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与寂寞阅读理解及答案

2024-06-04

朋友与寂寞阅读理解及答案(精选9篇)

朋友与寂寞阅读理解及答案 篇1

又是周末了,谁会给我打电话呢?我已经发现,平时总是十分繁忙,周末的电话却比较稀少了。平时来电话的多为编辑、记者之类,为的是约稿或采访,属于公事;周末来电话的大抵是朋友,想聊聊天或聚一聚,属于私交。那么,我的朋友越来越少了吗?

朋友实在是一个笼统的词。一般人所说的朋友,多指熟悉到了一定程度的熟人,遇到需要帮忙的事情,彼此间是求得上的。关于这类朋友,前贤常予苛评。克雷洛夫说:“当你遇到困难时,把朋友们找来,你会得到各种好的忠告。可是,只要你一开口提到实际的援助,你最好的朋友也装聋作哑了。”马克·吐温说:“神圣的友谊如此甜蜜、忠贞、稳固而长久,以致能伴随人的整个一生——如果不要求借钱的话。”亚里斯多德说得更干脆:“啊,我的朋友,世上并不存在朋友。”我不愿意把人心想象得这么坏,事实上也没有这么坏,我相信只要我的请求是对方力所能及能及的,我的大多数熟人一定会酌情相助。只是我这个人比较知趣,非到万不得已之时决不愿求人,而真正万不得已的情形是很少的。为了图清静,我也不喜欢把精力耗费在礼尚往来的应酬上。所以,我和一般人的.交往常常难以达到所需要的熟悉程度,够不上在这个意义上称作朋友。

与泛泛之交式的友谊相反,另一些人给朋友订的标准极高,如同蒙田所描述的,必须是两个人的心灵完全相融,融合得天衣无缝,犹如两个躯体共有一颗灵魂,因而彼此对于对方都是独一无二的,其间的友谊是不容第三者分享的。据蒙田自己说,他和拉博埃西的友谊便是如此。我不怀疑天地间有这样可歌可泣的友谊,不过,就像可歌可泣的爱情一样,第一,它有赖于罕见的机遇。第二,它多半发生在青年时期。蒙田和拉博埃西就是在青年时期相识的,而且仅仅五年,后者便去世了。一般来说,这种恋情式的友谊往往带有年轻人的理想主义色彩,难以持续终身。当然,并非绝无可能,那便是鲁迅所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境界了。不过,依我之见,既然忠贞不渝的爱情也只能侥幸得之,忠贞不渝的友谊之难觅就不算什么了不得的缺憾了。总之,至少现在我并不拥有这种独一无二的密友。

现在该说到我对朋友的理解了。我心目中的朋友,既非泛泛之交的熟人,也不必是心心相印的恋人,程度当在两者之间。在这个世界上也有些这样的人,不见面时会互相惦记,见了面能感觉到一种默契,在一起度过一段愉快的时光,他们便是我心目中的朋友了。有时侯,这样的朋友会像滚雪球一样聚合,形成一个所谓的圈子。圈子容易给人以错觉,误以为圈中人都是朋友。我也有过一个格调似乎很高的圈子,当时颇陶醉于一次次高朋满座的畅谈,并且以为这样的日子会永远延续下去。未曾料到,由于生活的变故,这个圈子对于我已不复存在。鲍斯威尔笔下的约翰生说:“一个人随着年龄增长,如不结交新朋友,他就会发现只剩下了孤身一人。人应当不断修补自己的友谊。”我以前读到这话很不以为然,现在才悟出其中的辛酸。不过,交朋友贵在自然,用不着刻意追求。在寂寞的周末,我心怀感激地想起不多的几位依然互相惦记的老朋友和新朋友,于是平静地享受了我的寂寞。

1、文中“前贤常予苛评”一句中“前贤”指哪些人?他们对“一般人所说的朋友”是如何评价的?我对“这类朋友”又是怎样认为的呢?

2、选文中作者将朋友分为哪几类?作者更倾向于哪一类?

3、在作者的心目中,“心心相印”式朋友的形成有赖于哪些条件?作者又是如何看待的?

