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课教学

2024-10-26

导读课教学(共12篇)

导读课教学 篇1

【学习目标】

学习人物传记的多种阅读方法, 能在阅读整本人物传记之后, 学做人物卡片, 讲述人物最具影响力的故事, 在内心沉淀深深影响自己的人物的精神品质。通过丰富的活动, 播下渴望阅读的种子。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每人阅读一本人物传记, 并用科学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 适当批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 在我们的童年时期, 阅读一本什么样的人物传记, 也许就会成就一段什么样的人生。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 能给我们的成长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前段时间, 咱们班同学每人都阅读了一本人物传记。这节课, 我们就来共同分享同学们阅读人物传记的收获。

二、介绍———介绍人物之“牛”

1.读了整本书, 你觉得你读的这个人物“牛”吗?

咱们就来比一比, 看谁读的人物最“牛”。

(学生用简短的语言对所读的人物最“牛”之处进行概述, 师根据学生发言进行点评。)

2.学说人物卡片。

你对这个人物是否真的十分了解呢?让我再来问问你。

(师生对话。主要内容为:哪个国家的, 生卒年, 他的主要经历, 他的伟大成就, 他的主要言论、思想, 别人对他的评价。)

像我这样问问他。

(生生对话, 对话内容大致同上。)

回顾一下, 刚才我们的对话主要有哪些方面?

(人物名, 国籍, 生卒年, 主要经历, 主要成就, 主要言论, 主要思想, 人们对他的评价等。)

其实把我们刚才对话的这些内容, 有条理地说出来, 就是简单的人物卡片了。

自己练习说一说。说给同伴听, 同伴可要认真倾听, 在收获的同时提出建议哦!

(指名学生在全班说说人物卡片)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孩子在读了整本的人物传记后, 能对所读的人物有一个整体的全面的了解。知道人物卡片从哪几方面做, 培养语文的思维能力, 在今后阅读人物传记时能把一本书读“薄”。】

三、讲述———讲述人物最具影响力的故事

1.著名作家朱自清说:什么是有才华?所谓的有才华, 就是能将阅读的东西牢牢地记在心里, 并能滔滔不绝地讲述出来。你有才华吗?

2. 根据印象, 打开传记, 浏览对你影响最深的事例, 准备讲给同学们听。

3.写作指导。

还记得课文《滴水穿石的启示》《说勤奋》《谈礼貌》吗?这些课文为了表明作者的观点, 都列举了名人的故事。这就说明平时的阅读积累是多么重要。如《滴水穿石的启示》列举了齐白石的事例, 《说勤奋》列举了司马光、童第周、华罗庚的故事, 《谈礼貌》列举了岳飞、周总理的故事, 有了这些故事, 文章就具有说服力了。那么, 你知道这些作者写作的秘诀是什么吗?

我们在阅读了人物传记之后, 要能将这些事例储存在自己的脑海里, 随时能提取出来。下次写作时, 就能信手拈来了。

【设计意图:读了人物传记之后, 要能学以致用。本环节的设计结合所学的课文, 让学生明白, 在读书时要能将最具感染力的故事多读几遍, 能讲述出来, 并能在写作时信手拈来, 这才算是所谓的“有才华”。】

四、分享———分享阅读好方法

1.同学们, 在你们阅读人物传记的时候, 老师一直在默默地关注着你们, 发现很多同学阅读的方法非常科学。愿意与大家一起分享吗?

2.交换方法。 (预设:前后联系的方法, 随时批注的方法, 与其他名人比较的方法, 串联的方法, 与同伴交流的方法, 交流不同科学家系列, 重读法, 不同版本的比较阅读等。)

3. 选择记录科学实用的阅读方法。

每人提取几个你认为最适合的阅读方法, 写在书的扉页上。

【设计意图:好的阅读方法往往可以事半功倍。彼此将阅读方法进行交流, 将会获得更多的科学的阅读方法, 这是让学生终生受益的事情。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

五、汲取———汲取人物传记正能量

1. 文学巨匠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 就像鸟儿没有了翅膀。”

徐老师说:“生活里拥有了书籍, 就像鸟儿拥有了翅膀。”

那么, 读了这本人物传记, 你拥有了一双怎样的翅膀?

2.生答。师即时点评。

孩子们, 相信坚强勇敢、淡泊名利、永不言弃等一双双隐形的翅膀, 会陪伴你们一起成长, 让你们飞得更高更远, 陪伴你们实现心中最美丽的梦想。

【设计意图:读人物传记, 除了要了解名人事迹, 更重要的是要从名人的成长历程中汲取成长的力量, 让名人的优秀品质成为一双隐形的翅膀, 陪伴自己一起成长。此环节的设计不仅是一处说话练习, 更是学生情感、意志、品质的一次升华过程, 可谓一举两得!】

六、交换———交换阅读新的人物传记

通过今天的交流, 此刻你的心中对哪本人物传记有了新的阅读渴望?为什么想读?你将如何去读呢?

希望孩子们在读人物传记的时候, 能够为这个人物做个人物卡片, 能讲出其中最影响自己的故事, 更重要的是能用科学的阅读方法。有了阅读的冲动, 就要化作阅读的行动。只有这样, 我们的人生才会幸福, 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

下一个月将是我们班的人物传记交换阅读月。一本换几十本, 真是赚大了!孩子们, 美国的学生在小学阶段, 每人都必须读完56本人物传记, 这些传记的精神力量深深地影响着美国的学生。相信, 我们班的孩子一定也能做到, 甚至会做得更好!

【设计意图:本堂人物传记导读课是对学生阅读了一本人物传记之后的交流, 更是一个新的起点, 一个开启阅读其他几十本人物传记的新起点。交换阅读是最合理、最实惠、最简便的方法。学生在经过交流指导后的阅读, 一定是高品质、高效率的。】

七、总结

美国诗人惠特曼曾经说过:“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 他看见最初的东西, 他就变成那东西, 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如果早开的是紫丁香, 那么它就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如果是杂乱的野草, 那么它同样会成为这个孩子的一部分。”

孩子们, 尽情地阅读吧, 因为阅读是人间最优雅的姿态;爱上阅读吧, 因为阅读会让我们的生命变得美丽芬芳。

【教后所思】

每一次研究课之后, 我都会进行一次深刻的反思。蓦然间我发现, 这节课我与学生都获得了精神的成长, 这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课堂。这节课是我从教近二十年来的一次大胆尝试, 与以往语文课堂最大的区别就在于, 它真正超越了课堂, 真正超越了教材, 更是真正地超越了语文本身。在我们的成长历程中, 有时对我们产生深刻影响的往往就是我们心中某一个“偶像”的成长历程, 偶像的成长历程会为我们的成长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因此, 这节导读课堂, 我所选择的主题是“人物传记”, 我无比渴望这节课能带给孩子们长远的影响。

整堂课框架分明, 每一个环节都有非常明确的指向性:第一个环节指向学生的概述领悟能力, 第二个环节指向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个环节指向学生阅读方法的习得, 第四个环节指向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 第五个环节指向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以及共享阅读资源的情怀。在这节课上, 教师时而“隐身”幕后, 将课堂的舞台真正交给学生;时而是学生的“知音”, 在学生的阅读分享交流中穿插自己的阅读感悟;时而又是“良师”, 在学生回答出错或是遇到困难时, 从旁引导, 共同思考, 真正成为了学生的学习伙伴。

在这节课之后, 我看到了这样的风景:孩子们近乎疯狂地互相传阅各自的人物传记, 阅读的热情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涨, 一个月下来, 每个孩子至少读完六本以上的传记。更为可喜的是, 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经典名言等, 时常会出现在孩子们的周记、作文或平时的口语交际里, 文章与言谈更显生命的活力与精神的张力。曹文轩说:“对于阅读, 我们要怀有宗教般的情怀。”如何引领学生宗教般地迷上阅读, 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应有的担当!我将快乐而执着地前行在这条路上。

导读课教学 篇2

“单元导读课”有三大好处:

第一,帮助学生建立单元学习的整体意识,把握单元文化主题。

第二,满足孩子们先睹为快的心理,对课文先整体把握,引发阅读期待,为单课学习做准备。

第三,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可以指导学生收集有关本单元的学习资料。

导读课教学 篇3

我们从名著导读课课型的角度来看一下,2014年12月邹芳娣老师在第九批“无锡市初中语文教学能手评比”中的比赛课文——《香菱学诗》的教学设计,初步探究一下“选点、联线、铺面”名著导读课课型教学策略的有效运用。

一、选点

选,选择、裁剪、取舍;点,典型菁华的浓缩,精致玄妙的细节。对于文本教学,我们不能零敲碎打、面面俱到,也不可粗枝大叶、蜻蜓点水,前者琐屑繁复,支离破碎,后者囫囵吞枣,浮光掠影。对于我们应该不论文本的巨细,选取一个典型的、精妙的、本质性的点,这个点能直通机杼,这个点关乎审美的精髓,这个点起到提纲挈领的关键性作用。只要选择、裁剪、打磨“这一点”,便可以打通全篇,抓住要领。

《香菱学诗》可选的点非常多,从宝钗和黛玉对待“香菱学诗”这件事迥然不同的态度与评价中,可以略微比较宝黛的人物形象;从香菱学诗的“痴”中可以想见该人物对诗书的渴望;从香菱的人物身份与学诗的活动中,可以看见凉薄人生与慕雅向美的梦想两者之间的张力,诸如此类,纷繁复杂。于是对于初涉人世的初中学生而言,他们会从中读到什么,读懂些什么呢?“点”的选择权力,不在于教师的阅读视角,不在于文本给予我们的散点,而是应该从学情出发,从学生的阅读审美视角出发。所以,该老师选择的点不是一刀切的“宝黛”人物对比,不是凉薄与美雅之间的深层张力,而是读诗、学诗、写诗这个事件的本身价值。这是学生们一眼见底的东西,但又是一眼看不穿细节表现力的东西。那么,又是什么可以串起这篇长文呢?对于时间制约下的课堂,我们倡导长文短教,深文浅教。而对于《香菱学诗》这篇五六千字的文本,哪一个点可以打通全篇,架构起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审美桥梁呢?

