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阅读导读课有感(精选15篇)
听阅读导读课有感 篇1
(一)师
次回娘家都是会给娘家人带来福利的:温暖、亲切、鼓励或者是是关怀„„
人留下不同的印象。范老师留给我的印象说是儒雅吧,似乎“儒些许的呆板,我觉得用一个英语单词形容他留给我的印象就比较le.师的每一个人都知道,范老师真的就是一普通人,一普通的父亲,绝对没有。
都有他发光的领域。林书豪有球场,范老师有课堂。范老师在课动你所有的感官,让你所有的思绪跟随他的牵引,进入一个有书。他的教态,他的语言,彰显了他的睿智,升华成了一种范儿—
(二)生 的大讲堂或者公开课上听到学生们的妙语如珠。
生们穿过一道阅读的大门,把丰富的文化知识展示在孩子们面华这群优秀的孩子在饱食知识的饕鶗盛宴时给我们留下了这样的跃、想象力丰富、敢于创新、敢想也敢说、说得精彩„„
生,他们从各个角度品读《西游记》,让中国的古典文学在他们大放奇光异彩;
生,他们用孩子的视野看待悟空和八戒,让这些个人物形象活灵纸上;
生,他们坐在课堂里,仰望着老师,眼睛里写满渴望,鼓舞着老出浑身解数来满足他们对知识的贪婪。
(三)课
山。对于语文的阅读导读课,我这个门外汉是不敢妄加评论的。的文本是我们熟悉的《西游记》,便敢于说说自己的想法。
中国神话小说的颠峰,也是神话文化的至高境界,这部著作在中的地位可想而知。正是这样的选材,才使我们这些听课的老师不,让我们也能窥见其中瑰宝一二。
极力推荐学生阅读原著。这样,便能更好地“与作者对话”。在与吴承恩对话,在《哈姆雷特》中与莎士比亚对话。这样的原著化得以原汁原味地被传承吧!也只有这样,才能让读者不被译者左右,而错过原本可以自己领悟的东西吧!
提出在遇到生字词时不要立马查字典的阅读方法与英语阅读提倡惯是一致的。阅读导读课的目的就是引领孩子们多阅读、好阅读师教授一定的阅读技巧,授之以渔!
一个门外汉姑且这么理解了。
听阅读导读课有感 篇2
一.抓住诗眼———感悟情
《游子吟》这首诗琅琅上口、诗意简明, 诗人通过朴实无华的诗句, 通过平凡的生活细节, 表现了一位母亲对儿子的深沉而无言的爱。这种感情, 学生是很难一下子体会到的。教学中, 教师围绕重点诗句分析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的教师抓住“密密缝”这个重点词, 引导学生思考:母亲为什么要密密缝?让学生体会母亲对儿子的关心与牵挂, 同时教师结合讲解当地的风俗———密密缝可以保佑远行的人平安早回, 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母亲的良苦用心。有的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意恐迟迟归”, 让学生体会出母亲对儿子的担忧。几乎每位教师都引导学生体会“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所蕴含的比喻意, 让学生体会母爱的博大, 做儿女的无法报答, 从而体会出儿子对母亲的无限感激之情, 对母爱的由衷的赞美。通过这样的分析, 学生对母爱有了一定的感悟。
二.创设情境———渲染情
古诗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现得比较含蓄。仅仅通过理解重点诗句, 还不能真入进入诗所描绘的意境中。教学时教师采用多种方法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进入诗歌的意境中, 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 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 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
1、结合写作背景
诗必有感而发, 优秀的诗作都是诗人感情被现实生活激发、点燃后抒写的。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生活及个人际遇、经历、创作意图、个性气质不同, 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一样。孟郊一生颠沛流离, 他每一次外出求学、应举和漫游时, 母亲总是遵照当地的习俗细针密线地缝, 盼望远行的儿子早早平安归来。这种伟大的母爱深深地激荡着孟郊的心。正是在母亲的鼓励、劝慰之中, 孟郊第三次应考, 终于考中进士, 并得到了一个县尉的官职, 有了较为安定的生活环境, 诗人就任后, 立即接来老母亲奉养。可是他觉得, 母亲几十年的含辛茹苦, 是无法报答的。因此, 他深情地写出了《游子吟》。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密密缝”所蕴含的感情时, 出示了《游子慈母长相忆》, 向学生比较详细地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把握诗人的感情脉络, 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2、利用插图
课文中有一幅插图, 再现了诗的情境, 教学时, 教师利用插图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想象他们母子二人此时此刻的所言所思所为, 有的教师还满含深情地在优美的音乐中交流了自己的想象, 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用心体会, 明白这件衣裳是用母爱编织的, 这是一件爱的衣裳, 她的每一针每一线, 缝进了多少牵挂与嘱托, 关心与担忧, 它融入了母亲多少无言而深沉的爱呀。加深了学生对母爱的理解。
3、结合生活实际
生活中, 每一位母亲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 有的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母亲平时对自己的关心与照顾、鼓励与帮助, 从内心深处呼唤学生对母爱的理解;有的教师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交流母亲对自己的关心, 情真意切;有的教师甚至把对母亲的感激也写成了诗, 读给学生听……使学生与古诗产生共鸣, 内心深处受到触动, 从而体会到无论我们多大, 无论我们走多远, 都走不出母亲关怀的目光, 学生对母爱的理解进一步升华。
三.反复吟咏———体味情
学习古诗必须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首先要使学生对诗歌充分感知, 通过诵读, 在头脑中想像, 逐步形成诗歌所表达的整体形象。“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道理就在于此。
教学中每位教师都注重了对古诗的诵读:初读时的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细读时读出诗的停顿、读出诗的韵味;品读时读出诗的意境, 读出诗的情感。个人读、师生合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的诵读, 使学生诗我两忘, 达到情景交融、完美统一的境界。
四.拓展延伸———倾诉情
听《游子吟》一课有感 篇3
一.抓住诗眼——感悟情
《游子吟》这首诗琅琅上口、诗意简明,诗人通过朴实无华的诗句,通过平凡的生活细节,表现了一位母亲对儿子的深沉而无言的爱。这种感情,学生是很难一下子体会到的。 教学中,教师围绕重点诗句分析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的教师抓住“密密缝”这个重点词,引导学生思考:母亲为什么要密密缝?让学生体会母亲对儿子的关心与牵挂,同时教师结合讲解当地的风俗——密密缝可以保佑远行的人平安早回,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母亲的良苦用心。有的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意恐迟迟归”,让学生体会出母亲对儿子的担忧。几乎每位教师都引导学生体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所蕴含的比喻意,让学生体会母爱的博大,做儿女的无法报答,从而体会出儿子对母亲的无限感激之情,对母爱的由衷的赞美。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对母爱有了一定的感悟。