4、选文题目“朋友与寂寞”中“朋友”与“寂寞”用在一块是否矛盾?它有什么含义?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5、文中有很多含义深刻的句子,请选出你最为赏识的一句写在下面,并谈谈你赏识的理由。

6、以前你对朋友是怎样认识的?读了本文,你有哪些感触?请用几句话写下来。

参考答案:

1、指克雷洛夫、马克·吐温、亚里斯多德等;他们认为泛泛之交式的朋友不可信,至少不能共患难;我认为这类人没有那么坏,只是看你的要求是否超出他们的承受力。

2、三类:泛泛之交式朋友、心心相印的恋人式朋友、程度介于泛泛之交和心心相印之间的朋友;倾向于第三类朋友。

3、条件:①有赖于罕见的机遇②大多发生在青年时期;一般来说,这种恋情式的友谊往往带有年轻人的理想主义色彩,难以持续长久。

4、不矛盾。在作者看来,朋友是不见面时会互相惦记,相处时有一种默契的人。由此可见,朋友和寂寞是统一的,是一种基于不同时刻的两种体验。

5、例句略。只要学生所选出的句子能谈出一点理由,语言通顺即可。

6.此题要求结合各自的经历来回答。

朋友与寂寞阅读理解及答案 篇2

(2)月光被无情的岁月割伤,父亲与这把锄头的那些逝去的遥远影像在我的心头慢慢变得清晰可及。

(3)扛着一把锄头,叼着一根香烟,飘进晨雾里,又扛着一把锄头,叼着一根香烟,从黄昏里归来,这几乎成为父亲每天必不可少的功课。晨雾与黄昏比我 更懂父亲,它们能够感受父亲脸上的每一点苍老与沧桑,以及内心掠过的每一抹喜悦与忧伤,所以它们总是以最美丽的姿态迎送父亲。在晨雾与黄昏的更替中,也交 织着父亲充沛的精力与疲惫的身躯,见证着父亲永不弯曲的脊梁。我常常坐在门前那棵不知年龄的香樟树下等待父亲从黄昏里归来;走到树下,父亲也偶尔会坐下来 抽一根烟。青烟一圈圈漫过父亲的头顶,漫过高大的香樟树,飘向比天边更远的天边。青烟散了,黄昏却紧锁住父亲的眉头,年少的我一点也不懂父亲眉心间的惆 怅。

(4)我八九岁时,父亲去铁匠铺给我打了一把小锄头。我永远无法忘记那天父亲给我讲的一句话,“吃果子,拜树头;吃米饭,敬锄头。”在父亲心里,锄头就是一切,能够创出生活里所有的希望。他也希望,我拾起这样的希望并把它延续下去。

(5)父亲的话就是箴言,我年少的心始终坚信着。

(6)可后来,父亲却先背叛了。

(7)父亲离家的前一夜,我听见了他的叹息与母亲的啜泣。那夜,月光也像今夜这样皎洁,父亲那把锄头被泥土打磨得锃光瓦亮。锄头似乎也察觉到了什么,躲在墙角,望着天上闪闪烁烁的星星发呆,一声不吭。

(8)“难道就没有其它办法了么?”母亲哽咽着说。

(9)父亲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要是有法子,谁愿意背井离乡呢?”

(10)整个漫长的夜里都充斥着这样沉重而无奈的对话,少不更事的我,也从中体会到了一点辛酸,虽然我并不明白父亲为何不得不逃离村庄。次日清晨,深秋的薄雾把通往城市的路遮盖得严严实实,像是有意要留住父亲远行的脚步。墙脚的锄头上,也沾满了露珠,晶莹剔透,与母亲的眼泪一样,没有半点杂质。父亲 背上大大的帆布包,摸了摸锄头,便一头扎进了迷雾中。这年,我十二岁,念小学六年级;妹妹六岁,刚念小学一年级。

(11)岁月如梭,光阴似箭,十年时光转瞬间就溜走了。

(12)十年前,父亲怎就狠下心来扔下这把锄头,毅然决然地从村庄逃往城市?其中的原因是复杂的,像一团凌乱的绒线交织在父亲心里,他不得不忍着巨大的悲痛逃离。在父亲心里,这把握了十多年的锄头早已成为他最亲密无间的朋友,怎能说背叛就背叛呢?

(13)上有祖父、祖母要赡养,下有我和妹妹要供养,父亲似乎感到了这是一把锄头再也不能承受的重担。乡村与城市的巨大落差,不得不让始终坚信一把 锄头可以在土地上开垦出无限希望的父亲的心头产生动摇。不仅父亲动摇了,村庄里一个又一个农人都动摇了,纷纷逃离他们热爱的土地,眷恋的锄头。锄头寂寞 了,村庄也开始变得荒芜。

(14)但父亲终究没有逃离与背叛,在他的心里,始终有一把锄头挽就的心结,这里面栓着的全是爱,从未改变。我坚信,终有一天,父亲以及那些离开村 庄的农人们都将全部回来,重新握起那把锈迹斑斑的锄头,书写村庄的富饶 和秀美。因为有爱,村庄与锄头也是宽容的,可以原谅农人一切不得已而为之的“逃离”与“背叛”。父亲这把寂寞的锄头,仿佛在月光中轻声对我说,我愿意继续 等下去。或许,远在他乡的父亲也听见了。

