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阅读教学(精选12篇)
汉语阅读教学 篇1
藏区汉语阅读教材内容难度不大, 但是教师教学却比较吃力。一是因为学生的基础知识不牢固, 二是因为教学的阅读方法效果不明显, 三是因为藏区的文化背景不同, 学生的思维习惯也不一样。因此, 需要教师不断努力探索适合藏区高中生阅读的教学模式, 才能促进藏区高中生的汉语阅读能力有质的提高。
一、加强课堂阅读教学互动
师生互动的课堂阅读教学是提高藏区高中生汉语阅读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 即教师和学生通过共同参与、合作沟通进行汉语信息交流,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教师应该以民主教学的方式, 激发学生的课堂主体性意识, 引导他们敢于思考、善于思考、勇于质疑, 给予他们学习“甜头”, 使其积极参与教师的课堂教学。假如教师总是以传统教学方式, 或者直接告诉学生标准答案, 那么教学任务就无法真正实现, 也难以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教师的教学方式, 造成学生严重的依赖思想。学生的学习主人翁意识便不能提高, 很可能就沦为知识的“奴隶”, 知识的“记事本”。所以, 藏区的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 需要改变过去的教学思维, 构建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 帮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 以民主学习方式锻炼他们的阅读能力。
二、有层次性的设计阅读教学
阅读的目标就是读懂文章, 并领悟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 所谓读懂就是要分明文章的层次, 也是阅读能力的体现。它涵盖了学生对汉语言的认知、对文章表达信息的提炼和整合, 对文章内容和手法的分析概括。简而言之, 就是认读和解读两个环节。认读虽然不复杂, 但是对于藏区学生来说, 还是对他们有一定的影响, 因而教师应该引导归纳, 把学生的疑问集中起来, 并设计有层次的问题来解决, 并将所提出的问题大众化。所谓解读就是要让学生对文章的表达方法和思想内容能够准确把握。正如写文章一样, 阅读也需要整体的思路, 从局部到整体, 从整体回归局部。在这样的阅读教学循环中, 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 设计不相同的阅读活动, 从认读到鉴赏, 从评价到理解, 整个教学活动应该要有梯度性。注重发挥学生的特长, 让他们尽情观察、思考、表达。只要能够激发藏区高中生的积极阅读情绪, 那么阅读能力也会进一步提高。例如在学习《祝福》一文时, 由于藏区学生的文化背景原因, 学生对课文的深层理解会有较大难度。因而教师可以在教学时, 将“祥林嫂是怎样的一个人”作为阅读教学的起始问题, 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祥林嫂的背景人生, 并不断和学生互动对话, 让他们逐渐把握小说的基本一样。最后学生才能对“谁害死祥林嫂”这个问题有自己的见解, 便于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分阶段完成阅读目标
对藏区高中生的汉语阅读能力训练应该遵循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人思维理解能力。由此来看, 教师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应该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
(一) 积累阶段
汉语文阅读积累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 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教师应该让学生将拼音、字形、字义等语言知识基础打牢, 要求藏区学生能够熟练地了解汉语言表达、文体特点;要求学生能够顺畅地阅读课文及课外读物, 较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 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认真领悟课文的情感表达。
(二) 理解阶段
要想锻炼藏区高中生的汉语言思维, 就要发展他们的思维理解能力, 引导他们判断、分析、想象, 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利用汉语文中的判断句或者带有修饰、限制成分的句子来训练学生对文章语句的正确认识。而要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熟练把握, 根据文章的段落、句子来划分结构, 恰当概况段落及全文的主旨, 训练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对于学生的想象能力的培养, 则需要教师不断将汉语文字的意义空间不断拓展, 让学生更加准确、合理地去理解。阅读能力的训练离不开想象力的培养, 教师要根据课文教材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丰富想象力。
(三) 鉴赏阶段
鉴赏是汉语阅读教学的重点内容, 即评价和赏析文字内容、形式。教师只有将科学文化知识、语言知识真正传授给学生, 才能更好引导他们利用抽象思维去阅读、鉴赏、评价课文。教师可以利用汉语课文的人物故事情节、文章特点、作者观念来培养藏区高中生的作品评价能力, 让他们能写出逻辑正确的小论文, 然后相互讨论, 并进行欣赏、朗读。在评价和鉴赏过程中, 学生通过不断的积累和训练, 最终提高汉语文读物的阅读兴趣, 并能够形成主动的学习意识, 形成自己的主见。
四、结语
培养藏区高中生的汉语文阅读能力是汉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更是藏区高中生了解中国汉语文化的重要途径。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阅读教学中重要性, 针对藏区高中生的学习情况, 引导他们领会、理解汉语课文的思想情感及表达意义, 由此深化学生的汉语写作技巧和汉语阅读能力。而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 通过有效的汉语文阅读训练, 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摘要:西藏语文教育包括了藏文教学和汉语教学, 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教学却因为藏区的文化背景不同, 学习起来具有一定难度。本文主要结合西藏高中汉语阅读教学现状, 分析如何努力克服西藏高中汉语教学的困难, 提高学生的汉语阅读能力, 并提出相关的措施。
关键词:西藏,汉语教学,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朱艳.西藏自治区高中汉语文教学模式初探[J].教师, 2012 (22) .
汉语阅读教学 篇2
(一)词法的讲解 1.生词的处理
生词直接制约到阅读课的教学进程。如果课文中生词不处理,学生读不懂课文,阅读速度跟不上,更不用谈什么技能训练了,可将课文中比较难、比较常用的生词选出来,念一念,讲一讲。
《这样阅读》这本教材中,每篇细读和通读课文后有“重点词语举例”的练习,其中《中国人为什么使用汉字》中,有“以”这个词的用法。课文中:“水”的发音是以.n 开头的。扩展:他以.一个人的力量完成了这么难得工作。汽车以.每小时100 公里的速度前进。最后他以.5000 元的价钱买下了这台电脑。通过课后的练习的讲解,教师可以围绕课文中词义进行适当的扩展。
2.词语学习和语篇理解结合有些词语留学生掌握词典中的意义并不困难,但是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就不一定能准确理解了,阅读课的课文恰恰给学习者提供了大量的语篇和语言环境。《十五岁生日》中有这样的一段话:“走进学校,我才发现好像来到了另一个世界,上哪儿去找我的接的姐姐?这时对面走过来一位像老师的姑娘,我走上去说:‘请问,你认识李菲吗?’她眼睛上上下下打量了我一番说:‘你是她的妹妹吧?’嗨,有.门.儿.!”像“有门儿”汉语中还有一些俗语、一些固定用法,这些对外国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只能进行整体教学,告诉他们,这里的“门”不是指实物的门,是门路、方法的意思相当于英语中的“no door”。我们在学习英语中的俗语时也是遇到一个记住一个,俗语学习没有什么捷径,大概只能靠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记忆。
3.词语理解和语法知识互动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一个一个的词,只是汉语词汇中的沧海一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汉字结构、词语组合规律、上下文语境等来猜测词义。我们学习英语的时候也不可能把每个不认识的词都查出它们的意思。看到一个生词,不知道其准确意义,但可以根词根、词缀判断大概的词义范围。
《这样阅读》第一册第一单元主题是汉字的故事,在每一单元的“字词句练习”中都有“学习形声字”、“学习构词法”这两项,主要是针对细读和通读课文里的字词做一些构字法、构词法、词义辨析练习。
(二)句法的讲解 1.讲关键句式
阅读课是不可能做到详细讲解语法的,要提高教学效率,抓影响全局理解的关键语法点。《孩子需要什么》中有一段:“不.是.没.听说过孩子被车撞,不.是.没.听说过有人被推到地铁铁轨上,不.是.没.听说过有的孩子被骗„„”这里有一个双重否定的语法点,从字面上看,是一句话中有两个否定词语,用否定加否定的形式,表达强调肯定的语意。“不是没”就是“肯定有”的意思。
2.讲短难句
陈贤纯认为,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口语中,句子的结构相当复杂,有些不符合语法规范的句子平常也存在于人们的交际中,中级阶段学生要学习的是真实的语言材料。这本教材中,设置了“难句理解”这个练习,目的是为了加强句子结构方面的训练,是基本句型教完以后深入句型教学的一种尝试。下面的一些句子都是留学生很容易出错的句子。比如:你爱信不信!
