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控系统

2024-05-19

质控系统(精选9篇)

质控系统 篇1

近三十年来辅助生殖技术发展迅速, 为更多的不孕患者带来福音, 解决很多不孕患者的家庭问题。随着此技术的不断进步, 也会产生更多的伦理和社会问题, 如何使这项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对辅助生殖的管理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挑战, 生殖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管理者建立一套完整而严格的管理模式, 而病案管理是整个管理模式中重要的一环, 因生殖中心有其特殊性, 不孕患者术后随访时间长、随访工作量大、患者再次就诊率高, 这些要求医务人员查阅原始病历的机会大大增加, 因此多数生殖中心都建立了自己独有的病案室。本文就本生殖中心病案管理特点做出如下介绍。

1 本院生殖中心病案管理特点

1.1 成立专门的病案室

本院生殖中心成立于2000年, 自成立起就建立了自己专门的病案室, 病案室建在会议室及诊察室周围, 方便临床医生随时查阅病历资料。病案室使用双重保险的病案柜, 确保病历的安全性。实施专人管理、保密管理、病历归档、双人核对及电子病历信息化管理等一系列管理制度。

1.2 原始病历的管理

原始病历是最能客观反映患者此次病情的依据, 它的保持及管理是国内各生殖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始病历包括不孕患者基本病史、所有检查单、在院治疗的全过程记录、手术及实验室记录和术后随访记录等。这些都是医务人员对患者的病情及治疗最真实的记录, 是医生护士手写的第一手资料。

1.2.1 病历归档:

辅助生殖医学专科的特殊性, 所有患者无须住院治疗, 术后可直接回家, 因此对手术后所有不孕患者原始病历进行分类编号、登记, 实施双人核对制度, 确保编号的专一性, 一个编号只对一份病历, 有部分失败患者再次来院实施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IVF-ET) 或冻融胚胎移植 (FET) , 医生将重新建立门诊病历, 但术后病历归档时我们仍将患者此份病历归回前次手术的病历袋, 确保一患者一编号, 一编号一病历的原则, 不允许出现一份病历两个编号的现象, 所以在病历编号过程中务必遵循双人查对原则, 尤其是对再次治疗的患者病历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

1.2.2 病历终末检查:

病历进入档案室后并不代表病历可以全部归入档案库。档案室管理人员、临床质控医生、实验室负责人三方将对病历进行终末检查, 审查各类记录是否完整, 病历记录是否存在语言错误, 及时纠正。主任医师的各项签字是否落实, 将检查病历中存在的缺陷及时反馈给大家, 防止下次再犯类似错误。只有病历完整有序了方可进入档案库。全科医务人员每个月将对上月入库病历进行一次大检查, 互相查阅对方病历书写情况, 以便能更好地发现缺陷。科主任还将定期抽查病历质量问题, 以保证病历质量。

1.2.3电子病历的应用:

:我院生殖中心自2006年开始实施全部病历进入电子系统管理, 此系统录入了患者的基本信息、治疗过程的重要信息及术后随访结果等, 通过电子系统可以快速地统计卫生部要求的数据, 根据实际情况, 在科主任的批准下, 中心工作人员还可统计相关数据, 作为科研数据。当患者再次来院就诊或者护士填写术后随访结果等需要多次调阅病历时, 均可以通过电脑快速找到病历编号或者患者信息, 准确找到患者病历, 跟以前相比节省了大量时间。在录入数据进系统时, 尽量做到双人核对, 避免录入错误。而且所有参与录入数据的人员均要参加培训, 只有培训合格、操作熟练方可进行数据的录入, 因为所有统计数据均来源系统, 要确保数据的准确。

1.3 专人管理, 双人核对

由于生殖中心病案的特殊性, 多数中心都有自己的病案室, 但病案的管理多由护士兼任[2]。护士管理有其优点但也有缺点, 优点在于护士熟悉本中心的工作流程, 了解中心工作特点, 在病历的归档和借出能得到好的协调。但因护士缺乏病案管理的相关专业知识及电子软件的充分了解, 必然有其不足之处。在各种登记、信息录入病历归档及病历审查等方面做到双人核对, 以往由于人员的缺乏, 很少能做到双人查对, 不能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错误, 在很长一段时间以后再来发现病历错编号、病历归错位等错误, 实施双人核对后, 出现错误能及时纠正, 确保病历的安全及质量。同时专人管理能加强管理者的责任心, 改变工作态度。

2 目前生殖中心病案管理的难点

2.1 病历的公开化

以往病历都属于封闭式管理, 患者本人及家属不能随意查阅病历, 需要有经管医生的陪同才可以共同查阅病历相关内容。随着医疗纠纷的逐渐增多及患者的法律意识加强, 医疗管理条例及最新出台的责任侵权法中规定患者可以随时复印病历客观资料, 甚至封存病历。病历内容由封闭转为公开, 这就对书写病历的医生提出更高的要求, 书写病历一次到位, 有些在运行病历被患者复印了, 等出院病历归档后再次来复印, 发现病历内容前后不一致, 容易造成纠纷, 给医院的举证带来困难, 因此病历中间环节管理同样重要。

2.2 终末检查并不能完全避免病历中的错误

病历的终末检查只是对病历一般性缺陷的检查, 及时补充病历中的各种缺陷, 但依然不能改变病历的内在质量, 因此提高病历内容的内涵也一样重要。

2.3 专业人员的缺乏

生殖中心的档案室不仅承担着档案管理的工作, 还负责全年患者的术后随访, 以至于出生婴儿的远期随访。因此国内多数生殖中心的病案管理都由护士来兼任, 年周期数目多的中心会安排两个或者以上的护士担任档案管理工作, 分工合作。

3 本生殖中心加强病案管理的措施

3.1 建立严格的质量质控体系

严格的质控体系是保证病历质量的前提, 应成立三级质控体系。一级质控体系临床医生学习病历书写规范, 每份病历做到自我监督, 自我检查, 把好病历出组关。二级质控体系要求资深医生、档案管理者严格检查好每份病历, 做到不合格的病案不入库, 把好病历入库关。三级质控体系要求科主任及护士长每周或者每月对病历进行终末质量检查, 对检查结果进行反馈, 实施奖罚制度。

3.2 病历备份管理

病历资料是患者诊疗过程的完整原始记录, 具有法律依据。尽管档案室的安全措施很完善, 使用双重保险的病历柜。但是为防止意外的发生, 病历的备份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需要对病历进行扫描备份, 放在不同地方保管。

3.3 病案室增加专业人员

护士缺乏病案管理专业知识及信息管理知识, 可以根据工作量的需要增加信息管理人员或者病案管理专业人员, 弥补这种缺陷。

3.4 细化管理

只有坚持了细化管理, 才能有整体的改观。因此作为病历书写者、质控小组人员、档案管理者都要树立细化意识, 牢记细节决定一切。在日常工作中要扎实工作、紧扣细节, 保证病案质量及医疗安全。

病历档案是医务人员记录疾病诊疗过程形成的文件材料, 真实全面反映疾病诊治的全过程, 是评价医疗、护理质量的依据, 是临床、教学、科研和医院管理不可缺少的资料, 是医疗事故纠纷、法律诉讼中的法定证据, 也是沟通协调医患关系、体现患者的知情权和医疗权重要手段[3], 因此病案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点。生殖中心工作的特殊性及专业性, 要求我们更应该做好病案管理, 形成一套完成而严格的病案管理体系, 加强医生、护士、病案管理人员的责任心, 强化病案的质量意识, 使各项制度、措施落实, 并采取系统化、流程化管理方法, 将质量控制放在首位, 不断挖掘质量管理新思维, 从而使病案质量、医疗质量稳步提高[4,5]。

摘要:病案是患者医疗活动的真实客观记录。病案管理体现医疗质量、技术水平及管理水平的高低, 因此病案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点, 而辅助生殖中心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 有自己独有的病案室, 对如何做好辅助生殖中心病案管理工作也同样重要。本文就本生殖中心病案管理的特点, 分析工作中的不足, 提出改进措施, 以提高病案质量, 保障生殖中心的医疗安全。

关键词:生殖中心,病案质控,病案质量

参考文献

[1]韩晨光, 李玉明, 王左妤, 等.医院病案质量控制策略与经验体会〔J〕.中国医院管理, 2006, 26 (11) :72-73.

[2]邓明芬, 忻丹帼, 刘晓华, 等.生殖医学专科护理管理模式的建立与实施〔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 (3) :1-3.

[3]黄建军.加强病案质量管理之我见〔J〕.医疗管理, 2008, 5 (18) :98.

[4]赵来嫦.计算机病案质控系统的探索〔J〕.现代医院, 2008, 8 (6) :129.

[5]戴莉兰.医院病历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中国医药科学, 2013, 3 (7) :171-172.

