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家风阅读理解及答案

2024-10-14

谈家风阅读理解及答案(共12篇)

谈家风阅读理解及答案 篇1

《谈家风》阅读理解(附答案)

阅读理解:

谈家风

①家风又称门风,这个词语在西晋出现并在其后流行,它指的是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如同一个人有气质、一个国家有特色一样,一个家庭在长期延传的过程中,也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习性和风貌,体现在家庭成员的一举手一投足之间,这就是家风的表现。家风是一种特定的传统,凝聚着这个家庭一辈又一辈先人的生活态度和人生信念,又因子孙后代的认同传承而持久存在。

②家风代代相沿,陶染后辈,深刻影响家族成员的个性。这是一种不必刻意教诫或传授,仅仅通过耳濡目染就能获得的精神气质,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特点。所以,良好的家风是一个家庭无形的财富。一个家庭如果家风好,那么每一个成员都会受到好的影响。因家风清廉质朴而进取有为、赢得赞誉的古今名人不胜枚举。他们的家庭,必然是长辈父母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正直坦荡,为官俭廉,在他的教育下,司马康潜心读书,修身自律,后来历任校书郎、著作郎等职,在为人、治学方面酷似其父。京剧大师梅兰芳一生律己甚严,他“尊重孩子就像尊重观众一样”,不但把自己的表演艺术传给诸多弟子和儿子梅葆玖,同时把梅家严谨谦和、乐善助人的纯朴家风传给了子孙后代。

③同时,良好的家风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发扬提供了最普遍最深厚的.社会基础。我们祖先父辈的生活经验、实践智慧或价值理念,往往体现在家训、家规、族谱等文献之中。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傅雷的家书家信,都堪称一定时代家风家教的典范。在家风的代代传承中,忠孝节义、善良诚信、谦逊有礼、克己节俭等传统美德在中华大地深深扎根,成为每个家庭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内在追求和信仰。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风也在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丰富内涵,会使当下优良家风的内容得到极大的扩展。

④良好的家风能够汇聚正能量,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发展。家风连着民风,影响到社会风尚,好的家风家教不仅在代际延传中确保了家族成员的健康成长,而且在社会人际交往中发挥着辐射作用。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是其家风的“流动载体”,到一方就影响一方、熏染一方。因此,好的家风能持续促成好的社会风气,使民族的发展与进步获得无尽的能量。

⑤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建设不是一家一户的小事。小小家风传承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小小家风汇集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因此,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有责任与义务建设好的家风,维持好的家风,延续好的家风,让良好的风尚得以弘扬,让中华文明世代传承。

9.从第①段可以看出,家风体现在哪里?(2分)

10.传承、建设良好的家风有哪些重要意义?(6分)

11.请用“/”给文章划分层次,并说说划分的理由。(4分)

① ② ③ ④ ⑤

参考答案:

9.(2分)家风体现在家庭成员的一举手一投足之间。

10.(6分)①良好的家风是一个家庭无形的财富;

②良好的家风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发扬提供了最普遍最深厚的社会基础;

③良好的家风能够汇聚正能量,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发展。

(每个要点2分,意思对即可)

11.(4分) ① / ② ③ ④ / ⑤

理由:文章第①段先谈家风的概念(或“家风是什么”),第②③④段从三个方面论述传承、建设良好家风的重要意义,第⑤段总结得出结论(观点):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传承、建设良好的家风。

(划分层次1分,理由3分)

谈家风阅读理解及答案 篇2

一、什么是家风家教

度娘告诉我,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家教是子女在家庭接受的影响和教育。家风家教固化于典籍中,我国自古家风书籍颇多,有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宋代朱熹《家训》、晚清曾国藩《家书》、当代《傅雷家书》等,概括起来不外乎家国天下、耕读传家、积德行善、仁孝清廉等几个关键词;家风家教深植于每个家庭成员的灵魂深处,传承于子孙后代,内化于道德修养、人格品性之中,也外化于言谈举止、待人接物之中。

二、家风家教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墨子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青少年的成长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环境,特别是家庭和学校。每个孩子生来都是一张白纸,在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引导下,孩子们自己绘就精彩人生画卷,有的人成了一幅精致细腻的工笔画,有的人成了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有的人成了一幅艳丽明快的油画,而有的人则成了一幅墨迹斑斑的稿纸。所以,良好的家风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网传的十大世界顶尖家族的家训,包括肯尼迪家族、盖茨家族、孔子家族、罗斯柴尔德家族、居里家族、瓦伦堡家族、托尔斯泰家族、达尔文家族、泰戈尔家族、拉塞尔家族,这些家族人才辈出,家风历久弥新,无不有力证明了良好家风家教及其背后隐藏的价值观对孩子成长深刻的影响。扬州何园有《何氏家训十一则》,包括孝亲敬长、隆师亲友、待人接物、鞠育教养、读书写字、出处进退、节义勤俭、饮食服御、量度权衡、撑持门户、保守身家,何氏家族精英满门,出现了“祖孙翰林”“兄弟博士”“父女画家”“姐弟院士”等代代有出息的儿孙,这些都与其严谨的家风家教密不可分。

反之,缺少良好的家风家教,就好比花草树木在成长中缺少了园丁的精心呵护和科学养殖,缺少了阳光雨露和修枝施肥,要么发育不良,要么成为了枯枝败叶。2009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网瘾之戒》节目中,主持人分别对来自全国各地约100多名网瘾少年及其家长做了现场调查,对网瘾少年的问题是:“认为父母只管自己的事情而不顾及孩子的”,“认为自己在家庭中非常孤独的”,“认为自己非常想和父母沟通、需要爱的”等;对家长的问题是:“曾经对孩子使用暴力的”,“曾经对孩子有过度溺爱的”,“由于忙于自己的事务而不顾及孩子的”,“认为家庭里有问题和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有关系的”等,约有一半或三分之二以上的少年及其家长都举手作了肯定回答。根据对某市40名社区矫正的未成年犯罪人员的调查统计,父母离异的占25%,留守儿童占22%,流动儿童占28%,其他占25%;在这些未成年人中,辍学在家的占84%,父母一方初中文化以下的占82%。以上数据表明,由于儿童父母离异、外出打工、文化程度较低,容易导致家庭教育缺失,方法不科学,儿童易受到不良影响,甚至导致违法犯罪。所以,孩子的错,父母的过。有的父母错误地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家庭只要给孩子吃饱穿暖就行了,有的父母对孩子过度溺爱骄纵,没有规则意识,有的则认为棍棒出孝子,缺少爱的温暖。实践证明,无论是监护缺失型、沟通不畅型、家庭残缺型,还是过度溺爱型、方式不当型等模式,都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不同程度的伤害。一个人在童年累积的心理创伤,会不断自我强化,外化在自己的成长历程之中。

