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控网络

2024-05-26

质控网络(精选9篇)

质控网络 篇1

医疗行业作为一个相对特殊的系统,汇聚了一批具有高学历高技术含量的专业人才,如何能够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是医院管理者一直在认真思考的问题。山东大学附属千佛山医院在2013年初着手打造“三级质控、四级网络”质量管理体系[1],每月进行职能部门联合检查[2]。在此过程中,借鉴霍桑试验结论[3,4,5],激活了决策级、控制级、执行级的工作热情,逐渐培养起一批兼具专业技能和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1“三级质控、四级网络”质量管理体系

1.1 背景

我院于2012年底顺利高分通过“三甲医院”复审,如何将复审期间良好的工作态势继续保持下去,形成常态化模式,一度成为医院亟待研究的问题。由于长达7个月的复审准备工作耗费了员工大量精力,导致复审结束后,临床一线及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的倦怠情绪明显增加,加之复审办解散后,没有部门再进行统一协调指挥,职能部门重新回到各自为政的管理局面,相互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信息孤岛问题凸显,导致针对临床的一些检查和政策制定重复,给医务人员和管理干部带来极大困惑与压力。

1.2 体系构建

在此背景下,医院决定重组质控中心,将原复审办工作人员合并入内,并进行如下工作调整:其一,质控中心直接由院长管理,日常质控内容涵盖医疗、护理、门诊、院感、总务、后勤、保卫等各部门,月度检查由质控牵头,联合各职能部门共同进行;其二,每半年由质控中心牵头,与院领导一起,进行一次院长包干大检查;其三,质控中心在全院84个临床医技科室中遴选出96名科级质控员,并通过一系列培训考核,优选出27名质控员成为第一批院级质控员,协助质控中心进行日常检查;其四,科级质控员与科室主任、护士长一同组成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共同负责科室质量安全工作。

至此,我院“三级质控、四级网络”体系建设框架基本形成。“三级质控”:一级决策级,即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以院长为第一责任人,主管业务的副院长为副主任委员,医院各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主任为委员,主要任务是对全年质量安全工作进行重大决策,提出战略方向;二级控制级,即由各专业委员会及各职能部门组成的管理队伍,主要职责是在决策级的领导下进行战术分解,并由各职能部门协助完成与科室的工作对接;三级执行级,即由科主任、护士长、科级质控员组成的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主要职责是将各项工作任务接地,最终达到决策级希望的目标。“四级网络”指质控中心抽查、质控中心与各职能部门每月联合检查、科室质控小组每月自控、药医技质控员定期互控。

经过两年半的磨合,目前整个体系运转流畅,全院各部门和科室均以月度为单位,以上、中、下旬为时间节点,有条不紊地循环进行。

2 推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1 职能部门、临床医技科室对自己在该体系中承担的定位不清晰

在《等级医院评审标准及实施细则(2011版)》[6]出台以前,医院职工对“质控中心”这个词并不熟悉,其仿佛一个新生事物,随着等级医院复审的结束出现在各科室面前。工作初期,职能部门及临床医技科室均对质控中心的工作定位存在疑虑:质控中心是针对哪些部门科室的质控?与医务处是何关系?日常病历的环节质控和终末质控归哪个部门?质控中心既然直接归院长领导,那么它与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种种疑虑导致各部门和科室观望怠工。

2.2 科主任不明确其在该体系中的职责及权利

医院出台的文件要求,科主任为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的第一负责人,与科护士长、质控员一同承担科室质控工作。但科主任对自身在该体系中承担的职责和权利并不明确: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主要工作是什么?医院层面如何要求?科室遇到的某些问题由哪个部门来解决?一些需要跨部门解决的问题由谁来牵头?解决该问题的第一责任人又是谁?这些均是在质控中心成立初期各科室咨询较多的问题。

2.3 科级和院级质控员工作热情不高

医院出台的《质控员管理办法》要求,科室推选科级质控员至少1名,任职要求为高年资主治(含)及以上人员;院级质控员每季度需要被抽调出3个工作日参与检查。该《办法》出台后质控员工作热情并不高,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临床科室工作本来就很忙,职能部门检查和迎来送往占去太多精力;第二,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尤其是需要院级层面解决的问题及时反馈困难;第三,质控结果如何与奖金挂钩尚不明确;第四,质控工作的激励惩罚措施尚未出台。

2.4 职能部门相互协调力度不够

按照质控中心要求,各职能部门在联合检查前,应将当月检查方案交质控中心备案存档,便于统一印刷。但个别部门由于工作繁忙会延迟上交,其结果是在印刷前一刻发现与另外某部门检查条款有重复,导致重复检查、重复扣分的情况发生。

2.5 检查过程中的人情帐

由于院级质控员参与每月的联合检查,体系试运行期间发现存在扣分不严和人情分的现象。

3“人际关系理论”在质控体系建设中的应用

著名的霍桑试验获得成功后,梅奥提出了“人际关系理论”,认为[5]:第一,管理者不应只注意生产任务的完成,而应当把注意的重点放在关心人、满足人的社会需要上;第二,管理者应重视员工间的人际关系,培养和形成员工的归属感和整体感;第三,管理者应注意倾听员工的意见,了解员工的思想感情,及时向上级反映,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第四,重视“非正式组织”。鉴于此,我院针对质控体系推行过程中遇到的5方面问题,从心理、行为、激励、惩罚等方面多管齐下进行疏导。

3.1 大规模进行访谈式问卷调查,了解导致员工工作倦怠的要素

目前,全球普遍认为工作压力是造成医师健康和安全隐患的重要问题。工作倦怠是指由工作本身对个人的能力、精力以及资源过度要求而导致工作者感到挫败、情绪枯竭、筋疲力尽的现象,表现为个体对事业、生活方式及人际关系拥有不切实际的期望,由于没有得到期望的回报,而造成持续的疲惫、抑郁和挫败感。针对这一问题,质控中心采用自制调查问卷与《马斯勒工作倦怠量表——服务行业版》(maslash burnout inventory general survey,MBI-GS)相结合,采取调查对象自填的形式,进行全院范围内广泛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医务人员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压力来源和工作倦怠情况。在压力源因素分析中,无节假日、社会期望过高、医患矛盾与纠纷、社会舆论失正、待遇不理想、职业病、付出与收入不成比例、工作超负荷、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感到担忧等因素对工作倦怠程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针对上述情况,医院决定进一步强调员工回归正常双休生活,鼓励员工带薪休假;在医院门口设立110联动工作站,加强医院安保24小时不间断巡逻,确保医护人员人身安全;工会组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放松员工身心;组织员工定期查体;医院“三重一大”等政务通过网站、宣传栏、院报等途径时时公开;医院办公会允许任何一名职工列席旁听,以此增加员工的安全感、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

