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阅读教学

2024-07-14

课内阅读教学(共12篇)

课内阅读教学 篇1

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就必须加强语文课内自读课阅读教学。而阅读能力的培养, 关键在于让学生养成动脑、动手、动口的习惯, 以学生为中心, 诱导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获取知识。

一.问题驱动, 感知粗通, 培养动手能力

以问题为驱动, 使学生带有解决问题的需要, 产生阅读的期待和动机, 增强阅读的指向性。

1. 通读课文, 认读感知。学生通读课文, 做好理解分析课文的准备工作。要求做到准确的认读字音, 认清字形, 根据注释理解词义, 划出通读课文时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 小组合作解决并识记, 标明自然段序号, 以备分析课文时使用。

2.速读课文, 粗通文意。在通读的基础上, 再次读课文, 初步了解课文写了什么, 怎样写的。

二.主动介入, 理解评价, 培养动脑动口能力

学习过程中, “问题驱动”使学生在初读课文时, 形成了许多固有的“观念”, 这种“观念”是否正确, 就要引导他们去验证、深化。学生产生了验证这种固有“观念”的动机、兴趣, 就会参与并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思想感情, 与作者一起完成阅读审美。

1.研读课文, 自学探究, 求同存异, 为全班讨论交流做准备。

学生“主动介入”, 个体自学的过程, 就是在粗通文意的基础上, 全身心投入验证初读课文时已形成固有“观念”的过程, 学生通过个体的自学分析, 逐个寻求自学提纲中问题的答案。答案与固有“观念”有偏差的, 作为自学分析的重点进行探究, 自己无法或不能解决的, 可借助手头的资料, 也可提交四人小组进行探究, 以求得问题在小组内的基本解决。小组内无法解决或有争议的疑难问题, 留待全班讨论解决。

2. 指导点拨, 讨论交流, 理解评价。

对于一篇文章的学习, 总是要搞清楚“写了什么”和“怎样写的”这两个问题。比较而言, “写了什么”的问题较易解答, 而“怎样写的”这一问题的解决较有难度。因此, 教师指导点拨的重点也应放在此处。不过, 不同文体的文章, 指导点拨的侧重点亦应有所不同。比如:教学《想和做》一文, 在扫清字词障碍后, 分析理解下列几个问题:把文章划分为三部分, 并概况每部分的意思;找出课文中哪几段是集中表达作者对“想和做”的观点的, 并指出中心论点;举例说明文章是怎样摆事实、讲道理和正反论证的。

由于学生处于议论文学习的初始阶段, 所提三个问题相对难度较大。其中第二个思考题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第一和第三个思考题则重在解决“如何写的”问题, 第三个思考题既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 导学点拨的重点亦应放在这里。

而教学《成功的秘诀》时, 在扫清字词障碍后, 则提出如下思考题: (1) “成功的秘诀”究竟是什么?用三个四字词语从18、19自然段中概括出来。 (2) 作者是如何得到这个秘诀的?课文是如何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显然, 此篇导学点拨的重点应放在思考题。

上述两篇例文, 前篇为议论文, 点拨的重点在论证方法的运用;后者为散文, 点拨的重点则在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导学点拨过程中,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又可以训练学生对文章进行分析、理解、评价的能力, 同时, 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调动大家的力量, 全体参与, 有效的突破了重难点, 取得了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比如前文所例举的两篇文章的学习, 前者通过第三个思考题的讨论交流, 引导归纳出议论文在论证过程中, 既可以先讲道理, 再摆事实论证 (如第6自然段) , 也可以先摆事实, 再讲道理论证 (如第8段) 。后者通过思考题 (2) 的讨论交流, 使学生懂得了此文之所以写得精彩, 是因为作者并不仅仅满足于对罗丹出色工作的生动具体的描写, 再进行一番赞扬, 而是把写人叙事和抒写自己的感受紧密结合起来, 既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品质, 又分析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意思, 使之被称为传世名篇。

3. 精读语段, 进行综合能力训练。这既是对“主动介入”学习效果的检测, 也是对“主动介入”结果的延伸。进行综合能力的训练, 可以是语段的阅读回答, 也可以是语段的阅读写作, 可以根据篇目内容区别对待。比如《想和做》可选择第8段进行精读阅读练习, 从字词句段到论证方法, 设计相应的训练题型;《成功的秘诀》则可以精读第18、19段, 写一篇读后感, 但不论采取何种方式, 都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

课内自读课的阅读教学, 是讲读课阅读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必要延伸, 只要注重了使学生进入主动阅读状态的两个方面的必要条件, 即“问题驱动”和“主动介入”, 就会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辅以适当的语段精读练习, 就一定会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使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课内阅读教学 篇2

_语文阅读教学应从课内走向课外

福建罗源第三中学

朱爱修

邮编350600 电话***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的关键──丰富的阅读量。要学好语文,光在课堂上学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需要在丰富的阅读中长进。因此要树立大语文观,立足于课内,延伸于课外,注重课外知识点的渗入,融会贯通。因此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应时刻牢记这一点,积极有效的引导学生从课内学习走向课外阅读。

关键词:丰富阅读 拓展 课外

不可否认,丰富阅读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正如鲁迅先生针对学生读书时所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这句话点中了语文教学的关键──丰富阅读。叶圣 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因此,一篇课文学完后,当学生意犹未尽,我都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使阅读向课外、课后延伸。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引领下,更多的老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努力的尝试树立自己的拓展性阅读教学观,就教学中的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主题,搜寻更多的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进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结合在教学中的探索实践,我就语文阅读教学如何从教教材走向课外拓展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拓展学生阅读与教材内容相关联的文章

阅读教学要立足于课本内容,但决不能局限于课本内容。教初中语文不应只教课本里那几篇与考试有关的文言文,而要以教材为中心向课外辐射,以点进而带面,以一篇带多篇甚至是带多本,以精讲带博读,不断开拓学生视野,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量,进而扩大知识面,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1、从课题入手训练学生的拓展阅读。有的课题包含了丰富的阅读因素,在布置预习时可以让学生从课题入手,围绕题目展开拓展阅读,从而了解相关知识和写作背景。比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一课时,我先布置学生先回家查找与春有关的诗歌,散文,学生就回家认真查找,结果第二天学生带来了杜工部“林花著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之句,1.忆 江 南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及有关春的成语 春暖花开、风花雪月、出水芙蓉、„„,学生还带来了歌曲美文,家乡春季天气变化,自然特征。

课文还没学习,学生对春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达到了未学其文、先爱三分的效果,有助于学习课文时对文本进行细致深入的理解。

2、从课文作者入手训练学生的拓展阅读。

中学语文课本中文质兼美的课文不乏名家名篇。学生在品味语言魅力的同时也与作家进行着亲密的接触。从《春》中认识作家朱自清、从《变色龙》中认识作家契诃夫。从《风筝》中熟识革命战士鲁迅„„这些丰富的资源,为学生打开走进国内外名家作品奠定了基础。因此,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或课前,或课尾,或课中,要适时地把作家请出场,推介给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作家的初步认识,开启一扇以“课文作者为中心”的阅读大门,从而对其作品产生阅读期待。老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作者传记及作者其它作品,让名家名作在学生们的头脑中生根发芽。同时,这些作者仍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代表作品,教学时,我不失时机的介绍他们作品的反响度,几乎每个作家我都有推荐,每周都有设置“本周推荐阅读”,课下与学生交流阅读感受,了解阅读情况。有时,阅读感受与学生碰撞,激起学生的阅读热情,并有一种,语文老师是我的知己的感觉,学习语文的热情大大提高,并一直持续课外阅读,期待下次的阅读交流。

