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阅读理解及答案

2024-09-27

课内阅读理解及答案(精选12篇)

课内阅读理解及答案 篇1

重要文段阅读题及答案

☆《百草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p.3)1.这段文字描写景物,其中详写什么?略写什么?

答:详写短短的泥墙根一带,略写对百草园的总体印象。2.这段文字从多角度进行描写,分别按提示各找一个例句。

写视觉的: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向云霄里去了。写听觉的: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写味觉的:又酸又甜

写触觉的:光滑的石井栏 3.文段开头的两个“不必说”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两个‚不必说‛与后面的‚单是‛呼应,既表达了写景的详略,又勾勒出儿童感到事物美好有趣而自得的心理。

4.说说下面两句话中加点的字能否改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

①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

答:不能。‚伏‛字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停‛字就无法表现这种情态。

②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了。

答:不能。‚窜‛字显示速度快,又来得突然,用‚飞‛字则无法表达这种效果。

5.文中对拔何首乌根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试从“我”的心理和百草园对“我”的影响两方面加以回答。

答:表现出‚我‛猎奇的心理,想找一块像人的何首乌;又表现出百草园对‚我 ‛来说,既富有神秘感又富有吸引力。

6.“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运用这种手法再续写两个句子。

答:拟人。(续写略)。

7.从本段文字中,我们可以学到哪些写景的方法?

如①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②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③融情入景,景中有人。④层次井然,条理分明 作者写这一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

答:表明童年时代我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 世隶耕。……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1.找出文段中的通假字,并注音释义。‚扳‛通‚攀‛,pān,牵,引

2.解释词语。

①传一乡秀才观之(观看,观赏)②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采和道理)④或以钱币乞之(有人)3.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见资料‚译文‛)4.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用原文回答)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自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是什么原因造成方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伤”是什么意思? 答: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伤‛,哀伤,惋惜 6.开头介绍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答:表明其家庭绝无诗礼的熏陶。

7.仲永的天赋才华从哪些事情可以说明,请举两例。

如①忽啼求之 ②即书诗四句 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8.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做法怎样?

答:父利其然也。具体做法是‚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9.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_A B C___属于侧面描写的有_D E F___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其名。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F.父异焉。

10.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人的才能并非一世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十分重要的。

☆《最后一课》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角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我的朋友们呀,‛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1.从小说情节看,选文属于什么部分?(高潮和结局)2.“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钟响了,意味着什么?(最后一课的结束)。3.“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号声”暗示了什么?(普鲁士占领了法国)。4.选文有一处侧面描写,请找出来。(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被他的爱国精神打动,对老师的热爱崇敬。)

5.韩麦尔“脸色惨白”的原因是什么?(内心悲愤。)

6.文中对韩麦尔的刻画,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语言、动作、神态

表现他热爱祖国、痛恨侵略者,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

7.作者反复写钟声,用意何在?(暗含最后一课已经结束。)8.“散学了——你们走吧。”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答:用手势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表现他内心的极度悲愤,倾注了他热爱祖国,怨恨侵略者的思想感情。

☆《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安能辨我是雄雌? 一.多义字辨析

市:东市买骏马(集市)帖:昨夜见军帖(文书、文告)

愿为市鞍马(买)对镜帖花黄(通‚贴‛,粘贴)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对偶句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2.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是: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成语:扑朔迷离)

3.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东……西……南……北……

4.写木兰经历战争持久、出生入死的激烈紧张的战斗的句子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5.写木兰矫健雄姿的句子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6.写木兰一家人高高兴兴迎接她回家的情景的句子: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三.课内语段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衣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用一句话概括这两段话的段意

答:木兰回家的欢乐情景及对木兰的赞颂。2.填出相应的动词

①描写爷娘:扶将 ②描写阿姊:理

③描写小弟:磨 ④描写木兰:开 坐 脱 着 理 帖 选文中连用四个“我”和“开”、“坐”、“脱”、“著”、“理”、“帖”这6个动词的作用是什么?

答:表达了木兰与家人团聚、重温和平的女儿生活的喜悦心情。4.由选文最后一段演变而来的成语是什么?其含义是什么?

答:扑朔迷离

原指分辨不清雄雌男女,后用来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识别。

5.分析“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这两句诗的表达作用。

答:不仅写出了伙伴惊讶情态,还从侧面写出了木兰的英雄气概。☆《邓稼先》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

1.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年来的历史?

答: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答: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3.邓稼先的伟大贡献和崇高品质有哪些?

要点:他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真诚、朴实、热爱祖国,没有私心,具有奉献精神等。

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第四部分从另一个角度,写出了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则是着重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闻一多》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仆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公仆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1.给上面的文字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第一层:开头到‚证实了他的‘言’和‘行’‛。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

第二层:最后两节。总结全文,高度评价闻一多先生。2.说说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①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青年听得到。(答:闻一多先生最初只在昆明青年中宣传民主。)

②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答:这句话表达了闻一多英勇无畏,誓与反动派拼死一战的决心。

3.文段中作者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闻一多先生“言”“行”完全一致?

答:① 起稿政治传单、②群众大会演说、③参加游行示威。4.第②段“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中“这”指代什么?为什么说情况迥乎不同,一反既往?

答:‚这‛指的是闻一多作为革命家的一面。因为作为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是宣传革命,然后用行动争取民主,与做学问时先埋头苦干,然后再‚说‛不一样。

5.请在选文中找出穿插的形象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外貌描写:‚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形象地突出闻一多先生争取民主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的精神。

最后几段,几乎是一句话一段,能不能合为一段,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一方面强调闻一多是卓越的学者,优秀诗人,革命烈士,另一方面也突出闻一多是言与行一致的伟人。请简要概括闻一多先生的形象。

答:闻一多先生是一位精于学术,有钻研精神的学者;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

8.为什么文章最后赞扬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和“行的高标”?