(1)你喜欢信,但是没有信(2)你喜欢信但是不写信
(3)你愿意相信就相信,不愿意相信可以不信
3.结合语篇讲解特殊用法
一些特殊用法可以根据在课文中上下文结合语境来讲解用法,因为课文所提供的情境对句型的语义、语用特征有提示作用。一些跨越不同学习阶段的重要语法点,可以打破阶段间的藩篱,前后系联循序渐进地教学。课文《十五岁生日》有这样一段:“真的?我可以走了?这么顺利?我还没明白过.来.,就被人流推向了门外。”此处的“过.来.”是什么意思?(1)走过来
(2)由不明白到明白(3 来了
这里的“过来”,外国学生很容易会选成第1 项,趋向补语的用法虽然以前学过,但一些学生在初级并未很好地掌握,而且这里的用法又不是一般的实义动作后的用法。因此教师需作简要回顾,要强调此处的“过来”显然不是第1项的意思,而是表示一种动作完成的状态。
4.当的文化指导
外国学生阅读汉语文章感到吃力之处,除了大量的生词、习语和复杂的语法结构外,还有一个问题是不能领悟文章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当然,阅读课中文化教学,教师只要做大致介绍,作为背景的理解,不宜讲得过深过多,占用太多课堂时间。
《成长的烦恼》中谈到父母担心儿子的早恋,有这样一段话:“我认识到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对异性产生爱慕之心是非常正常的,但是13 岁谈恋爱实在是太早了,他们还不懂得爱情,所以我应该让儿子认识到青.苹.果.不.能.过.早.采.摘.。.”.在本课中,提到早都是“青苹果”这样词语,中国的家长、老师对早恋很紧张,一定要让孩子们认识到这件事是
浅析民族地区汉语阅读课教学 篇3
课文阅读是汉语学习的中心,语音、词汇、语法的学习,听说读写的能力的获得,交际话题的训练都要围绕课文学习来展开。要充分利用课文,从学课文到用课文,在每一个层次上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学习课文,就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以下就民族地区汉语教学中的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汉语阅读课问题设置要避免简单化、低幼化倾向
民族地区一些阅读课的教学设计和教材课后练习的问题设置都有过于简单的倾向。
从高中汉语教材编写的说明可以看出民族地区高一年级教材相当于内地汉族学生五六年级教材,这是编写者对民族地区学生汉语水平的一个较准确定位。教材的阅读课选文大多在2000字以内,选文具有思想性、科学性、实用性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汉语素养。但是教学中对阅读能力的要求偏低,降低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目标。一些课文的问题设置仅限于记叙或说明的要素,什么人,什么事,怎样发生的。阅读课问题简单,教师备课和教学几乎不用费大力气,学生学习课文也无需多动脑,题目一读就会,缺少探求知识的动力,久而久之,学生学习兴趣下降,语文教学也达不到提高汉语素养的目标。
下面来看一个高中汉语课的教学设计,只选取问题设置,其他内容略。新疆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汉语必修一》第三课《战士守岛》。
第一课时 阅读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
(二)预设问题。
(1)小高是谁?
(2)我和小高坐什么去宝石岛?
(3)小高的纸箱里有什么东西?
(4)那天晚上有什么晚会?
(5)瓜秧上为什么一个西瓜也没有结?
(三)各小组讨论交流,汇报主要的收获和未解决的问题。
第二课时 深化课文学习。
(一)检查预习情况。
(二)深学课文 ,探讨问题。
1.文中为什么说这是一个特别的晚会?
2.课文中的“宝石岛”是一个怎样的海岛 ?
3.理解“小精灵”在课文里指的是什么。
4.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小岛生活的艰苦和战士们爱国爱岛的乐观情绪?
5.全文的主题是通过哪两条线索展开的?
这个教学设计是教学中较多采用的比较通用的例子,不能说它有什么错误,但是看课堂问题设计便能发现问题较简单,学生需要讨论作答吗?问题的设计是从对课文的理解出发,但这样的问题对学生汉语素养的提高有多大作用呢?
经过反复阅读,反思,笔者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问题的:
1.小高“把他的大提包扔在一边,怀里却紧紧地抱着一只纸箱子”说明了什么?
2.文章是怎样描述战士们的种瓜过程的?
3.小岛的战友们是怎样分享劳动果实的?
4.文章对小高有怎样的描写,说明了什么?
5.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这些问题的设计是笔者在反复备课的基础上设计的,从语句理解、文章前后照应、人物形象、作品主题几方面提出问题。学生在学习中思考积极,讨论热烈,效果良好。在这堂课上有多位年轻教师听笔者课,他们也对这次深入备课、二次备课给予赞同和较高评价,认为汉语教学不能怕学生接受能力低而采用简单化低幼化问题,应该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扩大课堂容量,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水平。
事实上教师不必担心学生接受能力。调查发现,民族地区学生学习汉语时说的能力、写的能力可能弱,但是读的能力并不低。在语言的理解上,各民族语言有相通之处,只要积累一定量的文字,凭借对文字的理解是可以明白课文大意的。当他们遇到课文记叙要素、说明特点等理解性问题时,大多能顺利回答;只有鉴赏分析的问题需要讨论、引导启发。如果一些课文设计的问题学生不需仔细思考即可作答,这样不利于阅读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从心理学的角度可以知道,简单化的问题不利于提高人的思维能力,低一级的教学目标容易导致学生的懒惰与疲惫,所以合理设计教学问题,对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二、汉语阅读课问题设置要难易结合,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普通高中汉语课程标准(实验)》规定汉语学习的重点是阅读理解,阅读理解是基础,分析鉴赏是提高,“高中汉语又要有所侧重,侧重于读写,扩大学生的汉语知识面,适度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1]汉语阅读教学的阅读理解和分析鉴赏是不可分割的,即便是一篇简单的记叙文,也不可能只是理解,没有鉴赏。一件事情的经过和意义,一个人物的行为和品德,在理解的同时就有了鉴赏。学生在学习中发现了美,美的人物和事件;接受了美的思想,领悟到高尚情感,形成自我人生观、价值观。从这个角度看,对学生阅读训练不能停留在一般性的理解课文上,更不能把问题设置为简单的人和事。问题要由易到难,成阶梯状,让学生通过合作探讨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提高认识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汉语阅读课问题设置只有难易结合才能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上面说到民族地区高一年级汉语教材相当于内地汉族学生五六年级教材,民族地区高一学生汉语水平相当于汉族五六年级学生水平,知识水平相当但心智能力绝不仅仅是小学生水平。十五六岁的高中生,他们有自己的认识,对社会对人生都有了一定的看法和判断,虽然在认知上还处于成长期,但也已具有较稳定的水平,只是还需社会学校家庭的教育和培养。对于具有一定判断力的高中生还采用小学生的低幼问题考查,就不够合理了。
三、汉语阅读课问题设置要具有适当的难度,符合教育规律
汉语阅读课教学的问题设置应该有一定难度,教育心理学说“跳一跳,摘桃子”就是这个道理。针对民族地区学生汉语学习的实际,问题太难了,形成阅读障碍,问题得不到解决,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但也不能太容易,容易的问题形不成讨论空间,会失去学习兴趣。不经思考解决的问题是没有训练价值的,要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探讨交流,要解决那些有些难度而不太容易实现解决目标的问题。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在《思维与语言》中有“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区的水平”。[2]从当前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要求来看,应该提供给学生适度的难题,让学生学会探讨,形成良好思维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在民族地区推行双语教育,只有加强阅读课教学,才能使民族学生形成良好阅读品质,提高汉语水平。学习好汉语,少数民族便可以充分地借鉴、应用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与技术,发展本民族的社会经济与文化。
注释:
[1]方晓华 执笔.普通高中汉语课程标准(实验)[S].乌鲁木齐:新疆教育出版社,2008.