3、从倡导阅读初中必读名著进行拓展阅读。

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使阅读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有时教师必须将课后阅读与学生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主动阅读,乐于阅读,既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这些必读名著将在每次考试中都会设置一些问题,即使为了应试的目的,想考高分,想被肯定,在这样的压力下,进行课外拓展阅读其实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有时因各种原因,学生没有及时阅读名著,但一旦考试中失利,原因竟是名著丢分,加上老师的鼓动,学生既能重拾名著专心潜读。

4、从人物命运入手进行拓展阅读。人都有关注人物命运的特点,所以善于制造悬念的导演都会在每一集连续剧的结尾吊足观众的胃口,吸引人一集又一集地看下去。其实,我们也可以根据人的这一特点,学学导演,在学生有效阅读文本、对课文产生兴趣后,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从而有效地进行主题拓展阅读。有些课文,特别是一些小说节选。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往往牵动着读者的心,抓住这种心理,教学中,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进而进行拓展阅读,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拓展阅读方法。如人教版九上《智取生辰纲》是一篇古典文学作品。很明显编者的意图是激起学生阅读古典文学的兴趣,但要通过这篇课文就让学生兴致勃勃地抱着《水浒传》阅读很不容易。特别是一些女生,完全不感冒,我在执教《智取生辰纲》一文时,抓住课文中几个任务的命运设疑:1.杨志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被充军到

了大名府,后来有是因为何因成为押运生辰纲的负责人,最后生辰纲被劫,他去了何处。晁盖等人为何会知道?他们因为此事,将面临怎样的灾难,谁救了他?这几个问题一出,学生马上要去原著一探究竟,此时适时请大家阅读必读名著《水浒传》。这样,学生带着强烈的疑问阅读,兴趣就有了,就明白了,杨志本是“三代将门之后”,原“指望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刀一枪,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最初是满怀抱负。不想命运多舛,先失了花石纲,又不得已杀了泼皮牛二,被发配充军。这是其人生的一个失意时期。但岂料因祸得福,得到梁中书赏识,收在门下,“早晚殷勤听候使唤”,并把押运生辰纲的重任交托给他。生辰纲被劫,自己的梦想也最终幻灭,不得不落草为寇。晁盖.智取生辰纲事发后,幸得宋江通风报信,乃与吴用、公孙胜及阮小二兄弟在石碣村打败前来拘捕他们的官兵,投奔梁山泊入伙。因寨主王伦忌才,不能相容,吴用智激林冲火并王伦后,大家推他为寨主。后在攻打曾头市时,被史文恭用药箭射中面颊致死。

这一学期正好是一个拓展阅读《水浒传》专题研究的训练,这样的方法效果其实很好。

5、从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进行拓展阅读。如人教版就选了好几篇鲁迅的作品,包括《风筝》《从百草遇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故乡》《孔乙己》《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些作品一一学下来,对鲁迅的人生经历,作品特点,写作特点,人们还可以更真切地深入他内心,去体味他在历史最黑暗的时刻,在面对无路可走的绝望时,心里如何挣扎,如何反抗这绝望,要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路来。喜爱和崇敬鲁迅的读者,可以从记录他心路历程的作品中吸取精神力量去追求光明和真理,哪怕要经历鲁迅式的艰难也罢。这样的“鲁迅”,就成了一座人格的丰碑。真正伟大的作家,是丰富的,也是永恒的!这样的阅读是深层次的。那是心灵的洗礼。

二、拓展学生阅读与教材主题类似的文章

中学学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对表达形式的学习模仿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培养,教师在教学中是有必要选择和推荐那些和课文主题相类似的内容供学生阅读的,这样也能很好的起到学生主动阅读的良好品质的培养。

冰心的《荷叶 母亲》是一篇借景抒情,托荷叶赞母的散文诗。赏析完后,我将名家笔下的母亲印发给大家:我的母亲(季羡林)我的母亲(老舍)母亲的回忆(朱德)我的母亲(胡适)我的母亲(丰 子恺)这样的拓展性阅读,不但在面上予以保证,还能够以一带十的了解更多名人作品,并能够引发学生爱母职之情,激起写写自己母亲的欲望同时也拓宽知识面。

三、拓展学生阅读与教材有对比性的文章

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思维的基础。”教师要善于选取相关的教学资料,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对比就能促进知识的类化,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所以,教师可以把有对比性的文章放在一起让学生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鲁迅的《风筝》,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文章以风筝为引线,对“我”粗暴对待小弟的言行,作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小弟深受虐杀,不仅认为我是对的,且无任何怨恨而深沉感慨。同时也对封建宗族制度摧残儿童的罪恶进行控诉。此时,拿此文与周粲《满天的风筝》等作对比,要求他们分析它们所蕴含的情感有什么不同,从比较中获益。又如,学习了张岱《湖心亭看雪》,对比阅读柳宗元的《江雪》,使学生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提高了领悟能力。

四、学科渗透,拓展学生阅读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学科中处处有渗透。语文这门学科经常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可利用语文拓展学生学习其他知识,加以拓展阅读。如学了《黄河颂》,可以让学生课后利用网络学有这首诗编成的歌曲;学了《月亮上的足迹》,课后可以上网阅读人类登月历程;学了《敬畏自然》,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去搜寻自然中的令人担忧的现状,以此提高防范保护意识。

让课内教学与课外阅读相辅相成 篇3

【关键词】课内教学;课外阅读;相辅相成

在新课程理念倡导下,语文的学习应该是用两条腿走路,既要不断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在课外,乃至生活中去学语文、用语文。要让学生将其在课堂上所学的阅读方法,灵活运用到课外的阅读中去,使得课内教学的效果真正地落到实处。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还要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将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使学生能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从而了提升语文教学的实效,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怎样才能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有效整合?笔者结合自身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体会,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一、课堂教学为课外阅读奠定基础

阅读理解教学是对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的继承和发展。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掌握了阅读方法和技巧,才能更好的进行课外阅读。因此,没有课堂阅读教学的基础,就很难在课外阅读方面寻求发展。

1.抓好课内个性化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而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原有的阅读实践。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有自主的阅读空间,教师则要改变传统的“讲读”教学模式,让学生掌控阅读的主动权,成为阅读行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同时,还要力求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足的时间去读书、思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阅读文章时读有所获。

例如,笔者在指导学生阅读《陶罐和铁罐》一文时,就是放手让学生去自主阅读并感悟的。学生对铁罐这一个角色争议比较大。有的学生认为铁罐的知识太狭隘,不了解自己的属性,而有的则认为铁罐其实说的也是实话,因为陶罐确实容易碎;还有的学生看到的是铁罐的傲慢无礼,也有学生认为陶罐也不能算得上是好人……学生们对此持不同的意见,对于这些迥然不同的阅读感受,教师都应予以理解,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视角去审视文本。尊重学生原始的阅读感受,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认知和理解,对文本的解读,不必非要去追寻一个特定的答案。

2.设定有效的阅读方法

荀子在《劝学》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最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就是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阅读教学就是对文学语言的深层意蕴进行品味和探索,它不是单纯的语法结构分析。

因此,学生需要思考文本在遣词造句方面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思想情感的表达上有何作用。这些都是在课内阅读中得到的,并积累起来,生成一种潜在的阅读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语感。教师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养成这种积累的习惯,经由课内阅读来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此外,还要注重诵读。诵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也是不容轻视的。这种方式特别适合古诗文的阅读教学。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当学生对文本中的一些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再要求学生反复诵读,以加深其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和探究。对其体会文本的丰富内涵和情感,有着潜移默化的效果。同时,通过反复的诵读,还能使学生增强语感,积累名言警句,陶冶其情操,从而提升其审美能力。

3.确定阅读要求

在阅读时,必须要先明确具体的阅读要求:第一要能读懂,第二要学会运用,第三要有所创新。阅读要达到读懂,则要经历三个阶段:“写了什么”——“如何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中第一个阶段是最基础的,后两个阶段则是对阅读理解层次的进一步深化。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可以对文本的思想内容予以强化,还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为写作提供有益的借鉴,最终达到创新的目的。