二.创设情境——渲染情
古诗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现得比较含蓄。仅仅通过理解重点诗句,还不能真入进入诗所描绘的意境中。教学时教师采用多种方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
1、结合写作背景
诗必有感而发,优秀的诗作都是诗人感情被现实生活激发、点燃后抒写的。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生活及个人际遇、经历、创作意图、个性气质不同,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一样。孟郊一生颠沛流离,他每一次外出求学、应举和漫游时,母亲总是遵照当地的习俗细针密线地缝,盼望远行的儿子早早平安归来。这种伟大的母爱深深地激荡着孟郊的心。正是在母亲的鼓励、劝慰之中,孟郊第三次应考,终于考中进士,并得到了一个县尉的官职,有了较为安定的生活环境,诗人就任后,立即接来老母亲奉养。可是他觉得,母亲几十年的含辛茹苦,是无法报答的。因此,他深情地写出了《游子吟》。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密密缝”所蕴含的感情时,出示了《游子慈母长相忆》,向学生比较详细地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感情脉络,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2、利用插图
课文中有一幅插图,再现了诗的情境,教学时,教师利用插图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想象他们母子二人此时此刻的所言所思所为,有的教师还满含深情地在优美的音乐中交流了自己的想象,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用心体会,明白这件衣裳是用母爱编织的,这是一件爱的衣裳,她的每一针每一线,缝进了多少牵挂与嘱托,关心与担忧,它融入了母亲多少无言而深沉的爱呀。加深了学生对母爱的理解。
3、结合生活实际
生活中,每一位母亲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有的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母亲平时对自己的关心与照顾、鼓励与帮助,从内心深处呼唤学生对母爱的理解;有的教师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交流母亲对自己的关心,情真意切;有的教师甚至把对母亲的感激也写成了诗,读给学生听……使学生与古诗产生共鸣,内心深处受到触动,从而体会到无论我们多大,无论我们走多远,都走不出母亲关怀的目光,学生对母爱的理解进一步升华。
三.反复吟咏——体味情
学习古诗必须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首先要使学生对诗歌充分感知,通过诵读,在头脑中想像,逐步形成诗歌所表达的整体形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道理就在于此。
教学中每位教师都注重了对古诗的诵读:初读时的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细读时读出诗的停顿、读出诗的韵味;品读时读出诗的意境,读出诗的情感。个人读、师生合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的诵读,使学生诗我两忘,达到情景交融、完美统一的境界。
四.拓展延伸——倾诉情
母爱是伟大的,古往今来,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歌颂母亲、赞美母爱,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感受母爱,有的教师让学生交流收集有关母爱的名言、故事、歌曲(词);有的教师出示了名作家的关于母爱的诗……在学生饱含深情地交流之后,有的教师引导学生说说最想对母亲说的话,有的教师引导学生写写心中的感受,有教师启发学生为文中的插图写几句话……一句句饱含真情的话语从学生口中涌出,一行行诗一样的语言在学生笔下流淌。
听幸福课有感 篇4
单滩小学
王玉梅
在学校的安排下,我参加了县进修学校组织的在实验小学举行的以“幸福课堂”为主题的教学观摩课。第一节课是县实验小学郜春艳老师执教的《落花生》第一课时,第二节课是淮安市实验小学赵青老师执教的《咏华山》第二课时。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收获颇多,下面是我在观摩这两节课后的收获和反思。
收获:
1、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如:郜老师课前设计的互动环节是轻松的、幸福的。老师让学生把整个会场的人进行分类,找出最重要的人。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在老师的引导下,最后让同学们明白了:同学们自己才是这个会场中最重要的人。郜老师就是用这种“抓重点”的方法学习这一课的,这节课的学习就是从轻松的对话中开始的。我以后也要这样做。
2、精彩的指导朗读是一节语文课中必不可少的。如:郜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自由读课文查找课文片段,填写表格,接着小组讨论,观看视频,为感情朗读做了大量的铺垫工作。让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导者,让学生先试读,个别读,老师适时点拨,最后齐读,升华感情。
3、小拓展“春游过程”再次深化“抓重点、明详略”的教学方法。郜老师另辟蹊径把一篇经典老课上出了新意,是我听课后的最大收获,我感到很幸福,同样师生们在幸福的氛围中度过了四十分钟。
4、赵青老师的《咏华山》上得非常好,我认为她教态自然,板书新颖,利用课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质疑的学习习惯,识字教学扎实。整节课赵老师在快乐中教学,孩子们在幸福中学习。
反思:
轻松的课堂氛围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也是注重学生情感的关键,我以后上课要面带微笑,始终令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享受课堂,我也享受课堂。
我必须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上课时,我要大胆放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我要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中文字、图形、图像等占较大比重,设计得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更好地表达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抓住重点,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习兴趣。
听《凡卡》一课有感 篇5
宣风上海隆波第三希望学校邱冬丽
自从“三环目标导学法”走进我们的校园以来,我们就在不断学习、不断思索、不断总结。但总觉得有一些东西,不是我们想想就能做得到的。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注重课堂这个冲锋陷阵的主阵地,它不只是看你备课、上课的认真程度,更关注一个教师对课堂结构的把握,节奏的安排,时间的掌控以及对学生学习方法等等多方面的考虑。