质控系统 篇2

LIS系统报警提示出现检验危急值后,审核人员就要利用LIS系统实施检验科“三级播报”系统平台进行报告。利用网络上报、短信平台、电话语音提醒及时的向患者发送临床检验危机值。危急值报告完毕,LIS会自动生成危急值汇总表,通过LIS的查询功能,可以总结分析危急值的科室分布、危急值的数据。

2与电子病历对接

通过LIS与医院信息系统(HIS)的连接可实现检验科与临床科室的信息共享,通过LIS与HIS的无缝连接,临床医嘱和检验目等信息可直观的通过LIS显示,减少了差错和信息核对时间,同时临床上也能通过HIS快捷查询到患者的检验结果。对检验人员而言,通过LIS与HIS了解患者的临床资料,这样有利于更及时地发出准确的报告,并能向临床提供相关建议。存储的患者结果数据和档案信息可随时检索查询。计算机可以完全复制存档的检验结果,除了实施检测时的测量不确定度,还包括为某项检验最初指定的生物参考区间,检验结果所附的任何警示、脚注或解释性备注。检验人员、临床科室可以“在线”检索患者和实验室数据。

3检验报告自助打印平台

传统的取单模式需要患者姓名或ID号到检验科窗口查找预先打印的报告单,这样既容易造成标本与检验报告单交叉污染等原因造成院内感染,又不能很好地保护患者的隐私。而自助取报告平台的投入使用后,患者可以根据采样回执单上指定时间,自己只能打印本人的检验报告单,排除了排队的烦恼,保护了患者隐私,使患者在最短的时间里拿到自己的检验报告单,尽快实现临床诊疗。同时这也减轻了检验工作的劳动负担,提高了工作效率。标本后处理功能利用LIS标本后处理功能记录已测试标本存放信息,包括存放架号、位置号、冰箱等。自动判断每个标本需存放时间,标本处理功能能识别存放时间提示需要处理的标本信息。通过条码号查询需要重新从后处理冰箱找出的条码试管的位置信息,可通过反向定位迅速找到标本,对从后处理模块取的标本再存放登记的功能。

4讨论

随着检验医学的快速发展和临床医学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越来越依赖医学实验室检验,对临床医学检验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检验分析的质量保证主要由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的质量保证组成,而检验分析后质量保证作为检验分析的最后环节,保证检验分析后质量保证成为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ISO15189实验室质量体系的重要要求[5]。检验科学的不断发展,检验理念随之变化,我们不但要做临床的好“参谋”,还要提高检验的服务质量作为检验分析后质量保证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检验科做好结果的审核并打印报告,做好与临床的沟通,做好患者的服务解析、咨询、投诉反馈信息,做好检验后血液标本的保管和相关处理为溯源性提供依据。大型三甲医院及其ISO15189对临床实验室的要求下,检验科实验室信息系统在检验后的质量保证是实验室质量保证的重要内容,利用实验室信息系统结果审核提示功能、未检测结果提示功能、危机值的三级播报、与电子病历对接、检验报告自助打印平台、标本后处理功能等功能实现检验分析后的质量控制。有关报道[6-7]介绍检验分析前、分析中LIS的使用价值,着重介绍了LIS在临床检验科的应用,而结果审核、报告打印、危机值发送、与临床医患沟通等是检验分析后的重要内容,利用LIS系统实现检验分析后质量控制是当前检验科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杭州创业公司的LIS实验室信息系统,检验科实现了检验分析后质量控制的信息化管理。结果审核提示功能能防止实验结果漏项目、结果异常与临床不符、当次血型结果与历史结果不符、危机值的发送不符合相关要求,有效地杜绝了发错结果的现象,保证了临床检验质量。未检测结果提示功能在规定时间内可以提醒检验人员对逼近实验回报时间的标本进行及时处理。

质控系统 篇3

上期杂志中我们介绍了一套黑白超声系统的质控流程的主要内容, 包括制定实施质控的时间表、确定每项参数的标准值和正常范围以及针对每项检测内容对设备进行评价。在本文中, 我们将推荐美国医院常用的一套黑白超声质控流程, 其中包括了对设备外观和机械性能、显示器性能、图像一致性、成像深度、低回声目标信号、轴向和横向分辨率以及环晕伪像的检测方法。

2 常用检测

超声系统常用测验的内容包括设备和成像结果两个方面。其中设备方面的检验包括设备的外观和完整性以及显示器性能。设备层面的质量控制是为了排除硬件因素带入的成像结果误差。成像结果的质量控制测验包括对图像一致性、成像深度以及成像分辨率等参数的校准。

2.1 设备外观和机械性能的检测

设备完整性是一部超声系统能行使正常功能的结构基础。使用和维护人员应当按照仪器说明书的相关内容定期检查超声系统的外观和机械性能, 见表1。

以上部件如有损坏, 则应停用该超声系统, 进行更换。

2.2 显示器性能检测

超声影像是通过显示器展示给医护人员的, 因此对显示器性能的测试和校正将成为超声系统正常功能, 以及后续质量控制测试内容的基础。对于显示器性能的测试主要围绕显示器的对比度和亮度进行。

新超声系统装机验收时, 维护人员应当对显示器进行性能测试验收, 并进行对比度和亮度的初始设置, 方法如下:

(1) 在显示器上显示灰度条;

(2) 将显示器亮度和对比度调至最低;

(3) 逐步提高显示器亮度, 直到显示器上可以看到图像 (包括文字内容) ;

(4) 缓慢增加图像对比度, 直到显示器上的文字开始扭曲, 之后将图像对比度回调直到文字扭曲消失;

(5) 确认此时显示器上的灰度条绝大部分可见;

(6) 完成以上步骤后, 录入一篇临床扫描图像 (尽量包含多种不同的人体组织) , 并请临床医生确认图像显示质量;

(7) 微调显示器对比度和亮度, 以获得最佳的显示效果, 并记录此时的显示器亮度和对比度设置数值以及可以读出的灰度条数目为基线值。

超声系统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要进行常规检测和校准, 方法如下:

(1) 将显示器对比度和亮度设置为基线值;

(2) 在显示器上显示灰度条;

(3) 记录可以读出的灰度条数目, 并与基线值进行比较, 正常情况下可读出的灰度条数目不应比基线值少2条以上;

(4) 如果灰度条数目有所降低, 则说明显示器的图像质量有所降低, 那么可以打印一张图像, 并对比打印的图片中文字与显示器上的文字的清晰度:如果二者清晰度相同, 则说明图像质量降低来自于成像系统而不是显示器。

2.3 图像一致性检测

超声系统的图像一致性指的是超声成像系统对性质相同而位置不同的材质进行成像时得到的信号应当相同或相似。在实施这项检测时, 维护人员应使用被检测的超声系统对质地均匀、材质完全一致的仿生体模进行成像, 并观察得到的图像信号是否体现出全幅一致性。如果在超声成像结果中发现严重的不一致情况, 需要进行立刻校准。

图像一致性出现问题可能是以下因素的结果:超声换能器中压电单元损坏;探头接口或电路板中触点损坏;图像处理硬件或软件出现问题。

进行图像一致性检测时需要用到质地均匀的仿生体模, 该体模的超声信号应近似于肝实质, 而且不含任何纤维或凝聚体。

实施检测的具体方法如下:

(1) 准备质地均一的仿生体模;

(2) 将超声系统参数调制备案中的基线参数;

(3) 对体模进行超声扫描, 并调整信号增益和时间增益补偿, 以获得与临床超声图像类似的信号强度;

(4) 优化图像质量后, 在体模的某个位置扫描并将图像固定在显示器上;

(5) 检查所得图像中是否有任何的图像不一致性;

(6) 如果有图像不一致的情况, 则调整聚焦距离进行扫描, 并在体模上换一个扫描位置再次扫描, 比较以上图像结果, 以此为依据判断图像中出现不一致瑕疵的原因;

(7) 如果改变超声聚焦距离和扫描位点仍不能修正图像不一致情况, 则保存所得图像, 并记录扫描时使用的系统参数, 同时联系维修工程师。

2.4 成像深度检测

超声成像系统的灵敏度决定了该系统所能探测到的最弱回声信号, 在临床应用中, 这项参数可以用超声系统能“看”到的最深的位置来表示。影响超声系统最大成像深度的因素有:扫描脉冲频率;输出脉冲功率;信号增益;时间增益补偿;焦距;超声系统的电子噪声等。

超声成像深度/超声系统灵敏度的测量需要用到仿生体模。维护人员可以通过测量超声系统在仿生体模中能够探测到的最大深度来判断该系统的成像深度。

为更准确地测量超声系统的成像深度, 本步骤中使用的超声体模可以在不同深度内置标记物, 从而在使用超声系统进行扫描时, 维护人员可以通过判断标记物在超声图像中的成像效果来计算该系统的成像深度。

