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从课内起航

2024-06-13

课外阅读从课内起航(通用4篇)

课外阅读从课内起航 篇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从课内出发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更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一、课内得法,发展课外阅读

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扩展和延伸。教师应指导学生由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如学习了《鸟语》,就可指导学生读《鸟庐》;教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就推荐学生读《安徒生童话》。这样,从课内精读学到的知识在课外阅读中得到了巩固和补充;课外阅读活动中培养起来的自学能力和获得的广泛知识,又为搞好课堂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皮亚杰所说:“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通过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的兴趣。”要想使学生博览课外书籍,就得先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有许多课内外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读物,具有可以作为小学生表演的故事情节。这些故事情节生动,趣味性强,学生也愿意去演。如教完《公仪休拒收礼》、《螳螂捕蝉》等课文后,我教学生进行表演。像这样的文章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每当学生看后,他们兴趣盎然。在表演中学生理解了课文,发展了个性,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我从课文内容出发丰富了表演内容,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优美和无穷的魅力,激发了学习语文热情。学生会主动利用课余时间去阅读,去表演,再加上教师的适当指导,表演得很成功。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从课文这个出发点可以走向四面八方,精读一篇课文,可以带读许多相关的书。如《荷花》一文,它是我国著名作家叶圣陶写的,作者沿着“观赏荷花——变身荷花——又回到现实”的线索而展开。作者看到满池荷叶、荷花、花苞错落有致、层次分明,虽繁密但却不冗乱好似一幅清新脱俗的水彩画一般。作者从观赏荷花而渐渐入迷,仿佛自己就变身成为了一朵荷花,别有一种情趣——“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变身为荷花的作者也乐在其中了。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精练,文字优美,要想体会他的风格,同学们课后可以阅读他的童话集《稻草人》。我国古代有位诗人也写了一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初夏小荷花池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景象,那就是宋朝杨万里的《小池》。还有宋朝周敦颐的《爱莲说》等等。如此引导,足可见围绕课文进行课外阅读,天地是多么广阔。

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大幅度的提高,促进了课堂教学更好地进行。很多学生由原来的不爱读书变成喜欢读书,一些以前学习较差的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也开始爱学习了,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二、加强指导,激发阅读兴趣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同样,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产生主动需要。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好。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从阅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在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一文时,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叶欣迅速赶来,娴熟地将病床摇高,让患者呈半坐卧位,同时给予面罩吸氧,静脉注射强心药,监测心率、血压、呼吸……两小时过去了,患者终于脱离了危险。”学生们在阅读时读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抓住“两小时过去了”,体会到这两小时是叶欣对患者无微不至照顾的两小时,是忙碌的两小时,是危险的两小时,是漫长的两小时……体会到叶欣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和伟大的人格,从而引导学生在平时的读书中要善于思考,丰富想象,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同样,学生从《第一次抱母亲》一文中也能从这些细微之处——“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八十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负荷”中的“力大无穷”、“八十多斤的身体”等词语中体会到母爱的伟大等。加上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积极引导,以及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随时作出富有创意的教学调整,恰如其分的教学评价,总能激活学生思维的源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要我读”成为“我要读”,让课内学习向课外阅读延伸。

三、创新形式,提高阅读兴趣

1. 教给阅读的方法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有选择的读书,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要让学生学会“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求学生阅读时,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画记号,作注释,写批注,或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写下心得体会。文章中精彩生动的词句,为写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

2. 保证学生阅读时间,开设读书课

每周安排一节读书课,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布置一定的课外阅读作业。也可以利用交流展示课、地方课程,让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受、所知道的奇闻轶事、生活常识等与同学交流。

利用晨会课,借用讲故事或内容简介的形式,向同学们介绍一本好书。在给孩子们讲故事讲到最紧张的时候突然刹车,学生总催促教师讲下去,这时可把书借给他们看,学生一拿到书就会如饥似渴地去读,教师可趁势向学生介绍相关的其它作品,让学生去读,去想。

3. 开展创优活动

在黑板报上开辟了佳作赏析,教室的墙壁上开设读书交流园,举办好书大家读、大家评活动,举行师生共读、生生阅读、全班同读、全家齐读等读书会,定期交流阅读情况,比比谁知道的故事多、名人多,让学生在竞争中阅读,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

4. 读写结合

作文的道理和方法,光靠老师讲,学生是掌握不了的,只有在完成一定阅读量后,学生才能悟出来。因而,围绕课堂上的写作训练,辅之以适当的课外阅读,以读来促写。

总之,教师要善于唤起和利用学生读书兴趣,促使他们兴味盎然地去阅读、体会,积累语言信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和谐统一,是我们所追求的灵动的阅读教学境界。

课外阅读从课内起航 篇2

关键词:习作教学;课外阅读;课堂教学;拓展与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5-0028-02