听了彭招荣老师执教的《凡卡》一课,让我感受颇深。整节课老师展现的是一个老师,又像是一个温柔可亲的妈妈,让人眼前为之一亮。很好地诠释了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三环目标得到了完美的结合。整堂课她把握了教材的特点,始终捉住课文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文本,与凡卡进行心灵的对话,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和人生的启迪。课堂上,情景交融,思维碰撞出闪亮的火花;朗读与思考相结合,老师的博学与学生的睿智相交融,人文性与语言学习相交织„„精彩尽在《凡卡》课堂中。
一、课前导学是龙头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正确的使用教材,进行课前导学。有的学生知识基础、智力水平相对落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相应地比其它学生长,课堂教学中往往不能保证学困生有效进行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通常的课堂教学流程对于有的学生来说是不可能有充足的探索学习时间与空间的。他们没有探索,没有实践操作,没有思考,当然也就不可能有发言权,自然也不可能有效参与合作交流学习活动。彭老师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课前导学,充分发挥挖掘了学生的主体性,包括其学习的积极性、自主的意识、自理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创造性和潜能受到充分的尊重和开发,所以在课堂上有精彩的表现。
二、读有特色,紧扣主线
《凡卡》这篇文章篇幅过长,课文结构复杂。为了实现长文短教,化难为易,彭老师在教学中采用扣主线、弃枝叶,确定教学的重点。抓住信的内容、凡卡向爷爷的呼救、凡卡的回忆和凡卡的梦等重点内容,体会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让学生体会讨论凡卡受尽哪些折磨?进而体会凡卡的非人生活。教学中,凡卡向爷爷呼救的内容,借助反复的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语言描绘的感情氛围,体验作者的内心世界,达到情感的贯通,把教学推向高潮,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感情地读,让学生的心和凡卡的心走到一起;通过感情地读,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感染;通过感情地读,了解作者的思路和写文章的目的,走进了课文,使书面文字语言变成了自己的感受。学生的读确实打动了我心,他们通过自己的童年看凡卡的童年,读得很感染人,真的受到情感的熏陶。了解凡卡挨打的过程不仅是概括,而且抓住具体语言的描绘来说体会,体会不是架空的,是有血有肉的,联系自己的心灵感受,与语言文字连在一起,老师抓住了这一点,让学生走进课文,走进人物,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看似平淡无奇,实际融入情感体验,看似无技巧,其实已经化入朗读者的血脉之中,真正打动了人心。这样的教学设计激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增强了悲剧感人的力量。
三、交流质疑很精彩
在课堂上,我们都不能用统一的教学目标要求不同的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体现人性的关怀,特别是注重人的个体差异,客观地选择教育的方式方法。每一个人都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如家庭出生背景、教育背景以及影响到个人成长的社会环境、民俗习惯以至生理上的发育程度、智商、悟性及心理的承受能力等等,但每一个都有长处和短处,如果在教学中毫不考虑这些差异,采用千篇一律“大一统”的教学模式,势必抹杀个性。所以,当彭老师在让学生交流:“当我读到-------时,我感到---------(难过、心疼、疑惑、愤怒„„)因为-----------------。”时,学生的发言很精彩,不光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还能从凡卡的生活出发与自己的童年生活来作比较,突出凡卡的悲惨,从而也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生活是多么幸福啊,得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与彭老师精心的设计引导是分不开的,让我知道了在任何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都应该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充分挖掘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显示不同的个性。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承认个体差异,注重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使其禀性天赋得到充分的张扬,使其兴趣爱好能得到个性化发展。只有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课堂教学才能真正体现面向大多数学生。
四、反馈达标是升华
“凡卡的信爷爷能收到吗?为什么?”“如果爷爷能收到凡卡的信,他能帮凡卡脱离苦海吗?”提出问题后,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写信后的内容,体会他的内心活动,再通过想象:你想对凡卡说点什么?通过这一训练,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黑暗社会的憎恨,对穷苦儿童的同情,以及对现实生活的珍惜。
听教学能手展示课有感 篇6
我听了两节数学课,这两节课各有千秋,但又都有一个共同点:她们在讲课的过程中,没有花架子,她们注重用具有亲和力的语言引导学生,开发学生思路,以便达到教学的目的。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了自己的不足,激励我不断前行。下面就谈点自己粗浅的感受:
1、两位老师的课都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起到了主导作用,让每个孩子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充分的发展。
2、两位老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正确处理好了“独立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之间的关系,在适当的时机采用了适当的学习方式,做到合理把握合作的度。在合作前,留足够时间让学生独立学习。合作之后,让学生独立反思学习过程,以达到取长补短、消化吸收的效果。把握好“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序关系,这样搭配利用二者,学生有的放矢地投入到了合作学习中。使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显现出了他的魅力。
3、两位老师在课堂上特别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他们都很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细心做题、用心阅读等各方面的好习惯。使学生从小就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体现了他们深厚的教学功底。