三、引导青少年传承良好家风,健康快乐成长

1. 良好家风家教来自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国古代家风家训,是中华灿烂文化的巨大宝藏和无声力量,影响着每个青少年的成长。“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是《诸葛亮集》对修身养性、治学立志的叮嘱,“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是李毓秀《弟子规》对学习和实践辩证关系的阐述,“入则孝,出则悌”,是《弟子规》对孝敬长辈,兄弟和睦的要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分别是朱子《治家格言》《曾文正家训》对勤俭节约的训导,“欲不可纵,志不可满”是《颜氏家训》防止骄奢淫逸的告诫,“忠信笃敬,是一生做人根本”是《张园先生全集》对为人处世的原则,“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谄谀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是朱熹《朱子文集》对识人交友的辨别。细品味,慢咀嚼,这些传世家风对修身、治学、立志、齐家、敬业等方面做了严格的规定,倡导崇尚知识、胸怀大志、道德规范、尊老爱幼、勤俭节约、诚实守信、敬业勤业等多个方面。这些传统家风家训当下仍然不过时,是家庭,特别是青少年应该遵循的规范和准则。建议宣传、教育、妇联等部门应在学校、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处开设父母、青少年家风课堂、国学课堂,邀请专家教授、优秀父母和青少年讲授中华民族优良家风及其传承与实践,让家风的熏陶与濡染成为青少年成长的第一块基石。

2. 良好家风家教受到社会道德规范的影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国人民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家风是经过历史积累而形成的精神尺度;一宏观一微观,两者互为补充,互为影响。扬州中学生徐砺寒,撞坏宝马车贴字条留言,被网友誉为“最诚实的中学生”;驾驶员吴斌,在高速上行驶时被铁块砸中,忍着剧痛完成安全停车措施后,全车24名乘客无一受伤,自己却伤重不治,被誉为“最美司机”;扬州老中医李太初坚持义诊20年,花费10年撰写近万字持家之道,镌刻在自建的“醒世亭”上,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每个家庭形成的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助人为乐、孝老爱亲等优秀家风汇聚成了民风社风,影响着千千万万的家风,也激励着青少年形成优秀的道德品格。建议各大传媒,包括各种新媒体要发挥媒体正面引导功能,加强好家风家训、好人好事的宣传和引导,让媒体正能量成为引导家庭文明新风和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影响力量。

3. 良好家风家教源于父母春风化雨的浸润

司马光《家范》曰:“君子之于子,爱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遵之以道而勿强言,心虽爱之不形于外,常以严庄莅之,不以辞色悦之也”,“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昭示了为父之道爱子有方,约束有度,为母之道教育胜于溺爱。有人说,大家族才有成文的家风家训,这好像和一般人没有什么关系。一般家庭虽然没有成文的篇章,但是家风家教便在父母的身体力行和言传身教之中。在我咿呀学语时,妈妈每天晚上给我讲一个故事;幼儿园时,妈妈和我一起读拼音绘本;上了小学,妈妈买了许多简明读本让我自主阅读;初中以后,妈妈又让我再读原版名著名篇,不知不觉中,书成了我的最爱。在我印象中,妈妈从不打我,也很少骂我,妈妈喜欢给我讲道理,虽然宽容慈爱,但很有原则,爱憎分明,她教会我正直善良、乐观自信、宽容大度、诚信友善的品质。妈妈有时候说话也不算数,说好了周末陪我,但忙起工作来就忘到了九霄云外,我给妈妈扣了一顶不讲诚信的“大帽子”,现在,妈妈对我是一言九鼎,不敢食言。孩子的优秀品质源于父母的影响,孩子的缺点也能从父母身上找到根源。建议教育、妇联等部门开设父母课堂,按孩子年龄段,进行学前、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父母课堂学习,实行积分制;建议每位父母都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学好科学家教知识,争当合格父母,既要秉大义,又要重小节,做好孩子一生最好的榜样。

4. 良好家风家教重在自身一言一行的实践

现在有不少家庭注重孩子的文化成绩,父母问孩子最多的是“作业写了吗”“考了多少分”“排第几名”“上补习班去”,却放松了对孩子生活能力、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和锻炼。刘清之《戒子通录》说,“教子有五:导其性,广其志,养其才,鼓其气,攻其病,废一不可。养子弟如养芝兰:既积学以培植之,又积善以滋润之”。就是说,教育孩子,要引导优秀品格,树立远大志向,培养突出才华,鼓舞坚强勇气,克服不良缺点,缺一不可,既要积累学识,又要以真善美情操滋养。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无才无德是废品。曾国藩说过,看家族是否兴败,一看子孙睡到几点,二是子孙是否做家务,三看子孙是否读圣贤经典。我的许多同学,包括我自己,周末经常睡懒觉,在家很少做家务,借口学习忙,习惯了父母当保姆;现在生活好了,勤俭节约的美德淡化了,买零食、上饭店、穿新衣、用智能手机,都是稀松平常的标配,我在这方面也有些小小的奢靡之风,还需要加以改正。不过,在妈妈的影响下,我每年拿出自己的部分压岁钱,捐给贫困儿童上学,还到社区参加敬老助残志愿服务,既帮助了别人,也快乐了自己。建议学校不要挤占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实践教育,并对孩子实行积分制,作为评先评优的依据;建议同学们在家多帮父母做家务,在学校多参加集体活动,在外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勤俭节约,戒骄戒奢戒懒;建议家长把孩子从补习班解放出来,与自然和社会亲密接触。读万卷书能增长我们的知识,行万里路能拓展我们的视野,开阔我们的心胸,检验我们的能力。庄子说,古书留下的东西非常有限,只有一个脚印、一个鞋印。我们虽然走路只留下一串脚印,但我们却可以拥有更加广阔的思维和更加生动的实践。

摘要:青少年的成长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环境,特别是家庭和学校。良好的家风家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成人和成才。反之,父母疏于教育与教育不当,青少年易受不良影响。良好家风家教来自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社会道德规范的影响,源于父母春风化雨的浸润,重在青少年自身一言一行的实践。

谈家风阅读理解及答案 篇3

家风家教青少年影响建议庾信《哀江南赋》曰:“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中国自古重视家风家教,当前,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智识教育兴盛,而价值教育式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应该如何传承优良家风、重视传统家教,从而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能量,影响和教育每一位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是每个家庭都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什么是家风家教

度娘告诉我,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家教是子女在家庭接受的影响和教育。家风家教固化于典籍中,我国自古家风书籍颇多,有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宋代朱熹《家训》、晚清曾国藩《家书》、当代《傅雷家书》等,概括起来不外乎家国天下、耕读传家、积德行善、仁孝清廉等几个关键词;家风家教深植于每个家庭成员的灵魂深处,传承于子孙后代,内化于道德修养、人格品性之中,也外化于言谈举止、待人接物之中。