3.2 加强宣传与培训,使全院全员明确自身定位

针对各层级对自身在质控体系中权、责、利定位不清晰问题,质控中心采取以下对策:首先,全院印发800份红头文件,并用高亮荧光笔对文件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人工标记;其次,分层次分人群先后进行5次培训,包括院周会范围培训、职能部门培训、科级质控员及院级质控员培训、深入科室小范围宣教培训,确保培训能够将涉及人群基本覆盖;再次,将培训考试与继续教育学分相关联,激发大家的学习热情;最后,明确质控中心是“一把手工程”,院长多次在公众场合强调,质控中心牵头组织的检查是代表院长督导工作,要求大家全力配合。

至此,全体员工清晰明了各自定位。每月5日左右,科级质控员对本月科室质控主题进行学习和自查;15日左右,质控中心牵头进行职能部门联合检查,并提前召开检查前会议以防检查条款重复制定;25日将检查结果进行全院公示,公示期1周并接受异议;月底将检查结果与科室奖金挂钩,进行奖惩兑现。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多部门采取现场办公或联合办公的模式解决。对于需要多部门联合解决的问题,质控中心将在后续组织跨部门工作会议,并负责向该科室进行反馈。医院职能部门和科室质控小组各司其职,共同推进整个质控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3.3 避免“非正式团体”的负性作用,发挥其舆论带头作用

“非正式团体”成员往往有共同遵循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并自发自愿使某人成为其核心领袖,其最大的作用在于维护成员的共同利益,避免受到管理层的干涉而造成损失。为避免“非正式团体”对整个质控体系造成干扰,医院出台《质量控制专员管理办法及评分标准》,将所有中低年资人员同质化,要求凡拟晋升副高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必须担任科室质控员至少1年,取得由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颁发的合格证书,方可进行聘任;在晋升过程中,质控员撰写的与质量管理相关的文章,享受与专业文章同等待遇;优秀科级质控员或院级质控员所在科室年终综合目标加3~5分,不合格科级或院级质控员所在科室年终综合目标扣3~5分,并继续留任。同时,医院制订人才培养建设中长期规划,鼓励优秀的质控员参与医院“优秀中青年培养计划”,经过一系列培养后,脱颖而出者最终担任医院专业组长或科主任。目前,我院已培养结束的第1批24名优秀中青年中,有21名已经担任专业组长或科主任,成为医院发展绝对的中流砥柱。在他们的带领下,第2批、第3批优秀中青年相继诞生,并呈现逐步扩张的趋势。

3.4 加强院级质控员公允心与责任心培养

由于院级质控员负责参与每月的检查,并有权利对科室工作情况进行赋分,因此对其公允心和责任心的培养格外重要。院级质控员看似是一个小群体,但其中也存在“非正式团体”,往往一两个核心人员的举动会影响整个队伍,造成检查有失偏颇。质控中心利用每月联合检查前的工作布置会,邀请院长不定期莅临现场进行宣教,并在每半年召开一次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上,请院长做专题讲课,目的就是增强质控员责任感,避免检查过程中的人情分现象。同时,质控中心出台了双向匿名评价措施,请职能部门与院级质控员互相客观打分,以保障检查相对严谨与公平公正。

梅奥提出的“人际关系理论”在我院“三级质控、四级网络”质控体系的顺利搭建与后续完善中起到了前瞻性指导作用。这一过程证明,在医院这样一个相对专业化的工作范畴内,同样存在着“社会人”心理。员工需要的是工作环境的和谐、感情上的慰藉、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而重视“非正式团体”的存在,利用好部分员工在整个体系推进中的舆论影响,会为体系建设提供不竭助力。

摘要:为更好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山东大学附属千佛山医院以“人际关系理论”为指导,构建并推行“三级质控、四级网络”质量管理体系,取得优异成效。“三级质控”包括以院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决策级、由各专业委员会及各职能部门组成的控制级和由科主任、护士长、科级质控员组成的执行级;“四级网络”指质控中心抽查、质控中心与各职能部门每月联合检查、科室质控小组每月自控和药医技质控员定期互控。

关键词:霍桑试验,质量控制,质量管理

参考文献

[1]赵瑞萍,张兆旭,许冬梅.基于持续改进的医疗质量控制体系构建[J].中国医院管理,2014,34(9):27-28.

[2]赵瑞萍,张兆旭,许冬梅.建立职能部门联合巡检制度,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J].中国医院,2015,19(6):53-55.

[3]Valerie A M.A Comparison of Mead's“Self”and Heidegger's“Dasein”:Toward a Regrounding of Social Psychology[J].Human Studies,1987(10):359-360.

[4]屠兴勇.哲学语境下的霍桑试验-基于梅奥于海德格尔对话平台的分析[J].科学与管理,2010(5):19-25.

[5]王明晓.以“霍桑试验”和“鲶鱼效应”激活医院人力资源管理[J].医院院长论坛,2014,3(2):29-33.

[6]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的通知[EB/OL].(2011-11-25)[2016-02-28].http://www.moh.gov.cn/yzygj/s3585u/201112/06f754a213d8413787904e9e6439d88b.shtml.

质控网络 篇2

一、病历质控环节

根据医疗质量检查流程和可行性,把病历质控环节分解为3级。

一级环节:

病历质量监控分为病案首页、住院志、病程记录、医嘱和医嘱单,重点检查有无严重缺项。

二级环节:

1、病案首页:

主要分为病人一般情况,门(急)诊诊断,入院时情况,入院诊断,入院确诊日期,出院诊断,医院感染名称,病理诊断,损伤、中毒原因,诊疗效果转归、诊断符合情况,抢救及抢救成功标准,住院诊断治疗、手术各诊断符合性等。

2、住院志:

书写形式(入院记录、再次或多次入院记录、24小时内入院记录、24小时内入院死亡记录)分为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及婚育史(月经及婚姻史)、家庭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疗计划、诊断等。

3、病程记录:

分为首次病程记录、日常病程记录、上级医师查房记录、疑难病例讨论记录、交(接)班记录、转科记录、阶段小结、抢救记录、会诊记录、术前小结、术前讨论记录、麻醉记录、手术记录、手术护理记录、术后首次病情记录、出院记录(小结)、死亡记录、死亡病例讨论记录等,其他记录包括手术同意书、麻醉同意书、特殊检查(治疗)同意书等。

三级环节:

将二级分解内容再次细化,如主诉中迫使病人就诊的主要诊断及时间描述的准确性,词语使用是否恰当,现病史中与本次疾病有关的主要诱因,起病情况,伴随症状,有鉴别意义的症状及体征描述等,三级分解是在二级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直至直接记录,主要看能否体现出病历内涵质量及医疗水平。

制定检查表格:

根据质量控制办公室发现日常检查存在的主要隐患,如核心制度落实情况不力,针对性制定三级医师查房制度检查表、手术患者病历检查表、危重疑难病历管理检查表,每次查房针对一个问题进行检查,计算达标率。

二、质控方法

1、重点对象:

新入院病人、病危及疑难重症病人、手术病人、急症病人、特殊治疗病人。

2、重点岗位:

门诊人流术、产科、新生儿科、ICU、骨科、麻醉科等。

3、重点环节:

(1)时限控制点,针对整个医疗过程中诊断医疗质量关键要素,采用能够体现医疗时效性指标进行控制。

(2)查房质控点: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完成情况,出诊会诊制度落实情况,三日内确诊率等。

(3)手术质控点:术前讨论、术前告知、术前谈话、术前小结、手术记录、术后记录、术前三日查房记录、主刀医师术前查房记录、主刀医师及上级医师签字时效性、准确性等。

(4)麻醉质控点:麻醉术前访视、麻醉记录。

(5)会诊质控点:请会诊记录、会诊记录、会诊到达时限、会诊医师职称、专业等。

(6)抢救质控点:抢救记录、抢救成功记录、抢救参加人员姓名、技术职称、抢救时间及处理措施、上级医师签名等。

(7)输血质控点:输血(全血、成份血)适应症、禁忌症掌握、输血前九项检查、输血告知输血不良反应回报、输血记录、护理操作记录、输血双查对制度等。

4、抗生素合理使用: 实施抗生素分级管理落实情况,限制性及非限制性使用药物情况,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时限及品种。

5、现场处理: 对环节质控每份病历存在缺陷记录在册,当事人在现场立即修正,当事人不在现场,由上级医师及科主任确认,转告并修正,24~48小时内再复查。

质控网络 篇3

1 管理层次

本院是一所县级市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共有床位302张, 按照二级医院护理管理要求, 本院采用的是在护理院长领导下实行护理部主任和护士长两级负责制。

2 管理方法

2.1 制定工作职责及流程

按照《医院护理质量考核标准》、《医院护理质量考核评分细则》制定出《科内质控员职责及工作流程》, 分为《安全管理》、《病房管理》、《基础护理及等级护理》、《三基培训》、《整体护理及健康教育》、《专科护理及危重病人管理》、《护理文书书写》、《病人满意度》八大类。通过3年的科内质量控制, 护士长与全科护士们形成严密的二级质控管理体系, 把质量控制结果与护士考核量化打分相结合并与绩效挂钩奖惩兑现, 做到了质量控制人人有责, 无论护士长还是护士的质量管理意识、工作态度和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

2.2 全员培训

提高全科护士对护理质量的认识。护士是一线护理工作者, 只有强化了护士质量管理意识, 才能调动她们主动参加质量控制的积极性, 并且通过检查情况进行激励, 调动护士实施质量控制的积极性, 使护士长和护士全员参与质量控制, 要使全科护士认识到:护理质量不但是科室护士长的责任, 也是全科护士的责任, 只有全科护士共同努力, 才能控制好科室的护理质量。培训内容包括《医院护理质量考核评分细则》、《医院护理质量考核标准》、《科室质控员职责及考核细则》、《分级护理制度》、《护理文书书写规范》等。培训完毕后对每位护士进行考核并要求人人掌握, 熟练;然后具体在科内进行逐级护理质量控制, 并实施执行。要求护士人人参与、个个负责, 全面调动每一位护士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对新上岗的护士, 需先到护理部质控组培训1个月后方能上岗。

2.3 质控班质控

护士长每周一排出质控班, 由质控班按八大类内容进行考核并将具体内容记录在科内质量控制记录本上, 护士长当日检查质控工作质量, 对查出来的问题、缺陷立即找到当事人反馈结果并要求即时整改。每个月对护士量化打分, 出现缺陷者按情节轻重予以批评教育或处罚, 若有上级主管部门及护士长等其他上级部门检查出来的缺陷予以重罚, 并让当事人写出书面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当月把质量控制结果公布, 在护士考核量化打分表上体现奖惩结果, 护理质量零缺陷者奖励50元。对质控员要求次月5日前对上月质控情况进行分析、总结, 并写出整改意见及追踪检查。

2.4 护士长质控

护士长以日安排、周重点、月计划作为控制基础, 随时抽查, 时时控制;每月重点对环节质量进行检查, 从患者的入院-宣教-治疗-护理-出院等各个流程进行检查, 督促各位护士对自己分管的病历进行检查控制, 对基础环节狠抓落实, 对终末质量, 特别是出院病历进行日常检查, 督促并在规定时间内上交病历。对疑难、危重患者、新手术、新技术应用等患者的情况掌握, 进行指导、安排、检查;出现一般性护理缺陷, 予以处罚, 对危重患者的管理, 护士长在2小时内掌握了解患者具体情况, 提出合理护理措施的建议;同时, 检查质控工作是否真正落到实处, 是否有修改, 有记录, 是否符合标准与规定。每月由护士长召开月质控小结会议, 分析总结当月的缺陷发生率和整改意见并能持续改进。

2.5 整改措施

要求每位护士周一至周二必须查看科内护理质量控制记录本, 对缺陷当事人, 要求即时整改, 并在质控记录本上打勾确认已整改, 护士长再次检查后用红笔打勾确认已整改。对他人发生的护理缺陷仔细分析, 提出整改建议, 杜绝同类缺陷在自己身上重复发生。面对缺陷, 护士长本着实事求是, 对事不对人的原则, 依照科内二级质量管理制度规定, 秉公处理, 坚持做到“三不放过”, 即问题没有查清不放过、当事人没有接受教训不放过、改进措施不落实不放过。同时, 要诚实地进行总结, 善于从缺陷中发现隐患, 举一反三, 引以为戒, 防“再患”于未然[2]。平时护士长及质控班对每一项护理工作都严格参照护理质量标准自查、自控、自纠, 根据检查情况进行质量分析、总结, 制定改进措施, 并列入质量控制范围;质量控制根据专科对照不同检查内容, 检查完毕, 当场把存在的问题反馈给被检查者, 使被检查者能及时了解和分析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迅速采取对策, 减少工作失误。每月的护理缺陷分析讨论会上, 每个护士均要提出自己对护理质量管理的意见或建议, 提出合理化的整改措施, 可持续改进缺陷管理, 力争做到全月“零缺陷”。

3 结果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包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已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全员参与护理质量控制前后患者护理质量评分、护士量化打分、患者满意度比较, 见表1。

4 讨论

4.1 科内全员参与护理质量控制强调基础控制,提高了护士 对质量控制管理重要性认识,在实施过程中,护士们感受到了 护士长的公开、公平、公正对待护士发生缺陷的态度,从以往 的发生缺陷瞒报到现在的自觉记录在案,护士们树立了人人 都是管理者,人人都是质控员的理念,在科内形成了护理质量控制主动、自觉的良好态势,护理缺陷明显减少,增加了患者 满意度。表 1 结果显示全员护理质控前后患者满意率比较差 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 ,增加了护士的价值感,提高了护士的 工作积极性。

4.2 科内全员参与护理质量控制,通过认真地自查自纠,将质 控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当事人,对存在的问题进行 讨论分析,找出不足,落实改进措施,使护理质量控制工作保 持良性运转,减少了护理缺陷的发生,因此,护理质量较开展 全员质控前显著提高(P<0.01)。

4.3 通过全员参与护理质量控制管理,让护士树立“质量第 一”的观念,人人重视质量管理,从被动管理转变到主动参与 管理,使护理质量和护士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得到了提高,表 1 结果显示全员护理质控前后护士考核量化打分比较差异有显 著性意义 (P<0.01) ,应用良好的护理质量控制体系落实各个环 节的质量控制,提高了管理效能,让患者得到更安全、更放心、 更满意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林菊英.医院护理管理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2:49~56.