邹芳娣老师的“选点”,落实在一点笑、一片苦。“笑”,浅层的“笑”,里层的“苦”,深层的“悲”。且细看其整体教学设计:

第一,题中填字,理情节(苦)。第二,苦学诗的香菱。引导学生抓住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品读人物显性形象。第三,笑学诗的香菱——以苦为乐。精读一两段细节,品析学诗这件事背后人物的隐性本真。第四,香菱的笑中苦。引导学生了解香菱的悲剧命运。第五,香菱的苦中笑。引导学生深层体悟人物的悲剧精神与悲剧意识。第六,香菱之苦。站在创作技巧的角度明确“以笑衬悲”的小说笔法。第七,回看香菱的笑。螺旋上升更深层次品味人物的悲剧命运与悲剧精神。第八,结语上升到整部作品,《红楼梦》是伟大的悲剧。

从这个教学设计中我们看到,该老师将自己的个性化阅读体验,进行了提炼与取舍,抓住苦与笑,选择由浅入深的螺旋式教学设计。从学情视角看,学生能够捕捉文本中显而易见的16次“笑”,笑读诗,笑学诗中看出人物的勤奋、刻苦、执着的品格;看出香菱聪慧、自信、优雅的性情。从微笑中做苦诗,我们品读出人物在寻找心灵的慰藉,渴慕诗意的生活,在真诚地表达内心深处的悲苦。该老师从题目入手,理清故事情节。然后,扣住“苦学诗的香菱”和“笑学诗的香菱”来引导学生鉴赏人物显性的精神品质与学诗这件事本身的存在意义。此处的教学视角落实在这一篇。接着,站在人物品析的基石上更上一层,探究香菱“笑中苦”与“苦中笑”,这是一个递进的层次,教学设计倘若颠倒,教学艺术就流于下层了。通过这一环节的品读,学生可以更深层次理解香菱的悲剧人生和悲剧精神。而此处已经由这一篇提升到了这一人。最后,教师引领学生站在高屋建瓴的角度鉴赏小说的笔法,引领学生由这一人拓展到这一群,理解整部《红楼梦》就是一部伟大的悲剧。所以,这点“笑”,一线串珠,让学生们品读出人物的一片苦,一层悲。

二、联线

联,联系、联结、联盟;线,线索,共性、类同点。联线依然是立足于这一篇,将课堂的有效信息串联起来,找到主线、共性和类同,有利于学生向文本的深处漫溯,追寻审美的更高境界——观照生命之美、人性之美、人文之美。以这个文化主题、生命情怀去解读任何一个文本,必然会鞭辟入里,掷地有声。联线教学中,老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哪些课堂有效信息可以串联,哪些文本的无效元素可以弱化,哪些学生的灵动发言可以适当提炼成为下一位学生思维的出发点,哪些学生的发言需要拨正引导,诸如此类,需要教师高度的临场应变能力和对文本了如指掌的深度解读能力。

且看邹芳娣老师的“联线”,落实在一首诗一人生。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能够关乎一点,打通一生。“香菱学诗”只是这一个渺小的人物在大观园生活中一件波澜不惊的小小事件,老师却能从这个小事件中将文本的有效信息串联起来,比如说不同层次的“笑”,老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找出第1、2小节中香菱的‘笑并圈起来,结合句子说说这个‘笑是一种怎样的笑?‘笑出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这个问题,老师尊重学生阅读的第一感觉,重点精读文本第一、第二小节,引导学生感受文本中的一片欢笑,有婉约的笑、有明媚的笑、有痴痴的笑、有张扬的笑……抓住“笑”的细节,引导学生品读“笑”背后人物的具体心理,找出细节背后的共性和类同的地方,深层思考人物的笑中之苦。与此同时该老师源于文本又跳出文本,穿引香菱的第三首小诗: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endprint

基于这首小诗,组织学生小组探究学习,品析诗歌的象、意与境,品读诗的苦涩味道和诗人期望。这样,以诗中传达出的悲凉与渴慕为深层审美阅读的台阶,由人物的悲凉心境穿引出她的悲苦人生。对于香菱这样悲苦一生的了解,学生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于是该老师有了自己的课前预设。

如果学生说,则老师补充:出身书香望族,也曾娇生惯养,万般宠爱,一朝落难,度日如年,幸逢有情郎,又遭呆霸王。从此为奴作妾,“菱花空对雪澌澌”。

如果学生不说,则老师详细精辟地陈说:香菱出身苏州望族,书香之家。父亲甄士隐,神仙一般人物,夫妻仅此一女。偏又生得粉雕玉琢,自然是掌上明珠,百般怜爱。五岁那年元宵节观花灯,由于家人霍启看管不周,被拐子骗走。从此遭罪受难,度日如年。十二三岁被卖时,碰到冯渊。冯渊是绝风流人品,一眼相中香菱,并发誓绝不再娶第二人,选了良辰吉日,于三日后郑重迎她入门。不料,拐子又把她卖给呆霸王薛蟠,两家争抢,薛蟠打死冯渊,将香菱生拖死拽带走。从此为奴作妾,“菱花空对雪澌澌”。

这里的“如果学生说,则老师补充”与“如果学生不说,老师详细精辟地陈说”既考验了学生的阅读积累,也检验了教师对这堂课预设与生成的巧妙掌握,但起点依然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文本为主线。这样,抓住了人物创作的第三首诗,“一诗成谶”,由一首诗贯穿了一个人的悲剧一生,由一首诗观照“香菱”的悲剧性人生。回首再度品读“香菱的苦中笑”,她是对悲剧命运的挑战与超越,是不改本真、不改初心的真诚表达,是渴望回到精神家园的诗性回归,美到极致,雅到极致。至此,“联线”教学完成了人物形象悲剧性的解读。

三、铺面

铺,铺排、罗列、展开;面,这一部,这全部、这一类。如果说“选点”和“联线”主要立足于一点、立足于一篇或者是一课的话,那么铺面就是审美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它要求师生能够把关注这一点、这一篇、这一课的目光投射到近处,延伸至远方。师生能够由这一点,联想到那一个面;能够由这一片,罗列出那一部甚或那一些;由这一课展开,铺排出这一类、这所有。这是名著导读课与文本阅读课课型的根本性区别。后者着眼于这一篇,从形象到语言,从技法到构思,从标点到标题,添枝加叶、往来穿梭,却始终不离这一篇。名著导读课则要求穿针引线,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一课的学习是为这一部乃至这一类型的作品阅读方法与阅读体验作铺垫、夯基础的,是课内延伸到课外,课堂拓展到生活的触角、途径。

邹芳娣老师在《香菱学诗》中的“铺面”,落实在一个人一世相。按照一般文本阅读教学的节奏,人物的品读由性格而形象,由形象而命运,始于文本语言的细节,归于名著人物的判词,最终落点在作者以笑衬悲、以乐写哀的大手笔之上,学生阅读至此,似乎已经到了人物审美的终点。但是作为名著导读课,该老师并没有戛然而止,而是再往前推进一步,引导学生由“这一个”的欢笑联系到“那整个”的欢愉,由“这一点”的美丽联想到“那所有”的曼妙,由“这一个”悲剧联想到“那一群”的悲剧。她在课堂的结语中讲到:《红楼梦》是伟大的悲剧。红楼一梦把女子的美丽写到极致,把她们的悲惨痛苦也写到极致。一个个鲜活美丽的生命被摧残、被毁灭。晴雯重病被撵,金钏含冤跳井,尤二姐吞金,尤三姐自刎,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是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是“字字读来皆血泪”。 红楼梦之所以伟大,是在震撼人心的悲剧中蕴含了深刻的批判意识,让我们笑而泪,泪而痛,痛中思。