二、家风家教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墨子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青少年的成长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环境,特别是家庭和学校。每个孩子生来都是一张白纸,在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引导下,孩子们自己绘就精彩人生画卷,有的人成了一幅精致细腻的工笔画,有的人成了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有的人成了一幅艳丽明快的油画,而有的人则成了一幅墨迹斑斑的稿纸。所以,良好的家风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网传的十大世界顶尖家族的家训,包括肯尼迪家族、盖茨家族、孔子家族、罗斯柴尔德家族、居里家族、瓦伦堡家族、托尔斯泰家族、达尔文家族、泰戈尔家族、拉塞尔家族,这些家族人才辈出,家风历久弥新,无不有力证明了良好家风家教及其背后隐藏的价值观对孩子成长深刻的影响。扬州何园有《何氏家训十一则》,包括孝亲敬长、隆师亲友、待人接物、鞠育教养、读书写字、出处进退、节义勤俭、饮食服御、量度权衡、撑持门户、保守身家,何氏家族精英满门,出现了“祖孙翰林”“兄弟博士”“父女画家”“姐弟院士”等代代有出息的儿孙,这些都与其严谨的家风家教密不可分。

反之,缺少良好的家风家教,就好比花草树木在成长中缺少了园丁的精心呵护和科学养殖,缺少了阳光雨露和修枝施肥,要么发育不良,要么成为了枯枝败叶。2009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网瘾之戒》节目中,主持人分别对来自全国各地约100多名网瘾少年及其家长做了现场调查,对网瘾少年的问题是:“认为父母只管自己的事情而不顾及孩子的”,“认为自己在家庭中非常孤独的”,“认为自己非常想和父母沟通、需要爱的”等;对家长的问题是:“曾经对孩子使用暴力的”,“曾经对孩子有过度溺爱的”,“由于忙于自己的事务而不顾及孩子的”,“认为家庭里有问题和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有关系的”等,约有一半或三分之二以上的少年及其家长都举手作了肯定回答。根据对某市40名社区矫正的未成年犯罪人员的调查统计,父母离异的占25%,留守儿童占22%,流动儿童占28%,其他占25%;在这些未成年人中,辍学在家的占84%,父母一方初中文化以下的占82%。以上数据表明,由于儿童父母离异、外出打工、文化程度较低,容易导致家庭教育缺失,方法不科学,儿童易受到不良影响,甚至导致违法犯罪。所以,孩子的错,父母的过。有的父母错误地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家庭只要给孩子吃饱穿暖就行了,有的父母对孩子过度溺爱骄纵,没有规则意识,有的则认为棍棒出孝子,缺少爱的温暖。实践证明,无论是监护缺失型、沟通不畅型、家庭残缺型,还是过度溺爱型、方式不当型等模式,都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不同程度的伤害。一个人在童年累积的心理创伤,会不断自我强化,外化在自己的成长历程之中。

三、引导青少年传承良好家风,健康快乐成长

1.良好家风家教来自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国古代家风家训,是中华灿烂文化的巨大宝藏和无声力量,影响着每个青少年的成长。“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是《诸葛亮集》对修身养性、治学立志的叮嘱,“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是李毓秀《弟子规》对学习和实践辩证关系的阐述,“入则孝,出则悌”,是《弟子规》对孝敬长辈,兄弟和睦的要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分别是朱子《治家格言》《曾文正家训》对勤俭节约的训导,“欲不可纵,志不可满”是《颜氏家训》防止骄奢淫逸的告诫,“忠信笃敬,是一生做人根本”是《张园先生全集》对为人处世的原则,“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谄谀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是朱熹《朱子文集》对识人交友的辨别。细品味,慢咀嚼,这些传世家风对修身、治学、立志、齐家、敬业等方面做了严格的规定,倡导崇尚知识、胸怀大志、道德规范、尊老爱幼、勤俭节约、诚实守信、敬业勤业等多个方面。这些传统家风家训当下仍然不过时,是家庭,特别是青少年应该遵循的规范和准则。建议宣传、教育、妇联等部门应在学校、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处开设父母、青少年家风课堂、国学课堂,邀请专家教授、优秀父母和青少年讲授中华民族优良家风及其传承与实践,让家风的熏陶与濡染成为青少年成长的第一块基石。

2.良好家风家教受到社会道德规范的影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国人民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家风是经过历史积累而形成的精神尺度;一宏观一微观,两者互为补充,互为影响。扬州中学生徐砺寒,撞坏宝马车贴字条留言,被网友誉为“最诚实的中学生”;驾驶员吴斌,在高速上行驶时被铁块砸中,忍着剧痛完成安全停车措施后,全车24名乘客无一受伤,自己却伤重不治,被誉为“最美司机”;扬州老中医李太初坚持义诊20年,花费10年撰写近万字持家之道,镌刻在自建的“醒世亭”上,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每个家庭形成的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助人为乐、孝老爱亲等优秀家风汇聚成了民风社风,影响着千千万万的家风,也激励着青少年形成优秀的道德品格。建议各大传媒,包括各种新媒体要发挥媒体正面引导功能,加强好家风家训、好人好事的宣传和引导,让媒体正能量成为引导家庭文明新风和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影响力量。

3.良好家风家教源于父母春风化雨的浸润

司马光《家范》曰:“君子之于子,爱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遵之以道而勿强言,心虽爱之不形于外,常以严庄莅之,不以辞色悦之也”,“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昭示了为父之道爱子有方,约束有度,为母之道教育胜于溺爱。有人说,大家族才有成文的家风家训,这好像和一般人没有什么关系。一般家庭虽然没有成文的篇章,但是家风家教便在父母的身体力行和言传身教之中。在我咿呀学语时,妈妈每天晚上给我讲一个故事;幼儿园时,妈妈和我一起读拼音绘本;上了小学,妈妈买了许多简明读本让我自主阅读;初中以后,妈妈又让我再读原版名著名篇,不知不觉中,书成了我的最爱。在我印象中,妈妈从不打我,也很少骂我,妈妈喜欢给我讲道理,虽然宽容慈爱,但很有原则,爱憎分明,她教会我正直善良、乐观自信、宽容大度、诚信友善的品质。妈妈有时候说话也不算数,说好了周末陪我,但忙起工作来就忘到了九霄云外,我给妈妈扣了一顶不讲诚信的“大帽子”,现在,妈妈对我是一言九鼎,不敢食言。孩子的优秀品质源于父母的影响,孩子的缺点也能从父母身上找到根源。建议教育、妇联等部门开设父母课堂,按孩子年龄段,进行学前、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父母课堂学习,实行积分制;建议每位父母都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学好科学家教知识,争当合格父母,既要秉大义,又要重小节,做好孩子一生最好的榜样。

4.良好家风家教重在自身一言一行的实践

《谈“忍”》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4

阅读并回答问题。

谈“忍”

①不知从何时起,“忍”成了当今社会的一种时尚:一些年轻人穿着印有“忍”字的T恤衫招摇过市,肩膀上、手臂上刺着“忍”字以自我标榜;一些成功人士,也把写有“忍”字的条幅装裱后悬挂在显眼处,以自励自警。