测定超声系统成像深度的方法如下:

(1) 将显示器亮度和对比度、系统各项参数均设为基线值;

(2) 调整如下参数:焦距调制最大;信号增益和输出功率调制最大;从回声信号强度开始衰减时起, 将时间增益补偿调制最大;关闭信号过滤;将成像范围扩大至可以包括最大成像深度;

(3) 记录以上所有使用的参数;

(4) 扫描超声体模, 并固定图像;

(5) 利用体模内置的深度标记物, 找出位置最深的可见标记物, 并以此为依据确定该系统的成像深度;

(6) 如果成像深度比基线数据减少0.6 cm以上, 建议通知维修工程师进行调试。

3 非常用检测

3.1 低回声目标成像检测

对低回声目标 (例如人体组织内的囊肿) 的成像结果检测是用来确定超声系统对圆形、超声信号低于周围组织的目标的成像能力。这项能力可能受到超声系统空间分辨率、成像对比度、成像一致性, 以及电子噪声、旁瓣超声信号以及图像处理软件等因素的影响。

本检测同样要用到内置球状或柱状标记物的仿生体模。为了确定在不同成像深度处超声系统能分辨的低回声目标最小尺寸, 在制作体模时应当在同一深度置入尺寸不同的多个标记物。标记物可以选择球形或圆柱形, 分别对应人体内的球形囊肿和血管。

进行此项检测的方法如下:

(1) 设置超声系统:设定多个焦距, 并调整信号增益、输出功率和时间增益补偿, 以优化对低回声目标的成像效果, 并记录上述参数;

(2) 扫描内置标记物的体模;

(3) 对于每个成像深度, 记录可以分辨的最小标记物尺寸, 或对于每个标记物尺寸, 记录其可被分辨的最大成像深度范围;

(4) 在每个成像深度, 选取可以分辨的第二小的标记物, 观察该标记物的成像效果并判断是否是空心信号、图像形状是否符合标记物本体形状以及图像尺寸是否符合标记物本体尺寸;

(5) 如果标记物成像并非空心, 那么适当降低超声信号增益, 直到图像变为空心, 记录此时的系统增益参数, 并与基线数据进行比较;

(6) 如果图像形状发生明显扭曲 (例如圆形标记物的图像呈椭圆形且长轴比短轴长20%以上) , 或各项系统设置与基线数据有明显差异, 建议通知维修工程师进行调试。

3.2 轴向分辨率检测

超声系统的轴向分辨率指的是该系统在超声射线方向上分辨相邻的不同大小物体的能力。轴向分辨率由扫描时使用的超声脉冲长度或脉冲时长。正常情况下, 超声脉冲越短, 轴向分辨率越高。

一台超声系统的轴向分辨率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测得:

(1) 维护人员在体模的不同深度处置入大小相同的标记物, 并控制其轴向距离, 使其临近两点间的距离各个不同且覆盖较大的距离范围 (例如, 两点间的轴向距离设为0.25、0.5、1、2 mm等) , 并扫描该体模以获得各个标记物的图像, 然后通过判断可以互相区分的最近的两个标记物, 确定系统的轴向分辨率;

(2) 维护人员在体模的不同深处置入大小相同的标记物, 扫描该体模并利用所得的轴向信号计算标记物图像半高宽 (FWHM) 或十分之一高宽 (FWTM) 。

评价超声系统轴向分辨率的标准见表2。

3.3 横向分辨率检测

超声系统的横向分辨率指的是该系统在成像平面 (垂直于超声射线方向的平面) 上分辨相邻目标的能力。超声系统的横向分辨率与超声脉冲的宽度、聚焦情况、参与扫描的压电单位数量以及信号增益有关。

测定超声横向分辨率的方法与纵向分辨率类似, 不过此时超声标记物的置入位置应当处于同一横向平面上。

评价超声系统横向分辨率的标准见表3。

3.4 环晕伪像的检测

环晕伪像是指的超声系统无法对紧邻超声探头界面的部位进行成像的现象。该现象与超声探头-人体组织界面上的高频振荡现象有关, 该振荡主要由超声脉冲前半部分的近距离回声与后半部分相互作用产生。

对超声系统环晕伪像的检测方法如下:

(1) 制作仿生体模, 并在体模中浅表位置放置数个深度不同的标记物;

(2) 扫描该体模并固定图像, 辨别位置最浅的可分辨的标记物, 并以其深度作为环晕伪像的范围。

4 结论

质控系统 篇4

为切实提高我院医疗质量水平,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医疗行为,确保医疗安全,按照院领导班子总体部署,对质控办的定位、职责、今年的工作计划做如下说明:

一、我院质控办定位:

大质控,即:以三甲评审细则为依据,结合医院《综合目标管理方案》,对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情况进行督导检查,从而使各职能部门更好地服务于临床一线,使我院各项工作有计划、有实施、有督导、有反馈、有整改,最终走上规范化、常态化的管理轨道。

二、质控办主要职责及工作计划:

1.对职能科室和临床科室的质量控制:以三甲医院评审标准为依据,不定期邀请院外专家来院督导,定期组织院内专家、人员对各部门、科室PDCA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与综合目标挂钩,实现奖惩兑现。具体计划是:

(1)对行政职能科室的质控:大家看到我们新一年的综合目标管理方案已经出台,今年的综合目标结合三甲细则进行了大幅度修改,责任部门更加细化、明确。在督导检查方面,医院将建立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对职能部门、医技科室工作情况的评价制度,对他们的工作情况进行客观评定;另外,质控办将每月抽查职能部门工作情况,凡敷衍了事,不按照管理职责认真到临床监管的职能部门,将扣罚相应部门负责人当月的岗位津贴;(2)职能科室对临床、医技科室的质控:各职能部门每月应对临床和医技科室进行检查,将扣分项于15号前报送质控办,质控办会通过抽查落实,将扣分项报至规财部。因此,下一步需要科室做的是:自2013年4月起,临床、医技各科室(或各专业组)需成立科室质量管理小组,原则上以3-5人为宜,须包含科主任(专业组长)、护士长、科室质控员;科主任(专业组长)为科室质量管理小组第一责任人,质控办负责对科室质控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

2.医疗数据通报:各职能部门要将科室质控员报送上来的一些核心指标于每月15号之前交质控办,质控办汇总、排名后将在每月的最后一次周会上进行反馈。

关于这一点,需要信息中心和科室质控员的配合:综合目标管理方案中的很多指标可以从信息系统中收集,质控办将与信息科沟通直接调取;但某些暂时不能提取的,将由科室质控员每月进行自查,职能部门核查后报送质控办。

3.职称聘用前技能考核:今年将建立起《聘用前技能考核制度》,凡已取得相应资格但尚未聘用的中级、副高职人员,聘用前均需通过此临床技能考核,考核相关政策制定和实施由质控办负责,考核不通过医院将不予聘用;(考核具体内容已挂院内网--质控管理栏目下,请大家认真阅读)。

4.培训:根据医院实际需求制定培训计划,邀请外院专家进行讲座,并督促各相关部门按时进行不同层次、不同人员结构的培训。科室质控员和院级质控员的相关检查知识培训由质控办负责,其余培训依旧由各职能部门负责。

下一步需要职能部门做的:请各职能部门将本培训计划于4月15日前上报质控办,如医务部的“三基三严”培训;护理部的相关培训;科教部的研究生、实习生、住院医师培训;院感科的院感内容培训等等,质控办会督促各职能部门落实计划,并将实施情况作为职能部门的考核内容之一。

5.患者满意度调查和随访:

满意度调查方面:质控办将全面深入做好这项工作,“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已挂在院内网--质控管理栏目中,请各位审核,如没有其他意见,今后将针对住院和门诊病人发放;另外我们将“患者满意度调查箱”安放在各个病区、门诊各楼层,以收集患者意见和建议。质控办将分门别类汇总这些意见并反馈给相关科室,督促这些建议的整改和落实,通过这项工作使我院服务质量与内涵有实质性提高。

质控系统 篇5

关键词:电子病历,病历质控,监管平台

电子病历是指用电子化设备取代手写病历,以此来记录病人在医院诊断治疗的全过程,包括病程记录、手术记录、护理记录等[1]。目前,全国各大三甲医院已基本具备结构化电子病历的录入功能及一些质控规范。而该文讨论的重点是,医院管理部门如何通过高效、合理的方法来对医院病史做个整体的把控,找出各个病区甚至具体某个病人病史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因此,笔者及所在部门为了提高医院的病史质量,构建与设计了一个电子病历系统质控后台,它不仅能快速、实时地统计全院各病区、各病人当前病史的完成情况,还能调用HIS、EMR等系统中的一些关键数据,并结合卫生部及医院对于病历质控的要求,对此进行分类,最终分析给出病史达标率。