一、语文书里的故事——朔本求源的触发点

语文学习的外延是丰富多彩的生活,语文学习的丰富和深刻有赖于课外的阅读和积累。翻开语文书,我们能够读到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看到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如果我们细心地去品味,就会发现在语文书中还隐藏着一个个生动而又美丽的故事。它们有的藏在成语中,如“立雪求道”、“叶公好龙”;有的藏在课文里,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背景故事,发生在《林冲棒打洪教头》前后的故事,霍金轶事、自然趣闻……课内的品读赏析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找这些故事的兴趣,同样的,这些故事的获得也更进一步地将课内的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能力和素养。

二、《语文书里的故事》——言语生成的落脚点

在《语文书里的故事》这个习作的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文书的阅读欣赏,从而到语文书中去发现写作的灵感,去寻找自己本次作文的落脚点。

(课前安排学生翻阅语文书,本册的,其它册的,发现藏在书中的故事,提前进行探究性的课外阅读,选取的故事不受局限,可以是成语故事、诗歌创作的背景故事、小说章节的前后情节故事、神话故事、插图故事等等,进行深入的拓展性的阅读。)

“同学们,这一册的语文书我们快要学完了。在这本书中隐藏着一个又一个故事,你最想给我们讲的是哪一个?”

“我想给大家讲讲《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这两个故事是《负荆请罪》的前奏。廉颇对蔺相如的误会就是从这两个故事开始的……”

“汶川大地震中,涌现出了许多像谭千秋老师这样感人的故事。我还深深地记得有个叫张米亚的老师,他才29岁,是汶川县映秀中心小学的数学老师。地震发生时,他双手牢牢护住两名学生,自己却不幸遇难,救援人员不得不锯掉他僵硬的手臂以救出孩子。摧毁映秀中心小学只用了短短12秒,而在12秒后,幸存者靠着原始的工具,在被夷为平地的校园里救出了许多被埋学生。而当大家搬开垮塌的教学楼的一角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数学老师张米亚跪扑在废墟中,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两个孩子还有生命体征,而“雄鹰”已经气绝。由于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张老师的手臂锯掉才把孩子救出。张米亚老师是一个开朗外向、爱唱歌、爱打篮球的年轻人。学校很多老师都夸他是学校最标致的小伙子。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年轻的老师,选择了摘下自己的翅膀,让学生飞得更远……”(教室里安静极了,这个孩子轻声地讲着,几度哽咽,感动的泪水在她的眼眶里打转。而正是这个故事,也将这一堂课推向了高潮。)

“我想给大家讲讲钱学森的故事。”

“钱学森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大爱。这种爱是对祖国的忠诚,是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是一个人应有的责任。”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会给2010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大科学家钱学森的颁奖词是:“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这98个字对钱老的评价,令当代人肃然起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我搜集了霍金的资料,了解了关于霍金的许多故事……”

“大自然中蕴含着无数的奥秘……”

“同学们,我们了解了这么多,其实我们读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又一个生动而又有趣的故事,在这样的搜集和阅读中,我们也一定受到了许多启发,能不能和大家分享一下你阅读的收获呢?”

“了解了霍金的故事,我真正读懂了霍金的一句话:不管命运有多坏,人总应有所作为。有生命就有希望。无论何时,无论我们经历怎样的不幸,都要笑对人生,不懈追求。”

……

“是啊,我们读了那么多,说了那么多,更明白了那么多。那现在,咱们就要试着把我们刚才交流的内容写下来,用文字与大家交流感受、分享收获。”

(学生奋笔疾书,畅所欲言。)

三、语文书里的“故事”——内外交集的衔接点

这堂课既可以说是一节课外阅读交流课,也可以说是一节课内写作指导课。因为在课前,学生已经带着一颗探求的心走进了语文书中自己感兴趣的故事,并利用课外的时间走进了课外读物、网络,在积极主动的阅读实践中获得了新的知识,真正地从语文书中走出来,向更宽更广阔的语文天地中漫游。更为重要的是,在课内的交流汇报中,学生以情激情,以趣引趣,以思导思,以智启智,使得整堂课流淌着智慧,飞舞着思绪,洋溢着真情。一个又一个故事,浸润着学生的心灵,一个又一个故事,凝聚了学生的智慧,这一个又一个故事,同时也在不断地刷新着学生的快乐。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说:“习作能力的根,在阅读能力。我们要重视读中悟写,读中学写,体现读写结合。”“作文是技能,不是知识,空讲写作方法是无济于事的,宜在读中悟法、写中用法。”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仅仅将目光局限在一册语文书的二十多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培养还应该依赖更为广泛更为丰富的课外阅读。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更多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中,是极有必要也是极为有效的。如果学生的作文能力是一株幼苗,那丰富的文学作品就是它们成长的营养基。在阅读中,学生领略着文学大家的精彩精妙的表达,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得以滋养,在此基础上,读写结合,在写中学法、悟法、用法,这样的作文教学也最得法。