②“忍”似乎是中国传统文化极力提倡和宣讲的,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都倡导“忍”。但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忍”,并不是一味地叫人忍让、忍受和忍耐,并不是委身以求志,苟且以偷生。今人标榜“忍”,也不仅仅为求得一时的风平浪静、无所作为。相反,它暗含着等待时机的策略、隐而不露的智慧。“面对命运,忍耐似乎是走向成功的不二法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忍,是在等待中对机会的窥伺,是在冲锋前对自己爆发力的凝聚。因为机会不可能俯拾皆是,它需要认真寻找;力量也不可能随时都有,它需要慢慢积蓄。

③“忍”是有大小之分的`。韩信受胯下之辱是小忍,司马迁受宫刑后发愤著书是大忍。由此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难怪有位名人说“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了。

④不过“忍”似乎总与寂寞相伴。寂寞是一种环境,是一种历练,耐得住寂寞是做学问、成大事都必须达到的境界。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在这方面可作为后人的典范。他少年成名,但不为名利所动,而是潜心书斋,求学海外,进一步提高自己。晚年更是能耐得住寂寞,拒不接受各种媒体的采访,不出席各种公共场合。有人看到他的文章后慕名来访,他说:何必非要看到下蛋的鸡呢?他于大都市中避居一角,读书,静思,冷眼旁观人生与社会。他不愿成为主流,成为主流,只能给思考、创作造成累赘。要知道做学问、搞研究是一个非常艰苦的探索过程,需要排除一切外界的干扰和诱惑,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倘若背离其正道,醉心于镁光灯下,热衷于出风头,最终只能是一事无成。

⑤不可否认的是,“忍”的过程似乎总是痛苦的,总伴随着身心的煎熬。但也唯其如此,才能真正磨砺意志,锤炼本领,增益其所不能,承担起天降斯人之大任。

1.文章开头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上下文,为文章第③段空缺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

3.结合具体语境,说说文章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④段论述的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你对文章第②段中“忍,是在等待中对机会的窥伺”这句话的理解,补写一个实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从社会现象引出论题。

2.示例:“忍”不仅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坚韧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答案不唯一)

3.读到好文章并不一定要了解作者,也没有必要特意拜访作者。

4.“忍”总与寂寞相伴。耐得住寂寞是做学问、成大事都必须达到的境界。

5.示例一:诸葛亮隐居隆中,躬耕陇亩,是为了等待时机,寻找机会,实现自己的抱负。

《谈学问的功用》阅读及答案 篇5

一般人常埋怨现在青年对于学问没有浓厚的兴趣。就个人任教的经验说,我也有这样的观感。平心而论,这大半要归咎我们“教书人”。把学问看成“读书”,一个错误的观念如果不全是我们养成的,至少我们未曾设法纠正,而且我们自己又没有好生学问,给青年学子树一个榜样,可以激励他们的志气,提起他们的兴趣。此外,社会上一般人对于学问的性质和功用所存的误解也不无关系。近代西方学者常把纯理的学问和应用的学问分开,以为治应用的学问是有所为而为,治纯理的学问是无所为而为。他们怕学问全落到应用一条窄路上,尝设法替无所为而为的学问辩护,说它虽“无用”,却可满足人类的求知欲。这种用心很可佩服,而措词却不甚正确。学问起于生活的需要,世间绝没有一种学问无用,不过“用”的意义有广狭之别。学得一种学问,就可以有一种技能,拿它来应用于实际事业,如学得数学几何三角就可以去算帐、测量、建筑、制造机械,这是最正常的“用”字的狭义。学得一点知识技能,就能混得一种资格,可以谋一个职业,解决饭碗问题,这是功利主义的“用”字狭义。但是学问的`功用并不仅如此,我们甚至可以说,学问的最大功用并不在此。心理学者研究智力,有普通智力和特殊智力的分别:古人和今人品题人物,都有通才和专才的分别。学问的功用也可以说有“通”有“专”。治数学即应用于计算数量,这是学问的专用;治数学而变成一个思想缜密、性格和谐、善于立身处世的人,这是学问的通用。学问在实际上确有这种通用。就智慧说,学问是训练思想的工具。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必定知识丰富,思想敏锐,洞达事理;处任何环境,知道把握纲要,分析条理,解决困难。就性格说,学问是道德修养的途径。苏格拉底说得好:“知识即德行。”世间许多罪恶都起于愚昧,如果真正彻底明了一件事是好的,另一件事是坏的,一个人决不会睁着眼睛往坏的方面走。中国儒家讲学问,素来全重立身行己的功夫,一个学者应该是一个圣贤,不仅如现在所谓“知识分子”。

现在所谓“知识分子”的毛病在只看到学问的狭义的 “用”。尤其是功利主义的“用”。学问只是一种干禄的工具。我曾听到一位教授在编成一部讲义之后,心满意足地说:“一生吃着不尽了!”我又曾听到一位朋友劝导他的亲戚不让刚在中学毕业的儿子去就小事,说:“你这种办法简直吃稻种!”许多升学的青年实在只为着要让稻种发生成大量谷子,预备“吃着不尽”。所以,大学里“出路”最广的学系如经济系、机械系之类常是拥挤不堪,而哲学系、数学系、生物学系诸“冷门”就简直无人问津。治学问根本不是为学问本身,而是为着它的出路销场,在治学问时既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得到出路销场后,当然更是“得鱼忘筌”了。在这种情形之下的我们如何能期望青年学生对于学问有浓厚的兴趣呢?

这种对于学问功用的窄狭而错误的观念必须及早纠正。生活对于有生之伦是唯一的要务,学问是为生活。这两点本是天经地义。不过现代中国人的错误在把“生活”只看成口腹之养。“谋生活”与“谋衣食”在流行语中是同一意义。这实在是错误得可怜可笑。人有肉体,有心灵。肉体有它的生活,心灵也应有它的生活。肉体需要营养,心灵也不能“辟谷”。肉体缺乏营养,必酿成饥饿病死;心灵缺乏营养,自然也要干枯腐化。人为万物之灵,就在他有心灵或精神生活。所以测量人的成就并不在他能否温饱,而在他有无丰富的精神生活。一个人到了只顾衣食饱暖而对于真善美漫不感觉兴趣时,他就只能算是一种“行尸走肉”;一个民族到了只顾体肤需要而不珍视精神生活的价值时,它也就必定逐渐没落了。

5、从全文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治学问可以分成有所为而为和无所为而为。

B、应用于事业和谋求职业都是学问狭义的作用。

C、作者认为学问有“通”“专”之分,是由于人的智力有“普通”和“特殊”之分。

D、作者引用“知识即德行”是为了证明有德行的人必定知识丰富。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且我们自己又没有好生学问,给青年学子树一个榜样”中的“学问”,指的是“做学问”;

