样的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中“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读”,是朗读课文最基本的目标,也是最低要求,大部分的孩子都能达到这个要求。而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就比较有挑战性了。由于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能力较低,往往读得很平淡,听不出语气和情感,一不留神还会陷到“唱读”的泥潭里不能自拔。

能不能让朗读像唱歌、跳舞、做游戏那样,变成一件孩子们都很喜爱的事儿呢?结合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并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表现欲的特点,我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给孩子们创造了多元化的实践、体验的机会,调动起他们朗读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开心的互动中体验朗读的乐趣,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让朗读成为一种享受。

一、把耳朵叫醒

耳朵是一个很敏感的器官,声音的运动作用于我们的听觉会引起我们的联想。当我们闭上眼睛细细聆听时,脑海中会随着声音的出现而产生一个个生动活泼的画面,在思绪的放飞中,我们仿佛可以感觉到那种触手可及的真实体验。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我们可以试着运用各种各样的声音把孩子们的耳朵叫醒,用声音在他们脑海中生成生动的课文画面,让他们在身临其境中享受朗读,读出情感。

1.用美妙的音乐把耳朵叫醒

在教《草原的早晨》一课时,我让孩子们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一首腾格尔的《天堂》。在时而强劲粗犷,时而苍凉悲壮的蒙古长调中,腾格尔那纯洁的嗓音,把孩子们带到了辽阔的草原上: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美丽的姑娘……孩子们陶醉在这个蔚蓝的、纯洁的世界里,与课文的情感达到了高度的融合。有了这样的铺垫,孩子们朗读时流露出的是发自内心地对草原的赞美和向往的情怀,在朗读的同时也获得了美的享受。

2.用逼真的音效把耳朵叫醒

《草原的早晨》第一自然段,写了响亮的鞭声唤醒了沉睡的草原。我们可以让孩子们亲耳听听蒙古牧民甩起鞭子时那清脆有力的声音,体会象声词“啪、啪”的衬托作用,想象草原的宁静被打破,一下子热闹起来的情景。然后再加上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伴随着马儿的三两声长嘶,以及牛群、羊群此起彼伏的“哞——哞——”“咩——咩——”的叫声,还有锅碗瓢盆的碰撞声,再配以悠扬的马头琴丝丝缕缕地入耳,用这一系列逼真的音效带给孩子们一个充满生机的草原的早晨,为有感情地朗读打下了基础。再如《识字5》中,我们也可以让孩子们听听真实的刮台风、打雷、闪电、下暴雨的声音,还有蝈蝈、青蛙、知了的叫声,让他们在身临其境的听觉体验中读出童真、童趣。

3.用优美的范读把耳朵叫醒

在范读《草原的早晨》时,我用轻快的、充满惊喜的语调读第一、第二自然段,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形成了草原醒来,羊儿涌出圈门,牧民跨上骏马追赶羊群的鲜活画面;我用舒缓轻柔的语调读第三自然段,让孩子们体会到远处的草原、羊群与蓝天、白云相接的辽阔旷远之美。孩子们情不自禁地进入角色,在侧耳倾听中直接领悟到我的语气、语调及情感,并跃跃欲试。教师优美的范读为孩子们有感情地朗读做好了铺垫。如果每一篇课文教师都能给予孩子们绘声绘色、动之以情的范读,那么,在长期地感染和熏陶下,孩子们自然而然也能养成富有情感的朗读能力。

二、让心灵开窗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所看到的一切,在让孩子们获得直观的视觉感受的同时,也打开了他们的情感之窗。低年级的课文生动有趣,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跟课文内容相符的插图,形象活泼地展示了课文情境。在指导低年级孩子朗读时,我们可以利用黑板或大屏幕,更逼真地再现这些插图的画面或场景,让孩子们打开心灵的窗户,走入课文情境中,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在情感的喷薄中享受朗读。

《一去二三里》是一年级小学生学完拼音后接触到的第一篇识字课文,是一首音律优美,朗朗上口的童谣,它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宁静而幽远的乡村美景。为了让孩子们读出这首童谣的意境,我用大屏幕给孩子们展示了如诗般美丽的课文情境:不远处的郊外,树木葱茏,绿意盎然,树丛掩映中若隐若现几户白墙黑瓦的江南人家,村中炊烟袅袅。村旁的小山中,亭台楼阁错落有致,亭台楼阁间粉红俏丽的桃花、杏花在枝头竞相开放。生动的江南水墨画面与童谣内容的和谐共鸣,拨动了孩子们心灵的琴弦,使孩子们全身心融于其中,在感受童谣意境美的同时,也读出了诗情画意,实现了新课标提出的“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的目标。

三、全身总动员

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极易被新鲜的事物所感染,喜欢模仿小动物的表情、动作和说话的语气,也喜欢模仿教师的神态动作,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针对孩子们的这些特点,我们在指导朗读时可以因势利导,让孩子和教师一起“动起来”,加上动作、表情等进行表演读。这样的形式既能增加朗读的情趣。又解放了孩子的身体,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孩子们在挤眉弄眼、手舞足蹈中快乐地探索,享受朗读的乐趣,正如一句广告词说的那样:“动起来,更精彩!”