二、课外阅读促进课内教学的开展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特别是对学生的读写能力提升有很大帮助,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明显。

1.课前阅读

在我们开始一篇新课前,学生对新课的预习程度影响着我们课堂教学的效率。这是学生对文本进行独立思考,并努力去解决问题的自学过程。在课前预习环节,教师要求学生必须要做到“读、查、思”三字诀。当学生读完课文,思考文本中的内容以及一些问题,借助于现代传媒手段,都要尽其所能的去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背景,以及与文本相关的地理知识、图片、诗句等,并做好相关笔记。这些信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还实现了课外阅读与课内教学的有机整合,使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问题的好习惯。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发展,提高教学效率。

2.课内拓展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为了使学生能够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教师也会在教学中适时、适度地让学生在课堂上看一些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让学生能够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在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时,由于小学生的阅历有限,诗歌中的内容对于他们来说理解起来还是有很大的困难。鉴于此,我就补充了一首也是送别友人的诗《别董大》,让学生尝试进行对比阅读,从送别地点到送别对象,再到两者的情感基调同,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诗人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送别场景的,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诗歌的送别主题。

3.课外延伸

当我们在讲授完一篇课文时,可以依据课文的类型或主题思想等,向学生推荐与本课相关的文章或读物,作为学生的课外阅读。还可以充分地利用教材后面的选读课文,让学生结合在平时课堂中所学的方法,来进行自主式阅读,真正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宗旨。例如,笔者在教授《开国大典》这一篇课文时,学生在学完课文后,有一个学生对文中“每一响都是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响”提出了疑问:“为什么是54门齐发,而且一共有28响呢?”。在这种情况下,我要求学生们在课下自己去寻找答案,等明天上课时再拿到班里进行交流。当学生能够将自己在课外阅读中得到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课内中去,再到课外的二次消化和吸收所学的知识,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的同时,也使得语文的学习更加得心应手。

除此之外,还可以结合一些特定的课文、节日、活动等,开展课外阅读实践系列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搜集资料并完成各项活动。为了加深学生对课外阅读的重视和理解,提升其口头表述能力,还可以组织学生向其他同学复述所读内容,评出优秀者若干,鼓励他们更多、更好地去进行课外阅读。同时,为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其对文本的分析、鉴赏能力,还可以让他们进行课外阅读时摘抄精彩文段、优美词句,写读书感悟,积累写作资源,提升其写作能力。

三、结束语

语文的学习与生活联系密切,因而我们的教学也要由课堂延伸至课外,将课内的学习和课外的阅读紧密结合,增加阅读量,拓寬学生的阅读视野,使课内教学与课外阅读相辅相成,从而促进语文教学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士宏.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相结合的方法[J].广西教育,2012,41:41

[2]潘景峰.立足课内教学 拓展课外阅读——语文课堂教学浅谈[J].快乐阅读,2011,25:93-94

课内阅读与作文教学一体化研究 篇4

一、高中语文课内阅读与作文教学一体化的必要性

高中语文的课内阅读虽然是教学的重点,但是教师的教学精力都主要放在对字词解释以及文章主题的学习上,对于文章的活学活用方面并没有进行教学。而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又一味地要求学生要多积累写作素材, 扩充课外阅读,而实际上,课内阅读也就是教材中的文章都是千挑万选出来的有一定美学和思想深度的,可以直接作为学生作为的素材。高中作文训练的重点是议论文写作,议论文要求作文要有鲜明的论点和充分的论据,而论据的积累是重点。很多高中学生背诵一些名言名句或者去积累名人故事来作为论据储备,殊不知,高中课本中有很多内容可以作为论据, 并且都是经典。语文课内阅读中学到的所有作家的生平故事如海子可以用作论据,很多文言文经典如 《劝学》 等可以作为论据,阅读文章中的经典人物形象如“装在套子里的人”等可以作为论据,而连课本中的综合性学习内容如高中第二册第一单元“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文学作品主题的多样理解”就可以直接作为作文议论文教学的案例,并且2000年高考作文题目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与这一内容恰有异曲同工之处, 可见,高考作文题目也是基于高中语文所学的知识来进行设计的,高中作文的学习不应该脱离课内阅读。

二、高中课内阅读与作文教学一体化的实施策略

鉴于高中学生的学习有了比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高中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自习的时间也较多,因此,在高中课内阅读与作文教学一体化的实施中需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角度出发。

1、教师

高中语文教材是文质兼美的经典文学作品,教师的任务是将这些作品介绍给学生,并让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其中的道理并学以致用。在具体的教学结合中,教师应尝试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实现这一要求。

(1) 经典诵读法。对于文学经典作品,要求学生进行反复诵读,并最好能够背诵成文。对于一些经典作品的背诵是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实际上,这对于语文作文的写作直接提供了便利。一方面,学生可以将学到的内容直接应用于写作中,另一方面,诵读有助于学生的模仿写作。比如在学完高中第一册第一单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综合性学习 《拥抱艺术的骄子———诗歌》 来进行作文练习,对于缺乏写作思路的学生,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用诵读法的方式,来从课文入选这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 来进行模仿写作,实践表明,诵读并模仿提升了学生的语感,并拓展了学生的写作思路。

(2) 边学边写法。随着课内阅读的学习,作文写作练习也随之展开,如同上一点所提到的一样,学生是边学习边进行写作,比如在学习诗歌之后,学生借助刚学到的内容进行诗歌写作,而学习了 《史记》 之后, 可以让学生练习写作“我眼中的司马迁”,而在综合学习了 《论语》 《孟子》 《荀子》 《庄子》 之后,可以让学生自行查阅资料,写作“诸子百家”,在综合学习了郁达夫、余秋雨等人的几篇散文之后,让学生练习散文写作,这种方法能够让学生扎实掌握学习内容,还切实强化了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并且将阅读内容进行了合理应用。

2、学生

对于学生而言,主要需要做的就是对课本这个素材库做好整理,对于自己感兴趣的或者是充满故事性的作家进行档案建立,对作家有充分了解,同时对学过的所有作品进行主题分类,比如将诚信、励志、爱国、亲情、友情、爱情等进行分门别类,以便用时可以快速从脑海中进行资料提取。

三、小结

总之,阅读和写作不可分离,高中语文课本中的课文阅读理解也与写作密切相连,课内阅读材料作为阅读的精品,能够对高中学生的写作起到指导作用,也可作为写作素材,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寻找课外素材难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晓坤.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的方法与反思[J].网友世界·云教育.2014(11)。

[2]包雪芹.高中语文课内阅读与作文一体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生阅读(高中教研版).2012(06)。

课内阅读教学 篇5

教学目标:

1、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练习借助重点词句,背诵指定的课文。

3、练习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内容。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古诗词三首》

1、齐背《古诗词三首》

2、《独坐敬亭山》一诗的写作顺序是从()到()。这首诗表达了 诗人什么感情?