B、“许多升学的青年实在只为着要让稻种发生成大量谷子”中的“稻种”指的是“学生治学问”;

C、“许多升学的青年实在只为着要让稻种发生成大量谷子,预备‘吃着不尽’”中的“大量谷子”,指的是“学问的出路销场”;

D、“许多升学的青年实在只为着要让稻种发生成大量谷子” 预备‘吃着不尽’”这句话批评了一个观点,这个观点是:学问只是一种干禄的工具。

7、作者认为“学问起于生活的需要”,“生活的需要”指什么?请依据文意结合自身实际概括回答。(5分)

参考答案:

5、B(A,不是作者的观点。C、学问的“通”、“专”与智力的“普通”、“特殊”之间没有因果联系。D、引苏格拉底之话证明的是“学问是道德修养的途径”。)(答对1项给2分,答对2项给5分。)

6、B(应为“青年学生治学问”。)(3分)

也谈人品与画品-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6

古人云,“人品即画品”。这也是业内颇为流行的一句话。留意了许多年,我发现,许多人对这句话的理解总是“不得要领”。

“人品”和“画品”,分开来说或合起来说,都很重要。“人品”是“做人”的结果,“画品”是“作画”的结果,一个画家既做一个有品位的人又创作出好作品,是艺术表达的最高境界。但是,如果把“人品即画品”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会让我们不时在生活中看到相反的情况:有些画家,画得不好,但人品极佳;有些画家,画得“贼好”,可人“不咋地”。

有位画家,很聪明,人过中年开始画中国画,一上手就很老到,不几年便声名鹊起,但业内口碑却不好。一次,一位年轻记者去采访他,行前,某长者特地嘱咐:“此人是当代一位很重要的画家,但俗不可耐,采访时不要因此而低估了他的艺术成就。”记者采访回来后,愤怒地说:“要不是事先有人打过招呼,我真想扭头就走。他一口一句脏话,真让人受不了!”美术界看重的是绘画水平,何况也不能说世俗的人就一定是坏人,就不能当一个好画家。所以,“人品即画品”虽在理论层面被奉为圭臬,现实中却有时只是被当作“幌子”。

在美术界,还会听到“作画先做人”、“心灵美画才美”、“用心作画”、“功夫在诗外”等。要是较起真儿来,会发现这些“流行语”原有的教益在流行之时,常常失去了本然。

“做人”,应怎么做人?做什么人?为什么做人?做了怎么样?做不了又怎么样?这一系列的`问题,美术界一些人会用自己的行为做出各种各样的解答。有的人画很一般,但能靠“官僚奸商”大红大紫,被媒体热捧,但终为大众不齿。“浮躁”的社会,“做人”的标准也许随之“浮动”。于是,我们不难见到这样的现象:要想提高画价,便开始自己炒作、商人炒作、圈子炒作,弄个主席、院长之类的头衔,于是那些略知皮毛的官员利用职权谋取“学术”地位,也便似乎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了。比起长年累月拼命奋斗才能获得社会承认的人来说,这可是省事多了。这样的“做人”,与真正的艺术创作之间,有什么本质联系?“人品即画品”便仅仅是一句空谈。

若从这些现象看,“人品即画品”在现实中便成了一个可疑的命题。人品就是人品,画品就是画品,常常被分置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评价体系。

画品,包括很多方面:作品是否达到了艺术基本品位,它的艺术价值如何?作品在社会领域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否为社会文化艺术综合方面所认知?作品是否经得起历史的鉴证,不要说在历史的长河中,就算是在当代的位置又如何?艺术是要画家拼尽全力投入的事情,技艺要不断地磨练,风格和个性要不断地锻造,艺术修养要不断地提升。这些问题说穿了,就不只是画品,更是人的性情、品质、操守。

打开美术史,都是由无数名作和艺术思想发展而组成的。历史上画得好的画家很多,人品好的画家也很多,美术史不会将其全然割裂。“人品即画品”的道理,是经得住时间检验的。我只想提醒,在鱼龙混杂、浮嚣躁动的社会现实中,若有人还拿“人品即画品”说事儿,千万别当真。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还是要做人有标准,从艺有高度,惟德艺双馨方能遗泽后代。

《人民日报》(08月11日12版)

1.下列对原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美术界所重视的一些关于人品与画品的“流行语”在较起真儿来时常常让人感觉名不符实。

B.“做人”要有一定的标准,画很一般却靠“官僚奸商”大红大紫,被媒体热捧的人终会为大众所不齿。

C.“浮躁”的社会里那些“浮躁”的人,其做人方式比长年累月拼命奋斗才能获得社会承认要聪明多了。

D.美术史是由无数名作和艺术思想发展而组成的,很多画得好的画家人品也好,“人品即画品”从长远角度来看是正确的。

2.文中讲到一位年轻记者去采访一位画家的故事有什么作用?(3分)

3.读完文章,你对“人品即画品”有了怎样的认识?请结合文中的观点进行概括。(3分)

参考答案

1.(3分)C(“比长年累月拼命奋斗才能获得社会承认要聪明多了”不是作者的观点也未在文中体现。)

2. (3分)这一故事在文中是举例说明“人品即画品”的说法在浮躁的社会中往往是不正确。绘画水平高的人也可能很世俗,但世俗的人也不一定是坏人,也不是不能当一个好画家。

谈英雄崇拜的阅读理解以及答案 篇7

关于英雄崇拜有两种相反的看法。依一种看法,英雄造时势。人类文化各方面的发端与进展都靠着少数伟大人物去倡导推动,多数人只在随从附和,一个民族有无伟大成就,要看他有无伟大人物,也要看他中间多数民众对于伟大人物能否倾倒敬慕,闻风兴起。但依另一种看法,时势造英雄,历史的原动力是多数民众的努力造成每个时代政教文化各方面的“大势所趋”,而所谓英雄不过顺承“大势所趋”而加以尖锐化,并没有什么神奇,这是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里所提出的主张。

什么叫做“英雄”,牛津字典所给Hero的字义有四:第一是“具有超人的本领,为神灵所默佑者”。其次是“声名煊赫的战士,曾为国争战者”。第三是“其成就及高贵性格为人所景仰者”。最后是“诗和戏剧中的主角”。这四个意义显然是互相关联的。凡是英雄必定是非常人,在艰危时代能为国家杀敌、御侮,在和平时代他的事业和品学也能为民族的楷模;在任何重大事件中,他必是倡导推动者,如戏剧中的主角。他的名称有时不很一致,“圣贤”“豪杰”“至人”所指的都大致相同。