1.加上表情、动作读

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孩子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上表情或者动作朗读,有利于他们形成鲜明的印象,也有利于孩子强烈情感的抒发。教师也可以用一颦一笑,各种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来带动孩子们更直观地去体会课文的情感变化。在教《春笋》时,我让孩子们把小手合掌放在头顶上,蹲下身子,想象自己就是躲在泥土下的小春笋。然后一边读,一边做动作。“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孩子们打着呵欠摇着小脑袋做出刚刚睡醒的样子;“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孩子们用小手做出很用力地冲破泥土,掀翻石块的姿势;“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孩子们小手放在头顶,做出春笋的样子,由蹲下到慢慢站起,边读边演示春笋一点一点长高的过程,直接体验了春笋破土而出和顽强向上生长的勇气。在体验中,孩子们将整篇课文读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

2.分角色表演读

分角色表演,能极大地激发孩子们朗读的兴趣。低年段的很多课文都有很强的故事性和形象性,适合让孩子们进行分角色表演读。教师应带领孩子们进入到课文情境中,并与孩子们一起朗读、表演,让孩子们在“动”与“乐”中理解人物的性格、语言、动作、神态,表达丰富的情感,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如《蘑菇该奖给谁》一文,以对话的形式叙述了小黑兔和小白兔参加跑步比赛,小白兔敢和高手比,虽败犹荣的故事,很适合分角色朗读。学完课文后,我让孩子们扮演小白兔、小黑兔,我来扮演兔妈妈,进行分角色表演。孩子们热情高涨,为了演好自己的角色,反复地朗读课文,不断地思考和回味,体会着兔妈妈对孩子的关爱和期待,揣摩着小白兔的“难为情”“害羞”,小黑兔的“得意”“不服气”……师生和谐互动,读得有声有色,演得惟妙惟肖,充分发挥了低年级孩子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朗读训练水到渠成。

当然,这些方法并不是在某一篇课文中单独使用,更多的时候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运用,让孩子们在脑、眼、手、耳、口的多元化体验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语感,提高感悟和表达的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想,朗读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应做一位有心人,让孩子们在各种不同的体验中 “读进去,读出来”,让“有感情地朗读”成为一种美的享受。

体验教学中的朗读感悟 篇4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问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 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问的共同进步.特别是在英语这一语言教学过程中, 需要学生大量地练读.在个别检查时间有限的情况下, 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一段时间的课题实践, 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一、正确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 科学地建构是关键

小组合作学习具有四个基本特征: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 以小组明确的目标达成为标准, 以小组成员相互依赖的合作性活动为主体, 以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

构建科学的学习小组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完成的, 它需要教师对所任课班级的学生数、男女生比例、学生的个性特点、其他学科成绩、智力超常学生名单、学习困难生名单, 班级集体风貌、家庭背景等作详细的了解, 以便合理分配小组成员.全班分组采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小组, 即小组内各成员问形成性别、英语成绩、能力方面的差异, 尽量做到优、良、差生的协调组合, 每组最好都安排有活跃、善于关心、鼓励他人的学生, 这样有利于小组学习中调动、关注弱势群体.本人是通过三步完成的.

1. 组成“一帮一”小组

“一帮一”小组是传统的学习小组, 班级中最易发现的是尖子生和后进生, 首先将他们组成小组, 并展开适当的竞赛, 便于对学生学习能力及性格的了解, 为今后更完善的学习小组打下基础.可从中选出未来小组领导人的候选人, 并发掘后进生中的潜能生.

2. 形成“四人行”小组

所谓“四人行”小组, 是通过组成“一帮一”小组对学生有所了解后, 将两组“一帮一”形成一组“四人行”, 或将四位中等生形成一组“四人行”, 并将两组“四人行”组成一个竞争小组, 从而使班级里形成十五组左右的合作小组, 形成六到八组左右的竞争小组.每节英语课上练读对话或进行其他学习活动时可进行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 在课前复习或课中检测时, 由两组进行竞赛, 可由两组成员全体参加, 也可由两组间同一级别的成员进行挑战, 由专人记录成绩, 以便奖励.从而每节课有四到八人进行比赛, 七到十节课全班可完成一轮.“四人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使部分后进生敢于张口、勇于挑战, 并形成了竞争的秩序和奖惩手段, 为下一步的“摘星赛”打下了基础.

3. 进行“摘星赛”

“摘星赛”是在前面的基础上进行的, 它给予学生更大的空间, 把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让给学生, 形成了真正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将全班合理分为三组, 尽量使其座位集中, 每组选出男女组长各一名, 三个组每节课进行“摘星赛”, 各组长将本组成员按英语水平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 各组长期固定, 各组有各自的标志、口号、记录成绩.

每节课教师将重点内容讲解完毕后, 给各组准备时间, 由组长组织安排学习并帮助后进生, 然后进行“摘星”比赛, 即每组按老师要求回答问题, 包括拼单词、读课文、背课文、表演、故事、歌曲等各种形式.每一项分不同的几轮, 第一轮每组由一名学生自愿回答, 答对为本队争一颗星;第二轮由老师指定每组一名学生回答;第三轮由各组组长指定对方组员回答, 但必须是同一等级学生回答.回答过问题的学生不得再重复回答.每节课结束前进行总结, 每次“摘星”最多的组得到不同形式的奖励.

这一形式是小组学习中效率最高的形式, 据统计, 有时一节课四十个左右的学生有回答问题的机会, 极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了课堂效率, 达到了小组学习的目的.

二、巧妙安排是基础

1. 明确学习任务

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 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也就是教师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 评价的标准等.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还可以分解, 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 人人都有事可做.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 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2. 充分发挥组长的带头作用

在课下帮助组长分析组员, 提出有效建议, 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帮助方式.在组内学习的时候也要分成小组, 以优带差, 鼓励各组长开动脑筋, 发挥自己的能力, 这一点对高年级学生尤为有用.

3. 关注合作学习中的弱势群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然而在小组合作学习时, 我们常看到优生活跃的身影, 听到他们独特的见解, 合理的分析, 俨然成了主角.而后进生总是静静地旁听, 成了配角, 有的甚至完全成了局外人, 处于被动地位.这样学生之间就没有进行真正的合作, 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 有必要关注合作中的弱势群体, 引导真正的合作学习.