要点:既有鼓舞人心,极其震撼力的言论,又有伟大的行动实践,言行一致,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课内阅读理解及答案 篇2

关键词:不良现象;存在问题;探寻方案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已经开始注重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和挖掘,以及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但这时常成了一个空口号,流于形式,教师往往忽略了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忽略了反思自己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至于学生涉及到阅读相关的题型时(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都望而生畏、无从下手、谈其色变。现在透过语文课堂来具体了解小学课内阅读中存在的不良现状,探索解决的方法。

一、学生在课内阅读方面存在的不良现象

1.有口无心地读——白读

以中年段阅读教学为例。中年段的阅读课文都需要学生回家做好课前预习。预习中,多次地朗读课文是不可缺少的。在检查预习情况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学生要么只是匆匆忙忙地读了几遍,要么只读一遍,像这样的读,只能是白读,更有甚者根本没读过课文。

2.囫囵吞枣地听——盲听

在阅读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会感觉到,似乎刚引领着学生一同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世界,马上回头抛出一个相关的问题,很多学生只能干瞪眼,像无头苍蝇似的,无从解答。这是因为学生忽略了倾听,倾听也是一种能力,只有学会认真地倾听才能与文本近距离接触,否则就是盲听。

3.只言片语地说——瞎说

以中年段口语交际为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能把握主要内容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觉和想法,能具体主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但我们在课堂上会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能够把自己的感觉和想法,通顺、清晰地表达出来,有的甚至不愿意主动表达,金口难开,更不用说努力用言语打动他人了。

4.漫无目的地写——乱写

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过程中一边读一边把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这是一个很好的阅读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又会发现,教师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作上记号,我们的学生则反应不一,有的只是静静地默读,有的在发呆,相对好一些的学生会圈画出文中的字词,只有极个别的学生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批注在文中,更不用说读文之后写小练笔了。写是必须建立在听、说、读的基础上的,它是听、说、读能力最直观的体现,正是因为缺少认认真真地听,流流利利地说,扎扎实实地读,才使我们的写举步维艰。

当然,教师面对学生在课内阅读中存在的不良现象,不能一味地指责学生,应该学会反思自己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二、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语文味的教学

我们会发现,很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偏重于文本的分析讲解,忽视了学生在表情达意上的正确性与完整性。更有甚者只重学习的形式,一上课就合作,一学习就探究,让教学留于表面,缺乏语文学习的氛围,把语文课活生生地上成一堂科学课、美术课,偏离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

2.缺乏系统性的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常常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那是因为语文教师缺少“大语文”的意识,目标只局限在“一课”或“一单元”,看不到“一册”“一学段”“整个小学阶段”的目标。

3.缺乏创造性的教学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其实也就是个例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拐杖。”而有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却把“例子”当成了法宝,一篇短短的文章能衍生出许许多多,有些甚至连教师都无法争论出所以然的问题,更何况是我们的学生。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地滥用多媒体,用多媒体的演示取代教师的讲解,标准化的图像取代了学生思维的过程,殊不知这一教学过程已侵犯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践踏了学生独特的体验,扼杀了学生个性化的解读,与我们的语文教学目标背道而驰。

三、解决的方案

1.授以读法,提高效率

是我们的学生不爱预习课文、不爱读书吗?并不全然,这只是极个别现象,那为什么又存在不读书的现象呢?根据调查,不读书的学生有百分之八十以上是不理解为什么一篇文章要读这么多遍?不知道一篇文章到底该怎么去读?所以教师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一味地责备我们的学生,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每读一篇文章,第一遍要画出不会读、不理解的字词;第二、三遍要基本读通、读准字词,读顺课文,理解字词含义;第四遍要学会圈画出不理解的地方,特别有感触的地方;第五遍再根据不理解的地方有针对性地再读课文。读完课文五遍之后,还存在着不理解的字词句或问题,用铅笔做上记号,带着疑问走进课堂,预习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了解了读书的方法,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要努力落实“三到”,即宋代著名学者朱熹说的“读书有三到,谓眼到、口到、心到。”

2.施以鼓励,培养倾听

四十分钟的一堂课,面对那些蠢蠢欲动的学生,那些“好像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学生,如何保证他们“听”的积极性,听的质量,这是对教师教育机制的考验。认真的倾听,离不开教师的鼓励。教师鼓励的话语,在听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何捷老师上的《匆匆》这堂课,就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典范。上课伊始,何捷老师就提出了一个建议“我们这节课要选出一位最会倾听的同学。”听到这儿学生都坐得笔直笔直的,竖起耳朵来听这位教师接下来的话,这也为上好《匆匆》这一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请这位听得最认真的同学来回答……”“真是一个会听的孩子!”“这么精彩的发言,离不开你的认真倾听。”“你不但听出了……”一堂课下来,教师运用了丰富的评价,不断地鼓励学生,提醒学生,要学会耐心地倾听,要保持认真地倾听,我们的学生也正如教师所愿,从头到尾都保持着最佳的倾听状态,也正因为如此,教师才能在课堂上及时得到学生的反馈,学生才能在课堂上充分地走进文本。我们教师要善于用鼓励的话语去捕捉学生的每个进步,让他们享受到喜悦,让课堂自然而然地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双管齐下,学会“说”

我们常说“说得容易,做起来难。”其实“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要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这一能力主要通过“说”和“写”体现,但我们大部分学生存在不敢说、不会说、不爱说和不善说的现状。面对这一现状,即使教师一堂课备得再精彩也无计可施。如何打破阅读教学中这一尴尬,是我们各年段教师所要共同努力的。

(1)给予鼓励,提供“说”的动力

对于那些不敢说、不爱说的学生而言,教师鼓励的目光,鼓励的话语,有利于抚平学生的紧张感,能让学生消除心中的顾虑。很多这一类的学生课下声如洪钟,但一遇到教师提问就紧张脸红,或沉默不语,或结结巴巴,究其根源就是学生的心里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顾虑:说错了老师会不会批评我,会不会没面子……所以我们教师此时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话语都非常重要,真正撬开学生金口的恰恰就是教师的“鼓励”。