英雄本是一种理想人物。一群人或一个人所崇拜的英雄,其实就是他们的或他的人生理想的结晶,每个人,每个社会,都有他的特殊的人生理想,很显然的,也就有他的特殊英雄。哲学家的英雄是孔子和苏格拉底,宗教家的英雄是释迦和耶稣,侵略者的英雄是拿破仑,而资本家的英雄则为煤油大王和钢铁大王,行行出状元,就是行行有英雄。人们所崇拜的英雄尽管不同,而崇拜的心理则无二致。每个英雄必有确足令人钦佩之点,经得起理智衡量,英雄尽管有不足崇拜处,可是我们既然崇拜,就只看见他的长处,看不见他的短处。“爱而知其恶”就不是崇拜,崇拜是无限制的敬慕,有时甚至失去理性。在崇拜的心理中,情感的成分远过于理智的成分,英雄崇拜的缺点在此,因为它免不掉几分盲目的迷信。但是优点也在此,因为它是敬贤向上的表现。敬贤向上是人类心灵中最宝贵的一点光焰,个人能上进,社会能改良,文化能进展,都全靠有它的烛照,常提醒我们人性尊严的意识,将我们提升到高贵境界。崇拜英雄,就是崇拜他所持有的道德价值。世间只有几种人不能崇拜英雄:一是愚昧者,根本不能辨别好坏;一是骄矜妒忌者,自私的野心蒙蔽了一切,不愿看旁人比自己高一层;一是所谓“犬儒”,轻世玩物,视一切无足道;最后就是丧尽天良者,毫无人性,自然也就没有人性中最高贵的虔敬心。这几种人以外,任何人都多少可以崇拜英雄,一个人能崇拜英雄,他多少还有上进的.希望,因为他还有道德方面的价值意识。

在实际上,英雄崇拜有深有浅,不一定都达到极境。但无论深浅,它的影响都大体是好的。社会的形成与维系都不外借宗教政治教育学术几种“文化”的势力。一个政治团体里有领袖能号召,能得人心悦诚服,政治没有不修明的。至于教育学术也都需要有人开风气之先。假想没有孔墨庄老几个哲人,中国学术思想还留在怎样一个地位!没有柏拉图、亚理斯多德、笛卡尔、康德几个哲人,西方学术思想还留在怎样一个地位!如此等类问题是颇耐人寻思的。俗话有一句说得有趣:“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阮步兵登广武曾发“时无英雄,遂令竖子成名”之叹。一个国家民族到了“猴子称霸王”或是“竖子成名”的时候,他的文化水准也就可想而见了。

学习就是模仿,人是最善于学习的动物,模仿必有模型,模型的美丑注定模仿品的好丑,英雄是做人的好模型。所以从教育观点看,我们主张维持一般人所认为过时的英雄崇拜。尤其在青年时代,意象的力量大于概念,与其向他们说仁义道德,不如指点几个有血有肉的具有仁义道德的人给他们看。教育重人格感化,必须是一个具体的人格才真正有感化力。

我们民族中从古至今,做人的好模型委实不少,可惜长篇传记不发达,许多伟大人物都埋在断简残篇里面,不能以全副面目活现于青年读者眼前。这个缺陷希望将来有史家去弥补。

(选自朱光潜《谈修养》,有删减)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离不开伟大人物的推动,其余的人都是不能产生作用的。

B.能崇拜英雄的人,说明具有道德方面的价值意识。

C.英雄崇拜不论达到何种境地,带来的影响都是积极的。

D.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他的文化水准也高不到哪去。

E.一味地说教不及鲜活的事例对青年更有效。

13.下列关于“英雄崇拜”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英雄崇拜具有特殊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崇拜对象。

B.英雄崇拜有时会达到无极限、无理智的地步。

C.英雄崇拜要求崇拜者必须忽视英雄的缺点,否则就不是崇拜。

D.选择英雄崇拜,也代表认同英雄持有的道德价值。

14.根据文意,给“英雄”下个定义。(4分)

15.根据文意,谈谈在现今社会讲“英雄崇拜”有何积极意义。(4分)

答案

12.AC(A原文没有否定多数人的作用,选项无中生有;C原文表述为“大体都是好的”,选项绝对化)

13.C(原文表述为“只看见他的长处,看不见他的短处”,这是情感超越理智的结果,而非选项表述的刻意为之,曲解文意)

14.英雄是某个群体或个人在其特定领域(1分)带着人生理想和超越理性的情感(1分)在心中塑造的代表某种道德价值(1分)的理想人物。(1分)(能答出文中所列之“英雄”特点即给满分。)

谈文学 阅读答案 篇8

寻思是作文的第一步重要工作。思有思路,思路有畅通时也有蔽塞时。大约要思路畅通,须是精力弥满,脑筋清醒,再加上风日清和,窗明几净,临时没有外扰败兴,杂念萦怀。这时候静坐凝思,新意自会像泉水涌现,一新意酿成另一新意;如此辗转生发,写作便成了人生一件最大的乐事。一般“意兴淋漓”的文章大半都是如此做成。提笔作文时最好能选择这种境界,并且最好能制造这种境界。不过这是理想,有时这种境界不容易得到,有时虽然条件具备,文思仍然蔽塞。在蔽塞时,我们是否就应放下呢?抽象的理论姑且丢开,只就许多著名的作家的经验来看,苦思也有苦思的收获。唐人有“吟成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传说,李白讥诮杜甫说“借问近来太瘦生,总为从来作诗苦”,李长吉的母亲说“呕心肝乃已”。福楼拜有一封信札,写他著书的艰难说:“我今天弄得头昏脑晕,灰心丧气,我做了四个钟头,没有做出一句来,今天整天没有写成一行,虽然涂去了一百行。这工作真难!艺术啊,你是什么恶魔?为什么要这样咀嚼我们的心血?”但是他们的成就未始不从这种艰苦奋斗得来。元遗山《与张仲杰论文诗》说:“文章出苦心,谁以苦心为?”大作家看重“苦心”,于此可见。就我个人所能看得到的来说,苦心从不会白费的。思路太畅时,我们信笔直书,少控制,常易流于浮滑;苦思才能剥茧抽丝,鞭辟入里,处处从深一层着想,才能沉着委婉,此其一。苦思在当时或许无所得,但是在潜意识中它的工作仍在酝酿,到成熟时可以“一旦豁然贯通”,普通所谓“灵感”大半都先经苦思的准备,到了适当的时机便突然涌现”,此其二。难关可以打通,平路便可驰骋自如。苦思是打通难关的努力,经过一番苦思的训练之后,手腕便逐渐娴熟,思路便不易落平凡,纵遇极难驾御的情境也可以手挥目送,行所无事,此其三。大抵文章的畅适境界有两种,有生来即畅适者,有经过艰苦经营而后畅适者。就已成功的作品看,好像都很平易,其实这中间分别很大,入手即平易者难免肤浅,由困难中获得平易者大半深刻耐人寻味,这是铅锡与百炼精钢的分别;也是衰简斋与陶渊明的分别。王介甫所说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是文章的胜境。(节选自朱光潜《谈文学》)