1 病历质控的现状及不足

电子病历系统在其发展过程中,已经加入了许多质控要求,例如,节点控制、时限控制、文书清点等[2]。但同时也存在着以下几点明显缺陷:(1)所有的控制点都是加在某个具体环节上,只有当书写病历者违反了质控规则,系统才会给予提示或禁止操作。(2)科室管理人员不能对该科室存在病史问题的病人进行实时总览,只能分别点击进入每个病人的病史编辑界面才能发现质控问题。(3)医院管理人员不能对全院所有科室的病史达标率做出统计。(4)针对一些病历质控规范,不能进行分类,不能具体明确是哪一块出现了病史缺陷。

总体而言,目前病历质控在电子病历中,大多数情况下只是针对某个病人而言,仅仅集中在一个点上,如图1所示。

2 质控后台的优点

针对上述病历质控的不足,电子病历系统质控后台应由而生。它能由点及面,不仅涵盖单个病人的质控,还能实时统计某一个科室所有病人的当前病史完成情况,并在这基础上,对质控进行分类,最终提供给医院管理者总体达标率和分类达标率的统计数据。

病历质控分类根据医院要求,主要分为3类:常规文书质控、危重文书质控和台账文书质控。其中常规文书质控主要是根据节点控制、时限控制、文书清点等规则来对一些日常的病程录进行质控统计,这些日常的病程录包括《入院记录》《首次病程录》《主任医师查房》《出院记录》等;危重文书质控主要是统计危重病人的病历中,是否涵盖《告病重后主任查房》《病危通知书》等一些特殊文书;台账文书质控主要负责统计一些死亡、危重、疑难杂症病人是否含有相对应的《死亡病例讨论本》《危重病历讨论本》《疑难病例讨论本》等文书[3]。另外还会统计一些报告卡及交接班本的完成情况。因此,质控后台不仅使得病历质控从广度上由点及面:从单个病人发展至全院所有科室,同时也使得病历质控从深度上由点及面:从具体质控点发展至质控分类。

3 质控后台的设计与实现

为了改善现有电子病历系统中质控的不足,并在听取了医院管理者的需求之后,构建与设计了病历质控后台,主要功能界面如图2所示。

在这其中,具备以下几个功能点。

(1)科室与个人双重查询条件。医院管理人员一般以科室为单位来进行总体的统计,但发现某个具体病人存在病史问题时,也能单独统计该病人的情况。

(2)病区概况展现功能。能在具体查询的时间点上,显示出所查病区的总人数,包括当天新入院病人人数、当天出院病人人数等信息,使管理者对病区概括能有所了解。

(3)质控分类统计功能。将不符合病历质控的病人,按照常规文书、危重文书、台账本文书三大类进行分类,给出每类具体不达标人数以及该病区整体不达标人数的统计数字。

(4)质控分类明细情况展现。点击某一类质控分类详情时,展现出不符合该类规范的病人明细列表,然后以病人为单位进行分组,将一病人所有不符合质控规范的情况都列举在他的组下,组名则显示该病人的床号、姓名、住院号、性别等病人信息。

(5)查看未达标病人的具体病历。在未达标的病人列表中,有时医院管理者需要查看他们的具体病历内容。质控后台通过直接调用电子病历系统中的病历书写器界面,并加载选中病人的所有病历来进行展现。但是,查看者只具备浏览权限,具体修改还是要通知相关科室医生进行操作。

(6)全局关键字查询功能。在统计出来的结果集中,精确定位到输入的关键字。例如:在查询框中输入病人的姓名、住院号、床号等,则能立刻定位到该病人;输入“入院记录”,则能筛选出所有《入院记录》存在问题的病人集合;输入“入院48 h”,则能分析出所有在入院后48 h内,按照质控要求,未书写《首次病程记录》《主治医师首次查房记录》等病历的病人。

(7)导出、打印功能。医务处可以将每天统计出来未达标的结果,按照统计时间点,导出成Excel,或者直接在质控后台进行打印,便于巡查病房时,通知科室负责人及时整改病史。

4 结语和展望

电子病历系统质控后台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在医院各管理部门已经全面铺展开来。相比较于之前的单病人单点质控,目前医院管理者对于病史质量的整体把控能力已大大地提高。他们可以很方便、快捷地随时统计全院各科室的病史达标率,及时通知各科室进行整改。而不用像之前单点质控时,有些病史可能要等到病人出院时才进行质控审核,病历质控的时效性显著提高[4]。此外,管理者们花费在病历质控上的时间也大大地缩短,不用再对每个病人分别进行质控审核,工作效率提升巨大。同时,医院的病史质量也明显提升,关于病史的纠纷问题也逐步减少。

病历质控目前仍在持续发展中,日后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质控要求和越来越高的质控标准出现。如何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来不断地改进管理流程、增强管理力度、提高管理效率成为目前医院所需讨论的一个问题:(1)结合医院协同办公平台,使得病历质控报告化。医院内部办公平台的报告其本身就具有流程化,在流程中的每个节点都需要相关负责人审核签名。医院管理者可以将质控后台所统计的结果形成报告,病区医生也可通过报告审批的流程来申请整改不符合规范的病史。(2)利用移动技术来丰富管理手段。临床医生和科主任不可能一直在病区内,因此,当质控后台统计出某科室的病史出现问题时,系统可以自动读取事先维护好的该科室相关人员的联系方式,并通过短信平台来对他们发送短信提醒。短信内容包含不符合规范的病史文书名称和涉及到的病人信息等。尽可能让医生在第一时间整改不规范的病史。

参考文献

[1]郑其望,李志文.电子病历的概念与发展趋势[J].医学信息学杂志,2008,29(10):50-51.

[2]卫生部.病历书写基本规范[S].2010.

[3]胡琴,黄淑环,梁卓林.死亡病案质量分析[J].中国病案,2010,11(10):10-11.

质控系统 篇6

在制定天气预报以及气候预测时,地面气象数据是这个环节的重要基础资料,数据质量越高,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就越准确。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我国着手在实验中对个别台站创建自动站,伴随软件硬件各方面技术的不断成熟,自动气象站建设的速率也显著提升。到了2011年,我国的地面自动气象站[1]的数量已经达到了2 500多个。

在海量数据需要进行采集、传输以及保存的要求下,地面气象站的观测手段越来越趋于自动化,数据传输的速率也不断提升。此时,为了确保用户可以及时迅速的使用到尽可能可靠的观测数据信息,并且尽可能地让预报人员做出确切的业务决策,急需研制一套质控方法,用来标记可疑观测记录或者错误观测记录。从人类有器测量开始,地面气象资料观测数据就是最长久的气象资料,同时也是判断气候状况的关键参数。气象事业的发展将直接受到来自气象观测资料准确性的影响。而地面气象数据又最容易受到下垫面环境状态的改变、人为观测误差以及设备状态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地面气象资料的质量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在此背景下,本文设计了一种台站级地面观测数据综合质量控制系统。采用综合质量控制方法对气象资料进行处理,以visual studio作为开发平台,以C#作为开发语言,使用多线程操作机制提高系统处理气象资料的效率;进行数据库设计以达到存储海量气象数据的效果;进行综合质控方法的研究,保证气象资料的准确性、代表性,提高气候预测的可靠性。

1 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本文以数据质量控制和评估业务系统为基础平台,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各类气象数据的质量控制、评估和数列均一性检验,以人机交互的方式实现气象资料的订正。

1.1 传统质量控制方法应用

气象观测资料会反映出大气变量的具体物理特征和气候特征,传统的质量控制方法正是基于这些基本规律制定的,并且,传统的质量控制方法也在各国的质量控制中起到主导作用。实时检查是对地面气象观测资料中各要素进行质控的主要手段,其检查手段囊括人机交互辨别手段,检查方法包括数据预处理、气候学界限值检查、时间一致性检查、内部一致性检查等[2]。由于该系统适用于台站级气象数据的质量控制,不涉及多站,因此不考虑空间一致性检查。

1.2 基于数据挖掘算法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地面气象资料历史长远,由于气象站探测设备故障、人工误差等原因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误差。虽然通过传统的质量控制方法可以实现数据准确性提高,但由于设备状态异常也会引起的观测数据异常[3]。在过往的质控系统中都需要通过人工检查设备传感器状态来判断观测记录不正常是否由设备状态引起,给观测数据的处理和后期使用带来了不便与滞后。因此,本系统中我们采用了因子分析法以及Logistic回归模型等数据挖掘相关算法,将实时设备状态文件加入讨论,对地面气象观测数据进行进一步质控。当观测值在某个时间点或时间段要素数据出现突变时,系统能够自动检测出突变是由设备状态异常造成,还是出现某种天气现象造成。为往后的气象数据应用、气候预测、灾害预警提供更有说服力的数据支持。