质控工作制度 篇4

一、质控人员职责

一)按月参加医院的质控会议及质控培训

内容:病历书写规范、处方书写规范、合理用药、核心制度解读、患者安全、病历首页填写规范、医保政策、院感控制

二)负责科室质控自查,协助组长组织科室质控会,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制定整改措施并督促落实,监督整改效果

内容:病历质量问题、核心制度落实问题、患者安全制度落实问题、重点病例的分析、会诊落实情况、参加外出会诊情况、目标化管理指标情况、医保管理制度落实、服务半径和疾病顺位、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三)参与医院的质控交叉检查工作

内容:病历书写质量、核心制度落实、合理用药情况、处方书写质量、患者安全情况、院感控制情况、医保政策落实、其他

四)接受质量反馈信息,协助组长组织科室人员进行分析、整改工作

五)每月抽查本科室运行病历至少10份,针对问题指导主管医师完善病历相关内容

六)每月按时填写《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工作记录表》,并以书面形式向质管办汇报整体工作情况,如:病历质量、核心制度落实检查情况,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小组的活动情况,对发现问题的总结、分析、处理情况,整改措施有哪些,效果如何等等

七)每月按时填写《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记录单》,以书面形式上报质控科,以促进医院改进整体工作

二、质控工作重点 一)病历书写:

1、病历书写的及时性 入院记录:24小时内 首次病程记录:8小时内

病程记录:1次/天,1次/2天,1次/3天,随时 上级医师查房:主治首次24小时内,主任首次48小时内 交班记录:交班前

接班记录:接班后24小时内 转出记录:转出前

转入记录:转入后24小时内 阶段小结:每月一次

术后首次病程记录:术后即刻完成 手术记录:术后24小时内

手术安全核查记录:麻醉实施前、手术开始前和病人离开手术室前

手术清点记录:手术结束后即刻完成 麻醉术后访视记录:患者手术实施后完成 出院记录:患者出院后24小时内 死亡记录:患者死亡后24小时内 死亡病例讨论记录:患者死亡一周内

各种沟通记录单:按照不同类型,在入院时、住院期间病情或诊疗方案变化时、手术后、出院前等及时进行沟通

入院须知:患者入院时

病案首页:入院时及时填写相关内容

2、药物的合理使用

重点是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按照国家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定、医院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规定执行。重点在药物种类的选择依据、剂量、使用时间、给药途径等。

检查病程记录中标本的细菌学检查情况、对药物使用的记录,使用的理由、疗效、不良反应等。

3、各种检查的合理应用

1)诊断、鉴别诊断需要进行的检查是否全面 2)对患者病情评估、全身评估需要的检查是否全面 3)对结果异常的检查是否定期进行复查 4)是否存在明显的过度检查

4、各种沟通和病情告知情况是否客观、全面、充分、科学

5、医嘱、病程、检查结果及收费是否前后一致

6、术前安全核查及风险评估情况如何

7、病危(病重)通知书的下达是否及时、准确

8、病历各部分的内容是否按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来书写,内容是否完善:

1)入院病历中,主诉、现病史与第一诊断是否一致

2)现病史中的内容,是否包含了5部分内容:

发病情况、主要症状特点及其发展变化情况、伴随症状、发病以来诊治经过及结果、发病以来一般情况

3)初步诊断为多项时,是否主次分明;对待查病例是否列出可能性较大的诊断

4)首次病程记录中

病例特点是否重点突出、准确,对阳性发现和具有鉴别诊断意义的阴性症状和体征记录是否全面

拟诊讨论诊断依据是否充分,鉴别诊断及下一步诊治措施的分析是否全面、科学、合理

诊疗计划有无提出具体的检查及治疗措施安排,有无“请上级医师查看病人”的内容

5)会诊记录中

申请会诊的理由、目的是否明确

会诊意见是否客观、具体,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坚决杜绝仅写一句“转科治疗”等类似的会诊意见)

6)术前小结中 有无记录手术者术前查看患者相关情况 7)手术知情同意书 有无手术者的亲笔签名 8)病危(重)通知书

有无明确患者家属的意见并签名,上级医师是否签名 9)授权委托书

在患者关系人签署知情同意书的病历中,有无患者的《授权委托书》

二)核心制度

1、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1)是否按时进行了查房并作了记录

2)查房病程记录中,是否体现了各级医师查房的必须内容 3)医嘱中是否体现了上级医师查房内容的执行情况 4)随后的病程记录中是否详细地记录了上级医师诊疗方案的疗效及相关问题

2、会诊制度

1)是否及时确定了需要会诊的病例

2)会诊的结果及建议是否及时向上级医师进行了汇报,执行情况如何

3)来会诊的医师资格是否符合医院的规定

4)会诊医师的会诊意见是否具体,尤其对病情的分析是否到位,对患者的诊疗是否有建设性的建议

3、各种讨论制度

尤其是疑难病例讨论、术前病例讨论、死亡病例讨论、出院病例讨论等

4、医患沟通制度

5、围手术期的处理情况 三)患者安全制度

1、手术前患者身份识别、安全核查等

2、“危急值”的管理 1)登记本是否记录完整

2)医师是否及时进行了处理和记录 3)处理后,医师观察患者情况是否到位

3、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发现及上报情况 1)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发现是否及时 2)上报相关职能部门是否及时 3)相关职能部门处理是否及时、到位 4)整改后效果如何

三、质控方法措施

1、各科室要根据医院的总体制度,结合本科室的特点,制定本科室的考核标准。

2、每个月选择当前比较严重的一两个问题进行重点检查和考核,争取在短时间内取得良好的效果。

3、在每个月的科室质量管理与控制记录表中详细记录,并上交质控科。

4、要求质控员工作必须有原则性,对于触碰最基本底线的行为(比如病历书写的问题、合理用药的问题等),一定要严肃处理,并提出批评和处罚措施。

5、更重要的是要在全科范围内进行分析、评价、总结,制定整改措施,取得良好整改效果。

四、质控奖惩到位

1、质控管理工作中,对于发现的好的行为和现象,一定要及时提出表扬,并按照科室或医院考核标准进行奖励。

2、对于严重违反规定的行为和现象,也一定要及时提出批评,并按照科室或医院考核标准进行处罚。

常规放疗计划制作与质控 篇5

常规放疗计划制作, 需要的准备工作包括患者固定、定位CT、数据预处理, 计划工作完成后需要输出执行的相关参数, 计划工作本身由靶区和器官定义、技术方案确定和优化两个部分组成。靶区和器官定义的主角是临床的放射肿瘤医师, 影像医师不能代替放射肿瘤医师完成最关键的工作, 这部分工作基于放射肿瘤医师对肿瘤的临床生物学行为和临床剂量评估的知识, 即使影像学医师拥有更加精细的影像识别经验也不能取代, 临床上让影像医师、低年资医师进行部分处理可以提高整体的效率;计划师在这个环节可以辅助医师进行不熟悉的软件操作。技术方案确定和优化需要借助计划师的知识和经验, 设计和修正各个技术方案、设定计算条件、计算和显示剂量、辅助放射肿瘤医师判断技术方案的临床优劣;放射肿瘤医师对实施技术方案的取舍, 决定了最终执行技术方案。