上面讲的“摘星赛”第三轮比赛时, 由组长指定对方组员回答时, 为了争星, 组长往往会指定对方组学习较差的学生, 而每组组员都意识到了这一情况, 都会积极帮助本组组员, 而后进生也会想到自己会被提问, 进而积极准备.而由教师指定的那一轮中, 教师一定会根据班里情况将较简单的问题, 如读单词或表演留给基础较差的学生, 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4. 灵活设计内容

(1) 根据英语课的特点, 进行丰富多彩的趣味游戏.为了让每一个同学都有机会参与到游戏中去, 教师把游戏放到小组中, 让学生们在小组里展开游戏活动.

(2) 根据所学内容, 制作表格, 让学生相互询问, 将表格填完整, 派代表念出.活动带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探究性, 会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成为主动的学习者、研究者和参与者, 使学生为交流而运用英语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三、合理评价, 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本领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在教学中, 教师应坚持使评价贯穿于整个合作学习活动中,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以激励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为主要目的.通过多种鼓励性语言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

1. 评价机制

(1) 定期评价小组共同学习的情况, 检查小组功能发挥的程度, 以便学生了解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 让他们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合作学习的方式.

(2) 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参与程度、团结合作、完成任务、学习效果等指标, 评价各组学习行为和效果, 让学生认识到小组合作成员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只有每个成员的共同参与才是合作学习所要实现的目标.

(3) 教师进一步反思自己的引导、调控和组织能力, 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 以保证在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同时, 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团队合作, 提高学生自我表现的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以及一定的社交能力, 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势和价值.

2. 评价的不同阶段

在不同的小组合作学习阶段, 有不同的评价内容.“一帮一”阶段时, 主要是“一帮一”成员之间的评价, 如某某同学是否乐于帮助他人;某某后进同学是否在作业或读音方面有进步.教师会根据课堂表现或小组成员问的反映给予口头表扬.“四人行”时, 通过组员之间的竞赛, 失败者要给胜利者颁发自制的奖状.由于竞争小组固定, 失败者会积极准备下次的比赛, 以期得到对方的奖状, 形成良性循环, 提高学习积极性.到“摘星赛”的阶段, 主要是对集体努力的表扬, 针对“摘星”最多的组进行不同方式的奖励, 如发奖状、适当减少作业量.每月统计本月的“摘星”冠军, 进行总结表彰.

3. 评价的不同方式

评价应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依据, 系统调查探究教学过程中各个动态因素间的关系, 促使学生尽一切可能努力达到共同学习目标.如在小组展示结束时, 其他各组通过举手讨论评价, 然后老师点评, 分析其优点和不足之处.被点评的小组记录员要做好情况记录工作.根据各组记录情况, 教师参考小组互评的结果评出最佳默契小组、最佳潜力小组、最佳表演小组等.努力做到各组都有奖, 保持小组合作的积极性, 同时使他们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除了各组或老师的评价, 组内也进行评价, 组长对“争星”者进行记录, 评出本组的“希望之星”、“争星冠军”等.

4. 制定评价标准

由组长主持, 小组成员共同参与评价, 通过观察、交流、检测等方式对学习伙伴的学习情况做出评价.

评价标准———

(1) 活动态度.

(1) 已经形成学习英语的兴趣, 能积极主动地参加组内英语活动.

(2) 基本形成学习英语的兴趣, 比较积极主动地参加组内英语活动.

(3) 正在形成学习英语的兴趣.逐渐积极主动地参加组内英语活动.

(4) 达不到“C”级标准.

(2) 合作表现.

(1) 能遵守课堂纪律, 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善于合作.

(2) 基本能遵守课堂纪律, 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能够合作.

(3) 有时违反课堂纪律, 但能参与课堂活动, 有一定的合作意识.

(4) 达不到“C”级标准.

(3) 课堂表现.

(1) 语音、语调正确, 语言流畅, 表达自然, 完成背诵任务.

(2) 个别发音不准, 但比较自然, 不影响理解.语言比较流利, 襄隋较好, 基本完成背诵任务.

(3) 有一些发音不准, 语调比较生硬, 但基本可以理解.语言有不自然停顿, 表情不太自然, 要求背诵任务流利朗读.

(4) 达不到“C”级标准.

(4) 书写能力.

(1) 书写规范, 字体漂亮, 拼写与标点符号正确, 语法符合要求, 准确翻译.

(2) 书写基本规范、拼写与标点符号基本正确, 语法有一些错误, 翻译基本正确.

(3) 书写不够规范, 拼写与标点符号不够准确, 语法有很多错误, 翻译不准确.

(4) 达不到“C”级标准.

(5) 单元检测.

(1) 能在规定的时间内熟练、准确地完成全部内容.

(2) 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比较准确地完成全部内容.

(3) 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部分内容.

(4) 达不到“C”级标准.

综上所述, 经过一段时间对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的研究和探索, 我总结出合作学习就是在竞争中提高, 在合作中进步;在鼓励中增进友谊, 在督促中取得成绩.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 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科学的构建、巧妙的安排、合理的评价是三个重要的方面.