1.2.1 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的主要内容是将许多指标或因素与多种因素的相关性用个别几个因素来描述,也就是说,将相关性较强的几个因素放到一种类型里面,将这种类型的变量看作一个因素,用相对少的几个因素体现出原始资料的多数重要信息。

通过SPSS因子分析实验,以云高、云量为例,将云高、云量各要素分解与降维,综合原始变量,确定模型最终变量,结果如表1所示。新变量中或者是由多个原始变量组合而成,或者是直接保留某个原始变量。新变量都是互不相关的,这些新变量能够解释原始变量的主要信息,更重要的是它们彼此之间不存在相关性,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主要依据。

表1 降维前后对比图

1.2.2 Logistic回归模型

利用Logistic回归进行预测,将设备状态作为新的变量,逐一与观测要素变量进行回归。Logistic回归模型是一种分类模型,因变量Z是一个二分类变量,其取值Z=1和Z=0,分别表示加入设备状态后要素的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一致和不一致。影响Z取值的n个自变量分别为X1,X2,…,Xn,其中,X1,X2,…,Xn-1为降维后的观测要素变量,Xn为设备状态变量。在这n个自变量作用下,预测值与实际值一致的条件概率为P=P(Y=1|X1,X2,…,Xn),则Logistic回归模型可表示为:

式中,P代表预测值与实际值一致的概率;Z代表权重向量;是回归系数,输出结果P趋近于0.5表示预测值与实际不一致,趋近于0.73表示一致[4]。以此观察设备状态与最终预测数据误差率的关系,进而确定设备状态的质量控制区间,以此给出设备状态的质量控制码。

1.3 质量控制对数据可疑度分级及处理

系统将对数据进行各项检查处理,对于通过检查的数据则认为是经过质控的数据,视为可信数据,没有通过检查的数据被视为可疑数据,系统对可疑数据设定了四种可疑度。

(1)A级: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其为错误数据,直接剔除。

(2)B级:强可疑数据,为危险等级数据,将其从业务数据库中剔除,作为参考检测数据列入参考数据库保存。

(3)C级:可疑数据,数据比较可疑,但是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对此类数据只进行本地保存,不上报。

(4)D级:弱可疑数据,数据有一点可疑,但可以作为可信数据进行处理,但要进行弱可疑备注。

(5)E级:正常数据。

1.4 综合使用质控方法

为了让入库的气象资料数据更准确、更权威、更有代表性,所以推荐综合使用多种质控方法对气象资料进行排错、控制以提高精度。图1为综合使用质控方法流程图。

图1 综合质控方法流程图

2 系统设计与实现

系统设计的任务是基于软件体系结构的系统逻辑模型的分析设计,实现全面的质量控制系统的地面观测数据。系统物理模型必须符合逻辑模型,设计合理的系统架构,完成逻辑模型所规定的信息处理能力;集成多种实时数据质量控制功能提高数据准确率,将综合质量控制算法模型进行编码,生成类库.dll文件,方便气象业务系统使用;采用多线程操作机制对气象数据进行处理,提高系统的稳定性能;以Postgre SQL9.2作为后台数据库,达到提高数据存储及处理效率的目的,提高了系统对海量气象资料处理的吞吐率。

2.1 系统架构

考虑到系统对网络数据负载、安全性、稳定性以及拓展要求较高,本系统选择使用C/S(Client/Sever)开发方式,但不再局限于三层架构的开发模式。系统总体架构分为四层体系结构:设备层、通信解析层、汇聚处理层和表现层,如图2所示。每一层根据各自的功能定义一些基础类,派生出来的不同对象可以组合覆盖类似的质控系统[5,6]

图2 系统多层架构设计图

2.2 质控算法类库

系统对研究得到的地面气象观测数据综合质量控制算法进行编码,将算法生成综合质量控制类库,以dll文件形式存在。类库对外部程序提供接口,通过引用类库,输入解析赋值后的要素变量,输出要素值的综合质控码。生成dll类库文件,使算法程序拥有良好的封装性,同时方便其他气象业务系统调用。如图3为类库概要图。

图3 类库概要图

2.3 后台数据库

Postgre SQL是由美国伯克利大学设计的数据库系统,经过不断的设计发展,最终发展为一种对象-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这是一种开源的数据库系统,经过发展已经成为开源界功能最先进的开放源代码的数据库系统之一[7]。Postgre SQL可以实现多种版本并发运行,对目前我们所知的SQL构件的支持性较高,具备良好的开放语言绑定功能。

Postgre SQL作为一种开放的数据库管理工具,与其他的数据库系统相比,有着鲜明特征,包括:(1)面向对象特征,可以任意添加属性;(2)数据类型丰富,不仅包括数字字符,还可以包含点线面等类型;(3)全面支持SQL;(4)可以与Web集成,解决Web问题能力更高,支持ODBC和JDBC;(5)大数据库,可以支持海量数据存储达到100 GB。系统的良好支持特性可以为未来前台数据提取的项目开发提供良好的后台数据库支持[8]

2.4 多线程处理

数据资料是以Txt报表的方式存在,通过3G/4G网络传递到中心服务器,由于报文种类的多样性系统采用了多线程的操作方式[9,10]。如图4所示,报文A使用相对应的主线程、读写线程、解析线程、入库线程。

在使用多线程处理数据的过程中,一方面使用了线程同步机制,即处理数据的各线程依赖扫描主线程,需要扫描线程提供消息进行唤醒调用,而其他线程则是处于等待状态。另一方面,当有多个线程同时需要访问资源时,则需要使用一个互斥机制,即任何时刻只允许一个线程访问资源,如果剩余线程也需要访问此资源,就需要等待使用资源的线程释放该资源才能对该资源进行访问。

图4 数据处理多线程操作流程图

2.5 系统总体设计

本系统输入项为TXT格式的《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需将文件数据导入数据库,供查询、统计、分析使用。系统的每个模块之间需要进行信息的传输,信息的传输需要通过接口来实现。数据在传递之前需要按照特定数据结构要求进行封装,以参数的形式输入。经过函数的调用,将函数返回值输出。系统拥有的优势在于:(1)支持多终端操作;(2)支持多用户的并行操作;(3)系统响应时间较短;(4)有权限设置;(5)具有备份功能[11,12]。系统主体流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观测员对报告书进行填报,数据录入,观测员包括县级,市级,省级基站的观测人员;

2)观测的数据会以类似于GPRS方式上传到中心服务器,中心服务器会对当前的气象数据进行预处理,再提交审核;

3)数据审核模块进行审核,审核部门为省局和国家局,相关的审核结果为省级业务管理人员审核报告和国家级业务管理人员审核报告,根据报告反馈信息对报表进行修改;

4)审核之后会产生告警模块和日志模块信息,告警模块将警告信息以短信的方式提交上传,日志模块则是将系统运行的具体信息做记录,并将权限进行更变,认定用户的权限;

5)信息审核完毕之后会进入质量控制模块,质控模块会综合使用各种控制方法及手段对当前的地面气象资料进行处理,包括人工检查,算法检验等;

6)经过质量控制的资料会产生多种级别的数据类型,需要判断数据的异常性,异常则进入异常处理环节给出提示或标记;

7)最后则是入库模块,入库模块接收多种类别的数据,包括警告信息、日志信息、用户权限信息、未经过质量控制的信息、质控处理后的信息等等,入库程序将对这些信息进行具体的判断操作处理,最后做入库处理。图5为系统总体设计流程图。

图5系统总体设计流程图

3 系统运行

本系统采用C#语言和最新的.NET技术编程[13],同时结合Postgre SQL开源数据库,系统运行环境为Windows 7,实际运行效果表明系统各项性能良好,能够满足当前用户基本需求。

3.1 质控入库界面

用户输入获取气象资料文件所在目录,点击报文质控入库按钮后,进行批量文件的处理。系统响应用户请求获取文件名打开文件,逐行读取文件数据,调用对应文件类别的数据处理类对文件进行解析、质控、入库。文件的处理状态和处理结果在Data Grid View中呈现出来。如图6为入库效果图。

图6 入库效果图

3.2 质控查询界面

查询质控结果时,用户可在查询界面选择查询要素、查询时间后发出查询指令,系统响应用户请求从数据库中查询相应的要素值及其质控码,通过质控码确定数据可信度颜色,并在Data Grid View中呈现出来,如图7为质控查询效果图。