(2)提供平台,培养“说”的能力

除了不敢说、不爱说的学生,还存在不会说、不善说的学生,这一类学生或先天资质较差,或对所要说的知识不懂,或词语贫乏,或内容简短,或语病较多……针对这零零种种的现象,我们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平台,培养其“说”的能力。阅读教学并不是孤立的教学,它是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学生课堂中说话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平时说话的训练。首先我们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活泼多样。经验证明,自我介绍、看图说话、讲故事、讲自己最喜欢的玩具等,都是学生爱说,容易说的话题。有了“说”的兴趣,教师不能放纵学生漫无目的,毫无条理地乱说一气,要给予学生说话的指导,如果缺少说话的要求和典型的示范,就谈不上指导。教师的指导要体现在学生边练边指点的评价和示范中。因此,说话训练离不开对说话内容的评议,可让学生互相纠正、补充、改说,日积月累,就不愁我们阅读课上冷场,说得流利、说得精彩也就水到渠成了。

詹天佑课内阅读训练及答案 篇3

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开始勘(shèn kān)测线路。 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细密 周密 严密)计算。詹天佑经常(鼓励 鼓舞 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背着标杆、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构图。塞(sāi sài)外常常是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就有坠入深谷的危险。詹天佑不管条件怎样恶劣(wù è),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还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 惹那些外国人讥(jǐ jī)笑我们,还 会使中国工程师失掉信心。

课内阅读理解及答案 篇4

五.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

1. 课文标题“爸爸的花儿落了”的双重含义是什么?

2. 课文的线索是什么?

3. 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4. 全文插叙了哪几件事?用简洁语言概括。

5. 全文以“花”开头,又以“花”结尾,作用是什么?

6.贯穿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体验·探究】

六.《爸爸的花落了》课内语段阅读

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文凭——红丝带子系着的白纸筒,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

进了家门,静悄悄的,四个妹妹和两个弟弟都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他们在玩沙土,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是因为爸爸今年没有收拾它们——修剪、捆扎和施肥。

石榴树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我很生气,问妹妹们:

“是谁把爸爸的石榴摘下来的?我要告诉爸爸去!”

妹妹们惊奇地睁大了眼,摇摇头说:“是它们自己掉下来的。”

我捡起小青石榴。缺了一根手指头的厨子老高从外面进来了,他说:

“大小姐,别说什么告诉你爸爸了,你妈妈刚从医院来了电话,叫你赶快去,你爸爸已经……”

他为什么不说下去了?我忽然着急起来,大声喊着说:

“你说什么?老高。”

“大小姐,到了医院,好好儿劝劝你妈,这里就数你大了!就数你大了!”

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是的,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了。我对老高说:

“老高,我知道是什么事了,我就去医院。”我从来没有这样镇定,这样的安静。

我把小学毕业文凭,放到书桌的抽屉里,再出来,老高已经替我雇好了到医院的车子。走过院子,看到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

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1.文段写花实际是为了写爸爸,花的衰落,花的凋谢,暗示了爸爸的生命是不可换回的。请把这句话找出来。

2.文段中哪些地方直接刻画了爸爸的花儿落了?

3.文段中有一处用了省略号,分析其作用是什么?

4.文段开头为什么反复写“快回家去!”的心理活动?

5.文中描写弟妹们顽皮天真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6.从文段中找出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

7.文段中说“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七.深入探究下列问题

1. 结合英子的成长历程,谈谈你从中领悟到些什么?

2. 结合你自己的成长经历,谈谈你对成长有什么体验?

参考答案:

五.1.既实指夹竹桃的败落,又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离开人世。 2.爸爸爱花、毕业典礼。 3.表面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 为“我”的成长起到了引路的作用。 4.①父亲叮嘱②赖学被打③父亲爱花 5.前呼后应。“花”在文中有象征意义:花儿开得旺,爸爸身体健康;花儿落了,爸爸离开人世。 6.失去父亲的痛楚与无奈和深深的眷念之情。

芦花荡课内阅读答案 篇5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我们的队伍还没有退却的意思。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

1.你知道以上选文出自哪篇文章吗?作者是谁?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2.选文第一自然段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你怎样理解第一段中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这句话?

4.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5.请举例说明选文中运用了什么样的人物描写方法?

6.选文中有一句话概括了老头子的性格特点,请找出来。

7.请试着分析选文写作上的特色。(说出一点即可)

芦花荡课内阅读答案:

1.芦花荡 孙犁 抗日战争

2.环境描写 表过了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

3.这句话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出来了,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4.可以由歌声想象战土的情绪,想象到战士和部队的各方面。例如,有老英雄不断送来的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时,战士们放声歌唱,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第二问略)

5.外貌描写,例如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

眼睛却特别明亮。

6.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

阅读应该关注“课内拓展” 篇6

一、挖掘教材,寻找拓展内容

1.从文章的作者入手。许多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家的作品,如叶圣陶的《荷花》、季羡林的《夹竹桃》、雨果的《船长》等,在课堂上了解作者的简介,向学生推荐作家所写的其他名篇或精美的片段,以及相关书籍。这样的拓展方式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他们的阅读量,又让学生对这位名家以及教材内容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2.从文中主要人物入手。许多课文是名人的轶事,在讲解课文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想更多地了解这位名人。例如,学过《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教师不妨趁热打铁出示爱因斯坦的简介,再附上一个爱因斯坦小时候“做板凳”的故事,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趁机对学生进行“勤能补拙”的思想教育,一举多得。

二、立足课内,创造拓展机会

1.导入时的拓展。在每一篇新课开始之前,都要设置导语。为了尽快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与本课内容相关的作者的介绍、课文背景、主要人物等先作了解,使学生获得知识基础,这样的阅读无形中增加了知识积累。例如,学习《卢沟桥烽火》一文前,老师出示“九一八”事变的文章让学生读一读,让他们对卢沟桥烽火的相关历史背景有了深刻的理解。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又对学习新知做了铺垫。