(15)一把寂寞的锄头,是村庄的忧伤,也是村庄的温度。

(选自《2013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1月版有删改)

13.请你谈谈对题目“一把寂寞的锄头”的理解。(3分)

答:________________

14.父亲对锄头的感情是复杂的。请结合全文内容,梳理出父亲对锄头的情感变化历程。(3分)

答:________________

15.第(6)段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具体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

16.请从写作技巧的角度赏析第(1)段。(3分)

答:________________

17.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所说的“村庄的忧伤”和“村庄的温度”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

13.(3分)(1)表面上写锄头,实际上是借锄头写农村的现实生活,写锄头就是写农村,一把锄头的命运就是农村命运的缩影。

(2)用拟人手法,写锄头的寂寞,反映了大批农人逃离农村进城谋生,农村变得寂寞、荒芜的景况。

(3)借锄头的寂寞,写出作者对农村现状的思考,从而唤起人们对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关注。

(评分说明:上述三个方面任答对两个方面即可得满分。)

14.(3分)在我小时候,父亲对锄头充满了信赖和敬重,希望通过锄头,通过辛勤的劳作创造富足的生活;在我十二岁时,沉重的家庭负担让父亲带着对 锄头的无限依恋与无奈,逃离乡村去城市谋生;但是,父亲对锄头始终心怀眷恋,始终有一把锄头挽救的心结,对锄头、对农村的爱从未改变。

(评分说明:上述三个方面敬重锄头、逃离锄头、眷恋锄头,一个方面1分。)

15.(3分)承上启下 的作用(过渡作用)。(1分)

承上:承接上文写父亲每天扛着锄头去劳动、认为锄头能够创出生活里所有的希望的内容;(1分)

启下:引出下文父亲在生活的重压下,不得不背叛锄头,背井离乡外出城市谋生的内容。(1分)

16.(3分)示例一: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锄头比作怨妇(“它像极一位深闺里常年等待归人的怨妇”),“寂寞”“静静地倚靠”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锄头的忧伤及寂寞。

示例二:运用了烘托的表现手法,通过皎洁的月光来烘托锄头的锈迹斑斑、暗淡无光,通过如泣如诉的虫鸣,烘托了锄头的忧伤与寂寞。

示例三:运用白描手法,如“木质的柄上布满腐朽的暗灰色,金属的头也长满黄色的锈迹”,说明锄头已很久没用了,表现了锄头的忧伤与寂寞。

(评分说明:可从修辞、写作手法等多方面或某一点进行赏析。注意:如从修辞角度赏析,要写齐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才得1分,要求结合具体语句作分析,且分析透彻,合情合理,即可得分。如从写作手法来赏析,也要结合具体语句作分析。)

《寂寞的月亮》阅读答案 篇3

峡谷、平原是寂寞的,她没有树,没有水,没有空气,没有生命。③从时间上看,月亮的寂寞是漫长的,已经有数亿万年了。④从人们对月亮的态度看,她的寂寞与孤独从来没有人想到过。

18.①月亮是寂寞的。她那么孤单地悬在天空,已经有数亿万年了。②月亮是无私的(或“乐

于奉献的”)。她在广寒宫忍受着永恒的寂寞,却总是把美好与祝福呈献绘我们;她很大度,很高尚,从不计较和埋怨,始终洁白、纯净、无瑕地高悬在天空中。③月亮是孤傲的。她独自悬挂于天空,不因为众星捧月而圆,不因为众人遥望而亮。

19.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举出任何一首写月亮的诗词并作恰当分析均可。答案示例:作者认为“那是我们借助月亮来写给我们自己的”,意思是说人们写月亮并不是为了表达对月亮的某种感情,而是借月亮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比如《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中“月有阴晴圆缺”一句,苏轼是借月亮的盈亏变化来比况“人有悲欢离合”是自古难全之事,目的在于劝慰人们不必对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耿耿于怀,可以说这句诗正是苏轼写给“我们自己”的。

20.文章以“寂寞的月亮”为题,用拟人化的手法,给人以形象的直觉,即月亮确实是寂寞的。这样安排意在用月亮的寂寞来衬托她的“不屑于自己的寂寞”,从而赞美月亮心静如水,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21.①从结构上看,“在数亿万年的寂寞中”照应题目“寂寞的月亮”,突出了月亮的寂寞;