关键词:英语教学,小组合作,科学建构,一帮一,四人行,摘星赛,合理评价,制定标准

参考文献

[1] .王培林;小组合作学习实施与教学效果[J];职业;2011年24期

[2] .刘淑文;浅谈英语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J];教师;2011年16期

体验教学中的朗读感悟 篇5

而学生没有教师的朗读指导, 不仅没有重读、弱读、连读的朗读技巧, 就连单词发音不准都成了常见的现象。尤其受徐州地方音的影响, 音素/ai/的发音尤其不准, 很多学生把它念成了/e/。至于对句型的弱读、重读、连读更没有任何概念, 即使在仿读句型的过程中, 学生也很难把握住语句朗读的变化, 谈不上任何朗读的美感。忽视朗读教学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听说训练, 也限制了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那么将朗读教学提到一个高度, 成为了刻不容缓的事情。

近年来, 江苏省教研室也把朗读教学提到了一个高度, 在教研网中上传的引路课视频把朗读教学环节作为主要环节, 引导学生泛读、精读、自读、分角色朗读、齐读, 有感情的朗读, 给全省的英语教师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笔者观看了视频, 结合实际教学, 扎扎实实地在课堂中实施朗读教学。具体措施如下。

一、听力先行

英语学习主要培养学生的四种英语基本能力, 即听、说、读、写。听说在前, 读写其后。根据克拉申的“可理解性输入假说”, 如果要使学习者习得语言规则, 应该让语言输入稍高于学习者的现有水平。所以在小学生的朗读训练过程中, 听是训练朗读的第一个步骤, 在不断的大量的听觉刺激的作用下, 学生的大脑会不自觉地建立起一套英语的声音信号系统, 为下一步的模仿、朗读奠定基础。在译林版牛津教材中, 每一个单元都是以精小的故事来引入、渗透词汇和语法的教学, 同时它也是最好的听力材料。每次在新课教授之前, 笔者会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和学生一起听故事, 了解故事的具体内容, 感受英语语言的魅力, 感受语气的变化, 为进一步朗读做准备。同时根据故事的难易, 和学生学情的不同, 调整故事播放的次数, 直至每个学生都能认读生单词、基本能够朗读出来。

二、大量模仿, 反复诵读

著名语言学家奈达说, 要想在语言如何搭配方面建立可靠的语感, 不仅反复听、还要反复说, 加深对句子、对话、篇章的理解, 获得牢固的英语基础。增加语言输出能促进英语语言的习得。朗读可以帮助把英语语言材料变成大脑能够储存的信息, 久而久之, 大量的英语语言材料融合在一起, 最后质变为英语的思维方式。

在课堂中, 首先, 我在朗读训练中, 注意了学生仿读中容易错误的单词, 给予重点范读, 并一一纠正, 把句型中需要连读、重读、弱读的单词在投影中清清楚楚地标注出来, 让学生有清楚的认知。

其次, 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学优生和后进生形成互帮互助小组, 在小组合作中, 使后进生获得一对一的帮助, 让学优生内化朗读知识点, 学困生可以在小组中先获得小范围的成功, 扩大自己的自信, 为在全班面前展示自己做好准备。.

三、多种形式激发朗读兴趣

赋予感情的朗读是最高层次的朗读。输出有助于语言的表现和成型, 由内在潜能转化为外在行为, 从而使语言得到全面发展。从理解到运用, 有很多种形式, 如辩论、角色扮演、情景剧等活动。牛津小学英语以故事性为主, 基调基本上都是快乐的, 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所以分角色朗读和表演较适合小学生。学生在对文章内容有了较深的理性认识后, 领悟了文章的内涵, 在融入了课文以后, 朗读的时候融入课文, 自然能带着情感朗读课文, 实现知识的满载和理性的升华。为了增加朗读的趣味性, 我还经常在班级里开展朗读比赛、背诵比赛、口语大赛、“谁是最佳小演员”等活动, 来激励学生朗读的热情,

四、复习巩固

小学英语课时少、班级多、人数多, 教师很难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到每一个学生, 所以仅仅靠着课堂中的朗读时间是不够的, 在课后, 笔者和学生约定了固定的时间朗读课文。在每周固定的早晨, 我准时按照约定, 在教室里,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尤其是对难点单词进行重点辅导。校外要和学生的家长勤沟通,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落实学生在家里朗读英语作业, 讲清要求, 请家长配合, 督促学生在家朗读。如录音作业、比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只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坚持每天朗读英语, 运用正确的语音语调, 高频的练习, 很多句子就会脱口而出, 英语思维也会逐步建立起来。

任何一种语言的积累直至输出, 都离不开大量的听和说。林语堂先生说过学习英语者必须“口读、耳闻、手写、目视, 不断地仿效与熟诵, 在整句地仿效, 整段整篇地揣摩中, 学习者会不知不觉地将其句法、音调整个吸收, 从而达到像孩子学说话般地脱口而出的境界”。

五、收获

实施朗读教学以来, 笔者和学生们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一) 听力的提高

在以往的英语课中, 笔者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我说出了一句英文, 学生经常纠结于其中的一个单词, 那么熟悉, 却想不起来是什么意思, 对整个句子的理解造成了困扰。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学生储存的文字信息和学生储存的声音信息不同步, 造成了学生理解的不同步。可是通过了两个学期的朗读练习, 积累了更多的文字有声信息, 学生出现的这种情况就少了很多了。所以通过朗读, 在无形中强化了学生的听力水平。

(二) 单词的积累

英语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种现象, 在阅读过的文章中, 如果一个生单词不是在一篇文章中高频地出现, 那么随着文章的结束, 单词的印象也会逐渐淡化。心理学研究表明, 一个人在朗读时, 眼、耳、口、舌等感官协调配合, 共同刺激大脑神经中枢, 从而在大脑中留下被感知对象的深刻印象。学生通过大量的朗读训练可以使自己对新词汇印象深刻, 语言的感受力也就不断得到提高, 对字词的感受力提高, 可以实现从词汇到语篇的飞跃, 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朗读次数越多, 记忆越深刻, 记忆的内容也就越丰富。所以, 朗读过程中, 我们要及时调整自己的语音、语调、语速和语气, 让大脑处于活跃状态, 这样记忆单词的效果就会事半功倍了。