2.新授中的拓展。课内拓展最重要的“阵地”是在课文的解读上。教学中有很多时间可以不着痕迹地进行拓展。如果老师能适时激活学生,恰到好处地延伸,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第二自然段中有对边塞的荒凉的描写,但是很简略,学生的头脑中没有鲜明的画面。教师让学生思考有哪些古诗词是描写边塞荒凉的,并要求学生有选择地摘记下来,当堂诵读。这样,学生既通过这个环节了解了边塞的荒凉,加深了对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力的理解,又增加了阅读的量,两全其美。

3.小结后的拓展。在一篇课文新授结束后,要对该篇文章进行小结,这个时候延伸阅读往往能更好地拓宽学生的视野。学完《山谷中的谜底》,老师对这篇课文进行小结:学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在逆境与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又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你能说出一两个这一类的成语吗?当有学生提供“卧薪尝胆”“胯下之辱”等有关历史故事的成语时,适时布置学生课后阅读这些故事。如此,学生不仅增加了阅读量,还对课文“以退为进”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当然,这时教师提供的补充材料并不是教学重点,所以可以安排在课堂小结后进行。有效的课内拓展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它并不因为课堂的结束而结束,应指向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全部。

三、抓住特点,遵循拓展原则

1.因班级而异。当然,同一年级的学生虽然有着相似的心理特点,但在不同的班级里学生又存在着不同的接受能力。即使是同一位老师,所接手的相同年级的学生也存在着差距。假如去年你带的五年级学生接受能力强,并不代表对今年所带的五年级学生就可以像去年那样去拓展课文内容。拓展的内容可以变换,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东西。例如,《长江之歌》一文,在一个班级里可以进行与长江相关的成语拓展,而在另一个基础较好的班级中,再补充相关的与长江有关的古诗词、佳句。

2.因学生而异。孩子的个性特征有差异性,拓展的形式和内容要“因材”拓展,不能“一刀切”。如若不然,会导致有些优秀的孩子“吃不饱”,一些学困生却又会“吃不消”,这样,不仅不能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还会影响班级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例如,教学《草原》一文,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让学生说出有哪些成语可以用来形容草原,这个拓展对于班级所有学生来说都能消化。再问:你知道哪些古诗词佳句是描写草原的吗?这些内容对于班级几个基础差的学生并不要求掌握。而对于班级几个语文成绩非常好,学有余力的学生则要求诵读1~2篇有关草原的文章。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阅读总量,又掌握了“度”,没有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

中华少年课内阅读答案参考 篇7

1、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的情境,说说自己最喜欢读哪一个小节。

2、读第一小节,想一想:雪莲、乳燕、雏鹰、山丹丹各暗喻什么?

3、默读第2、3、4、5小节,想一想,是

哺育滋养了中华少年。

4、读第6、7小节,感受四个不句和四个要句的鲜明对比,它们表达了 思想感情。

5、齐读第1、8小节,诗歌的表达方法是

6、课内语段阅读(读课文第五小节,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句诗在文中起 作用。

(2)描写祖国曾经遭受屈辱的是第 句。

(3)东方雄狮喻指 ,让东方雄狮从噩梦中奋起的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象征

(4)选择正确的答案,把序号填入括号里。

①春天的故事响彻大江南北的`意思是( )

A改革开放的号角在中华大地奏响,全国人民奋力建设小康生活。

B同志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的世纪之声。

C无数革命先烈前赴后继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在中华大地上谱写一曲曲动人的篇章。

②中华啊!展开了崭新的画卷是指( )

A中华大地向世人展示了壮丽如画的锦绣山河。

B 中和儿女用智慧和勤劳建设祖国,中华大地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

C中华儿女把建设祖国的宏伟蓝图展现在世人面前。

彩色的翅膀课内阅读附答案 篇8

1、读句子,回答问题

☆他笑嘻嘻地说:我就不相信,这些小精灵会不爱我们祖国的海岛,会不愿在这里安居乐业。

①给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②从这个句子我体会到了海岛战士

的感情。

☆ 战士们都笑着,用两个指头( )起一小片来,细细地( )着,

轻轻地( )着,慢慢地( )着,不住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好像有一股甘泉,流进了每个战士的心田。

①在括号中填入合适的动词。

②这两句话写出了战士们收获西瓜后 的心情.

2、课文为什么用彩色的翅膀作题目?

不要把我当作什么杰出人物,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我写作( )我有才华,( )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这种感情。我今年87岁,今天回顾过去,说不上失败,也谈不上成功,我只是老老实实、平平凡凡地走过了这一生。我思索,我追求,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我在回答和平街小学同学们的信中说:我愿意再活一次,重新学习,重新工作,让我的生命开花结果。有人问我生命开花结果是什么意思。我说:人活着不是为了吃白干饭,我们活着就是要给我们其中的社会添上一点光彩。这个我们能办得到,( )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比维持我们自己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只有为别人花费它们,我们的生命才会开花。一心为自己、一生为自己的.人什么也得不到。新课标第一网

1、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

2、上文是著名作家巴金在《给家乡孩子的信》中讲的一段话。在这段话中,作者多次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态度。请把你感受最深的一处抄写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段话,我们能充分感受到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高尚品格;感悟到比生存更有价值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做到课内大量阅读 篇9

笔者迫不及待地走近她,开始窥探她神秘面纱下的真容;行走于山间,笔者开始听到鸟语,闻到花香;欣喜地继续前行,可是走着走着却感觉迷了路。这就是笔者刚开始进行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时的感受。

学校对于“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是百分百的支持。为了能够完成丛书的阅读,学校对语文实施了倾斜政策:专门安排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读。可即使这样,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的任务也只能勉强完成。怎样才能做到在课内大量阅读呢?怎样才能实现课内大量阅读呢?“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真的可以进行吗……随着实验的深入开展,经过学习和实践,笔者内心的谜团终于慢慢解开了。