这样立足于“这一个”“这一点”铺展到“那一群”“这一类”“这一部”,将即时的课堂目光投射到整个、所有、全部,触类旁通延展到这部书乃至这一类书的阅读体验方式,鲜明体现了名著导读课与与文本阅读课课型的根本性区别。不仅仅如此,在这堂课上关于“香菱”这个人物,我们笑而泪,泪而痛,痛而思,其实对于《红楼梦》中所有的人物,我们不也抱着这样的一种悲剧的审美态度去感受、去理解吗?所以该老师有意识地倡导学生带着悲剧批判意识去品读名著,读出人物乃至作者的悲剧精神与悲剧意识。如此结束课堂,不但将悲剧审美的目光延伸到了远方,而且将悲剧审美拓展到了经典阅读,实现了名著课型的深远意义。

选点、联线、铺面是名著导读课“新授课”课型的一种教学策略,它的要义是立足一点细节,串联整篇乃至整部相关信息,铺展到整部乃至一类的阅读体验。选点力求精深,联线力求深邃,铺面力求深远。精深在于切准,深邃在于把度,深远在于延展。对于初中学生名著阅读的积累而言,由点到线理思路,由线到面悟深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更容易提升名著阅读的审美力。

(刘秋萍,江阴市月城中学,214404)

导读课教学 篇4

一、引之以趣,帮学生捧起书

1. 巧用名著自身资源来激趣

很多名著,其自身就有很多经典的内容,若能把这些经典的内容整合得当,我们往往就能巧用名著自身的资源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我给学生上《西游记》导读课,课前我就了解到,由于很多学生看过相关的影视作品,再加上《西游记》页数较多,不少学生提不起阅读兴趣。根据这一学情,我把《西游记》中很多与“三”有关的内容进行了整合。现将部分课堂实录摘抄如下: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孙悟空头上的箍是怎么来的吗?

生:观音菩萨给唐僧的。

师:那你们知道观音菩萨的箍又是怎么来的吗?他一共又有几个这样的箍呢?

(大部分学生面面相觑)

师:一共有三个,一个戴在了孙悟空的头上,那还有两个去哪儿了呢?你们想知道吗?

(学生点头)

师:那我们先一起来阅读《西游记》第十七回“孙行者大闹黑风山,观世音收伏熊罴怪”的后半部分。

(学生快速翻到指定内容进行阅读)

师:现在知道第二个箍去哪儿了吗?

生:(齐声)戴在熊罴怪头上了。

师:那第三个箍又去哪儿了呢?我们一起再来阅读《西游记》第四十二回“大圣殷勤拜南海,观音慈善缚红儿”的后半部分。

师:现在知道第三个箍去哪儿了吗?

生:(齐声)戴在红孩儿身上了。

师:其实,《西游记》中与“三”有关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三根猴毛”“三借芭蕉扇”等等。这堂课,我们就来读《西游记》中与“三”有关的故事。

(学生很有兴趣地按要求翻阅《西游记》中与“三”有关的故事)

通过整合和巧用《西游记》中与“三”有关的故事,学生阅读《西游记》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所以,只要能把名著中相关内容整合得当并加以巧用,我们就能利用名著自身的资源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引用名家阅读点评来激趣

作为经典名著,其在流传的过程中必定被无数次地捧读过,特别是历代名家对其品读而留下的点评,更是对我们有指导和启示意义。在名著导读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完全可以引用名家的阅读点评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比如,在进行《水浒传》中期推进导读教学设计时,我先引用了金圣叹点评《水浒》的名句“不读《水浒》,不知天下之奇”,然后引导学生品读《水浒传》中的“奇人”和“奇事”。接着,我又引用了鲍鹏山点评《水浒》的语句“鲁达登场,作者描写的是他的品性,鲁达是圣人;林冲登场,作者描写的是他的性格,林冲是凡人;武松登场,作者描写的是他的武艺,武松是神人”,然后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章节,体悟为什么说鲁达是圣人,林冲是凡人,武松是神人。

这节《水浒传》导读课,我通过引用名家对《水浒传》的点评资源,既激发了学生阅读《水浒传》的兴趣,又提升了学生对《水浒传》的理解。因此,引用名家阅读点评来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这是完全可行的。

当然,激发学生阅读名著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只有让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学生才可能自觉地捧起书,才能感兴趣地捧起书,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也才算开始。

二、以法导之,助学生会看书

当学生对名著有了阅读的兴趣,是不是就能顺利地阅读名著了呢?当然不是。因为诸多原因,名著与学生之间往往会有“代沟”。所以,老师不仅要考虑到这种“隔代”或“代沟”,而且还要想办法弱化因这种“代沟”给学生阅读带来的负面影响。那么,如何才能尽量弱化这种负面影响呢?这就需要老师在导读课上能根据阅读文本本身的特点,对学生阅读该文本的相关读书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比如,在进行《朝花夕拾》导读课教学设计时,在读书方法上,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指导:

第一个方面,因为《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并且10篇文章大多是叙事散文,所以,我进行了如何阅读叙事散文的方法指导,指导学生阅读《朝花夕拾》应重点体悟文字背后所蕴含的各种情感。

第二个方面,因为《朝花夕拾》的创作时间离现在较远,学生又对那段历史知之甚少,所以,这是学生阅读的困难所在。针对这一学情,我指导学生“知人论世”,帮助学生了解1925年、1926年和1927年发生的主要社会事件以及鲁迅先生在这三年里的境遇,并且指导学生多运用文后注释来进行阅读和理解。

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指导,既最大限度弱化了因“隔代”或“代沟”而给学生阅读带来的负面影响,又教给了学生读叙事散文要把握情感和“知人论世”这两种读书方法,从而使阅读效益尽量最大化。因此,在导读课上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消除阅读障碍,让学生做到会读书。

单元导读课教学反思[范文模版] 篇5

单元导读课教学反思篇一

我认为所谓的“单元导读课”实际上就是每一组课文学习之前的“入门课”或者“铺垫课”。用电影中的行话说:单元导读好似电影首映式,精彩镜头给你看一段,主要人物出场见见面,为的就是抓住你的心。我们腾出一节课的时间,老师以引领的方式带领孩子到“本单元”里走一趟。大致浏览一下本单元的所有内容,明确其单元的重点与难点,培养学生建立单元整组的学习意识。带着这种意识学习,对于学生更好的把握本单元大有好处,还可以满足孩子们先睹为快的心理,引发阅读期待,为课文学习做好准备。同时还可以指导学生收集本单元的学习资料,这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单元导读课对我及学校的老师来说都是一种新的尝试。这课到底具体怎么实施,环节如何设置,教材处理到什么地步,都是单元导读课所要关注的问题。本单元的主题是 “以诚待人”。故事对孩子们来说是教他们以诚待人,并对孩子们的成长有所启示,所以这单元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充满期待的、是非常有趣的。那么“导学、激趣”就是本单元导读课的重中之重。其次,单元导读课要注重整合性。整个教学环节都是围绕着“以诚待人”进行的:由讲导读引入本单元;让学生统揽教材看一看本单元都有哪些好故事;找到一篇最喜欢的故事读一读,对故事中的哪个人物印象最深?哪些语句让你感受最深?这些都是围绕着本单元的专题来进行的。所以我觉得这节课的教学环节还是有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任何事情都无完美,所以这节导读课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商榷。首先在单元导读中明确提到“ 阅读本组课文,理解重点词句和段落,思考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可是我在引领学生完成本单元的学习目标的时候,却忽略了“重点词句”这一重要的目标,只提到了“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 ”。

通过这节课,我对单元导读课有以下几点认识:1、单元导读课要区别于讲课,单元导读课要在于导,让学生全方面的把握本组课文,对单元主题和课文内容有初步的了解,浅尝辄止,区别于讲课。2、单元导读课和单独课文一样,不能拘泥于一种形式,每组课文都各有特点,单元导读课就要根据课文特点来进行设计,导出特点,导出味道,这样才能达到导读课应有的效果。

“单元导读课”,是阅读教学的前奏,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也是我们必须一直探讨下去的。“复杂的事情简单做;简单的事情认真做;认真的事情反复做;反复的事情创造性地去做。”也许会给我们更多的启示和帮助。

单元导读课教学反思篇二

“单元导读课”实际上就是每一组课文学习之前的“入门课”或“起始课”。教学一个单元的课文之前,教师先拿出一节课的时间,用“导游”的身份带孩子们到“单元”里走上一遭,大概浏览一下本单元内所有的课文内容。

“单元导读课”有三大好处:

第一,帮助学生建立单元学习的整体意识,把握单元文化主题。

第二,满足孩子们先睹为快的心理,对课文先整体把握,引发阅读期待,为单课学习做准备。

第三,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可以指导学生收集有关本单元的学习资料。

围绕“整体感知,培养兴趣,激活阅读”的教学目标,为“单元导读课”设计固定的教学模式和板块,即“解读导语,通览课文,寻找相关链接”三大教学环节。教师应根据教材主题、内容的不同,力争做到组组课文导读的形式和内容都各有不同。