常规放疗计划制作原则, 是满足提高肿瘤控制和降低正常组织和器官的副作用要求;技术方案的大致剂量结果, 可以用高度简化的射束模型进行估计。常规放疗计划制作, 需要灵活运用楔形板、挡铅等手段, 结合射野权重调整、射野方向选择和调整, 方能制作较满意的治疗计划。

为确保治疗计划的质量, 需要注意如下工作。

1 解决治疗计划的可靠性和精度

1.1 治疗计划的可靠性和精度, 根本的限制在于系统采用的计算模型和软件系统;对于具体的计划, 计算参数的设置也有重要的影响。

1.2 必须使用机器的实际测量数据作为治疗计划系统的基础数据, 不能使用通用的数据或其它设备的数据, 即数据必须完成个体化, 反应实际设备的“个性”。测量数据有时不能直接用于计划系统基础数据, 需要进行处理;这个处理有简单的拟合 (减小测量本身的随机误差影响) , 也有其它方式, 比如调整参数。

1.3 计划系统的计算精度必须得到合适的检验, 检验项目设置依据单位的条件和治疗技术的要求而定。

1.4 对治疗计划数据来源的影像设备等有规范的要求。

2 制作过程注意和临床医师的沟通, 确保能够考虑和满足临床的需要

2.1 制作前的沟通, 既包括制作前理解医师的治疗意图, 也包括更早期的参与, 包括固定体位的选择。

2.2 治疗技术方案间的评价、比较和优化, 需要给医师提供足够的判断依据和信息, 同时也需要医师理解临床实施中的限制和技术代价。

3 技术方案要适合执行环节的特点

3.1 选择的技术方案要适合临床治疗环节的特点, 避免错误的执行。

乳腺切线的技术方案选择应当算是典型的技术情况。同轴和同底边、源皮距和等中心技术均在临床很常见, 他们的优劣也见仁见智, 但一个单位治疗实施环节最习惯的模式应当得到体现, 避免使用其它模式或者需要从实施治疗环节开始统一到一个优选的技术模式上;因为正确的执行比方案的优点更为必要。

3.2 文书和标记工作需要规范

3.2.1 治疗单和各种单据的填写、修改形成单位的习惯和规范, 避免一人一个样。

3.2.2 患者体表的各种标记, 标记的方法、意图要相对统一, 为治疗计划的正确实施奠定基础。

3.2.3 治疗标注要规范, CT点、摆位后的等中心点、铅板的标注、治疗单提示标注要规范。

3.2.4 示意图要避免歧义, 比如楔形板方向的标注, 有时必须做冠状面、矢状面的标注。

3.3 避免不利于治疗执行、临床不方便的实施要求。

(1) 典型的是避免治疗床对治疗射束的遮挡。

(2) 避免必须移动治疗床才能完全实施的技术方案, 比如185、120、90、45的射野角度组合治疗左侧肾癌。

(3) 如非必要, 不使用治疗床旋转技术。适形挡铅、准直器旋转不要同时使用, 除非楔形板使用有该要求。

(4) 尽量避免使用通过固定卡子等增加不确定因素的射野

4 对各个较常见的临床情况, 形成相对固定的技术模式

4.1 使用相对固定的技术模式是提高效率和执行正确率的有效方法, 便于临床经验的积累, 同时需要保留个体化的灵活性优势。

4.2 在难于做到满意的技术方案的时候, 方案的基本面向传统的常规放疗方法转移往往是合适的选择。

5 给出合适的验证参数

5.1 最终治疗实施的精度是所有工作的技术目标, 给出合适的验证参数是保障检验具体患者治疗实例精度、确定患者治疗精度满意的基础。

5.2 验证参数和摆位验证方法相匹配。

5.3 验证参数便于临床使用。

参考文献

[1]殷蔚伯、谷铣之主编.肿瘤放射治疗学[M].北京:中国协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 10:179

[2]AAPM.Report No 62.Quality assurance for clinical radio-therapy treatment planning[J].Med phys.1998, 50:1773-1793.

[3]Leuret G.Michlle OP.Thiery L.et al.Comparion of setupaccuracy of the differeent thermoplastic masks for the tret-ment of brian and head and neck tumors[J].Radiotheroncol 2001.58:155-162.

[4]姜秀英, 陈海, 杨麟.放射治疗摆位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J].医疗设备信息;2006, 04:23-25

[5]张峰;肿瘤放疗实施过程质控措施[J].医药产业资讯;2006, 07:45-48

[6]林承光, 张应钗, 黄峻, 等.鼻咽癌适形放射治疗不同固定方法对摆位精度的影响[J], 肿瘤学杂志, 2002, 02:77-79

压裂支撑剂检验质控探讨 篇6

压裂支撑剂检验要求测试圆度、球度、视密度、体积密度、浊度、筛析、破碎率和酸溶解度8项指标, 其中破碎率与酸溶解度最易超标, 是生产厂家及检验单位最为关注的2项指标。因此为了更好地服务油田生产, 环境监测中心站压裂支撑剂实验室针对该2项指标, 将前期实验的32组数据与工程院的实测数据进行了比对分析, 后又进行了200多个样品的检验, 并将其中10组数据再次与工程院进行比对, 以验证前期实验结论。

1 前期比对结果分析及质控措施

1.1 分析方法

测试结果采用相对偏差进行分析[1,2,3], 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xi为某一样品某一指标的任一测试值;为某一样品某一指标测试值的平均值;x为某一样品某一指标的比对值。

1.2 比对结果分析

1.2.1 破碎率分析[4,5]

各样品破碎率室内相对偏差的绝对值介于0~5%之间;室间相对偏差≤±20%, 其中14个样品测试值低于比对值, 18个样品测试值高于比对值。

图1中1~5分别代表室内相对偏差在[0, ±0.01) 、[±0.01, ±0.02) 、[±0.02, ±0.03) 、[±0.03, ±0.04) 、[±0.04, ±0.05]5个区间内的样品个数占总样品数的百分比。由图1可知, 1/4以上样品的室内相对偏差介于±0.04、±0.05之间。