为什么不能突破课内大量阅读的瓶颈?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对实验理念的理解不够深透;二是挣脱不了中考的紧箍咒,未能精讲课文。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坚定实验理念,实施单元整合。

一、坚定实验理念

1.抛弃短视行为,切忌考试型教学

高尔基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的“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名言,相信大家都烂熟于心。大家都清楚阅读的好处,绝大多数的师生都喜欢阅读,甚至不少人都无限向往并曾信誓旦旦要做书虫。但当阅读与考试进行博弈的时候,我们还是默不作声地向考试缴械投降了,取代阅读的自然就是指向考试的教学行为。于是,就有了对课文全面解剖式的讲解,就有了面面俱到的大量练习,就有了对某个知识点一而再再而三的考试训练。即使开展了“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也只是围绕着“1+X”的模式不断转圈,那个“1”所代表的课文永远是我们放不下的牵挂。2节课1篇课文是常态,3节课一篇课文常有,甚至4节课一篇课文也不时出现,那个“X”就留在课后,课内大量阅读就被束之高阁。虽然有课外的丛书阅读,但在大量的作业打压下,课外阅读的收获又有多少呢?

当我们的教学行为指向考试的时候,其成效就大打折扣了,学生在成绩难以提高的同时也就日渐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2.坚信大量阅读才是学习语文的关键

“语文是学出来的!”当我们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中遇到困难踟蹰不前时,我们可以想想李希贵校长“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班因阅读而得高分的学生,想想著名教育家尹建莉喜爱阅读而斩获高考语文140分的女儿,想想逃学为读书的蜚声国际的散文家三毛,想想只读到小学五年级却因喜欢阅读最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著名作家莫言,或者再环顾一下自己教过的语文拔尖的那几个学生……他们无一不是因为大量阅读而成功。

是的,只有量变才会引起质变。既然阅读有如此神效,那么我们就应该坚持发展的眼光,好好利用我们的语文课,让学生进行课内大量阅读,让他们爱上阅读,让阅读伴学生成长。

二、实施单元整合

课内未能大量阅读,究其根源就在于时间不够。如何才能腾出大量的时间进行课内阅读呢?我们语文学习的时间都去哪里了呢?可以说,绝大部分时间都用去讲授课文了。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也无非是个例子!”现在的考试更重视考查应用能力,不再直接考查课文阅读。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课文当成例子。

其实,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教学目标的设置也就40条,如果按3年36个单元计算,每个单元完成3到4个目标,3年下来也不是一个小数目,某些目标肯定可以反复落实了。因此,实施单元整合,尽量减少每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在一节课内集中实现某一个目标,使这一个目标实实在在地完成,做到一课一得,就可以大量压缩授课时间,把大量的课内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进行海量阅读以巩固他们从课文例子中所学到的知识。那么,怎样实施单元整合呢?就以人教版九年级(上)第二单元来谈吧。

1.确定单元目标

确定单元目标最简捷的方法就是把该单元的导读提示与课程标准结合起来,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调整制定。本单元课文为名家演讲稿和书信,其中的《敬业与乐业》观点明确、议论性强,加上九年级上学期我们要教给学生议论文阅读的方法,因此,我们把该单元的学习目标确定为:①感受人类精英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情感、闪光的思想;②继续学习议论文的阅读方法;③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学习口语运用的技巧。确定了单元目标,接下来的教与学行为就有明确的方向了。

2.整合课文及丛书文章

由于本单元四篇课文共同点很多,都体现了人类精英的闪光思想,都很好地体现了口语运用的技巧,因此,我们把这四篇课文整合在一起。为了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我们又从“语文主题学习”配套丛书中精选了《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我的世界观》《奥巴马给女儿的信》《金庸北大演讲》这四篇文章让学生精读,来巩固本单元的学习效果。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就摆脱了“1+X”的模式,变成了“X+X”的模式。一方面学习材料丰富了,另一方面讲授课文的时间也大大地减少了,可谓一箭双雕。

3.编写导学稿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课堂的效率,配合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我们编写了导学稿。导学稿的编写一定要紧紧围绕目标,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注意必要的知识和方法的介绍,注重问题设置的精练,重点落实知识点和能力训练。如该单元我们确定的主题是“聆听大师的声音”。为了更好地实现单元目标,我们在课前预习中进行知识链接,既介绍了演讲稿和书信的知识,又介绍了文章作者和涉及的名人。紧扣学习目标,关于课文我们设置了3个问题。

①理解课文内容

②《敬业与乐业》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请举例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③阅读本单元的课文,你觉得写演讲稿和书信要注意些什么?

这样精练地设置问题,既保证了目标的实现,又省去了解决那些枝枝节节的问题所要浪费的时间,保证了学生进行海量阅读的时间。

三、落实课内阅读

语文学习是一个“反三归一”的过程,要完成那个“一”就必须要有“三”的保证。现在的中学生学习的科目多、任务繁重,要学生在课外去完成那个“三”,确实有点自欺欺人。因此,只有落实课内阅读,才算真正突破了瓶颈。

1.确保阅读时间

“反三归一”需要学生进行大量阅读来体验总结,“举一反三”也需要学生进行大量阅读来巩固提升。因此,我们教师要舍得利用课堂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包括课文和丛书文章,以确保阅读时间。在阅读课上,老师布置完阅读的任务之后,最好是闭口不言,和学生一起进行阅读,以确保教室的安静,让学生静心阅读。

2.利用任务引领

学生静心阅读除了有时间的保障、安静的环境外,还需要有任务的引领。紧扣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学习目标,在语文主题阅读的任务布置上,笔者要求学生除了精读老师选定的4篇文章外,还要进行自主阅读,做到边阅读边作批注,主要完成:①划出或概括文章的中心观点;②积累文章的素材,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③写写阅读启示;④在疑问之处打上问号。