“她银色的圆,是太阳神奖励给她的一枚勋章”与开头“给她光和热的太阳”相呼应,

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②从内容上看,用“太阳神奖励给她的一枚勋章”这一比喻,进一步赞美了月亮的崇高品格,意味深长地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寂寞中的叩门声》阅读答案 篇4

唐先生坐在那张高背的皮椅子上,抽着烟斗。他显得疲惫不堪,软弱无力,身子坐得那么低,好像要陷进椅子里似的。那样子,仿佛一连干了三天三夜的重活,撑不住了,瘫在了这儿。

他的眸子黯淡无神,嘴角下那一对喜悦的旋涡不见了。天才入秋,他就套上两件厚毛衣,当下还像怕冷似的缩着脖子。屋里静得很,家具上蒙了一层薄薄的尘土,显然好几天没有擦抹过,没有客人来。

他的一幅画被莫名其妙地定为黑画——还是那个曾请他刻烟斗的艺术处处长定的。那位处长本来挺喜欢他的画,但为了迎合上边某种荒谬的理论,为了自己在权力的台阶上再登一级,亲手搞掉他。一下子,他又失去了一切……喧闹的人声从屋内消失,好似午夜后关了门的小饭铺,静得出奇。而玻璃书柜的第一层上还摆着几只名人和要人请他雕刻的烟斗。这几只烟斗刻得精美极了,却放在那里,没人来取……

这时,他听到有人轻轻叩门。已经许久没听过这声音了。他撂下烟斗,趿拉着鞋去开门。

打开门,不禁惊奇地扬起眉毛。原来一个人抱着一盆特大的金光灿烂的凤尾菊正堵在门口。因花枝太长,抱花盆的人努力耸着肩,把花盆抱得高高的,遮住他的脸,但枝梢还是一直拖到地上。

啊,是老花农——老范!不用说,肯定是他来了。他总是在这种时候出现;而在自己春风得意之时,他却悄悄避开了。并且总是不声不响地用一片真心诚意对待自己。唐先生感到一阵浓郁的花香,混着一股淳厚的人情扑在身上,心中有种说不出的乱糟糟的感触。嘴里忙乱地说:

“老范,老范,快请进,请进……好,好,就放在地上吧!这花儿开得多好!好大的一盆,重极了吧!”

来人把花儿放在地上,直起腰。他看了不由得一怔,来人竟不是老范。他不认得。是一个中等个子的青年人,穿件黑布夹祅,装束和气质都像个农民。手挺大,宽下巴,一双吊着的小眼睛,皮肤黑而粗糙;鞋帮上沾着黄土。

“你?”

“俺是您认得的那老范的儿子。”

唐先生听了,忽觉得他脸上某些地方确实挺像老范。忙请他坐,并给他斟了杯热茶。“你爹还好吧!这两天,我还正想去看他呢!”唐先生这话真切不假,毫无客套的意思。

不料这青年说:“俺爹今年夏天叫雨淋着,得了肺炎,过世了。”他的声音低沉。但好像事情已过了多日,没有显得强烈的悲痛与难过。

“什么?他?!”唐先生怔住了。

“俺爹病在炕上时,总对俺念叨说,唐先生最爱瞧凤尾菊。这盆是他特意给您栽的。他嘱咐俺说,开花时,他要是不在了,叫俺无论如何也得把花儿给您送来。”

唐先生听呆了。他想不到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事,一个对于他无足轻重的人,竟是真正尊重他,真心相待于他的人……他心里一阵凄然,不知该说些什么话。他下意识地习惯地从茶几上拿起烟斗,可是划火柴时,手颤抖着,怎么也划不着。那青年一见到烟斗,忽然像想起什么似的说:

“唐先生,您知道,俺爹多喜欢您刻的烟斗吗?您曾经送给过他一只烟斗吧!他临终时对俺说:‘你记着,俺走的时候,身上的衣服穿得像样不像样都不要紧,千万别忘了把唐先生那只烟斗给俺插在嘴角上。’”

“什么?”唐先生惊愕地问。他好像没听清这句话,其实他都听见了。

那青年又说了一遍。他的.脑袋嗡嗡响,却一个字儿也没听见。

直到现在,唐先生的耳边还常常响着那傻里傻气的“美,美呀!”的苍哑的赞叹声。他后悔,当初老花农向他要烟斗时,他没有把雕刻得最精美的一只拿出来,送给他……

(节选自《雕花烟斗》,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当唐先生听到老范的儿子说老范因肺炎去世时,惊呆了,是由于这消息对于他来说,太过突然了,从感情上有些不能接受。