两节课听下来让我感受最多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每节课中,老师的话总是很少,而且只是在学生的思维受阻的时候,进行适当的点拨,无效的语言是少之有少。决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这样的学习,看似浪费了时间,其实却给学生带来了很多,带来的不仅是一种知识,更多的是一种能力,一种合作的能力,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一种学会评价的能力。
听阅读导读课有感 篇7
一、精彩的课堂源于“趣”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数学知识得以生活化,生活知识数学化。在几节课中,老师们都很自然地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展示多种素材进行教学,并对课程资源材料进行了一定的加工和创新。如:生动有趣的池塘边小青蛙图,环境优美的校园布置图,强有生气的全国十运会场景图等。这些有效地创设了教学情境,突出了数学源于生活。向学生们展示了鲜活的东西,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构建起一个有趣的数学课堂。
二、知识的建构重在“实”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也就是说,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各种感官,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在《秒的认识》一课中,熊老师特别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历程。在“秒”概念的形成教学中,以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观察钟面上秒针的行走,去发现秒针走过一小格就是一秒,随后从感知的角度出发,让学生用口跟随说“噔——噔——”初步感触“秒”的速度;用心默读去感悟“秒”的长短。随后让学生用活动去领会,安排了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去估计老师在黑板上写字时用了几秒;抽同学上台合作,一人负责数数,一人按秒表,一人做踢毽的活动,让同学一起来猜测踢20个毽,用了多少秒钟。很有意义的一些活动,让学生去感受做这些事情所用的时间。之后,教师出示放音乐的过程,让学生仔细地观察,发现放了60秒,从而得出是一分钟,让学生在一分钟里画画,感知分的长短,这样秒与分的进率也很自然地得到了。教师在整节课中,构建一个和谐、民主、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根据孩子的心理规律,加强各感官的有机整合,展示了一堂实实在在的课堂。
三、教学过程注重“细”
在《8、9的认识》一节中,余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风格,突出了一个“细”字。引导学生细心地观察;关注数学知识的细小建构。如:在原有事物数量是8的情景图中,利用课件资源,一一地增加各种事物,让学生细心地去发现,数量变多了,不能用8来表示了,要用几来表示呢?给学生一个数概念的提升,暗示着比8多1的数是9,得出数字9概念的建立。在教学点子图时,让学生去探索不同的数法,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并问:原有8个,加了一个是几个?你是怎么知道的?给学生一个细微的8的加减法的渗透,也让学生初步明确了原来8的后面是9, 9的前面是8,得出8、9的序数。在引导学生观察直尺时,教师关注了学生提数学问题的培养。在用数量是8和9的学具拼摆自己喜欢的图形时,注重了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要求用完整的语言叙述:用什么学具,几个拼成了一个什么样的图形。这些细节的关注,细节的教学,细节的铺垫,无疑对数学知识的完整建构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四、数学课堂渗透“育”
德育一直是我们教育的核心。在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中,确立了教学过程中的“三维目标”,明确提出在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时,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几节数学课上,老师们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体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创新精神、竞争意识、诚信为本的思想品质。以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如在课堂中,杨老师利用主题图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的环保教育;熊老师在秒的教学时,教育孩子们虽然一秒很短,但对我们的生活很重要,大家一定要合理地利用好时间,珍惜好一分一秒;付老师教育孩子从小保护大自然的动物,争做环保小卫士。这些虽是点点滴滴,可潜伏在学生成长的历程中,对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灵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从而体现了数学教学的思想性。
导读法在初中英语阅读课中的应用 篇8
一、导读法在设计阅读任务时应该注意的原则
(1)启发性:设计问题应富有启发性,让学生通过学习,领悟知识的奥妙,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2)循序渐进:问题的设计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情况,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步完成。(3)趣味性:设计的问题内容应丰富多彩,富于趣味,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4)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从语言的学习者变成语言的使用者,老师只当组织者、监督者、参与者及指导者。(5)探索性: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激活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任务型阅读课的教学模式
《英语新课程标准》五级在阅读方面要求学生能根据上下文及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能理解段落中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能找出文章的主题,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能读懂常见体裁的阅读材料;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能利用词典等工具书进行学习。这就要求老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单词构成法、猜词法,还要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和阅读技能的训练。按照上述教学的基本理念和阅读教学的规律及特征,导读法的基本教学模式为:明确目标,出示问题→教师放手,学生自我尝试解决问题→分组探索→教师点拨→展示自我。