图7 质控查询效果图

4 结语

质控系统 篇7

关键词:螺旋断层治疗,质量保证(QA),质量控制(QC),模式转变

0 引言

螺旋断层治疗系统Hi.Art代表了图像引导调强放射治疗中一种新型治疗技术[1]。其以CT扫描的方式利用扇形束实施螺旋式束流照射,治疗期间加速器机架、治疗床和多叶准直器(MLC)需实现同步运动的控制及调制。其治疗原理类似于螺旋断层CT,将一台6 MV小型驻波加速器安装在CT的滑环机架上,利用X射线束流切片式可实现高适形度的肿瘤治疗[2,3]。与常规直线加速器放疗相比较,HT具有诸多独特的物理和剂量学优势[4]。在给予肿瘤区域足够高的致死剂量同时最大程度地降低对周围关键器官或正常组织的损伤,特别是对一些靶区较复杂、范围较大的肿瘤如鼻咽癌、全淋巴等治疗,相比常规加速器具有一定的优势[5,6,7]。该系统集调强计划优化、治疗实施与验证为一体,工作过程中各部分相互协调从而实现束流螺旋治疗的精确性。由于HT治疗方式具有独特的动态方式及其功能结构的复杂性,其完整的质控过程中既有与常规加速器相类似又有着其独特的方面[8,9,10,11],确保系统的正常工作及其良好的稳定性显得至关重要,因此需量身订制出该系统的质量保证及质量控制规程。我院作为国内大陆第一台HT系统的临床应用单位,近期已安装第二台该系统,本研究通过对五年来第一台该系统QC结果的分析,监测其日常运行稳定性和可靠性,并结合新型质控设备的初步应用不断完善、简化其质控流程,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临床保障并为其他单位提供借鉴与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HT系统特点

HT系统基于螺旋照射实现了一种调强放射治疗方式,即当治疗床穿过机架孔同时机架持续旋转进行束流照射。该系统利用非均整的6 MV直线加速器,以固定源轴距85 cm安装在CT滑环机架上。纵向射野宽度通过一对可移动的钨门予以定义,并可形成最大射野为40 cm×5 cm。对于患者治疗而言,临床中射野宽度一般固定为验收测试的射野宽度(1/2.5/5 cm)中一种,横向上利用等中心处6.25 mm宽度的MLC叶片实现束流照射。通过每叶片打开时间来实现对束流强度的调制,而束流调制模式随机架角度改变而发生变化。这种束流调制模式定义为一个投射野(projection)即机架旋转约7o,而每旋转周可分为51个投射野。该系统不仅代表新型IMRT方式,而且也是一套完全集成的图像引导放疗(IGRT)设备。其利用相同射线源且额定能量约为3.5 MV实现MV级影像的获取。在源对侧的滑环机架上安装有一套738个通道氙气探测器,从而可实现三维影像的重建,用于治疗前检查或校正患者的摆位乃至实施剂量的重建可能。

1.2 执行的QC测试项

表1列出了我院HT系统执行的QC规程[12,13,14,15],该规程将用于评估系统运行的参数状态。将常规直线加速器QA规程调整至HT系统中,利用其额外测试项可较好地反映两种照射技术之间的重要差异。这种苛刻的QC测试项,有助临床物理师、工程师更好地掌握这种新型机器的机械和剂量学性能。基于临床报告的测试结果可提出不同周期/频率QC测试项。

采用Vidar扫描仪、EDR2胶片、等效矩形固体水和机载式MVCT探测器以实现系统的机械和几何测试。对于相对剂量和绝对剂量测量,需用A1SL电离室(Standing Imaging,USA)、8通道剂量仪(Tomo Electrometer)、等效水圆柱形模体(Cheese Phantom)等测量设备。HT系统测量参考条件下利用Thomas文献中推导A1SL电离室的射线质品质系数Kq来实现其绝对剂量的标定校准[16]。

注:除以上检测项目年检还需对横向、纵向截面剂量分布以及百分深度剂量(PDD)进行测量并与建模数据比对验证是否满足Gamma2%/1 mm标准。

1.3 日常检测项

日常质量控制应监测静止和动态输出剂量。对于系统几何特性,需观察激光灯的初始位置和激光灯的移动是否准确。验证激光灯精度后扫描MVCT图像质量的一致性。对系统束流剂量特性的检测,具体为将平板等效固体水(0.5 cm厚+带电离室孔5 cm厚)或圆柱形模体、A1SL电离室放到治疗床上摆好位,执行静态/动态输出剂量测量;输出剂量与参考值比较并计算出偏差。最后实施床读数稳定性及精度检测,以及标准安全性检查,确保门联锁、出束指示灯或声等正常工作。

1.4 周/月/季检测项

除日常质控所含检测项目还需定期对不同电离室实施剂量测量的精确性进行比对。采用EDR2大胶片对系统虚拟等中心处激光灯实施验证。通过平板等效固体水测量出不同深度R10/1.5、R20/1.5及R20/10剂量比值,从而将测量结果与参考值比对以检测射线质的稳定性[16]。采集获取Y方向离轴曲线,将数据保存并与系统金标准Profile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束流FWHM偏差值。

在治疗床上轴向放置(X-Z轴平面)两张胶片,从虚拟等中心沿着Y方向±3 cm处采用三明治式将两张胶片夹在其中,如图1所示。采用水平仪标定出每张胶片上一条真正的水平线。利用准直器射野来实现对胶片的照射,在机架角度0o、120o及240o上打开射野中心的两个叶片得到投影射野;通过分析照射的胶片评价叶片打开时角度的偏差,以检测叶片和机架旋转的同步性。同理,将EDR2胶片(8英寸×10英寸)夹在两块5 cm厚固体水之间,调整床高将胶片至等中心位置;执行特定计划后测量3个束流峰之间的距离,以实现机架与床同步性检测。

1.5 年检测项

年检测项除完成日常系统的机械、几何和束流剂量测定外,年检意义主要在于测量束流PDD、横向及纵向截面剂量分布并与机器建模数据进行比较,以确定QA要求。需按照束流数据进行重新剂量标定,验证剂量重复性及线性。年检QC项应包含系统所有组件的机械、几何及剂量方面测试,正如系统验收一般至少需两天时间。

1.6 QA及其模式的转变

HT患者计划QA也是整个质控流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其直接影响患者疗效及安全。我院最初患者剂量验证采用胶片验证方式。一般通过比较测量胶片的相对剂量与计划计算剂量分布,利用系统自带软件给予分析,从而实现对特定患者计划的验证。同时计划QA过程中采用电离室实施对计划中点(绝对)剂量的测量验证。

近来,医院科室新加入S u n N u c l e a r公司晨检Tomo Dose、剂量验证Arc Check及TQA(Accuray,U S A)工具等设备使得日常Q C过程变得更方便、简捷[17,18]。Tomo Dose、Arc Check及TQA工具操作简单,使得临床QC工作提高了效率,缩短QC时间。

2 结果

2.1 日常检测

系统几何特性:激光灯偏差可允许范围为±1mm,当测量误差超过范围则需调整。静态束流特性:静态输出剂量检查偏差在-2.0%到3%之间即满足要求。通过分析整理我院五年日检静态输出剂量的测量平均偏差0.494%±1.032%(图2),日常射线剂量输出基本控制在正常值范围,具有良好的稳定性。MVCT扫描图像若能清晰辨别密度棒第三排小孔,影像无伪影即满足需求,扫描剂量每次在3 c Gy以下,均在可接受范围。

2.2 周/月/季度检测

对于虚拟等中心验证,分析软件验证胶片满足偏差≤1 mm标准即可接受。静态模式下束流能量运用SPSS软件统计射线质R20/10平均偏差为-0.568±0.8%(SD),均符合±2%要求。射线质基本稳定(图3)。将获得Y方向离轴曲线与金标准数据进行比较,保证2%标准γ值通过,半高宽值在1%以内。叶片打开和机架旋转的同步检测项,要求胶片测量结果应不超过1o。而机架与床同步性检测,分析胶片上3条窄带波峰之间距离是否与机架旋转保持一致且间距相等。若机架、床同步和床速正确的话,该距离应为6.0 cm。统计显示月检测结果均满足最大偏差2 mm的要求。

2.3 年检

确保系统束流数据、PDD、横/纵向截面剂量分布与验收测试时数据保持一致。横、纵向离轴曲线上射野内大多数点应满足剂量偏差1%要求,而若为束流半影区内则可考虑满足2%要求。纵向截面剂量分布如发生变化,需对铅门进行修正和校准。良好的几何和机械性能表明:实际所有测试项均在1 mm或1o以内。

2.4 QA及其模式转变

对于特定患者计划的绝对剂量检测运用SPSS软件统计点平均剂量偏差为-0.383±1.23%(图4),整体结果基本满足±3%绝对剂量要求。Tomo Dose、Arc Check、TQA等新型测量设备的应用使得相应日常检测过程和患者剂量验证变得简化。Tomo Dose实现了对射野信息的日常测量和记录,可对射野对称性、平坦度进行检测并记录;运用Arc Check实施患者计划验证取代了传统胶片验证方式,使得整个患者QA过程大大简化;其具体统计结果如图5、6所示。