汉语阅读教学 篇4
(一) “自下而上”阅读模式 (Bottom up Reading Model) 。
Gough的“自下而上”阅读模式也被称作信息加工模式。它把阅读过程看成一个直线形的过程, 即阅读过程由音素开始, 再到音节、词语、句子及语篇各个由低到高的语言层次, 较低层次的语言识别不受较高层次的影响。读者通过实施阅读, 从书面语言平台接触与接收信息。
(二) “自上而下”阅读模式 (Top down Reading Model) 。
心理语言学理论的代表人物Goodman (1967) , Smith (1971) 等人提出了阅读的“自上而下”模式。“自上而下”阅读模式强调读者对文本材料的综合理解。读者利用本人已有的知识去构建篇章意义的过程, 即读者根据自己已有的语音、句法和语义知识以及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有选择地捕捉最有意义的语言提示, 进行一系列的推断、预测、验证和修改, 以获得意义的过程。
(三) “交互”阅读模式。
上世纪70年代末, Rumelhart等人提出了交互模式阅读理论。“交互”模式认为每一阶段的知识分析既有来自低级阶段, 也有来自高级阶段的分析。只有当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的信息吻合时, 才能产生令人满意的正确理解, 否则假设就要重新修改和建立, 直至两种信息完全吻合。也就是说, 阅读是一个多种语言知识, 包括文字、词汇、句法和语义等知识的复杂相互作用过程。
二、模式在教学方法上的体现
(一) “自下而上”模式。
该模式认为, 阅读教学的重点应在于语音、词汇的教学, 体现为以词汇、语法为主线, 教师为中心。过分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 则往往忽略阅读文章所传递的信息, 其阅读教学的目的只是帮助学习者读懂课文中的字、词、句等, 虽然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 但不利于学习者阅读能力的提高。
(二) “自上而下”模式。
该理论认为教学的重点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对课文进行积极的预期、核实、修正、扩展, 然后再预期。在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角, 教师只是对一些学生普遍认为的难点问题加以指导。把阅读材料作为传递信息的载体, 重视通过语言形式所表达出来的信息, 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 交互模式。
交互模式强调语言知识与背景知识的重要性。阅读课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图式, 以便学生更好地利用图式完成预测、假设、验证等阅读过程, 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 对课文进行积极的认知加工, 这强调了背景知识在阅读过程中的地位。
三、对汉语阅读课教学的启示
综合以上理论研究, 我们认识到, 阅读不仅是获取信息、培养思维的过程, 还是学习语言知识、培养语言能力的过程。因此, 在对外汉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究竟采取何种模式, 就成为摆在汉语阅读课教师面前的问题。
(一) 纵向。
第二语言的习得是一个不断向目的语发展、靠近的过程, 因此, 在不同的学习阶段, 学习者的阅读模式也是在发展变化的, 我们采用的教学模式就应该是变化的、分阶段侧重的。
对初学者来说, 因为受词汇、语法等语言学知识水平的限制, 他们往往采用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 阅读是为了学习语言知识而进行的。因此这一阶段的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能力为目的, 加强词汇、语法的教学。
在中级阶段, 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语言知识, 阅读目的不仅是为了提高语言能力、语言技巧, 而且包括获取交际信息、丰富自身文化背景知识等。阅读的模式既可能是自下而上的, 也可能是交叉进行的。教学的重点应该以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和策略为主, 注重培养学生的联想、猜测能力, 甚至包括语篇思维能力等。
(二) 横向。
1. 提高语言知识水平
学习者首先必须具备相当的语言能力。如果词汇量、语法知识和语言知识欠缺, 就会造成“自下而上”的阅读方式受阻, 也就谈不上“相互作用”和“双向交流”的阅读活动。只有达到了一定的语言水平, 学习者才能与文本发生意义上的联系。
2. 扩大文化背景知识
阅读不是一个单纯吸收信息的消极过程, 而是读者运用已有的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 结合文字信息进行理解的积极过程。因此, 影响读者阅读能力的重要因素除语言知识外, 还有非语言知识。因此文章读不懂或理解错误不应完全归咎于词汇量不足、语法知识不够、句子结构不懂等, 而有可能是学习者背景知识的欠缺, 从而导致文本理解错误或困难。
因此, 教师应该向学习者介绍与文本内容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以在学习者的头脑中建立丰富的非语言知识, 帮助他们减少阅读障碍, 促使“自上而下”阅读渠道的畅通。
四、小结
综上所述, 阅读理论从上世纪开始就有了很大的发展, 对阅读模式的认识也不断深入。而对阅读过程的不同认识反映在教学上就是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 教师应该对不同的阅读理论有所了解, 并根据学生的特点, 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不仅学到语言知识, 更在阅读能力上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卞鲁霞, 王明初.背景知识与语言难度在英语阅读理解中的作用[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88, (14) .
[2]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3]杜学增.英语阅读的方法和技能[M].北京:外语教学和研究出版社, 1996.
[4]周健.汉语课堂教学技巧与游戏[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1998.
[5]宋华, 张厚桨.在中文阅读中字音、字形的作用及其发展转换[J].心理学报, 1995, (2) .
[6]季秀清.外国留学生汉语阅读中字形与字音的作用初探[A].语言与文化研究论集[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7]Carrell.P.L.Introduction:Interac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LanguageReading[A].InteractiveApproache4stoSecondLan-guage Reading[C].Ed.P.L.Carrell et al.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1988:1-7.
汉语阅读教学 篇5
处理生词和课文
教学目标:1.同学们使用方位词进行正确表达。2.流利的背说会话和短文内容。
3.同学们用学过的方位词说一说我们的学校。教学内容及环节: 1.听写本课生词。
2.同学们读会话并完成判断题。
回答“离……远吗?”“先…….然后……”的句。3.同学们读课文完成填图题。4.看图口述短文内容。
5.说一说我们学校有那些建筑物,并用方位准确表达出来。
女生楼
男生楼
食堂
水房
外专楼
中学楼
小学楼
综合楼
篮球场
乒乓球场
操场
作业
谈初中汉语文的阅读教学 篇6
【关键词】初中汉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是一门语言教学,需要学生去学会理解和运用所学语言文字,对于初中双语班的学生来说,既要学会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又要学会掌握汉语言文字,并且能够熟练运用于自己的生活实际当中,是需要学生付出更多的努力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首先要学会倾听,听语文教学中的字与词,以及课文,深入理解其内涵。汉语言文字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要准确理解,方能有所进步。其次,是要学会说,用所学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内心意愿,让听的人能够心领神会。第三,要学会阅读,阅读是与所读内容相互融合的过程,通过大量阅读,更加深入地理解所学语言的语言环境与民族习俗,为更加灵活地运用汉语言文字,打好坚实的文字基础。第四,是写作。学习语言文字,最终,要使其成为文本,方可为他人借鉴与使用。在这四项基本技能中,汉语文的阅读教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要切实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教师就要让学生喜欢阅读,并在阅读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同时还要学会阅读,进而认同阅读,从而,有效地提高汉语言教学的教学实效。
一、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写作积累
古语说得好:“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习汉语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没有丰富的积累就没有深层次的阅读。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时一定要关注学生字词句的理解与积累,关注精彩语段和名篇的背诵默写,关注文章、文学常识的积累。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借鉴作家的写作技巧,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写作训练。教师还需要有更多的创新设计,让学生当堂展示,也可作为课外训练,评价方式灵活多样,自评、互评、点评结合。
阅读教学是一门教学艺术,实践证明,重视强化阅读教学,确是全面提高汉语文教学质量的一把金钥匙。阅读过程是作品的形象、作者的情感与读者的认知感受发生作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读者的认知领域、情感世界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阅读能力在日复一日的阅读体验中也会不断得到强化和提高。
二、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使学生对于阅读产生浓厚兴趣,并在阅读中找到学习的乐趣
学生在学习字、词、句之后,需要知道自己对于字、词、句的理解,这就需要通过阅读来检验。阅读可以考察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也能够考察学生的思想情感,进行人文教育,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的 、不可缺少的活动,通过阅读,可以获取信息,进行知识积累,还可以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水平,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陶冶学生性情,塑造学生品格的作用。
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加以适时的引导,让学生参与到阅读的过程中来,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具有不同难度的阅读材料,利用好每一节阅读课,使不同理解程度的学生都各自有所得,有所收获。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全神贯注,专注于所读教材,并进行积极的思考,寻找阅读材料中的最佳答案。教师要善于创造特定的教学情境,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文字说明,与其相关的音乐与时代背景,生活习俗,民族特点来从多方面加强学生的理解,启迪学生的思维。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需要使学生能够展开联想,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可以让学生续写文章,或者联想相关故事情节,进行文章扩写,将所学阅读内容,进行分角色表演,或者演变为戏剧、话剧、故事等来进行形象化教学。