第一步,导——明确目标,出示问题。
教师在“导入的教学中要尽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做到“课伊始,趣已生”。从阅读的心理过程看,学生在开始阅读前,需要进入一种阅读的准备状态:首先是“想读”;其次是“有目标去读”;再次是有必要的语言基础(如词汇);最后,掌握相关的背景或信息,让学生对所要阅读内容的背景知识和语言知识有清晰的了解,让学生对新内容有一点感性的认识。这就要教师针对这些需要,精心设计阅读导入。如:(1)根据课文判断正误。(2)选出最合适的文章标题或段落的关键词。(3)围绕中心来设计问题。
第二步,学——自学教材,完成导入练习。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担任好协助者、监督者和指导者的角色。首先,教师要教会阅读技巧,如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快速浏览或仔细阅读,这是阅读策略中的两个比较基本的技巧。第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遇到障碍或迷失线索,或阅读方法不当等,教师需要进行监督调控,给予必要的帮助。第三,在学生完成每一个特定阅读目标后,教师要及时给予反馈,以使学生了解自己成功与否。这样,学生根据目标进行自学,教师按目标指导和引导学生,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而且还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第三步,研——合作学习,讨论、探究、展示自我。
这个阶段的活动主要完成更复杂化的目标或任务,这方面可以通过表演、报告、复述、背诵等方式向全班展示完成的结果,也可以通过小组活动形式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汇报学习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品质,即“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创设合作氛围,构建合作探究学习模式。首先,要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的习惯。小组合作学习是让人人参与学习的过程,要求人人积极动脑,认真思考,把自己的探究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交流。其次,要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如让学生简要记录别人的发言和观点,然后把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与别人的作比较,解决彼此观点中的矛盾,达成一致。让学生明白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是很重要的。另外,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竞争意识。这对学生将来一生的工作、处世也会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也是合作学习的一个亮点。
第四步,布置课外作业,拓展知识。
《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活动不要仅限于课堂教学,而要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所以在布置课外作业时,要设计一些拓展性题目,让学生进一步深入、联系生活实际,如采访、续写、缩写、调查等。
三、结束语
导读法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不仅使学生知其然,而且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不断提升知识的运用能力,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也体现了《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体验学习”,即学生学习英语要靠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悟、去内化。笔者在从事初中英语阅读课的教学中一直采用这种方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如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不断提高,每次段考、期考甚至中考二十五分的阅读题,我的学生都能轻轻松松地答题。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讨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2]刘建华.中学英语创新教法.学苑出版社
[3]教育部.英语新课程标准(实验稿)
[4]郝铁钢.自助式教学模式与教师角色.教育探索,2004(10)
听《如何上好数学练习课》有感 篇9
小学数学中的练习课占了整个小学数学教学时间的很大比重。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许多教师的练习课教学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怎样上好练习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所幸学校领导考虑到了这一点,专门邀请建邺区教师进修学校特级教师张勇成老师为我们做了一个生动的数学练习课的讲座。下面就听了讲座后的感受谈几点认识:
首先练习课要弄清课堂结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要清楚地看到,练习课是“以练习为主”,“适当指导”,做到“导、练、议、评相结合”。这样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掌握学法。而在练习课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就体现在教师的精心设问和巧妙导语上。
听高效精彩的计算课有感 篇10
一直以来,计算课的教学总是比较枯燥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不高,但是不同的教学设计却能展现不同的教学效果。数学教研活动用将近两周时间,让每位教师出了一节有关计算教学的优质课,老师们的教学过程都清晰流畅、自然真实,让人听起来非常舒服、亲切,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原来计算课也可以上得如此轻松而高效,值得回味和学习。下面就谈个人一点肤浅的体会:
1、关注三算结合,注重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老师们将笔算、口算和估算有机地结合起来,课始的口算为笔算扫清障碍,笔算为新学的笔算的算理做好铺垫,课中的估算为笔算的正确性奠定基础,更让学生拥有了数学的眼光,学生的数感得到了培养。让学生在计算中感受到口算、笔算和估算三算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关注信息整理,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意识
老师们在讲授新知前,先出示情境图,让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然后小组交流,合作探究,这样处理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在这样的教学训练中,学生寻找信息的能力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也得以有效的提高。