(三) 语感的形成

我在英语教学中发现, 大声朗读对单词、词组、句型、文章的记忆有着深刻的好处, 并且同时增强了学生语感能力。加拿大语言学家Bialystok的第二语言学习的理论模式将外语学习者的语言知识主要分为显性语言知识和隐性语言知识两种。显性语言知识指学习者意识层中的所有目标语的语言知识, 这些知识可以清晰地表达出来。隐性语言知识指那些内化了的语言知识, 他们存在于学习者的潜意识层中, 使得学习者能不假思索流利地使用语言, 活化语言, 再构语言, 这便是人们常说的语感。通过朗读, 现在部分学生将课文中所学到的句型, 活用在日常生活中, 甚至愿意主动交流, 活学活用, 这就是小学生语感的初步形成。

体验教学中的朗读感悟 篇6

一、重视文言散文语言的优美

这四篇文言文作为语文课本中的传统名篇,自然在语言上有它的独特之处。细读这些作品,我们会发现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技艺,体现了文言文之“言”的独特魅力。《小石潭记》中柳宗元在描写潭水清澈见底时写道“皆若空游无所依”,不仅展现出了一幅水清鱼悠的画面,也流露出烦闷无所依的心情;《岳阳楼记》中构筑了洞庭湖上一系列能让人产生“悲”的情绪的画面;《醉翁亭记》中用了大量的对句来表现一种寓乐于醉的心情;《满井游记》中将景物人格化,展示了文章清隽洒脱的风格……

基于这些美点,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改变原有的中规中矩教字词解释句的模式,用教现代美文的方式,让学生去体会这些文章的美点。尤其注意在讲解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使诵读贯穿其中,通过朗读与探讨的方式,让学生品读语言,直接迅速地感悟到语言的优美、内容的韵味。作为写景的美文,教师在教授过程中也应该让学生通过分析文中的句子,体会这些写法,积累写作的素材。

二、注重作家古典情怀的反映

新课改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文言文的讲解如果仅仅局限于字词、语法是极其肤浅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去体会文言文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容。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四篇文章的作者柳宗元、范仲淹、欧阳修和袁宏道在创作这些文章时都遭遇政治上的失意,前三位都遭遇了贬谪,袁宏道则是厌恶官场的腐败擅权选择了独善其身。

贬谪文化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多优秀的作品都是由于作者遭到贬谪受之触动而完成的,因此对前三篇的解读就不能脱离这一话题。这三篇分别体现了作者对儒家文化的继承,尽管他们都受到被贬的打击,但始终怀有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拳拳赤子之心,展露出了他们的人生抱负和价值取向。他们三人在最不得意的时候都没有放弃自己的最高追求,这体现出了他们的人格魅力。不同的是,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的乐是暂时的,是被动的,愁苦明显地摆在了文章的字词间;范仲淹通过文章,表达出了自己对朝廷的忠心,不管朝廷多么亏待他,不管自己是穷是达,都没有彷徨,并规劝自己的同道者,表现的是一种“超我”的人生追求境界;欧阳修则试图表现一种返璞归真雍容大度的心情,将“醉翁之意”寄托在那些山山水水、黎民百姓上,体现出了自己的“与民同乐”。

《满井游记》的作者袁宏道生活的时代政治腐败,党派追名逐利斗争剧烈,他清廉公正的为官原则与当时的官场格格不入,于是他吸取了老庄自由的生命观念,选择逃离朝廷这个是非之地,当一个无所事事的小官。鲁迅曾在《且介亭杂文二集》中说袁宏道“是一个关心世道”的人,但袁宏道生当天下无道之世,因此只能寄情山水,独善其身。文章最后带着作者的自慰、自嘲,表达了他鄙弃官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三、把握文章与现实生活的结合

现在很多学生不愿意学习文言文,对文言文缺乏兴趣,他们认为文言文表达的内容离自己的生活很远。其实不然,文言文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情感,对我们当今的学生是很有帮助的,只是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一部分的讲述,使文言文的学习无法联系到学生自身的实际。教师在这四篇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反观现实生活,体会四位作者带给我们思想上的触动,从而获得精神力量,使这些文言散文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

从这四篇文章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四位作者的豁达心态,即使官场失意,即使生活中遭遇许多坎坷,但是仍然对景物进行着讴歌,对理想充满着向往,这些自然都闪烁着光芒,值得学生去学习。现在的中学生从小受父母呵护,娇生惯养,他们抗压能力差,对他们进行这种豁达心态的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此外,山水景物历来是中国文人最为欣赏的对象,他们会被山水景物折服,忽略了一时的功利计较,将自己投身于山水景物之中。这四篇文章都流露出作家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体现出对美好风光的独特感受,教师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展示,要鼓励学生回到自然的怀抱,去领略山水景物的风光,引导他们去发现身边的美好,感知世界的真善美,在内心中产生发现美、创造美的意识。

四、总结

总之,《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这四篇游记,不管是其极富魅力的语言,还是展现出的人生抱负,行为价值取向,在课堂中教师将这几篇联系起来讲解,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方式。

体验教学中的朗读感悟 篇7

预设理念: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魅力。本教学预案, 教师与学生和谐地一起进入文本角色, 促进学生在朗读、想象、感悟、体验中理解内容, 领会思想。