三、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师首先要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即在学生阅读文本时充分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和经验。如学生学习《乡愁》时让学生谈谈离愁别绪,积累古诗文中离别的佳句;学习《春》时让学生回味春天,用语言和画面描绘春天等等。其次是重反复朗读,在朗读中形成对文本内容的大致了解,特别是精彩语段要抑扬顿挫、读出感情、读出韵味。再次是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即使是学生的认识有偏颇之处,教师只能引导。只有这样才不会破坏学生的阅读激情,学生的阅读素养才会不断提高。
四、教师要使学生学会阅读,就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教师要使学生学会阅读,就要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多读文字优美的文章,要读多种文体的文章,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小说、戏剧、诗歌等等,通过阅读不同文体的文章,学习不同文体文章的长处与特点,为自己的阅读与理解的能力的提高打好坚实的基石。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学生要把阅读作为一种习惯,就会自觉地去多读书,读好书,并且将读书的内容与精华部分进行内化,吸取对自己有益的部分,从而使自己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要学 会摘抄。将好词、佳句,好的段落抄写下来,写在专门的摘抄本上,有时间,拿出来,多看几遍,熟记于心,长期训练下去,自然会达到心中有,笔中有,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写作的水平自然也会得到提高。
要使学生学会阅读,还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新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对于文章,可以拓展相关知识,文化背景,作者介绍,以及同类作品相互比较与鉴别,找出存在优点,使阅读成为一种工具,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主动参与的意识也有所提高,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思考问题有更进一步的深入。学生要对阅读材料中的信息加以强化,加以综合,分析其产生原因,以及其真正要表达的意义所在,既要考虑其思想感情方面,又要考虑其写作技巧、句子划分、内容提纲、层义,段义与中心思想,从而,从总体上把握整篇文章的寓意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完整地理解全篇文章。
五、营造和谐的阅读氛围
切实把“在快乐中学习”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就必须为学生创设和谐、民主的氛围。教师不管有什么情绪,请微笑着、情绪饱满地进入课堂;不管某个学生有多么的令你生气,请先平息怒火,决不要板着脸训上半天,再回到课堂,影响课堂的和谐与阅读思路的流畅性,让学生很压抑地阅读,效果是要打折扣的;课堂上,不必太多的规矩,学生发言要自由,有话直接站起来说,说了就可坐下,繁文缛节不利于保持阅读的轻松气氛;学生在心理上要放松,把课堂当作师生一起探讨的天地,把自己当作阅读的真正主人,而不是记笔记的机器。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增强自身的语文能力,扩大自己的视野,不断地深入研究教材与教法,不断进行业务学习,总结经验,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准确把握新教材的教育核心,具有创新意识,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待学生,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 陈国华.浅谈蒙古族学生汉语阅读能力的培养[J]. 内蒙古教育 2015年24期.
[2] 王彬鑫.如何提高初中生的汉语阅读水平[J]. 科技视界 2014年12期.
[3] 徐慧彬.浅谈中职少数民族学生汉语阅读兴趣培养[J]. 中国校外教育 2014年29期.
[4] 来小.初探少数民族学生汉语阅读能力的培养[J]. 赤子(上中旬) 2015年03期.
关于对外汉语阅读教学的讨论 篇7
1 学习动机与阅读内容的选择
“动机是指学习某种语言的愿望及为此所付出的努力和学习某种语言所持良好态度的综合。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 间接对学生学习起促进作用。” (加拿大心理学家Garcher、Lambert) , 简单地说, 学习动机也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学习动机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兴趣有着紧密的练习, 从而间接影响到学习地效果。因此, 对外汉语的阅读教学, 要从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出发点, 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目的, 尽量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以求在对外汉语的阅读教学中能够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对外汉语教育学院的学生中, 有的韩国学生是由于父母在中国经商, 因此来学习汉语, 希望能够为商务实践打下语言基础;有的日本学生是记者, 希望能够在采访和报道中运用中文;有的俄罗斯学生是希望能够以自己的专业为基础, 在中国工作, 将中文作为求职砝码和工作语言;有的欧洲学生则完全是出于对中国的好奇和对中国文化的喜爱, 来学习中文。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他们不同的学习动机, 对他们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标准应该是不同的。从这个角度来看, 我们的对外汉语阅读教学在选材上, 应当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动机选取不同的材料。比如对于经商的韩国人, 我们就要选取和商务有关的文章;对于日本记者, 我们就要安排公文语体和新闻阅读;对于要找工作的俄罗斯人, 我们就要设计日常会话;对于出于爱好的欧洲人, 我们则要考虑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
以上的诸多因素, 要求我们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多下功夫, 不能单独依靠某一本教材。将这些材料结集起来, 选取不同的体裁按照单元编排。
尽管这种选材方法在使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词汇基础, 这样临时选定的材料也不利于学生课前预习, 同时还要考虑到内容的政治性等等, 但在实践中也不失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方法。
不同材料的选择是我们下面将要讨论的构建图式的必要材料。
2 图式理论与汉语阅读教学
根据Goodman和Smith提出的阅读的心理语言学模式指出, 读者接受文字信息进行阅读理解的过程是一种主动的“猜测-证实”过程。
李晓琪将图式进行了分类, 分为:
2.1 语言图式:指学生所掌握的汉语的语言知识及运用语言的能力。
2.2 内容图式:指学能能够对文章大意整体把握的能力。
2.3 结构图式:指学生对中文各类读物体裁的了解。
我们可以看出, 和阅读关系较为密切的是内容图式和结构图式:
知识图式是指读者自身掌握的第二语言的水平, 是读者头脑中已有的语言知识系统, 是调用内容图式和结构图式的基础。如果没有相应的语言图式, 读者就不能识别文章的字、词、句, 就无法从语篇中获取信息, 更无法调用大脑中的内容图式和结构图式来帮助理解。结构图式则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是对多读材料充分预测, 避免歧义。学生头脑中的图式, 需要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建立, 需要一个长期不间断的过程, 而对学生已具备的图式的利用, 则可以进行引导, 阅读教学所追求的目的, 正是要尽量更高质量地使“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图式建立实质性的联系。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利用图式理论, 发挥图式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导向作用, 使阅读课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图式理论直接关系到我们一下将要讨论的阅读技巧的培养。
3 阅读技巧培养
阅读教学针对的不仅仅是某一篇文章, 而是不同文体的阅读的阅读技巧的提高, 尤其是对于那些将要参加汉语水平考试的留学生更是至关重要的。其中的能力包括:
3.1 猜测的能力
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 汉语词的结构特点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猜测能力, 例如在汉字中众多的形声字, 不同的形旁和声旁和字的读音和字意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在讲解词义的的过程中则可以帮助学生简单地归纳, 那么学生在读到相关的文字的时候则可以理解关键字的大概含义, 从而理解全局。
3.2 理解意群
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义, 而语境的作用之一就是确定词义。遇见不理解词汇的时候, 可以将词汇放在语境中, 练习上下文, 在意群中猜测词汇的意义。在此我们要再次强调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不能像综合课一样, 着眼于单个词的用法, 而是要让学生具备联系语境理解词汇具体意义的能力, 把意群当做词汇学习效果的“练兵场”。
3.3 文章总体大意的把握
阅读的目的在于理解作者用意, 获取信息, 在考试中, 阅读的目的就是根据题目答对文体, 所以阅读中不应该只着眼于单独的词语, 而应该注重对文章的总体理解, 个别的词汇不应当影响整个文章阅读。因此, 刨除个别词汇, 从而把握整篇文章大意, 也是培养学生猜测能力的一种。
3.4 掌握各种文体特征
阅读不同的文体, 有不同的技巧。能够识别各种文体, 并掌握其特征, 也是提高阅读速度和质量的一种技巧。在阅读前识别出不同的“文体”, 以求在阅读时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才能不打“无准备之仗”。
在我们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了内在的目标之后, 还应当对学生的学习策略有相应的了解, 结合学生不同的个体因素采用不同的方法。
4 学习策略的迁移作用
心理学认为:迁移是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 即原有的知识对学习新知识产生的影响。无论是“为交际初步运用汉语的能力”还是“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实质上都是迁移能力 (transfer) 的外在表现。母语对汉语能够起促进作用, 产生积极影响的迁移称为正迁移 (positive transfer) ;反之, 母语对英语学习中所起的干扰或阻碍作用, 产生消极影响的迁移称为负迁移 (negative transfer) 。汉语学习中, 迁移的作用在于使习得的经验能够概括化、系统化, 形成一种稳定而整合的心理语言结构, 有效解决当前问题。同时, 通过具体运用使原有的知识结构得以改造和充实, 形成一种较为完善的调节机制, 实现由知识、技能到能力的转化。
阅读技巧和语言知识本身一样具有迁移的作用, 我们平时在阅读外语的时候常说“这么专业的文章, 连汉语的都读不懂, 怎么能读懂外语的?”由此可见, 母语的阅读和第二语言阅读是相关的。
5 结论
由此可见, 对外汉语的阅读教学中,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一定的理论支撑, 不能一味地只关注和讲解汉语本体知识。阅读不仅仅是关注某一篇文章的理解, 而是要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在有限的篇章中, 尽可能地训练学生丰富地阅读技巧, 将各种学习策略很好地融入阅读教学当中, 使学生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选择恰当的阅读策略, 并且逐步有意识地承担起自己的学习责任, 为今后的学习、硬是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帮助学生构建更多有用的“图式”, 这才是我们对外汉语阅读教学真正的意义所在。
摘要:阅读能力对于知识的摄入、词汇的学习、文学素养的提高等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针对对外汉语阅读教学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对外汉语,阅读训练,教学
参考文献
[1]钱玉莲.韩国学生汉语学习策略研究.