3 讨论

HT作为一套较为复杂的放疗系统,其螺旋断层治疗类似于慢速旋转IMRT,从而获得了更高的射线调制力;针对其独特的物理和剂量特性,做好系统实施过程中QA工作是十分重要的[2,8,9,12,13,14,15,16,17]。目前多篇文献[18,19,20,21,22,23,24]报道了通过系统束流输出和实施可能变化的敏感性,试图定义不同的测试和实验方法来验证所有的机械、几何和剂量学特性。但整个系统长时间的性能稳定性及可靠性鲜有报道。本研究经过5年多临床实践及综合日常质控数据,我院HT系统基本建立了较为有效和完善的QA体系,且按照Fenwick等[15]所推荐制定了各检测项的允许偏差,其稳定性与可靠性得到了有效地保证。通过日检、周检、月检、年检等QA项目能够保证加速器精准而有效的剂量输出,精确地对患者肿瘤靶区实施照射。通过评估和分析HT五年的日检内容、患者QA质控结果,系统的机械和几何特性基本保持稳定;而特定患者计划QA的失败模式很大程度地依赖于机器输出剂量变化的影响(如图2、4所示)。

由于目前国家还没有H T统一的Q A标准或规范,关于其剂量学性能,与其他机构进行更广泛地对比是可行的。Fenwick等[15]研究制定了HT系统日常静态/动态输出剂量以及能量变化均控制在±2%范围内;而Broggi S等[12]执行了该系统更为严格的静态/动态输出剂量±1.5%偏差标准,其能量偏差保持在±2%范围内。本研究中尽管按照加速器实施日常输出剂量±3%标准,我院HT则定义了日常输出剂量-2.0%至+3%及能量变化±2%控制范围,以确保维持及实现加速器类同的稳定性能。日常输出剂量要求主要是考虑HT实际患者治疗过程中剂量率随时间存在近1%下降,因而设定该标准有效地保证了临床治疗QA要求。而对于绝对剂量标定而言,近年来放疗射线束已从空气比释动能转换到吸收剂量的校准且考虑到非标准参考测量条件,HT系统目前可基于美国医学物理学家协会(AAPM)TG-51或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TRS-398报告规程实施其绝对剂量的校准[25,26]。

除了日常、月及年检常规Q A外,某些技术干预措施也应当遵循适当的QA规程。若更换束流靶,强烈建议应实施机械和剂量的测试项包括:源与初级准直器机械对齐,射束中心与机架旋转平面的一致性,源与MLC系统机械对齐,横、纵向束流曲线一致性,能量和输出剂量检测;最后实施患者计划剂量验证,以确认HT性能一致性。若更换磁控管关键部件,需执行测试项包括:输出剂量和能量稳定性检测;Cone形离轴曲线一致性以及患者IMRT剂量验证。而另一重要部件MLC系统更换,相对于源(靶)而言应检测所有几何校准的一致性,包括:机架旋转、射线束流平面以及阵列探测器。当然,HT系统作为IGRT设备,其MVCT影像既可用于患者治疗摆位的验证,又可用于实施患者剂量的精确计算,因此其引导影像QA也是整个系统QA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7,28,29]。五年间HT系统出现了超过300项的故障,技术干预的原因主要是机械问题、剂量不稳以及少量软件或通讯所致。基于这些技术报告,我院第一台HT系统整体停机时间会略高于目前常规治疗设备状态;当然临床应用最近一年停机率也明显好于刚运行的第一年,这与该系统不断升级或不少部件的更新换代有较大的关联性。

质控系统 篇8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对计算机及网络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数字化医院”的概念已经为广大医院所接受。麻醉临床信息系统作为“数字化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应用系统并覆盖麻醉医生全业务流的工作。随着国家新一轮的三级医院等级评审[1]的要求,对麻醉科 / 手术室的医疗质量控制及管理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如何借助信息系统平台提高麻醉医疗质量控制力度的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在2011年至2013年间,我院进行了麻醉临床信息系统和管理系统的研究、开发和优化,尤其是以麻醉质量控制为核心进行的系统优化设计使得医院对临床质量的管理从结果终末管理进入到预防和过程管理。

1.麻醉信息系统发展历程

俗话说“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可以看出麻醉医生在手术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传统方式下,麻醉医生需要对麻醉过程中各种监测设备上的信息进行手记笔描,术后根据术中的描记进行总结。手写麻醉记录费时费力,几乎占用了麻醉医生整个术中时间的10-15%,此外人工记录数据存在一定局限性,体现在麻醉记录单上的只是部分代表性数据,无法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对于回顾研究的数据提取和分析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不利于临床评估和科研。因此AIMS(anesthesia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2]应孕而生,AIMS是一个数学形式获取围术期相关信息的计算机系统。其中,术中麻醉相关信息的麻醉自动记录(Auto-mated Anesthesia record,AAR)是其重要组成部分。AAR首先由杜克大学医学中心麻醉系于1972年开始研究,于1972年用于临床。AIMS收集每一例要进行麻醉处理病人的信息,其信息的主要部分来自术中,AAR的应用改变了纸笔记录手术病人术中信息的传统方式。

近几年麻醉信息系统的发展已经脱离了单纯的人工记录转自动记录和生成各种表单,系统还需要通过数据集成和分析完成各种信息调用和共享、毒麻药品管理、消毒包耗品管理,临床质量管理和临床科研数据分析。

2.麻醉临床质控要求

自1989年浙江省率先成立麻醉质控中心以来,目前除江西省和西藏自治区外,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先后成立了临床麻醉质量控制与改进中心。在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和领导下,卫生部麻醉质量控制与改进中心于2011年正式成立,并挂靠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由黄宇光教授任中心主任,并计划组建以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麻醉质控中心负责人为班底的卫生部麻醉质控中心专家委员会。麻醉质控中心作为我国医疗质量管理中的专业质量管理模式日益受到广泛认可。

麻醉质控中心旨在提升麻醉医师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提高麻醉质量和麻醉安全性以及改善病人满意度和降低麻醉风险,以期在为病人提供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和努力实现麻醉质量全面管理的同时,推动麻醉学科的整体发展。麻醉质控中心的管理工作从麻醉结构的群体调查着手,详细调查医院麻醉科的人员编制、科室建制、麻醉设备和麻醉工作统计等,并从调查结果分析中把握现状,针对薄弱环节,提出改善质量管理的计划。通过各类培训,提高麻醉医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适当的行政指令,完善麻醉学科建制。制定麻醉工作制度和诊疗常规,规范麻醉质量管理[3]。制定麻醉科基本装备要求,促进麻醉科设施和装备的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建立麻醉质控中心与各医院的信息网络。

由卫生部麻醉质量控制与改进中心牵头起草,全国各省市麻醉质控中心专家共同参与制定的《麻醉科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指标》即将出台。该文件借鉴了美国麻醉质控中心所关注的麻醉质控指标及其定义并结合我国临床麻醉工作的实际情况。共有11个指标(包括定义)进入了麻醉质量的考核与评估范畴,它们分别是 :围麻醉期死亡率、围麻醉期心跳骤停发生率、麻醉期间严重过敏反应发生率、椎管内麻醉后严重神经并发症发生率、中心静脉穿刺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危重患者麻醉比率、非预期麻醉气管拔管后6小时内再插管比率、术毕低体温发生率、全麻气管插管拔管后声音嘶哑发生率、麻醉手术后新发昏迷发生率和红细胞回收比率。这些质控指标的制定是麻醉质量管理工作进入“数据时代”的标志,从结果上去评估麻醉服务的质量,为麻醉的结构管理和过程管理提供数据上的证据。

同时,“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明确要求建立麻醉质量中心数据库,以获得麻醉质量与安全相关数据 ;定期分析指标的数据变化趋势和原因,形成年度、季度、月度麻醉质量安全报告,并根据分析结果制定提高麻醉质量的各项措施。

3.质控平台建设框架

总体麻醉质控平台主要包含三层 :最底层为数据来源层,是质控数据的生产系统,如手术麻醉系统中的监测指标、不良事件明细等 ;术中质控的部分包含三方核查单、麻醉文书单的完整性等。中间层为数据存储层,目前规划了三个数据库,基础信息数据库(用来存储麻醉科室基本信息,如科室医生数量、职称、年龄、学历等),质控数据库(用来存储质控指标),平台字典库(用来存储接入医院的基本信息,如医院名称、用户管理、科室字典、麻醉方法名称等)。最上层为数据应用层即展现层,主要展现给客户平台的功能(见图1)。平台搭建成功的主要难点是标准规范体系的制定以及安全体系的保障。

(1)医院麻醉系统服务器,中转服务器,麻醉质控中心服务器(见图2)