单元导读课教学反思篇三

单元导读课这一课型,对我校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第一次的尝试。第一单元导读课的目标一是对这一单元“大自然的美好”的主题有一个整体的感知,二是对整个单元的课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我把本课的教学环节设定为四个:一、谈话交流,激发兴趣;二、揭示主题,明确任务;三、初次默读,完成导读卡;四、全班交流,升华情感;五、总结方法。五个教学环节,不多也不少,在整节课中,我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完成导学卡时,我发现由于四年级学生写字比较慢,理解能力也稍差,再加上第一次接触单元导读卡,全班三十八名学生,居然有十四名学生没有读懂导读卡,填写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所以我就想,在课上应该在在读课文完成导读卡的同时,加强指导对使用导读卡的指导。另外,在小组合作方面,也缺乏点拨、指导。教学课堂师生的互动性也缺少一定的体现,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突出亮点,教学的一些过程缺少课堂的体现,如,学生的读书方法,(虽然在教学中时常提醒学生,但作为中年级的学生也应有适当的教学提示。)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使课堂更有利于今后的精读课、略读课、和单元整理课及单元作文指导课的教学,应加大力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上好单元导读课,使单元教学各种课型合理有机的成为一体,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的提高。

写景类课文单元导读课初探 篇6

一、单元整体解读

进行单元整体教学,首要任务是对单元进行整体解读。教师在把握编者对这一组教材的整体设计意图的情况下解读每篇课文,做到居高临下、前后联系地解读每篇课文。

苏教版第九册第五单元以“景秀中华”为专题编排教材。其中,《黄山奇松》和《黄果树瀑布》为自然景观,《莫高窟》为人文景观。三篇文章的辞藻很华丽,大量运用了比喻、拟人、联想和排比的修辞手法。《黄山奇松》和《莫高窟》写法上还有以下的相同之处:(1)文章为总分总的构段方式。(2)《黄山奇松》在介绍黄山松的时候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莫高窟》在描写彩塑和壁画时也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这种写作方法和四年级时所学的《泉城》是一样的。而《黄果树瀑布》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和四年级所学的《九寨沟》的写法是一样的。

二、设计单元预习单

对于刚接触单元整体教学的学生来说,教师有必要给他们一个支撑,让他们清楚地知道预习时要做什么,怎么做。所以,单元预习单应运而生。

在教学苏教版第九册第五单元时,我是这样设计预习单的:

(一)课文直通车

1.一读:浏览课文,说说每篇课文给你印象深刻的景物是什么?你最喜欢哪篇课文?

2.二读:扫除“拦路虎”。教师从音、形、义三个方面罗列词语帮助学生学习,然后再让学生进行补充。

3.三读:根据教师的问题,带着问题读课文,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描写重点。

(二)课外照明灯:提供与这三篇课文相关的内容、推荐相关的网站。

(三)质疑问难:写出自己在预习了这个单元后,心中的一些问题。

预习单是针对刚接触单元整体教学的学生而提供的一个扶手。在长期的单元整体教学中,学生会渐渐具备单元整体预习的能力,这时,教师可让学生自己设计个性的预习单。

三、单元导读课

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之上,教师以预习单为依托,展开单元导读课的教学。单元导读课的目标应有以下两点:1.对本单元内容有一个整体的初步认识,撰写单元导语。2.质疑问难,导学导教。苏教版第九册第五单元的导读课,我是这样教学的:

(一)整体感知,激发兴趣

1.指名交流本单元由哪些课文组成。

出示一系列和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这些图片分别展示的是哪个景点,说说看了这些图片以后的一些感受。

2.抓住重点,积累词语。

对预习单上的“三读”进行反馈。《黄山奇松》重点描写了三大名松;《黄果树瀑布》重点描写了瀑布的样子和声音;《莫高窟》重点描写了彩塑、壁画和藏经洞。引导学生结合预习单,对词语進行分类。如《黄果树瀑布》中形容声音洪大的词语有哪些。

【设计意图:写景类课文通常运用大量的辞藻来形容景物。因此,引导学生按类别整理本单元词语,有助于学生对一类词语的积累,同时也为下面单元导语的撰写奠定基础。】

(二)提炼主题,撰写导语

1.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内容,小组拟定单元主题。

2.以刚刚积累的词语为依托,为这个单元写导语。如有的学生这样写道: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景秀壮丽!你瞧,黄山上的一棵棵松树形态奇特、生机勃勃;莫高窟的一尊尊彩塑惟妙惟肖、精妙绝伦,5000多平方米的壁画宏伟瑰丽;你听,黄果树瀑布那轰鸣的水声,气势磅礴!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就请走进第五单元吧!

3.实物投影学生的单元导语,师生互动,提出修改意见。

【设计意图:人教版的教材在每一单元前都有一段导语,对即将展开学习的单元进行导航、目标定位等,而苏教版的教材没有。所以教师更应在单元导读课上让学生尝试来写单元导语,让学生学会站在单元的角度上看文本,对整个单元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三)质疑归类,解决问题

1.投影出示课前根据学生预习单罗列出来的问题。

2.把这些问题分成三类:(1)关于整个单元的; (2)关于单篇课文的;(3)需要课外查资料的。

3.解决一些关于整个单元的问题。如学生提出问题“这个单元的课文在写法上和以前学的写景类课文《泉城》一致吗?”

【设计意图:导读课上学生提出的一些对于整个单元的问题,要适时地进行交流和解决,从而培养学生阅读时的单元意识。但不是所有的关于单元的问题都要放在导读课上解决。例如学生提出“本单元课文和四年级时学的写景类课文有什么不同之处?”,这一类提升性的问题就要在单篇课文教学结束之后的单元总结课上来解决。】

进行“单元整体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并借助学生的好奇心和初级求知欲望,促使其初步感知单元学习内容;在“部分感悟”学习活动之后,再回到“整体”上对单元学习内容进行全面把握。长期如此,循环渐进,学生的整体感知和学习能力定会不断提高。

导读课教学 篇7

当代的学生喜欢个性化表达, 所以, “从阅读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有条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无疑可以成为第三学段学生的一个学习重点。研究台湾老师的教学, 反观我们现在的阅读教学, 对于“搜集整理信息, 思辨性地看待阅读材料”这两点, 我们做得远远不够。

【教师设计】

环节一:标题在说什么

1. 猜读题目———思考题目想传达的意义是什么。

2. 收集想法———让学生将想法板书在黑板上。

3. 整理想法———将收集到的想法整理出两个最不同的想法。

这一环节的设计优点:

1.教师用了猜读法, 通过猜读题目想传达的意义, 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间的交流可以促进思维的碰撞, 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同时让学生知道从多角度猜读题目想传达的意义, 可以使自己的阅读更有意思。

2.当学生把想法板书到黑板上的时候, 范姜老师先让学生关注是否有错别字, 然后让学生一起把六个理由读了一遍。在读的过程中, 学生发现了遗漏的字, 教师请学生和她一起做了补充。这样一个简简单单的过程, 却在潜移默化地告诉学生:下次整理自己的想法时可以先看错别字, 再读一读, 在读的过程中能发现最基本的错误。

3.整理想法的这个环节最为出色。教师让学生给五条意义标上序号, 然后观察:虽然这五条意义用词不一样, 但是有一些传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哪几条是可以归并在一起的?学生经过思考, 马上有了精彩的回答。

【教学过程】

学生在黑板上一共梳理了五条意义:淤七块钱买走了我们一天的快乐。于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让我们的快乐消失了。盂不能让快乐如此廉价。榆不要因为吃了点亏, 就整天愤懑不已。虞七块钱不能代替快乐所给予你的幸福。

教师分析整理:2、4两句意思相近, 因为“一点小事”跟“吃了点亏”意思相近, “快乐消失了”跟“愤懑不已”意思相近。3、5两句意思相近, 因为“七块钱”跟“廉价”意思相近, “快乐”与“快乐给予的幸福”意思相近。

经过这个环节, 学生明白了学习过程中整理想法的方法:当表达的意思相近的时候, 可以归为一类。学会这种方法后, 学生就会自我整理, 避免啰唆、无序的表达。这种教学设计在其他的公开课上是很鲜见的, 哪怕是这一次活动中的其他优质课, 最多也只是对词语的整理归类。而范姜翠玉老师这一阅读方法的定位, 无疑关注了学生的发展。因为, 第三学段的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经常会遇到同类观点的整合。

【教师设计】

环节二:支持的描述

1.从上个活动整理出的两个想法中选一个你赞成的。

2.重读文章, 除了文章的第三段以外, 找到最能支持你所选择想法的段落描述。

3.分享。

从这个环节的设计中, 我们不难看出教师的匠心独运。学生要用课文中的内容证明自己的观点, 就必须先读透那个段落, 然后整合课文的语言, 用大段的话证明自己的观点。在语文课堂上, 我们经常能看到, 教师用一个个细碎的问题引出学生说一个个词组、一句句短语, 整堂课支离破碎。我们很少有机会听到学生用大段的有条理的语言, 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第三学段的学生需要学会讲大段的话, 而不是只言片语。

【教师设计】

环节三:段与段的关联

请学生思考:如果所选择的段落已能支持题目所要传达的意义, 那么作者安排其他的段落有什么用意?