布置的任务不要太多,以免学生还没开始阅读就产生恐惧的心理。笔者一般要求学生每篇文章至少有3处批注就可以了,这样的要求,学生基本上都可以完成。

3.借助展示检验

学生阅读的情况怎么样?笔者主要通过学生的展示来检验。在展示之前,笔者会预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在这个环节,他们会质疑问难,会相互解答,会争辩讨论,会修正完善……在激烈的分享、探讨中,学生的思维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样,在学生的展示中,他们的质疑会更有分量,他们的分享会更加精彩,阅读的成效会更显著,从而也更好地激发了学生进行语文主题阅读的兴趣,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滕王阁序课内阅读试题训练附答案 篇10

滕王阁序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1 )三江而带(2 )五湖,控(3 )蛮荆而引(4 )瓯(ōu)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5 );人杰地灵,徐孺下(6 )陈蕃之榻。雄州雾(7意义:______用法:_____)列,俊采星(8意义:_______用法:______)驰。台隍枕(9 )夷夏之交,宾主尽(10 )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11 ),棨(qǐ)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12 ),襜(chān)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13 ),路出名区,童子何知(14句式: ),躬(15 )逢胜饯(16 )。

时维(17 )九月,序属(18 )三秋。潦水(19 )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20 )骖騑(21 )于上路(22 ),访风景于崇阿(23 )(句式: )。临(24 )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鹤汀(25 )凫渚(26 ),穷(27 )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28 )冈峦之体势。披(29 )绣闼(tà),俯雕甍(méng),山原旷其盈(30 )视,川泽纡其骇(31 )瞩。闾(lǘ )阎(32 )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gě)舰(33 )弥津(34 ),青雀黄龙之轴(zhú)。云销(35 )雨霁(36 ),彩(37 )彻区(38 )明。落霞与孤鹜(wù)齐飞,秋水共长天(39 )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lǐ)之滨(40 );雁阵惊寒,声断(41 )衡阳之浦。

翻译:汉代的豫章旧郡,现在称洪都府。它处在翼、轸二星的区域,与庐山和衡山接壤。

以三江为襟,以五湖为带,控制楚地,连接瓯越。(这里)物有光华,天有珍宝,宝剑的光气直射牛、斗二星之间;人有俊杰,地有灵秀,徐孺子(竟然)使太守陈蕃放下榻。雄伟的州城繁盛的像雾一样涌起,俊美的人才像流星一样飞驰。南昌倚据在荆楚和华夏交接的地方,(宴会上)客人和主人全都是东南一带的俊杰。声望崇高的阎都督,打着仪仗远道而来;德行美好的宇文新州刺史,驾着车马也在此暂时驻扎。(正好赶上)十日一休的假日,才华出众的朋友多得如云;迎接千里而来的客人,尊贵的朋友坐满宴席。辞采如蛟龙腾空、凤凰飞起,那是文词宗主孟学士;紫电和清霜这样的宝剑,出自王将军的武库里。家父做(交趾)县令,我路过这个有名的地方。(我)一个小孩子知道什么,亲自遇到了这样盛大的宴会。

时间是九月,季节为深秋。蓄积的雨水已经消尽,潭水寒冷而清澈,烟光雾气凝结,傍晚的山峦呈现出紫色。驾着整齐的马车行驶在高高的道路上,到崇山峻岭中观望风景。来到滕王营建的长洲上,看见他当年修建的楼阁。重叠的峰峦耸起一片苍翠,上达九霄;凌空架起的.阁道上,朱红的油彩鲜艳欲滴,从高处往下看,地好像没有了似的。仙鹤野鸭栖止的水边平地和水中小洲,极尽岛屿曲折回环的景致;桂树与木兰建成的宫殿,随着冈峦高低起伏的态势。打开精美的阁门,俯瞰雕饰的屋脊,辽阔的山原充满视野,迂回的河流湖泊使人看了惊叹。房屋排满地面,都是鸣钟列鼎而食的富豪人家;船只布满渡口,都装饰着青雀黄龙的头形。云消雨散,阳光普照,天空明朗。傍晚的彩霞与单个的野鸭一齐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渔船唱着歌傍晚回来,歌声响遍鄱阳湖畔;排成行列的大雁被寒气惊扰,叫声消失在衡阳的水边。

一、给文中加点字写出正确的解释。

二、巩固练习

1、下列词语中的字的读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

A.徐孺(rǔ) 棨(qǐ)戟 襜帷(wéi) 星分翼轸(zhēn)

B.萦(yíng)回 胜饯(jiān) 涸(hé)辙 钟鸣鼎(dǐng)食

C.东隅(yú) 请缨(yīng) 猖(chāng)狂 衡阳之浦(fǔ)

D.暇(xiá)日 雨霁(jì) 邺(yè)水 遥襟甫(fǔ)畅

2、选出故与豫章故郡,洪都新府。的故意思相同的一项( )

A.依然故我 B.广故数言欲亡,岔恚尉。

C.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D.既克,公问其故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襟三江而带五湖 以为襟 B、徐孺下陈蕃之榻 放下

C、控蛮荆而引瓯越 连接 D、穷岛屿之萦回 动词,穷尽

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台隍枕夷夏之交 枕头 B、宾主尽东南之美 美景

C、家君作宰 宰相 D、躬逢胜饯 盛大的宴会

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序属三秋 为,是 B、十旬休假,胜友如云 胜利的朋友

C、俨骖騑于上路 高高的大道 D、潦水尽而寒潭清 雨后积水

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时维九月 维持 B、披绣闼 披上

C、山原旷其盈视 盈利 D、声断衡阳之浦 水滨

7、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青雀黄龙之轴 B、云销雨霁

C、彩彻区明 D、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8、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是( )

A、徐孺下陈蕃之榻 B、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

C、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 D、汉尝处其众江淮之间而虚其地

9、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是( )

A、川泽纡其骇瞩 B、非以为奇事而诧人也

C、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D、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10、选出即字意思不同的一项( )

A.傍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项伯即入见沛公。

C.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D.哙即带剑盾入军门。

11、下列各组加点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六国灭亡之故事

B.都督阎公之雅望 是岁十月之望

C.十旬休假,胜友如云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D.襟三江而带五湖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12、下列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都督阎公之雅望 B、宇文新州之懿范

C、蚓无爪牙之利 D、姜氏何厌之有?