3、关注学习过程,注重提高学生的能力
每位老师不是关注最后的结果,而是学习过程,如:张蕾老师的两位数乘两位数。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张老师根据学生这一学情完全放手让学生通过尝试、讨论得出计算的方法和注意点,完全退出了主角的位置,只是引导学生勇于说说自己探索的过程和得出的结论,共同分析讨论思维的正误。尊重学生,民主教学,认真倾听他们之间不同的意见,给他们争论的权利和机会,使他们在轻松的情景下自我检查、反省、逐步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同时在整节课中,张老师没有刻意追求得出所谓形式上的计算法则,但通过让学生反复说说“你是怎样做的?”,“你有什么想法”,“计算时你要注意什么”,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正是算理算法的核心,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4、关注学以致用,注重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利用生活实例进行教学,算用结合,以用引算,关注知识的动态生成,关注学生的发展,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学会的不仅是计算,更多的是计算以外的,终身受用的东西,这也正是我们数学老师应该追求的。
听阅读导读课有感 篇11
关键词:课外阅读,导读课教学,窗边的小豆豆
2011版新颁《语文课程标准》不仅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有明确具体的规定, 在教学建议中还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 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 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 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曹文轩先生也曾说过“老师的责任, 就是将好书推荐给孩子, 教他们怎样辨别图书, 怎样培养一种优质的阅读姿态。”由此可见, 我们老师必须发现并向孩子推荐好书, 且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精心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那么开设“导读课”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1]那么如何进行导读课教学?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 认为一节导读课要注重两方面:一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二是适时指导阅读方法。
一、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导读
导读课的最主要目标应该是“教给学生读懂整本书的方法, 激发兴趣引发阅读期待”。如果在导读课上学生已经了解了书本的基本内容, 甚至部分精华, 而且也大致领悟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情感得到了升华, 那么, 学生的阅读期待又能剩下多少呢?他们又有几分兴趣想去读懂这本书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不要呈现太多的结果, 让他们箭在弦上, 蓄势待发, 这样, 学生对书本的阅读兴致会更高些, 从而将“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
如在《窗边的小豆豆》导读课中, 我设计了多种形式引导孩子阅读,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热情, 变“要我读”为“我要读”。[2]首先, 我出示巴学园的图片加相应背景音乐, 且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巴学园, 让孩子感知这所学校的奇特, 从而导入要推荐的书《窗边的小豆豆》, 激发学生阅读期待;其次, 我巧妙创设情境, 图文并茂地呈现了本书第2个故事中的三个精彩片段, 带领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这三个片段, 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学生不仅为故事情节所吸引, 还从中认识了一个淘气、顽皮、好奇、好动的小豆豆。这一人物形象使学生既感亲切又十分同情, 再出示长大后的黑柳彻子图片、引导学生看封底, 了解长大后的小豆豆即作者的卓越成就, 联系小时候的小豆豆的形象, 强烈的对比冲击着学生的心灵, 此时, 他们不由得产生了深深的好奇:小豆豆, 一个因淘气, 一年级就被退学的孩子。为什么成年后会有如此惊人的变化, 取得如此显著的成绩呢?这样就让学生非常想了解小豆豆的成长历程了, 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心理和强烈的阅读欲望, 这样的阅读期待也为后面的精读指导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后, 我又通过让学生看目录导读, 激发阅读热情, 一个个标题, 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都在激发着学生的好奇心;紧接着我选择一个故事《真是一个好孩子》让学生进行文本阅读, 激发阅读欲望。让学生了解小豆豆由于好奇心而干出了许多让人发笑的事以及面对小豆豆的这些与众不同的特点时小林校长的做法, 从而感受小林校长独特的教育方式以及对孩子的关爱和尊重, 再一次激发学生对巴学园的向往;最后, 通过介绍, 向学生推荐小豆豆系列丛书, 让导读更深一步, 也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从指导学生读书方法入手导读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学的“教, 是为了不教”。[3]小学生145万字的阅读量, 如果教师篇篇导, 本本导, 部部导, 即没有这个时间, 也没有这个精力。“导读”一词中的“导”就是导方向、导途径、导方法, 牵一发而动全身, 让学生举一反三地阅读同类作品。因而在导读课中, 我们要渗透读书知识、读书方法的介绍, 读书习惯的养成。
(一) 教会学生怎样从封面、目录、书脊、封底了解一本书
例如我在《窗边的小豆豆》导读课教学中, 首先引导学生先观察书的封面, 了解书的作者, 再看封底, 封底上往往会有一些对一本书的评论或作者的一些介绍等内容, 这本书就是对作者黑柳彻子的一些介绍, 接着再引导看书的目录, 了解了故事内容, 从而让学生明白从封面、封底、目录中能得到不少信息, 以后拿到一本新书, 可以通过看封面、封底、目录对一本书做初步的了解。
(二) 教会学生阅读文本的方法
在导读课中, 教师也不应忘记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以及读书知识、读书方法等的渗透和读书习惯的培养。例如在《窗边的小豆豆》导读中, 我带学生去细读了书中一个小故事《真是一个好孩子》, 并从中引领学生通过说读书感悟、赏故事语言、品故事人物三方面来阅读故事, 在精读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了读书方法, 在赏析人物、认识小林校长时, 我则采用自由读, 然后让学生勾画重点词句来品读的方法, 感受校长的与众不同。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在点亮儿童课外阅读的路上, 我们永远是一盏指路的明灯!我们应该义不容辞, 也责无旁贷!让学生“悦读”起来, 从我们开始, 从我们的孩子开始, 我们也将共同前行在阅读的路上!