1.原文有画线句子“一般‘意兴淋漓’的文章大半都是如此做成”,不符合句中“此”字所指的一项是( )

A.做好“寻思”这一作文的第一步的重要工作。

B.精力弥满,脑筋清醒,周围环境宜人,适合创作。

C.思想上没有杂念,外界没有影响、干扰的因素。

D.凝神中新意不断地涌现,达到了写作最理想的境界。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人有“吟成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传说,这说的就是“苦思”,正是这种苦思才有了作者的创作成就。

B.思路太畅时信笔直书,缺少控制,就会流于浮滑;而苦思就能逐步深入,想得深刻,写出的文章沉着委婉,

C.人们所说的“灵感”大都是在苦思中酝酿,它会经过苦思的准备,一旦到了成熟的时候就突然涌现出来。

D.苦思的训练会使写作方法逐渐娴熟,思路不易不落平凡,即使极难驾御的`情境也可以得心应手地把握和表现。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思路畅通是作文的理想境界,但是这种境界不容易得到,一旦具备了思路畅通的条件,文思就不会蔽塞了。

B.苦思有多方面的收获,它能使作文摆脱浮滑,为“灵感”的涌现做准备,可以打破作文中的难关,达到作文的最佳境界。

C.作文的畅适境界有生来的,也有艰苦经营的,成功的作品虽然分别很大,但是它们具有共同点,那就是平易。

D.由苦思获得平易的文章深刻耐人寻味,王介甫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参考答案:

1.A(题干句说的是“兴会淋漓”的文章的写作,指已具备了思路畅通的写作条件,并非指尚在“寻思”之中。)

2.B(前半句,原文“流于浮滑”前有“常易”二字,意思不同于“就会”;后半句,原文用“才能”,而不是用“就能”,表意不同。)

《谈写字》阅读答案 篇9

13C文中举“吴佩孚先生画的竹子,冯玉祥先生写的白话诗”常常出现在“近年来南北美术展览会里”,且“注意的人可真不少。”,并非对其表示赞赏,而是以此论证“中国艺术鉴赏者”也常是只看是否名人,而不真正关注作品的艺术品质。

14.视作一种艺术;但是因为晋代以后,人们写字偏重模仿,(1分)并逐渐将写字者的名声地位看得太重,以致脱离了艺术本身,(1分)这正是作者在本文所要批判的。(1分)意思答对即可。

谈汉字阅读以及答案 篇10

②对待汉字,有两点特别需要提高认识:有人把汉字说得一无是处,认为文明古国近代变得贫弱,都是因为汉字拉了后腿,恨不得明天就废除它:有人把汉字说得十全十美,好到家了,认为简化不得,改动不得,千秋万代不许变。我看,“汉字该死”和“汉字万岁”两种极端的观点都要抛弃。在可见的未来,以至在可以想象到的未来,要废除汉字是不可能的。(乙)汉字能否万岁万万岁?不会的,它总要变。变成什么样,我们也想象不出来。看待汉字要用发展的观点。

③天下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汉字本身的构造方法、使用方式有它的许多特点、优点,但也并不是那么无疵可指,好上天了。最大的缺点就是,初学500字的阶段认识、理解、记忆、书写都很困难。汉字的笔画太复杂,不像拉丁字母那样简单。汉字的结构也复杂,很多字相似难辨。如自己的“己”、已经的“已”,就差那么一点,越简单越易错。汉字初学难,远远不能满足儿童求知启智的需要,相反成为他们发展成长的障碍。不过,学汉字也不是从头到尾都那么难。要是那样的话,中国就没有知识分子了。开始学500个字,非常困难。学到500字以上,稍宽松些,还比较困难。学到1000字以上,汉字所具有的许多优越性中的容易学的特点就明显地表现出来。

④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没有找到克服汉字初学难的圆满的解决办法。直到现代、当代还在找,没有哪一家敢说我的识字方法是最圆满的。我们不能指望一个人、少数几个人、一个学术团体或科研机构,在很短时间内找到一个万全的办法。只要向前迈进一步,多解决一个问题,就应该鼓励倡导,不能求全责备。因为最后解决问题就靠这点点滴滴的进步。我们只有勇敢地面对困难,主动地多方地寻求解决办法,才可以逐渐达到相对的圆满。

阅读题:

1.用文中词句填空。(2分)

汉字的功劳极大,没有任何一种文字可比。但就是有人认为“ ”,同时也有人认为“ ”,这两种观点都应该抛弃。我们看待汉字要用的观点。当然,汉字也存在初学难的问题,我们只有勇敢地面对困难,才可以逐渐达到相对的圆满。

2.请对画横线的(甲)、(乙)两句的语言特点作具体分析。(4分)

3.第③段中,作者说汉字“很多字相似难辨,如自己的‘己’、已经的‘已’,就差那么一点”。请举出其他“相似难辨”的字,说说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3分)

4.结合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汉字的认识。(3分)

材料进入计算机时代,有人认为汉字输入难,王永民发明的“五笔字型输入法”解决了这个难题;有人认为汉字输出(编辑、印刷、出版)难,王选等人研发的“汉字精密激光照排系统”解决了这个难题。

参考答案:

1.汉字该死 汉字万岁 发展 主动地多方地寻求解决办法(共2分)

2.甲句:(1)“现今”“世界上”两词,分别从时间和地域范围上起限制作用,语言准确严密(2)从“年岁最大,使用人口最多,使用地域最广”三方面概括汉字的“独特”之处,表达严密、语言简洁(3)连用三个“最”字,突出强调汉字与其他文字相比的“独特”之处(4)“年岁最大”一词,比喻汉字的历史悠久,非常形象,口语化,幽默风趣(5)“比较独特”,准确,严密(答出一点即可。2分)(共4分)

3.(举出“相似难辨”汉字的实例,写出自己的经验 2分,语句通顺 1分。共3分)

浅谈细读阅读答案 篇11

①一般来说,每个人的阅读都是速读和细读并存。从书的角度而言,有的完全经不起细读,比如很多畅销小说、随笔合集,粗翻翻还行,细读会发现“太水”了;而又有一些书,速读完全读不出好,简直是暴殄(tiǎn)天物。阅读的收效,与阅读速度有很大的关系。可以这样说,读得细一点,我们才能读出书中特有的意趣。

②去年,买了一本新翻译的《方丈记·徒然草》,这本小书据说在日本家喻户晓,大致相当于中国唐宋八大家的作品。书做得很漂亮,拿到手便迫不及待地翻阅,读得索然寡味,毫无被打动之感。这两天北京连日阴雨,窝在家里无意间挑了这本《方丈记·徒然草》细读,不想这一读完全不一样,突然就字字入心,欲罢不能。两次阅读感受如此不同,主要在于阅读速度。

③书读得太快,像旅人只顾赶路,无暇驻足欣赏沿途美景,而书中字里行间往往美景密布,无数细节动人心魄。 比如《方丈记·徒然草》书中这样的段落——“清早眺望往来冈屋的船只,感到自身如那船后白波,恰盗得满沙弥风情。傍晚桂风鸣叶,心驰浔阳江,效源都督琵琶行。”如速读,就是一堆华丽句子堆砌,必须细读才会读出其中的蕴意。白居易长诗《琵琶行》里写到“枫”,而日语里“枫”字发音同“桂”,所以文中会说“桂风鸣叶,心驰浔阳江”……如此丰盈至美,不细读如何领略?