医院麻醉系统服务器负责收集、记录医院麻醉收集信息,位于医院局域网内,由医院提供。

中转服务器负责提取医院麻醉手术信息并上报至麻醉质控中心服务器,要求该台服务器能同时访问医院麻醉系统服务器和麻醉质控中心服务器,由医院提供(需新增)。

麻醉质控中心服务器存放各医院上报的麻醉信息,并作为麻醉质控网站的数据源,为麻醉质控网站提供基本数据以做统计分析,由麻醉质控中心提供。

总之,整体架构在兼具性能和功能的基础上,合理的进行规划,在今后业务扩展或政策变更时,能够更好的具备适应力和扩展力,同时保障不同网络环境下的安全性和互隔离性。

(2)平台实现技术

将Windows Service部署在中转服务器上,安装oracle数据库,将设计好的表结构导入oracle数据库,用来存储从医院麻醉系统数据库获取的麻醉手术信息。每天自动获取医院麻醉手术的信息,如获取成功,再自动将数据写入到麻醉质控中心数据库,如果失败,会自动记录错误日志并邮件通知开发人员以方便处理异常 ;在将中转服务器的数据写入麻醉质控中心服务器的过程中,同样也会记录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异常并邮件通知。具体数据流如图3所示。

4.以质控引导麻醉系统的设计调整

麻醉信息系统是实现智能化质量提醒、预警、量化评分和质量上报的支撑。根据国内临床麻醉实际运行的特点与三级医院等级评审麻醉部分的要求,我们在系统设计和优化时将其拆分成六个部分,分别融入到信息系统中。

4.1诊疗和管理规范化程序 (SOP) 模块 :首先根据相关的法规、规范和医院的标准,借鉴国内外较为成熟的麻醉质量标准,制定麻醉科诊疗和管理的SOP,该SOP为下述各量化评分管理模块的基础。

4.2病历质量模块 :量化围术期访视、诊疗方案、会诊和抢救,以及三级巡诊制度的落实情况,对于病历的完整性与规范性进行严格的控制。

4.3临床合理用药及量化模块 :提供术中用药分析和监测参数出现异常前后,以及术前、术后和会诊的诊断和治疗用药分析。

4.4不良事件上报模块 :根据麻醉科的规章制度,要求一线麻醉医生将不良事件进行无责制上报,保证事件的有效上报与有效分析。

4.5环节质量量化模块 :对病人围麻醉期过程的质量如麻醉相关的不良事件和生理参数显著波动等进行分级量化评分。

4.6终末质量量化模块 :诊断是否正确、及时和全面,治疗是否及时、有效和彻底,病人的康复和安全情况等进行分级量化评分。

5.系统应用后对科室管理方面的价值

医院花费近三个月时间完成了这套麻醉临床信息系统的完善和上线应用。突破了传统手工方式对医疗行为和病历质量进行质控、监测、评价,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了实时性很强的医疗质量管理中,全面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医疗质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提高区域麻醉质量与水平

通过麻醉质控平台,全面有效监督区域麻醉质量与麻醉安全,定期分析监测指标的变化,并根据分析结果制定提高麻醉质量的各项措施。

提升麻醉医护人员诊疗水平

通过对质控汇总数据的分析,集中对医护人员进行指导操作培训,提升医护人员诊疗技能,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减少麻醉医护人员工作量

对于已安装麻醉临床信息系统的医院在上报质控数据时,数据来源于日常手术及麻醉记录,对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能够起到较好的保证作用,并能减少麻醉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降低围手术期死亡率

实时收集麻醉科基本信息、质控报告数据、加强手术麻醉过程中突发事件的预警与处理,并提供及时的麻醉指导,降低麻醉围手术期死亡率。

提高质控数据上报准确率

平台提供从麻醉临床信息系统中自动采集监控的医疗文书单、监测指标、不良事件相关内容,避免了手工上报的工作量及误报率。

辅助医生麻醉课题研究

通过平台收集的特殊病例共享以及共性病例,结合麻醉知识库,辅助麻醉医生进行特殊课题研究。

摘要:近年来,临床质量控制要求不断加强。临床的管理工作也从传统的人为管理,转变为人为管理加信息化系统管理。我院在麻醉信息系统建设时,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将质控数据要求融入到系统的客户化设计中,最终实现麻醉临床质量控制的预先性、过程性和全程管控。麻醉信息系统的建设助力医院迈向临床智能。

质控系统 篇9

我院作为一所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开放床位2 000张,2011年出院患者达6万人次。长期以来,我院的病区护理质控管理采用手工管理模式,对资料的收集、整理、统计、分析等工作费时费力,且效率低下[1]。为改变这种状况,我院计算机管理中心与护理部一起开发了一套借助医院信息系统(HIS)平台,以电子病历数据为基础的病区护理质控管理系统。现将该系统的开发及应用情况介绍如下。

2 系统的设计目标

(1)借助HIS平台,以电子病历数据为基础,实现病区护理质控数据采集的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2)实现病区管床护士、护士长、大(内、外)科护士长、护理部4级管理;(3)将护理危险因素评估表分为“未上报、已上报、已审核、已提交”4种状态,并实现状态间的递进、回归处理;(4)将系统分为数据采集(WEB端)、数据审核(审核端)与数据管理(管理员端)3部分。

3 系统的技术平台

体系结构:Brower/Server结构;编程工具:ASP.NET 2.0(采用C#编程语言);数据库:SQL Server 2005;运行平台:IE6.0以上。

4 系统设计

4.1 系统流程设计

系统流程设计见图1。

4.2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护理质控管理系统的实体为危险因素评估表,主要是患者信息和危险信息。其中,患者信息包括姓名、性别、护理级别等信息;危险信息包括压疮危险、自杀危险、管道滑脱危险、跌倒危险和走失风险等评估表信息。危险因素评估的实体-联系(E-R)图如图2、图3所示。

5 系统功能及应用

系统主体分为压疮危险因素评估、自杀危险因素评估、管道滑脱危险因素评估、跌倒危险因素评估和走失风险评估等5个部分。下面以压疮危险因素评估为例来对系统的功能及应用进行说明。

压疮危险因素评估主界面如图4所示。操作员通过对“感官感觉对不适的压力具有反应的能力”等因素的选择,系统能够自动计算出该患者的危险因素得分,同时自动分析出该患者的危险级别(15~18分为轻度危险、13~14分为中度危险、≤12分为高度危险),并作出评估。护理部制定压疮预防管理办法,据此平台建立护理质控管理制度。对压疮发生不同危险程度的患者,有针对性采取预防压疮措施,减少工作中的盲目性及被动性,合理分配护理资源,提高预防压疮的有效性。同时,专业护士对入院、转院、转科、手术、病重等患者应用压疮危险因素评估表进行全面评估,该表在患者出院后作为护理病历的一部分,存入病案,可作为保护护理人员自身权益的一种工具[2,3]。

系统采用4级护理质控管理,病区管床护士作为第1级,负责系统的数据采集,即危险因素评估表的数据申报工作;病区护士长作为第2级,负责本病区危险因素评估表的初审工作,初审通过后提交到大(内、外)科护士长处;大(内、外)科护士长作为第3级,负责大(内、外)科危险因素评估表的二审工作,二审通过后提交到护理部;护理部作为第4级,负责全院危险因素评估表的终审工作。

本系统除具有添加、修改、删除、生成危险因素评估表等功能外,还具有以下功能:(1)借助HIS系统,利用患者病历号的唯一性,将患者的电子病历信息,包括患者姓名、年龄、住院号、护理级别、病情简介等基本信息自动提取到系统中来,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的数据采集效率;(2)本系统在审核端和管理员端提供评估表回归功能[4]。

6 结语

病区危险因素评估是医院护理质控的一项重要内容[5]。当前,我国医院已进入到以电子病历系统为核心的临床信息化建设阶段,如何依托现有的信息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医院护理质量进行管理,为医院管理服务,是当前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该系统以医院电子病历数据为基础,通过对护理危险因素的评估,最大限度降低护理危险发生率。同时,护理部通过该平台,建立护理质控管理制度,提高了护理人员对护理风险的预测能力[6]。

参考文献

[1]沈崇德.无线移动技术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实践[J].医疗卫生装备,2008,29(1):45-47.

[2]严静东,刘立捷,江舢,等.一体化临床护理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医疗卫生装备,2011,32(2):47-53.

[3]徐榕,陈金雄,李妮,等.护理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现[J].医疗卫生装备,2010,31(10):10-13.

[4]张静梅.科室质量管理小组在护理文件全程监控中的作用[J].护理管理杂志,2009,9(9):27-28.

[5]陈腊年.医院信息化系统在我院护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护理研究,2011,25(2A):343-344.

上一篇:收费站班组下一篇:公立医院的信息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