这个环节的设计优点:

1.当我们的阅读教学还在关注文本内容的时候, 台湾的老师已经关注篇章结构了。关注篇章结构不仅仅是能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更多的是要关注段与段之间有什么关联。因为我们的学生在写作的时候经常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 很少会在写作前考虑写作的结构。由此可见, 在阅读教学中启发学生关注段与段之间的关联是多么的重要。

2.经过学生与教师的共同梳理, 学生归纳出前四段的主要内容。第五段没有关键语句, 学生很难归纳, 于是有了下面一段对话:

师:有没有前面没有提到, 而在第五段告诉你的东西?

生:人们在自由状态时会感到更快乐。

师:联系第二段, 他讲的其实就是———脑中无忧就快乐。

师:现实生活中, 你有哪些不自由的状态呢?

生:不能出去玩。

师:这时候你可以用五法则中哪一条让自己快乐?

生:少点期盼。

生:多点给予。

师:是的, 如果家长多点给予, 那么孩子就会快乐了。

师:看起来第五段似乎和前面段落没有联系, 实际上前面都有类似表达。

这个环节看似教师在与学生无序地交流, 实际上是又让学生习得了一个阅读方法———当段落中没有明显的概括性的语句时, 我们可以关注这一段中前面没有提及的内容, 这是这段话存在的理由;还要关注这段话与其他段落的联系。这样学生经过多次联系, 就会明白呼应、强调的作用。

【教师设计】

环节四:学习总结

1.透过段与段的关联, 整理出作者的说明脉络。

2.这样的说明方式, 你觉得清楚吗?

【教学过程】

师:作者所写的你都相信吗?

生:我相信。

生:因为我们要相信周围的人都是善良的, 如果连最起码的信任都没有, 是很不好的事情。

(大多数学生点头, 有的茫然。)

师:我在台湾上这堂课的时候, 我的学生说, 快乐会让人的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灵敏。那么如果我快乐的时候摔倒了, 我不是会更快地感觉到疼痛吗?感觉到疼痛我不就不快乐了吗?

教师的这一提问顿时激发了学生的思考, 不少学生站在教师这一边, 听课教师也有不少点头称是。但是让我们高兴的是, 有个孩子提出了另一种解读:快乐的时候各种器官都会敏锐, 虽然摔倒了会使我们的触觉灵敏, 但是其他的器官也很灵敏呀! 也许旁边的花草树木、虫鸣鸟叫都会使我们很快快乐起来, 所以快乐还是很有好处的。我为这个思辨的课堂高兴, 更为这个孩子高兴, 因为她没有人云亦云, 她用自己的解读证明老师的观点不一定都正确。

接着, 教师还用其他方法引导学生思考:琼斯夫人的这个例子是否可信?科学家的话是否可信?课文的段落是否可以用其他方式排列?怎么样的排列能方便读者很快地读懂?

反观我们的教学, 在备课时我们就反复地琢磨文本, 拿捏着打算给予孩子的一切。教师的思维是定势的———教材是最好的, 教材中的文字是最好的, 结构是最好的, 思路是最好的……我们大多不会去想, 也许课文也有错误, 也许这篇课文可以改个写法……没有思辨意识的教师, 怎么能培养出有思辨意识的学生呢?

导读课教学 篇8

这是一节余音袅袅的绘本导读课。课堂上, 教者引导学生关注图画的细节, 品味图画的内涵, 感悟绘者通过画笔所表达的思想与情感, 使学生不仅对《大脚丫跳芭蕾》这一课, 更对所有的经典绘本心驰而神往之。

文本解读

《大脚丫跳芭蕾》是一本精美的绘本, 它讲述的是一个非常热爱跳芭蕾舞的女孩贝琳达, 因为长了一双异常的大脚而被评审们冷嘲热讽, 排斥在舞台之外, 但是她勇敢坚强, 坚持不懈, 始终没有放弃对芭蕾舞的热爱和追求。等到机会到来的时候, 贝琳达终于如愿以偿, 在最后的掌声和鲜花中, 别人不在乎她的大脚了, 她也更清楚自己应该在乎什么了。

本书作家兼插画家埃米·扬采用漫画手法, 夸张地画出贝琳达像音符般的黑色发髻, 橡皮般的长手、长腿和一双大脚, 幽默地展现了芭蕾舞伸展、跳跃的种种姿态, 让画面充满了舞动的线条以及芭蕾优雅的韵律感。她还运用不透明水彩勾画出贝琳达的世界, 鲜明的粉红、蓝和紫交织成悦目的画面, 让一身粉红的贝琳达始终成为目光的焦点, 而色彩的变幻则暗示了贝琳达的遭遇及其心情的复杂变化, 为读者感受贝琳达的情感经历提供了线索。

设计理念

绘本是通过图画和文字协奏共同来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的。一本优秀的绘本, 它的图画所传递给读者的, 往往是比文字更细腻、更深远、更耐人寻味的信息。因此, 本次绘本导读, 重在引导学生通过读图, 受到心灵的震撼、情绪的渲染和思维的历练。如, 引导学生观察淋浴喷头中滴落的一滴水和画面的色彩, 感受贝琳达遭遇挫折之后的心灰意冷;从餐厅顾客的神态动作感受他们对贝琳达舞蹈的痴迷;从乐团指挥观看贝琳达舞蹈时神态的变化判断他的身份;从蝴蝶页的色彩领悟贝琳达对舞蹈之梦的不懈追求等等。通过这些有效的读图的指导, 让学生学会阅读绘本的基本方法, 懂得通过对绘本图画细节的关注, 去读懂图画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及其内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用心观察图画并合理想象, 认识绘本图画的丰富内涵和价值, 懂得绘本是图画书的一种, 但却不是普通的图画书。

2.结合重点画面和文字, 运用图文结合、边读边想的方法, 进一步感悟绘本语言简洁但意蕴深刻的特点。

3.利用阅读悬念, 激发学生阅读绘本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读前观察和交流

1.读封面, 观察。

(1) (遮住书名) 仔细观察这个女孩, 你看到了什么?

(2) 再观察她的表情, 你感受到什么?

(3) (出示书名) 读题目, 了解图文作者埃米·扬。

2.读蝴蝶页, 质疑。

(1) 教师演示, 学生看蝴蝶页, 猜想蝴蝶页名称的由来。 (封面的后面有一页, 封底的前面也有一页, 这两页完全一样, 就像蝴蝶的两个大大的翅膀, 合在一起叫蝴蝶页)

(2) 看了这本书的蝴蝶页, 你有疑惑吗? (为什么要有蝴蝶页?为什么蝴蝶页是粉色而不是其他颜色?)

【评析:封面是感知图书的重要信息来源, 所以引导学生阅读绘本首先要从封面读起。蝴蝶页是本书非常重要但却容易被大多数人忽视的一项内容, 蝴蝶页的名字也很少有人知道, 在这里通过教师形象的演示, 学生不仅能知道蝴蝶页名字的由来, 还能通过质疑, 引起学生对此页更多的关注。】

二、引导读图学方法

1.教师遮住图画书中的文字部分, 让学生边静静地观看贝琳达从爱跳舞、每天认真练跳舞到被评审排斥到舞台之外的画面, 边听教师配音下的深情讲述:贝琳达特别爱跳芭蕾舞, 她每天都要去舞蹈学院练习舞蹈。她的舞姿非常优美, 她努力用舞蹈动作表现着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 常常陶醉在舞蹈的世界里。可是, 贝琳达有个大问题, 就是她的一双大脚。其实贝琳达并不觉得自己的脚有问题, 可是在参加一年一度的芭蕾舞表演选拔赛时, 问题就来了。评委一看到她的脚就议论道:“天哪!你的脚大得像条船!”……还没等贝琳达试跳, 评委就说:“回去吧, 你那双大脚, 永远跳不好!”贝琳达很难过, 难过了好久好久。她想:或许评委说得对, 我的大脚真的不适合跳舞。于是, 贝琳达放弃了。

2. (出示贝琳达伤心图) 仔细观察图上的每一点每一滴, 你从哪儿感受到贝琳达很伤心?

教学预设:贝琳达一个人孤独地躺在浴缸里, 让人感觉她很难过;淋浴喷头滴下的那一滴水, 仿佛就是贝琳达伤心的眼泪;这幅画整个背景是单调的灰色, 灰色让人感觉贝琳达很伤心, 一定是她被评委们打击后有些心灰意冷。

小结:通过大家的观察与想象, 看似简单的一幅画, 我们却读出了这么多深刻的含义。想想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读懂图意的。 (板书:用心观察合理想象)

3.用学到的方法, 读后面连续的三幅图。

出示第一幅:贝琳达来到了哪里?这里有什么吸引她?

出示第二幅:贝琳达在餐厅是怎样工作的?