图1破碎率室内相对偏差区间分布统计

图2中1~4分别代表室间相对偏差在[0, ±0.05) 、[±0.05, ±0.1) 、[±0.1, ±0.15) 、[±0.15, ±0.20]4个区间内的样品个数占总样品数的百分比。由图2可知, 1/3以上样品的室间相对偏差介于0~±0.05之间, 1/4样品的室间相对偏差介于±0.15、±0.20之间。

1.2.2 酸溶解度分析

各样品酸溶解度最大室内相对偏差的绝对值介于0~5%之间;室间相对偏差≤±20%, 其中11个样品测试值低于比对值, 21个测试值高于比对值。

图3中1~5分别代表最大室内相对偏差在[0, ±0.01) 、[±0.01, ±0.02) 、[±0.02, ±0.03) 、[±0.03, ±0.04) 、[±0.04, ±0.05]5个区间内的样品个数占总样品数的百分比。由图3可知, 1/3以上样品的最大室内相对偏差介于±0.02、±0.03之间, 1/4样品的最大室内相对偏差介于±0.04、±0.05之间。

图4中1~4分别代表室间相对偏差在[0, ±0.05) 、[±0.05, ±0.1) 、[±0.1, ±0.15) 、[±0.15, ±0.20]4个区间内的样品占总样品数的百分比。由图4可知, 3/4以上样品的室间相对偏差介于0~±0.1之间。

1.3 分析结论

1.3.1 室间相对偏差较室内相对偏差大

由上述分析可知, 同一样品同一指标的室间相对偏差较室内相对偏差大, 原因如下:

1) 实验期间进行了大量有关测试操作过程关键质量控制要点的练习工作, 所以实验室内测试数据精密度高, 数据平行性好。

2) 实验室间人员在操作细节上可能存在差异。

3) 操作仪器仪表、设备的不同, 造成数据偏差。

4) 由于样品在生产过程中, 某些生产工艺环节控制不平行, 如产品烧结温度控制不平稳等, 会造成同一批次不同包装袋中产品质量、外观颜色都存在差异。因此, 虽然使用分样器对所采集的样品进行了充分混合, 但由于样品本身的不均匀性, 使得2个实验室间所用样品仍存在差异。

1.3.2 实验误差符合要求

由上述比对结果可知, 实验室内测试结果的相对偏差都在±0.05以内, 实验室间测试结果的相对偏差都在±0.2以内。经咨询专家, 室内、室间相对偏差都在误差范围之内。

1.4 质控措施

1.4.1 破碎率质控措施

1) 使用感量0.01g的天平称量所需样品, 精确到±0.01g。

2) 破碎后破碎室内样品清理干净, 全部进入筛子内。

3) 振筛后底盘内的破碎样品清理干净, 全部进入称量烧杯内。

1.4.2 酸溶解度质控措施

1) 用分样器分样3~4次, 用称量勺从分好的样品表面舀取适量样品, 不得在一处重复舀取。

2) 严格控制样品烘干时间, 以烘箱温度升至105℃为计时起点, 烘1h。

3) 烘干结束, 从烘箱取样时, 烘箱门不能开大, 避免产生对流风造成混料, 且必须逐个取出放入干燥器内, 不可整盘端出, 冷却30min, 立即称量。

4) 称量均使用感量0.001g的天平, 酸溶所需样品称量精确到±0.005g, 直接将烘干冷却后样品倒入聚四氟乙烯烧杯中称量, 避免中间倒料造成物料损失。

5) 新领回盐酸标定浓度后再使用, 以保证混合酸液配制准确。

6) 酸溶时注意将样品均匀平铺烧杯底部, 温度控制在65℃, 加热时间30min, 加热过程中不可搅动, 不能使其受污染。

7) 抽滤前将定量滤纸用蒸馏水润湿, 使其紧贴坩埚内壁, 调节抽力至合适状态, 防止因抽力过大将滤纸抽破。抽滤时确保将样品全部冲洗入坩埚, 冲洗完全至中性, 测p H值时谨防试纸粘上样品造成物料损失。

8) 坩埚使用50次左右后应及时更换。

2 后期比对结果

后期比对结果如表1、表2所示。

由表1、表2数据可知, 后期比对结果很好地验证了前期比对结论, 即室间相对偏差较室内相对偏差大, 室内相对偏差在±0.05以内, 室间相对偏差在±0.2以内。

3 结论及建议

1) 质控措施能够有效保证实验操作稳定, 检测结果偏差控制在有效范围内。

2) 破碎率、酸溶解度实验室内比对结果相对偏差均小于5%, 符合检测要求。

3) 破碎率、酸溶解度实验室间比对结果相对偏差小于20%。

/%

/%

摘要:压裂支撑剂是石油、天然气工业水力压裂作业重要的专用材料, 做好压裂支撑剂检验工作对油气田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压裂支撑剂检验的8项指标中, 破碎率和酸溶解度最易超标, 是生产厂家及检验单位最为关注的2项指标。针对该2项指标与工程院进行了比对分析, 提出了质控建议。

关键词:压裂支撑剂,检验,质量控制,破碎率

参考文献

[1]SY/T 5108-2006压裂支撑剂性能指标及测试推荐方法[S].

[2]张贵玲.影响压裂支撑剂酸溶解度检测结果的因素分析[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13, 29 (1) :31-33.

[3]田黎明.压裂支撑剂 (陶粒) 破碎率检测影响因素研究[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08, 24 (4) :58-59.

[4]赵俊桥, 崔付义, 孙维凤, 等.提高油田压裂支撑剂产品检测准确性研究[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11, 27 (7) :21-23.

改善工作方法 增强质控能力 篇7

1)加强学习,丰富知识,在实际工作中正确掌握“度”的问题。

作为监理在施工现场对“度”的把握非常重要,既要为业主负责,为业主提供结构绝对安全,使用功能满足设计要求的建筑产品;同时又要为施工单位着想,应站在专业的角度上提出合理的建议或意见,力争用较经济的人力、物力投入,完成法律、法规所赋予的工程质控任务,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坚持规范和强制性条文要求,又要做到灵活掌握,该严则严,需宽则宽,宽严结合,这就需要监理人员必须加强业务学习,不仅要掌握规范要求,还要善于了解新的技术,来丰富个人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还要向同行和施工人员学习,要知道山外有山,人上有人。有些施工人员的专业知识某个方面不在监理人员之下,监理人员不要怕丢面子,谦虚的面对才对。只有这样扎扎实实从书本汲取营养,在实践中获得经验,才能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从而掌握好“度”的问题,工作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2)坚守道德底线,严守职业准则,热心服务于施工现场。

甲方、监理、施工单位在施工现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均处于平等的地位,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向使用方交一份满意的答卷。就监理方而言,不能有老大思想,应换位思考,以诚相待,宽大为怀,平等待人。不以工程存在某种质量缺陷为由,为达到某种不敢暴露在阳光下的私欲而小题大做,使施工单位和施工人员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使监理工作处于被动地位。我认为,监理人员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在满足设计要求,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主动为其提供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既能体现自己的工作能力,又能为施工单位减少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消耗而达到双赢。