预设教学目标:喜欢这篇童话故事,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带我去”和“自己去”所蕴含的情感, 学习小鸭和小鹰, 从小不依赖父母, 自己去学会生活本领;愉快地识记“带、深”等12个生字, 随文理解“风景、飞翔”, 会正确书写“自、己、东、西”4个生字。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预设教学流程:

一、营造氛围, 激趣导入

1. 猜谜激趣。

“嘴像小铲子, 脚像小扇子, 走路左右摆, 不是摆架子。”猜一动物。 (鸭子) (课件中鸭子渐近, 再拉近树干, 凸显小鹰。) 它又是谁? (小鹰)

2. 故事导入。

随着课件, 教师动情地讲述:同学们, 你们看, 小河边的早晨是多么美丽, 多么宁静呀。河水醒来了, 它正眨着亮晶晶的眼睛, 唱起了歌;岸边的小草也醒来了, 伸伸懒腰, 对着河水照镜子呢。小鸭看到这些, 可高兴了。它多想学游泳, 下水去亲近小河呀, 你们猜猜, 它学会了吗?是怎么学会的?想知道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自己去吧》。 (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3. 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边听、边想、边记, 听清楚故事讲了谁和谁的什么事。

(表扬听得认真的孩子, 告诉学生, 会听也是一种学习本领。)

(预设意图:猜谜和故事, 把学生领入童话的意境, 激起学习的兴趣。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 又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帮助他们整体感知课文。表扬听得认真的学生, 暗示、引导学生学会倾听。)

二、识字读文, 了解内容

1. 学生借助汉语拼音, 尝试大声地自由读课文。训练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畅。

2. 学习字词。

读准“您、带、泳、深、过、鹰、景”, 其中“您、深”读音要重点指导;学生在课文中替生字找朋友, 如, “景———风景”, 再读读带生字词的句子。

3. 再读课文。对长句子要指导学生读好自然停顿。

4. 互动。交流故事内容, 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预设意图:一年级学生的初读是需要时间的, 要给足时间, 反复朗读, 把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情境加工成内心视像。同时, 加强识字教学, 从始至终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 识字与学词、学句同步发展。)

三、研读课文, 读中感悟

1. 发现问题。

课件出示背景图, 过渡:溪水清清, 小鸭和鸭妈妈来到了溪边。他们在说什么呢? (出示对话, 同桌练读, 并说说自己疑惑的地方, 引发思考讨论。)

2. 文本探究:

(1) 小鸭子请妈妈带它去游泳是怎么想的?当鸭妈妈要它自己去时, 小鸭子又是怎么想的?小鸭子学会游泳后会怎么想?鸭妈妈看到自己的孩子学会了游泳后会怎么说?怎么做?

3. 小鸭说话很有礼貌, 还用商量的口吻与妈妈交流, 你能找出来读一读吗?

4. 课中操:放轻松的歌曲《不再麻烦妈妈》, 师生一起边歌边舞。

(预设意图:根据低年级的特点, 创设童话意境, 与学生一起带着问题看图读文, 对话文本, 多角度体验、感悟、想象母子的心理和说话时的神态、语气、动作。多种形式的朗读, 读出鸭妈妈慈爱中不失严肃, 小鸭子礼貌中略带娇气的语气, 以体验角色, 从而促使学生自己与作品形象融为一体, 对文本产生亲和力, 感悟语言, 培养语感。)

四、合作学习, 对话、想象

1. 三人分别做小鹰、小鹰妈妈和旁白, 在小组中朗读, 再现课文对话情境。

2. 想象。要求学生相互说说, 小鹰和妈妈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说这些话的?小鹰又会遇到什么困难?小鹰会怎样克服困难、最终学会飞翔呢?

3. 汇报。协作表演, 再现文本情境, 师生共同评议。

(预设意图: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组织, 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自己获取知识后的成功喜悦。课中表演,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情感和事理, 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发展了他们的语言。)

五、总结延伸, 指导书写

1. 感情朗读。

(1) CIA播放全文动画, 让学生想想, 怎样才能把课文读好, 为什么要这样读? (本课主要是对话, 要指导学生读出切合人物身份的语气:小鸭想要妈妈带它去游泳, 小鹰想要妈妈带它到山那边看看, 但是它们俩又怕妈妈不同意, 朗读小鸭和小鹰说话, 要强调“带我”, 并且要读出恳求、商量的语气。朗读鸭妈妈和鹰妈妈说话, 要亲切、和蔼, 并重点强调“自己去”, 读出激励的语气。) (2) 分角色朗读课文。

2. 指导背诵。 (1) 根据提示语, 试背课文。 (2) 同桌互相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 感悟升华。

想一想, 说一说:小鸭和小鹰学会了本领, 这对它们以后的生活会有什么帮助吗? (生活中不能事事都依赖父母, 独立, 对孩子成长是很重要的。)

4. 巩固生字词。通过随机识字、给生字找朋友等方式, 巩固生字词的识记。

5. 指导写字。

(1) 指导学生写字时, 教师范写, 学生观察, 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个字的写法。自:第一笔撇从竖中线起笔, 先重后轻。“目”要写在田字格正中。己:第二笔写在横中线上, 第三笔不出头。东:重点指导第二笔的写法, 并提醒左右两点要对称。 (2) 学生描一描, 写一写。 (3) 视频展示优和差的两份写字作业, 师生共同评议。

6. 创意作业:

(1) 把故事说给爸爸妈妈听。 (2) 你自己想独立做什么?请征求爸爸妈妈的意见后, 再尝试着自己做一做, 别忘了要注意做事过程的安全。

体验教学中的朗读感悟 篇8

一、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和意义

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部分,语文课作为学习汉语的一种最基本形式,对于处在启蒙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听、说、读、写任何一项在这个阶段都显得十分重要。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目前的语文教学出现了只重视书写而忽视其他三种学习形式的现象,导致许多学生书写能力很强,但口语表达能力太弱。有的老师认为口语表达能力跟考试没有关系,只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理解能力足够, 再加上书写比较规范流畅,考试就能拿到高分。这还是应试教育下的传统思想。就单纯拿考试来讲,具备这些条件的确可以使学生取得好成绩,但是老师们却忽视了朗读在学生理解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朗读在小学语文上很常见,我们经常听到早晨校园里书声琅琅,语文课上也会有学生齐读、个人读、分组读等各种朗读形式。朗读不但可以使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还可以增加语言的积累,充实个人的文化底蕴。朗读能力对文章的理解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要真正将朗读的意义发挥到最大程度,对于目前语文学科的教育来说还是一个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

朗读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可以提高他们对文章的感悟能力,要达到这一点就有必要要求学生做到有效朗读。 有效朗读就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有声阅读,深入地理解语言内在的含义,可以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心情,如身临其境一般。这对于理解能力还欠缺的小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怎样去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呢?根据一些老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我们的研究实验,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 让学生自由朗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朗读是学习一篇课文时最开始的一个环节,老师们有的习惯自己先给学生范读一遍,有的喜欢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在这里笔者提倡第二种方法,原因有很多。首先,自由朗读是老师信任学生的一种表现。老师把自主学习的权利交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在自由朗读中学习生字词,初步理解文章大意和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自由朗读时,还可以强化学生自己对于文章的理解,用学生自己觉得恰当的语速和感情去朗读。其次,自由朗读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朗读技巧。很多情况下,学生朗读课文的特点都和老师十分相似。因为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 老师朗读时的一些语气、表情还有节奏感,他们会牢记在心,觉得这就是最正确的朗读方式。于是单纯地模仿,导致学生总是依赖老师,而缺乏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思考。而自由朗读时需要自己把握文章,对朗读技巧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2. 努力夯实语言文字基础

小学生的语言文字基础还太薄弱,想要顺利地自由朗读,就需要他们具备足够的识字量和正确的普通话语音。对于部分农村地区的小学生来说,有的家乡话还没有完全和普通话区分开, 常常在朗读时一会儿用普通话,一会儿变成了家乡话,弄得老师哭笑不得。语言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无法避免的,有时候不单单是语调,有些方言的发音和普通话也有很大的差别。比如有些方言zhi、chi、shi和zi、ci、si常常读混,n和l区分不了。老师尤其需要注意加强对学生普通话的训练,尽量帮助他们纠正误读, 除此之外还要让他们做到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掉字、不唱读、不颠倒,能读出儿化韵和轻声等。

3. 朗读形式多样化

只有具备了朗读的最基本条件,才可以继续将朗读进行下去,实现朗读的其他功能。而朗读除了教师范读和学生自由读之外,还有其他许多形式,比如小组读、分角色读、比较读、领读、 轮读、配乐朗读等。方式越新颖独特,越会受到学生的欢迎。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文章题材,选取不同的朗读形式。比如小说、 故事性强的文章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及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把握人物的形象特点和心理特征,使语气与表情动作和人物贴合起来,在好玩的角色扮演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提高了自己的朗读能力。如果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或者诗歌,教师可以根据其中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曲目作为配景音乐,让学生在舒缓、 轻快或者激昂的乐音中体会景色的优美和壮丽。领读一般是由一名或者几名学生带领大家一块读,具有一定的榜样和示范作用。这种方法在运用时,需要教师注意:避免每次都叫固定的几名学生领读,也可以鼓励其他平时可能不擅长朗读的学生自告奋勇带领大家朗读,而且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们自愿带领同学朗读的勇气和热情,既可以让学生敢于表现自己,又提高了朗读水平。

4. 组织各种各样的朗读活动或比赛

新课程改革后学生的校园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各种各样有趣的比赛、兴趣活动、社团活动渐渐进入了校园。学校和老师们可以适当组织一些小型活动,比如举办“故事大王”“儿歌朗诵能手”“我是小小演员”等比赛活动,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活动,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在不断地训练中体会朗读的乐趣,提升朗读水平。在朗读兴趣小组里,学生可以和有相同爱好的伙伴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自由交流彼此的心得,大家可以共同合作参加校内组织的朗诵比赛或者更大型的省级比赛和国家比赛,当然也可以为学校的节日准备节目。

5. 不断积累生活经验,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朗读时要做到充分理解文章的内涵,还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基础。小学语文课本上的内容,跟生活还是息息相关的。比如描写春天、秋天的景象,如果学生从来没有留心或者注意过每个季节到来时周围景色和事物的特点以及大地的变化,就不会对文章描写的内容感同身受。“秋姑娘是一个魔法师, 她把树叶变成了一只只在天空盘旋的金色蝴蝶”,见过并且留意过秋天树叶变黄,被秋风吹散在天空、飘落在大地上的学生,一定可以理解这句话中对秋天和树叶的拟人化的描写。如果他感受到了诗歌语言的优美,在朗读时自然就会投入感情,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以及对秋天的喜爱抒发得淋漓尽致。

还有一种情况是课文中的内容学生并没有见过,这在小学语文课本上也是很常见的,比如海上日出、大兴安岭、钱塘江大潮等等。学生从来没有见过这些壮丽的景象,有时候单凭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还不能够体会到其中的美妙。这时候,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增加经验。如何增加呢?随着科技教育产品的普及,多媒体在学校的使用也广泛起来,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有效的学习资源,用不同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班上的学生大部分都没有见过海上日出和钱塘江大潮,老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太阳渐渐露出海面的多组图片,或者播放一段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般感受潮来时波涛汹涌的壮丽景象。 当学生对这些事物有了初步的感受之后再朗读课文,心情就会变得不一样,学生会从语言中体会到视频里的波澜壮阔,更深入地领悟到语言的魅力所在。