同时,我们的作文教学还应致力于引导学生学会“需要表达”、“自主表达”、“真实表达”和“真情表达”,也就是《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真话、实话、心里话”。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善于将丰富多彩的生活纳入到学生的习作视野,引领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关心生活:与同学伙伴的一次玩耍、闹架、讨论,在家中生活的点点滴滴,上下学路遇等等,一切皆可入文;开心、郁闷、难过、激动、兴奋甚至是说不清的感受,一切皆可成文。并学会用文字表达生活,用文字表达最真实的生活,抒发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因为,越是真实的事情就越是能吸引人,越是浸透真情的文字就越能打动人,习作就要追求真实的自由的表达,不能受到任何清规戒律的束缚,才能实现“我心思我事,我口抒我情,我手写我心”。

从课内到课外开辟阅读新天地 篇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要让孩子们“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注重情感体验, 有较丰富的积累, 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受到高深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发展个性,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课标中, 还对各学段课外阅读总量提出了明确要求。因此, 本人以教材为基点, 在教给学生阅读方法的基础上, 尽力扩大他们的阅读面, 将阅读从课内延伸至课外。

一、阅读在课前预习中延伸

小学课内阅读应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在学习一篇新课文之前, 不仅要对课文的字词和主要内容进行预习, 还要借助网络、书籍等对课文的相关内容进行资料的查阅和收集。如本人在教学《桂花雨》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 这一课前, 要求学生在预习时查阅作者琦君的相关资料。学生借助书籍网络等资源, 有的了解了琦君的生平, 有的了解了琦君的文学成就, 有的了解了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课堂上的预习交流, 为他们进一步了解琦君热爱故乡的情结、感悟文本作了一个很好的情感铺垫。课内阅读引导了课外阅读的延伸, 课外阅读又进一步促进了课内阅读的提升。

二、阅读在课后引导中延伸

每学完一篇课文, 学生都会沉浸在课堂教学所带来的独特的感受之中。此时, 如果教师“趁热打铁”, 趁势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承接课堂教学的内容, 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更利于提升语文素养, 提高语文学习能力。于是, 我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课后阅读。

1. 以单篇课文为经线引导孩子阅读

科普类书籍的阅读:如学习了《云雀的心愿》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 这篇课文后, 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森林除了具备储存水分、遮挡风沙、天然空调器的作用外, 它还有哪些作用?请同学们课后阅读《少儿百科全书 (动植物版) 》。

中外经典文学书籍的阅读:如学习了《三顾茅庐》和练习3中《关云长温酒斩华雄》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 , 我问孩子们:“通过学习, 刘备、张飞、关羽、诸葛亮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听完孩子们的回答, 我又说:“如果大家都能在课后仔细地阅读《三国演义》, 那你们就会对这些人物有更加深刻的印象, 而且, 还会了解更多的人物。同学们, 捧起《三国演义》读一读吧, 你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课后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下开始阅读《三国演义》, 他们纷纷利用课余时间争先恐后地向我汇报他们的阅读心得。过了一段时间, 我见时机已经成熟, 于是在班级中开展了“三国故事会”, 孩子们的阅读感受在阅读交流中进一步得到了充实和提升。

学习了《普罗米修斯盗火》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 这篇课文后, 我让学生阅读《古希腊神话》;在学习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我不是最弱小的》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 , 我让学生阅读冰心奶奶的《和小鸟最相亲爱》、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

2. 以相关联课文为纬线引导孩子阅读

相关联的课文可以是教材中安排的一个单元内的课文, 也可以是思想教育上有联系的课文。学习了《第一朵杏花》和《最佳路径》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 后, 我倡导去阅读中外名人传记。学习了《鸟语》《生命的壮歌》《天鹅的故事》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 , 孩子们都明白了动物也是有情感的, 也是值得人类去尊重的, 于是我引导孩子们阅读《苍狼》。

这样, 在“经”“纬”两条阅读主线的交叉、互补中, 孩子们的阅读范围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语文素养也得到不断地提升

关注语用,从课内走向课外 篇4

一、阅读教学巧设计

教材是最好的范文,每一篇课文都有其独特的地方,有些字词优美,有些结构清晰,有些是名家名作,值得借鉴。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研读教材,深入挖掘教材,找准语言文字运用的切入点,捕捉学生真实的感受,拓展写的空间,提升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一)抛砖引玉——学会“仿”

小学阶段正是语文打基础的时候,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模仿课本中精彩的语句,模仿作者的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在模仿中进行遣词造句,提升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1. 句式的仿写