B.“老范,老范,快请进,请进……好,好,就放在地上吧!”在画家得意时,画家老唐并不喜欢老范,但是在他失意以后,名人们都不理他了,就开始喜欢老范了。

C.“直到现在,唐先生的耳边还常常响着那傻里傻气的‘美,美呀!’的苍哑的赞叹声”,写出了画家到最后才明白,真正理解他、懂他的,是这个真正追求艺术的老花农。

D.“他嘱咐俺说,开花时,他要是不在了,叫俺无论如何也得把花儿给您送来。”这句话既从正面写出了老范对友谊的执著,又反映了老范儿子像老范一样质朴、自然。

E.小说借“这几只烟斗刻得精美极了,却放在那里,没人来取”这句话,揭示了唐先生失意之后的社会处境,如精美的烟斗一样乏人问津。

2.结合全文看,开头三个自然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6分)

3.小说中的老花农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4.本文写了雕花烟斗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8分)

参考答案:

1.CE(A,唐先生听到老范去世的消息惊呆了的原因是,这样“一个对于个他无足轻重的人,竟是真正尊重他,真心相待于他的人”;B,唐先生失意以后,只有花农老范一直尊敬他,他对老范是心存感激而不是“开始喜欢老范”;D,“正面”应为“侧面”)

2.①交代人物处境,描写人物的颓废状态。

②紧扣文章题目中的“寂寞”二字,在与下文的对照中彰显主题。

③为主要情节的展开作铺垫。(每点2分)

3.老花农是一位种花手艺精湛,淳朴善良,钟情于艺术,执著于友谊的劳动人民形象。(3分)他对艺术美有着真情向往,他尊重和唐画家的友情,无论唐画家处于顺境或逆境,他都真诚相待,始终如一。(3分)

《朋友》阅读答案 篇5

(2)七八天以前我曾对一个初次见面的朋友说:在朋友们面前我只感到惭愧。你们待我太好了,我简直没法报答你们。这并不是谦虚的客气话,这是事实。说过这些话,我第二天就离开了那个朋友,并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机会再看见他。但是他给我的那一点点温暖至今还使我的心颤动。

(3)我的生命大概不会很长久罢。然而在短促的过去的回顾中却有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和黑暗,使我的生存有一点光彩。这盏灯就是友情。我应该感谢它。因为靠了它我才能够活到现在;而且把旧家庭给我留下的阴影扫除了的也正是它。

(4)世间有不少的人为了家庭抛弃朋友,至少也会在家庭和朋友之间划一个界限,把家庭看得比朋友重过若干倍。这似乎是很自然的事情。我也曾亲眼看见一些人结婚以后就离开朋友,离开事业……

(5)朋友是暂时的,家庭是永久的。在好些人的行为里我发现了这个信条。这个信条在我实在是不可理解的。对于我,要是没有朋友,我现在会变成怎样可怜的东西,我自己也不知道。

(6)然而朋友们把我救了。他们给了我家庭所不能给的东西。他们的友爱,他们的帮助,他们的鼓励,几次把我从深渊的边沿救回来。他们对我表示了无限的慷慨。

(7)我的生活曾经是悲苦的,黑暗的。然而朋友们把多量的同情,多量的爱,多量的欢乐,多量的眼泪分了给我,这些东西都是生存所必需的。这些不要报答的慷慨的施舍,使我的生活里也有了温暖,有了幸福。我默默地接受了<它们>。我并不曾说过一句感激的话,我也没有做过一件报答的行为。但是朋友们却不把自私的形容词加到我的身上。对于我,他们太慷慨了。

(8)这一次我走了许多新地方,看见了许多新朋友。我的生活是忙碌的:忙着看,忙着听,忙着说,忙着走。但是我不曾遇到一点困难,朋友们给我准备好了一切,使我不会缺少甚么。我每走到一个新地方,我就像回到我那个在上海被日本兵毁掉的旧居一样。

(9)每一个朋友,不管他自己的生活是怎样苦,怎样简单,也要慷慨地分一些东西给我,虽然明知道我不能够报答他。有些朋友,连他们的名字我以前也不知道,他们却关心我的健康,处处打听我的病况,直到他们看见了我那被日光晒黑了的脸和膀子,他们才放心地微笑了。这种情形的确值得人掉眼泪。

(10)有人相信我不写文章就不能够生活。两个月以前,一个同情我的上海朋友寄稿到广州《民国日报》的副刊,说了许多关于我的生活的话。他也说我一天不写文章第二天就没有饭吃。这是不确实的。这次旅行就给我证明:即使我不再写一个字,朋友们也不肯让我冻馁。世间还有许多慷慨的人,他们并不把自己个人和家庭看得异常重要,超过一切。靠了他们我才能够活到现在,而且靠了他们我还要活下去。