出示第三幅:工作之余贝琳达在干什么?透过她的眼神, 猜猜她心里在想什么。

【评析:这部分内容的阅读指导是绘本导读的重要环节之一, 主要采取了两个阅读指导策略:一是“观察”。通过一幅典型画面, 引导学生从水滴、色彩、人物等细节方面认真观察, 感悟绘本的图画是会说话的, 图画就是绘本的生命。二是“想象”。有了认真的观察, 才会有丰富的想象。通过想象, 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形成强烈的阅读期待;另一方面, 为接下来的看图编故事奠定基础。】

三、图文结合学方法

1.连起来播放后面的图画, 仍然不出现文字, 学生看图自己编故事。 (在播放图片的同时, 配以柴科夫斯基的《巧克力糖———西班牙舞》。这段1分30秒的舞曲以舒缓的节奏拉开序幕, 而后音乐节奏逐渐明快, 旋律更加优美, 三次递进的反复, 将舞曲的情感逐步推向高潮, 在一小段美妙的圆舞曲之后, 舞曲速度加快, 力度加强, 最终在达到高潮时戛然而止, 让该舞曲与贝琳达重新跳起芭蕾舞并如愿地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梦想这部分内容巧妙地融为一体。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让学生在音乐气氛的渲染下创编属于自己的“大脚丫跳芭蕾”后半部分。)

(1)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各自编的故事。

(2) 全班交流自己编的故事。

2. (出示贝琳达忘我跳舞的图片及文字) 读读这幅图的文字内容。从文字中, 你读懂了什么?由“他们也非常喜欢”, 你想到了什么?再仔细观察图上每个人的动作、表情, 猜猜这位鼓掌的朋友会说什么。猜猜这位打电话的朋友, 他要对别人说什么。带着你的感受再读这句话。

3. (出示相关图片) 画面上的这位先生, 有的同学猜他是有钱的老板, 有的同学说他是乐团团长。你同意谁的看法?理由是什么?

预设:我觉得这位先生是乐团团长, 因为他在看贝琳达跳舞时一会儿惊奇, 一会儿欣喜, 一会儿流泪, 他那丰富的表情足以说明, 他是个懂音乐、懂舞蹈的乐团团长。

4. (出示贝琳达快乐跳舞的图片及文字) 读读文字, 相信你一定能读懂更多的东西。你从这句话中感悟到什么?从“一直跳舞”四个字你想到了什么?带着你的想象再读这句话。

5.总结读绘本文字的方法。 (板书:图文结合边读边想)

【评析:这部分内容的阅读指导是绘本导读的又一个重要环节。先让学生伴着优美的舞曲看图自己编故事, 自己读懂故事的大致内容;然后将绘本精美的图画和简约的文字有效地结合起来读, 学生不仅真切地感受到绘本语言“简洁而不简单”的特点, 而且, 学生通过边读边想, 更深刻地理解了故事内容。】

四、品读重点画面

1. (出示贝琳达照镜子看大脚的伤心图和手捧鲜花幸福快乐图)

(1) 绘本有一个最大的特点, 就是越品越有味道。用这节课学到的阅读方法再来品一品这两幅图, 你从中感悟到什么?

教学预设:贝琳达一开始受到打击很不自信, 甚至想放弃跳舞, 但是她心中一直热爱舞蹈, 像以前一样认真努力地练习, 她用事实证明, 大脚同样能跳好芭蕾舞, 她也变得越来越自信了。贝琳达开始经不起打击, 很脆弱, 现在她已经很坚强了。

(2) 贝琳达改变了这么多, 是什么力量让她有这些改变呢?最重要的力量是什么?

教学预设:可能是餐厅老板默默的支持, 也可能是乐团指挥的欣赏, 或者是餐厅客人们的鼓励。更重要的力量是贝琳达自己对舞蹈的热爱和执着的追求。

2. (再次出示蝴蝶页) 解答前面提出的疑惑:为什么蝴蝶页是粉色?书中哪些地方出现的粉色最多?为什么要有蝴蝶页?

教学预设:蝴蝶页的粉色和贝琳达的舞衣颜色是一样的, 所以粉色代表了贝琳达对舞蹈的热爱。蝴蝶页与故事内容有紧密的联系, 所以每一本绘本都必须有蝴蝶页。

【评析:好的绘本就像香醇的葡萄酒, 越品越有味道。通过品前后两幅对比鲜明的图画, 让学生领悟到贝琳达一路走来的巨大变化。由此, 再来品蝴蝶页, 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前面的疑惑, 品出了贝琳达追求梦想的执着顽强的精神, 及其自信的可贵, 还知道了蝴蝶页与故事内容有着紧密联系, 可谓一举多得, 水到渠成。】

五、课后阅读延伸

(出示课件) 看书中没有读到的几处地方:贝琳达穿的三件不同色彩的衣服 (分别是粉色、灰色、红色) , 各代表什么含义?书中有的画面在构图时设有大图和小图, 大、小图之间有怎样的关系?画家埃米·扬用漫画夸张的手法画的贝琳达和她的舞蹈动作要表达什么?书中我们还没有读到的文字, 又蕴含着怎样丰富的内涵?这些都有待于同学们课后继续阅读。 (板书:无穷内涵)

【评析:再次留下阅读悬念, 激发学生课后继续用学到的阅读方法再去读这本绘本和更多的绘本, 感受绘本精美的图画和简约的文字中蕴藏着的无穷内涵和魅力。】

板书设计:

《大脚丫跳芭蕾》绘本导读

【总评】

谈谈“单元导读课” 篇9

“单元导读课”, 作为“单元模块”教学的起始课, 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课?“单元导读课”应该怎么上?“单元导读课”的教学内容仅仅只是单元导语吗?“单元导读课”与其他单篇课文教学的联系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 笔者也是摸着石子过河, 现在将自己在实践“单元导读课”中的一些所思、所想、所得与大家分享, 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引起大家对“单元导读课”的关注。

一、什么是“单元导读课”

“单元导读课”就是在单元内容学习之前, 对整组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它以单元导语为切入点, 在教师指导下, 通过各种课堂学习方式, 初步感受单元主题的情感, 激发学习欲望, 搜集相关资料, 为单课学习做准备。

单元导读课是“单元模块”教学中的一个环节, 这个环节作为整体感知阶段, 是以单元导语为切入点、为线索来引导学生读整个单元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明确本单元学习任务的。因此, 单元导读课不是就那几十个字的导语上的一节课, 而是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 去鸟瞰一篇篇课文, 理清它们之间的联系, 让每一个教学训练点在单元整合中找到位置, 逐步落实。

在“单元导读课”中, 兴趣的激发是基点, 是根本所在;整体感知单元内容与专题是要点;引导课外的实践活动与资料积累是生长点。

二、设计“单元导读课”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单元导读课”, 作为“单元模块教学”的起始课, 很关键。它不一定有什么固定的模式, 但是应该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1. 明确单元的学习任务——学什么 (导学)

导读课, 教师要以单元导语为切入点, 引领学生浏览整个单元的全部内容, 从总体上接触、感知教学内容。它并不是要对所有文本进行内容分析与讨论, 只是让孩子在初步阅读后明确单元主题, 了解文本的共性, 奠定学习的基础。

2. 指导、渗透单元的基本学习方法——怎么学 (导法)

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基础是学生有自我学习的能力。以往的课堂我们可能也有方法的训练, 但它往往是分散单一的。导读课正是有了整合的思路, 根据对主题内容的分析, 有针对性地进行方法引领, 同时注重阶段学习时方法的推进与完善,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3. 激发学生单元学习的兴趣, 形成阅读期待——喜欢学 (导趣)

“单元导读课”是学生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文本, 文本中蕴涵的故事、哲思、美景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得当的教材处理让文本与学生的第一次接触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继而产生“一探究竟”的动力, 那么阅读期待就此形成。激发学生兴趣应贯穿导读课的课堂始终, 并让这种兴趣延伸至后面两周的学习。

4. 提供阅读链接——拓展读 (导读)

“学习小课堂, 生活大课堂”,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 因此课内延伸课外是语文课必走的路线。导读课在学生对单元内容、方法有了大致把握, 后引导、鼓励孩子去主动搜集相关资料, 这种搜集相对于以往有更强的前瞻性、针对性, 同时, 大大拓展了学生的阅读面, 使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再从课外回归到课内, 落实“大语文观”。

5. 关注单元读写的结合点——准备写 (导写)

浙江特级教师周一贯老师曾对导读课有过概括: (1) 导——读清了意; (2) 导——读明了形; (3) 导——读深了情; (4) 导——读懂了神; (5) 导——读出了能。从周老师的话里我们不难看出“单元导读课”应该:读中有导, 导中有读, 边读边导, 读导结合。

三、“单元导读课”的基本教学流程

1. 以单元导语为切入点, 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单元导语字字珠玑, 提出了单元主题与学习任务, 几乎覆盖了学习整个单元所需要达到的三维目标的要求。中年级开始, 随着学生自主意识的觉醒, 学习能力的增强, 可以让学生利用导语指向自己的求知兴趣, 明确单元学习目标。“导语”的揭示就像少女揭开神秘的面纱, 需要教师多设计点“美丽”与“新意”, 因为兴趣是学习的基点。