[2]李晓琪.对外汉语阅读与写作教学研究.
[3]周小兵, 宋永波.对外汉语阅读研究.
[4]吴勇毅.汉语“学习策略”的描述性研究与介入性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 2001 (4) .
[5]江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策略初探[J].汉语教学与研究, 2000 (1) .
[6]刘颂浩.关于在语境中猜测词义的调查[J].汉语学习, 2001 (1) .
[7]高超.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新思路[J].科技信息 (科研教学) , 2008 (21) .
对外汉语初级阶段阅读教学初探 篇8
阅读是学习第二语言的基础, 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同时也是重要手段, 有助于吸收、理解语言知识, 培养听、说、写的能力。阅读课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一门重要的技能训练课, 是学生增加可理解输入, 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 扩展并积累词汇, 训练阅读技巧, 培养阅读习惯, 逐步获得独立阅读能力的必要途径。
1. 阅读课的教学任务
一是扩展词汇量;二是学习、巩固第二语言知识;三是阅读技能训练;四是提高语言水平。
2. 阅读课的教学原则
一是实践性原则;二是实用性原则;三是循序渐进原则;四是以学生为中心原则。
教师只有在明确对外汉语阅读课的教学任务和原则之后, 才能更好的定位阅读课在整体教学工作中的作用, 从阅读课的教学目标和特点出发, 因地制宜, 让学生更轻松快速地学好本门课。
二、阅读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
1. 阅读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一是教师的教学观念有偏差;二是在教学中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三是只是一味地注重课堂阅读。
2. 阅读教学中出现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要纠正轻视阅读课的观念偏差;二要重视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三要加强课外阅读。
三、对外汉语初级阶段阅读教学
在对外汉语阅读教学中, 初级阶段的阅读教学独具特点, 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此阶段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逐渐实现由综合课到阅读课的过渡, 为今后的阅读训练打下扎实基础, 便可事半功倍, 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1. 初级阅读的教学目标
通过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阅读技能训练,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阅读速度 (《教学大纲》) 。阅读理解必须以一定的词汇量为基础。在汉语学习的初级阶段, 由于受学生识字量的限制, 字、词辨识仍然是学生的主要任务, 目的是为了理解意义。此时学生是通过学习, 积累字、词而学习阅读, 对速度的要求不需过高。
2. 初级阅读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认读字、词、句, 在此基础上, 阅读与综合课所学语法、词汇相关的短文。短文内容包括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关的知识、常识以及中国社会和人文方面的简单介绍。教学方法是在细读上掌握短文大意, 正确理解文章中重点词语及句子的意思, 逐步过渡到限时阅读 (《教学大纲》) 。大纲强调了对字、词、句等语言知识的学习, 以及对中国生活、文化常识的积累。阅读的重点在理解, 速度放在理解的基础之上。
3. 初级阅读教学注意事项
第一, 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意识:有些初学汉语的学生错误地认为, 阅读课只为学会如何看懂汉语文章而过分注重分析词汇结构和句子成分。教师要在开始就讲明技能训练的必要性, 在阅读课上的重点不是语法而是理解文章大意, 阅读文章是为了获取并理解文章中的信息。这与综合课上的阅读不同, 目的不同, 方法也就不同。要通过阅读来理解、记忆生词, 通过复习巩固课堂上学习的内容。第二,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初级阶段某些学生过分依赖字典, 阅读过程中纠缠于难点、生词。这种阅读习惯会打断阅读文章的连贯性, 降低了阅读速度, 也破坏了阅读兴趣。在留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后, 教师应结合汉语自身特点, 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传授给学生, 培养其积累一些阅读技巧。只有掌握了一些基本方法, 学生才能更省时省力地进行汉语学习。此时教师还要鼓励他们多多利用以提高阅读速度, 保持阅读的连贯性。第三, 消除学生阅读时产生的焦虑感:留学生在面对陌生的课型和学习内容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在初级阶段, 学生对阅读课普遍反映没有自信, 对自己的阅读水平不满意。很多学生甚至认为阅读课是所有课型中最难、最枯燥的。这种情绪会影响学生在课上的表现和整体学习效果。教师应时刻注意学生对不同教学内容的反应,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适时调整教学难度及进度, 要尽量多鼓励, 帮助他们获得语言信息。只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就一定能够取得效果。
四、初级阶段阅读的障碍及训练方法
1. 初级阶段阅读的障碍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初级阶段, 学生因受语言的限制, 根本无法利用背景知识, 即使阅读前进行介绍, 作用也不大。影响汉语阅读顺利进行的障碍主要是来自目的语语言知识欠缺。一是汉字问题:对本阶段的学生来说, 他们一方面对学习汉字表现出兴趣, 希望能够掌握;另一方面又怀有畏难情绪。他们掌握的汉字数量不多, 还不能利用形声的特点对接触到的汉字进行归纳记忆。在某些阅读材料中, 汉字并不是按照先易后难的学习规律出现, 这也给学生认读带来了难度。二是词语的切分问题:汉语词汇的组成单位是语素, 它没有表示语法意义的附加成分和形态变化, 书写时字字相连, 词与词之间没有间隔标志, 语法关系和意义在形式上无任何标记, 因此会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困惑。他们会把一个词拆成单字去辨认, 或者把不同词的汉字合成一个词去理解, 因而读不懂文章。三是句法结构问题:汉语属于分析性语言, 词类缺少形态标志。汉语中句法结构灵活多变, 这给学生寻找中心语、理解句义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 初级阶段阅读训练的方法
对汉语知识储备量极少的初级阶段学生以及出现的针对性问题, 汉语的阅读训练首先是一个复习并巩固语言知识, 建立汉语知识存储库的过程, 其次才是一个不断充实、丰富的过程。
第一, 阅读原则以认字识词、熟悉句法结构、巩固知识为主:初级阶段的学生刚接触汉语不久, 对语音、汉字形象和语法特点没有感性认识, 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掌握汉语。任何一种语言的语法规则都是通过语句、语段体现出来的, 朗读对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第二, 重视短语和短句的认读训练:汉语的初学者在阅读汉语文章时, 很自然地从识读字词开始, 将一个完整的句子切分成若干个独立的词输入大脑。如果将句子切分成短语, 那么处理文字信息的速度必然会提高。汉语中短语结构与句法结构相通, 熟悉短语结构有助于学习句法, 因此要强调学生进行短语、短句的认读训练。第三, 用提问检查阅读效果, 用复述加强记忆:在初级阶段, 阅读和听、说的练习相结合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学生阅读之后,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本阶段的学生有较强的表现欲望, 这样既提供了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 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问题的深浅层次和难易程度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学生可以直接找出原句回答, 同时我们也鼓励学生做简单概括来复述文章大意, 可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开发智力, 激发求知欲望, 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对外汉语阅读教学正在逐步走向成熟, 我们在不断进行深入理论研究的同时, 需要进一步探索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初级阶段阅读教学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 如何把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结合起来, 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我们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实践, 不断研究, 加以调试和完善, 在短时间内有效改善学生的阅读效果, 使其获得语言知识, 全面提高语言能力。
摘要:对外汉语初级阶段阅读教学应遵循实践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和以学生为中心原则;阅读课应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意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消除学生阅读时产生的焦虑感;阅读训练以认字识词、熟悉句法结构, 巩固知识为主;重视短语和短句的认读训练, 用提问检查阅读效果, 用复述加强记忆。
关键词:对外汉语,初级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2]彭志平.汉语阅读课教学法[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7.