如《珍珠鸟》中写到“我”与珍珠鸟逐步信赖的过程,用到了一些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起先……渐渐地……后来”。在教学时,教师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这些词,同时去感悟“按照事情先后顺序”的写作方法,而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这种方法,写一写自己与小动物之间和谐相处的故事,于是学生有写“给小狗洗澡”的画面,有写“给小兔子喂食”的情景……在学生们的文章中,既看到了他们能够熟练运用这种写作方法,又看到了很多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画面。

2. 结构的仿写

如《莫高窟》的第二、第三自然段构段方式相同,都是围绕一处景物,采用“先总写后分写”的结构描写了彩塑和壁画的精美。这种写法有助于学生了解如何把一处景物写具体。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将课文这个“例子”弄清楚,学生对这些写法有了充分理解后,就可以进行仿写练笔。恰巧学生们秋游时参观了无锡惠山泥人博物馆,看到了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泥人作品。于是,结合这一契机,想学生们运用“先总写后分写”的方法进行仿写,写出来的泥人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二)开拓思维——发挥想象

研读教材后会发现,很多课文留下了情节空白,有些地方写得很含蓄,有些地方写得很简练,这就非常适合学生进行想象补白,或者续写故事,达到语言文字的训练作用。

1. 想象补白

如《普罗米修斯盗火》中写道:“从此,人类就用火来烧熟食物,驱寒取暖,用火来打造工具,还用火来驱赶凶猛的野兽。”写得比较概括,是一个很好的情节补白点。于是,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想象人们得到火种后欣喜若狂的情景。学生们会从老人、孩子、妇女、男人等多角度去想象,想象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2. 故事续编

如《狐狸和乌鸦》结尾有一句:“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了。”这留给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于是,我就让学生以“肉被骗走之后”为题续编一个小故事,他们大胆地想象,创作了很多有趣又富有深意的文章。

二、课外阅读有章法

关注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语用能力,得从课内走向课外,这样既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捕捉到更多的信息,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

(一)培养批注能力,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

在阅读批注时,最关键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会用不同的符号来表达相关的作用,如“~~~~~~(曲线)”划在文章优美语句下面,“△△(着重号)”标在句子关键词下面,“=(双横线)”划在文章关键句子(过渡句、总起句、中心句等)下面。“____?(疑问号)”用在有疑问的词语或句子末尾等。

学会了用各种符号做简单的批注后,就可以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与作者进行对话,从而帮助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也就是将自己阅读文字材料的某些语句、某段话,或对某篇文章的感想、体会批注出来。这样,既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又锤炼了语言文字,做到了对语言文字的品析。

(二)撰写读后感,内化语言文字的运用。

“读后感”的“感”是从读中产生的。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能感得深刻。在撰写读后感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告诉学生“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那么,学生在写读后感的时候就常常会从文中的人或事中联想到自己,想到自己所经历过的事。在撰写的过程中,学生会经历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过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又内化了语言文字的运用。

三、课外阅读与活动勾连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将所读的书与生活相勾连,学生就不再怕作文了,作文的能力也就提高了。

学完课文《三顾茅庐》后,孩子们对课文中涉及的人物及《三国演义》中的内容了解比较粗浅,就接着阅读了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易于理解,不觉得枯燥,我们特别推荐了青少年版的《三国演义》,书中有色彩鲜明的插图,“麻辣”新鲜的点评,从青少年角度出发的改编,是一本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名著。于是,阅读《三国演义》成了学生每天必做的事。为了能深入了解《三国》,我们又给学生创设了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熟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一)读《三国》,了解故事内容

我们利用语文课的课前五分钟,每天交流故事内容和阅读感受,期望在这样的反馈活动中,了解学生的阅读状况,以便及时评价,也给学生创设这样的舞台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二)品《三国》,研究故事内容

《三国演义》读了一阶段以后,我们引导学生对书中的内容寻找研究点,组织开展研究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相整合。每个小队选择了一个研究点,如兵器、战马、计谋、人物,他们或图画介绍,或出示实物,或制作PPT,通过生生互动,有趣的猜谜游戏等小队自创活动,对书中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书中的语言文字有了进一步的剖析。

(三)演《三国》,内化故事内容

在学习《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后,学生们了解了独幕剧的特点,由此也开展了创编剧本的活动。以三国故事为载体,学生们仿照着《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的编写形式,创作了每班各具特色的表演剧本。

为了更好地完成课本剧的表演,我们在全班成立了工作组:剧本编写组、道具制作组、演员排练组,并利用QQ平台设置工作讨论组,学生们每天利用回家时间在组里讨论剧本编写情况、道具制作情况、演员分配情况,仔细揣摩人物性格,将一个个故事逼真呈现。一个个活生生的多维立体的三国人物形象出现在大家面前,使我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也让我们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把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引向其他学科,整体综合,接受了优秀文化的陶冶和熏陶。

上一篇:税务风险识别下一篇:素质教育与中专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