3)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共同为产品质量把好关。

这里所说的“理”即为规范要求,特别是强制性条文规定。在现场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悬殊很大,有的是刚放下锄头的农民工,根本不知道怎么做;有的老工人只知道如何做是对的,但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还有的什么都知道,但为了赶进度而想偷点工或省点料。现场监理人员在巡视、检查、验收过程中发现问题,要善于与工人交朋友,和蔼的予以解释,把控制工程质量从单方面的监理验收,转化为全体施工人员的自觉行动。要知道好的工程质量主要是施工人员干出来的,监理在现场对质量控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绝不是决定性作用。现场上百号施工人员,如果不能有效地提高他们控制质量的自觉性,就是把监理人员累死,也难以建造出合格的建筑产品来。

4)提前介入,过程控制,避免返工现象发生。

建筑工程验收规范要求,施工单位某项工程完成后,在自检合格的基础上才能报监理验收。这一要求是对施工单位控制质量而言的,并不是监理控制质量的唯一途径。我认为,作为现场监理就必须提前介入:a.在本工序施工前,就应该以监理工程师通知单的方式提出相应的预控措施,供施工人员在实施过程中严格遵照执行;b.现场监理应在本工序自始至终都进行现场检查、巡视,全过程控制,善于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避免造成“积重难返”的不良后果,不但会给施工方带来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消耗,还会延误工程进度,否则将会影响工程质量。以上是本人从事监理工作数年来经验与教训的总结,但更多的是教训,不一定符合所有监理从业人员的处事心理,但我觉得大多数人员会有同感,只是没有说出来而已。愿监理从业人员能保持良好的执业心态,满腔热忱地为施工现场服务,在竞争激烈的建筑市场中当好保证产品质量的坚强卫士。

参考文献

果脯色泽不均的质控措施探讨 篇8

健康型猕猴桃果脯的生产流程为:采摘鲜果→去皮切片→原片储存→选片漂烫→冷却→煮片→一次浸糖→二次浸糖→护色→选片→烘干→挑选→喷油和香精

质量事件与调查分析

2006年8月底, 某公司收到国外客户投诉, 称卸货时发现果脯产品部分褐变。该批次产品在5~6月生产, 在7月发货, 褐变情况为集装箱上层产品褐变较为明显, 褐变产品的湿度明显偏高, 客户估计产品褐变比例约占整批产品的50%。

接到投诉后调查人员当即请客户协助将样品发至公司, 同时安排工厂人员检查工厂生产及库存留样。检查结果为生产留样未发现产品褐变问题, 库存留样的褐变比例在5%~10%之间。

在收到客户样品后, 调查人员确认投诉现象属实, 便携带样品与工厂的技术人员和当地食品学院教授一起分析问题, 得出以下结论:

1. 受热不均导致褐变

调查人员在仔细检查工厂设备之后发现, 干燥库房采用四周管式供热, 由于猕猴桃片在烘干的过程中整个库区产品的受热有一个传热过程, 所以靠近蒸汽管道的产品和远离管道的产品颜色有明显差异。受热过度的产品会产生褐变, 而受热不够的产品水分偏高, 颜色偏绿。

2. 天然色素分解导致产品褐变

生产中工厂采用了一种全新的天然色素, 并在没有进行充分测试的情况下直接采用天然色素生产该批次产品, 且产品定位为健康产品, 整个加工过程没有添加任何化学添加剂护色。又因天然色素不稳定, 在受热条件下易分解, 这是产品褐变的直接原因。

3.存储和装运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理论上色素褐变可由以下原因引起:

(1) 产品中的二氧化硫含量低, 发生酶氧化作用。

(2) 产品中的葡萄糖和氨基酸在温度升高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美拉德反应, 产生非酶褐变。

(3) 产品酸度过高导致色素分解。

(4) 产品湿度过大, 水分含量高, 引起色素的分解。

(5) 果脯在干燥过程中烘烤时间过长、温度过高可引起色素分解。

(6) 日晒和光照引起的色素分解。

在这次事件中, 由于工作人员在整个存储和装运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温度因素, 以普通货柜出货, 导致储运过程中产品温度升高, 色素分解, 产品褐变, 这一点从产品的存放情况和集装箱中的变色情况可以得到证实。

整改措施防范于未然

经过以上的调查分析, 该公司决定对问题产品进行客户方的报废处理, 对于以后批次的产品, 调查人员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 讨论出如下解决方案:

1.严格控制原料挑选和采收的成熟度

去皮是猕猴桃加工的首要工序, 常规的去皮方法是机械摩擦, 产品的成熟度控制不好会导致产品去皮程度不同, 因此产生颜色差异。原料果的成熟度在7~8成为佳, 即糖含量在7%~8%为佳, 最好在7.5%~8%。

2. 保持产品控制条件一致

工作人员要对储存的原料片进行定期的原片检查, 并保持各原料库产品控制条件的一致性。原料片的存储必须经过防腐和硬化处理, 硬化处理剂的主要化学成分是氯化钙, 防腐处理剂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焦亚硫酸钠, 因此产品原料片的浸泡溶液是氯化钙和焦亚硫酸钠的混合液。常规的浸泡和储存方法要求在1~2个月进行换液处理, 防止产品变质和变色。

3. 严防异色片混入原料片

原料片的成熟度和浸泡效果等原因可导致原料片的差异, 因此将色差片和变质片从原料片中筛选出来是非常重要的。

4. 做好生产流程的质量控制

主要步骤包括煮片、浸糖和烘干, 这三个关键步骤对产品的品质和感官有决定性作用。这个过程中的限值控制, 要通过生产中的经验和不断的实践得以论证, 防止不必要的损失发生。

(1) 煮片的控制:煮片的作用主要是降低二氧化硫含量并通过煮片达到杀菌作用。所以煮片时间的长短可以用来控制产品中的二氧化硫含量, 并可有效降低氯化钙的含量。通过煮片还可以更加明显的区分异色片和变质片。

(2) 浸糖的控制:二次或三次浸糖法更能保持产品颜色的均匀度和糖度的一致。最常用的是二次浸糖法, 其中第一次浸糖的主要目的是渗糖, 使产品达到普通蜜饯要求的各项理化指标;第二次浸糖是为了对产品进行调节, 将产品颜色、最后糖度、酸度、二氧化硫含量等各项理化指标微调到客户要求的范围, 并进一步保证产品的透明度和颜色等理化指标达标。

5. 引进设备和改变工艺参数

针对干燥库房的受热问题, 工厂加强了烘干过程中的翻盘次数, 并引进了一套全自动干燥设备。烘干的主要控制要点是温度和时间, 公司要求工厂的烘干温度为最佳温度, 即55~65℃之间, 可防止产品发生色泽差异和品质变化, 并严禁工厂为提高产品加工速度而采用高温短时的烘干方法来加工产品。烘干过程一定要保持适当通风, 以防止产品局部过热而产生色差。