还有一些课文老师无法找到材料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就需要学生自己发挥想象力了。许多描写人物、事件的叙述文和小说,学生要把自己融入到文章的情景中去,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或者主人公的朋友,感觉自己好像钻进了书中,此刻就站在他们的身边。这不仅仅需要老师给予指导,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要学会插上想象的翅膀。想象力丰富的人往往感情也比较充沛, 只要想象力达到了,感情就会比较到位,朗读时对文章的感悟也会变得很准确。

三、结束语

语感是迅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好的学生理解能力也一定很强。而培养语感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朗读,所以朗读在语文学习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同时它作为一种最基本的学习形式,对于学生学习语文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帮助。小学语文课文一般都比较简单精练,朗朗上口,非常适合学生朗读。教师在把握好教材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激发他们的朗读兴趣,对于语言的理解和语文成绩的提高还是有很大的帮助的。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引进新的教学方式,与时俱进,运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我们只有认真做好每一步,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感悟水平,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摘要:语文是一门重视理解能力的学科,对文章感悟能力的高低是语文学习是否顺利的关键。而朗读能力通常和文章的感悟能力有着直接关系,朗读能力比较强,相应地对文章的感悟就会比较准确和深刻。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提高其朗读能力,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体验教学中的朗读感悟 篇9

一、设疑探究, 引导体验和感悟

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需要学生参与其中进行探索与思考。教师可以在学习中设置悬疑,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悬疑的情境中探究,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快乐, 感悟深化, 建构知识结构。苏教版初中生物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学, 在许多章节设立观察和实验探究环节, 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并挖掘教材资源, 精心预设, 认真设置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和感悟。例如笔者在教学《血液循环》这一节时, 针对学生已有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知识, 还有对三种血管功能的基本认识的现状, 设置问题:“设想一个红细胞从左心室出发, 会经过什么样的途径回到左心室呢?”让学生们分组合作进行探究, 自己完成血液循环途径的分析。在此基础上笔者取出一块纸板, 上面绘好心脏的结构简图和代表肺部、身体各处的毛细血管, 并拿出若干紫红色、鲜红色代表静脉血管、动脉血管的绳子, 让学生代表用胶带粘上绳子进行演示, 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人体血液循环。

二、分析比较, 加深体验和感悟

生物教学的内容不少受时空、实物和实验条件的限制, 很难讲信息透彻的传透给学生, 这就需要运用比较分析教学策略, 通过对课本中图文资料的对比分析, 学生学会合理推测, 学会比较研究, 学会辨别证据与假说, 还可以训练逻辑能力。可以借助网络教学的形式, 学生上网搜集资料与课本资源进行比较, 从而丰富课本资源, 例如, 在教学《绿化, 我们共同行动》中, 将学生分成若干组, 到各处交通干道旁绿化较好处进行噪音和废气的测定, 记录、统计数据后, 进行分析比较, 学生体验感悟到:树叶密集、树皮粗糙、叶形较小且表面较为粗糙的树种, 是隔音效果最好的植物;多层复合结构的绿化实体比少层复合结构的绿化实体声衰减效果好。

三、走进生活, 生成体验和感悟

新课程理念中的一个亮点就是要求学科教学要关注学生生活,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教师要通过捕捉生活中的生物科学现象, 挖掘其生活的内涵, 化抽象教学为生动、丰富的生活体验与感受,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并积极尝试实践, 陶冶情操, 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实现教学生活化。例如学习《生物多样性》时, 笔者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将学生引入大自然, 在生活中解决相关问题, 笔者要求学生对整个校园生物种类进行调查、并上网查找相关资料, 并将调查出的相关内容形成参观调查报告。通过这样具有生活化教学的形式, 让学生主动关注身边生物的生存状况、关注自己的生活质量。

四、模拟场景, 促进体验和感悟

科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是比较抽象枯燥的, 怎样化枯燥为活跃, 化抽象为具象, 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在初中生物课堂中进行场景模拟教学, 这样可以使学生与文本及学习对象进行零距离的亲密接触, 甚至可以身临其境, 全身心融入, 将自己化为学习对象, 真实体验学习对象的生活、生理活动, 切身感悟生命的美丽、脆弱和顽强。枯燥的学术语言被赋予了情感, 使学生能正确看待人类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生命的价值。场景模拟可以设置为辩论会、小品表演等形式, 如在教学《关注生物圈——环境在恶化》这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有更深的体验与感悟, 笔者精心设置了一场辩论会活动, 正方观点:人类是环境的破坏者;反方观点:人类是环境的保护者, 学生有很高的热情, 并作了非常充分的准备, 查阅了广泛的资料, 在课堂辩论中对保护环境命题有了深层次的认识。

五、信息技术演示, 内化体验和感悟

现代教育技术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是现代教学的一大特色, 从而扩充了课堂教学容量,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了教学效率, 不愧称为一次教学革命。在生物教学中如很好的运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 可以把学生无法观察到的生物学宏观和微观方面的事物或现象展示出来, 也可以把收集到的资料、图片以形象直观的方式予以展示交流, 更可以借助声光效果对实现学习的情感目标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总之, 在生物课堂上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运用一切教学手段, 引导学生去用心体验与感悟, 积极将知识内化, 真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这样的教学必然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1]高恩娜.探究学习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10 (18) .

上一篇:历史城镇保护规划论文下一篇:中学化学微课教学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