2. 自读课文, 初步感知单元整组内容

我们的教科书是文选型的, 课文是一个单元中的重要内容。在导读课中, 教师带领孩子在文本中“走”一遍, 不需要着力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上, 但要清晰单元课文有哪些?他们分别讲述了什么?也就是在导读课中, 我们要引领学生找到文本学习的兴趣点、兴奋点、疑惑点。导语课的课文接触就是让我们将文本理成清晰的一条线, 与单元主题串联起来。

3. 汇报交流学习收获, 明确本单元的学习任务

学生之间汇报交流学习收获, 既可以采取小组讨论、大组汇总的方式来确定学习方法, 也可以在“导语”的提示下将学习方法进行从复制到迁移的训练, 还可以在教师引领下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万变不离其宗”, 只要我们选择的方法是学生乐于接受、有利于学生发展的, 就值得教师结合文本带领学生好好探究。

4. 指导制定本单元的学习计划和搜集资料, 为单课学习作准备

单元导读课搭建了一个平台, 能让我们更理性地开展各项语文实践活动。它可以是单元习作的前期提示, 让学生更早知道习作任务, 引导学生将习作根植于广阔的生活大地, 用敏锐的眼睛去捕捉, 用敏感的心灵去体会, 为单元习作积累充足的材料。它还是课外阅读的指南针, 为学生提供阅读菜单和读书建议, 使导读课成为学生课外读书“加油站”。引导课外的实践活动与资料积累是生长点, 所以对要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总结, 这样就为后面的单课学习作了充分的准备。

四、“单元导读课”的教学建议

以上的一些做法都是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尝试和探索, 关于“单元导读课”, 我们有如下的建议和思考:

1. 要有整体意识

“单元导读课”是一组课文的起始课, 承担着为单元模块学习做准备的重要任务。而每一个单元模块不仅包括本组的几篇课文, 还包括口语交际、习作、综合实践活动等, 所以教学时, 我们必须着眼整体、立足整体, 为单元模块教学服务。

2. 要有整合意识

导读课承担了导学、导法、导趣、导读、导写等诸多任务, 这些任务的完成并非是逐项进行、孤立单一的, 而是相互交叉、渗透, 同时每一单元模块中的课文与课文、课文与口语交际与习作之间并不是毫无关联的, 它们之间同样互相交叉、渗透, 这就需要我们有整合意识, 无论是从学习内容上, 还是从学习方法上, 单元导读课教学都要坚持纵横贯通, 讲究整合。

3. 要有核心意识

“单元导读课”要求老师引领学生在有限的课堂里走进本单元, 了解学习内容, 明确学习任务, 感知学习方法, 激发学习兴趣, 因此我们绝不可以“眉毛胡子一把抓”, 一定要有核心意识。比如利用插图激趣时, 要精心挑选插图;阅读文本时应呈现文中精彩片断或最感兴趣的课文;而指导学习方法时, 更要抓住核心方法进行指导。在导读课教学中, 只有抓住核心, 学生在后面的课文学习中才能紧扣核心举一反三, 融会贯通。

参考文献

[1]李素环.依据学段特点, 上好单元导读课[J].小学语文教学·人物, 2012 (1) .

单元导读课的思考 篇10

人教版语文教材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 单元导读课就着眼单元整体, 围绕单元主题进行单元概览, 使学生在情感、知识、方法上先行一步, 为本单元的学习做好学习准备, 打下感情基础,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诱发他们的阅读期待。上完单元导读课, 以往要2课时完成的讲读课文这时我们只要一课时就可以了, 至于自读课文我们1节课可以完成2篇, 语文园地的内容更是, 等到学习时不少同学已经会背了, 略作讲解即可, 这样为单元学习节省时间, 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上单元导读课有以下几点好处:

一、激发兴趣, 产生阅读期待

导读课应以情趣为主要手段, 用生动活泼的话语激起孩子的阅读期待, 引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产生阅读热情。如: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主题下的《检阅》一课, 当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 可以用这样的话“当我们学习课文时, 你会走进伯莱克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再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走进田园, 热爱乡村”, 这节导读课通过一幅幅配乐的农家画面, 让孩子们感受田园的诗情和画意。让他们想读, 要读这组课文。通过《渔歌子》的吟唱激发他们读诗词的兴趣, 为他们轻松地理解, 背诵下来做铺垫, 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二、激活思维, 产生探究欲望

以质疑为单元导入主线, 带着提问题的想法读课文, 整体感知单元内容, 激活了学生思维, 产生探究欲望。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以“走进田园, 热爱乡村”为主题, 导读课上我让学生针对课题提出自己的疑问, 然后到文中去找答案;读文之后, 我适当引导孩子质疑, 如课文《牧场之国》四次提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不是语言的重复, 学习课文的时候, 我们会重点研究, 把同学们的阅读兴趣引导文中。再如《乡下人家》一文在描绘鲜花时用到了“朴素”“华丽”这一对反义词, 有怎样的用意?学文时就会知道了, 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等到学习这篇课文时, 就可以直接从问题入手, 有针对性地进行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这也是“高效课堂”的一种体现。

三、提升情趣, 产生情感共鸣

导读课, 根据儿童喜欢的游戏和活动的特点设计,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升阅读情趣, 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如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热爱生命”为主题, 关于生命四年级的孩子认识、理解很有限, 所以, 在导读课的时候, 我讲述了张海迪的故事, 使学生初步明白生命需要坚强, 勇敢, 孩子们被深深打动后, 进入本单元的学习, 对于生命的理解会更深入。

四、介绍书籍, 指导课外阅读

单元刚刚开始时, 介绍一些书籍, 可以更好地指导本单元学生的课外阅读, 使课外阅读更好地服务课内阅读。如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主题是“小故事, 大道理”, 在导读课上, 可以向学生介绍《伊索寓言》《中国寓言故事》等书籍。

“单元导读课”使学生对课文有了充分的认同感, 当课堂教学开始后, 一些难点、疑点自然迎刃而解, 学生旁征博引, 发表许多令老师惊讶的见解, 使整个学习过程时时处在主动探究之中。

五、整体教学, 符合大语文观

单元导读课, 运用整体观念着眼整个单元进行单元整合教学, 可以把单元主题作为集结中心, 依此发散开去, 上挂下联, 举一反三, 实现教材的整合、知识能力的迁移, 集中解决语文学习的单项目标;相对于零打碎敲、各自为战、拉长战线的传统教学序列, 明显呈现出高效的优势。冲破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樊篱, 去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 全面提高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我上了两个学年的单元导读课, 边摸索边上, 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 学生们很喜欢上。每到上单元导读课的时候, 他们的积极性很高。

1.读单元导语, 感知单元主题。他们读完后, 不少学生都能准确地说出单元主题是什么。

2.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单元的所有内容, 包括语文园地的内容。感知一下要学的是什么?等他们汇报学习收获的时候, 因为他们都有收获, 所以每个人都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虽然他们回答的问题有深有浅, 但是每个人都能积极发言, 课堂气氛特别活跃。

3.他们能自觉地找出这单元需要查找的资料有哪些, 可以提前做好查找资料的准备了。孩子们在搜集资料的时候感到困惑, 感到无从下手。在单元导读上引导孩子们读书, 搜集信息的方法, 那么孩子们就会善于从知识的海洋中取材写自己最想要的那朵浪花了。

4.他们知道了本单元的口语交际, 习作内容, 可以提前做好准备了。比如, 有个单元习作要求是写一个人的一件事, 他们知道了习作的内容后, 老师引导学生写日记时跟踪观察学生熟悉的人物, 然后记下他都做了什么?说了什么?衣着, 神态等, 为习作做准备, 结果, 加上老师平时对日记的内容的点拨, 到写习作的时候, 学生们都乐写, 会写, 还写得很好呢。

5.如果语文园地中有需要背的名人名言, 他们就在课下开始背了, 等到学习语文园地的时候, 已经背得很熟了。因为小学生的心理是对新鲜的事物特别感兴趣, 所以, 他们对新单元的学习表现出了很大的热情, 通过整体感知后, 再学习的时候有的放矢, 这也是在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行为品质。

6.单元导读课导法, 结合本单元教师提示学法;我们的教材每单元都有一个主题, 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 方法, 结合本单元的特点, 给大家提示一些学习方法。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以“走进田园, 热爱乡村”描写的是美景, 这就需要学生“边读边想象”, 只有这样, 才能体会到文章的美。

(二) 可以促使老师钻研教材, 对单元有整体的把握。如果在下面的教学中操作得好的话, 真的可以做到省时高效。

(三) 做好单元导读教学, 可以使整个单元的教学时间缩短,

可以解决人教版教材内容容量大的与教学时间不够的矛盾。

名著导读课为初中学生成长引路 篇11

关键词:适切性;作明灯;精神食粮;导航

语文课程改革在发展,校本课程——名著欣赏的开发成为当务之急。我们可以看到各个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都增设了名著阅读欣赏课,纵然各家打出的旗号不一,但都体现了名著欣赏课正逐渐受到重视。