参考文献
听吉春亚老师的课有感 篇12
2011年3月13日,我参加了桥头镇中心小学举办的习作研讨活动,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吉春亚老师上的课,今天有幸亲眼目睹听闻已久的吉春亚老师课堂教学的风采,真是受益非浅,并激励我努力朝前驶去。吉春亚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两节如诗如画的课堂:
第一节课讲的是《说说心里话》,首先吉老师利用学生熟悉的QQ邮箱的漂流瓶把同学心里也有的心里话展示出来,同学们的思维就给巧妙地打开了。接着吉老师就给同学点明写作的内容,心里话就是:不敢说的、没机会说的、或者不好意思说的、秘密„„要表达需要点窍门就是:只可以选一个方面一件事来说而且要以情打动别人,这个心里话才算是成功的。在吉老师的逐步引导下,学生明白了心里话就是要说到心里真实的感受可以感动别人的话。
第二节课讲的是《游戏作文》,吉老师给学生起了个头,说:“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吉大师,她说她有一双‘火眼金睛’,你们相信吗。”生答:“不相信。”吉老师便拿出游戏的道具:,让学生配合进行游戏,并把每个游戏的过程,让每个学生接着吉老师先前说的一句话往下续说。通过游戏,通过学生的仔细观察,再经过吉老师的引导,学生们续说的越来越详细,越来越生动,而且吉老师还把学生续说的重点词语板书到黑板上。这样一步步往下引导,学生们不仅把一篇完整的作文口续出来了,而且还让学生明白了要想写好游戏作文就必须认真观察,仔细倾听和反思。
吉老师的教学带有浓浓的“语文味”且不乏诗情画意,具有与众不同的教学魅力。吉老师始终用微笑和学生亲密接触,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所想、所说,不断用激励性的话语从正面加以引导,每当学生回答问题后,都给予一定的评价,如:“知识真丰富”、“从你们灿烂的笑脸上,我看到了你们的自信”„„看似平常的语言却蕴涵着教师对学生的赞赏,也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掌握知识。她善于指导学生朗读,循循善诱,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进而享受学习,学习变成一件轻松的事情。
吉老师干脆的语言,精练的评价,到位的手势无不透露着快节奏高效率的教学风格。她的课知识容量多,但却不显得紧张,反而井井有条。感觉吉老师的课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紧紧地吸引着学生,也吸引着在场的听课老师。
听特级教师唐少华一课有感 篇13
浙江省瑞安市安阳实验中学 朱安娜
在杭州采荷中学听了浙江省富阳中学校长、浙江省历史与社会特级教师唐少华老师的一节公开课。听说他是浙江省三位历史与社会特级教师之一,并且是唯一还在上课的,为此,我深感敬佩。更敬佩的是作为一名人还可以开公开课让人去点评。
这堂课的主题是《读图学史》,属于自编教材,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阅读五组图片,掌握阅读历史地图的方法。整堂课老师非常注重学生学习方法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注意激发学生的思想,课堂是活跃的有效的。
作为一堂特级教师的指导课,唐老师的这一节课有许多值得我们去效仿的。
首先,唐老师的课堂实在,不图热闹,但却扎实有效。通过五组图片的阅读,学生很清楚明白读图要从整体到局部再关注细节,对于表面信息要通过比较、提问、推理、想象,转化为深层含义。唐老师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非常的真实。在课堂中通过师生碰撞,学生质疑,生成许多新的东西,这对于现实优质课中流行的过于丰富的资料堆积,可以说是一种拔乱反正。
其次,是唐老师的追问能力,唐老师在课堂中能及时抓住学生回答中的每个闪光点,进行及时追问。比如,在第二组图片中,学生从磨制石器的小孔中想到钻孔技术时,教师追问“你刚才是怎么样想到这一信息的”,很自然的就引到从表面信息到深层含义了。在五四运动这组图片中,学生问“为什么运动都是学生发起呢”,教师就直接接问“五四运动为什么不是上海的工人阶级,而是北京的学生开始的呢”,通过追问激活和提炼了学生的思维,使课堂更加简练有效。
再次,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特别是读图方法的指导,这对学生的平时学习来说是很有用的,在实行开卷考试的情况下,对考试也很有帮助。当然,本节课是对读图方法的一个整体展现,如以后每节课都作这样的指导那就没必要了。
另外,本人还想就唐老师的这节课提一些想法:
一是在上课的时候如何处理学生的回答与学习主题不一致的问题。唐老师这一节课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回答凡是与自己观点和要说的内容一致的就予以强化,而对不一样的也有一定道理的予以弱化或是不加理会。如讲五四运动组图时,学生提出“工人阶级参与斗争,可能不单是爱国主义,可能也有自身的一些经济原因”,教师让学生课后去探究;学生提出“是什么原因,会有如此多的人参与到运动中来?”教师指出“因为这是广泛的爱国运动”,这样的两种回答,事实上并没有真正的直视并化解学生思想情感中生成的疑点,其实教师何防在这里可作运动的性质等方面的介绍,这样既肯定了学生的意见又把问题引回主题。当然这需要耐心的去理解学生的想法。事实上学生在课堂中的一些质疑能否也可算是一种课程资源呢?