13、下列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访风景于崇阿 B、方悟此奴懒去而见绐

C、憩感配寺 D、郢人酺于沧浪

14、找出与例句对偶句式结构相同的一项( )

例:披绣闼,俯雕甍 (动宾结构)

A.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B.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C.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D.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15.下列对有关语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本句在色彩上,上句淡雅,下句浓重,浓淡对比,突出了秋日景物的特征。

B.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写滕王阁周围景物,是近景。

C.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写彩霞自上而下,写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写尽了秋晚暮色之美。

再见了亲人课内练习附答案 篇11

再见了,亲人(片段)

大嫂,请回去吧!看,您的孩子在您的背上睡熟了。山路这样崎岖,您架着双拐,已经送了几十里。就是您一步不送,我们只要想起您的双拐,也永远不会忘怀您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我们清楚地记得,那是1952年的春天,金达莱花开满山野的时候,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去挖。不料敌人的一颗炮弹在您的身旁爆炸,您倒在血泊里„„伤好以后,您只能靠着双拐走路了。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吗?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1、选择最合适的答案,把编号写在括号内。(2分)

()①“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吗?”中“这样高的代价”指的是什么?

A、这句话用反问的语气强调肯定了以大嫂为代表的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B、朝鲜大娘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付出了血的代价——被敌人的炮弹炸断了腿。

C、朝鲜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倾家荡产,表现了朝鲜人民对志军的深情厚谊。

D、朝鲜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付出了血的代价——被敌人的炮弹炸断了腿。

()②“已经送了几十里”这句说明了什么?

A、大娘送别的路程很长。B、大娘和志愿军的情谊深厚。

C、送别的路程很长,朝鲜人民和志愿军的情谊深厚。

D、大嫂和志愿军的依依惜别,大嫂想跟志愿军走。

3、大嫂为志愿军付出这样高的代价,请你结合课文和资料,想象一下志愿军为朝鲜人 民做了哪些事?(3分)答:

4、为什么志愿军和朝鲜人民要互称亲人呢?(4分)答:

5、在这依依惜别的时刻,朝鲜大嫂会对志愿军战士讲些什么?(不少于30字)(4分)

附:参考答案

1、①D ②C(4分)

2、学生言之有理即可。(3分)

例:战争时期,浴血奋战,赶走侵略者。抗美援朝后期,志愿军留守部队,为朝鲜重建了桥梁,铁路,完善了战备地下通道,完成了很多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朝鲜以后的建设打下了基础。

3、学生言之有理即可。(4分)参考:

在漫条的岁月中,在血与火的战场上,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生死与共,结下了深情厚谊,虽然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

1、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了血的代价、生命的代价;大娘为了志愿军失去了唯一的孙子,小金花为了志愿军叔叔失去了妈妈,大嫂为了志愿军失去了双腿,这都是足以表明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所以志愿军称朝鲜人民为“亲人”。

2、同时,在这片土地上也洒下了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并肩战斗的鲜血,还长眠着许许多多的中华民族优秀儿女,所以朝鲜人民也称志愿军为“亲人”。

注:必须从两方面回答,回答到其中一方面得1.5分,回答到两方面得3分,语言有条理得1分。

4、学生言之有理即可。(4分)

串接课内课外 引领优质阅读 篇12

一、“诱读”——从课内到课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推动孩子们的阅读。在立足课内文本阅读的基础上,笔者关注以延伸拓展为主的“诱读”工作,引导孩子们由内而外,举一反三,帮助他们丰富阅读内容。

1.课前预读

在学习课文前,笔者往往会请孩子们去关注与课文或作者有关的阅读材料,一是熟悉作者、背景等,二是为课文学习作铺垫。在实际学习中,其实学生早就翻过了语文书上区区二三十篇课文,再让他只关注课文,他们可能兴趣并不大,未曾接触过的文本更有吸引力。孩子们家里都有网络,图书馆也离学校很近,所以要想开展课外铺垫式阅读并不难。比如,在学习《两小儿辩日》前,我让孩子们去搜集一些《论语》的材料。因为《论语》的篇幅比较短小,而且可以得到阅读章,所以学生们的课前预读工作都做得很好。

2.课中加读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如果能选择一些紧扣文本学习的片断,增加阅读量,相信能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文本,也更爱上阅读。六年级下册第四组课文是课外名著片断,其中《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只有梗概和片断,无法满足孩子们刚被吊起的胃口。于是,我在带着孩子们品读了书上的片断之后,又出示了鲁滨孙做陶罐的片断和汤姆鬼屋冒险的片断。这些情节的铺展有力地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使他们爱上了这两位主人公。第二天,班级书柜上就有了这两本书的全译本。(笔者一直鼓励高年级的孩子阅读全译本或原著)

3.课后比读

现在的语文课堂,往往在结束时教师布置一个课外阅读任务,但很少能真正激起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而教师也绝不会检查这个阅读作业。而我则往往要求孩子们在课后进行比较读,寻找教材中的选文与原文有什么区别,寻找不同版本的什么差异,寻找同一本书中人物在不同场合下的表现有什么异同之处,寻找这本书与那本书中同一个人物有什么大相径庭之处。

学习了《人物描写一组》后,我让孩子们去比较全本书中人物特点的异同。而教学《草船借箭》时,学生们课后对这一“史实”展开了对比读,使得他们对历史上的诸葛亮和文学作品中的诸葛亮都有了更全面更客观的认识。

这样广博而深入的阅读更好地帮助孩子们理解人物的特点。读一个片断,理解也许会是片面的,但课外阅读文本中一个又一个的片断,充分地帮助孩子们“立”起了人物形象,也更好地让学生们习得了另一种阅读方法——比读。或许是孩子们觉得“比”很有意思吧,他们真正做到了拓展阅读,并开始带着思考去读书。