④在今天这样以更高更快更强为主流价值观的.社会,作家写作面临的现实之一是,你费九牛二虎之力推敲文字,使其更精炼,但是读者没有那份耐心,他们反而会喜欢那些“水货”,因为那些废字废句,正好适合了一目十行的粗心。

⑤“速读”和“水货”就像一对黑白双煞,“速读”流行,“水货”才有市场,“水货”反过来又助长“速读”的流行。问题是,我们干吗要读得那么快?

(选自《青年文摘》第4期,有删改)

浅谈细读阅读题目

13.请写出本文论述的中心论点。(3分)

14.结合语境,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文中“水货”的意思。(2分)

15.第②段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请选择其中一种结合选文内容分析其作用。(5分)

16.同样是讲“读书”的道理,下面材料能否作为本文论据?请说明理由。(3分)

阅读理解及答案 篇12

(张秀亚)

生长在南国的孩子,你见过雪吗?你爱雪吗?也许曾点缀于你生活篇页上的,只是碧于天的春水吧?

在我的故乡,到了冬季,是常常落雪的,纷纷的雪片,为我们装饰出一个银白的庭园,树,像是个受欢迎的远客,枝上挂了雪花环,闪烁着银白色的欢笑。

我喜欢在落雪的清晓到外面去散步,雪后的大地是温柔而宁静的,一点声息都没有,连那爱聒噪的寒雀都不知躲到哪个檐下寻梦去了。我一边走着,时时回顾我在雪地留下的清晰的脚印,听着雪片在我的脚下微语,我不知道那是抱怨还是欢喜。

有时,我更迎着雪后第一次露面的太阳,攀登附近的小丘山,站在那银色的顶巅,等着看雪融的奇景。

雪封的山,原像一个耐人思猜的谜语,被一层白色的神秘包裹着,它无言语,它无声息,它不愿露一点底蕴,只静静的坐在那里,毫不理会我这个不知趣的访客。但朝阳是有耐性的,它慢慢的在那里守候着,以它的温热,来向雪封的山丘做“煽动性”的说服。不知什么时候,那神秘的山峦“内心”开始起了变化,它发出一阵轻微的碎语,我赶紧低下头,啊,多动人的画面啊,这山丘的无缝银衣,像是一个圣者的长袍,被无数虔诚者的手撕碎了。(他们是每人要珍存起一块碎片来作纪念吧。)同时,那发亮的银绸上面,更像蜿蜒着许多透明、活泼的小蛇,它们在欠伸着轻盈腰身,嬉笑着,婉娈地向着山坡而去,不多时,山巅乃完全呈显出它土褐色的岩石,同一些枯萎的草叶,松针,而山脚下是谁在唱歌呢?当然,是那一道由雪水汇成的清亮小溪。我忍不住捧了一掬,那淡蓝的如同自盐湖汲来的雪水,那微凉,一直沁透了我心脾,多可爱的雪啊,谁还记得它翩然而来时,那片轻巧的翅膀呢?

有一次,正值雪后,天已晴霁,空气像是水晶般的透明,没有烟氛,没有雾霭,我和一个同学自学校的后门走了出来,走过那道积雪未消的木桥,向古城中的前门走去,将整个的一上午,全消度在那个古色古香,犹保持着我们东方情调的打磨厂──那是古城一些老店铺聚集开设的地方,我们欣赏了不少店铺的招牌,尤其美得悦目的是那一家挑挂在门外的,犹存古风的褪色酒旗,那深杏色的布招子上,还缀着几点细碎欲溶的雪花,在风中轻轻的飘扬,看到它,我们似乎读到了一首唐人的小诗。归途,沿着城墙根走回来,一个骆驼商队,正预备出城,那黄色的驼峰,衬着雪地,竟像是一闪的斜阳,多少年来,我忘不掉那鲜明的一笔。

时候已过午,但我们的游兴未尽,又赶到西直门雇毛驴,到古城外的西山看雪景去。

因为雪后天寒,行人出奇的少,好像那一条通向西山的平坦大路,完全属于那一堆堆的积雪和我们两个人了。小驴子驮着我们颠踬到西山,灰暗的黄昏已在那儿等着我们,赶驴的老头儿嘱告我们最好不要上山了,太晚了赶不回城。

我们只有在驴背上默默地欣赏一下西山银色的峦影,它像一个沉睡了的巨人,在做着千年的长梦,任由外面的世界有着风霜雨雪的变化。

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古城外有名的西山,也是最后一次,那白皑皑的山头,犹如银制的头盔,至今仍常常映现于我的记忆中,伴着小驴颈上清脆的银铃叮当。

(选自人教版初中课外读本七年级上册,有删节)

1、作者在描写 “我”长时间凝视着雪岭在太阳下逐渐消融的场景中,发出了“多可爱的雪啊”的感叹,雪的可爱表现在哪里?

答:

2、文章第一段用了三个问句,这种开头方法有什么好处?

答:

3、作者在描写雪景时主要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文句加以分析。

答:

4、雪后初霁,“我”和同伴在北京城内城外游玩,所见的景致有哪三样已深深植入“我”的记忆里?

答:

5、作者是河北人,幼年生活在天津,后考入北京辅仁大学,四八年去台湾。这篇散文借看雪景,访雪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参考答案:

1、(1)雪扇着那片轻巧的翅膀翩然而来;

(2)雪融化时发出一阵轻微的碎语,那发亮的银绸上面,更像蜿蜒着许多透明、活泼的小蛇,在欠伸着轻盈腰身,嬉笑着,婉娈地向着山坡而去;

(3)淡蓝的如同自盐湖汲来的雪水,那微凉,一直沁透了我心脾。(答出两项即可)

2、问句开头,引人思索,引发人的阅读兴趣。

3、主要运用了拟人、拟物的手法。“雪片在我的脚下微语”,“它慢慢的在那里守候着,以它的温热,来向雪封的山丘做‘煽动性’的说服”……将雪比作人,赋予它人的习性与感情,形象生动,富有情趣。

4、(1)那一家挑挂在门外的,犹存古风的褪色酒旗;

(2)那黄色的驼峰,衬着雪地,竟像是一闪的斜阳;

(3)黄昏时西山银色的峦影。

5、(1)对北国雪的喜爱与赞美;

(2)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与留恋;

上一篇:食堂民管会发言稿下一篇:长沙中考英语模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