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有感 篇14
时间的齿轮缓慢地转动着,历史的长河缓缓地向前流淌······1天=24小时,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明明是那么缓慢地一个过程,可就当我闭上双眼,开学第一次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时候的场景不禁浮上我的眼帘。
心中盛着些微的期许,看着黑压压的一片,感受着电视里播放的集体教室的氛围,我找了一个位子坐下,新奇的翻看着领到的笔记。努力地在课本上翻找着,渴望能查找到老师所讲的内容,但由于没有预习的缘故,便深刻地感受到翻找起来的难度之大。一堂课停下来之后,我发现向老师不是按照课本上编排的顺序来授课的,有时更会跳出书本中的固有内容,给我们说讲一些当今社会存在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以及一些历史实事,随后还会发表他自己的一些见解和看法。我对此表示十分的欣喜。在我看来,一个人他只有认知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和追逐未来。
然而当我睁开双眼,想起前几天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最后一堂课的情景。手里捧着打印的期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习题册,翻看着里面的一道道习题,顿觉危机重重,仅习题数目就达到700多;再认真看一下里面习题的内容,什么“或然率”、“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真真让我有点错愕;更别提后面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区别······方知时间的紧迫,心中不免感慨岁月如梭、光阴似箭啊!转眼间,已过了将近一个学期了。
细细回顾以往的课程,我发觉心里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也是喜欢的紧的。通过这门课程,我不仅了解了历史星河中两颗璀璨的星星——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发展。通过向老师在课上精彩的讲解和书本中详尽的介绍,我便也觉得自己和他们一起经历人生中的跌宕起伏,为自己的梦想不懈奋斗!这对我来说是十分新奇的体验。向老师说课的方式缤纷多样,在课上看台湾师范大学的曾仕强教授讲授《易经》的奥妙的视频;观看“面对面”访谈节目;课后自主阅读《共产党宣言》、课上交流其读后感······曾仕强老师的课时那么的精彩,他只借用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筷子为例,便十分精准而又直白的指出了《易经》中阴阳的关系。更提出了“易有三义:简易、变易、不易”的观点及其三大原则——权不离经、权不损人、权不多用。真可谓是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啊!期间提到的“适度原则”更是将《易经》与孔子的《论语》巧妙地结合起来。通过观看“面对面”访谈节目来了解苹果公司不为人知的一面,来加深我们对当今社会的一些认识和了解,体会全球化下的中国的发展动态,也帮助我更好地树立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通过阅读《共产党宣言》这本著作,我们也就能更好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书中的内容,加深对其的印象。课上的交流则更加加深了我对《共产党宣言》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理解。
课上,向老师深知我们对“形而上学”、“辩证唯物主义”······专有名词比较难以理解,便会重复向我们解释,无奈我跟不上向老师的节奏,导致在临近期末考的现在还是不能完全理解,仍旧觉得一知半解的。向老师也会时常问我们有什么不理解的,说只要举手提问就行了,可我心里总是怯怯的,唉——
听阅读导读课有感 篇15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习作的本质特点就是通过语言文字再现生活,反映生活。它是作者内心世界的流露,是对生活的思考。9月25日我有幸参加了泉州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评优活动,六位老师的精彩教学,让我受益匪浅,感受颇深。
这六位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认清了习作的本质特点,使学生懂得了习作原来并不神秘,而只是把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个所见、所闻、所想通过一定的方法记下来的过程。
例如,任婷婷老师的《场景描写》 重视情境创设,设计有创意,以生动有趣的“你猜我演”这个游戏让学生用上“眼观、耳听、心想”来观察思考,并指导场景描写需要注意观察,使得每个孩子都有话可说,有话可写,较好地落实了快乐作文,轻松作文的设计理念,写起来自然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