3、《望洞庭》是()朝诗人()写的,这首诗描写了

(什 么时候)

(什么地方)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

。在诗中,作者把洞庭湖中的君山比作

,用

比喻洞庭湖。

二、《桂林山水》选读

我看见过波澜(nán lán)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有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xiá xá)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sì shì)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 一座座拔地而起 各不相连 像老人 像巨象 像骆驼 奇峰罗列 形态万千 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é wù)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1、男女生各背诵一段。

2、我会在文中的括号内把不正确的读音划掉。

3、我会写出反义词。

波澜壮阔()

扩散()

无暇()

4、我会根据读音组词

juàn()

dǎo()卷

juǎn()

dào()

5、我会给下列的形近字组词。瑕()

棉()

泰()假()

绵()

秦()

6、这两段描写了漓江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7、用“像„„像„„”造句。

8、归纳:

(1)漓江的水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2)漓江的山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9、这两段文章采用的修辞的手法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找出文中的排比句。

10、我会缩写句子。

(1)漓江的水绿得像一块无瑕的翡翠。

(2)我们乘着木船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三、《记金华双龙洞》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时而(),时而(),时而(),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1、指名填空。

2、找出两对反义词()---()

()---()作者巧妙地运用这两对反义词准确地表达溪流的()和()。

3、用“时而„„时而„„“时而„„时而„„”说话。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1、()、()告诉我们只有一动不动地平躺在小船上,才能通过孔隙,以此说明孔隙小的特点,非常逼真。

2、运用“要是„„准”的假设句式说话训练。

四、《尊严》

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1、这句话中的“什么都没有”指的是(),“富翁”指的是(),在“富翁”的前面加上“百分之百”表达了杰克逊大叔()的感情。

五、《夜莺的歌声》

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1、“麻雀”、“乌鸦”、“猫头鹰”、“野兽”等都指()。

2、用一个词来形容小夜莺当时的镇定。

3、这些话语体现了小夜莺的()和()。

六、《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课内阅读教学 篇6

【关键词】意义深远;激发兴趣;信息交流;和谐共振

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一样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二者同样负担着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使命,而且在开阔学生视野,培养自主学习精神,提高学习能力等方面,有着课堂教学不可比拟的作用。学生在实践中不但巩固所学的知识,熟练了技能,同时也获得了情感、意志、态度的综合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在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和学生全面发展上起到了互补、互助的作用,相得益彰。也就是说,课外阅读与课内学习是语文教学的双翅,今天的语文教学,已经不是语文课本的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内,而必须课内外双翅和谐共振。

一、课内外双翅和谐共振的意义

阅读是人类获取新知的基本手段之一,是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不可缺少的认知行为,它对于社会进步、历史延续、科技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人才素质的提高有着深远的意义。

1.促使课外阅读与课内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双翅共振,有利于巩固、扩大课堂教学的效果;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手段,然而它不是唯一的,还必须让学生加强课外阅读,把课堂里学到的知识、技能用于实践,得到综合训练。课外阅读可不受班级授课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学生通过多渠道接受广泛而丰富的信息。这十分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锻炼他们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的能力。

2. 促使课外阅读与课内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双翅和谐共振,有利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人格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世界许多国家的教育研究重心已从历来的“智力开发”转向“人格培养”。在我国,南开大学创建人张伯岑先生主张,教育的第一要旨就是加强德育,培养学生人格。他呼吁:‘“熏陶人格,尤其是根本。”人格教育应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而加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对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优秀的儿童读物,会对小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发生极大影响;英雄模范人物的形象,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具有积极意义的事情,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感染;多姿多彩的儿童科普读物,能丰富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研究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愿望等等。这一切使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意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方面的素质都得到提高。在好书报的引导、激励下,学生人格和才能都会向高层次发展。

二、如何激起课内外双翅的和谐共振

1.通过课堂教学的“课外拓展”激发阅读兴趣

语文教学不是简简单单的教学过程,要引导学生学会由课外辅助课内,再由课内走向课外,使学生学会迁移,扩大信息量,拓展思维空间,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以《飞夺泸定桥》一课为例,这篇文章描写的是“长征”这部英雄史诗中的一个情节。要想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深刻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必须、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这段历史。

有关“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个故事在各种传播媒体上都有记载与宣传,查找这方面的资料途径有很多,因此我给学生下达了任务。果不其然,学生从网上、历史书籍、画册等传播媒体上找来了很多资料。望着厚厚的资料,学生只感受到查找的快乐,却没有进行筛选,这样就会影响课堂上资料的运用。接着,我就引导学生整理资料。首先让学生结合课文仔细研读资料,然后划出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并且还要写一些自己的读后感悟。有了这样的信息补充,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就更充分了。在学习描写红军飞速前往泸定桥的部分时,学生就能结合课外资料体会课文,如有的学生在体会红四团战士克服自身困难时,就利用信息资料进行了深入的理解:红四团战士为了和敌人抢时间,连吃饭的时间都节省下来,党团员带头吃生米,喝凉水,走不动就削根棍子拄着走,以此战胜饥饿和疲劳。有的同学在体会抢时间的重要性时,提到了当年石达开就是因为贻误战机而全军覆没,由此体会到红军不畏艰险的精神。

2.通过语文群体活动激发阅读兴趣

课堂上的时间必定有限,不足以达到阅读的广度。而语文群体活动是比较广泛自由的一种活动形式。它可以同时吸收大批学生参加。学生处于相近的阅读水平,参与面广,能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可利用学生课后的在校时间,开展丰富的语文群体活动。如美文诵读会、名言警句赏析、新闻回顾、读书成果展览、猜词秀等。

美文诵读会:师生互荐令人赏心悦目的文章,并诵读。读后,大家议一议,互相启发,说说感受——或是明白了道理,或是记住了好句佳段,或是学会了遣词造句,或是又记住了一个素材等等。

名言警句赏析:“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人的积累毕竟有限,学生把自己积累的格言、名言、谚语、歇后语等内容拿出来与大家共同赏析,资源共享,知识会越来越多。新闻回顾:新闻实事的了解对小学生同样重要,但学生不太感兴趣。于是,一方面要求学生读报记新闻,一方面以评选奖项为诱惑,對增加学生对新闻实事的阅读兴趣,有很好的效果。

猜词秀:这也是学生喜欢的一项活动。这种活动寓教于乐,对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积累词语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对成语的积累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样的语文活动,表面上看,好像与语文课文没有关系,其实不然。它对于学生的课堂学习起到了促进作用。在活动中,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加了词汇、素材的积累,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综上所述,将课外阅读与课内教学有效的结合,既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有利于语文课的教学,应该把课外阅读看得与课内学习同等重要,应该把它们看作是语文学习的双翅,只有课外阅读与课内学习双翅和谐共振,才能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中自由翱翔。

课内阅读教学 篇7

一、与教材相联动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都选自中外名家名篇, 无论是从艺术风格、思想境界以及语言特色等方面都足以成为学生学习和模仿的经典范例。而且, 教师在课文的教学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有自己的感悟心得。因此, 笔者建议对教师在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籍时, 可以以教材为基础, 向外发散, 给学生指出大致的阅读方向, 使得学生能够选择对自己有益的书籍。

例如:苏教版语文课本中选入了冰心的诗歌, 短小清新、自然纯真的风格与初中生那天真直率的少年心性相投和, 自然会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喜爱。同时, 教师可以向学生们推荐冰心的小诗集《繁星春水》, 借助这四篇诗歌给学生带来的美好印象, 鼓励他们继续进行拓展阅读, 从而对冰心的艺术风格以及在诗歌中倾注的脉脉温情有所感悟。

此外, 教材的“名著推荐与阅读环节”也向学生介绍了不少经典著作, 如《西游记》、《汤姆索亚历险记》、《格列佛游记》、《水浒传》等等。这些书籍在内容上引人入胜, 语言风格上或简洁、或优美, 用语规范、描写得当, 也非常适合学生阅读。教师可以提醒学生适当地注意这些名著, 通过一些章节的试读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让学生懂得如何以好书为师, 与经典为友。

二、指导学生阅读方法

有了阅读目标, 还应注意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有的学生过分追求故事情节, 看不懂的地方就囫囵吞枣甚至直接跳过, 忽略了课外书的文学性和思想性, 阅读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所以, 教师可以传授学生一些阅读方法来纠正学生的不良阅读习惯, 例如:

1.好书三读:课外书籍既有清新自然的现代诗歌;也有雅致古典的传统词曲;当然也少不了不同篇幅的小说。因此, 笔者建议教会学生根据书籍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果是诗词阅读, 那么学生可以尽情地朗读出来, 根据自己的体悟将感情融入到朗诵中, 做到声情并茂。这样一来, 既可以全身心地感受到诗歌的情境美;也能够体会到诗歌在音韵上具备的独特魅力。

面对小说, 学生则不妨选择先浏览后精读的方式。因为小说的情节性特质, 不少学生对故事的进展十分好奇, 如《西游记》、《水浒传》等书籍, 学生可以先尽情地阅读精彩的故事, 遇到不认识的生僻字词或者不理解的字句, 只要不影响整体情节, 都可以标记下直接跳过。等到全书阅读完毕, 再把自己标记过的部分和精彩的章节进行精读。这种二次阅读法既维持了学生对故事的热情, 也保障了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

2.笔记法:笔者一直对自己的学生强调:“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笔记能够帮助学生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也方便学生对知识的重温。因此, 教师一定要敦促学生养成多翻书、勤动笔的好习惯。

以《朝花夕拾》为例:作为一本经典回忆散文集, 它既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样文笔优美的童年回忆;也有《藤野先生》这种平淡真味的师生情怀;还有《狗?猫?鼠》这样意味深长的锐利词锋。因此, 学生在做读书笔记时除了摘抄一些语言优美的句子, 更重要的是对文章言语之外的思想内涵进行品读, 写下自己的读书心得或者疑问。

简言之, 阅读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爱好、接受能力进行因材施教。只要坚持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阅读, 就一定能够事半功倍, 充分发挥课外阅读的价值。

三、举办阅读交流活动

除了教会学生怎样阅读, 教师需要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明白:阅读不止是一项需要反复读、不停写的辛苦琐碎的工程, 它是一件人生乐事, 是一项使人获得身心愉悦的有益活动, 让学生真诚地投入到课外阅读之中。而举办一些轻松的阅读活动恰恰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以上认知。

例如, 笔者曾经举办过阅读分享会活动, 让学生一起分享阅读《西游记》的感受。有的学生展示了自己的阅读笔记, 对《西游记》中精彩的打斗场景摘录得特别多, 认为作者的动作描写非常传神, 不同的妖精动作不同、形态各异, 使得形象栩栩如生;有的学生则对孙悟空在花果山的自由自在印象深刻, 对天庭的人情冷暖做了剖析总结了孙悟空大闹天空的原因;还有一位学生甚至根据书本的描述自己为取经四人分别画了一副人物肖像。

笔者认为学生不同的做法、观念这都是喜爱阅读、分享阅读的一种表现方式。通过热情的交流还能使学生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与他人的观念交流, 分析他人的观察角度, 从而加深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同样, 交流使得学生发现相互之间对作品阅读的共同爱好, 能够产生相互鼓励的催化作用, 让学生带着分享和交流的喜悦再一次投入到阅读当中, 并且能够借鉴他人的观念加深自己的理解, 进一步丰富自己的阅读收获。

总而言之, 课外阅读教学承担着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利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职责。相信通过教师的合理指导, 一定能够使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 提升阅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国富.初中语文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J].校长阅刊, 2007年第12期

[2]徐永红.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现状与思考[J].文学教育 (上) , 2012年第11期

拓展阅读:课内阅读的有效补充 篇8

一、充实背景, 厚积理解的层层基石

语文课程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否有一定的深度与高度, 这与语言文字为学生提供的有效信息量有必然的关联。拓展阅读就是要从海量的课外阅读中巧妙抽取有效信息, 形成一个有意义的可以直接感受的整体背景, 为学生理解文本层层铺垫基石。

1. 关键词组段, 贯通时空背景

教材中有一些文本内容有着特定的时空背景, 要深刻理解文本表达的深意, 进行拓展阅读必不可少。如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著名诗篇《七律·长征》, 多数教师往往选择在学习课文之前让学生们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 读一读长征的故事, 了解历史背景。这样的拓展, 内容繁杂, 阅读量大, 耗时长, 不能及时有效地为课内文本阅读提供服务。此时教师要学会“浓缩”, 将需要拓展的内容高度浓缩为几个“关键词”, 用这几个关键词去引领学生寻求合适的拓展内容。《七律·长征》一诗中有五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 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 我们不妨就以“过五岭、越乌蒙、度金沙、抢大渡、翻岷山”这五个词为拓展点, 安排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别读读这几个方面的长征故事, 在课堂学习中进行交流。这样的拓展更贴近文本, 学生读来有重点、有方向, 快速有效, 一“读”中的, 直接读到了关键处。在学习之后, 这几个关键词也成了快捷的链接纽带, 学生用这几个关键词就可以调动脑中大量的语言文字信息。

2. 人物故事连线, 丰满思想意蕴

语文教材中不少文本有着抽象的思想立意, 要让这些思想意蕴变得直观可感, 需要将之附着于一个个具体直接的人或物。而要对思想意蕴会有更深刻的感性认识, 这就需要进行适当适量的补充阅读。通过拓展阅读, 可以搜寻更多的故事材料, 让学生有全面、多方位的理解。阅读之前,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的阅读目光;其次, 为了达成服务课内文本的短期效益目标, 教师还要避免学生“兴之所至”式的过于随意性的阅读方式。在阅读中, 我们需要引领学生从细节化阅读中跳出来, 以直接整体感受包囊细节杂感。用带有细节化的故事名指导阅读, 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如《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 文中用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的事例验证“滴水穿石”精神的可贵, 我们不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给学生一个拓展要目:“王羲之临池学书———染黑池中水”、“愚公移山———子子孙孙不言放弃”、“曹雪芹写红楼———批阅十载, 增删五次”……拓展有了明确的方向, 阅读之后, 提起人物故事名既可以即时唤起学生对一些故事细节的快速印象, 又可以重点直击文本的精神要髓。

3. 纲目式汇篇, 融汇多层感悟

《林冲棒打洪教头》文后的“名著便览”让学生去读读名著《水浒传》, 这作为课外阅读必不可少, 但是要深度解读“林冲”这个人, 我们需要做一些目的性明确的快捷的拓展阅读, 那么不妨抛开这部长篇巨著的大背景, 单独抽取有关“林冲”的部分:豹子头误入白虎堂、林教头刺配沧州道、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冲雪夜上梁山、梁山泊林冲落草、林冲水寨大并火……将“林冲棒打洪教头”中的林冲置于较为完整的人生背景中, 学生才能够较为确切地解读林冲性格中的“忍”。

二、深化主题, 饱和关键点的价值意义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其实都有一个最关键的“点”, 这个“点”有的是一种感情与情绪, 有的是一种精神与品质, 也有的是一种道理与哲理, 或者是一种景或物的美……每一篇文本的学习, 我们都不可能也不必面面俱到, 而应抓住这个最关键的“点”进行细品味、深思量、广阅读, 让这一“点”由小变大, 由暗到明, 逐步明朗化、扩大化。在课内挖掘的基础上, 围绕一“点’, 通过拓展阅读实现深度挖掘, 饱和文本所要传达的价值意义。

1.以“情”读“情”, 由一点情到情点点, 让情共鸣

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之下学习文本, 获得情感体验, 此时这种情感是单薄的, 这种单薄的情感体悟要向纵深处发展, 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由读一篇文到读多篇文进行拓展。学生在拓展阅读中以潜意识中已有的感情体验为出发点, 去观照文本中的人、事、物, 并由新阅读中的人、事、物加深对已有情感的认知体悟。这个双向阅读过程因为有了情感的触发点而变得直接迅速。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中肖邦对祖国强烈的“爱”就是拓展阅读的“点”, 读一读杜甫的《春望》、陆游的《示儿》、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不必去逐词逐句细思, 只要将那份爱国情读出来即可。在课堂上, 让中国诗人的爱国情与肖邦的爱国情形成共鸣, 跨越时空, 奏响在学生心田。