[3]周小兵, 张世涛.汉语阅读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汉语阅读教学 篇9
一、汉语文阅读教学设计应该遵循的几点原则
(一) 适合性
孔子曾经说过, 应该“因材施教”。教学设计应该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域文化, 而不应该采用千篇一律的设计方案, 特别是这些少数民族地区, 要求我们在汉语文阅读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遵守“适合性”。例如, 对于藏族学生来说, 教师在进行汉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就应该充分地考虑西藏地区的民族特点、地域特点, 并结合学生对汉语文阅读的学习程度。如果教学设计过于简单或者过于困难, 就会使学生产生一些不良情绪, 例如, 困难失望或者骄傲自满等。因此, 适合性的中学汉语文阅读教学课程的设计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更能让他们充分地了解汉语文的博大精深, 起到文化传播的作用。
(二) 服务性
任何教学都应该遵循育人的原则, 汉语文阅读教学课程在设计的过程中也应该遵循这一服务性宗旨。教学应该与时代发展相结合, 培育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汉语文阅读教学应该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 将教学与生活相结合,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育出自己的生活能力。21世纪的我们肩负着更大的使命, 这个时代需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培育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奉献精神的新一代, 这对我们的西部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 创新性
事物的发展离不开创新的思维。在中学汉语文阅读教学设计中, 教师应该不断开拓思维, 为学生学习创造一种语言环境, 设计出不同的语言情境、思想模式, 通过设置问题和思考问题, 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的动力。对于一些传统的教学科目, 我们也应该采用一种新的角度去解读其中的内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也尤为重要。教师需要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点, 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想法, 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不断创新思维的环境, 这将会使学生受益终身。
(四) 整体性
汉语文阅读的教学应该具有层次性和条理性, 教学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各环节之间的有效组合, 使得多种教学模式协调配合。同时, 教学设计也应该将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有效的结合。例如, 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 首先, 我们应该让学生充分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以及时代背景;其次, 浏览文章, 对文章有大概的了解;再次, 要精读文章, 了解文章的结构;最后, 掌握文章的主旨, 品味文学语言特点。层次并调理地展开汉语文阅读教学, 可以让少数民族的学生更轻松地了解汉语的博大精深。
二、汉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的突破
(一) 我们应该突破原有的基本性质观
中学汉语文阅读教学在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之后, 已经形成了许多操作性阅读模式, 但是始终都只是单纯地进行工具性训练以及文章的分析。阅读教学必须将词汇、语音、修辞以及写作能力有效地结合, 而不能将它们孤立。阅读的教学应该在与作文教学、语文知识教学保持联系的基础之上, 还能保持一定的独立性。汉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充分地分配好精读和粗读部分, 这样能够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因此, 教师必须明确教学的基本性质, 采用科学的教学手段, 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 突破教学中的目标观
在新课标的要求之下, 中学汉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现在许多学校的学生阅读能力并没有提高, 反而基础知识的学习时间变少, 这一现象不得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现在一些教师盲目地追求“知识转变为能力”的理念, 可是许多教师也不清楚什么样的知识可以转换为能力, 更谈不上如何转变了。因此, 在进行中学汉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将训练能力, 指导做法以及习惯培养有效地结合, 这样才能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
(三) 突破传统的课堂结构观
目前, 中学的汉语文阅读教学依然在使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这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智力的开发。因此, 我们必须突破现有的课堂结构观。
汉语阅读教学 篇10
在认知策略划分为上述五类后,任务型语言教学在20世纪80年代末产生并于90年代作为在理论上迅速成熟的教学理论引起了语言教学界的关注。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核心思想就是模拟人们在社会、学校生活中运用语言所从事的各类活动,把语言教学与学习者在今后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应用结合起来。这种理论先是在我国外语教学界应用,随后在对外汉语教育领域受到重视,马箭飞(2002)基于任务式对教学应用中的汉语交际任务进行了分类,并提出建立以汉语交际任务为载体的新教学模式设想。
本文根据《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汉语课堂教学常见课型结构流程建议表,把任务型阅读教学模式分为热身活动、任务实施准备、实施任务、分享展示任务成果、小结和评价五个教学环节。以下以中级阶段阅读教学为例,探讨认知策略在教学环节中的具体应用。
一、热身活动中认知策略的应用
热身活动是任务型阅读教学环节的第一环,这一环节的目标是激活大脑中已学知识,为完成任务做准备。这就使得在教学环节开始的时候,唤醒大脑中上节课已经学过的内容以及与将要讲的新内容相关的旧知识就变得十分重要,适当的运用复述策略对上节课学过的内容进行重复的识记,可以有效地达成热身活动的目标。
因此,可以适当运用复述策略和情感策略。复述策略就是为了在记忆中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重复识记。而情感策略是学习者用以集中和维持注意、控制焦虑、有效使用时间的策略。
在热身环节中,教师可以听写上节课学过的生词;简述上节课课文大意,检查学生对前一节或前几节课学过内容的复习和掌握情况,对学生理解不够准确、掌握不够扎实的部分进行适当的讲练,以激活大脑,为完成任务做准备。其次,教师还可以使用情感策略以互相问候开始,学生是有情感有思维的独立个体,教师以问候开始教学,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二、任务实施准备中认知策略的应用
任务实施准备是任务型阅读教学的第二环,目标是介绍任务要求和实施步骤;明确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小组及个体的参与要求、规则及评价标准;了解主要任务和微型任务的链接关系;介绍与任务有关的词汇、句型及文化知识。
按照这一环节的目标要求,在复习完相关的词汇和句法后,教师可以使用复述策略和情感策略让学生根据课文题目推测课文内容。文章题目一般是对文章的高度概括,学生通过题目猜测文章的大概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使他们迅速进入阅读状态。
当然在此元认知策略也可以发挥监控作用,就是学习者通过计划监控和评估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反思。利用这一策略在正式进入浏览课文之前,教师可以预先设定一两个题目,当学习者带着这样的目的进行课文阅读时,就会重点注意与之相关的内容,在不知不觉中习得到了这一监控策略。
随即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快速浏览,找出文章中的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其实这是组织策略的变形,组织策略是将学习的知识内容加以构造,形成有组织有系统的知识结构。在文章中提取出的人物就是知识内容主要构造的一部分,这样提取出来,就形成了文章三要素里的人物一环,为接下来的文章架构的导览做准备。
这一阶段对任务的介绍和对任务过程中参与者的要求要求及评价标准,其实是教师使用元认知策略通过计划任务对学习者学习过程进行监控,体现了学生是任务的主体,教师是任务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教学原则。这一监控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项目难度的弹性调整,以任务的方式,让学生完成一个项目,结合本班学生的水平进行分组。
不仅如此,在实施任务的准备步骤里,对全班进行分组,根据教师的指令去完成的这个任务,是贯穿这个课堂上的一整个任务,这个任务或是一系列任务,或是一个任务链或是一个任务下包含着众多的子任务。整个任务由教师设计活动细则、活动内容,由教师监控,也是元认知策略的体现。
在这一阶段介绍与任务有关的词汇句型的时候,教师可以采取组织策略和精加工策略。比如在准备词语时,可以将生词按意义相关进行分类。用已学的语法格式引出新的语法格式,例如由“把”字句引出“被”字句。这样通过对的新信息和其他能够轻易提取的知识连接,以此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所采取的策略就是精加工。
三、实施任务中的认知策略应用
实施任务是任务型阅读教学环节的第三环,这一环节的目标是运用汉语进行感知、体验、参与、合作,实现任务目标;在真实场景和交际中,巩固与任务相关的已学的词语和句型;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知识和交际的能力;做好展示的准备。
在此阶段要求学生能够遵守任务步骤指示,任务执行过程中师生问答如流,选择完成任务的步骤和方法,完成整体任务所需的各项子任务。对教师的要求就是随时检查任务及规则的理解程度,结合《大纲》对情感策略的要求设计,变换多样任务执行形式,注意激发并保持学生执行任务的兴趣,及时进行师生互动等等。
此阶段教师开始执行阅读课的任务,对学生进行限时阅读,限时的时间要求是老师阅读时间的3到4倍,是一个时间稍微紧张的阅读过程,并不是全部阅读完本文章的时间,情感策略的使用会带给学生们情绪上的紧迫感。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可以让他们回答几个文章前的提示性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阅读开始后尽量不要中断,不要查字典,也不要一字一句地读,保持阅读的连贯,有助于对文章整体的把握。这几个问题的提出,是对学生这一限时阅读子任务的检查,是对元认知策略运用,在听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从侧面检查学生对文章掌握的情况,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实时监督。
随即的第二次阅读可以提出几个更为深层次的问题这些问题更要求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对作者主观倾向的感知,例如:XXX是什么人?人们对XXX的态度怎么样?XXX对别人的态度怎么样?