二、“海读”——以课外补课内

著名作家王安忆说过:“阅读是一种习惯。一个孩子在20岁以前没有形成阅读习惯的话,20岁以后就没有指望了。我们没有一本特别要推荐的书,我觉得要大量地阅读。”要让孩子养成阅读习惯,光靠语文书中的几篇课文是难以达成的,这需要以海量的课外阅读来补充课内文本。

1.主题补充

语文教材中的文本所能给予学生们的信息量毕竟有限,课外阅读内容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在课程改革之路越走越宽的今天,我们更要冲破“课堂”这个小阵地,从一本走向多本,让有效的课外阅读来帮助学生们对文本的理解。这其中,主题式补充阅读效果不错。一是进行与课文学习挂钩的主题补充阅读。到了六年级,我向学生们提出了尝试阅读林清玄系列散文的要求,把这作为我们的共读书目之一(每个学期笔者会根据每册书的课文选列一些共读书目与自读书目)。林清玄散文清静大气,温暖有情,既有人性又具佛性,对小学生来说,并不宜讲深。但他的语言平实质朴,感情细腻真挚,极富意境与积极意趣,篇幅不是很长,是学习散文很好的范例。因此,在学习《桃花心木》时,学生们既很好地关注和学习了语言,又从文本的重要段落提取信息,明白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之后,我们又补充阅读了林清玄的《心田上的百合花》等文章。因此,孩子们对相类似的散文有了更深的印象,使他们开始渐渐地走向深刻。二是进行具有年级特色的主题补充阅读。六年级是孩子们在小学的最后一年,他们即将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少年,一名初中生。于是,我把“海读”主题定为“成长”。《小兵张嘎》、《草房子》、《小屁孩日记》、《夏洛的网》、《绿山墙的安妮》等,这些优质的文学作品陪伴孩子们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成长岁月。在六年级下册的综合性学习中,许多孩子都提到了阅读对于他们成长的影响。

2.理解补充

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程度最能体现学生们的语文素养。无论是课内文本,还是课外文本,在阅读引导上,我们尤其要注重从这方面去帮助学生。朱自清的《匆匆》是一篇经典作品,但是学生对于这样的文字真的很难去理解。如果说仅仅让学生说出时光的匆匆与一去不复返显然并不难,但孩子们真的懂了吗?

教学设计时,笔者想到了一首词:白居易暮年写的《忆江南(三首)》。在学习《匆匆》前三个自然段后,笔者把它们在屏幕上展示出来,用与《匆匆》中相似的淡然哀伤的语调朗读,让孩子们逐步感受白居易67岁时怀念江南春景之作。这诗实则是诗人表露光阴不再,唯有“忆”的心境。这正契合了《匆匆》中所描述的时光匆匆与无法挽留,一切美好终将逝去的思想。接着,笔者请学生们反复诵读文中第四自然段中一连串的问句,引出作者为什么要问,为什么要连着问,他在问什么,他只是问吗。在激起孩子们要珍惜时光努力学习的情感后,笔者又出示了苏轼《浣溪沙》中的“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通过有感情地读,学生们觉悟了:其实,什么时候,我们都可以去努力抓住这“匆匆”的时间。学习《匆匆》后,我又让孩子们去温习《和时间赛跑》、《生命 生命》、《触摸春天》等已学过的课文。他们对这些中年级学过的课文所要表达的意旨又有了新的认识。

3.语言补充

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学会运用。因此,我们的教学要更多地关注语言本身,通过推敲、锤捣,帮助孩子们吸纳、运用语言。阅读引导亦应如此。语文教材上的文章内容是极其少的。所谓“读书破万卷”,我们对语言的习得还需有赖于课外阅读积累。因此,在学习一篇课文的同时,还可以从学习语言的视角出发,选取一组与课文相关的课外文本作为学习语言的补充,巩固课内所学。

在学习《去年的树》时,笔者给学生们出示了几段新美南吉童话中的文字。新美南吉童话的语言是那么的美,像诗,又带着点淡淡的伤怀,尤其是《狐狸阿权》中的最后两句:“阿权闭着眼睛,无力地点点头。兵十手中的火绳枪哐当一声掉在地上,那枪口还冒着缕缕青烟。”孩子们都被这样美丽的文字感动了,有几个女生还偷偷地抹泪。

围绕着语言特色展现的一组文字,进一步帮助孩子们体会了文字,习得语言。经常进行这种形式的补充阅读,在吸纳了一定量的优质语言后,孩子们的语言输出能力一定能逐步提高。在上述课例的课堂练笔环节,一些孩子的行文风格竟能靠近课文的文字特色。这不仅有效地帮助孩子们提高了习作能力,还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们提升了语言表达的深度与准确度。

课内文本的学习和课外阅读的积累必须并行,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孩子阅读数量与质量的全面提升。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第一学段(一二年级)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三四年级)、第三学段(五六年级)则分别不少于40万字和100万字。课外阅读是一片丰饶的沃野,达到这些量的要求并不难,但其中不乏“杂草”、“败草”。作为教学引领者的我们,应该成为优质阅读的引领者。串接课内课外,抓准孩子们阅读的“最近发展区”,真正把握孩子们的阅读渴求,促进他们积极阅读,是我们教师应尽的职责。随着阅读量的增加,阅读质的提升,他们对阅读文本的信息提取和理解能力、语言文字的锤捣和吸纳能力、口头与书面语言的表达和运用能力都会有明显的改善。

总而言之,课堂文本的学习离不开课外阅读的补充,课外阅读的积累又支持了课堂文本的学习。在实践中,笔者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课内外阅读的串接整合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不仅仅是在引领孩子们学习语文、提高素养,更是在帮助学生们养成终身受益的好习惯。

上一篇:一级建造师案例分析题下一篇:精选游客给导游的表扬信 给导游的表扬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