6. 更换色素

针对色素问题, 公司同客户、工厂及有关专家进行协商, 采用了其他品牌的色素, 并调整了生产工艺中的一些步骤, 确保色素的稳定性。

7. 进行试样生产和破坏性试验

在产品再次生产以前, 进行产品的试样生产和破坏性试验, 重新确认产品稳定性和保质期。

8. 包装前检查

包装以前进行认真检查和挑选, 防止异色片混入。

9. 做好产品储运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主要包括产品储存条件和运输条件的控制。

(1) 产品储存条件的控制:要求仓库温度常年在15~25℃之间, 相对湿度在65%以下。最佳的温湿度是:13~18℃, 相对湿度55%~65%。储存温度不得低于12℃, 相对湿度不得小于40%。要求仓库有定时温度和湿度纪录, 并提供给相关工作人员参考。

(2) 产品运输条件的控制:运输过程要求工厂和货运公司控制整个装运过程的温度和湿度, 防止产品变质。运货过程中要求使用冷风柜装运, 控制温度在15~20℃, 湿度在55%~65%。

通过实施以上措施, 2007年产品基本未出现褐变问题。在原料收获季节, 调查人员又和公司进行磋商, 确定了一套新的原料收购标准, 使得该问题得以彻底解决。

工作经验与思考

在产品开发的过程中, 需对更换的工艺流程和添加剂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论证, 防止新流程和新添加剂的不稳定而导致产品质量发生不可逆转的错误。

新开发的产品一定要和传统产品进行品质和保质期的比较, 并且需要足够的时间进行相关的试验和论证 (这点在很多公司都没有办法做到, 成为了国内食品屡屡出问题的关键原因。一般客户的开发和发货时间都很紧张, 这给工厂的技术开发带来了很大风险) 。

在线色谱使用、维护及质控探索 篇9

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 环境空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 (VOCs) 污染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了广泛的重视[1], 但是就目前VOC的监测来看, 基本上还是以手工监测为主, 该方法时间分辨率低, 人为影响因素较大, 数据往往不具有代表性[2], 为了进一步改进这一弊端, 国内外相继出现了各种的VOC在线监测技术, 其中包括不少水中的VOC在线监测技术[3,4]和环境空气中的在线监测技术[5], 在线监测VOC的技术在国内尚处于摸索和研究阶段, 本文就在线色谱设备在运维, 外部条件需求和质控方面进行了总结, 对在线色谱的开展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 我站在线色谱

2.1 在线色谱情况简介

我站于2007年初引进了一套荷兰synspec公司的在线色谱, 仪器型号为GC955-615, 该色谱可同时监测三十多种常见的VOCs, 包括常见的各种苯系物以及各种烷烃等, 使用氢气、氮气和空气发生器作为辅助设备, 除了定期的维护和检修外, 可实现连续365天无间断的在线监测。

2.2 在线色谱的运行及维护

2.2.1 峰窗的调整:

为了保证色谱积分的准确性, 经常性的进行峰窗的调整是有必要的, 这是因为该色谱本身的温度控制能力一般, 不可避免的会受到站房的温度的影响, 所以需每隔3~4天进行一次峰窗与积分的符合程度的调整, 尤其是气候温度变化较大的时候需要特别关注。

2.2.2 时时监控:

如果条件允许, 建议将色谱直接接入网络中, 通过计算计终端远程控制, 实现时时的远程的查看和监控, 这样可以直接对色谱进行一些远程的操作, 比如调整峰窗等, 当出现故障时也可直接查看谱图, 这样可以为进一步的现场诊断做好有效的准备。

2.2.3 常规使用程序编制:

由于在线色谱最大的特点就是按照设定好的程序进行运作, 在购置仪器的时候, 可以要求仪器商预先编制好预浓缩管清洗, 色谱柱老化等一些常用的程序, 定期的运行这些程序, 提高仪器的使用性能。

2.3 在线色谱运行的外部条件

2.3.1 站房温度的控制:

夏天由于室内外温差较大, 极易产生冷凝水, 冷凝水进入色谱会引起仪器的故障, 故夏天站房内的温度一般可以略高一些 (一般控制在27℃左右) , 此外, 可以在管路外套上一层保温棉, 杜绝冷凝水的出现。

2.3.2 采用UPS提供不间断电源:

为了实现仪器的24 h不间断工作以及站房的突然断电对仪器的损耗, 采用一个UPS电源为短暂性的断电提供一个临时的供电也是有必要的。

2.3.3 常规气源的提供:

在线色谱的运行需要氮气、氧气和氢气的支持, 可以选择钢瓶或者发生器作为气体的来源, 但是从维护的便捷以及色谱的连续运行角度考虑, 在经济许可的条件下, 建议使用产生氮气、氢气和氧气的发生器, 发生器建议使用成熟度较高的, 市场反应较好的产品,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 氢气发生器需要定期补充水以供电解使用的, 在水的选择上, 必须使用去离子水, 尤其不能使用自来水, 因为水中的Cl-对氢气发生器的电解池会产生较大的腐蚀作用。

2.4 在线色谱的质控保证

2.4.1 标气的选择:

建议采用Spectra Gas公司生产的浓度为1 ppm的混合标准气体, 该气体可以在使用标气有效期内, 保证气源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4.2 色谱的校准:

色谱采用外标法进行校准。单点的检查/校准一般每个月做一次, 若偏差小于10%可以不进行校准, 若偏差大于10%则需要进行校准。在制作校准曲线之前, 通标后的稳定时间是需要的, 一般苯系物的稳定时间较短, 2~3个循环左右基本可以实现浓度的稳定, 而1, 3丁二烯, 丙烯腈等色谱响应相对较小的物质稳定时间较长, 一般通标气稳定时间需要8~10个周期, 另外, 为了进一步检查色谱的性能, 一般需半年做一次色谱的多点 (5个点以上) 线性校准, 通过线性检查可以仔细查看色谱在各个浓度段的响应情况及仪器的线性情况。

3 结语

VOCs的在线色谱监测, 有其自身特有的优势, 但是由于需要24 h连续不间断的工作, 因此对其的运行维护及质控方面相比手工监测有更高的要求, 在日常的运维过程中, 需要对峰窗的调整、环境温度的变化、供电和供气需求以及定期质控方面做好工作, 才能保证在线色谱发挥其自身的最大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伯光, 张远航, 邵敏.珠江三角洲大气环境VOCs的时空分布特征[J].环境科学, 2004, 25:7-15.

[2]顾卓良, 邢海宾, 郑美玲.在线分析北仑区VOCs组成、趋势及来源[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12, 24 (5) :34-39.

[3]农永光, 郭炜.刍议引用水中VOC的在线监测[J].价值工程, 2012, 31 (33) :302-303.

[4]农永光, 郭炜, 赵文峰.水中VOC监测技术研究[J].科技风, 2012, 21:39.

上一篇:感悟式阅读教学策略论文下一篇:质子泵抑制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