(11)朋友们给我的东西是太多、太多了。我将怎样报答他们呢?但是我知道他们是不需要报答的。

(12)近来我偶尔读朋友的书,看见了这样的话消费乃是生命的一个条件......世间有一种不能跟生存分开的慷慨,要是没有了它,我们就会死,就会从内部干枯。我们必须开花。道德、无私心就是人生的花。

(13)在我的眼前开放着这么多的人生的花朵了。我的生命要到甚么时候才会开花?难道我已经是内部干枯了么?

(14)一个朋友说过:我若是灯,我就要用我的光明来照彻黑暗。

(15)我不配做一盏明灯。那么就让我做一块木柴罢。我愿意把我从太阳那里受到的热放散出来,我愿意把自己烧得粉身碎骨给人间添一点点温暖。

朋友阅读题目: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谦逊②颤()动

③冻馁()④施与()

2.给文中拼音处填上适当的汉字。

①cankui()②mei()了良心

③wan()救④真zhi()

3.文中第⑶段,把友情比作明灯,明灯的作用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4.第⑺段中,加点的词它们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5.第⑸段中写到:朋友是暂时的,家庭是永久的。作者对此持什么态度?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6.如何理解第⑽段中靠了他们我才能够生活到现在,而且靠了他们还要生活下去一句的含义?

7.第⑾段中作者说朋友们给我的东西太多太多了,然而他们是不需要我报答的,这是怎样一种友情,表现了朋友怎样的思想境界?《朋友》阅读答案

8.结合本文谈谈对道德,无私心就是人生之花一句的理解。

9.为什么作者在文章结尾说我不配做一盏明灯,那么就让我来做一块木柴罢?

10.读完此文,结合自己的认识,用一组排比句描述你对朋友的理解。

11.有人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然而巴金的朋友常常显露了大量的慷慨,又不需要报答。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两种人生观的认识。

(《朋友》阅读答案,请详参下一页!)

朋友阅读答案:

1.①xun;②chan;③něi;④yǔ。

2.①惭愧;②昧;③挽;④挚。

3.照彻了我的灵魂的黑暗,使我的生存有一点光彩。

4.多量的同情,多量的爱,多量的欢乐,多量的眼泪。

5.持否定态度。这种观点是偏激的。在生活中,家庭和朋友是和谐的、统一的关系,而不是对立的关系。亲情、友情会使家庭的生活更加充实。

6.朋友们给我的关爱是我过去生活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支柱;我要将这些化作精神,化作动力,满怀信心地去开创新生活。

7.表现朋友之间那种真诚的友情;只想付出、给予,不求回报、索取的崇高思想境界。

8.能从品行修养、奉献精神的角度来答即可。

童年的朋友阅读答案 篇6

[俄国] 维・德拉贡斯基

①六岁的时候,我曾经急着要当一个拳击手。因为没有训练用的沙袋,我就拿自己的小熊当沙袋来练拳。我把它放在沙发上,摆好,以便打起来顺手些。

②小熊坐在我的面前,一身巧克力色。它的两只眼睛一大一小:小的是黄色的,玻璃做的;大的是白色的,是用一个纽扣做的。小熊用它那不一样大的眼睛十分快活地瞧着我,两手朝上举着,似乎在和我开玩笑,说它不等我打就投降了……

③我瞧了它一会儿,突然想起好久好久以前我跟它形影不离的情景来了。那时我走到哪里都拉着它:吃饭时让它坐在旁边,用羹匙(gēng chí)喂它;当我把什么东西抹到它嘴上时,它那张小脸儿就十分逗人,简直像活了似的;睡觉时我也让它躺在旁边,对着它那硬邦邦的小耳朵,悄声地给它讲故事。那时候,我爱它,一心一意地爱它,为了它,把命献出来我都舍得。可它,我往日最要好的朋友,童年的真正朋友,这会儿却坐在沙发上。它坐在那里,两只眼睛一大一小,对我笑着,而我却想拿它练拳……

④◇你怎么啦◇妈妈问道◇出了什么事◇

⑤我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啦。我转过脸去,沉默了好长时间,为的是不让妈妈从声音里猜出我的心事来。我仰起头,想把眼泪憋回去。后来,稍微克制了一下自己的感情以后,我说:

⑥“没什么,妈妈。我不过是改变了主意,我永远也不再想当拳击手了。”

1.用“√”给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两手朝上举着,似(sì shì)乎在和我开玩笑。

(2)对着它那硬邦邦的小耳朵,悄(qiāo qiǎo)声地给它讲故事。

(3)我把东西抹(mā mǒ)到它的嘴上。

2.给文章第4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3.把文章中描写小熊外貌和神态的句子画上横线。

4.文章中哪些句子回忆了“我”与小熊形影不离的情景?请画上波浪线。

5.为什么“我”改变了主意,永远也不再想当拳击手了?