(一)增设名著导读课的切实性

研究各版本教材的名著课外阅读发现,其包含推荐书目、某部集子或长篇的阅读指导提要和精彩片段欣赏等。共推荐安徒生等世界著名童话、四大古典长篇名著、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舒婷的诗歌集、契诃夫的短篇小说集等等,不仅考虑到了作品的经典性,而且考虑到了文学品种和古今中外的代表性。它们的选材都是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符合他们身心发展特点的主题和内容。

为什么名著导读成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头戏呢?第一,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以及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坚强不屈、勇于尝试的精神,名著导读课众望所归;第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些深厚的人文精神资源,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在阅读、欣赏的同时,触发情感,陶冶情操,认识人生,实现对精神良知的启蒙,健康地成长。名著导读课势在必行;第三,翻开各地的中考试卷,你可以看到以名著命题的题型很多,虽然只是考几个知识点,但是考场如战场,一两分的差距可能就是重点和普通学校之分了。而且在考试作文、辩论赛、日常生活的对话中,我们很可能都要用到名著中的典型素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者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再者名著中有许多充满智慧的语言,定能为你的生活增添许多色彩。名著导读课任重道远。

(二)名著导读课应为学生提高语文素养作明灯

阅读经典名著,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深远的作用,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鉴赏能力,积累他们的文化底蕴、处世经验,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进取精神。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最大责任莫过于在有限的课时里,与学生一起欣赏这些经典文学,而后领略与完善他们的人生。

孙双金老师说“一个词能生出情智之根,一句话能长出情智之叶,一段文能开出情智之花,一篇章能结出情智之果。”说得真是太精辟了。名著阅读教学是个不错的课程改革。《红楼梦》中有大量的文献资料、诗词歌赋、各种美食、礼仪等等,确实不是我们通过一两节课可以掌握的,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本人的文学积累深厚。要是学生能在名著的某一处得到启发,这迸出来的灵机一动,可能会有不凡的突破。比如于丹读《论语》,易中天品《三国》,刘心武揭秘《红楼梦》……这个性解读所折射出来的不正是快乐、睿智的人生吗?名著真是太有趣了,人生定会因你的加盟而有滋有味!

(三)名著导读课应为学生带来精神食粮

《水浒传》、《红楼梦》也好,《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也罢,这些名著不仅为我们的艺术宝库增添了璀璨的财富,也给学生平凡的生活带来了精神的食粮。

阅读欣赏过后,你会为书中的主人公或打抱不平,或拍案叫绝……你会对那神秘美丽的童话世界、仙境传说叹为观止,你也许会对丑陋的人性、黑暗吃人的社会感到絕望,有大吃一惊的感觉,我们为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精彩情节赞叹,更为作者“风趣幽默,豁达大度”的精辟言语和人生态度喝彩。生活是再平常不过的生活了,故事是再普通不过的故事了,然而因为智慧语言的添加,光辉精神的注入,跌宕情节的设计,特殊环境的烘托,成就了另类的人生,可以使普通的生活变得诗意,使灰色的故事变得亮丽。名著不就是因为这些而成为名著的吗?更重要的是名著有着与其他小说不一样的艺术感染力。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在时间的长河中历久弥新;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给我们感受大千世界的博大;它有着丰富的精神价值,让学生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了幽默人生,健康人生。名著真是太美丽了,学生的人生定会因你的加盟而精彩绝伦。

(四)名著导读课应为学生健康成长作导航

学语文为了什么?一为求知;二学做人。进行名著欣赏教学,我们可以获取大量的促使人健康成长的精华,使我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情操,拥有健康的人格。

浅议如何上好单元导读课 篇12

一、准定位, 立体系

准定位, 就是明确教学目标, 按照教学大纲, 全面考虑教学效果, 设想好学生要掌握哪些知识, 提高什么能力, 具备那些技能,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变化等。教师在教学中要起到导游、领学、践行的作用。

1. 导游。

待万事具备后, 教师先用“导游”的身份带学生到“单元”里走上一遭, 大概浏览一下本单元内所有课文的内容。让学生带着一种求知的欲望, 对知识的自主体系主动去完成, 从而明确本组课文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与策略, 甚至预期一个理想的学习效果。那么, “单元导语”就成了学习该单元的“路标”, 把握了它, 也就把握了学习本单元的方向。通过单元导读课的整体感知, 可以起到整体导航的作用。

2. 领学。

学以致用, 是单元导读课教学的根本, 我们一般由单元导语入手, 了解单元主题, 把握单元的训练重点;结合词语盘点, 扫清词语障碍, 掌握本单元的字词;初步浏览课文, 了解课文大意, 画出知识树和概念图;结合资料袋, 指导资料搜集。在此过程中学生知道了这个单元有哪几篇课文, 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是什么, 口语交际和习作的内容是什么, 自己要学什么, 将要经历什么, 兴趣点与疑点在哪里。学生轻松自如地读完课文之后, 愉快地说出自己的感受以及对课文的感悟。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单元学习的整体意识, 带着这种整体意识学习, 对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本单元的主题大有好处。既可以满足学生先睹为快的心理, 又可以对课文先整体把握, 引发阅读期待, 为每一课学习做准备。其实每组的四篇课文就是四篇习作例文, 在单元导读课上围绕本组主题就把口语交际与习作布置下去, 给学生以充足的准备时间:一是在学习本组课文中, 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的, 如何描写人物的, 怎样描写场景的?从阅读中学习写作方法。二是准备写作素材。给学生以充足的写作储备时间, 打通生活、阅读、习作的通道, 到了真正的作文课上, 学生才会真正做到有内容可写。

3. 践行。

学习一组课文就是一次心路历程, 享受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收获。在班级内开展个人思考、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等活动面对整组课文。引导学生找到学习方向, 制定学习计划, 根据课文内容确定要收集哪些相关资料, 为整个单元的进一步学习做准备。我们会发现, 面对自己的学习生活, 学生挺会安排, 很有思想, 准备工作策划得合理有效, 完完全全是个学习的小主人。行动有方向, 计划有实效, 准备做充分, 学生就一定能够

二、抓主题, 现目标

在小学阶段每个单元都有四五篇课文, 选择哪篇课文来作导读课文非常重要。在教学实践中, 要根据单元主题选择能体现单元目标与单元重难点的课文。

1. 导读课文应该突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以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走进中国古典名著”为例,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 按教材规定, 前两篇课文《将相和》和《草船借箭》是讲读课文, 后两篇课文《景阳冈》和《猴王出世》属自读课文。其实, 自读课文并不比讲读课文容易理解, 单元课文的重点难点也正是体现在自读课文中。因而, 有的教师在讲授本单元的课文时, 并不受教参及教材规定的影响, 将《景阳冈》作为导读课文。这种选择无疑是符合实际的。

2. 导读课文应充分体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一个单元的几篇课文, 一般都有其共性, 但更多的是它的个性。能作导读课文的, 应是共性和个性较趋一致的课文。以《景阳冈》来作为导读课文, 正是考虑了这一点。通过武松打虎惊险曲折的故事情节以及武松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 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这正体现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三、授方法, 揭规律

单元整组教学中的导读课, 除了让学生掌握本组课文的个性知识。更主要的是教给学生方法, 揭示规律。我认为单元导读课的大致流程可以这样设计。

1. 以导语为切入点, 创境引趣。让学生通过单元导语、单元目录等对本单元的编排有个整体认识, 明确编排意图与学习任务。

2. 自读课文, 初步感知单元整组内容。让学生根据课文题目, 猜想课文内容, 选择最感兴趣的文章阅读。

3. 汇报交流学习收获, 明确本单元的学习任务。

让学生泛泛地从不同的角度说自己喜欢的课文, 讲清原因。可以是文中某一段的细节描写、文中的人物鲜明的特点、文中独特的写作风格, 也可以是文中的作业等。只要学生能谈出自己的想法, 并通过倾听他人的发言, 对课文有所了解与启发, 即达到目的。

4. 指导制定本单元的学习计划 (学法指导) 和搜集资料, 为单课学习作准备。

学法指导, 是单元导读课的重要环节, 意在通过小组讨论、大组汇总的方式,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讨论每篇课文的学习方式, 讲清理由。这一环节往往引起学生的争论, 课堂气氛至此达到高潮, 是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考验。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我们应该悉心接受新课程, 新理念。智慧课堂, 无痕渗透, 有效引领等, 这样的先进理念对于我们帮助很大, 我们应该合理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之中。但是, 吸收并不等同于照搬, 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 有所选择, 有所取舍。就如单元导读课中读书方法的指导, 仅仅靠无痕渗透到底够不够, 特别是低中学段的学生, 他们是否能真正领悟教师暗藏的读书方法, 并学以己用?这些都还是一个未知数。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这是导读课的重点之一, 有效指导与无痕渗透应该是融会贯通, 合二为一。也许, 这样的导读课才更实用一些。

上一篇:中小学语文教育下一篇:第一次独自在家