2.以“人”寻“人”, 由一个人到一类人, 让人聚神

教材只是一个例子, 我们认识教材中的某个人不是最终目的, 我们只是从一个个“这样的人”身上获得对美好人性的感受。所以, “这一个人”有必要走向“一类人”, 以群体形象体现精神实质。以“一个人”的形象类聚, 学生在拓展阅读中可以有重点地观照, 并可以迅速回归课内文本, 使人物形象丰满立体。

《青海高原一株柳》、《做一片美的叶子》等课文由物及人, 赞美了像高原柳、叶子一样的人, 那么通过拓展阅读去寻找如高原柳一样顽强不屈、像绿叶一般默默奉献的人群, 必将让高原柳、绿叶的精神由抽象变成具象。学生是以一种规定了的精神本质展开拓展阅读, 选择文本、阅读文本都有一种潜在的意识观照, 这样能使课内所感一次一次、一层一层得到验证与深华。

3.以“美”照“美”, 由一种美到万象美, 让美沁心

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感受美、欣赏美的文本。可以说, 这一类课文是一个“美”字贯穿始终, 我们有理由让这份美通过拓展阅读达到一定的宽度和广度。让学生带着寻找美的期待, 用美的眼光打开拓展阅读文本, 那么, 学生就可以很快发现美的踪迹, 进而享受美融于心的快乐。

《安塞腰鼓》中那壮阔、豪放、火烈的鼓声体现了一种特有的震撼人心的民族魅力, 借由课内阅读之时的余音缭绕读一读乔良的《高原, 我的中国色》, 将具体化、对象化的美的感受再回归于对中华民族性格特征的总体性的把握。

三、总结规律, 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理解

课文是例子, 学而得法, 此“法”由课内文本阅读认知, 还要借由拓展阅读体悟, 再由多篇文本的解读理解习得, 在此基础上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从而建构起属于自己的意义理解。

1. 片段式阅读, 深悟特殊表达的精妙

语文知识的习得需要从所遇到的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为了让学生能在更为广阔的文本中获取对语言知识的理解, 有重点地关注文章的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 教师可以安排一些片段式的拓展阅读。比如马朝虎所写《水》一文以反衬的特殊手法描写人们洗澡时的“痛痛快快”, 舒服得“大呼小叫”, 来衬托水的珍贵, 表达缺水的苦涩。怎样让学生认识到“反衬”的精妙?教师可安排学生读《圆明园的毁灭》中描写圆明园辉煌盛况的部分, 阅读之后再出示文题《圆明园的毁灭》, 学生一定会对“反衬”留下更强烈的感受。

2. 主题文本阅读, 凸显运用方法的独到

一篇课内文本学习之后, 拓展到其他同主题的文本阅读, 学生会在阅读中比对文本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 从而对言语表达、修辞运用等方面有更深刻的认识。比如在学习《三亚落日》一文时, 不少教师会让学生拓展阅读巴金的《海上日出》, 读过之后, 教师要做简单的引导:落日像, 活泼任性;日出像, 稳重尽责。从而体会到同样的拟人、比喻手法运用得恰当巧妙。再从词语入手, 让学生分别找出两篇文章中的优美词语, 学生就能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三亚落日》一文词汇的丰富。

四、设置牵绊, 引领环环相扣的阅读欲望

从解读文本的角度来看, 语文阅读永远是正在进行时, 随着时间的推移, 学生的理解感悟会随之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阅读, 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将会起着很大的正能量的作用, 我们有必要让阅读由课内走向课外, 走在不断前进的路上。留一点牵绊给学生, 学生会在思考中继续读下去。

1.留一点“疑惑”, 在解惑中读下去

言有不尽处, 在课内阅读中遇到解读不明的地方不妨就当作后续阅读的“引子”, 让学生自己带着疑惑读下去, 读出自己的见解。比如读完《林冲棒打洪教头》, 并在拓展阅读的基础上解读了“林冲”这个人, 教师不妨再给林冲打个问号, 林冲的性格中我们认为是值得赞扬的部分却也有人持不同看法,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歧义?他们是从什么角度来看林冲的呢?以此引导学生在不断的阅读中丰富对文本中林冲形象的理性认识。

2.留一点“作业”, 在交流中读下去

对于拓展阅读, 教师也可以设计开放性的作业, 促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课内阅读的认识。当然, 这种作业重视的是学生阅读的过程而非结果。如在学习《鞋匠的儿子》一文中, 学生为林肯那诚恳却令人折服的语言所感染。让学生继续在拓展阅读中感受交流林肯绝妙的语言, 完成“林肯演讲语言”模仿秀, 是学生乐于参与的一项趣味性阅读任务, 这样文本中的林肯形象必将深入人心。

3.留一点“趣味”, 在兴致中读下去

古人说得好:“未见意趣, 必不乐学”。拓展阅读的趣味性可以说是学生主动研读的原始动力, 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动机, 才能使他们主动阅读, 将课内阅读不断延伸、扩展。学完《狐狸和乌鸦》的故事, 教师结语说:“故事中的狐狸真是狡猾啊, 在《伊索寓言》中还有不少这样的狐狸呢, 它们的诡计有没有得逞呢?同学们可以去读一读《伊索寓言》中有关狐狸的故事”。学生在阅读狐狸故事的同时一定也会对《伊索寓言》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阅读,课内缺失课外补 篇9

一、有针对性地选择文章,拓宽阅读范围

课堂上实现了单元阅读教学目标以后, 可以根据每个单元的学习重点要求和阅读材料, 从各类报纸杂志等中有针对性地选择几篇与Reading课文有一定关联的文章,或读给学生听,或打印成页给学生看;或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收集寻找与本单元类似的文章,然后到班上或朗读给学生听,或相互交换看,把这类文章与单元的课文进行比较阅读,这样有助于巩固课文学到的各方面的知识,积累多方面的素材。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你课外阅读的这些东西里,有千万个接触点是跟课堂上所学的教材相通的, 这些接触点我们可以称之为‘记忆的抛锚处’。”可见,课外阅读是英语教学不可缺少的途径。

二、精选趣味性阅读材料,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阅读首先是为了得到乐趣 ,为了获得信息”。学生只有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愉悦的情绪, 意识到阅读并非枯燥乏味的活动, 而是一种能带来快乐享受的行为过程, 才会真正做到“为读所乐”。兴趣是行为的动力 ,在选择课外阅读材料时 ,教师应选择一些趣味性强、适合初中生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的英文读物,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渐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到愉快的情绪。这样,学生就能克服阅读过程中不良因素的影响,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培养自觉阅读的习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实际教学中,笔者精选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对Harry Potter系列作品和女作家Rowling个人生活的介绍学生甚至无需字典就可以精确翻译出对应中文系列书目的名称,尽管该篇文章生词较多。学生在容易理解也急于获取更多感兴趣的信息情况下,慢慢对阅读产生兴趣并坚持下来。

三、介绍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消除课外阅读障碍

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往往会因为对西方文化不了解,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理解,而在阅读中产生太多的迷惘,无法理解文章的意义和内涵,甚至放弃继续阅读,失去阅读兴趣。因此, 在实际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不断介绍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社交礼仪、生活习俗、道德规范、传统节日、幽默、禁忌等文化背景及与中国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这样能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文章大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其阅读时的理解障碍,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从阅读技巧和策略入手,提高自主阅读能力和培养习惯