阅读试题答案:

1.(1)sì (2)qiǎo (3)mǒ

2.“?”,“?”

3.文章第2自然段:“它的两只眼睛一大一小:……说它不等我打就投降了……”

4.文章第3自然段:“那时我走到哪里都拉着它……把命献出来我都舍得。”

人类的朋友阅读答案 篇7

德国下萨克森洲警犬学校里的小猪与警察结下不解之缘,经过训练的小猪,两个月后,能准确地从一个冰柜中找到曾经让它在别的地方嗅过的一瓶牛奶。九个月后,能够隔着皮箱嗅出毒。以后不久,又能嗅出深埋地下1.5米深的毒和作案工具,于是会用鼻子加上蹄脚把发现的毒挖出来。你看,小猪并不蠢。

在英国的东海岸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天下午四点多,格利斯一家三口正在沙洲上散步。突然浓雾弥漫,他们匆匆忙忙地想打道回府,却已来不及了,上涨的潮水切断了沙洲与海滩的通路,一瞬间,他们就要被海水淹没。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六、七只海豹窜到他们身边,不断地撞击着他们的腿,把他们拱出海面,鼓励他们与大海奋战。大约两个小时,格利斯全家转危为安。他们久久地跪在海边,向着海豹游去的方向望着……

1.文章写了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是人类的好朋友。

2.请你任意选择一个自然段,用“_____”画出动物帮助人类的句子。

3.从文中摘录三个成语,抄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 格利斯一家得救后,久久地跪在海边,向着海豹游去的方向望着。此时他们会想些什么或说些什么!

《人类的好朋友》答案

1.美人鱼 小猪 海豹

2.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六、七只海豹窜到他们身边,不断地撞击着他们的腿,把他们拱出海面,鼓励他们与大海奋战。

3. 见义勇为 打道回府 转危为安

朋友与寂寞阅读理解及答案 篇8

①告别本身是一种遗憾的感情,幸亏还有相逢的希望在安慰着我们。

②每次告别旧年,总有那么一种依依难舍、感叹时光无情之感。然而那本厚厚的崭新的日历,又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一切都可以从“新”开始。因此我们又几乎带着一种迫不及待的心情迎接新年的到来……这就是生活,处处有遗憾,然而处处又有希望。

③希望安慰着遗憾,而遗憾又充实了希望。因此。在这送旧迎新之际,在清理自己过去一年的生活时,你必然会发现你竟有那么多的不如意和遗憾。有一个好朋友,遗憾的是他却离你非常遥远。想考一张文凭,遗憾的是时间不够或年龄已大。事业上有了成就,遗憾的是却也因此引来一些冷嘲热讽。在某个方面确有爱好,遗憾的是那偏偏不是你的专业。如此种种……别恼火,别抱怨,要知道,这就是人生。尽管我们一再希望和祝贺:新年如意!但希望是一回事,生活又是另一回事,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④我并不讨厌遗憾。我认为它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它为生活增添了美感和深度。【甲】【乙】【丙】。另有爱好却不是专业,可以使你业余生活更加丰富。别嘲笑我这是以“阿Q精神”自我安慰。事实上,我以为,与其顺顺当当地在生命的航程上滑翔,不如多点遗憾多点挫折来充实和丰富我们的航程。

⑤从另一方面说,遗憾本身是我们人类对现状和自身表示不满足和改革的一种呼号。正因为如此,许多科学发明才能不断完善,犹如最初的留声机进化改良到如今的立体声唱机,煤油灯发展到小太阳灯,刚问世时价格昂贵的青霉素,现在已是普通的药品……遗憾还可以说是测定我们内心稳健与否的一根公正的杠杆。须知,并不是所有的遗憾都可以或者都应该得到满足的,它还必须从属于民族的利益、国家的法律和道德的准则。有许多遗憾是无法避免的,假如我们在心理上战胜它了,我们的责任感会因此更强一点了,我们的`肩头就更结实了,也就是说,我们的内心更稳健了,我们在走向成熟,在人生之路上又跨前了一步。