同样要求是限时阅读,速度同第一遍一样。就这几个问题阅读之后,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让他们分组讨论。任务中分组并不是随机的,而是要求同组中有水平程度的差异,其次每组中最好有不同性别、不同性格的学生,这样的两人或三人小组组织方式,利于他们吸收多元的思维观点,在这样的组里也会存在程度好的学生对程度稍差学生的帮助和激励。整个过程都在教师元认知策略的监控之下,要求学生尽量用目的语进行交流,并把发言内容记录,争取每个学生在小组内都能积极参与语言交流,学会用中文进行初步的合作。教师在过程中的监控也体现在提供学生词语、句式表达上的帮助,宽容的对待言语错误,言语不影响交际即可,如果有严重的词汇和语法上的错误可以记下,在课后对这个同学进行纠正。在讨论结束后,可以让学生派代表在班级前提出本组的观点,组内的其他成员可以对此进行补充,也允许组内有言之成理的其他意见存在。
可以适当的让其他组的代表进行评价,保证了各个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能有2到3次的发言机会,学生大脑的逻辑思维都被调动起来,是情感策略的完美作用。融入了其他正确意见的观点是学生善用精加工策略的体现。教师保证小组每个成员在完成微型任务时的参与度和效率,做到既有独立思考,也有合作互动和共享,整个监控过程,其实对教师使用元认知策略的掌控能力有高度的要求,这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件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每一个小任务的完成都关系到最终任务的完成度和成果的高低。
接下来的巩固练习部分是对课文内容从词汇、句法的意义内容到语法的具体操练讲解,重点是用操练代替讲解。课文中重点要求掌握的词汇,以做练习的方式巩固加强。其方式可以是在一段课文中,抽一些词语造成空白,然后每一个空白给出三四个可供选择的词语,让学生选择一个适当的词语填上。
在进行完本课主要内容的操练以后,让学生提出自己觉得疑惑的问题,老师的帮助解释为辅,主要是同学间的互相解答,来消除同伴们的疑惑。最后老师总结,教师可以适当的使用复述策略对刚进行的内容进行总结加深学生们的印象。
四、分享展示任务成果中的认知策略应用
分享展示环节的任务目标是希望学生能很好的结合展示任务成果,综合运用新旧知识,提高学生运用情感、学习、交际、资源策略的能力。
为了巩固所学的内容,加深学生们的印象。该阶段教师可以使用复述策略和组织策略,利用黑板上提示的课文框架或在图片和词语的帮助下,复述或者是续写故事。
例如:每组选一名代表,来复述故事、或者续写故事甚至转述,最后由其他组投票选出最佳续写故事或者是最佳复述故事的小组。如果时间还有剩余,还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对故事进行戏剧表演,对学生们巩固加深本课的内容,适当的接受课文外的相关延展都有帮助,而且也达到了展示学生任务成果的目的,在转述和表演阶段又能联系他们所学过的旧知识,小组和小组的互动中能提高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五、小结和评价中的认知策略应用
小结和评价环节需要教师总结归纳所学知识;评价学生各项活动表现,总结实际效果;提出建议。
教师运用组织策略和复述策略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学生们的语言表现,例如:教师用和学生共同做笔记的方式回顾本堂课从开始到结束学过的重要知识,加深学生们对知识点的记忆,随后学生间、小组间也可以互相评价,选出同学中表现出色的人,这样学生间的互相评价比由教师直接说出,更加婉转不至于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最后布置课后作业,例如课文转写、续写,可以让学生以拍短剧的方式来演出课文,这是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帮助学生复习回顾知识点,理清思路的好方法,任务顺利完成。
六、结语
在课后教师可以对此次课进行总结,考察任务中各个单元是否达到了预想的目标以及欠缺的部分,写下教学日志,进行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如果你是新手教师那么对你来说就有特别的意义,最终都会反馈到你的教学实践上,提高你的教学能力。
经过探究我们发现认知策略是适合在中级汉语阅读教学中的任务型教学模式下实际应用的,教师和学生都能利用其中的策略来处理教与学中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复述策略对学生所学进行复练,又可以使用精加工策略帮助学生建立与新知识的联系,亦可以使用组织策略对学生的学习内容甚至活动任务进行组织构建,形成空间线索方便记忆识别。期间在组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任务的监控,又起到了回归教学目的的作用。教学中注意学生的情绪,使教学氛围更加融洽,方便更好的完成任务。
因此,认知策略适合应用在中级汉语阅读教学中。本文只是选择言语技能中的一项进行探讨,认知策略在其他言语技能中还有可以进行探讨和研究的空间。希望通过此次探讨对教师、学生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策略调整和任务目标的实现都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4.
[2]崔永华杨寄洲.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4.
[3]田然.读写教学方法与技巧[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4.
[4]姜丽萍李俊芬.课堂活动设计指南[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4.
[5]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教学设计原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对外汉语阅读课教学的原则及意义 篇11
关键词:对外汉语阅读课教学原则教学意义阅读技能
留学生在经过一阶段的汉语学习之后,有了一定的汉语基础,这时他们希望借助自己已掌握的汉语知识获取更多的信息,更大程度上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对外汉语阅读课具有内容丰富、包罗万象等特点,能极大满足学生的需求。然而阅读课覆盖面广,生词繁多,又常常使学生望而止步,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的探讨这门课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意义,通过贯彻这些原则,发挥阅读课自身优势,而提高学生能力。
(一)阅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
1技能性原则
技能性原则是以培养学生的技能为主,突出技能训练,使学生掌握阅读技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些老师把主要时间放在让学生阅读材料上,把不明白的词句逐句分析,这样就类似精读课了,学生掌握不到必要的阅读技能。阅读课文中常用的书面词语,起承转合的关联词语,段首或段尾的概括句及汉语句法结构等方面知识,对了解文章内容和培养阅读技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注重学生阅读技能的培养。
2实境性原则
实境性原则就是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语境,使课堂情景化,这样学生能在课堂上感受真实的语言环境。在阅读课中,真实的情境对语言学习来说十分重要。首先,在阅读内容上,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选材面要宽,涉及范围要广,要能够把学生对语言学习和对社会文化各方面信息的了解相结合,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也可以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对于所选的内容也可根据学生的水平稍加改动。其次,要给学生提供独立进行阅读的环境,使学生依靠自己对文章进行理解想象。
3有的放矢原则
有的放矢原则就是要求教师必须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了解学生现在的汉语水平,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有些初来中国的学生还很小,他们的思想还未成熟,对学习汉语可能只有持续几天的热情便慢慢变为厌倦。特别是在做阅读题的时候,看到整篇的文章不知如何下手,便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这个时候老师要积极地引导教育学生,使他们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让学生为了自己的学习目的而学习,而不是盲目地无目的地接受学习,这样才会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阅读课教学的意义
1增加学生的词汇量
学习并掌握一门语言,首先要能够认读这门语言的字词,在阅读中掌握的字词越多,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能越深刻越具体。所以阅读课教学的主要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词汇量,通过分析文章、理解文章和认知文章中的重要词汇,从而提高学生的汉字认读能力。
汉语的词汇量非常大,但是作为构词单位的语素和构词规则却是有限的。如果把作语素用的常用汉字和构词规则教给学生,让他们记住,这样在遇到新词的时候他们就会举一反三地推断出生词的意思了。如同学知道“衣”的意思后就能推断出“棉衣”、“毛衣”、“雨衣”等词语的意思。
2培养学生的筛选能力
除了欣赏性阅读以外,阅读一般都是带有目的性的,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跳过冗余的信息,迅速筛选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这样阅读可以避免把时间浪费在没用的信息上,从而加快了阅读的速度。例如《回头再说》这篇课文中,第一段如下:
“我刚到北京时,听过一个相声,说北京人的口头语是‘吃了吗’。后来我发现,其实,北京人最爱说的一句话是‘回头再说’。”这段文字开篇是谈北京口头语是“吃了吗”,但是看到“其实”这个转折词语时,就会发现北京人最爱说的话是“回头再说”。所以前面的信息就是冗余的可以跳过的信息,也因此明白了整篇文章是围绕“回头再说”这句话展开的。
3培养学生的预测推断能力
每一篇文章都是围绕着一个主题,因此组成它的词、词组、句子之间都是一个联系的有机体。
预测是由已知的文章信息去假设猜想出未读到的下文内容。例如,由《求职记》这一文題可预测这是一篇讲述关于求职经历的文章。再如由文章第一段“往年,我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看着别人为工作的事奔波忙碌,想不到这么快就轮到自己了。”可预测文章马上要讲述的是作者自己的求职经历。