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曾说:“未来的文盲不是不会阅读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习惯的力量比理智更加永恒,更加简便”。如果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促进其智力发展,提高成绩;反之,就会成为智力发展的障碍。Go for it! 牛津英语在每个单元第二课时都设了阅读课,设计了各种形式的阅读练习,以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尤其要求学生学会使用学习策略(Integrated slills)进行阅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突出实际功能。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认真领悟并贯彻教材意图, 将各种学习策略(skimming,scanning,summarizing,using the context, 等等 ) 贯穿于各 篇阅读训练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以便能自然延伸至个人课外阅读学习之中。学生在自主阅读课外素材时,笔者也要求和鼓励他们对文章进行大意分析、找出mainidea或者自己给出标题等。当然,原则上不要给学生太大的额外学习量,因为部分阅读检查题中已经包含了此类要求。

五、开展阅读交流,让学生分享阅读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每周或每月要组织一次阅读总结课, 让学生将这一阶段的阅读成果向大家汇报,集体分享各自的阅读成就和愉悦。让每个学生将阅读进展(页数)、笔记质量的等级和字面评价(根据生词查阅、短语回顾、阅读策略的使用等进行评价)在班上公开,也让部分做得好的学生在全班交流个人的阅读心得,相互促进,形成班级课外阅读档案。为了交流好,学生会积极广泛地涉猎课外读物,筛选出自己认为最合适、最精彩的篇章或片段。这样,学生的阅读面就多了,知识面就广了,阅读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交流让全班同学彼此增长了见识,而且通过交流,说带动了读和听,可谓一举而四得。

总而言之, 课外阅读是一个非常灵活广阔无限的天地空间。通过这一途径,可以弥补教材的局限、教者信息量的局限、课堂教学的局限;是课堂阅读的重要补缺手段,让学生在提高阅读水平的同时,增加词汇量,扩大阅读面,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同时为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从而必将帮助学生在各级英语应试中取得良好成绩。学生从中个人学识增长、自学能力形成等,更是让他们终身受益。

摘要:目前,很多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只注重语法、词汇的讲解,忽视了对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课堂上学生的阅读机会和时间少之又少,学生的阅读量严重缺失,阅读水平远远低于大纲的要求。作者通过实践,提出增强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和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以弥补课堂英语阅读的缺失,同时介绍了对课外阅读指导的几点看法和方法,以提高学生自主阅读水平,实现提高学生总体英语成绩的目标。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应携手共进 篇10

一.做好课内阅读能力培养

这里所说的课内阅读主要是指语文课本。对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 学生不但要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 还要对文质兼美的作品进行精心品读, 欣赏妙词佳句, 揣摩诗篇的布局, 因为这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课程标准》告诉我们,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应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在阅读中, 如品味语言、把握主旨、疑难探究等方面, 应鼓励学生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如学习《甜甜的泥土》一课时, 针对王小亮是幸运还是不幸的, 我让学生展开了辩论, 有学生认为王小亮是幸运的, 他的生母、老师、传达室老头都很关心他;也有学生认为王小亮是不幸的, 他的父亲不关心他, 他的后母虐待他。只要学生提出观点, 言之有理, 我们即可承认。这是学生个人生活经验与相关知识积累和文本信息发出的碰撞, 这是一种自主的平等的心灵交流, 可促进学生加深对文本理解, 提高自身阅读能力。

教师还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蕴含的创造性因素。指导学生敞开思路, 尝试着横向扩展。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作为引导者不能仅仅局限于每一篇课文的情节、人物、思想等问题分析, 而且还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某些文化现象、文人心态等诸多层面。如学习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征之歌”时, 学生通过学习本单元的课文, 对长征有了初步了解, 也能对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有所认识。仅仅学会分析这几篇课文是不够的, 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深远意义, 指导学生去阅读其他的长征作品, 如王愿坚的《七根火柴》、刘坚的《草地晚餐》。有了前面的准备, 学生很容易读通读懂同类文章。这样, 学生才能跳出以往思维模式, 变单篇课文的学习为对同类文章, 同类文化现象的领悟和欣赏, 从而提高学生兴趣。

二.做好课外阅读能力培养

首先, 科学认识课外阅读的必要性。优秀的文学作品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可以启迪人生、培育品德、塑造和净化心灵。这些作品通过形象的故事让学生产生心灵共鸣, 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情感和人格的陶冶。我们知道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很大比重, 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通过大量阅读, 学生才能了解到更广阔的生活, 丰富写作素材, 还能接触、鉴赏、模仿名家各种写作风格和文字技巧, 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同时, 有了长期的反复的阅读积累, 慢慢地学生就会培养出对汉语言的整体领会和感悟能力, 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的效果。此外, 一个人的阅读能力影响着他终身学习和发展, 中学阶段首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时, 应教会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习, 在阅读实践中提高自学能力, 让他终身受益。

其次, 要帮助学生制定课外阅读计划。教师应指导每位学生根据所选书刊制定读书要求、目的、方式等, 并督促学生完成读写任务。可统一订购两份适合学生阅读水平的报刊或书, 做为统一指导的读物。本学期我们班订的书刊为《语文教学与研究》、《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于学生自由选择的读物, 也给予指导, 教会他们选择内容积极向上的书籍。

再次, 教给学生方法进行有效阅读。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初中阅读也应采取读写结合方法。老师可指导学生写好眉批笔记、摘录笔记、心得体会等, 并组织学生定时进行交流。同时, 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 如浏览性阅读、吸收性阅读、细品性阅读。针对不同读物、不同目的选择合适方法。这样, 学生及时体验发现的快乐, 充分感受到阅读积累对自身提高的作用, 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最后, 教师还可大力开展各种语文活动, 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锻炼学生的能力, 如读书交流会、演讲比赛、手抄报展览等。

三.做好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

阅读能力的培养既需要课内阅读, 更离不开课外阅读, 我们要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理解任何一篇课文都要经过反复多次的学习, 才能达到深刻理解, 这需通过课外阅读来完成。学生在课外阅读中, 可以把教科书内学到的东西加以反复检验印证, 加以充实、巩固。作为课内阅读教学的继续和延伸, 课外阅读实际上为课内阅读铺平了道路, 成为进行精读的有力手段, 有助于课内阅读中难点的消化解决。可以说, 课外阅读不仅继续了课内阅读, 而且巩固了课内阅读的成果;不但是语文教学的营养剂, 也是语文教学的消化剂。老师安排的课外阅读材料与课内教材应相对应, 相互促进, 更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课前补充阅读, 做好课内阅读准备。现在教材中课文大多选自名篇, 背景陌生, 时空差异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了诸多困难。教师可引导学生课前进行相关阅读活动, 做好课内阅读的铺垫。如教《人琴俱亡》之前, 让学生阅读刘义庆编的《世说新语》有关介绍和其中的一些文章。通过课前阅读, 学生知道了《世说新语》记载了自东汉末年至东晋时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的言谈轶事。当时名士们崇尚清淡, 生活不修边幅, 有的故作旷达、矫情做作, 有的消极颓废、玩世不恭。这样, 学生再学《人琴俱亡》时, 就能理解王子猷悼念弟弟子敬的独特方式。

课内补充阅读,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内的课外阅读补充可形式多样化, 可对字词解释, 可对课文空白处填充, 也可对重点难点加以解释。如在学习《让生命与和平相爱》时, 学生对犹太人的苦难历史不了解, 可在课堂上用多媒体展示有关犹太民族历史的图片、资料等, 让学生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就容易理解戴维年幼时的愿望和生命、和平有关。还可以补充一些时政内容, 让学生也从心中重视生命与和平。

课后补充阅读, 发挥学生阅读潜在能力。教材中有一些课文是某些中长篇小说的节选。如《在烈日和暴雨下》就选自老舍的《骆驼祥子》。课后让学生阅读《骆驼祥子》, 充分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日子:负重如牛马, 生活如牛马。这样, 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又能促进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