⑥告别旧的岁月,我们有点难舍,但我们并不怅然。青春在悄悄逝去,我们有点遗憾,但我们并不悲观。面对着新年日历,年轻朋友们,我不想说:新年如意,一帆风顺。我谨祝贺你们:新年进步!1、本文所论述的希望与遗憾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意,将下面三个句子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

①成功之后遭人冷语,正好给你泼冷水,不致使胜利冲昏你的头脑。

②有个遥远的好朋友,你会更着意精心地去培育这朵友谊之花。

③年龄大了还得考文凭,这正是锤炼你的意志的机会。

【甲】处应填__________【乙】处应填__________【丙】处应填__________3、阅读第④、⑤两段,简要分析“我并不讨厌遗憾”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你的生活中也一定会有遗憾,学习了本文后你是如何得到“安慰”和“充实”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希望安慰着遗憾,而遗憾又充实了希望。

2、②③①

3、①遗憾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它为生活增添了美感和深度;②遗憾本身是我们人类对现状和自身表示不满足和改革的一种呼号;③遗憾是可以测定我们的内心稳健与否的杠杆。

4、举出生活中“遗憾”的例子,并寻找到“安慰”“充实”的方法,语句通顺。

荣誉与考验阅读及答案 篇9

人们常常希望获得荣誉,受人尊敬。那么,究竟如何才能获得荣誉呢?只有经受住各种考验,才能获得真正的荣誉。每个人的生活道路不同,所面临的各种考验不同。只有具有顽强意志的人,才能为自身的追求百经受住前进途中的风风雨雨。荣誉是伴随着艰难的探索历程来到强者身边的。音乐巨人贝多芬在面临双耳失聪这最悲惨的考验时,发出了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屈服的怒吼,与命运作顽强的抗争,一部《命运交响曲》终于享誉世界。A诸如此类的人事不胜枚举。他们之所以能够获得荣誉,正是因为他们所经受的是百倍于他人的、难以想象的考验。

荣誉本身也是一种考验,一种比艰难困苦更大的考验。因为伴随荣誉而来的往往是鲜花与赞美、金钱与桂冠等,而这些是能诱使人背弃初衷、走上邪路的。

经受住荣誉的考验,不是躺在已有的成绩上,而是继续不懈地进取,只有这样,荣誉才会再次降临。镭的母亲居里夫人把皇家协会授予她的金质奖章给自己的女儿玩,她说:我要让孩子知道,荣誉就像玩具一样,决不能因为获得了荣誉,就停止了对科学的探索。正是由于这样对待荣誉,她才得以孜孜不倦地探求,才能两次摘取诺贝尔奖的桂冠。让我们看着获得荣誉后江郎吧:年轻时,他才思敏捷,妙笔生花,颇得荣誉。他在盛名之下,不觉飘飘然起来,晚年终日欢娱不复留意于文笔,终于落到了江郎才尽的地步。因此,人在获得胜利的同时,又应播下考验的`新种。

1.在A处补充一个能直接证明本段中荣誉是伴随着艰难的探索历程来到强者身边的 这一观点的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只有经受哪些考验,才能获得真正的荣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全文内容,简要概括出获得荣誉与考验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04年雅典奥运会鞍马金牌得主滕海滨在作客雅典猜想节目时对观众说:当你走下领奖台那一刻,我就又面临着新的开始,迎接下一个冠军。如把这个事例作为一个论据,你认为可以替换文中哪个论据并说明理由;其他两个为什么不能替换,也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实际,就应该如何正确对待荣誉,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示例:英国的海伦,凯勒集盲、聋、哑于一身,但她自强不息,挺住了来自生活上、学习中的各种考验,被誉为与拿破仑齐名的伟人。

2.一是艰难困苦的考验,二是荣誉本身的考验。

3.考验是荣誉获得的前提和基础;荣誉本身也是一种考验。(意思对即可)

4.居里夫人的论据。因为这个事例和居里夫人的事例一样,能从正面证明荣誉本身也是一种考验。而贝多芬的事例是证明怎样对待艰难的考验,江郎的事例是从反面证明怎样对待荣誉的。

5.略。(没有固定答案,只要根据文章,联系实际,有自己的观点即可。)

★ 荣誉与考验阅读及答案

★ 荣誉罗家伦阅读答案

★ 语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 病人阅读训练答案

★ 《韩诗外传》阅读训练及答案

★ 领路阅读训练及答案

★ 苍蝇阅读训练及答案

★ 《放心不下》阅读训练及答案

★ 文言文阅读训练习题及答案

上一篇:对的学生总结下一篇:高二我的暑假生活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