推断是由已知的文章信息去推断自己陌生或者难以理解的信息。例如,由“哈尔滨出产的香肠特别好吃”这句话中,由“出产”可推断出“哈尔滨”是一个地名,由“好吃”能推断出“香肠”是一种食物。
4培养学生跳跃障碍的能力
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会遇到陌生的词语或句子。对于一些能够影响阅读理解的,我们一定要想办法解决它。如果觉得不影响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就应该跳跃过这些词,如某些人名、地名、专业术语等。
如:“在一个名叫拉曼却的村子里,住着一位绅士吉桑诺。”
在这短短的一句话里,却有两个音译词“拉曼却”和“吉桑诺”。不过很显然“拉曼却”是村子的名字,“吉桑诺”是绅士的名字,所以在阅读时不必弄清这两个词的确切所指,就可以完全跳跃过去继续读下文。
总结
在汉语地位日益提高,国际文化交流大力发展的今天,对外汉语教师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教育能力素养。作为一名阅读课教师,在上课时要做到遵循技能性、实境性、有的放矢性原则,以增加学生的词汇量、培养学生的筛选能力、预测推断能力和跳跃障碍的能力为目标,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名学生。希望每一个对外汉语教师都能对自己的事业做到认真负责,为我国的对外文化交流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马惠玲阅读课教学原则初探[D]河南大学学报,1998
[2]黄晓颖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
[3]蒋可心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
[4]孟繁杰对外汉语阅读教学法[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5]周小兵对外汉语教学入门[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
汉语阅读教学 篇12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日益与大学汉语教学实践普遍结合起来,成为高校教育改革和多媒体汉语教学的主要理论基础。现代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和因特网的发展给大学汉语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持,使它们的实现有了可能性。[1]
多媒体使课堂活动变得丰富多样,教学环节更加紧凑。师生能够利用网络共同创造出最大限度地接近现实的情境,学生可以进入一个虚拟的现实情境中,这对于语言学习和应用极为有利。讲好一堂课的标准之一就是信息量要大。使用多媒体辅助汉语教学,能够使教学活动进行得更快,资料展示和情境都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板书可以用投影演示,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了解更多、更新的信息。
多媒体不仅仅是黑板和录音机的延伸。多媒体教学集中了视觉和听觉等多种表现方式的优点,将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传授课内容由静态的教师灌输变为图文并茂的动态传播,从听、看、说、想、动等各方面调动学生。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它比传统教学更富于表现力,更容易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老师组织课堂活动及启发思考的积极性。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学习任务,并提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汉语阅读课中的应用
2.1 可行性
汉语阅读课是给低年级学生开设的课,由于内容涉及的面很广,深受学生的欢迎。报刊阅读是了解当今中国文化、国际风云的重要窗口,是获取最新科技知识的必要手段,也是学习现代汉语的理想材料。汉语阅读课的目的在于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汉语阅读能力,了解报刊新闻的语言特点、各大报刊的排版特点、语言风格,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利用已有的社会知识、专业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得出自己结论的能力。一方面要讲语言,另一方面要了解背景知识,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2]因此,将多媒体运用于教学中,改变了传统教学中老师上面讲、学生下面记的方法,为课堂活动的安排提供了便利条件,也为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每一篇报刊文章的背景知识都非常丰富。要看懂一篇文章,特定的背景知识是不可缺少的。否则,学生对文章只能是懵懵懂懂,而运用因特网能够迅速查询到相关知识和声像资料,图文并茂,更加生动。老师可以用事先做好的课件来讲解背景知识,还可以上课时把电脑直接连接到因特网上,即时为大家演示如何查询相关背景知识。比如,教材中有一篇讲述美国超市巨头沃尔玛是如何另辟蹊径、独树一帜的,教师可以迅速连接到沃尔玛的全球网站,查阅到相关的内容,如三个基本信仰和基本经营原则。这样学生们就能更好地了解沃尔玛的动机和经营思路,开阔思路。
这样,学生不仅能学到语言,了解到相关知识,而且能学会如何运用现代工具查阅资料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和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因特网的普及给学生们提供了广阔的信息天地,他们同样可以掌握最新的信息,这对于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挑战。因此,老师要改变传统的信息者的角色,而成为指导者来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和运用现代工具的方法。[3]
2.2 课件制作
多媒体辅助教学中重要的工具之一就是课件。课件使教学内容的演示更形象、更立体化,将声音、文字、图像等材料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生动地将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使学生的理解更容易。但是课件不是讲义的照抄,教师也不能完全按照课件讲解,在多媒体汉语教学课件制作上要突出重点、难点,使之向全方位、立体化方向发展。
若课件过于繁杂、层次不清,或者为了形式华美而选择与内容无关的图片或音像,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应该重视信息量,但如果信息量过大,每一页的内容太多、太密,学生就会感到疲惫,结果事倍功半。课件可以准备较多的内容,但不是每一页、每一点都要讲解。要突出重点,层次分明,这样学生才能从整体上把握所讲内容。
2.3 鼓励学生参与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应该参与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4]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在课堂中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因此我们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用来安排学生的课堂活动。我们将学生分为4人一组,每节课的课堂活动安排都有一组学生的课堂陈述,时间为10分钟。陈述的内容可以是背景知识,也可以是对文章观点的分析和理解。这样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
2.4 多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结合
多媒体的使用把教师从黑板加粉笔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学生们开玩笑说:老师不用再吃粉笔灰了。但是这并不等于说黑板就没有用了,也不是老师不用在黑板上写字了。黑板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老师在黑板上写一遍,把整个思考过程展示出来,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语文阅读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阅读,了解整篇文章的意义,而不是记住单独某句话或某个词。我们可以在课程的最后总结文章结构,如果事先总结好写在课件上,那么学生还是被动地接受,对整篇文章没有经过一个思考的过程。如果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我们加以修改,用简练的语言写在黑板上,那么一堂课上完,黑板上留下的完整的板书就是整堂课的印记,学生对这堂课就会留下一个整体印象,而不是只学到了几个用语,看个热闹而已。
尽管如此,多媒体技术也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多媒体教学不能代替课堂教学。人机对话有其优越性,是老师授课所替代不了的。但是如果老师只是操作计算机的人,那么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失去了意义,课堂教学就有了机械性的一面。教师还是需要以讲解和启发来吸引学生关注授课内容本身,否则学生很容易走神,这就需要教师提高教学艺术,以前沿的知识和信息吸引学生。
3. 结语
汉语阅读课提供给多媒体技术极大的发展空间。在汉语阅读课中应用多媒体的范围很广,可行性很强。但是由于所用教材是教师从期刊上挑选的材料,因此无法做成统一光盘供各所院校的老师统一使用,并且汉语阅读课的材料在不断更新。因此,要完成每一课的课件,老师的任务就非常艰巨。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对于老师是一种新的考验,值得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索。
参考文献
[1]吴疆, 陈瑛等.现代教育技术教程[M].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3.
[2]华锦木.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论.新疆科技出版社, 2004.
[3]方晓华.新课程汉语教学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