课内阅读教学 篇11

一堂课要上的好,学生接受度高关键在于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否适合学生,是否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否设计的目标是有效的并且能够达到的。教学目标同时也是预期学生达成的学习结果。因此,在对于“低—中”衔接的过渡阶段,对于学生如何开展有效的课内文本阅读教学首先得设计适合这个阶段学生学情的教学目标。但对于海岛农村的教师来说,阅读教学是十分不易的,尤其是低段过渡到中段这个过程,教师要遇到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学目标“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一下简称为“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时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从“新课标”的要求中可以发现阅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在阅读中既要学生独立思维开拓眼界,又要让他们能具有审美情趣,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梦想是美好的,但是执行起来却是十分困难的,尤其是对于海岛农村的孩子们这些阅读要求是十分艰巨的。

二、阅读条件“差”

但对于海岛农村的孩子来说,由于生活环境的局限,孩子们无法获取大量的、高质量的阅读资源,加之家长的经济收入低家庭负担重,无法为孩子提供好的阅读环境和条件,同时由于海岛农村信息较为闭塞家长观念相对落后,他们对于孩子的阅读不重视,认为孩子读书学校里读读就够了,课外书看不看无所谓。同时随着外来务工人员的涌入,外地生的比重日益增加,这些孩子大多从安徽、贵州等经济十分落后的地方来的,语文素养非常低,不会拼音,不会说或者普通话不标准的比比皆,家长也多数不识字,普通话也说不好。因此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培养基本上就来自学校语文课的那40分钟的课内文本阅读教学。

三、学习兴趣“低”

小学低段课文内容简单阅读要求单一,孩子们学起来比较轻松。但是中段的课内文本阅读难度就一下子增大许多,不仅仅是像低段那样读通课文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就可以的,中段的课内文本篇幅变长,内容加深加难,阅读要求复杂,因而所对应的教学目标也花样百出,令人眼花缭乱。

总之,对于海岛农村的孩子们来说阅读训练是必须的,但是对于刚从低段迈入中段的阅读素养较低的孩子们来说不能按照常规的中段阅读要求来制定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者需要根据文本特点将教学目标进行精简整合,一课就抓一点进行层层递进。

那么如何根据实际学情,帮助孩子顺利过渡在保证学习质量的同时又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抓文本“个性”缩减目标

拿到一篇课内文本教者首先要做的就是分析文本与编者“对话”。每篇文章都是编者精心挑选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文章能被入选一定具有符合本学段需要学生掌握的语言训练点和情感体悟点,因此要制定目标首先得把文本的与其他文本不同的“个性”找出来,用文本“个性”制定教学目标。例如《香港,璀璨的明珠》这课文本的“个性”就是课文中用来描述香港的12个“四字词语”;《花钟》这课文本的“个性”就是第一自然段拟人手法;《荷花》这课就是用“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式对所观察的景物进行描述。让课堂围绕一个“个性”点进行各种阅读训练,目标专一,一课一得。

二、整合三维目标

“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分别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代表了课内文本阅读的三类要求即积累、理解和体悟。虽然一课就抓一点,但是这个点根据“新课标”所要求的进行“一点多面”的教学设计。

三、量身定做,分层推进

一個班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好有坏,参差不齐,对于不同学生的不同层次的学习能力设计教学目标时候要设计适合阅读困难的学生基础性目标,也要制定为阅读能力好的学生的提高性目标,同时还要考虑到中等学生的综合能力目标。

课外阅读从课内起航 篇12

一、课内得法,发展课外阅读

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扩展和延伸。教师应指导学生由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如学习了《鸟语》,就可指导学生读《鸟庐》;教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就推荐学生读《安徒生童话》。这样,从课内精读学到的知识在课外阅读中得到了巩固和补充;课外阅读活动中培养起来的自学能力和获得的广泛知识,又为搞好课堂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皮亚杰所说:“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通过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的兴趣。”要想使学生博览课外书籍,就得先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有许多课内外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读物,具有可以作为小学生表演的故事情节。这些故事情节生动,趣味性强,学生也愿意去演。如教完《公仪休拒收礼》、《螳螂捕蝉》等课文后,我教学生进行表演。像这样的文章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每当学生看后,他们兴趣盎然。在表演中学生理解了课文,发展了个性,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我从课文内容出发丰富了表演内容,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优美和无穷的魅力,激发了学习语文热情。学生会主动利用课余时间去阅读,去表演,再加上教师的适当指导,表演得很成功。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从课文这个出发点可以走向四面八方,精读一篇课文,可以带读许多相关的书。如《荷花》一文,它是我国著名作家叶圣陶写的,作者沿着“观赏荷花——变身荷花——又回到现实”的线索而展开。作者看到满池荷叶、荷花、花苞错落有致、层次分明,虽繁密但却不冗乱好似一幅清新脱俗的水彩画一般。作者从观赏荷花而渐渐入迷,仿佛自己就变身成为了一朵荷花,别有一种情趣——“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变身为荷花的作者也乐在其中了。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精练,文字优美,要想体会他的风格,同学们课后可以阅读他的童话集《稻草人》。我国古代有位诗人也写了一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初夏小荷花池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景象,那就是宋朝杨万里的《小池》。还有宋朝周敦颐的《爱莲说》等等。如此引导,足可见围绕课文进行课外阅读,天地是多么广阔。

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大幅度的提高,促进了课堂教学更好地进行。很多学生由原来的不爱读书变成喜欢读书,一些以前学习较差的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也开始爱学习了,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二、加强指导,激发阅读兴趣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同样,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产生主动需要。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好。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从阅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在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一文时,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叶欣迅速赶来,娴熟地将病床摇高,让患者呈半坐卧位,同时给予面罩吸氧,静脉注射强心药,监测心率、血压、呼吸……两小时过去了,患者终于脱离了危险。”学生们在阅读时读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抓住“两小时过去了”,体会到这两小时是叶欣对患者无微不至照顾的两小时,是忙碌的两小时,是危险的两小时,是漫长的两小时……体会到叶欣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和伟大的人格,从而引导学生在平时的读书中要善于思考,丰富想象,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同样,学生从《第一次抱母亲》一文中也能从这些细微之处——“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八十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负荷”中的“力大无穷”、“八十多斤的身体”等词语中体会到母爱的伟大等。加上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积极引导,以及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随时作出富有创意的教学调整,恰如其分的教学评价,总能激活学生思维的源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要我读”成为“我要读”,让课内学习向课外阅读延伸。

三、创新形式,提高阅读兴趣

1. 教给阅读的方法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有选择的读书,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要让学生学会“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求学生阅读时,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画记号,作注释,写批注,或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写下心得体会。文章中精彩生动的词句,为写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

2. 保证学生阅读时间,开设读书课

每周安排一节读书课,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布置一定的课外阅读作业。也可以利用交流展示课、地方课程,让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受、所知道的奇闻轶事、生活常识等与同学交流。

利用晨会课,借用讲故事或内容简介的形式,向同学们介绍一本好书。在给孩子们讲故事讲到最紧张的时候突然刹车,学生总催促教师讲下去,这时可把书借给他们看,学生一拿到书就会如饥似渴地去读,教师可趁势向学生介绍相关的其它作品,让学生去读,去想。

3. 开展创优活动

在黑板报上开辟了佳作赏析,教室的墙壁上开设读书交流园,举办好书大家读、大家评活动,举行师生共读、生生阅读、全班同读、全家齐读等读书会,定期交流阅读情况,比比谁知道的故事多、名人多,让学生在竞争中阅读,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

4. 读写结合

作文的道理和方法,光靠老师讲,学生是掌握不了的,只有在完成一定阅读量后,学生才能悟出来。因而,围绕课堂上的写作训练,辅之以适当的课外阅读,以读来促写。

上一篇:资金管理模式下一篇:低NOx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